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困惑与对策

时间:2019-05-15 10:5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困惑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困惑与对策》。

第一篇: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困惑与对策

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困惑与对策

万海玲

[内容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通过阅读可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与风格。可见课外阅读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如果学生阅读能力不好就很难学好语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相当贫乏,这种阅读现状确实令人堪优。分析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及调查得知,制约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因素有几方面, 我们都知道阅读能力不但关涉到小学生的学习、升学,还关涉到他们未来的人生发展。所以教师和家长应努力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条件,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关键字]农村语文课外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语文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语文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语文课外阅读作为学生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一种教学手段,是实现教育教学从教到不教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但是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两年多了,每次语文检测总发现他们的阅读题回答得不理想,平时也难得看见有学生能写出令人满意的文章。据了解,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了?带着这个疑问我对班级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时间短,阅读面窄,而且阅读的效果也不是很好,这种现状确实堪忧。导致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不够。本文将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与特点进行研究,找出制约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因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中存在的五大弊端

调查显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目前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一)阅读方式单一。很多小学生不知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对相关的阅读方法缺乏了解,不懂筛选关键信息,只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学生普遍选择独立阅读形式,很少用家长指导或与同学合作,更不做读书笔记,不写读书心得,不注意思考,不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单一的阅读方式使得效果不佳。

(二)阅读量不大。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极小,学生学习日内每天只能坚持阅读300字至1000字,双休日也只能坚持每天阅读500字至2000字。

(三)阅读内容不精。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以教辅类书籍为主,如《字词句段篇章》《同步作文》及其他教辅类报刊等。除此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满足于入眼不入脑的浅表性阅读,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满足于过眼云烟式的娱乐性阅读,满足于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式阅读,而对那些真正能滋养心灵的经典书籍却少有问津。

(四)阅读时间较少。从调查结果来看,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普遍偏少。无论是学习日还是双休日,绝大部分学生平均每天只能保证10分钟左右的课外阅读时间。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又得不到保证,导致学生的课外阅读受到限制。

(五)阅读效果不佳。为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我以《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指标为调查项目,从网上查找资料,通过数据整理,发现小学生的阅读效果不佳。如背诵“课标”推荐的70首必背古诗文,能背10首的占61%,能背20首的占27.5%,能背30首的占9.5%,能背40首的仅占2%,能背50至70首的为 0;对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学生仅读其中的少数篇目,无人涉猎整部书籍;而深受都市儿童喜爱的《草房子》《长袜子皮皮》《彼得•潘》《夏洛的网》《窗边的小豆豆》等儿童文学作品,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坦言“没听说过”。种种数据表明,学生的阅读效果离“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制约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五个因素

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的种种问题,并非某所学校所独有,而是具有相当的代表性。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到底何在呢?通过了解、查找资料,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多数学校未建立图书室。农村小学因为基础设施的配备相对简陋和经济条件的相对薄弱,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图书馆、阅览室,即使设置了图书室,也很少对学生开放,有的甚至从未开放过。即使开放了也没有多少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因为那些配备的图书都很陈旧,学生光看外表就没有兴趣看了。我所在的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图书数达不到要求的册数那些书,而且那些书都是很久以前配备的,有的缺页,有的都发黄了,透出一股发霉的味道。有好几次我把那些书拿给学生看,但不到一节课学生其本上全部归还。想想也是,这样的书,连我们做老师的都没有兴趣看,更不用说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会看了。这样也就不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得学生缺乏课外阅读资源。

(二)功利化的教育观念。相对来说,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应该比以前好,家长给学生买几本课外书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我们平时和学生聊天,谈到有关课外书的时候,却很少看到学生拥有自己的课外书,就连高年级的学生也很少征订课外书。在家长和小学生的头脑中,一听说要买课外书,80%的家长、学生买的是优秀作文籍。形成了优秀作文等于课外书籍这样

一种狭隘的概念。学生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民间传说、科幻读物。原因是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功利化,很多父母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学习,为了考上大学,至于那些“闲书”,读了没什么用。甚至有些父母认为课外书内容不健康,耽误时间,影响学习,根本不允许孩子阅读课外书籍。当然,教育部门同样也存在功利化教育观念。虽然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但是一个学校怎样、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教育部门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标准。为了学校和自己的声誉,下层的教师只有猛抓教学成绩了。同时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他们认为,早自修看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很少去鼓励学生看一些有益的书籍。这样的理念也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处。反之,也影响语文教学学生思路狭窄,难以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内容。对于丰富的阅读对扩大孩子知识面、塑造心灵所起的作用,因为是非常潜在的,很多父母和教师根本意识不到。

(三)影视作品的冲击。家庭生活好了,我国农村目前电视的普及率已相当高,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电视,小学生看电视的时间多于课外阅读的现象十分普遍。电视是活动的图像,其吸引力大于书籍,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而课外书籍与丰富多彩的充满神奇、幻想的影视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一些电视台特别了解小学生的个性,总是在学生的课余时间上映一些学生喜欢看的节目,学生的吸引力被影视节目深深吸引,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时间,很多学生无时间更无兴趣去读那“白纸黑字”。平时和学生聊天很多学生回到家就是看电视,(四)课外阅读指导的缺失。很多教师在阅读指导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定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仅占20%左右,多数教师很少指导或不指导,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学任务的繁重使老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指导。在农村小学,教师资源不充足,有的教师既要上语文也要上数学,备课和批改就够忙的了,哪里还有时间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二是许多教师自身由于缺乏儿童文学的修养,农村教师有很大一部分不是师范毕业的,没有学过儿童文学,同时,学校也很少订阅儿童文学方面的书籍,教师知识面相对来说比较窄,阅读兴趣不强,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方法不多,也不能给学生以示范作用;三是对考试成绩的片面追求,致使一些教师采取短视行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不够。四是农村教师一大部分要从事农事劳动,他们课外更没有时间指导学生了。

(五)社会文化氛围不浓。在倡导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享受到浓郁的文化熏陶。而事实上,在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的乡村,成年人对读书的兴趣不浓,闲暇之余,多数成人沉迷于打扑克、麻将,不仅对子女的课

外阅读指导督促不够,更有些家长给子女报名,连他们读几年级都不知道,而且也在行为方面给年幼的孩子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当然,也有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家,爷爷奶奶管教不了,一放学就参与对身心有害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都有一定影响。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又哪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安徽省东至县的一位老教师指出,小学生正处在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老师和家长们不对他们积极引导,为他们提供充分的阅读资源和阅读空间的话,不仅对他们将来学习兴趣的形成产生很大危害,也会对他们性格的养成、心灵的养育留下后患。他呼吁,家长和老师们一定要抱着对孩子的现在和将来负责的态度,抛弃功利心,最大可能地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呢?

三、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对策

(一)指导课外阅读,提高课外阅读效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的小学语文老师,更有责任知道学生课外阅读,让他们学会学习。学生只有正确合理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作品,快速准确的运用阅读方法,做好读书笔记,课外阅读才有效率,才有收获。指导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其次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法,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筛选等阅读方法进行课内外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先初读,感知课文大意,然后精读品析,最后评议摘录的一般的阅读顺序。再次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写写,摘录一些好词佳句,以便积累运用。

(二)激发兴趣,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就连我们学东西也一样,感兴趣的东西学得更快。所以教师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已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教师可以采用榜样激励、赏析片段、活动激趣、展示成果……激励学生阅读兴趣。

(三)落实检查,深化课外阅读。监督检查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力保证。小学生限于知识能力、水平阅历、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的不同,阅读中难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只有通过检查,不断地改进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阅读才能有所获,有所得。具体可以通过家校互动、读书汇报、读书交流、读书笔记展示等形式检查读书笔记,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指出阅读中存在的优缺点,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四)营造阅读氛围。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阅读氛围具有激励学习动机的功能。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较之单纯说教易于被学生

理解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更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

1、提倡亲子共读、师生共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语文老师要设法与家长配合,做好家庭阅读的组织、指导工作。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助于孩子从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由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是在家庭中进行,所以家长应注意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减少各种人为的干扰,为孩子的课外阅读创造有利条件。要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为孩子选购类别多样、内容优秀的书刊,增加家庭藏书量,提高家庭文化品味,以拓展孩子的生活空间,丰厚孩子的心灵视野。家长要做孩子读书看报的楷模,经常抽时间陪孩子一起读书,这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激励。遗憾的是亲子共读在农村家庭很难推进,因为现阶段农村许多家庭的双亲都在外打工,为生计而忙碌。那么,语文教师理所应当承担起师生共读的责任,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2、开放图书室,营造良好的校园阅读氛围。近年来,营造书香校园已成了许多校长的共识,各校都拥有一定的藏书量。而农村小学生(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制约,手头只有一二本作文选之类的书,有的甚至一本课外书也没有。许多语文教师谈到课外阅读,都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学校图书室里的图书,学生却“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切实转变“重藏轻用,以藏为主”的传统观念,充分发挥图书资源在素质教育大舞台中的育人功能,把“藏书”提供给学生“消费”。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藏书被提供给读者“消费”,藏书的使用价值才能最后完成。当然,如果国家有条件,应给予农村小学更多的关注,针对目前农村小学大都没有专职图书管理员的现状,可以采用图书管理与班级图书角相结合,改学生个人借阅为班级集体借阅。集体借出的图书存放在班级图书橱里,日常借阅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个月换借一次,班级间循环交替。也可以让学生几个人拼起来订阅一些优秀的少儿报刊,或者开展“捐两本,读百本”活动,让学生的 “私房书”也流通起来。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可读之书,又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3、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前几年,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近两年,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因为书中对于“光轮2000”的精彩描写,使学校打扫卫生的工作一下子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的书而想方设法地努力;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暇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忽略、甚至粗暴地给扼杀。的确,时尚图书如同一柄双仞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孩子心理的扭曲,也可能会为儿童撑开一方想像的天空。国内的一些原创作品的内容、艺术

手法上显得稚嫩,粗糙、牵强、荒谬之处甚多,在恐怖的分寸把握上也稍欠火候,在情爱问题上牵扯得过头,没有把握好“安全恐怖”“纯洁情感”这样一个少儿图书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艺术标杆和伦理底线。像这样的书,除了能把孩子吓得半死,搞得神魂颠倒之外没有任何作用,绝对是应予以制止的,比如《流星花园》。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坚持与努力。作为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坚持长期的努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及时总结经验,我相信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而语文教学也将会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茹红忠,学生阅读兴趣的缺失及解决路径,语文教学之友杂志社,2008年第3期.[3] 黄文龙,阅读贵在走出自己的一条路,语文教学之友杂志社,2008年第3期.[4] 王尚文,解开语文教学的死结,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期。

第二篇:农村中学校长的困惑与对策范文

农村中学校长的困惑与对策

董市二中/黄克新

摘自:《枝江教育在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的特殊作用和历史赋予的使命,使全社会在关注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师资培训,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优质教育,我们每位家长都在期盼,都在等待。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正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终身奋斗的目标。然而现实与理想相差太大,需要克服的困难和解决的矛盾太多,这使农村中学的日子愈来愈难过,特别是普通农村中学的校长们,历经的折磨更多,付出的心血更多,处境异常的尴尬难堪,他们是一个亟待关注与研究的特殊群体。

一、主要困惑:

1、世俗教育观念与素质教育理念矛盾更显突出

农村里的绝大多数人及一批地方党政官员,他们总是把考取高一级学校特别是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作为评判人才的标准,否则就不是人才,地方党委评价农村初中眼睛总是盯着升重点高中的人数,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也越来越加大高分人数的评价权重。

虽然新课改在初中已实行多年,但人们的课改认识仍然模糊,施教策略确乎幼稚,把启发式教育操作成简单重复的问答式教学,把自主性学习变味为自由的放羊式教学,把新课改的课程设置曲解为仅仅加强唱歌跳舞画画打球训练而已……,加上教育评价的优生看个数、统考排名次。课改课改,改到最后,画了一个圆圈,又回到原地上看,质量效果甚至还不如传统的教育教学。

作为农村中学的校长,推行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一轮课改的确很难,为了迎接各级各类评价,该应酬的工作还是在自欺欺人地完成,同时为了学校生存、校长声誉,自觉而不情愿地加班加点,死擂硬灌,违反教育教学规律,校长的角色确实尴尬。

2、师资整体素质欠佳与开足开全课程的矛盾越来越大

教师中职业倦怠、思想素质下滑的现象较为突出,教师都明白,在现实生活中从商有钱,从政有权,只要有钱、有权就会受人尊重,生活体面,而教师的付出并不会少,这样,有一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不愿意学习业务,钻研业务,总是在待机弃教、经商、从政,或频繁跳槽,导致教师队伍情绪不稳定,敬业精神差,管理难度大。

教师的数量相对不够,结构不合理,从报表上看教师确实超编,行政领导认为现在10:1了,“你们还说教师负担重,你们不知财政的负担有多重”,而事实上针对每一所农村初中而言,不是缺英语教师就是差数学教师,任教体、音、美、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是正规专业毕业的更少。为了能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不是从小学调过来经过短期培训而拔高使用,就是学语文、政史的去教英语、数学,农村中学若每个学科有1至2名思想前卫、方法先进、效果显著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那就是校长的一大幸运了。现在中考要质量,七八年级要过程性评价,在人事安排上顾头不能顾尾,让校长确实为难。

3、现行的财经政策与学校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大

农村中学尤其是偏远学校,从实施教育新机制之后,学校的公用经费由财政按人头拔到学校,由于偏远学校生源少,且一般是建校多年的老校,而一所学校的正常运转需要经费不可少,贫困生要救助,水电要开支,比赛学习要参加,必要的设备要添置、维修。检查要接待,甚至现在连公安消防、卫生防疫、工商税务等部门都要应酬,任何一个方面考虑不周都将影响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若有不慎出现安全问题,那将是致命的打击。因此,偏远学校的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很难确保学校发展的正常运转。同时,现在实施绩效工资,权限下放到学校,目的是通过绩效考评来调动和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创造更佳的教育教学成绩,然而,教师工作包括管理、教育、教学、后勤等多方面,表现上有显性的、隐性的,在时间上有工作内也有工作外,各项工作的评价标准不可能统一,哪怕就是教学成绩,统考后学生的暂时分数也不能十分准确全面地说明两个教师教学工作的差别。一位教师可能注意眼前学生的分数,另一位教师可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今后的发展,可能用的时间和心血更多,孰优孰劣根本就很难评论。教师是一个较特殊的群体,现在实施绩效工资,要求学校用具体的钱数去量化教师的教学实绩本身就缺乏科学的依据,真让校长为难,稍有不慎将会使校长难堪,学校内部矛盾将日益剧烈,学校和谐发展谈何容易!

4、现实的教育评价标准与学校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

最让农村乡镇中学校长尴尬难堪甚至说是置他们于死地的是:社会升学压力的飙高,教育评价标准的唯一。为了追求教学质量即升学率,以达到家长、领导和社会对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评价的唯一标准----中考考得好,你就是好学校、好校长、好教师和好学生;考得不好,你就是差学校、差校长、差教师和差学生,因而教师不能评先评优晋职称,校长别想评先评优晋级,个别的还要降级或撤职。为此,校长、教师和学生不得不被迫执著而疯狂地抓中考,抓分数,抓升学率!

为了这一致命的唯一标准,为了扎实应付中考、刷新升学记录,实现领导的希望,又满足家长“成龙”“成凤”的期望,校长们往往在无力改善客观条件的情况下,违背教育规律,强迫教师任意加多教学时数,增删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教师为了强化“双基”知识技能、培养应试能力,《课标》规定要讲的必须讲,过去考过的当然讲,估计要考的更要讲;白天讲资料,晚上要考试;星期天复习,节假日偷着补课,这样一来,校长被“标准”逼得执著疯狂,教师被“指标”逼得精疲力竭,学生被“升学”逼得身心憔悴,哪里还有什么素质教育、创新培养、全面发展!虽然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德育,注意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注重体卫艺的落实,但在升学率这一硬性指标下,其它隐性指标都显得渺小。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在为中考服务,都在被中考的指挥棒指挥着!

二、基本对策: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学校教育全局

教育,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学校教育是社会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善其身”,也不可能无视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而“自行其是”,这就需要我们校长在自身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中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自觉体现时代特征,在应对社会急剧变化时坚持超前思维,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现实社会中,受几千年来“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要求陷入了一种非理性状态,已构成了一种世俗压力,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应对这些压力的谋略,从学生个体和社会整体的发展需求出发,从着眼于学生可得到良好及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制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学方略,只要我们所有的乡镇中学为教师成长确实加强校本教研,推出去,引进来;为了学生的健康规范作息时间,自觉抵制以牺牲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代价的加班加点,扎实地开展各种活动;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为了学校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拟定长期规划,细化近期目标,就不会有那样多的尴尬与困惑,将理想和实现结合起来,做一个真实的自我。

第三篇: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与对策

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中的困惑与对策

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教学实践中我注意观察到:有近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由于个人素质和家庭教育比较好,学生有着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认真踏实,成绩优秀并能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习惯表现一般,其特征是管理到位,他们的表现较好,成绩还能上升,一旦管理疏忽,表现就差,影响学习;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其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表现为不讲个人卫生,衣冠不整,上课不专心听讲,不积极思考,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校内校外屡犯错误,作业书写极不认真,校内作业要在老师的及时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课外作业从不主动完成甚至根本不做,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整体平均水平,各项能力几乎谈不上,成了拖后腿的问题学生,为此课任老师和班主任伤透脑筋,为他们付出几倍于别人的心血。结合现状,思考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们交流。

一、孩子的客观现象.现在的小学生,在集体中行为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别人看到自己的行为,爱挑剔别人的毛病,自命不凡,缺乏进入集体的能力,缺少实际工作能力,想象力丰富,爱吹牛,智力虽高但学习成绩并不好等特点。这些消极因素对于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利的,由于家长的过度关心造成了孩子对父母对家庭对环境的过度依赖,孩子们应当具有的自我探索活动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没有独立性的实验机会,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去获得每一项新的经验,依赖父母的保护去抵御危险,靠父母的暗示去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替代活动中,孩子最终失去了“自我”,而实际上,过多的保护束缚了少年儿童的活动自由,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抗,行为不规范,难以承受严格的训练,听不进家长有益的劝告,也不听老师的教导。

二、农村家庭成员文化素养偏低.现在的家庭大人围着小孩转,必然使小孩处于家庭中心的地位,而且隔代溺爱,使年轻的爸爸妈妈对子女的正常教育也难以进行,更重要的是农村老人普遍缺乏文化知识,谈不上具有科学育人的观念,即使是年轻的父母,大多也只有初中或高中的文化水平,他们对现在的知识更新缺乏认识,由于工作和劳动的关系,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新时代的知识信息,去观察指导自己孩子的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态度方法等,这就造成了在家庭中对子女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出现了真空地带,无疑加重了学校教育的责任,也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果。大多家长都抱怨自己没有文化,不能指导自己子女的学习,对于孩子的某些行为也管不住,比如孩子回家以后书包一扔到外面游玩,甚至连吃晚饭都要家人到外面去找,其表现是野性十足,有的学生一进家门就看电视,喊也喊不住,这些实际状况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所导致。

三、父母外出打工普遍.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目前农村中不少年轻的父母出门打工挣钱,把孩子交给老人照管,有的父母尚且能早出晚归,对孩子还能起到一点督促的作用,而更多的父母都是长期在外,对孩子的管理是鞭长莫及,最多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孩子的习惯表现和学习状况,而越是习惯不好的学生越是不说实话,明明是考试不及格,他也说成良好甚至优秀,一骗而过,对家中老人是一哄二蒙,明明是作业没完成,竟也说早已做完,有时还说老师没有布置作业,即使有的勉强做完,其书写也极不认真,而且正确率很低,到了第二天,老师检查后发现未做或做错的又要重来,这就形成了一个“头天作业次日补,作业马虎错误多”的恶性循环,如此往复,在习惯和成绩两方面都“债台高筑”,给课任老师和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增加了很大的困难。

面对客观现实,针对困难与问题,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培养习惯入手,端正态度,规范行为,注重德行,树立信心,引导学生积极进取。

一、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孩子自上幼儿班开始就步入校园,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占据了孩子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毫无疑问,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无论是习惯养成还是文化学业,而学校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老师更是直接的责任人,老师的教育与管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帮助和影响作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特别是习惯不好的学生转变观念,改变行为,学会做人,提高成绩,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收到显著效果。

1、培养集体观念学会合作。作为个体的孩子来到学校成为学生,就好象一只小羊融入羊群,在大家庭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集体活动中分享快乐,这是任何其他教育形式所起不到的作用,学生参与集体,大家的长处融合在一起,能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意无意中学会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对于改善自身行为,养好习惯,克服自己的种种弊病,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2、爱心感化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个性日渐成为教学过程中落实的新理念,面对表现不好的学困生,老师应该更多地给予关心呵护,体贴入微,而不是歧视,丢弃不管。2005学年初,我任教四年级语文,第一天我就发现一位叫吴轩的学生,其面貌特征活脱脱一个少年“济公”,头发竖在头上像刺猬身上的刺,脸上黑漆漆的像正在上班的锅炉工,衣冠不整说不上是旧还是破,一双小手像是刚从垃圾堆里抽回来的一样脏兮兮,走起路来脚上的鞋像是要掉下来,看着这副摸样,我很诧异,文明时代的今天,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他一定是没有了父亲或没有了母亲,无人照料,心里对他的数学期初成绩32.5分也就不难理解了,经过了解,他的妈妈常年有病而且不识字,父亲成天在外忙得团团转根本照顾不了他,再不就是逮着打一顿。晚上我就打电话到他家,要求家长把吴轩整理干净,包括衣服和身体,他妈妈向我诉苦,不是不给他整理,而是他自己不讲卫生,怎么跟他讲他也改不掉,第二天我找他谈心,向他提出要求:一是从头到脚要讲卫生,保持干净,二是不许到垃圾堆里找东西,老师天天检查。见我态度坚决他只好转变态度,与我配合,每天以干净整洁的形象出现在同学们面前,过了几天我还买了一双手套给他,以次为起点,开始了对他的习惯培养和学习辅导。

3、诚心帮助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了老师对学生的帮助是真诚和无私的。比如说郑冯科,他没有学习用具,甚至连草稿纸也没有,不是家长不给他买,而是他自己用不到两天就坏了没用了,我在短时间内给他配齐了学习用品,教他好好使用,好好保管,但是他做不到,一页纸歪歪扭扭写不到几个字就没了,更多的是需要订正错误,一学期下来我硬是给他一个人准备了8本草稿纸,他终于懂得打好草稿的重要性了。有一次检查他的数学练习册,竟发现他一直没做,所以没有批改,我就把他带到我家里,他做一点我给他改一点,不对的重来,同时打电话通知家长,告知情况,晚上就在我家吃晚饭,他竟吃了一大碗,说自己在家从来没吃过这么多,第二天他到学校告诉同学们说,“还是到王老师家做作业好,下次还要去”。我真是哭笑不得,但我也觉察到,他的行为习惯是能够转变的,好的学习习惯是能够养成的,只是要坚持再坚持。

4、耐心辅导一个人的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坏习惯也是长期积累而成,要改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用极大的耐心指导着余星繁一样的同学,首先是教给他们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哪些行为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应该去做的,其实也就是《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上的内容,关键是明白是非;其次是跟踪督促,这比讲多少遍还重要,因为这些同学确实没有毅力坚持下去,比如:课堂作业的问题,由于上课不专心听讲,没心思思考教学内容,再加上基础薄弱,旧的知识点不会,他们的作业很难及时准确地完成,如果我不清点数量,是很难发现和其他的一些同学经常把课堂作业本放在书包里带回家,有时一连几天都不交,这就要求我每天在放学之前要核对本数,及时发现,及时纠正,问题的中心立即就转到辅导旧的知识点,融入新知,帮助他们完成作业,达到要求。

5、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并非力量大,而是功夫深,目标专一,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坚持下来,奇迹就会出现。比如:全班像吴轩一样的学生就有好几个,每人的特点不尽相同,稍有疏忽他们就会溜之大吉而不管学习成绩是怎样的落后,我只好提出统一要求:每天放学要经过我的同意才能离校。留下少部分人把作业错误重新订正,把练习册的遗漏补上,没有听懂的内容再讲一遍,不会做的习题再解释一番,为此,我每天要延长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回家。天道酬勤,现在,全班同学都能够及时完成课内作业并且认真规范吴轩等同学的课外作业也基本上按时做完,到上学期期末全乡统一检测时,全班不及格的学生由原来的6名减少到2名,吴轩同学终于从32.5分上升到65分,全班整体水平由原来的第八上升到第三位。事实胜于雄辩,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习惯在于坚持培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互协调。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环境的优化对培养小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例如:我班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不做作业,整天看电视,每天晚上不按时睡觉,学习用品到处扔......,希望老师严格教育。”难道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就可以放手,一点责任也没有吗?《三字经》云:“子不教,父子过;教不严,师之惰。”学校教育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把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组织起来就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搞好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有利于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促进,相互依靠,有利于推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的方式很多,家长教师相互访问、家长会等都能起到交流、沟通、共同研究的作用,也能达到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目的。

在一次家长会上,我向四年级学生家长提出了“三多三少”,即表扬激励多一点,责怪批评少一点;陪孩子的机会多一点,放纵的时间少一点;来学校沟通交流的次数多一点,埋怨牢骚的情绪少一点。在与家长的多次交流过程中,不少家长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思想观点,责怪学生这样不好,那样不行,在家表现差等等,我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己的孩子,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好坏或者考试成绩的高低来作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的各个方面,以偏盖全,其实不少学生的智力因素是很不错的,只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得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的表现没有达到理想的状况,致力于纠正的同时要多加表扬和鼓励,过多的指责只能挫伤孩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效果反而不好。

由于孩子只有一个,尤其是晚上做作业,没有交流的氛围,没有竞争的态势,小学生很难有自始至终、善始善终的心理素质,往往是敷衍了事,匆匆行事,这就要求家长要挤出时间来多陪孩子,即使无力辅导也还能坐在孩子身边陪孩子坚持做完该做的事情,不至于半途而废,增加第二天的学习负担。

家长到学校里来一方面可以听到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信息,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学校和老师的做法和想法,同时可以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愿望,比如:学生的习惯表现,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表现,老师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家长只要到老师面前了解,就会一清二楚,以此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把电话号码留给学生及学生家长,结果我家的电话成了热线电话,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就能够及时向老师求教,家长还能通过电话及时化解心中的疑惑,老师更能及时准确地掌握“重点”学生的动向,指导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能巩固已经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促使他们用纪律约束自己,遵守必要规则,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要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只有长期、反复、不断的强化,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第四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学随笔

胜天中心校胡德芬

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好,可以拓宽小学生的视野及丰富小学生的词汇量。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时努力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甚至布置了一些读书任务,然而却时常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现下小学生能做到有良好习惯的自觉阅读 的很少,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如:

一、家庭因素:家长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阅读习惯,没有浓厚的家庭文化环境的熏陶,这一客观因素造成学生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二、家长盲目指导阅读,由于家长对课外阅读理解的局限性,可能会认为只要读了会背了就是课外阅读,就能把把语文学好;这也是造成学生阅读内容浅显书籍的客观原因。

三、应付作业式阅读和理解能力低下的阅读,很多学生在阅读时是带着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没有有用心的去读,效果可想而知。外阅读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文成绩,分析理解能力普遍差。对于文字描述性的问题或需要加以主观分析的习题,就无从答起。作文时导致错别字、语病连篇,理解能力明显低下。

针对以上的各种问题,要做好小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或利用晨会课,让学生阅读自己带的书籍,或交换书籍阅读;每天下午到校时,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读书,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课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之间自觉交流读书体会,或教师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故意吸引一群“小听众”,形成良好的学风,调动学生的阅读欲望。此外,开展读书笔记评展、精彩诗篇朗诵会,以及利用影视作品开展影视主题活动都是营造阅读氛围的好办法,都可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性、有渴求欲的自我行为。其次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现在课外读物的品种繁多,如果强迫他们去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学生就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因此要引导学生们去选择先例适合他们的课外读物如一些畅销书籍及能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书籍,这样就能使其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兴趣。最后指导他们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注意力不够集中,受控因素小。提供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因此,要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处理好精读与粗读的关系。注意读书既要有深度,又应有广度。既要以读带写,又以写促读。

课外阅读是小学生丰富生活经验,积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总之,在激起 1

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大面积地有效地促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第五篇: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兰西二中王萍

转眼间,我市初中全面推广使用与新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新教材已有一年了.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既有体验新课程的兴奋和喜悦,也有感到理论与实际不好统一的矛盾与困惑.为此,我把自己以及同事们在实际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批评.

困惑之一:阅读课中,究竟谁来主导探究?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刚刚脱离童稚的七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知识缺陷,他们在实际的课文自主或合作探究活动中,往往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意思这样的肤浅层次,而很难达到课文的深层意蕴,更不要去奢望他们提出来一些视角新颖的、有价值的问题了.每当这时,语文老师们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两难选择:讲,还是不讲?若讲,对一些正在思考且马上就要接近胜利终点的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似乎有一点强行剥夺他们思考权利和成功喜悦的嫌疑,显然有悖于新课程改革精神.而对另一部分不爱动脑子的学生来说,正好满足了他们的“不劳而获”的懒惰心理,可谓害处多多;不讲吧,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在真理和成功的花园围墙外乱撞而不得其入门要领,心中总是于心不忍,况且宝贵的时间也随着孩子们的叽叽喳喳而悄悄流走,教学任务眼看无法完成,又不由得让人心生焦虑.再说,就算是讲,又该如何确定介入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讲深了,不仅学生难以听懂,且属越俎代疱之举,似乎又走回了“满堂灌”的老路;讲浅了,对学生的理解又没什么实质的帮助.或许正是出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同,在很多的“公开课”“示范课”中,主讲老师们经常会选择这样两种极端的处理方法:一种可以称之为“保姆式探究教学法”,即由于唯恐学生找不到“标准答案”,在学生开始深入探究课文之前,教师就先明确地给出了讨论的问题或范围,以便让学生们的讨论时“有的放矢”,少走弯路,而且在讨论中还时不时“欲说还休”地给学生们提示一下,直到最后圆满地完成找到“标准答案”的任务.另一种呢,则恰好相反,或者可以称之为“放羊式探究教学法”,即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以旁观者自居,任由学生有那里艰难地摸索,甚至于连教师作一下点评和总结的权利也彻底下放了.

困惑之二:古诗、文言文教学到底该不该逐句翻译讲解?

为继承和吸收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在我国的大中小学各阶段的语文课程中都涉及到一定量的古诗词和文言作品,由于年代的久远及语言的变迁,加上初中生的语言知识和理解能力有限,使他们对这类作品的理解相当困难.因此,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给出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浅显要求,并重点强调了朗诵和积累教学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诗文的句意讲解的不够,造成学生对诗文中的语句理解不够深入,很多只是一知半解,致使他们在后面的教学环节如作品主题的探究,课文的理解背诵,名言佳句的灵活使用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多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困惑之三:字词积累、病句修改之类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当如何进行?我在教学中发现,我所任课的七年级班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人远未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5~6年级)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积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学段目标要求:有约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认不

全也读不准《汉语拼音字母表》中的声母和韵母,亦不能熟练地使用字、词典等工具书,写起作文来更是病句连天,让人哭笑不得.显然,他们的语文基本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中又以词汇的积累严重不足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更多问题的连锁产生,如学生的朗读能力很差,一段很短的现代文在给了相当长的时间预习后仍然读得结结巴巴,动笔写字就是“别字大全”,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也曾希望从一些市、区两级的公开课中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但令我失望的是从这些公开课中似乎也未看到诸如此类问题的处理方法.

困惑之四: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活动是否城市味太浓,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村中小学的实际?

就目前我接触到的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来看,其中设计的绝大部分活动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动手搜集与活动主题有关的大量各种资料,如文字、图片、影像光盘、录音磁带甚至于实物等,有的甚至还需要学生走上街头做实地调查……就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来说,这样的要求无非是为了提高学生们利用现代各种传媒有目的的采集实用信息,以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并有意地调动其社会参与意识.然而这些专家学者们似乎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即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相应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中亦有大部分是生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农村孩子.试问,对于很多当地尚未接通宽带网络,连上一次城都很不容易的农村娃们来说,你让他们到哪里去上网查资料,又到哪里去搞什么社会用字情况调查呢?更不用说让他们去搞什么野外探险活动了,就算孩子们想去,可他们的有那个时间和经济实力吗?可若是不搞这些上网查资料、做社会调查的准备活动,这项综合性学习活动又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对于我们这类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同样感到头痛的矛盾问题.困惑之五:教学方法在改,中(高)考这个指挥棒会不会随之而改?

坦率地讲,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已有多年,然而,在不发达的基本国情和升学、就业的社会环境重压下,应试教育还是客观存在的,个别地方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回潮之势.就我们身处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究竟是应该以从国家和民许的发展的长远大计出发,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标呢,还是从个人和学校的短期利益和目标出发,以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行动指针?也许有人会对此提出疑问说:“难道提高学生的应试技能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二者就不能结合起来吗?”的确,既能在考场上得到高分同时又能在生活中熟练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聪明学生是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那种虽然在考场上对答如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见了生人不敢说话,上了台面手足无措,写封书信辞不达意的孩子更是屡见不鲜.什么缘故?就是因为在某些僵化甚至已变成错误的高(中)考题型误导下,在一些教师的题山题海重压和浸泡下,他们早已从原本聪明伶俐的儿童变成了“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天下事”的书呆子.他们在一次又一次“标准答案”的打击下,早已失去了那颗敢想敢干,勇于探索的可贵童心,而变成了一个个只知盲从权威,不敢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两脚书橱”.再说说教师们,其实他们又何尝不知道那种狂轰滥炸式的题海训练对孩子们损害很大呢,但面对动辄教学实效(实际就是升学率)与职称工资、评先表模等个人待遇挂钩的压力,他们又能作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正如中药之与西药:面对药效缓慢却治本的中成草药和虽有副作用却药效很快的西药,只想早是解除病痛的你会作出什么样的的选择?于是乎,你就不难

看到这样种种此类的怪现象:公开课上,大家争着谈论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学生们也争抢着讨论回答教师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好一幅红红火火探索新课程教学法的热闹景象.而其余时间呢,大家却是毫不相让的大比内功——你给你的学生做《名题精练》,我就让我的弟子啃《黄冈宝典》,一本不够?那就来两本.时间不够?那就加班补课呗!你中考不是总要考点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么,那我就把各册教材中的名篇名段一一点明划出 ,让学生们天天去背诵、默写,直到形成条件反射才算过关;你中考不是总要考以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文体为主的阅读题么,那我就专门找一些历届中考中的精典文段来反反复复的练,还怕他们学不会如何对付这类问题?你中考不是以话题作文为时髦吗,那我就我的弟子们多买几本《话题作文大全》回来读读背背吧,说不定就能碰到原样的话题呢……至于其他方面嘛,那就管不了啦,只要学生们能考个好成绩就行了.如此以来,学生的语文素质怎能真正得到提高?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又怎能落到实处?这种现状和不明朗的中考命题改革方向,给我们一些准备以更大步伐推动教改深入的一线教师们深深的顾虑和疑惑.毕竟相对于已属纯熟的旧教法来说,新课程的教法探索面临的是更多的未知甚至是失败的风险啊!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的感受远不止这些,限于篇幅,我在这里就不在班述.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是如何探索解决的呢?主要的措施如下:

其一,转变角色,服务主体.“教师永远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而言,我们始终不能忘了这一点:我们老师最重要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所谓的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前人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也是此理.在阅读课中,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叶圣陶语),激发和引导学生们去大胆而自信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也许,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想法很荒唐,也许他们的的表达很笨拙,远没有我们心中期望的那样完美,但只要是孩子们在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下的真情实感流露,我们为什么不为他们的真实、坦率和勇敢的精神而喝彩呢?因为我们大人们再多的感受也取代不了他们的自己的体验,终究有那么一天,这些可爱的孩子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还有嘴巴去独立的观察、思考和说话啊!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为了个什么“标准答案”去剥夺他们思考的权利和自由,而应该多在如何给孩子们创造有利于他们打开思维闸门的恰当情境上下足功夫,把课堂的主人公角色还给学生.其二,分层教学,因势利导.由于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上的水平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避免教学中“一刀切”造成基础稍好的学生因要求太低”吃不饱”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要求相对太高又”吃不了”的不利局面,我在进行有关基础知识方面训练时,都会把这些知识点根据其难度大小进行一定的拆分,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较高的要求,而对学习感到吃力的学生则给予一些难度较低的要求.如对生字词的积累掌握中,我就要求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仅要掌握那些词语的读音和写法,还要求他们掌握这些词语的各种常见意思及用法,比如会用这些词语造句等.对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则仅要求他们会在读会写并知道这些词语的基本含意就行了,在学习文言文时也是如此.对那些基础好的学生,我不仅要求他们较为透彻地掌握课文的主旨和写作特色,我还要求他们把每篇精典的文章完整的背诵下来以积累语言材料;而对另外一些学生我只要求他们能基本了解文章的意思和特点就行了.因此,在课堂上我常会有意识地针对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同时也会给出不同的要求.从而避免了课堂上为照顾全体学生而句句翻译费时又费力的问题.其三,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对于综合性学习中涉及到的脱离了农村实际的问题,我们首先统一对新课标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认识,认为这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有它科学和合理的意义的,应该积极地实施.而对于由于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教材内容不能全面适用问题,我们则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解决,即根据我校的校情和学生们的兴趣灵活地使用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或增或删,或加以适当变通.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原为“黄河,母亲河!”,考虑到我们襄樊地处秦岭秦岭以南,距黄河相当遥远,学生对之缺乏直观的感性认识,盲目照搬肯定难以进行.于是,我根据我校地处汉江边的实际情况,将此次活动的主题改为“保护母亲河——关注身边的汉江”,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汉江江水流量与水质的变化,和调查对汉江水造成污染的原因有哪些等具体措施,从自己的身边去观察去发现现实的环境保护问题,从而使这项活动得以顺利且比较深入的开展了下来.使孩子们在锻炼了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环保教育, 增强了“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主人翁责任感.其四,奋勇当先,敢立潮头.面对势不可当的课程改革潮流,我和同事们不甘落人后,积极地进行着新课程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如力求把原本气氛沉闷,严肃的“讲”堂变成轻松欢快的“学”堂;变“我写作文是为了完成任务”为”我要写好作文显示我的风采”;把竞争和激励机制引入课堂以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想说、敢说;把多媒体带进课堂以有声有色、有形有貌的课件帮助学生达成对课文重点情节和场景的理解等等.同时,在摸索中,我们也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们教学指挥棒的中考考试内容及命题方式有作一些适当改变的必要,如能否进一步增加主观题的比重而磋少那些客观题的比重(如文言文选段由课内改为课外的,现代文阅读题目设计更偏重于学生主观感悟及创新表达而不是像现有的按图索骥)?能否在平时组织一些大型的市、区(县)级规模的作文、演讲或书法大赛,并将其获奖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以大大激发学生们写好作文和练好书法的兴趣呢?

虽然,我们在摸索中也曾走过一些弯路,经受过挫折和失败,但是我们始终坚信只要我们不断进取,永不言败,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新课程新教学改革的最后胜利!

下载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困惑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困惑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作中的困惑与对策

    工作中的困惑与对策 什玲中心校 黄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的工作中,教师也有着许多的困惑。尤其是班级中的差生。 这个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2》班的语文教师。这个班......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读书

    《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读书、读报 习惯的研究》 课题进展情况报告 庚子 一、实验前期准备及启动研训 1、2008年6月,在学校校长杨玉贵、教导主任王树林的大力倡导与支持下,......

    小学生语文课外必读书目

    小学语文各年级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一年级上册 必读书目:1、《新语文读本1》,王尚文、曹文轩等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 2、《影响孩子一生的101个经典童话(金卷)》,同心出版社 选读书目......

    浅谈农村初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困惑与对策(合集五篇)

    浅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广西靖西县第五小吕思静 【摘 要】: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理念:“让学生有选择,有自由度,不断拓展阅读空间。阅读量的......

    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困惑与对策[精选合集]

    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困惑与对策 竹溪镇人大代表、竹溪镇中心小学校长/何行禄 摘自:《开县人大信息网》 随着城乡统筹步伐的加快,新课改的不断引向深入,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在物(......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困惑与对策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困惑与对策二、对策 (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民族的兴旺与发展。各级人民政府、教......

    浅谈山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浅谈山区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摘 要]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这是长期困扰着山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针对新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结合当前山区中学生的......

    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困惑与对策(合集5篇)

    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中的困惑与对策 茅渡小学 陈勇 随着城乡统筹步伐的加快,新课改的不断引向深入,农村小学教学管理在物(设备设施)、财(经济基础)、人(师资状况)、信(信息资源)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