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农村中小学新课改的困惑和对策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困惑和对策
【论文摘要】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过程中,面对农村和农民在我国人口占据比例较高的现状,农村中小学课改的成与败,对整个国家人才培养的关系极大。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在农村的课改试验中,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实施中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亟待提高和完善。希望有关方面能重视并行动,建立起助跑课改的有效机制,通过各种手段使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又好又快地适应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课改 困惑 对策
目前,新一轮课改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着,而做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课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在进行,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深入师生心,也取得明显的成效,同时由于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的诸多困惑,作为在农村课改一线的参与者,以自己所经历,所思,以微观的视角对困惑的产生和对策做以总结,同时尽可能有宏观的作用,就困惑产生的根源以实际工作体会和所了解的相关讯息分为两大类:
一:现状与要求
1、师资力量。新课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的师资,主要以曾为农村基础教育立下汗马功劳的民办教师组成,且近年来还存在大量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向城市转移,造成农村学校教师配备不足,致坚守在农村教育阵地的教师,课业多,任务重,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专业知识领域先天不足,对新课改是时间,精力不够,显得力不从心。
2、评价体系。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即实施新课改的目的)其评价体系也应发生很大变化,但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或还不完善,成熟,旧评价体系仍在延续,从而影响新课改热情。
3、基础设施。新课改不仅对教师和学生要求提高,而且对学校的基础设施提出新要求,从音、体、美器材的配备到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据了解,仍有不到位的现象存在,同样阻碍了新课改的步伐。
4、社会环境。主要以学生家长为主。对学生(孩子)没有摆脱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观念,也将分数的高低做为衡量教师优与否的唯一标准,使教师积极新课改的信心锐减。
5、生源流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导致对农村学校的教育产生偏见,生源基本素质受到影响,制约了新课改效果的显现,以致对新课改的效果产生怀疑。
二、.新与旧的碰撞。
1、观念。旧观念经长期沉淀.积累,根深蒂固,其中不乏有视若财富的经验,不愿舍弃,当与所应树立的新观念相遇时,惯性思维导致对新事物的排斥,从而产生困惑。比如,对学生的管,过去可以说是保姆式,也习惯了,而按新要求,管多了,怕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管少了,怕戴上对工作不负责任的帽子,进退维谷。
2、行动。思想是行动的风向标,由于对新课改要求尚需进一步学习,理解,领会。当思想状态处于两难境地时,行动便会严重滞后,愈加迷茫不知该如何做,同时,作为新课改实施的另一主体——学生,求知的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感觉难度陡然增加,严重不适应,也表现的无所适从,反过来又影响到教师,面对新课改,师生共同的想法变成了“敢问路在何方”。
3、教材。新教材部分内容与农村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为:A、教材起点高,不适应农村学校与学生的实际。B、教材内容新,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C、教材份量加重,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4、延续的急功近利的思想。用旧方法检验新课改,穿新鞋走老路,违背新事物发展的科学的客观规律,拔苗助长,与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此现象以教师本身居多,亦可列入观念之范畴。
对策:
1、大力加强新课改的宣传力度,转变社会、家长的观念。做到社会,家长,师生达成共识,形成合力,营造出了解新课改,支持新课改,服务新课改的良好 氛围。并深刻认识到新课改的成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未来、民族的兴旺与发展。通过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做宣传,做意识正引导,或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和请家长进课堂听课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改革,使家长明白新课改是教育界的新举措,是教育的重大改革,使家长与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共识,取得家长对课改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人才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2、建立新的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新要求,是对课堂教育模式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因此,必须对原有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激励教师转变育人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为出发点,建立教师教育教学综合量化管理办法。打破以分定论,全面,综合评估教师工作,突出以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过程和结果相结合,以学生个性有无被激发,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综合素质怎样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从而达到助推新课改的目的和作用。
3、切实加大对学校的投入。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点多,面广,具有长期性,学校所承担的新任务,需要增加各种费用明显增加,比如教研活动、师资培训、配套设施等诸多事项都开支,加大学校的投入力度,刻不容缓,是当前课改工作的当务之急。
4、建立多种教师培训机制,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
根据农村现实,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方式应以岗位培训为主,坚持“教学研结合”与“教学做合一”的培训原则,改变“培训即办班”的单一模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岗位培训。
(1)专题讲座与示范课结合。可采用三种形式:课改专家讲专题并上示范课;地方进修院校的教师讲专题,并上示范课;骨干教师讲专题并上示范课。
(2)送教下乡,上示范课。教育研究部门可组织一批有经验、教学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直接送教上门,上示范课,并进行咨询指导。
(3)观摩培训。各校可采用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观摩优质课、高级教师示范课以及当地优秀教师的观摩课。观摩后要求教师进行研究,对照别人找差距,提出自我改进、提高的思路或设想。
(4)校本培训。现在的校本培训基本还是秉承上级有关部门的意思,针对性和实效性都不强。各校可针对本校教师在实施新课改过程中的突出问题,确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和方法。教育行政部门应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5)自我培训。教师自发组织的集体听课、评课、研讨或自我讲专题。这种活动的准备过程和实施过程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6)交流培训。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差,信息交流差,我们在鼓励教师岗位提高的同时,也应组织教师“交流”,即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派遣几名教师到实施课改较好的学校边任教边学习。实施课改较好的学校则派高素质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一两年,起示范作用和兼职培训作用。
5、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要留与教师相对宽松的环境和空间
新课改的实施需要较长的时间,在实践中探究,摸索,应该允许教师在工作中出现小失误,鼓励老师打破常规,尝试新方法,创新思路。譬如,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过于重视教科书,重视课程知识传递,课程发展以“一纲一本”为主,偏重于书本,视课本为唯一的或主要的课程资源,学习局限于书本。新课改,可以让教师大胆创新,从课堂内容,形式,重新设计,只要把握好一个原则,真正做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式不拘一格,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就行。
6.转变观念。避免为课改而课改,应着眼长久,转变培训模式,建立新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体系。继续教育是农村教师实现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学校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和基础教育的新变革,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机构的观念职能,工作重点,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都应相应调整和转变,应确定为农村教师终身学习,专业发展的大教育观,大培训观,赋予农村教师培训进修机构以更丰富的职能,承担起教师教育理论学习,价值观引导,师德培养,科研指导,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执教水平的重要工作。
农村中小学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前提,新课改又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开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关乎着农民的素质,农村的发展,所以新课改与“三农”的未来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在新形势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身心地投入新课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肯定的是,在新课改初期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各种挑战,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勤修内功,假以时日,必将成功
2、师资力量薄弱
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差,不能吸引优秀人才,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再次,由于农村学校信息闭塞,使得许多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3、应试教育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由于旧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以分论人,以分量才”的片面现象长期存在,社会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标准,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水平高低,工作好坏是以所教班级学生的升学度、合格率为依据,教师检验学生是否获得了系统的知识,甄别好学生与差学生,是以考试分数为准则。上级管理部门不断地组织统考统测,并且给各个学校排名排队,至使学校领导给教师加压。学校为了在社会上留下好名声,为了下一年能有较好的生源,想方设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分数和录取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切与经济挂钩,与晋升考核挂钩,用经济这根杠杆来达到这一目的,于是就设立高考奖、会考奖。达不到标准,非但一分钱拿不到,还要在教师大会上点名挨批评,这样一来,教师即使不为奖金,也要为面子拼命干。要想学生考得好,教师明知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有碍于学生健康成长,却还一味乐此不疲地采用“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它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单靠死死地抓住学生,反复操练,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带来的结果只能是高分低能。
4、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主要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进而流失的一些主要原因。
5、留守儿童增多,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良好的家庭环境
笔者所在的乡镇,煤炭和烟花是地方的两大支柱产业,由于国家对煤矿开采和烟花制作门槛的提高,加之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革新,富余的劳动力都流往城市。而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状况使大量农民工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照看。父母出去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诸如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良;脱离父母监护,安全隐患凸显;智力发展滞后,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家庭管教,日常行为不良等问题十分严重。
二、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必须依靠国家和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和重视教育投入;同时,教师和家庭也必须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思想素质,为农村中小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1、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农村中小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待遇落实情况,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督机制,严防中间环节的克、挪、卡、要,确保专款专用,并且还要力保各校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从而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建立稳定的教师供给渠道。一是每年聘用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二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部分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三是成立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统一管理,随时向各农村小学提供推介服务,使教师队伍建设有“源头”。
3、加强教师教育。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学会学习、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4、端正学校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农村中小学教育要健康发展,从地方行政领导到学校校长、教师、家长,都要先从思想上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认识到为高等教育输送新生不应成为基础教育的惟一目标。要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将先进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多给校长、教师提供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
5、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失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要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从而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一盘棋工程,最大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6、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政府要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发挥其主导作用,改革现存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和创新现在教育模式,使留守儿童能够尽量在城市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二是学校应该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课程,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配备专业性心理教师,可以选取学校教师参加系统性培训,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三是要净化留守儿童周边环境的空气,严格控制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的设立,多管齐下,为留守儿童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四是外出的家长要经常和子女联系,关心其身心健康,尤其是要积极主动地和班主任、监护人、代理家长及时沟通,共同配合他们作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王景英.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张玉林.分级办学制度下的教育资源分配与城乡教育差距——关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 政治经济学探讨 [J].中国农村观察,2003(1):26 [4]李伦娥.一个乡村教师的困惑 [N].中国教育报.2002-9-1(3)[5]《教育蓝皮书:深入推进教育公平(2008)》
第二篇: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
小学数学论文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
作者:刘红梅
地址:塔水处上游小学
新课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困惑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每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这几年我们都力求在自己教学之中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但是,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地深入人心之时,我们也从教学实际体验出发对新课程产生了一些困惑,……
一、课堂活动与缺少教、学具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然而,在我们偏远团场的小学,虽然大部分学校都有拥有计算机房乃至网络,但每个班级都用计算机来上课显然是达不到。记得有一次一位数学教师精心准备了一堂课小学五年级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课,在多媒体教室上着上着大屏幕突然黑屏了,本来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割补的,既生动又形象,却因多媒体的问题,教学效果没有很好的展示出来。由于技术问题,多媒体教室的使用频率不高。
新课标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有很多学习内容需要学生动手去实践、操作,也就特别需要相应的教具。尽管有些教具可以让学生自制,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制起来比较困难或自制的教具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很不方便。
二、课堂活动与学生的实际差距大的问题
新课标特别强调“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要实现上述过程性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让学生去亲身参与数学活动,而在学生的“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北师版五年级数学中的《旅游费用》,由于条件有限,团场的孩子很少去旅游,加之见识又少,这一活动学生根本就不熟悉,教师难以扮演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更无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难以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人本主义的课程观。
三、开展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
在教学中,教师们往往有这样的困惑:当我们在课堂中开展了大量活动时,教学任务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开展课堂活动,又与新课改的精神相违背。如:在教学时,我们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给大家,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他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再比如: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些讨论问题不分难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拿来讨论,争来争去,浪费了很多时间,时间没调控好,教学任务没完成,学生没尽兴,可下课了。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占用放学后的时间或其他副课教师的课,学生的心理却很反感,因此教师,看起来付出了很多但效果却不大。
四、数学教学生活化、情景化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吗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没有兴趣和激情。新课程中我们通常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或者创设一定的故事情景或者问题情景,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学起来也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一线教师们的确也在自己的教学理念中逐步渗透着新鲜的血液,努力的实现着“生活化数学”的理念,尽可能的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成功,培养兴趣,增进自信。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问题……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利息》的时候,我组织学生学习关于本金.利率.利息.利息税的应用题时,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一类型的题目。课下让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先填写一张教师事先发给大家的存款单,然后算一下利息以及利息税,然而我们这些学校的孩子都没有自己把钱存入银行的经历,结果不然,学生根本不能从实际当中得到启发。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毫无疑问,新课程理念所体现的是大家一致在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大家极力要提倡、宣扬的!那么它离我们学生的生活究竟有多远呢?是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还是直接告诉学生数学与生活是两码事呢?学生究竟该如何去正确地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尺度呢?作为教师究竟该如何去沟通这种境界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鸿沟呢?这真值得我们同行去探讨。
五、学生课上了,却难以完成课外习题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能听懂课还要会做题,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否则都是纸上谈兵。现在的教材内容较浅,而且取消了原来教材上的知识分类,强调了知识的整合、学科的整合,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应用题教学不分类型,学生在面临解决实际问题时无规律可循,学生弄懂这种题目,却不会做另一种类型的题目,所以在解决问题时也就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问题教师就要占用其他小三门老师的课或是占用下午放学以后的时间课时。课讲了,学生仍不会做题,还有一个方面是因为课程理念变了而课外练习还与教材、新课标没达到配套或协调。如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分数中提到的因数和公因数及最大公因数在相对应的练习中仍就是约数、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还有就是在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约数时用的短除法在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小知识来介绍,但在练习册上或是测试卷中却要求用短除法来做。为了让学生掌握其方法,教师还要利用其他时间来补这方面的知识。
面对教学中的诸多困惑,一线教师们也都知道,课程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有顺流、也有逆流、只要大家齐心合力、直面困
惑、迎接挑战,通过我们不断的尝试、探索,甚至是“碰壁”……只要我们正视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是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把课改实验推向深入,课程改革就能取得成功。
塔水处上游小学:刘红梅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第三篇: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惑和对策
高中政治教学在新课改下的困惑和对策
增城市第一中学巫淑凡
2004年开始,广东纳入国家高中新课改实验区,高中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了多年。从旧教材到新教材,从高一到高三,政治教学中遇到的很多困惑本人都在不断思索并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法。真正的素质教育离我们多远?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问题。而新课程的实施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平台,也给教师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和旧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授课形式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我们教师在学习新理念、改变旧观念的同时,正在研究、寻找既适合新理念和符合学生实际,又能体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难以解决困惑。
困惑一:新课改下关于政治教学中教师角色如何定位?
新课改被推广得轰轰烈烈,教师缺乏相对应的现实技能,加之社会压力、特别是高考压力过大,使大部分教师在新课改中无法融合。教师陷入两难选择,处于边缘化状态。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这一主体,这是正确的。但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了教师的授课地位;过分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弱化了基本理论的传授,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的正确定位。
困惑二:学生合作探究、交流的时间和要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
我们知道高中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需要合作探究、交流,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充分展示出来是需要时间的,这个时间如何调控和把握?若把握不好会影响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和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炼重难点,要求学生把握基本知识,参与探究活动,并且能让学生尽情发挥。课堂不是满堂讲,而是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并在有效的时间里教师要协助学生把握基本知识问题,重难点问题、考点问题,合理规划一节课的时间,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极大考验。
困惑三:学生自由、合作、探究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与整体全面发展如何协调?
个体化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这里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既指个性化学习带来的差异,也包括学生中接受能力快与接受能力慢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学生中发展快慢之间的差异。对同一个探究问题:反应快的学生积极研究、探讨,说出自己想法。而反应慢的学生呆坐一边默不做声,这种差异会带来整体发展的不协调,使课堂陷入尴尬的局面。一个班至少有五十多名学生,一个一个提问吧,照顾不过来,同时也影响 1
这节课的课堂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主体的差异性,相应做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调整。怎样才能作出科学的调整,对科任教师有很高的要求。
困惑四:新课改理念要求与传统“分数”评价观的冲突如何协调?
新课改理念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升华学生情感。而传统“分数”评价观更注重结果。这种“分数”评价观仍是一线教师最大的压力,给新课改理念的实施带来很多负面影响。特别是高考方案滞后,教师方向不明,态度不坚,信心不足,因而教师容易扩充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对学生提出了过多的应试要求。除此之外,在这些年的政治教学中还出现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我们面临的生源质量问题,可以说是一年不如一年,这其中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有大环境的因素,如教育体制问题,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教学严重脱节,社会环境问题,90后和80后的学生完全不同,现在的学生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都很脆弱,在学习上也比较被动,怕吃苦,耐不住寂寞,经受不了社会诱惑。也有小环境因素,如近几年,增城高质量的生源外流,A、B类学校大量扩召,中下层学校在生源问题上举步维艰。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学校属于D类学校,生源质量我感觉明显下滑,加之本学期学校整体搬迁,教学硬件和软件设施很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没有多媒体,没有网络,只有最原始的“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载体。穿新鞋,走老路,很难满足新课程教学的需要。给我们解决上述遇到的困惑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们学校将新课改的理念和本校实际有机结合,提出了“20+20”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堂40分钟,教师精讲20分钟,学生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精练等)20分钟。通过“20+20”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重视新问题情境的创设和以课堂讨论为有效载体的合作学习,突破传统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具体做法:
一、重新给教师角色准确定位。
我们不应以“否定一切”的态度来看待教师角色的转变,而应该多一点辩证观点,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而且是知识的重组者;不仅是学习的辅导者,而且是学习的促进者;不仅是课堂的管理者,而且是课堂的合作者;不仅是学业的评价者,而且是成长的记录者。在这里,强调后者并不等于否定前者,而是两者要更好的结合,相互促进、相统一。现在学生的知识储存量大、兴趣广泛,他们的视野不仅仅限于书本的知识,更多地向课外拓展,所以政治教师要想抓住学生的“心”必须在教学之余,也要掌握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特别是要关注国内外的社会热点,能多角度,全方面分析问题。
二、精心创设新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创设新问题情景,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有目的、有意识的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三个方面来培养:
1、提供思索题,帮助学生质疑。
2、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质疑。
3、鼓励学生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在问题情境设计时,教师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注意巧设梯度,拾级而上。情境的精选和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还要适时的引导,点拨,才能在课堂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形式。
课堂教学理应是由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的,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率,教师不仅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多个环节,而且也应在教学的多个环节上为学生铺设表演的舞台。新教材非常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亲身体会与同学分享,可以创设情景要求学生针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为企业寻找出路。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模拟一些生活中可能遇到角色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总之,应该尽量杜绝“教师讲的多,学生讨论少”、“结论下的早,学生思考少”、“理论讲的多,学生实践少”的现象。多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加强集体备课,充分挖掘集体智慧。
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如果一个人单打独斗难免会有所偏差,为此,本组教师,坚持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处理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共同克服。相互听课,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做到:
1、不能孤军奋战。
2、重教材但不唯教材,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教材观。
3、重教学案例的积累。
4、备课活动不光是教师的常规任务,也应成为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
课程改革是一场变革,它需要力度、需要推动,需要奋力前行的精神,同时也需要协商、妥协和包容。新课程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也给教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施展才能的发展空间,愿新课程和实施新课程的老师们互相见证彼此的成长。
第四篇: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问题和困惑
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问题和困惑
高中新课改已经实施三年了,虽然我们接受了新课程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遇到了许多难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对新课本编排体例不适应
由于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和编写意图不一样,所以在编排体例上有很大变化。旧课本的编排是以通史的形式,而新课本的编排是以专题的形式。学生感觉难,教师落实难。新课本对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较浅,是“ 压缩饼干式”的课本,对学生要求高了,如何体现新课改的要求感觉有难度。历史学科具有时序性、全面性的特点,而新课本的模块把历史事件割裂开来,如对“ 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在三个模块中都有专题,分别从不同层面进行评价,把完整的历史知识人为地割裂开来,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历史面貌。这对于使学生建立一个全面的历史观不利,也容易出现重复讲解现象。历史是丰满的、有过程的,而新课本是压缩的、干巴的。新课本过于简单,因此需要对课本做一定的补充,但课时不够。
(二)对新的教学方式不适应
历史课程改革存在的一股“浮躁现象”——“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还没有学习基本历史知识就过度地采用探讨(辩论)活动、参与式小组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准备学习内容等探究学习的倾向。仔细观察和深入了解这种看似热热闹闹,课堂很是活跃的表象背后,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应该学到的基本历史知识。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如果听任这种表象长期发展下去,中学历史课程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课改的预期目标就会泡汤。”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观点,也就无法真正地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每一次运用历史知识都要去查资料,那么这种探究学习是“空中楼阁”,况且短暂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容许。
(三)既依赖“ 教辅”,又对“ 教辅”不满意 新课程提倡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教师们感到平时教学任务重,备课时间紧,没有时间找资料和编题,而现有的“ 教辅”材料能够与新课本配套的不多,且大多是旧课本的翻版。
(四)如何应对新课改下的新高考和评价教师心中无数。虽然新的课程改革试图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强调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多元评价,但高考依然是悬在高中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2013年历史高考试题中材料冗长,灵活,理解难度大,主观性强,学生由于应对以上问题的能力较弱,不能挖掘出大量的有效信息,得分自然不高。教师可以不在乎高考,但学校在乎、家长在乎、社会在乎,教师也就不能不在乎。所以教师们普遍对新课改下的新高考应对不力,缺乏有效、科学的应对策略和措施。
二、走出困惑的对策与建议
(一)让“ 指挥棒”尽早发挥正向引导作用。课程改革的主力是一线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评价问题。评价问题包括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这三方面的评价都与高考直接有关。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淡化高考问题,但在目前情况下,社会、学生、家长都高度关注高考问题,学校和教师也不可能忽视这个问题。既然高考是指挥棒,我们就要认真研究这根指挥棒,让它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二)编写出真正体现新课改理念的“ 教辅”资料和质量检测题。
(三)教师要继续研究新的课程标准。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各种教学理念都是通过教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身上,所以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
(四)教师要摆脱旧观念的束缚,转变教学方式,主动适应新课本。
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困惑,一方面与课程改革的配套工作不完善有关,如评价和高考方案等;另一方面,与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研究不够有关,往往用旧的观念和经验来套新课本,自然是困难重重。以往高中历史章节体通史课本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内容多而浅,尽管它是大学历史通史的压缩版,但经过多年的教学,教师们对它早已习惯和适应了。现在模块单元体专题题材的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是,由于新课本刚刚使用,许多教师对它还很不适应,加上初中历史教学大都开展得不太好,学生们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因而高中历史教学有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对于新的历史课本要把握几点:1.教师要调整好心态、观念、思路,主动适应模块单元体历史专题课本的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某一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2.依据新课本的有关内容,探寻更高层、更严密的时序性和整体性特点。3.在教学中不能就课本讲课本,就模块讲模块,就问题讲问题,历史的发展有因果性、关联性。所以,历史研究的思维必须是战略性、整体性的。由于历史课本各模块之间并没有严密的因果时序性,因此教学顺序怎样安排和调整都是可以的。为便于教学,有些模块内的单元内容也可以重新整合。
第五篇: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王连明
摘自:《古浪县第三中学》
在高中教学方面,我们“遭遇”了新课程改革,这对于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改倡导全员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而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因此,新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我们农村高中的英语教师。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生基础差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认识音标,不懂有关音标的基本常识,最终导致不会拼读单词;无法记忆课文,无法培养语感。口语、听力较差----不能听懂基本的课堂用语,不能用简单的英语进行表达;在习作中,经常出现中国式的英语,偶尔会出现汉语拼音;在一次考试中出现My parents xinkude weiwozhen money.令我们瞠目结舌。词汇量掌握的较少,对一些应在义务教育阶段掌握的词汇仍然不是很熟悉。
二、学生的自觉学习性不高
学生刚进入高中生活,由于在初中阶段死拼活拼才考上高中,在思想上有“放松”的感觉,学习是被动的。例如:每周的习题巩固作业,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还有一部分以抄答案来应付。更有人放弃学习英语。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
面对突然扩充的词汇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采用初中阶段的学习方法,不能进行适当的调整。还有一部分学生采用机械记忆。然而,更多的学生则表现出来的是无所适从。因为对音标的掌握很差,往往是第一天记下,第二天就全忘了,从而感觉自己下了很多功夫,但成绩不见一点提高。灰心丧气。
四、教材设计较旧教材难度提升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曾一度感觉到新教材不适合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章中的句子较长,结构复杂。如:I wonder if it’s because I haven’t been able to be out doors for so long that I’ve grown so crazy about everything to do with nature.(必修l Unit1Anne’s Best Friend)。2)词汇量增加,复杂词汇出现的次数增加,如:vocabulary(必修2 Unit2),volunteer等。3)个别对话设置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如:Cultural Relics(必修2 Unit1),Theme Park(必修4 Unit5)。4)教材的容量较大。课时紧张,无法有效开展活动。
五、缺少多媒体设备,无法直观形象的将课程内容呈现给学生,效率低下
班额过大,个别学生无法顾及,有些活动无法开展,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教师自身水平问题
由于教师平时疲于教学任务,缺少交流机会,造成教师综合能力较差,英语思维也被禁锢。我们无法进行全英语教学,而且这也不符合实际。我们还是提倡:use Chinese if necessary.面对这样的问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固定的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英语教学,难度是相当大的。英语教师迫切要求拥有浓厚、宽松的学术氛围,也希望能通过各种形式和类别的培训,提高英语综合素质,使自己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做到教学相长。
我们需要强化英语教师的语言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继续教育强化口语、听说训练,就是为了帮助英语教师真正实现用流利英语进行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个人素质,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要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曾经提出:“五个因素,一个公式”。五个因素是:1)国家外语政策;2)学生来源与素质;3)教材质量;4)学习环境与条件;5)教师素质。其中前四项是可变因素,第五项是解决因素。一个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社会环境(4分)教学方法(3分)]×教师。括号内四者相加是10分,而教师的分值越高,乘积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这表明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只有具备较好的政治与道德素质,才能为人师表;同时要具备较强的知识与能力素质,才能胜任工作。另外还要具有较佳的心理及审美素质,以便能全方位地开发学生心智、发现、培养和教育出各种类型的人才。
七、课堂活动设计形式化。
新课改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对语言实践活动作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教师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把握不好,往往会造成以下几种情况:缺乏(1)活动设计,冲淡了教学内容和目的,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2)课堂活动表演化,质疑问题显得苍白,水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思考必须是有价值的思考,在合作过程中,不管什么都要讨论,好像只有这样,才是新课改。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让学生乐于去学习,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及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综上所述,导致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是很高。同时,还产生了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如:课堂有睡觉现象,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这又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产生了不良影响。总之,整个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过程。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高一英语备课组进行了下面的尝试。
1、针对学生基础差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点去做:1)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不怕学英语。比如:容许学生在课堂上讲英语时,夹带汉语。2)充分利用早读时间,给学生领读单词,同时适当补充相关的语言知识。
3)在课堂上尽量用学生学过的,尤其是刚学的词汇进行语言表达,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词汇的理解。4)在习作训练课上,尽量给学生布置对其来说较为熟悉的话题作文。同时,引导他们对话题进行分析,定下文章的大致框架。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列出与该话题有关的词汇。最后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连句,并组篇。5)加强音标学习。
2、针对学生学习自觉性不高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点着手:l)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2)引入竞争机制。3)在作业布置上,以切近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4)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查力度,以查促学。5)用学分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性和荣誉感。效果颇佳。
3、针对学生不能用合适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帮助他们:1)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渗透有关学习策略,比如:根据语境猜测词义,归纳总结用法相似的词汇。2)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学法指导。
4、针对教材难度提升,以及学生基础差的状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l)根据教学大纲,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利用。2)针对教材中有关文章句子长且难的情况,先将这样的内容在泛读课之前对学生进行分析与讲解,以排除学生阅读中的障碍。3)针对有些话题设置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我会在学生学习之前,先给学生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4)针对词汇量增加,较难词汇出现次数较多的情况,根据教学大纲,让学生进行有选择的掌握。
5、集体备课,提高效益。
不要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每周两节课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依据分工,每位教师精心准备指定的内容,包括组织材料,查找资料,网上查询,课件的制作。通过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集体讨沦、分析,集思广益,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质量。各备课组制定反思教学研究的计划表,包括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上课、说课、集体评课、教学反思等程序。
6、经常进行听课、说课和教法研讨讲座活动。
这一类活动能够为教师们解惑答疑,帮助他们解决英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可请名师、专家进行辅导,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对教案进行再创造,并写好每节课教学笔记或教学反思。并做工好评课和指导工作。让全体教师通过集体备课,有效地促进专业素质的提升,使高中英语课堂动起来。
7、加强和学生的交流,谈心。与学生有较好的沟通,才能达到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取得更好的成绩,放下自己的身分,抛弃所谓的面子,像赵丰生老师一样与学生做朋友,真正的学生心目中的朋友。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出现的许多问题,我们都进行了努力地尝试,但是至今仍有一问题没有得到更为理想的解决:即课时分配与教材内容多的问题。希望与各位老师进行探讨,以求得更为合理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