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 3[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0:2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赵旭、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 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赵旭、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 3》。

第一篇:赵旭、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 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

摘要:语文教学如果想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对语文课程进行明确的定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并不乐观,对于语文课程定位也不够清晰明确,导致教学比较混乱。本文就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进行相关探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心理人格以及道德人格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和谐人格”的养成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也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因此对“和谐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大学语文课程自然而然成为重点,所以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以及定位就必须加以重视。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原则分析

(一)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在遵循事物规律的同时尊重客观实际,就是科学可行的原则。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传授中,既要遵循和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要寻求突破,将功能拓展,进行科学定位,使得语文教学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要以人为本,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加强培养,将职业能力培养与学生个性完美的统一起来。与此同时不能忽略高职院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校的教学环境怎么样以及师资力量是否雄厚等,这些因素都必须考虑清楚,不然语文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遇到阻碍。

(二)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相结合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信息的整合以及更新也越来越快,所以在高职院校大

学语文教授过程中,必须学会对知识以及教学方法进行适时更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不断的创新教育,才有可能使得学生和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传统继承和与时俱进相结合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虽然已不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但是大学语文中的一些古老的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还是应该继承下来,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下,进行一些创新和改革,使得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得以顺应社会发展要求。

(四)理论指导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大学语文的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的实际活动做好了铺垫,学语文就是为了要将语文中的一些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来,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他们在掌握职业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对职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加强培养。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分析

(一)关于大学语文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分析

高等职业学校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对技术型人才进行职业培养而设立的。职业教育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是推动劳动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实施职业教育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将职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加强培养,从而使得受教育者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高职学校在进行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时,必须考虑到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对办学目标及思路进行调整时要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强化。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等进行改革,加大改革力度。这样高职院校就能以办学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以及就业率高的形象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可。

高职院校要严格按照市场和社会需求,对专业方向进行灵活设置和调整。在进行专业的调整和设置时,高职院校要对市场展开认真的调研,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依据自己的办学条件进行相应专业设置。在进行职业教育时,要注意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办学规律,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理论知识是为了让它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运用,要强调能力的重要性。

职业道德教育及职业素质教育必须纳入到课程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因此,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就必须考虑到学校的办学性质、目标,办学功能以及办学定位,要为实现这些要求而服务。这样高职院校就能很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技术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要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审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创新教育等加强培养,使得他们的综合职业素质得以提升。大学语文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就是增强高职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人文素质以及进行各种综合素质的锻炼。

(二)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定位分析

每个高职院校都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了许多不同的专业,比如汽车专业、计算机专业、市场营销、旅游、音乐等。那么大学语文在不同专业中也应该进行明确的定位,使得语文对每个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做到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的有机结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各高职院校依据自己的主体专业来进行本校课程的建立。二是目前没有一种大学语文教材具有专业特色,教师应当学会对教材内容加以取舍,因材施教,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教材内容的确定,从而突出专业特色。

如果是教美术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将那些画面感较强、色彩比较显眼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选取出来,这样的话就可以慢慢的凸显出大学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一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的专业,其教学侧重点也不同。例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琵琶行》时,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琵琶曲的享受和感悟上;而服装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对那些服饰进行想象,引发他们对古代官府的识别以及再绘。通过这种方式,一定可以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语文课堂氛围,实现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专业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方式上就根据不同专业特色,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等来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例如学音乐的学生大多数性格比较活泼开朗,音色好;美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性格沉稳安静,用色彩和画面来进行思维。在学习李煌的《虞美人》时,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以试着唱出其中悲凉的曲调,将一种故国之思和昨是而今非之感表达出来,意境完全的展现出来,远比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诵读来的有效果。

(三)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在所有公共课程中的定位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通常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三大类。公共基础课里面包括政治课、英语课、大学语文以及写作课等,在这些课程里面,大学语文课程是和教育部文件中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最相近的,所以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必然的。

人文教育的核心基础课就是“大学语文”课,从教材、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来对大学语文教育实行全方面的改革。依据人文思想体系,在编写体例及选文标准上对大学语文进行总体构架。在教学内容上将作家介绍、背景分析及艺术欣赏等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而教师则以专题的形式来对人文思想进行阐释。

综上所述,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必须考虑到很多因素,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下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创新学习,才有可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持续发展以及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改革初探[J].文教资料,2009(30)

[2]李新宇.论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3]王秀娟.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和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0)

[4]郭海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定位[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12(1)

[5]杨柳.试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应坚持的原则[J].科学咨询,2011(3)

第二篇: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章程建设研究综述

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章程建设研究综述

摘要:从文献研究看,当前对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价值与定位、建设内容及特色与创新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较为集中,但从教育学、法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角度进行定性研究的较少,以实践调查研究为依据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实证分析还较少。未来随着高职院校章程的不断完善,在中西方高职教育比较研究基础上,对我国高职章程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

关键词:高职;章程;综述

0 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法制化、民主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2011年11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的颁布,宣告了高等学校进入了“宪章”时代。经过前期的调研和建设,2013年11月,教育部核准了首批6所高校的章程。2014年5月,教育部召开高校现代大学制度暨章程建设工作推进会,进一步强调大学章程建设是推动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和标志性成果。至2015年7月,全国112所“211”高校(含38所“985”高校)已全部完成核准发布工作,同时,已有 22所高职院校章程核准发布。全国章程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

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着较为复杂的外部社会环境和内部改革挑战,建立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是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与市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院校内部各种关系,实现依法治校、民主办学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基于中国知网文献资料库、万方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各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公开出版的书籍为研究资料,以“高职”和“章程”为主题词搜索到2001-2015年的论文102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2篇,尚未发现系统研究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专著或者博士论文,而相类似的关于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研究文献却有不少。所以,本文主要以近三年来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为依据,以各类学术期刊为参照,对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各类研究文献进行逻辑归类、比较分析,以期对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研究更为全面和深入。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现状研究是章程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对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现状的研究,近年来研究角度也比较多元。西南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鲁柏铎通过对江苏、江西、重庆三省市12所样本高职院校108名教师发放问卷、采样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通过问卷研究,提出当前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现状存在着章程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缺少明确的法律渊源,章程制定的程序不够规范、章程内容存在法律方面的错误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传统观念原因,中国传统依法治校观念淡薄,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章程的主观重视不够;二是法律制度原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项立法滞后,导致高职院校章程的制度建设缺失;三是环境原因,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依附于政府,政府管理高职教育的体制机制滞后,也是制约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因素。

高职章程建设价值与定位研究

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进程中,章程建设是基石,它是推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完善的关键环节。201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行使的首要权利就是按照章程自主管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中,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别敦荣则指出,我国大学章程既有国外大学章程所具有的一般属性,也有特殊属性,这个特殊属性就是政策性,并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大学章程是一种调整大学内部宏观关系的政策性文件,主要针对合理划分党委书记和校长职权、约束内部党政关系,明确专业权利责任、落实教授治学理念。高职院校章程建设内容的研究

根据《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大学章程的内容必须包含以下方面:学校名称与校址;学校机构性质、发展定位与办学方向;办学宗旨与规模;学科门类设置及调整原则;教育教学形式;内部管理体制;经费来源与财产管理制度;学校举办者的权利与义务;大学章程的修改、审议及解释权归属;学校的分立、合并及终止事由;校徽、校歌等标志物。章程要求对自主招生、资产财务、人事管理等重要问题,以及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建设等重要领域进行具体规定。就章程建设的内容而言,陈新文在大学治理视角下,提出高职院校章程建设应该兼顾就业、升学与专业发展,确立明确的办学目标和使命;兼顾政府、企业与学校发展,确立灵活的办学体制与机制;兼顾党委、行政与学术权力,建立公平的权力制衡机制:兼顾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建立协调的内部治理结构,这些是章程建设的基本内容。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存在领导权与监督权失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民主监督流于形式等问题;如何处理好高职院校内部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与民主权力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当前高职院校章程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在此观点上,李宏昌指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与完善高职院校章程:一是优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党代表列席党委会制度,完善党委会权力的监督机制;二是探索由高职院校领导、教授及合作政府、行业、企业代表参加的高职院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完善学校重大事项的咨询、决策与执行机制;三是通过章程明确规定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工会、学生会等组织的运行范围与职责,保证学术权力和民主权力的有效行使。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章程是具有法定意义的组织规程,具有一般章程的“纲领性”和“规范性”属性,但高职章程又有自己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现代性”和“职业性”这两点上。周旺认为高职院校章程的特殊性体现在其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与创新:从理念上说要树立公共利益与责任的核心价值取向;从体制上来说要建立和完善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从机制上来说要构建多方参与的开放治理体系;从组织形式上来说要推进行政管理向公共管理转变;从管理模式上来说要创建以人为本的内部管理体系。蓝洁、唐锡海认为高职院校章程建设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下,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特色:一是混合所有制的办学体制,在此体制下校企合作的董(理)事会作为学校真正意义上的决策主体,同时章程要建立所有权与经营权、产权与治理权分离的管理模式;二是相较于学术型大学的学术权力,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权力,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承担起高职院校的学术型重要业务;三是实行校长聘任制,职业院校校长应具备区域产业发展的前瞻性预见能力,在学术、经济、政治界都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并鼓励企业家、创业家担任校长。吴明萍认为,高职院校章程要真正体现出特色,就必须要做到“六个始终”,一是始终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二是始终以培养生产、管理、经营、服务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三是专业建设始终围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四是课程建设始终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五是始终坚持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六是始终以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长效机制为抓手。

目前,国内对大学章程建设的研究已逐步形成多视野、强阵容、多成果的研究态势,但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一般大学章程的价值、定位、内涵等方面的研究,专门性、系统性对高职院校章程的研究还很不足,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系统性研究不足,站在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全局视角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还较少;二是实践研究不足,理论研究较多,对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实践性问题关照不够;三是法理性研究不足,从法理学视角探究高职院校章程的法理性质,并解读高职章程与普通大学章程的不同之处的研究还较少。高职院校章程建设是高职院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基础,今后应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章程的研究,以期推进高职院校健康快速地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鲁柏铎.高职院校章程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2] 周旺.论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变革创新[J].大学教育,2012(10):10-12.

第三篇: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sunshine

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肖举萍

摘要: 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认清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产学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验,通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合理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切实抓好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这两个关键以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来服务于保险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 保险行业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05] 35 号)和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保险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人才需求巨大,高职院校应把握人才培养市场机会,提高为行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探讨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这个课题显得很重要,希望本文能提供参考价值。

一、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

我国保险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六大以来保险业保持年均18.2%的增长速度,2007年我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7035.8亿元,同比增长25%,该年全国保费收入是2002年的2.3倍;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是2002年的4.5倍;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比2002年增加68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9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331家。

我国保险市场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目前保险业管理人员7.6万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2.8万人;精算、核保核赔、投资等保险专业技术人员17万人;保险营销员201万人(2002年118万人);保险监管人员1816人。保险从业人员总计近225.8 万。虽然我国近年保险业人力资源发展迅速,但总体数量相对不足,不能满足保险业发展的需要。据2003 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每10万人口拥有保险从业人员数量,美国为1357人,日本为331人,香港为551人,台湾为619人,而中国大陆仅为110人。有人测算,中国保险业每年约需16000 名保险专业毕业生,但目前每年从全国各类学校毕业的保险专业学生在2000 人左右,供需比例达到1:8,人才缺口很大,同时保险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保险机构的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要真正解决我国保险业面临的人才数量不足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和改进保险教育(黎宗剑,2007.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 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可见,我国保险行业的巨大人才需求为高职院校人才sunshine

培养展开了广阔前景。

二、我国保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当前我国保险人力资源领域存在着一种“双难现象”:即保险专业的学生工作难觅或找到工作却难以满足其心理预期,保险企业则是人才难求或求到人才却难以用得满意。这主要是因为保险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王萍,2007.4)。

二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结合不够紧密。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老化,校内校外“两个校园”中校外社会校园力量发挥不够,校企合作不够,实训基地建设落实不到位,产学结合不够紧密,教学内容理论脱离实际。高职院校尤其是文科类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薄弱导致实训教学环节薄弱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软肋。

三、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验借鉴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国外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一元”为企业,另“一元”为职业学校)、英国的“三明治”式教育(即“工读交替制”的合作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CBE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Technology And Furmer Education)、前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等。对国外高职教育模式比较分析可以给我们启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和保障。

四、关于我国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对策建议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遵照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以及关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保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保监会吴定富主席把保险从业人员分为监管人才、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营销人才四大类型,其在今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保险营销人才”;保险从业人员中营销人员占比最大(占总量的89%)且人员规模增长速度快(年平均增长16.6万人),但与保险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每万人中保险营销人员比例不足美国的1/10和台湾的1/6。可见,培养保险营销人才是保险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同时,保险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巨大,主要包括核保核赔、保险会计、查勘定损、保险信息技术人员等。

我国保险市场营销人才与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这两大人才需求类型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相吻合,高职院校应瞄准保险市场人才需求,把握机会,积极主动担负起培养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责任,更好发挥其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作用。

保险职业教育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知能结构应该是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过硬、适应能力强。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根据当前保险市场对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质量规格,确定其知识、素质、能力标准。在素质方面,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应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素养;在能力方面,除应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外,还应掌握保险知识的宣传、风险分析、保险计划、保险承保与理赔实务操作等专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如针对保险实务专业(汽车保险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位为“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保险基本知识,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汽车保险查勘定损理赔能力,能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包括4S店)从事汽车保险业务拓展、查勘定损、核保核赔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保险技能型人才除具备以上知识素能外,还应具备上岗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保证零距离上岗。因此高职院校应认真落实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劳社部发[2002]21号),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让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及转岗适应能力。如××职业学院要求学生获得学院统一规定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普通话证书、计算机过级证书外,还鼓励学生获得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寿险管理师、理财规划师、培训师、营销师、汽车驾驶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毕业时能获“四证书”或“五证书”等“多证书”,其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二)优化调整专业设置

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保险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培养受市场欢迎的不同特质人才类型。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如可根据保险公司中市场拓展岗、营销策划岗、讲师岗、组训岗、综合理财服务岗、保险销售岗、电化营销岗等保险营销系列岗位群要求设置营销与策划实务、保险实务、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专业来培养各类保险营销人才,根据保险公司核保岗、核赔岗、查勘定损理赔岗、会计岗、涉外保险事务岗等系列一线专业技术岗位群要求设置保险实务、医疗保险、保险会计、保险应用英语等专业来培养保险行业各类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针对某些市场需求不旺、毕业生出口不畅的专业应果断调整或放弃,如××职业学院决定停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高的风险管理和保险精算专业招生,增加保险实务专业(汽车保险方向)和金融保险专业(理财规划师方向)的招生,专业的调整设置体现出与市场需求的接轨。

(三)合理建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教学计划安排是人才培养的重点问题,课程体系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我国保险职业教育普遍采用“学科本位型”课程模式,其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模式对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是有益的,但不利于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育,同时,因缺乏技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学科式教学已不能满足保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发达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征是采用“能力本位型”课程模式,通过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某专业“能力本位型”课程体系形成的过程应是在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对该专业定位培养的某些岗位人才类型的职业知识能力进行分解,明确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并围绕核心专业能力的培育建构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强化素质课程和突出专业能力与实践技能训练课程。××职业学院在去年历时半年,经过在全院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大讨论、市场调查、在校生座谈、毕业生反馈、校内校外专家委员会研讨和各专业系十多轮反复修订拟定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训课、素质课四部分。其中基础课包括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通识课体现“基础性、工具性、发展性”要求,专业基础课主要解决毕业生就业任职的基本能力问题和今后转岗适应能力问题;专业核心课是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所开设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在课时设计上提高课内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训课专指在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包括在校内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实训课和在校外实训基地及与学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的单位进行的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均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学生完成模块化实训实习课程,如保险实务专业实训课程包括保险需求调查、防灾防损计划设计、大项目工程保险竞标设计、保险建议书设计、业务流程、核保核赔、保险营销实训等模块课程;素质课主要解决学生的人格塑造、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保险职业道德、普通话训练、人际沟通、商务礼仪、演讲与口才、逻辑学、艺术欣赏等课程。××职业学院去年下半年实施“2+1”教学模式改革,在以上课程类型中,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训课及素质课的教学活动在校内通过2年时间完成,而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在校外通过1年时间完成,这种时间安排改变了以往“2.5+0.5”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训课的比重,旨在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养成。

(四)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为培养适应保险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可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职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校内课堂教学,应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与过程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多采取案例式、角色扮演式、情景模拟式、项目演练式等教学方

法,在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个体内在潜能和创造力。

针对校外实习实训,应强化实训规范管理,让学生明确实训目标、实训任务和实训课程模块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实训周报、实习成果、调查报告等来进行过程跟踪和品质管控。

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对学生的考评方法亦宜相应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体验式学习状况和应用技能的考核,如对某门课程的考评,学生课堂表现占20%分值,项目演练通关效果占30%分值,实务应用题型笔试占50%分值。

(五)切实抓好两个关键――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证保险高职教育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离不开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实训基地建设,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对保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1、硬化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硬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建立功能齐全的保险实验室,配备保险模拟教具、电化教学设备、保险业务管理软件,用于保险公司业务流程模拟、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项目演练等。二是硬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开展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职业学院在文科类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该校目前已建设了保险综合实训室(配有保险公司业务模拟软件)、汽车保险实训室、保险医学实训室、保险模拟法庭、模拟保险职场(模拟公司晨会和讲师组训演练的场所)等5类保险实训中心,建成了全国保险基础实训项目最齐全的保险实训基地,成为省级高职院校金融保险类示范实训基地。同时该校分别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多家企业单位签订了50多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良好,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公司均派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给予指导,提升了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该校还与国内领先的保险电子商务公司保网电子商务公司(.cn)和北京佰盈通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子商务专业(保险电子营销)订单式培养班。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受行业和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保险专门人才必须有过硬的师资队伍来支撑,拥有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和行业专家型兼职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来说显得尤为关键。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师定期到保险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应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当然,各地人事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中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为高职院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结语: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认清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产学结合不够紧密问题,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验,通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合理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切实抓好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这两个关键以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来服务于保险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定富.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保险工作新局面[J].保险研究.2008年第1期

[2]王萍.中外保险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借鉴[C].保险教育与人才兴业论文汇编(中国保险学会).2007年4月

[3]Dieterlorenz著.万里驰译.职业教育让德国保险业后劲十足[N].中国保险报.2005年5月9日

[4]吴启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产教结合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06期

[5]谈兴华.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11月

[6]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7]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05] 35 号

[8]黎宗剑.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兼论保险教育的发展方向[C].保险教育与人才兴业论文汇编(中国保险学会).2007年4月

[9]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10]彭运钧.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OL].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题网站.2007年9月

[11]王健康.论保险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及资源整合[C].保险教育与人才兴业论文汇编(中国保险学会).2007年4月.

第四篇:以情境教学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浅析

以情境教学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浅析

来源: lunwen88.com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母语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的语言教育都存在着外语热、汉语冷的现状。一方面,大学生都要参加英语的四、六级考试,出国还要参加托福、雅思等各种外语考试,外语教育和考试要求明确、体系完整;另一方面,随着学生从高中升人大学,“应试”化的语文教学也随之终止,但大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堪忧,提笔忘字、汉字书写水平下降、不能顺畅与人交流,大学生毕业论文及一般应用文写不好等现象屡见不鲜。Ill而定位在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塑造人文精神的大学语文课程,既可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又能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使他们在接受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之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更进一步以实际运用为目的去接受母语教育,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有效手段大学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谓工具性,包括语言文字和语言表达两个方面,如听、说、读、写;所谓人文性,包括思想政治、伦理道德、人文精神等。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在讲授语文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口语表达训练、模拟写作等方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培养他们自觉的语文学习意识、文化反思和文化创新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不断提高大学生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形成个人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以及大学生自身认真刻苦的学习与锻炼方能实现。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课程地位边缘化由于很多高职院校学制短、专业教育要求高、任务重,实践性教学所占比例较大。并且在有关部门的教学评估与检查中,专业课程的考核比例较大,导致高职院校纷纷紧缩大学语文课时,以至它被挤到越来越边缘的境地。有些院校用实用功利主义眼光看待大学语文,过分强调其就业岗位实用能力的培养,忽视语文学科长效的、潜在的文化提升功能,在教学内容上取其一隅,以偏概全,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以应用文写作、文秘写作、商务写作、演讲口才训练之类取代大学语文。学时安排很不稳定,即使在同一学校(院系),也存在课时此多彼少,不均衡的现象。由此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存在偏差与错位,致使大学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与此同时,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程和高中语文内容差不多,没有什么新意,缺少新鲜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加上当前大学生专业课和相关基础课的学习量较大,要求考试过级的证书较多,如计算机、外语、普通话等,还有各专业的岗位证书等,都需要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也必然导致大学生在思想上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视不够,学习精力上投入不足,没有专业课学得那么扎实认真。

(二)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多数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的师资队伍配备不足,“大班上课”是常有之事。代课者多,兼课者多,即或有几个专任教师,也因课程在学院地位不高而受到影响,有专职不专心的趋势。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大学语文课极难教,需要教师十八般武艺俱全。也有教师认为大学语文课极易教,这门课可以随便上上,只需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上满足于浅尝辄止。而实际上真正要教好大学语文课,需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要吸引住学生就得在教学上求深、求精、求新。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师资队伍水平亟待提高。

(三)大学语文教学观过于传统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观还停留在传统的知识课程观,没有真正实现以能力为导向的研究性课程观的转变。能力导向的研究性课程观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的一种课程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把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激发起来,这个教学方法就成功了一半。怎样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就业成长需要,确定教学目标。改变中学阶段的应试语文教育,大学语文不能再去分析课文结构、中心思想、结构层次,否则真的成了“高四”语文。大学语文要突出其审美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淡化它自勺基础性。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引导学生发现、欣赏生活中自然景物的美、人情物态的美。

三、情境教学为导向的改革探索

(一)转变思想,提高认识,重新定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首先要转变思想,提高学校管理层与广大教师的认识,把大学语文教育提到与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变化重新定位,既要考虑到大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又要考虑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两者有机结合,才是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准确定位。根据多年来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要反思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教学传统,重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灵魂的现代教学模式,提倡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蕴含着新的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总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应从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精心备课,设计教案,授课方式力求生动活泼,改变“一言堂”、“灌输式”生硬的教学方法。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引导和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究能力。

(二)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注重教学方法改革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之后,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讨论,并在语文文本阅读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文本,设立专题,力求每一个专题中既包含一定的文化话题探讨,又可以把专题建立在实际工作岗位情境上,尊重并鼓励学生张扬其个性,强调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发展。

情境教学是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以往简单的“我教你听”转变成一种互动 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语文的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愉快学习,融人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例如,开展唐诗宋词系列讲座、文学经典系列讲座等;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相结合,开展辩论赛、诗歌朗诵大赛、语文知识竞赛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等;与各文学期刊合作,开展“我是校园记者采风”活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等。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社区、街道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使他们对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有更真切的体验,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且在专题活动过程中,使教师与学生、教材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从而达到“以情动情”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演讲技巧过程中,可以创设新员工人职培训中的自我介绍情境,让学生感觉真正在运用所学知识,向别人推销自己。通过类似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情绪高涨,热情参与,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另外,在课堂互动上,也可以适当设置一些奖励机制。比如,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可让课代表在每次课堂上,都将主动回答问题或自我展示的学生名字记下,在期末过程性考核中,予以加分。每次上课结束前五分钟,可以让学生就本次课相关内容对教师进行提问,以改变总是学生被动回答的情况,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听、说、读、写的重要性,真正领悟到语文能力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课程情境、主题确定之后,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随时反馈教学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应重视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更多学习进修的机会。比如,为大学语文教师多提供一些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并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还应注重大学语文学科建设,重视和加强校本教材的建设和使用,并把大学语文公共教学研究纳人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Et程中,使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学校的重要基础课程。高职院校在选用大学语文教材时,必须注意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结合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和要求,编写具有校本特点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中应注重渗透民族精神、公民道德、人生观、荣辱观、人格与尊严、自重自爱和自强不息等内容,培养大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同时,教材也要侧重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并且还应多选用和大学生今后工作、学习、生活有直接关系的、实用性的内容。

(四)完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评价考核制度大学语文考试是对大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测定。目前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考核,以优、良、中、合格为考核标准,尚存在一定的弊端,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也不能调动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能反映出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评价考核制度的完善,应围绕教学目标和要求制定考试内容,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既要考虑大学生平时的学习状态,又要考虑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把平时学习与考试结果结合起来,给学生综合的学习成绩。对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评价考核,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考核形式上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可以结合情境主题,采取闭卷、开卷、口试、笔试等形式,课堂内与课堂外、闭卷与开卷、论文与答辩等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全面考核大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素质。

总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以适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国民语文素质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应得到学校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加强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校本教材建设和考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注重大学语文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创具有高职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第五篇:高职院校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心理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姓名:严娟学号:53012109

摘要: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的各种因素影响,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出现了程度不等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逆反、焦虑、困惑、消沉等,并波及到了其健康成长。学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服务和引导工作,努力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帮助其全面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迅速壮大的特殊群体——高职大学生,有着不同于其它普通高校学生的特点。总体而言,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并波及到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如何提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全面健康发展,亟待关注和解决。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生;心理问题;原因;对策

正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关心身体的健康,还越来越多的关注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社会必须从认识上、行动上帮助这些学生走出“郁闷”,重新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

相对其他普通高校学生而言,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着共性的一面,更有特殊的一面,主要表现为:

1.自卑,易产生挫折感

自卑是指一种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主要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缺乏安全感,胆小怕事,缺乏勇气和毅力等。高职学生大多属于高考中的„落水者”,往往有无能感与失败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他们又正处于青年时期,也有积极向上渴望成功的愿望,但有时急于求成、脱离实际,当遇到困难导致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较容易产生挫折心理。如对人生的思考、学业的担忧、爱情的烦恼、社交的障碍、就业的无着落等均可能导致自卑和挫折感的产生。

5.消沉,迷恋虚拟世界

很多高职学生由于学校档次低,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上面临着许多困惑和冲突,而网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需要。特别是一些遭受挫折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追求成功、获得尊重、找回自我”,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幻想。不少学生就是这样逃避现实,把自己局限在电脑这个虚幻的世界里,饭不思,夜不寝,成了一只可怕的网虫。

(四)、择业就业压力产生的恐慌心理

从学历上讲,本科就业难,专科更难,高职生的“弱势文凭”导致就业更难。在全国范围就业压力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增长率远高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增长率的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压力。因此高职院校的高年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专业与爱好,职业与地域,经济实惠与发挥专业特长等方面无所适从现象,必然漫延到一年级新生。了解到即将毕业的学兄、学姐们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就业形势,绝大部分新生最恐慌的是就业。有的新生为将来的就业精神负

担过重,觉得前途渺茫,心理不安,生活上食不甘味,长吁短叹,产生择业恐惧感,甚至出现神经紧张、失眠、胸闷、心跳加剧等焦虑并发症。

引发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界的客观因素,也有自身的主观因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认同度仍不高

尽管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是,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在一些人的眼中仍然属于“另类”教育,有人认为„„监通高等教育是高层次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甚至有人认为“上高职学不到本领、高职学生就业没有出路”,等等。种种对高职教育的错误认识,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进高职院校学习,已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因为考分不高而做出的无奈选择。他们在很多场合下都不愿意提及自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2.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仍有限

长期以来,高校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学生日常行政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上,普遍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薄弱,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近年来,尽管各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重视,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学校所能提供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场地仍不足,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仍很缺乏。并且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大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更加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二)、家庭环境因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父母过于保护、控制过严往往会导致子女依赖、被动、胆怯、任性等不良心理倾向;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意见分歧,会使学生的情感受到伤害,形成抑郁、焦虑、孤僻的消极心理甚至出现不良行为。高职院校新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部分家长思想观念不开明,教养方式缺乏民主。相当一部分农村籍学生家庭条件不优越,有的很清苦,而高校开始施行收费制度,必然增加了部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家庭经济的紧张使得部分贫困学生心理负担剧增,心理上容易出现疲惫迷茫和困惑。

4.个人的心理认知和调适能力仍较差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理已基本成熟,他们的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因缺乏各方面的阅历,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模糊,自我评价不恰当;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对社会持怀疑、矛盾的认知倾向。学生在碰到问题、困难和挫折时,往往无法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应对,很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特别是在学习方面,高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一

旦学习压力增大,容易导致学生认知偏差,无法适应新的要求,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厌学心理,放松自我要求,在学业上出现令人失望的事情。

三、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根据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要求和身心发展特点,要自觉地、有意识地预防心理疾病,矫正不良心理,增进心理健康,笔者以为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一)、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

高职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报告、走访、座谈等活动,对新生讲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和它的发展前景以及高职院校与中学的不同,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问题,让学生有个思想准备。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新生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尽快适应新环境,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同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咨询工作

对于高职院校新生来说,重点是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并有效地利用这一手段,使其更健康地成长。学校利用校园网,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电子信箱,开通专门热线,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值班,面向全体新生进行心理保健的普及教育,开展非面对面的心理问题的探讨;对有相同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等学生,组成心理小组,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对个别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长期的个人现场心理咨询。学校应采取措施,拓展这方面工作。

(五)、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可以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通过了解新生入学后,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进行矫治,帮助他们排除障碍,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认识,使新生在智力上、情感上得到全面发展,为新生认识自我、完善个性、开发潜能提供最大的帮助。

总之,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按学生特定发育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育规律,通过各种有益的教育和训练,来培养和维持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1] 苟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及其对策》,《昆大青年》,2005年第13期

[2] 李玲 李爱梅 黄代杰:《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中国教育先锋网,2004-07-31

[3] 赵新龙 李健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理论界》,2004年05期

下载赵旭、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 3[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赵旭、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问题研究 3[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