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涪城建设文明城市纪实
涪城建设文明城市纪实
2012-09-04 09:32:15 来源: 绵阳日报 编辑:曾云 【字体:↑大 ↓小】
宣讲文明常识、劝导不文明行为、整治卫生死角、学雷锋服务群众„„
8月30日-9月2日,绵阳接受全国文明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涪城区6000余名志愿者,活跃在街头巷尾、楼栋小区、居民家中,开展志愿服务,文明之花在绵阳主城区绚丽绽放。在入户调查阶段,涪城共有9个社区接受检阅,占全市迎检总数的75%。
在涪城,乡村少年宫描绘着城乡少年儿童五彩缤纷的梦想,中华经典诵读让中华五千年文明恣意流淌,道德讲堂倾情讲述传统美德,“我们的节日”徐徐吹出文明新风尚„„一处处特色、一个个亮点,折射出绵阳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璀璨光芒。
建设文明城市,正成为涪城人的一种追求、一种常态、一种时尚。
志愿服务
文明和谐新景
两年多来,“中华经典诵读”演出活动近300场,38支文艺志愿者小分队将文明创建知识融入到演、唱、说等艺术形式中;6000余人次的“文明劝导员”志愿者到城区7个主要路口开展文明劝导工作,两年先后纠正不文明行为10万余起;30余场各类关爱特色志愿服务,先后服务贫困、残疾孤老、贫困学生2000余人,募集帮贫扶困资金和物质价值30余万元„„
奉献他人,提升自己。涪城区广大志愿者主动投身到“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之中,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中一道文明和谐的亮丽风景。2010年6月,在绵阳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该区志愿者服务支队应运而生。全区各乡镇、各街道及区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行业、协会都成立了志愿者服务大队,社区及村镇都成立了志愿者服务中队、小分队。目前,全区建立了乡镇、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站82个,成立志愿服务大队84个、中队183个、小队91个,全区网络注册志愿者6万余人。
党员是时代先锋,也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引领者。该区建立了各级党员志愿者服务队93支、近10000人。全区将5个街道和12个乡镇,按照地域划分为25个片区,分别由25名区级领导联系指导辖区志愿者服务工作;58个区级部门分别深入到46个社区和100余个行政村开展志愿服务工作,达到每个社区(村)都有联系部门的党员志愿者;20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志愿者包楼户,深入到街道、乡镇、社区、小区、楼栋,入户与12万余户居民交朋友、为民办实事,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和办实事1100余件(次)。
道德讲堂
净化美化心灵
近日,城北街道“道德讲堂”建设启动仪式暨铁牛街社区“道德讲堂”观摩活动在铁牛街社区川剧演艺中心举行。观摩活动上,台上台下互动演唱了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诵读了经典《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唱一首道德歌曲、看一段道德短片、诵一段中华经典„„从今年5月开始,一场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育身边人”的“道德课”在涪城区全面展开,成为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把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具体化和实践化的有力举措。
坚持“点上突破、连点成片,整体联动、百花齐放”目标,该区加快打造各级各部门示范讲堂,不断深化“道德讲堂”建设。卫生系统以打造西山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讲堂为载体,不断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涌现出了“绵阳最美粉女郎”——市人民医院女护士冯晓红等身边好人先进典型。目前,全区共建示范讲堂20余个。
把“道德讲堂”建设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明城市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是涪城道德讲堂的又一特色。南山街道御营二社区依托“道德讲堂”,大讲共产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各级党组织好、基层干部好,让居民群众知党信党爱党。工区街道迎宾路社区广泛开展清捡白色垃圾、交通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做到践行道德、服务社会。
乡村少年宫
圆孩子多彩梦
今年暑假,涪城区丰谷、吴家、金峰和新皂四地的数百名留守儿童,在当地的乡村少年宫做游戏、学知识、接受心理辅导„„度过了一个令他们难忘的假期。
近年来,涪城区始终把乡村少年宫作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乡村少年宫19所,覆盖了全区每个乡镇。
该区采取 “一师两用”的方式,破解乡村少年宫师资瓶颈。各乡村少年宫充分发挥当地中小学教师的作用,组织和引导有一定特长的中小学教师担任乡村少年宫的辅导员。截至目前,全区已有400余名中小学教师成为乡村少年宫的辅导员。同时,该区还组织爱心人士、民间艺人和有特长的家长,建立起乡村少年宫教师志愿者队伍。
该区以结对共建为契机,让12个乡镇的22所农村中小学与22个单位结对共建,多方面支持结对乡村少年宫的建设。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全区每年安排4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乡村少年宫基础设施维护和辅导员交通、生活补助等日常运行经费,并按照0.5%的比例逐年增加。
在少年宫学什么?该区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重点打造传统文化、科技活动、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4项教育,各乡村少年宫开办了国学班,吟诵《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国学;开设书法、美术、音乐、舞蹈等兴趣活动班,拓宽学生视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组织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避险自救知识,提高孩子们知法、守法和自我安全防范知识和意识。
“我们的节日”
传承文化精髓
今年端午节,城北街道建国门社区举办了包粽子、讲故事、知识竞猜等一系列庆祝活动,让社区群众切身感受到浓浓的“端午文化”。
近年来,涪城区紧密结合文明城市建设,充分挖掘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截至目前,全区各级各部门已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1000余次。
节日期间,该区各地充分结合不同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和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欢乐闹元宵”民间民俗文艺展演是该区春节期间的一档固定节目,从初一到十五,极具地方特色的采莲船、龙灯、锣鼓、狮灯等民俗节目络绎不绝,让城乡群众大呼过瘾。清明节,除了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墓地献花、培土、清理杂草,开展祭奠活动外,还组织开展网上祭拜,撰写感言体会,表达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邻居节”是近年来该区端午期间的一项重要庆祝活动,节日里,小区中、院落里素未谋面的“楼上楼下”聚在一起包粽子、拉家常,一起感受节日的喜庆。吟诗诵经、猜谜赏月„„去年中秋期间,该区举办了以“团圆”为主体的系列庆祝活动,猜灯谜、诗文朗诵、散文创作,赏月、祭月、吃月饼的民俗竞相开展,营造出浓浓的节日氛围。
发掘传统节日的深厚内涵,将传统节日与道德讲堂相结合,是该区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的一大特点。端午节前后,该区举办的“道德讲堂”结合佩香囊、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等民俗习惯,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强化爱国意识。中秋节前后,该区将结合饮桂花酒、燃灯、观潮、吃月饼等习俗,使“道德讲堂”成为传达华夏民族特有的“血亲团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夙愿的载体。
道德榜样
树立精神标杆
冯晓红、刘绍英、李玉泉、周建国、曾令菊、吴岱友„„他们本是很普通很平凡的老百姓,但却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中,以“知荣辱、讲美德、树文明”的高尚品德在现代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实践着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时代精神,他们超常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力量成为了68万涪城人民的骄傲和榜样,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响亮的名称——“道德模范”。
“作为一名护士,捍卫人民的生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得知自己被网友称赞为“绵阳最美女孩”时,市人民医院护士冯晓红显得谦虚而淡定,在她看来,救助那名倒在血泊中的伤者只是尽了自己作为一个护士的本分职责。然而正是因为冯晓红的大义之举,挽救了一个危在旦夕的鲜活生命,这也让她入围了全国“见义勇为好人榜”。
今年8月,家住南河路社区的李玉泉入围了全国“孝老爱亲好人榜”。当有人问起是什么力量支撑他10年来不离不弃地照顾罹患重病的妻子时,李玉泉总是淡淡地一笑说,“我们夫妻嘛,本就应该相互搀扶过一生。”为了践行自己对妻子的承诺,李玉泉一肩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任,大到妻子医疗方案的确定,小到水电费缴纳;远到外省看朋友,近到楼下晒太阳,李玉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泱泱华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期间,该区通过文明家庭打造、“孝老爱亲”模范评选等活动,播撒并践行孝老爱亲的美德,全区上下形成了每一户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社区都讲文明,都参与文明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在今年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该区以评选“道德模范”、开展“道德模范”基层巡讲巡演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宣传活动,全区掀起了“争做文明市民、争当道德模范”的文明城市建设热潮。
文明宣传
潜移默化润心田
“文明绵阳人人爱,你我参与更精彩”、“让文明进入家庭,让建设变为行动”„„近日,涪城居民赫然发现,不知何时起,自己已被“文明建设”的词汇包围了:翻开报纸,打开电视,走进单位,坐在家里,甚或在缴纳水、电、气的表格上„„文明城市建设的宣传标语、公益广告、宣传单铺天盖地,无处不在。
涪城正以强大的舆论“攻势”,深入宣传,潜移默化,使新一轮文明城市建设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更多的涪城群众明白,三届政府经过16年艰苦努力,捧回“全国文明城市”这项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最具代表性的权威奖项后,建设文明绵阳、和谐涪城的步伐才刚开始。
与此同时,该区各个街道的社区居民欣喜地发现,平日缴纳水、电、气的表格旧貌换新颜,表上的“文明绵阳人人爱,你我参与更精彩”宣传语言让生硬的表格变得温馨起来。走出家门时更是发现,只要店招、广告和各种指示牌一旦有脱落或变旧,就会换上新装。崭新的广告、店招、各种指示牌在绿树鲜花簇拥下,映着白云蓝天,显得格外醒目;新安装的路牌和公交候车亭上,“你让我让,路通车畅”、“不乱扔垃圾,不乱吐痰”等温馨提示配以精美的图案,成为涪城一道道文明风景线,点缀在街道、社区、绿树、青草间。
“我每周都利用休息时间走家入户,宣传文明城市的测评体系等文明城市建设知识。”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发动志愿者走家入户宣传,是涪城文明城市建设中,长期坚持的细致举措。全区深入开展了“千名干部进社区”活动,广大机关、街道和社区干部、志愿者纷纷走街串巷、进社入户,当起文明城市建设的宣传员,把文明城市建设的理念向社区楼栋延伸。
如今,随着新一轮文明城市建设的火热推进,涪城越来越多的市民从创建的“局外
人”,变成宣传创建的积极分子和义务宣讲员。抓文明城市建设实质就是抓发展环境改善、就是抓民生问题解决、就是抓现代市民培育、就是抓城市核心竞争力塑造,正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共识。
第二篇:文明城纪实
满洲里创建全国文明城纪实
2009年1月20日,北京。一个检阅并展现全国文明建设成果的盛会——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隆重举行。
素有“东亚之窗”美誉的边城满洲里,作为此次获得殊荣的两个县级城市之一,领享了大会由衷祝贺的热烈掌声!这是内蒙古继包头市获得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更是全国唯一一个获得此项荣誉的口岸城市。
这标志着满洲里三十万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戮力同心,众志成城,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动力,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城市为目标,强化“软硬件”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我市的政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荣誉饱含边城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和辛勤的汗水。这一荣誉,也将永远激励边城人不断前行,因为创建文明永无止境。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就让我们一同把镜头摇向历史的昨天。请看《满洲里创建全国文明城纪实》决策篇● 誓夺金牌 让口岸文明之花愈开愈艳
满洲里座落在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南濒呼伦之水,西临蒙古国,北接俄罗斯。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通商条件,使这里成为中国最为闻名的通商口岸、旅游胜地、文明之城、异域风情之乡。
“它是一座小城,却磅礴大气;它是一座边城,却充满朝气;它是一座经济富裕的城市,却没有浮躁之气。它是鸡鸣三国的口岸城市,融三国文化风情,闻名中外的东亚之窗——满洲里”。
这些来自于冯骥才、易中天等专家学者在2006CCTV中国十大魅力城市颁奖典礼上对满洲里的盛赞之词,是对满洲里文明状态的最佳描述。
如果说满洲里口岸的形成,是满洲里城市文明的肇始之时的话,那么,1992年满洲里被国务院确认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的15年间,则是满洲里走向现代文明发展之时。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当张家港成为文明城市典型时,满洲里人便自加压力把创建卫生城市的目标定位调整为大力争创文明城市。
自1992年成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以来,满洲里作为国家和自治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外友好往来日益频繁,经贸合作成果显著,口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口岸地位日益凸现,人民生活显著提高,综合市力大大增强,一个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1999年以来,满洲里人再识市情,适时果断提出了“全党抓经济,重点抓项目,突出抓口岸”的工作方针和“扩大经济总量,建好口岸城市”的发展主题,先后实施了口岸环境治理年、招商引资攻坚年、城市建设管理年、口岸名城营销年、工业经济提速提效年、俄罗斯年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扎实推进了“干部知识更新工程”、“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弱势群体脱贫工程”。满洲里市委、市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优美环境、维护优良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丰富文化生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在建设、以人为本,不断推进和深化自治区星级文明城和全国文明城创建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随之诞生的“中俄蒙国际旅游节”、“ 中俄蒙国际冰雪节”、“中俄蒙国际选美大赛”等节庆活动成为我市营销城市的品牌,极大的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城市品牌造就品牌城市,品牌城市衍生新的城市品牌。1996年,在拥有了闪亮的城市品牌同时,满洲里站在新的起点,瞄准新的目标,实现城市品牌新的跨越。“五星级、七星级、八星级、九星级文明城市”、“十佳文明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国文明口岸”、“中国优秀旅游城市”、“CCTV2006魅力城市”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翻开城市档案:一个又一个的光荣称号,记载着她的文明历程。这无疑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承载着一系列荣誉的满洲里并没有因此停下创建文明的脚步。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班子秉承“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励精图治,勇创一流,自加压力,唯标誓夺。
如何让满洲里口岸文明之花愈开愈艳,让满洲里的文明城创建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5年9月,就在中央文明委正式评选出了首届“全国文明城市”之后,满洲里市委、市政府认真分析创建基础和条件,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提出满洲里的文明创建有起点、没终点,我们要向更高的目标——全国文明城市冲刺!在2002年获得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的基础上,2006年全面发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3年攻坚战。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3年多的集中创建工作历经了2005年5月-2006年6月的规划部署、全面发动,2006年6月—2007年12月底对标达标、全面实施落实,2008年1月—7月初的巩固提高和迎检自查,2008年7月-9月的迎检组织四大工作步骤,取得了高点启动、组织到位、设计科学、特色鲜明、环环相扣、波浪推进、实效突出的创建成绩。
“满洲里追求文明永不满足、永无止境。”一句肺腑之言给这座激情城市无悔的追求,也为今后一千多个日夜的拼搏奋斗注入了无穷的力量。2006年初,自治区党委、政府和自治区精神文明委作出支持满洲里市作为全区唯一的候选城市参评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市的部署,随即,满洲里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四大班子领导为副组长、各责任单位为成员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办公室,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副组长,主抓创建工作。各责任单位分别成立了由一把手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由公安局、建设局、执法局、交通局、环保局、教育局、工商局、档案局等10个部门抽调的副职组成的工作推进组,确保各项创建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党政班子合力抓、干部群众共同抓、专门机构具体抓的良好工作格局。与此同时,市委、市政府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以“三大工程”为载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在建设、以人为本,不断推进和深化自治区星级文明城和全国文明城创建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市委宣传部认真组织调研,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远战略意义、现实意义和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从政治上、大局上、战略上认真把握分析、吃透精髓、深刻理解,从而找准重点看准问题,突出措施,做到领先一步,抢前抓早。借鉴张家港、大连、青岛等十几个城市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以创建自治区星级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统筹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科普示范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的“一城带五城、六城联创”格局,认真制定了《满洲里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规划》,编制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06-2008规划》和2006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施方案,受到市委高度肯定并予以转发,从2006年开始连续3年印发了性实施方案。规划和方案科学分析文明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客观分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助推作用,把握制约创建的重大问题,用系统论的观点突出重点,未雨绸缪,超前思考,超前运作,高点启动,全程控制。并围绕建设高效廉洁的城市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生态型的城市环境、文明型的居民素质、学习型的城市风气、多元型的城市文化,突出重在做实、重在群众参与,千方百计推进创建工作,为创建成功奠定了科学的基础。2006年5月17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2200人参加的规模空前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誓师动员大会,30万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
措施篇: 多管齐下营造文明环境
全国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的最高荣誉,是最闪亮的城市名片,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相比,要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难度较大、要求更高。自创建全国文明城的号角吹响后,满洲里的创建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为了这一荣誉,满洲里与其他100多个申报创建的城市竞逐。面对《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近120个细目内容,280多项指标,逐一对照逐一改进,满洲里人踏上了历时3年之久的“创城”之路。
深入发动—— 全民参与共创建
市民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主体,只有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广大市民既是城市文明的建设者,更是城市文明的受益者,城市文明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满洲里在创建文明城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提高市民素质贯穿创建活动的全过程。
为了让全市各族人民投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动中;为了让全市各行各业和全体市民形成合力;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工作动员与阶段总结及再动员大会,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分解任务,明确分工,形成浓烈的创建氛围,规划部署2006、2007创建任务。组织实施2006《满洲里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和《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满洲里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全体市民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己任,紧紧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满洲里美好家园的目标,迅速行动起来,以主人翁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责任感积极投入到“创建文明城、争做文明人”活动中。镜头一:采访单位职工 镜头二:采访市民 镜头三:采访清洁工人
这只是我市“城市清洁日”的几个画面,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1000个日子里,每一天都是边城的“城市清洁日”,每一天都有无数个边城人创建全国文明城的画面。2007年5月,为扎实推进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市创建办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代表和社区代表中聘请50名责任心强、敢管敢说的文明监督员,重点对随地吐痰、公共场所吸烟、乱丢废物、踩踏花草、喧哗吵闹、违反交通规则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监督和劝告。从此以后,在边城出现了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佩戴着“文明监督员”胸卡,徘徊在重要的商业繁华区、公共场所、街道,当你顺手把废弃垃圾丢在路上的时候,当你随意穿行马路的时候,当你有了各种各样不文明的举动的时候,他们适时出现并对你进行监督和劝告。他们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他们将各种不文明行为反馈给市创建办,为全市的文明争创工作建言献策。
2007年5月20日,市创建办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十佳文明市民”、“十佳文明窗口单位”、“十佳文明执法单位”、“十佳诚信个体工商户”、“十佳文明出租车司机”的“五十佳”评选活动的通知》,5月26日,市创建办又下发了《关于开展花园式单位和花园式社区活动的通知》,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窗口、文明社区等群众性争创活动在全市范围内相继展开。5月21日,市创建办发放《满洲里市市民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500份、《满洲里市文明城市测评调查问卷》500份,超前规划设计,运用发放问卷的形式测评群众的知晓率、满意度。5月22日,市创建办下发了《深入实施市民文明素质实践活动意见》,印发了《创建标语与温馨提示100句》。5月23日,市创建办协调中国移动满洲里分公司、中国联通满洲里分公司、中国网通分公司给移动电话用户群发短信,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进一步提高环境卫生水平,加强辖区范围内环境卫生综合整治,5月25日,市创建办下发了《关于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各区将利用一个月时间重点加强城市环境管理、食品卫生管理和外来人口管理,大力推进城市“牛皮癣”、卫生死角、不文明交通行为、食品卫生、公共安全环境、社会治安环境、城乡卫生等七大方面的整治。5月28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在《满洲里报》、《满洲里报·学生刊》举办“做文明市民树文明新风”知识答题活动,营造浓厚氛围,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意识。
着力宣传为民创建和创建为民,调动广大群众创建积极性。坚持“为群众着想,帮群众办事,让群众参与,请群众监督,使群众满意”的思路,不断加强创建工作的群众基础。在市委宣传部的统筹下开展了为民办实事集中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宣传、职工文化艺术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专题问卷调查”、创建宣讲、简报工作等形式,宣传了“创建为民、为民创建”的工作导向和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决策水平与民心工程的成效,充分调动了广大市民的创建积极性。使得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深入人心,广大市民对创建工作达成了共识,同时树立了创建工作的必胜信心。对标达标 —— 迎难而上解难题
2007年5月到12月是满洲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对标达标、全面实施、巩固提高阶段。结合星级文明城迎检和新版测评体系试行工作,我市狠抓对标达标和固强补弱。2007年全年印发了4期创建全国文明城督查报告和179份催办通知书,明确整改目标、措施、责任、时限;深入基层和窗口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和督办,累计现场督办181次。对2006年以来全市所有创建材料进行跟踪收集,派专人分组逐一深入所有相关单位面对面指导催办,对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3000多份近13000多页档案资料进行了规范化立卷建档。市创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区、各职能部门,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标准和市创建方案中的任务目标和要求,认真排找差距、落实措施,对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组织专项治理、对标达标,固强补弱,重点攻坚,一项一项地抓好落实。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负起责任,对未达标的项目指标抓紧改进。建立专项推进的责任体系,坚持分类达标,分组推进,分层管理。各区、各部门根据自身所承担的创建工作进行重新梳理,进行自查,对标达标,确保创建工作万无一失。
迎检自查—— 寻找差距再冲刺
“《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有7类测评项目、108项测评内容、271项测评标准。全市各责任单位去除电子邮箱共性指标,合计承担775项测评科目、2100多项达标任务,采用6种方法采集测评数据。根据验收情况看,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整改提高。” 2008年1月初以来,满洲里全市各区、各部门根据自身所承担的创建工作进行重新梳理,进行自查,对标达标,对前一阶段的创建工作进行分析总结,重点解决落实长效管理的问题。随后,创建领导小组在进行暗访和抽查的基础上,组织全市模拟检查,自我测评,针对薄弱环节,及时整改提高,做到软件建设高水平达标,硬件建设高质量达标,出典型、出精品、出亮点。
满洲里创建工作历经了强势发动、对标达标、专项整治几个阶段,开展了艰苦细致的创建达标和攻坚克难的创造性工作,针对测评标准,能巩固提高的得到了全面加强,能规范改进的千方百计地进行了充实提高,顺利完成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阶段性目标任务,随之进入了达标攻坚、模拟测评和迎检冲刺关键时期。
迎检自查,寻找差距,满洲里全市上下充分认识了激烈的创建竞争态势。2008年具备参评申报资格的全国共有127个城市,各省区市能推荐参评的各类城市将有广州、杭州、昆明、等70多个城市,大多是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满洲里市将和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典型苏州昆山市等14个县级市竞争唯一的县级市指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敢打硬仗的精神,自加压力,知难而进,以更高的标准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对标达标,推进专项整治,全面提高工作水平,提升城市整体文明形象。自查自纠,固强补弱,实施整改,进一步巩固创建成果。所有责任单位开始了新一轮的自查工作。
全市各级各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必胜信心,知难而进,以超常规的办法和思路,以非常的举措和责任制度,解决了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妥善处理工作推动中的问题、纠纷和矛盾,深入群众之中排忧解难,从而提升了各项工作的群众满意度。为迎检测评创造了有利条件。
成效篇:●开展文明创建边城大变化
2005年到2008,对满洲里来说,是一个超越自我的年份。发扬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满洲里以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争做文明公民为载体,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满洲里变了,变得人居环境更美了,变得更文明了,也变得越来越有内涵了。在“赶考”文明的过程中,满洲里收获了骄人的成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通过一系列创建工作重大举措,全面有效地落实了全国文明城市“六大环境,一大创建活动”标准,有力助推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确立了满洲里口岸在远东和西伯利亚中国形象代言人的地位。
一组数据令人自豪和振奋(图表字幕):
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是2005年的1.7倍;
财政总收入完成27.4亿元,是2005年的2.7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万元,是2005年的1.5倍; 口岸过货量完成2411万吨,是2005年的1.4倍;
为国家上缴关税、代征税92.7亿元,是2005年的2.3倍。财政总收入突破27.4亿元,增长36.4%,仅有730平方公里的满洲里财政规模远远超越内蒙古阿拉善盟和兴安盟,而且增幅位列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之首;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元,增长16.8%;
口岸过货量2411万吨,稳居全国陆路口岸之最;
旅游总人数达到470万人次,增长16.1%,相当于西藏全境一年的旅游总量;
一组荣誉折射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进程。
今天的满洲里经济活、环境优、人心齐、特色浓、生活富、人气旺;
今天的满洲里文明之风拂面,和谐氛围浓厚;落实科学发展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主旋律,在边城30万各族人民的实践中被演绎得豪情满怀,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的满洲里正向我们走来。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伟大实践中,满洲里人不断优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成功地拓展了大通道建设,使满洲里成为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和对俄蒙以及欧洲开放的前沿基地,在对外开放、对外经贸、进口能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文化交流方面担当了特殊使命与职责,书写着多姿多彩的现代地缘文明。深入实施了“大通关”工程,大力构建立体化疏运体系。相继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1条,旅客吞吐量突破12万人次,国际航空口岸即将正式对外开放。铁路、公路口岸年通过能力分别达到1.2亿吨和350万吨。
2007年进口疏运木材1140万立方米,石油890万吨。新国际货场项目破土动工,将建成集装箱、特货、快运、矿产品、散货、化工品、汽车机械等七大专业货场,项目建成后满洲里口岸年换装能力可达7000万吨。
在陆桥功能文明和大通道建设中,满洲里既注重硬件设施,又有效提升了软环境水平。同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合作开办了满洲里发展论坛、清华名家论坛,面向全市干部连续三年实施了“干部知识更新工程”,推进了软环境和机关作风建设,并开展了万人测评“民评官”活动,创造性实行了“干的好坏由百姓评说”制度,营造了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社会氛围,政务环境得到优化,高效、为民、务实的政府形象深得民心。
作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城市,在大通道建设中,营造了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近年实施了“平安满洲里”工程,建立了昼夜网格化巡逻机制,治安数字化建设取得进展,成千上万的“电子警察”布置在城市重要点位,外来投资者和市民群众的安全感普遍增强,形成了“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社会环境。漫步在满洲里的街头,你会看到市民悠闲地生活,看到俄罗斯人放心购物,看到外地游客满意的笑脸,这里无时无刻不让你感受到安全、祥和、和谐、文明。
在大通道建设中,城市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吸引力、集聚力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几年来,满洲里先后建立了铁路联检联运大厅、服务经济大厅、旅游外事服务大厅等十一个“一站式”服务场所,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优化投资软环境;大力规范市场环境,两条商业街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带动了“十佳诚信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文明市场”评比的热潮,极大地集聚了人气,带来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畅通。
拥有雄厚实力的碧桂园、华能集团、深圳大中华国际集团、联发和三发木业、海航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这里投资兴业,仅2008年就引入开工项目212个,总投资384亿元。目前,年产值各逾百亿的三大工业园区齐头并进,境外三个园区建设突飞猛进,引进了300多个项目,全力参与陆桥经济。
走在商业中心区、世纪大街和迎宾大道上,放眼望去,白天高楼林立,绿树红墙;夜晚华灯四射,流光溢彩,一派辉煌,北国美丽的不夜城让人如入童话世界。无论你来自何方,无论你是何种肤色,你都会感受到到处是勃发的生机、到处是崭新的希冀。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践中,满洲里人落实了高标准,达到了高水平,坚持和谐创建与创建和谐,一个富裕、和谐、文明的新满洲里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文化与人文是构筑和谐的支撑。多年来,满洲里坚持实践国际化共生原理和跨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品位与异域风情形成了满洲里独具魅力的城市风格,由此,2006CCTV中国魅力城市的桂冠落在了满洲里的头上,满洲里与苏州,丽江等10座城市成为中国最佳魅力城市,这又使满洲里的旅游文化品位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跨文化的旅游地区,满洲里成功举办了六届中俄蒙国际旅游节,九届中俄蒙国际冰雪节,五届中俄蒙选美大赛,四届中俄科技展以及第二届中国十大演出盛世颁奖晚会。满洲里正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来面对各种文化和习俗的交融与激荡。
为巩固满洲里的人文环境建设成果,在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我们以工程化、项目化的办法推进和抓实工作,实施了为期三年的全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工程”,开展了多层面、多角度、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每年开展文明市民评选和道德模范评选,“五个十佳”评选工作已经走上制度化道路,使市民成为文明创建的主体,取得了显著成效。
旅游文明素质教育的经验被中宣部确立为重大典型加以推广,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全国500多家网站介绍了满洲里的工作。
那童叟无欺、礼仪周全的商人,那天真浪漫的儿童,那耐心的用俄语为俄罗斯人指路的市民,那举止端庄的海关人员,那落落大方的导游小姐,那面带笑容为客人服务的出租车司机——文明,在这里体现于细节中!
关注民生、安居乐业是构筑和谐的重点。满洲里市提出“以创促建,普惠百姓”的原则,实施了“弱势群体脱贫工程”,使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营造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让百姓充分享受到文明发展的成果。
按照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两宜”城市目标,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扩大了城市规模,近5年来投资200多亿元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修筑了边境公路和外环路,建造了七座立交桥,完善了市区路网体系和社区细部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塑造了中西合璧、大气洋气的城市形象。
极富特色的城市风貌,与环抱边城的绿水蓝天、草浪翻腾的草原风光、烟波浩渺的呼伦湖壮丽景色迭加呼应,形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动人山水画卷,成为欧式风光博物馆和孩子心中的童话世界。
穿行在满洲里的街市楼宇间,处处体现了单体建筑彰显魅力,每条街道风格各异,城区整体和谐统一的欧式古典建筑风格。中国人来到这里就像出了国,欧洲人来到这里就像回了家。
群众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和受益者。满洲里市委、市政府关注百姓切身利益,提高市民幸福指数。近3年来,确定了为市民办158件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受益广的实事,我们看到了与百姓息息相关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南区改造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公办福利敬老院、疾控中心、高标准的市第一医院、多功能社区活动中心等工程相继投入使用。采煤沉陷区治理累计完成投资2.3亿元,2768户居民喜迁新居,3栋扶贫楼投入使用,短短15个月启动了5万平方米廉租房工程。
人生是一座花园,飞扬的爱心是其中最美丽的花朵。“送爱心,献温暖”也成了边城人民的共同话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为“满洲里模式”的小额扶贫贷款4年累计发放4040万元,带动4770人实现再就业;弱势群体脱贫工程累计发放扶贫专项资金3090万元,使1.5万人实现脱贫;爱心助学工程已救助贫困学生5000多人次;
同时,大幅度调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人均收入排在前列的城市。
和谐创建见物见事,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得到巩固和提升,为守土兴业、改善民生、稳定边疆、深化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是构筑和谐的重要内容。几年来,满洲里实施了二水源续建工程和水源地保护区项目,在禁牧休牧天然草场40万亩的基础上,落实了《满洲里市口岸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将城市绿化纳入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城防林工程范畴,启动了亿元绿化工程。
新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和污水处理项目相继建成,民生环境建设取得实效。
满洲里市三个文明的建设成果得到了市内外和邻国的关注,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满洲里的决策者和普通群众都越来越认清了一个道理,两个文明建设作为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两翼,缺一不可。如今,走在满洲里的每一个角落,你都可以听到文明的足音。以文化建设、道德建设等内容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是满洲里人素质的全面提高、是社会的协调发展。满洲里,这座承载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两个文明比翼齐飞,正在向国际化的口岸城市大步迈进。
第三篇:长治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民本长治:构筑民生乐园的城市之基
──长治市10年不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城市,是创业的出发地,是心灵的落脚点。
当充满激情的创业者们想为自己寻找一处精神的栖息地时,停歇下来的那一刻,他们便与世代居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有了共同的感受:秀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完善的设施和便捷的出行正在使长治成为黄土高原少有的宜居城市。而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充分的就业、覆盖了每一个家庭的保障体系、对弱势群体和老人亲情般的关爱,更是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城市主人尊严的守护。
十年创建,宜居的长治成了城乡居民享受生活的温馨家园。
追求:让阳光洒进每一户家庭
傍晚,华灯初上。吃过晚饭的史引弟照例牵着4岁的孙女,来到小区旁的小游园。轻快的音乐声中,67岁的她融入到健身舞的队列中,身边的孙女也跟着扭起来,笑靥动人。可3年前,她还是一个为生活穿行在垃圾场所的拾荒者。自从长治市提出“不让一户家庭因生活困难而过不下去”的目标后,市里先后7次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保证了城、郊两区1万多名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
2009年,长治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构建起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险种为主体的社会保险框架,参保人数总计超过210万,年征缴总额达到19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保持在100%。其中,投入2000多万元使568户国有、集体困难企业的4.4万名职工受益医保,5200名未参保、中断缴费人员和“五七”家属通过补缴、续费,解决了养老保险难题。弱势群体是保障救助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提高对低保对象生活补贴标准的同时,全市又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覆盖范围。不仅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五保户100%集中供养,而且根据各地实际,对全市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年发放600元-72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从而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民生保障“安全网”,全市17.9万名城乡低保对象全部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为破解普通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局,早在7年前,长治市就全面实施了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在所有农村实施了“村村建立一个卫生所、配备一名农民保健员,户户建立一份健康档案、发放一本保健书”的“四个一工程”。为142所乡镇卫生院装备了B超、X光机、心电图机等基本医疗设备,全市3482个行政村都配备了农民健康员,设立了全市农民健康保健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了全市13个县(市、区),农民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为提升乡村两级医疗服务水平,长治市还采取城市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专家定期到县医院坐诊、城市卫生机构托管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领办乡村卫生所等四种办法,建立完善了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机制。农民这样形象地概括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变化:过去是“小病去城里,大病看不起”,现在是“大病敢去看,小病村中办。”
“这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我感谢这座城市,感谢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将来我还会回到这里,把爱延续下去。”2008年9月,在长治儿童收养中心生活了20年的孤儿党春艳,考上大学后临走前的一句话,至今仍让许多人难以忘怀。以“全员覆盖、全程受助、全体受益”为宗旨的长治市学生救助体系,使长治市实现了“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的承诺。2005年1月,长治市成为全国最早实现义务教育全免费的市。2008年,又启动了全市职业高中全免费。
为使考入大学的贫困生能够顺利入学,他们坚持开展“爱心助学”活动。2006年以来,全市累计筹集助学资金930多万元,资助2500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
让每个家庭有房住、住得好,也是长治市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的追求。近年来,长治市致力于经济适用房、危改房、廉租房等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2006年至2007年,全市共建设经济适用房23.5万平方米,解决了2374户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2008年,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用于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的廉租房建设和货币化补贴。2009年解决了1050户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并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万多套,总计76.5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理念:在均衡发展中体现平等权利
近日,武乡县丰州镇西贾庄村投资19万元维修了水源井,新建了一座泵房,更换了输配水主管道,全村两个自然庄480口人用上了洁净安全的自来水。自此,长治市已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28处,全市3454个行政村的200万农民群众像城市居民一样用上了安全水、放心水。
而更能激发村民们自豪感的是,自水泥(油)路通到家门口后,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随着市商务系统“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供销社系统“新网工程”、粮食系统“放心粮油进农村工程”的全面实施,目前建成的35个各类农村物资配送中心、1676个日用品便民超市、711个农资超市和便民店所形成的农村销售服务网络已经覆盖了69%的农村。在村里,他们就能买到所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
除了可以领低保、看病能报销外,丰富的文化生活给农民以生活在城市般的感觉。早在2000年,长治市就实现了行政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去年以来,又着力解决了贫困县614个20户至49户的自然村共1.842万户农村群众看不到电视的问题,顺利完成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全覆盖任务。今天,不管生活在哪个村子,农民除可以在家里随意选择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外,还能不花钱看戏、看电影。2007年以来,长治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拨出580万元,坚持每年免费为每个贫困村演唱1台戏、放映6场电影,为每个贫困人口发放1本图书。今年,全市已在贫困农村演戏100场,播放电影2万场,赠送价值160万元的图书。
在统筹城乡中推进均衡发展,不仅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大大改善了广大农村发展的条件与环境。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市里除开通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工程、开展千名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外,还把改造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列为“全覆盖”的重点。他们在相关部门抽调专人,对全市3454个行政村的1841所各级各类中小学校逐一进行实地勘测、科学规划和论证,及时解决土地、环评、资金、手续审批等问题,三年投资21亿元,新建学校130余所,改扩建学校900余所,全市农村35万名在校学生实现了在现代化校园里成长的梦想。
均衡发展还使广大农民生活在卫生整洁的环境中。2007年以来,长治坚持每年开展全市城乡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并逐步建立起城乡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根据区域大小和经济发展状况,他们在每个乡镇配备了8到10名卫生巡查员,每个村配备3至5名卫生保洁员。全市共配备乡镇卫生巡查员1316人,享受财政补贴的农村保洁员1.1万名,新设置垃圾处置点1.8万个,垃圾处理场和填埋场3454个,购置配备各种垃圾运输车4966辆。细致有效的管理,促成了农村面貌的深刻变化,在许多农村你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绿树、花坛、草坪簇拥着整洁的街道;精致的小广场中央是标准的篮球场,周边摆放着这种健身器材;宽敞明亮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经常举办各种学习或文化活动,农家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村卫生所里药品齐全„„
一个以民生为重的城市总能在发展进程中写出自己的别样华章。为把长治市完全打造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2007年以来,他们不断加快市区与周边5个县市区的同城化步伐,全力构筑20分钟通达半径的“1+5”城市群。届时,这个占全市总面积33%、承载着全市63%的人口、提供了全市66%的生产总值、57%财政收入的城市群,将会使她的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准得到更大的提升,并为创业者们提供无数的发展机会。
第四篇:文明榆林幸福城——榆林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文明榆林幸福城
——榆林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徐子昕
在1月23日召开的全省宣传部长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榆林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城市”称号。这是对榆林“创文”工作的肯定和赞誉,也是对今后工作的激励和鞭策——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自2012年2月“创文”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大力开展以“修四德、行六礼,做文明有礼的榆林人”为主题的全民道德教育实践,不断深化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公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升,文明创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影响融入发展大局、落到工作实处、走进百姓生活,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幸福榆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执政为民,营造廉洁高效政务环境
为健全理论学习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市委中心学习组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纳入学习计划,充分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推动全市理论学习活动向广度、深度拓展。“创文”以来,我市组织开展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国梦、“三个陕西”和榆林大讲堂宣讲活动共200余场次,培训各类干部9万人次,各级班子执政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咱榆林的风气一天比一天好,老百姓心里高兴啊!”今年60岁的王先生在群众满意度测评中竖起了大拇指。开展干部作风整顿和“五个集中整治”活动以来,我市封存拍卖违规超标车辆190多辆,清理吃空饷人员2100多人,全市干部作风明显好转,群众满意度测评普遍在90%以上。
“创文”中,我市全面推行“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实行办事“六公开”原则,积极开展“模范机关”“党员示范岗”“行政服务示范大厅”“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等创建活动,窗口单位办事效率、服务形象均得到大幅提升。
依法行政,营造民主公正法治环境
我市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抽调万民干部进村入户排查化解矛盾纠纷7220件。同时,12348法律援助专线硬件设施也不断完善,2012年以来,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185件、司法鉴定案件1384件。
“农民工要回拖欠工资首先要准备好材料向有关部门反映,要依法维权。”家住市区金阳小区的张大妈把在普法讲座中学到的知识告诉自己的农民工亲戚。我市在争创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市创建工作中,扎实推进法律进社区活动,两年中累计举办大型普法讲座95场,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在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我市制定下发《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民生工程;狠抓妇女维权工作,各级妇联利用“三八维权周”“11·25反家暴日”等,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发放妇女权益保护宣传资料5万多份,组织1.4万名妇女干部参加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全市10个妇女维权示范岗被命名为省级维权示范岗。
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我市扎实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深入开展,新建“企村联建”“企居联建”“协会联建”各类支部235个,选派950名党建指导员和联络员,实现规模以上“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道德建设,营造健康向上人文环境
“榆林好人多,好人在身边。”新闻工作者小杜的公民道德储蓄卡上盖满了红章,她说这是自己最宝贵的一张储蓄卡。据了解,我市共发放首批道德储蓄卡15万份,对十大类道德行为进行储蓄,作为升学、求职、评优、信贷、资质年检等的有效证明。
“道德模范任凤祥30多年里,从黄河里救起80名落水者,救助500多名身陷险境的群众,被当地人誉为‘黄河上最美船工’。”“正式场合需着西服衬衣配黑皮鞋。”这是《榆林文明手册》的内容之一。该手册历时5个月编撰,经过6次修改后出版,全面反映出榆林近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城市创建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榆林文明交通守则》《文明城市宣传手册》等共同免费发放15万本,深受市民好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市整合各类志愿服务资源,成立拥有4万多名志愿者的全市志愿服务总会,他们每月都会走进学校、社区、福利院等地开展以“奉献、植绿、尚德”等为主题的志愿服务活动。
据统计,2012年以来,全市建成各级各类道德讲堂300多处,累计举办道德讲堂1000多次,参与群众20多万人次。全市上下推出市级道德模范60人、省级道德模范8人、“感动陕西人物”3人、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人。同时,我市设立了1000万元“方光玉公民道德建设基金”,每年拿出100万元评选奖励13类200多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在首届“好人榆林”评选期间,网络投票点击量达到323万次,表彰首届“榆林好人”284名。
“您好,请适量点菜,餐后打包。”在市区某酒店内,服务员指着“文明餐桌”的提示牌提醒顾客杜绝浪费。“创文”工作中,我市在市区主要街道上共设立各类道德建设、文明礼仪等公益广告牌2000多块,机关单位办公场所设置节水、节电、节约粮食等温馨提示10万多条,市区门店、商厦、广场LED屏和出租车、公交车电子屏、车载电视累计播发“创文”公益广告500多万次,组织编发文明短信600余万条,发放《做文明有礼的榆林人》倡议书等“创文”宣传资料180多万份,组织文明创建陕北说书广场宣传活动60多次。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充分利用自身宣传资源和阵地优势,开设专题专栏10多个,累计播发、转载“创文”工作动态、消息报道、访谈等3000多篇,征集“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的榆林人”等文明创建公益宣传广告60多个,开通的榆林文明网、中国文明网榆林联盟网站等,也已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声势。
道德建设应从青少年抓起,为了让孩子们读好书、好读书,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榆林城区学校建设工程,规划建设45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筑面积达到95.7万平方米,预计新增学位61080个,目前已建成投用19所。“尤其是学前教育的扎实推进,全市从2011年起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三年间累计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60所,全市幼儿园总数达到674所,在园幼儿150141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3%,使长期以来我市学前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历史性改变。”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说,“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全市有52万学生受益。”
为了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共建中共享文化成果,我市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总计投入经费1828万元。全市80%以上的街道、乡镇都设立了科普教育活动场所,拥有科普志愿者3161人,每年都举行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以民为本,营造舒适优美生活环境
在温暖的季节里,漫步在榆林街头,蓝蓝的天空中白云飘过,绿树成荫、鲜花盛开的广场是市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水波荡漾、风景宜人的各大公园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在魅力驼城里,你会看到一幅“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花草中,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画卷。多年来,我市不断实施“绿化十大项目”,在道路绿化、小区休闲绿地及绿化池建设方面成效显著。单位和小区纷纷采取庭院绿化、退硬还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等方法参与到园林式小区和园林式单位的创建中。目前,全市共建成118个园林式单位和35个园林式居住区。
我市抓住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契机,因地制宜以原生态景观与现代建筑结合、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方式相继建成东沙生态公园、榆溪河河滨公园等绿色生态公园,并在榆阳中路街头、榆溪大道等地建造数块街头绿地,呈现出“碧野护城、绿脉绕城、翠林拥城、清波映城”的绿城美景。
为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美丽,单位和个人也纷纷行动起来,他们积极建设苗圃,大量种植培育各类树种,参与城市生产绿地建设。吴家梁苗圃、新开沟苗圃、治沙所苗圃、农业科技示范园、林科所苗圃等大型苗圃相继建成,引种、育种、驯化苗木近100万株。
榆林中学高三学生叶欢特别喜欢自己居住的小区:“我家的小区没有一点噪音,有非常好的学习环境,最近还被评为文明小区呢。”我市把城市环境噪声综合整治融入创建“文明工地”“文明机关”“文明小区”等多项活动中,随着建成区范围的进一步扩大,重新划分了噪声功能区,使检测准确率和精确度进一步提高,噪声污染源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还对城区主次干道划定双向禁鸣区域,设置禁鸣标志,实现执法巡警不间断往来巡查等。据监测报告数据显示,榆林城市建成区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平均值均控制在60分贝和70分贝的标准值范围以下,合格区域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的96.7%。
“榆林在全国率先制定评判城市综合执法的标准,组织开展建筑施工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和各专项整治行动,对市区沿街门店占道经营、乱堆乱放、乱搭乱挂、乱贴乱画及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市执法局有关人员表示。我市还将每月11日定为公民排队推进日、22日定为公民让座日,积极开展公交车、公务车、出租车、志愿者服务车辆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和不乱扔垃圾活动,并招募200名公共文明引导员开展公共文明引导工作。
我市全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对市管80家公共场所单位进行全面监督监测,监测合格率达到96%。在以“加强行业消毒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为主题的消毒工作专项整治中,市管23所各类学校及19家餐饮具消毒服务机构、6家消毒产品经营单位接受了全面督导检查。
据了解,2012年以来,全市111个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完成104个,启动实施了乡镇卫生院“安心工程”项目。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建成,共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3922个,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纳入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
“让流浪者有个安稳的家”——这句话已从口号变为现实。我市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全市新增廉租住房租金补贴户达到17233户,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项目45个、29256套,竣工19095套。与此同时,我市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仅2013年,全市新增就业人数2677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65.1万人,创经济收入71.5亿元。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5.45万人、75.6万人、18.3万人、34.4万人、28.3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6.5万人,享受待遇人数为38.43万人,参保覆盖率达到99%以上。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总计39.7亿元,总支出27.1亿元。
惠民利民,营造公平诚信市场环境
“相关企业都建立了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还有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和信息发布查询系统,可供群众了解企业信誉度。”市“创文”办工作人员表示,在我市启动的“文明诚信市场”创建活动中,市区8家商贸餐饮企业获得“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奖牌。
为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我市建立重要商品准入制度,狠抓保护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严厉打击商业欺诈和制假售假等行为,强化12312商务举报投诉服务网络体系等。“创文”开展以来,共取缔无照经营286户,捣毁制假售假“黑窝点”2处,收缴不合格食品2万多公斤。组织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纪念活动14场,集中销毁的假冒伪劣商品标值155.3万元。
综合治理,营造安全稳定社会环境
我市出台《榆林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管理办法》等文件,从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入手,重点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积极开展餐饮肉制品、旅游市场食品、学校食堂和毒豆芽窝点等专项整治,对榆林城区范围内的395家食品加工小作坊生产场所全部进行改造。整治活动中,责令改正及警告3400多家次,吊销许可证140多个,侦办食品案件1800多起,使制假售假行为、行业不正之风失去滋生土壤。
据统计,2013年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39,工矿商贸10万从业人员死亡率1.37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1.42,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038,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均在省政府下达的控制范围以内。我市还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多发性侵财案件和涉众型经济案件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犯罪活动。
生态优先,营造可持续发展绿色环境
我市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建成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生态环境呈现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态势。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榆林人文先生激动地说:“虽然没让儿孙们看到塞外著名的大漠风光,但我却特别高兴,因为我的家乡变成了风景秀丽、绿树成荫的塞北江南。”
为在城市外围筑起坚实的绿色屏障,我市全面推进“三年植绿大行动”,投入造林资金16.1亿元,完成绿化造林105.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16.5平方公里。
“榆林空气质量优良,城区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20天。”导游小吕自豪地向游客们作介绍。创建出文明,文明促发展,发展显繁荣。虽然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已经获得成功,但榆林人民的目标将更远大,“我市有360万人口,文明测评满分为100分,只要每一个人为城市加0.00003分,我们就能取得国家文明城市创建的成功。”大学生志愿者们积极向路人宣讲,只要人人都为“创文”尽一份力,榆林就会变得更加幸福、美好。
第五篇:高安打造生态文明城建设纪实
高安市打造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纪实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做出的补充,长久以来的高速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文明对于人民的重要性,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在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尊重自然规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江西省高安市,山川毓秀,土地富饶,资源丰富,文化灿烂,素有“赣中明珠”之称。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长期让步于经济发展,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今年来,随着高安市委市政府的日益重视,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弊端进行深刻反思,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对高污染企业经行排查以及加大科技投入经行技术攻关等措施,大大减少了污染。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漫漫,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城市,高安在路上。
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打造宜居城市,满足人民对于生
态文明建设的需求,高安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出精品的原则,通过不断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城市绿化精品工程,狠抓道路绿地建设、公共绿地建设等举措,积极争创省级森林城市,城市绿地布局日益合理,园林绿化设施不断完善。高安市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新增绿地面积26.6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绿地率高达41.27,绿化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建造瑞阳湖湿地公园。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水调洪、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安市已有省级湿地公园——瑞州湿地公园,然而对于百万人口的高安,是显然满足不了需求的,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期待下,在建设瑞阳新区的同时,瑞阳湖湿地公园应运而生。瑞阳湖湿地公园将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文化、生活的综合体城市必不可少的一环。
完善凤凰湖湿地公园。凤凰湖湿地公园位于高安市中心地带,旁边就是市人民广场,是高安市最集聚的地方。此处道路绿地建设、公共绿地建设、园林绿化设施配套完善,集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
高安市国有大城林场棚户区改造。棚户区的改造,是为了统筹区域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有效的改善了棚户区人民的居住条件,使更多住房困难群众住
有所居、居有所安。按照“科学规划、分布实施、总体布局、分片推进”的原则,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现代农业高产油茶产业。山旮旯里刨出了金元宝,今年来高安发展油茶产业,通过农业补贴、贴息贷款的政策,掀起了种植油茶的热潮,高安油茶产业的发展,真正的做到了,绿了荒山、富了乡亲。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生态保护红线,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为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手段,为统筹区域生产力布局、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划分生态红线为世世代代的子孙绵延做出一份努力。
高安市各乡镇绿化建设工程。八景镇、建山镇、田南镇等乡镇,为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绿化建设工程。道路绿化、公共场所绿化、庭院绿化为格局的园林绿化体系,在各个乡镇发展着,渐渐的满足人民对于生活水平提高的迫切需求。
对于生态建设,高安市林业局将不遗余力,坚决为子孙后代留住绿水青山!
高安市林业局
邓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