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的重要性
语文演讲
大家好,今天由我给大家做语文演讲,我演讲的题目是:课堂和课后哪个更重要。好吧,我承认,这是个很老的题目,但还是比较好讲的。在我看来,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哪个更重要的问题。
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我在课上不认真听,然后在考试前抱着辅导书临阵磨枪背上一夜,考试时依然能取得好成绩。我承认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我想要说明的一点是,学得好并不代表考得好。在中国现今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都已经成为了考试的机器,仅仅是会考试而已。所以,我依然坚持课堂和课后是同等重要的。
下面,我们可以分别从文科和理科的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是文科。对于文科学习来说,我认为课堂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互动,把学生调动起来,在解决问题的交际过程和互动中,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把枯燥的知识变成有趣的学习过程,给学生以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而课后,我认为更多的是一个积累和巩固的过程。上课时老师不可能有大把的时间留给学生背课文、背单词什么的,这些就需要学生在课后花时间积累。看课外书、尤其是名著,背单词、背古诗文等都是这类积累。而且,仅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学生通常并不能够完整的掌握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老师也并不可能顾及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一些学生会在上课时不经意的走神,从而漏掉某些知识点,这都是需要学生在课后弥补的。课后作业起的就是这个作用。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自行进行查漏补缺,然后在第二天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从而真正达到对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学习的目的。
然后是理科。对于理科,我认为课堂起到的是传授方法的作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这是理科课堂学习的要求。可见,在理科学习中,课堂注重的是方法的传授,而不是习题的积累。在上课时,老师不可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把所有的习题都涉及到,所以,老师只能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理科课堂上记住的不应该仅仅是一道道题目,而应该是一种思考方法。而课后,我认为更多的是起练习的作用。毕竟在课堂上老师只能传授方法,怎样将这些方法灵活的运用到解题中,怎样一看到题目就立刻联想到解决方法,怎样保证思路不会在做题时卡壳,这都是需要学生课后训练的。做题速度也是需要课后练习的。在理科考试中,经常有学生会抱怨:“哎呀,这题我会做的,可惜时间不够了”,这就是做题速度不够快引起的。像这种因为做题速度而丢的分就是非常可惜的,因为你并不是不会做,而是来不及做。所以,提高做题速度也是课后练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这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不可能涉及的,因为老师没有那么多时间给学生思考一道题。提高做题速度就只能靠多做题,这是没有捷径的。做的题多了,学生自然就能够一眼看出这道题应选用那个方法,怎样能够让老师挑不出毛病,当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时怎样选择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做题速度自然而然的就上去了。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
最后,总结一下,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造就一个会学习,爱学习的好学生。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第二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2014.9.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追问和考虑的问题。
一、有效性的界说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1.就其内涵而,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相对于人的发展这一目标,任一维度的目标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提供优质服务,缺失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中,知识和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总之,人的发展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缺乏任一维度,都会使发展受损,但这并不意味着三维对人的发展的贡献是等值的。因而,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学,要根据各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原有基础而有所侧重。就教学而言,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就其层次而言,发展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之说,即儿童发展可能性的思想,归结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结论。关于教学作用于儿童发展的途径,由于维果茨基引进了区分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的原理而揭示出一个清楚的观念。第一种水平是现在发展水平,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表现为儿童能够解决智力任务。维果茨基把第二种水平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尚处于形成状态,儿童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儿童今天在合作中会做事,到明天就会独立地做出来。所谓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
3.就其形式而言,发展存在“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内在发展是一种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内在发展,为此,在教学基本任务和目标方面,应该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而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从而使他们从小懂得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质疑和发展的,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永远值得关注和学习。就其机制而言,发展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所谓预设性发展是指可预知的发展,是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的发展;所谓生成性发展是指不可预知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在教学中,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新课程在注重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生成性发展。
二、有效性的现实挑战
三维目标的割裂。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三种目标)。它意味着这三维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并实现的,这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进而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但是,在课程实施中却出现了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1.教学内容的泛化。课程资源开发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立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再也不以“本”(课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注重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广、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这是实施新课程的课堂上极其普遍的现象。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的泛化现象,其突出表现就是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到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如语文课,或者丧失自我,异化为生物课、历史课、物理课、文化课、思维课、班会课等;或者忽视语言文字,重在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的分析,高唱人文主义,教学内容虚泛、空洞;或者教师急于向课外延伸、拓展,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课文的时间得不到基本的保证。①又如数学课,一些数学内容被机械地套上了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2.教学活动的外化。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导向下,教学中十分注意和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是,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温度”无“深度”,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3.预设生成的冲突。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表现为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上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传统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教学观的体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此外,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会导致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
三、有效教学的实践追求
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三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注重教材,注重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而言,不仅是把“未知”的东西转化“已知”的知识点,从而被记忆和掌握,进一步运用,更重要的是一个深化认识、训练记忆、培养能力的学习过程。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将“已知”的知识转化为“他知”的事物从而输出,更要注重对学生教授知识、训练品质、提高能力的实践过程。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准备的过程中,熟悉研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细致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主线,明确重点,确定难点,选择教法,组织教学。
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紧密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体验过程,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处理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把教学过程变成知识和能力的全局,那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就是组成这个全局的个个局部。教师只有心中有全局,处理好各章节教材,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要处理好“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关系,特别是高中新教材体系编排,各部分知识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获得新知识,力求以“旧”引“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更符合新旧的辩证关系,更符合课改精神和新教材的编排模式。同时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化学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抽象性,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
因此,化学学科教学确实有“难”的一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钻研教材,设法化“繁”为简,化“隐”为现,化“难”为易。
在教学中要追求语言精确,作家要铸炼语言,教师更要铸炼语言。要用精确严谨的语言,精当的讲授知识,准确阐明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运用化学术语,语言严谨,合乎逻辑,更要言简意赅,精炼;话不在多,关键是要抓住重点,采用适当的修辞,精辟的语言,讲清问题;讲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语言精巧,言近旨远,要把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一致,力求使学生接受听讲的内容;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精彩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因此,在教学中要追求语言准确性,感染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满意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模拟科研过程,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反复尝试成功与失败的真实体验,从而达到培养科学态度的目的。通过教材、课外阅读材料、网络信息平台,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与教学、实验相关的科学史实,学习化学家的科学态度和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感受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力量,并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前辈的足迹,认真学习和实践,并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人格。
我们要从学校的现状、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模拟科研过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选化学史上的一些范例,引导学生仿照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学习和尝试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并通过学生动手“做科学家”,使他们亲自体验探索自然界的快乐,逐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达到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对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适应教学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四篇:课后练习
1、在EXCEL 中,下列__C____是正确的区域表示法。
A:A1#D4
B:A1..D5
C:A1:D4
D:A1>D42、EXCEL中对于D5单元格,其绝对单元格表示方法为__C____。
A:D5
B:D$5
C:$D$5
D:$D53、EXCEL中C7单元格中有绝对引用= AVERAGE($C$3:$C$6),把它复制到C8单元格后,双击它单元格中显示__B____。
A:= AVERAGE(C3:C6)
B:= AVERAGE($C$3:$C$6)
C:= AVERAGE($C$4:$C$7)
D:= AVERAGE(C4:C7)
4、Excel中,当C7单元格中有相对引用=SUM(C3:C6),把它复制到E7单元格后,双击它显示出__C____。
A:=SUM(C3:C6)
B:=SUM(C4:C7)
C:=SUM(E3:E6)
D:SUM(E3:E7)
5、Excel中引用单元格时,单元格名称中列标前加上“$”符,而行标前不加;或者行标前加上“$”符,而列标前不加,这属于__C____。
A:相对引用
B:绝对引用
C:混合引用
D:其它几项都不对
6、某个单元格为“=$B2”,此处的$B2属于__D____引用。
A:绝对
B:相对
C:列相对行绝对的混合D:列绝对行相对的混合7、下面选项中,属于Excel的混合引用表示有(D)。
A、H19B、H$19$C、H$19D、$H$198、若某工作表的C2单元格中的公式是:=A1+$B$1,再将C2单元格复制到C3单元格中,则C3单元格中的公式是(B)。
A、=A1+$B$1B、=A1+$B$2C、=A2+$B$1D、=A2+$B$2
第五篇:散步精品教案与课后练习
《散步》教学实录及课后练习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七年级三班的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个个才思敏捷。下面让同学们猜一字谜:上面多一竖,下面少一点。(出示投影)(是“步”,有个同学回答。)真聪明。今天我们一块来欣赏一篇和“步”有关的精美散文—《散步》。(出示幻灯片:一家四口,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小心地走在田间小路上的画面。板书课题)《散步》一文字字含情,句句达意,蕴涵着纯真温馨的浓浓亲情,它是一幅春色盎然、优美感人的美丽画面,更是一曲至真至纯、其乐融融的亲情颂歌。让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怀着一颗感受爱的心灵,追随着他们去发现美、感受美、探究美、欣赏美。
二、作者简介、字词
师:同学们一块儿看大屏幕,了解作者。(出示幻灯片,师读)
莫怀戚,1951年生于重庆,当过知青、士兵(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摩托车手、小提琴演奏员,终成作家。经历复杂、意志坚强、随和豁达、淡泊名利。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能胜任多种体裁,但小说见长,不能写诗。1994年获全国庄重文文学奖,散文《散步》和《家园落日》选在了中学语文课文之中。视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写作必得使其愉快,否则不写。胸无大志,重视世俗生活中的乐趣,所以虽有心走红,却无心较劲,尽力而为后听其自然。(莫怀戚提供)
师:这个简介同学们听着是不是有点儿谦虚地味儿,因为这是莫坏戚自己提供的,这是自谦的话。下面看字词。(出示幻灯片)同学们,你能读准这些字音吗?指名读,生齐读。分 歧()
信 服()
拆 散()水波粼粼()嫩()芽 熬()过
讷讷()散()步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课文朗读思考
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如何?(师播放课文录音)●生抢答
⒈、散步的时间是。(初春)
⒉、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⒊、散步的人有。(我、母亲、妻子和儿子)
⒋、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⒌、结局如何?(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田野里的小路上温馨的散步)
四、品读课文,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师: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找出你感受最深,最欣赏的段落句子词语,读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自己先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请以“文章________美,美在__________”的句式,来发现美,探究美。
(生品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师到小组中参与交流讨论)
师:品味语言的方法:领悟、朗读、讨论。
就是我们在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篇之眼和一句之眼,然后讨论交流。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画面美,美在文中的景物描写。“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新绿”“嫩芽”“冬水”,显示着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这是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初春野景图”。
生:我给他补充:美在那“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师:以上两名同学真是慧眼独具,一下就发现了文章的精美画面,并且赏析的很好。还有一幅很美的画面,它显示了浓浓的亲情。谁能找出来。
生:“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师:很好。许泽同学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他们是怎样行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是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一前一后慢慢地,稳稳地行走。是一幅“母与子”的亲情图。
师:说的真好。那么我们怎样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呢?谁来试一下?
生:我认为“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应重读,语速要慢。生读该段。
师:你理解的很准确,读得很有感情。“仔细”在这个句子中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小心翼翼”的意思。
师:很好。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位同学能根据具体语境来释义,这是我们理解词义的一个重要方法。读的时候也很好的把握住了语速、语调。齐读该段。(生齐读)
师:同学们通过读,都理解了这段话的深意。能到前面来表演一下,走两步吗?
生:四人上台表演。(同学们爆发出热烈掌声)
师:同学们表演的很好。我来问一下文中的“我”的扮演者,你的心中是怎样想的?
生:母亲年老了,我怕摔着她,所以走得很稳,很慢,很小心。
师:说得真好。刚才几个同学赏析的很到位。真是慧眼独具,见仁见智。谁再说一下自己的赏析呢?
生:我认为这篇文章语言美。课文第三自然段。“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太迟,太迟了”表现了作者因担忧母亲的身体,流露出一种埋怨之情。“总算”一词,表现了作者盼春春至的欣喜之情。“又”说明不止一次,“熬”说明母亲身体状况不好,勉强支撑。
师:你说的太准确了。能有感情地把这段话读出来吗?(生读。然后齐读。)
生:我认为本文语言美。“分歧”、“决定”、“世界”这些词语用的好。
师:这几个词语好在哪儿呢?这叫大词小用。作者小题大做,想借这些词语,散步这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突出中年一代责任重大,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家庭、民族、国家都是如此。(出示幻灯片)
生:动作美。“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体现了母亲疼爱自己的孙儿。
生:亲情美。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上,相互体谅,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我看出了他们一家浓浓的亲情。(同学们热烈鼓掌)
师:这位同学读懂了这一家人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我喜欢这几段话:“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几段话包含着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这样的人生哲理。
师:这篇文章通过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小路上散步,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一前一后两个“母与子”的亲情画面,以小见大地表达了尊老爱幼,孝顺第一的传统美德。(小结)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说说理由。
生:从父亲角度,可以拟为《责任》。
生:从背景角度,可以拟为《走向春天》„„
五、比较阅读,感受真爱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篇短文《三代》,也是讲述三代人的故事。与课文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理由。(生默读)
生:《三代》说的是,宁可自己受伤,也要保护一老一小,读来令人伤感;《散步》说的是,孝顺第一,尊老爱幼,读来让人感到温馨,都传达出浓浓的亲情。
六、情感体验,真情行动
师:假如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生:我想送给文中的“我”。因为“我”孝顺、善良。
生:我想送给文中的“母亲”。因为“母亲”慈爱、亲切。
生:我想送给文中的“儿子”。因为“儿子”聪明、乖巧。
生:我想送给文中的“妻子”。因为她温柔、贤惠。
师:仿照示例写话:亲情是受伤时,父母温暖的怀抱;亲情是;亲情是。师:(出示幻灯片,师读)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
师:回到家中,为了表达你的尊老爱幼之心,你打算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生: 为父母做一次饭;为父母洗一次脚;为劳累的母亲献一杯热茶„„
七、作业
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一个细节,写一段话,体现出温馨的亲情。好,下课!
【练习】散步 阅读答案(2012浙江丽水中考语文试题)
散步龙应台①
①回屏东看母亲之前,家萱过边境来访。细致的她照例带了礼物。一个盒子上写着“极品燕窝”,我打开看一下,黑溜溜的一片,看不懂。只认得盛在瓷碗里头加了冰糖的白糊糊又香又甜的燕窝。不过,家萱当然是送给母亲吃的,我不需操心。
②她又拿出一个圆筒,像是藏画的。一卷纸拿出来,然后一张一张摊开,她说:“我印得多了,想想也许 你妈可以用。”
③海报大小的白纸,印着体积很大、油墨很浓的毛笔字,每一张都是两三行,内容大同小异: 最亲爱的妈妈:
我们都是 您含辛茹苦培养大的。
我们感念您。
我们承诺:您所有的需要,都由我们承担。
请您放心。相信我们对您的深爱。
您的孩子:家萱 家齐 家仁
④我看着家萱,忍不住笑。上一回,我们在交换“妈妈笔记”时,她说到八十岁的母亲在安养院里如何如何地焦虑自己没钱,怀疑自己被儿女遗弃,而且一转身就忘记儿女刚刚来探视过而老是
抱怨孩子们不记得她。我拿出自己“制造”的各种银行证明、抚养保证书,每一个证明都有拳头大的字,红糊糊、官气赫赫的印章,每一张都有一时的“安心”作用。没想到家萱进步神速,已经有了独家的海报!
⑤“是啊,”她笑着说,“我用海报把她房间的墙壁贴得满满的。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可以一张一张读,每一张我们姐弟都给签了名。”“有效吗?”我问。她点头,“还真有效,她读了就安心。”“你拿回屏东,贴在你妈房里吧。”
⑥她的笑容,怎么看都是苦的。我也发现,她的白发不知何时也多了。
⑦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摇摇头,“妈妈又过了那个阶段了。她已经 忘了字了。我写的银行证明,现在她也看不懂了。”
⑧回到屏东,春节的爆竹在冷过头的冬天,有一下没一下的,凉凉的,仿佛浸在水缸里的酸菜。陪母亲卧床,她却终夜不眠。窗帘拉上,灭了大灯,她的两眼晶亮,瞪着空蒙蒙 的黑夜,好像瞪着一个黑色的可以触摸的实体。她伸出手,在空中捏取我看不见的东西。她呼唤我的小名,要我快起床去赶校车,不要迟到了,便当已经准备好。她说隔壁的张某某不是个东西,欠了钱怎么也不还。她问,怎么你爸爸还没回家,不是说理了发就马上回来吗?
⑨我到厨房拿热牛奶给她喝。她不喝。我抚摸她的手,拍她的肩膀,像哄一个婴儿,但是她安静了一会儿又开始躁动。我不断地把她冰冷的手臂放回被窝里,她又固执地将我推开。我把大灯打开,她的幻觉消失,灯一灭,她又回到四十年前既近又远、且真且假的彷徨迷乱世界。
⑩大年初三,二○○八年的深夜,若是从外宇宙看过来,这间房里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一整夜。清晨四时,我下了床,光脚踩在冰冷的地板上,说 :“妈,既然这样,我们干脆出去散步吧。”帮她穿上最暖的衣服,围上围巾,然后牵着她的手,出了门。
⑾冬夜的街,很黑,犬吠声自远处幽幽传来,听起来像低声呜咽,在解释一个说不清的痛处。⑿路底有一家灯火通明的永和豆浆店,我对她说:“走吧,我带你去吃你家乡浙江淳安的豆浆。”她从梦魇中醒来,乖顺地点头,任我牵着她的手,慢慢走。空荡荡的街,只有我,和那生了我的女人。
(选自龙应台《目送》,有删改)
【注】图龙应台:合湾著名女作家。文中家萱是她的好友。
1、“我”和家萱对因年迈而失智的母亲的照顾,有什么相似的做法?阅读②~⑦节,概括回答。(3分)
2、比较下列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甲句在表达上的好处。(3分)
甲我把这些海报一张一张拾起,一张一张叠好,卷起,然后小心地塞回圆筒。
乙我把这些海报一张张拾起,一张张叠好,卷起,然后塞回圆筒。
3、第⑾节作者描写“冬夜的街”和“犬吠声”有什么用意?(3分)
4、文章接近结束才写到散步的内容,却以“散步”为题,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5、参考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材料一抒情的文章人们有个误解,以为把感觉抒发出来就是了,而忽视了对深刻的要求。深刻,可以是思想,可以是感情。(龙应台)
材料二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
答案:
1、(3分)“我”和家萱都制作了让自己母亲“安心”的各种证明。
2、(3分)甲句“一张一张.小心地”这些词,使描写更细腻,更能表达“我”的理解、无奈等复杂心理。(大意写出即可)
3、(3分)烘托散步特殊的环境气氛以及衬托“我”当时难以言喻的痛处。(大意写出即可)
4、(3分)“散步”这一细节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前面大量的篇幅都是为这一细节作铺垫,以“散步”为题,文章构思显得更巧妙。(大意写出即可)
5、(3分)示例:本文看似浅显,却蕴含深意,不仅表达了人们感同身受的对至亲的爱,也有作者对母亲的生命逐渐走向衰老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