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主财政论读后感
《民主财政论》读后感
班别:经济1123班姓名:苏成炽学号:201211511317 詹姆斯·麦基尔·布坎南,由于将政治决策的分析与经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济分析扩大和应用到社会——政治法规的选择,于1986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19年10月2日生于美国田纳西州的穆尔弗里鲍尔。由于家境清贫,无法负担一流大学的学费,只好选择就读家乡的中田纳西州立大学,于1940年毕业;并在田纳西大学完成了一年的研究生课程,获文学硕士学位;194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至1968年,在弗吉尼亚大学任麦金太尔讲座经济学教授,他与W.纳特建立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哲学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在1962年与戈登·图洛克合著的《计算共识》一书被视为是创立公共选择学派的里程碑。1983年布坎南在维吉尼亚州乔治梅森大学任教授时领导的公共选择理论学派还被人称为“政治经济学的维吉尼亚学派”。
其突出的理论贡献是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主要推论是政府不一定能纠正问题,事实上反倒可能使之恶化。布坎南认为,在民主社会中政府的许多决定并不能真正反映公民的意愿,而且政府的缺陷至少和市场一样严重。但他的理论受到许多学术界人士的抵制,因为它攻击了势力强大的两大学术集团的观念:一是经济学家认为政府采用“福利经济学”的处方即可实现公众利益,二是政治学家则认为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多元化竞争将为公众谋得利益。
1986年,布坎南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他的著作中,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特别列举出的就是于1967年第一次出版的《民主财政论》。
布坎南在本书第一章的前言里提到“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初步预测一下各种的财政制度对作为公民——投票人——纳税人——受益人的个人所作出的决定产生的影响。”然后在第一节里介绍传统的财政理论,按照布坎南的说法,传统的财政学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私有经济中各种财政制度对个人或集体行为的影响。研究的主体是私人,研究的是私人活动领域中的个人行为。而布坎南在本书分析的是集体决策的个体,考察的是公共活动领域中的个人行为。
第二章先讨论了公共商品(包括纯集体商品和准集体商品)以及对公共商品的需求,意在建立一个理论模型,为后面的叙述提供一个基础。
第三章考察各种税收制度对个人参与公共商品购买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列举了几个税收制度直接税,包括财产税、个人所得税、支出税。第四章讨论间接税对个人参与公共商品购买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包括有公司所得税、一般销售税、特定消费税。
第五章探讨时间对财政决策的影响,里面提到一个“旧税就是好税”,按我的理解是新税收颁布一般是政府想要改善公共建设,购买更多的公共商品,所以新税颁布一般是增加税收项目或者是提高税收,无论是哪一种公民今后所要缴纳的税金就会增多,而人是自私的,相对于集体利益,人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收益,所以对于一般人来说,“旧税就是好税”。在传统的财政理论中,“好”的标准是纳税人的负担最小。还有就是对于政府来说“ 一种税的存在时间越长,制度越是成为一种例行公事,这种税持续存在下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第六章分析专项资金和一般资金的凑集。在布坎南以前的财政理论模型都是一个单项税收制度为一种单项公共服务提供资金,也就是专项资金的凑集。布坎南在本章分析的是与之对应的一般资金凑集对个人决策的影响,比较两种资金凑集对个人决策的不同影响。
第七章分析税收和财政支出的联系。对于个人来说,税收是政府为他提供公共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而在平衡预算的情况下,政府所颁布的公共支出决策也就是征税的决策,同时征税的决策也就是支出决策。在布坎南写这本书前,美国民众对国会批评说美国国会没有同时考虑支出与征税决策。但每个人对何种方法能最有效地恢复税收与支出之间的联系有着不同的意见。
第八章假设在不平衡预算的情况下分析财政政策的选择,前面所论述的都是以在平衡预算的情况下所得到的结论,但在实际的财政制度中,不平衡预算总是可能的。在后凯恩斯主义的世界中,把预算平衡和预算不平衡混合起来,使人们几乎无法对利益和成本进行合理的比较。因为预算账户双方之间的关系不确定,公共商品对个人的实际价格总是持续地不可预测地变化,导致个人对“购买”公共商品无从决策。
第九章讨论个人选择和公共商品的不可分割性。布坎南首先对“偷乘者”的观点进行概括:如果以个人预期另一个人或者另外一些人不管怎样都会为他提供利益,那他就不会愿意主动采取行动,尤其是当相互影响的人数很大的时候。引
用了克努特·维克塞尔的观点,即一致性是保证真正值得提出支出方案的唯一标准,“值得”是以个人估价进行衡量的。在集体选择中,如果投票涉及的成本超过个人参加投票所得到的利益,而且就算利益大于成本,还要考虑他所选择投票的项目得到推行的概率,理性的行为可能会支配他弃权,甚至会作出不理性的选择。
第十章讨论了财政制度下所产生的财政幻觉。政府乐意甚至积极在财政制度下制造一些财政幻觉,使得纳税人认为他所支出的“比较少”,而得到的“比较多”,使纳税人觉得所承受的负担比实际的要轻,使受益者觉得提供给他们的公共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比实际的要大。布坎南在此列举的意大利学者阿米卡尔·普维亚尼根据幻觉假设来解释的一些制度。再由普维亚尼的财政幻觉理论来分析当时制造财政幻觉的一些财政制度方式,包括有预扣收入作为税收的支付、所得税比率结构中的累进、社会保障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均摊、资本利得税。
第十一章介绍几个简单的集体决策模型。包括相同的三人模型;对公共商品有不同估价的三人模型;估价相同但税收——价格不同的三人模型;估价不同、收入不同,但偏好形式相同的三人模型。
十二章初步讨论了现实中财政制度的情况,用实际观察的得到的一些现象来验证理论中的假设模型,经济学家在社会科学家中占有一个有利的地位,尽管也是一个很不可靠的地位。在许多情况下,经济动机占有支配地位,足以使我们可以根据实际观察得到的行为检验假设。财政,可以称为政治的经济学,研究财政学就是在研究政治中的经济学,财政制度是经济制度,也是政治制度。个人对财政制度最终产生的集体结果的影响并不是前面分析的几个模型那样简单,而是是以一种远为间接和迂回的方式实现的,所以财政过程也远不像简单模型所表明的那么好分析。第十三章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以及本书的第二编财政制度的选择我就不再在这里论述了,因为我没有仔细看后面的,实在是看不下去,各种枯燥,而且作者引用以往的财政理论大部分我都不了解、不明白,而且不知道是经济学著作的特性还是翻译的问题,我总觉得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总是前言不搭后语,难以理解。下面我就随便聊聊:
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让政府实行的财政决策更能体现民主财
政?布坎南提到民主选举是一个方向,还有个人可以通过他所属的专业组织,通过他所支持的刊物,通过他的公共和私人机构,来对公共选择产生影响。我们一般并愿意让当选的政治领导人为我们作出选择,因为我们对选择什么有着截然不同的意见。这代表着全民的民主财政的难以实现,政府领导人只能代表较多的民众实行民主财政。正如布坎南在本书上提到“在某种程度上,被选出的代表在任何较大的民主国家都为选民们进行选择,只要他们的选择受到选民最终愿望的制约和引导,民主模型就仍然有效。” 税收,是政府在执行财政制度的资金来源。在现今,可以这样说,我们从一出生开始就在纳税,而且出生之后无时无刻都在纳税。买瓶水要纳税,做趟公交车要纳税,工作后发工资也要纳税。增值税、财产税、个人所得税„„纳税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据统计,我国是全世界第二大税收国家,每年大约有几万亿的税收,政府就拿这笔钱建设公共事业,将税收用于集体利益上,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在个人的眼中,他们总是觉得他们所支出的“比较多”,而他们得到的利益“比较少”。
公共财政的决策主体,表面上看的政府,实际本质是公民。政府只是执行决策的主体。公民通过选举制度和投票机制公共决策的实际控制权,并通过法律制度保证这一制度的运行。民主财政作为公共财政的本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体现在公共财政的各个方面。我国要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在学习借鉴西方公共财政的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应该抓住公共财政的本质,用民主财政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公共财政。这样才能真正学到公共财政的精髓,在实践运用时也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
第二篇:功能财政论
功能财政论概述
功能财政论,又称“功能财政平衡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巴·勒纳(Abba Ptachya Lerner,1903—1982)提出的财政理论。强调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着眼,而不应仅仅注重其收支是否平衡。
用财政政策的经济效果作为评判财政措施的准则,这种原则被称为功能财政准则。这种观点认为:财政的目的首先是经济平衡,只要能达到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的经济目的,财政预算本身是否平衡是不重要的。
[编辑]
功能财政论的基本观点
财政预算应从其对经济的功能上来着眼政府财政的基本功能是稳定经济;
政府预算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个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即经济平衡,预算平衡只是第二位的;
政府预算盈余或赤字的问题本身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或持续的经济衰退相比是不重要的。功能财政论完全抛弃了预算平衡论的思想。
目前大多数经济学家反对要求政府平衡预算的严格规则,他们认为:预算赤字或预算盈余可以有助于稳定经济
[编辑]
功能财政论的优缺点[1]
功能财政论将预算平衡与否的判断,从实际的预算收支差额转向对经济进行分析,这是预算平衡理论的重大转变。这一理论证明了经济衰退期存在预算赤字的必要性,从而为连年不断的预算赤字提供了避风港。
但是,功能财政论是一个宏观静态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在通货膨胀时期,不管什么类型,只要实施一拢子减少总支出的办法,就可以取得货币稳定,但可能出现牺牲经济长远发展利益的局面。因此,功能财政论对乎抑短期的周期波动效果比较理想,而对长期的经济增长影响不够明显。此外,这一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存在认识时滞、执行时滞等因素,可能出现错过政策措施实施的最佳时机,或者实施不恰当的政策加重了经济波动的情况。
第三篇:中财读后感
《水煮三国》读后感
2012010181 徐晓琛 财管121 香港人力资源学会会长蔡基琴曾说过:管理是一个需要务实的领域,管理学也是一种需要务实的学问,成先生将人力资源管理和营销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对策,用大话三国的写作方式娓娓道来,看似荒诞不经,是则大有深感存焉。相比较之下,作为学生的我虽然没有此般高深见解但也从《水煮三国》中领悟到自己目前能理解并能掌握的相关知识及道理。
“管理的全部作用在于,它能帮助你建立起一种让顾客满意的企业机制”,“企业文化其实是一种过程管理”,类似这种睿智不俗的观点、表达在书中层出不穷。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三国典故的分析及些许观点不时让我感到困惑、领悟、惊喜、佩服。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木桶的学问”。
该书将著名的“木桶理论”—— 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的长度,而不是最长的那块——加以引申: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板的长度,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据此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管理者的用人能力,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工作水平,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均衡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强大的整体,介于管理才能高下生存的企业才不会变成一个“漏水桶”。面对如今日新月异变化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各企业应该如何箍好一只木桶呢?也就是说如何科学地创建一个高绩效的团队呢?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书中所说的创建高效团队的五大要决,我认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企业,有着非常现实的参考、借鉴的价值。这5点既是:第一,营造一种支持性的人力资源环境;第二,团队成员的自豪感;第三,让每一位成员的才能与角色相匹配;第四,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第五,正确的绩效评估。
“能把梳子卖给和尚吗?”这句话让我深思了不少。里面那个梳子的故事,在这本书中说它只是一种欺骗,欺骗着业务员去创新。其实这个故事之前我也看过,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它告诉了我,有些事不是不可能,只是传统的我们还是做不到的,如果我们可以尝试着用另一种思维去尝试着实现,可能会完成一个创新的方法。创新可以让管理者对自己做的软件更有效率,也可以让他自己管理的团队更有活力。
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能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均衡、紧密地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我不愿意看到,因为某种缘故让公司变成一只漏水桶。‛这就是刘备在书中所说的‚箍水桶的学问‛。这个应该就是那个水桶定理,水的量就决定于那条最短的木条。这个定理,不仅仅在经济上是行得通的,它是通用的。中国有个古话‚一个和尚打水喝,两个和尚跳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可见一个团队的管理是不容易的。主是因为他们不团结,让他们的能力之和发挥不到最佳的状态,浪费了人力资源。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人,需要他熟悉团队里每个人的能力偏向,例如,谁谁是善长平面设计的,谁谁是善长前台设计的,谁谁是善长后台设计的,又谁谁是善长需求分析和市场调研的,只有熟悉每一个的特长,将项目安排好给适合的人,就可以得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这样的管理都不仅有利于公司项目的完成,也有利于各个团队成员的价值体现。
“兔子和胡萝卜”的故事,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它让我对管理过程有个解剖的认识,在兔王对它自己的兔子们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的改变及种种反应里,我慢慢对软件项目的分配任务和奖励有种自己的见解。我觉得,在一个团队里,要共同完成那个项目,那么就需要管理者根据资料进行分配。如果分配得不好,就会引起团队不团结,甚至会引起解散,从而失败告终。可是如何才是合理地分配呢,除了要了解各个成员的能力承受以外,还需要合适的分配制度和奖励制度。分配制度的要求就是要能够使你给他分配的任务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以及他的时间允许范围之内,还有公平性。分配可能会导致让团队成员觉得不公平了,那样就会影响他的工作效率和团队的合作能力。公平体现在分配要与其付出的时间和技术有种正比的关系,对团队里的绝大多数人所认可。奖励制度也是团队里必要的,管理者需要有远见,要注意时时调动各个成员的积极性,让团队所发出的力量大于各个成员的力量之和,这就是团队真正的价值所在。‚不仅是老板,员工也需要创业的机会;要为员工创造条件,使他们有机会获得一个有成就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的职业生涯。‛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方面是要为自己的公司着想,另一方面以得对自己团队的每一个员工着想。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远见!对于有能力的员工,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有许多会选择跳槽。那么,作为管理者,如何长久地保住自己的员工就是个关键了!管理者需要有像刘备那种对下属有种亲近和热情的态度,另外还需不断地给员工一个目标,即给他们自己一个创业的机会。一个有能力的员工在自己公司中,觉得还有进展的空间,觉得还有挑战的方向,那么,他就会继续留着一起工作,这不仅使公司正常运行,也使公司的每个员工变得更加强大。
“管理老板”用意在于找到一种身为员工和部属的积极行为模式,强调身为员工和部属所需具备的勇气、力量、操守、责任与使命感,借以达到员工与老板、部属与主管相辅相成的目的。‛这是本书中诸葛亮的老婆教他在公司中的处世之道。从而可以看成,单凭管理者一人来做决策或决定计划,不一定永远是最好的,不一定永远是对的。如今公司的管理不可以像古代封建社会那样管理,采用专制制度,让每个百姓有话不能说,有事不能提,这样就没有发挥群众的力量。公司里每个员工都有一定的想法,作为管理者应该提倡自己的员工对自己的决策或计划提出一些建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也就是人才资源的最优化。
“蚂蚁靠什么绊倒大象”的故事中,告诉我们‚一个真诚而优秀的品牌背后,必须是一群有着优秀的服务素质的员工;一个深受顾客喜爱的品牌,就能绊倒所有的竞争对手。‛作为一个管理者对自己的公司要有绝对的信心,对自己的员工进行正确的引导,让自己的公司在气势上没被其它公司压倒!但什么才可以本质上地打败比我们强大很多倍的公司呢?品牌,口碑。管理者要给公司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要在公司里树立一个积极向上、团结负责的气氛。就必须要求员工们要尽心尽力、认真负责,不可随意对待,让公司的客户感觉到公司的精神。这样才可以在社会中慢慢树立起我们的品牌,例如,如今的微软、IBM等等。可以说这是一个管理者的一个发展方向。
《水煮三国》一书每一章都能与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在职场上如鱼得水的生存智慧令我有所领会和借鉴,将其精髓应用于学习外的交际中并能提前感受到职场生活的智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现代人在职场上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在工作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苦难和挫折,有时候会身心疲惫,而该书中的法宝之一就是善于从在工作发现快乐,这对我们及时调解心态就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和鼓励。我们只有快乐的工作,快乐的学习,才能快乐的享受生活。当然,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困难和阻力,我们仅仅不能因此而选择逃避或颓废,而是要坚强地选择面对,选择挑战,用积极的心态来克服困难。应用于实践,在大三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或多或少地犯些错误,比如考研我们总是顾虑重重,或者沉默或者推卸,以求自己的心态上的平和与所谓的“完美”。这个问题上我们总是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在学习工作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分工都很明确,也很清晰(也不排除环节衔接之间的盲区)。许多事实证明推卸那是徒劳的,所以我们就要做老实人,勇于负责。
同样,团队意识也是我们工作必胜的法宝之一。我们每个岗位、每个人就如同一部机器的零件,缺一不可,缺少了协作、缺少了配合,这个团队就缺少了生机和凝聚的力量,自然就消磨了企业的竞争力。只有忠诚团结、精诚合作才能使我们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由此我想到的更多是自己的考研计划,其实事事都是相互交融的,孤军奋战还是组队大家一起督促的学习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团队的力量可以帮我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心态上的波动,在自我付出与努力的同时坚信团队的力量,才能使我们有精力不断地去追求梦想、追求卓越。
书中有讲:很简单,只要你不怀疑,那些快乐、肯定、哲理名言、对事物的美好想象、对自我的赞许,甚至仅仅是一句座右铭,都能够源源不断的激荡你的心灵。很久以来都有读书的习惯,却发现平时只是简单的摘抄书中的精华却不曾用心记录下心灵的波动,大三了遇到了很多两难选择的权衡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管理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相信自己!选择考研的我,在此阶段能真正将《水煮三国》中的够真正将书中的灵魂应用到实处那么我们生活将会井井有条,学习也会节节攀升,为自己鼓气用心领悟一本好书带给我的精神启发。
第四篇:《民主四讲》读后感
《民主四讲》读后感
星火二班 王丹阳
《民主四讲》之作者为王绍光,全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前言、民主的起源于演化、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现代民主的机制与运作、实效余反思。《民主四讲》这本书属于“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丛书。
在缘起部分,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近百年来我们过于迫切地想把自己纳入这样那样的普遍性模式,实际忽视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同时,我们以过于急功近利的实用心态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也往往妨碍了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文明内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21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已经有条件以更为从容不迫的心态、更为雍容大气的胸襟去重新认识中国与世界。”这一观点可以很好地体现在《民主四讲》这本书中,通过批判和反思,我们能更好地发展适合我国的民主模式。
民主其含义是“统治归于人民”或人民主权。更准确地说,由全体人民(而不是他们选出的代表)平等地、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这是民主最原始、最简单的含义。卢梭自己说,“就民主制这个名词的严格意义而言,真正的民主制从来就不曾有过,而且永远也不会有”,因为“多数人统治而少数人被统治那是违反自然的秩序的”。在古罗马,由于公民对民主的重视,开始最先诞生了民主政体的雏形。然而,彻底的“民主”精神,使选举罗马最高执政者的最初的选举成为了一场规矩特别繁复的抽签仪式。是的,是“抽签”,这就是现在西方媒体所宣扬的民主政治的真正历史由来。因为只有“抽签”,才能保证选举过程和效果符合“民主精神”:针对每一位公民在政治权利上,完全能保证机会和程序上的公平。随后,众所周知,在古罗马建立初期,由于周边蛮族入侵和国内贵族政治的双重压力,低效的政治几乎让国家机器运转崩溃,这样的民主制度还未曾持续两三代人,就被选取贵族和元老院代表们的共和制所取代。这样的民主政治其可持续性是极端值得怀疑的,并且在其施行期间,罗马本身并未有受到民主政治带来的好处,反而由于缓慢的决策反应速度,使罗马军队在蛮族面前吃了几次败仗。即使是执政效率更好一些的共和制,在民众生存压力极大的上古时代,也仍存在可延续性不强,执政效率低的缺点,以至于无法维持。因此,在施行后不久,罗马政权就被“第一公民”屋大维所掌握,共和国变成了罗马帝国。相应的,罗马的政治效率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国家经济军事实力大增,罗马的公民阶层普遍受惠,帝国的长久辉煌甚至照耀了整个西方古代史的天空。
《民主四讲》仅仅通过对“民主”这个政治精神,不同时代的人们的不同理解的事实记述,告诉了我们要想科学的、客观的描述一个社会学概念,是需要怎样的客观性、复杂性和准确性。在书中的“民主的起源与演化”这一部分里,通过清晰叙述希腊、罗马这些不同时代的先贤们,各自依据自己的理念建设出了许多不同的社会制度这些历史事实,给读者们明确了“民主”这个概念的由来。
从民主的角度看,这种平衡的要害是限制人民使用权力。正是因为如此,才慢慢演变出了今天所谓的西方民主。而现在“自由民主”、“宪制民主”、“代议民主”等所谓的民主其实已经离原来人民的统治、人民当家作主越来越远。之所以很多人还趋之若鹜,完全是被那些精英阶层,有产阶级通过各种形式给伪装了。现在的西方民主已经完全沦落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工具。因为有产者和精英阶层曾得出结论,多数人或群氓一旦获得参政的权力就会变成集体暴君。波里比阿认为:民主是建立在不讲原则的平等和自由之上的。西塞罗也说:把地位不等的人置于同等的位置上,这种平等实际上是最大的不平等,人民是浑浑噩噩的,民主制给他们过多的自由,必然会使他们变得盲目、任性、放纵、蔑视法律、不付出任何统治者。似乎他们分析的都很有道理,但就是因为如此,所以西方的民主是建立在精英统治的基础之上的。所以也就出现了现在的代议制民主,通过人民投票选举出他们的代表来行使人民的权力,似乎看上去很民主。但还是和卢梭说的那句话一样: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仔细分析西方的政治,其实就是选举政治。投票的时候你是民主的,一旦选出来之后,他到底代表谁你就知道了。
现在谈到民主,我们无疑就会联想到民主可以解救新中国,民主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主能防止官员腐败,民主能实现政治透明,让人民当家作主,参与决策??民主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口中的“坏东西”演变成如今似乎是中国的救命稻草乃至全世界的期盼,这样华丽的转变深深吸引了我。
在文革时期,毛泽东发动群众,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这种做法可以说是一种民主,但是结果却一片混乱,导致人人不敢言,大到派别之间的武力斗争和群体批斗大会,小道因为一张大字报引起的家破人亡??这都是中国历史上对民主的尝试,现在回过头来,这也许是因为民主之前没有“自由”加以限制,导致少数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恶意中伤就成了家常便饭。
改革开放的新中国,越来越注重民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根据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由选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地方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行使国家权力。但是这样的民主形式并不是真正的民主,各级人民代表的选举产生在我们看来仍然是如此遥远,在大多数人的一生中,参与选举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在中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有其特殊性,抽签和竞争性选举都有其弊端。期待未来会有一个让人人都觉得民主的社会。
END
文章内容:王丹阳
2017.08.25
第五篇:政论题目11
习题十一
1、如何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6、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
7、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欧洲探索和谐社会的主要的代表人物和思想有哪些?
8、马克思、恩格斯对和谐社会有哪些探索?
9、毛泽东对社会和谐有哪些思考?
10、社会主义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关系?
12、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13、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4、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哪些问题?
15、如何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16、怎样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三个文明的关系?
17、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8、为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