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时间:2019-05-15 11:5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第一篇: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文章标题: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通州市的经济建设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有大幅度地提高。全市的财政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为实现各项改革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财力保证。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如何合理运用现有地方财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仍存在诸多问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财政经济的振兴,使地方财政支出更好地满足地方政府以财行政的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迫切需要对市镇两级财政支出范围进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公共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益,完善支出法制。为此,笔者对部分市直单位和乡镇进行了“有关财政支出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题调查和研究。

一、我市市镇财政支出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是预算内外综合财力的增幅慢于预算内外综合支出增幅。

二是财政供养人口多,行政事业运行成本过大,其中教育份额尤为突出。至2001年末,全市财政供养人员为29726人,比1993年净增6311人。其中教育系统供养人员达到16061人,占财政供养人员的54.2。乡镇教育系统的财政供养人员占比更高,平均超过60,教育事业经费已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

众所周知,维护国家机构的正常过程,保持国家政权的稳定是财政的首要任务,是财政支出中必须优先安排和保证的。从调查情况看,市镇两级行政事业机构庞大,人员臃肿,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导致了行政支出增长过快,刚性增强(近年来连续增资的实施可说明这一点,1997—2001年,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调整,各种政策性补贴和津贴等刚性增支标准人均提高570多元,而1997年至2001年人均财力只增加150元。同时,每年军转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预计增支300多万元。)进一步增大了地方财政压力,加重了市乡两级财政负担,从一定程度上影响阻碍了我市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发展。在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在教师队伍中,乡镇的代课教师有增无减,原因是原先的“民转公”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相当部分不能适应事业发展形势要求,纷纷流向校办三产或后勤岗位,但其人员经费仍寄托于财政的拨款中,形成了“位虚费实”态势。显然,在乡镇财力规模尚小,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开支增长过快的局面必须加以控制。

在乡镇行政、事业机构的膨胀同时,由于对集团消费缺乏规范、有效的控制,许多乡镇政府和一些事业单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观念淡薄,开支浪费严重,如:对小汽车的购置和豪华高级办公设备的添加,会议数量和档次的攀高及各项补贴发放的过滥等现象时有出现。

三是财政支出面过宽,加大了乡镇财力的分散度,使财政有关支出政策的落实难以到位。当前乡镇财政职能还未能完全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维持着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即供给制式的大财政支出格局,包揽事务过多。它不仅担负着各级行政部门、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的财政供给,而且大量投资于生产性、经营性、服务性的事业单位等一般竞争领域,不仅给财政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而且也带来了巨大的隐含风险,并挤占了重点项目的资金。(即通常所说的支出越位),使地方财政集中财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能力受到限制(即支出的缺位)。此外,由于目前乡镇财力中预算外资金的比重日趋增大,挪用、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和出现,并且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进一步造成乡镇可控制财力的削减,从而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分散了乡镇财政的地方财力,致使“财政每年对农业、教育方面的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1”、“市级和乡镇用于体育事业经费要达到人均5角的标准”等等规定支出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四是财政支出分工不明确,支出范围划分不清。由于目前市镇两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仍然不太清晰,仅对事权范围作了粗线条的、原则性的界定,增加了两级财政部门操作上的难度,很大程度上造成地方财政支出分工不明确,支出范围划分不清的状况。目前,市级财政办理理应由乡镇级办理的项目依然很多;或者事权在上面市里,而要求乡镇政府资金配套或拼盘的项目普遍存在。如在乡镇的调研中,笔者发现一些超现实、超财力实施的各种名目的达标活动(工程)和少量投资性大、回报期长的“乡镇首长形象工程”及乡镇合作基金会的债务清理等,他们以求面子和积极贯彻上级指示,在限期内纷纷举债资金配套,满足达标工程的各项标准要求,形成“空壳效应”,以致陷入“一时好过,十时难熬”的窘境。如某乡镇的人均负债率已达300多元,而偿债渠道还为之渺茫。这些情况既不利于财政转变职能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要求,也不利于乡镇财政统筹安排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

五是大多数乡

第二篇: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文章标题: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通州市的经济建设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有大幅度地提高。全市的财政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为实现各项改革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财力保证。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如何合理运用现有地方财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

用效率等仍存在诸多问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财政经济的振兴,使地方财政支出更好地满足地方政府以财行政的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迫切需要对市镇两级财政支出范围进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公共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益,完善支出法制。为此,笔者对部分市直单位和乡镇进行了“有关财政支出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题调查和研究。

一、我市市镇财政支出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是预算内外综合财力的增幅慢于预算内外综合支出增幅。

二是财政供养人口多,行政事业运行成本过大,其中教育份额尤为突出。至2001年末,全市财政供养人员为29726人,比1993年净增6311人。其中教育系统供养人员达到16061人,占财政供养人员的54.2。乡镇教育系统的财政供养人员占比更高,平均超过60,教育事业经费已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

众所周知,维护国家机构的正常过程,保持国家政权的稳定是财政的首要任务,是财政支出中必须优先安排和保证的。从调查情况看,市镇两级行政事业机构庞大,人员臃肿,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导致了行政支出增长过快,刚性增强(近年来连续增资的实施可说明这一点,1997—2001年,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调整,各种政策性补贴和津贴等刚性增支标准人均提高570多元,而1997年至2001年人均财力只增加150元。同时,每年军转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预计增支300多万元。)进一步增大了地方财政压力,加重了市乡两级财政负担,从一定程度上影响阻碍了我市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发展。在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在教师队伍中,乡镇的代课教师有增无减,原因是原先的“民转公”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相当部分不能适应事业发展形势要求,纷纷流向校办三产或后勤岗位,但其人员经费仍寄托于财政的拨款中,形成了“位虚费实”态势。显然,在乡镇财力规模尚小,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开支增长过快的局面必须加以控制。

在乡镇行政、事业机构的膨胀同时,由于对集团消费缺乏规范、有效的控制,许多乡镇政府和一些事业单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观念淡薄,开支浪费严重,如:对小汽车的购置和豪华高级办公设备的添加,会议数量和档次的攀高及各项补贴发放的过滥等现象时有出现。

三是财政支出面过宽,加大了乡镇财力的分散度,使财政有关支出政策的落实难以到位。当前乡镇财政职能还未能完全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维持着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即供给制式的大财政支出格局,包揽事务过多。它不仅担负着各级行政部门、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的财政供给,而且大量投资于生产性、经营性、服务性的事业单位等一般竞争领域,不仅给财政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而且也带来了巨大的隐含风险,并挤占了重点项目的资金。(即通常所说的支出越位),使地方财政集中财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能力受到限制(即支出的缺位)。此外,由于目前乡镇财力中预算外资金的比重日趋增大,挪用、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和出现,并且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进一步造成乡镇可控制财力的削减,从而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分散了乡镇财政的地方财力,致使“财政每年对农业、教育方面的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1”、“市级和乡镇用于体育事业经费要达到人均5角的标准”等等规定支出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四是财政支出分工不明确,支出范围划分不清。由于目前市镇两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仍然不太清晰,仅对事权范围作了粗线条的、原则性的界定,增加了两级财政部门操作上的难度,很大程度上造成地方财政支出分工不明确,支出范围划分不清的状况。目前,市级财政办理理应由乡镇级办理的项目依然很多;或者事权在上面市里,而要求乡镇政府资金配套或拼盘的项目普遍存在。如在乡镇的调研中,笔者发现一些超现实、超财力实施的各种名目的达标活动(工程)和少量投资性大、回报期长的“乡镇首长形象工程”及乡镇合作基金会的债务清理等,他们以求面子和积极贯彻上级指示,在限期内纷纷举债资金配套,满足达标工程的各项标准要求,形成“空壳效应”,以致陷入“一时好过,十时难熬”的窘境。如某乡镇的人均负债率已达300多元,而偿债渠道还为之渺茫。这些情况既不利于财政转变职能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要求,也不利于乡镇财政统筹安排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

五是大多数乡镇

忽视预算支出后期管理,纷杂财务开支标准时有出现,财政资金支出效益无从谈及。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财政模式的影响,至今许多乡镇财政部门和一些单位仍然存在着“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效益”的观念,对于预算法案生效后的后期预算管理阶段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原则性,即对预算执行管理、预算支付管理、预算调整、现金流动性管理、单位支出管理、预算支出效益评价等管理环节重视不够。一些乡镇政府部门和单位往往也只是注重争预算、上项目,对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管理责任不明晰,没有建立健全必要的地方财政支出激励约束机制,奖罚不明,导致对财政支出的效益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估,资金使用的合理合法性得不到有效保证,支出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且有些乡镇政府或单位把个人利益摆放到国家、集体利益分配和事业发展之前,对上级有明文规定的开支项目和标准执行时有偏差,诸如开支水平超标准、或是固定标准发放补贴、或是按需自行设定补贴项目标准等等。

二、市镇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总体设想和建议

(一)支出管理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1、服从于政府职能原则。财政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于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财政支出管理的改革,必须适应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转变职能的要求,充分发挥市乡两级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发展经济的职能,服务于政府经济任务和工作目标,积极参与、支持地方政府的各项重大改革,从资金上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到位。

2、满足公共需求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论要求,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那么作为政府应逐步退出经济中的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把侧重点转向市场失灵或失败领域,提供社会存在和发展共同需要而市场单个主体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即就是财政支出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应遵循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原则。

3、坚持公平与效率原则。财政支出改革必须按照坚持公平与效率的机制运行,一方面要完善财政支出的有关法规、制度,按照公平原则合理合法地运用资金,通过转移支付、公平税负等手段促进市镇两级及有关地区间的发展均衡;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尽量促使财政资源(资金)配置的合理化,以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确保财政预算支出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二)执行支出管理改革的建议和重点内容

1、注重财源建设,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县,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市经济水平提高的根本点。保农才能稳工,工旺才能促收。为此,笔者建议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乡镇龙头企业。首先是组织乡村农产品进入市场,形成规模,创立品牌,占有一定的销售份额。目前可适当推广农户种植大棚反季节蔬菜,开发挖掘废塘变鱼塘、虾塘、蟹池等一些地方特色农业。这样它们既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又能提高乡镇财政地方收入的稳步增长;其次要大力培植扶持一些具有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金融通能力、资产整合能力的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并逐步使之真正成为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枢纽。二是乡镇财政作为一个政府的职能部门,对农扶持不能光把着眼点放在资金的投入上,还应该多层次、多方位地加强市场信息的反馈,切实为广大农户提供快捷、简便、准确的信息服务。适时可有针对性地对农民举办一些技能和文化的培训,从资金手段以外的软环境中做好扶农、帮农、支农工作。

2、适当降低行政、事业成本,合理疏理财政供养人员。随着市镇两级财力的不断壮大,财政资金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市乡两级政府和事业机构精简合并改革开展的同时,财政部门可同步开展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并合理确认供应单位和人员的工作,具体可采取“一控两清一分”的办法来清理、分流和消化超编、不合格及计外人员。所谓“一控”就是对市镇两级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控编定员,不得自行突破。对超编人员,必须精减分流,一时不能分流的,财政部门也不再对其核拨经费。“两清”,一是清理清退机关事业单位临时人员。如单位确有需要的,只保留必须的少量临时工,其他的一律辞退;二是清理清退教师队伍中的代课代职人员。对代职代课教师采取“分一辞一”(即每分配一个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辞退一个代职代课教师)或“招一辞一”(即招聘招考课缺教师一个,就辞退一个代职代课教师)的办法,清退代职代课教师。“一分”就是分流市直和乡镇机关干部,主要可采用三条分流措施:一是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创办或领办示范服务基地;二是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到企业中任职;三是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从事个体经营,可在地方税收、资金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

为了能更一步强化市镇两级财政供养人员的管理,有效地控制人员经费支出的不合理增长,笔者建议财政、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紧密配合,建立一套财政供养人员档案,设想是:(一)合理确定建档对象。这样几类可考虑入档:“工资目”开支人员、离退休人员、单位计内外用工、享受遗属补助人员、国家机关牺牲病故领取一次性抚恤金人员、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人员和民政优抚人员等。(二)正确设置建档内容。大体可包括:(1)人员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编制、职业、参加工作时间、离退休时间、计划内(外)用工批准时间、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时间等。(2)人员经费情况。主要有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教、护)龄工资、补贴、津贴、离退休金标准、下岗职工领取生活费及抚恤金标准等项目。(3)人员变动情况。主要有人员调入调出时间和工资增减变动情况、离退休金及人员变动情况、下岗职工就业情况等。(三)规范操作建档程序。因为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表面上看容易,但操作尤要慎重。主要步骤可分为:(1)组织审核,摸清家底。(2)以编定人,分类建帐,按人设卡。(3)立卷存档,及时变更。(4)全程监督,逐步完善。

另外,在笔者的调研中也发现,目前乡镇“纵横双管、人事分离”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利于乡镇党政的统一领导,也不利于乡镇财政的统一管理和分配。对乡镇的“七站八所”的人员工作、工资及其福利待遇、职务晋升等权力可全部下放给乡镇统一管理,县市主管部门只负责其业务指导,使乡镇真正成为人权、事权和财权三统一,能独立行使其相应政府职能的一级真正意义的基层政府。

与此同时,必须大力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将政府的分散采购变为集体统一采购,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切实降低采购成本,使集团消费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经济化的道路。

3、强化公共支出管理,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给(供应)范围。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转变职能要求,财政应逐步强化公共支出管理,按照公共支出原则,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应的范围。一是保障国家机关正常运作的合理需要。国家政权的稳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保障国家机关的正常运作是财政的首要任务,对国家机构的财政供应应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予以保障。二是按公益性原则,将事业单位区分为公益性、半公益性和经营型三种类型(可参见下表),分别采取资金确保、适量补助和推向市场的三种不同财政供给方式。三是在调控经济方向,作为地方的一级政府应逐步退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般竞争性领域,重点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优化企业产业机构,逐步减小并规范各项补贴补助等.4、加强预算约束,把握财政预算支出改革的关键所在。作为市镇两级政府的财政,必须强化预算约束力:(1)两级财政部门要在严格贯彻执行《预算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支出管理规定体系,使财政支出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2)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一是要建立财政综合预算,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定项)比例拨款(上缴),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管理办法;对各项集资、捐赠、基金和专项收入的支出,必须按用途专款专用,严格加强支出管理,注重效益所得;对其他预算外收入,遵循“一保吃饭,二保运转,三搞建设”的原则合理安排支出。二是区别预算外资金的类型,实行分类管理。三是对国有资产的变价收入(如企业改制后国有净资产收益)应纳入财政管理。(3)实行部门预算,一是在预算编制中要实行因素法,对各类支出中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等进行科学的测算,编制完整、详细的预算。二是实行零基预算,要对各项支出定额进行认真核定,预算确定后,一般不予调整,特别情况确需追加的应由政府预算论证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审核,个别办理。三是坚持部门协作、综合管理的原则。必要时,可由政府牵头,成立政府预算论证领导小组。四是编制预算时应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财政预算支出改革是一次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是财政调控手段适应社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在改革财政预算分配方式的同时必须切实把握好三点:第一,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必须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财政预算分配的依据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重点目标之一是保证政府职能的正确行使。政府的职能范围规定和制约着财政的支付范围。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调控手段,也可以扩张或缩小政府的某些职能。第二,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必须强化法制意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强化法制意识是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加强《预算法》、《会计法》及其他配套法规的宣传贯彻,提高法制意识;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三是尽快使《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制度法规入轨运行。第三,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必须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放在十分突出位置上。财政支出管理的改革,其着眼点不能仅仅是放在节减财政支出上,而应当致力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致力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上来。

5、强化监督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应有效益。一是要加强财政支出的日常监督制度。为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必须建立健全市乡两级财政支出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实行上级对下级财政的奖惩制度(即“下管一级”政策),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奖惩制度、预算单位内部的奖惩制度、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奖惩制度。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政府监督、人大监督、社会中介监督三个层次的监督体系。二是按照“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则,建立系统的支出效益评价体系,其应包括支出单位的支出目标评价和支出项目的效益评估等。三是对预算单位财务开支项目和标准必须由人事(组织)和财政部门管理,其他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出台和扩大开支项目范围,提高开支的标准。对现有的支出项目和标准必须进行全面清理,凡是违反财政人事部门规定的财务开支项目范围和标准的,一律必须取消(如机关加班费、值班补贴、驾驶员补贴、休假补贴、定额夜餐补贴等等)。对目标考核奖的发放必须视财力可能,严格计算,统一标准,从真正意义上切实提高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第三篇: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文章标题: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通州市的经济建设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有大幅度地提高。全市的财政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财政收入的迅速增长为实现各项改革目标和重点建设项目提供了财力保证。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如何合理运用现有地方财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仍存在诸多问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财政经济的振兴,使地方财政支出更好地满足地方政府以财行政的需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前迫切需要对市镇两级财政支出范围进行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公共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益,完善支出法制。为此,笔者对部分市直单位和乡镇进行了“有关财政支出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题调查和研究。

一、我市市镇财政支出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是预算内外综合财力的增幅慢于预算内外综合支出增幅。

二是财政供养人口多,行政事业运行成本过大,其中教育份额尤为突出。至2001年末,全市财政供养人员为29726人,比1993年净增6311人。其中教育系统供养人员达到16061人,占财政供养人员的54.2。乡镇教育系统的财政供养人员占比更高,平均超过60,教育事业经费已达到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

众所周知,维护国家机构的正常过程,保持国家政权的稳定是财政的首要任务,是财政支出中必须优先安排和保证的。从调查情况看,市镇两级行政事业机构庞大,人员臃肿,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导致了行政支出增长过快,刚性增强(近年来连续增资的实施可说明这一点,1997—2001年,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调整,各种政策性补贴和津贴等刚性增支标准人均提高570多元,而1997年至2001年人均财力只增加150元。同时,每年军转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预计增支300多万元。)进一步增大了地方财政压力,加重了市乡两级财政负担,从一定程度上影响阻碍了我市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发展。在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情况,在教师队伍中,乡镇的代课教师有增无减,原因是原先的“民转公”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有相当部分不能适应事业发展形势要求,纷纷流向校办三产或后勤岗位,但其人员经费仍寄托于财政的拨款中,形成了“位虚费实”态势。显然,在乡镇财力规模尚小,支出压力增大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开支增长过快的局面必须加以控制。

在乡镇行政、事业机构的膨胀同时,由于对集团消费缺乏规范、有效的控制,许多乡镇政府和一些事业单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观念淡薄,开支浪费严重,如:对小汽车的购置和豪华高级办公设备的添加,会议数量和档次的攀高及各项补贴发放的过滥等现象时有出现。

三是财政支出面过宽,加大了乡镇财力的分散度,使财政有关支出政策的落实难以到位。当前乡镇财政职能还未能完全适应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要求,维持着粗放型的管理方式,即供给制式的大财政支出格局,包揽事务过多。它不仅担负着各级行政部门、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的财政供给,而且大量投资于生产性、经营性、服务性的事业单位等一般竞争领域,不仅给财政增加了沉重的负担,而且也带来了巨大的隐含风险,并挤占了重点项目的资金。(即通常所说的支出越位),使地方财政集中财力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能力受到限制(即支出的缺位)。此外,由于目前乡镇财力中预算外资金的比重日趋增大,挪用、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和出现,并且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进一步造成乡镇可控制财力的削减,从而削弱了财政的调控能力,分散了乡镇财政的地方财力,致使“财政每年对农业、教育方面的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2”、“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1”、“市级和乡镇用于体育事业经费要达到人均5角的标准”等等规定支出政策难以落实到位。

四是财政支出分工不明确,支出范围划分不清。由于目前市镇两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仍然不太清晰,仅对事权范围作了粗线条的、原则性的界定,增加了两级财政部门操作上的难度,很大程度上造成地方财政支出分工不明确,支出范围划分不清的状况。目前,市级财政办理理应由乡镇级办理的项目依然很多;或者事权在上面市里,而要求乡镇政府资金配套或拼盘的项目普遍存在。如在乡镇的调研中,笔者发现一些超现实、超财力实施的各种名目的达标活动(工程)和少量投资性大、回报期长的“乡镇首长形象工程”及乡镇合作基金会的债务清理等,他们以求面子和积极贯彻上级指示,在限期内纷纷举债资金配套,满足达标工程的各项标准要求,形成“空壳效应”,以致陷入“一时好过,十时难熬”的窘境。如某乡镇的人均负债率已达300多元,而偿债渠道还为之渺茫。这些情况既不利于财政转变职能和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要求,也不利于乡镇财政统筹安排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的需要。

五是大多数乡

镇忽视预算支出后期管理,纷杂财务开支标准时有出现,财政资金支出效益无从谈及。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财政模式的影响,至今许多乡镇财政部门和一些单位仍然存在着“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效益”的观念,对于预算法案生效后的后期预算管理阶段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原则性,即对预算执行管理、预算支付管理、预算调整、现金流动性管理、单位支出管理、预算支出效益评价等管理环节重视不够。一些乡镇政府部门和单位往往也只是注重争预算、上项目,对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管理责任不明晰,没有建立健全必要的地方财政支出激励约束机制,奖罚不明,导致对财政支出的效益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估,资金使用的合理合法性得不到有效保证,支出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且有些乡镇政府或单位把个人利益摆放到国家、集体利益分配和事业发展之前,对上级有明文规定的开支项目和标准执行时有偏差,诸如开支水平超标准、或是固定标准发放补贴、或是按需自行设定补贴项目标准等等。

二、市镇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总体设想和建议

(一)支出管理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1、服从于政府职能原则。财政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于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财政支出管理的改革,必须适应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转变职能的要求,充分发挥市乡两级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发展经济的职能,服务于政府经济任务和目标,积极参与、支持地方政府的各项重大改革,从资金上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到位。

2、满足公共需求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论要求,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那么作为政府应逐步退出经济中的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把侧重点转向市场失灵或失败领域,提供社会存在和发展共同需要而市场单个主体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即就是财政支出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应遵循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原则。

3、坚持公平与效率原则。财政支出改革必须按照坚持公平与效率的机制运行,一方面要完善财政支出的有关法规、制度,按照公平原则合理合法地运用资金,通过转移支付、公平税负等手段促进市镇两级及有关地区间的发展均衡;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尽量促使财政资源(资金)配置的合理化,以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确保财政预算支出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二)执行支出管理改革的建议和重点内容

1、注重财源建设,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县,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市经济水平提高的根本点。保农才能稳工,工旺才能促收。为此,笔者建议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乡镇龙头企业。首先是组织乡村农产品进入市场,形成规模,创立品牌,占有一定的销售份额。目前可适当推广农户种植大棚反季节蔬菜,开发挖掘废塘变鱼塘、虾塘、蟹池等一些地方特色农业。这样它们既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又能提高乡镇财政地方收入的稳步增长;其次要大力培植扶持一些具有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金融通能力、资产整合能力的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并逐步使之真正成为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枢纽。二是乡镇财政作为一个政府的职能部门,对农扶持不能光把着眼点放在资金的投入上,还应该多层次、多方位地加强市场信息的反馈,切实为广大农户提供快捷、简便、准确的信息服务。适时可有针对性地对农民举办一些技能和文化的培训,从资金手段以外的软环境中做好扶农、帮农、支农。

2、适当降低行政、事业成本,合理疏理财政供养人员。随着市镇两级财力的不断壮大,财政资金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市乡两级政府和事业机构精简合并改革开展的同时,财政部门可同步开展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并合理确认供应单位和人员的,具体可采取“一控两清一分”的办法来清理、分流和消化超编、不合格及计外人员。所谓“一控”就是对市镇两级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控编定员,不得自行突破。对超编人员,必须精减分流,一时不能分流的,财政部门也不再对其核拨经费。“两清”,一是清理清退机关事业单位临时人员。如单位确有需要的,只保留必须的少量临时工,其他的一律辞退;二是清理清退教师队伍中的代课代职人员。对代职代课教师采取“分一辞一”(即每分配一个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辞退一个代职代课教师)或“招一辞一”(即招聘招考课缺教师一个,就辞退一个代职代课教师)的办法,清退代职代课教师。“一分”就是分流市直和乡镇机关干部,主要可采用三条分流措施:一是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创办或领办示范服务基地;二是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到企业中任职;三是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从事个体经营,可在地方税收、资金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

为了能更一步强化市镇两级财政供养人员的管理,有效地控制人员经费支出的不合理增长,笔者建议财政、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紧密配合,建立一套财政供养人员档案,设想是:(一)合理确定建档对象。这样几类可考虑入档:“工资目”开支人员、离退休人员、单位计内外用工、享受遗属补助人员、国家机关牺牲病故领取一次性抚恤金人员、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人员和民政优抚人员等。(二)正确设置建档内容。大体可包括:(1)人员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编制、职业、参加时间、离退休时间、计划内(外)用工批准时间、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时间等。(2)人员经费情况。主要有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教、护)龄工资、补贴、津贴、离退休金标准、下岗职工领取生活费及抚恤金标准等项目。(3)人员变动情况。主要有人员调入调出时间和工资增减变动情况、离退休金及人员变动情况、下岗职工就业情况等。(三)规范操作建档程序。因为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表面上看容易,但操作尤要慎重。主要步骤可分为:(1)组织审核,摸清家底。(2)以编定人,分类建帐,按人设卡。(3)立卷存档,及时变更。(4)全程监督,逐步完善。

另外,在笔者的调研中也发现,目前乡镇“纵横双管、人事分离”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利于乡镇党政的统一领导,也不利于乡镇财政的统一管理和分配。对乡镇的“七站八所”的人员、工资及其福利待遇、职务晋升等权力可全部下放给乡镇统一管理,县市主管部门只负责其业务指导,使乡镇真正成为人权、事权和财权三统一,能独立行使其相应政府职能的一级真正意义的基层政府。

与此同时,必须大力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将政府的分散采购变为集体统一采购,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切实降低采购成本,使集团消费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经济化的道路。

3、强化公共支出管理,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给(供应)范围。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转变职能要求,财政应逐步强化公共支出管理,按照公共支出原则,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应的范围。一是保障国家机关正常运作的合理需要。国家政权的稳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保障国家机关的正常运作是财政的首要任务,对国家机构的财政供应应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予以保障。二是按公益性原则,将事业单位区分为公益性、半公益性和经营型三种类型(可参见下表),分别采取资金确保、适量补助和推向市场的三种不同财政供给方式。三是在调控经济方向,作为地方的一级政府应逐步退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般竞争性领域,重点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优化企业产业机构,逐步减小并规范各项补贴补助等.4、加强预算约束,把握财政预算支出改革的关键所在。作为市镇两级政府的财政,必须强化预算约束力:(1)两级财政部门要在严格贯彻执行《预算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支出管理规定体系,使财政支出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2)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一是要建立财政综合预算,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定项)比例拨款(上缴),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管理办法;对各项集资、捐赠、基金和专项收入的支出,必须按用途专款专用,严格加强支出管理,注重效益所得;对其他预算外收入,遵循“一保吃饭,二保运转,三搞建设”的原则合理安排支出。二是区别预算外资金的类型,实行分类管理。三是对国有资产的变价收入(如企业改制后国有净资产收益)应纳入财政管理。(3)实行部门预算,一是在预算编制中要实行因素法,对各类支出中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等进行科学的测算,编制完整、详细的预算。二是实行零基预算,要对各项支出定额进行认真核定,预算确定后,一般不予调整,特别情况确需追加的应由政府预算论证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审核,个别办理。三是坚持部门协作、综合管理的原则。必要时,可由政府牵头,成立政府预算论证领导小组。四是编制预算时应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财政预算支出改革是一次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是财政调控手段适应社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在改革财政预算分配方式的同时必须切实把握好三点:第一,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必须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财政预算分配的依据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重点目标之一是保证政府职能的正确行使。政府的职能范围规定和制约着财政的支付范围。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调控手段,也可以扩张或缩小政府的某些职能。第二,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必须强化法制意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强化法制意识是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加强《预算法》、《会计法》及其他配套法规的宣传贯彻,提高法制意识;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三是尽快使《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制度法规入轨运行。第三,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必须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放在十分突出位置上。财政支出管理的改革,其着眼点不能仅仅是放在节减财政支出上,而应当致力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致力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上

来。

5、强化监督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应有效益。一是要加强财政支出的日常监督制度。为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必须建立健全市乡两级财政支出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实行上级对下级财政的奖惩制度(即“下管一级”政策),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奖惩制度、预算单位内部的奖惩制度、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奖惩制度。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政府监督、人大监督、社会中介监督三个层次的监督体系。二是按照“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则,建立系统的支出效益评价体系,其应包括支出单位的支出目标评价和支出项目的效益评估等。三是对预算单位财务开支项目和标准必须由人事(组织)和财政部门管理,其他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出台和扩大开支项目范围,提高开支的标准。对现有的支出项目和标准必须进行全面清理,凡是违反财政人事部门规定的财务开支项目范围和标准的,一律必须取消(如机关加班费、值班补贴、驾驶员补贴、休假补贴、定额夜餐补贴等等)。对目标考核奖的发放必须视财力可能,严格计算,统一标准,从真正意义上切实提高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第2页)。Ykc

镇忽视预算支出后期管理,纷杂财务开支标准时有出现,财政资金支出效益无从谈及。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统收统支”财政模式的影响,至今许多乡镇财政部门和一些单位仍然存在着“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效益”的观念,对于预算法案生效后的后期预算管理阶段缺乏应有的严肃性和原则性,即对预算执行管理、预算支付管理、预算调整、现金流动性管理、单位支出管理、预算支出效益评价等管理环节重视不够。一些乡镇政府部门和单位往往也只是注重争预算、上项目,对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管理责任不明晰,没有建立健全必要的地方财政支出激励约束机制,奖罚不明,导致对财政支出的效益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估,资金使用的合理合法性得不到有效保证,支出效益受到很大的影响,且有些乡镇政府或单位把个人利益摆放到国家、集体利益分配和事业发展之前,对上级有明文规定的开支项目和标准执行时有偏差,诸如开支水平超标准、或是固定标准发放补贴、或是按需自行设定补贴项目标准等等。

二、市镇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总体设想和建议

(一)支出管理改革遵循的基本原则

1、服从于政府职能原则。财政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于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财政支出管理的改革,必须适应地方政府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转变职能的要求,充分发挥市乡两级财政的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发展经济的职能,服务于政府经济任务和目标,积极参与、支持地方政府的各项重大改革,从资金上保证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到位。

2、满足公共需求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理论要求,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是不断扩大的,那么作为政府应逐步退出经济中的一般竞争性领域,逐步把侧重点转向市场失灵或失败领域,提供社会存在和发展共同需要而市场单个主体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即就是财政支出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应遵循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原则。

3、坚持公平与效率原则。财政支出改革必须按照坚持公平与效率的机制运行,一方面要完善财政支出的有关法规、制度,按照公平原则合理合法地运用资金,通过转移支付、公平税负等手段促进市镇两级及有关地区间的发展均衡;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尽量促使财政资源(资金)配置的合理化,以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确保财政预算支出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二)执行支出管理改革的建议和重点内容

1、注重财源建设,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县,发展农业经济是我市经济水平提高的根本点。保农才能稳工,工旺才能促收。为此,笔者建议一是要大力发展乡镇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扶持乡镇龙头企业。首先是组织乡村农产品进入市场,形成规模,创立品牌,占有一定的销售份额。目前可适当推广农户种植大棚反季节蔬菜,开发挖掘废塘变鱼塘、虾塘、蟹池等一些地方特色农业。这样它们既可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又能提高乡镇财政地方收入的稳步增长;其次要大力培植扶持一些具有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金融通能力、资产整合能力的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并逐步使之真正成为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枢纽。二是乡镇财政作为一个政府的职能部门,对农扶持不能光把着眼点放在资金的投入上,还应该多层次、多方位地加强市场信息的反馈,切实为广大农户提供快捷、简便、准确的信息服务。适时可有针对性地对农民举办一些技能和文化的培训,从资金手段以外的软环境中做好扶农、帮农、支农。

2、适当降低行政、事业成本,合理疏理财政供养人员。随着市镇两级财力的不断壮大,财政资金供需矛盾也日益突出。在市乡两级政府和事业机构精简合并改革开展的同时,财政部门可同步开展规范财政供给范围并合理确认供应单位和人员的,具体可采取“一控两清一分”的办法来清理、分流和消化超编、不合格及计外人员。所谓“一控”就是对市镇两级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控编定员,不得自行突破。对超编人员,必须精减分流,一时不能分流的,财政部门也不再对其核拨经费。“两清”,一是清理清退机关事业单位临时人员。如单位确有需要的,只保留必须的少量临时工,其他的一律辞退;二是清理清退教师队伍中的代课代职人员。对代职代课教师采取“分一辞一”(即每分配一个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辞退一个代职代课教师)或“招一辞一”(即招聘招考课缺教师一个,就辞退一个代职代课教师)的办法,清退代职代课教师。“一分”就是分流市直和乡镇机关干部,主要可采用三条分流措施:一是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创办或领办示范服务基地;二是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到企业中任职;三是鼓励和支持机关干部从事个体经营,可在地方税收、资金等政策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

为了能更一步强化市镇两级财政供养人员的管理,有效地控制人员经费支出的不合理增长,笔者建议财政、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紧密配合,建立一套财政供养人员档案,设想是:(一)合理确定建档对象。这样几类可考虑入档:“工资目”开支人员、离退休人员、单位计内外用工、享受遗属补助人员、国家机关牺牲病故领取一次性抚恤金人员、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人员和民政优抚人员等。(二)正确设置建档内容。大体可包括:(1)人员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编制、职业、参加时间、离退休时间、计划内(外)用工批准时间、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中心时间等。(2)人员经费情况。主要有基础工资、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教、护)龄工资、补贴、津贴、离退休金标准、下岗职工领取生活费及抚恤金标准等项目。(3)人员变动情况。主要有人员调入调出时间和工资增减变动情况、离退休金及人员变动情况、下岗职工就业情况等。(三)规范操作建档程序。因为这是一项系统复杂的,表面上看容易,但操作尤要慎重。主要步骤可分为:(1)组织审核,摸清家底。(2)以编定人,分类建帐,按人设卡。(3)立卷存档,及时变更。(4)全程监督,逐步完善。

另外,在笔者的调研中也发现,目前乡镇“纵横双管、人事分离”的人事管理体制,不利于乡镇党政的统一领导,也不利于乡镇财政的统一管理和分配。对乡镇的“七站八所”的人员、工资及其福利待遇、职务晋升等权力可全部下放给乡镇统一管理,县市主管部门只负责其业务指导,使乡镇真正成为人权、事权和财权三统一,能独立行使其相应政府职能的一级真正意义的基层政府。

与此同时,必须大力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将政府的分散采购变为集体统一采购,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切实降低采购成本,使集团消费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经济化的道路。

3、强化公共支出管理,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给(供应)范围。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转变职能要求,财政应逐步强化公共支出管理,按照公共支出原则,合理界定财政资金供应的范围。一是保障国家机关正常运作的合理需要。国家政权的稳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保障国家机关的正常运作是财政的首要任务,对国家机构的财政供应应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予以保障。二是按公益性原则,将事业单位区分为公益性、半公益性和经营型三种类型(可参见下表),分别采取资金确保、适量补助和推向市场的三种不同财政供给方式。三是在调控经济方向,作为地方的一级政府应逐步退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般竞争性领域,重点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调整优化企业产业机构,逐步减小并规范各项补贴补助等.4、加强预算约束,把握财政预算支出改革的关键所在。作为市镇两级政府的财政,必须强化预算约束力:(1)两级财政部门要在严格贯彻执行《预算法》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支出管理规定体系,使财政支出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2)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一是要建立财政综合预算,对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定项)比例拨款(上缴),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管理办法;对各项集资、捐赠、基金和专项收入的支出,必须按用途专款专用,严格加强支出管理,注重效益所得;对其他预算外收入,遵循“一保吃饭,二保运转,三搞建设”的原则合理安排支出。二是区别预算外资金的类型,实行分类管理。三是对国有资产的变价收入(如企业改制后国有净资产收益)应纳入财政管理。(3)实行部门预算,一是在预算编制中要实行因素法,对各类支出中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等进行科学的测算,编制完整、详细的预算。二是实行零基预算,要对各项支出定额进行认真核定,预算确定后,一般不予调整,特别情况确需追加的应由政府预算论证领导小组集体研究审核,个别办理。三是坚持部门协作、综合管理的原则。必要时,可由政府牵头,成立政府预算论证领导小组。四是编制预算时应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的监督和评价。财政预算支出改革是一次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是财政调控手段适应社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在改革财政预算分配方式的同时必须切实把握好三点:第一,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必须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财政预算分配的依据是满足社会公共需求,重点目标之一是保证政府职能的正确行使。政府的职能范围规定和制约着财政的支付范围。另一方面,通过财政调控手段,也可以扩张或缩小政府的某些职能。第二,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必须强化法制意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强化法制意识是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的重要保证。一是要加强《预算法》、《会计法》及其他配套法规的宣传贯彻,提高法制意识;二是要进一步加大执行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三是尽快使《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等制度法规入轨运行。第三,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由粗放到集约,必须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放在十分突出位置上。财政支出管理的改革,其着眼点不能仅仅是放在节减财政支出上,而应当致力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致力于集中财力办大事上来。

5、强化监督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应有效益。一是要加强财政支出的日常监督制度。为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必须建立健全市乡两级财政支出激励与约束机制,包括实行上级对下级财政的奖惩制度(即“下管一级”政策),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奖惩制度、预算单位内部的奖惩制度、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奖惩制度。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政府监督、人大监督、社会中介监督三个层次的监督体系。二是按照“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原则,建立系统的支出效益评价体系,其应包括支出单位的支出目标评价和支出项目的效益评估等。三是对预算单位财务开支项目和标准必须由人事(组织)和财政部门管理,其他任何单位不得擅自出台和扩大开支项目范围,提高开支的标准。对现有的支出项目和标准必须进行全面清理,凡是违反财政人事部门规定的财务开支项目范围和标准的,一律必须取消(如机关加班费、值班补贴、驾驶员补贴、休假补贴、定额夜餐补贴等等)。对目标考核奖的发放必须视财力可能,严格计算,统一标准,从真正意义上切实提高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

《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第2页)。Ykc

第四篇:加大执法力度提升审计质量

严格执法是审计工作的立足之本,更是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基石。近年来,我们XX县审计局把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推动我县审计工作“一年跃上一个新台阶,三年实现撑杆跳”。2002年至今,共审计单位300多个,审计资金总额28亿元,查出违纪违规资金4亿元,可增加各级财政收入2.1亿元,收缴入库资金1000余万元,移送案件达到案人,全部受到有关部门的处理。在市局组织的业务质量考评中,蝉联3次桂冠。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向上争取借动力

严格审计执法,促进整改落实,绝不是单靠审计部门一家就能够实现的,必须善于借势打力,千方百计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尤其是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县委、政府对审计工作从组织领导、人员配备、审计经费全力等各方面都给予全力保障。县长亲自分管审计工作,对审计部门倍加关爱,屡屡委以重任。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分管副书记为副组长,纪检、组织、人事、财政、商务、审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经济责任审计领导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日常化运作,定期听汇报,有针对性进行批示,支持审计部门严格执法。在今年的粮食亏损挂帐审计中,政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府为强化领导、支持审计,成立了由一名副县长为组长,财政、粮食、农发行为成员的领导组,并一次性拨付审计经费10万元。在对今年地方国有XX煤矿经济责任审计中,下达审计决定350万元。但该单位延期不缴,经我们多次向县政府汇报,由县长郑建文同志亲自出面落实,使该单位最终履行了审计决定。

2、横向协调增合力

在这方面我们首先是密切了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政法部门、金融部门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搭建信息互通平台,实行资源共享。特别是在年初确定审计对象和审计范围上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多商量,在审计过程中请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多参与,在终审阶段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多沟通,这就为审计决定的顺利执行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其次是与纪检、财政部门联合出台了加强审计决定执行的决定,明确规定不履行审计决定,将不予以经费拨付,从而为审计执法构建了一道有力的保障线。第三是促进一些重大案件的联合侦破。严肃查处经济领域的大案要案,提高审计决定的落实率,是严格执法的具体体现。在2002年农村信用社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审计中,发现信贷员李ⅩⅩ利用虚假存单质押违规贷款12万元,及时与公安部门互通信息,公安部门及时介入,立案查处,李ΧΧ被追究刑事责任。在今年的交通局审计中,从审前调查开始就强化与纪检部门信息沟通,充分利用纪检部门掌握的有关群众举报的线索进行查处,查出违规处置国有资产、挪用专项资金等多种违纪违规行为,审计收缴罚款达30万元。

3、疏通引导消阻力

随着审计部门执法力度的逐年加大,在全国引发了审计风暴,被审计单位对待审计处理的态度已大有改观,整改措施基本能够落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抵触情绪和对立层面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执法的更深层次上(如案件移送、结果公告等)表现更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执法。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做工作着力改变这种状况,努力消除来自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者的阻力。一是通过宣传造势疏导。在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常规宣传的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同时,大量推行审前召开动员座谈会、审后召开处理碰头会等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着力营造严格执法的氛围,争取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特别是部门一把手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打开工作局面,使严格执法向深层推进。二是通过公正公平疏导。我们最大限度地对每一个被审计对象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特别是在招待费超支等一些屡审屡犯的共性问题上,制定了统一的处理界限和标准,把自由裁量权限定在一个公平合理的范围之内。三是通过优化服务疏导。我们始终坚持“审、帮、促”原则不动摇,把服务于基层作为我们的一项基本职能,不单纯为审而审,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为被审计单位查遗补漏、建章立制上,每审计完一个单位,我们都会通过集体会诊,拿出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帮助其加强制度建设,赢得了他们的理解和认可。

4、制度建设显威力

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我们靠细化制度,规范行为,促进严格执法。一方面,我们积极努力,把审计执法纳入县委和县政府的制度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XX县投资审计暂行规定》、《关于加强财政审计监督的通知》、《XX县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每年年初以县政府名义下发审计工作计划。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审计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从完善内控机制着手,从规范审计程序着力,先后制定了《审计项目控制实施办法》、《三级复核五定审计制度》、《审计质量抽审制度》、《错案责任追究制》、《审计结果集体汇报制》、《廉洁从审制度》等20条项有关严格执法的制度,构筑了严格执法的制度体系和框架。特别是对审计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认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真的梳理归纳,分门别类,制定了统一处理尺度,全局做到“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不偏不倚对事不对人,防止审计执法方面的主观随意性。正人先正己,以一贯之抓廉政,严格要求审计人员做到廉洁从审。对外张贴审计公示、公布举报电话、采取发放不记名廉政反馈情况返回卡,确保以廉促审处于高压态势,对内着力开好两个生活会,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摆问题,找不足,提建议,使每个人做到警钟常鸣,在严格执法上不为诱惑所动。

5、抽查审计保压力

虽然我们在规范审计行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肯定也有极个别审计人员,对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反映、不汇报,甚至擅自处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局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为此,我们大力开展审计质量抽审工作,由局纪检组长、总审计师、专职复核人员组成抽审组,对以审项目进行随机抽查,对错审、漏审、隐瞒不报者启动过错责任追究制,有效保证审计业务质量,使审计人员始终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压力感,收到了良好效果。具体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四查四看”的办法,即:一查立项资料,看审前调查的充分性,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二查证明性材料,看审计日记的及时性,完整性,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合法性,审计底稿的规范性;三查结论性文书,看审计定性的准确性,处理处罚的适当性、合法性,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四查廉洁从审情况,看有无违反审计人员工作纪律和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以审谋私,漏审瞒报问题。通过抽审,进一步提高了质量是审计工作灵魂和生命线的意识,强化了审计质量是系统工程,全员须各司其职的责任意识。及时发现纠正了审计工作中的纰漏和不足,有效发挥了质量抽审在审计质量监督链条中的事后补救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发挥质量抽审的警示效果,我们还召开了抽审结果分析会,进行公开讨论、问责,并将抽审结果列入相关人员考评内容,通过责任追究,促进了审计质量的再度提升。

6、强化学习提能力

任何事业要成功关键在人,审计执法也不例外。我们高度重视人员素质的提高。在局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先后20余次组织人员赴审计署南京、青岛、大连等培训基地,参加经济责任审计、财政审计、投资审计、AO软件业务培训。今年6月份选派人员脱产3个月进修审计前沿理论,以先学带后学,要求派出人员当老师,在全局进行再培训,达到一人培训全局收益的目的。另一方面,互帮互学促进共同提高。对2005年2月1日颁布实施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这一新事物,局及时购回相关资料20余册,局班子带头采用全员轮讲授课办本资料权属文秘家园严禁复制剽窃法,对有疑问有争异不理解的地方相互讨论,促进共同提高,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外聘专家集中授课办法真正把全员执法素质提上去。同时,切实强化先进技术应用,累计投资30余万元配置台式机10余台,便携式电脑8台及一体机、复印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设备,并组建局域网和短程无线网;安装了青天法规库、神机妙算(工程投资)及AO审计软件为全面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夯实基础。在今年的政府投资项目审计中,全面启用神机妙算工程审计软件。使过去手工用一个月完成项目,现在通过计算机审计只用一个星期,大大降低了审计风险,提升了审计质量。

总之,在审计执法工作上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和兄弟县市相比,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表现在执法定位、执法手段、执法质量等许多方面都不能很好适应现代审计需要。我们决心以这次现场会召开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大力推动我县的审计执法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新)

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

磁县财政局 李学安

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有利于规范财经秩序,从源头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一、加强财政基础性工作,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

近几年来,磁县财政局积极探索财政管理模式,先后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等一系列财政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信息化和财政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我们逐步认识到原有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迫切需要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使财政工作更加细致高效。2008年以来,我们从加强财政基础工作入手,对财政精细化管理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做法是:以财政局各股室为单位,把财政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系统地梳理,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以收入管理、支出管理、财政监督、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监管、信息化建设、机关管理和后续教育等八个方面为主要内容,对财政工作全方位、全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制定财政管理业务流程图。从工作任务、政策依据、办事程序、业务流程、工作责任到目标考核的每一个环节逐一进行细化,定岗定责,责任到人。出台了《磁县财政局工作规范》和《磁县财政局标准化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同时,针对财政管理和服务过程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工作方法和依据,出台了《磁县财政局制度汇编》等规范性文件。下一步我局还准备出台《磁县财政局精细化管理 工作实施方案》和《磁县财政局精细化管理工作监督考核办法》,进一步构建有序、有责、精细、高效的财政服务管理体系,努力实现财政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的转变。

二、精编细编财政预算,推行项目投资评审

1、部门预算编制。从编制2007财政预算起,我们在全县所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全部推行了规范的部门预算。县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意见》,对全县所有的110个部门、252个基层单位(包括学校、卫生院、其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全部实行了部门预算,在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上实现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为了做到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精细化,我局组织人员深入全县所有预算单位,对各单位经费使用情况和实际所需支出数以及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并根据收集、分析整理出来的基础数据,核定各项支出定额,按照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的原则,科学细致地编制出了部门预算。

2、项目预算审核。我们对重点建设项目实施了严格的预算审查和监管制度。在重点项目工程开工之前,承建单位或项目单位根据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和工程概算,编制详细的工程预算,报财政局审核。审核方式一般由财政局聘请有法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和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审核,或者财政局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核。经财政局审定后的项目预算作为招投标、政府采购的最高控制数,项目单位不得擅自突破和更改。招投标结束后,承建单位或项目单位要将相关文件报财政部门备案,作为拨付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财政投资项目属于采购范围的,必须按照采 购法的规定,经财政部门审核,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在项目预算的安排上,财政部门按财力可能尽可能满足了重点项目的需求,在资金上给于大力支持,一般工程按照“三、三、三”比例安排资金。

2、项目工程验收。在资金拨付环节上,我局严格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和项目进展情况拨付资金。项目单位在资金使用10日前向财政部门申报工程建设进度和用款计划,经工程验收组严格审核验收后,项目单位报项目分管领导(项目指挥长)批准,然后向财政局提出资金申请,财政局按施工进度和资金比例拨款。道路工程按照施工进度和资金拨付比例分三年进行拨付:从开工建设之日起,当年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拨付工程造价50%的资金;工程完工后的第二年,再拨付工程造价30%的资金;工程完工后的第三年,再拨付工程造价20%的资金。当年未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的,直到工程完工累计拨付工程造价50%的资金,剩余资金按照30%、20%的比例拨付。其他工程建设资金,按照工程建设进度和资金拨付比例分三年进行拨付,每年拨付工程造价三分之一的资金。在重点工程建设当中,如有特殊情况急需资金的,经县政府批准可先预拨,之后再按程序进行报批。

3、工程决算评审。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后,由项目单位提出竣工决算申请,将工程的招投标文件、中标预算书、设计变更通知书、施工变更签证、工程竣工决算报告和有无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资料,经项目分管领导(指挥长)签批后,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组成验收组或委托社会中介评审机构进行工程决算的验收评审。委托社会中介评审机构,可以公开向有相应的资质中介机 构发标,中标的评审机构不得向被评审单位收取任何费用。评审机构按程序评价、审查建设项目的完成情况,向财政部门提供财政投资项目评审方面的技术咨询,并依法出具评审报告。建设单位在财政部门验收基本结束后,按照规定及时办理竣工决算,并向审计机关申请实施竣工决算审计。经审计机关审计后,财政部门依据审计结论,按照有关规定对工程资金予以核减(增),将工程款拨付到项目单位或承建单位。

4、推行信息化管理。2009年6月份,我局在去年实施了政府财政管理系统县级版软件试运行的基础上,开始正式运行新县级版软件,提前将各业务股室管理的专款全部纳入新县级版软件统一管理,从指标管理——用款计划——预算拨款凭证——记账凭证——生成账簿等整个过程实行微机处理。同时,我局将所有专项资金数据全部录入财政专项资金即时分析监控系统,实现了省市联网监管,确保了财政专项资金的安全合规。7月份,我局按照市局的要求开始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成品油价格补贴、家电下乡财政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水库移民扶持资金、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村五保户供养补助、农村低保补助、农村优抚对象抚恤补助等11项涉农补贴统一录入邯郸市农民补贴网络信息系统,实行“一折通”发放,目前,这项工作已接近尾声,8月底可正式实施。

三、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提高财政监督质量

2008年以前,我局在财政监督检查上一直存在着“就查帐而查帐、重复检查、交叉检查和处罚不到位”的问题。2009年,经过局领导班子多次酝酿讨论,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彻底改革。我 们将局财监股、预算外资金稽查大队、预算外资金管理局督查股三支检查力量整合为一个财政监督检查办公室,制定了《磁县财政局2009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从制定检查计划、组成检查组、发出检查通知、实施检查、研究处理意见到提出行政处罚决定、送达执行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规范。我们对检查人员进行强化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我们对财政监督检查全过程进行监管,建立了复查制度;我们对所有行政处罚实行回访制度,一方面减少违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检查查究整改落实情况。通过我们对单位有计划有步骤规范的监督检查,杜绝了重复检查和交叉检查;通过严格财政违法行为经济处罚和人员处理,提高了监督效果和检查质量,提升了财政部门形象。

四、推行财政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一是建议市局出台全市财政系统精细化管理指导文件,规范财政管理行为,使各县(市)财政精细化管理工作能在市局的统一指导下规范实施。

二是不断完善标准化管理考核办法,增强可操作性,确保建立实施财政精细化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是加快推进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和网络化建设,提高财政部门内部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财政信息化建设步伐。

二00九年八月八日

下载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力度提升财政管理的质量与效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