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萧儒调查报告的评述
-_3G4X)S:y3z对萧儒调查报告的评述6G^.]:u+D%l0r,北京市《京华埔人》刋物的主编杨德昌先生来函:“感谢萧儒先生所做作《关于肇基祖萧淳公世系源流(上线)的调查报告》,报告系一大成果,我佩服他的毅力和钻研精神,对萧儒调查报告的评述。我表示衷心祝贺!杨德昌于北京。”#H%E!}2?)q6N侯北村不少宗亲看了调查报告后,纷纷发表评论意见。他们说:“考证调查报告说明,畹香公早有予见,要调查得清清楚楚才行。现在调查考证报告内容充实,可以接受。”有的说:“侯北老一代人认为淳公是福建迁来,新一代人只知道江西衍派,不知道详细内容”等等,调查报告《对萧儒调查报告的评述》。各地不少宗亲都说:“淳公上线调查报告,为我们提供了世系源流的依据。发现、发掘出清代百侯翰林第一人萧宸捷于1720年登高山到福建省安溪县龙涓乡祭祖,至今保存宸捷公亲笔题赠金匾楹联,上联曰:”兴水木之恩遡源于九江刺史“;下联曰:”承诗礼之训仰范于八叶平章“。赐进士岀身翰林院读汉书庶吉士宗裔宸捷题。这是文物的铁证,真不简単。(Z4l%c(o#s)r还有的人收到调查报告如获至宝,他们先是通览标题,表示赞赏,认为内容翔实,三章八大专题,颇为丰厚(详见目彔),接着分别以二十八项,逐一展开考证论述。这样的考证调查报告是作者认真从事,负责任的杰作。*}.s8t5l/~#v%S还有外姓朋友说:”这个调查报告说的是萧氏的事,其实,各姓氏在修谱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问题,是有共同性的,对一些重大难点的突破,起了示范作用。"o+M7d-~+C&o+Y*b;c调查报告上网后,各地宗亲又收到単行夲,反映很好,有位医生说调查报告所提岀的问题将对历史作岀贡献!,k6n&I/l:}
第二篇:对五四运动的评述
对五四运动的评述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由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爱国主义运动。它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为导火索,激发起中国民众尤其是学生们高涨的爱国和反列强情绪,随之引起了一系列罢课罢工及其他连带事件,导致了一场社会骚动和思想革命。
当时北洋军阀统治黑暗,中国工人阶级不断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加上欧洲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二十一条”的签订。中国人一忍再忍,终于爆发了,学生和新知识分子领导人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运动,试图通过思想和社会革命建设一个新中国。
首先在5月4日当天,北京的大学生们罢课聚集到天安门和各国公使馆前进行游行示威,发表演说,提出“和会不得签字”和“惩办国贼”等要求。但是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在5月19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25 000名学生遂举行总罢课。他们还组织讲演团,到街头向群众作宣传,并发动抵制日货的运动,遭到反动当局对学生的爱国行动实行武力镇压甚至逮捕。
我认为,学生的斗争是英勇的,他们是人民群众中首先有觉悟的那部分,是五四运动的先锋队。但是,学生的力量毕竟有限,仅仅靠他们的力量是不足以与政府作斗争的。不过,学生的爱国运动也是整个人民运动的一部分。学生运动的高涨,可以促进整个人民运动的高涨。
由于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因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于是在5月4日北京学生爱国示威之后,上海学生及各界人士即举行有20 000人参加的国民大会和示威游行以示声援。6月4日当“六三”大逮捕的消息传来上海学生更纷纷走上街头劝商人罢市,当时学生们并没有想到去动员工人,但工人却自动起来斗争了。在工人罢工的同时,商人也开始陆续罢市,学生则坚持并扩大罢课。上海的“三罢”实现了。之后,许多大中城市也开始效仿。斗争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扩展到了全国。
五四运动的开始,是学生英勇地参与革命运动。它的局限性在于只有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但是在上海“三罢”后,五四运动突破了知识分子的狭小范围,成为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了。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斗争的主力由学生逐渐转向工人。在这时,政府迫于人民群众的压力,不得不罢免曹、章、陆的职务。五四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得到了实现。这就是说,在学生运动遭到反动当局镇压的时候,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实在是一件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并且自近代以来,无论是晚清政府还是北洋政府,它们从来都是轻视民意、一意孤行的。而这一次,不管反动当局如何不心甘情愿,他们还是不得不屈服于群众的压力,把他们千方百计想加以庇护的三个亲日派官僚免职了。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鲜见的事情,也是五四运
动取得的一个胜利,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而那些对工人商人做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的学生们,发挥了先锋和桥梁的作用。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于是,五四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五四运动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民的斗争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转折点,以及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一个历史起点。针对这一问题我的观点是,有好的思想领导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只有好的思想领导而没有群众基础,就会落得辛亥革命的下场,如果只有群众基础而没有好的思想领导,那么大家就只能是白白牺牲。因此二者缺一不可。还有就是民众思想的重要性,想要让民众跟你一起共事,要从思想上使他屈服,使用暴力或胁迫的手段是达不到目的的。这一点从学生对待民众,与政府对待学生的态度就能体会到。
五四运动距今已90多年了,但是我们仍然在纪念这个运动可见这个运动的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虽然时代变了,但是这个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所开创的革命传统,是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第三篇: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史结课论文
题目:儒释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学院:园林与林学院
班级:风景园林1102
姓名:王旭
学号:20110997
2013年7月5号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
摘要: 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框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对中国园林施以影响:“道”之自然为其提供形象化的基础,“佛”之自我为其提供抽象化的依据,“儒”家的中庸思想则在二者之间提供了适当的“度”,来取得平衡。中国园林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园林美学。
关键词 :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影响、发展
一、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几千年的风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儒学在中国存在的几千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处处蕴含深意的人文世界。人本精神——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开拓进取、雄姿英发的的文化精神。中国建筑基于对人和社会的重视,以服务人间为主旨,使建筑与人相辅相成。人的舒适度要求以及人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接受能力一直控制着建筑体。
台在夏商周三代还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而且在最古老的园林中是最为重要的建筑。台是与神话思维紧密关联的,随着人的理想思维的发展,人和天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在原始人、夏商周人那里,人必须依附天帝来获得生存的意义,王权的观念也是必须从天帝那里获得自己的神圣性说明。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人不再是膜拜神灵的卑微小人,人们把自己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凡尘而非天国。通神之台的神学意义也开始慢慢隐退,而登台眺望的游乐功能渐渐成为了造台的唯一目的。台的功能演变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春秋中叶,礼崩乐坏,诸侯们兴起了一股造台的风潮,在他们眼中台只是作为一种审美享乐之物。楚灵王建造的章华之台极为精致,到处都极尽彤镂之能事,作为供人游乐嬉戏的场所,体现了帝王与民同乐的仁政精神。到了汉代,虽然也有通天台、通天铜柱、承露盘等,但这都仅是处于一种模拟上古的心态表现。
后来,在“仙人好楼居”的观念之下,横木逐层向上堆积的井干楼开始兴起,积土高台开始向木结构转变。台的建筑在园林中的主体地位开始渐渐被其他宫殿建筑和山水景观所取代。东汉以后积土高台建筑开始衰落,逐层叠堆横木的井干式楼也被斗拱式楼阁所取代。楼阁建筑取代了高台建筑,台也就但除了中国园林的历史舞台。君权至上——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
儒家思想也非常注重‘礼”。“礼”字本为宗教的仪节,后来则包括一切社会风欲,习惯与规矩.儒家讲中庸之道,注重万物的合谐,中正,均平,循环的观念不仅是日常生活的规范更深深影响中国文人的思想。中国传统建筑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大,四合院,宫殿、寺院建筑的布局,都喜欢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要求摆脱传统礼教的束缚,主张返朴归真,无拘无束,任其自然,其建筑无论在情趣上或构图上都表现出曲哲多变,自由活泼,与中国传统建筑表现气一种强烈的对比关系。
首先,园林建筑不追求建筑本身的雄伟壮丽、规整、统一,而一开始就与诗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并经过造园家的苦心经营,成为其抒发感情的一种手段。其次,园林建筑的构图法则及形式也与传统形式大相径庭。园林建筑强调的是有法而无定式,即不受任何法规戒律的羁绊。在布局时相当灵活自如,根据具体的环境运用迥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的手法赋予空间无限的变化。再次,建筑在园林中毕竟属于人工美的范畴,与园林的自然美是相互对立的。怎样处理好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关系,对园林的成败影响很大。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布局时采取了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基本原则,力图使人工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相互增色。因此园林建筑多以轻巧活拨的选型,开敞流通的形式,与自然相谐调,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地。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色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本文试图探索道家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旨在使我们认识当时造园者的辜越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希望我们能继承这一宝贵的民族遗产,深人发掘,提炼其精华所在,为创造富有时代风貌的新园林服务。有“力行近乎仁”,他们以自己的勤劳,为国家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保证,这是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础。就是说,在中国民众的勤劳力量主导生产,他们的勤劳生产了粮食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保证了整个社会的物质富裕和人民的生活康乐;而儒生的知识能力主导了教化他们,教育了普通民众,管理并且使他们正确使用了自身的勤劳,并且还提供了知识成果;而最上层的统治阶级则以其高贵的品格,将其子民的努力引导到一个高尚的目的之上,这个高尚的目标并不是空虚的。物质上大家的努力为大家更好的生活,这可以从我们那时众多的优秀建筑、园林、艺术等中看出来。精神上,看看古代中国众多的文字经典吧,那些微言大义,不比当今纷繁复杂却又空洞无物的印刷品强上一百倍吗?这就是古代中国作为引导者的统治阶级的巨大力量——引导民众为了一种高尚的目的而使用力量。不仅在这样一个国家秩序中是遵循着儒家的思想,就算在一个家庭中也是如此,有着严格的家庭秩序。可以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规范已经深入生活各个方面,“家国一体”需对应在家中,孝悌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子对父要有绝对的孝,弟弟对于兄长要有绝对的悌,这在国家中就是家中的要对君主的忠,和对同僚的义。国的活动有祭祀、庆典等等,就连国家进账出钱等等都是与家中的活动一一对应。两者是对应的。这才是宗教让人不必每天翻看经典各种规范就像是本能一样贯彻在生活中。而在朝代替换之时也正是由于统治者的统治力——他们引导民众为高尚生活努力的力量——的萎缩才给了大家推翻其统治的决心和力量。否则,是绝对是不会被推翻的。我们可以看到,那是他们的阶级之间虽然有压迫,但是彼此是非常和谐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中国儒家文化在中间阶级的普及下,在上至统治者,下至普通民众中都取得了效果。大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即使大家都没有意识到。
为了达成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十分看重用来维持社会个阶层秩序的等级制度。构建和表现“等级与秩序”成为中国建筑世代相袭的重要母题。历史上中国官事建筑出现过各种形制,它们绝大多数都与当时的等级体系相衔接,成为必须严格遵守、不得僭越的制度。至于这些形制所涉及的具体内容,这涵盖了建筑的体谅、造型、结构、材料、装修、色彩、砖瓦等各个方面,几乎无所不及。
皇家园林规模浩大,面积广阔,建设恢弘,金碧辉煌,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尽显帝王气派。中国历代统治者继承了儒家的君权至上的文化思想,在造园方面讲究雄壮巨丽。历代帝王营造宫苑的内心写照:非壮丽无以重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他们看来,如果连雄壮巨丽的居所都没有,又有什么能力去称霸天下、驾驭万民呢?唐诗人骆宾王在《帝京篇》中写道“不睹皇居壮,不知天子尊”。
秦汉园囿的阔大壮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秦始皇扫荡六国后,将天下20万富豪全数迁往都城咸阳,并把灭掉的六国都城拆迁到咸阳北坂。财力、物力、人力、技艺的四重集中使得秦代的宫室规模空前庞大。仅咸阳宫一处就是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而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秦始皇建于渭水之南的上林苑。著名的阿房宫就建在上林苑内。当时的阿房宫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一个苑中宫殿尚且如此,上林苑的规模就可想而知了。上林苑吧一条自然的渭水和一座自然的南山都纳在里面,离宫别馆,弥山跨谷。相比而言,后世的皇家园林的人工池沼和人工假山简直就无地自容了。上林苑的规模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儒家思想。比德思想——园林景物的象征意义。受儒家的比德思想的影响,中国诗画以及园林都喜好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将其赋以人性,暗喻自身对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追求。怡情之际,陶冶情操。绘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如松、竹、梅、兰、菊、荷等式园林中主要的装饰植物。文人们往往同时兼具诗人、画家、造园家的身份,许多画家诗人都曾参与造园活动,如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他们的作品也呈现出异形同志的特性,这是由于诗、花、园林的意境的产生有着共同的思想根源。它渗透在文人的性格和审美情趣中,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如今还存有不少以竹林景观取胜的园林,如苏州的沧浪亭、扬州个园等。特别是扬州个园更是中国园林竹文化的最典型代表。个园之“个”字本身就是竹叶的结构,中国国画画竹的基本笔法就是写“个”。得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走近个园,人尚未入园,就能感到浓浓的竹意。园门两侧花台上就是翠竹飒飒,凤尾摇曳。步入个园,迎面而来的就是热情好客的万轩修竹。无风的日子,这个绿色方阵静如止水,波澜不惊:有风的日子,它又如万马奔腾,洪波涌起。竹在那里不但成了一道风景,更是一顿精神盛宴,令人顿作尘外之想。清浊处世哲学——私家园林的隐逸文化因子。数千年来,清浊处世哲学一直是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孟讲究在太平盛世要不断争取为国效力,兼济天下;但当世道混乱,人们不能得到己用时,孔孟讲究隐逸退避而独善其身。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任自然而不废名教的“隐在朝市”的新隐逸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典型的隐逸模式,被人尊称为大隐。儒家知识分子虽不像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有“道不明则隐”的选择。隐逸文化便成为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出发点。于是儒家知识分子也需要一个“隐逸”的环境。这个环境不需要很大,无需奢侈,无需过多的建筑,而是要在城市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氛围,是符合他们的精神需求的去处,使他们可以在此处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德行,如遇“明君”他们就可以即刻复出。在小小的园林中“一瓢饮,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
园林艺术集合了山水、饮食、文会、音乐、书法、楹联等隐逸文化因子,私家园林的出现就是和隐逸文化相关的,并很快成为了中国隐逸文化的载体。今古诗人对园游文化之所以乐此不彼,也许正是契合了他们的隐逸文化心理。他们只有在对园林美景的玩赏中才能寄情山水,回归自然和自由;只有在酒精的麻醉下,他们才能忘却朝政中的不快和内心的沉痛;只有在诗文的吟咏中,才能宣泄自己的内在心绪;只有在轻歌曼舞中,才能抚平失落的情绪。园林的游赏活动,无疑对保持士人精神的相对独立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二、道家思想
道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自然观 1 道法自然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提出遵循自然,顺依自然的思想。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老子二千多年前就有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道”就是这个意识形态的中心,它是世界观,同时也是方法论。道家宗旨虽不是广济苍生,只是个人的一心修炼,但在民间影响极大,因此也渐渐介入世俗,申明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老子主张做人要以“道”为法则,要做到不争、无为、自然。这样,以“道”为核心的哲学观,以及清静无为的价值观和“小国寡民”的社会观构成了以自然为中心的园林主题。“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这一观念之上,建立了道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并强调了一种对自然界的深刻的敬意。
道家学说主张“自然无为”,并强调“天地之美”的思想,清楚地表明了它的美学观点,也促使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山水文学和山水画艺术的崛起。正所谓“儒在钟鼎,道在山林”,道家学说的兴盛直接促进了园林的成长。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发展起来的,表达了封建社会后期文人、士大夫追求虚静,崇尚自然,避凡尘,脱世俗,寄情于山水的心境。它使得中国古典园林一开始就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感情色彩,凝聚了中国的绘画和文学意趣,同时也继承了道家的自然美学观。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的模板,是“道法自然”的直接体现。2 处理手法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山水的风貌,中国园林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手法:(1)整体的有机性(2)片断的完整性
道家学说是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重要思想。尤其是对于中国古代的失落文人,那些怀才不遇或是屡受挫折的人。道家的闲散安逸、清贫乐道无疑也是另一种生活选择,也幸亏有了道家思想,古代的人不至于在难以实现自身抱负的时候找不到抚慰内心的精神之药。
道,是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规律的一部分,所以老子道家提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不违背道的规则而妄为,也就是不违背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而妄自非为,因为不违客背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道家文化绝对的自由追求天人合一,相信生活中一切问题都受到道的影响,最终由道解决。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我们在其中的角色就是无为,就是顺应道的变化,合乎天时地利,上应天心,下顺民意,不因自身利益而迷失于花花世界,淡出纷繁世事,注重自身修养,不问世事,构建自身精神上的和谐,以每个人追求的自身和谐构建社会大集体的最终和谐。
三、佛家思想
还有一门宗教在中国也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就是佛教。再从古代印度传入我国之后,佛教产生了为适应我国国情的变化,他被我国的文明同化了。佛教传入我国之后逐渐发展成为禅宗,不管是传统佛教还是禅宗,他们还是与很多共同点表明他们还是同一宗教。佛学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自我观 1 见性成佛
与“道”向外寻找的方式不同,佛教主张“见性成佛”的内心追寻方式。如果说“道”家注重的是“外”,即自然,那么“佛”家注重的是内,或者说是“自我”,这就产生一些形而上的思索,人怎样成为人?其过去怎么样?将来又怎么样?人在社会中应当有什么样的地位?人之在世应当做些什么?„„这一切思索的结果,就构成佛家的基本哲理。因此,“自然”多形象性,具体性,而“自我”多抽象性,这一点在禅宗体现的尤为突出。禅宗的真正确立并体系化始于六祖慧能,它继承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即在世界观上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中,而在网络之外则是“无”。而园林则为僧侣和居士们提供了寂静瞑想的场所,让他们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之中发现永恒。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闲寂呀,蝉声渗入岩石里”这些诗文和俳句表达了现实生活中寂处有声更觉静的体验,用以声显静的手法表达佛教的虚空美和寂静美,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观者的禅思。禅宗肯定了“无”,并发展了“空”,所以禅宗又得名“空宗”。六祖慧能与神秀斗法有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 处理手法
禅宗这种清静空寂的世界观及审美观直接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抽象美;而日本园林将“空”发展到极至,正如六祖慧能看不到菩提之树,日本古典园林中每一具象要素都隐于象征之后,抽象的极至即是“无一物”——空寂。这种意识形态的美学观点和标准很大程度上地影响了园林文化。(1)抽象化
得益于“佛”、“道”思想的影响,山水画与田园诗作为文人隐逸愿望的表达和寄托,是士大夫们把握自然,追寻自我的最初方式,而后再引入到中国古典园林。古代的诗人画家游大川访名山,就想把它移植到有限的庭院空间内,正如赋诗作画一样,把对于自然的感受用写意的手法再现于园内。正如《园冶》所说“多方胜境,咫尺山林”,实际上就是真实自然山水的缩影,但却具有诗画一般的意境。如上文所述,“道”家发现了“自然”,而“佛”家则使发现的“自然”得以再现,其具体的手法是抽象化,做到神似,得到的结果是类似于山水画和田园诗的“自然像”。在对“自然像”的表达上,中、日古典园林有一个“度”的差异,也就是抽象的程度不同。枯山水作为日本园林的典型代表,它的发展深受禅宗文化的影响,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纯净和抽象。
日本的龙安寺庭院,是枯山水的代表作,总面积只有337 m2。庭院内没有一朵花,一株树,也没有一叶小草,只有五组不规则的黑灰色石组,地面铺以白沙,看起来更像一副抽象的白描。在这里白沙和黑石作为一种符号,抽象地表现了自然的精神,为的是达到一种无为的境界,即空寂。
(2)表意性与象征性
“叶芴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郑板桥所描述的这个天井,就是一处面积虽小而意蕴浓郁的组景境界。这个意境产生在建筑所界定的宁静空间中,通过数竿修竹,数尺石笋等实体要素,加上风声、雨声、日影、月影等虚要素,创造了有情有景,情境交融的意境美。在这里表现出的不是简单的花草山水本身,而是它们所代表的更广阔的自然、宇宙和人生,这就是佛家思想在园林中体现的表意性与象征性。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这是何等的慈心!何等的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呀!佛家慈悲为怀,以慈悲之心渡己渡人,相信一切人都是可渡的。没有人是绝对恶的,正是“无不可渡之人”。佛教这样劝解大众,多多行善不要作恶为国家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佛教是不排斥其他宗教的。这种包容的思想是与中国古代的思想相一致的。纵观世界恐怕没有那种文化像中国古代的包容性那样强了,我们包容了佛教,改造了佛教,但又绝对尊敬佛教。没人敢擅自把对佛教的理解写成供其他教徒学习的经,这就是对其他文化的尊敬。中国古代三种主流思想文化不断碰撞,交流,融合,不但巩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而且丰富了中国古代民间文化,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对社会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作用,即使是今天我们也能从中吸取精华,来提高我们的自身修养与促进我们的和谐社会进程。
因此,儒、释、道三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道”追寻的自然之所为是一种外向型的行为,道之“自然”为中国园林提供了形象化的基础;“佛”追寻的“自我”是一种内向型的思维,它为中国古典园林提供了抽象化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日本的古典园林中被发挥到极至,也就是日本的僧侣园。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主要是儒家的“中庸”思想为两者提供了一个合适的限度:“师法自然”,同时又提炼出片断,并将其抽象化,建立适合的“自然像”,既保持了自然景观的丰富性,又获得了凝练的诗情画意。于是,中国古典园林在老庄哲理、佛道精义、儒雅诗文的共同浸润与影响下,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园林美学。【参考文献】: 1 《中国建筑》汝信主编 徐怡涛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园林的印迹》陈世珍主编 余开亮,李满意编著 中国发展出版社 3 《中国建筑艺术史》钱正坤编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园林与中国文化》王毅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 禅与中国园林》 任晓红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7 《说园》 陈从周书目文献出版社 [明]计成.园冶注释.陈从周校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9 《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刘天华
第四篇:对2013年全球地缘政治形势的评述
-对2013年全球地缘政治形势的评述
作者:米格尔•瓜里亚诺内 发布时间:2013-12-12 来源:起义报字体: 大|中|小虽然全球的制度表明在分析中矛盾的因素出现在所有复杂的制度中,在世界范围内美国失去它的影响力正越来越明显。我们不能确定这个进程的最后结果是什么,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说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在全球的范围内权力的分配正在重组。
在接近2013年年底时,我们试图对世界地缘政治的形势做一个简要的总结。从全球范围来说,今年是一个权力的相互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这种变化一直以越来越快速的方式发生。我们将简短地描述世界上构成权力冲突“寒冷点”的某些地区的形势,最后力求做一些总体的思考。
北非和中东:全球舞台上最火热的地区
利比亚:利比亚的形势处于普遍混乱之中。它的基础设施和机构被中心国家破坏了,没有被任何类型的重建所取代。破坏这个国家的战争战略从来没有考虑过卡扎菲是使这个在地理上历来权力由部落建立的地区作为一个国家发挥其职能的纽带。今天在利比亚留下的仅是一种对中心机构的模仿,没有任何有效的权力,一群武装(由西方为了打败卡扎菲而提供的武器)团伙将自己的法律强加于人,他们有自己的议程,仅仅是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破坏这个国家的外部势力对这些派别没有任何控制,它们以绝对没有把握和混乱的方式我行我素。
埃及:在埃及通过政变撤换了民选总统穆罕默德•穆尔西(穆斯林兄弟会的代表)的军事独裁进行野蛮的镇压。军人政权受到右派和西方左派的喝彩,它关押、跟踪、屠杀穆尔西的追随者,使他们失踪,禁止得到这个国家近一半居民支持的穆斯林兄弟会,尽管存在镇压,居民仍继续在街头进行抵抗。
叙利亚:在叙利亚巴萨尔•阿萨德的政府和军队继续打击由中心国家和海湾君主国推动、资助、武装和支持的雇佣军团伙,并在军事上成功地取得进展。战争继续存在,造成平民死亡和迁移。有一个1月份将在日内瓦举行一次和平会议的协议,以寻求提出解决叙利亚武装冲突的办法。
伊拉克:像在利比亚一样,战争和随后的侵略使伊拉克成为一个“幽灵的国家”。那里建立的假政权不能控制残暴的国内暴力,对立的团伙(主要是逊尼派和什叶派,但是也有其他互相对立的多个派别)每天进行袭击、对抗和伏击,在一个处于战争中的国家出现越来越多的死亡,它的废墟上继续在流血。
伊朗:哈桑•罗哈尼上台意味着这个国家对外政策的一个转向。他从第一个时刻就宣布与西方达成协议,实现消除紧张关系和对这个国家的威胁的意图。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是个关键点,他以后外交上的任务是做到与在联合国安理会有否决权的国家及德国举行一次会议,会后在前进与后退之后,达成了一项有效期将为6个月的协议,伊朗在协议中承诺允许视察它的核设施(已经进行)和将浓缩铀的比例从20%减少到5%;西方国家承诺减少对这个国家一直在经济上包围的经济制裁。
阿富汗:美国政府离开阿富汗的意图遇到了困难。不仅是国内的暴力继续存在,占领军和傀儡政府的军队经常遭到袭击,不光是(没有能够打败的)塔利班进行袭击,其他抵抗力量也在袭击,以至由美国“钦点”安排的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也拒绝签署由美国提出的在美军撤退以后摆脱超级大国责任的军事协议。
沙特阿拉伯:沙特的君主统治者一直企图在本地区有更大的影响,利用美国在该地区丧失地位。为此,对实际上与以色列政府的联盟没有犹豫,这里既指在叙利亚提供雇佣军,也包括支持埃及的军政府,利用一切经济实力对伊朗施加压力。由于在本地区因策略上的分歧对美国政府有某种离心现象,特别是在谈判的问题上沙特政府认为美国软弱。这是在本地区正在发生的政治力量重新安排的一部分。
以色列:以色列是因在本地区和国际范围内发生的事件受到更多“损害”的国家。自从罗哈尼(伊朗总统)在联合国发表讲话的时候起,本哈明•内塔利亚胡总理表示他的愤怒,以为有人可能相信他的谈判的建议。当这种情况继续发展时,以色列尽一切努力利用院外集团的势力和沙特阿拉伯的帮助进行反制,以便让(法国)奥朗德政府尽力破坏伊朗与5+1集团之间达成的协议,同样以色列继续动员在美国势力强大的院外集团特别是在美国国会的院外集团,推动它支持的右翼国会议员反对伊朗和叙利亚的建议。以色列还与美国共同通过“反对派”团体向沙特阿拉伯政府施加压力,以便破坏为在叙利亚达成一项协议的建议将在日内瓦召开的会议。这些事件也造成它与支持这些谈判的美国政府的严重分歧,使以色列在国际范围内空前孤立。
欧洲
面对经济危机欧洲的形势继续是严重的。衰退在持续,尽管某些数字表明危机出现最低限度的减速,欧洲的政府把这些数字说成是积极的,这只是说下降的速度似乎略为减慢。这并没有让政府使对外政策发挥作用有很多操作的余地,也许只有德国除外,德国继续试图操纵欧盟的前途,或是法国允许某些粗暴言行,比如企图破坏伊朗与民主国家之间达成的协议。
拉丁美洲
在拉丁美洲形势继续是很顺畅的。本地区继续是相遇的力量之间的战场。特别是在一个由多数政府推动地区一体化的倾向和美国寻求恢复从几十年前在本地区一直失去的霸权进行反击的较量。
洪都拉斯:这种对立的最突出的事情可能正发生在洪都拉斯,那里最近进行的选举似乎是受到由与美国驻洪都拉斯使馆有联系的当地寡头的欺骗操纵,剥夺了对由自由党代表的传统的两党制做出选择的潮流,这个党的胜利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些事件的最后结果仍在发展,人们在街头进行抵抗,但遭到镇压。
委内瑞拉:在委内瑞拉政府和推动“温和政变”的力量之间的对立继续存在,现在这些力量通过他们所说的“经济战”制造不稳定形势。通货膨胀上升,商人囤积,销售价格上涨没有得到控制,因“平行的”美元交易(黑市)存在投机,这些都是当地的右派利用的某些资源,右派得到美国国务院和美国其他机构的支持。委内瑞拉政府最新的措施是实现通过一项授权法允许政府制定经济领域的法律,对投机采取行动,腐败似乎再次降低了巩固玻利瓦尔进程的的天平。
巴西:巴西政府受到由爱德华•斯诺登揭露的全球间谍丑闻深刻的影响,巴西一直推动在整个地区巩固自己的技术系统,以保持操纵信息的独立,面对外部监听做到保持自由通信。巴西与本地区的其他政府一起,正在达成协议,发展自己新的通信和信息技术,以便实现上述目标。
进步的政府:不论是由埃沃•莫拉莱斯领导的玻利维亚还是由拉法埃尔•科雷亚主持的厄瓜多尔,它们的国内进程在继续前进,以便巩固由它们的新宪法所建议的改革。国内外的右派继续施加压力,但是事实似乎表明尽管有前进与后退,这些进程将会继续前进,实现它们的社会变革目标。
太平洋联盟:与此同时,由墨西哥、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政府组建和美国推动的太平洋联盟成为恢复美国在在本地区失去的霸权的工具,这个联盟因其攻势继续前进,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但是,其内部正在发生变化。必须要看未来智利巴切莱特(可能在第二轮总统选举中获胜的候选人)的政府将对联盟采取何种立场,还要看明年哥伦比亚的总统选举将发生的事情,以便知道这个联盟在美国的努力之下是否保持反对一体化机制和政治攻势。
“大个头的”主角
俄罗斯:在这个时期俄罗斯由于它在外交上的胜利在国际范围内的作用加强了。首先在斯诺登揭露丑闻期间俄罗斯保持绝对独立的立场,向之前遭美国谴责的这个人物提供避难。之后俄罗斯能够阻止由美国政府决定的对叙利亚紧迫的打击,为控制叙利亚的化学武器达成了一项协议,化学武器曾是为战争行动进行辩解的借口。俄罗斯坚决的外交行动特别是由普京和他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引导的外交行动有助于达成一项远离战争危险的国际协议。俄罗斯另外一个外交上的大胜利与最近和伊朗达成的协议有关系,对这项协议俄罗斯采取的立场是很重要的。从以普京为首实行坚定的外交政策,由前苏联的垮台造成的它的影响力的损失正在回归原位。
中国:中国继续变成为一个正在发展的经济和工业大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虽有所下降(从年增长10%下降到7.5%),但并没有因此降低它在变成世界上主要的经济体道路上的推动力。中国的外交政策非常谨慎,保持一种表面上不积极的作用,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它(与俄罗斯一起)在联合国安理会对企图实现在叙利亚的外部干涉的提出的所有的决议行使否决权。中国同时保持它经济扩张的政策,通过谈判在世界上赢得新的市场,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甚至在欧洲本身赢得新的市场。此外,中国与美国保持一种紧密的经济关系,作为美国的美元国库券最大的持有者是强有力的手段。美元在国际上的价值一直得以保持,是由于中国手中持有大量的美元。这保持着两个大国之间政治和经济紧密关系之间的平衡。
美国:美国没有做到克服它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年来白宫的政治权力显得严重地下降。奥巴马在国内没有做到保持从保险制度出发的医疗改革,这曾是他的政府最重要的工程。奥巴马被迫取消这项改革的范围,同时在他的网页上选择这项改革的人数到了最低限度,离预期的数量很远,这是他的失败。在对外方面,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问题使其陷入失败的侵略战争的泥潭。同样,与俄罗斯的角力中奥巴马似乎也失败了,包括斯诺登问题和对叙利亚与伊朗的问题。奥巴马政府的民众支持率继续下降至越来越低的比例,不论是在国内或在国际范围内。美国在衰落时,继续施展它的军事实力,不论是在亚洲,或是在拉丁美洲,同时它在全世界的干涉机制继续发挥作用,目的是重建它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
结论
在这篇分析文章结束时,我们读到了詹姆斯•佩特拉斯类似的分析,他是美国现在最杰出的分析人士之一。很遗憾他的结论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相反的。根据佩特拉斯的说法,我们这些认为美国在世界上的势力正在下滑的人是搞错了,因为它的统治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安然无恙。这不是回答佩特拉斯的时间和地点,尽管引起我们极为关注的是在他的全球分析中没有提到俄罗斯的作用,或是他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与中心国家的资本主义一样在发挥作用。
我们的结论是,虽然全球的制度表明在分析中矛盾的因素出现在所有复杂的制度中(没有任何社会进程是白色的或是黑色的,或者说所有的进程都有多个程度的灰色,尽管所有的进程都表明总的趋势高于不同对立面的相互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美国失去它的影响力正越来越明显。例如只要将罗纳德•里根的政府的意图和贝拉克•奥巴马政府的比较一下,便可以证明在前苏联垮台以后美国的政治霸权比现在要大得多,与新出现的权力的对立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不能确定这个进程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希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说事情正在发生变化,在全球的范围内权力的分配正在重组。
第五篇:对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评述
对我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评述
公务员回避制度是现代各国公务员队伍普遍确立的一项程序化制度约束机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国家公务员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制度化基础,在中国却没有引起行政学界足够的重视。公务员回避作为一个宏观课题,其制度化基础理应是行政学界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理念基础之反思
公务员回避制度作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如其他组成部分一样,来源于对西方公务员制度化经验的借鉴。中国的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理论渊源是西方传统自然法中的公正原则,即公务员在行政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并依此理念基础设计了中国公务员回避制度。客观地讲,中国的公务员回避制度以西方的自然法公正作为其理念基础是正确的,其具体制度化设计在程序上也较完善,但为何在行政实践中却极少得到实现,并且又产生了那么多的现实问题呢?
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产生的诸多问题,固然有其制度设计本身的问题,但最大的问题应该是其在理念上过于重视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规定之原则对中国公务员制度的作用,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国情对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深刻影响。以近乎完全西化的标准来定位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建设,本身就犯了原则性错误,从而在具体制度设计上脱离中国的国情和现实,以致现行公务员回避制度在中国缺乏适用的土壤。具体看,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回避制度在本土化过程中并没有顾及本土化公务员队伍来源特征来具体设计公务员回避制度。相反,近乎完全照搬了西方公务员回避制度的规定。由于中西方公务员来源方式的巨大差异,照搬西方回避制度,必然注定不适合中国的国情。我们近乎照搬了西方公务员制度,包括其有限的公务员回避方式,并未考虑适合我们的旨在避免人际关系影响的其他具体回避措施,致使我国公务员的回避在本土化过程中偏离了本土化方向,并未考虑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终公务员制度改革的难点始终是无法打破亲情网、关系网的束缚,因公致私始终是无法打破的弊病,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始终处于举步不前的状态。
二、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制度化缺陷
(一)我国公务员回避的理由设定不合理
建立和实施公务员回避制度,是为了防止公务员共同作弊和裙带关系等弊端,保证行人员廉洁奉公,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从而达到维护统治、发展经济的目的。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各国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不同,其回避范围的规定也各不相同。目前西方国家公务员回避的主要范围有:血亲回避、夫妻回避、姻亲回避、拟制亲回避等;从回避的种类上看,主要是亲属回避,少数国家规定了政党回避、同学回避等。我国2006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也对回避制度作了专章规定。如第六十八条规定:“国家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第七十条规定:“国家公务员执行公务时,有下列情形的应当回避:
(一)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
(二)涉及与本人有本条例第六十八条第一款所列亲属关系人员的利益关系的;
(三)其他有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第六十九条规定:“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其中,第六十八条、第七十条规定的是职务回避和公务回避。第六十九条规定的是地区回避即避籍任职。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的新的国家公务员回避制度仍还仅是局限于职务回避、公务回避和地区回避。较西方而言,目前实行的公务员回避制度在回避范围上规定仍不周延,例如,在回避种类上没有拟至亲回避、同学回避、卸任回避甚至党员回避等回避规定;在回避范围内,没有规定回避不仅应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人员,而且还应适用于担任司法机关或担任其他机关的公职人员。由此可见,现行的公务员回避理由设定存在不合理倾向。
(二)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回避举证责任不明
对公务员回避制度规定的几种必须回避情形的举证,现行公务员法没有明确规定由谁检举回避,根据行政诉讼法上的“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行政诉讼原则,这种回避举证责任应在公务员回避检举人。但是,在实践中公务员回避只是在其本级或上级行政机关管治下实施的,而事实上,在中国传统官僚制运作之下的本级行政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在认定回避当事人必须回避之前,很少有真正深入调查取证,听取回避当事人对于行政职务是否具有行政资格的意见,而是要求回避当事人对业已作出的回避裁决执行无条件的回避要求。因为这种回避检举人既是整个裁决回避过程中的检举人,又是回避当事人的本级行政领导机关或上级行政领导机关。在整个回避过程裁决中回避当事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试想在现行公务员法缺乏明确公务员回避检举机关认定的情况下,行政机构对公务员回避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不甚清楚和中国现实行政机关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行政机构仅凭其人为认定怎能符合回避的条件?即使回避当事人怀疑行政机构领导有明显偏袒某一方的情况时,由于无法说明具体理由或无法提供有关证明材料证实自己并无法律规定的应当回避的情形,致使本不应当回避的反而最终遭到回避,回避理由不明。
(三)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没有明确官员违反回避的法律责任
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回避制度虽就公务员如何回避和怎样回避作了规定,但却就公务员未执行回避要求所承担的责任未作出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关于回避责任的不完善之处在于:它仅依靠于公务员自身修养而采取自我回避和行政机关的主动强制回避,并没有看到公务员同时还是一个“经济人”。公务员所在机关同时还是一个大的“行政人”,这些角色都会促使公务员所在行政机关为保护本部门人员的利益,而不作出回避之裁决,最终使得公务员应有之回避难于贯彻,缺乏保障。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回避责任之监督,组织人事部门无力进行,更无相应的程序和处罚规定,主观随意性较强,缺乏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法律监督。目前的公务员法对未履行回避行为的行政责任规定的空白,使得公务员回避制度的贯彻缺乏应有的深度和保障。
三、我国公务员回避制度缺陷消解的程序化设计
安排设计一种制度应当明确的是,制度实践的社会效果更大程度上取决隐藏在制度背后的社会大背景,而不仅仅是制度设计本身。所以,公务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制度的设计要在充分肯定“自然公正”原则的指导作用下,紧密联系中国当前现实国情,努力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理性的公务员回避制度机制。
(一)公务员回避理由的完善
回避理由是回避制度的核心内容,回避理由设计得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回避制度是否科学完善,也会影响到回避制度的公正性。就具体设计而言,必须要做到具体细致、便于操作,同时还要保证回避程序的公正、公开。具体看,第一,乡土情谊和血缘关系必须要成为我国公务员回避的避亲理由。第二,战友情谊和同学关系必须要成为我国公务员回避的避熟理由。目前公务员法对这些避熟理由规定的不具体不能不说是一种欠缺。因而,以后必须要在公务员法中详细而具体地规定此种回避之理由。
(二)增设“公务员卸任回避”制度
公务员卸任回避是关于公务员在退休以后的一些回避的规定,即退体或已被开除公务员籍的公务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再次影响涉及公务员事务,凡是有可能涉及影响到的,必须要报经原行政单位批准。当今世界不少国家都有关于公务员退休以后的一些回避规定,如英国规定退体两年后,如果已退休的公务员要接受一位与原行政部门有业务关系的私人企业主的聘请,必须要得到原行政部门的批准,而这种被批准的可能性又是极小的,多数情况下将成为一种卸任回避。因此,一些长期担任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卸任退休后再工作或可能再次影响国家事务的问题,亦应在公务员法中设定明确的卸任回避之有关规定。
(三)明确公务员故意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责任
公务员法虽然就回避当事人何种情况下进行回避作了规定,但却未就回避当事人在应当回避时,没有履行回避职责时的法律责任作出规定。对于公务员明知具有应当自行回避之理由,故意不依法自行回避或对于符合回避条件的已作出回避裁决的公务员,故意不作出回避行为的情况,公务员法并没有规定相应的制裁措施,而仅有的只是一些机关内部的处分,并且这种处分大多都是事后性的,这种事后性使得回避追究往往最终都不了了之,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笔者认为,制度法律之刚性,必然在于违反制度法律情节惩治措施之刚性。公务员法的现有规定不足以制止故意违反回避制度的行为,因为故意违反回避制度,说明公务员在主观方面具有徇私动机和枉法故意,而且公务员违反回避制度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和其他职务行为都极可能对行政公正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对于这种严重影响行政结果的行为仅给予各部门的内部处分并不足以起到威慑制止作用。因此,笔者建议,公务员法立法时应当明确规定,公务员故意违反回避制度的,应一律给予行政处分。对于其中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故意违反回避制度所作出的职务行为均属非法,一律无效。
我是行政学专业的,看看,还行不????以前用过的 完善我国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的若干思考
自 1994 年我国建立起公务员考录制度以来,国家机关坚持“逢进必考”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保证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我国逐渐出现了一股“公务员热潮”,公务员考试逐年升温,报考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更是达到空前的规模。据统计,200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共有111万人提交了网络报名申请,最终确认人数 53 万人,报考与录取的比例约为 42: 1。其中,最热门职位的供需比突破3000: 1。公务员考试升温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公务员考试成本的增加。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3》 发布的报告结果显示,我国公务员考试每个职位成功招聘的平均成本是2.6万元①。尽管这份报告出炉之后引起很大争议,但它还是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公务员热潮”的冲击下,社会上很多人都积极投身到公务员的竞争中,很多人不惜放弃现有的工作,选择参加公务员考试。由于公务员考试通常对于报考人员只有最低学历的限制,没有最高学历的限制,因此大量高学历人员选择放弃学术研究,试图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机关。不可否认,高学历人员的注入可以提升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水平,提升公务员队伍的外在形象,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职位并不需要高学历人员,这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一方面,某些高学历人员无法胜任简单的技术性工作,使得工作效率低下,质量不高; 另一方面,很多人无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造成知识的巨大浪费。高学历人员参与公务员竞争,实际上是挤占了低学历者的就业空间,低学历者只能选择提升学历水平或者维持现状相互挤压,其结果只会导致社会就业结构发生改变,大量的人才资源被闲置或浪费。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2 17:26 人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很大程度上还跟公务员考试内容和形式的设置有关。我国公务员考试采取统一考试的形式,对于不同的职位没有区分,因而导致标准的简单化和单一化。职位分类管理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重要工具,分类有利于明确职的任职资格要求,从而为评估和晋升提供依据。然而,我国公务员考试并没有与职位分类管理制度形成有效衔接,分类管理原则在公务员考试中并没有得到科学体现。考试科目内容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只能体现被试者部分的能力素质,而缺乏专业化测量。专业化知识的欠缺的人进入公共部门,可能在管理价值、管理理念上存在偏差,因此降低公共服务的效率。同时,在由于专业化考试所占的比重较小,导致很多受过公共管理专业训练的人无法进入到备选范围,这同样导致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另外,公务员考试没有层级和职位的区分,报考一般办事员与报考主任科员使用同一试卷进行考试这显然有失公平,同时也缺乏科学性。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2 17:27
二、完善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的途径
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的不合理,不仅会影响国家公务员的素质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同时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想缓解当前的“公务员热潮”,使社会就业回归理性,就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我国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
(一)提供公共职位的替代品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公务员良好的福利待遇和稳定的就业环境成为吸引众多人报考的重要原因。公共职位事实上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要获取这种稀缺资源,就必须付出较高的成本。要想降低公务员考试的成本,就必须要改变其稀缺的现状,增加供给。所谓增加供给并非增加公共职位的数量,而是通过提供替代品的方式来增加供给。这种替代品包括同样具有良好待遇和稳定保障的非公共职位。只有当非公共部门职位能提供同等甚至更为优越的待遇时,才会有大量的人才流向公共职位之外,从而从根本上缓解“公务员热”。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02 17:29 要想提高非公共职位的待遇和竞争力,首先要求政府要大力倡导人们改变择业观念,科学地进行职业规划; 鼓励人们根据自身的能力和性格要求,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 其次,政府应当综合运用法律、政治和经济等各种手段,来规范企业行为,督促企业增加员工福利,对于那些侵犯员工权益的企业给予经济和法律的制裁; 另外,政府还应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公民提供良好的保障,免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人们在职业规划过程中进行理性选择,避免盲目选择。
(二)拓宽公务员选拔录用渠道
公务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应当进行合理设置,对不同职位,尤其是不同层级的人员开展不同方式的测试。对于担任基础工作的人员可以主要测试其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 而对于层次稍高的人员则应当侧重于考察管理技能和综合素质。试卷的出题和阅卷工作应当组织专业人员来完成,在标准答案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地增加其科学性和专业性,也可以引入国外先进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对被试者进行综合考查。同时,公务员选拔还应当考虑到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建立高校人才输送的绿色通道。应当积极拓宽公务员选拔录用的渠道,通过考试、考查相结合的方式从高校选拔优秀的公共管理人才,作为管理储备人才,将其纳入公共部门。同时,可以开展“公共管理专业资格考试”,对于成绩优异者颁发资格证书,凡是获得资格证书的人在公务员录用过程中可以免试录用或者择优录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美国公务员录用的方式。美国的公务员包括政治任命和选任的两类,只有选任的公务员才需要通过标准化的统一考试才能录用。
同时,美国政府建立大量不同类型的“实习生项目”,鼓励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到政府实习,对于表现优异者可以直接录用,而不再需要通过统一考试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选拔优秀的专业人才进入到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水平,同时还有利于实现专业人才的价值,倡导理性的就业氛围,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完善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的途径 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的不合理,不仅会影响国家公务员的素质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同时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要想缓解当前的“公务员热潮”,使社会就业回归理性,就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我国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
(一)提供公共职位的替代品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公务员良好的福利待遇和稳定的就业环境成为吸引众多人报考的重要原因。公共职位事实上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要获取这种稀缺资源,就必须付出较高的成本。要想降低公务员考试的成本,就必须要改变其稀缺的现状,增加供给。所谓增加供给并非增加公共职位的数量,而是通过提供替代品的方式来增加供给。这种替代品包括同样具有良好待遇和稳定保障的非公共职位。只有当非公共部门职位能提供同等甚至更为优越的待遇时,才会有大量的人才流向公共职位之外,从而从根本上缓解“公务员热”。
纵观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几年来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公信力受到国人的普遍怀疑;许多公务员的执政能力遭遇强烈质疑,这固然有其个人的因素,但是,归根到底还得归咎于制度的原因。目前,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普遍存在着三大缺陷和弊端:
一、公权私用,缺少必要的民主监管机制。
二、鱼龙混杂,缺少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
三、缺少必须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
首先说公权私用(本文的公权私用,不包括政府官员的个人腐败,所指的是公务员的集体行为和整体现象)。我国的公务员属于领导和决策阶层,应用权力是他们的工作性质所决定,是他们的工作需要和职责所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是权力的归属。就像银行的钱属于储户一样,经营和保管钱是银行的工作需要和责任,可是谁都不能把它据为己有,否则就是贪污、就是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宪法所规定的,作为公务员应该认识并坚持一点: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幸福,他们必须遵照人民的意志行使权力。如果公务员们把它用来为自身谋利益,那就是违宪、就是违法。
但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象公务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养老金水平,而不惜削减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象上海市政府给公务员发放房屋补贴,象深圳市的在职局级干部和处级干部都可以享受有政府财政报销包括足疗、按摩在内的疗养待遇……无论这些决定由什么部门作出,都是违宪行为。这些部门作出这种决定的依据是什么?!凭什么他们的养老金必须优于老百姓?!凭什么他们可以享受房屋补贴?!凭什么他们的足疗、按摩费得由政府财政报销?!象发放房屋补贴,足疗、按摩费的疗养待遇,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有享受必要,可以把这种理由提出来征求当地老百姓的意见,只有在征得大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才有资格这么做。特别象削减他人的养老金以保障自己的养老金水平,这种事情理应交由全民讨论,进行公决。
国家财政属于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全体人民,而不是仅属于公务员阶层。按说这两者本应同属于一个利益共同体——人民的利益也包括了公务员的利益,在保证人民利益的同时,也就保证了公务员的利益。这种认识也许在国家财政无限大的情况下是这样,当国家财政相对较小、甚至有限的时候,尤其当公务员们把自身的利益看得高于人民利益的时候,他们就会漠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不自觉地把自己和人民对立起来,与民争利现象就会凸显,这时候,公务员和人民之间就会出现一种反变关系,即公务员在国家财政中占据的利益份额越大,人民的利益就越小,公务员的利益比例越小,人民的利益就越大。此时此刻,公务员若凭借着手中的权力自说自话,任意划分并强行占有国家财政,把最大的蛋糕留给自己,这就是典型的公权私用。
公权私用现象的泛滥,所折射出来的是民主的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就是说,公务员手中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但实际上,“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是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代表人民行使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承担对权力的监管责任,可是,因为他们同样是权力、同样是公务员,这就使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文中所说的一句话十分精辟:“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有滥用权力为自己谋求私利的倾向”。基于他们双方所追求的利益是一致的,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利益的行动自然也是一致的,所以,这监管就会不到位、就会自行缺失。由此可见,在权力部门利益一致的情况下,用此权力去监管彼权力、用大权力去监管小权力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
如果一定要找原因,恐怕只能用观念转变一说来解释了。想当年,革命先烈为了推翻旧政权,甘愿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因为他们的心中只有人民的利益;现在我们的公务员们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乃至不惜舍义取利,因为他们心中装的是自己。可笑的是曾有人主张“高薪养廉”,不知是幼稚还是无知、抑或就是为了糊弄老百姓,使自己的捞钱行为变得合法化。高薪果真能够养廉吗?!现在当官的收入应该比提倡“高薪养廉”那个年代更高了吧,可是官员的贪污腐败势头稍减了吗?!翻看历史上多少贪官不是富得流油,象清朝的和绅,已经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他廉了吗?!贪官们哪一个不是贪婪成性,贪得无厌!有些人的贪欲只怕一个国家让其与他人平分都未必满足。
要想杜绝公务员的公权私用,除了加强对公务员们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责任意识,更好的办法就只有增加人民的民主意识,加强对公权的民主监管——凡是公务员的一切工资收入和养老、福利待遇都必须交由人民讨论决定,只有把他们的经济利益和全国人民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做到荣辱与共,人民的利益或许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