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律知识意见规范民事纠纷委托人民调解的若干
规范民事纠纷委托人民调解的若干意见
第一条 [目的和宗旨]
为进一步探索在法官主导下诉讼调解工作适度社会化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作用,提升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规范民事纠纷受理前、受理后开庭审理前以及审理过程中委托人民调解工作,保障人民调解与诉讼调解及民事审判工作的合法、有效衔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 [委托调解的原则]
委托人民调解组织主持对纠纷进行调解,应当遵循合法、自愿,有利于彻底化解民事纠纷的原则。
第三条 [委托调解的范围]
下列民事纠纷,人民法院可以委托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1、离婚纠纷;
2、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纠纷;
3、继承、收养纠纷;
4、相邻纠纷;
5、买卖、民间借贷、借用等一般合同纠纷;
6、损害赔偿纠纷;
7、物业纠纷;
8、其他适合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的纠纷。
第四条 [委托调解的阶段]
人民法院在纠纷受理前、纠纷受理后开庭审理前以及审理过程中(以下简称“诉前”、“审前”和“审中”),均可以将纠纷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第五条 [人民调解组织的确定]
人民法院可以委托各街道、乡镇人民调解组织负责调解。
区(县)成立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区域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该类型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
区(县)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有条件的可以在法院设立“人民调解窗口”。
第六条 [诉前调解]
人民法院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诉前调解的,应由立案庭在当事人咨询或向法院递交诉状时,告知当事人关于开展诉前调解的有关规定,征询当事人是否接受人民调解的意见。
当事人接受人民调解的,人民法院应当登记并出具联系单或委托书,引导当事人到相关人民调解组织接受调解。
第七条 [审前和审中调解]
人民法院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审前、审中调解的,应由相关业务庭在征得当事人双方同意后,填妥委托书,并将起诉状副本复印件转交人民调解组织,由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
第八条 [调解的要求]
人民调解组织接受委托后,应按照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则调解纠纷,并及时将调解情况反馈给委托法官或审判庭。
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受人民法院委托开展调解工作,促使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一般应当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
第九条 [审前、审中调解的期限]
人民调解组织主持审前、审中调解应当在接受委托后 15日内完成,如在规定期间内不能调解结案的,应当终止调解,并将终止调解的事由书面告知人民法院。
经当事人申请,并征得人民法院同意的,人民调解组织可以将调解的期限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
第十条 [诉前调解与诉讼的衔接]
诉前经委托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协议,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诉前经委托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协议,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审查后出具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当尽快立案、审查。对于符合法律规定的,应当出具民事调解书。
诉前调解未能达成协议,当事人持人民调解组织出具的调解终结书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及时受理案件,并将该纠纷经过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情况,在裁判文书中予以说明。
第十一条 [审前、审中调解与诉讼的衔接]
审前、审中经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当事人达成口头调解协议并已实际履行而不必出具书面调解书的,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
审前、审中经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书面调解协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的,经审查符合要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
审前、审中经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书面调解协议,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经审查符合要求的,应当出具民事调解书。审前、审中经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未能达成调解协议,或者达成的调解协议无效、被撤销,或当事人达成协议后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并将该纠纷经过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的情况,在裁判文书中予以说明。第十二条 [诉讼费用的减免]
经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结案的,或当事人向法院撤回起诉的,各法院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等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减免其案件受理费。
第十三条 [委托调解工作的考核]
对人民调解委员会接受人民法院委托进行调解的工作情况,市司法局每年结合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和评比。
第十四条 [委托人民调解的协调机构]
民事纠纷委托人民调解的具体指导和协调工作,由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和上海市司法局基层工作处负责。
第十五条 [施行日期]
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上海市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6年02月06日 实施日期:2006年02月06日
第二篇:人民调解室工作规范
人民调解室工作规范
一、工作范围
人民调解工作室主要受理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纠纷、财产性纠纷、侵权性纠纷等。
二、工作程序
1、申请与受理,由当事人提出调解申请,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调解委员会也可主动受理和调解。
2、调解准备。调查纠纷情况,对调查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拟定调解的实施方案。
3、进行调解。调解室调解纠纷应当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充分说理、耐心疏导、消除隔阂,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
三、工作原则
1、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进行调解。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没有明确规定的,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
2、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3、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四、工作任务
1、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2、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3、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情况。
五、纠纷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1、自主决定接受、不接受或终止调解。
2、要求有关调解人员回避。
3、不受压制强迫,表达真实意愿,提出合理要求。
4、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二)义务
1、如实陈述纠纷事实,不得提供虚假证明材料。
2、遵守调解规则。
3、不得加剧纠纷,激化矛盾。
4、自觉履行人民调解协议。
第三篇:加强人民调解意见文件
关于开展“人民调解质量年”活动的意见
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更好地贯彻实施《人民调解法》,充分发挥其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健全网络、强化队伍、增强素质、提高质量”为主题的“人民调解质量年”活动。
一、指导思想
此次活动,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方针政策为指导,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中央关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认真贯彻《人民调解法》,积极推进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设施建设、业务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为建设“幸福襄城”营造持续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活动目标
此次活动建立以“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司法、综治、民政、国土、林业、计生、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联动,司法局牵头管理”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新格局。通过坚持依法调解与以德调解,引导调解与自愿调解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实施新时期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努力实现“三不出、四提高、五下降”的工作目标。“三不出”即: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决不出县;“四提高”即:人民调解案件成功率提高,民事诉讼案件调解成功率提高,行政诉讼案件调解成功率提高,人民群众对调解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五下降”即:群体性事件明显持续下 1
降,民转刑案件明显持续下降,民事诉讼案件明显持续下降,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明显持续下降,个人和集体赴市赴省进京上访数量明显持续下降。以达到将矛盾解决在当地、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目标。
三、活动措施
“人民调解质量年”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以下六项措施来实现。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活动的领导和指导,需对县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进行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司法局,县司法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县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听取活动工作汇报,并负责对全县人民调解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必要时参与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
(二)健全组织网络。巩固和完善乡(镇)、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重点的乡(镇)聘请3-5名专职人民调解员。每个乡(镇)打造5—10个标准化、规范化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推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和专业化、社会化人民调解员队伍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例会制度、重大纠纷报告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纠纷信息收集、分析制度。鼓励建立个人调解工作室,延伸人民调解触角,拓展人民调解网络。
(三)加强队伍建设。招聘人民调解员,推行聘用制和任期制,杜绝随意指派、更换调解员,逐步改变人民调解员多头兼职现象。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人民调解员队伍。乡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要选聘达到上级要求的3—5名在群众中威信较高的大中专毕业生、离退休干部、法官、检察官、教师等身体健康、热心人 2
民调解工作的人员担任专职人民调解员。村级逐步达到1—2名专职调解员,具体负责矛盾纠纷的信息搜集、提供、受理、调处、回访、文书归档、统计、信访、社会治安信息上报和上级检查联络等工作。
(四)提高队伍素质。为强化活动开展的效果,需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采取定期集中培训方式,以知识讲座、学习讨论、经验交流等形式对全县16名司法所长及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人民调解的基本方法和调解技巧,人民调解协议书、卷宗的规范制作,多媒体现代化器材使用,人民调解员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调解中常见、多发和疑难民间纠纷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等。通过培训,提升人民调解员处理复杂矛盾纠纷的能力,全力打造一支懂法律、讲政策、会调解、求实效、高素质、长期性的人民调解员队伍。活动中,积极开展“人民调解能手”评选和“人民调解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并予以表彰奖励。
(五)规范工作制度。在全面推行司法部“司法行政基层工作信息管理平台”网络报表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人民调解案件卷宗的规范化制作,积极开展调解卷宗质量评查活动,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要规范使用人民调解的各种文书,人民调解协议要按照司法部的要求规范制作。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实现“六统一”(名称统一、印章统一、牌子统一,徽章统一、工作程序统一、文书格式统一),“五有”(有办公场所、有牌子、有印章、有必要的办公用品、调解员有上岗证),“四制度”(纠纷调解登记制度、纠 3
纷调解调查制度、纠纷调处制度、文书归档制度)。
(六)建立“以奖代补”奖惩机制。为切实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预防、调处矛盾纠纷中的作用,鼓励激发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及时有效地化解民间矛盾,在全县开展人民调解“以奖代补”奖励机制。“以奖代补”采取按季度审核兑现,补贴的范围分:简易纠纷、一般纠纷、疑难复杂纠纷和重大群体性纠纷,补贴标准参照《***人民调解工作“以奖代补”试行办法》执行,老上访户和重大群体性纠纷调解成功的补贴可酌情从重奖励。
四、经费保障
此次“人民调解质量年”活动开展的经费,依照上级关于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文件执行。根据《财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的意见》(财行„2007‟179号)和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司法局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许办(2008)26号)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需要将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等纳入县级财政预算,按全县总人口,人均每年综合费用1元标准,由财政拨入县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管理使用。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人民调解员奖励经费由乡级财政按人均每人0.5元解决,由县财政代扣,拨入县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账管理,按照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使用。经费的主要用途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经费,用于人民调解工作宣传、培训、办公、表彰奖励等。
2、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是指发放给被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聘请的专职人民调解员调解矛盾纠纷的生活补贴费。
3、人民调解员奖励经费。是指人民调解员按照调解4000件以上目标要求办理合格、标准案件件数奖励的费用。
4、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按每乡1万元,用于乡级人民调解委员会购置办公用品、文书档案、纸张和调解纠纷时产生的交通费等。
五、活动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意义,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根据本辖区的矛盾纠纷实际情况和特点,研究制订具体方案,认真组织、指挥、协调,推动此项活动稳步扎实开展。县司法局将加强对活动的督查。
(二)转变作风,务求实效。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相关部门要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把调处矛盾的过程,作为践行党的宗旨、服务群众的过程。要结合当地实际,依托现有资源和载体,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切实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较大的矛盾纠纷以及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矛盾纠纷。司法行政部门通过加强督查指导,及时掌握活动开展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纠正,促进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三)选贤任能,形成合力。动员组织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法律工作者及社会志愿者等参与此次活动,发挥专业优势,为本辖区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化解提供法律咨询、5
法律建议、参与调解,形成专、兼职调解员共同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良好局面。健全完善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情况、研究案情,制定对策,不断完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配合的“三调联动”工作机制。
(四)加强宣传,树立典型。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电影、电视、文艺演出等媒体和形式,大力宣传“人民调解质量年”活动,努力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做到当地党委、政府重视,社会各界知晓,人民群众支持。要大力宣传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事迹和典型案例,宣传人民调解的作用,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影响力和社会公信力,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了解、支持和参与人民调解工作,更多选择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五)认真总结,强化报送。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总结“人民调解质量年”活动中的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形成书面材料报送上级领导。总结典型经验材料要实事求是,突出经验特点,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推广价值。
二〇一四年二月十四日
第四篇:干意见轻伤害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的若
轻伤害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的若干意见
第一章 指导思想、依据、适用范围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独特优势和职能作用,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实现办案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根据《刑法》、《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的有关规定,结合司法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
第二条 本意见所称的轻伤害案件委托人民调解,是指在受理、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判阶段,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办案机关根据双方当事人申请将符合条件的轻伤害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第三条 本意见所称的轻伤害案件是指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故意伤害致人轻伤且社会影响不大的案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轻伤害案件,不宜委托人民调解:
(一)雇凶伤人、涉黑涉恶、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及其他恶性犯罪致人轻伤的;
(二)行为人系累犯,或在服刑、劳动教养和被采取强制措施期间,因纠纷致人轻伤的;
(三)多次伤害他人身体或致三人以上轻伤的;
(四)轻伤害案件中又涉及其他犯罪的;
(五)携带凶器伤害他人的;
(六)其他不宜委托人民调解的。
第二章 基本原则
第四条 轻伤害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应当遵循自愿原则。
符合本意见第三条规定的轻伤害案件,双方当事人均申请人民调解的,办案机关应当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第五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应当引导被害人选择自诉程序,对被害人在立案侦查、审查起诉阶段提出变更程序,选择自诉的请求应当支持。
第六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依法、合理、合情地对委托的轻伤害案件进行调解。
对涉及个人隐私、未成年人以及当事人要求不公开调解等情况的案件,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不公开调解。
第七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的调解工作予以支持和协助。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的调解工作予以指导和监督。
第八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协调与配合,共同推动轻伤害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工作。
第三章 管辖、期限
第九条 办案机关应当委托其所在地的区域性人民调解委员会或加害行为发生地、当事人居住地的街道(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前款所列人民调解委员会不适宜进行调解的,办案机关可以商请同级司法行政机关推荐并征得当事人同意,委托其它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
第十条 调解和履行调解协议的期限合计为十五日。
情况特殊需延长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可向委托案件的办案机关提出延期申请。经相关办案机关分管领导批准后,可以延长十五日。
第四章 调解程序
第一节 受理、立案侦查阶段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受理轻伤害案件,应在受理之日起三日内,依据本意见
第三条的规定审查是否委托人民调解。
符合委托人民调解条件的,应当告知双方有申请人民调解等权利。
第十二条 双方当事人愿意接受人民调解的,应当在被告知权利之日起五日内向公安机关提交《人民调解申请书》。
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三日内将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向受委托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移送以下材料:
(一)公安机关《案件委托人民调解联系函》;
(二)《人民调解申请书》;
(三)报案人、被害人询问笔录复印件;
(四)加害人讯问笔录复印件;
(五)验伤单、司法鉴定意见书等证据材料复印件。
第十四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调解工作,并在结案后五日内通知并将《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反馈函》移送公安机关。
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还应当将《人民调解协议书(副本)》和《人民调解协议履行情况记录》等材料移送公安机关。
第十五条 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的,公安机关根据立案与否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或撤销案件的决定。未达成调解协议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公安机关未立案,可以立案或由当事人选择自诉;已经立案的,侦查程序继续进行。
第二节 审查起诉阶段
第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轻伤害案件之日起三日内,依据本意见第三条的规定审查是否委托人民调解。
符合委托人民调解条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在《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被害人诉讼权利义务告知书》送达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或法定代理人的同时,告知有申请人民调解等权利。
第十七条 双方当事人愿意接受人民调解的,应在被告知权利之日起五日内向人民检察院提交《人民调解申请书》。
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三日内将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第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向受委托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移送以下材料:
(一)人民检察院《案件委托人民调解联系函》;
(二)《人民调解申请书》;
(三)公安机关移送的起诉意见书和相关证据材料复印件。
第十九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调解工作,并在结案后五日内通知并将《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反馈函》移送人民检察院。
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还应当将《人民调解协议书(副本)》和《人民调解协议履行情况记录》等材料移送人民检察院。
第二十条 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的,人民检察院可视情作出不起诉决定。未达成调解协议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人民检察院应当继续审查起诉程序。
第三节 审判阶段
第二十一条 自诉的轻伤害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案之日起三日内,告知有申请人民调解等权利。
提起公诉的轻伤害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收案之日起三日内,依据本意见第三条的规定审查是否委托人民调解。符合委托人民调解的条件,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起诉书副本和收到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的民事起诉书的同时,告知有申请人民调解等权利。
第二十二条 双方当事人愿意接受调解的,应当在被告知权利之日起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人民调解申请书》。
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三日内将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委员会。第二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向受委托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移送以下材料:
(一)人民法院《案件委托人民调解联系函》;
(二)《人民调解申请书》;
(三)自诉书或者人民检察院移送的起诉书,相关证据材料复印件。
第二十四条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调解工作,并在结案后五日内通知并将《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反馈函》移送人民法院。
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还应当将《人民调解协议书(副本〉》和《人民调解协议履行情况记录》等材料移送人民法院。
第二十五条 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的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通知自诉人办理撤诉手续;公诉案件由人民法院恢复审理并可酌情对被告人作出免予刑事处罚处理。
未达成调解协议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并依法判决。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二十六条 本意见涉及的各种文书格式,由市司法局会同市公安局、市检察院和市高院统一制定。
第二十七条 本意见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发布部门:上海市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2006年05月12日 实施日期:2006年05月12日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五篇:人民调解典型案例规范格式
人民调解典型案例规范格式
人民调解典型案例规范格式如下:
一、案例格式
案例分案情介绍、调处过程、调处和履行结果、案例点评四个部分,独立成行并使用加粗方括号。如【案情介绍】、【调处过程】、【调处和履行结果】、【案例点评】。
二、案例名称及字体
(一)案例名称。双方当事人姓名(化名)+纠纷类型,如“张××和陈××人身损害赔偿纠纷”。
(二)字体采用。案例标题统一为小二号黑体字,不加粗;文中若有小标题应使用三号楷体字;正文为三号仿宋字,并不得出现加粗字体。
三、案例表述
(一)时间表述。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时间表述应当具体明确年月日或年月日时分,如2015年4月23日、2015年5月3日16时40分。不能使用模糊时间,如去年、前年、三年前,近期、近日、前段时间,昨天、今天、上月、本月等时间代词。
(二)数字表述。均使用阿拉伯数字。涉及金额的大数单位可用万表述,如1万元、50万元、102万元;涉及万元以下金额的小数单位直接用具体数字,如128元、9678.34元。
(三)地名表述。具体地名表达到乡镇(街道),村(社区)用“××”代替,组(社)地名隐去不表述。如“离石区枣林乡××村”。
(四)人名表述。案例中当事人、证人名字全部使用化名,如“陈××”、“张××”;案例中同姓当事人较多的可用甲乙丙丁等表示,如“张甲”、“张乙”、“张丙”;其他与案例调处工作有关的党委政府领导、村(社区)负责人、调解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第一次出现时均使用单位名称+真实姓名,以后则直接使用名字。
(五)机构表述。机构、单位或组织在第一次出现时使用全称,并在括号内注明以下简称“××”,以后出现时直接使用简称。如“枣林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枣林调委会)”,以后则直接使用“枣林调委会”。
四、案例点评。每个案例均应进行点评。点评应紧贴内容、简明扼要,点评内容包括调解的技巧、手段、方式方法和主要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社会公德、当地风俗以及取得的社会成效等,字数不超过300字。
五、其他说明
(一)编写案例应突出和丰富调处过程部分,运用或宣传的法律法规、政策、习俗等要准确恰当。
(二)案例不附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