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本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5篇)

时间:2019-05-15 11:0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课本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课本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篇:浅谈课本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课本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内容、社会、生活、插图、教学、作用

课本插图是小学数学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这几年课本不断更新,使课本插图也变得更加丰富,色彩鲜艳且内容广泛,这不仅丰富了课本的内容,还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了生活的气息。下面以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为例,谈谈课本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逐步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的求知欲强,容易被课本中色彩绚丽,生动有趣的图片所吸引,顿时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充分挖掘插图中让学生感兴趣的因素,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一年级(上)第2、3页“数的认识”的主题图中,将学校生活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特别是第2页插图中黑板上醒目的“欢迎新同学”几个大字,让小朋友们认识到自己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并为成为小学生感觉到骄傲和自豪。课本中还有

许多生动有趣的练习题插图,例如“放风筝”、“开火车”、“小动物回家”等插图,充分调动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好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的概念、定律等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的数学知识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常常运用一些教学用具、学习用具以及教学挂图、动画课件等来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本里的插图,正是教师常用的教学媒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在图中获取相关信息,能提出问题和利用图中的信息将问题解决。如一年级(上)第2、3页“数的认识”的主题图中,让学生“看一看、数一数”,通过数天上小鸟的只数,路边小树的棵数以及国旗上五角星的个数等去理解和认知数。又如五年级(上)第一页“小数乘法”的主题图所展示街道的一角,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场景,学生可以根据插图中人物对白,提出相关问题,并质疑这些问题该怎么去解决,教师因势利导,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学好这一单元的知识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部分练习题插图中还提示出了解决问题的已知条件,例如插图中包装箱上数量的提示,动物园门口票价牌上票价提示等等,这些图中的信息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之中,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社会生活的一角。学生可以通过插图,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难看出,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都是符合小学生各阶段的认知特点来编排的,因为这些插图都贴近生活。例如学校生活的场景、商场购物的场景、公园游玩的场景以及街道、汽车站、游乐场的场景,都是学生所经历过的社会生活场景,使学生具有亲切感,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其中,感觉到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数学。此外,还可以用购物发票图、外汇兑换图等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四、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德育首当其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随时随地利用课本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编者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让数学课本中的插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更重要的就是其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教师应抓住课本中的插图这块德育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在课本里用得最多的学校生活场景图中,用国旗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教育;用操场上学生的体育运动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安全及卫生的教育;用整洁干净的校园对学生进行讲卫生、爱环保的教育;用师生间、同学间彼此打招呼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礼仪教育等等。此外,插图中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南京长江大桥图,司机叔叔节油图,农民伯伯种田图,排除买票图等插

图,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有机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数学课和德育课有机地整合起来。

总的来说,西师版数学课本的插图,不仅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而且打破了学科界限,有效的实现了课程整合,它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重视和挖掘课本插图中蕴涵的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新课标科教改革以来小学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那么作为新一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按照现代化的教学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插图的教育功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 插图 运用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的小学生整天忙着做作业,什么“课后练习”、“单元测试”、“升学练习”,手头上一大堆资料,但是学习成绩就是不提高,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吃透教材的基本原理,遗漏了教材中的插图在学习上帮助。对于现代的教科书而言,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者来说,理应更多地引导小学生要从插图入手。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深感课本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小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利用教学插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力的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例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特性、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2利用教学插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基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是有效教学的内核,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教学难点解决了,重点也就理解掌握了。所以课堂上巧妙利用插图的直观形象性,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从而使知识进一步深化,以至完全内化,从而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作为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往往会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例如:在教学中“0”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单凭语言讲解很难使小学生建立起“0”的概念。在实际教学中,我先后展示三幅小猴子吃桃子的插图。第一幅图是小猴子拿着两个桃子,第二幅图是小猴子吃掉一个,还剩一个桃子,第三幅图是小猴子把桃子吃完了。通过盘子中桃子由两个桃子变成一个,最后一个也没有,小猴子吃桃子的过程生动地展示了0的意义。生动活泼、形象逼真的插图,引起了学生对0的兴趣,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学习中去。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0”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既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创设了良好的情绪铺垫。

3利用几何图形插图,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先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然后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空间想象力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素养。利用几何图形插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大胆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获得对几何图形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形成稳固、清晰的空间观念。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础。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

4利用课本插图,渗透思想教育

数学课本中的情境插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课本中有许多插图,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图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特点。例如:“教师节”让初入学的学生懂得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数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再如:教材结合小朋友一天的生活来巩固对整时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要转两圈,有早晨8时,也有晚上8时,还通过小朋友一天的作息时间,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生活和学习,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此外还有开学图、小朋友做好事等插图,这些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我们要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插图具有显著的、多方面的教学辅助作用,作为教师,要学会恰当运用这些插图搞好教学。当然,教材中的插图也并非适合所有地区、所有年龄段的学生,插图教学也不能代替其它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合理安排,充分了解插图的功能,将插图教学与其它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充分发挥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范文]

充分发挥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材料。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解释文本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训练语言表达,从而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 插图 简笔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32

最近听了三位同事的课,他们共同之处是都运用了简笔画来辅助教学。简笔画是采用最简单的线条来概括地勾画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具有概括、形象、幽默、简练,成形迅速等特点,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位教师是如何运用的。

案例呈现

第一位教师执教的是《狼和小羊》一文。课前,教师对黑板进行了精心的布置,画上一条弯弯的小溪,小溪两侧还画一些花草进行点缀。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教者又相继在小溪边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了凶猛的狼和温顺的小羊。寥寥几笔,勾画出两者栩栩如生的形象。可在下午评课的时候,一位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教者把狼和小羊分别画在小溪的两侧,那狼岂不是要跃过小溪才能吃到小羊吗?”教者快速打开课本,插图中的狼和小羊是站在小溪的同一侧。简笔画再精彩也因为小小的失误而适得其反,文中现成而又准确的插图却被束之高阁了。

第二位教师执教的是《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依次在黑板上画上耸立的大山爷爷,自以为是的小松树,谦逊的大松树和循循善诱的风伯伯。当教者画完简笔画时,一个调皮的小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崇拜,大声嚷道:“老师,你画的画太好了,跟书上的一样!”我们后面听课的教师都笑了,不知是为这位学生的可爱而高兴,还是为同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喜悦。但静下心来想想,既然书上都有了现成的插图,教者又何必把精力浪费在简笔画上呢?

第三位教师执教的是《詹天佑》一课。课中所涉及的“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人’字形线路”那段文字中包含着好几个方位词,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更大。如果教师只是紧紧抓住语言文字来展开教学,反复地读,学生听起来乏味,对重难点还是稀里糊涂地,那么这样的教学显然是违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只见执教者挥动手中的粉笔,在这里以画代讲,边讲边画,与学生共同商议如何画图。最后,只凭借几幅简图,学生便可以清楚明白地理解这几个问题。

教学思考

我是一名80后的语文教师。回想起自己小学语文学习生涯,那时没有课件,甚至连挂图都少见,教师教学的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课文中的一些经典插图却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时英勇无畏的形象,伏尔加河上纤夫凄惨的生活场景,列宁与养蜂人亲切交谈的场景……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照片、绘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我们的印象甚至超过文字所表现的内容。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忽略了这些插图的存在,并没有让它们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插图具备文字所不具备的一些优点与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那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这些插图呢?在执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课时,我就多次结合课本插图来展开教学。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图激趣

刚开始教学时,我就让学生打开课本,观察插图,说说图中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中的插图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有的学生注意到了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有的学生关注到一个小孩子高举着捕蝶网追逐着一只蝴蝶,可淘气的蝴蝶飞进了黄色的菜花中不见了踪影……结合这样一幅充满童趣的图画,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在这里,我充分利用插图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所谓表达能力,不是简单地说出图画内容,而是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有组织地用书面语言把插图内容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当然,这种表达能力并非通过一两次简单的练习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教师长期不断的训练下才得以逐步提高。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表达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再到说一段完整的话,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自主是最好的方法,以图释意

在说说诗句意思时,学生们进入了插图所创造的意境中,一个个说得绘声绘色。这样不但帮助学生品词析句,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使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综合发展。当一个女生对“疏疏”一词不理解时,另一个聪明的小男孩立即举手告知她是“稀稀疏疏”的意思。我本来以为他采取的是组词理解词义法,谁知他竟指着插图说:“你看,这篱笆上的洞这么大,不就是稀稀疏疏吗?”对“未成阴”的理解也是本首诗教学的一个难点。从字面看,可以理解为“没有形成树荫”,可这样的理解太过于抽象。指导孩子观察插图后,他们明白了这是暮春时节,树叶长得还不够茂密。这就是插图辅助功能的作用。当孩子们对“疾走”中“走”的意思是“走”还是“跑”产生分歧时,我让他们观察插图中的孩子,答案便一目了然了。其实,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是个开始,我们还可以拓展到利用生活、利用大自然这样的大“插图”来学习语文。

三、投入是最妙的体验,以图悟情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要想理解作者的诗,就要走入作者的生活。作者早期的官运还是亨通的,但当被推荐为临安府教授时,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他劝谏孝宗姑且放下不急的政务,专心准备对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宋高宗驾崩,他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的事情,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杨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就辞官归隐,从此不再出仕,朝廷几次召他赴京,他都坚决推辞。因为他长期居住在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当我们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便可体会到此时的杨万里不再苦苦追寻自己的梦想,而是愿意隐居田园,对乡村田园风光充满了喜爱之情。

四、写作是最后的收获,以图练笔

教学至此,本课的插图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极致,因为这首古诗内容浅显,再加上插图的辅助,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因此,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孩子们将观察课文插图和自身捕捉蝴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用文字描绘一幅“儿童捕蝶图”。学生描写的片段如下:

在百花盛开的美好春季,正是蝴蝶们出来采花的时节。这时候孩子们总是想着捕捉它们。我们看到并且常捉的是一些白色的菜粉蝶。瞧,这里有一只正歇在花上的菜粉蝶!哥哥轻踩步伐,以小碎步慢慢走向可怜的蝴蝶,然后趁它不备用两根手指捏住它的白色翅膀。有时,哥哥也在蝴蝶飞舞时捉它们。他或是直接扑上去抓住,或者脱下外套拿去罩住它们……

总之,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它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更有实效。

(责编 韦 雄)

第四篇:浅谈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插图的作用不容忽视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课文配有插图,这些插图鲜活、直观、富有儿童气息,易于小学生观察理解,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配合,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是小学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挖掘课文插图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在新、异、奇的情境中生动、形象、具体地掌握知识,从而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

第一、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倡“乐学原则”。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者趣也。也就是说,学习要有兴趣,才能学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就是针对儿童认知心理,运用生动有趣的插图进行诱导,唤起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新奇、有趣、亲切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亲人》一课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的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的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利用好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

点。课文中有的插图体现了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用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丰碑》第七自然段时,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下列问题:倚靠在树杆下的老战士衣着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动作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神情镇定安详?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的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词句的含义。这样一节课下来,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既训练了学生个人的观察能力,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既提高了学生准确生动地观察描绘人物的能力,更准确地把握了老战士这一人物典型的形象。

第三、利用好插图,能帮助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如教学完《长城》一课后,教师可让学生看图后进行总结:看着这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屹立于崇山峻岭上的长城,想起那些古代劳动人民是使用着怎样简陋的工具,又用着怎样的毅力来完成这一被称为“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同学们,你想说点什么?由此,让学生感受长城的气势,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四、充分利用好插图,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帮助学生进行记忆。新教材中的不少课文需要记忆背诵,这无疑会给部分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把插图转化为文字,学生就容易记忆了。如《卢沟桥的狮子》

一课,课文要求学生背诵描写狮子形态的第二自然段,由于狮子的形态一共有五种,学生很容易混淆。文中配了三幅插图,把狮子的形态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出来,凭借这一优势,我们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大略记清狮子形态的顺序,再多次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并让学生配以相应的动作,接着抛开文字内容,让学生看插图进行记忆背诵,结果平时难以背出来的学生也就很快背出来了。

第五,借助插图,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小学习作教学是启蒙打基础阶段。因此,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放在首要地位。因为小学生只有观察得好,才有可能把作文写好。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很多,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学会观察的方法,增强观察的能力,从而为习作打下基础。如教学《小站》一文时,可先让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说说图画的内容,再将学生引入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和写作顺序,让他们从中学习观察方法;当完成这课教学后,再让学生进行学法迁移,学习《小站》一文的观察方法,亲自观察校园的一角或自家、邻居的小院;最后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东西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就能降低习作的难度,让绝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尝到习作成功的快乐,从而让他们从小增强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六、利用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收

获创新的花朵。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而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强,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激发兴趣,他们就能展开丰富的想象,不断的创新。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选取一些激发学生兴趣、想象丰富的事例,就能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学生的兴趣一旦提高,就会展开非凡的想象,他们的思维就会绚丽多彩,散发出创新的火花。如高鼎的《村居》,作者将自然景物和活动的人物巧妙地融合在一幅画面里,赋予了早春二月乡村景物新的意境,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让人读来心旷神怡,除了那明媚的春光令人沉醉外,一颗童心仿佛也飞到了空中,让人浮想联翩,令人神往。教学时,出示文中插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伴着美妙的古筝乐,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仿佛身临其境。你听:地上的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快乐的唱歌。杨柳的绿枝条抚摸着堤岸,轻轻地摆来摆去,放学回来早的孩子,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特别是对孩子放风筝内容的想象,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创新的光彩正渐渐绚烂。

生1:哦---放学了,同学们高兴地跑着,跳着,大家一边跑一边整理着自己的风筝,议论着怎样进行风筝比赛„„

生2:一个扎着小辫的孩子高高地举着一只五颜六色的老鹰风筝,一边跳,一边叫“快!快!”“注意,小心挂在树枝上”„„

生3:快看哟!我的风筝正在和云朵比高低嘞!在这个拓展的过程中,学生眼观画面,放飞想象,完成了一次想象再创造的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爱想象是学生的特点,精美的插图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的联想。

1、提出假设,启发想象

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引导观察图上能看到东西外,还要启发学生想象图上没有出现的东西。或把图上的内容作一假设,变换,让学生想象新的条件下的新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小松鼠找花生》一文中,花生特殊的结果方式让小松鼠犯难了,而插图帮助小松鼠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教学中,一位教师作了假设,把小松鼠假设为小蚯蚓,让学生说说小松鼠来到地下会看到什么,它会怎样想呢?爱想象的低年级学生对于这样的假设很感兴趣的。有的小朋友说:“小松鼠到地下,它艰难的向前爬呀爬呀!一会儿看到了一串串花生,它终于明白了,原来花生的果实长在地下,而不是挂在枝头。”有的说:“呀!地下太暗了,小松鼠爬呀

爬,头上不知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一抬头,发现原来就是苦苦寻找的花生。它连忙摘了一大串,然后钻出了地面。”„„这样的想象训练满足了学生的爱想象的心理,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插图直观、形象,易于小学生接受。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其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的战友邱少云》中一幅插图,描绘了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的情景。在教学中,一位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首先着眼于整个画面,对各种事物都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让学生对当时的环境有个大略的了解。在观察整个图画的基础上,重点观察邱少云的动作和面部表情,最后引导学生把整个画面的事物联系起来,想象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让学生创设课文中所没有或比原文更生动、更形象的情景来。学生通过观察图画,阅读课文,想象情境,在头脑里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进一步体会邱少云的内心世界和他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的精神。

第七,充分利用好插图,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感受教材中的美,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1、让学生在展现情境中感知美。课文插图以形象、直

观的画面展示了课文内容,同时因为色彩鲜艳,生动逼真,又使它具有一定的美育功能,恰当地指导学生看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爱美之情。人教版第十册《阿里山的云雾》一文第二自然段,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教师可在学生学课文过程中,适时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体会文章中的“笼罩”、“遮蔽”、“笼着”、“汇成”、“漂浮”、“插”等词语,想象千变万化的秀美画面,体会作者对阿里山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给人的美妙意境。凭借插图,把学生带入风景优美的避暑胜地-------阿里山,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2、让学生在读读画画中表现美。一篇好的写景文章,一首诗歌,往往就是一幅深刻意蕴的画。以图配文,可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到美的认识。《暮江吟》这首古诗词句优美,浅显易懂。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读诗、画图、涂色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美景。①读诗。学生借助注释、字典读诗,边读边画,教师巡查指导,抓重点词“铺”、“可怜”组织讨论,为学生释疑、解难。②画画。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并联系生活实际画出夕阳、江面、露珠、新月。初步感知诗中所描写的景物。③涂色。绘好草图后,让学生根据诗句意思,用橙红色或金黄色涂色,绘出夕阳的余辉斜照江面的景色,来表示“一道残阳铺水中”的意思。江面的一半用

碧绿色来涂,表示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颜色,江面的另一半用红色涂,表示夕阳的余辉映照在江面的颜色。

三、四句诗,可让学生大胆想象,将露珠、新月融为一幅图,再配上草绿,深蓝色的夜空„„绿、墨、蓝等颜色的大胆使用,勾勒出深秋时节夜晚的幽深意境。④吟诗。通过画画、涂涂后。一幅幅《暮江夜景》图跃然纸上,此时,再让学生看着图反复吟诗,诗画交融,学生就深深地领悟了全诗描绘的美丽景色。学生运用不同的彩笔、图案,借助插图,在纸上涂抹出不同的色彩,这简单的形式把每个学生隐形的思维过程外现了,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可忽视插图的作用,每一幅插图都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形象、直观地提示着教材中某一方面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审美、观察等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及个性。

第五篇:充分发挥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225000)杨婷

[摘 要]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它们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材料。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解释文本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训练语言表达,从而发挥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教学 插图 简笔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32 最近听了三位同事的课,他们共同之处是都运用了简笔画来辅助教学。简笔画是采用最简单的线条来概括地勾画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具有概括、形象、幽默、简练,成形迅速等特点,便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我们先来看看这三位教师是如何运用的。案例呈现

第一位教师执教的是《狼和小羊》一文。课前,教师对黑板进行了精心的布置,画上一条弯弯的小溪,小溪两侧还画一些花草进行点缀。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教者又相继在小溪边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了凶猛的狼和温顺的小羊。寥寥几笔,勾画出两者栩栩如生的形象。可在下午评课的时候,一位教师提出这样的疑问:“教者把狼和小羊分别画在小溪的两侧,那狼岂不是要跃过小溪才能吃到小羊吗?”教者快速打开课本,插图中的狼和小羊是站在小溪的同一侧。简笔画再精彩也因为小小的失误而适得其反,文中现成而又准确的插图却被束之高阁了。

第二位教师执教的是《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依次在黑板上画上耸立的大山爷爷,自以为是的小松树,谦逊的大松树和循循善诱的风伯伯。当教者画完简笔画时,一个调皮的小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崇拜,大声嚷道:“老师,你画的画太好了,跟书上的一样!”我们后面听课的教师都笑了,不知是为这位学生的可爱而高兴,还是为同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喜悦。但静下心来想想,既然书上都有了现成的插图,教者又何必把精力浪费在简笔画上呢?

第三位教师执教的是《詹天佑》一课。课中所涉及的“两端凿进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人’字形线路”那段文字中包含着好几个方位词,学生理解起来难度更大。如果教师只是紧紧抓住语言文字来展开教学,反复地读,学生听起来乏味,对重难点还是稀里糊涂地,那么这样的教学显然是违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只见执教者挥动手中的粉笔,在这里以画代讲,边讲边画,与学生共同商议如何画图。最后,只凭借几幅简图,学生便可以清楚明白地理解这几个问题。教学思考

我是一名80后的语文教师。回想起自己小学语文学习生涯,那时没有课件,甚至连挂图都少见,教师教学的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但课文中的一些经典插图却留在了我记忆的深处——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时英勇无畏的形象,伏尔加河上纤夫凄惨的生活场景,列宁与养蜂人亲切交谈的场景„„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有照片、绘画,形式不同,风格各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帮助教师和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辅助材料。有时一幅立意角度与视觉效果俱佳的插图留给我们的印象甚至超过文字所表现的内容。遗憾的是一些教师忽略了这些插图的存在,并没有让它们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插图具备文字所不具备的一些优点与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那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这些插图呢?在执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课时,我就多次结合课本插图来展开教学。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图激趣 刚开始教学时,我就让学生打开课本,观察插图,说说图中哪些景物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中的插图描绘了幽静安逸的田园风光和儿童在菜花地边追逐蝴蝶的生动画面。有的学生注意到了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有的学生关注到一个小孩子高举着捕蝶网追逐着一只蝴蝶,可淘气的蝴蝶飞进了黄色的菜花中不见了踪影„„结合这样一幅充满童趣的图画,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在这里,我充分利用插图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所谓表达能力,不是简单地说出图画内容,而是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有组织地用书面语言把插图内容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当然,这种表达能力并非通过一两次简单的练习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在教师长期不断的训练下才得以逐步提高。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表达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再到说一段完整的话,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自主是最好的方法,以图释意

在说说诗句意思时,学生们进入了插图所创造的意境中,一个个说得绘声绘色。这样不但帮助学生品词析句,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使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综合发展。当一个女生对“疏疏”一词不理解时,另一个聪明的小男孩立即举手告知她是“稀稀疏疏”的意思。我本来以为他采取的是组词理解词义法,谁知他竟指着插图说:“你看,这篱笆上的洞这么大,不就是稀稀疏疏吗?”对“未成阴”的理解也是本首诗教学的一个难点。从字面看,可以理解为“没有形成树荫”,可这样的理解太过于抽象。指导孩子观察插图后,他们明白了这是暮春时节,树叶长得还不够茂密。这就是插图辅助功能的作用。当孩子们对“疾走”中“走”的意思是“走”还是“跑”产生分歧时,我让他们观察插图中的孩子,答案便一目了然了。其实,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是个开始,我们还可以拓展到利用生活、利用大自然这样的大“插图”来学习语文。

三、投入是最妙的体验,以图悟情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要想理解作者的诗,就要走入作者的生活。作者早期的官运还是亨通的,但当被推荐为临安府教授时,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他劝谏孝宗姑且放下不急的政务,专心准备对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宋高宗驾崩,他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的事情,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杨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就辞官归隐,从此不再出仕,朝廷几次召他赴京,他都坚决推辞。因为他长期居住在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当我们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便可体会到此时的杨万里不再苦苦追寻自己的梦想,而是愿意隐居田园,对乡村田园风光充满了喜爱之情。

四、写作是最后的收获,以图练笔 教学至此,本课的插图作用还没有发挥到极致,因为这首古诗内容浅显,再加上插图的辅助,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因此,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进行写作练习。孩子们将观察课文插图和自身捕捉蝴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用文字描绘一幅“儿童捕蝶图”。学生描写的片段如下:

在百花盛开的美好春季,正是蝴蝶们出来采花的时节。这时候孩子们总是想着捕捉它们。我们看到并且常捉的是一些白色的菜粉蝶。瞧,这里有一只正歇在花上的菜粉蝶!哥哥轻踩步伐,以小碎步慢慢走向可怜的蝴蝶,然后趁它不备用两根手指捏住它的白色翅膀。有时,哥哥也在蝴蝶飞舞时捉它们。他或是直接扑上去抓住,或者脱下外套拿去罩住它们„„

总之,课文插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它能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美丽,更有实效。

下载浅谈课本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课本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充分发挥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插图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一些......

    浅析历史课本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最终定稿]

    浅析历史课本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福清市沙埔初级中学杨秀宝 【摘要】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

    浅谈如何发挥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如何发挥插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学校逐步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发挥其主体性。运用插图这一教学手段......

    浅谈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图片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而且承载着更多文字所不能描述的信息。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课本插图占有很大的比例,这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

    浅谈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插图,一方面可以为阅读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利用插图可以培养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提高......

    充分发挥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合集五篇)

    充分发挥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沈海青 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

    浅谈课本插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课本插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课本插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朱行园 (安徽省长丰县下塘中学) 摘 要:课本插图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理学科的特......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巧用课本插图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巧用课本插图 摘 要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插图,形象鲜明、图文并茂,既传递着丰富的课文信息,又是学习的重要辅助材料。只要深入挖掘课本插图的功能价值,就可以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