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教材插图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新教材插图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 生物教材中的插图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 具有直观形象、简明生动的特点, 能表达出丰富的生物学信息, 是生物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运用插图,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重视对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渗透 “生物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的观念;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关键词: 插图 教学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 优点之一就是提供了更大量的插图, 包括照片、图表、结构图、演示图、示意图、模式图等。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人脑对于图片等形象信息的记忆能力是语言文字记忆的 1000 多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科学合理地处理好这些插图, 把握了这把钥匙, 并以此为载体, 可以突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 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综合、迁移、创造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兴趣, 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一、运用插图,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新教材中配有大量形式多样、画面清晰的插图, 这正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而精心设计的, 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必修 2 中插图 3-15 “色盲测试图” , 教师问: 同学们以往在体检的时候有没有看过这样的图呀? 图中的数字是几呀? 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有人不能准确识别这类图的情况呀?通过这样的插图帮助他们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 体会患者遇到的问题, 可是到底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呢?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运用插图, 加强生物学科的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不少, 其中有生物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新教材必修 1 插图 1-3 “正确使用量筒” 一幅插图就把如何正确读数解释得清清楚楚了, 起到了以图代文的作用。总之,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直观、形象, 一目了然, 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的好资料。
三、运用插图, 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的插图有的形象地表示结构的组成, 有的生动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 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 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例如, 必修 1 插图 2-11 就直观地解释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插图 2-13 形象地显示了氨基酸脱水缩合的变化过程。插图 4-12 “光合作用图解” 是光合作用这节课的关键, 在教学时课本的文字内容要通过这幅图解释清楚, 在学生脑子中将抽象的内容以这幅图的形式形象记忆, 课后也可以将这幅图进行加工给学生做填图训练。
四、运用插图, 重视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
新教材配合生物科学发展的历史, 刊印了很多位科学家的肖像。必修 1 就有罗宾·沃伦、巴里·马歇尔、施莱登、施旺、列文虎克等 10 位。结合教材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内容, 并用生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介绍科学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例如, 必修 1 图 1-2, 100 多年前斯巴兰扎尼研究生命发生所用的装置可以帮助我们领会科学家当时的实验思路。在当时实验成功但是仍有质疑的情况下, 斯巴兰扎尼不怕失败不怕挫折, 设计了更加有说服力的实验器材, 最终让所有的人认可了自己的设想。通过这类插图进行教学, 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树立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 有着重要作用。
五、运用插图,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运用插图, 可以将这些材料呈现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 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例如, 以新教材必
修 2 中插图 5-7 “袁隆平在培育杂交水稻” 为媒介介绍杂交水稻的育种原理、培育过程、杂交水稻的优势, 让学生了解他在中国农业发展中的杰出贡献, 强调此项科研成果在世界农业史中的地位,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运用插图, 渗透 “生物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的观念 “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 提倡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并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物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 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是本次课改提出的新理念。生物教材中的插图紧扣了这一新理念。如必修 2 插图 1-1 “转基因番茄和普通番茄” 等等, 这些图片中的实物都源于生活, 用之于生活。通过这些图片,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生物学科的重要性, 了解生物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而广泛的联系, 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生物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运用插图,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可持续发展观认为: 人类应当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 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利,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能保护环境, 也不损害、削弱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和以往的教材相比, 必修 3 《稳态与环境》 中新设置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 其间配以相应的插图 5-8, 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总体策略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时时刻刻都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指导自己的行为, 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珍惜自然资源、爱护自然资源, 逐步养成科学的生活态度与习惯, 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八、运用插图, 落实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关注和参加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 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自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 生物科学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迅速发展, 并产生了现代生物技术产业, 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和发展。教师应该重视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插图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科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例如, 必修 2 插图 1-1 “转基因番茄和普通番茄”、图 1-2“ 转基因金大米” 就形象地将 20 世纪末诞生的一项生物新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功能展现在了学生眼前。依赖生物新技术产生的这些新作物有的更耐贮存了, 有的营养价值有了更大的提高, 引导学生讨论这项新技术的出现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并且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和网络等了解更多的信息, 开展调查、研究、讨论等活动, 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插图, 它既是生物教学的直观教具, 又是生物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既要起 “教具” 的作用, 又要起 “教材” 的作用, 新教材的大量插图给我们的教学增添了斑斓的色彩。实践证明, 最大限度使用插图, 并合理运用各种媒体手段赋予图片以生命和活力, 能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形成思维;用足插图, 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由知识型向智能型转变。综上所述, 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插图这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 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 理解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第二篇:在高二生物新教材的教学中
在高二生物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普遍遇到这样的问题:教材的知识容量大幅度增加,而课时却偏紧。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吃透教材教学2007年金秋,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材走进了福州的绝大部分中学课堂,到现在已经完成了必修
1、必修2和必修3三个模块的教学任务。现行的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编排,知识结构,新旧知识的衔接来看,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提高和创新。新编教材的每章均以插图引出,课文中穿插了“想一想”、“课外读”、“小资料”旁栏思考题相关信息“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自我检测”“知识链接”“学科交叉”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练习、自我检测“科学前沿”等栏目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吃透教材,题探讨”被编排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是由图片+情景+讨论题组成。探讨中的问题,有的来自生活;有的来自科学实验;有的来自科学史;有的来自最新生物科技等,认为,在组织“问题探讨”专栏教学时,应根据讨论题的难易、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实际情况。必修利用“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一)、思维热身,导入新课:如果“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较避免学生讨论不了,又浪费了时间。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问题探讨”SARS 病毒侵害了人体的哪些细胞,是如何危及人的生命?但必须指出“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并导入新课。又如“第2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关于DNA鉴定技术的“问题探讨”,涉及高新科技问题,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
二。如“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的“问题探讨”: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讨论:(1)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是怎样? 这些问题属于渗透作用原理的探究,就算是过去的生物教材,对这些问题的解析,学生也不容易接受。因此,教师可直接讲解讲解讲解。转入“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部分内容的学习。否则,这节课就只有在“问题探讨”上兜圈子了。直接讨论如果“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较易,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可直接组织学生讨论。例如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六章第1节细胞的增殖”一节的“问题探讨”:象与鼠的个体相差十分悬殊。讨论:(1)请推测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悬殊如何?(2)生物体的长大,是靠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靠细胞体积的增大? 这些讨论题较简单,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在课文第一段有相应的说明。因此可以让学生直接讨论,教师也可通过“为什么象与鼠相应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大小无明显差异?”“细胞不能无限长大”这一知识的学习。生物必修《与》“第章第节”一节的“问题探讨”:教材中的一些“问题探讨”是可以帮助学生从一个知识点迁移到另一个知识点,加强各知识点的联系,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广度发展,教师可以此作为过渡语言。例如: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章第节”一节的“问题探讨”:如果“问题探讨”中一些讨论题,学生须在学习新课中利用所学的知识才能解答,教师就可以“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讨论。这样可避免在开始讲、在新课过程又讲的重复,节省了时间。生物必修《与》第章第节“问题探讨”:(1)既然知道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加速?(2)在这个例子中,人的哪些反应与神经调节有关?哪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间的关系吗?又如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的“问题探讨”:有些蔬菜大棚用红色或蓝色的塑料薄膜代替普通塑料薄膜,有的温室内悬挂发红色或蓝色光的灯管。讨论:
(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2)为什么不使绿色的塑料薄膜或补充绿色光源? 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章第节”一节“问题探讨”:
第三篇:浅论历史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论历史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历史插图教学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课本的插图和教师搜集、制作的图、画进行教学。由于历史的“过去性”这个特点,讲的是过去的事,无法直接看到,也无法再现,教师要使学生有历史的感觉、历史的形象,使“过去”能在学生观念中明显再现,就需要借助历史插图,历史插图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插图教学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描绘法
这是以图示为主结合语言演示的一种教法。如《受到迫害的犹太人》这幅图体现了犹太妇女、小孩都胆战心惊地举着双手,被纳粹党驱赶、屠杀的惨况,使本来难以理解的“法西斯”这个概念,由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图中犹太人的悲惨境遇,这个晦涩难懂的词一下子就理解了。描绘法除以爱憎情感感染学生外,对于古建筑工程的插图,教师可以搜集一些诗文,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赵州桥》桥型优美,结构新颖,很像古人所说,如出云初月,雨后彩虹。可用宋人杜德源诗“坦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和明人祝万祉诗“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等句子,增强这一古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二)联想法
如演示《商代戴手铐的陶俑》时,可引导学生想像当时奴隶们不甘屈服的形象,深刻揭露奴隶殉葬的罪恶。讲《焚掠后的圆明园残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想像,一方面,虽然只是残砖断瓦,但仍然可以想像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此处可联系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对圆明园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就会挨打”的证明。
联想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想象力。
(三)启发法
历史插图能使比较抽象的史实事因或史事意义具体起来。如对阎立本的《步辇图》演示,可组织讨论以下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唐初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和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①坐在步辇上的人是谁?
②为什么唐太宗要接见吐蕃的使者?
③从这幅图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社会现实?试举例说明。
又如,以1927年德国漫画《关于危机的预言》来说明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组织以下问题来启发学生:
①山下这批人的情形是什么意思?
②危崖上那些人悠闲自在地宴会又是什么意思?
③这幅漫画影射什么?它跟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有什么关系?
(四)悬念法
历史上颇多难解之谜,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后自己去寻求答案。如《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四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巨大的石头重达五吨,当时又没有起重机、汽车等机械,你认为他们究竟使用什么工具来进行搬运?
②修建金字塔时,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装置,没有现代化测量手段,如何勘测并平整出五万二千九百平方米的塔基?
有兴趣的同学平时就会留意这些资料,对历史的奥秘作进一步的探索。
(五)比较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复习巩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和《战后的欧洲》这两幅图可以比较,以理解战后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阵营的变迁,德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国被摧毁,波兰等八个国家新兴。
复习课中可以将《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黄海大战》《日本赴欧美参观团出港》等图进行比较,各图的特点明显体现出了清政府的腐朽,黄海大战中中国军队的不堪一击,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日本的强大,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清晰了。
(六)概括法
使用概括法的图示教学,一般都需要教师自绘图画或从互联网上搜集各种资料图片。例如《世界文明古国》这幅画,上面确切标有各国国名、各大河流,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对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发源的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等内容具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概念。讲明朝营造北京城,可以绘制一幅金、元、明三朝京都沿革图,理顺金的中都、元的大都、明的北京城三者之间的关系。复习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可以绘制一幅五朝迁变图解,使学生学到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予以综合,使之系统化。
图示教学对于任何学校任何条件的班级,都是切实可行的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法。它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通过形象性、启迪性、条理性等方面,充分达到历史现象的再创造境界,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等等,所以不断探索和总结图示教学法,对于改进历史教学是很有好处的。
第四篇:充分发挥插图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现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插图的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利用插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插图中较明显或自
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第一册准备课的“开学图”时,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年龄、性别、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渗透分类思想。在以上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提问:图中有几个学生?几个老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个人?几棵树?……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二、利用插图直观形象的特点,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时,教材在认识数“4”时安排了“乘客排队上公共汽车”的插图。教学时可结合插图进行提问:“共有几个乘客在上公共汽车?谁排在第一?小朋友排在第几?”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数在表示数量多少和先后顺序时所代表的“基数”和“序数”这两种不同的含义。“0”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单凭语言讲解很难使小学生建立起“0”的概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组插图的观察比较进行教学:插图中第一个集合圈里有2只杯子,就用数“2”表示;第二个集合圈里有1只杯子,就用数“1”表示;第三个集合圈里一只杯子也没有,就用“0”表示。虽然不要求学生说出“0”是空集的基数,但通过对插图的观察使学生初步感知到“0”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实际意义。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绘制出实物图、线段图,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说图以及据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插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插图,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向小学生渗透集合、函数、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教材大量采用直观形象的集合图、对应图等向学生渗透现代数学思想。在渗透这些思想方法时,不能出现抽象的定义、名称,而只能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图形的观察,感受到这些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在教学“2+1=3”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渗透并集思想:一个圈内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后把这两个圈用一个大圈圈起来,表示原来的2个小朋友加上新来的1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量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通过如准备课中的“萝卜、白菜图”渗透对应思想;通过如渗透函数思想等。
四、通过几何图形的提前渗透,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矗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这些几何形体教学与认数、计算和应用题教学同步进行,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充分利用插图中的美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六、通过孕伏,从实物图过渡到线段图随着学
第五篇:历史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浅谈(yanhao)
历史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浅谈
历史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新教材中编排了丰富多彩的插图。如何来有效的运用好这些插图,历史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在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摸索后,深感课本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就历史课本中的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图为路,导入正题
如教学《秦朝的统一》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流,身著龙袍,踌躇满志,左手执剑,右手评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可以看出他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对于秦始皇,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入门了。
二、激发兴趣,陶冶情操
“兴趣乃成功之母”,是求知的前提。一个人对他所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表现出注意的倾向。学生爱听故事,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教材中的插图,运用得好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有趣的画面,教师应充分挖掘插图中的趣味性内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例如,讲《七年级历史下册》岳飞精忠报国时,先可让学生自读课本的小字部分,介绍岳飞及岳家军的情况,说明岳飞抗金斗争的正义性,他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勇敢善战,受到人民的爱戴,然后老师再插入“岳母刺字”的故事,并结合“岳飞还我河山”与 “秦桧跪像”的插图,对岳飞抗金斗争给予高度评价,并对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给予以痛斥,以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还比如在讲火药、火器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悟课本上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今日的火箭发射原理,实际上就来源于宋代的火器。14世纪火药传入欧洲,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以图引路,突破难点
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新编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难点的突破起了辅助作用。如九年级上册讲到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时,课本用了一幅金字塔式的插图,学生就不难理解四个种姓之间的关系了。运过这种金字塔的形式逐级向上缩小,说明等级越高的人越少。这样抽象的难点问题就显得具体形象了。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攻破了本节的难题。再比如《战国七雄》一课中学生不但要知道战国七雄的名称,而且要能指出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这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课本有 “战国形势图”,就是帮助突破这个重、难点的好帮手。尤其是可以根据战国形势图中各国的地理位置编成歌谣:“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这样学生既记住了七国的名称,又记住了它们在地图上的位置,而且还为下一个问题,合纵连横的讲解打下了基础。
四、提高素质,培养品德
历史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做到以古借今,以史为鉴的目的外,同样历史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过程。而历史课本的插图也同样有这样的功效,并且相对直观,更易于学生的接受。如课本中的长城,故宫,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插图,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人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总之,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利用好课本的插图,无疑将为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