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问题的调查研究》

时间:2019-05-15 11:2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问题的调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问题的调查研究》》。

第一篇:《关于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问题的调查研究》

课题调研实施方案

一、调研内容

1、从理论上探讨民主决策机制的基本内涵、所含要素,以及影响民主决策机制的主要因素;

2、调查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民主决策机制现状及运行情况,重点分析“一把手”在决策中的作用;

3、调查分析当前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在民主决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重点分析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民主决策机制在民主决策中的影响;

4、从决策规则、程序、途径等方面,研究提出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文章按以上四个部分撰写,字数掌握在6000字以内。

二、调研要求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和十六 1

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关于“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的重要论述,力求调研工作充分贯彻和体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2、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主线,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调查和研究相结合,着眼于理论思考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做到理论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统一。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注意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突出重点、焦点和热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

4、坚持走群众路线,对一些深层次问题采取如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案分析、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深入调研,善于吸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使调研成果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承担单位

县委组织部(干部股、办公室)、县委党校,桃城镇、五里街镇、达埔镇、蓬壶镇、湖洋镇、锦斗镇、坑仔口镇等 7个乡镇党委

四、时间安排1、6月10日下午召开调研课题协调会,由承担调研课题的各单位人员参加,各承担单位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6月30日前完成初稿,送县委组织部干部股汇总。

2、6月下旬至7月中旬,由县委组织部组织有关人员深入有关乡镇(除以上7个乡镇外)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乡镇党政领导班子民主决策机制现状及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的意见和建议等情况。

3、7月上旬至7月中旬,由县委组织部干部股会同办公室人员一起撰写调研课题初稿。

4、7月下旬,由县委组织部将调研课题初稿征求各承担单位意见后,送部领导审阅。

2005年6月8日

第二篇:关于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问题的调查研究

关于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问题的调查研究

决策问题关系事业兴衰成败,正确的决策不仅能凝聚人心,推动发展,而且能造福百姓,增强后劲,错误的决策不仅会贻误发展,而且会损害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正确的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决策运行机制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基本要求,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键问题,也是调动方方面面干部群众积极性,合力发展的迫切需要。连日来,我们立足本镇实际,先后走访了部分乡村和镇直部门,通过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问题”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现试从党委决策运行机制角度研究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问题,以同仁商榷。

一、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随着各级领导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思想的开放度不断扩大,民主与科学意识不断增强,表现在领导决策方面,更具前瞻性、务实性和有效性。但应该看到,还有相当一部分部门尚未完全建立起自觉的、规范的、科学的领导决策机制,在认识与实践上仅处于“必然王国”的阶段,其原因固然有领导群体与个体的能力和素质、客观环境的多变与信息采集的难度、群众的参与程度以及利益机制的制约等等,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框架下运行,与国际接轨、与市场接轨还不是太适应。表现在领导行为上,更多的处于“传达贯彻”和“具体操作”层面,而缺乏“科学决策”。传达贯彻上级指示和部署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形成有自身内涵和特色的决策,尤其是重要的科学决策。目前,一些单位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主观决策、经验决策、无效决策等问题。所谓“主观决策”,即没有很好地从研究所实际出发,盲目照抄照搬别的单位的经验,这种情况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中有所表露。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是必要的,但必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照抄照搬、简单模仿、“拿来主义”在有的情况下有效,有的情况下“东施效颦”。因此,要做具体分析。所谓“经验决策”即缺乏论证,由主要领导“拍脑袋”决策,貌似“果断、开拓”,实际上比较粗放,决策风险较大。决策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信息、科学分析并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所谓“无效决策”即由于缺乏群众参与和共识而推进乏力,导致决策“流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发展,抓紧构建起适应激烈竞争形势、适应市场经济需求、适应实际的领导决策机制,不仅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而且十分紧迫。实践证明,凡是决策机制比较健全的研究所,决策的质量和效率比较高。反之,决策机制不健全、决策效率不太高的单位,一般来说,问题会比较多,甚至可能会造成一些重要失误。因此,各单位对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实践中改革和完善。

二、近年来我镇民主决策的实践与启示

⒈充分调研,形成“五大工程、五抓五促”的工作思路。凡属重大决策部署,镇党委“一把手”都要亲自抓,要求两委领导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吸取各方面的意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参谋作用,从而集中了民智,体现了民意,得到全镇上下的共同认可,调动了各部门工作积极性。

⒉群策群力,着力解决事关经济发展后劲的大事。决策的实施,离不开领导干部的带头指挥,更需要全镇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形成“千斤担子众人挑,人人肩上有目标”的工作局面。去年共引进“三资”企业家,合同利用外资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特别是在去年“·””投洽会上,实现签约个项目,投资总额亿美元,其中合同项目个,投资总额万美元,利用外资万美元。为了使项目尽快落地,建立了镇领导干部挂钩企业和项目工作责任制度,尤其是成立了项目工作难度较大的鲤鱼山综合开发区、德信三期增资扩建和庆盛电子扩建等个指挥部,促进了项目工作的落实。

⒊强化监督,建立完善党委决策工作基本规范。一是建立工作规范,严格按程序议事决策。二是加强对两委成员的监督,强调实行民主集中制。三是实行政务公开,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务的监督。对重大事务和财务收支、目标责任制、履行职责事项、机关内部事务、农民负担情况等方面进行公开,全镇各有关单位也相应成立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研究制定各项具体实施方案,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了政务公开工作的迅速开展,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务的监督。

⒋领导垂范,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政治氛围。一方面加强领导班子成员自身的党性修养和自我约束,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带头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另一方面,通过中心组学习、民主生活会、廉政谈话等形式,加强对领导班子

及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及时提醒,早打招呼,使他们不犯或少犯错误,以案为镜,加强教育,切实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

这些致力发展,重塑形象,造福一方百姓的重大决策实践,至少给我们带来四点启示:一是只有广泛听取意见,深入基层,充分调研,并对重大决策反复进行论证而形成的决策,才是正确的,深得民心的。二是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决

策执行正确,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径。三是决策的形成过程,只有经过民主集中制,集体讨论,会议决定,才能使决策更加民主科学。四是只有建立一套规范有力的决策运行机制,才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有力保障。五是领导以身作则,发扬民主,尊重科学,广开言路,执政为民,才能得到社会的拥护,才能造福于民。

三、影响科学民主决策的主要因素

影响科学民主决策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制度问题,也有能力问题;既有行政原因,也有经济原因,但最主要的有:一是思想认识问题。认为决策与己无关,上级怎么说,我就怎么做;或者上级说归说,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或者认为决策一定就是议大事,谋战略,小部门小单位没有决策等,因而缺少决策意识。二是工作作风问题。由于官僚作风的存在,某一个行为个体的言论即为最后决策的结果,在作出一项重大决策之前,主要责任人既不做周密思考,也不深入调研从多方面征求意见,而是根据自己拍脑袋决定的,或者盲目追求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致决策失误,劳民伤财,贻害大方。三是方式方法问题。决策出台前不按程序进行或随便简化程序,或以小范围议议,代替广泛征求意见,以致决策偏差,考虑不周全,甚至作出违法违规的决策来。四是制度建设问题。对决策运行前后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例如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不畅,社会参与面不广,监督不到位,不重视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决策失误和执行尚未实行责任追究等,缺乏制度约束的决策就是随意决策,失误是难免的。

四、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的几点思考

地方党委的主要职责是揽全局、凝思路、谋大事、用干部。建立和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就是要将党委的职责,在机制的引导下加以巩固和提高,并产生长期稳定的影响和效果,为此,要建立八大制度,确保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一)决策程序化制度

程序化的决策制度是保证决策科学的条件。科学决策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程序化决策。从我镇部分重点项目施工成功的决策运行情况上看,决策运行程序具体包括八个步骤:第一步,调查问题存在,确定决策目标;第二步,收集尽可能完备的资料与信息,为制定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第三步,依据尽可能完备与可靠的信息,对发展的趋势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第四步,拟定各种可行的备选方案:第五步,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与不可行性评价;第六步,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第七步,组织力量实施决策,并接受监督;第八步,跟踪督导,把握反馈信息,检测决策的正确与否,适时进行科学调整。这些步骤在决策运行中必须缺一不可,并不得轻易颠倒顺序。

(二)决策调研制度

调查研究是领导决策活动的前提、依据、基础性环节,贯穿于领导决策活动的始终。

一要坚持在重大决策前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做到没有调查研究的题目不议,没有调查研究的事不定,没有调查研究的结论不下。规定各级党委、政府和其他有决策权的班子成员,有权制止对没有调查研究的决策议题进行讨论,以此来督促各级干部重视调查研究、深入调查研究,减少决策失误。

二要坚持在决策过程中多种方案的比选。多种方案的比选是现代科学决策的重要方法。比较的意义就在于“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任何方案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多种方案进行比较可以取长补短,优化决策。同时,许多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单靠哪一种方法就能奏效的,往往需要多管齐下,多种方案共同实施。多种方案的比选过程中,不一定都是赞成意见,也需要听取不同的意见。有时不同的意见可以促使考虑问题更全面,做出的决策更完善。

三要讲究调查研究方法。在调查方法上,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比如召开调研会、研讨会、走访调查等调研方法的基础上,又要学习和运用现代科学调查方法,如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络调查等。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规划与优选方法、预测与评价方法、计算机仿真方法等,对决策调查资料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制定总体规划,事关我镇重大经济决策、重点发展项目进行专家咨询,对一些涉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利益的重大决策和事项实行公示制、听证制。

四要整合社会研究资源为决策参考。例如专家研讨会等研究成果对决策是很有帮助的。要注意整合、吸取非行政性、学术性、民间研究组织的研究成果。为此,党委、政府的研究机构要发挥好整合决策研究资源的枢纽作用,搭建一个各类、各级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党委、政府决策的输送平台。

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真实和全面的社情民意是地方党委进行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有助于党政机关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群的思想动态、活动趋势。确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首先,要发挥大众传媒表达群众意愿、交流社会信息,执行社会监督的功能。其次,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在决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具体决策活动中的具体操作规程。再次,要改革和完善反映社情民意的服务网络平台,如设立便民箱、热线电话、公开栏、听证会、协商会等。最后,要逐步完善社情民意调查网络,不断整合社情民意的民间调查力量。要适应社会利益多元化的趋势,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合法利益表达和有序政治参与的畅通渠道。要把定期反映社情民意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依托政策研究机构、公安、民政、信访、统计部门和新闻媒体,建立社情民意调查网络,通过观察社会舆论、定期进行民意测验、社情形势综合分析等,深入了解和准确掌握社情民意,以此作为决策的第一信号。

四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

十六大提出,要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这是十分必要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是衡量政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实行社会公示制度,一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社会公示的范围和原则,二要确定负责社会公示的具体部门和监察部门,三要规定社会公示的具体程序,四要把握公示的内容,主要是一些重大事项,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和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公开办事过程和结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服务对象,专业人员和监督人员参与议事、决策过程,听取意见,优化决策或加强监督。五要明确社会公示的方式,如广播、电视、政务公开等媒介,并形成规范。

听证制度是与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相配合的一项制度。有很多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后需要进行听证。一要尽快出台《听证制度实施规范》,明确听证制度实施的政府组织机构和中介实施机构、听证人员构成的原则;二要明确听证制度的议事规则;三要建立听证意见的反映与反馈机制,使听证会的建议能够得到实施。

五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制度

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是决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专家通过对决策方案的可行性或不可行性研究,发现决策存在的问题,尽量避免决策不失误或者少失误。重大决策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要通过咨询论证、协商对话、邀请座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的意见确保决策民主、科学。同时为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对重大工程项目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提交专家咨询论证。特别要建立主要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发挥人才参政议政的能力,使人才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建立专家咨询论证制度,首先要尽量确保专家组成的全面性。尤其是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专家的作用,既要巩固决策的专业技术基础,也要巩固决策的思想理论基础。其次,保持专家咨询的独立性,杜绝领导先下结论、然后专家论证的不良现象。第三,坚持党政机构、专家、群众三方面论证相结合的决策规范,使决策者获得最广最有效的决策信息,并促使决策获得最大多数群众的支持。

(六)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

这一制度是贯彻民主集中制,保证地方党委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正确性的关键。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行集体决策。集体决策要注意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要明确党委决策的范围、形式和程序。对拟上会议研究的议题,事先要精心筛选,制定并严格执行审定制度,要将事关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重大事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有资产处置、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纳入重大决策范围,防止不分大事小事,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要严格执行议事程序,严格遵守表决的有关规定,党委会议研究决定重大事项,须有半数以上应出席人员到会方可举行,其中分管该项工作的领导必须到会。

二要预测矛盾分歧。在决策重大问题前,要把个别协调、个别酝酿当作工作中的一件大事,用心想,认真抓,在个别酝酿中搞好矛盾分歧的预测。党委领导必须敢于正面接触矛盾,不回避、不掩盖,根据不同情况早做准备工作。要最大限度地集中党员的智慧,充分调动党员参加酝酿的积极性,激发责任感,必须注重思路引导,做到引而不发,抛砖引玉,为充分酝酿创造良好条件。对不同意见不仅要听,还要实事求是分析,即使是不正确的意见也不能简单的否定,而要说明或做好解释。只有通过反复比较,权衡方方面面的利弊,在众多的意见中优中选优,求同存异,才能选择出最佳的决策方案。

三要讲究领导艺术。领导班子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必须强调“一把手”的素质和讲究领导艺术。在行使权力上要做到统揽不包揽。要善于把宏观决策与具体工作结合起来,集中精力研究和解决全局性重大问题,并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工作、经常性的思想工作,来实现党委统揽的目的。在集体领导上要做到到位不越位。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领导集体决策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凡是制度规定的重大事项决策,必须坚持集体领导,通过召开党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凡是决策实施的具体工作和日常工作,明确由班子成员按照分工各负其责。主要领导要“敢于民主、善于集中”,不能以碰头、通气等形式,代替班子酝酿和会议研究,更不能以个人拍板的形式,代替班子成员的意见和会议决定。班子成员要“善于民主、支持集中”,在遇到观点相左、认识不统一的问题时,努力做到换位思考,处以公心。努力掌握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的工作界限和从政艺术。在讨论决定上要做到决断不专断。意见不统一不强行上会,会上不统一不强行通过,不允许把民主集中制扔在一边,搞“一言堂”,要保证班子成员有充分表达个人意见的机会。

(七)决策执行跟踪督导制度

跟踪督导制度是确保决策执行不走样,出现误差及时调整的必要保障。重点是跟踪决策过程是否忠实决策的目标,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出现原来未能预见的问题,是否需要对决策进行重新设计修正,甚至是否必须马上停止执行,等等,并采取相应措施使正确决策得到有效实施,错误决策得到及时纠正。首先要建立重大决策执行领导小组。负责督促、指导、协调、建设等工作,确保决策执行顺利。其次要实行进展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建立完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向同级人大、政协通报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第三,要完善决策督办制度。由党委分管领导负责分管范围内决策执行情况的督办,重大决策事项承办部门“一把手”作为该事项督办第一责任人。党委督查室负责决策落实的跟踪督办,并及时反馈决策执行情况。第四,要公开政务,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坚持政务公开,凡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比如重大公益事业建设、城区规划等,要通过本地的报纸、广播电视和政务公开栏进行公示,确保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建议权。设立“一把手”信箱(电话)及限时回复制度,信件反映天内答复,电话反映当天答复,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同时要发挥党内、行政、新闻舆论等监督的作用,形成强大监督力量,促进决策落实。

(八)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比较完善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能够促使决策者在做决策和执行决策时更加谨慎,更多地思考问题,尽量减少人为的主观判断,使决策更加科学,更富有效率。决策责任追究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决策执行责任制。即对重大决策事项,明确各项工作的分管领导,主办、协办单位,工作目标和进度要求。对部门承担的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项目责任人制,按照目标进度要求限时完成。二是决策执行考核体系。即建立决策执行责任考核、评议、警示、奖罚体系,推行决策执行情况报告制度,按规定时间汇报工作进度,把重大决策执行情况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政绩和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对积极贯彻落实重大决策效果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执行不力、推诿扯皮,甚至弄虚作假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由监察部门查办。对不胜任所在领导岗位的及时调整,并选择反面典型进行曝光。三是决策失误追究。包括界定失误决策,是否由于决策者不遵循决策规律和决策制度,主观人为地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界定决策失误与失误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使决策失误能够及时找到责任人;明确决策失误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处罚措施。

五、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实践中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真正做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一)建立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所有重大决策,都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各级领导集体讨论决定。在重大问题决策之前,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咨询论证、协商对话、邀请座谈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听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土、退休干部等有关方面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努力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二)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为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对重大工程项目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要经过专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为决策提供充分的依据。同时广纳贤才,以高级人才为依托,为本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建立主要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发挥人才参政议政的能力,使人才成为党委政府决策的“智囊团”。

(三)不断推广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一些重大事项,特别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和热点、难点问题,公开办事过程和结果,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服务对象、专业人员和监督人员参与议事、决策过程,听取意见,进行监督。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重点是要严格执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同时,充分发挥纪检机关在党内监督的主导作用,逐步完善对“一把手”的监督、考核机制,全面实行政务公开,使班子决策过程、领导行为始终置于公开透明的环境之中和社会的普遍监督之下。

(五)建立健全决策反馈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经常性地组织督查组,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等对上级和本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部署、重点工程等贯彻落实情况,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督促跟踪检查。加强依法行政建设,如出台一些《失职追究制》和《岗位责任制》等相关制度,对不依照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决策行为,严肃追究决策者的责任。

第三篇: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问题调查研究

关于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问题的调查

研究

“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是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民代表议事会作为决策机构、老党员参事会作为参谋机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作为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监督机构的新型村级治理组织构架。2013年以来,xx镇以xx村为试点,进而在全镇25个村全面实行“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并取得良好成效。为进一步总结提升“四位一体”村民自治的能力水平,本课题结合工作实际,在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本报告。

一、创建新型村级治理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主要做法

1、村代表议事。成立村民代表议事会,作为决策机构,进行民主提议、科学议事。议事会承担政策宣传、民意收集、上传下达、沟通联系、参政议政、参与决策等职责。议事内容主要包括经济发展、规划建设、公益事业、社会稳定等方面,凡涉及阶段性发展规划、重大财务支出、工程项目建设、土地出让及其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务和涉及本村群众和集体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必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商议、决策。议事会实行“半月谈”制度,原则上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及时研究商议村民反映比较集中的事项,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形成“议案”,报村党支部“备案”,经审核同意后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决定。

2、老党员参事。建立老党员参事会,作为参谋机构,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参事。参事会成员由年满55周岁以上、德高望重、参政议事能力较强的非村民代表的老党员组成。参事会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发挥“智囊团队”作用。专门设立村民说事场所,定期不定期组织群众“说事”,安排老党员值班“听事”,把村民反映比较集中的事项提交村民代表议事会审议,同时对一段时期内的村情动态进行梳理汇总,并提出意见建议,供村党支部参考,提高村党支部决策的科学性和工作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发挥“延伸手臂”作用。根据老党员的性格、特长等条件进行设岗定责,充分利用老党员的经验优势、政治优势和威望优势,引导老党员在矛盾纠纷化解、乡贤交友拓展、婚育新风倡导、协调党群关系、项目用地征迁等方面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使老党员“有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位有为”。

3、理事会理事。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作为执行机构,进行民主管理、科学理事。根据自然村的区域分布情况,成立若干个“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由本自然村中德高望重、组织协调能力强、办事公道正派的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妇女骨干以及农村“五老”等组成,已参加议事会和参事会的村民小组长和老党员作为理事会的当然成员。各村党支部依托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这一群众组织,整合吸收民间力量,壮大农村社会管理人员队伍。把村民代表议事会议研究确定的“议案”,特别是牵涉到村民切身利益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难点、热点项目交由理事会牵头实施。通过实行“村事村理”,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化阻力为助力,有效调动广大村民服务服从发展大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基础设施、村容整洁、项目规划、征地拆迁、产业培育等各项农村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4、监委会监事。通过村民直选产生的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监督机构,进行民主评议、科学监事。切实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职能作用,确保监委会独立行使监督权,对实施农村“五要”工程、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村级“三资”管理、党务村务公开等各项农村事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凡是召开涉及村民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开支的村务会议,监委会主任或成员都要列席。监委会明确分工,认真细致、客观公正地开展监督工作,重点对村级各项开支、集体土地征用征收、工程项目招投标等村务公开内容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督促纠正。建立重大事项“建档销号”制度,对村民代表议事会研究确定的事项及时建立档案,强化跟踪督促,做到办结一项销号一项,并通过公开栏、召开会议、个别反馈等形式及时公布监督结果,对村民的询问质疑作出解释说明。

(二)“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主要成效

从运行情况看,新型村级治理新模式愈来愈显示出勃勃生机,受到广大农村党员群众的普遍认可。主要成效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村级党组织核心领导地位凸显,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理顺了村支两委关系,促进了村党组织领导方式的转变。村党组织从事无巨细的直接管理中彻底解脱出来,充分发挥联系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的优势,集中民智办民事,公信度、凝聚力显著提升。

2、村民自治得到有效实现,基层民主进一步发展。村组议事会成员既是议事决策的主体,又是农村各项事务的具体参与者,改变了村级事务由村支两委几个人说了算的状况,形成了“大家的事我关心,集体的事我参与”的良好氛围。

3、构建了化解农村矛盾的有效机制,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四会”搭建起运用民主协商调解农村矛盾的制度性平台,许多长期困扰的遗留问题和镇村干部难断的“家务事”,通过“四会”达成谅解和一致。

4、理顺了村级各种权力主体的关系,为村民自治搭建了可持久运作的制度框架。特别是在涉及到千家万户利益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大量依靠传统思维、传统力量和传统方式难以解决的矛盾。而“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出现,则为依靠群众智慧,平等协商、平和解决这些矛盾提供了机制平台。可以说,“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起到了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同时,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中,村级公共服务资金如何处理使用,由村民议事会讨论来定,既保证了村级公共服务资金的合理性,更兼顾了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同时也强化了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

二、构建“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制度安排问题。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议事三种民主决策实践形式,但是对“村民议事”并没有相应的制度性安排。从现行《组织法》的规定来看,除少数几项需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议决外,村委会几乎可以代表全体村民行使所有自治权力。而“四位一体”新型村级治理机制将自治事务的日常决策权、监督权与执行权分离,将村委会定位为执行机构,这是对《组织法》的突破。从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构架起村民会议对其他村级自治组织授权的制度空间,是下一步需要强化的地方。

2、权力主体的边界确定及关系处理问题。改革后的村级组织,每个村有四套并存的机构,因此,合理界定这些机构的职能非常重要,既要避免交差重叠,又要避免职能不清。在实际操作中,议事会的权限如何确定是个难题。目前能确定的议事会的权力有议事权,以及一部分决策权。但目前的村级治理结构中,已经有三个决策机构:村民大会,这是法定的决策机构;村民代表大会,这也是法定的临时决策机构。现在又有了议事会,三者的权力如何划分?有专家认为,村民(代表)大会系村民自治基层治理最高决策机构的法律地位,不容削弱和改变。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委会,都是以此为基础,经授权、委托而产生和形成的村级基层自治机构或组织形式。因此,农村新型村级基层治理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应当始终围绕加强和完善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终极目标进行。

3、确保和加强党对村民自治的领导问题。在村民自治中,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由我国民主政治的性质决定的,也是由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进行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依照宪法和法律,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该条规定表明两点,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实现村民自治的领导核心;其工作职责是,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从制度变迁的类型学角度看,“村民自治无论何时都必须依赖执政党的推动”。党的领导是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因此,如何将村党支部的领导作用落到实处就成为村民自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四会”成员的素质问题。目前,大部分“四会”成员是没有报酬的,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担心,“四会”成员的积极性会不断降低。另外,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也会影响办事的效率和质量。另外,受文化素质、认识偏差、家族利益的影响,有的成员在投票时可能表现出盲从性、随意性,影响结果的公正性。

5、村民议事会议定事项的效力问题。调查反映,村民议事会议定事项的效力问题是村级组织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如果议定事项执行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议事会的权威性。由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未对村级自治组织决定事项的效力做出具体规定,因此村民议事会议定事项的效力,没有法律保障。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村民自治组织制定的村规民约,其效力等同于民事协议的规定。我们认为,村民(代表)大会委托村民议事会行使处分权的委托,可以视为合同法意义上的委托合同,而对全体村民产生约束力,从而在法律的具体适用中,明确议事会议定事项的效力,为农村新型村级治理机制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司法保障。

6、经费保障问题。“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牵涉一个成本问题,要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否则难以有效运转。工作经费如何筹措?议事会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的报酬如何确定?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7、防止程序空转倾向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有程序空转的倾向。目前我们虽然已经构建起了“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基本框架,但实际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却不容乐观,“四会”有的时候甚至沦为干部规避个人责任的一种工具。这种倾向值得警惕。

三、对构建“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建议

构建新型村级治理新模式的探索,对于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以及推动城乡统筹科学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下一步,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1、深化“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是坚持议事会成员村民小组直选和“结构席位制”、完善候选人初始提名、席位确定、选举程序等方面的办法。二是完善村民会议向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授权的形式和办法;明晰村民议事会的权力边界及表现形式。三是统筹考虑决策民主化和决策科学化,通过加强培训、第三方介入等,在提高村民议事会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上再下功夫。四是研究议事会持续运行的动力机制。五是探索完善促进农村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村民自治的制度机制。

2、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新型村级治理机制要得以良好运转并向纵深发展,加强党的领导是基本前提。党组织作为先进分子组成的组织,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政治整合的功能。这种功能在相当长时间都是必要的。问题在于如何发挥这种功能。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农民民主自治素质的提高,党组织不可能再以超越于群众之上的权力组织这样的身份来进行治理,而需要将自己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之上,通过民主选举获得和证明自己的先进性,由此发挥作用。新型村级治理的议事会制度,今后很可能会朝着由村支部书记兼任议事会召集人发展为鼓励村支部书记竞选议事会召集人,党员竞选议事会成员的趋势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的有效领导,又促进村民自治的蓬勃发展。

3、放心、放手,培养自治的“草根”精神。尽管在“四会”的实行过程中,无论是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行,还是对民间创造的肯定与推广,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在帮助村民做好了前期的这一切准备工作之后,是否敢于放手让村民议事会成员自己行使议事、决策和监督的权利。“草根性”是自治组织的生命力所在。因此,政府应充分相信中国农民有自治的能力,能够自己办好自己的事情,在做好对议事会程序的规范和议事会制度的保障后退居幕后,让村民在议事会这一崭新的民主平台上充分演练,不失为是一种锻炼村民民主素质、保护村民自治积极性的明智之举。

4、加强农村人才储备,强化引导人才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的制度机制。任何制度机制最终要靠人来落实,推进“四位一体”村民自治新模式、实现村民自治的最终水平直接取决于落实者的能力素质。建议从战略高度明确“人才向基层流动、在基层培养”的导向,加强政策倾斜,畅通基层干部出口,从政治、经济、精神等各方面提升基层岗位吸引力,不断充实农村基层工作力量和人才储备,让优秀人才到农村基层干事创业,在改革发展一线得到历练。

第四篇: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发展完善的调查研究

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发展完善的调查研究

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09统计三班 蒋晓宇

摘要:主要论述了调研地区地税改革取得的成果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从五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进一步做好基层地税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地税 基层 改革完善 问题分析

一、新时代的改革道路

1994年分税制实施后,税收征管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税收征管模式实行征、管、查三分离,就是对不同性质的纳税人用不同的征管方式进行征收管理。1995年国家税务总局就提出推进征管改革的相关要求,推出了“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30字新税收征管模式。1997年,全国税务系统统一推行了这一模式,要求各级税务机关坚持“依法纳税、从严治队”,之后演变为对各级领导要求“收好税,带好队”。新税收征管模式的建立和征管查三大职能分解后,由于对新征管模式理解上的偏差,导致执行上的偏差,忽视了税收专管员对纳税人的日常管理,导致税源控管力度弱化,“责任淡化、疏于管理”的问题突出。

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针对问题症结所在,提出了税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思路。2004年7月召开的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上对“30字”税收征管模式作出调整,增加“强化管理”的内容(“34字”模式)。并于2005年由总局正式下发《税收管理员制度(试行)》(国税发[2005]40号文),以强化税收管理为重点的“34字”征管模式实行。2006年安徽省结合此模式又全面引入了ISO9000先进管理理念,推行税收质量管理,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全省地税系统税收质量管理全面提升。2009年开始开展的现代化分局创建活动是强化基层征管的崭新载体。

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从2005年全面开始,其试点方案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三个取消,即取消乡统筹,取消农村教育集资,取消屠宰税;一个逐步取消,即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两个调整,即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一项改革,即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是否取消农业特产税,各省级政府根据统一政策、分散决策的原则,自主决定。条件成熟的省,可结合本地实际,在自行消化财政减收的前提下,对部分农业特产品(除烟叶外)不再单独征收农业特产税,改为征收农业税。具体品目各地可自行选择,选定品目后,税目的转换、税率的确定、计税依据和征收方式按以下规定执行。

(1)税目的转换。将现行农业特产税应税品目中的水果、干果、药材、果用瓜、花卉、经济林苗木等园艺作物收入,水产品收入、林木产品收入、食用菌收入和省级政府确定的其他收入,改为征收农业税。将园艺作物收入中的蚕茧改按桑叶,毛茶改按茶青征收农业税。将贵重食品中的海参、鲍鱼、干贝、鱼唇、鱼翅并入水产品征收农业税。对牲畜产品(猪皮、牛皮、羊皮、羊毛、兔毛、羊绒、驼绒),不在土地上生产的农业特产品(如蜂蜜、燕窝等,但不含水产品),零星、分散地块上生产的农业特产品,既不征收农业特产税,也不征收农业税。征收牧业税的省、区继续对羊、牛等牲畜产品收入征收牧业税。

(2)税率的确定。水果、干果、茶青、药材、果用瓜、花卉、经济林苗木等园艺作物收入,水产品、林木产品、食用菌收入和省级政府确定的其他收入的税率,按照省级政府在农村税费改革中规定的农业税税率执行。个别省区的原木、药材、经济林苗木、天然橡胶等品目收入,原农业特产税的税率低于当地农业税税率的,仍按原税率征收农业税。是否随正税征收20%的附加,由省级政府确定,但正税附加的总体负担水平应低于原农业特产税(含附加)的负担水平。

(3)计税收入。改征农业税的农业特产品的计税收入由实际收入改为原则上参照粮食作物收入确定。

(4)减免税。农业特产品改征农业税后,统一按照农业税减免政策执行。

(5)征收办法。农业特产品与粮食等农产品一样,一般采取农业税征收办法。对财务制度健全,会计核算准确真实的捕捞水产品、采伐原木原竹的企业和单位,实行查账征收。对养殖水产品、捕捞水产品的个人和捕捞水产品无账可查的企业、单位以及采伐原木原竹的林农,实行核定征收。过去一直由收购者代扣代缴,改为由生产和直接征收确有困难的,仍可沿用原有的代扣代缴办法。

地税局分管的主要为个体工商户这一块,所以我们就主要从个体工商户来了解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等。

在国税缴纳增值税,在地税缴纳生产经营的个人所得税、随增值税附征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以上在地税和国税缴纳的税都是采取定期定额征税,由税务根据规模、口岸等来确定)

又了解到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从2008年9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这“两费”的进一步取消,将进一步刺激人们的创业热情,尤其是个体工商户由于门槛更低,非常适合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等低收入群体。可见,随着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的停征,今后个体户的发展将步入一个加速发展期,为我国全民创业带来新的动力。

税率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国家经济政策、影响财政收入,也直接决定着纳税人纳税负担的轻重。税率水平是否合理,对其运行效果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淮上区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地税系统基层机关普遍存在着重视申报、重视税收任务的完成而忽视税源的监控和分析。

监控环节滞后、范围狭窄,方法比较单一,侧重于对事后静态信息的分析、评价,缺乏对纳税人经营活动的全部信息动态监督,没有形成纳税人、金融、税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及相互制约机制。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和人工管理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征管信息化虽已推广但仍处在初级阶段;国税、地税、工商、财政、金融等涉及税源管理工作最紧密的部门之间协作配合不默契,尚未联网没有实现信息共享,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受主客观因素制约,无法准确、广泛、及时地获取纳税人的全部信息;纳税人识别号不够规范、统一,加重了税务机关共享税源信息的难度。

淮上区目前运行的征管软件系统内纳税人的信息采集录入是靠纳税人提供的,如果纳税人故意隐瞒一些基本的纳税信息,造成申报数据虚假,计算机难以发现,且整个监控机制不健全,缺乏相关配套制度,导致人机管理脱节,不能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

2、个体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淮上区是行政区划调整后成立的新区,80%以上人口是农民,个体经商的多是半商半农,纳税意识差,增加税收难度。

淮上区位于蚌埠市区淮河以北,区域面积232平方公里,现辖4个乡镇和1个工业园区,93个村(居)委会。地税局淮上分局,现有正式税干23人,分局班子及分局内勤科室10人,办税服务厅4人,地税系统基层一线税务管理员9人,占分局总人口1/3。全分局有企业户1306户,个体工商户1925户,人均管户359户。这9人中还有大量兼职,包括管理科所的科所长,负责税务所内勤及税政、征管数据上报的统计分析人员。此外还得管理辖区内的零散税收、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税收等。不难发现税收管理人员比例偏低,管理户数过多,征管力量不足。

以2008年和2009年蚌埠市地税部门组织收入情况为例,全年税收收入分别为173908、206248万元,而营业税分别为77431、94128万元,占近一半的比例,一直是税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基层农村的税收工作中,主要个体工商户经营状况和经营方式有很大差异,定点、流动、租赁、承包经营,以及设摊、夜宵、经常性和季节性经营,其中许可证、税务登记证不齐全占很大比例,漏征、漏管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税负不平等的负面影响。

此外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提高后,起征界限的判定是税务人员的又一难题。

3、纳税意识和纳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分税制实施后,纳税服务工作应运而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快步发展的过程。

纳税服务工作主要是为了给纳税人提供足够的便利和高效服务,蚌埠市地方税务局同全省地税系统的其他地方类似,但纳税服务手段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率并不高,与纳税人的多样化需求有差距。

通过了解还发现,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间存在管理上的漏洞和缺少有关环节的协调与反馈,比如在个体工商户的管理上国税局与地税局划分范围上有重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以及难以避免的漏征,尚不能提供完善高效的运行机制。

三、加强地税系统基层征管的对策

1、加强税源管理

首先,要明确辖区内的税源结构变化、户管情况、征免信息,以票管税。区域重大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等,必须掌握投资额、建设进度和税源形成情况等信息。综合运用现行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征管软件,加强对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等信息,加以分析运用。

调查发现,现用的AHTAX2009征管软件的应用力度、整合信息资源和数据利用上有待加强,同时要加强对纳税人的申报资料的真实性的审核、跟踪管理和动态监控。分局每月对税管员上报的新登记业户及以往存在的纳税户情况组织复查考核并实行“周巡、月查、季考”的管理办法。

为了实现由“被动型管理”向“主动型管理”的转变,必须形成上下级分工的税源分析体系,上级税务机关侧重对总量和变化的宏观分析与监控,充分掌握各种信息开展工作和指导下级开展工作。地税系统基层机关负责本辖区的税源分析监控和管理业务,组织部门和税收管理员开展税源管理具体工作。及时对照上级税务机关发布同行业税负及其预警标准,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对外部相关信息综合分析,实行税源的动态监控与精细管理。

2、加强个体税收征管

依照《税收征管法》和《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起征点以下业户,同样要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领购、税收咨询等工作,并掌握未达起征点户的登记情况,建立户籍管理制度,实现信息的完整和全面掌控并纳入税收征管软件进行管理,同时,加强与国税、工商部门等有关部门的联系,进行定期数据比对,及时沟通相关信息,利用从工商登记交换来的本期办税务登记信息,划分到每一个责任区管理员,对达不到起征点的个体户专门登记造册,建立征管台账,登录纳税人名称、地址、营业情况等详细信息,加强对税源的管理和控制,堵塞征管漏洞。

在蚌埠地区现行的动态管理基础上,对未达起征点纳税人的申报实行按季、半年或年审申报制,实行分月汇总申报;对征免临界线之间的纳税人可推行“淡旺季征收”办法,旺季达到起征点征收,淡季达不到起征点可免税。从而缩减了临界点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差距,避免造成税负不公。

户籍巡查方面可对未达起征点户定期巡查,尤其加强对临近起征点业户的巡查力度,及时掌握各种生产经营信息。税收管理员依照法律法规对月度实际经营额超过起征点的未达起征点户下达《税务事项通知书》,对实际经营额连续三个月超过起征点的下达《核定税款通知书》并将情况反馈给税务征收管理部门,重

新核定定额,促使其依法纳税。

增强公开办税的透明度,对于认定的未达起征点户进行公布,以接受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未达起征点户的认定,首先由达不到起征点的纳税人填写《未达到起征点纳税人申请审批表》,税务人员汇总后在公示栏进行公布,并在纳税人中分行业选举群众代表进行评议。杜绝税务管理员独断的现象,通过纳税人、群众代表、税务人员三方面结合起来,按评议结果决定,增加工作透明度。

3、增强纳税意识和优化纳税服务

《税收征管法》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广泛宣传税收法律、行政法规,普及纳税意识,无偿地为纳税人提供纳税咨询服务”。这说明纳税服务是纳税人依法享有的一项重要权利,只要与其纳税事项相关,不违背“合法性、和理性”原则,纳税人都有权提出非限定性的合理要求,纳税机关应积极配合提供服务。

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应用电子手段改进服务方式,电子化处理纳税人的各种信息。推行多元化报税方式,推进税库银联网,提供网站服务和12366纳税服务热线服务,建立和健全网上办税工作机制,成立网上营业厅,满足纳税人足不出户就能办理涉税业务的需求。逐步将“以我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纳税人为中心”。

参考文献:

1、谢旭人,《中国税收管理》,中国税务出版社年版2007年版。

2、薛刚,《加强和改进纳税服务的调查与思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税务研究》2009年4期。

3、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六版。

4、杨斌《税收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汪愉,《浅议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推进征管工作》,《安徽地税》2008年11期。

6、许宗凤,《我国公民纳税意识之分析》,《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会刊 2008年8期

7、向东,《试论税收征管模式与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之关系》,中国税务学会会刊 2010年1期。

8、王明明,《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研究》,中国税务学会会刊2010第1期。

9.、《2010安徽地税年鉴》,黄山书社2010年版。

第五篇:不断改革和完善基层组织工作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运行机制也应不断改革和创新。特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改革和完善基层组织工作机制,推动新农村建设,更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者的素质。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深入开展村党组织建设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第二,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正确引导全村党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素质提高了,宗旨意识增强了,才能把党的惠农政策宣传好、解释好。第二,转变村两委组织领导方式。做好任何工作都必须有周密的计划和严密的安排,做到有安排、有步骤、有检查、有落实。村两委应该采取一会多功能,将多项会议议程统一安排在一个时间召开,以便减少开会次数,方便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第三,巩固党在农村的基础地位。基层党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党建中心任务来抓,切实巩固党在农村的地位。并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富民增收之路,带民致富,帮民增收,进一步扩大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广大群众能信服于党,拥护于党,团结于党

下载《关于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问题的调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改革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问题的调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民主决策提高领导水平并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是提高领导水平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决策水平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群......

    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制度

    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完善民主决策制度,不仅有赖于决策者的民主作风和民主意识,更有赖于制度和机制的完善。完善民主决策制度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

    依法行政交流材料——完善决策机制 推进科学民主决策

    完善决策机制推进科学民主决策2012年2月23日近年来,我镇依法行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法制办等法制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落实措施,完善各项制度,......

    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问题研究

    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问题研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这是党的十七大对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如何按照这一要求,深化改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

    关于改革和完善竞争上岗问题研究

    关于改革和完善竞争上岗问题研究有人说,时下流行的竞争上岗好比赛马。事实又是怎样呢?竞争上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赛马”,它仍然是“相马”。只不过“相马”的人由一个伯乐变成......

    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固本强基创平安 若羌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浩 (2009年6月)健全和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固本强基创平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及中央政法委、综治委《关于深入......

    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问题研究

    建立和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问题研究 2003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动员部署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

    完善和改革信访制度

    :完善和改革信访制度——从法院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情况为视角 发布日期:2012-06-13 文章来源:互联网 【出处】中国法学会 【摘要】目前,涉诉信访已成为各级法院的沉重压力和负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