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民主决策提高领导水平并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是提高领导水平的基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决策水平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不断提高党的决策水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并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对
于如何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理论界一直非常关注,并围绕坚持决策原则、优化决策机构、完善决策程序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
一、坚持决策原则
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目的是规范决策行为,避免因个人专断、暗箱操作等导致决策失误,以确保决策能广泛吸取各方意见、集中各方智慧,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客观规律。专家学者们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坚持一定的决策原则,这是民主决策机制的基础。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关键是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在一定意义上说,决策的过程是决策主体依据自身需求,对复杂的社会利益进行调整的过程。我们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这决定了我们党在决策时能够也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原则,以维护公共利益为指向。在进行党内决策时,应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力求使决策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内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在决策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一方面要体现“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在决策过程中让多数人参加,在决策结果上反映多数人意愿;另一方面要体现“集体决策”原则,党的各级委员会应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决定重大事项,防止个人专断。
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原则。党员在党内生活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党员直接或间接参与党内决策是党员的民主权利。因此,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必须坚持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原则,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推进党务公开,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拓宽党员意见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党内事务听证咨询制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民主决策中的积极作用。
二、优化决策机构
决策机构是民主决策机制的载体,决策原则需要依托这个载体才能体现,决策程序需要依托这个载体才能运作。许多专家学者指出,就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决策而言,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是党内的基本决策机构。优化决策机构,关键是要平衡好内部成本和外部风险两个要素。内部成本即决策成本,主要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所付出的物质、时间、精力等成本;外部风险主要指决策结果指向的受众所遭遇的风险。在集体决策过程中,一方面,参与决策者的规模与决策成本成正比,即参与决策的人越多,内部成本就越大;另一方面,参与决策者的规模与外部风险成反比,即参与决策的人越少,对决策主体以外的人的利益与需求的代表性就越小,外部风险就越大。比如,党代表大会决策虽然可以更好地体现民主,但内部成本较高;常委会决策可以降低决策的内部成本,但外部风险较大。因此,优化党内决策机构,关键是正确处理并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各自在决策中的作用,有效平衡决策的内部成本与外部风险。这是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的关键。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优化决策机构,当前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
提高党代表大会的权威。我们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可见,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在党内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是党内最重要的决策机构。优化决策机构,必须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在党内民主决策中的重要作用,避免其决策权处于虚置状态。相对于全委会和常委会来说,党代表大会决策的内部成本较高。解决好这一问题,关键是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的要求,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的广泛性;建立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落实和完善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代表参与重大决策的制度和办法;继续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等等。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党代表大会的权威。
发挥全委会的决策作用。从参与决策者的规模来看,全委会介于党代表大会与常委会之间,是一个能够有效平衡决策内部成本和外部风险的决策机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
策作用”。一些专家学者指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一方面,各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全委会召开的次数;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扩大全委会决策的范围,一些重大问题可以逐步由人数较多、人员结构较为全面的全委会来决策,在保证决策效率的同时充分体现党的集体决策制度的优势,体现党内决策的民主性。同时,应进一步健全和规范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并接受监督的制度,以保证常委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完善决策机构成员的产生方式。决策机构成员的产生方式与决策的民主性、决策结果的风险性关系密切。一般而言,决策机构的成员应由选举产生。这是因为,在决策过程中,决策主体的个人利益和偏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决策的公正性,而选举可以强化决策主体与选举者之间的权力授受关系和利益相关度,能够对决策主体的决策动机和行为形成制衡,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所以,选举不仅是决策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决策的外部风险。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因此,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应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不断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比如,改善党代表大会代表结构,提高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增强代表广泛性;扩大党代表大会代表对提名推荐候选人的参与,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改进和规范选举程序和投票方式,改进候选人介绍办法;等等。
三、完善决策程序
决策程序是指决策需要经过的一系列环节和步骤,这些环节和步骤是民主决策机制必不可少的关节点。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决策成本,而且能够降低决策风险,保障民主决策机制有效、有序运转。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完善决策程序,使决策的整个过程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当前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正确的决策离不开全面准确的信息。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是确保民主决策的前提。为此,应完善调研制度,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不断提高调研结果的可信度;拓宽信息收集的方式和途径,建立健全社情民意调查网络和反映平台。
建立健全决策咨询论证机制。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还应对决策进行咨询论证,这是民主决策的重要步骤。一是建立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充分发挥具有专业背景的咨询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在决策中的作用。这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二是建立多种方案比较制度。尤其是对一些重大决策,应当提出多个决策方案,对不同决策方案的利弊进行客观公正的论证。三是建立决策方案社会公示制度。对于能够公开的决策方案,应规定社会公示的具体程序和方式,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健全决策讨论决定机制。在决策咨询论证之后,还应对决策进行讨论决定,以防止少数人独断专行。建立健全决策讨论决定机制,主要应明确讨论范围、议事规则、表决方式等。比如,在讨论决定前,应把有关材料提前送到相关人员手中,确保参与决策者有足够的时间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充分讨论;在讨论决定中,参与决策者应进行投票表决,必要时可以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对主要问题意见分歧较大时,应暂缓决定,通过进一步沟通协商、修改完善决策方案来达成一致。
建立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在民主决策过程中,除了需要对民主决策前、决策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还需要对决策后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于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问题的决策及时纠错改正。为此,可以建立对执行的跟踪和反馈制度,实行执行过程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社会评价制度,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决策成效的根本标准。
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可以使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更加坚持原则、尽职尽责。应从制度上明确决策失误、执行失误的界限,细化责任认定;明确决策失误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处罚标准;明确如何启动和由谁来实施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篇:党内民主决策制度
红枫五小党支部党内民主决策制度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议事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避免和减少工作失误,特制定红枫五小党支部民主决策制度。
一、民主决策范围
1、党建工作规划、工作计划;党支部重大工作任务部署和重大决策出台;
2、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及职责;
3、目标管理考核评定及党员干部的考评推优与惩处;
4、党支部其他重要事项和上级党组织安排的重大事项。
二、民主决策议事的程序和原则
1、民主决策通过党支委会议或党员大会的形式进行。
2、重大决策会议的举行须由主持人或办公室在会前通知,并原则要求全体班子成员或全体党员参加。应到会的党员实到人数超过半数时,举行的决策会议有效。
3、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重要问题的决策要进行表决。对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讨论,必要时暂缓作出决定,经调查研究并交换意见后,待下次会议复议。对民主集中形成的决议,班子成员要共同承担责任,不得推诿、扯皮。
4、会议讨论的内容属于保密事项的,与会人员应自觉遵守保密制度,防止泄密。
5、会议要有专人记录,必要时形成纪要或决议,以便贯彻执行。
三、民主决策表决的方法
党支部委员或党员大会进行民主决策表决时,采取票决制。会上应充分酝酿讨论,再进行表决。表决时采取无记名表决的方式进行。
四、民主决策的实施及监督
1、会议讨论研究和决定的事项要按照决定的意见和分工负责的原则,抓紧落实,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行使职权。凡是需要协同配合完成的工作或任务,应相互支持、配合,避免各行其是。
2、凡决定事项在贯彻实施中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并确实对贯彻实施带来难度或因情况有重大出入而难以贯彻实施的,应及时提出复议。
3、坚持群众监督,虚心听取党员和党员干部职工意见。同时,严格实行重大事项决策实施责任制,加强决策实施的督促检查,确保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
4、对来不及集体议决的重大事件和紧急情况,党支部书记可临机处置,但事后应及时向领导集体报告。
5、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落实科学民主决策。
清镇市红枫第五小党支部
2012年3月
第三篇:提高党内民主决策水平的几点思考
提高党内民主决策水平的几点思考
胡 韩平
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提高党内民主决策水平同属于党的自身建设的范畴,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创造争优”活动是党的建设的有效载体,涉及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坚持民主决策,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决策水平,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如何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提高党内民主决策水平,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指出要完状况党内民主决策机制。按照党中央要求,结合霍州市实际,笔者提出几点肤浅看法。
一、强化决策者的民主意识是提高党内民主决策水平的前提。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领导是集体领导,讨论决定重大问题时“一人一票”。这就说明党的决策是集体决策,提高党的决策水平,决策者必须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近年来,随着党“官为民所当,权为民所掌,利为民所谋”政策的落实,广大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为民服务的意识逐步增强,民生工程、安全工程、公益事业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在群众参政议政、领导干部民主执政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特别是身居要职的“一把手”认为自己经历、阅历、经验、资格等方面比较丰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喜欢搞“独裁”、“一言堂”和“金口玉言”,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和形象,甚至对说出的话和做出的决策在明知有误的情况下,也坚决执行,不再更改;有的领导干部搞假民主,将自己的意见拿到班子会议上进行通过,根本不提前征求意见;有的“一把手”领导干部甚至认为其他班子成员目光浅、境界低、素质差、提不出科学的意见,更有甚者,个别“一把手”出于私心,明知有问题,偏要定结论,草率作决策,其他班子成员也因畏惧“一把手”的权威,顺水推舟,做“好人主义”,只一味的赞扬拥护,而不敢提出反对意见,真可谓“明知不对,少说为佳”。出现这些问题和现象,都是领导干部不民主造成的恶果。因此,在提高领导干部和党内民主决策水平的问题上,首要任务是强化班子成员的民主决策意识。一是要把好选人关。特别是要把那些坚持党性原则、政治素质好、能力水平高、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为各级党组织的“一把手”,并使其充分发挥表率、示范和导向作用,从而形成被群众信任的领导层,被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敢讲实话的“班长”,为坚持和推动党内民主决策,促进本地区、本部门作风的根本好转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加强理论学习。要始终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班子思想建设的基础来抓,用正确、科学的理论武装班子成员头脑,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认真加以查找和解决,以推动班子成员进一步牢固树立政治观念、全局观念和群众观念,提高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民主决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到在任何复杂的情况和环境下,都始终维护中央的权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从我们霍州市委加强理论学习的实践看,坚持和完善学习制度,效果是明显的。我们规定市委中心组每个月学习一次,每年至少要自学三个以上理论专题,并撰写出论文和学习体会,用于指导全市工作,每次中心组学习都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树立市委班子加强学习的良好形象;三是要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要充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克服班子中存在的错误倾向和错误认识,纯洁领导干部的思想,在新的思想一致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把民主决策的制度落到实处。近几年,我们先后建立了《常委过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常委民主生活会制度》,并多次召开民主生活会,不断对全局性工作和存在问题进行冷静思考和认真整改,制定了领导干部个人生活、重大事宜报告制度、民主评议、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规定等制度,进一步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是要加强廉政建设。要从抓教育、加强思想防范入手,系统学习中央和上级制定的党纪条规,并通过运用正反典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办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班子成员遵纪守法意识,清正为官,廉政为民,公道办事,正直做人。总之,要通过强化民主意识,促使领导干部在民主决策上做到自明、自省、自律,真正遵守民主决策的各项程序和原则,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二、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是提高党内民主决策水平的关键。邓小平同志讲“制度带有根本性”。科学、规范的决策过程要靠制度去落实。根据党的执政地位和党内民主决策的特点要求,应该建立健全四项机制。
1、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机制。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对客观情况的真实了解。因此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从群众中获取信息。使我们的决策始终代表群众的利益。近年来,我们霍州市委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收到了好的效果。一是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通过他们经常了解和掌握广大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市委在重大决策前都要征求他们的意见;二是建立市政府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和信访包案制度以 及群众投诉限期解决制度,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三是建立联系点制度,班子成员每人包一个乡镇、一个企业,每年深入基层不少于两个月。这些都加深了党同群众的联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同时为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收集了真实、可靠的信息。
2、建立健全决策咨询论证机制。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要对决策进行咨询论证,这是民主决策的重要步骤。一是建立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充分发挥具有专业背景的咨询科研机构、专家学者、法律顾问和科技部门在决策中的作用,坚持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法律法规约束的范围内进行,每项决策都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建立多种方案比较制度,尤其对一些重大决策,应当提出多个决策方案,对不同方案的利弊进行论证;三是建立决策方案公示制度,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今年年初,我市在霍东大道、中镇广场、北山公园建设及霍州署衙修缮等重点工程规划设计中都严格按照专家论证、方案比较、结果公示的要求进行,社会反映良好。
3、建立健全决策讨论决定机制。这是党内集体领导的具体体现。一是要做好决策的准备工作。在讨论决定前,要把经过咨询论证的预选方案的详细材料提前送到参会人员,确保与会人员有足够的时间了解情况、深入思考和充分讨论;二是要改进决策的表决方式。根据表决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表决方式。如在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上,除表示“同意”、“不同意”外,还应说明理由,在干部人事问题上,可采用无记名投票的表决方式等等;三是要建立讨论决定情况记录备案制度。如实记录各种意见和主要理由,对于表决的结果应有严格的统计,并将表决结果和表决方式记录在案。
4、建立健全决策议事规则。决策过程是一个严密的过程,为了体现规律性,避免随意性,应把决策机构、议事范围、议事原则等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就地方党委而言,常委会和全委会是集体领导决策的两种基本形式。全委会主要负责本地区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如重大改革措施出台、中长期远景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等,全委会每年至少召开再次,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的委员参加,讨论的具体议题由常委会确定;常委会决策范围主要包括:一是常规性重大问题的决策。如职权范围内领导干部的任免、各条战线的重大总署;二是协调性重大问题的决策。如四套班子和各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工作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三是随机性重大问题的决策;四是执行性重大问题的决策。对上级党组织下达的指示、决议、决定和党代会、全委会的决议,常委会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贯彻落实的决定。常委会原则上每年月召开一次,必要时可随时召开,在党内会议上,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形成决策。
三、加大监督制约力度是提高党内民主决策水平的保证。目前在党内民主决策上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决策者的权力没有得到有效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决策失误很难追究责任,名为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实为有人决策、无人负责,形成了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因此,加强监督制约是落实集体决策的根本保证。
1、切实加强监督。要保证领导集体议事和决策规划的顺利进行,作出的决策科学民主,必须加强监督。一要健全社会网络监督。要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和社会团体作用,建立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纪检检察部门的党纪政纪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各界群众的社会监督,形成多层次、主体化的监督机制,把监督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提高监督质量,还应在各条战线的基层干部和老干部中聘请监督员,对决策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征求意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二要扩大群众监督。要把领导集体议事的重大问题范围、形式、程序、决策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重大问题决策要让群众知情,把群众监督从抽象监督变为具体监督,如果有哪个重大问题没有实行集体议事和决策,群众就可以质疑,或者向上级部门反映,使群众监督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督促领导集体严格按规定程序决策。干部选任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也是群众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我市在干部的选任决策上,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作用的原则、条件和民主推荐、组织考察、个别酝酿、讨论决定的任用程序办事,将决策的形式、范围和结果及时向群众公开,特别是严格实行了任前公示制,扩大了群众监督的范围,社会反响良好。同时加大了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力度,形成了较好的用人机制和风气;三要完善班子内部监督。班子成员对每一道议事程序的要求不清楚,对所议的事项情况了解不透,议事时就只能被动地例行公事,无法有效地行使作为集体领导一员的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完善班子内部监督关键是要做到两个公开。即议事程序和议事材料要向班子成员公开。这样,决策一旦违规,班子成员可以提出反对意见,反对也才有制度依据,在具体的某一决策中才能比较优劣、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讨论问题,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作出主动抉择,集体议事的机制才能达到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四要强化上级监督。上级领导的监督是权威性的监督,监督的重点是集体议事和决策程序的执行情况。上级一旦发现下级重大问题不按规定集体议事和会议表决就做出决定的,要立即纠正。通过上级部门的 权力监督,能促使基层领导集体的决策权力运行纳入程序规范的轨道。
2、严格决策失误纠错改正和责任追究。决策失误纠错改正和责任追究既是决策程序的应有之义,更是制约机制的重要内容和制约手段,在民主决策过程中,除了需要对决策前,决策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更重要的是要对决策后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制约,对于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问题的决策及时纠错改正,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为此,可以建立对执行情况的跟踪和反馈制度,实行执行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社会评价制度,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评价决策成效的根本标准;要明确班子成员决策的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责任主体包括个人和集体,应追究责任的违规行为主要包括违反程序的责任、违反规定特别是不按规定的标准和条件任意操作的责任、隐瞒和歪曲事实真相的责任、滥用权力的责任等。要从制度上明确责任失误、执行失误的界限,细化责任认定,明确责任划分,严格处罚标准,真正做到奖优罚劣,优胜劣汰。要通过决策失误纠错改正和责任追究,促进党内民主决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以上是我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对提高党内民主决策水平的几点认识和看法。民主决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方方面面,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因素。做好党内民主决策,提高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水平,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完善、提高。
第四篇:党内民主决策制度
党内民主决策制度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议事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避免和减少工作失误,特制定基层党组织民主决策制度。
(一)民主决策范围
1、党建工作规划、工作计划;党支部重大工作任务部署和重大决策出台;
2、领导班子成员分工及职责;
3、目标管理考核评定及党员干部的考评推优与惩处;
4、党支部其他重要事项和上级党组织安排的重大事项。
(二)民主决策议事的程序和原则
1、民主决策通过党支委会议或党员大会的形式进行。
2、重大决策会议的举行须由主持人或办公室在会前通知,并原则要求全体班子成员或全体党员参加。应到会的党员实到人数超过半数时,举行的决策会议有效。
3、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重要问题的决策要进行表决。对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讨论,必要时暂缓作出决定,经调查研究并交换意见后,待下次会议复议。对民主集中形成的决议,班子成员要共同承担责任,不得推诿、扯皮。
4、会议讨论的内容属于保密事项的,与会人员应自觉遵守保密制度,防止泄密。
5、会议要有专人记录,必要时形成纪要或决议,以便贯彻执行。
(三)民主决策表决的方法
党支部委员或党员大会进行民主决策表决时,采取票决制。会上应充分酝酿讨论,再进行表决。表决时采取无记名表决的方式进行。
(四)民主决策的实施及监督
1、会议讨论研究和决定的事项要按照决定的意见和分工负责的原则,抓紧落实,在职责范围内独立行使职权。凡是需要协同配合完成的工作或任务,应相互支持、配合,避免各行其是。
2、凡决定事项在贯彻实施中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并确实对贯彻实施带来难度或因情况有重大出入而难以贯彻实施的,应及时提出复议。
3、坚持群众监督,虚心听取党员和党员干部职工意见。同时,严格实行重大事项决策实施责任制,加强决策实施的督促检查,确保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
4、对来不及集体议决的重大事件和紧急情况,党支部书记可临机处置,但事后应及时向领导集体报告。
5、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落实科学民主决策。
党务公开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党组织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党务工作的透明度,促进党务公开工作健康深入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原则
党务公开要坚持实事求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不回避矛盾、避重就轻,内容真实、全面、具体。
二、公开内容
按照依法公开、真实可信的要求,凡需要党组织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的重大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容易出现以权谋私、滋生腐败、引发不公的事项,除涉及保密的内容外,都要最大限度的向群众公开。包括:
1、党组织重大决策、决定、决议的酝酿、拟定、出台及落实情况。
2、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情况。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情况,民主生活会征集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问题整改情况,领导干部述廉情况,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等。
3、干部制度执行情况。干部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竞聘上岗、奖惩情况以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公开事项。
4、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领导干部购建房、办理婚丧喜庆事宜、子女出国学习、配偶和子女从业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情况,执行不准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的规定情况,执行通信工具管理规定情况,出国(境)和跨省考察情况,执行公车使用管理规定情况,使用招待费情况。
5、组织建设情况。党代表的推荐产生情况,党员发展情况,入党积极分子情况,民主评议党员、党费收缴情况等。
6、考核情况。党务工作考核情况和受表彰情况。
7、监督情况。违法违纪问题查处和信访监督情况,实施党内监督程序化、制度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8、有必要公开的党内其它事项。
三、公开程序
按照“事前公开、征求意见、决策公开、民主讨论、结果公开、接受监督”的程序,将党务公开工作贯穿于党内重要事务的酝酿、决策、实施的全过程。党组织在讨论决定事项、制定目标任务之前,要充分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利用党员大会、党小组会等载体集思广益,形成初步方案,经讨论后,将最终结果向广大党员群众公开。人事任免、干部培养等内容按《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执行。重大决策作出后要向群众公示,形成共识,赢得群众支持。
四、公开时间和形式
党务公开要突出时效性,常规性工作、重大决策、目标任务常年公开,阶段性工作完成后及时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重大事项经上级党组织审批后公开。
根据内容不同可采取会议公开、公告公示、网站等不同的公开形式。只适宜在党内公开的,要通过党内有关会议、文件、通报等形式进行公开;可向全社会公开的,可通过新闻媒体或在党务公开栏和政务公开栏上公开。
五、监督与考核
将党务公开工作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搞好公开公示,要聘请监督员,及时了解党员群众的反映,为认真落实党务公开制度提供基础保障。
第五篇: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制度
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制度
完善民主决策制度,不仅有赖于决策者的民主作风和民主意识,更有赖于制度和机制的完善。完善民主决策制度要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来保证其实现。
1、树立民主决策理念。民主决策要贯穿决策的全过程。在决策前,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开言路,拓宽信息渠道,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充分了解民意。在决策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民主监督,实行公开透明原则,保证决策正确实施。执行结果,还要进行民主评议。在树立正确的民主决策理念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是处理好服从多数与尊重少数的关系。民主决策的结果,一般是代表多数人的意见。但是,真理有时候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对于少数人的意见,要引起重视。因此,在决策过程中,既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又要注意对少数的尊重与保护;既不能造成多数人压制少数人,甚至剥夺少数人权利,又要维护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二是处理好规范领导干部行为与提高人民群众素质的关系。党政各级领导是民主决策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们的领导方法、民主法制观念、民主作风、依法执政的能力、整体素质等十分重要。人民群众是实行民主决策的主体,主体素质与民主决策的成败密切相关。因此,要加强广大干部群众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的教育,努力提高民主素质、决策能力和决策水平,引导大家以正确的心态和方式参与民主决策。
三是处理好民主决策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关系。在“四个民主”中,民主决策处于关键环节,但只有“四个民
主”共同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取得实效。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把能力强、水平高、办事公、真正代表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人选进领导班子;要通过实行民主决策,使我们的各项决定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要通过实行民主管理,实现人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通过实行民主监督,实现选举、决策、管理工作的公开透明,把对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优劣成败的评判权交给人民群众,以达到有效减少决策失误、避免独断专行、铲除贪污腐败的目的。
2、完善民主决策制度。任何社会的存在,任何事业的发展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推行民主决策同样要抓好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在干部群众中确立起制度的权威性,逐步养成按制度办事的习惯。
一是对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项的决策方面,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要不断扩大社情民意征集范围,开通各种民意征集渠道,使重大事项、重大决策进行社情民意征集制度化;建立和完善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会制度;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必须进行社会公示和举行多层次的社会听证会,保证群众广泛参与决策过程,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至于社会公示,可以在每年年初,或编制计划、规划之前,将涉及全国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涉及重大利益格局调整,涉及城市整体规划和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研究,研究的成果可以在媒体上刊登,使广大民众的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反映到决策层。
二是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的决策方面,建立专家咨询、专业评估制度。由于重大事项涉及各个领域,某些事项专业化程度高,决策者不可能样样精通;各个领域发展变幻莫测,决策者不可能事事明白。因此决策者应当从传统的亲自制订详细方案的决策,转移到站在战略的高度,对专家制定的各种方案进行择优选择。决策者要把决策要求传送给相应的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咨询研究机构,根据决策的要求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广泛的论证,在此基础上形成多个政策方案,提交决策机构进行选择。决策评估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重大事项决策效果进行科学和客观评估,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修正和补充决策。
三是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制定责任,认定规则。比如,重大事项的决定,从可行性、科学性、合法性论证,方案的筛选,直到方案的选定,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责任者,都要建立相应的论证责任制,评估责任制,领导责任制。同时,要强化责任追究主体的地位,健全决策跟踪和反馈机制,实行责任追惩制。对那些时间跨度大的重大事项造成决策失误的当事人,不管他是否调任或离任,都要追究其责任,以此达到抑制当前决策者继续片面追求政绩,把政绩工程搞成贷款工程,害民工程的结果。
3、注重民主决策程序。过去,我们在许多工作中,不太注意程序,不注意细节,结果往往流于形式,走了过场。所以决策者要规范民主决策程序,对每项制度措施都要规定基本程序,对一些容易引发分歧、产生矛盾的重要环节要提出明确要求,并必须要求在工作中不折不扣地遵照执行。比如,对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要落实相关的议事规则,坚决杜绝简化、省略、颠倒程序的现象,做到不了解群众情绪不决策,不征求群众意见不决策,不汲取群众智慧不决策。要完善责任追究的程序,健全处罚体系,对于决策失误责任和违背程序的责任都要追究。要形成党纪、政纪、法律处罚的不同责任等级,根据决策失误导致损失的程度,明确应负责任的大小,并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