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

时间:2019-05-15 11:1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印发《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印发《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

第一篇:关于印发《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师范司教师司[2003]4号

关于印发《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直属师范大学:

现将《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你们结合本地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的实际情况参照执行,并请及时把实施本方案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反馈我司。

附件: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

二○○三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

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

(试行)

本方案适用于招收高中毕业生,修业三年,培养大学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高等学校。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本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德、智、体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小学教师。

具体要求如下:

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懂得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小学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具备从事小学多门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的能力,同时在某一学科方向上有所专长;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

二、课程设置原则

1、时代性与前瞻性

课程设置力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趋势,贴近国际教育改革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2、基础性与专业性

课程设置力求体现高等专科教育的基础性,同时要紧密结合当今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征,力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综合性与学有专长

课程设置力求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趋势,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加强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同时,根据小学教育的需要,综合性教育与单科性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一专多能。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力求根据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要求,既要科学地安排文化知识课和教育理论课,又要加强实践环节,注重教育实践和科学实验,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5、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课程设置根据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提出基本的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可以作适当调整。

三、课程设置与时间安排

本专业课程设置由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等三部分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教育实践包括教育观察、教育调查和教育实习等。

本专业学制三年,全学程共156周,其中教学活动(含考试)106周,教育实践10周,寒暑假30周,机动10周(主要用于社会实践、集体教育、军训、劳动教育和课外社团活动等)。

(一)必修课

必修课是本课程方案的主体,是对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大类课程。

1、公共必修课

本类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对大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师德、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体育等。

2、专业必修课

本类课程是对大学专科学历小学教师进行专业教育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教育类课程。主要有基础心理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辅导、现代教育制度与思想、课程与教学论、班组管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等;第二部分为文化通识类课程。主要有大学语文、大学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音乐、美术等;第三部分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主要有教师口语、书写等。第四部分为学校课程,由各学校根据需要和可能自主确定有关课程。

(二)选修课

选修课是本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宽、提高,是发展学生专业特长的重要途径。选修课分为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两大类。

1、专业方向选修课

本部分课程是提高学生某一专业方向学科素养的课程,共设有中文与社会、数学与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六个方向。要求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要选修一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每类专业方向选修课为744学时,除规定课程外,学校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开设该类专业方向的其他课程。

2、任意选修课

本部分课程是拓展学生知识面,发展学生个性,完善知识结构的课程。课程设置表中不列出具体课程名称,由学校根据需要和可能开设相关课程,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任意选择。

(三)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是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课,是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对于学生了解小学教育,熟悉小学学生,巩固专业思想,培养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等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实践的时间为10周,其中教育观察、教育调查等4周、教育实习6周。教育实践要贯穿于三年教学过程的始终。

本课程方案课堂教学总计为2650学时,周学时为25学时,其中已规定的课程共计2238-2292学时(公共必修课702学时,专业必修课1008学时,各专业方向选修课分别为744学时),其余358-412学时,由学校安排任意选修课和复习考试。

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程设置与学时数.doc

六、关于本课程方案的几点说明

1、本课程方案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专科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它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编写主要教材的基本依据,是开展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依据。

2、本课程方案对小学教育专业三年制专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时间安排等作了基本规定,各学校可根据课程方案的基本规定,结合实际,制订具体的课程计划。本课程方案所确定的各类课程开设的年度次序等均未作具体规定,由各学校根据情况自行确定。

3、本课程方案共设立了六大类学科专业选修方向和主干课程,各学校应根据需要和可能,逐步开设各类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供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和特长爱好,选择其中的一个专业方向系统学习,学有专长。同时,某些必修课中的同类课程可以免修。如,选中文与社会方向的学生,可免修大学语文和社会科学基础;选数学与科学方向的学生,可免修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基础;选英语方向的学生,可免修大学英语;选音乐方向的学生,可免修音乐和大学数学;选美术方向的学生,可免修美术和大学数学;选体育方向的学生,可免修体育和少年儿童健康教育等。具备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进行艺术类专业选修方向的试验。

4、本课程方案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中都安排一定学时的学校课程,由各学校根据实际需要与条件,自行安排具体的特色课程。任意选修课也由各学校自主安排课程。

5、教育实践的安排要尽可能与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并贯穿于三年教学活动的始终。

6、通过其他模式培养高等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学校,暂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参照本方案,制定相应的课程计划。

第二篇:《化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

《化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和教学模式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化学基础理论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可在中学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及管理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掌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教师职业道德。

2、学习现代化学基本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接受化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扎实的化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现代化学的发展动态;

3、掌握较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大学专科教育的通识水平,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初步能力,具备从事专业课程教学和课程开发能力;具备进行中学《化学》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素质和能力;外语、计算机水平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师范专科水平。

4、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较高的审美情趣;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三、学制

三年制

四、课程设置原则

1、时代性与前瞻性

课程设置力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趋势,贴近国际教育改革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基本构建起适应素质教育、终身学习及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念、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推动教育改革打下坚实基础。

2、基础性与专业性

课程设置力求体现高等专科教育的基础性,同时要紧密结合当今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中学教育专业的特征,力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中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综合性

课程设置力求根据现代科技发展和中学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趋势,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设置力求根据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要求,既要科学地安排文化知识课和教育理论课,又要加强实践环节,注重教育实践和科学实验,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5、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课程设置力求在通识课程与专业主干课程方面符合全省相对统一要求,同时,根据本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课程计划。

五、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含限选,任选两项)等三部分组成。

(一)公共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对中学教师职前教育的主要途径。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

1、基础课程

本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和基础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计算机基础等课程。

2、教育专业课

本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中等教育专业教育的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等。

(二)专业必修课

本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化学专业方向学科素养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仪器分析等

(三)专业选修课

选修课是本课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必修课基础上的拓宽和提高,是发展学生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的重要途径。选修课分为必选课和任选课两大类。必选课主要着眼于提高能力、强化专业技能。任选课主要着眼于扩大知识领域、发展学生专长,具体开设课程见附表。

六、时间安排

全学程共156周。其中理论教学(含考试)97周,教育实践8周,假期42周,机动9周(主要用于军训、集体教育、社会实践、劳动教育等)。总学时数2565、公共必修课学时数878,占总学时34.23%,专业课学时数1151,占总学时的44.87%,选修课学时数536,占总学时的20.90%。

七、专业主要课程

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仪器分析等。

八、课程简介

《无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的基本理论,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其主要内容分别为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础;酸碱电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氧化还原反应和主族元素化学;配位化合物和过渡元素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实验室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训练及性质实验。

《有机化学》是化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简单的结构理论、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烷烃、烯烃、炔烃及二烯烃、脂环烃、对映异构、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胺、红外光谱基础知识、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类脂和萜类、高分子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有机化学实验室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训练及性质实验。

《分析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物质的鉴别、杂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所用分析

方法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课程的主要内容: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法等。分析化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利用各种分析方法的分析实验。

《物理化学》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和胶体化学等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能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处理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和电化学等方面的问题,能运用化学动力学方法讨论化学反应速率和机理,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初中化学教学打下基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电化学、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及有关实验等。

第三篇: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民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民厅〔200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民(宗)委(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民(宗)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民宗局: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精神,落实《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做好民族教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开展和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现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附 件

学校民族团结教育

指 导 纲 要

(试 行)

目 录

* 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基本原则………1页 * 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与任务………………………………2页 * 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2页 * 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5页 * 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培训工作……………………6页 * 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实施…………………………………7页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等,都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校扎实抓好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重点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有关精神和规定,为在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一、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基本原则

1.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育人为本,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牢固树立“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2.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是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

3.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要立足引导,重在教育。遵循各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坚持专项教育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寓教于乐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相结合;过程、方法与目标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统一要求与体现各民族和地区的特点相结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情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巩固,注重实效。

二、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与任务

4.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增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历史、文化的了解,促进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相互交流、继承和发扬;增进各族学生对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历史的认识,增强各族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社会交往中,具备正确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素质;自觉维护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

5.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中华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不断丰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加强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教育;了解和把握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事件中坚持“四个维护”(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原则;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

6.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正确认识中华和各民族的特征,普及民族知识,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知道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基本理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从历史的、世界的视野分析和探讨各种民族现象,进一步认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探讨,在思想和行为上培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7.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必须贯彻育人为本的原则,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各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设臵具体教育内容。要把不同学段的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统筹安排。

◆小学中年级阶段(三、四年级)民 族 知 识 启 蒙 教 育 内 容 标 准

①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②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的总称;

③初步了解56个民族的基本特征;

④了解自己所属民族的分布区域、人口数量,以及语言、文字及主要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等;

⑤形成民族团结的基本意识。

◆小学高年级阶段(五、六年级)民 族 常 识 教 育 内 容 标 准

①了解56个民族的地域分布及居住特点;

②了解各民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③了解各民族语言文字特点;

④知道各民族著名人物;

⑤了解各民族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特色与成就;

⑥知道中华各族人民凭借勤劳、勇敢和智慧,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⑦了解各民族之间应当平等相待以及各民族人民需要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⑧形成“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必要性的基本认识。

◆初中阶段(七、八年级)民 族 政 策 常 识 教 育 内 容 标 准

①了解党和国家制定的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科教文卫事业、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各民族有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依法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

②知道党和国家制定上述政策的历史背景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③正确认识与对待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循并运用民族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意识。

◆高中阶段(普通高级中学十、十一年级)民 族 理 论 常 识 教 育 内 容 标 准

①学习和掌握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

②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现状和特点,了解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及其原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③初步了解世界各国多民族国家进退兴衰的历史和现状,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高中阶段(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一、二年级)民 族 理 论 常 识 实 教 育 内 容 标 准

①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民族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②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现状和特点,了解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国情及其原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③初步了解世界各国多民族国家进退兴衰的历史和现状,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优越性,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以上标准在整体篇幅中可适当压缩)

④对在职业生涯中注意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重要意义有较全面的认识;

⑤在职业生涯和交往中具备较强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能力。

四、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8.中小学要设臵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学校是对各民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各项活动规范有序安排,保证活动质量。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小学至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确保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要因地制宜组织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形式的选择要符合各族学生的年龄特征,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民族自豪感。

9.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不同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灵活选择、使用多种形式、途径和方法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注意发挥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方法和途径的综合作用,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要充分利用班会、团队活动、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板报等方式,组织开展“民族知识、绘画与手工、演讲、民族歌舞”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竞赛活动;定期表彰民族团结先进校、班集体和个人;相关学科渗透,与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师生参观互访,相互学习,积极开展各民族学生之间结对帮学等活动。

10.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各类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从学生所在地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要通过地域性民族特点的介绍,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关心本地区民族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通过对各地区民族特点和发展现状的了解,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力量,不断增强不同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1.融合多种教育资源,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各地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有效配臵文本资源(如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等)和音像资源(如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和各类教育软件)。聘请各民族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为顾问或校外辅导员,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作用,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顺利和有效开展。

五、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培训工作

12.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是关键。要致力培养一支爱党爱国,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民族知识和民族理论素养,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献身民族团结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13.应对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组织专门培训。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政教主任、团队工作者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都可以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工作。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将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教师培训用书,并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民族团结教育的骨干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专业培训,并把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师培训列入当地和学校师资培训计划以及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系列。

14.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和学校要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和教育教学实际,制订本地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计划。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在主管校长领导下,以政教主任、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干部为主体,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

15.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骨干队伍建设的长远需求,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如开展岗前培训、教学研究、集体备课、集体教研、教学竞赛和教学经验交流等,有计划地组织优秀教师考察学习、参加学术会议、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教师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对各学科教师要提出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要求,使每个教师将民族团结教育自觉地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六、民族团结教育的组织实施

16.加强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与管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领导,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安排。加强工作指导、制订相应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正确方向发展。

17.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都应有相关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或分管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各级教(科)研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搞好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由分管校长负责、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学校有关教师具体实施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机制。要加强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日常检查和督促工作,定期举行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总结与表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保证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学年要保证10-12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每学年保证8-10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学年保证12-14个学时的教学活动时间。

18.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时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此,各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文本和音像教材等,由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组织专家编写和制作,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审查专门委员会审定后统一使用。未经审定的有关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资料、图书、音像等一律不得进入学校。上述教材的使用由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纳入课程教材使用规划予以落实。同时,要重视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教学网络资源库的建设和共享。

19.各级教育科研单位和学校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把民族团结教育研究列入当地课题研究规划,及时总结和交流研究成果。学校在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活动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校本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20.要重视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评价和督导工作。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要制订科学的民族团结教育评价方案,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考察考评工作,切实保障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21.民族团结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这也是一项政治性强、政策性强、涉及知识面广的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和学校要注意从政治的高度掌握政策,既要积极稳妥做好把关、指导工作,又要统筹安排、加强协调,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妥善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有关问题。同时,各地教育行政、民族工作部门和学校要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推广典型,以便为深入推进这项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四篇:新教育试行方案

新教育试行方案 桃龙藏族乡小学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提高我校的的教育品质,让师生能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六大行动为途径进行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施新教育的“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实现“四大改变”(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从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健康成长,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质量。

二、试验项目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重点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构建理想课堂”为试行项目。

(一)营造书香校园。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多彩的读书活动,让阅读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

(二)师生共写随笔。通过师生共读共写的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三)构建理想课堂。通过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将人类文化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追求高效课堂与个性课堂。

(四)缔造完美教室。

三、实验措施

(一)营造书香校园 1、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我校将举行读书启动仪式。

2、营造书香氛围

(1)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张贴新教育标语,通过这些校园文化的创设,以营造浓厚的新教育的良好氛围。

(2)班级文化建设。各班利用墙报、黑板报进行新教育精神及阅读重要性的宣传,积极创设班级文化,使学生处处都能感受到新教育的气息,促使班级快速形成读书氛围。

3、丰富阅读资源

(1)制定好学生读书计划。按照小学生读100本书的要求,明确每个年级的读书目录,制定好学生5年的读书计划。

(2)本学期每个班的语文老师必须向本班学生推荐2——3本书,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努力做到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为专门的一个本子,由学生准备,以书面形式上交,不得随意损坏、涂抹,每周两篇,以备后面检查。)5月份的读书月,学校进行读书笔记评选、读书演讲竞赛活动,读书心得展示与评奖活动。

(3)利用好图书室。教务处应该给每个班每一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以课程形式固定下来,由语文老师安排阅读。在本学期阅读课之前,各班老师应该亲自挑选好书目,选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书籍,对学生有益的书目,尤其是一些世界名著经典作品。以免学生读一些不健康的书目,例如《阿衰》、《小王子》、《盗墓笔记》等,产生不良的影响。(1——2年级每周一节绘本课,3——5年级每周一节阅读指导课。)

(4)发挥好校本课程的特色作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编制一些简单的课本,因材施教。除此之外,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校本课程,例如本学期的少年宫的课程设置,可以适当加入新教育的内容。

4、加强课程研讨,构建新教育实践方式(1)开设晨诵、午读、暮醒课程

晨诵:全校每周高段、低段学生各安排2次晨诵,1——3年级统一内容,4——6年级统一内容,具体内容由学校老师商讨决定。周三、五1——3年级学生统一在操场由晨诵老师带领晨诵20分钟;周二、四4——6年级学生统一在操场由晨诵老师带领晨诵20分钟。

午读:所有班级每天都要进行午读,语文老师根据情况自行安排。(同步读本)

暮省:每天下午放学前。语文老师要布置暮省作业,对当天阅读的内容进行反思,写出感想,字数不必过于限制,只要写出真实感受即可。1——2年级同学每周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阅读文章的主要思想,每周完成一幅读写绘。3——5年级同学每天阅读完老师规定的内容,坚持写随笔。如果学生实在有困难,(1---2年级)每月结束老师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注意保存资料,上交。

(3)教师研讨

教师要不断探索晨诵、午读、暮醒教学的指导方法,逐步形成课程指导的基本课型。根据年级、材料、要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重在培养兴趣和习惯,要研究效率和效果。教师每个月应该进行一次晨诵、午读、暮醒教学研讨。交流思想。

(二)师生共写随笔

教师通过日记,教育故事,教育案例分析、师生共读共写等形式,教师读书笔记

记录,反思师生的日常教育,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鉴于本校的实际情况,每位语文老师每学期至少上交两次教育随笔,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我最满意的教育随笔”、“我的新教育实验故事”征文活动,评选出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师生共写随笔”不仅能提升学生分写作素养,而且通过“师生共写”,教师可润物无声地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使师生的精神共同生长。

(三)构建理想课堂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最终都应落脚于课堂,所以我们把构建理想课堂作为一个重点工作。教师快乐教学、学生快乐学习,师生共享快乐成长,构建“学生体验成功快乐,老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快乐课堂”。学期初由实验老师上“快乐课堂研讨课”,所有老师在充分研讨、交流、学习的基础上,每人提供一节公开课,指导小组跟进式听评课。

四、实验考核与评价

实验教师建立新教育实验档案,其内容包括教师晨诵。午读备课和学生晨诵、午读、暮省作业。

五、实验指导小组

为保障实验工作顺利开展,组建实验老师团队。具体事件:

4月23日读书启动仪式

5月底 读书成果展示(读书笔记 随笔、绘本、诗歌朗诵、故事大会、课本剧等)

每月底各班读书交流(各班上传交资料,以图片配文字的形式)每月教师上交教育随笔和读书笔记各一篇(组长):

副组长:

成员:

第五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

【发布单位】815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2-10-30 【生效日期】1992-10-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通知

(1992年10月30日鲁政发〔1992〕143号)

各市人民政府、行署,各县(市)人民政府,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省政府各部门:

《山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业经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现将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批准的《山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及其批复(房改字〔1992〕9号)印发给你们,望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结合省委、省政府鲁发〔1991〕27号文件,一并认真研究执行。住房资金的管理和安排使用等问题,仍按省委、省政府鲁发〔1991〕27号文件的规定办理。

住房制度改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搞好这项改革,对保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缜密安排,立足于机制转换,加大改革力度,加强宣传,注意总结经验,不断深化完善,以确保我省住房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对山东省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批复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呈报〈山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报告(鲁政发〔1992〕9号)》收悉。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原则同意你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请你们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安排;加强宣传,发动干部和群众参与住房制度改革;加强督促、检查,力争今年内全省各市县全面推开住房制度改革。现就有关问题批复如下:

一、一、山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体现了国务院国发〔1991〕30号文件及国办发〔1991〕73号文件精神,有利于住房制度改革在全省范围内起步。希望在具体实施中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充实和完善方案,遇到涉及全局的政策性问题及时报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和国家体改委。

二、二、房改起步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的精神,立足于机制转换,积极创造条件,适当加大提租幅度,保证顺利实现房改规划的“八五”及“九五”目标。

三、三、在全面实施方案的同时,可以因地制宜,组织一些地区进行深化改革的开拓性试验,悉心培育、创造经验;对已经进行改革试点的城市,继续给予支持、扶植,并总结经验,使之不断深化、完善。

山东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

为了落实好“人民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的十年规划任务,加快我省住房制度改革步伐,根据国务院国发〔1988〕11号和国务院国发〔1991〕3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方案。

一、一、房改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房改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住房制度改革,改变现行住房制度存在的弊端,正确引导消费,加速机制转换,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住房条件,解决危房户、无房户和居住困难户的住房问题。要从改革公房低租金制度着手,将现行的实物福利制度逐步改变为商品货币制度,由住户通过商品交换(售房或租赁),取得住房的所有权的使用权,使住房这个大商品进入消费市场,实现住房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从而走出一条既有利于加快住房建设和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又能促进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建材工业发展的新路子。

房改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的原则。改变由国家、集体包下来的旧办法,建立三者合理负担,共同解决住房问题新机制。

2.坚持租、售、建并举的原则。改变低租金和无偿分配的住房制度,逐步把住房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轨道,形成一个提高房租,促进卖房,回收资金,加快建房的联带序列。

3.坚持统一政策下因地制宜、分散决策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消费水平、居住条件、承受能力的不同,在房改总目标和统一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采取不同的改革步骤、办法和措施,不搞一刀切。各城市的房改方案,都要组织群众广泛讨论,征求各方面的意见。

4.坚持机制转换的原则。改变现有资金分配体制、计划管理体制,完善各项配套改革,使住房开发经营进入社会经济大循环体系,形成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要求的新的住房制度和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住房商品化。

二、二、房改的分阶段目标

“八五”目标:以改变低租金、无偿分配住房为基本点,使住房租金力争达到三项因素(维修费、管理费、折旧费)的计租水平,实现以租养房;紧紧围绕“解危”、“解困”,重点解决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和无房户的住房问题;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6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65%左右;房改方案正式出台的,要全部建立城市、单位、个人三级住房基金。通过改革,奠定机制转换的基础。

十年目标:到2000年住房租金努力达到五项因素(前三项因素加投资利息和房产税)的成本租金水平;基本完成危旧住房的改建任务,无房户和人均居住面积6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困难户基本得到解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9.6平方米,住房成套率达到80%左右,居民的居住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建立健全住房资金的融资体系,加速机制转换,初步实现住房建设资金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长期目标:住房租金要达到八项因素(前五项因素加土地使用费、保险费和利润)的商品租金水平,实现每户有一套实用、方便的住宅,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大大改善,形成房地产市场和住房融资体系,完成住房商品机制的转换,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三、三、房改的具体内容

我省房改的具体内容是,分步提高公有住房租金,实行新房新制度,推行公积金,出售公有住房,收取住房租赁保证金或认购住房债券,集资、合作建房,建立住房基金。

(一)分步提高公有住房租金

分步提高公有住房租金是住房制度改革的核心。要坚持多提少补的原则,采取分步提租、逐步到位的办法,到2000年把租金提高到五项因素的成本租金水平。

1.房改开始,公有住房租金提到1990年维修费水平。提到维修费水平的,单位按职工月标准工资或离退休费的2%发给住房补贴,原住房补贴相应取消。

住房补贴以1990年底的标准工资为基数核定,按月随工资发放。

住私房和集体宿舍的职工,暂不发给住房补贴。

2.新配公有住房,要全面贯彻先卖后租、新房新租、有偿租房的原则。凡从1992年1月1日以后竣工和投入使用的住房(包括迁出腾空旧公房),本着“多提少补”的精神,要较大幅度提高租金,不能一步到位的,可以采取交纳租赁保证金或购买住房债券的办法作为补充。

3.实行超标加租。以户计算,多占住房的,要加收房租。考虑到近十年职工平均居住水平明显提高,凡超过国发〔1983〕193号文件规定的住房标准30%(含30%)以上建筑面积的即需加租。加租幅度为,超标30-50%(含50%)建筑面积的,按使用面积加收20%的成本租金;超标50%以上的部分,加收全部成本租金。

4.老红军、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职工或其配偶;享受国家定期抚恤的孤老优抚户,享受社会福利的社会救济户,现只有一处住房的,新增住房租金分别给予适当减免。各地要严格控制减免的范围,确需减免的,一般不得超过三年。

(二)推行公积金

公积金是一种义务性的长期储蓄,是建立个人住房基金的有效方式。通过逐年的积累,提高职工自行解决住房的能力,扩大住宅建设资金来源。

1.房改开始,在职的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三资企业中的外籍职工除外)和所在单位均按月缴纳职工月标准工资3%-5%的公积金;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变化进行调整。

2.职工个人和单位缴纳的公积金均归职工个人所有。公积金分段计息,十年以内比照活期储蓄利率计息;十年以后按定期储蓄利率计息。

3.职工个人储存的公积金只能用于购买自住住房、自建自住住房、私房翻建和大修。直系亲属储存的公积金可以相互借用。

4.职工离退休、出国定居时,结存的公积金连本带息返还;在国内调动,公积金随工资关系结转;职工在职期间去世,结存的公积金可依法继承。

(三)出售公有住房

出售公有住房是推进住房商品化,加快资金循环的重要环节。对新竣工的公有住房要先卖后租,优先出售给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

1.按国家规定的职工住房标准以标准价向职工出售,超标准的面积按市场价出售。标准价包括新建住房本身建筑造价和征地、拆迁补偿费。在起步阶段的一两年内,为鼓励群众买房,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可由购房职工所在单位适当负担。标准价与建房综合造价(或购房实际价格)的差额部分,亦由购房职工所在单位负担。旧房按重置价成新折扣和环境因素计算。

2.按标准价购买公房,每户只能享受一次。购房者拥有部分产权(指全部占有权、使用权,受到限制的收益权、处分权,可以使用、继承,不能赠与)。购房款付清并住满五年的可以出售。出售时,原产权单位或房管部门有优先购买权。住房出售后增值部分,按原购房时职工付款和原购房职工单位补贴的比例分成。

3.对一次付清房款的,超过首次付款30%的部分可以给予20%的优惠;分期付款的,首期付款不得低于售价的30%,其余部分,可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在首次付款30%的基础上每多付10%,给予2%的优惠。分期付款年限,购买新房最长不超过二十年,购买旧房最长不超过十五年。购房户每月付款不少于家庭收入的15%。

4.出售公有住房的标准价由房改部门会同国有资产、房地产、物价等有关部门评估、核定,由市地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5.凡按市场价购买公房的,购房后拥有全部产权。

6.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988〕11号和国务院国办发〔1988〕13号文件规定,经营单位向职工个人出售的商品房和职工个人购买公有住房用于居住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减免税收。

(四)收取住房租赁保证金或认购住房债券

自1992年1月1日起,凡租住新建公房、租金未能一步到达五项成本租金的要收取住房租赁保证金或认购住房债券,实行有偿租房。

1.保证金以住房面积、质量、楼层、朝向、环境等因素确定,按建筑单方造价的10%-20%由产权单位一次性收取,不计利息,退房时一次性归还。

2.收取租赁保证金后,承租人仍按规定交纳租金。

3.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发行住房债券。认购住房债券的额度一般为建筑单方造价的15%-30%,利率由当地人民银行确定,不计复利,三至五年归还。

(五)集资、合作建房

集资建房、合作建房是广泛吸收建房资金,互帮互助,共同解决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

1.集资建房。以单位投资为主,个人出资为辅,个人出资要在建筑单方造价的20%以上,个人集资部分可转为住房租赁保证金。

2.合作建房。由政府或单位组织成立住房合作社,以个人集资为主,单位和政府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扶持。合作建设的住房,个人拥有部分产权。

(六)建立住房基金

建立住房基金是筹集住房建设资金的重要措施。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国发〔1988〕11号文件规定,切实做好住房资金的转化,建立城市、企事业单位、个人住房基金,把围绕住房生产、经营、消费所发生的资金集中起来,变无序为有序,实现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

1.住房基金的来源:

(1)各级政府部门、各单位和企业按原有渠道列支的公有住房建设、维修、管理和房租补贴的资金;

(2)公有住房出租、出售收入及其统筹收入;(3)企业可从留利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住房资金,行政事业单位可从预算外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住房资金;

(4)通过筹资建房、收取住房租赁保证金和发放住房债券等形式筹集的住房资金;

(5)按国务院国发〔1988〕11号文件的规定,经各级财政部门核定并报各级政府批准,在成本和国家预算中列支的资金;

(6)建立公积金制度筹集的资金;

(7)住房资金的利息收入;

(8)住房资金的经营收益;

(9)其他住房资金。

2.住房基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专户储存,集中管理”的原则,专项用于住房建设、经营和消费,不得挪作他用。各市、县政府要成立资金管理中心,在各级房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切实搞好房改资金的筹集、划转和管理,接受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

3.住房金融体制配套改革,要在积极办好和拓展现有经营性住房信贷业务的同时,逐步建立住房金融的政策性信贷体系和管理制度,广泛而有效地筹集和融通资金。各级人民政府可委托当地建设银行或工商银行设立政策性房地产信贷部,划分专项资金,单独经营,在计划安排、信贷规模、利率、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4.住房建设投资体制改革,要把现行由国家和企业统包的投资体制,转换成政府、单位、个人三方面共同负担的投资体制;把现行的住房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管理体制,变为住房作为商品生产投资的指导性计划管理体制。

5.单位为职工个人缴存的公积金、提租补贴资金,从原有住房的折旧等划转资金中解决,不足部分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定,有控制地在成本和预算中列支。

四、四、房改的方法步骤

我省住房制度改革,要在国家总的方针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坚持不懈,逐步到位。各市地要抓紧制定房改方案报省审批,1992年要先后起步施行。对分步提高公有住房租金,超标加租,各市地都要施行;推行公积金和建立住房基金,出售公有住房,收取租赁保证金或认购住房债券,集资、合作建房等,各市、地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决定。省房改方案出台后,省、市地都要选择部分县、市试点,先行一步,取得经验,指导面上工作。同一市县内的房改政策、方法和实施步骤应当统一。所有单位不论隶属关系,都应当服从当地人民政府对住房制度改革的统一部署。

省属各大企业可根据省房改方案的要求,结合自己情况制定方案,但要与地方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协调配合,方案报省审批后施行。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房改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各级房改机构,落实各级、各层、各类工作人员;要采取多种形式,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搞好宣传工作;要层层培训骨干,提高专业人员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要加强对房改工作的督促、检查。

各市地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省房改方案,制定实施方案和房改规划;要认真进行调查测算,反复研究,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要结合实际制定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不断完善方案,认真组织实施;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反馈信息,指导工作。

五、五、施行说明

(一)本方案适用于本省各城市、县城和独立工矿区内直管和单位自管公有住房。

(二)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会同体改、建设、财政、计划、金融、劳动、人事、工商、税务、物价、土地等部门,抓紧制定配套改革政策和措施。

(三)烟台等房改试点城市的做法符合国家有关房改政策规定,要继续推行,不断完善。

(四)本方案由山东省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关于印发《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印发《三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试行)》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