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武《新课程下的数学课例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5 11:1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康武《新课程下的数学课例研究》课程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康武《新课程下的数学课例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篇:康武《新课程下的数学课例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康武:《新课程下的数学课例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深圳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2006年10月重印版)

课程编号22123070C

课程名称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例研究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教材名称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例研究

制 订 人康武

审核张文俊

2005年4月修订

一、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二、教学内容

注:根据各课程的具体情况编写,但必须写明各章教学目的、要求、内容提要。

三、课时分配及其它

第二篇:物权法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物权法研究课程教学大纲(李仁玉)

本课程参考资料:

一、法律法规

1.外国法律:

1、《法国民法典》;

2、《德国民法典》;

3、《意大利民法典》;

4、《俄罗斯民法典》;

5、《韩国民法典》(1968)

2.中国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

大陆:

1、《物权法》;

2、《物业服务合同解释》;

3、《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解释》;

4、《关于知识产权质押规定》;

5、《民法通则》;

6、《合同法》;

7、《婚姻法》;

8、《婚姻法司法解释》(一、二、三);

9、《农村土地承包法》;

10、《土地管理法》;

11、《房地产管理法》 台湾地区:《民法》

二、著作

1、史尚宽:《物权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王泽鉴:《民法物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刘德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

4、郑玉波:《民法物权》,台湾三民书局1977年版

5、梁慧星:《物权法立法理由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梁慧星:《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王利明:《物权法立法理由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孙宪忠:《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德国当代物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9、钱明星:《物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崔建远:《准物权研究》(第2版),法律出版社2012年

11、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12、谢在全:《民法物权论》(修订5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

13、王利明:《物权法研究》(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14、尹田:《物权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三、期刊

《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学家》、《政法论坛》、《法学杂志》。

授课方式

以法条为中心,根据法条提出问题,要求课下认真准备,课上积极讨论。培养问题意识,提高查阅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作业(要求手写完成)

1.评自然资源(矿藏、水流、海域、风能、太阳能、野生动植物等)为国家所有的正当性,字数不少于3000字;

2.采用问题式或评论式的形式,运用法学方法(历史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适用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分析《物权法》第108条,字数不少于3000字;

3.物权法学习心得,字数不少于3000字。

考试方式及题型

考试为书面闭卷考试,题型为法条分析题和案例分析题。

第一讲绪论(本讲计4小时)

一、物权法的理论思考

(一)新与旧

(二)公与私

(三)自由与秩序

(四)效率与安全

(五)利己与利他

二、物权法原则

三、物权公示原则四、一物一权原则

五、物权特定化原则

六、物权与债权区分原则

第二讲 物权法总论(本讲计8小时)

1、不动产登记的模式有哪些?

2、不动产登记在我国如何设计,由谁负责?其利弊如何?

3、不动产登记的性质如何定性比较适合我国?

4、不动产登记错误责任机制如何设计?

5、预告登记意义是什么

6、预告登记的效力是否适用于预告登记之前已经存在的抵押权?

7、预告登记与2002年最高法的批复关系如何?

8、比较《物权法》第15条和第23条的关系?

9、交付的物权法效力和合同法上效力区别如何?

10、《物权法》第24条:善意第三人指谁?(限于物权人还是包括债权人)

11、《物权法》第24条与第106条的关系?

12、第24条与合同法司法解释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有关特殊动产转让的关系?

13、第25条:“依法占有”是何含义?

14、第26条:“指示交付”适用范围?

15、指示之后未经受让人同意撤销该指示,重新进行指示,占有人依照后一指示履行对前一受让人责任如何?

16、第27条:“占有改定”适用范围?

17、占有改定与简易交付、指示交付区别如何?

第三讲 所有权制度研究(本讲计8小时)

1、《物权法》第28条的合理性评判?

2、对第29条的理解

3、第30条的意义

第32条到第38条:

4、物权请求权和债权请求权在物权保护上的关系?

5、返还原物请求权即物权的追及效力的适用限制?、6、所有权的权能为什么是4个?对其进行评判?

7、物权法第41条的意义

8、《物权法》第50条:无线电频谱资源归国家所有的意义

9、第52条:基础设施归国家所有的意义

10、第55条的意义

11、第60条的意义

12、第66条的意义

13、第70条:为什么叫“业主”而非“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业主”内涵指什么?

14、第71条:业主专有部分权利,其行使受哪些限制?

15、第72条:业主区分所有权的共有权性质如何?权利主体是谁?

共有权与商业经营权如何区别?共有权的权利客体是什么?

75条——82条

16、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的管理权来源于哪里?理论基础是什么?

17、管理权主体是谁?性质如何?

18、业主委员会应否成为民事主体和诉讼主体?

19、业主委员会与业主关系如何?

20、第83条规定的意义

21、第83条与第七章相邻关系的区别在哪里?

第93条到105条

22、共有与所有、总有制度的区别?

23、在按份共有情况下共有人的行为效力如何?共有人的权利有哪些且如何行使?

24、共有物产生的费用、债务如何承担?

25、合伙共有的性质是什么?其与传统的共有有何区别?

26、共同共有制度意义何在?共同共有有哪些类型?共同共有人的权利、行为、义务、责任承担有何规则?

27、夫妻共同共有的意义?基础是什么?

28、遗产分割之前的共同共有的意义是什么?

第四讲 所有权取得特别方式研究(本讲计8小时)

第106条

1、善意取得的的标准认定?

2、以合理价格转让如何理解?

3、观念交付善意取得的认定和限制?

4、特殊动产善意取得的要求?

5、不动产善意取得的适用?

6、合同效力与善意取得的关系

7、其他物权善意取得的认定

第107条:

8、我们国家遗失物可以追回,如何区分孳息和使用收益?各自规则如何?

9、如何区分必要费用和有益费用?各自规则如何?

10、向第三人追回,受让人指谁?规则有何区别?

11、两年的法律性质?阻断了物权追及效力,依据是什么?

12、通过公开场所购买遗失物、支付费用,我国为何不确定这种情况下的善意取得?依

据是什么?

13、遗失物要求追回,受损害要求损害赔偿,如何区分不当得利之债和侵权行为之债?第108条:

14、108条的意义是什么?

15、为什么规定是消灭?是不是仅限于善意取得?传来取得适不适用?只针对所有权?

包不包括其他物权?

第113条:

16、6个月的法律性质?

17、区分主从物的物权法、债权法意义?如何区分?

第五讲 抵押权制度研究(本讲计4小时)

1、抵押权制度设置的意义?其与质权、留置权、所有权保留的、信托等担保方式的比较?

2、我国物权法在担保物的种类设计上,与外国法相比有何不同?意义何在?

3、特殊动产抵押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该善意第三人是否包含债权人?理论依据何在?

4、房随地走、地随房走的原则有何意义?房地一体与房地分离在我国立法体系中有何体现?

5、抵押权是否使用善意取得?其依据何在?意义何在?

6、浮动抵押确定的意义?浮动抵押的渊源及其在我国制度设计中的区别?

7、财团抵押与浮动抵押的区别?我国应否设立财团抵押制度?

8、最高额抵押制度设立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物权法》204条的规定?

9、动产让与制度在我国有无确立的意义?

10、抵押合同、质押合同是属于物权合同还是属于债权合同?其区分意义何在?

第三篇:唐宋散文研究教学大纲(康震)

唐宋散文研究教学大纲(康震)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唐宋这一散文发展高峰期中各阶段各类型散文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散文史发展的系统讲授,并精要评价重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唐宋散文的发展概况,熟悉这一时期的散文流变,理解唐宋散文的流派和文体特征。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和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认识唐宋散文的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掌握唐宋散文发展的基本轮廓和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 2)配合“作品选”的讲解,能够凭借工具书或注解阅读文学作品,并体会领悟蕴涵在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3)能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评述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情感、审美、艺术等特征; 4)能够熟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总论学时 1 主要内容:

• “散文”的定义

• “古文”的定义及其特点 • 介绍唐宋散文研究现状

• 现代学者对古代散文“文学性”问题的争论 • 如何学习唐宋散文 教学要求: 1、了解:(1)古人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如元末明初朱右编选的《八先生文集》、明代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

(2)近现代学者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如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郭预衡《中国散文史》等、了解:古文的特点、掌握:根据清代古文家、朱自清、林慧文、郭绍虞、姚鼐、方东树、张裕钊、刘大櫆等人的观点分析“散文”与“古文”的异同。4、掌握:学习古代散文的方法。重点、难点:

古人和今人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当今学术界对“散文”与“古文”的比较分析;学习阅读古代散文的方法。这三点是这部分的重点与难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对学习唐宋散文的兴趣。

注意学习本章对以后学习的指导作用,并且可适当介绍唐宋散文的学术研究前沿状况。

(二)第一章初盛唐散文的发展学时 3 主要内容:

• 唐以前散文革新思想的萌芽 • 唐初魏征、王绩的改革 • 陈子昂:(1)陈子昂“兴寄”与“风骨”的文学革新主张(2)由《谏用刑书》分析陈子昂散文的三个特色: A、政治性、现实性 B、条理清晰、文辞雄辩 C、文风疏朴、不加藻饰

• 张说、张九龄、王维、李白与盛唐散文:(1)由《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分析王维的散文特色

(2)由《与韩荆州书》分析李白的散文特色 • 元结:阅读《新唐书·艺文志》中元结的散文创作,分析其文学主张与散文成就 教学要求:

• 了解:唐以前散文革新思想萌芽的事实 • 了解:初唐文风和盛唐散文的骈散分工

• 掌握:分析王维、李白的散文创作以及陈子昂和元结的文学主张与散文成就 重点、难点:

唐初至唐中叶韩柳发起古文运动前的散文发展概况;阅读分析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与李白的《与韩荆州书》;陈子昂和元结的文学主张。这三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指导学生比较初盛唐的骈文与散文。

引导学生关注初盛唐散文研究的学术发展动态。

(三)第二章韩愈、柳宗元和唐代古文运动学时 8 主要内容:

• 唐代古文运动(1)古文运动在唐发端的社会及文化背景(2)唐代古文运动理论: A、主张文道合一 B、强调作家的修养

C、反对因袭、主张独创。(3)唐代古文运动的性质

(4)唐代古文运动取得成就的原因 • 韩愈:(1)生平思想:结合《韩愈评传》了解韩愈其人其文其思想(2)通过《进学解》、《师说》、《答李翊书》、《答尉迟生书》解读韩愈的散文理论:

A、闳中肆外

B、务去陈言、辞必己出 C、强调“惟其是”

D、师其意,不师其辞

E、向民间新兴文学吸取营养(3)通过《祭十二郎文》、《毛颖传》、《原道》、《柳子厚墓志铭》、《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张中丞传后叙》、《论佛骨表》等名作分析韩愈的艺术成就: A、人物个性的刻画

B、托物、托事的抒情、议论 C、议论文的形象化

D、妥帖、富于诗意的语言 • 柳宗元:(1)生平思想:结合《柳宗元评传》了解柳宗元其人其文其思想(2)通过《报崔黯秀才书》、《报袁君陈秀才书》等文解读柳宗元的散文理论: A、倡导文学革新 B、文以明道

C、道要凭文辞而传

D、文以行为本,在先诚乎其中 E、语言畅达、语法完整(3)通过《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种树郭橐驼传》、《三戒》、《封建论》、《始得西山宴游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等名作分析柳宗元的艺术成就: A、议论文写作“校练名理”、“锋颖精密” B、擅长社会下层人物描写 C、托物言志的寓言

D、笔力独到的山水游记 教学要求:

• 了解: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 • 掌握: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 应用:韩愈的散文理论及其在文体革新方面的贡献

• 应用:柳宗元游记和寓言在中国散文史上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难点:

分析韩愈散文的思想艺术性:从内容可分论说、记叙、抒情、应用四类,每一类的代表作品;艺术上追求推陈出新,彻底摆脱骈文的束缚,并且创造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汇。

分析柳宗元的散文成就:其作品可分论说、寓言、传记、山水游记四类。他将寓言从一种文学手段发展成独立、完整的文学样式,成为讽刺文学的重要体裁。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的精华,富有诗情画意,既刻画出山水的自然个性,同时又寄寓自己的个性,成就极高。

掌握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三点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以针对某些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例如: • 古文对抗骈文的发展过程。• 唐代古文运动的遗憾:(1)、思想上给古文套上了无形的枷锁。(2)、消极因素在于贬低以追求美为宗旨的文学的价值。3、唐代古文运动对后代散文的影响。、20 世纪 70 年代在台湾引起很大争论的“谤韩案” 可组织学生对韩愈、柳宗元的部分著名散文(如 《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张中丞传后叙》、《论佛骨表》、《段太尉逸事状》、《永州八记》等)进行课堂主题发言。

可布置关于赏析韩愈或柳宗元散文的小论文。注意对学术前沿研究概况的介绍。

(四)第三章中晚唐散文的衰落学时 3 主要内容: • 中唐散文:(1)中唐前期散文(2)韩派作家:欧阳詹、李观、李翱等(3)刘禹锡、白居易及其《与元微之书》、元稹 2、晚唐散文:(1)杜牧及其《阿房宫赋》、孙樵与晚唐散文(2)唐末小品文、晚唐散文走向衰落的原因 教学要求:

• 了解:中唐前期散文作者数量众多,但成就不及韩柳的原因 •

了解:晚唐散文走向衰落的原因

• 掌握:风格各异的韩派作家在古文运动中的理论实践与创作实践 • 掌握:杜牧和孙樵在晚唐散文走向低潮时的创作与成就

• 掌握:皮日休、陆龟蒙及唐末小品文作为唐代散文发展支流的生存情况 重点、难点:

中唐前期几个主要散文家的创作;中唐散文成就不大的原因;以及晚唐散文走向低潮的原因。这三个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以针对某些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例如:、简述被鲁迅誉为“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的唐末小品文的成就。2、简述“唐宋十大家”中的李翱和孙樵的散文理论与成就。

(五)第四章北宋初期散文的复兴学时 3 主要内容:

• 北宋初年的形势主义文风 • 西昆派的出现与王禹偁、穆修 • 柳开、石介与文学复古 教学要求:

• 了解:北宋初期古文运动重新崛起的原因 • 了解:当时文人对西昆体的态度

• 掌握:王禹偁、穆修的创作实践及对五代体的变更 • 掌握:柳开、石介在文学复古中的贡献及遗憾 重点、难点:

王禹偁、穆修对五代体的变更以及柳开、石介在文学复古中的贡献及遗憾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 难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注重教学的系统性,紧扣唐宋文学承上启下的特点。并且尽量援用前沿学术成果,充实课堂教学。

(六)第五章欧阳修学时 3 主要内容:

• 欧阳修的生平与文学活动:结合欧阳修传记及中国文学史等资料了解其生平与文学活动

• 结合《昌黎先生文集》分析欧阳修散文的思想内容及文学主张: • 文学不可脱离现实 • 写人要求“事信言文” • 对“骈文、西昆”持论公平• 主张“取其自然” • 结合《醉翁亭记》、《秋声赋》、《与高司谏书》、《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文章分析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 • 平易流畅、意能曲达 • 纡徐柔婉、吞吐抑扬 • 散文诗化、风味曲包 • 用语纯熟、丰富多彩 教学要求:

• 了解:欧阳修生平、政治生涯与文学活动 • 掌握:欧阳修最主要的四点文学主张

• 应用:欧阳修散文的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重点、难点:

结合欧阳修的散文创作了解欧阳修文学主张与艺术成就,进而明确其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与影响,这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以针对某些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例如: 1、“太学体”的产生与消亡。、欧阳修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矫正。

可以设计让学生就欧阳修的单篇著名散文如 《醉翁亭记》、《秋声赋》等进行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关注欧阳修散文研究的学术发展动态。

(七)第六章曾巩、王安石与北宋中期散文学时 3 主要内容:

• 结合《曾巩集》等著作,了解曾巩生平及散文成就 • 王安石的生平、思想

• 结合《临川先生文集》等书籍,掌握王安石的文学主张与艺术成就 • 范仲淹、司马光的散文创作 教学要求:

• 了解:曾巩的散文创作与散文成就

• 了解:北宋中期范仲淹、司马光等人的散文创作 • 掌握:王安石生平与文学主张

• 应用: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王安石散文的艺术成就 重点、难点:

北宋中期散文发展的概括;王安石的文学主张与散文成就;对王安石著名散文的解读与赏析。这三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组织学生对曾巩、王安石的部分散文(如《留侯论》、《答司马谏议书》等)进行课堂主题发言。

可结合作品引导学生思考: 1)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对王安石散文的渗透。2)从后世评论看曾巩散文的历史地位。

(八)第七章苏轼学时 3 主要内容:

• 通过阅读《苏轼评传》了解其家世及生平

• 结合中国文学史、散文史等材料了解苏轼的思想、政治倾向及文学活动 • 结合《答谢民师书》、《传神记》以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理清苏轼的文学主张: • 以意为主、文尚实用 • 意能称物、言能尽意 • 妙在言外、巧于传神 • 文贵自然、反对艰深

• 结合《文与可画 筼筜谷偃竹记 》、《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等文章分析苏轼的散文成就及其影响: • 文有实用、语必明达 • 远思宏远、论事明晰 • 说理抒情、文有诗味 • 写人写景、白描传神 • 语言明快、妙极自然 教学要求:

• 了解:苏轼生平及政治倾向

• 掌握:苏轼丰富的创作实践和独特的文学理论

• 应用:分析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风格特色等艺术成就及其影响 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掌握苏轼各类散文的艺术特色与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以针对某些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例如:

• 从道学内涵的差异比较韩愈、欧阳修、苏轼散文风格的不同。• 结合《石钟山记》等著名散文分析苏轼“记”体散文的艺术成就。• 后世散文对苏轼散文的继承。

可让学生模仿苏轼或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写一篇小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苏轼散文研究的学术发展动态。

(九)第八章苏洵、苏辙学时 2 主要内容:

• 苏洵、苏辙的生平

• 苏洵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绩 • 苏辙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绩 教学要求:

• 了解:苏洵与苏辙的生平、思想

• 掌握: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掌握苏洵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践 • 掌握:通过分析具体作品掌握苏辙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践 重点、难点: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掌握苏洵与苏辙的散文理论与创作实践,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引导学生对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进行比较赏析。

(十)第九章北宋后期及南宋散文的发展学时 3 主要内容:

• 北宋后期的散文作家及其创作(1)黄庭坚、秦观、李师道(2)李格非、晁补之、南宋前期的散文作家及其创作(1)宗泽、岳飞、胡铨——政治家之文(2)李清照、陆游、范成大——文学家之文(3)朱熹、陈亮——学者之文、南宋后期的散文作家及其创作(1)文天祥(2)谢枋得、林景熙、结束语:总结并梳理唐宋散文 教学要求:

• 了解:结合具体作品了解北宋后期、南宋散文作家的创作情况 • 掌握:结合文学史了解北宋后期至南宋末的散文发展概况 • 掌握:再次理清唐宋散文的发展脉络

• 应用:比较唐宋散文的异同——唐文:峭、曲、瘦; 宋文:平、直、肥

• 应用:明确唐宋散文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元明清散文创作的影响 重点、难点:

北宋后期至南宋末期的散文发展概况、唐宋散文的发展脉络以及唐宋散文对后世散文的影响,这三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以针对某些问题组织课堂讨论,例如: • 简述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成就。• 简述朱熹的文论。

• 梳理唐宋散文的发展脉络。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年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年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漆绪邦.中国散文通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年 董诰.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 年

严可均、苑育新.全宋文.商务印书馆.1999 年 吕祖谦.宋文鉴.江苏书局.1886 年

葛晓音.唐宋散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王水照.唐宋散文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年

王洪.中国文学宝库 / 唐宋散文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2 年 李道英.唐宋古文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年 钱冬父.唐宋古文运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年

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年 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中华书局.1985 年 吴小林.唐宋八大家汇评.齐鲁书社.1991 年

吴孟复.唐宋八大家概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年 冯中一.唐宋八大家散文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年 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 年 韩愈.韩昌黎全集.中国书店.1991 年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 年 苏轼.苏东坡全集.中国书店.1986 年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59 年 曾巩.曾巩集.中华书局.1984 年

苏洵、周振甫.苏洵散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 苏辙.苏辙集.中华书局.1990 年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堂数学课

对怎样一堂课算是好课的界定,不同时期的标准不尽相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观逐渐进入教师的领域,评价好课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一些实质性的转变。通过近期的摸索与探究,笔者对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有了一些思考:评价好课离不开对现代教学背景下课堂教学活动本质的把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不同程度创新和突破。此次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的影响十分深刻,不仅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上,还反映在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与把握上。针对这次课程改革,教师们都在思考和争论:新课程理念下怎样的一堂课算是好课?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特征?如何评价课堂教学?针对这些疑惑,本人将通过专家和教师们对新课程标准的讨论意见,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不尽成熟的思考与想法。

1、对于课堂教学的本质,历来有不同理解。传统的认识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认识,认为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或者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这种看法就是认为教学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不是直接认识社会和自然现象,而是通过的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来认识。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往往成为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行为过程,是教师在有选择地讲解、说明和演示,教师自身也自然地成为知识的代表,成为学生效法与模仿的对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讲——听”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记。而在当今信息时代,大量新知识、新信息的涌现,对于这种只强调“讲——听”式的教学,不仅无法顺利完成传递文化的任务,而且会使学生因其自主学习能力低下而无法适应网络条件下的人类生存方式。第二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合起来的共同活动过程,这一种看法主张教学的本质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和三种认识,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交流”和“沟通”,认为教学实际上是师生以教学资源为中介的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效活动过程。这种认识强调人与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对人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并且强调“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者的角色”,主张教师通过“对话”、“交流”与学生实现共同活动,这种活动必然有共同的话题或学习对象——即教材或其他中介,也只能在相互交换信息的基础上使“共同活动”得以持续。

2、基于现代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是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这一认识包含以下四层意义:(1)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所以它一定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一种涉及两个人以上的实践活动。(2)它是一种学习的活动,本质上是学而不是教。因此,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活动,它是由教师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这是一种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所以,学生随意阅读不是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感兴趣的东西也不是教学,学习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观察、认识、感悟、发现等等,更不是教学。(4)这里所说的教师的组织活动,包括讲解、讲述、指导、辅导,也包括展示、演示,还包括组织各种参观、操作活动,包括释疑问难、激励评价等等。总之,凡是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进行的手段,教师都应该利用,而教师利用这些方法、途径、媒体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活动能够真正进行下去,能够收到切实的成效。

3、当我们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教师传递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活动以后,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

促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呢?一般地讲,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1)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一堂好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2)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3)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好课必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4)展示教师素质,塑造教师形象。新课程的实施,向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这样的课堂变得灵活多变。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美观的板书、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须增加课堂情况的灵活多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5)设计完成美提问,思维延伸课外。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感觉回味无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个性,能够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去。

当然,上述几点不是必备条件,只要具备某几点即可。除上述特征外,教师能在课堂中恰当使用网络媒体辅助教学、精心准备并用教学用具、设计并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方式等,也是构成一堂好课的条件。

总之,评价一堂课的好坏,重要的是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知识,受到了多少启发,能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当然上面我所讲的一些,也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应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上出更多的好课来。

第五篇:例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的导入

例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的导入

孙景华

上好一节数学课,课前准备工作无非三个方面:吃透教材、吃透学生、设计好教学预案。其中设计好教学预案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而导入设计作为教学预案的开头部分又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我平时课堂教学和参加的一些优课评比等活动,就自己所做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针对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课的导入,和大家作一个交流。

良好的新课导入,能迅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一般来说,新课导入要力求引言精彩,令人愉快,具有吸引力。可以通过在讲授新知识前复习旧知识,使知识系统连贯,水到渠成;或通过布设疑阵,在学生心理上引起悬念,使他们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或通过对学生进行启发谈话,步步诱导,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使学生不知不觉走入教学之中,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或通过精心选择和设计,借助音乐,投影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的马达轰鸣运转„„下面就我的个人观点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的原则及常用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符合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导入的设计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有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还有的虽然从内容上看关系不大,但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学习也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切,都应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出发。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非常精彩,也不足以取。

2.启发性原则

符合启发性,切忌填鸭灌输。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导入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导入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望。

【案例1】三角形的面积

提问:同学们,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回答)

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学生回忆的同时,多媒体演示剪拼的转化过程,老师板书:转化)

启思:“转化”的思想和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应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探索这个问题。

3.趣味性原则

富有趣味性,切忌枯燥乏味。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动力。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入时,应在“趣”字上下功夫,使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排除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案例2】5的认识

师:小朋友,请摸摸耳朵,眨眨眼睛,挥挥左手,摇摇脑袋(生随老师一起做)。好的,不错,请用耳朵听,用眼看,用手做,用脑想,比一比,谁最棒,好不好? 生:好!

师:我伸3个手指,你伸几个组成4?

生:伸1个。

师:我拍1下手,你拍几下组成3?

生:拍2下。

师:我左手伸1个手指,右手伸2个手指,你能说一句话吗?

生:1和2组成3,1加2等于3,1小于2,2大于1。

师:不错,真棒。我伸出4个手指,你伸几个比4小?

生:3个、2个、1个。

师:哎,怎么伸的不一样?

生:3、2、1都比4小,可以伸3个,也可以伸2个、1个。

师:请你伸出左手的4个手指,再伸出1个,一共有几个?

生:5个。

师:真好,今天我们就学习5。

面对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位老师充分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证和认知特点,用律动式的“摸耳、眨睛、挥手、摇脑袋”,使学生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用学生熟知的“手”展开教学,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复习旧知都是让学生在游戏玩乐中进行,体现了“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思想。同时,复习中两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无疑又起了很好的作用。可以说,通过这样地教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就在我手上”,自然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也就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4.生活性原则

符合生活性,切忌脱离实际。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课标〉解读》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它是具体的,但数学又经过了抽象,我们应该将数学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呈现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模式。”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习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倍加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案例3】体积和体积单位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

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

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

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象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位老师做到了这一点。他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俯下身子看学生”,把自己作为学生中间的一员,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标准要求。随和的话语、亲切的交谈,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极大尊重,伴随“穿不穿爸爸的衣服”这一学生都体验过的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情绪体验无疑是愉快的,学习的积极性无疑是高涨的,学生的思维已不仅仅局限于数学学科领域,而是向着更广阔领域延伸。

【案例4】循环小数

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春夏秋冬自然风光的片子。自然美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又从四个季节更换,周而复始,获得对“循环”含义的初步理解。接着,教师启发学生:“像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可能有学生会说:“每个星期从星期一、二、三„„到星期日,过了星期日又是星期一、二、三„„,连续不断的重复出现。”„„教师引导学生:在数学中有没有这种“循环”的现象呢?试算(1)1÷3;(2)4.2÷22。在计算和讨论中,让学生掌握了循环小数的含义。学习“循环小数”这一概念,关键是理解什么是“循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循环现象,为“循环小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4.针对性原则

加强针对性,切忌漫无目标。

新课导入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记不能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甚至故弄玄虚,画蛇添足,更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它教学环节。必须针对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及学生实际来进行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引入新课时所选用的材料必须紧密配合所要讲述的课题,不能脱离主题。

【案例5】《圆的认识》(高明、贲友林)(观看视频)

从视频可以看出,高老师从自驾游→国庆节→史上最长黄金周→中秋节→月饼→圆,看上去环环相扣,其实是绕了一个很大的圈子,完全脱离了主题,纯粹是为了导入而导入。而贲老师从学生玩的玩具要花钱买引出自己动手做玩具,从而导入新课,同时又为下面画圆和找圆心作下了铺垫。这样的导入有着明确的目标,课堂效果自然就好。

5.艺术性原则

讲究艺术性,切忌平淡生硬。

要想一开讲就拨动学生的心弦,设计导语时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对不同课型的导入,教师要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如果为创设情境而设计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感染力;如果选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通俗易懂、清晰明了;如果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如果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导入,教师的语言应该富有启发性,发人深思。

6.互动性原则

增加互动性,切忌机械被动。

具有互动性的导入,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根据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如果在上课伊始,注意设计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就能牢牢抓住儿童的注意力。

7.简洁性原则

注意简洁性,切忌拖沓冗长。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我们要注重导语的简洁性,用最少的话语,花最少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以取得最佳的导入效果。

二、常用的新课导入法

1.以旧引新法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要求教师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不新,新知不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6】认识几分之一

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起学习的内驱动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2.情境导入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进入迁移创新的情境中去。的确,课堂教学导入时,如能创设真实自然的教学情境,就能更好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让学生真正体验和领悟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小学生思维活跃,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7】三角形的内角和

(多媒体课件演示)“啪”地一声响起,学校花架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被突然飞来的小球击碎了,一下子围上了许多同学。小明看着地上的碎玻璃着急地说:“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想赶紧去配一块,可是,玻璃已被打碎,尺寸大小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真急人!”同学小聪的眼睛盯上了其中的一块碎玻璃,高兴地说:“我有办法了,只要拿一块碎玻璃,就可以去配上与原先完全相同的玻璃。”同学们,你认为应该拿哪一块呢?同学们认真地现察着这些碎玻璃,进行着思考和想象。过了一会儿,大家热烈地层开了讨论:有些学生认为选择留着一个角的那块,因为那块比较大;有些学生对此提出意见,认为玻璃大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沿着一个角的两条边可以无限地延长,玻璃的形状、大小就会发生变化;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有两个角的那块,因为这块有两个角,延长两条边会相交于一点,就能得到与原来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结合学生回答,电脑进行演示:延长两条边,交于一点,形成一个三角形,并使形成的角与原来的角重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连在一起的两个角确定了,它们的夹边也就确定了,得到的三角形与原来的三角形完全相同,第三个角也就被确定了。)此时教师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有学生说,我想知道为什么用有两个角的这块玻璃

可以配上与原来相同的玻璃?有的学生说,为什么三角形中两个角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被确定了?„„

这样的新课引入是别开生面的,全班学生一下子被玻璃被打碎的情境吸引住了,注视着屏幕上的碎玻璃想象着、思考着、进行着不同的猜测„„由生活情境中引发的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当然会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实践活动。而当学生自己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后,将会领悟“为什么三角形的两个角确定了,另一个角也就被确定了呢”、“为什么拿有两个角的那块”的道理,自然会对数学学习产生一种情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案例8】百分数的认识

08年省优课评比时我上的《百分数的认识》,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师:奥运会以后,陆老师很幸运的和姚明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你们猜是谁赢了。学生自然说是姚明。接着出示一组数据,师:在一次投篮大赛中,陆老师投中16次,姚明投中了13次。学生一看有的立即改口了:是陆老师赢了。也有的提出:不能判断是谁赢了,因为不知道你们一共投了多少次。在学生的争辩中自然的引出课题。这样的情境导入借助学生喜欢的篮球比赛项目,以及崇拜的球星姚明,引入教学,用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开门见山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教。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比较适合用开门见山这种导入方式。教师在新授前,直接向学生出示新的课题,这样能使学生以有意注意和有意识记来对待他们所学的功课。

【案例9】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

例如:低年级“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一节,一上课教师可在黑板上写一个很大的数,比如:92600000、1200000000。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数的位数很多,读好这种数和写准这种数对今后学习与工作有很大帮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

【案例10】圆的周长

教师:“同学们已认识了圆的直径、半径,那么,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圆周从某一处断开,然后拉直,将会出现一幅什么图形?”(稍作停顿,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开门见山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

4.故事导入法

大家都知道:故事导入法是深受低年级儿童欢迎的导入方法之一。在故事导入中,有的故事可以唤起儿童的生活经验,从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有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形式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数学问题。其实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用故事导入,同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11】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可给学生讲述“唐僧分饼的故事”:“„„贪吃的猪八戒抢着说要吃这个饼的,孙悟空说要吃这个饼的,沙和尚说要吃这个饼的。同学们可知道谁吃的饼最多?”这无疑会掀起激烈争议的浪潮,教师便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案例12】百分数应用题——利息

再比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中求利息的知识点,可以先讲著名的“玫瑰花债务案”:1797年,法国总统拿破仑参观卢森堡一所小学时,向校长赠送了一束价值3个金路易的玫瑰花,并承诺:“只要法国存在一天,每年的今天我都将派人送上一束玫瑰花。”可是拿破仑并没有兑现这个诺言。然而卢森堡人没忘,时隔187年后的1984年,卢森堡政府通知法国政府,要求赔款。并提出从1797年起,按每年3个金路易,加上0.5%的利息,并以复利计

算。法国政府官员开始很不以为然,以为不过是区区小数,可是当结果计算出来后,官员们全都傻眼了,这项赔款竟高达138万法郎。于是一件国际债务案由此产生了。听完这个故事,学生一定会对如何算出138万法郎很感兴趣。教师顺势追问:同学们想知道这项巨额债务是怎样算出来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与利息有关的知识。

我们平时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在课堂上加以应用,往往会有不错的效果。不过故事导入时,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故事。课堂上讲故事,其目的在于引入教学,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而不是为讲故事而讲故事。故事本身要能说明问题,教师有时还需要启发引导,才不会使学生的注意局限于故事本身。

5.悬念导入法

教学时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不但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导入新课,避免了平铺直叙之弊,又可收到寓教于趣之效。

【案例13】年、月、日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叮铛的爷爷明年要过第17个生日,而小叮铛明年过第19个生日。明年爷爷、孙子各多少岁?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都感到茫然:“怎么会呢?”“不是年龄越大,过的生日越多吗?”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

这样设计是从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不太一致的 “疑问”入手,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操作导入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手与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脑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手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可以根据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特点,结合小学生喜爱动手去试一试的心理,精心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探索知识,寻找规律,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养成从探索事物的根源去获得知识的习惯。

【案例14】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把8根小棒每4 根拼成一个正方形。学生很快摆好,摆出两个正方形;再摆:9根小棒还是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这时,学生发现剩下一根小棒不够摆一个正方形。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有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当然,新课的导入方式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我们常讲,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确,不同的课堂教学导入,能起到不同的功效。总之,只要能更好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让学生真正体验和领悟到数学的价值和神奇的导入,就是好的导入。

下载康武《新课程下的数学课例研究》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康武《新课程下的数学课例研究》课程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师范专科教育管理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二、课程目的要求 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学大纲 第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课,是在“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基础课程的有关语法知识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

    低年级数学课例研究计划(合集五篇)

    小学数学科1-4年级组课例研究计划一、活动目的根据学校课例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一至四年级数学课例研究小组有4位老师,都是经验较丰富,有进取精神的优秀老师,我们课例研究小组本......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堂数学课[最终定稿]

    v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堂数学课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研中心 吴正宪 如何评价一节数学课?(看点在哪里?) 既看学生,又看老师; 既看结果,又看过程; 既关注预设目标,又关注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堂好的数学课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一堂好的数学课 邳州市官湖高中王志恒 内容摘要:对怎样一堂课算是好课的界定,不同时期的标准不尽相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的课程观逐渐进入教师认知......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xxx课题组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专业:英语教育 班级:2008级本科3班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一场素质教育的大讨论换来了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人们......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总结报告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总结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承载着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感悟、品德的形成等任务,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研究阶段总结加格达奇区第一小学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然选择。我们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加区教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