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培植财源力度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11:5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努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培植财源力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努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培植财源力度》。

第一篇:努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培植财源力度

努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培植财源力度.txt用快乐去奔跑,用心去倾听,用思维去发展,用努力去奋斗,用目标去衡量,用爱去生活。钱多钱少,常有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家贫家富,和睦就好。努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培植财源力度

市县党代表、县财政局局长 石腊庆

近几年来,我县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的同时,转换思维方式,调整财源结构,壮大财源,盘活财政,有效缓解了财政困难,基本上实现了“四个保证”:基本上保证了干部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和离退休老干部工资待遇落实;基本上保证了下岗职工及城乡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基本上保证了基层政权平稳运转;基本保证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200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7500万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710万元,实现了市政府下达的考核目标。成绩固然喜人,但同时也应看到财政支出的刚性增长,要缓解我县财政困难,实现财政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出路是发展县域经济,加快财源建设,做大财政蛋糕。

一、当前财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基本上保障和满足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从总的情况看,全县财源建设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财源总量仍然太小。由于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工业基础差,自身对财源建设的投入能力有限。2007年我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710万元,按全县34万人口计算,人均仅343元。

二是财源结构不合理。2007年我县17500万元的财政总收入中税收占13787万元,非税收入占3518万元。从收入的组成来看,农业税方面的耕地占用税仅仅只有200万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我县前几年农业税收上的优势可以说是荡然无存。而工商税收却没有及时地填上这一空白,工业方面优势产业薄弱,区域拳头产品少,利税大户少,税源稳定的大企业不多。同时,罚没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偏高的情况也不容忽视。从财源的分布情况来看,表现极不均衡,财源的80%集中在城区,各乡镇间差距极大。

三是财源增长后劲不足。从长远来看,我县铜九铁路的建设、丹尼尔织布、英皇制衣、兰丰水泥厂、翔升造船厂等企业的建成或投产,将使我县的财政收入在几年后成倍的增长。但目前,在农业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在发展壮大阶段,还没有形成财源“气候”;在工业上,招商引资项目和新建企业刚刚起步发展,处在涵养财源阶段,且多数企业处在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期限内。在第三产业上,还处于发育阶段,没有形成强劲的税源增长点。总的来看,全县财源建设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亮点不多,还没有形成新的财力。

二、“开源节流”的方法

县域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特色经济,必须从小而全的产业结构中跳出来,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要从县域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和发展状况入手,选择最有特色、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因素,抓好县域特色经济新的增长点的确立和培育。

方法一:围绕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巩固财源建设基础

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固基础财源。一是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要强化服务和引导,利用我县年产1.5万吨的棉花,2万吨的油菜籽,12万亩的养殖水面等把绵纺等加工产业做大做强为产值过亿元产业。要积极探索、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基地+农产”、“市场+农户”等模式中的生产经营方式,重视发展和采用现代流通经营方式。二是壮大龙头企业规模。重点扶持江西华孚、永嘉纺织、彭泽牧业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加快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力度,促其跨越式发展,形成规模,使龙头企业成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三是扩大农业基地。要巩固和扩大棉船为主的棉花基地和马当、黄花等乡镇的苗木基地、大力发展彭泽鲫、东升豚、芳湖鸭、中华绒螯蟹等高效特种养殖业,为农产品加龙头企业提供丰富原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产品加工税收。为此,财政应增加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农、扶贫、水利等资金的投入,做大“芦花”牌彭泽鲫、东升豚等农产品品牌,使之由区域性品牌成长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以品牌占领市场,靠品牌增加效益。

2、培育工业支柱产业,壮大主体财源。一是扩大纺织业。要巩固和扩大江西华孚和永嘉纺织等公司的招商成果,促使其尽快扩大棉纱、纺纱加工规模;招引织布和印染企业落户我县,对棉纱进行深加工,促使英皇制衣、华孚印染尽快投产;以商招商,加快彭泽针织厂的改制,同时提升科技含量,变半成品加工为精深加工,提高企业供税能力。二是提升建材业。加快江西兰丰水泥有限公司的工程建设,尽快生产高标号、耐磨和低热等特殊水泥产品,形成新的稳定的大财源。三是拓展化工产业。加快九江龙城化工有限公司的开工建设,扩大之江化工、禾益化工规模,使矶山生态化工区成为新的增长极。四是按照九江沿江开发总体战略部署,做大做强马当镇板块。此外还可以利用我县丰富的石灰石、大理石、瓷土等矿藏,大力招商引资,推行采矿权有偿取得制,使矿产资源国家所有、公开拍卖、有偿转让,从而开发我县矿产业。要力争四大支柱产业分别实现产值超亿元,税收超千万,我县财政应在我县金融机构萎缩,企业普遍贷款难的情况,主动创新办法,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壮大生产规模。

方法二: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拓宽财源建设空间

一是抓招商引资,搞活民营经济,培植“增长源”。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财政政策又是促进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改善软硬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开放竞争的发展环境已成为财源建设的关键。要结合“省直管县”改革的有利时机,转变政府职能,退出应由市场调节的领域,做好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保障、基本建设等公共支出项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简化手续,创造优良的服务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企业,才能使其落地生根,枝繁叶茂,才能为财政做出贡献。

二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夯实骨干财源。要大力发展超市、总经销、总代理,鼓励本县的陶令老窖、彭泽鲫等产品扩大在本地的市场份额,提高向周边的辐射能力,扶持百大购物、百家福、沃尔得等龙头企业,及时了解其成长中的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同时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要让投资者能挣钱,留得住,想做大,羡慕者想挣钱,愿创业,敢投资。要着力发展社会服务业、餐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要把劳务输出做为一个产业来

抓好农民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劳动技能培训,要让九江国财货运公司等流通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个体变企业,由企业成集团,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之加快人口、产业聚集,形成对服务业的规模需求,刺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财源的稳定增长。方法三: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广辟后续财源

一是要打好“土地牌”。科学控制,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对城区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建立土地市场竞争机制,推行招标拍卖,提升土地经营价值,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要加强对土地和房产二级市场管理。对企业闲置土地和改制企业的划拨土地,要收回土地受益金。规范城市房屋租赁和房产转让管理,保证契税征收到位。二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经营。将具备条件的经营性基础设施全部或部分推向市场,自负盈亏。如城市的供水、供气、排污、垃圾处理,以及已建成市政公用设施的经营管理要通过招标方式推向市场,吸引社会资金直接投资建设和经营。城市环卫作业、市政养护维修、绿化养护等也可通过招标实行企业化经营,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以减少政府投资,节省财政资金。三是加快城市无形资产的商业运作,公开拍卖户外广告经营权、房产开发权、公益设施冠名权、道路保洁权,以提高城市建设收益,挖掘城市潜在财源。为此,必须引入市场理念,积极利用各种市场手段(TOT:转让—运营—转让;BOT:建设—运营—转让;BTO:建设—交还—经营;BOO:建设—运营—享有),经营好城市资源,充分盘活现有的土地资产、公共资产和无形资产,聚集城市建设所需资金。

方法四:加强财税管理,规范支出范围,增加现实财源。

为何县财政难以走出困境,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机构臃肿,吃“皇粮”的人员在逐年增加。要继续有效地精简机构,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对一些职能弱化、重叠设置的部门和机构要进行撤并,对一些从事经营性和竞争性行业的部门单位要使之尽快与财政脱钩,另一方面要学习外地有益经验,制定出比停薪留职更宽松的政策,让机关干部不再恋栈,利用各种途径有效分流在职机关干部职工,尽量减少财政供养人口,对超编人员,县乡政府可采取按比例逐年消化的办法,坚决防止反弹。要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县乡减人、减事、减支,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切实增强财政保障能力。一要加大收入组织力度。坚持依法治税,实现应收尽收、均衡入库,这是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基本要求。二要进一步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或缴财政专户。三是要严格按照“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支出”的顺序安排好财政支出,优先保证工资、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为政重在理财”。财源建设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直接影响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正确处理财政资金投入和财政政策引导的关系。财源建设的资金渠道应多元化,不能仅局限于财政投入,要发挥财政政策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鼓励企业筹集多种社会资金,为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注入更大动力,只有如此,县域经济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财政才能“钵满”“盘满”。

第二篇:积极培植财源 发展地方经济

积极培植财源,打造镇域跨越发展增长极

------关于XXX财源建设的调研报告

抓好财源建设,既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又是实现经济、财政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去年以来,XXX作为一个山区乡镇,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不等不靠,积极探索实践,充分挖掘优势,积极培植财源,加快财政增收,为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了解全镇财源建设的现状,分析研判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探索加速财政增收,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新途径,本人借助“民情大走访”活动,就我镇财源建设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镇财源建设的成效及做法:

(一)基本情况:XXX位于东平县西北部,辖X个行政村,总人口X万人。总面积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X万亩,其余为山地和丘陵。

(二)财源建设成效:2010年财政收入为XXX万元,2011年XXXX万元,2012年为XXX万元,2012年财政收入比2011年翻了一番,三年平均年增幅51℅。力争到2015年,全镇完成工业产值5亿元,招商引资XX亿元,规模以上企业30个,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 元以上,镇级财政收入突破XXX万元。

(三)主要做法:一是发展特色农业促增收。XXX是传统农业乡镇,比较适合发展林果业和畜牧业。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我们因地制宜,有效利用耕地,合理开发山地资源,发展边角经济,进行堰边种植。围绕“一园一片一带”建设作文章。“一园”即东柿园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一片”指以XXX等村为主的有机蔬菜片区,“一带”即二十里铺干渠沿线种植核桃经济林带,另外还突出抓了泰山红大石榴、大樱桃等优质果品的引进。目前我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4000亩,高标准大棚园区3000亩,2000亩泰山红大石榴和万亩优质核桃基地各一处,以生态观光农业、有机蔬菜、优质粮棉、优质林果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预计镇财政增收500余万元。我镇正与XXX集团公司合作,准备建设一个大型的年出栏100万头商品猪养殖项目,项目达产后总产值18亿元,财政增收1000万元,带动2000余农户养猪致富,增加收益1.2亿元。以XXX村为试点,积极进行土地流转,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增强规模效益,提高集约化程度,推动农产品市场化。合作社通过无记名选举方式产生总经理1名,理事4名,执行监事1名。本着“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在保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本村58户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专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成员,入股土地面积总计824.181亩,折合人民币9230827 元。农民将土地入股合作社后,既可继续参与土地合作社经营,也可不参与土地经营,农民凭借土地承包权可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以企业管理的模式来管理村庄和合作社的事务,现在该村的“XX土地专业合作社”和“平顶山畜牧养殖合作社”的建设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该村群众坐地增收一千多万元,本村闲余劳动力也获得了50多个就业岗位,该村群众仅务工收入每年增加近百万元。现在我镇XXX等村都在进行土地流转改革,其经验正逐步在全镇推广。

二是优化投资环境促增收。只有大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赢得增创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为此,我镇立足实际,并积极对上争取资金,努力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以水、电、路为重点,积极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提高产出效益,促进农业增收400万元;做好农村道路改造工作,原本XXX便东与105国道相接,西与220国道贯通,250省道贯穿南北全境,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道路建设,新修公路百余公里,乡境内双丁、庄龙、后梯等公路纵横交错,村村通水泥路,实现全覆盖,极大改善了交通状况;同时进行的还有邮电、通讯、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镇通信设施完善,电力供应充足,宽带信息网也实现了“村村通”。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条件的同时,也为发展经济、招商引资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由XXX集团投资的XXXX建材有限公司日产5000吨 水泥熟料项目、由XXX矿业集团投资的年产150万吨铁矿石、50万吨铁精粉项目和由XX客商投资的XX环保建材项目均已投产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财政增收300万元。

三是推进项目建设促增收。XXX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但没有工业的异军突起就难以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此我镇首先立足资源优势,做好山石资源、铁矿的开发利用。针对长期以来山石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做好环保和安全工作,以“延伸产业链条、做精做细”为山石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依托中联美景水泥等龙头企业,积极投入资金,更新设备,改进生产工艺,进一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我镇山石资源的开发利用已从传统的建筑材料领域拓展到石材加工、艺术装饰等诸多行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加大技改扩规力度,积极对XXX建材等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进行升级改造,年缴纳利税1000余万元。我镇初步培育形成了以石灰石加工、铁矿石开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格局,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

四是加强税源管理促增收。首先加大监控力度。根据年初任务,建立健全税源动态监管机制,特别是加强对矿山、采石企业等重点税源、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监控,坚持大小税源一齐管,确保应收尽收。其次深入了解矿山企 业生产经营情况,加强与财政、税务等部门联系,调查企业税收,召开税收协调会议,采取多种措施保收入、促增长。再次培植税源夯实税源基础。全力培植工业财源,把能够牵动全镇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利税大户,作为工业经济发展、培植地方财源的突破口。最后建立领导联系财税工作制度。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定期召开财税部门领导碰头会,分析掌握全镇经济运行及财税收入情况,量化收入目标,把握收入进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决策有据、征管有力。

五是“招才引智”促增收。我镇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首先我们从政策上注重人才引进。对于来XX发展创业的人才根据不同情况除在政府或企业担任相关职务外,还给与必要的资金支持,尤其是一些紧缺的专业型人才,支持的力度更大。而能在我镇进行项目开发的,还可享受税收、融资担保等待遇。对于在人才引进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部门、企业或个人也有鼓励措施,企业如能引进高层次或骨干人才,可减免部分税收;个人吸引人才到我镇的,也可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其次加强对人才的管理,我们建立人才信息库,并不断充实完善;设计人才联系卡,及时了解所需所求;推出激励措施和考核机制,激发干事创业的动力。再次我镇还着力做好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工作,促进人们转变思想观 念,消除惰性心态,培养创新意识,提升生产技能。支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农业科技承包、试验示范、科技帮扶、典型带动等活动,积极培养乡土人才,辐射周围科技示范户,从而带动全镇农村经济的全面崛起。

二、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近年来,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制约经济发展、财政增收的因素依然存在。

(一)少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发展欲望不强。表现在对外来事物缺乏接纳性,发展观念滞后;思想上还存在着“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缺乏敢闯、敢冒、敢干的开拓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

(二)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薄弱,配套资源不足;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林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制约农业产出效益;支农体系不完善,对农业生产服务有待加强。

(三)企业规模效益亟待提升。目前我镇有各类工业企业51处,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处,有4处新项目正在建设之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少;大多数山石开采加工企业规模小,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效益差。

(四)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紧张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金融部门对工业经济的支持力度有限,有的企业信誉度低,融资困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制 约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实用人才不足。一些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率先致富的人大都在外地发展,致富能人不愿回乡创业,而外来人才也很难引入和留住,人才匮乏,发展缺少智力支持。

三、下步对策措施:

(一)突出工业经济,提升基础和骨干财源。大力发展工业是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关键所在。要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财源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抓好现有企业的规范、提高,提升现有财源。督促和引导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确保税收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二是快速推进工业经济的扩规增量。要立足我镇优势,着眼于实现结构升级和做大做强工业企业,搞好项目的论证、筛选、立项,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此为抓手,强力招商,引进大企业、大财团和战略投资者,努力培育强劲的骨干和支柱财源。三是继续坚定不移地力促新上项目,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度。通过严格落实项目包保责任制、强化督导、调度和考核,努力突破土地、规划、资金等“瓶颈”,确保税源项目早建成、快见效。

(二)强抓招商引资,培植新兴和后续财源。实践证明,发展区域经济,不抓项目就是没有抓住关键,不抓招商就是不得要领。要树立“引进资金、项目就是引进新财源”的观念,紧紧抓住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良好机遇,强力推进,快速膨 胀规模。一是发挥好资源优势。着力引进大型山石开发、农副产品等加工企业,整合现有同类企业,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形成生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使相关的采矿业、加工业真正成为我镇的产业龙头和财源支柱。二是着力提高招商引资项目质量。要把引进“大、高、外、名、特”项目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引进工业和外资项目。

(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镇,必须加快农业财源建设工作的转型步伐。一是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要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统筹规划,强化措施,着力培植壮大农产品深加工等龙头企业,使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能力与综合效益同步增长。二是健全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按照“多层次、强辐射、专业化”的要求,进一步统筹规划,采取措施,引入培植市场经纪和组织人才,使之与外界市场相联系,真正做大做强,做成品牌,千方百计开辟更多的财源阵地。三是继续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等高产值、高收入经济作物,继续发展林果、蔬菜、抗旱作物、苗木花卉等种植,力保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要按照“突出地方特色、规划适度超前、基础设施领先、功能配套完善”的要求,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同时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想方设法吸引农民入镇进 园经商办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乡村经济,努力增加财税收入。

(四)强化征管,提升财税收入总量。一是落实监控促收制。要针对我镇税收点多面广、流动性强、难管易漏等特点,继续实行政府管税、专业治税、群众护税、部门协税的社会化办税机制。特别是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企业,宣传政策、强化监督;督导企业加强管理,解决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帐务不全的问题。并努力探讨推引“一家查帐,资源共享”的企业检查制度;要进一步加大依法征管和稽查力度,规范税收秩序,严格依率计征,做到依法征管;要坚决打击偷、漏、逃、骗税行为,做到应收尽收。二是加大增收节支的监管力度。要树立节约也是增收的观念,在保工资、保运转、保刚性支出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发挥好便民服务中心的作用,健全推行“一个帐户存钱、一本帐管理、一个理财小组审批”的财务零户统管办法,大力压缩非生产支出。三是进一步优化财政管理体制。落实“村财村用镇管”的管理体制。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对各单位预算外收入的来源、项目、数额、流向、用途及管理等情况进行全面清查,彻底清除游离于财务监管之外的“小金库”,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多措并举,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是加快发展、壮大财源的一条便捷途径。要更加注重政策的研究,努力掌握国家有关宏观调控的新政策、新动态和新机遇,不断增强开展工作的主动性。要把对上争取资金和项目列入重要 的日事议程,并作为一项日常事务来抓,成立专门的协调领导组织,明确专人负责,对上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和转移支付额度;要在做好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及时选择一批事关工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林业、水利、科技、交通、民政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源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挤入国家和省市计划盘子,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上争取工作。要通过专门制定政策、明确目标,加大奖惩,充分调动各级对上争取资金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为全镇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财力支持。

第三篇: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加大财源培植力度 夯实财政增收基础 兴文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岳启东

经济是源,财政是流,源远才能流长;经济是根,财政是叶,根深才能叶茂。较强的财政实力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物质基础、政策手段和体制保障。近年,兴文县委、县政府提出“以路兴县、以水兴县、以城兴县、以业兴县”四大发展战略,经济实现高位增长,经济结构向着良性方向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加。

2011年,兴文财政收入47908万元,同比增长85%,增加收入14060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027万元,同比增长40%,增加收入8010万元。分部门完成情况:国税完成4510万元,同比增长50%,增加收入1501万元;地税完成15035万元,同比增43%,增加收入4508万元;财政完成8482万元,同比增长31%,增加收入2001万元。财政支出完成151917万元,同比增长40%,增加支出43183万元。虽然,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但总体上来看,兴文县仍属欠发达的边远山区县,依然面临着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安全压力大、发展不平衡等不少困难,培植财源已成为兴文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认清形势,正视困难

我县财源结构单

一、历史欠债多、包袱重、财力较弱等现状还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发展任务重、压力大,收入矛盾突出的基本现状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还存在。具体表现在:

(一)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创税能力低。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4.1亿元,排全市第九位,全省59个扩权强县试点县中总量最大的简阳市是我县的4.9倍。支柱财源匮乏,全县工业企业多属于煤炭采掘企业,财政收入中资源性收入占60%以上,煤炭产量对我县财政收入显得尤为突出。近年来,我县强力推进“以业兴县”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招商引资,规划了26.2平方公里的太平工业集中区,也引进了一些企业,但大都处在税收优惠期或建设期,上缴税金少,对财政的贡献率低。

(二)城镇化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够兴旺。2011年,我县城镇化率为29.4%,排全市第十位。城镇化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促进县域产业从分散逐步集中,形成聚集效应,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工资收入,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带动县域消费、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产业。

(三)农业产业化率低,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一些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如石海茵红李、柑桔、赵氏泡菜等仍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没有形成产业化,产业链条短,不能形成农户、基地和龙头加工企业一体化发展格局,致使我县大多数农产品增值幅度小,农民增收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困难。同时,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许多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洪涝、干旱等灾害性天气趋于频繁,我县不少地方干旱的时候缺水,发生洪涝只能眼睁睁地受淹,也造成了农业生产不稳定,农民增收困难。特别是近年异常的气候条件对我县烤烟产业发展带来的制约尤为突出。

(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源拓展困难。收支矛盾突出,增人增资、项目县级配套资金、保障性支出等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加大,财政资金调度困难。财政自给率低,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2011年,一般预算支出中财政自给率仅为31%,许多非税收入纳入财政收入口径,2011年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就占五分之一,财源拓展压力越来越大。

二、理清思路,增添措施 发展县域经济,增强财政实力,要紧紧围绕实现人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两大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手段,发挥财政的导向和支持作用,优化社会资本与县域资源的配置,着力培育特色经济、民营经济,扶持效益好、财政贡献率高的产业和企业。

(一)调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调整经济结构既要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要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持续性得到增强。首先,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农户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发挥它们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其次,强化政府的协调和指导作用,减少市场弱点带来的浪费与危害,实现结构调整的优化;第三,必须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与实施“科教兴县”战略结合起来。

(二)壮产业。

第一、围绕做强工业上项目,培植工业支柱财源。坚持“以业兴县”不动摇,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依托资源优势,培植壮大煤硫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轻纺服装等主导产业,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作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工业格局。一是以大项目进园区为总抓手,不断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水平,壮大主体财源。狠抓太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增强园区平台承载能力。按照“两化”互动发展的总体要求,在完善工业园区供电、供水、道路和污水处理等生产配套设施项目的同时,适度发展金融、教育、医疗、通信等服务行业,切实解决园区企业职工住宿、购物、看病、子女上学等问题;二是狠抓项目落实,着力增强重点项目拉动能力。紧盯大客商,引进大项目和优质项目,壮大工业支柱,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依托煤、硫、石灰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抓好攀钢集团、佰瑞德集团、地奥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在我县的投资开发和项目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电力公司、锦巍集团、五星集团、华福集团等一批本土企业,逐步形成以煤、硫、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县域工业体系。

第二、围绕创税农业上项目,培植农业支柱财源。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应进一步加大,由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向现代服务业、旅游休闲农业“漂亮转身”。一是大力培育特色龙头企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转变思路,以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突出推进农业产业化,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依托蔬菜、食用菌、桑蚕、畜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加大“农字号”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培植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项目,使财政增收由生产环节转到农产品深加工、购销环节,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二是抓基地项目建设,扩张特色农业规模。在扩张量的同时,同步实现了质的提升,提高基地的经济产值和规模化水平,既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途径,又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供应了充足的原料,逐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发展格局;积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突出抓好无公害蔬菜,优质粮油、烤烟、蚕桑、特色水果、山地乌骨鸡、珍稀实用菌等标准化基地建设,扩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三是稳定和完善农业政策。继续推进“春风工程”和百万元产值村建设,同时,采取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项目,加强农业水利设施项目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围绕开发旅游业上项目,培植旅游支柱产源。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要继续支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认真落实扶持旅游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依托我县“一海一山一古镇”特色旅游资源,打好“石海牌”和“僰苗文化牌”,培育与旅游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促进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休闲文化相结合,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以兴文石海、僰王山风景区为着力点,以太安石林、九丝王城、中国大鲵生态观光旅游、仙峰避暑度假旅游为辅,丰富旅游景点布局。加快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整合力度,增加文化底蕴,丰富旅游内容,积极打造川南旅游环线重要节点,形成特色旅游产业群,开发乡村游、生态游、农家乐等地方特色旅游,促进生态旅游与观光农业一体化,实现县域财源稳定增长。

第四、围绕商贸流通服务业上项目,培植商贸服务业支柱财源。抓住宜宾市建设川滇黔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和着力构建川滇黔结合部现代物流和商贸中心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大项目,建设大市场,形成大流通,发展大产业,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档次,实现服务型经济向税源经济的转变。围绕太平工业园区“一园三区”建设,完善太平物流中心,加快仙周物流中心,提速玉屏物流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全县商业网点,构建由大型购物中心和大型超市、连锁店,着力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

(三)重争取

以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实施的差别化政策为契机,立足我县是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省级乌蒙山区扶贫县、扩权强县试点县、革命老区县的县情,积极争取中央、省、市更多的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资金和经费安排,特别是争取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以及城建、交通、水务、农业、扶贫开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我县倾斜,推进兴文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县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三、强基固本,开源节流

(一)优化环境,增强经济发展软实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良好的政务环境、有序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精简各类评比检查,取消不合理收费,坚决治理乱摊派、乱罚款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筑企业在兴文注册,避免财源的流失。抓住宜宾打造“长江上游白酒经济带”这一契机,壮大发展酒类产业,增加财源。

(二)强化管理,增强财政保障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对财政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加强税收的征缴力度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的有力举措,对我县而言,建安营业税、运输营业税的就地解缴显得尤为突出;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和财政专户;通过财税库银横向联网和财政收入分析等技术手段,进一步强化财政收入科学预测和税收秩序的规范;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及资产收益的管理;杜绝盲目、重复建设和超标准建设问题,严格基本建设项目的审批,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力度,从严控制和节约财政投资。

(三)招商引资,增强培植财源持续力。围绕煤硫精深加工、现代农业、商贸物流业,科学谋划和储备一批重点招商项目。把招商重点放到重点产业项目上来,集中力量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财税贡献多的产业化项目,以利于增加税收、解决就业。转变招商方式,转变传统的就项目引项目、就外资引外资的思路,大胆采用产业开发、资产重组、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引进外资。鼓励现有的企业采取资本嫁接、增资扩股等形式做大做强。

第四篇:培植财源,增收节支,努力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全县财税工作 会议发言材料

培植财源 增收节支

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平泉镇人民政府(2012年3月22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培植财源,增收节支,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狠抓财源建设,强化税收征管,努力增收节支,财政收入实现了新突破。全年完成财政收入2.96亿元,占任务的113%,同比增加8830万元,增长42.7%,收入额度及增长幅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一、2011年财税管理取得新成绩

(一)大力培植财源,有力支撑财政增收。房地产业是我镇主要税收来源,占税收总额的43.2%。为调优财源结构,我们坚持在项目上下功夫,设立项目库,开展全员招商。2011年项目总量和投资规模都实现了新突破,全年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4个,总投资超过3亿元,推动了镇财政可持续发展。

(二)狠抓税收征管,确保收入应收尽收。一方面加强税源监控,对全镇5家铁选企业、11家房地产建筑企业、239家加工制造企业、20家活性炭企业建立了税源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对年纳税1000

万元以上的6家企业、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21家企业以及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132家企业实行重点监控,切实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另一方面,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企业调研,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定期召开税收调度会议,及时为税务部门解决实际困难。

(三)严格支出管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围绕镇、村、组三级财务管理,出台了《组级集体财产和财务管理办法》、《村民小组长工作规范》等制度,完善了《财务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村财镇管”和镇长“一枝笔”审批制度,对村、组两级支出,均由村“两委”和监委会共同签字审核后方可上报。对土地补偿款、专项资金等重大支出,一律提交镇班子会议集体决策。

二、扎实做好2012年财税工作

今年,我镇财政收入必保任务是3.28亿元,其中国税0.78亿元,地税2.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任务2.04亿元。在国家下大力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下,对于近一半税收来源于房地产建筑业的我镇来说,圆满完成财税任务的压力超过以往。为此我镇将突出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大力建设财源。支持现有企业挖潜扩能,重点做好永辉、柏泉新尾矿库建设,力争年内建成投入使用,确保柏泉年生产铁精粉、磷精粉能力达到50万吨以上。坚持“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发展战略,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手段,全面加快在手、在谈、在建、改造项目的实施进程,努力促使更多项目达产,形成新税源。全力推进舒适6000万件园林工具、晨光变压器等项目建设,力求尽

早达产达效。同时借助省级工业聚集区平台,全方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经济有新增长点,财政收入有新支撑。

二是强化税源监控。对本镇辖区内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企业以及铁选、房地产、活性炭、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加强监管,随时掌握税源增减变化,严防税收“跑冒滴漏”。

三是积极组织收入。以财税大检查为契机,加强与国税、地税部门的协调配合,全面清缴欠税;加大对契税、耕地占用税以及零散税的征缴力度,努力挖潜增收。

四是加强支出管控。严格执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对大项支出实行集体决策和预算管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和行政运行成本,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结构调整、民生工程等重点工作上,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

第五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源培植的若干思考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源培植的若干思考

征管处课题组

丽水市处于浙西南地区,占地1.76万平方公里,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谓,2004年人均GDP为1000美元,是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丽水经济的发展,切实加强财源培植和建设,跟上全省发展步伐,实现省委提出的使丽水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要求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财税部门应采取那些措施和办法,促进地方税收的收入增长,增加地方可用财力。为此,在调研的基础上,就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加快地方财源培植,增加地方的可用财力,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意在抛砖引玉。

一、丽水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财源的主要特征

(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几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和实施“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速发展期,据统计,到2005年底止,预计GDP现价总量达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3.0%,人均GDP约1200美元,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

1、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认真贯彻“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工业经济迅速发展,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工业投资急剧增加,合力扶工氛围浓厚,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工业总量急剧扩大,全市工业总产值达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

2、城市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城镇建成面积以每年5个平方公里速度扩展,发展经济,做大总量,提高质量,保证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总体态势良好;

3、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全市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各地近年来把发展经济、培植财源作为一切工作的重点来抓。

(二)我市财源建设呈以下特征:1.投资拉动性税收明显。近年来,随着金丽温高速公路、丽龙、龙丽高速公路建设,省级重点扶贫项目—滩坑电站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带动地税收入的增长,如青田县由于几大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税收增长幅度较大,到十月底已完成了全年税收收入计划113.55%。2.对房地产、建筑安装税收的依存度提高。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的加大,基础设施城市的集聚功能的提高,城市房地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来自房地产企业的税收收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房地产税收已成为我市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2005年全市房地产、建筑行业税收收入达70350万元,占地税收入的44.2%,市本级高达51.57%。3.非国有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成为财源新的增长点。随着全市国有企业改制的到位,国有资本的退出以及对外开放度的加快,非国有经济迅速发展壮大,为财政提供的税收比重逐年提高,增速明显高于收入平均增幅。据统计,2005年底止,全市非国有经济上缴税收110640万元,同比增长27.85%。占地税总收入的比例为69.54%,比上年增长五个百分点。个体税收14980万元,比上年增长14.52%,占地税总收入的比例达9.42%。

4.经济开发区建设顺利进行,企业开工率提高。各地坚持“三市并举”的发展战略,大力扶持工业经济的发展,开发区建设顺利进行,二产财源的主导地位逐渐显现。2005年全市工业税收34226万元,比上年增长38.53%。近几年,三次产业提供的财源在整个财政总收入中,呈现“三个三分之一”的格局,在我市实施工业化和加大园区建设的发展战略推动下,二产提供税收所占比重有了很大提高,大部分县(市、区)二产提供的税收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强,部分工业发展较好的县甚至超过三分之二;5.小税种税收征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现成为地税增长新的亮点。各地在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在税收征管上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适时地开征建筑用石资源税,并实行从源头控管的办法,收效明显;二是进一

步加大房产税的管理,在加强对营业用房税收征管的基础上,加大对个人出租房税收征管,并通过社会化的协税护税网络,实行委托社区代征,对出租房税收征管达到有效控管;三是根据城市规模的扩大,调整土地使用税等级划分,提高征收比例;四是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文件精神,对房产税收征收实行先税后证的一条龙管理,此项措施的出台,既方便了纳税人,又达到对税收的控管。上述税收征管措施的出台,收到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全市个人所得税、城建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权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资源税等小税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6.9%、30%、25.7%、156.6%、25.6%、145.6%、18.9%和67.9%。

二、当前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统一,工作职责不明确。对于财源培植的工作职责,目前有三种说法,即:自由发展说,政府、财政说,与地税无关说。持第一、三种观点的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或个人,会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环境和实力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什么赚钱,怎么去赚均是企业的事,培植财源是地税部门不务正业,地税只负责依法征税;而持第二种观点的则认为,经济是税收的基础,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不能忽视税收对经济的促进和调节作用,按现行税法而言,地方税务部门没有制订税收的政策权利,但税收征管措施的力度把握仍有较大的空间,税收的减免仍有很大的余地,同时不能忘记财政的扶持职能。

2、财源结构不够理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从收入结构进行分析,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拉动性特点比较明显,对投资的依存度提高,依附经济大投入基础上的财源建设地区之间不平衡,如青田县近年由于几个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所以其收入任务完成较好,而相对龙泉、松阳等县则完成计划都有困难;二是在收入中,建筑和房地产税收占比较大,对建筑业的依赖性较强,而这些行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一旦出现变动,势必影响税收的收入稳定和增长,乃至财政收支的平衡。

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受地域、交通、投资的影响,全市各县之间发展不平衡,沿330国道线的缙云、市本级、青田发展较快,而庆元、景宁等县则发展相对缓慢。

4、财源建设新的增长点不多。近几年,经过各级的努力,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化工、金属制品、皮革等十大类行业,但形成较为稳定大企业的数量则不多,主体税源不明显,一些县(市、区)来源于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一次性税收占有相当比重。

5、财源建设增长的亮点不多。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在农业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税源的“气候”。在工业产业上,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内的企业正在建设之中,在投产的初期,相当部分要兑现各项优惠政策,真正形成现时的税源尚需一段时间。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已基本到位,通过前几年的调整,已成为各地现实税源,而作为省委、省政府提出重点扶持的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由于受工业经济发展滞后性影响,近期难以形成现实的财源。

三、强化财源建设的几点对策和措施

(一)统一思想,更新观念,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源建设的新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源建设要体现市场的特点,要根据现行体制的要求,并与地方政府的职能相结合,按照省委提出的“八八战略”“平安浙江”、建立和谐社会和市委、市政府“三市并举”的战略。在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地方财源建设,努力增加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促进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各级各部门必须更新思想观念,适时调整地税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树立新型的财源建设观念:

1、树立地方财源发展的理念。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局“三个三”工作措施,在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牢固树立发展地方经济的思想观念,真正把经济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转移到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中心的经济发展轨道上来。确保地方财政收入的持速、稳定增长。

2、增强效益的观念。在发展地方经济的同时,各级各部门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地方经济的大局出发,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必须坚决克服重投入、重项目、轻产出、轻效益,轻管理的倾向,认真贯彻和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切实形成“经济发展重投入,投入讲究产出和效益,效益提高看利税,利税增长看入库”的共识。努力增加地方的可用财力。

3、树立宗旨意识,增强服务理念。服务工作是组织收入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地税部门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作为地税部门不仅要有向经济发展要税收的本领,更要有向征管质量要税收的能力。关键就是提高干部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从管理入手,强化服务,向管理要税收。

4、坚持收支平衡的观念。一方面要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治税的方略,力争做到应收尽收,决不收过头税,保证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认真落实税收的各项优惠政策,保证各项优惠政策的兑现,财政部门 切实加强各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综合运作各种有效方法,加大跟踪问效的力度和广度,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应尽可能地安排资金,用于培植后备财源,促进梯级财源建设,确保地税收入可持续、稳定增长。

(二)强化财源建设,做大、做好收入“蛋糕”。经济是税收的基础,经济的持续增长是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保证,强化地方财源建设,关键是要固本开源,在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加大后续财源和替代财源的培植力度,增强财政增收的后劲。

1、坚持“三市并举”的方针,大力支持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要根据市委提出的“三市并举”发展战略,强化工业发展的思想,把主攻工业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目前,我市人均GDP已超过去1000美元,经济发展将进入高增长阶段,加之多年的努力,我市工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化工原料及制品、金属制品、皮革羽绒、木材加工、通用设备制品等十大支柱产业初具雏形。只要常抓不懈,发展工业涵养财源,完全可以成为我市财源建设的重点,实现省委提出的把丽水培育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的要求。在发展地方工业经济的同时,要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认真贯彻省委有关文件精神,整合税收政策和征管资源,落实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如:扶持小型服务业,提高起征点标准,降低纳税人负担,鼓励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社会中介机构的政策支持等等,通过几年的努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地税收入新的增长点。

2、抓住机遇,加快工业园区发展。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正处在良好的外部环境之下。省委、省政府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在完成产业升级后实现产业转移也为我们提供发展机遇。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一是在搞好园区规划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园区的规模,加强园区的管理,提高园区投资密度和产出强度,完善园区的管理体制体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园区的发展,打造精品园区和财源园区;二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把招商引资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坚决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努力克服重数量轻效益,忽视环境的现象,实行有选择地招商引资,多引进税源型、效益型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集聚和产业升级。目前我市已形成十大产业群,其主要产业中高消耗、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比例偏大,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金属冶炼加工产品,使得竹木资源、旧钢铁等资源材料紧张,电力能源压力加大。为此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和产品的升级,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档次,提高企业的效益,为地方财政提供更多的税收。

(三)加强税源管理,促进税收增长。

1、树立“既要向经济发展要税收,又要向税收征管要税收”的理念。努力完善纳税服务,以构筑“一站、一网、一话”纳税服务体系,开展有各项纳税服务工作。增加即时办结事项,规范服务内容,营造和谐的纳税环境。

2、以ISO9000和TF2000O 为抓手,贯彻依法治税规范管理的方略,坚持持续改进理念,不断完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内容,及时清理TF2000的基础数据,根据总局提出的精耕细作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简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的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税源管理,坚持抓大不放小,重点监控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使地税收入步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

3、发挥财政部门的积极作用,加大对后续财源和替代财源的建设。一是要充分利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利用省委扶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更多的转移支付资金,培植税源;二是地方财政要尽可能地挤出资金,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扶持力度,支持工业、旅游业、外贸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要贯彻落实老、少、边、穷地区新办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民政福利企业、下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努力培植地方财源。

(四)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财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创新思维统领各项工作,做到虚实结合、远近搭配、大小共抓的格局,具体:

1、“虚、实”结合。要搞好每一项工作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财源建设也是如此,而且更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思想认识到位了什么都好办,否则出成绩也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结合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坚持“三市并举”的战略,找准工作的突破口,虚实结合,扎实地推进财源建设向前发展,只有这样新的财源建设就大有起色。

2、“远、近”搭配。对地方财源建设上,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做到长短结合,远近搭配,既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也不能一味放长线,远水解不了近渴。努力寻找最佳的结合点,在巩固现有财源的同时,保持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3、“大、小”共抓。财税工作讲的是既抱西瓜,又捡芝麻,这就叫江河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财源建设我们必须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一方面要集中我们的优势力量,重点扶持本市的重点骨干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以此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如纳爱斯、元立集团、青山特钢等,巩固主体税源。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小财源的建设。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小规模、小项目、小效益抓起,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抓、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地培植、一个税种一个税种地积累。把各项税收征管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只有大小共抓,才能形成大小皆有,繁花似锦财源建设新格局。

组长:崔军成员:吴建军刘古草吴灵芝程礼萍

执笔:陈炜平

下载努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培植财源力度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努力发展县域经济 加快培植财源力度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5篇模版)

    加快发展龙华镇域经济的思考屏山县龙华镇政府银西国一、镇情分析(一)比较优势。一是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集中“四古”资源,即古山——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镇——明清老街......

    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构筑兴文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的思考

    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构筑兴文财政收入可持续增长机制的思考 兴文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贾利华 财政收入是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物质基础。抓好财......

    发展镇域经济经验交流

    发挥城区优势发展镇域经济兴国镇是**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有城区人口24万人,辖6村12个社区,经济总量在全县位于前列。近几年,我镇围绕县委"一主四推"战略,着力抓好招商引资......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镇域经济增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镇域经济增长——洇溜镇副镇长崔彦海 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缩短城乡差距、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镇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实现区域经济总......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李志刚 2008年07月13日14:14来源:《广西日报》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志刚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近年来,我区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编辑:admin 时间:2010-12-30 12:30:00 日前,广西新型工业化道路与贺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研讨会在贺州市举行,来自自治区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市场经济研究会......

    培植壮大旅游产业 促推麻阳苗族自治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写写帮推荐)

    培植壮大旅游产业 促推麻阳苗族自治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006年)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的湖南省西部、怀化市的西北部,西与贵州铜仁交界,北与湘西凤凰接壤,在历史上属五溪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