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方管理人谋思想研究
东方管理思想研究 摘要:东西方管理思想存在着差异.东方的管理思想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发源于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包括有易经的阴阳学说、道家的无为学说、儒家的仁爱学说、佛家的慈善学说、兵家的用人学说、法家的崇发学说等,这些思想构成东方管理思想的渊源。其主要特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大量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在管理实践中以“人本”思想为主,组织中成员之间关系和睦联系紧密,强调组织文化,集体感强,决策的过程中决策者的判断对决策过程有较大的影响,主观色彩比较重。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管理学思想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的哲学,古希腊作为一个商业城邦和民族,其文化的发展形成人类早期文明独特的人文精神,这亦是古希腊文化本质特征,即追求个性独立和解放。西方的管理思想最终在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的理论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西方管理思想的主要特点是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定性定量地分析具体问题,决策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步骤,制度完善,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关系比较冷漠,突出个人的作用和能力,权责清晰,赏罚分明。东方的管理思想以人的自然思考方式和逻辑为基础,以人为本,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织中摩擦和直接冲突较少,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主,社会性比较重,偏重于感性,模糊化分析,是一种“软”性的管理思想。西方的管理思想以效率、利润为出发点,用制度和流程来约束组织中的每个成员.1研究背景
人谋是东方管理学独具特色的谋略与战略管理行为,是东方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管理者对中国情境下的组织战略环境和战略目标进行分析和预测,并综合运用计谋和策略等方法手段!技巧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
战略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最新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企业在追求经营绩效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方法创新,而且应更加关注企业整体的战略创新“历史一再证明,企业通过战略创新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从早期通用汽车划时代的组织结构改革,50年代后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大力创新,到当前互联网时代微软,英特尔,思科,谷歌,华为,百度等企业的崛起,都带来了崭新的战略管理思想和独特的经营方式,它们通过战略创新成为业界领袖,竞争力的获得与战略创新同步,它们的发展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企业不仅获得了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贡献了独特的管理与战略思想。
中国企业的发展己经进入到战略管理阶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所流行的整个管理学理论都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发展产物,战略管理理论也不例外”而真正的战略产生于中国,但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东方谋略思想与西方的战略思想虽机理相通,却不尽相同由于其产生和发展的情境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战略思维路径,当代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深受其文化渊源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科学!理性!制度等;当代中国战略管理理论也应当建立在东方管理人本和谐、重道、权变、柔性、包容及圆融等文化情境之中,东方视角下的中国战略管理理论是在融合中国古代谋略思想和西方战略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在东方管理哲学指引下所形成创新的中国战略思维体系,在创新和超越中体现中国战略思维的现代价值,因此,什么是适合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以及如何进行企业战略管理实践己经成为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或者说,为什么西方的战略管理理论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屡屡遭遇水土不服,什么才是适合中国企业取得长久竞争优势的战略理论?
东方管理谋略思想正是在中国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所孕育的深邃的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在这种方式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博大精深的东方管理思想,从宏观整体的视角以战略性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是东方谋略思想的一大特色,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大多数也都是谋略思想家或谋略家,他们提出了众多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重要谋略管理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的战略管理实践,这种谋略管理思想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与西方不尽相同的战略思维特征,在这种东方特色的战略思维框架体系指导下,形成了与西方不一样的东方特色的战略决策模式,从而在制定和实施等战略过程中具有东方特色,然而,东方谋略思想大多存在于古代思
想家的经典著作之中,很少有人专门从战略管理视角系统地去解读这些思想,因此,分析,梳理出东方谋略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对于当代中国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从东方管理的谋略思想中提炼出战略元素,古为今用并加以升华,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企业战略决策模型,依据该决策模型,进而制定出中国特色的竞争战略类型,为中国企业在/中国情境下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竞争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东方管理学派创始人苏东水教授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的东方管理核心思想,并以“三为”思想为核心在东方管理谋略思想的研究中开创性的提出了人谋管理理论,东方管理的“三为”思想相互结合并落实到具体的人谋管理中,为我们研究中国企业战略决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本质
目前的管理学理论都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发展产物,而战略管理理论作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不例外。西方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深受其文化渊源、哲学思想的影响,必然带来由于文化局限性所导致的战略管理研究和实践的误区,当代战略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己经说明了西方谋略存在着逻辑上的一些不足,未来的战略管理研究应当建立在东方文化和谐、共生、共赢、大同的土壤上,充分考虑人谋行为的哲学基础、思维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人谋谋略的目的正是冀望融合中国古代谋略观和西方战略经典理论的基础卜,形成创新的当代谋略理论,在创新和超越中体现中国古代谋略的现代价值。管理学强调人本理念,强调竞合而非竞争,追求的乃是共赢之道。与此相适应,人谋的本质性特征表现为:
一是战略与战术的相结合。
战略是相对长远的、宏观的、大局的,战术则是相对眼前的、局部的、具体的。没有战略的正确,战术只能盲人摸象;没有正确的战术,战略只是空中楼阁。人谋要求我们既要立足战略的正确性,又要确保战术的准确性。
二是竞争与合作相结合。
竞争是万事万物前进的动力,垄断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福利的无畏损失;仅有竞争也不够,还必须强调合作,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里由合作体现的团队精神很重要。为此人谋强调竞合,而非简单的竞争。
三是谋略与道德相结合。
谋,并非都是贬义,事实上,谋分阴谋和阳谋两种,划分标识是道德,包括过程道德和目的道德。在谋的背景下,过程的道德性往往是难以保证,因此结果的道德性就成了人谋思想与行为的重要指针。人谋是人类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本能策略的一种智慧性活动。它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是一种辩证性思维,与思维活动方式休息相关,其心理特征突出,有独特心理活动规律。原则
1.信息原则“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说的就是决策前要尽量收集各方面的信息。信息是决策的基础。若竞争者双力一信息不对称,则胜者往往是那些信息较为充分者。对于经营管理而言,不仅要收集自己、对方的信息,还要收集市场上的其他信息特别是消费者的信息。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己经开始重视市场调查,并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来制定产品和营销决策,然而总体而言,我国企业对消费者行为、消费者需求研究并不深入。而国外企业大都非常注重市场研究,有研究表明,美国大公司的市场调研费用占销售额的3.5% 鉴于信息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现在许多企业都设立了首席信息官(CIO)我国十大商帮之一的晋商,采用总号分号的经营方式,一般是五天一信,三日一函,互通各地商情,从而在长途贩运中收益甚丰”这充分说明信息收集对于决策成功的重要的作用。
2.利益原则“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这一原理换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决策要讲求经济效益原则。而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一直追求产量或产值最大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一般会去追求利润最大化。然而,即便是市场经济,仍然会有部分职业经理人为了个人的成就感或名声,会去追求市场占有率最大化、规模最大化,也仍会有部分国有企业追求预算最大化。决策的利益原则告诉我们: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时刻以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为准则。
3.满意原则”
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讲的是如何在众多备择方案中作出选择,当然最理想的就是选择最佳的方案。然而,任何方案都有利弊,有时人们没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因为人们一方面不可能掌握所有完备的信息,另一方面人们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亦有限。有时,决策是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作出做出的,而仔细收集信息和挑选最佳方案要花费金钱、时间和精力,这种搜索成本的存在也可能使最佳选择很难得到。这时,我们就应以满意原则来取代最优原则。
4.纳言原则"
谋贵众,断贵独。说的是领导决策时要注意多去征求他人的意见,尽量多做些备择方案以供选择。虚心纳言是决策成功的基础。巨人集团的陨落、太阳神的没落、爱多VCD的衰落无一不说明一点:一人包打天下实在太容易决策失误。如何纳言呢?勿妄而拒,勿妄而许。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管子 九守)不要轻易拒绝,也不要轻易许诺。在现代经营管理中,发挥智囊团的功效也很有必要。不过,对于领导者而言,始终要明白一点:谋是谋、断是断,谋划时吸收众人意见,决断时则应独立思考。
5.权变原则
因利制权,诡道致胜。说明的是领导应该具有创新精神,要根据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市场情况,制定出各种应变的计划,以立于不败之地。变,是世界的本质。现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日益加快,很多企业就是因为其计划决策跟不上外部环境变化的步伐而惨遭失败。传统的大鱼吃小鱼的兼并威胁己经被快鱼吃慢鱼的速度威肋-所取代。对于企业来讲,惟一的方法就是因敌制胜、践墨随敌。
.要灵活地掌握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方式和融合程度。矛盾是有特殊性的,不同的民族,国家,企业有不同的背景,面临不同的问题,如果将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方式定性、定量化或者标准化、流程化,也就意味着把这种融合建立在西方管理思想的逻辑体系上,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合是一种新的逻辑,既不是原来东方管理思想的逻辑,也不是西方管理思想的逻辑,因此,不能完全套用东西方管理思想原有的逻辑框架和分析方法,应该是坚持东西方管理思想共同的基础,在管理实践中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来为组织服务。
第二篇:东方管理思想研究
东方管理思想研究
—兵家用人思想
一、兵家思想的统筹包括
兵家思想包括了非常多的管理思想,和一系列的管理哲学观点,它既把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国际关系等客观因素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又还强调了人的重要作用。人是生产力中的最活跃因素,决定着事情成败的关键,对人这种最活跃因素的利用就是管理。并将主体的决策、指挥、组织、运筹等军事理素质(所谓的“将能”、“将才”)作为一项基本因素,并由此而引出争取战争胜利的一系列战法。
二、兵家思想中先进的用人制度(一)以人为本的选材标准
《孙子兵法•计篇》提出了选才的五条标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1.智,即智谋才能。
《孙子兵法•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弱势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2.信,即信用、信任、威信。
“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
3.仁,即与人为善,关心下属。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4.勇,即勇敢、果敢。
“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
5.严,即严格。
企业管理者就必须善于运用科学严密的管理手段。
除此之外,孙子对将帅的使命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为确保社稷安稳,将
帅一定要有一种“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使命感。同样,企业的发展也需要管理者具备这样的使命感。
(二)以人为本的用人策略
兵家在用人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适”、“恩”、“威”、“恕”、“严”几个方面的相机抉择。
1.适
就是给优秀的人才以充分的信赖和适宜的工作环境,通过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结合。避免设置各种障碍、束缚,让人才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例如《韩非子》的“饰罂困马”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延陵卓子要乘马出行,不仅车子极其华丽考究,连拉车的马都装扮得与众不同,马的前后布满了错钩铜锥。由于对马的动作制约过于严格,欲进不能,欲退不可,当这马想要逃脱这种不合理羁绊时,竞被驾车者砍去马蹄。为周穆王驾驭过八骏的造父看见卓子这样对待骏马,竟难过得哭了,连饭也吃不下。此事比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使用,被任用者就像“饰锥”中的马那样,因进退不能、不知所措而无所作为。
2.恩
对人才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特别右后的待遇,使其知恩图报,把个人的目标融合到组织的目标中去。这需要组织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公平的竞争机制、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领导者要有为群体或个人作出牺牲的奉献精神。“吴起吮毒”和“昭辛旧事”这两个例子,就是最好的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带兵征战的将领,吴起在发现兵士得病的时候,却能不避污秽,亲自用嘴把疽毒中的脓血吸出来。当兵士的母亲听到这件事后竞伤心地哭了。因为这个士兵的父亲曾在吴起的军中当兵,也曾被吴起用嘴吸伤口的毒液。为此他父亲感恩戴德,奋勇杀敌,最后捐躯沙场。正是这种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是吴起成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昭辛的老板借他结婚之机,明为苛刻,实际花了一大笔钱,把昭辛的婚事办得十分妥当,使昭辛在一怒一喜中感激涕零,死心塌地。这些都是对“恩”的巧妙应用。
3.威
威是恩的对立面,恰当地运用个人的威望和手中的权力,对有作为却桀骜不驯的人才进行压制、强迫,使其为我所用。据《资治通鉴》记述,唐太宗李世民有匹骏马,性极暴烈,无人能驯服。武则天自告奋勇,担保此任。条件是给她三件武器:铁鞭、铁棍和匕首。若铁鞭不能驯服,便用铁棍敲击它的脑袋,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正是通过这种手段,武则天达到了策动、使用各类人才的目的。
4.恕
就是要宽以待人。在一定条件下,对犯有某些错误的人员,不予追究,并加以宽恕,从而赢得人心。三国时期,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兵败,由于仓促败退,很多军机文书未来得及带走,被曹军收缴。其中竞有不少是曹军将领和朝中大臣与袁绍勾结的来往书信。许多谋士建议曹操设立专门机构,严加追究,但曹操不仅不加以审查,反而下令一把火烧掉了。于是一些因参与此事而惶惶不安的官员,都为曹操的宽宏大度如释重负,感激不尽,以致“全军上下,欢呼雀跃”。
5.严
《孙子兵法•计篇》中把“法令执行”作为比较敌我双方力量强弱的“七计”之一。严是一个组织具有强大战斗力的保证。对那些公然藐视法纪、抗拒权威而胡作非为者进行严肃处理,从而起到震慑他人、令行禁止的作用。《宋裨类钞》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宋初年间纲纪法令不正,社会风气败坏,有个叫张咏的人,去四川崇阳当官,发现一个管钱库的小吏,在鬃边系了一个小钱,一问竟是从库中偷出的官钱,便下令责打。可由于平时蛮横惯了,不仅不服责打,还出言不逊,说不过这点小钱,你就责打我,还敢杀我吗?张咏听罢立即下笔写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穿石”,亲自动手斩杀此人。从此之后,当地的社会风气一改以前的颓势,为之一振,受到老百姓的广泛赞扬
(三)人力资源的柔性化管理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意思是说:激流飞下,能够冲走石头,是因为迅猛的水势所造成的,并且提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因此。如何动态的提升自己的竞争平台,取得更大的竞争势能,就成为企业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任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的柔性化管理,正是顺应了“择人任势”的需要,成为未来管理理论发展的方向,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对象特征变化的必然选择。
三、兵家思想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兵家的许多内容现在已经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管理格言并对现在的企业管理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诸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居安思危”、“备无患”、“先计后战”、“远交近攻”、“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避实击虚”、“以众击寡”、“兵贵神速”等等
四、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应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一)建立新型的企业人际关系
1.要建立有利于人际沟通的企业制度。企业应该通过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合理化建议制度、人事商谈制度等,广泛吸取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2.提倡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一个企业组织只有形成了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传递方式,员工在工作中才能很好地理解上级的意图,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更好地协调行动。
3.要优化人才群体结构,减少工作积极性发挥的阻力。
(二)高度重视工作的再设计
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注意考虑体现个人的意愿及价值,为防止工作的枯燥无味,特别是满足人们为应付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而越来越需要灵活性的要求,在不断丰富或增加员工工作内容、为员工提供更多工作轮换机会的同时,可逐步实行弹性工作制。企业管理者只有从工作本身高度重视工作再设计,尽可能地为员工创造一个既安全又舒畅的工作环境,不断扩大工作范围,丰富工作内容,使工作多样化、完整化,并富有自主性和挑战性,使员工觉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能在工作中大显身手,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善于运用形象管理
成功的管理者必然是有效的管理者。这种管理的有效性,除了运用岗位赋予的权力进行经济驱动和制度规范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运用岗位之外的非权力影响力,即靠自身较完美的形象,在被管理者心目中产生一种魅力,从而使被管理者在信任与鼓舞中努力工作,这就是“形象管理”。因此,现代企业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形象管理的重要性,全面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运用好形象管理的影响力,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四)培育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在激烈的现代企业竞争中,一个企业只有在长期运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且为全体员工普遍认同、遵守和奉行的共有价值观念、经营理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等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才能使企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企业文化环境.有利于从根本上调动全体员工为企业奉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使员工心情舒畅地为企业工作。
小组成员及分工:
崔晓婷------收集资料 扈健------收集资料 沈夕惟------PPT制作、讲演
第三篇:东方管理思想根植于东方管理文化
小组成员:庄操、袁杰、张杰、马原
东方管理思想根植于东方管理文化,汇集了东方各族人民的智慧,其研究范围覆盖渊源于亚洲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恒河流域和两河流域。它是东方民族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并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极大的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东方管理思想以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古典管理哲学为渊源,以“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为本质特征,形成了以治国学、治生学、治家学和治身学为核心,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贵、和合、和谐的目标的东方管理思想体系。
东方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儒家思想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支撑的东方管理思想的核心。从大处说,东方管理思想提倡的“以德为先”思想与“以德治国”方略内在统一
在探讨关于“人为”管理思想时,首先涉及到了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认为,管理的本质是“修己安人”;荀子的观点与西方近代管理学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我们在研究行为科学时,可以发现我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存在“行为科学”的雏形。“人为为人”从哲学观点看是义与利、激励与惩罚、人为与为人的统一,是人的心理、行为、方法的统一,是管理学本质的核心问题。每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的处于激励状态下从事工作,并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信息时代强调双赢竞争、超越竞争,也是“人为为人”思想的体现。
儒家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财富
一、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
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在中国的古代就有对人性的假设,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至于恶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来源于耳濡目染,另外是追求感官刺激的结果。如果人能把握住这两道产生恶的来源,人通过自我的追求就能够达到善的目的。
荀子则主张“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性恶论是直接为儒家的“礼”而服务的,也就是说荀子不是和孟子进行争论,而是在于为实现国家的管理活动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因为人的性是恶的,所以,作为圣人的管理者们,必须对一般的老百姓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化和管理,这样才能使之从善,才能把国家管理好。
儒家认为人性的改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解决,儒家是提倡天人合一的。孟子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和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后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儒家在管理上偏重于礼和义,认为这是达到管理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礼和义,儒学理论都有较多论述,当群建立起来后利用分来进行分工,再用礼来规范,用义来和谐,使之达到良好的组织运行。
荀子认为:人们生来就有无穷的要求和欲望,有欲望而不能满足,就会去追求,追求就会引起争夺,争夺就会引起混乱,混乱就会导致贫穷。国家的管理者为了制止这种混乱的局面,就要制定礼和义,划分等级,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从而使人们的欲望不至于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资也不至于因为人的欲望而用尽。这就是儒家对于由谁来管理和通过什么管理的要旨。真是有理有据!
二,儒家的“为政以德”和“仁政思想”
一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来带动其他人;
二是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必须要有一种爱心,而且还要知道干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克服了困难然后才会有收获;更为重要的是人在一个集体中活动,一种集体主义的精神才是一种真正的仁。
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和推行“仁政”是一种理想的社会。他认为:凡事以民生安定为第一位,这是实行王道政治的第一步,只有人民生活安定了,社会才会稳定。王道上位者本身具备“德”,再将“德”推广,教导每个老百姓的方式,也就是说与国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管理模式。
儒家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德”。“为政以德”是儒家的重要的管理思想。在孔子看来,管理者要讲求道德,以之作为自己的治国方针,这样自己就可以取得无为而治的效果。这就像将“德”放在北极星的位置上,其他的人都是围绕着它而运转的。因此在儒家看来,要治理一个国家,只要集中精力制定和带头实行好的道德规范,就足以把国家治理好了。
儒家的管理思想就是通过德治的力量使人心悦诚服,这样,天下无不心服地归顺于王者。这是要求管理者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把一定的价值观念,灌输到组织成员的头脑中去,使之转化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行为,不是通过外在的而是通过内在的把人性中的最积极的东西调动出来,实行内在的管理自我控制,来达到管理的目标。
儒家的管理规则是“礼”,即所谓的“齐之以礼”。所谓的“礼”就是:先王秉承上天的意志而指定,目的是为了治理人间的事情。“礼”实际上是社会各种活动的一项规则,是社会的一种控制手段,其本质是在于规范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使得整个社会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国平天下”为管理的终极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政思想。“仁”即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儒学精义的所在,而《论语》中“仁”是商人视为经营管理的“黄金法则”,“终身行之”可以掌握自己经营的命运,并且能获得他人的帮助,从而达到商业上的成功,反之会遭受失败,所以儒家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是不容忽视的。
仁爱,体现的是人道原则。任何一种有生命的管理理论都不能回避这个主题。儒家思想里面有句话这样说的“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企业管理中也是如此。企业领导者爱惜员工,赢得员工的尊重,使得他们忠于职守,忠于企业,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因此企业内部容
易协调一致,能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和整体力。
“民为邦本”的人本思想。儒学中有等级思想,但儒学思想其中也有强调民本的。《尚书》中有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孔子在谈治国之道时说:“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证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儒学这种以民本得民心,从而达到稳定、兴旺发达的思想,我们抽去其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这一消极方面,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的意义;能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做到“民为贵”,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信念,这样才能上下同舟共济,企业才会有所发展。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激励人们要向日月星辰永远运转那样,要刚健有为,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关键在于“自”,强调自立、自爱、自重。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常会面临挫折与困境。对此,管理可以从儒家思想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以求再发展。
“诚信为本”的企业信念。《论语》中多处讲到“信”,《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任何人都要讲信用,无信不立。有信用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信任、拥戴。企业在处理与外部关系时,也要强调信誉,企业信誉是一项无形的资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比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还要重要。企业在处理内部人际关系时,也要强调信誉,主要是管理者要守信,一旦失信于民,就会失去了威信,管理便难以实施。因此,管理者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必须要做到言行一致。
“和义取利”的价值观。在后人的眼里,孔子只讲“义”而不讲“利”。其实,孔子也讲“利”,只不过孔子讲的“利”是“义”的基础上的“利”,并不是见利忘义,而是见利思义。孔子的儒家思想利义观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企业是经济组织而非慈善机构,企业必须旗帜鲜明地去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应该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而无需毫不言利。儒家思想在此给企业提供了追求利益的正确思想指导。
现代企业管理就是通过对人、财、物、时间、信息的组织、协调、运用等以期获得最终的利润目标。管理在企业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而决定一个企业在竞争中的实力、条件的最根本的因素则是管理的内部环境,意即企业内部对管理活动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称,包括管理的主客体、组织气氛等,也就是指企业的内因。儒家的“仁”、“中庸”思想对于改进和完善企业管理的内部环境,增加企业竞争的内在实力有着积极重要意义。
首先“仁”的关爱思想具体到企业管理中,要求企业管理者关心爱护企业的职员,不论贫富贵贱,对待职工要一视同仁,关心他们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而且要着重于真正把他们当作组织和社会的主人,重视发挥他们的作用。其次,“仁”的人本观、人才观在现代社会,不仅未过时,与现代化矛盾对立,相反却是现代企业管理充分重视的重要思想。人本观要求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途径,使每个职工都成为组织管理的参与者,使每个人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工作,从而全身心地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纵观中外企业在管理中取得惊人成功的原因,立足于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是其重要的原因之一。这对现代企业如何用人,选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能发挥出企业员工最大的潜能,创造企业辉煌。
儒家的中庸思想一方面要求管理者处理事情要坚持原则、坚持标准、不偏不倚、恰当适度,避免偏激、矫枉过正,确保人心稳定。另一方面,和而不同的思想又对管理的内部环境因素中的组织气氛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企业而言,则要求管理层正确处理及调和管理者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要“以和为贵”,管理者与职工要达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尊重;职工之间要达到相互关心、和睦相处。认真领会儒家“和而不同”思想的精神,创建良好的企业组织气氛,构建团结向上的组织文化,这是关系到企业管理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精华与现代化并存,并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
要的现代价值。
三 儒家思想的“礼”为企业提供生存的力量
(一)以“礼”为基础的经营管理特色:以“礼”为核心理念,用礼制、礼乐追求企业体制的合理化,其要旨是追求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规律性,以富于人文精神,合乎人性的礼制和礼乐来规范企业秩序;用礼制约束人,用礼乐营造敬业、敬人的企业氛围,激发人们的逻辑判断的潜在能力,让人们能够自觉地从理智上求真;各司其职,使企业上上下下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与其角色、职务相称,做到其“实”与其 “名”相符合而且“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防止“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样的角色或职司的紊乱,用完善的层级制度和制度的文化氛围来约束企业成员。孔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意即用礼制来约束之,犯错误的人就少了。孔子又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样必造成治理体制的紊乱。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礼乐的关键性作用在于形成一种“敬”的企业氛围:敬重自己的角色或职司,敬重上司,尊重下属,使企业内秩序井然,这样企业就能成大事。可见孔子的治道决不是人们所附会的随意性极大的所谓“人治”。可见,以礼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模式能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取得可观的利润。
(二)“礼”也是企业茁壮成长的必然选择:“礼”既是一种内在管理,也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竭诚为公众服务,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这是企业生存的保障和发展的条件。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经营观,一个独到的为消费者设想的见解,一个温情的微笑,无不展现出企业非凡的魅力。企业形象并不是空中楼阁,企业形象建立在员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之上。员工的形象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形象。企业只有竭诚为公众服务,对用户采取以礼相待,热情周到地提供服务,尽力满足顾客的需要,才能受到消费者的肯定和赞誉,才能增强新老用户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才可维持企业的生存并逐步发展壮大。换句话说,企业发展壮大离不开儒家思想中“礼”的引导。
三, “天人合一”能成为现代企业的文化根基
(一)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能否取得成功离不开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之一,是维系企业内部团结的重要因素,能为企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既然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如此重要,因此,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而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可以现代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借鉴,最终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作用,能在企业中产生归属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为企业管理成功作出重要贡献。
(二)“天人合一”是企业文化的根基。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要顺应而不违背自然规律。儒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人者,集天地之德,五行之秀也”;“天地人,万物之本。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惟天地,万物父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四时有明法”;“万物有成理”。这些儒家思想说明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和谐关系,强调“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这种有为的思维方式:人上参天地,下化万物,把天地万物按照一定的规则运行起来,与天地一同合理地运转。“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在有为的时候,要爱天爱地爱人,做到既有所作为又与之和谐相处,不损害天地和他人,达到人与天地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德性的和谐统一。所以,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对于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对企业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庸之道
它能“致中和”,达到中正和平,而“使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历史经验证明,实施中庸之道,避免过激和片面性,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和问题的正确处
理。日本“企业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有此等信念下,松下的发展循序渐进,最终创造了一个企业王国。
再看我们当今社会之状况,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所以社会的发展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也由此常常朝令夕改;由于缺乏中庸之道,给了左派和右派极大的空间,这种空间超越了宽容的尺度;由于缺乏中庸之道,我们的社会就缺乏宽容。由此这个社会也总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到头来倒霉的总是我们这些平头百姓。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以人性为主体,照时下的说法是“以人为本”,以尊重其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同时追求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并不等于碌碌无为也不等于毫无原则的退让,更不等于人前人后两个样,趋炎附势、狗眼看人低。人一向说起中庸之道很容易,但要做起来却真的很难很难!
四 总结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至今仍然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意义,儒家的管理思想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其最终目标,以管理者的自我修养为管理的前提条件,强化对人的内外控制企业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修炼内功,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品德修养。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可尝试以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为背景,用传统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去管理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我们要把儒家思想中的传统优秀管理文化与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经验结合起来,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建立起优秀的管理组织,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杰出代表。
第四篇: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读书心得体会
杨
杰
教学应该以“书本”和“大纲”这个本为出发点,在魏书生的讲课中我们看到的是始终紧扣住课本和大纲的要求。我想一堂课学生能学懂课本知识就是成功。如果脱离学生实际,去引导学生求知更广阔的领域,这无异于揠苗助长,其结果不言而喻。教育是实事求是的,任何好高骛远只能与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前不久看了《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一书,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性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性、多样性,回顾这些年的教育教学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魏书生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问题。
有一堂魏书生的公开课就是从作者、作品、字词、引导分析课文这些传统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的。这些恰恰被一些只追求标新立异的教师给抛弃了。当我们抛弃课本和大纲而去寻求更新颖的教学内容时,当我们把课外补充知识大量带入课堂时,我们可能就把本应掌握的知识丢掉了,学生本应学会的基础知识,本应掌握的技能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削弱了。
教师还要改变以下几个教学观念:
1、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2、采用“三段六步”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按预先制定的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在自学指导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从生活和学生经验出发,创设激发学习欲望的学习情境,并由情境直接引入学习的主题,富有实效性,赋予知识鲜活的背景,使学生在把握知识来龙去脉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体现知识的教育和人文价值;,4、采用启发式教学,杜绝注入式、灌输式教学。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适当问题,以问题引导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5、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多种学习方式,通过上述思维的基本过程,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6、教师具有一定亲和力,自然亲切,生动活泼,对教材内容合理取舍,拓展延伸。
魏书生老师总结的课堂教学六步教学法也非常值得教师们学习研究:(1)创设意境,通过谈话、口头作文、呼喊“我们能行”等方式来调整学生的情绪、创造愉快的课堂环境、选择民主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热爱教师的情感转化为热爱学科教育的兴趣,也就是激活兴趣;(2)明确目标,也就是这一课关于知识、技能、情绪、思维等方面的训练要求;(3)传授方法;(4)自学知识;(5)探索规律;(6)互测互结。在自学指导方面,魏书生要求学生先制定计划、再养成习惯、最后自我总结,不仅要视自己的智商、情商制定和实施计划强化自己,还要适应教师,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自学计划。
对待学生, 教育面对的是学生,是人的教育,人是千差万别的,是具有能动性的。因此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应该是对人的培养,是对人的知识的提升,能力的发掘和素养的促成。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是批判,而是建设。
人要高高兴兴地活着,育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改变人的苦乐观。教师的职业就是让自己和学生同时享受快乐。“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理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的平等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坚信他的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
魏书生认为,需要产生情感、情感引发动机、动机指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因此,魏书生在育人方面特别注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明白读书是自己终生发展的需要,这样学生才愿意干、乐意干。以前我们只知道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渠道,魏书生则开辟了学生彼此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另两个渠道。他的育人方法虽然千奇百怪,但目的只有一个——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要求学生写日记,确定自己的座右铭,写出自己终生崇拜的人、追赶的远期和近期目标,经常指导学生对照目标改正错误,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机制都是好方法。人生只有进取,满足就意味着死亡,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自暴自弃。于是,他教育学生利用自我精神充电的方法,闭眼放电影,今天的所为是不是错了?能否实现目标?来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昨天、客观地评价今天、科学地规划明天,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第五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问题一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界定
(一)本体论层面: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逻辑起点问题)(二)价值论层面:“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三)方法论层面: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教育 问题二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其复杂性的内在要求。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问题三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二)开放性特征
(三)实践性特征 问题四 划清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去政治化”的界线 问题五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一)教育目标:树立现实化的思想政治目标
(二)教育内容:确立具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三)教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四)教育原则:坚持实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引言: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 21 世纪初学者们针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带来的弊端,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哲学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的本体性地位,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关注人的内在需要和主体体验,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引领生活并最终融入生活,成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作为一种理念和方法,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和依据。李明焕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首次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进行了阐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向马克思主 1 义“人本论”和“生活观”的回归。柳礼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述评》一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依据是经典作家的人学理论、回归生活世界观和以人为本理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总的来说,是和脱离生活的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的,它强调应充分认识到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这一本体性的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无视其生活根基而坠入了理想化、形式化、知识化的迷雾,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其应有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所以,生活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返回到现实生活,找回本来面目,并以生活为基点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所有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本体论层面:从生活出发并回到生活(逻辑起点问题)
从生活出发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生活、理解生活,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找到其生长点。人的生活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变化的。现如今人的生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维护其在现时代条件下的合法性,就必须时刻关注生活的变化,根据变化了的生活的需求做出积极的调整。否则,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出发,最终不可避免地还要回到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是指“高于”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回到“生活”,使人过更美好的生活,“高于”生活,不是说思想政治教育高于一切生活,而是指用思想政治教育所指引的美好生活引导一般的生活,使人过上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出发,并不是简单地迎合现实生活,机械地反映生活,滞后性地品评生活,而是要积极正确地引导生活。按陶行知的说法,就是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大家一起“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而且要用每个人自己善的生活引导其非善的生活。这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的改造,对落后的生活和落后的个人的改造。这样,生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点。“从 2 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实现良性互动。生活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蓬勃发展的不竭源泉和现实动力。当然,这里的生活起点及其过程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在实际生活中作为“终点”的生活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生活,而是被改造了的、前进了的生活,是新的教育的起点。
(二)价值论层面:“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价值论层面的理解,林德宏教授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理解“以人为本”,他认为,人是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人是宇宙中唯一的创造主体,人的价值是最高的价值。人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处理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高标准。应以人的发展的标准作为评价人类言行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就是强调人是目的,人是关键强调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①
“以人为本”就要求在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强调彻底摒弃对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则、教条的无条件顺从,以听话和服从为目的,“目中无人”的教育模式,从而真正把人、人本身的发展和完善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更加明确地把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开发人的潜能作为学科的宗旨”。
关心人就是关心人的生活,关心人的现实需要。需要是人对客观外在事物的渴求和欲望,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延续的客观要求,是对客观的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主观反映。
尊重人主要是尊重人之为人主体性地位。人不是机器,不是被奴役、被宰割、被控制的对象或工具,人是人的世界和社会的主体,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尊严。这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努力激发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发展人、开发人就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经常遗憾地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却似乎仅仅是以一种对人的外在改造、规范、约束力量的面目出现,对人的发展、开发总是不那么关 ①林德宏:《“以人为本”刍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5页。
注。在大中学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对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政治教育是外在于学生的束缚,而不是教会学生了解和保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和提高自己的政治能力。相关学者曾指出,德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依附德育、独立德育、自由德育。我国当前正处于独立德育初级阶段。因此,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人、开发人的主要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由依附人格向独立人格的转变,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品德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人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方法论层面: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应主要遵循的方法论原则上,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要把实际生活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生活开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从生活中走开,也无法从生活中走开。从生活中走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与个人真实生活无关的活动,无法参与个人生活的充实与丰富,与个人生活异质,理所当然地受到个体当下生活的拒斥。
通过实际的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以人们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其基本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的引导下不断丰富、积累、扩大生活经验和反思经验的过程。
通过实际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在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阶段的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人一生的生活中展开,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从横向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人的不同生活——他们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他们的经济生活、公民生活、文化生活等等——中进行,具体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要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展开,而且要在学生的校外生活中展开。我们在谈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时经常讲到“5+2=0”(即五天的校内学习生活的效果被双休日的家庭生活或其他社会生活抵销),说的就是校内生活的教育和校外生活的教育不一致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向社会生活的深层渗透。在具体操作层面,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将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与能对人的思想道德发 4 生教育影响的一切活动密切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社会学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能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并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从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在人们物质利益意识、自我实现意识、自主意识和平等意识日益得到强化的今天,人们从心底里强烈要求人格和地位的平等,希望自己作为个体成员存在价值能够得到尊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模式,进而从生活出发,采用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巧妙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度”,才能发现并解决人们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使受教育者从被动地适应社会,到主动地自我创新,最终达到全面的发展。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科学的、有机的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其无限的生命力。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疑是中国社会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其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政治生活化的缺失。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了历史的伦理道德教育,并受苏式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影响,形成了远离人的主体发展需要的模式。这种模式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远离了人的生活,教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层次性和生动性。教育目标过高而未能符合受教育者的智能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其表现为理想化、圣人化,没能做到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结合,导致教育具有较多的封闭性,不能符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需要。教育内容在纵向上缺乏必要的层次性:多讲理想少讲现实,多理论少规则;在横向上理论性、原则性过强,缺乏实践性、灵活性,不能引导受教育者在活生生的社会背景下去运用去思考,这种状况一度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与人的心灵产生了隔阂。教育形 5 式采取灌输式教育,把教育者看作唯一的主体,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把他们视作消极被动接受的客体,严重挫伤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灌输教育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容易扼杀人的创造力和主体性①。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其复杂性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道德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适应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有目的地对被教育者施加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期改造人们的思想,进而指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集中统一,强调命令和服从,在教育上要求“我教你听,我打你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障碍,并且由于这种隔阂的存在可能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而通常人的思想都是多元的,好比难以定量的多元函数,即使用很科学的手段来转化人的思想,也不能象转动旋钮调节机器转动那样灵敏和准确,而必须对人们思想体系中的各要素,以及影响人们思想系统的社会、家庭,政治、经济、领导、同事等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地巧妙协调,使各种要素发挥出最大的合力方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而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促使家庭和睦,同事和气,社会和谐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也是对影响人们思想系统的各种因素进行最优整合的调节剂、润滑剂。它对排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交流的障碍和隔阂,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并且也是使每个社会成员实现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能够使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化深奥的道理为浅显的谈话、化严肃的质问为风趣的聊天、化无视的冷漠为热切的关怀。最终使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既简单而更具人性化。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本质在于服务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生活的主体性的人,这正符合国际教育目标的要求。“学会生存”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心思想是指教育是为了人类适应生存的需要而服务 ①钱同舟:《回归生活世界 重建德育模式》,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版第3期。
的;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提出“学会关心” 主题,即人类教育要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关心人类本身。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仅仅充当服务政治、经济、文化的工具,更应成为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有待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两个主要方面,对人的素质教育也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这就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局限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而应全面关心他们心理、生理、智力、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并引导人们把各种素质整合为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整体素质。人的多方面素质的内在统一的契机就是所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只有在生活的感悟与滋养下才能实现这种统一,因为“一个人是通过共同的生活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①。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人的德与才、知与识、理与情、智与能的各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才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每个公民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要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整合社会中的各种有利教育资源,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空间,营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自我教育,互相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调动人们的“爱心”来增强凝聚力,发挥人们的“自我教育”来增添原动力,用人们自我意识形成的“制度”来强化约束力,用人们中的“典范”发挥影响力,用人们的“改革”力量强化创造力,用“激励”增强竞争力,用“文体活动”激发向心力。生活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越发显现在社会环境上,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社会环境之间形成了良性的有机循环。
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整体性特征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版。
“人的生活即是一个总体,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的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都无法脱开其他形式、环节或方面而独自发展。单独抽出任何一种形式都会使生活世界落入抽象,都会使其走向片面”① 生活的整体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其主要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体性的生活血脉相连。“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②,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而又回到生活,不是撇开生活“另立门户”的教育。
其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不只是知识性的德性,而是知、情、意、信、行构成的德性,“这种知情意的教育是整个的、统一的”。③这种整个的德性是由德行确认并体现在德行之中,是生活实践中具体可感的德性,同时,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整体生成的,而不是先生知、次生情、再生意、后生行的,因此,我们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里要贯彻整体性原则,主张将知、情、意、行融会贯通于受教育者的生活之中。
其三,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还表现在,这种教育是贯穿在人的所有生活之中的。如前所述,这种生活不是从空间上被肢解的生活,也不是从时间上被切断的生活。不能仅把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地点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的专门的教育,而在这些专门教育之外,则听之任之。对个人来说,这种教育是全程教育、终身教育。
最后,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还体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接受教育,在生活实践中“互相感化、互相改造”。不能搞那种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而教育者超然于教育之外,仅以“道德”的化身和代言人出现。
(二)开放性特征
开放是生活本身固有的特征,人为的封闭和禁锢只能是对生活的窒息,使生活成为一汪死水,失去生命的活力。只有在不断流动,在不断地开拓和创造中,在向 ①② 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一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陶行知全集》第2卷,第290页。③ 《陶行知全集》第4卷,第160页。
外界不断敞开的过程中,生活才能不断得到更新,才能永葆生机。既然生活是开放的,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正视生活尤其是受教育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变化,不能因循守旧、一味采取排斥和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该在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的生活进行指导。现实的社会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具体到受教育者的微观生活也经常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对于这些变化和新情况,我们所要做的不是简单下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更不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免受这些变化的影响而杜绝和外界生活的通道,现代社会条件下,再象过去那样试图封闭人的生活,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的做法也是行不通的,是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的。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不仅新的信息技术将造就一座座-无围墙的学校。而且,整个人类之间的交往已逾越了国界,走向全球,“地球村”和“世界公民”已不再是梦想,已经成为我们身边活生生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型、封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是不可能并且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生活的变化,并善于捕捉其中蕴含的教育机会,让受教育者清楚地了解现实世界,认清世界的本来面目,熟悉当代世界各种生活方式与各种价值观念,使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或某一环境中,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受益、成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绝不能使孩子免受生活逻辑本身带来的那种不可避免撞击,而应当激起他对自己生活的思维”。同时,还应该主动敞开受教育者的视野和交往空间,给他们提供了解和认识生活实际地参与各种有意义生活的机会“凡是与教育有关系的人,都应当聪明地拉着孩子的手步入人的世界,不要蒙上他们的眼睛,使他们看不到人世间的欢乐和苦难”
(三)实践性特征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专门的理论专修所能实现的,因为“理论专修”只能学到僵死的教条,也不是脱离生活,苦心修炼,道德能力所能实现的,因为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的道德能力是不存在的。“生活不能只是思,生活是需要过的”生活的实 ①① 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人的思想品德不能在纸上谈兵的讨论中、冷眼旁观的点评中自然的形成,必须经由切身的生活体验、感悟,甚至在生活中栽上几个跟头才有可能真正形成。
“政治学博士未必就能成为政治家,伦理学家也不能断言就是有道德的人”知与行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从主观方面讲,知向行的转化至少要有下面几个条件:行的意愿、行的毅力、行的能力。这几个条件离开实践的磨炼都是不可能成就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将“道德”视做一种”实践一精神”,认为人的思想品德既是一种心理素质,又是一种行为习惯,更是一种行为能力。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良好的道德并不来自认识而是来自行动,“不论公正还是勇敢,都不是自身是个什么样子,而是行为者在行动中有个什么样子。第一,他必须有所知;其次,他必须有所选择,并因其自身而选择;第三,在行动中,他必须勉力坚持到底„„公正和节制都是由于行为多次重复才保持下来。这些事情,只有在恰如公正和节制的人所做的那样做时,才可以称为公正的和节制的”①。
贯彻实践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引导人们在具体的实践中做什么,也要告诉人们为什么这样做,更要教会人们怎样做,特别要教会人们在面临与所学、所知的理想信念不一致的冲突时如何坚守、应对。最后这一点在现实社会中恐怕是尤为重要的。客观地讲,我们以前的教育对人们面临生活中的冲突时的选择、坚守应对能力的培养重视是不够的,以致于很多学生在走进社会生活之后,就开始怀疑自己在学校所受的教育的真实性与可行性了。这不能不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悲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我们这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仅仅等同于对人们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养成,也不能理解为仅在教育过程中引进几次作秀般的活动,它更强调的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感悟与能力的培养。正如陶行知所言,“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拿做来教,乃是真教”,“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为学这里的“做”即是实践。所以,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单纯的说教、灌输是软弱无力的,必须坚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让受教育者到生活实践中去演习、操练,去感受、体验,同时给以适时的指导,这样才会真 ①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一33页。
正有效果。当然,这不是要取消专门的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更要注重在实践中习德、育德、养德。
四、划清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与“去政治化”的界线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作为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活动,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这就决定了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政治性原则,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宝,也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强调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思想政治工作一条不可动摇的基本方针原则。②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出现了淡化政治的倾向。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手段,为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极力倡导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人们在趋利价值导向下出现了道德滑坡和行为规范失调的行为,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向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倾斜,对人们品德行为的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反而被边缘化了。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 ①②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讲解》,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版。
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①邓小平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铁的纪律这些优势,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它的形成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密不可分。始终不渝地对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在现阶段更不能松懈。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只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毛泽东曾经指出:“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②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关系到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方向的一个原则性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去政治化”的最主要表现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等同于德育。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有道德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作为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具有德育的功能,它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国,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同党的奋斗目标相一致,就是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动员和激励人们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演变为只教人们分清善恶、辨别是非、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规范的功能,而应该在理想信念教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优势。
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只会损害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坚持与时俱进,站在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政治立场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到积极、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
五、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研究
①②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版。
(一)教育目标:树立现实化的思想政治目标
所谓现实化就是教育目标要“贴近受教育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理想化。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现实化并不是平庸化,它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注意理想与现实的结合。教育目标过高往往会使大多数受教育者失去信心,我们都曾会有这样的感觉:飘在天空的云朵再美,我们也不会徒劳地去努力摘下它。同样教育目标过高也会使受教育者失去追赶的信心,从而产生无望畏惧的心理。教育目标当然也不能仅限于人人都容易达到的水平,这样也会消磨受教育者的斗志,正如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于天天吃到口的美味也觉得不如以往甘甜了一样,教育目标过低也不见得就是好事。所以,我们提出教学目标的现实化,一方面要避免传统模式的理想化、可望不可及状态,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使它陷入平庸化、唾手可得境地。教育目标现实化就是要使教育目标既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体现现实性、普遍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国家利益,又考虑人的现实生活利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与现在的双重目标。
概而言之,应该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践基点放在“广大中间地带人群”,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要从“广大中间地带人群”的实际出发,适应他们的需求和可能达到的标准。脱离大众实际的过低或过高的要求,尤其是那种脱离大众现实生活状况的“高、大、全”的理想化教育目标,是不可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其二,围绕这一基点,生成一个由基本性要求、导向性要求和升华性要求组成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
(二)教育内容:确立具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所谓具体化是指教育内容要充实丰富,不能空洞贫乏;要有层次性变动性,不应整齐划一雷打不动。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就是要求教育内容因时因人而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要剔除落后于时代的旧知识,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因素。比如,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一味要求受教育者要听话顺从,而应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地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要随机变动,例如我们在非宗教场所要求要破 13 除迷信,不能求神拜佛,在宗教场所就不能盲目宣扬这样的内容,要注意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另外根据不同人的个性特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授予他们不同的知识,对于胆小怕羞者要多传授勇敢大方和勇猛豁达的精神;对于鲁莽者要多告知谨慎、三思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还要求多层次内容的内在统一,我们的教育既要重点宣扬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又要强调生活常识、做人道理、行事规则。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不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化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可感可知可践。
(三)教育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所谓多样化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多种手段方式施教,在生活中找依据。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法单调,仅借助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施教;仅利用了课堂阵地,而没充分开发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设施实施教学,增强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如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通过网络阵地传递教育信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开发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生活场景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式教育,如利用各种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庆祝、参观及志愿者服务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样化要注意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课堂教学与活动参与的结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使受教育者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在生活的场景中潜移默化地受教育。
(四)教育原则:坚持实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能仅仅靠抽象的思想政治品德知识的学习或机械化、模式化的行为训练,还必须经由受教育者切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去生成、去发展。离开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只能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①
实践化是指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促发受教育者的主体体验。因为只有当人们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产 ①杜威:《教育上的道德原理》,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
生认同、敬畏或拒绝、厌恶情感时,才能理解教育的实质。突显实践化的教育原则,创设受教育者主体参与的条件,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开发他们的创造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们生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林德宏:《“以人为本”刍议》,《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5页。
[2]钱同舟:《回归生活世界 重建德育模式》,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版第3期。
[3]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一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4] 苏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译:《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页。
[5] 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2一33页。
[6]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版。[7] 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讲解》,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版。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版。[9]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版。
[10] 杜威:《教育上的道德原理》,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