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省《关于构建全省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意见》
吉林省《关于构建全省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意见》
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民法院、司法局、总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联,省直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人社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构建党委、政府主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司法、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联等部门、单位和人民法院各司其职、多方参与、密切配合、共同调处全省劳动人事争议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劳动人事关系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构建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工作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实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构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体系为基础,以构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制度体系为核心,以构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协作体系为重点,以构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保障体系为支撑,着力构建全省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工作体系,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和预防工作,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开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新局面。
2.工作原则。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双方合法权益;坚持以和为要、平等协商、便捷高效;坚持立足自身、自主调解、就地就近解决争议;坚持各负其责、多方参与、形成合力。
3.目标任务。到2012年底,在全省构建起组织健全、制度完善、多方参与、齐抓共调的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工作体系,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的调解组织网络,实现调解组织的全覆盖。充分发挥调解作为处理劳动人事争议“第一防线”的作用,将50%以上的小额、简单劳动人事争议解决在单位内部和基层。将调解贯穿于仲裁办案全过程,全省仲裁调解结案率达到50%以上。
二、构建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组织体系
4.健全乡镇街道、社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把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务所(站)作为劳动争议调解的重要平台,会同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基层平台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加载和强化调解职能,加强基层平台调解场所建设,确定专兼职调解员,确保调解工作有人负责、有人落实,让简单、小额劳动争议不出社区、不出乡镇街道,就地调处化解。
5.健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各级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联要积极会同人社部门大力推进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已经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大中型企业,要建立独立的调解办公场所,配备专职人员从事调解工作。要在总公司、分公司(分厂)、车间(工段、班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劳动争议三级调解组织网络。人社部门要会同工商联积极探索在民营企业中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推动民营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发生。小型企业也要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确定兼职调解员,负责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6.建立地方工会调解组织。各级地方工会可设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受理劳动争议案件并指导基层企业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7.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全省所有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园区建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指导辖区内企业开展劳动争议调处工作,负责调解比较重要、复杂的劳动争议。积极探索在建筑、煤炭、交通、出租汽车、餐饮等行业建立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指导开展本行业劳动争议调处工作。
8.健全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深入贯彻《吉林省人事争议调解办法(试行)》,积极推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主管部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出版、广电等系统建立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有效开展调解工作。指导事业单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规范聘用制管理和岗位设置工作,规范编外聘用人员管理,预防和减少人事争议发生。
9.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在全省各市(州)、县(市、区)设立劳动人事争议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受理本辖区内的劳动争议纠纷。在企业相对集中、劳动争议多发的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及时受理并调解劳动争议,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咨询服务。
10.强化司法调解组织的功能。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要在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设立人民调解室,基层行政机关可视情况在人民法院设立行政调解室,受理调解劳动争议纠纷。人民法院应贯彻调解优先原则,将调解贯穿劳动争议案件审理全过程,加强案前、案中、裁决前的调解工作,最大限度地通过调解解决劳动争议。
三、构建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制度体系
11.健全劳动争议调解法律法规配套制度。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组织规则要求,从我省实际出发健全完善执行法律法规的相关配套制度,研究制定吉林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规则和系列配套调解办法,规范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提高调解法规制度的层级,将调解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12.健全完善基层调解制度。不断完善基层调解组织工作规则和程序,创新调解制度和方式方法,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基层调解工作办法,制定调解员守则、调解员选聘管理、参加培训等项制度。
13.建立调解与仲裁衔接制度。仲裁机构支持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对未经调解组织调解,当事人直接申请仲裁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仲裁委员会向当事人发出调解建议书,向单位调解组织发出委托调解书,引导通过调解组织解决争议。双方在调解组织调解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书,经仲裁机构审核确认,可置换成仲裁调解书,提高调解效力。
14.健全协作联动制度。人社、司法、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联等部门、单位和人民法院建立相互联系、协调配合的沟通协作、案件通报、定期联系、联动调处、信息报告、联合培训等制度,合力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开展。
四、构建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协作体系
15.建立调解协作组织机构。在全省建立由人社部门牵头,人民法院、司法、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联共同参与的劳动人事争议调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重大复杂劳动人事争议调处工作。
16.建立部门联动应急调处机制。各类调解组织、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在处理群体性、突发性重大劳动人事争议纠纷时,应当及时向当地劳动人事争议调处工作领导小组通报情况,启动应急调处预案,在政府主导下、各部门联动快速稳妥处理劳动争议,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7.建立沟通联络长效机制。司法、工会、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工商联应明确专门机构,负责指导各类调解组织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和调解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建立情况通报、统计制度,各类调解组织应指定专人,负责日常联络和上报本调解组织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争议数据统计等工作。人社部门要充分发挥宏观指导、组织协调、督导推动、服务保障作用,推动形成多部
门联动、全方位推进的调解机制。加强与人民法院的沟通联络,人民法院应加强对行政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
18.构建人社部门内部协作机制。各级人社部门要注重发挥劳动关系、劳动监察、信访和调解仲裁等内部机构的各自职能,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处理劳动人事争议。劳动关系机构要围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制定出台有效预防劳动争议发生的政策制度,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和劳动合同备案工作;劳动监察机构要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化解处理好有关农民工群体的劳动争议案件;信访机构要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好一些重大复杂、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整合内部调解资源,形成人社部门内部做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整体合力。
五、构建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保障体系
19.加强对调解工作的领导。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把调解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机构和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紧密配合,形成调解工作合力。
20.加强调解仲裁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和省“十二五”发展规划,各地要重视加强调解仲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国家发改委、人社部确定我省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试点县(市、区),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在服务大厅设立调解仲裁受理窗口,并在相应区域内专门设有2个仲裁庭、1间调解室,乡镇(街道)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要在服务大厅设立调解仲裁受理窗口,并专门设有1间调解室。
21.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积极吸纳专家学者、法律工作者、律师、退休老干部等参与调解工作,优化调解员队伍结构。制定调解员培训计划,定期开展人力资
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培训、调解方法和技巧等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调解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公道正派、热心调解工作,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调解能力的高素质调解员队伍。
22.建立调解工作考评激励机制。各地要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指标纳入目标责任制管理,科学设置考评指标,定期进行考评。要建立健全能够反映调解工作量和社会效果的量化考核体系和考评方法,把调解率、仲裁调解结案率作为考核人社部门调解仲裁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调解业绩档案,作为评价各级人社部门调解工作成效和干部业绩的重要依据,与评先、晋级挂钩。
23.树立表彰调解工作先进典型。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对调解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总结调解工作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开展创建劳动争议纠纷调处先进单位活动,对调解工作先进企业、先进乡镇街道、先进社区、先进事业单位、先进行业进行表彰,激励推动调解工作开展。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高级人民法院
省司法厅省总工会
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省工商联合会
二○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第二篇: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实施意见
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关于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意见
为有效预防、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切实维护本系统稳定,营造良好的环境,现就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本系统工作大局,构建由党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各股室、站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既充分发挥作用,又相互衔接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及时把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有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基本原则:坚持统一领导、协调一致原则,充分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协调整合各方调节力量,统筹解决“大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 “谁分管谁负责”原则,条块联动,各司其职,有机衔接,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坚持依法调解公正高效原则,依照法律法规、条例和相关政策进行调解,注重法、理、情有机结合,严格调解制度,提高调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坚持调节优先,尊重自愿原则,把调解贯穿于解决民间纠纷、处理行政争议和司法诉讼的全过程,尊重当事人意愿,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坚持定纷止争、促进和谐原则,畅通“大调解”与司法裁决、行政裁决(仲裁)、信访工作对接渠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工作目标:建立调解组织网络,实现调解工作全面覆盖。“大调解”工作整体效能充分发挥,调解工作全面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职责明晰,工作规范有效。调解成功率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小纠纷不出股室,大纠纷不出单位,疑难问题不出区,防止重大群体性事件、恶性案件和集体上访事件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职能
(一)建立组织机构。成立局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局行政办主任任办公室主任。
(二)“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职责
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各下属单位工作,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收集掌握工作信息,整合调解力量,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健全矛盾纠纷定期研究和综合调处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台帐,建立健全联动调解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和效力衔接机制。
(三)矛盾纠纷“大调解中心”职能职责
组织协调、督促指导调解室工作,推动“大调解”规范、高效运行。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收集掌握矛盾纠纷信息,建立健全工作台帐;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职工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组织调解系统内的矛盾纠纷,对随时有可能激化或造成严重后果、影响社会稳定的,采取必要措施进行缓解或疏导,并及时报告区委、区政府和区“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调解室职能职责。
调解纠纷,防止纠纷激化;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职工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调解员同时兼任综治维稳信息员和社情民意调查员,全面收集掌握本系统内的矛盾纠纷,向矛盾纠纷“大调解”领导组反映纠纷,调解工作情况。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研究解决“大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成立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本系统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开展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职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引导职工自觉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选择,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推动“大调解”工作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严格考核问责
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矛盾纠纷化解作为综治维稳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把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抓“大调解”工作情况记入领导干部综治维稳工作实绩档案,纳入目标管理。对调解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人员进行表彰奖励;对组织领导不力、调解工作不落实,导致矛盾纠纷突出的,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对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案件或事件的,要实行责任倒查,严格追究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三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汇报
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建设
工作情况汇报
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
在市人社发【2010】131号《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出台后,根据要求我们成立了雁塔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并推行出台了加强我区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
在市调委的指导下,我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不断前进,当前56家调解组织均被列为我市“建立和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第一批示范性单位”。各基层调解组织正处逐步完善过程中中,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通过人社局指导逐步完善形成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根据建设要求由工会指导完善机制体制,人民调解组织约家,正着手通过基层司法所指导逐步将劳动争议入纳调解范围。在实际的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当中,我们发现有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外人员申请劳动仲裁现象,因此我们联系区级相关部门,通过沟通使其督促直属事业单位或直接在本单位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以便从内部解决和预防争议的发生。为了促进基层调解组织体制机制建设,在辖区内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经研究,我们将陕西省军区军人服务社、西安开米股份有限公司、雁塔区科技产业园等6家调解组织作为雁塔区“规范性调解组织”代表单位。
因辖区内用人单位较多,包括高新和曲江经济区,其仲裁在雁塔区,但均设有劳动监察部门,故用人单位情况的掌握和汇总,需要与相关部门(如高新、曲江劳动监察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的沟通和协调。由于情况复杂,此项摸底工作无法在街道劳动保
障所开展。鉴于种种原因,我们正在与各方沟通协调,克服困难,争取完成工作。2010年7月30日,在收到市调委2号文件后,我们立即召开会议组织学习了荆局长讲话精神。随后,由各相关
科室传达学习了市总工会许主席讲话精神。
调解,是对争议的柔性化处理,是一种“绿色”纠纷处理机
制。因此我们将调解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将基层调解组织建设、调解业务培训工作同时进行,以期在培训的同时系统性指导用人
单位建立本单位调解组织体系,并带动更多的用人单位积极参与
到全区“调解大环境”中来。在全区实施建立和健全劳动人事争
议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的意见当中,我们将调解组织的日常管理办
法、调解员的培训考核作出了明确;并将调解工作纳入到对各街
道相关工作的考核范围内,下一步会制定具体的考核方案。我们
定于2010年9月初进行调解业务培训活动,具体情况正在安排
部署当中,涉及培训内容、培训结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情况,请市
调委给予指导。
在众多的劳动争议案例中,我们发现众多的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更多是在用人过程中的劳动争议或纠纷的规避,而非仅仅的调
解组织机构建设。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学习,从调解仲裁工作中
总结好的方法,着手整理和制订相关的办法和防范,通过对用人
单位的培训和建议,帮助其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依法行使其对劳
动者的义务。如:指导其依法制定签订劳动合同,如何按规定缴
纳社会保险,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超出则支付劳动者加班费等;建议用人单位通过在劳动合同的约定中、在招聘和录用过程中的相关程序和措施,以规避劳动争议的发生,从多种渠道寻求预防
争议的方法。这些工作看似非目前所重要的,但却恰恰是用人单
位所必需要的,通过这些工作能更大的带动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其对争议的预防乃至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起着不容置疑的作用。
调解,字面意“协调、解决”,就是对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间
关系的协调,问题的解决。调解工作目的是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
定,其工作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将不断努力,并相信在市级部门的带领和指导下,我市劳动争议将越来越少,劳动关系将越来越
和谐,我们的社会将更加稳定和繁荣!
第四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人民调解法》和《工会法》,切实发挥调解在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现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为目标,整合各方资源,发挥部门优势,创新工作载体,实现劳动争议“五级联动”调处机制与人民调解机制、工会维权机制有机衔接,全面形成企事业单位自行调解、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参与调解、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组织调解、工会组织调解、人民法院诉讼调解、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和法律援助诉前调解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新格局,切实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立健全调解网络体系,夯实调解工作基础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等要按照原湖州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关于建立健全劳动争议“五级联动”调处机制的实施意见》及上级精神,在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在村(社区)和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事业单位建立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通过业务培训和行政推动,逐步扩大调解组织覆盖面和增强调解员队伍力量。2012年年底前,力争90%以上的乡镇(街道)、6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60%以上的事业单位和已建立人力社保和社会救助平台的村(社区)建立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面建立人民调解服务窗口,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体系,为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夯实基础。
探索建立市级劳动人事争议“一庭一室一中心”调解工作格局。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市总工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市人力社保局、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局、总工会联合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中心,负责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指导与协调工作,牌子增挂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并在市总工会派驻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与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合署办公,主要承担宣传咨询服务、接受委托调解劳动人事争议、指导企事业单位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等工作职责。
三、部门联动开展调解工作,积极化解劳动人事争议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和基层人力社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各种调解手段调解劳动人事争议。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要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把调解贯穿于案前、案中、案后的各个处理环节。通过委托调解,引导当事人到基层调解组织或派出庭先行调解。对双方当事人提出确认调解协议申请的,应当及时受理,对合法的调解协议应出具仲裁调解书。
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人事争议纠纷过程中强化司法调解职能,对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组织调处纠纷工作加强业务指导,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确认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支持下达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对达成调解协议一方当事人反悔,起诉至人民法院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应当邀请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原调解员参加庭审旁听,案件办结后及时将判决或调解结果通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扎根基层、分布广泛、方便快捷等特点,运用人民调解的方法积极化解劳动人事争议。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要依法将劳动人事争议纳入调解范围,主动受理或接受委托,积极调解本地区的劳动人事争议,对调处不成或拒绝调解的案件应当及时引导当事人通过当地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处理。
各级工会组织要利用工会覆盖面广、贴近劳动者的特点,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推动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消除纷争。建立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程序和调解制度,接受建议调解和委托调解,依法规范开展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并及时反馈委托调解情况。
乡镇(街道)、村(社区)调解组织要利用人脉关系广、熟悉当事人家庭背景等特点,通过当事人及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开展调解工作,引导当事人快速达成调解协议。积极探索劳动争议和解建议书试点,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和解。
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要重视抓好争议纠纷的预防和调解工作,大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完善企事业单位规章制度,主动协调解决劳动(聘用)合同履行及规章制度执行等方面的问题,提高自主解决争议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调解工作机制,推进调解工作常态化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等要建立健全调解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调解工作机制。通过制定调解组织工作规则,明确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的调解职责、调解范围、调解程序、调解纪律和权利义务,建立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做到年初有目标,年中有督查,年底有考核,通过考核通报表彰成绩突出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要建立统计分析和上报制度,掌握基层调解组织开展调解情况。各基层调解组织要建立调解台帐,每月上报统计报表,每季上报统计分析报告。二是落实责任,实行岗位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目标责任制,做到“小事不出企、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急事不过夜”。对重点案件实行包案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限期办理,提高办案效率。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对存在重大过错、给当事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调解员,按照错案责任追究办法予以处理。三是定期交流,促进调解工作深入开展。各部门都要培育调解工作先进典型,从调解组织建设、调解员队伍建设到调解工作开展,都要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调解工作。要定期开展调解工作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剖析典型案件,对案件处理进行点评,推动调解工作深入开展。
五、明确部门调解工作职责,努力形成调解工作合力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要指导劳动人事仲裁机构和基层人力社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开展调解工作,支持协助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载体;联合工会组织、司法行政等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指导规范已建调解组织的调解行为;建立人力社保行政部门牵头,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及工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突发性、集体性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调解协调机制;加强对各类调解员进行法律知识、政策业务、调解方法和调解技巧培训,提高调解员队伍业务水平;加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行政执法,做好调解与仲裁、审判的相互衔接;积极引导当事人到基层调解组织或派出庭先行调解,把争议化解在基层。
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人民调解指导管理职能,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设立劳动争议服务窗口,积极发展规模以上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功能的人民调解组织,大力推进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充实壮大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中的积极作用;健全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援助制度,为困难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积极开展诉前调解,引导困难群众通过调解途径及时实现维权愿望;指导规范律师和司法鉴定机构积极开展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服务和司法鉴定,引导律师通过调解化解劳动人事争议。
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会同人力社保部门、司法行政部门重点推进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促进工会组织建设与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网络和职能等资源,支持、帮助劳动者依法维权,引导劳动者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化解劳动争议;做好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积极开展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工作,利用工会组织遍布各类企业、贴近劳动者的优势,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落实民主管理和职工保障等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有效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
第五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效明显
2013年上半年调解仲裁股工作总结
一、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效明显
(一)案件成效。我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紧紧围绕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方针政策46起,经济标的310多万元,结案率达100%。依法处理劳动纠纷,案件仲裁无一件被法院诉讼结案所变更,有效预防和化解了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纠纷,维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协调,无积压案件。
(二)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全县企事业单位共签订劳动合同4724人,其中企业共签订3762人,事业单位共签订962人。
(三)是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工作建设情况:根据州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截止6月,成立我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县调解仲裁工作进入到劳动仲裁和人事仲裁一体化运作的新时期。我县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制定了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案,调解仲裁股现有工作人员3名,其中专职仲裁员一名,、仲裁庭1处、办公室1间。成立了1个企业劳动调解办公室(云南金鼎锌业有限公司劳动仲裁办公室),3个调解工作人员。上半年细化了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工作流程,制定了工作措施,明确责任,把制度和申报程序上墙,方便群众,工作得到快捷和提升。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工作量大,人员配备严重不足。仲裁机构虽然已经成立,但是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目前仲裁院只有工作人员3名(其中专职仲裁员一名),而每年的案件数量居高不下,工作量大,易造成案件的积压。场所建设与配套相对滞后。仲裁机构现有办公室1间,场所、相关配套设施与仲裁院的建设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机构不够健全。目前,全县有1家企业成立了劳动争议调解机构,尚有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调解机构。乡镇、街道、社区普遍没有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