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三角公式知识回顾(合集)

时间:2019-05-15 11:3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平面向量、三角公式知识回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平面向量、三角公式知识回顾》。

第一篇:平面向量、三角公式知识回顾

2013.03.18:知识回顾——平面向量、三角公式

一.平面向量:

1.与的数量积(或内积):

ab|a||b|coscos

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设A(x),则ABOBOA

1,y1),B(x2,y2(x2x1,y2y1).(2)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3)设a=(x,y),则a

x2y2

3.两向量的夹角公式:

设a=(xabx1x2y1y21,y1),b=(x2,y2),且b0,则cosab

x

21y1x2y2

4.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 x1y2x2y10.()ab0x1x2y1y20.二.三角函数、三角变换、解三角形:

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1)平方关系:sin2+ cos2=1。(2)商数关系:

sincos=tan(

k,kz)(3)asinbcos

a2b2sin()(其中辅助角与点(a,b)在同一象限,且tan

b

a)2.诱导公式:(三角函数符合分配——“一全、二正、三切、四余”)(第一组)——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

1sin2ksin,cos2kcos,tan2ktank.

(第一象限)2sinsin,coscos,tantan.(第三象限)3sinsin,coscos,tantan.(第四象限)4sinsin,coscos,tantan.(第二象限)

(第二组)——函数名改变,符号看象限

5sin

2cos,cos2



sin.(第一象限)6sin

2cos,cos2



sin.(第二象限)(7)sin(32)cos,3

2)sin.(第四象限)(8)sin(32)cos,3

)sin(第三象限)

3.三角函数和差角公式:

sin()sincoscossincos()coscossinsin

tan()

tantan

1tantan

变式:tantantan()(1tantan)

4.二倍角公式:

sin22sincos变式:1sin(sin

cos)22

cos2cos2sin2

变式:升幂公式:1+cos=2cos

2cos212

1-cos=2sin

12sin2

降幂公式:cos21cos22sin2

1cos22

tan 22tan1tan2

注:sin(cos

sin)2cos

222sin2

5.正弦定理:

asinAbsinBc

sinC

2R.变形:a2RsinA,b2RsinB,c2RsinCa:b:csinA:sinB:sinC 6.余弦定理:

b21)求边: a2

b2

c2

2bccosA;(2)求角:cosAc2a2

(2bc

a2bc2a2

2cacosB;cosBc2b222ac

c2a2b2

2abcosC;cosCa2b2c22ab

7.三角形面积定理:

S111

2absinC2bcsinA2

casinB=pr

(其中p1

(abc), r为三角形内切圆半径)

第二篇:高中数学平面向量的公式知识点

【摘要】“高中数学平面向量的公式知识点”数学公式讲解是这门学科的要点,套用公式是最终的题解方法,希望本文可以为大家带来帮助:

定比分点

定比分点公式(向量P1P=λ•向量PP2)设P1、P2是直线上的两点,P是l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λ,使 向量P1P=λ•向量PP2,λ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P1P2所成的比。

若P1(x1,y1),P2(x2,y2),P(x,y),则有

OP=(OP1+λOP2)(1+λ);(定比分点向量公式)x=(x1+λx2)/(1+λ), y=(y1+λy2)/(1+λ)。(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我们把上面的式子叫做有向线段P1P2的定比分点公式

三点共线定理

若OC=λOA +μOB ,且λ+μ=1 ,则A、B、C三点共线

三角形重心判断式 在△ABC中,若GA +GB +GC=O,则G为△ABC的重心

[编辑本段]向量共线的重要条件

若b≠0,则a//b的重要条件是存在唯一实数λ,使a=λb。

a//b的重要条件是 xy'-x'y=0。

零向量0平行于任何向量。

[编辑本段]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a⊥b的充要条件是 a•b=0。

a⊥b的充要条件是 xx'+yy'=0。

零向量0垂直于任何向量.设a=(x,y),b=(x',y')。

1、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x+x',y+y')。a+0=0+a=a。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结合律:(a+b)+c=a+(b+c)。

2、向量的减法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0的反向量为0 AB-AC=CB.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

a=(x,y)b=(x',y')则 a-b=(x-x',y-y').4、数乘向量

实数λ和向量a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且∣λa∣=∣λ∣•∣a∣。

当λ>0时,λa与a同方向;当λ<0时,λa与a反方向;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

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λ,都有λa=0。注:按定义知,如果λa=0,那么λ=0或a=0。

实数λ叫做向量a的系数,乘数向量λa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伸长为原来的∣λ∣倍;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0)上缩短为原来的∣λ∣倍。

数与向量的乘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

结合律:(λa)•b=λ(a•b)=(a•λb)。

向量对于数的分配律(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数对于向量的分配律(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数乘向量的消去律:① 如果实数λ≠0且λa=λb,那么a=b。② 如果a≠0且λa=μa,那么λ=μ。

3、向量的的数量积

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b。作OA=a,OB=b,则角AOB称作向量a和向量b的夹角,记作〈a,b〉并规定0≤〈a,b〉≤π 定义: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内积、点积)是一个数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a|•|b|•cos〈a,b〉;若a、b共线,则a•b=+-∣a∣∣b∣。

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a•b=x•x'+y•y'。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律

a•b=b•a(交换律);(λa)•b=λ(a•b)(关于数乘法的结合律);(a+b)•c=a•c+b•c(分配律);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的平方。

a⊥b 〈=〉a•b=0。

|a•b|≤|a|•|b|。

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运算的主要不同点

1、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结合律,即:(a•b)•c≠a•(b•c);例如:(a•b)^2≠a^2•b^2。

2、向量的数量积不满足消去律,即:由 a•b=a•c(a≠0),推不出 b=c。

3、|a•b|≠|a|•|b|

4、由 |a|=|b|,推不出 a=b或a=-b。

4、向量的向量积

定义:两个向量a和b的向量积(外积、叉积)是一个向量,记作a×b。若a、b不共线,则a×b的模是:∣a×b∣=|a|•|b|•sin〈a,b〉;a×b的方向是:垂直于a和b,且a、b和a×b按这个次序构成右手系。若a、b共线,则a×b=0。

向量的向量积性质:

∣a×b∣是以a和b为边的平行四边形面积。

a×a=0。

a‖b〈=〉a×b=0。

向量的向量积运算律

a×b=-b×a;(λa)×b=λ(a×b)=a×(λb);(a+b)×c=a×c+b×c.注:向量没有除法,“向量AB/向量CD”是没有意义的。向量的三角形不等式

1、∣∣a∣-∣b∣∣≤∣a+b∣≤∣a∣+∣b∣;① 当且仅当a、b反向时,左边取等号;② 当且仅当a、b同向时,右边取等号。

2、∣∣a∣-∣b∣∣≤∣a-b∣≤∣a∣+∣b∣。

① 当且仅当a、b同向时,左边取等号;② 当且仅当a、b反向时,右边取等号。

第三篇:三角公式证明

公式表达式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三角不等式 |a+b|≤|a|+|b| |a-b|≤|a|+|b| |a|≤b<=>-b≤a≤b

|a-b|≥|a|-|b|-|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 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0 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一个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cos(A/2)=√((1+cosA)/2)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

sinA+sinB=2sin((A+B)/2)cos((A-B)/2 cosA+cosB=2cos((A+B)/2)sin((A-B)/2)

tanA+tanB=sin(A+B)/cosAcosB tanA-tanB=sin(A-B)/cosAcosB

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

某些数列前n项和 1+2+3+4+5+6+7+8+9+…+n=n(n+1)/2 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12+22+32+42+52+62+72+82+…+n2=n(n+1)(2n+1)/6

13+23+33+43+53+63+…n3=n2(n+1)2/4 1*2+2*3+3*4+4*5+5*6+6*7+…+n(n+1)=n(n+1)(n+2)/3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 注: 其中 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余弦定理 b2=a2+c2-2accosB 注:角B是边a和边c的夹角

正切定理:

[(a+b)/(a-b)]={[Tan(a+b)/2]/[Tan(a-b)/2]}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D2+E2-4F>0

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棱柱侧面积 S=c*h 斜棱柱侧面积 S=c'*h

正棱锥侧面积 S=1/2c*h' 正棱台侧面积 S=1/2(c+c')h'

圆台侧面积 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 S=4pi*r2

圆柱侧面积 S=c*h=2pi*h 圆锥侧面积 S=1/2*c*l=pi*r*l

弧长公式 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 s=1/2*l*r

锥体体积公式 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 V=1/3*pi*r2h

斜棱柱体积 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柱体体积公式 V=s*h 圆柱体 V=pi*r2h

-----------------------三角函数积化和差 和差化积公式

记不住就自己推,用两角和差的正余弦: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这两式相加或相减,可以得到2组积化和差:

相加:cosAcosB=[cos(A+B)+cos(A-B)]/2

相减:sinAsinB=-[cos(A+B)-cos(A-B)]/2

sin(A+B)=sinAcosB+sinBcosA

sin(A-B)=sinAcosB-sinBcosA

这两式相加或相减,可以得到2组积化和差:

相加:sinAcosB=[sin(A+B)+sin(A-B)]/2

相减:sinBcosA=[sin(A+B)-sin(A-B)]/2

这样一共4组积化和差,然后倒过来就是和差化积了

不知道这样你可以记住伐,实在记不住考试的时候也可以临时推导一下

正加正 正在前

正减正 余在前

余加余 都是余

余减余 没有余还负

正余正加 余正正减

余余余加 正正余减还负

.3.三角形中的一些结论:(不要求记忆)

(1)anA+tanB+tanC=tanA·tanB·tanC

(2)sinA+tsinB+sinC=4cos(A/2)cos(B/2)cos(C/2)

(3)cosA+cosB+cosC=4sin(A/2)·sin(B/2)·sin(C/2)+1

(4)sin2A+sin2B+sin2C=4sinA·sinB·sinC

(5)cos2A+cos2B+cos2C=-4cosAcosBcosC-1

......已知sinα=m sin(α+2β), |m|<1,求证tan(α+β)=(1+m)/(1-m)tanβ

解:sinα=m sin(α+2β)

sin(a+β-β)=msin(a+β+β)

sin(a+β)cosβ-cos(a+β)sinβ=msin(a+β)cosβ+mcos(a+β)sinβsin(a+β)cosβ(1-m)=cos(a+β)sinβ(m+1)

tan(α+β)=(1+m)/(1-m)tanβ

第四篇:平面向量复习题

平面 向 量

向量思想方法和平面向量问题是新考试大纲考查的重要部分,是新高考的热点问题。题型多为选择或填空题,数量为1-2题,均属容易题,但是向量作为中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在三角、函数、导数、解几、立几等问题解决中处处闪光。最近几年的考试中向量均出现在解析几何题中,在解析几何的框架中考查向量的概念和方法、考查向量的运算性质、考查向量几何意义的应用,并直接与距离问题、角度问题、轨迹问题等相联系。近年考纲又新增“平面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试题进一步要求我们具备多角度、多方向地分析,去探索、去发现、去研究、去创新,而不是去做大量的模仿式的解题。一个问题解决后,不能匆匆而过,回顾与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以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目的价值。除了要重视一题多解外,更要重视一题多变,主动探索:条件和结论换一种说法如何?变换一个条件如何?反过来又会怎么样?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一、高考考纲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二、高考热点分析

在高考试题中,对平面向量的考查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理解和运用其直观的几何意义,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其二考查向量坐标表示,向量的线性运算。

其三是和其他知识结合在一起,在知识的交汇点设计试题,考查向量与学科知识间综合运用能力。

数学高考命题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知识的交互渗透,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设计试题.由于向量具有代数和几何的双重身份,使它成为中学数学知识的一个交汇点,成为联系多项知识的媒介.因此,平面向量与其他知识的结合特别是与解析几何的交汇、融合仍将是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同时它仍将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内容.

附Ⅰ、平面向量知识结构表

1.考查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律

1此类题经常出现在选择题与填空题中,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有关概念与性质,要求考生深刻理解平面向量的相关概念,能熟练进行向量的各种运算,熟悉常用公式及结论,理解并掌握两向量共线、垂直的充要条件。1.(北京卷)| a |=1,| b |=2,c = a + b,且c⊥a,则向量a与b的夹角为

A.30°

B.60°

C.120°

D.150°

()

2.(江西卷)已知向量

A.30°

(1,2),(2,4),||

B.60°,若()

C.120°,则与的夹角为

2()

D.150°

3.(重庆卷)已知A(3,1),B(6,1),C(4,3),D为线段BC的中点,则

A.

与的夹角为()

444

4B.arccos C.arccos()D.-arccos()

2555

5

4.(浙江卷)已知向量a≠e,|e|=1,对任意t∈R,恒有|a-te|≥|a-e|,则

arccos

()

A.a⊥e B.a⊥(a-e)

C.e⊥(a-e)D.(a+e)⊥(a-e)

.(上海卷)在△ABC中,若C90,ACBC4,则BABC 2.考查向量的坐标运算

1.(湖北卷)已知向量a=(-2,2),b=(5,k).若|a+b|不超过5,则k的取值范围是

A.[-4,6]

2.(重庆卷)设向量a=(-1,2),b=(2,-1),则(a·b)(a+b)等于

A.(1,1)

B.(-4,-4)

C.-4

D.(-2,-2)

()

()

B.[-6,4]

C.[-6,2]

D.[-2,6]

()



3.(浙江卷)已知向量a=(x-5,3),b=(2,x),且a⊥b,则由x的值构成的集合是

A.{2,3}

B.{-1,6}

C.{2}

D.{6}

例4.(2005年高考·天津卷·理14)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0,1)和点B(-3,4),若点C在∠AOB的平分线上且||=2,则OC=。



5.(全国卷)已知向量OA(k,12),OB(4,5),OC(k,10),且A、B、C三点共线,则k=.6.(湖北卷)已知向量a7.(广东卷)已知向量a

(2,2),b(5,k).若|ab|不超过5,则k的取值范围是

(2,3),b(x,6),且a//b,则x.3.平面向量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



ABAC

),[0,),则1.O是平面上一定点,A,B,C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满足OPOA(|AB||AC|

P的轨迹一定通过△ABC

A.外心的()B.内心

C.重心

D.垂心



2.(辽宁卷)已知四边形ABCD是菱形,点P在对角线AC上(不包括端点A,C),则AP等于()

A.(ABAD),(0,1)

B.(ABBC),(0,C.(ABAD),(0,1)

D.(ABBC),(0,

3.已知有公共端点的向量a,b不共线,|a|=1,|b|=2,则与向量a,b的夹角平分线平行的单位向量是.

4.已知直角坐标系内有三个定点A(2,1)、B(0,10)、C(8,0),若动点P满足:OPOAt(ABAC),tR,则点P的轨迹方程。

4.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函数等知识的结合当平面向量给出的形式中含有未知数时,由向量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可以得到关于该未知数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出有关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数列的综合问题。此类题的解题思路是转化为代数运算,其转化途径主要有两种:

①利用向量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②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公式和性质.1.(江西卷)已知向量(2cos

xxxx,tan()),(2sin(),tan()),令f(x).224242

4求函数f(x)的最大值,最小正周期,并写出f(x)在[0,π]上的单调区间.2.(山东卷)已知向量



m(cos,sin)

n

sin,cos,,2

,且

mn求



cos的值.28

3.(上海卷)已知函数

f(x)kxb的图象与x,y轴分别相交于点

A、B,22(,分别是与x,y轴正半

轴同方向的单位向量),函数g(x)

x2x6.f(x)g(x)时,求函数

(1)求k,b的值;(2)当x满足

g(x)

1的最小值.f(x)

【反思】这类问题主要是以平面向量的模、数量积、夹角等公式和相互知识为纽带,促成与不等式知识的相互迁移,有效地考查平面向量有关知识、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应用及综合解题能力。

5.平面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与融合由于向量既能体现“形”的直观位置特征,又具有“数”的良好运算性质,是数形结合与转换的桥梁和纽带。而解析几何也具有数形结合与转换的特征,所以在向量与解析几何知识的交汇处设计试题,已逐渐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新的亮点。

平面几何与解析几何的结合通常涉及到夹角、平行、垂直、共线、轨迹等问题的处理,解决此类问题基本思路是将几何问题坐标化、符号化、数量化,从而将推理转化为运算;或者考虑向量运算的几何意义,利用其几何意义解决有关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1、运用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处理解几中有关平行、共线等问题

运用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来处理解几中有关平行、共线等问题思路清晰,易于操作,比用斜率或定比分点公式研究这类问

题要简捷的多。

2、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处理解几中有关长度、角度、垂直等问题

运用向量的数量积,可以把有关的长度、角度、垂直等几何关系迅速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计算”出所要求的结果。

3、运用平面向量综合知识,探求动点轨迹方程,还可再进一步探求曲线的性质。

1.(江西卷)以下同个关于圆锥曲线的命题中 ①设A、B为两个定点,k为非零常数,|

PA||PB|k,则动点P的轨迹为双曲线;

(),则动点P的轨迹为椭圆; 2

②设定圆C上一定点A作圆的动点弦AB,O为坐标原点,若③方程2x

5x20的两根可分别作为椭圆和双曲线的离心率;

x2y2x2

1与椭圆y21有相同的焦点.④双曲线

25935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为(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

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A(3,1),B(1,3),若点C满足OC0AOB,其中,R,且

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A.C.3x2y110B.(x1)2(y2)25 2xy0D.x2y50

2.已知平面上一个定点C(-1,0)和一条定直线l:x=-4,P为该平面上一动点,作PQ⊥l,垂足为Q,

(PQ+2PC)(PQ-2PC)=0.(1)求点P的轨迹方程;



PC的取值范围.(2)求PQ·

第五篇:平面向量的应用

平面向量的应用

平面向量是一个解决数学问题的很好工具,它具有良好的运算和清晰的几何意义。在数学的各个分支和相关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举例说明。

一、用向量证明平面几何定理

例1.用向量法证明: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已知:如图1,AB是⊙O的直径,点P是⊙O上任一点(不与A、B重合),求证:∠APB=90°。

证明:联结OP,设向量OAa,OPb,则OBa且PAOAOPab,PBOBOPab PAPBb2a2|b|2|a|20

PAPB,即∠APB=90°。

二、用向量求三角函数值

例2.求值:cos图

1解:如图2,将边长为1的正七边形ABCDEFO放进直角坐标系中,则OA(1,0),

224466AB(cos,sin),BC(cos,sin),CD(cos,sin),777777 8810101212DE(cos,sin),EF(cos,sin),FO(cos,sin)777777246coscos 777

又OAABBCCDDEEFFO0

21cos24681012coscoscoscoscos0 777777

86104122cos,coscos,coscos又cos 777777

24612(coscoscos)0777 2461coscoscos7772

三、用向量证明不等式

222例3.证明不等式(a1b1a2b2)2(a1a2)(bb212)

证明:设向量a(a1,a2),b(b1,b2),则|a|

与b的夹角为θ,cos

又|cos|

1222则(a1b1a2b2)2(a1a

22)(b1b2)22a1a2|b|b1b22,2,设aab|a||b|a1b1a2b2aa2122bb2122

当且仅当a、b共线时取等号。

四、用向量解物理题 例4.如图3所示,正六边形PABCDE的边长为b,有五个力PA、PB、PC、PD、PE作用于同一点P,求五个力的合力。

解:所求五个力的合力为PAPBPCPDPE,如图3所示,以PA、PE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AOE,则POPAPE,由正六边形的性质可知|PO||PA|b,且O点在PC上,以PB、PD为边作平行四边形PBFD,则PFPBPD,由正六边形的性质可知|PF|3b,且F点在PC的延长线上。

由正六边形的性质还可求得|PC|2b

故由向量的加法可知所求五个力的合力的大小为b2b3b6b,方向与PC的方向

相同。

图3

下载平面向量、三角公式知识回顾(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平面向量、三角公式知识回顾(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数学有关平面向量的公式的知识点总结(共五篇)

    定比分点 定比分点公式(向量P1P=λ•向量PP2) 设P1、P2是直线上的两点,P是l上不同于P1、P2的任意一点。则存在一个实数 λ,使 向量P1P=λ•向量PP2,λ叫做点P分有向线段P1P2所成......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案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2)理解平面里的任何一个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初步掌握应用向量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方......

    平面向量的概念教案

    平面向量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向量的概念; (2)理解平面向量的含义、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的模. 能力目标: (1)能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抽象为向量问题; (2)理解零向量......

    第二章平面向量教学设计

    第二章平面向量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新课标人教版 必修4第二章平面向量 内容:《平面向量》 课型:新授课 第二部分 教学设计 2.1平面向量......

    平面向量概念教学设计

    篇一:平面向量概念教案平面向量概念教案 一.课题:平面向量概念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向量的物理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一些基本概念,能正确进行平面向量的几何表示。 2......

    平面向量教案(精选五篇)

    平面向量教案 课 件www.xiexiebang.com二、复习要求 、向量的概念; 2、向量的线性运算:即向量的加减法,实数与向量的乘积,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等的定义,运算律; 3、向量运算的......

    平面向量教案(精选5篇)

    平面向量的综合应用 执教人: 执教人:易燕子 考纲要求: “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 考纲要求: 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

    平面向量说课稿(精选5篇)

    平面向量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的教学,所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四,教学内容为第74页至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