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BRL网络财务报告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XBRL网络财务报告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粉RL(eXtensibl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是一种专门用于在网络环境下披露财务信息的计算机语言,它的应用为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随着人们对XBRL认识的不断深化,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XBRL将被更多的公司所接受,应用范围正逐步扩大。XBRL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网络财务报告技术在国外的发展如火如茶,目前己进入了规范推广和普及应用的阶段。国内方面的研究也方兴未艾,随着XBRL在我国应用环境的日趋成熟,我国己初步具备了相应的研究和实践能力,可以进行XBRL的推广和应用。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有: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发展缺乏理论支持、我国XBRL分类标准所存在的问题、现有技术和方法无法对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实时性进行审计、XBRL网络财务报告易受到公司内部人员的篡改和网络黑客或竞争对手的非法攻击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影响XBRL在我国的应用进程及效果。
【关键字】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网络财务报告分类标准
一、XBRL网络财务报告概述
(一)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基本概念
XBRL是extensibzeBusinessReportingLanguage(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缩写。因为研究者理解的角度不同,迄今为止,对于xBRL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在此本论文列举出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也给出我国XBRL网络财务报告研究第一人张天西关于XBRL的定义。
(1)技术角度XBRL是XBRL于财务报告信息交换的一种应用,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因而XBRL的完整性定义实质上就是它的技术属性。XBRL国际联盟发布的《XBRL技术规范2.1)}中的表述如下:XBRL是一种可扩展商业报告的语言规范,XBRL可以使软件商、程序员和用户增强对商业报告语言的开发、交流及比较。XBRL由应用于文档的XML元素和属性这一中心语言组成,该中心语言中的抽象元素被XBRL中的具体元素所代替。这些抽象元素被分类定义,XBRL由这样一种语言组成;该语言用来定义新的元素、文档中的元素分类和分类元素之间的关系。
(2)商业角度
XBRL一经提出,就是为特定的商业活动服务的,所以更广泛的概念是从商业角度来定义的。布赖恩·伯杰伦的《XBRL语言精要》一书从商业角度定义如下:XBRL是一个关于对财务和商业报告数据进行及时、准确、高效和经济的存储、处理和重制以及交流的开放式的不局限于特定操作平台的国际标准。
(3)具体应用角度
XBRL的商业应用范围很广,与企业报告相关的各个行业或领域也会因为行业的特性给出具体的定义,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http:刀二.sse.。nLcn)的“xBRL PilotProjeet”栏目关于XBRL给出的定义为:XBRL是枷L(可扩展的标记语言,eXtensibleMarkupLanguage)于财务报告信息交换的一种应用,是目前应用于非结构化信息处理尤其是财务信息处理的最新标准和技术。XBRL在证券行业的应用,能够实现证券业内、业间的上市公司信息共享和互操作,进一步推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证券信息服务业的规范、有序发展,实现上市公司信息网上披露。
(4)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
以上几种定义因为所处角度不同,所以不够全面。XBRL国际组织网站
第二篇: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07 经济学 3 班 张婷婷 3207004233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 20 世纪 80 年代沿海发展战略、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90 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 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 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 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 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 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 20 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 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 WTO 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 10%--11% 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 2 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 65%以上,人均 GDP 达 1700 美元。这一地区形成 3 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 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 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 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 4 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 7000 亿元人民币,五大标 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 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 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 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
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 心内容是用高新技術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 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 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 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 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 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 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 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 GDP 增长速度为 1 相比较,1998 年东西部比为 1.43:1,2002 年
扩大为 1.57:1。人均 GDP,2002 年西部约 600 美元,东部则为 1700 美元,东部约为西部 的 3 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 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 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 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 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 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 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 80 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 90 年代末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 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 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 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 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
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 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 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 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 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 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 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 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 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 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 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 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 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 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 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 本地经济发展和 GDP 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 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 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 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 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 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
第三篇:浅谈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
目 录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1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广泛.............................1
(二)政府对网络舆论监督给于充分重视.....................2
(三)隐患仍然存在,亟待解决完善.........................3
二、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问题.................................3
(一)情绪化倾向.........................................3
(二)虚假监督...........................................4
(三)失真性.............................................6
三、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和建议.........................6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管理.................................7
(二)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8
(三)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8
(四)完善网络舆论的监督机制............................10
(五)提高网民自身素质..................................11 参考文献................................................12
浅谈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互联网其实就是一个公共的论坛,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场所,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人们可以在这里直抒己见,相互交流。网络媒体使网民拥有了自由发表意见的平台,但是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等原因,使得网络言论的目的性不强、主题分散、导向不明。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健康发展,大大降低了监督的效率。而网络舆论监督要想真正成为一种交换评论与批评的理性工具,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宝库就必须对其进行综合的规制。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
近年来,网络媒体的各种交际平台,诸如BBS、社区论坛、多种在线聊天工具、博客、微博客等让普通民众对各种热点新闻、突发事件迅速地获取信息,相应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了现实中意见的自由市场。网民通过网络对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进行关注、跟踪、评价,最后形成一定时期内的主要舆论,这就是网络舆论。2012年的“表哥”事件、“房姐”事件,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李刚事件,2009 年的“躲猫猫事件”“天价烟局长周久耕落马”“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等,上述事件无一不是经过网络的传播后快速放大,引起网络舆论危机,造成政府执政官员信任危机,政府陷入空前被动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完善的网络舆论监督对有效处理网络舆论危机就显的尤为重要。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现状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广泛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的网民总数已经达到5.64亿,同时互联网普及率比2010年进一步提升,已经达到38.3%。继我国网民
数、宽带网民数、国家CN域名数三项指标稳居世界排名第一之后,我国网民普及率也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舆论宣传阵地。
(二)政府对网络舆论监督给予充分重视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国家政府给予网络舆论监督充分的重视。现在舆论监督已经成为官员了解民生的重要途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意识到了舆论监督对于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反腐倡廉以及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积极作用。调查性报道“山西黑砖窑事件”曾得到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批示;前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政府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批评,要接受新闻舆论的监督,要习惯于在舆论监督下开展工作。作为中共官方喉舌,人民日报评论部于2011年6月16日撰文批评地方政府打压媒体,称舆情不是敌情,要求各级媒体亟须养成对突发事件的新闻敏感和价值判断,学会“新闻执政”;人民网成立专门的“舆情频道”对各级政府的舆情应对进行专题报道与分析;中央电视台舆论监督类栏目《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的公信力与影响力日益凸显其品牌效应。
政府对舆论监督的重视更表现在系列保障舆论监督的制度的出台。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促进了媒体监督政府,问责、监督形成了制度。2009年4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也明确提出要“依法保障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批评权、评论权、发表权”。党内
舆论监督被写入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舆论监督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一个重要监督制度。2009年12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规范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工作,妥善处理法院与媒体的关系。舆论监督有了制度上的保障,监督的力度可以得到加大,监督的效果与影响力自然也可以得到提升。
(三)隐患仍然存在,亟待解决完善
网络舆论监督在为舆论监督带来飓风性变革的同时也暴露了其不可忽视的隐患。网络的广泛传播为每个网络用户提供了更多制造舆论的可能。网络媒体由于缺少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信息就显得繁杂无序。有时各类无从证实的信息、意见充斥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而在真伪莫辨的超量信息海洋中众说纷纭,就难以形成准确的舆论,不利于发挥舆论监督的强大作用。由于网络舆论具有匿名的特点,其带来的更严重后果是不负责任的传播,舆论效果的不可靠性是网络传播舆论监督的瓶颈。
二、网络舆论监督中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利益冲突交织在一起,各项制度尚在健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多矛盾。在这样的大环境中,网络舆论监督这把锋利的“双刃剑”的特征也尽显无遗。
(一)情绪化倾向
“情绪型舆论”突出表现为“仇官、仇贪、仇腐、仇富”,带有这种种浓重情绪化甚至有很强的煽动性和鼓动性的言论一旦形成市
场,其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综合来看,只要涉及官员腐败、贫富差距、社会公平与正义、中外关系、伦理道德、公共安全事故这几方面,容易激起网民的情绪化倾向。如今年的 “李天一事件“因李天一特殊的家庭背景,网民议论就涉及到贫富差距和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此网民在舆论中或多或少的倾注了个人情绪。当媒体与网民提出“年龄造假”一说,立即在网络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人都是跟着钱走,有钱能使鬼推磨”、“鬼才相信法律”、“中国的法律就是有钱人的法律”类似这种种的极端情绪化的言论,都带有泄愤的性质。
当一件事被媒体报道之后,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受不同教育等因素,网民会产生自己的情绪倾向,如果他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那么他的这种情绪倾向会传递给支持他的网民,支持率越高说明持这种情绪倾向的人越多,如果一直发展下去会成为网络上的主流意见和主要情绪倾向。网络监督中的非理性的情绪化倾向会严重干扰正常的网络监督。当然,究其所以然,乃是因为当下官员的腐败行为不断被揭露,贫富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社会上不公平的事逐日增多,严重地损害了社会环境和政府形象,这是激发网民“仇官、仇贪、仇腐、仇富’’深层次的社会根源。
(二)虚假监督
互联网的舆论监督行为自发而不自觉。很多网络舆论监督自发产生,而这些参与的监督者本身没有监督机制,监督者缺少自我约束的自觉性。自发而不自觉的监督活动往往会失控,而失控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虚假监督即源自这种自发性。这种违背新闻传播规范的行为,在本质上扭曲了舆论监督,导致了舆论监督的虚假性,形式上成为了一种“伪监督”。
2008 年10 月下旬发生的“广元蛆虫柑橘事件”,最初便是由一则手机短信引发的:“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请转发给每个你关心的人。”由于这则短信的内容极具敏感性,人们利用各自的人际关系网迅速将这一信息传播开来。有的网友更是言之凿凿地贴上了相关的图片,让这一切看似十分可怕而真实。话题引导和肆意炒作使得该事件迅速得以放大,负面影响凸显,各地的柑橘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迅速陷入极度萧条的困境。仔细分析一下“广元蛆虫柑橘事件”,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起虚假监督事件的始作俑者既不是手机短信传言的制造者,也不是论坛图片信息的发布者,而是那些大众传媒,这其中既包括转载论坛消息的网络主流媒体,也包括那些连篇累牍报道相关信息的传统大众媒体。自媒体的特性决定了信息的特性,传播的多渠道和“把关人”的弱化使得自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较低。然而一些大众传媒的新闻工作者由于其自身原因不能很好的认定这些自媒体信息。一方面由于其专业素质不高,使得报道不准确或者角度差异,造成广大受众的理解产生差异,进而形成与事实相距很远的报道。
事实上,一些虚假监督事件的产生除了大众传媒新闻工作者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网民自身的问题。在网络自媒体时代,网民既是传播者同时也是受众。充当传播者角色的网民毫无责任感,随性甚至恶
意地制造一些流言蜚语。而充当受众角色的网民面对网络论坛的留言或者现实中的一些说法缺乏科学的分析和求真的态度,不去质疑其真实性进而辨别真伪,而是在随意改编之后发布到网上,形成新的流言。在这些流言得到澄清之前,将会逐渐引发出新的倾向性更加鲜明的网络舆论,越来越偏离于事件的真像,从信息的源头上造成了监督的虚假性。在公共事件中,这种虚假监督更加明显。
(三)失真性
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一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记者深入采访的,能保证采访内容的真实性,而网络舆论监督中网民身份的隐匿和网民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围绕一个热点问题自发进行舆论讨论,网民发布的信息很难做到客观公正。另外,网络的及时性和快捷性,还会导致网民在对新闻事件的内容无法作出正确调查、判断的情况下,就对事件作出不客观的评价,致使各种失真信息在网络上泛滥和讹传。不少网民在网络舆论中盲目跟风,反映出一些网民的从众心理,缺乏理性,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同时,有学者认为,“网络上的任何道德都只不过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在网络中的折射”。这些现象反映出我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道德真空乃至需要道德重建的问题。“网络舆论监督问题”深层次的根源还在于国民的性格特征,是民众“道德审判”和“道德民兵”的传统在网络上的折射。
三、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社会监督力量,舆论监督的作用不可替代。公众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体现出的是一种自由与平等的社会关系,而这种自由与平等
关系,是建立在法律和制度之下的,因此,要使网络舆论监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在法律和制度上来给予它坚强的保障。健全现有网络舆论监督制度,使网络舆论监督发挥它的优势价值和正向价值,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从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政府引导和管理
净化网络环境和构建和谐网络的必然性,要求网络媒体必须以政府主导。从网络舆论监督的对象来看,被监督的对象通常是政府机关、权力部门、以及拥有权力的国家公务人员,或是与政府权力机关密切相关的公共事务,因此,要规范与引导正确的舆论监督,就要求网络媒体经营者主动与政府建立联系联系,接受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和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如此一来,积极、健康、有效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同时,政府也应该建立透明的政府行政机制和监督机制,让公众及时了解政府机构的组成、职能、办事章程以及各项政策法规,增加政府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透明度。对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政府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中正面舆论的导向作用,及时披露信息。对于社会上流传的不确定性信息,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文章在互联网媒体上刊发,进而有效地净化网络公共空间,防止谣言的产生。
(二)完善网络舆论监督相关的法律法规
互联网从进入人类社会以来,在历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互联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给人类社会也造成了诸多不便,为建立法治国家、为建立文明社会,首先必须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和适当地控制网络中的各种行为,从源头上保障网络监督的可靠与完备,给网络监督一个法律的支撑点。从1994年开始,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规范网络舆论的法规,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但与千变万化的网络环境相比,网络立法仍然显得非常滞后,因而为改变网络舆论监督给人们带来的负面效应,必须制定一部舆论监督法,以使得监督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从而规范网络舆论监督,使网络舆论监督失实、网络舆论监督侵权等现象得到充分的遏制。
(三)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
1、加强网络主流媒体的建设。笔者认为,所谓主流媒体就是那些能起主导作用,有较高声誉,社会影响较大的媒体,它们覆盖面广、规模大、并且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网络主流媒体就是指网络传播平台上的主流媒体。在我国,我们把网络主流媒体定义为那些依托于传统的主流媒体,在网络传播平台上发挥影响力,引导舆论的重点新闻网站。虽然现在网络的传播主体日趋多元化,人们对主流媒体的信任度是不会随意改变的,主流媒体的地位也不会轻易被动摇。因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所以网络媒体这块全新的新闻宣传阵地是绝对不能失去的,网络主流媒体作为传统媒体在网络世界里的延伸,它继承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也具备了
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及政策优势。
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新华网为例,由于新华网代表着官方的权威性,目前该网站已成为在中国洞察社会舆论的窗口,它所代表的舆论已成为中国的“主流舆论”。在美伊战争中,美国对伊拉克发起空袭,战争爆发,新华社驻伊拉克记者向世界发布了第一条英文快讯,一分钟之后,新华网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条中文快讯,在全球互联网站中率先报道。网络舆论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网站以多种形式集中报道以及网民新闻跟帖、论坛等手段来实现的,而主流网站发布的消息能够使网络舆论影响进一步扩大。作为主流媒体的部分网站,肩负着历史使命,同时也是时代呼唤的要求。因此作为政府来说,应该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这些网站强有力的支持,壮大主流网站的规模,提升主流网站的知名度,从而更好的引导舆论。
2、加强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为人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平台,但是由于网络媒体舆论的虚拟性、匿名性及非理性等特征很容易被一些人利用,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引起社会骚动,给社会管理造成困扰。因此,单纯的依靠网络媒体进行舆论监督从而来引导和把握舆论导向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传统媒体在这方面却很有优势,故此,网络媒体应该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发挥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舆论监督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内容互补。网络舆论要真正产生效力,还离不开传统媒体 的介入,因为网络媒体主要是转载其他新闻媒体的新闻,同时传统媒体也会利用网络媒体的信息内容。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繁杂与不确定性,使得传统媒体在刊载网络信息之前需要“把关人”的重新把关,从而来保障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其次,资源共享。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传统媒体息息相关,网络媒体可利用传统媒体的资源,不仅传统媒体强大的品牌资源、丰富的信息资源是网络媒体不可或缺的,雄厚的人力资源也是网络媒体必须依靠的。最后,优势上互相利用。作为传统媒体的延伸,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呈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双方相互依托,互相联动,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
(四)完善网络舆论的监督机制
完善网络舆论的监督机制,首先要完备网络舆论监督的社会机制,其次要协调网络舆论监督与其他监督形式的关系,因为网络舆论监督尽管克服了传统媒体的不足,但其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因此,必须协调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监督方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另外还要完备网络舆论监督的自身机制。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关键要健全自身机制,政府要培养理性的网络信息传播者和把关人,提高网络从业者的素质,加强网站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业自律,在追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在尊重网民自由权利的基础上净化网络环境,引导社会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五)提高网民自身素质
提高网民自身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加强网民自律意识的培养。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空间,网络的使用者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要使网络舆论监督健康良性地运行,就需要网络的使用者具有一定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加强网民的自律教育已成为提升网民道德品质的关键。要通过各种形式,坚持不懈的对网民进行自律教育,增强网民的网络责任感,使网民在网络环境中也能自觉遵守一定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人们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来处理网络中的各种行为和利益关系的能力。
二是网民应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抵制网上不良信息。网民打破了传统媒体编辑人员对新闻传播内容“把关权”的垄断,这种“把关”权利的转移也有人称之为“泛化编辑”。在互联网媒体中,网民自身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即由原来的信息接收者演化为不但是信息的接受者,还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把关者,作为“泛化编辑”的网民应该承担起构建健康网络舆论监督的环境。网民在网上发布一言一语,一定要衡量自己的行为对社会有益还是有害,切忌随意发布不实信息、违反法律法规的不良信息,否则,对社会、对其他网民都将造成巨大影响。不发布不良信息,及时举报有害信息,从源头上使那些对社会产生危害,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的舆论无立足之地,构建起良性的、健康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
在现代社会,在推进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的同时,通过科学合理化的引导及对网络使用者媒介素养的培养来规范我国的网络舆论监督,让它在复杂的社会运行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积极的作用。网络将会真正反映民众呼声,积极有效的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切实解决现实中 的问题,从而将中国民意表达的历史、舆论监督的历史引入新的篇章。我国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研究是近些年才兴起的,由于笔者对网络舆论监督的认识有限,对一些问题还没有做到十分科学的论证,不少的问题及建议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曹淑芹,曾珍:网络舆论监督:公共权力制约的新途径,前沿-201
1年3期。
2、刘艳丽:试论网络舆论监督, 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2期。
3、郭小安: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05月。
4、陈咏梅:论网络舆论监督的双重性, 新闻世界-2011年7期。
5、吴建华,郭智勇:当代中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政治文化内涵及其实践意义, 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5期。
6、周子夏:政府如何应对公众的网络舆论监督, 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3期。
第四篇: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现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本文基于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保证粮食的种植面积、解决农业缺水问题、加强农业科技水平等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粮食安全;问题;对策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
一、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1粮食安全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基本。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没有粮食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那就更谈不上经济的发展。
2粮食安全是国家和政治安全的保障。农业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国家政治安稳状况。一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的生产、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
3粮食安全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条件。只有在解决好温饱问题,人民穿衣吃饭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展社会。粮食安全就是社会稳定,人民安定团结的必要条件。
二、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问题
1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下降,农产品产量严重受制。受非农建设用地及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耕地尤其是优质肥沃的耕地数量逐年有不同程度减少。而且,我国耕地面积分布极不平衡,62%的耕地分布在水资源不足全国20%的淮河流域及以北地区,水资源充足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耕地仅占38%。耕地面积的缩减再加上水资源的短缺使得农业生产环境破坏,农业产量受到消极影响。
2经济复苏导致粮食消费量大幅增加。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全国人口数量的持续上升,必然对我国粮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同时我国gdp增长和居民收入提高,民众有能力消费更多的粮食和食用植物油。对肉蛋奶鱼等动物蛋白食品消费量快速增长,从而导致消耗更多的饲料粮。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口的不断增多,与绿色革命要求的粮食产量放缓会形成一定程度反差,这也是个重大挑战。
3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我国农业组装配套技术不到位,粗放耕作,掠夺经营的增长方式仍然存在,导致农业产量低,综合效益不显著。农技推广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新的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推广就难以到位,影响了粮食安全。
4农民科技素质低,进口依赖度提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依然沿袭着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的传统、分散的生产模式,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很低,农业生产基本靠天吃饭,也因此造成粮食生产科技附加值较低。特别是前几年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民负担重,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叟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粗放耕作,广种薄收。由于劳动者素质差,干群生态经济意识弱,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粮食产量难以持续提高。
三、保证我国粮食安全要有强有力措施 1保证粮食的种植面积。耕地面积的保障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因此,必须始终把耕地保护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保证现在人均约1.3亩耕地。同时,要采取措施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对耕地的蚕食,限制现有土地性质的转换,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制度,确保农业用地的用途。2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水是生物的生命线,有水才有粮。我国粮食增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很重要的原因是水资源短缺和利用不合理,因此,对缺水问题,要从根本出发,找准源头实实在在进行解决。要在搞好“南水北调”的同时,加速“大西线”垮地区调水工程(即引黄调水工程)的规划与实施,才能彻底解决我国大西北的缺水问题。
3加强农业科技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谈不上现代化的农业。发达国家农业贡献率70%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我国目前只有40%左右。因此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要以点带面,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调动农民学科学、用科技的积极性,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确保粮食的增产增收。
4完善农业保险与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农业属于特殊产业,因为农业与自然天气的关系紧密相关,各种天灾会造成农业的巨大损失。因此就需要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善的农业保险对其进行保障。同时要根据丰年、歉年的区域粮食生产情况,逐步建立粮食生产、需求、储备、市场动态及突发事件跟踪的监测预警分析制度,从而确保随时有粮可用。
第五篇: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一、提出问题
个人所得税1799年首创于英国,是指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税种所占地位越来越显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在全国相当多的省、市,个人所得税已成为地方财政一项重要的支柱。但仍然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个人所得税的偷漏现象相当普遍、严重,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过低,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不健全,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等弊端客观存在。若此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减少财税收入,扩大贫富差距,影响社会安定,阻碍经济发展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二、分析问题
1、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公平缺失问题
第一,有多个收入来源和收入来源较单一的两个纳税人,收入相同缴纳不同的税收。举个例子,甲每月工资薪金所得为4000元,乙每月薪金所得3500元,同时取得劳务报酬500元。则前者需要纳税,而后者则无需纳税。这迫使纳税人要通过把部分工资薪金转化为补贴的形式来避免交税减轻负担,寻求公平。第二,当前的个人所得税计征模式实际上并没有考虑家庭生活成本且没有真正体现出量能纳税原则。以两个同样的三口之家为例,第一家夫妻双方月各收入2000元钱,总收入为4000,可是他们都不需要交税:另一家一对夫妇,妻子失业,丈夫月收入4000元,则丈夫每月还需要缴纳15元税。如果不同家庭所赡养老人和其他生活成本的高低不等也会导致各自家庭的生活成本不一样。
2、个税免征额的地区无差异带来的问题
对于《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一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应该规定一个浮动的比例,这个浮动的目的就是考虑到地区的差异问题,考虑到地区发展的不 1
平衡问题。例如:一个人月收入4000,在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甭说购房、供房,即使要维持个人的正常生活都不容易,而在x地,相对而言就可能是高收入了。如此大的地区差异没有在个税起点上得到表现,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懒汉式思维,其不公平性是显而易见的。另一种观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居民收入、生活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全国统一个税起征点,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的公平。如果对高收入地区实行高起征点,低收入地区实行低起征点,反而将加剧地区间的不平衡,这将与个税本来的调节意义背道而驰。统一起征点的好处是简洁、明了、征收方便。因此,这之间就难免存在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
3、税收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缩小
按理说,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据某网站公布的数据:在我国处于中间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工资薪金的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占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的46.4%;应作为个人所得税缴纳主要群体的上层阶层(包括民营老板、歌星、影星、球星及建筑承包商等名副其实的富人群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的5%左右。高收入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并非工资,而是其他所得,虽然有累进制所得税,但是对真正高收入的人,征税征不到他们。
4、公民纳税意识淡薄逃税,偷税现象比较严重
个人所得税可以说在我国是征收管理难度最大、偷逃税面最宽的税种。人们的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个人收入的多元化、隐蔽化,税务机关难以监控。公民法制观念不强是纳税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现实社会中权利义务不对等‚履行纳税义务与否‚并不影响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享有。既然能享受权利又不履行纳税义务‚必然使“纳税光荣”只剩下空洞的口号‚丧失了法律公平、正义之本。在税法宣传上更多的是宣扬纳税人的义务而淡漠纳税人的权利‚弱化了纳税意识。对于年薪12万以上的纳税人,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根本无法统计汇总,让其纳税,在征管手段比较落后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失控的状态。
三、对策
1、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
首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应摒弃单纯的分类征收模式,确立以综合征收为主,适当分类征收的税制模式。因为,现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国家采用单纯的分项税制模式征收个人所得税,我们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来,必须要努力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仍然采用单纯的分类税制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要通过改革首先向混合制过渡,然后再向综合制发展。其次,分项税制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缺乏公平,征管效率低下,不利于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的发展。而以综合所得课税为主、分类所得课税为辅的混合制真正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有利于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真正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收入、防止两极分化的目标。
2、提高征收管理手段,减少税源流失
用现代化手段加强税源控制。采用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为每个有正常收入的公民设立专用的税务号码,建立收入纳税档案,使个人的一切收入支出都在税务专号下进行。与此相联系,针对长期以来储蓄存款的非实名制使公民个人的收入不公开、不透明,以致严重妨碍税务机关对个人所得税税源控制的现状,改个人储蓄存款的非实名制为税务、银行联合且微机联网前提下的实名制,增加个人收入的透明度,使公民的每项收入都处于税务机关的有效监控之下,使每个公民的收入纳税情况都一目了然,进而可堵塞税收漏洞,防止税款流失。其次,充分发挥代扣代缴义务人的作用。对个人所得税实行源泉控制,由支付单位作为代扣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这是我国现行税法的要求。这种做法既符合国际惯例,也适合我国现阶段税收征管手段落后,专业化征管力量不强、急需形成社会征收网络的实际情况。为此,针对前些年代扣代缴义务人的扣缴税款作用未能很好发挥的现实,建立扣缴义务人档案,规范代扣代缴义务人扣缴税款和申报的程序,督导纳税人正确使用扣税凭证,加强对扣缴义务人的宣传明白其不履行税法规定的扣缴税款的义务,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使代扣代缴税款工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化。
3、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为了保证新税制的顺利实施,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必须做相应改革,争取
尽快建立一套科学、严密、有效的征管新体系。①控制税源,掌握主动。②强化个人申报制度,提高公民纳税意识。③健全掌握纳税人收入情况的辅助制度。④税务部门要配备足够数量的征管力量,建立一支具有权威性、拥有相应技术手段的监察队伍。
4、增强全民纳税意识
长期以来,国民在纳税方面都处于被动状况,这与我国的国情、国民素质、历史原因、税收管理等都有直接影响。虽然依法纳税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但能主动纳税、依法纳税的公民目前也是很有限的。以往相当部分纳税人过分依赖税务机关,平时对于自己要纳什么税,交多少税,很少关心,很少自己去看有关税收法规,至于一般普通百姓更生疏,直到税务人员找上门才知道自己要纳税的。可见,提高公民纳税意识,关键的环节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这样才能让公民意识到纳税不仅仅是一种守法行为,更是爱国的表现。提高新时期公民纳税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既要从宏观的理论深入地分析,又要从微观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既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又要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这样,才能提高新时期公民的纳税意识,使税收真正起到调控、促进经济健康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所以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才是政府应思考的重中之重。
5、加大对逃税、偷漏个人所得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搞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对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得力是关键之一。针对现阶段我国对个人所得偷漏税行为查处打击不力的现状,笔者建议,全国应进行每年多次的个人所得税的专项检查,加强税务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通过立法,赋予税务机关一些特殊的权力,增强执法的力度;对查处的偷漏税行为,加大对纳税人罚款的数额,并将其偷税行为公之于众,以做到“罚一儆百”,促使其他纳税人依法纳税。同时,对一些偷漏税构成犯罪的纳税人,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