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xxx县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建议

时间:2019-05-15 11:5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xxx县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xxx县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建议》。

第一篇:--对xxx县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建议

完善财政体制 促进县乡财政平稳运行

--对xxx县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建议

●jiangxunzang

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xxx县按照上级的要求,调整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对乡镇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 超收分成,短收分担;收大于支,定额上解;支大于收,定额补贴;自求平衡,一定三年”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总体上看,体制运行基本平稳,财政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但县乡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的运转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当前县乡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问题比较突出。政府职能和支出责任划分横向上“缺位”与“越位”并存,纵向上事权划分不清晰,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无论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还是2002年实施的所得税分享改革,重点都是划分财权,而对事权和支出范围未作相应界定和调整,县乡政府理财自主权不强。一些具有收入职能的部门垂直管理后,地方政府支持经济发展和管理经济活动的手段越来越少,县乡政府财力来源渠道趋于狭窄。同时,省、市对县、乡体制确定以后,存在“上级出政策、下级掏口袋”的问题,上级出台减少地方收入的政策较多,县乡政府难以结合本地实际,统筹安排地方财力,加大了地方预算安排的难度。

(二)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可用财力增长缓慢。分税制后的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结构,从地方税体系来看,财税收入是大税种的小部分,小税种的大部分,税源零散,征收难度大、成本高,增收弹性小,难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分税制改革以来,该县财政总收入实现了一定增长,2003年比1994年增加xxxx万元,增长xx%,但地方财政收入仅增加xxxx 万元,增长xx%,其中农业四税就增加xxx万元。非税收入2003年比1994年增加xxx万元,增长xx %。由此可见,地方可用财力增长速度缓慢和增长总量不大,地方财政收入明显低于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且增长质量不高。

(三)县乡财政供养人员有增无减,增加了县乡财政支出压力。200x年底,该县财政供养人员达到xxxxx人,比1994年增加 xxxx人,增长xx%,仅工资性支出就增加 xxxx万元,超过2003x年地方财政收入xxx万元。由于财政供养人员大量增加,工资支出比重增大,导致人均可支配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加重了财政负担。

(四)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财源匮乏。xx县是一个典型山区农业县,县乡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财源单一。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税税率逐年降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来自农业的税收大幅下降,而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支柱财源。国有企业亏损、破产大量增加,为县财政提供的收入大量萎缩,现该县仅仅剩下三家具有垄断性质的xx企业有盈利,而乡镇企业不发达,对县乡财政贡献不大,处在“粮食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的状况。

(五)体制不完善,削弱了县乡财政实力。实行分税制后,财政收入增益的相当一部分被上级财政拿去,好收的、大额的税种被上级财政上划或共享,留给县乡的是一些零星税种,征管难度大,结算复杂,县乡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困难。该县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1994年的xx%下降到2003年的xx%,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94年的61.08%下降到 2003年的32.81%,呈“同向”下降。分税制后,上划中央“两税”返还补助过低,该县完成上划中央“两税”从1994年的xxxx万元上升到2003年的xxxx万元,增加xxxx万元,但2003年上划中央“两税”只返还xxxx万元,仅比1994年增加xxx万元,占上划增加额的x%。2002 年实施所得税分享改革后,该县每年又减少可用财力xxx万元左右。

(六)刚性支出增长过快,超出承受能力。近年来上级出台 了一系列增支规定,如对科技、教育、农业、扶贫、卫生、计生 等方面的投入都确定了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些工程项目、增加工资等均规定县乡财政配套一定资金比例,仅1999年和2001年中央出台增资政策,2003年该县县乡财政需配套资金近xxxx万元,给县乡财政支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七)县乡财政包袱沉重,加剧了财政困难。截止200x年底该县县乡政府债务总额达xxxx万元,其兄苯诱駒xxx万元,主要是世行贷款项目借款xxxx万元,农金会及城信社清理举债再贷款xxxx万元,国债转贷资金xxx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xxx万元。每年县财政都要拿出一定数额资金用于归还债务,导致财政资金调度困难,县乡财政运转日趋艰难。

二、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发展县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培植和壮大财源。从县乡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形成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一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对于农业大县,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富民强县,才能更好地促进财源建设。各级财政应加强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把水利建设作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因地制宜发展依托城市的城郊农业、依托交通的国(省)道农业、依托优势的基地农业。二是科学引导,推进现有企业重组改制,支持骨干财源。要着力抓好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积极组织引导,推进企业重组,促进企业成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三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引导农民进城创业、就业,从事非农产业,积极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让千家万户都成为纳税人。四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培植新型财源。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旅游、房地产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业,克服对县级地方整体经济增长“瓶颈”制约,改善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1994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以当时既定的政府职能划分为前提的,这个体制已经实施了10年,这期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建立和完善之中。现在应适应政府职能的调整(“缺位”的补进,“越位”的退出)和上下级政府职能交叉情况的解决,调整完善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大力推进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针对市、县、乡三级管理级次较多的实际情况,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发展定位,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提高体制运行的整体效率。市级财政应突出中心城市特色,逐步建成城市财政,把工作重点放在服务于中心城市发展上,收入主要来自于城市经济和城市经营,支出主要为城市提供公共产品;通过放权让利,对县乡的财政补助保持相对稳定,并按一定比例逐年递增,壮大其财权财力,切实把县级财政建成实力财政;积极推进“乡财县管”改革试点,有条件的可逐步取消乡镇财政。

(三)完善转移支付办法,构建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进一步清理省对下的一般性专款,将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专项资金逐步纳入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范围,提高专项拨款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效益性。实事求是地确定、降低欠发达地区专项工程的配套资金比例。建立健全省、市、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转移支付激励机制,拿出部分转移支付资金,将其分配与经济增长质量、收入增幅及结构、保工资程度、重点支出增长比例等挂钩,变“输血”为“造血”,调动各级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四)健全地方税制。现行地方税收体系还不完善,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多集中于中央,难以适应各地复杂的经济情况和千差万别的税源现状,难以保障县乡政府都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不利于调动地方组织税收收入的积极性,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应深化税制改革,调整、改革税收征管制度,完善地方税体系,尽快建立和健全地方税制。同时,中央、省应加大对县乡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保证县乡财政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

(五)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合理划分政府事权关系,本着财权与事权对等的原则,重新界定省以下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规范财政支出范围。积极探索共同事务的经费负担办法,根据各方面受益程度,综合考虑县、乡财政的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负担比例。在规范政府职能的基础上,统一预算内外资金,凡属政府行使职能取得的收入,应逐步纳入预算统筹安排,提高政府调控能力。进行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尤其是合并乡、镇及村级机构,调整基层教育布局,走集约化办学路子,压缩人员、减少开支,缓解县乡财政的支出压力。

(六)积极防范化解县乡财政风险。一是建立预警机制。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要针对本地实际,研究制订和组织实施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的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确定监控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对财政经济运行全过程进行预警监控,提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消除风险隐患,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增强财政实力。要加强对国有资产运营的监管,确保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资产不流失、不贬值。要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改善财源建设环境,加大调整所有制结构力度,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吸附作用,吸引和拉动银信部门、企业、民间资金对财源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推动经济发展,以增强财政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债务管理。按照责权利和借用还相统一的原则,对政府财政债务实行归口管理,控制政府债务总量。科学测算和制订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中长期还款规划及年度还款计划,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增强化解债务的能力。按照法律程序办事,严格执行政府担保的管理规定,对市场竞争性项目要采取借款单位与贷款机构借贷直对方式,财政不予担保;对需要财政担保的技术性和工业性项目,一定要考虑实际财力和承受能力,完善贷款手续,落实好还款责任和还款资金来源。全面调查政府债务项目和还款金额,弄清底数,分清责任,强化还款意识,采取单位还款、预算扣款等有效办法,加快回收债务资金的速度。四是深化财税改革,提高运行质量。进一步加强地方税建设,建立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税种为主的财产税体系。同时,适度扩大地方政府税收管理权限,增强地方组织收入的能力。要坚持依法治税,从严征管,坚决堵塞收入漏洞,确保各年度财政收入任务顺利完成和年度预算收支平衡,为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支出管理上,要严格预算管理,按照“调整结构、确保重点、压缩一般、加强管理”的方针,保证重点支出;全面推行规范化的部门预算、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硬化预算约束,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大力实施政府采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篇:淮北市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状况调查

淮北市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状况调查

马 跃

一、当前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的新特点

一是资金总量在明显加大。淮北市财政支农方面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中央和省级,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市、县、区、乡镇财政。近年来,中央、省、市、县等各级财政投入规模不断加大,从2005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从2614亿元增长到3917亿元,省财政从158亿元增长到365亿元,市财政(支农和农业开发合计)从1亿元增长到1.5亿元。

二是项目多,涉及单位多,资金分散。资金是随着项目运行的,近年来,支农项目呈不断增加态势。2006年,党国英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保障》中列出一个清单,共95项,涉及中央一级28个单位,加上我们搜集的部分,不完全统计为130多个项目,涉及30多个单位。所有项目都由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监管,但资金控制权、分配权和使用权还是在部门手中。通过项目的方式,资金从上级部门流动到下级对口部门。

三是运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项目有不同的运行方式。根据最终产品的形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这样几类:

(1)直接面向农民的补贴和补助。直接发放到户的涉农补贴或补助将近20项。2005年起,市财政局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和省财政厅的具体部署,把财政补贴农民的所有资金集中整合,按照“统一渠道,统一方式,统一时间和公开补贴项目、补贴数额及政策依据”的总体要求,在金融单位为每个农户建立了个人账户,制作分户存折,对补贴资金集中统一打卡发放。

(2)工程建设类项目,如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节水灌溉、病险水库桥涵维修加固、中小学危房改造、敬老院基本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基层文化站建设、乡镇医院基本建设等。农民见到和使用的是这些支农资金的实物形态。项目施工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发

包,由国有或私有企业承包。投资总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求公开招标和投标。对这类项目,财政部门管资金,主管部门管项目的发包、协调、监督和验收。因为主管部门权力过大,濉溪县从2007年开始,继续由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工程验收,由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招标,形成多头制约的格局。

(3)无偿获取或者差价可以购买的物品,如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在这类资金运行过程中,农民得到的是良种、农业机械这些可移动的实物,提供这些实物的公司获得可观的收益。

(4)文化、技术和信息,如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金农工程、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等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看到或者学到文化、信息和实用技术,政府把资金拨付给培训、下乡、测土、放映、入户的单位。

(5)领袖、龙头和组织,如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机关干部下乡挂职、农业产业化扶助、农村专业合作社补助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看到政府为他们培养的村民领袖,看到政府培植的带领他们致富的龙头企业和新型合作组织。财政资金最终流向培训机构、下乡干部、龙头企业和新型合作组织。

二、财政支农资金运行产生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农民收入持续上升,各项公共事业健康发展,广大农民正享受着财政阳光的普照。但不少被调查对象认为,支农资金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集中表现在投入、程序、监管和其他方面。

一是投入问题。近年来,中央和省支农资金递增幅度很大。淮北市财政投入(支农和农业开发合计),2005年为1亿元,2006年为1.6亿元,2007年为1.5亿元。与2006年相比,2007年的投入有所下降。各小组报告中,普遍感到投入压力很大,尤其感到地方政府投资不足。

在五保户供养方面,2008年,按照省里的要求,不准采取实物折款的方法,必须用现金的形式足额发放。这样一来,即使按照分散供养的标准,每人每年要增加450元,全市要增加400多万。2010年,要实现30%的五保户集中供养的目标,需筹集上千万元资金,对市、县、区和乡镇来说,投入压力非常大。

二是程序问题。一卡通发放过程中,存在项目零碎、程序复杂、运行缓慢的问题,该合并的没有合并,该分开的没有分开。民政部门反映,救灾款、优抚款等都不能按时发放,甚至两三个月不能打到农户卡上,影响了救助对象的生活。另外,群众对发放款项不太明白,项目太多,群众手中卡也多,不知道领的是什么钱。

三是监管问题。在问卷调查中,55%的村干部认为,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大部分流入各级政府部门或者负责生产和流通的企业的口袋。有村干部反映:“农民实际得到的很少,人均耕地1.3亩,粮食补贴加综合补贴只有30多元。”

工程建设类项目招标中的问题令人担忧。有领导干部说:“招标工程比不经过招标的工程价格还高。竞标人不是竞争,而是合谋,携起手来共同把价格抬高,一家中标,所有竞标人共同分肥。另外,在招标过程中,看起来大家都有资质,实际上有的资质证书是借人家的,中标后,这个人根本没有本事做,就转手倒卖工程。”

有些支农项目资金并没有投放到农村。调查得知,2007年我市有两家企业拿到省新网工程项目资金共3万元。其中濉溪县瑞红烟花爆竹有限公司2万元,用于为配送中心制作霓虹灯和广告门头、安装防护大铁门,花去1.3万元,为30个农村乡镇经营网点定制统一标志的经营店牌,制作悬挂上墙的警示标志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制度等,花费7000元。市金信农资商贸连锁有限公司的1万

元用于制作标识门头2900元,为26家农资加盟店统一制作门头标识、统一制作店内规章制度1.04万元。

四是其他问题。因为物价上涨,农村沼气补助标准显得太低,农民做一个沼气池,上面补助300元现金和500元实物。做成一个沼气池,不包括上级补助的实物,需要2000元。这样,农民要自己拿出1700元,负担过大。

淮北市节水灌溉做了好几个点,都不成功,不仅利用率不高,而且保存率很低。一家一户体制的农业经营模式,使得水利工程很难维护,使用起来也很麻烦。

农村饮水工程存在许多问题。中央要求用四五年时间解决农村饮水问题,解决自来水问题,上面给了大量资金。但由于自来水使用费用相对较高等原因,农民使用的积极性不高,自来水的用量很少。而用量越少,使用成本越高;使用成本越高,价格越贵,用量就更小。

五是规划问题。除上述问题外,最严重的还是规划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特别是农民小康。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地方文件中,我们看到“十一五”发展规划,包括五年内的农业发展规划,但没有看到中长期发展规划;我们看到对小康目标和农业现代化的大体描述,但有关业务部门没有制定农民小康标准和农业现代化的定量体系,缺少大致准确的预测,缺乏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的农业发展规划,缺乏整体的策划、决策、推进机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重点、项目安排、建设时序、资金平衡缺乏综合分析和判断。

最近,重庆市编制出农业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战略,计划在12年内将1000万农民转变为市民,核心措施是政府在县城以上的城市以每平方米350元的价格提供人均25平方米的成本房来换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建设规模化的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创造前提条件。这个发展战略包括1个总规划和7个子规划,并且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这样一来,重庆市必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要在预期的时间内实现小康、实现农业现代化,应组织专门班子,集中精力做好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农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作者系安徽省淮北市委党校副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第12期湖南人民出版

第三篇:关于淮北市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状况的调查

关于淮北市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状况的调查

马跃(安徽省淮北市委党校副教授)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财政在解决 “三农”问题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促进农村政治和谐、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前,财政支农资金运行过程有哪些新的特点?干部群众有什么反映?还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4月份以来,通过各种不同的调查方式,了解了一些情况,现综合如下:

一、当前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的新特点

一是资金总量在明显加大。淮北市财政支农方面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中央和省级,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市、县、区、乡镇财政。近年来,中央、省、市、县等各级财政投入规模不断加大,从2005年到2007年,中央财政从2614亿元增长到3917亿元,省财政从158亿元增长365亿元,市财政(支农和农业开发合计)从1亿元增长到1、5亿元。

二是项目多,涉及单位多,资金分散。资金是随着项目运行的,近年来,支农项目呈不断增加态势。2006年,党国英在《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保障》中列出一个清单,共95项,涉及中央一级28个单位,加上我们搜集的部分,不完全统计为130多个项目,涉及30多个单位。以前的涉农单位只有六七家,现在是30多家。所有项目都由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监管,但资金控制权、分配权和使用权还是在部门手中。通过项目的方式,资金从上级部门流动到下级对口部门。

三是运行方式多种多样。不同项目有不同的运行方式。根据最终产品的形式,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这样几类:

(1)直接面向农民的补贴和补助。直接发放到户的涉农补贴或补助将近20项。2005年起,市财政局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要求和省财政厅的具体部署,把财政补贴农民的所有资金集中整合,按照“统一渠道,统一方式,统一时间和公开补贴项目、补贴数额及政策依据”的总体要求,在金融单位为每个农户建立了个人账户,制作分户存折,对补贴资金集中统一打卡发放。

(2)工程建设类项目,如公路村村通工程、农村饮水工程、农村能源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节水灌溉、病险水库桥涵维修加固、中小学危房改造、敬老院基本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基层文化站建设、乡镇医院基本建设等。农民见到和使用的是这些支农资金的实物形态。这类项目,施工要求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发包,由国有或私有企业承包。投资总额达到5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求公开招标和投标。对这类项目,财政部门管资金,主管部门管项目的发包、协调、监督和验收。因为主管部门权力过大,濉溪县从2007年开始,继续由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工程验收,由发展改革委员会负责招标,形成多头制约的格局。

(3)无偿获取或者差价可以购买的物品,如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等。在这类资金运行过程中,农民得到的是良种、农业机械这些可移动的实物,提供这些实物的公司获得可观的收益,实现公司与农民之间的双赢局面。

(4)文化、技术和信息,如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金农工程、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等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看到或者学到文化、信息和实用技术,政府把资金拨付给培训、下乡、测土、放映、入户的单位,实现单位与农民之间的双赢局面。

(5)领袖、龙头和组织,如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机关干部下乡挂职、农业产业化扶助、农村专业合作社补助等。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民看到政府为他们培养的村民领袖,看到政府培植的带领他们致富的龙头企业和新型合作组织。财政资金最终流向培训机构、下乡干部、龙头企业和新型合作组织。

二、对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状况的反映和问题

干部群众的反映,既有好的反映,也有问题方面的反映,有喜有忧,总的说来,好的反映占主导地位。大家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使党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农民收入持续上升,各项公共事业健康发展,广大农民正享受着财政阳光的普照。财政支农资金的大量投入,从各个方面都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少被调查对象认为,支农资金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集中表现在投入、程序、监管和其他方面。一是投入问题。近年来,中央和省支农资金递增幅度很大。淮北市财政投入(支农和农业开发合计),2005年为1亿元,2006年为1.6亿元,2007年为1.5亿元。与06年相比,07年的投入有所下降。各小组报告中,普遍感到投入压力很大,尤其感到地方政府投资不足。

在五保户供养方面,2008年,按照省里的要求,不准采取实物折款的方法,必须用现金的形式足额发放。这样一来,即使按照分散供养的标准,每人每年要增加450元,全市要增加400多万。2010年,实现30%的五保户集中供养的目标,要筹集上千万元资金,对市、县、区和乡镇来说,投入压力是非常大的。

二是程序问题。一卡通发放过程中,存在项目零碎、程序复杂、运行缓慢的问题,该合并的没有合并,该分开的没有分开。民政部门反映,救灾款、优抚款等都不能按时发放,甚至两三个月不能打到农户卡上,影响了救助对象的生活。另外,群众对发放款项不太明白,项目太多,群众手中卡也多,不知道领的什么钱。在一个乡镇,有重名现象,没有打到补助对象头上,而是打到其他人头上,然后由民政工作人员上门讨要,往往发生纠纷。在一户之中,打到儿子头上,儿子不能及时把这些钱交给老人。因为对象户直接到信用社领钱,民政部门不能及时掌握这些对象的自然减员情况。五保户死亡,村民委员会不能按时上报。五保户供养与村干部工资合并为“村级补助”,放在一起打到卡上,没有明确分别是多少,村干部认为,五保户供养占用村干部工资,一个村发过五保户的钱后,就没有村干部工资了,这是一个问题,建议从上面把这两项钱明确分开。因为表格复杂,造成市、县、区低保办公室工作量大。全市城市和农村低保合计7万人左右,每人材料一式三份,城市低保每季度审查一次,农村低保每年审查一次,所需人手多,表格多,纸张多,导致人手和办公经费都很紧张。

三是监管问题。由于调查本身的限制,我们没有发现跑冒滴漏的现象,没有发现截留、挪用、贪污财政支农资金的现象,也不可能获取这些方面的事例和数据支持,但在我们回收的调查问卷和小组报告中,在个别访谈中,除了资金投入问题外,大家普遍关注的就是资金监管问题。

在问卷调查中,55%的村干部认为,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大部分流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口袋或者流入负责生产和流通的企业口袋。有的村干部在问卷调查表上写道:“农民实际得到的很少,人均耕地1、3亩,粮食补贴加综合补贴只有30多元。”

工程建设类项目招标中的问题令人担忧。有领导干部说:“我们现在都不敢做招标投标了,招标工程比不经过招标的工程价格还高。竞标人不是竞争,而是合谋,携起手来共同把价格抬高,一家中标,所有竞标人共同分肥。另外,在招标过程中,看起来大家都有资质,实际上有的资质证书是借人家的,中标后,这个人根本没有本事做,就转手倒卖工程。在发包过程中,我们根本审查不出来。”

有些支农项目对农民来说,所看到的不过是标语、口号和牌子,这些牌子挂在农民家门口,在地里,在大路上。有人反映:“有些钱跑部门手里去了,这些单位得到这些钱之后并没有投放到农村去。我们做项目区工程过程中,十几个单位在里面砸上自己的基地牌子,我们没有看到他们往里面投什么钱,但变成了他们共同所有的基地,上面的检查组来到后,都

分别来到这个地方检查。现在的检查组也都是不负责任的。除了这些标语、口号和牌子之外,有些项目实施单位是否还有更多的投入,实在令人怀疑。”调查得知,2007我市有两家企业拿到省新网工程项目资金。其中濉溪县瑞红烟花爆竹有限公司2万元,市金信农资商贸连锁有限公司1万元。县瑞红烟花爆竹有限公司把项目资金主要用在两方面,一是为配送中心制作了长10米、宽3米的印有中国供销合作社字样及社标图形的霓虹灯和广告门头,安装了防护大铁门,使用项目资金1、3万元;二是为30个农村乡镇经营网点定制统一标志的经营店牌,制作悬挂上墙的警示标志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制度等,共使用资金7000元。市金信农资商贸连锁有限公司用于制作含有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的门头2900元,为26家农资加盟店统一制作门头标识、统一制作店内规章制度1、04万元。

有政府工作人员说:“许多人通过与政府打交道发财了,比如某个集团的老总,就是通过套取政府补贴而发财的。我最近下乡,参观了一个龙头企业,还是那几间破房子,没有任何发展,听说那个人每年都要套取不少政府补贴。有人专吃这块资金,当然需要买通政府官员。”四是其他问题。因为物价上涨,农村沼气补助标准显得太低,农民做一个沼气池,上面补助300元现金和500元实物。做成一个沼气池,不包括上级补助的实物,需要2000元。这样,农民要拿出1700元,都嫌太贵,加上没有粪源,都不太想做。

淮北市节水灌溉做了好几个点,都不成功,不仅利用率不高,而且保存率都很低。做好之后,一般不超过两年,老百姓就把地里的那些设施拆除了,把水泥管子拉到自己家里。一方面,老百姓需求不同,你的地里是芝麻,不需要水,我地里是玉米,需要水,这里涉及到谁来管理,水费如何计算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另一方面,这些管子放在地里,拖拉机作业时误事,稍微不注意,就把这些管子破坏了,当然大部分情况下,老百姓是有意破坏的。现在是一家一户体制,不是生产队体制,水利工程很难维护,使用起来也很麻烦。

农村饮水工程存在许多问题。中央要求用四五年时间解决农村饮水问题,解决自来水问题,上面给了大量资金,施工时候没有什么难度。问题是老百姓,他们认为祖宗多少代人都是这样吃水的,近几十年来都是使用压水井的方式,也没有因为水的问题造成地方病,所以对饮水改造不是非常积极,当然也不反对。第二,现在都是无塔供水,质量要求比较高,容易毁坏,每个村庄做好工程后,涉及维修和管理费用,一个村庄至少要两名管理人员,这些人的报酬怎么办?水的费用,就是电的费用如何分摊?如果每立方米水高于两元钱,农民是否继续使用自来水?第三,许多农民准备两套方案:一套自来水,留人饮用;另一套压水井,留着洗衣服或者浇菜园,这样自来水的用量就很少。用量越少,使用成本越高;使用成本越高,价格越贵,用量就越小。根本问题在于,不是农民要求做什么,而是干部决定给农民做什么。做与不做,是干部决定的。一个村庄决定做什么公共工程,农民没有发言权和决定权,所以就造成一种现象,有些农民对这些设施不怎么爱护,反正是上面硬给的。

有些反映已经超出我们的调查范围,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宏观层面。比如,有机关干部说:“每年一到两次的农产品展销会,在上海,北京或者合肥,每次都要花费几十万元,毫无意义。每次都得去,分管副省长带队出去,其他地方都去了,你这个地方不去,就是不给省领导面子,就是不懂事。所有费用都要市里出,安排给你一个展位,需要你花钱装修布置,并且只能就地请那些装修公司做,时间紧,任务重,会议结束后,这些东西只能仍掉,拉回来费用太高,也没有地方放。参加会议的几乎没有农民,都是领导干部,以及几个龙头企业的老板。这是领导干部的聚会和庆典,不是农民的聚会。农民的聚会是各种庙会,在那里,每年都成交不少东西。为什么不取消这种陋习,把省下来的钱用在希望小学或者发给那些困难农民?”

比如,有机关干部说:“农村工作不是不能做好,关键是安排谁去做,怎么做。目前这批乡镇干部想的是自己富起来,不是农民富起来。他们工作的动机,就是捞钱,就是保住自己的位置,就是升官。凡是与此有关的事情,他们热心;凡是与此无关的事情,他们就不热心。

研究财政支农资金,看起来是经济问题,实质上是政治问题,关键是解决体制问题,解决对下负责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农村一切问题都解决不了。外国的东西再好,拿到中国以后,都会变形,都会扭曲,像合作社这样好的经验,来到以后,都变味了,变成一级欺骗一级,小政府欺骗大政府的手段。”

比如,有挂职村书记说:“我去的那个村是那个乡最落后的村,群众对干部意见很大,乡领导平时不大敢去。乡干部一年到头只抓计划生育,对于农民发家致富的问题不太关心。因为计划生育与干部的乌纱帽关联在一起,而农民的穷与富与干部们的关系不大。就是说,对于乡镇领导来说,你穷也好,富也好,与我没有关系,而你生多少孩子与我有关系,因此,我们就要管你生育的问题,甚至不惜采取一切过激的手段,让他们交纳计划生育罚款,一人几千块,一下子就把农民弄得很穷。”

我们知道,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生产发展,核心是农民增收。在我市农村工作中,乡镇干部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上,而是放在计划生育上。因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好坏是与乡镇干部的乌纱帽挂在一起的。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难以真正落实在农村工作中。基层政府工作重心的安排势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计划生育之间的关系,是困绕农村工作的一个严重问题。

五是规划问题。除上述问题外,我们认为,最严重的还是规划问题。淮北市一直缺少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有些涉农项目所提供的物品,像住房,有二十年以上的寿命;有些项目属于长期项目,要延续三十年或者五十年的时间,但是,都没有中长期规划作为支撑。这个问题比跑冒滴漏要严重得多。没有中长期规划,投入就没有方向,资金整合就没有目标,就容易使有些投资偏离甚至背离发展目标,造成更大规模的损失。如果几十年后,我市农村没有那么多村庄和人口,没有那么多学校和医院,没有那么多生产路,那么许多投资包括村庄建设,恐怕都属于严重的浪费。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特别是农民小康。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地方文件中,我们看到“十一五”发展规划,包括五年内的农业发展规划,但没有看到中长期发展规划;我们看到对小康目标和农业现代化的大体描述,但有关业务部门没有制定农民小康标准和农业现代化的定量体系,缺少大致准确的预测,缺乏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的农业发展规划,缺乏整体的策划、决策、推进机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重点、项目安排、建设时序、资金平衡缺乏综合分析和判断。

规划是第一位的工作。规划制约项目,项目制约资金。应当先有长期规划,后有中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应当先有整体规划,后有专项规划和部门规划,而不是相反。特别是中长期项目应当建立在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上,在中长期规划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编制短期规划。在农业规划的基础上,建好新农村建设项目库。

最近,重庆市编制出农业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战略,计划在12年内将1000万农民转变为市民,核心措施是政府在县城以上的城市以每平方米350元的价格提供人均25平方米的成本房来换取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促进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建设规模化的家庭农场,为现代农业创造前提条件。这个发展战略包括1个总规划和7个子规划,并且已经进入实施阶段。这样一来,重庆市必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实现小康,离现在只有12年;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40多年。我们认为,应组织专门班子,集中精力做好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提出农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第四篇:乡镇财政运行状况调查

乡镇财政运行状况调查

“>乡镇财政运行状况调查2007-02-02 21:56:50

最近,根据省、市企调队的要求,我们对全县乡镇财政运行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总体情况是:乡镇财政运行比较困难。收入渠道不多,总量不大,赤字负债沉重,一时难以消化,必须加大财源建设,努力增收节支,逐步摆脱财政困境。

一、乡镇财政基本情况

⒈现行县乡财政体制。年以来,县乡财政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短收自负,收支挂钩,自求平衡”的管理体制。县财政核定乡镇上缴县财政的收入基数,超过上缴部分,实行此例分成;支出由县财政按统一规定的负担范围和标准核定下拨。具体情况是:收入方面,农业税作为县财政的固定收入,全额上解县财政;农业特产税实行基数上解,超收分成;契税、耕地占用税、其它收入作为乡级财政收入,收入上解,全额返回。乡镇的国税、地税收入作为县级收入,未纳入乡财政管理。在这种收入管理体制条件下,超收困难,时时有短收的危险。支出方面,全县乡镇干部职工人,其中全额拨款人员人,差额拨款人员人。政府机关行政人员、广播员、财政所人员由县财政实行全额拨款管理,经管员、农技员、水管员、文化辅导员等由县财政实行差额拨款管理、公用经费只拨全额拨款管理人员,差额人员不拨公用经费,支出上乡镇政府有较大缺口。

⒉乡镇财政状况:全县累计赤字负债万元。用途情况:①兴办企业投资负债万元;②普九教育和兴建公共实施负债万元;③农业开发投资负债万元;④弥补日常开支负债万元。⑤其他负债万元,赤字负债资金来源万元。①工资及

运转经费挂帐万元;②教育和公共建设挂帐万元。③借款万元。其中:向银行借款本金万元;向部门或单位借款万元;向个人或其他借款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乡财政财力总量上有所下降,可用财力有所好转,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收不抵支,负债运行的问题和困难。

⒈财源建设长期滞后,收入总量严重不足。从调查情况来看,收入总量一个乡几十万元,有的乡十几万元,这是财源建设长期滞后的结果,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的发展。

⒉收支缺口大,运转困难。××××年财政收入万元全额上缴,其中农业税收入万元,其他收入万元,县财政补助收入万元,其中:包干经费万元,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万元。减去乡级预算支出万元,收支两抵,当年预算赤字万元,加上预算外支出(如差额人员工资、接待费等)万元。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乡

镇为了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只能举债运转,“寅吃卯年”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较为普遍。

⒊财政负债多,包袱沉重。截止××××年底,乡镇财政累计赤字负债达万元。巨额赤字负债给乡镇的各项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一是干部职工的垫款一时无法兑现,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乡镇领导经常被债权人纠缠讨债,无法正常工作;三是学校欠款难以支付,常有基建老板上门追讨,有的学校甚至连学校都被强行封锁,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四是经费紧缺引发了各类社会矛盾,社会公益事业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

⒋税收征管难,短收严重。由于纳税人纳税意识差,难管村、“钉子户”等多种因素,征收难度加大,成本增高。据调查,乡镇每年有—的农业税和统筹无法正常征收,全县累计有几千万元,该收的收不上,该上缴或列支的又不能少,出现垫税和拖欠、借款办事业的情

况,乡镇财政陷入困境。

⒌有偿资金回收困难,加重了财政负担。截止××××年底,乡镇财政借出有偿资金多万元未记入乡镇政府债务内,这些资金都是向上级财政部门借入的,由乡财政承借承还的,目前这些资金均已到期或逾期,但回收困难。××××年收回的有偿资金万元,××××年收回的不足万元,时间越往后移,回收难度更大。初步测算,有近万元是无法收回的呆帐、坏帐。这无疑是乡镇财政的一大隐患,最终债权变成了债务,成为了乡镇财政的又一隐性负债。

三、对策措施及建议

乡镇财政是最基层的一级财政,乡镇财政的问题,是关系到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关系到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大问题。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乡镇财政的困难已迫在眉睫。

⒈进一步加强财源建设,壮大乡镇财政经济实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财源建设是乡镇财政摆脱困境的根本途径。培植财源要把财税增长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一是要切实加强财源建设的领导,要研究制定财源建设发展规划,狠抓落实。二是要大力发展科技兴烟,把烤烟产业做大做强。烤烟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主导方向,是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我县种植烤烟,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行科技兴烟,为烤烟产业的提质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加之与将军集团等大烟厂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具有了较好的外销市场环境。三是要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及其升级,通过大力培植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

⒉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的扶持力度,增强乡财政的活力。

农村税费改革后,收入的范围缩小

了,加大对乡镇财政的扶持力度十分重要。一是在财源建设上要加大投入。紧紧抓住进入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把扶贫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重点扶持烤烟、主要产业和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大农村水、电、路、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加快致富步伐。二是在财力上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乡镇的分成比例,增加预算安排,保障乡镇政常运转。同时,争取上级对乡镇承借承还的周转金中经审核确定无法收回的呆帐、坏帐予以豁免,化解乡镇财政风险,避免新的赤字债务的发生。

⒊加强税收征管,力求做到应收尽收。

一是加大财税宣传力度,坚持日常与集中相结合,大力宣传财税法规、政策的宣传,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营造宽松的纳税氛围。

二是要做到依法征税,巩固农村税

费改革成果。我县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是比较轻的,要利用费改税后的政策做好难管村、钉子户的工作,尽量减少税源流失,杜绝税费改革后出现新的尾欠。

三是要搞好协税护税工作。建立财政所征税、乡村干部协税、政法部门护税的征管网络,县、乡联动,部门配合,切实改革乡镇财政收入征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⒋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严格控制支出。

一是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积极推进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事业单位与政府脱钩,推向市场,减轻财政负担。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财务规章制度。会议、学习、差旅、接待、通讯、下乡补助、加班要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不允许“集体研究”代替制度,征收搞提成,从严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三是要严格控制计划外支出。各级

各部门的升级达标必须经严格的审批,方能实施。报刊订阅要明确哪些必须订和哪些不必订。严格控制外出参观、考察。债务重的要禁止购买小车和金额较大的办公用具,机关内部建设一律停止,特殊的乡镇必须经县政府批准。

四是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要坚持离任审计制度。在审计结论没有出来时,乡镇领导不能提拔、调动;纪检、监督、审计等监督部门检查出的违纪违规,不能以罚代法、以罚代纪,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要严格执行不提拔、不调动、不评先评优、一票否决的规定。触犯刑律的,要移交司法机关。

⒌要建立消赤减债责任制。要建立乡镇消赤减债资金,采取多种措施,广泛筹集资金,甩掉历史包袱。同时,要坚决堵绝新的赤字债务的发生。

第五篇:对*法院司法建议的调查分析

司法建议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发现有关单位、部门、组织在制度管理上存在漏洞和问题,不属于人民法院处理,针对这些问题向其提出相应的健全措施或改进工作方式,供其参考采纳的建议。实践证明,人民法院积极开展司法建议工作,不仅有利于有关单位和部门及时有效地堵塞工作中的漏洞,弥补工作过失,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预防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及各种纠纷的发生;而且有利于引导单位和个人更好地知法、懂法、守法,在客观上起到法制宣传的作用,真正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

司法建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司法建议必须是法院通过审理某一案或某一类案件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如果是从其它单位或从其它途径(如新闻媒体)获悉而提出的建议就不是司法建议。

2、司法建议中的问题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处理,但它与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有种种联系,如不及时解决,将来还可能会出现类似的纠纷,达不到审判的社会效果。

3、司法建议只是人民法院提供的参考性的建议,不具有强制性。司法建议的提出可以在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任何阶段,不受诉讼程序和有关法律时效的限制。如从受理立案到判决结束,从当事人上诉到终审执行的任何环节都可以提出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司法建议的质量和效果,我们对近三年来的司法统计的基本情况、特点、存在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应当采取的建议和对策。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院在加强审判工作的同时,十分注重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把开展司法建议活动作为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手段,积极开展司法建议活动,延伸审判职能作用和审判效果,在办案中着眼大局,加强调查研究,积极为发展大局献计献策,就审判和执行当中所发现的问题通过司法建议的形式及时对有关单位、部门和企业进行提醒、帮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1年到2003年,我院共发出司法建议56份,分别为14份、18份、24份,呈不断增长趋势。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与有关庭室人员座谈等形式进行调查,分析司法建议的开展情况,认为我院的司法建议工作还存在的相当多的问题和不足,大致有4个方面比较突出:

一是数量少。司法建议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部分庭室的负责人和审判人员只注重办案,而忽视了司法建议工作的开展。2003年全年我院仅发出司法建议9份,占全年审结案件数量2552件的0.35%,远远没有达到我院2003年双百考核目标责任制的数量要求,没有一个庭室能够完成考核目标责任制中的司法建议任务,这种情况也与全年审结案件数量不相称,与人民法院面临的新的形势任务不适应。

二是质量差。司法建议在内容上,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司法建议的质量,所发出的多数司法建议书内容简单,寥寥几句话,用语简单,受建议单位操作性不强。从个案从微观角度提出改进工作的司法建议较多,而就某一时期、某一类案件反映出来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提出系统地解决问题的司法建议较少。对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思想教育提出的建议多,对发现的违法违纪行为向有关监察纪检部门提出的处理建议少。

三是缺规范。首先是缺乏管理规范。我院的司法建议工作没有形成制度和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提出司法建议没有一定的审核和备案程序规定,而是由各庭室在审判过程中或是案件审结后自行编写发出,且对应当提出司法建议的情形没有统一的具体规定,对如何送达司法建议和处理建议的反馈情况也没有明确规定,每月发出多少司法建议缺乏具体统计。其次是缺乏格式规范。我院的司法建议在形式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格式样本,司法建议有的有文号,有的没有文号,有的文号是和案件编号一致,有的是随意编文号。再次是缺乏对象规范。受建议对象不够明确或不准确,多数司法建议是就案提出的,有时仅仅对案件当事单位提出,把司法建议当作案件审结后的一种善后手段,没有对相关部门或当事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提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提出建议。

四是效果弱。受建议单位普遍对司法建议不够重视,在2003年发出的司法建议中,被建议单位没有一个将办理情况书面回复我院的,据侧面了解,只有国土资源局根据建议撤销了一份土地证书,但也没有书面回复。这种对司法建议重视不够、采纳较少的态度影响了人民法院提出司法建议的积极性。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强。不管是法官还是有关部门负责人对司法建议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高,司法建议虚无思想严重,认为司法建议可提可不提,或者建议就是建议,办不办理无所谓。

二是制度建设落后。法院对司法建议工作没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目前司法建议虽然在实践中已得到人们的承认,但我国的法律尚未把它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法院的工作评比也没涉及此项内容或虽涉及但没有作为考评重要内容,法院每年的评先选优没有把开展司法建议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对整体没有开展司法建议活动的缺乏制裁措施。

三是司法建议缺乏强制性。因司法建议没有强制性,受建议人并不一定接受,建议人因工作徒劳也失去了积极性。从另一角度来说,法院在司法建议中不受任何实体和程序的约束,不建议也不算失职,无人追究,不影响工作成绩,这些都会影响司法建议的质量和数量。

四、加强司法建议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教育,提高认识。首先法院要重视司法建议工作,要把司法建议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名法官要认识到,开展司法建议是法律规定的人民法官的法律义务和职责,只有消除引发案件的症结问题,才能有效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积极促进社会各方遵守宪法和法律。其次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负责人要进一步澄清认识,加强对司法建议工作的领导,对落实司法建议情况进行监督,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司法建议工作的开展。再次是被提出司法建议的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当认真对待,进一步端正态度,并根据自身情况积极采纳建议,就提及的建议督促有关人员落实,弥补工作中的漏洞,减少矛盾和纠纷的发生,积极配合法院做好反馈工作,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将司法建议的落实情况作为考察内部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完善制定有关司法建议法律。要以法律的形式把司法建议工作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规定司法建议的地位、内容、形式,规范司法建议的程序。让司法建议与判决、裁定、决定、通知、命令、公告等结合起来,构成一套完整的法律文书种类,以便处理法院在诉讼中遇到、发现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人民法院的职能作用。

(三)加强司法建议制度建设。人民法院应把司法建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司法建议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定下来,确立专人负责,统一管理。为使司法建议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在有关法律规定或司法行政文件没有出台以前,可以自行制定关于加强司法建议的暂行办法,在司法建议的地位作用,适用的范围和对象,行文格式及主要内容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规定司法建议的适用范围:审理各类案件中发现的涉嫌犯罪、管理制度中的重大漏洞,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国家工作人员的严重渎职行为,以及对人们生命安全有继续危害的行为等。统一司法建议的审核和备案程序,指定专门机构负责,各业务庭写出司法建议初稿后,送交专门机构审核或备案;统一行文格式和编号,全院统一格式和文书编号,在专门机构登记编号,各业务庭不得自行编号。统一送达和反馈意见处理程序,司法建议作出后可以直接送达有关机关、单位和个人,也可以由其主管部门转交。法院可以指定专门机构负责送达和处理反馈意见,也可以由各业务庭自行掌握。

(四)统一司法建议内容。要逐步规范制作样式。撰写司法建议书要有的放矢,易于落实,用词要准确。司法建议的内容既可以指出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提出解决的方案,可以建议机关、企业建立健全某些规章制度,司法建议还可以建议有关部门修改某些规章制度,甚至建议收回个别难以执行的文件等。还可以建议有关行政机关对某些企业的责任人和职工作出行政处理等等。

(五)努力提高司法建议质量。一是注重及时性,发现问题,及时建议,提高司法建议的时效性;二是强调针对性,注意发现深层次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建议,做到一事一建议,提高司法建议的针对性;三是提高指导性,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注意调查研究,提高司法建议的指导性,力争使每一件司法建议都收到实效;

(六)加强司法建议考核。为真正发挥司法建议的作用,人民法院在对审判人员的工作考评中,提司法建议的数量、质量作为考察审判人员能力的一个项目,将开展司法建议活动引入审判人员的岗位目标考核,强调抓出效果,对发出司法建议书并产生良好效果的审判人员根据《法官法》的规定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鼓励,对应发出司法建议书而未发出的审判人员,则酌情予以处罚。每发出一篇建议和建议被发送单位采纳而向该院反馈意见及获奖的司法建议,都将在目标管理中获得相应的加分,调动法官参与的积极性。

(七)督察落实司法建议。每年集中一定时间,对发出的司法建议进行梳理清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区别情况,逐件督促落实。建立司法建议的回访和意见反馈制度,不断改进司法建议工作。定期了解司法建议的落实情况,接受有关部门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和带动接受司法建议部门和有关方面共同做好治理工作,扩大和巩固审判的效果。对落实司法建议措施不具体的,可以再次致函建议重新制定整改措施;对只有整改措施而没有落实的,致函抓紧落实;对那些领导不重视,依然我行我素,拒不采纳建议的单位,除再次发函外,将发现的问题、司法建议的内容、落实整改的情况等书面向其上级主管部门、组织部门、纪检和党委、人大的主要领导同志反映,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坚决堵塞漏洞。对涉及部门较多,需要共同采取措施的,请党委政府出面做好协调工作,拿出整改的建议方案,商有关单位共同落实。

(八)提高司法建议权威。为促进司法建议工作,可以请求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出台支持配合司法部门司法建议落实的意见,要求全县各部门对法院的司法建议,被建议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要在5日内回复法院。涉及个案、个事、个人的司法建议,被建议单位在回复时,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办法,确定时限落实整改措施;对重大的司法建议,被建议单位应在回复法院的同时,上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凡在规定期限内逾期不回复的,由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及全县通报;如因司法建议未认真落实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县综治委对被建议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

下载--对xxx县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xxx县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法院司法建议的调查分析

    司法建议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时发现有关单位、部门、组织在制度管理上存在漏洞和问题,不属于人民法院处理,针对这些问题向其提出相应的健全措施或改进工作方式,供其参考采纳的......

    对*法院司法建议的调查分析

    一步端正态度,并根据自身情况积极采纳建议,就提及的建议督促有关人员落实,弥补工作中的漏洞,减少矛盾和纠纷的发生,积极配合法院做好反馈工作,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将司法建议的落实情......

    设备运行状况分析报告

    2013年度朗月轩项目设施设备运行报告 2013年朗月轩项目在管区设施、设备总体运行良好,没有因设备故障原因而出现非停事故的发生,更没有出现严重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设备缺陷,也......

    当前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区当前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等各类不利因素影响,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全区经济保持了总体运行平稳。 一、经济......

    乡镇财政运行状况调查(范文模版)

    最近,根据省、市企调队的要求,我们对全县乡镇财政运行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总体情况是:乡镇财政运行比较困难。收入渠道不多,总量不大,赤字负债沉重,一时难以消化,必须加大财源建设......

    从动因视角审视大学生村官制度——对衡东县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从动因视角审视大学生村官制度 ——对衡东县大学生村官制度运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08-2 张阳 【摘要】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由十年前......

    安全管理工作运行状况分析5篇

    安全管理工作运行状况分析 冷家乡中心学校 “教育无小事,安全第一,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安全管理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的集体场......

    3队设备运行状况分析报告

    2014年度固井三队设备运行状况分析报告 2014年固井三队的设施、设备总体运行良好,没有因设备故障原因而出现固井施工的耽误而发生,更没有出现严重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的设备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