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建议
从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运行多年的实践看,初步建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对建立稳定的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财政收入渠道,调动各级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各方面情况的变化,现行财政体制在运行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一、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收入分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上级财政在政策、体制的设计中存在“自利”行为。一是在固定收入的划分上,税源较集中、稳定性强的主体税种大多划归中央或市级固定收入,而税源比较分散、征管难度大、稳定性差、征收成本高、增收潜力小的小税种则属县级固定收入。二是在共享收入的分配上,往往是中央和市级政府得大头,而县级政府作为培植税源、发展地方经济的主体却只能分得较少部分。在分配比例上也未考虑地区间经济状况、财力差异而一刀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极为不利。同时,“两税”收入增量部分地方分成少。三是在现行税、费并存的体制下,行政事业性收费也是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多数费的收入都属上—下级政府共享,且上解比例大,有的费如消防费等收入全部上收。由于收入分配不合理,客观上削弱了地方财力,影响了地方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还使有的地方政府为保运转,通过各种渠道敛财,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乱收费、乱摊派,使~行为、地方保护主义滋长。
2、各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当。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的有些地方不明确,不合理。特别是有些属于中央或市级政府事权,应由中央或市负担的事务支出,却由县级承担。比如,与地方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如工商、技监、税务等部门的事权上收,使地方统揽经济的功能大为削弱,而相关的支出费用却仍由县级财政承担,不尽合理。
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够规范、科学。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原体制基数上演变过来的,是一种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的既得利益的补偿,对均衡地方财力、解决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作用并不明显,与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本意不相符。二是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专项补助分配和使用与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不相适应,其分配办法也不规范,有暗箱操作。三是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的某些补助地方的资金,如预算内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农业开发投资等,还没有统一纳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范畴,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统筹运用存在脱节现象。
二、建议和措施。我们认为,区县强,才有全市强。现行财政体制实施7年多来,客观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财政体制也应随之调整。特别是重庆市直辖以来,中央对重庆的财政政策已有所放宽,更应该调整财政体制,支持区县经济发展。l、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合理界定各级财政收支范围。上级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会事务经费应由上级财政安排;上级政府与县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务,上级财政要保证,不能变相或间接由县级财政承担。坚持谁出政策谁出钱,矛盾不下交。建议将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市管部门如技监、工商等部门的事权和财权下划到县,更好地为区县经济服务;将县级法院等司法机关上划给市直管,使其人事权和财权相对独立,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法律的统一性;对教育这种资源共有、人才共享的基础性、特殊性社会事业的事权和财权,应上划给市直管,全市统筹协调,以保障不同地区的公民同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办法,增加地方财力。提高中央和重庆市对县级财政税收返还比例,增加地方分成;调整xx的征管范围和分成比例,分配比例和增量返还应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来分层对待。改变企业所得税按行政隶属关系共享的做法。适当缩小市、县共享范围,建议将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土地使用税、交通重点建设附加费等,加大比例甚至全部下划给县,增加地方财力,缓解县级财政困难。要完善对政府的转移支付办法,并重点向欠发达区县倾斜。
3、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合理确定税收管理权限,充分体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财权。对县级税收任务的确定,由市主管部门与县人大共同确定下达,以求任务一致,赋予地方政府适度的地方税收管理权,以利地方因地制宜挖掘税收潜力,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结合税收制度改革逐步培植地方主体税种。建议将房产税、上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作为县级主体税。
4、妥善处理县级政府性债务问题。“三金”和“三乱”债务,有其历史背景,基层政府有责任,上级政府也有责任。建议分清债务性质,分类解决,多渠道化解债务,延长还债时限,将农村“三金”和城区金融“三乱”专贷还款时间由4年延长到l0年或l 5年,减免县财政每年还债数额,使县、乡财政能够休养生息;请求对国债利息降低或免收,国债转贷资金用于社会公共设施基础建设的本金免收,以体现中央对县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
[1]
第二篇: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建议
从现行财政管理体制运行多年的实践看,初步建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对建立稳定的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财政收入渠道,调动各级政府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各方面情况的变化,现行财政体制在运行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和完善的问
题。
一、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收入分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上级财政在政策、体制的设计中存在“自利”行为。一是在固定收入的划分上,税源较集中、稳定性强的主体税种大多划归中央或市级固定收入,而税源比较分散、征管难度大、稳定性差、征收成本高、增收潜力小的小税种则属县级固定收入。二是在共享收入的分配上,往往是中央和市级政府得大头,而县级政府作为培植税源、发展地方经济的主体却只能分得较少部分。在分配比例上也未考虑地区间经济状况、财力差异而一刀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极为不利。同时,“两税”收入增量部分地方分成少。三是在现行税、费并存的体制下,行政事业性收费也是县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多数费的收入都属上—下级政府共享,且上解比例大,有的费如消防费等收入全部上收。由于收入分配不合理,客观上削弱了地方财力,影响了地方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财政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还使有的地方政府为保运转,通过各种渠道敛财,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乱收费、乱摊派,使腐败行为、地方保护主义滋长。
2、各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范围划分不当。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事权和财政支出范围的有些地方不明确,不合理。特别是有些属于中央或市级政府事权,应由中央或市负担的事务支出,却由县级承担。比如,与地方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如工商、技监、税务等部门的事权上收,使地方统揽经济的功能大为削弱,而相关的支出费用却仍由县级财政承担,不尽合理。
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还不够规范、科学。一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是在原体制基数上演变过来的,是一种新旧体制衔接过程中的既得利益的补偿,对均衡地方财力、解决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作用并不明显,与国家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本意不相符。二是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的专项补助分配和使用与财政分级管理的原则不相适应,其分配办法也不规范,有暗箱操作。三是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管理的某些补助地方的资金,如预算内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农业开发投资等,还没有统一纳入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范畴,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统筹运用存在脱节现象。
二、建议和措施。我们认为,区县强,才有全市强。现行财政体制实施7年多来,客观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财政体制也应随之调整。特别是重庆市直辖以来,中央对重庆的财政政策已有所放宽,更应该调整财政体制,支持区县经济发展。l、科学划分中央和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合理界定各级财政收支范围。上级政府直接负责的社会事务经费应由上级财政安排;上级政府与县级政府共同承担的事务,上级财政要保证,不能变相或间接由县级财政承担。坚持谁出政策谁出钱,矛盾不下交。建议将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市管部门如技监、工商等部门的事权和财权下划到县,更好地为区县经济服务;将县级法院等司法机关上划给市直管,使其人事权和财权相对独立,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法律的统一性;对教育这种资源共有、人才共享的基础性、特殊性社会事业的事权和财权,应上划给市直管,全市统筹协调,以保障不同地区的公民同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2、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转移支付办法,增加地方财力。提高中央和重庆市对县级财政税收返还比例,增加地方分成;调整增值税的征管范围和分成比例,分配比例和增量返还应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来分层对待。改变企业所得税按行政隶属关系共享的做法。适当缩小市、县共享范围,建议将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费、土地使用税、交通重点建设附加费等,加大比例甚至全部下划给县,增加地方财力,缓解县级财政困难。要完善对政府的转移支付办法,并重点向欠发达区县倾斜。
3、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合理确定税收管理权限,充分体现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财权。对县级税收任务的确定,由市主管部门与县人大共同确定下达,以求任务一致,赋予地方政府适度的地方税收管理权,以利地方因地制宜挖掘税收潜力,发挥税收调节作用,结合税收制度改革逐步培植地方主体税种。建议将房产税、上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作为县级主体税。
4、妥善处理县级政府性债务问题。“三金”和“三乱”债务,有其历史背景,基层政府有责任,上级政府也有责任。建议分清债务性质,分类解决,多渠道化解债务,延长还债时限,将农村“三金”和城区金融“三乱”专贷还款时间由4年延长到l0年或l5年,减免县财政每年还债数额,使县、乡财政能够休养生息;请求对国债利息降低或免收,国债转贷资金用于社会公共设施基础建设的本金免收,以体现中央对县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
[1]
在百度搜索:现行财政体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建议
第三篇:现行财政体制对区经济的影响
浅析省以下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行财政体制对桥东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财政体制是指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原则和形式。由于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人们通常把预算管理体制习惯地称之为财政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制定是与当时地方经济的发展相适宜的,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市对区财政体制,在保基层政权运转、保社会稳定、保公教人员工资发放、支持地方事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成绩是实实在在的。但是,随着时序的变迁,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财政管理体制也与时俱进和变化的新经济形势谐拍共鸣,相应作了多次调整和完善。研究财政管理体制,特别是完善和规范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努力缓解区财政实际困难,是目前财政部门需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现行财政体制运行情况
根据《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区财政体制的通知》(办字[2008]82号)和《关于邢台县、市区财政体制调整后有关预算管理问题的通知》(邢市财预„2008‟42号),目前市对区实行 “统一征收、比例分享、超额奖励、小税留区”的财政体制。按照该体制规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教育费附加收入仍执行原体制,即“统一征收、比例分享”。一般营业税下划到区,按属地征收分别缴入区金库,省分享10%,区分享90%;金融营业税缴入区国库,仍作为省级专享收入。一般营业税区分享部分增量 实行分段分成。当年增幅10%以内部分,市与区按基期年比重分成;增幅10%-20%之间部分,提高区分成比重20个百分点;增幅20%以上部分全部留区,环比计算。市应分成部分通过年终结算由区上解市财政。小税种超基数部分,市与区实行定比分成办法,市级与桥东区分成比例为4︰6。市分成增量财力,由区财政通过财政结算上解市财政。
二、现行体制下存在的问题
(一)县(市、区)域财政收入的增长受到县(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制约
近年来,在多数县(市、区),主要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工商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能力增长艰难,成为其财政增收难的重要原因。1.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县(市、区)域企业的发展难度增加,从而制约了县(市、区)域企业对县级财政收入贡献能力的增长。2.在县(市、区)域范围内,税收贡献能力比较强的中央和省属国有企业比较少,即使有若干这样的国有企业,县级财政也很少能够参与其税收分享。就桥东区而言,区位劣势制约桥东经济发展,直接导致税收流失和经济增长乏力。具有邢台“牛城”之称的桥东,具备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裕的企业经济资源。但近年来受历史因素、宏观政策、产业结构等影响,桥东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桥东区的经济发展也长期受此掣肘。一是发展空间受制约。桥东区辖区面积仅有33.87平方公里,占 市区面积18%。桥东区旧村遍布,旧村改造、片区改造等项目启动资金缺口巨大,城区的楼宇虽然在增加,但还是存在越用越少这个问题,这都直接制约了桥东区承载大项目的能力,对未来桥东区的发展空间和后劲都有很大的影响,导致项目建设成本也在增大。二是受权限空间的制约。区一级政府没有规划权,也没有土地权,这就存在一个“看得到却拿不到”的问题。桥东区招商项目册上的项目虽多,但可操作的不是很多。有些大项目稍微深入一点,就被卡壳,这给桥东区的招商工作确实带来一定影响。三是受政策空间的制约。桥东城市功能定位使桥东第二产业优势殆尽。按照邢台市城市规划,桥东辖区范围内不再上新的大型工业企业,城区内原有的规模企业也要陆续迁出桥东,如:蓝鸟家具、邢台电缆厂、151发电厂、雪绒集团、吉泰特钢等企业,造成大量税收流失。
(二)政府间事权划分不清、财权事权不统一的矛盾没有解决,财政支出范围、结构无法调整,财政收支混乱。
政府间事权划分是政府间财力分配的基本依据,由事权划分决定的支出责任划分是财政体制的基本要素,而且是确定财政体制的逻辑起点。现行事权及支出划分格局,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遇到特殊区划并转,政府间事权划转不力会影响地方财政,导致地区财力困难。例如2011年9月1日以来桥东区托管邢台县豫让桥办事处,但相关企业 税收却未及时划转桥东,2012年市政府已将豫让桥办事处税收指标任务下达桥东区政府,而豫让桥办事处绝大部分重点企业税收仍未划转桥东区,严重影响了桥东区2012年预算执行,导致市下达的财政收入任务难以完成,留区财力锐减。由于今年涉及桥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上调津补贴、补发交通费等新增支出合计将近7000万元,财政基本支出压力加大。依照现行财政体制,财力缺口很大,无法平衡财政预算。
(三)现行财税体制导致桥东财政收入与桥西区差距越来越大。
现行分税制目的之一在于加大中央政府的财力集中度,并且使财力集中度在地区间有一定的差异,以调节地区利益,逐步实现均衡分配。由于地区间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不同,税收结构也就有很大区别,这就造成实际运行结果与改革初衷不一的局面。例如桥东区与桥西区的差距:一是收入规模差距拉大。例如: 2009年我区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0030万元,桥西区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0426万元。2010年我区全部财政收入完成45765万元,桥西区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00006万元。2011年我区全部财政收入任务51949万元,桥西区全部财政收入任务107677万元,我区任务增幅13.5%,桥西区任务增幅7.7%。二是可支配财力差距越来越大。按现行财税体制,营业税及其他小税种实行属地征收后,受税收规模这一客观现实影响,增收所得的财力与桥西相比过于悬 殊。仅2010年分成增量财力差距达5559万元。以小税种收入为例,2010年我区小税种收入完成5390万元,桥西区小税种收入完成21175万元,是我区的4倍,相差15785万元。2010年我区分成增量财力647万元,桥西区分成增量财力3228万元,相差2581万元,营业税、城建税增量财力差距同样存在。
(四)县(市、区)级财政缺乏主体税种,部分税收政策不合理,造成税收大量流失。综合治税力度有待加强
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要求政府间的财政资金分配安排采用特定的税种划分方法。我国现行税种中较大的税种共享部分比重较大 ,数得着的大税种已全部共享,导致了我国县级财政没有主体税种。具体来讲,县级税收有如下几个特点:(1)税源零星分散。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规模较小,科技贡献率低,这些要素决定了大部分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税源零星分散,单位纳税额度小,征收管理难度大。(2)区域性较强。由于各个县的地理位置、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的差别很大,由此决定了县级税源结构也不尽相同,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特点。(3)征管对象点多面广。县级税收征收对象涉及千家万户,其征管难度大,工作量多,在我国各级税收征管中最为突出。长期以来,桥东区的税收主要来自于餐饮业、交通运输和建筑业,而缺少一些税收体量巨大的汇总纳税经济体。例如,在桥东区地带不乏一些金融分支机构、房地产、通讯公司等,但由于其应税收入汇总总部纳税而未能给我区地方税收带来变化。一些重点行业和新兴行业税收 的管控还不够规范,一些零星分散税种的征管措施还不够完善,形成了税收征管盲区,造成了相当数额的税收流失。
三、桥东区财政体制机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以经济发展促财税发展。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各项机制体制,创新招商举措,大力推行以商招商等招商形式,着力引进项目资金。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争市场、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把以商招商、以商引商、以商带商放在更加中的位置,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向我区聚集。通过多种招商引资方式,引导内外资重点投向符合我区功能和产业定位的现代服务业,形成投产一批、开工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梯次推进的项目建设格局。集中精力打造中央服务区,形成邢台市金融商务中心,吸引更多的强势企业及总部落户商务区,带动全区经济发展。
(二)积极争取市财政局对桥东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即使营业税、城建税和其他小税增量全部留区,与同城其他区的差距依然存在。再加上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历史和现实条件等原因,桥东税收增长潜力和空间越来越小,而区财政承担的支出责任日益增大,包括城区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社会治安稳定、消防、食品安全、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等众多社会公共服务责任,使得我区的支出快速且不断加大,区财政将难以承受,包袱和压力越来越大。建议市在对我区实行增量全部留区的基础上,以进入财政体制的方式增加对我区的一般转移支付,并建立稳定的转移支付增长机制,以利于 同城市区的整体协调发展与和谐稳定。
(三)加大综合治税力度,确保应收尽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重抓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综合治税网络。二是规范工作机制,明确协税责任,不断完善地方税源监管。三是分解落实任务,加强考核奖惩,积极营造依法纳税环境。
四、对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政府间事权的界定应遵循一定原则,并予以法制化。政府间事权划分必须法制化。在政府间事权划分上,我们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理念,即事权划分没有最优的划分模式,最关键的是法制化。只要有了法制化的制度规定,政府间就基本不会存在划分不清的事权,并在实践中可以得到真正履行。
(二)中央、省、市在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时,应当考虑到转移支付要有一定的规模和力度,才能充分体现其机制的调节功能和引导作用,否则,再科学、再规范、再合理,其作用也是不大的。根据转移支付的资金总量和调控目标,按因素法统一核定各地的标准收入、标准支出及总补助数额。调整、缩减各类专款,专款的拨付要尽量作到公平、公正,最终也要纳入转移支付体系中。转移支付可以考虑实行广泛的多形式的补助。比如,实行现金与实物并存的社会补贴形式,以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管理,防止挪作他用,真正达到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
(三)改革完善税制,适度扩大县级财政税权。对财产税实施改革,形成县级财政的主体税种。在继续做好增值税 转型试点的基础上,完善现行增值税。扩大现行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可以考虑在生产、销售环节之外,将劳务、农业等也纳人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邢台市桥东区财政局 二〇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第四篇:浅议现行增值税征收体制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浅议现行增值税征收体制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从温州民企倒闭潮谈起
税收制度不仅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更是直接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途径。中国自1994 年实行间接税改革以来,确立了以增值税为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并立的间接税收体系,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发展,增值税已成为国家税收第一大税种,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高达6 0%左右。
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征收的一个税种,是一种间接税,价外税。但是现行的增值税征收体系,在中小企业缴纳方面却暴露出许多薄弱的环节,如税负沉重、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这其中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国家制度的原因。但是我们应当清醒的看到,增值税制度的改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因为这不仅关系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更决定了国民经济未来的走向和命运。
近日,人们还在为“温州大批中小企业倒闭”的传言而惴惴不安时,一些温州知名企业崩盘的消息却如重磅炸弹在我们身边接二连三炸响:
清明节后,坐落在温州工业园区机场大道的江南皮革,老板黄鹤携妻儿一去不复返,扔下拖欠104家供应商的1.63亿欠款,以及涉及10多家银行的债务; 4月下旬,温州知名餐饮连锁企业波特曼因老板严某突然“失踪”而停业。严某在离开温州前给当地政府留下一封信,称自己遇上经济危机,希望政府出面协助;
5月下旬,乐清老牌的电缆业巨头三旗集团爆发财务危机,公司因欠银行1.23亿元贷款被起诉。1
温州企业真的在发生“倒闭潮”吗?以上一批优秀企业的倒闭究竟是谁之过?在这其中,税收征收体系在这其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毋庸置疑,温州企业的扎堆倒闭是有着多方深层次的原因的,比如原材料的上涨,劳动力成本的变相升高,汇率变动影响等诸多原因。但究其根本,还是现行经济体制制度已经无法与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无法帮助他们摆脱现有的困境,民营经济只能在垄断央企,和僵化的税收体系下夹缝求生,最后被迫不121世纪经济报道:温州企业倒闭潮真相调查
得不面临关门倒闭的悲惨境地。
这里仅对众多原因中的税制原因进行剖析,而现行税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首推增值税,现行生产型增值税税制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2下面针对这一问题做简要分析:
1.生产型增值税制度严重影响中小企业发展
我国这几年税收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G D P增长速度,而税收的增长都是以企业和个人的负担加重为代价的。现行税收征收体系规定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直接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规定的本意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财政收入,一方面是为了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膨胀的速度。但是在这种生产型增值税法的制度下,企业购进生产设备的支出不能抵扣,给企业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负担沉重,无法激励企业扩大投资、促进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3
2.骗购、虚开增值税发票的犯罪行为猖獗
增值税凭发票抵扣进项税额的制度。采用增值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传统流转税道道课征、重复征税的弊端。对纳税人购进的投入品已纳增值税准予抵扣(即进项税额抵扣)是增值税的最基本特征。4所以由于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兼记销货方销项税额和购货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的凭证,它对增值税的计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决定着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多少。因此,增值税专用发票成了不法纳税人进行欠税、偷税、骗税的主要切入点。这样会造成“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善良是善良者的葬墓铭”,即越是依法纳税的企业越是要面对偷税漏税者和走私者的双重压力,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利润空间不断压缩,而最终的受害者不仅仅是这些优秀的民营企业,更是将最后恶果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同时税务机关目前在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漏洞,不仅造成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量流失,更是不断拷问着优秀民营企业家的良心和公德心。
3.增值税纳税人分两类的做法对中小企业来说显失公平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实行购进扣税法,而作为增值税纳税人又分成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并对两类纳税人的认定条件作了诸多界定。作为一般纳税人需要:年应税销售额(工业企业100万元以上,商业企业180万元以上)和财务制度2
3郭瑛,浅议增值税改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增值税税收筹划
4《税务研究》中西文化差异与税制改革,以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为例
健全、核算准确。有的中小企业因为销售规模不达标而不能被认定为一般纳税人,从而丧失了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权利,致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不能正常开展,而且大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远远高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率。
同时在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又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范畴。其中工业企业征收率为6%,商业企业为4%,表面看,比一般纳税人法定税率的17%、13%低很多,但民营企业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从这一角度而言,其税负也远远高于一般纳税人。此外,民营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偏高。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名义税率是33%,另外规定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10万元和3万元以下的,分别按27%和18%的优惠税率征收。虽然这两档优惠税率不是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制定的,尽管如此,这一优惠税率仍然偏高。
4.优惠待遇不同使得中小企业丧失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2009年4月24日,央视《经济半小时》在题为《民企艰难央企利润大增垄断伤害公众利益》的报道中感慨道:如果说,大型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手掌心,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是中国经济的手背。手背手心都是肉,但是,在现实中,这两块肉往往遭遇厚此薄彼的待遇。一方面,央企占据了大量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甚者是垄断地位,它们在往往获取了超额利润的同时,更加速了对各类资源的占有,控制力不断强化。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融资难、成本上升、出口下滑的挤压中,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央视的这个评论比较中肯。
针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可能有如下对策:
1.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实现增值税转型,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转变。“消费型”增值税在计算增值税时,允许将当期购入的所有投入物,包括购入固定资产中已支付的进项税款一次性全部扣除。实行这种类型的增值税,对于当期固定资产投入多的企业当期增值税税负低,有利于鼓励企业进行投资和技术革新。同时这一转型将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产能,也有利于均衡税负,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其次是消费型增值税可以彻底消除流转税重复征税带来的弊端,即消除重复征税、税负不平的现象,从而克服传统流转税重复征税的弊端。5最后,增值税转型为消费型后,为产品5郭瑛,浅议增值税改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的降价提供了空间,使得企业迫于竞争压力,不得不进一步降低商品价格,将促使通货紧缩进一步加剧,所以面对即将来到的贸易挑战,增值税转型给,增强了我国商品的竞争能力。
2.规范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管制度6
现行的小规模纳税人划分的标准不恰当,造成小规模纳税人队伍过于庞大,可是小规模纳税人的起征点又偏低,造成社会中的一部分庞大人群税负压力过大,难以促进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中产阶级的产生。而一个民族要走向强盛,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不仅有利于保持一个稳定的消费状态和一个稳定的社会形态,更能大大抵御整个经济体的抗风险能力。其次,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偏高。按现行政策规定,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工业企业为6 % , 商业企业为4 %。表面上看, 比增值税的法定税率17 %、13 %低得多。实际上按这一征收率征税, 税负偏重, 这是因为小规模纳税人的进项税额不能抵扣, 税负远远超过一般纳税人。所以应当重新鉴定小规模纳税人的划分标准,起征点和征收率。最后,应当放宽对小规模纳税人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限制。对小规模纳税人在生产经营上确需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应允许按17 %或13 %的税率计算销项税额开具发票并进行抵扣。
3.依法严厉查处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违法行为
(1)严格落实复审年检和清理制度
要严格落实复审年检和清理制度,认真执行有关法律规定的纳税人认定标准,对不符合一般纳税人标准的企业,或者按照规定取消其一般纳税人资格,并实行重点监控,堵塞一般纳税人异常申报的源头。
(2)加强发票管理,实行以票控税
将异常申报企业每月列出清单,重点稽核其发票有无虚开、代开、大头小尾等违反发票管理、造成发生偷漏税的行为。
最后,我们高兴的看到,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在着手进行税制改革,减轻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税负。如在11月1日,财政部宣布将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上调,以减轻小企业的税负负担,其中企业增值税起征点将上调至月销售额5000到20000元,原来的起征点为2000到5000元,营业税起征点上调至月营6岳树民,改进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管理制度的探讨
业额为5000到20000元,原来起征点是1000到5000元。财政部表示,本次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要求,为企业减轻负担。
确实,民营经济生存环境的恶化,不单纯的只是一个财政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民营经济的不景气无疑会助长楼市泡沫,也容易带来就业压力,增加失业率,对一个国家而言,民营经济兴则国兴,民营经济弱则国弱,所以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第五篇: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于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村镇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是新形势下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加快小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有着直接的带动作用。当前在我县村镇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村镇规划意识淡薄,建设起点低,村镇建房布局混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村镇居民中普遍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建房看“风水”,不按规划;忽视基础设施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集体经济脆弱,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等,近两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这一现象较以前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我县村镇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整体水平不高,村镇建设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制约镇域经济发展。站在履行规划建设管理职能这一角度来讲,要突破这一障碍,关键在于加快村镇建设,调整产业布局,形成地方特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要有科学规划。要牢固树立规划是法、规划是龙头、规划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的观点,切实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工作。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站位要高、定位要准、谋划要远,不仅要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完整性,更要在提升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去年以来,我县村镇规划工作进展很快,但科学合理、梯度发展的城镇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要协助乡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新村,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注重特色,不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建设体现赣县客家风情和产业特色的人文新村、生态新村、社区新村、旅游新村和产业新村。扶持茅店、江口、吉埠、南塘、田村、白鹭、湖江、王母渡、韩坊、五云、沙地等一批牵动力强的中心乡镇、特色乡镇,改善城镇面貌,增强城镇凝聚力。
2、要有产业支撑。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培育经济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响沙地板鸭、阳埠腐竹、吉埠贡芋、田村密梨等品牌,通过产业的发展带动村镇发展,以村镇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并大力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增强小城镇的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劳动力、资金、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吸引农村人口和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中,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要有地方特色。一是注重产业特色。要充分考虑本地资源,大力推广“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要着力打造特色旅游小城镇。二是注重文化特色。重视和加强民族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利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不断丰富村镇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营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三是注重建筑特色。要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体现本地历史、文化、民族特色。通过地方特色的培育,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村镇。
4、做到节约集约。要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管住总量、集约高效”的要求,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工作,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以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来保障发展。要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合理确定城镇建设规模,严禁建设脱离实际、违反标准的“形象工程”,严格控制工业项目土地投资强度。要引导农村村民住宅按规划、有计划地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应当集中兴建农民住宅小区,防止在城市建设中形成新的“城中村”,避免“二次拆迁”。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外的农村村民住宅建设,按照城镇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鼓励集中建设农民新村。
5.注重生态保护。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村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