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管理情系民生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新局面
同志们:
这次召开的全市事业单位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工作会议,是在当前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中央和省
厅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全国劳动人事
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部署全市事业单位人事争议
调解组织建设的工作任务。
这次会议既是一个工作部署会,又是一个动员会,同时还是
一个业务培训会,内容上既丰富又紧凑,有典型单位代表经验介
绍、还有相关文件解读和业务知识讲座,有理论也有实践。希望
所有参会人员能不虚此行、有所收获。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如何从深层次解读建立基层劳调组织的重要意义?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时代的客观要求,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同样如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地把握时代脉搏,才能明确其发展建设的正确走向。
(一)推进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需要。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体制深
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
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比较突
出,社会管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课题、新任务、新要求。党中央高度重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今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
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发表了重要讲
话,强调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
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
谐因素,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特别
是基层调解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推进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体系建设是新形势
下化解内部矛盾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
断深化,劳动人事关系向多元,卫发展,拖欠工资、欠缴社会
保险及福利等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呈上升态势,集体劳动争议
增多,处理难度加大。即使矛盾纠纷利用行政、诉讼等手段加
以解决了,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一时之间也很难消除,不可避免地留有或多或少的“后遗症”。中央明确提出,要完善矛盾
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更多采用调解方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清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其在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
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推进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
实现经济发展的需要。劳动人事关系是经济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
组织部分,劳动人事争议势必影响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存在,劳资之
间的矛盾和纠纷就会不断积累和扩张,并不断演变成和谐社会建
设的主要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我市人事劳动
关系也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而基层劳动人事争议
调解组织则是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使当事人之间在平等的地位上,本着互谅互让、公平合理的原则,自愿达成和履行调解协议,避免了这类弊端的产生.有利于推动
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四)推进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
强化社会法制的需要。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劳动人事关系的调解力度,《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相继出台,《劳动争议调
解仲裁法》针对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将调解作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程序,拓展了调解组织的范围,强化了调
解在争议处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家人社部[2009]124
号《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
人事争议调解是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维护事业单位和工作人
员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提供
了法制保障。
(五)推进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体系建设是新形势下
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劳动人
事争议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我市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
件881 5件,是2008年(7363件)的119.72%,是2007年(:3543件)的248.8%,占金省劳动人事争议案件量(21652件)的40.71%,占
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案件量的:32%,为此我市中级人民法院增设
了一个民事庭(民五庭),专门审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01 0年,全市受理案件8781件,与2009年基本持平。其中人事争议案件
数占总案件数的比重虽小,但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处
理起来较为复杂,周期也较长。随着我市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人事关系面临重新调整和
规范,一些深层次问题将逐渐显现,尤其是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工勤人员的人事争议将会多发,且将呈现出主体多元化、情况复
杂化、诉求多样化的特点,如不及时疏导化解,不仅阻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而且影响各项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面
对这一形势,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体系
建设,使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在进入司法程序前,得到有效维
护。
二、如何认清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体系的基本内涵?
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作为新兴的调解组织在全国推
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从深层次认清其基本内涵,剖析其
本质属性,才能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
(一)深刻认识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基本定义。依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条“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请
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第十条“发生劳
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企业劳动争议调
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的规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是作为第三方,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过程中以说明教育、规劝疏
导、宣传引导等方式,主持产生劳动人事争议双方当事人通过民
主协商化解争议的机构,是依法设立,并具有调解职能的机构。
(二)深刻认识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是依法设立。在《劳动法》中规定企业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
委员会,在实践中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建立了劳动争议调
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则是明确了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与本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依照本法执行;给予
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设立的法律依据。二是设立在基层。将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设立在基层,目的就是将矛盾化解在初始
状态和第一线;而且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工作人员也来源于
基层,由他们居中调解容易使当事人信服并尽快达成和解协议。
三是具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
织的目的就是要用新的调解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而基层劳动人事
争议调解组织具备的调解职能,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保障。
(三)深刻认识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体系的主要功能。
一是纽带功能。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是联接党和政府与广
大人民群众的纽带,是维护劳动人事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载体。
同时调解员参与调解活动,是公民积极参与管理国家、管理社会
事务的直接民主形式之一。二是稳压功能。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
稳定的社会环境,基层劳动人事调解组织通过健全的矛盾纠纷排
查网络,搜集信息,分析研判,及时发现纠纷隐患,第一时间予
以化解。三是宣传功能。调解工作通过调查取证、说理、引导到
达成协议,本身就是对当事人和相关人员法律知识、公民道德、社会公德的宣传和普及。四是促进功能。调解讲究法、理、情相
结合,依据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增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五是低耗功能。
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体系依托人民调解的现有基础建立,采取联动机制,节省了资源,降低了司法成本。
三、目前全市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按照人社部、省人社厅要求,从2010年至201 2年底,我市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镇街道调解、企事业单位调解、基层人民
调解组织调解等多渠道的基层争议调解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各
方参与的调解协调机制,最终达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横向到
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实现将大量的争议纠纷及时有效地化解
在基层的目标。70lO年是建立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的开局之年,我市下发了《沈阳市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实施方案》,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按照“统筹规
划、整体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强力推进基层调
解组织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得到了人社部调解仲裁
司副司长王振麒的高度评价。一是建立基层调解组织试点工作进
展顺利。目前,全市13个区、县(市)及3个开发区选择了
2—3个街道(乡镇)、社区(村)开展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建设的试点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合力抓,业务部门具体抓”的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工作机制。在事业单位
中选择了市教育局和市卫生局及其下属的东北育才学校和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试点建立了基层调解组织。二是“四级平台”初
具规模。在市司法、工会、企业家协会等多方协助下,市一区一
街道一社区四级平台建设已基本形成。三是“四种模式”特色突出。我市初步形成开放式社会化服务的基层调解网络体系,打造
了四种基本模式:依托就业平台建设,加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
能;依托司法所平台建设,加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依托综
治办“维稳”平台建设,加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依托企业
劳资双方沟通平台建设,加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职能。总之,我市的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工作,由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有着坚
实的工作基础,有着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的理念,有着一批专兼
职从事调解工作的人员,基层调解组织工作运行良好。应该说这
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省人社厅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有力指导,得
益于全市从事劳动人事工作干部职工的奋发努力,也得益于各级
司法、工会、企联和工商联等机关和部门、团体的大力支持和配
合。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看到我们的工作与新形势、新
任务的要求、与省人社厅的要求,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调解
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领域和环节,调解组织的作用发挥不够,调
解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队伍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解决。
2011年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工作目标:各区、县(市)、街道
(乡镇)、社区(村)、建立基层调解组织达到50%;各事业单位
建立基层调解组织达到50%;各级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建立调解组
织不少于70%。会同市总工会、市中小企业局、市企联在具备条件的3D0人以上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建立调解组织不少于70%。其
中在全市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开展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工作是今
年的工作重点。希望各单位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任务的重要性
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组织,周密
安排,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坚决打赢人事调解组织建设的这场
攻坚战。
四、在全市事业单位开展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中应把握哪些问
题?
在全市事业单位开展基层调解组织建设时间为三个月,年底
前结束,共分四个阶段进行,即:准备动员、落实机构人员、建
立工作程序、考核验收阶段。各单位开展此项工作时,一定要按
照“边明确职责,边配备人员,边充实完善,边开展工作,边取
得实效”的思路,扎实推进此项工作。要重点把握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明确责任要到位。各单位一定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组织架构的搭建是完成此项工作的坚实基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相关领导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多方协调,实现本
单位基层劳调组织建设的工作目标。
二是落实机构要到位。要尽快按照我市下发《关于加强人事
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进一步做好调解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各事业
单位的主管部门都要设立调解组织。其中,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职工人数较多的事业单位,要建立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三是人员配备要到位。人员到位是做好基层调解组织工作的保证,各单位一定要按照要求,配齐相关人员。调解员应选择懂
法律、业务精、素质高的人员来担任。
四是职责清楚要到位。要按照市基层劳调组织通知的要求,将工作任务、工作措施、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逐项逐条的细化。
要对每一名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做到对自己负责的工作职责清、政策清、程序清、对象清。
五是健全制度要到住。各单位要结合各系统工作实际,通过
调查研究,不断完善调解工作制度。建立案件登记管理、调解员
培训、文书规范、统计分析报告、档案管理等制度,统一规范人
事争议调解制度,推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六是机制联动要到位。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
团、办公室、信访等相关部门的联动作用,积极创新人事争议的工作机制,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使调解工作有效开
展。
七是能力提升要到位。要加强调解员的能力建设和规范操作
指导。要不断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培
训活动,不断提高调解员法律知识运用能力、争议处理能力、应
急处置能力和协调组织能力。
八是检查考核要到位。年底,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司
法局、总工会、企联/企协要联合组成检查验收工作组,严格按照《二O一一年度基层劳词组织工作百分考核标准》,对所有相
关单位和部门进行检查验收。
同志们,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是解决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
线”,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矛盾纠纷调处方式,连着公平正
义,连着社会民生,连着和谐稳定,连着政府形象。我们一定要
认清形势、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以深深的爱民情结,悠悠的为民情怀,殷殷的惠民情感,按照人社部和省人社厅的要
求,努力开创我市人事调解工作新局面。
第二篇:XX大学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规程(试行)
福州大学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规程(试行)
(2003年12月27日六届三次教代会暨八届三次工代会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及时妥善处理本校内部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保障学校和教职工的合法权
益,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秩序,发展良好的劳动关系,促进学校劳动人
事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东南强校”宏伟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工作规则》《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实施意见》成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并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规程所规定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当事人自愿申请,依据事实及时调解。
(二)同当事人民主协商。
(三)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四)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的权利。
第三条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对已达成的调解协议应当诚信履行。
第四条校内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含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及各单位劳
动人事争议调解小组)的调解工作适用本规程。
第二章调解组织和调解范围
第五条学校设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属教代
会和工代会下设机构。设立部门工会的单位设立调解小组,属二级教代会和工代会下设机构。
第六条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由下列人员组成:
(一)教职工代表3 人(由教代会推举产生)
(二)学 校 代表 3 人(由校长指定)
(三)工 会 代表 3 人(由校工会委员会指定)
(四)律师2人
校内各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小组由下列人员组成:
(一)教职工代表 2人;(由二级教代会推举)
(二)单位代表2人;(由单位领导自定)
(三)部门工会代表 2 人;(部门工会指定)
(四)总支纪检委员1人
各方推举或指定的代表只能代表一方参加调解组织。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校工会代表担任主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校工会。部门调解小组组长由部门工会代表担任。
第七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职责:
(一)主持调解,依法维护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检查、督促争议双方当事人认真履行调解协议。
(三)加强对教职工进行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做到调、防结合,减少劳动人事争议。
第八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调解学校或各单位与职工之间发生的下列争议:
(一)因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二)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社会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
(三)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调解的其他劳动人事争议;
第九条 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已依法就上述第九条的劳动人事争议向有关机关提出仲裁或诉讼的,调解委员会不再受理调解,已经受理调解的终止调解。
第三章申请和受理
第十条 校内基层单位发生的劳动人事争议,应当从劳动人事争议发生之日起10天内,当事人要求调解的,以书面形式向所在部门调解小组提出,并填写《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立案申请
表》。
第十一条申请人申请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的申请书,应当有明确的事实理由和请求。申请人对申请所述的事实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可要求申请人提供与案件相关的材料。
第十二条有共同申请理由的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在三人以上时,应推举代表(2-3人),否则不予受理。
第十三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在接到调解申请后,应当征询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对方当事人不愿意调解的,应作记录,在三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应在五日内做出受理或不受理申请的决定。受理立案的,进入调解程序。对不受理的,应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第十四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应在受理案件后的五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书副本送达给劳动人事争议的另一方当事人。另一方当事人应当在接到副本的五个工作日内,向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作书面答复。
第四章调解程序
第十五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及时指定专人对有关争议事项进行调查核实,做好笔录,并由调查人和被调查人签字。
(二)简单的争议,由调解组织指定2-3名调解员进行调解。复杂的争议,由调解组织负责人主持召开有争议双方当事人(代表)参加的调解会议进行调解。
(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在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争议事实和理由的陈述,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照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及依照法律法规制定的学校规章制度、劳动合同进行公正调解。
(四)经过调解达成协议后,可制作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工会代章)。协议书一式三份,由当事人双方和调解组织各执一份。双方当事人应严格履行协议。
(五)调解不成的,应作记录,并在调解意见书上说明情况,由调解组织加盖印章。调解意见书一式三份;争议双方当事人、调解组织各执一份。
第十六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当事人可提出要求其回避:
(一)是当事人一方或是当事人亲属的;
(二)与劳动人事争议有利害关系者;
(三)与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调解的。
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对回避申请要及时做出决定,并通知当事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主任(组长)的回避,由该组织成员集体决定。其他成员的回避,由主任(组长)决定。
第十七条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应当在接到当事人提出申请之日起30日内调解结束,到期未结束的,视为调解不成。
第十八条本校内的有关单位应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调查取证给予配合,提供方便。
第十九条劳动人事争议当事人应遵守调解纪律,维护调解秩序,不得激化矛盾。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条学校应支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在办公地点和物质上予以保障,其经费由学校承担。兼职的调解委员参加调解活动,需占用教学或工作时间,应按正常出勤对待,教师应计入工作量。
第二十一条本规程经校教代会审议通过,自校长颁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十二条本规程解释权属福州大学工会。
第三篇:创新流动人口管理 情系民生服务社会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 情系民生服务社会
------五一路街道积极探索提升新鹰城人均等化服务水平新路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上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已成为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五一路街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流动人口计生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新思路,确立河西社区为我办事处流动人口规范管理试点,依托新鹰城人温馨家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健全组织,强化领导,落实责任,促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度化、正规化。
为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办事处成立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组长由党工委书记冯国胜担任,副组长由副主任朱艳和工商所所长张保健担任,办事处其他班子成员各自分包社区,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目标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加强与公安、工商等部门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登记和管理工作。同时,以社区为单位,将各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行细化、量化,任务分解到每个计生专干身上,并与经济挂钩,实行奖惩兑现,从而提高每个计生专干的工作积极性。
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实现流动人口的高效管理。
1、依靠各种形式,深入广泛宣传,扩大流动人口对办证管理和懂法守法的知晓度。一是对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向他们发放明白卡,宣传流动人口管理的有关规定。使外出前能自觉办理婚育证明。与流出育龄妇女签订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书,确保按时寄回合格的孕检证明。二是对流入到本地的流动人口发放宣传折页、管理服务卡,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的服务,增强流动人口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达到流入人口能自觉的在流入三十日内向居住地社区主动提交婚育证明的效果。
2、落实管理责任。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街道、社区、单位二级流动人口管理责任,层层签订责任书。同时,要求各社区要与辖区内的出租房主、用工单位、流动人口雇主签定《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目标责任》,并告知其相关责任人要严格落实管理责任。
3、对流动人口进行分类型管理。将流动人口分为未婚男性、未婚女性、已婚男性和已婚女性四类分别管理。即:已婚女性为重点控制对象、未婚女性为注意调查对象、已婚男性和未婚男性为一般了解对象,不需要办理婚育证明,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4、做好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加快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将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全部录入电脑,积极通过区域协作,开展跨地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
息交换工作。逐步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跟踪管理和服务,不断提高流动人口信息系统数据准确率。
5、办事处建立了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大厅。为流动人口及时提供职业招聘、爱心帮扶等服务,切实体现了高效、快捷、便民及人性化的特点。
6、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健康服务。为辖区流动人口免费开展传染病防治、卫生防疫、心理咨询、妇幼保健等服务,积极开展B超、乳透等健康检查和生殖保健培训等。
7、与劳动就业部门联合开展中介服务,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培训、法律法规培训,定期公布用工工种、供需状况、用工信息定期发布,同时与劳动监察部门配合,及时查处拖欠工资、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不按规定要求落实劳动保护和安全防护要求等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行为。
8、定期召开流动人口座谈会,发放流动人口问卷调查,积极听取流动人口的建议,摸清流动人口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尽最大力量为流动人口提供人性化的管理和服务。
三、卸去心防,提高流动人员的认同感。
流动人口不只是我们城市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也应成为我们城市发展成果的分享者和参与者,我们办事处积极为其
提供相应的服务。积极满足流动人员的利益和权利。使其克服自卑感,让流动人口融入“五一”。
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享有法定的公民权利。他们勤劳、能吃苦、遵纪守法,不远千里来到我们这片热土,为卫东区的经济繁荣奉献自己的力量。为此,我们必有强化服务意识和引导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协调统一,充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真正使流动人口享受到“同一蓝天,共享阳光”的温暖。
第四篇:2012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
2012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在我市召开
今日,2012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在钦州高岭商务酒店七楼会议室召开。会议传达了2012年全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精神,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沈德海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会议对2011年全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取得的成绩作了全面总结,沈德强副厅长在讲话中还要求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要深入贯彻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先进表彰暨经验交流会和全国、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稳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全面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以仲裁院建设和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效能为目标,狠抓调解仲裁机构、制度、基础建设,提升调解仲裁机构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做出积极贡献。
钦州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洲,钦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苏云,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调解仲裁管理处处长曾德团出席了会议。
第五篇: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人民调解法》和《工会法》,切实发挥调解在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现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的意见》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为目标,整合各方资源,发挥部门优势,创新工作载体,实现劳动争议“五级联动”调处机制与人民调解机制、工会维权机制有机衔接,全面形成企事业单位自行调解、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参与调解、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组织调解、工会组织调解、人民法院诉讼调解、劳动争议仲裁调解和法律援助诉前调解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新格局,切实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立健全调解网络体系,夯实调解工作基础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等要按照原湖州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关于建立健全劳动争议“五级联动”调处机制的实施意见》及上级精神,在乡镇(街道)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在村(社区)和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事业单位建立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通过业务培训和行政推动,逐步扩大调解组织覆盖面和增强调解员队伍力量。2012年年底前,力争90%以上的乡镇(街道)、6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60%以上的事业单位和已建立人力社保和社会救助平台的村(社区)建立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全面建立人民调解服务窗口,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体系,为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夯实基础。
探索建立市级劳动人事争议“一庭一室一中心”调解工作格局。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市总工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市人力社保局、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局、总工会联合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中心,负责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指导与协调工作,牌子增挂在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并在市总工会派驻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与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合署办公,主要承担宣传咨询服务、接受委托调解劳动人事争议、指导企事业单位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等工作职责。
三、部门联动开展调解工作,积极化解劳动人事争议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和基层人力社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各种调解手段调解劳动人事争议。各级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要坚持“调解优先”的原则,把调解贯穿于案前、案中、案后的各个处理环节。通过委托调解,引导当事人到基层调解组织或派出庭先行调解。对双方当事人提出确认调解协议申请的,应当及时受理,对合法的调解协议应出具仲裁调解书。
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劳动人事争议纠纷过程中强化司法调解职能,对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组织调处纠纷工作加强业务指导,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确认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支持下达成的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对达成调解协议一方当事人反悔,起诉至人民法院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人民法院应当邀请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原调解员参加庭审旁听,案件办结后及时将判决或调解结果通报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扎根基层、分布广泛、方便快捷等特点,运用人民调解的方法积极化解劳动人事争议。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要依法将劳动人事争议纳入调解范围,主动受理或接受委托,积极调解本地区的劳动人事争议,对调处不成或拒绝调解的案件应当及时引导当事人通过当地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处理。
各级工会组织要利用工会覆盖面广、贴近劳动者的特点,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推动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消除纷争。建立完善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调解程序和调解制度,接受建议调解和委托调解,依法规范开展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并及时反馈委托调解情况。
乡镇(街道)、村(社区)调解组织要利用人脉关系广、熟悉当事人家庭背景等特点,通过当事人及当事人的亲朋好友开展调解工作,引导当事人快速达成调解协议。积极探索劳动争议和解建议书试点,引导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和解。
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要重视抓好争议纠纷的预防和调解工作,大力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完善企事业单位规章制度,主动协调解决劳动(聘用)合同履行及规章制度执行等方面的问题,提高自主解决争议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调解工作机制,推进调解工作常态化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工会组织等要建立健全调解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调解工作机制。通过制定调解组织工作规则,明确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的调解职责、调解范围、调解程序、调解纪律和权利义务,建立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做到年初有目标,年中有督查,年底有考核,通过考核通报表彰成绩突出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要建立统计分析和上报制度,掌握基层调解组织开展调解情况。各基层调解组织要建立调解台帐,每月上报统计报表,每季上报统计分析报告。二是落实责任,实行岗位责任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目标责任制,做到“小事不出企、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乡、急事不过夜”。对重点案件实行包案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人,限期办理,提高办案效率。建立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对存在重大过错、给当事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调解员,按照错案责任追究办法予以处理。三是定期交流,促进调解工作深入开展。各部门都要培育调解工作先进典型,从调解组织建设、调解员队伍建设到调解工作开展,都要树立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调解工作。要定期开展调解工作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剖析典型案件,对案件处理进行点评,推动调解工作深入开展。
五、明确部门调解工作职责,努力形成调解工作合力
各级人力社保部门要指导劳动人事仲裁机构和基层人力社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平台开展调解工作,支持协助企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建立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工作载体;联合工会组织、司法行政等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深入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建设,指导规范已建调解组织的调解行为;建立人力社保行政部门牵头,人民法院、司法行政部门及工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突发性、集体性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调解协调机制;加强对各类调解员进行法律知识、政策业务、调解方法和调解技巧培训,提高调解员队伍业务水平;加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的行政执法,做好调解与仲裁、审判的相互衔接;积极引导当事人到基层调解组织或派出庭先行调解,把争议化解在基层。
各级司法行政部门要依法履行人民调解指导管理职能,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设立劳动争议服务窗口,积极发展规模以上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功能的人民调解组织,大力推进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充实壮大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加强人民调解员业务培训,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中的积极作用;健全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援助制度,为困难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积极开展诉前调解,引导困难群众通过调解途径及时实现维权愿望;指导规范律师和司法鉴定机构积极开展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服务和司法鉴定,引导律师通过调解化解劳动人事争议。
各级工会组织要积极会同人力社保部门、司法行政部门重点推进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促进工会组织建设与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同步推进、同步落实;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网络和职能等资源,支持、帮助劳动者依法维权,引导劳动者通过调解、和解等方式化解劳动争议;做好劳动争议调解派出庭、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工作,落实工作人员和工作场所;积极开展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工作,利用工会组织遍布各类企业、贴近劳动者的优势,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咨询服务工作,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落实民主管理和职工保障等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有效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