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区中华门街道关于对构建大调解机制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5 11:2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秦淮区中华门街道关于对构建大调解机制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秦淮区中华门街道关于对构建大调解机制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秦淮区中华门街道关于对构建大调解机制的几点思考

xx市xx区首开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先河,这不是原有社会矛盾调解方式的简单综合,而是对调解方式的全面优化改革,是针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特点做出的必然选择,必将产生1加1远大于2的效果,有效地提高社会矛盾调解的质量和效率。

一、整合调解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主要以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企业改制、滞后行业的取缔(如三小车)等社会活动和政府行为带来的矛盾,具有复杂性、群体性、综合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加之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易引发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甚至带来社会动荡。一是构建调解网络。把民间调解、治安调解、信访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综合起来,组成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委组织协调、司法行政牵头实施、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多种调解主体协同作战、联合作战,多种调解方式多管齐下、联动运作的新格局,增强对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保证调处成功率。二是制定应急预案。预案的对象主要是大规模的群体上访和恶性社会矛盾。针对本地区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制定必要的应对策略和应急防范措施。在总体预案的基础上,各业务职能部门根据任务分解还要制定各自的应对细化方案。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综治部门牵头,定期召集联席会议,遇有任务随时召开。会议主要内容是各成员单位汇报社会矛盾情况,对当前社会矛盾的特点规律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应对方法措施。会后按要求抓好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及时反馈。

二、畅通信息渠道,掌握工作主动权。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具有动态性、可变性的特征,为准确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把握工作主动权,超前做好化解工作,防患于未然,应在信息的渠道上把好三个环节。一是下情的收集分析。基层组织设立的民调信息员、党团员,发挥了骨干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及时了解掌握民情、社情动态,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信息收集网络,尽快收集第一手资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形成对社会矛盾动态分析和发展预测判断,为决策提供依据。二是上情的发布。当前社会改革力度的加大、城建速度的加快,必然带来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再分配再调整,这是社会矛盾,更是群体性矛盾爆发的重要诱因。作为社会矛盾调解的专职机构,要及时把握政府部门的每一项决策,制定应对方案,做到有备无患。上级每个政策的出台,要积极提出化解社会矛盾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分忧,为人民谋利。三是信息的共享。打破过去调解机制行业封闭,各自为政的弊端,实现信息共享,力量整合。在坚持必要的联席会议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建立大调解信息网络,借助政务网等专业网、局域网,设立大调解专门网页,资源共享。

三、把握调解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具有多发性、广泛性、敏感性的特点,应该把工作的着眼点和重点放在应对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的群众关心、社会关注、性质严重的热点、重点问题上。一是在对象上突出群体性上访。群体上访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各级调解机构要把这类人员作为关注的重点,深入一线倾听呼声,真心实意帮助解决困难,超前做好思想工作。对个别挑头的个人根据法律法规,采取一些果断措施,力争把事态解决在可控阶段。对已发生的群体上访事件,要本着公开、透明、关心的原则,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兑现优惠政策,尽量化解矛盾,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二是在时序上抓好敏感时期社会矛盾的处理。社会矛盾是动态的,具有联发性、互动性的特征,有些易与国内外形势和重大社会活动产生联动反应。大调解部门要增强前瞻性,加大重要节日、全国性世界性重大活动期间调解工作力度,尤其是在某一时期连续发生几种不同类型的群体性社会矛盾的苗头,要高度关注,防止相互串连,带来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三是在内容上高度关注重大改革政策出台引发的社会矛盾。随着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一些重大的改革举措,有些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如国有企业的改制、事改企的推进、三小车取缔等都造成大批人员失去工作,这是引发群体性矛盾的高发期、高危期,大调解各部门要提前进入情况,协助有关部门搞好政策宣传,做好群众工作,及时发掘事故苗头,超前防范,防止矛盾激化。四是在人员上以老信访、老举报和具有一定社会号召力的知名人士为重点。这些人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个别人对社会有一定的不满情绪,有人振臂一呼,往往带来应者云集的爆发效应,要把这些人员作为关注的重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威之以法,把这类人员工作做好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抓好宣传教育,营造调解氛围。群众是社会矛盾调解的对象和主体,走上群体上访之路往往是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多次反映无果或不明~,不满情绪逐渐上升,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聚发而成。上访一旦发生,处在十分被动的境地。应把工作做在前面,搞好宣传教育,平息群众的不满情绪。一是在宣传的内容上,抓好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按级办事的自觉性。尤其是可能给部分群体利益带来损失的事件,更要将推行的依据、目的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政策的优惠、便民措施等向群众公开,以透明求公平公正,以公开求理解支持。二是在宣传的时效上,把握时机,抓好政策制度的宣传。政府每出台一个重大的决策或开展一项重大的活动,应在活动前和活动执行中重视宣传,借助各种途径和媒介,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活动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个人目的的实现途径,使居民群众心里明白,有数,就不会再有不满情绪,即使有一时想不通,工作也好做一些。三是在宣传的载体上,通过报刊、电视、告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直接向群众宣传。采取走村到户和召开相关人员会议的方式,面对面把政府的政策传达给群众,听取群众的呼声,做好调解工作。

第二篇:秦淮区中华门街道关于对构建大调解机制的几点思考

xx市xx区首开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先河,这不是原有社会矛盾调解方式的简单综合,而是对调解方式的全面优化改革,是针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特点做出的必然选择,必将产生1加1远大于2的效果,有效地提高社会矛盾调解的质量和效率。

一、整合调解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主要以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企业改制、滞后行业的取缔(如三小车)等社会活动和政府行为带来的矛盾,具有复杂性、群体性、综合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加之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易引发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甚至带来社会动荡。一是构建调解网络。把民间调解、治安调解、信访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综合起来,组成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委组织协调、司法行政牵头实施、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多种调解主体协同作战、联合作战,多种调解方式多管齐下、联动运作的新格局,增强对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保证调处成功率。二是制定应急预案。预案的对象主要是大规模的群体上访和恶性社会矛盾。针对本地区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制定必要的应对策略和应急防范措施。在总体预案的基础上,各业务职能部门根据任务分解还要制定各自的应对细化方案。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综治部门牵头,定期召集联席会议,遇有任务随时召开。会议主要内容是各成员单位汇报社会矛盾情况,对当前社会矛盾的特点规律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应对方法措施。会后按要求抓好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及时反馈。

二、畅通信息渠道,掌握工作主动权。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具有动态性、可变性的特征,为准确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把握工作主动权,超前做好化解工作,防患于未然,应在信息的渠道上把好三个环节。一是下情的收集分析。基层组织设立的民调信息员、党团员,发挥了骨干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及时了解掌握民情、社情动态,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信息收集网络,尽快收集第一手资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形成对社会矛盾动态分析和发展预测判断,为决策提供依据。二是上情的发布。当前社会改革力度的加大、城建速度的加快,必然带来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再分配再调整,这是社会矛盾,更是群体性矛盾爆发的重要诱因。作为社会矛盾调解的专职机构,要及时把握政府部门的每一项决策,制定应对方案,做到有备无患。上级每个政策的出台,要积极提出化解社会矛盾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分忧,为人民谋利。三是信息的共享。打破过去调解机制行业封闭,各自为政的弊端,实现信息共享,力量整合。在坚持必要的联席会议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建立大调解信息网络,借助政务网等专业网、局域网,设立大调解专门网页,资源共享。

三、把握调解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具有多发性、广泛性、敏感性的特点,应该把工作的着眼点和重点放在应对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的群众关心、社会关注、性质严重的热点、重点问题上。一是在对象上突出群体性上访。群体上访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各级调解机构要把这类人员作为关注的重点,深入一线倾听呼声,真心实意帮助解决困难,超前做好思想工作。对个别挑头的个人根据法律法规,采取一些果断措施,力争把事态解决在可控阶段。对已发生的群体上访事件,要本着公开、透明、关心的原则,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兑现优惠政策,尽量化解矛盾,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二是在时序上抓好敏感时期社会矛盾的处理。社会矛盾是动态的,具有联发性、互动性的特征,有些易与国内外形势和重大社会活动产生联动反应。大调解部门要增强前瞻性,加大重要节日、全国性世界性重大活动期间调解工作力度,尤其是在某一时期连续发生几种不同类型的群体性社会矛盾的苗头,要高度关注,防止相互串连,带来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三是在内容上高度关注重大改革政策出台引发的社会矛盾。随着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一些重大的改革举措,有些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如国有企业的改制、事改企的推进、三小车取缔等都造成大批人员失去工作,这是引发群体性矛盾的高发期、高危期,大调解各部门要提前进入情况,协助有关部门搞好政策宣传,做好群众工作,及时发掘事故苗头,超前防范,防止矛盾激化。四是在人员上以老信访、老举报和具有一定社会号召力的知名人士为重点。这些人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个别人对社会有一定的不满情绪,

第三篇:秦淮区中华门街道关于对构建大调解机制的几点思考

xx市xx区首开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先河,这不是原有社会矛盾调解方式的简单综合,而是对调解方式的全面优化改革,是针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特点做出的必然选择,必将产生1加1远大于2的效果,有效地提高社会矛盾调解的质量和效率。

一、整合调解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主要以征地补偿、拆迁安置、企业改制、滞后行业的取缔(如三小车)等社会活动和政府行为带来的矛盾,具有复杂性、群体性、综合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加之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易引发群体上访事件的发生,甚至带来社会动荡。一是构建调解网络。把民间调解、治安调解、信访调解、行政调解、诉讼调解综合起来,组成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委组织协调、司法行政牵头实施、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形成多种调解主体协同作战、联合作战,多种调解方式多管齐下、联动运作的新格局,增强对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保证调处成功率。二是制定应急预案。预案的对象主要是大规模的群体上访和恶性社会矛盾。针对本地区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制定必要的应对策略和应急防范措施。在总体预案的基础上,各业务职能部门根据任务分解还要制定各自的应对细化方案。三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综治部门牵头,定期召集联席会议,遇有任务随时召开。会议主要内容是各成员单位汇报社会矛盾情况,对当前社会矛盾的特点规律进行讨论分析,提出应对方法措施。会后按要求抓好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及时反馈。

二、畅通信息渠道,掌握工作主动权。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具有动态性、可变性的特征,为准确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把握工作主动权,超前做好化解工作,防患于未然,应在信息的渠道上把好三个环节。一是下情的收集分析。基层组织设立的民调信息员、党团员,发挥了骨干等各方力量的作用,及时了解掌握民情、社情动态,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信息收集网络,尽快收集第一手资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形成对社会矛盾动态分析和发展预测判断,为决策提供依据。二是上情的发布。当前社会改革力度的加大、城建速度的加快,必然带来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再分配再调整,这是社会矛盾,更是群体性矛盾爆发的重要诱因。作为社会矛盾调解的专职机构,要及时把握政府部门的每一项决策,制定应对方案,做到有备无患。上级每个政策的出台,要积极提出化解社会矛盾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分忧,为人民谋利。三是信息的共享。打破过去调解机制行业封闭,各自为政的弊端,实现信息共享,力量整合。在坚持必要的联席会议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建立大调解信息网络,借助政务网等专业网、局域网,设立大调解专门网页,资源共享。

三、把握调解重点,抓住主要矛盾。针对当前社会矛盾具有多发性、广泛性、敏感性的特点,应该把工作的着眼点和重点放在应对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的群众关心、社会关注、性质严重的热点、重点问题上。一是在对象上突出群体性上访。群体上访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结果。各级调解机构要把这类人员作为关注的重点,深入一线倾听呼声,真心实意帮助解决困难,超前做好思想工作。对个别挑头的个人根据法律法规,采取一些果断措施,力争把事态解决在可控阶段。对已发生的群体上访事件,要本着公开、透明、关心的原则,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兑现优惠政策,尽量化解矛盾,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二是在时序上抓好敏感时期社会矛盾的处理。社会矛盾是动态的,具有联发性、互动性的特征,有些易与国内外形势和重大社会活动产生联动反应。大调解部门要增强前瞻性,加大重要节日、全国性世界性重大活动期间调解工作力度,尤其是在某一时期连续发生几种不同类型的群体性社会矛盾的苗头,要高度关注,防止相互串连,带来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三是在内容上高度关注重大改革政策出台引发的社会矛盾。随着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一些重大的改革举措,有些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如国有企业的改制、事改企的推进、三小车取缔等都造成大批人员失去工作,这是引发群体性矛盾的高发期、高危期,大调解各部门要提前进入情况,协助有关部门搞好政策宣传,做好群众工作,及时发掘事故苗头,超前防范,防止矛盾激化。四是在人员上以老信访、老举报和具有一定社会号召力的知名人士为重点。这些人在当地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个别人对社会有一定的不满情绪,有人振臂一呼,往往带来应者云集的爆发效应,要把这些人员作为关注的重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威之以法,把这类人员工作做好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抓好宣传教育,营造调解氛围。群众是社会矛盾调解的对象和主体,走上群体上访之路往往是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多次反映无果或不明真相,不满情绪逐渐上升,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聚发而成。上访一旦发生,处在十分被动的境地。应把工作做在前面,搞好宣传教育,平息群众的不满情绪。一是在宣传的内容上,抓好法律法规和典型案例的宣传。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按程序办事、按级办事的自觉性。尤其是可能给部分群体利益带来损失的事件,更要将推行的依据、目的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政策的优惠、便民措施等向群众公开,以透明求公平公正,以公开求理解支持。二是在宣传的时效上,把握时机,抓好政策制度的宣传。政府每出台一个重大的决策或开展一项重大的活动,应在活动前和活动执行中重视宣传,借助各种途径和媒介,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活动的重大意义,正确把握个人目的的实现途径,使居民群众心里明白,有数,就不会再有不满情绪,即使有一时想不通,工作也好做一些。三是在宣传的载体上

第四篇:对构建大文化传媒行业体制的思考

对构建大文化传媒行业体制的思考

傅才武

2014年第2期 ——文化视野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文化体制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在目前传媒行业基于原有的“技术分类—专业分工—行业分系统”,及其依赖“类型技术”划分专业边界和行业制度的文化体制架构下,已经越来越受到来自高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的巨大挑战,亟需构建大文化传媒行业体制。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数字技术的平台效应能抹平由类型技术所支撑的传统文化业之间的专业性差异及边界。借助于数字技术平台可以整合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物博物馆等行业,形成以数字生产、数字传播和数字消费为基础的“大文化传媒行业”。在此基础上确立国家大文化传媒管理体制,有助于进一步廓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形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红利”。

一、文化行业分工的背后是技术分类,由此构成传统文化行业体系

我国传统文化行业体系形成于建国初期,是基于类型技术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分工结构。传统“类型技术”包括表演、广播、电影、电视、出版、文物保护等,界定了基本范围,并产生行业制度管理模式,因此在文化行业之间形成明显的界限和壁垒。

从历史纵向来考察。农耕社会以身体技能为基础产生了绘画、雕刻、戏剧、民间工艺等行业,逐步演进为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艺术行业基础。第一次技术革命使造纸术和印刷术得到改进和提升,催生出分工细化、规模生产的近代出版业,开启了纸质传媒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带入电气时代,促进了近代音乐及广播电影电视行业的形成。第三次技术革命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带入了信息时代,促进了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产业等现代数字文化行业的兴起。

从技术哲学的眼光看。传统文化行业架构的确立,得益于类型技术的“标识功能”。工具既是人与动物本质区别的要素,也是人们认识社会和标识事物的标尺。如根据工具来划分旧石器、新石器、青铜、铁器时代一样,人们也利用表演、声像、造纸、印刷、保存修复等技术作为工具标尺来“标识”演艺行业、广播电影电视行业、出版行业、文物博物馆行业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待文化行业大多把它看成组织系统而不是技术系统。究其原因,制度本质上是一种显性规定,容易让人看到边界;而技术则是一种隐性规定,具有“自隐特征”。因此,外部观察者很难直接感受隐藏在行业组织内的技术边界,久之则形成“内容是本质、技术是手段”的集体无意识状态。

技术类型所固有的范式构成了文化行业的合法性基础。通过技术的类型特征对文化组织进行“标识”和分类,形成了文化行业系统进行自我认同的物质基础和观念基础,也是形成行业制度意识形态的重要来源。在由技术范式划定的社会(行业)领域,人们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过程中,“内生”出共同的利益取向和价值认同,进而形成一整套维护其地位和利益的独特话语系统,凝结为一种团体和社会共识,即行业制度意识形态。由此,传统文化行业制度被赋予合法性,并形成我国独特的超稳定社会行业结构。

二、类型技术与平台技术是性质不同的技术体系,对技术管理结构和生产关系模式具有不同的要求

类型技术是指某一类性质相同、功能互补的专业技术集合,是解决某一类生产和消费的技术模式。它可以支持建立一个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或产业链,如演艺产业、出版产业、新

闻产业、广播电视产业等。类型技术因其明晰的外部边界而具有强烈的排他性特征。基于这种技术范式建立的文化行业系统,必须遵循技术轨道发展方向。因此,传统文化行业系统结构具有自我强化的动力和功能。平台技术则是指基于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平台技术具有开放性和通用性特征,能为任何开发者的创建应用提供基础服务。与类型技术不同,平台技术可以同时为众多产品生产线或产业链提供共享技术支持,能够为类型技术提供信息平台、数字平台和网络平台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平台技术构成了所有类型技术的“母体”。以云计算为核心的各种云平台构成的平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类型技术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环境。平台技术能够为类型技术提供通用性基础,因而具有包容性特征。从技术类型与制度结构的关系看,类型技术对应专业型管理结构,它与科层官僚体制有着良好的匹配性。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的科层官僚体制的日益普及和强化,实际上与类型技术精细化进程相伴随。平台技术对应网络型管理结构,它与扁平化管理体制存在较好的匹配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借助于数字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业已不需要众多的“管理层级”,结构扁平化趋势明显。

区分类型技术和平台技术的意义在于,不同技术类型的创新进程对制度创新的作用不同。类型技术的渐进变迁一般难以推动行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而平台技术的创新将会对文化行业制度的整体性变迁提供强大动力。

三、平台技术抹平了类型技术的轨道特征,消解了传统文化行业分工的合法性

文化行业体制下的文化市场存在“物理隔绝”,而虚拟世界中的行业壁垒则会被打破。数字技术能够为各个行业提供共存“底盘”,推动文化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数字技术将重建类型技术的范式并改变其技术轨道,对表演、广播、电影、电视、出版及文物保护等传统技术冲击、融合,形成数字表演、数字广播、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数字文物遗产保护等新的技术形态,逐步向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具有兼容性和通用性方向发展,从根本属性上抹平了支持传统文化行业分工的技术类型特征。因此,数字技术的出现及发展,本身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会革命。

在重建类型技术范式过程中,数字技术逐步消减了类型技术的阶梯性特征。在文化消费上,技术类型阶梯递进的特征,体现为“审美替代效应”。如电影对戏剧、电视对电影、数字音乐对模拟音乐、电子书对纸质书、网络音视频产品对传统音视频产品、移动终端对互联网终端。表明高技术产品对低一层级产品因其天然效率优势而具有替代性。数字技术赋予类型技术新的技术范式,为技术相对落后的文化行业超越类型技术的阶梯性特征提供了可能。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数字技术的平台效应,模糊了传统文化行业系统的边界,数字技术与戏剧表演、音乐、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文物博物馆等的深度融合,产生诸多交叉性、互渗性的“蓝海”行业或领域。边界模糊、技术互渗、产品互补的新业态将使传统文化行业边界分割的技术壁垒消减。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跨越体制鸿沟的力量,将从根本上动摇和消解传统文化行业管理制度的合法性,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突破现在的行业壁垒提供新的渠道。

四、互联网和大数据奠定“大文化传媒行业”的技术基础,构建大文化传媒体制,体现生产关系对文化生产力的能动性

从文化领域创新的发展历程看。基于数字和信息的技术创新,超越历史上任何一种创新。数字与信息技术的平台技术特征,对文化市场一体化进程提出了明确要求,并提供了整合行业的基础条件。这种基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在生产关系领域,即突破传统小文化行业的管理方式,重建新型大文化行业的制度基础,推动文化行业的融合创新进程。数字信息技术对演艺、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物博物馆等类型技术的重建,在上层建筑领域必须确定一种全新的制度结构,即超越传统文化行业体制的“大文化传媒体制”。数字信息技术将使基于行政性垄断所形成的障碍逐步瓦解,引起“政府—市场”边界的移动,市场一体化力量的扩张与政府管理职能的缩减,将瓦解“文化部—文化艺术行业”、“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广电行业”、“国家文物局——文物博物馆行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大文化传媒体制应当是一种以生产效率为导向设计的管理流程。首先需要将业务相近、管理重叠的多部门合并,建立“大文化部”,并用具有大文化观念的“文化传媒”话语,代替传统的“文化、广电、出版、文物”话语。同时,按照“决策、执行、评价监督三分离”原则,形成有利于资源开放性配置、社会化大系统循环的职能管理流程,规避传统行政职能分工中常见的“帕金森现象”和“孤岛行为”,使政务流转从繁杂的纵向管理与横向联系中,优化为深度的内部有机衔接。

五、简要结论

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对当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尚未引起人们深入、全面的警醒与反思。在信息时代,文化发展模式已从熊彼特的“线性技术推动模型”转向罗斯韦尔的“网络化过程”。文化生产和消费过程不再完全依靠行业系统,而是越来越多的依靠国家战略、文化科技融合框架和政企的合作伙伴关系。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因此,重新考量文化行业体制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如何调整文化行业领域之内的生产关系,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体制如何适应当今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增强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我国文化体制管理模式面临着结构再造、建立“大文化传媒体制”的迫切要求。■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第五篇:街道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文章标题:街道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街道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重要因素,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的最根本体现。我们认为街道的核心是社区,如何建设好社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正如胡锦涛总书记的指出的那样,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介与我街道实际,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构建和谐街道,要正确认识街道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街道是城市的基础,是与老百姓联系最密切的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作用不可估量。

街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协调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存在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不慎、不当,都会使矛盾加剧、激化,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从而影响到改革与发展各项目标的实现。街道应发挥党和政府最基层派出机构的作用,通过引导居民自治,加强社区建设,改善居民生活和生活环境,为群众排忧,为百姓解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进门。通过过深、过细、过实的群众工作化解群众的意见和不满,调解社会矛盾,体现社会公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街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综合性管理作用。街道的职能决定了街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综合性管理作用。街道所担负的社区建设、民主法制、扶贫帮困、社会保障等工作,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以人为本”的特征,也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基础;街道设立综治办,计生办,民政救助站、劳动保障平台等7个职能部门,49项职能工作,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婚姻观、倡导移风易俗、铲除邪教、破除迷信,在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方向起着积极导向和推动作用;通过双拥共建活动的开展,巩固和发展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通过辖区内党建“”工作新格局的建立,整合资源,达到优势互补、共驻共建;通过社区党组织对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启迪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人大、统战等工作进社区,畅通了民主渠道,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创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街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民生性保障工作。社会保障工作是社会稳定的“减震阀”。街道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的最后一道防线。街道可以通过增加社区服务项目,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捐助工作的开展,弥补政府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的不足,来维护居民的生活权益。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安定祥和的生活环境。

二、构建和谐街道,要下力实施好以下几项“工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区各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积极探索社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街道的经济、社会各方面快速协调发展。就当前状况看,构建和谐街道要下大力实施好以下几项“工程”:

(一)、以完善辖区服务功能为主题的“民心工程”。衡量街道建设搞得好不好、成功不成功的唯一标准,是看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因此,我们开展街道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做实事。着眼于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围绕安居乐业,在服务居民上狠下功夫,建立区、街、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扩大服务项目,形成残疾人服务、老年人服务、家政家教服务、商业网点服务、休闲娱乐服务、康复医疗服务、治安综合服务、再就业服务等全方位、多形式的便民服务体系,形成“难有所帮、残有所助、弱有所持、老有所养”的社区服务新格局,实现居民一般性服务基本不出社区。通过建设15分钟“就医圈”为契机,进一步畅通了街情民意的“绿色通道”,在街道、社区架设居民与党和政府沟通的桥梁,对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和信息分类进行处理,紧急的事情及时做、棘手的事情勇于做、热点的事情重点做、扶贫帮困的事情经常做、发生矛盾的事情协调做,真正让群众满意。

(二)、以关心困难群体生活和再就业工作为重点的“帮扶工程”。帮助解决辖区困难群众生活是街道、社区组织应尽的责任。要发挥街道、社区组织贴近群众的优势,对困难群体深入调查,摸清底数,提供零距离、亲情

化的服务,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辖区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同时,建立低保家庭备案登记制度,根据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变化的情况,随时决定增发、减发或停发保障金,切实发挥最低生活保障的“兜底网”作用。积极开展邻里互助、社会救助活动,在有条件的街办、社区兴办“爱心超市”,通过单位捐赠、个人捐赠、慈善机构捐赠、贫困资金购买等方式,筹集衣物、日常生活用品等,向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免费发放,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保障是基础,就业是出路。要发挥社区服务领域广、服务项目多、就业门槛低、就业潜力大的优势,大力开发利民便民服务岗位,通过政府购买方式,挖掘社区保洁、保安、保绿等公益性服务岗位,帮助更多的下岗职工在社区实现就业,努力创建“无下岗失业楼院、无下岗失业社区、无下岗失业街道”。

(三)、以社区信息网络为手段的“数字工程”。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社区,是提高社区管理效率,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各社区居委会配备电脑,对社区实行微机化管理。充分利用网络联系千家万户的这一现代手段,依托电子政务网络,逐步搭建一个市、区、街道、社区联网的居民服务中心平台,同时建立“116190”服务热线。在中心平台的数据库中录入区内所有居民家庭住址、电话等资料,以及加盟服务的区内社区服务企业和志愿者资料。实现社区服务供给和居民服务需求的最佳快捷组合,逐步形成符合信息时代的社区服务模式。

(四)、以辖区稳定为目标的“平安工程”。辖区稳定是整个城市社会稳定的前提。切实加强辖区治安综合治理,努力为居民营造一个安定的居住环境。建立辖区安全防范的长效机制。同时,充分发挥居民小组、楼层中心户、社区居委会的作用,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工作网络。建立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人防、物防、技防并举的群防群治体制。着力抓好社区整合后的社区警务建设,逐步增加社区警力,增强社区居民的安全感。

(五)、以发展辖区经济为导向的“命脉工程”。经济发展不够,这是制约构建和谐街道建设的关键因素。近几年,区委、区政府为进一步促进乡、街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不断壮大街道经济实力,充分调动其大力发展经济、培植税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于06年8月颁布了“财税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并制定经济工作考核目标责任制。各个镇、街在抓项目和抓民营经济发展上下了不少功夫,使各个镇街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实力提高,居民生活得到改善。但从全区经济发展的情况看,还存在民营企业规模小、经济总量低的问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大项目支撑,尤其是高、精、尖的项目不多的问题;企业的管理落后,许多企业还没有跳出家族式管理的圈子。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从城市街道的实际情况看,企业逐渐迁出,新建小区逐年增多,税源逐年减少。这些都是构建和谐街道必须解决的问题。构建和谐街道和社区,必须依赖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必须拥有与构建和谐社会匹配的财力和物力。从当前情况来看,街道在构建和谐街道中,还缺乏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在今后一段时间要坚持项目支撑,培育骨干企业。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定项目,搞好项目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保证项目的成功率。从发展的需要上项目,坚持高科技、高效益。用优势产品带动优势产业,形成有机的发展链条。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企业骨干群。

三、构建和谐街道,要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为保障。

建设和谐街道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在以往的街道建设实践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和谐街道”这一概念,但在事实中不论从工作思路、政策措施或多或少已经包括了这一内容,各项工作都与建设和谐街道紧密相关,都为今后更好地建设和谐街道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必须看到,明确提出建设和谐街道这一重大任务,这使街道建设的主题更凸显了时代特征,使街道工作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联系更紧密了,也对街道的各项工作要求更高了;还要看到,明确提出建设和谐街道这一重大任务,进一步体现了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这一要求。我们不仅工作上要依靠街道,更要建设街道、帮助街道、扶持街道,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和谐街道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

(一)、要更加注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形成常抓不懈的工作合力。

建设和谐街道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加强领导,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使工作富有成效。要健全和完善现有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政领导更加有力、部门配合更加密切、社会参与更加踊跃的新局面。一是党政领导要更加有力。要积极争取把建设和谐街道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通过健全组织、出台文件、召开会议、政策支持、资金保障等有力措施,不断加大对街道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我们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建立街道建设工作联席会议、街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对领导和指导街道、社区建设工作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二是部门配合要更加密切。各部门尤其是依托社区开展工作的部门既要依法行政、各司其职,也要关心基层、关心社区,多体谅他们的难处,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三是社会参与要更加踊跃。要号召驻辖区单位、辖区民间组织、物业组织参与建设和谐街道、和谐社区中来,并形成机制。一切有利于建设和谐社区的行为都要得到支持,愿望都要得到尊重,劳动都要得到肯定,价值都要得到认可,精神都要得到弘扬。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辖区居民参与建设和谐社区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建设美好家园的能力,把“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这句口号变成每位社区成员的自觉行动。

(二)、要更加注重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工作力量

街道的每一个部门及工作人员是各项工作的直接承担者,是上级部门与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肩负着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服务居民的重要责任。要多管齐下,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是要加强街道、社区党组织和街道、居委会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的能力。从推动落实街道、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入手,以及养老、医疗、工伤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和保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要认真贯彻落实200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力争在3—5年内每个社区都有一名大学生。二是要加强政府垂直部门专职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政府垂直部门专职工作者主要是指有关部门转变职能,工作在基层、服务辖区居民的部门。多是从事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的人员。他们是在新形势下,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新形式下应运而生的一支新兴街道工作力量。从我国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趋势看,街道专职工作者将会成为我国街道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搞好街道工作的重要力量。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使街道专职工作者走知识化、职业化的道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街道专职工作者考核、奖惩办法,建立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三是要加大辖区志愿者队伍的培育力度。目前,我街道有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多名社区志愿者,但要看到,真正起作用的组织、真正坚持经常志愿服务的人还不是太多。要提高现有志愿者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自律力,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建立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工、青、妇、残、老等群团组织的志愿者进入社区开展活动,并在社区吸纳对象;教育、引导广大居民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开展互助、帮扶活动,努力把社会上、社区里有爱心的人们联合起来,团结起来,组织起来,行动起来,让一切爱心充分展示,让一切善举竞相推出,以造福于社区,造福于居民。

(三)、要更加注重激励机制建设,推动社区建设的持久发展

激励机制是建设和谐社区的重要杠杆,应引起高度重视。一是立足基层,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及时总结和推广工作实践中的好经验。要鼓励创新,鼓励创造,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创造活力,形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社区建设格局。二是积极与新闻宣传部门、媒体舆论配合,大力宣传建设和谐社区中的好人好事。特别是那些热心群众工作、乐于奉献的人的事迹;那些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事迹;那些慈善公益、扶贫济困的事迹,在社会上形成有利于建设和谐社区的氛围。三是注意用先进典型引领实践活动。以往的实践证明,典型引路是推进社区建设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建设和谐社区中,我们要继续用好这一手段,开展好建设和谐社区示范活动。示范活动要从社区内的楼院、门栋、家庭抓起,从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和文明祥和等基本任务和目标要求抓起,从解决社区居民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落实各项政策抓起,从自身特色、自身优势抓起,努力形成建设和谐社区的示范效应。街道可以采取适当形式,对建设和谐社区示范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予以命名表彰,以推动工作的深入持久开展。

(四)、要更加注重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指导建设和谐社区的工作水平

建设和谐街道,是一项新的重大使命,我们还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没有掌握,还有许多领域没有认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还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因此,迫切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加强调查研究。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理论的研究;加强对国外城市发展、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加强对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居民自治机制的研究;加强对完善和培育社区组织体系,特别是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街道建设中作用的研究;加强对改进各项服务工作,形成行政机制、市场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志愿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合力机制的研究;加强对有中国特色社工、义工队伍的研究;加强对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社会管理网络的研究;加强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研究;加强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社区建设分类指导的研究。要做到继续“一手抓实践推进,一手调查研究”,通过专题调研、理论研讨等形式,不断提高调查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指导工作水平。对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部门自己能够解决的,应该尽快出台文件、制度予以规范;需要几个部门联合解决的,要及时协商出台政策、办法予以实施;需要报请党委、政府解决的,要及时报请党委、政府决策。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他们的人才智力优势,组织专家和学者有针对性地跟踪、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和谐街道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把握工作的规律性,增强创造性。

构建和谐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街道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全局中,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第一追求,就一定能创建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社会。

《街道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街道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下载秦淮区中华门街道关于对构建大调解机制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秦淮区中华门街道关于对构建大调解机制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构建和谐婚姻的思考

    对构建和谐婚姻的思考(当代婚姻社会学期末论文)外语学院 旅游英语072班074050346颜小云对构建和谐婚姻的思考“家和万事兴”,重视家庭和谐关系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的优良传统。中......

    对构建地税廉政文化的思考

    对构建地税廉政文化的思考2011-04-21 15:47:43 | 来源:湖南省通道地税局 | 作者:魏剑林地税廉政文化是地税干部在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以“廉洁奉公、秉......

    对构建和谐工商的思考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

    对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对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思考 我国经过30多年的农村改革,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同时也应看到,联产承包责任制虽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由于缺乏......

    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考 作者:卿彰谦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的政治生活已有了重大变化发......

    关于构建区域性“大党建”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区域性“大党建” 社区 党组织论文摘要:社区党建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对街道慈善机构发展的体会思考

    扶弱济困、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在社会小康生活全......

    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文章标题: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食品药品安全是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认清食品药品监管在构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