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自治区社会管理创新调研会上的发言
在社会管理创新调研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司法局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为已任,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自治州、***政法工作会议精神,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为工作主线,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和反恐严打四项重点工作,大力开展抓源头、抓根本、抓基础的平安建设细胞工程,抓好“五五“普法总结和“六五”普法的启动,全面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走向深入;全面铺开社区矫正工作,有效管控好社会服刑人员;进一步推进行业、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建设,形成大调解格局促进矛盾纠纷的多渠道化解;通过接进来,走下去的方法,把法律援助触角深入到农村牧区的千家万户,确实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创新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的工作方法,确保他们自食其力地溶入社会。下面将我们的具体做法向领导汇报如下:
一、深入推进普法宣传教育和“法治六进”工作,促进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创新普法宣传教育方式,采取大宣传与小宣讲相结合的方式,深化普法效果。并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县委、政府综合考核目标,通过召开联席会、检查督导等方式,充分发挥“法治六进”牵头单位的作用,加强对全县“法治六进”全面工作的检查指导,促进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去年开展各类宣传活动83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发放普法挂图1000余套,现场解答法律咨询800余人次。举办法制专题讲座142场次,举办法制业务骨干培训12场次,培训骨/
5干1000余人,累计受教育的各族群众10万人次。当年荣获“全国第五个五年普法宣传教育先进县”称号、荣获自治州“五五”普法先进单位;荣获自治州“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今年,要依据《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以启动“六五“普法为契机,以法治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创新普法宣传方式,在全县逐步重点抓好十大“样板工程”,即:一个乡镇的法治文化中心、一个牧区定居点法治文化社区、一个法治文化校园、一条法治文化街、一个法治文化广场、一个法治文化商场、一个法治文化公园、一个法治文化居民区、一个法治文化企业、一个法治文化车站,确保法治文化覆盖全县,成为***“六五”普法的品牌。大力开展法治乡镇、单位、村(社区)创建活动,并力使创建单位达到20%以上,到2015年末,全县法治乡镇、单位、村(社区)创建率达到80%以上。
二、以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为契机,加大人民调解的工作力度,促进社会矛盾有效化解
***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工作衔接联动为平台,大力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一是为构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衔接联动的大调解格局,***政法委领导亲自主持“三调”工作联席会,每周五上午,带领法院、人大法工委、政府法制办、信访局、司法局主要领导,深入到矛盾纠纷比较多的一个乡镇或单位,听取乡镇领导的工作汇报,帮助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明确责任人,限期化解矛盾的时限,有效地促进了矛盾纠纷的化解。司法局坚持能调就调的原则,将人民调解工作延伸到法院,在法院设立了人民调解窗口,并派出专职人员调解协助法院进行诉前调解,大大地降低了诉讼数量;并总结和推广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的工作经验,在设立基层法庭的乡镇开
展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工作试点,加强基层司法所、基层法庭与当地乡镇党委、政府的联系,通过相互配合,促使矛盾纠纷通过非诉讼方式得以解决。
二是深入开展“一村(社区)一名法工包联工作机制,使全县7名律师、22名法工深入到村(社区)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文书代写、帮教人员走访活动之中,彻底解决村(社区)法律力量不足的实际。
三是深入开展基层“星级调解员”评选活动,按照每季度评选,年终表彰的方式,并分层次,提高人民调解员“一案一补”奖励报酬兑现标准,进一步调动人民调解的工作热情;全县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调解能手,其中有一名获得了自治区优秀调解能手称号,有三名获得了自治州优秀调解能手称号。
四是依据《人民调解法》,认真指导行政执法部门建立健全行业、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特别是探索在交警大队、医院设立专门的行业调解组织,重点解决医患纠纷和交通肇事中的民事赔偿纠纷;同时,指导企业事业单位逐步建立调解委员会,去年全县基层人民调解员调解各矛盾纠纷1473件,调解成功1440件,调解成功率为97.3%。今年计划将调解数量提高8个百分点,使各类矛盾纠纷调解数达到1500件。
三、全力以赴地办好法律援助这项民心工程,确保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地维护
通过“接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在继续接待好社会特困群众法律援助的基础上,采取加大法律援助宣传力度,降低法律援助门槛,简化法律援助审批程序的方式,充分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重点加大了对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家庭权益保障和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当年***法律援助中心办结法律援助案件131件,与上年相比增长146%。今年力争在去年的基础上,再提高3个百分点,努力做到应援尽援,确实把政府的民心工程实做实好。
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特殊群体的管理水平
(一)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成效明显。
一是加强基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组织建设,形成安置帮教网络,达到乡镇领导包村组、村组干部包“两劳”释放人员的要求。二是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移交对接工作,为每名帮教对象逐人建档立卡,实行乡镇干部每人联系一名帮教对象,司法所与公安派出所联合走访帮教对象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措施,确实把帮教工作做细做实。三是通过与人事劳动、工商、税务等部门联系,在就业培训、就业信息和就业优惠政策方面向“两劳”释放人员倾斜,促使他们早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四是初步探索建立帮教过渡基地的方式,采取一帮
一、多帮一结对子的方法,及时解决帮教对象生活、思想上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确实把帮教对象的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内。截止日前,全县***名刑释解教人员无一人重新犯罪。
(二)社区矫正工作开局良好。
2011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社区矫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制定和完善了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举办了社区矫正工作培训班,加强了公检法司各部门的协调衔接,完善了对矫正对象的摸底排查、建档和走访工作,建立监狱、家庭、单位、社区衔接联动的帮教机制,确实把“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假释、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人员”,全部纳入社区矫正范围,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组织的作用,并动员社会一切力量积极做好此类人员的转化工作,促进社会的稳定。截止日前,全县**社会矫正对象,已就业38人,占矫正总数的67.8%
今年,计划加强与法院、看守所、监狱的协调沟通,在巴音郭楞监狱设立社区矫正工作观摩学习基地,通过参观交流的方式,学习社区矫正对象的有效管理经验与方法,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水平。加强监外服刑人员的教育管理,对社区矫正对象每月不少于8小时的学习教育、每月不少于8个小时的公益性劳动,促进此项工作深入开展;与县检察院协调,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承担社区矫正职责成员单位的监督,邀请县检察院每季度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一次监督检查,形成合力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使社区矫正对象尽快融入社会。
各位领导、同志们,司法局作为综治成员单位,在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不足,今后,我局将发扬敢想敢干、勇于担当、求新务实的精神,更加扎实努力地干好越来越繁重的司法业务工作,不折不扣地完成县委、县人民政府及上级司法行政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以一流的工作业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在社会管理创新调研汇报会上的发言材料
下城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情况汇报
下城区委政法委 2011年3月9日
2010年7月以来,我区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以社会管理“351”工程为核心(落实治安防范“一道门、一把锁、一件器、一双眼、一张网”;探索矛盾化解“明确一个目标、推广一个协会、建设一个中心、构建一个体系、总结一套模式”;夯实基层基础的“打造一个平台、拓展一个网络、服务一类群体、建设一支队伍、营造一个环境”),按照“统一领导、综治协调、分类试点、分步实施、由下而上、整体推进”的工作要求,细化职责任务,在辖区8个街道和15家职能部门全面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基层组织网络不断健全。重点以“四统一五到位”为标准,抓好综治工作中心(站、室)规范化和示范化建设,目前,全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成率达到100%,武林、朝晖街道综治中心被评为省、市示范综治中心。二是社会矛盾化解能力不断增强。在构建多元化社会矛盾解决机制方面,我们按照社会矛盾化解“五个一”的要求,即将出版《和谐365——城区矛盾多元化解决的理论与实践》工具书,并以此书指导做好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工作实践;三是治安防控体系不断严密。坚持多管齐下,人防上,加强专管员、协管员、巡防员、片管员、保序员、信息员、调解员、联络员“八大员”为主体的群防体系建设,做到警民互动,专群结合;物防上,重点
深化以电控防盗门安装为重点的治安防范“五个一”工程建设,在老旧小区中深入推进“八大件”建设,去年完成了25个,今年计划完成17个,使老旧小区物防建设全部达标;技防上,按照《下城区动态视频监控系统三年规划》的要求,完成了650个监控探头的安装任务,做好监控室的兼并整合,今年主要在监控资源的完善和整合上做文章。四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断深化。在建立完善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新机制方面,我们在流动人口宾馆式管理的基础上,探索推广了“新市民之家”的服务管理模式,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多样化;五是“两新组织”管理服务不断延伸。在探索“两新组织”管理服务方式方面,我们在楼宇内部单位“建室用人定制度”(建立综治工作室、用好专职联络员、设定制度强化管理),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六是舆情应对水平不断提升。在探索建立虚拟社会管理机制方面,我们重点建立一支舆情应对专业队伍,同时做好信息情报的收集、预警、引导和处置工作;七是是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在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取得新突破方面,我们启动以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楼宇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建立了“66810”综治工作基础平台,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信息平台、社区警务主动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八是社会管理法治化不断完善。我们重点在全区政法各部门推广区公安分局执法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经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今年区委、区政府计划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对执法规范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有效提高全区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
深化社会管理创新“351”工程是2011年政法、综治的工作重点,也符合上级“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年”的活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在原有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拓宽思路、创新方法、突出重点、确保实效,走出一条符合下城实际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具体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是推进“新市民之家”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近几年,我区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教育、维权方面创新探索了不少灵活务实的方法,也提炼积累了不少新鲜管用的经验,有些做法如“出租房宾馆式管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受到上级领导和职能部门的充分肯定。今年,我们主要想在推进“新市民之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模式上更进一步提升、规范。建立“新市民之家”能使散居的外来流动人口居住集中、管理规范、提升服务、整合资源,也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一种模式。目前在我区北部街道在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全部承包、物业承包、联合管理),不管采用哪种模式,都由街道明确星级(共分五星)标准,比如,硬件设施配备,管理人员配备、规章制度、治安要求等等。指导思想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管理规范、统一高效”的原则,注意改变主要靠行政手段实施管理的方法,学会更多地运用市场化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规范行为,化解矛盾,平衡利益,疏导情绪,稳定社会。教育维权方面,设计更多的载体,加强集中居住人员的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思想教育,在“新市民之家”开展劳动技能、公民道德、法律知识培训,设立“司法信箱”、网站、QQ群、电
话专线等媒介,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服务。机制创新方面,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坚持做到出租房宾馆式管理、出租房备案管理、出租房星级评定、“五好出租户”评选、“新市民之家”集中管理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五项举措”齐头并进。硬件建设方面,至今年年底,全区“新市民之家”建设规模扩大至30家,实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全覆盖,使数万流动人口从中受益。
二是拓展“66810”为民服务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充分整合和利用“66810”为民服务绩效追踪平台,实现社区楼道、地区楼宇综治资源共联共建共享共用,做好“楼宇”、“楼道”服务管理两篇文章。在地区楼宇做好拓展文章。按照省、市综治部门的要求,辖区内200人以上的规模企业要求建立综治工作室,由辖区街道综治工作中心指导,强化服务管理,目前我区有14家这样的规模企业全部建立了规范综治工作室,但涉及200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大多数是非公制“两新组织”)往往是没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娘家),综治基层基础工作不健全、不完善,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更由于这些企业点多面广,所辖街道综治工作中心难以牵头协调。因此,我们针对楼宇经济发达和现代楼宇内部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人数少(普遍200人以下)、专业管理人员缺乏、协调难度大且具有需求多样性、复杂性、时效性的特点,我们通过在楼宇综合服务中心“建室用人定制度”,促进对非公有制经济“两新组织”有序、有效、科学管理。一是在亿元楼宇中建立楼宇综合服务中心,目前,全区12处亿元楼宇,已建立9处楼宇综合服务中心,推进以
经济服务、综合治理、城市管理、党群建设、民生保障为主要内容的“五进”楼宇工作;二是在亿元楼宇综合服务中心建立综治工作室,在9处楼宇综合服务中心内部建立了9家综治工作室,健全了保卫、调解、帮教、安全生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反邪教等组织网络,促进了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特别是在潮鸣街道楼宇综合服务中心探索建立了全市第一家环北楼宇社区(片区),挂牌成立了环北楼宇社区促进会、环北楼宇综合党委、环北楼宇社区等组织,落实“一楼六员八人”服务管理体系,即:楼宇指导员(街道干部)、招商员(街道招商人员)、管理员(物管)、办事员(国税、地税、工商各1人)、安全员(片警)、协管员(社区综治干部),为楼宇内224家企业和1万余名员工提供服务,提高管理实效。目前,环北楼宇社区运行情况良好,各项制度规范,台帐资料健全,功能基本完备,赢得了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好评;三是制定《下城区楼宇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提升对楼宇经济的服务管理水平。在社区楼道做好深化文章。把“66810”为民服务基础平台与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信息平台、社区警务主动信息平台对接,进一步发挥民情预警服务功能,提升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及时收集全区涉及公共安全、治安秩序、道路秩序、矛盾调处、社会稳定、应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实现三个工作平台资源共享、处置互帮、实效互评、优势互补。最近,潮鸣街道在“66810”为民服务绩效跟踪平台的基础上,适时开发了“数字潮鸣、民生服务热线”,完善了情况报送、掌上办公、特殊人群的GPS定位等功能,待条件成熟时在全区全面推广。
三是健全维稳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应急维稳要做到应而不急就必须加强基础性工作。一是借力“66810”信息网络,健全完善应急信息网络。发挥综治维稳社工、社区干部和楼道信息员等人员的主体作用,健全覆盖社区楼道、地区楼宇的信息“神经末梢网”,做到一有情况立即反馈,一有信息立即反应。二是加强不稳定因素排查。要以社区为单位,加强急情排查工作。对安全隐患、维稳隐患等要一一排查登记,并分类上报和提交各职能部门,敏感时期要求社区每天对排查不稳定因素做好《巡查日志》,每周报街道,做到心中有数。三是切实落实应急责任。对可能出现的治安公共应急事故、突发性群体事件等针对性地做出详细、可操作性系列《应急分预案》,并细化责任分工,并要求各单位以及具体人员要对各自的分组分工、职能、责任和操作细则要十分清楚,成竹于胸。四是强化经验库管理。不断在应急维稳工作中总结经验,将管理中出现的常态问题加以归纳,制定相应对策并固化下来,制作成经验库,形成管理长效机制。
当前实施社会管理“351”工程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范围广,协同难。社会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全区方方面面各方面的工作,需要多部门的协作配合,甚至需要上级部门的协调支持,但由于个别(单位)部门缺乏大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在分工、协作、落实上都存有问题,仅靠政法(综治)部门一家或几家来牵头协同,有点“小马拉大车”的感觉,存在“单打一”的现象,亟需建立统一、科学、高效、系统的创新管理联动机制。
二是投入大,保障难。社会管理需要大量人财物的投入,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和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进行保障。同时,由于社会管理、特别是创新管理的社会认知度和群众参与度还有待提高,需要强化宣传,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需建立人财物投入保障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各项任务顺利实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是时间紧,持续难。社会管理工作涉及诸多制度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长期的深化和完善,但现实情况是由于一些长效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防范、矛盾化解和基层基础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同时,部分基层单位对于社会管理工作缺乏长远的规划,对于一些好的制度和机制难以长期坚持。
四是队伍杂,管理难。由于干部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基层干部中还存在工作不用心、不善管、不尽责等问题,再加上基层干部平时应酬较多和忙于日常事务,学习重视不够、抓的不紧,普遍还存在理论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不强、遇事办法不多等突出问题,所以加强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第三篇:李斌在自治区社会管理创新推进会典型发言
在全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推进会议上的发言
中共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李斌
(2011年7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2010年12月,东胜区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区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后,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先行、项目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以理念创新为前提,以管理方式方法创新为重点,系统研究筹划创新内容,制定出台《东胜区关于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政府区长为主任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委员会,及时召开专题会议,明确细化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各个项目推进的“时间表”和“路径图”。目前,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正在快速有序推进中。
一、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主要举措
(一)创新发展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全力构建“大调解”工程。为妥善有效化解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我区彻底转变以往调解工作各级各部门各自为阵、单兵作战的局限,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调处中心具体负责、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机制。一是制定出台了《东胜区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运行机制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政府区长任组长的“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社会矛盾联合接访中心,组建“五级调处网络”(即,区矛盾调处中心,镇、街道调委会,村、社区和单位调委会,调解小组、调解信息员),实行“六前”工作法(即,领导指挥靠前、信息预警超前、调解工作提前、法制教育在前、帮扶措施向前、舆论宣传抢前)。二是整合相关部门的调解资源,形成了公调、访调、诉调、纪调、检调、仲调“六大对接”机制。三是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疏导机制,适时组织有化解心理危机经验和能力的人员,对因心理问题引发矛盾纠纷的相关人员开展心理疏导和说服教育工作。四是制定出台《东胜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试行)》,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特别是针对我区棚户区改造、教育医疗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项目,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做好源头预防。五是建立健全社情民意的收集研判机制。严格执行有信访、劳动、公、检、法、司等多部门参加的维稳周例会制度,抓好社情信息的汇集、分析研判,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定期分析社会突出问题,并做好处置预案。“大调解”机制运行以来,共建立各类调委会29个,调解小组736个,人民调解员1615人,共受理、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6806起,调解成功率达93%。群众所反映问题大都能在“大调解”机制的五级网络中得到解决,不仅使群体越级上访批次和数量明显下降,而且群众表达诉求的方式也渐趋平和理性化。
(二)创新发展外来人员管理服务体系,全力构建“大流管”工程。针对我区流动人口逐年增多、人员成分相对复杂、管理难度加大的实际情况,按照“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带服务”的理念,建立起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三大网络”和“一个中心”(即,纵向到底的“互动网”,横向到边的“互联网”,信息管理的“互通网”;外来人员服务中心),全面加强了外来人员的服务。一是运用信息化手段,将流动人口的相关服务与市民“一卡通”绑定,通过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援助、职业介绍等综合服务,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库,实现对流动人口的一体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二是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和基本医疗保险,加强流动人口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工作,在传染病防治、儿童预防接种、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方面提供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服务和优惠政策,实现流动人口的同城化待遇。三是全面加强公共廉租住房建设,推行“公寓化”管理,解决大量外来人口安居难问题。建立流动人口工资保障机制,实行农民工工资“打卡直发月结月清”制度,基本杜绝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四是建成专门的外来人员服务中心。2010年,投资1000万元为外来流动人口建设了3000多平方米集免费餐饮住宿和职业介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劳务中心;今年又投资6500万元,再建面积4万平方米的劳动力服务中心,力争每年解决劳动力就业5000人以上,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开展就业培训8000人以上。
(三)创新发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构建“大巡防”工程。采取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的办法,推行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并举,构建“打、防、控”一体化,“点、线、面”相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并与“数字东胜”紧密结合、同步推进,建成了视频监控、红外自动报警等八大类应用系统和居民小区、商业网点等五大类网络,全面实现城市的可视化管理。目前已累计投资2.7亿元,在全区各重要路段、部位及场所共安装高清摄像机19267部,并将触角延伸到学校、机关单位等领域,实现了城区视频监控全覆盖。建成专用巡防基地,购置装备350M车载台和GPS定位系统的警用巡逻车95辆,实行24小时不间断治安动态巡逻,达到街道社区巡逻警区化、外围堵截屏障化和指挥调度实战化的效能。启动“一车五员”(即,出租车;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环卫清洁人员,城郊护林人员,小区物业人员,园林绿化管护人员)参与“大巡防”的新机制,组建专职巡防员、维稳信息员、平安志愿者等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形成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筑起“平安东胜”的坚固大堤。该工程实施以来,全区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状况明显好转,2010年进入全国最安全城市第六位。
(四)创新发展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社区“网格化”工程。建立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将镇(街道)划为一级网格,村和社区居委会划为二级网格,根据辖区面积、居住人口状况、出租屋间数、治安情况及管理难易度等综合因素,再将社区划分成若干个小网格责任区,每个小网格由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组长,实行“一格多员”责任捆绑管理模式,健全综治网格数据库,逐步形成街道、社区、居民代表、业主委员会、楼栋长五级议事决事体系。目前,已将全区53个社区划分为430个社会管理网格,社区干部按1人/400户左右配置,每个网格均配备了包片民警、维稳信息员、矛盾调解员等。社区网格化的推行,相当于社区干部是“农户”分到了“责任田”,每位社区干部牵头负责网格内的各项服务工作,直接承担社保医保、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居家养老等事务。有了社区干部的网格包干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优质服务,真正实现了社区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
(五)创新发展城市管理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数字东胜”工程。以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为标准,2009年,我区在自治区率先提出打造“数字东胜”。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6.6亿元,建成“数字城管”、“市民一卡通”、“电子政务”工程,正在同步推进的还有“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卫生”、“数字社区”等系列数字化工程。
——“数字城管”工程是按照监督、指挥相分离的原则实施的一种全新的能达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监控、全方位覆盖效果的城市管理模式,实现对城市管理的精细化、网格化、信息化和人性化。目前,我区“数字城管”覆盖22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心区域,今年计划将范围扩大到整个建成区及周边卫星城镇。项目运行以来,系统累计受理各类城市管理类案卷近20万件,平均每日受理500余件,结案率从79%上升到94.9%,处置率从78.6%上升到96%,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
——“市民一卡通”工程是我区在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实施的一项集“政府服务、公用事业、金融支付”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惠民工程,通过为百姓免费发放集公共事业缴费、医保社保、金融消费、小额电子钱包等功能为一体的“市民卡”,服务居民百姓、节约社会成本,实现市民日常生活“一卡通”。目前已为市民免费发放30万张,市民凭卡乘公交车时政府给予补贴,享受不同程度优惠,分别是:普通市民5折,学生3折,老年人和特殊弱势群体全免费。市民通过刷卡可以在社区内进行水、电、气、讯等公共事业缴费,还可以实现出租车、医疗、社保、购物、加油、停车、税务申报等“一卡通”消费,目前,市民卡刷卡消费应用领域已拓展遍及百姓吃、住、行、购、娱等各个方面。
——“阳光政务”工程是通过开通OA系统,实现公文网上流转,满足各单位差异化、个性化的无纸化办公需求,还可以通过手机远程办阅文件,大大提高办公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为全面提升办公的时效性和透明度,启动运行2300平方米的行政审批大厅,涉及全区22个部门的147项行政审批业务实现网上限时办理,非行政审批网上办理也开始在社区应用,为百姓、企业了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累计通过系统办理审批事项16095件,按时办结率99.3%,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优化,便民服务软环境全面提升。
——“数字教育”工程是以校园“一卡通”为基础,整合政府、学校、其他教育机构及社会的各类教育资源,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平台,深入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共享教育资源,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数字医疗”工程是通过建设数字化医院和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健全居民健康档案,提升居民就医条件,建立远程会诊系统,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目前,已与北京301、内蒙古附院等多家医院实现了远程会诊,真正解决老百姓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数字社区”工程是依托社区现有的人口、家庭信息等基础数据库,积极整合社会各领域面向社区的综合管理与服务系统,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多渠道服务社区居民。
——“数字卫生”工程是通过建立食品卫生安全信息平台,对东胜区食品加工园区的各类小食品进行源头、流通、加工等环节的控制,建立起“全部检测、全面监控、全程可追溯”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为百姓提供放心食品。
(六)创新发展社会管理队伍建设体系,为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保障。一是明确各部门“一把手”为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大力支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领导和运行机制。二是以教育培训、规范管理为重点,推进队伍素质能力建设。通过组织系列业务培训学习、实际跟班作业等活动,切实增强专职调解员、社工等队伍整体服务水平及运用政策法规、化解矛盾的能力。三是把社会管理创新与实绩考评奖惩相结合。把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情况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与绩效评定、职务晋升、奖励惩处挂钩,不断提升了社会管理创新在干部实绩考核中的权重,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将社会管理创新队伍建设与“创先争优”相结合,坚持以党建带队建,抓班子带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几点经验和启发
(一)理念创新是做好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当前由于一些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管理理念偏狭,把社会管理仅仅理解成官对民的管理,忽视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必须要从根本上实现从传统的“整治命令”向“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转变,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社会管理”的理念转变,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的理念转变,去除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和越位错位缺位等弊端,促进管理的社会化。
(二)方式方法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目前从总体上看,社会管理的困境还体现在社会管理体制僵化、手段陈旧、方法单
一、成本超重。方式方法的创新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有效的载体,要实现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科技、道德等多种手段综合管理的转变,从“重管理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的转变。
(三)群众参与是做好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群众既是服务对象,更是参与主体。因此,动员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是做好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
(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要与惠及民生紧密结合。创新的目的是服务群众,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社会管理创新的成果。我区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全力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保障投入比例不断加大,先后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4所,在自治区率先推行了12年免费教育,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加到每人每年4800元和3360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5万套200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补贴1040万元,实施了10527户34525人的城乡统筹移民工程,转移后的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医疗、养老、低保等保障政策,有效解决了转移农民的市民化问题。
各位领导,尽管我区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认识仍然不够到位,工作上依然缺乏积极主动性;基层基础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社区物业管理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等。今后,我们将按照自治区和市有关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狠抓落实,注重实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新要求、新期待,为我区打造生态文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在全区创新社会管理座谈会上的发言10.13
在全区创新社会管理专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青江街道党工委胥艾骅
各位领导:
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青江街道就如何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市三次党代会精神,切实抓好2012年乃至未来五年的工作,作如下汇报发言。
一、认真学习、广泛宣传、深入贯彻,掀起学习贯彻市三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
把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市三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一是召开街道党工委中心组学习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市三次党代会报告精神;二是召开专题辅导报告会,实行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培训辅导、注重实效,广泛宣传精神;三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在青江街道掀起学习贯彻市三次党代会精神的热潮。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狠抓落实,切实抓好2012年的工作。
(一)不讲价钱、不分彼此,全力以赴抓好城市拆迁工作。我们主要承担了城市国有土地拆迁工作。我们一是配合市国土、建设、房管等部门组织召开拆迁动员大会,拆迁户到会率均在95%以上,印制《致广大城市拆迁户的一封信》,广泛宣传拆迁目的意义和相关政策;二是认真开展拆迁前期摸底登记工作。三是认真为拆迁工作组和拆迁户服务,及时将拆迁补助资金准确无误地兑现给拆迁户,做到“资料齐全、手续完备、准确及时”。四是认真、及时完成房屋交付、验收和拆除工作。五是认真做好拆迁信访、维稳工作。
(二)不遗余力、持之以恒,全力以赴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门前五包”工作责任制,积极工作,推动签约率,促进知晓率、履约率;二是进一步完善辖区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加强对辖区主次干道、市场秩序的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加强对背街小巷的清扫保洁工作,确保了辖区的清扫保洁和垃圾日产日清;三是加强辖区城市道路和设施的日常监管,将道路日常巡查和城市市容日常巡查管理结合起来,配合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四是加强对辖区在建建筑工地的规范管理,严格要求各工地必须采取施工工地打围、运渣车覆盖、进出口道路硬化、车辆进出冲洗、降尘等措施避免扬尘污染。
(三)深入推进、务求实效,扎实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在街道、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按照“地域相近、楼栋相连、资源相通、邻里相识”的原则和300户左右的规模,把社区合理设置为22个责任网格。在网格上成立党支部,并配置1名网格责任人和2名街社干部。网格责任人在网格内送服务、传信息、听民声、解民难、带队伍,将服务送进居民家中,将政策及时宣传到居民家中,将党员和骨干的热情传递到居民家中,变干部动嘴居民跑腿为居民动嘴干部跑腿,从而实现“缩小管理范围、增加服务内容、提高管理效率”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四)精心组织、积极筹备,扎实开展首届社区“邻居节”活动。为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平台,努力构建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热心公益、奉献社会的新型邻里关系,弘扬崇尚文明、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的社会风尚,区委、区政府决定在青江街道试点举办雅安市雨城区第一届社区“邻居节”。我们一定按照安排,精心组织、积极筹备,全力以赴确保首届社区“邻居节”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三、崛起争先、攻坚克难、固本强基、奋力开创青江发展新局面。
作为街道,我们今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固本强基。固本,固在自身建设上、固在班子建设上、固在队伍建设上、固在群众心坎上。强基,强在社会实力上,强在社会管理上,强在社会文明上,强在社会和谐上。因此,我们今后一定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寻求突破:
(一)在班子和队伍建设上求突破,着力创建“四好班子”、“五个好党组织”。一要牢固树立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主心骨作用,增强执行力,打造优秀的工作团队;二要象爱护自己的生命和眼睛一样维护班子的团结;三要从严管理干部,建立强化预防、及时发现、严肃纠正的工作机制;四要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覆盖面;五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二)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求突破,着力为“建设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作贡献。一要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切实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二要不讲价钱、不分彼此,全力做好拆迁工作;三要积极主动、强化服务,全力推进辖区内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求突破,着力打造“六新”社区,为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作贡献。为进一步发挥社区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夯实党在社区的执政基础,努力提高社区党组织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居民群众的能力,提升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工作水平,我们重点开展了“六新”社区创建活动,明确提出要把社区打造成为提高居民能力素质的“学习新社区”、引导党员服务社区的“红色新社区”、化解社区热点难点问题的“和谐新社区”、救助服务弱势群体的“关爱新社区”、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的“阳光新社区”、倡导健康文化生活的“幸福新社区”。
(四)在社会管理创新上求突破,着力建立“一心两体三会”社区组
织架构,扎实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我们按照“创先争优”的要求,大胆提出“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社区的国家大事”,试点开展了“实施社区党建提升工程推进社区管理创新”工作。具体来说,一是更新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我们把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责任,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按照群众意愿和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千方百计做好服务群众的各项工作,切实把居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二是探索管理模式,建立“一心两体三会”社区组织架构。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公共服务站为载体,社区共建协调委员会、“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党员服务群众联络委员会等“三会”为依托的社区组织架构。三是创新管理方法,开展社区网格化管理。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综合管理,从而实现“缩小管理范围、增加管理内容、提高管理效率”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五)在特色文化活动上求突破,着力打造“邻居节”活动品牌。以社区“邻居节”活动为平台,以打造居民“自己的节日”为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邻居节活动,吸引居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大力表彰“十佳好邻居”、“十佳孝星”、“十佳文明家庭”、“十佳学习型家庭”、“ 十佳绿色家庭”“十佳党员”、“十佳社区干部”,倡导崇尚文明、互帮互助、邻里和谐的社会新风尚,打造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品牌,为共建共享“国际化区域性生态城市”营造一流的人文环境。
2011年10月13日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调研
突出重点 构建平台 努力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根据市委范燕青书记的指示精神和市政协工作计划安排,在市政协赵敖祥副主席的带领下,我委会同市综治办,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并邀请部分民主党派的负责同志和市民政局、市司法局有关处室负责人,就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推进和谐常州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听取情况通报、组织座谈研讨、深入基层调查、赴创新社会管理先行先试城市学习考察,在了解我市社会管理基本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社会管理工作基本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规,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及这些活动的过程。
— 1 — 社会管理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社会事业的改革发展、社会组织的发展管理、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完善等方面的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完善社会管理七项任务和要求,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努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各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力度不断加大,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建立完善,公共交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不断加强,民生问题明显改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重心下移”的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社区建设全面推进;转变政府职能步伐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平安常州建设整体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深化,我市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社会公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社会组织不断发展,门类相对比较齐全,社会服务功能逐步完善;社会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领域逐步拓展,社会志愿服务在推进和谐常州建设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实践中,我市还创造了许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
— 2 — 响的成功经验,如:发展慈善事业的“常州模式”、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构建安全生产长效管理体制机制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在全省首创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在全省第一家制定并实施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中期规划等等。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社会管理不断得到加强,为维护我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研中我们看到,当前的改革发展已进入了关键时期,由于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且呈主体多元、结构复杂、需求多样的特点,再加上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社会矛盾相对凸显。虽然我市的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不断得到加强并有所创新,但从总体上讲,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实际需求,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还较多。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待进一步强化 政府职能转变尚未真正到位,错位、缺位的现象依然存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强社会管理还缺乏总体规划;社会管理力量相对薄弱,财政投入不足,公共财政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不多且缺乏有效载体,公共
— 3 — 服务平台建设相对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尽合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有待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
(二)社区建设和管理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政府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尚未理顺,绝大部分社区实行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议行不分,社区居委会负担过重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影响了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发挥;社区民主自治的机制尚不健全,有些制度流于形式、运行不畅,尚未达到预期效果。社区居委会与社区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之间关系尚未理顺,还缺乏有效的衔接协调机制。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民主自治的热情不高,尤其是社区居民中的在职人员参与率更低;社区服务网络不健全,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不能很好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社区服务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数量较少且服务项目单一;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缓慢,志愿服务活动尚未形成良好机制。因缺乏推动社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影响了社会力量对社区服务投入的积极性。从总体上看,社区建设和管理,还缺乏花钱买服务的机制,基本停留于行政化、等级化的管理结构,还没有完全突破计划经济的模式,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
(三)社会治安管理面临问题突出
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刑事犯罪案件虽呈下降趋势,但仍在高位运行,涉黑涉恶违法犯罪依然存在,对社会治安产生潜在威胁;在各类刑事犯罪案件中,外来人员、青少年违法犯罪尤为突出。据公安部门统计,去年我市外来人员和青少年作案人数分别占抓获刑事作案成员总数的72.8%和15.3%。与此同时,社会治安管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资源分散,尚未形成合力,市及各辖市、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没有形成实体化的工作机构;协管员缺口较大,报酬仍然偏低,协管力量薄弱且队伍不稳定;服务流动人口的政策措施还不健全,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工作尚待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配备尚未完全到位,教育矫正基地建设推进缓慢,社区矫正司法奖励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对社区服刑人员尤其对严管对象缺少有效的监控手段;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衔接管理尚未完全到位,解决“三无”人员(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生活来源)实际困难的相关政策难以落实;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重点帮教对象缺少有效的措施。对不在学、无职业、流浪乞讨青少年和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服务和管理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和协调机制;对重性精神病人、艾滋病违法犯罪人员和吸毒人员的管控还缺乏救治管理的整体规划和长效机制,针对“三类人员”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预案有待进一步
— 5 — 完善。政法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地区之间发展不够平衡,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群防群治还不够充分。
(四)社会组织发展不能适应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 各级对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尚未形成有利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登记“门槛”过高,大量社会需要的组织找不到业务主管单位而无法登记;社会组织数量不足、规模过小,发挥作用的空间及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十分有限;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自律诚信机制未很好建立,党的建设相对比较薄弱;多头管理,监管职责难落实;监督措施不够有力,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体系;社会组织登记监管机关的工作力量薄弱,无专业执法队伍;我市尚未设立社会组织专项发展资金,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评估等工作难以开展,社会组织登记公告费、专项审计费等资金至今未列入财政预算,经费短缺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五)互联网发展对社会管理提出严峻挑战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无疑为加强社会管理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挑战。互联网突破了管理边界,且成份复杂,宣传传播行为无限扩展,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大量个人观点在网上汇集,加大了舆情管理难度,同时也潜藏着“群体效应”危机,对社会治安管理造成很大压力;网络
— 6 — 不恰当、不健康的言论信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诱导青少年违法犯罪。我市虽然十分重视并切实加强了网络管理,但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隐患。少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网络安全建设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网上行为管理失控;网络运营单位、接入单位网络信息安全把关不严,违规接入网站现象仍然存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舆情管理力量明显不足,还有不少部门和单位对网络舆情引导认识不足,接到舆情通知后反应迟钝,处理不及时,给网上炒作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在突发网络舆情处理过程中,因信息不畅而处理不及时或失当的现象时有发生,网络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有待完善;我市新闻网站发展在体制机制、人员、技术以及运营方面难以与商业网站竞争,影响了网络主流媒体作用的更好发挥,重点新闻网站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二、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努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
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过程。应针对薄弱环节,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一)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 7 — 转变政府职能是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改进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工作水平。加快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中介组织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将一些事务性、辅助性工作向社会组织转移,实现政府社会事务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项目、下放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加快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步伐,进一步加强我市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率和质量。深化政务公开工作,不断扩大、规范政务公开内容、形式。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广泛推行电子政务公开,加快推进我市“三合一”网络平台建设,完善网络服务功能,提高网络平台运行水平,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公开政务信息、在线办理服务、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综合作用。
2、强化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行城乡保障制度的并轨,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进政府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模式,凡是国家没
— 8 — 有明文禁止或限制的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都应向社会开放,逐步打破所有制、部门、行业界限,进一步形成社会公益事业举办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各级党委、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发展规律的研究,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逐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
3、创新政府服务方式,不断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实践表明,政府通过向非营利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能够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建议进一步加快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推出一批社会服务项目,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试点,通过政府招标,向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要研究制定我市政府购买服务规划、实施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明确政府购买服务的领域、项目,统筹资金的安排和管理。建立购买政府服务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监察评估。项目实施主管部门要制定服务质量的具体标准和要求,明确购买服务的准入条件,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建立完善以项目实施主管部门为主,形成主管部门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对达不到服务质量标准和要求的社会组织予以退出,保障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快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
— 9 — 大力发展社会组织、志愿服务是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条件。要坚持扶持与规范、管理与监督相结合,从政策支持、项目扶持、理顺体制、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入手,促进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小政府、大社会”多元共治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
1、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一是加大扶持力度,推动社会组织加快发展。加强对社会组织地位、作用的宣传,优化发展环境;降低社会组织登记门槛,简化登记手续;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和奖励机制,根据社会组织的不同类型或公共服务的不同性质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福利等公益性社会组织,以及社区民间组织、农村专业性经济组织,并从资金、职能、人才、场所等方面予以支持,建议市政府制定出台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和承接政府有关职能的实施意见、设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搭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常州社会组织服务网”建设,积极创建我市社会组织发展孵化基地,为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推介、信息发布、政策咨询、培训交流等服务,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发展。二是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以法人地位明确、治理结构完善、筹资渠道稳定、制约机制健全、管理运行规范为目标,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各
— 10 — 项工作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用人、财务管理、廉洁从业等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内部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实行行业协会以及相类社会组织与主管行政机构在机构、人员、资产、财务等方面的彻底脱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建立信息工作制度,有序反映社会组织成员的诉求,进一步疏通党委政府与社会组织的沟通渠道,发挥社会组织在反映诉求、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三是强化监督,建立完善社会组织退出机制。规范社会组织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开;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由政府指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对社会组织进行评估;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登记管理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落实责任。建议由登记管理部门牵头,建立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登记管理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要加强民政部门社会组织管理工作力量,配备专职执法人员,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执法监察。
2、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一是完善招募动员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志愿文化,提高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认同;制订具体措施,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社会志愿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大力支持并切实加强对义工联等社会化志愿服务组织的指导,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志愿服务;二是进一步拓展志愿服
— 11 — 务领域。继续开展服务大型活动、创建文明城市、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重点向社区管理、社区服务领域延伸,建立一批专业志愿服务组织,加快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联动机制,形成“社区工作者引领志愿者拓宽服务,志愿者协助社区工作者加强社区管理、改善社区服务”的发展模式;三是加大扶持保障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政府购买志愿服务制度。通过财政投入、争取社会支持等方式设立我市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参照相关基金会的捐助、捐赠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拓宽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事业的渠道。建立志愿服务权益保障机制,加强相关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志愿者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要研究开发志愿服务保险产品。要大力表彰志愿服务先进组织和个人,探索实施志愿服务荣誉制度,不断健全激励机制。
(三)创新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实现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治管理的良性互动
创新社区管理是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基础。应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社区组织体系,创新社区治理模式,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区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协同力量互动的社区治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建立社区多元治理机制。加快推进社区居委会与社
— 12 — 区工作站分开,实行议行分设。加快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对具有公益性质、服务社区居民的政务类、服务类组织简化登记手续,指导社会组织按照各自章程,自主开展活动。整合社区资源,不断建立健全社区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性、福利性、群众性活动,注重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扩大参与、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业主委员会工作纳入社区居委会工作范畴,强化社区居委会对业主委员会工作的指导、监督。明确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管理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建立相关制度和规定,强化落实措施。切实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委(党总支)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理顺和规范社区组织体系各类主体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基础、以社区工作站为依托、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驻区单位密切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治理结构。
2、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深入推进社区工作准入制,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确保社区居委会切实履行自身职责。培育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健全社区居民自治规章,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规范社区民主决策程序,不断提高民主决策水平。积极推广钟楼区“社区事务协商会、社区民主听证会”等社区自治经验,进一步探索创新社区自治的有效方式。建议对小区物业管理实行以行业主管部门管
— 13 — 理为主,行业主管部门与社区居委会双重管理的体制,建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社区居委会、物管企业、业主委员会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议制度,必要时邀请物业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参加,协调处理物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要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完善社区自治工作制度,推进社区自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3、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评价机制。大力推广民情信箱、民情热线、民情联络员、居民接待日、民情恳谈会等行之有效的做法,并建立民意反馈制度,引导社区居民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个人意愿,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进一步深化社区事务公开制度,保障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快推进社区网站建设,充分发挥社区网站在畅通社情民意、推行社区事务公开、接受社区居民监督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要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组织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进行评议,研究制订评议标准,创新评议方法,逐步建立完善评议监督体系。
4、创新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机制。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社区管理的水平。要进一步完善以培养、选拔、使用、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措施,拓宽选人视野,优化人员结构,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新招录人员要持有社会工作者执业资格,未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应鼓励他们通过岗位培训、在职学历教育等途径取得执
— 14 — 业资格证书,加快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职业化、专业化进程。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利用我市教育资源,组织社区工作者进行轮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研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设置社区工作者岗位。
(四)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社会管理的重点。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与管理、预防与控制相结合,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和预警应急、安全生产、网络安全、文化市场管理,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1、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一是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改进流动人口服务工作,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断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条件。进一步降低外来务工人员落户门槛,依托社区和村民自治组织,建立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共同参与的社会组织,落实为流动人口服务的各项政策规定,切实维护流动人口权益,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本地居民的认同感;二是强化管理措施。进一步完善“以证管人、以业管人、以房管人”的各项措施,强化用人单位服务管理责任和出租房业主的治安责任,严格规范房屋出租行为,全面推行出租屋分类管理。对流动人口
— 15 — 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对高危人员采取措施实行严控,进行重点管理。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地区的管理,对治安问题突出的重点地区进行集中整治,对具备条件的地方,借鉴先进地区的做法,进行封闭式集中管理,巩固整治成果。加强资源整合,完善信息平台,加快推进我市流动人口与综合治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动态化管理;三是加强机构建设。进一步理顺服务管理体制,整合职能,归口管理,市及各辖市(区)要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加强实体化运行机构建设,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的组织协调功能。进一步加强协管力量的配备,提高协管员待遇,把协管员纳入社区工作者序列管理,稳定协管员队伍。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是社会管理的难点,要勇于探索,善于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实施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实有人口管理,进一步推动服务管理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的创新,破解流动人口二元管理的难题。
2、加强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社区矫正是一项非监禁刑罚执行制度。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是预防重新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各级要更加重视并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的领导,推进矫正工作和安置帮教工作创新,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安置帮教工作效果。要切实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的衔接工作,针对安置帮教对象的
— 16 — 不同情况,落实相应措施,分类实施帮教,重点加强对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人员的管控。进一步搞好社区矫正对象的风险评估,提高分级管理的针对性。加强对重点矫正对象的监管,强化监管措施,创新监管手段,防止脱管失控,建议我市在武进区试点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移动定位管理系统,对重点矫正对象实施手机定位监管,杜绝和避免矫正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加大帮困扶助力度,把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范围,参照就业困难群体的相关政策,帮助解决生活、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重点关注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中的“三无”人员,通过多种途径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我们建议,根据“三无”人员的不同情况,采取分散安置的方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三无”人员的矫正和安置帮教基地,为他们提供居住、就业以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的过渡性场所。充分发挥司法奖励在矫正工作中的作用,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高社区矫正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之间的协调配合,完善协调监督机制;坚持从实际出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适当放宽减刑条件,简化减刑程序,赋予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减刑建议权,建立减刑建议与法院减刑制度便捷沟通机制,充分利用司法奖励手段提高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积极性。加快推进矫正基地建设,各辖市、区应按要求
— 17 — 建设规范的矫正基地,各乡镇、街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建好矫正基地。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按规定配足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严格招录条件,规范培训制度,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的财政投入,提供经费保障,帮助解决矫正工作和安置帮教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3、建立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是预防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环节。要进一步加强对吸毒、艾滋病、重性精神病“三类人员”的救助和管理,从舆论宣传、卫生医疗保障、救治帮困、安全防范、法律援助等方面,构建完善对“三类人员”的救治管理体系,落实相应保障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三类人员”对社会的潜在危害。建议我市制定出台加强对“三类人员”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落实责任,完善协调机制,规范责任追究。加强对不在学、无职业和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以及服刑在押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社会关怀,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明确综治、公安、民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以及团市委、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落实帮扶责任,建立完善关怀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注重培育、发展专业性社会组织或志愿服务组织参与教育管理,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平台、社会
— 18 — 力量参与的关怀教育管理格局,把特殊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4、完善安全生产长效管理和应急管理机制。安全生产是“易碎品”,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应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安全生产长效管理。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措施,有序组织企业广大职工加强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动员和组织社会专业人士参与社会安全监督,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水平,形成安全生产社会治理新格局。要进一步加强我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着力推进以乡镇、街道为重点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基层应急处置能力;积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预案体系,落实预案演练制度,强化预案动态管理;加强对突发事件隐患排查,完善预警监测机制,实现应急管理由事后被动型向事前主导型的转变;进一步加大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动员组织志愿者、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应急管理,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应急管理互动机制。
5、创新基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推行基层公共安全管理组织领导一体化,本着“重在加强领导、重在整合资源、重在健全机制、重在增强素质、重在解决问题”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政法综治中心和村(居)综治
— 19 — 工作站规范化建设,加大投入,加强工作力量,配强配足综治社区工作者。完善中心(站)功能,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联合调处、社会治安联合防控、突出问题联合治理、重点工作联勤联动、重点人口联合管理、基层平安联合创建的“六联”运行机制,构筑维稳实战平台。加快建立各类社区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组织,招募并设立社区治安信息员,推行社区平安建设网格化管理,广泛开展看楼守院、邻里守望、联户联防等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活动,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居民有序参与社区平安建设,提高群防群治水平。
6、强化互联网和文化市场的管理措施。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强化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落实信息安全和保密管理工作责任制,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明确信息安全主管领导、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落实相应责任。与此同时,全面落实网上行为管控技术措施。进一步明确宣传舆论、信息技术、公共安全等管理部门的职责,强化对接入服务商的管理,对违规提供接入服务的服务商应追究相应责任。加大对网络新闻媒体的扶持力度,研究制订扶持新闻网站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我市强势网络新闻阵地。建立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加强网络发言人队伍建设,提高网络舆情研判和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成员单位经常性会商制度,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加强网络管理机构建
— 20 — 设,尽快建立我市互联网管理协调的常设机构,配强专职人员,切实加强对互联网建设的管理。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大文化综合执法力度,坚持集中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不断推进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创新。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强化组织领导是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加强社会管理作为推进和谐常州建设的重要任务,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提高社会管理整体水平。一是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大对软件建设投入,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早制定出台我市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快制定、修订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发展志愿服务、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涉及加强社会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建立完善加强社会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与此同时,建议选择确定一个条件相对比较成熟的辖市或区作为我市创新社会管理的综合试点,加大指导、推进力度,发挥示范作用;二是切实加强社会工作领域党的建设。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党
— 21 — 的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社会组织系统的全覆盖。按照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格局,逐步构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管理体系。从思想、作风、组织、制度上不断加强社会领域党的建设,提高党组织动员社会、管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三是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调整政府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加大对农村、基层等社会基础保障的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加大对社会管理领域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确保有人干事、有钱办事,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加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建议市委、市政府明确社会管理工作扎口部门,并在我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基础上,增加其他相关部门,建立社会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统筹全市社会管理工作,协调解决社会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