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12:0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

第一篇: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

化解“三大矛盾”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贫困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Hamel)于 1990年在《 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撰文指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就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孕育新一代产品的独特技巧。之后各领域的管理专家都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进行过探究,综合他们的论述及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绝对优势,长时间立于不败之地应具备的独特能力,它具有整体最优、相对稳定、独一无二等特点。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指大学生在长期的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在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基础上形成并在就业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具有较强独特性、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与替代的知识与技能的总称。[2]对于贫困生而言,是指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在掌握扎实知识、娴熟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整合资源、创新思路、充分挖掘各种有价值资源后获得的持续竞争优势,通俗地说,是指他们获得并保持工作的本领,它是个体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包括如下三点要义:一是心理健康、心态良好,择业观正确;二是基础扎实、专业突出,整体素质高;三是就业辅助资源相对丰富。贫困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综合性、独特性和持久性,是一种实现了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实践创新等最优化整合的综合素质;是一种在彰显个性竞争优势中不容易被对手模仿和赶超的独特能力;是一种综合知识与个体理念在实践之后留存下来的持久优势。贫困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提高,有利于发展其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其成功就业,更有利于扩大高校的影响力。高校在以贫困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抓手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下,使贫困生在接受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帮助中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推动就业工作的重要战略选择。

然而,作为一特殊群体,高校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

二、贫困生就业面临“三大矛盾”

(一)心理障碍多、自我信心低与职业定位理想化的矛盾

1.自卑。因出生低微、经历艰苦、外部条件比较差,使得贫困生特别羡慕非贫困生。如在个人消费上,非困生可以追随流行、紧跟时尚, 相比之下贫困生连基本的学费可能都是借来的,何谈时尚与前卫,自卑心里油然而生。

2.焦虑。心理上的自卑,直接引发对自身现在发展和未来信心的严重不足,尤其对未来找工作问题十分敏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把握,更担心会出现“毕业即失业”现象,然而他们又特别渴望获得学校与社会的认可,在极度的矛盾中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心理。

3.自我封闭。在自卑和焦虑心理的作用下,贫困生只能独自默默承受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长此以往,更不愿与人交流和沟通,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常常表现的很谨慎、很沉默,如此更加封闭了自我空间。

(二)成长基础弱、发展机会小与人才需求复合型的矛盾

贫困生大都出生社会底层和偏远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着成长基础弱和发展机会小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1.基础差、起点低。很多贫困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较落后,在这一阶段,很多人学习的文化科目相对单一且不深入。如英语和计算机等学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大学前很少用过电脑,更谈不上网络应用了;英语也是,他们在中小学所学习的英语大多是“哑巴英语”,少有机会用英语和别人沟通过,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可想而知。虽然都是大一新生,但他们各自的基础是完全不一样的,贫困生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补课”,而想把学科成绩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则相当困难。

2.时间少、实践寡。贫困生要想获得认可就必须首先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因此他们抱着“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

只读圣贤书”的精神,把时间都押在了学习上,极少参加其他活动,更不用说有的活动还要自己花钱。还有很多人,在大学阶段很多课余时间都在从事勤工助学、家教等兼职工作,没有精力参与学校集体活动,同时也失去了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机会,从而产生在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和实践能力上的“短板”现象,当个人能力得不到适时发展时,日后在求职中和人际交往中,应变、协调、表达等实践能力必然不高。

3.性格怪、圈子窄。因家庭经济困难,很多贫困生的心头都压着一块大石头,心理压力很大,加上没有时间发展特长和提高综合能力,长时间感受不到集体的好处和温暖,其性格将会更加孤僻和内向,缺乏自信,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直接导致其生活与学习的圈子不断缩小,生存空间也会受到不断挤压而更加狭窄。

学习基础差、实践锻炼少、活动圈子小等等现状对于贫困生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其专业不精、能力不强、性格不好,这显然与当前高校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是不相符合的,这些也正是阻碍贫困生顺利就业的主要矛盾。

(三)经济条件差、社会关系少与就业成本偏高的矛盾

1.经济条件差、自身资源少。贫困生多数来自偏远地区或者城镇低保家庭,经济条件差、物质资本匮乏是每个困难家庭的共同特征。不少贫困生的学费是借来的,生活费是凑来的,快毕业时很多贫困生家庭早已负债累累。为了能顺利应聘工作,不仅要准备多份简历,还要购买服装,最好能参加各种招聘会,拿到各种证书。2009年初,《大连日报》的记者在大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询问了十几个前来求职的大学生,他们都表示,为了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花费各种各样的求职费用都是值得的,而且求职过程中肯定是要花费的。其中有5名学生的求职成本费在3000元以上,2名同学的求职成本费在2000元以上,4名同学表示成本费在1000元以上,2名同学的求职成本费在500元至1000元,还有2位同学表示没参加过招聘会,对求职的成本没有计算,只有1名同学表示要自主创业,不会在求职中花费。

[4] 如此花销,对于年收入仅有两三千元的贫困生来说无疑是一笔大开支,加之贫困生在能力、性格上的某些缺失,使得他们个体自身资源很不丰富,就业之路将更加艰难。

2.社会关系少、外围资源贫。贫困生都来自农村和城市下层,活动的圈子比较狭窄,并且他们周围的社会关系也都是处在社会底层的群体,所谓的社会关系也就是那些不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亲朋好友。因而,外围资源的相对贫乏使得他们在求职中几乎没有多少社会资源可用,和那些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背景的非困生相比,贫困生成功就业的概率将大打折扣。

三、化解“三大矛盾”,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心理疏导,在提振信心指数中促进正确择业

择业观是指择业主体对择业目的、意义、方式、空间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由择业动机、职业定向,职业选择范围、途径及方式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5]择业观反映了择业主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可、对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待遇等最基本的判断。正确的择业观是成功就业的基础。是毕业生关于就业理想、动机、标准和方向的根本观念与基本看法,是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寻找工作的先导。大学生就业难,贫困生就业更难。以此而导致的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加强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引导贫困生正确择业极为重要。

心理疏导,就是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也就是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和清除思想障碍的目的。[6]心理疏导向我们展示的是一种如何有效贴近和走入人的心灵的路径,也是剖解贫困生心理障碍的一剂良方。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1.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和一般同学相比,贫困生学习基础差、心理自卑感强,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所以一直生活在阴影中,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对此,一方面从新生一入学起,借助集体活动、主题教育等形式帮助贫困[7]

生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抵制不良情绪影响;另一方面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帮助贫困生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职业观,尤其是要在引导他们认清当前严峻就业形势的前提下,树立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划,选准职业坐标,力争把自身的理想职业和现实需要密切结合起来。

2.克服焦虑、遇事冷静。未来的不可知、对就业前景的担忧、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是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对此,首先要帮助贫困生克服“盲目求高、自卑、封闭”等心理障碍,将他们自身的优点适度放大,提高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其次要引导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协调好自信、沉着与谦虚的相互关系,以冷静的心态看待和解决棘手的就业问题。

3.克服消极、勇于竞争。首先要树立“爱拼才会赢”的人生哲学,主动适应社会,积极拼取每一次机会;其次要树立“勇字当头”的就业理念,主动出击、知难而进、敢于竞争,勇敢地迈入社会和市场,广泛开辟渠道,积极推销自已,使得自己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赢得主动权、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二)提升就业能力,在构筑发展平台中拓展全面素质

1.以专业发展平台为基础,夯实专业能力

专业发展是学生个体的、内在的知识更新和专业技能增长的过程,是学生在学校越来越成熟的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程,主要包括专业精神的确立、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等方面的内容,专业发展状况能直接反映出学生专业能力的高低。对于贫困生而言,专业发展水平是其将来安身立命的根基,而为贫困生搭建科学的专业发展平台将更有利于夯实其专业能力。

首先要在革新课程中渗透专业思想,为贫困生呈现出最具启发意义和引导作用的课程内容,为他们创造全面、系统、科学地了解学科知识的环境,向他们渗透最新的专业思想和专业发展理念;其次要在优化教学中融入学法指导,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并掌握方法,在学会知识中学会学习;第三要在加强实践研究中训练专业技能,通过广泛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在培训和提高他们专业技能中增强其参与意识、合作能力,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2.以就业发展平台为核心,提升通用能力

就业发展平台是围绕贫困生就业而形成的教育平台,重点关注贫困生在就业观养成、应聘力提升和人际沟通力拓展等方面的发展,就业发展平台是贫困生就业通用能力提升的必要途径。

一方面要加强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教育,引导贫困生理性看待当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另一方要加强就业技术培训,针对他们没有就业经验和技巧,借助就业指导课、采取模拟应聘的方式加强就业技术培训,提升应聘力;还要采取诸如开展小组课题研究、组织素质拓展训练、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等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改善贫困生的人际沟通障碍、提高其就业通用能力。

3.以创业发展平台为延伸,打造创新品质

创业平台是指为推进创业活动建立的组织、服务和制度三者相互作用而共同构成的系统。[9] 创业平台体现了对于把创业理念、创业信息、创意策划和相关政策等创业资源的整合性,体现了为创业活动提供引导、培训、孵化和转化功能的承载性,它是创业者初始创业的试验田、是成功创业的前期演练、也是高校大学生拓展创业潜能的舞台、更是贫困生获得创业经验、打造创新品质的必经之路。

创业平台首先要做好创业课程的开设工作,通过定期开展创业选修课、必修课等课程,为贫困生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创业指导;其次要研究市场需求、开拓创业项目,为贫困生梳理和提供有价值、可操作的创业信息;还要组建创业策划团队,指导、落实创业实践活动;最后建立创业者档案库,分析创业行为、提炼创业经验,为进一步提高创业者的创新品质提供科学指导。

(三)加大帮扶力度,在优化援助体系中增加就业砝码

在高校步入大众化教育,高校贫困生群体不断增加之际,高等教育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因而,通过加大对贫困生的帮扶力度,不断增加贫困生的就业砝码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应该是当前有效缓解高校贫困生就业压力的重要思路。1.增加资助经费、扩大资助项目,为贫困生“输血”

摆在高校贫困生面前的首要问题就是贫穷、没钱,因此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就是及时给予切实有效的经济资助,为贫困生“输血”。高校不仅要在现有一套“奖、补、贷”的基础上增加资金发放量与发放面,还要放眼社会、面向企业寻求校企 “联姻”,探索校企结合、共图发展、多元多赢的合作机制,并以此为契机,开拓贫困生资助渠道,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2.加强励志教育、重构育心框架, 为贫困生“输智”

贫困生不仅在物质上需要照顾、支持,在心理上更需要关爱与帮助。育心的方法有很多,但其核心仍然是“励志”,沿着这个方向,一者可从现实出发,从贫困生的各种具体“心病”入手,通过心理咨询、社团活动等方法,帮助他们治疗心疾、重建自我,实现个人全面发展;二者运用诸如“成功之道”、“感恩之心”等主题教育,为贫困生进行系列心理辅导,增加高校育心、育人内容、创新或重构育心框架,为贫困生“输智”。

3.注重技能获得、建立培训体系,为贫困生“输技”

就业技能是指涉及就业工作相关的一些基本的技术、技巧,如生涯规划、技能证书、求职面试等。这些技能技巧既是一般学生的求职必备,更是贫困生成功就业的重要砝码。高校可以针对各年级就业困难群体,以政策指导、形势分析、信息服务、生涯规划、证书培训等为主要内容,形成一个分阶段、多层次、网络化、服务型的就业指导与培训体系,积极为贫困生“输技”。

参考文献:

[1] 孙承斌.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胡锦涛总书记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共迎五四青年节[N].人民日报,2009-5-3(1).[2] 姚德超,曹凯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J].人才开发,2008,(12):45-46.[3] 朱艳丽,李庆波,刘晓蕾.制约贫困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河北企业,2008,(7):59-60.[4] 刘琼,雪婴(记者).大学生求职成本逐步“走高”[N].大连日报,2009-02-11(A03).[5] 林伟英.广东省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调查与分析 [J].高教探索,2002,(3):51-54.[6] 张志强,李爱敏.加强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河北金融,2008,(9)71-72.[7]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4.[8] 陈凌,董华英,熊艳艳.就业机会与就业能力_杭州滨江区农转非人员就业的调查研究 [J].浙江社会科学,2004,(1):38-42.[9] 韩信传,王伯良.我国创业平台比较研究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5):123-125.

第二篇: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及提升的思考

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问题及提升的思考

【摘 要】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近几年中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在这一形势下,当前我国高校务必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大学生自身也要不断加强其专业素养,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本文旨在从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的角度出发,分析他们当前的就业情况,并根据现状,从多个方面提出一些利于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一、当前我国工商管理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总体概况

当前,随着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我国本科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这就使得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现在社会中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毕业即失业”。因此,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本科毕业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这一现象在工商管理专业中表现的就更加明显。当今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是到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或者是进入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其就业前景还是比较广阔的,但是当今我国各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却普遍存在就业竞争力较弱的现象[1]。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

首先,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太弱。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积累,使得他们自身并没有较强的技术职称,因此,就为他们的就业造成了极大的限制。其次,工商管理类岗位就业门槛比较低。当前,我国工商管理类岗位普遍存在着就业门槛低的现象,这些岗位往往对于就业者的专业、年龄、学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要求,因此也就得到了大量求职者的青睐,从而更加加剧了此类岗位的竞争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缺乏工作经验积累的情况下就丢失了很多竞争力。这就造成了当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普遍不强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显著弊端

(一)高校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展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一点就是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2]。高校对学生进行培养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该专业的一些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从而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这就使得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就业竞争力。

(二)高校缺乏合理的课程安排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该专业的课程安排非常多,既包括了经济学还包含管理学等方面的课程,课程数量的增多必然会影响课程教学的深度,这也就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所获得的知识质量得不到保证。其次,高校在设置课程时还存在过于重视理论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践课程的问题,也就使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到知识之后得不到练习,使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地锻炼,在这一情况下,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必然也相应的得不到提高。

(三)高校缺乏校企合作精神

学生的学习一方面是为了是自身获得提升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走入企业,因此,如果高校加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将会为为广大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机会。但是当前我国大多高效的校企合作意识不强,这就使学生不能深入到企业之中去增加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必然就会使毕业生在应聘的过程中四处碰壁[3]。

三、提升高校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一)高校明确培养目标

针对工商管理?R当究票弦瞪?就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我国高校应该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积极采取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首先,学校可以创新自己的考核制度,出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之外,也要重视起实践能力的发展。其次,高校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大学生只有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之中占据优势。

(二)高校合理安排课程

当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都存在着重专业知识、轻实际操作;重广度、轻深度的问题。因此,要想切实提高学生得就业竞争力,在设置课程时,必须要同时兼顾课程的数量与质量、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三)高校积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的工作过程就是利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过程,因此,当前大学生要想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要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就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对着一方面的认识。首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实践经验。其次,高校可以丰富自己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时间能力的考查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4]。最后,高校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为本校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机会,使他们在实习过程中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

当前我国高校中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普遍不高,这一现象可能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例如:政府对就业形势的积极引导、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因此,当前高校必须要雕工各方面的协调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培养以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本文对当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见解。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高校可以积累经验,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邵继红.论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时空,2007;(20):24-25.[2]韩玉志.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80-81.[3]金国峰,董富华.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就业渠道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5;(1):91-93.[4]独之秀职业顾问.工商管理各个专业就业形势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7):47-49.

第三篇:广东高校本科生就业竞争力10强

投票标题: 华工和暨大会计性价比调查

你认为华工的会计实力更好一些5(10.20%)

你认为暨大的会计实力更好一些14(28.57%)

你认为华工的会计竞争更激烈一些9(18.37%)

你认为暨大的会计竞争更激烈一些6(12.24%)

你认为华工会计的就业更好一些5(10.20%)

你认为暨大会计的就业更好一些10(20.41%)

平心而论,在中国范围,暨南的会计要比中大的好,但中大的会计比暨南分高。而接下来 其实广商都不错,但主要学校的名气一般般。广外的会计跟华工差不多,但各有所长,毕竟是重英语的,自然会计也是英语方向的。华工不了解所以不好评价。

广东高校本科生就业率超九成 就业竞争力10强

根据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发布的数字,截至2007年11月初,2007届广东高校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达到了88.74%。其中,本科生就业率超过了九成,达到了90.66%。

那么,目前广东各所重点本科院校就业形势、就业竞争力状况如何?近日,时报记者抽取了10所广东地区的本科高校进行了采访和调查。

中山大学

80%毕业生进入名企和机关

该校学科门类宽广齐全,拥有一系列名牌专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例如,该校医学类中的口腔医学、护理等专业就业率已达到100%,应用心理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哲学、档案、社会工作等专业的就业率均达到97%以上。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还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充裕的岗位选择,还开通了中山大学就业网和职业测评,毕业生资料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都可通过就业网完成。

记者点评:学校半数以上毕业生在广州就业,与在深圳、珠海及珠三角其他地区就业的合计比重超过80%。与此同时,学生的就业质量连年保持高水平,其中每年进入IBM、埃克森美孚、沃尔玛等世界500强企业、进入中国移动、中国石化等中国名企业和全国各大医院、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出国、升学深造的毕业生人数占80%左右。

华南理工大学

现代企业家摇篮学校

学校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管、经、文、法、艺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综合大学。该校不但被公认为是“中国南方工科实力最强的学校”,还是“企业家的摇篮”,培养了大批有成就的企业家。2006年,华工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6.05%,在全省重点本科院校中名列第一。华工一直非常重视通过特色服务构建全程化、个性化、多元化、规范化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模式来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记者点评:华南理工大学不但毕业生就业出路好,而且一直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宽口径、综合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暨南大学

兼中西文化毕业生受欢迎

据了解,澳门七成的医生从暨大毕业,30多名毕业生任澳门政府高层司厅级官员,不少校友在香港政界、企业界及新闻媒体工作,总体就业率95%以上。暨南大学在1997年就建立了为该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的“就业指导网”,在全国高校中是最早的一批。毕业生就业地的选择基本上是到广州、深圳和珠三角地区就业,其次才是上海和北京,而“去西部省区的屈指可数”。今年,大约有60%的毕业生留在广州,20%选择了深圳。

记者点评:暨大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左右,而且毕业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接触广泛的文化,自然而然地进行中西文化交融,形成了知识面广、头脑灵活、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语专业就业率100

2007年,该校将有41个本科专业方向、4个双学位专业方向共3461名毕业生,其毕业生也将维持一贯的水准,综合素质高,外语运用能力强。

该校毕业生就业范围涉及外交外事、经贸、金融、旅游、教育、科研等领域,近三年来,到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世界500强企业、著名国有企事业和“三资”及民营企业单位就业的比例达80%以上,平均薪酬水平为3500~5000元。据统计,该校外语(包括小语种)外贸类、金融类、管理类、法学类、信息类等专业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率接近100%。

记者点评: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使培养涉外向型人才的广外连年保持着90%以上的高就业率。

汕头大学

传媒、商学、医学就业质量高

学校连续4年来,汕头大学都保持着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4%、最终就业率达到98%以上的记录,位居广东全省高校前列。学校致力于建设有特色的现代化高等学府,重点发展传媒IT、商学、医学三大领域,大力引进国际国内一流专家学者,通过跨学科、国际化的创

新教育模式培养能力、知识并重的人才。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以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为主,在潮洲、汕头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比例不足10%。该校的毕业生试用期后的平均起薪为2800~3000元。

记者点评:在应届毕业生中,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等多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而汕头大学医学院已经连续5年获得广东省高校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第一的成绩。

广东工业大学

工程专业省内外知名

目前,该院共有17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34100名。据了解,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等理工科专业,历来是该校的品牌专业。

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双专业、主辅修制建立了完整的课堂教学、科学实验、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公布的2006届广东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字,2006年广东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数量共达8654名,初次就业率达到92%。

记者点评:多年来,该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在广东省名列前茅,每年的初次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

广州大学

面向珠三角培养应用人才

作为广东省拥有最多二级学院的广州大学,一直实行多元化办学模式,已办成纺织服装学院、城建学院、科技贸易技术学院、市政技术学院等4个校外二级学院和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广州大学松田学院两个独立学院。该校现有21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八大门类,在校本科生19500人。该校先后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与科技合作关系。

记者点评:去年、今年毕业生的最终就业率均在98%以上,毕业生就业去向以广州为中心珠三角地区为主。

广州中医药大学

面向行业培养中高层人才

学校是一所专业横跨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的中医药高等学府,办学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培养类型最齐。该校近四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医药类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医药卫生行业,包括公务员、国家事业单位、合资医药企业等,近三年毕业生在珠三角地区就业的约为60%。

记者点评:据了解,该院的制药工程、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药学、中药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直非常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广州美术学院

培养高层次美术精英

学校不管是传统美术精英还是应用型高素质设计新锐人才,均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培养的高层次美术设计精英人才仍然供不应求。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各类美术机构、设计公司、广告公司、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网络媒体、房地产公司、服装公司、大中专院校、美术培训机构等。也有部分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自主创业。

记者点评:立足华南的广州美术学院,在保持美术重点专业学科传统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创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性艺术设计专业学科,以创新、尚美为特色的各类专业人才为广东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广东金融学院

穗金融业人才培养基地

该院设有金融、国际金融、注册会计师、国际会计、保险、商务英语等26个本专科专业或方向,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干的专业结构体系与优势学科。创办57年来,该院很多的校友已经在经济金融部门担任了领导职务和业务骨干,被誉为“金融界人才的摇篮”。

记者点评:据了解,该校主要为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经济部门(公司)输送人才,毕业生在社会上享有“好用、顶用、实用”口碑,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来源:信息时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研究生招生目录

单位代码: 11910 地 址: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大道北2号(北校区)邮政编码: 510420

会计学 学科代码:120201 所属学院代码: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拟招生人数: 20说明: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最终下达招生人数为准,此处仅作参考,可能会有调整学科简介(含复试说明)

研究方向

柳絮

01 会计与资本市场

林丹丹张端明杨海蓉

导师

初试考试科目

②201英语(含法律硕士)③303数学三④815管理学

复试考试科目 937|《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

938|《统计学》(同等学

①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939|会计学

王安国刘小清

02 财务管理

孙家和苏力

力加试)

①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937|《经济学》(同等学②201英语(含法律硕士)③303数学三④815管理学

力加试)

938|《统计学》(同等学力加试)

03 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

刘中华余鹏翼

940|《会计学》①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

937|《经济学》(同等学

②201英语(含法律硕士)

力加试)

③303数学三

938|《统计学》(同等学

④815管理学

力加试)

①101政治理论(含法律硕士)937|《经济学》(同等学②201英语(含法律硕士)③303数学三④815管理学

力加试)

938|《统计学》(同等学力加试)

04 税收筹划

李建英

初试参考书目815|管理学:

《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周三多等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第四版。复试参考书目

940|《会计学》:(1)《财务管理》,主编:陈玉菁、宋良荣,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2)《财务会计学》,主编:戴德明 林钢 赵西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37|《经济学》(同等学力加试):《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938|《统计学》(同等学力加试):《商务管理统计学》,何海燕,张红元主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年版。

第四篇: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研究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研究

摘要: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就业形势趋于紧张。同样,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文化群体,在择业的过程中将会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的现实,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更加紧迫!所以,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茫茫的待业大军中谋得一席之地尤显紧迫!

关键字:大学生 就业 竞争力 研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主要因素。

1、.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

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应能够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技能,并兼具经营管理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同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素质。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在就业过程中会有困难和挫折。

2、.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人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人际能力、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素质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精神和成熟的职业心态、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精神,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足,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

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

1.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导致学校“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管理机构僵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本科生一般为四年,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为三年,不容许提前完成学业或延迟毕业;三是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社团组织等对如何更好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缺乏协调,降低了政策的效用水平。

2.教学岗位及教学管理存在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二是对学生的管理仍处在以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

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主动意识,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介绍和学校解决就业。

三、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

1、进入大学就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患才不济,而患志不立”(@1)。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大一开始就要全面的了解自己,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明确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然后做好相应的规划,利用毕业前的时间为自己的目标做准备。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四年时间为我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做准备,我们毕业后完全可以胸有成竹,更不会感到迷茫。“没有方向将是最大的失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是求职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最关键的不是“如何找到好工作”而是“我真正需要和适合什么工作”,如同正确地做事必须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一样,大学生应静下心来,审问自己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一年后?五年后?十年后?而思考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2、沉下心来学习,注重知识和理论架构,为将来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很多人都说理论没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部分大学生很自然的认为理论知识太空洞,没实际价值,由此就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中心理和表现在所以大学生中都比较普遍,其实这是很有害、很片面的,这种口号的提出害了很多大学生。实践固然很重要也更实用,但理论永远基础,就是做事情的基石,没用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架构,你做事情会很没系统性,缺乏规范性。只有在理论架构的基础之上去操作具体的事情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完善。尤其是对于创业者来说,没有一个整体的理论架构,就很难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做事情就会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所以理论知识实际上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从整个系统上来掌握知识,这样什么将来做事情将会做得有的放矢。大学生就业难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原因有很多方面,其实,最重要的就在于大学生自己,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也在于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上面,只要我们是合格的人才,就肯定会有企业愿意要我们,企业永远需求优秀的人才,自身没能力,谁也不能救你。所以,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去培养和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努力打造自身的竞争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待业大军中谋得一席之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3、就业期望值要适度,心理素质要过硬。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烈,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每个人都非常向往能够去一个更好的实现自己自身价值的单位去。可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自己遇到的问题越多的时候,自己的心里压力就越大。另一个方面,大学生因为与社会的接触不多,虽然有较高的人生抱负,可是却对这个世界并不了解:不了解事情的流程、不了解人情是非„„所以他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他们更希望能够纯粹一点,因为他们在纯真的环境里生活的太久。于是自己就开始退缩,无法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于是就出现了那些投机的人,他们希望能够借助某件事情或者某个平台一蹴而就,迅速的成就自己。但是这样的人到最后往往会摔的很惨。

要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我想最根本的就是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期望值,这样才能够既保证自己的信心,也能够寻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位置。成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拥有良好的、过硬的心理素质也尤为重要。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4、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总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争取全面发展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从自身出发,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完善自我,做好就业准备,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之中,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注释: 1.:《晋书·虞溥传》: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2.《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第五篇:高职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高职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摘要: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人数,将高职教育带动起来,使得高职院校及学生的数量增长非常快。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学生数量在高等教育中比例不断增大,大学生就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高职毕业生身上,如果这类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了,就解决了大部分学生就业问题,还能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的进程也被进一步推进。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233-01

1999年,中国的大学开始扩大招生规模数量,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划时代的改变,由面向少数高质量的学生招生变为面向更多普通人群招生。当前,整个社会博士、硕士扎堆,本科生到处都是,高职毕业生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本不占优势,难度愈来愈大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使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的困难空前之大。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现状的要求

职业规划能力缺乏,职业定位有偏差。当前很大一部分高职毕业生不了解个人的长处与自己的性格特点,对自己没有准确的认识、定位及能力的判断致使其面对就业岗位的选择时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无法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导致找工作过程中败给其他求职者或者虽然找到工作了但对工作满意度不高最终离职或工作积极性不高等状况出现。

(一)理论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够科学,就业指导、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高职教育的特色没有突显,对学生的应用技能的培养力度不够,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被重视,致使高职毕业生理论知识不如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技能不如“三校生”的鸡肋境地,在就业大军的竞争中无法突显优势,劣势却很明显。

(二)缺乏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端正态度的学生。有百分之九十多的企业认为“态度”在选择应聘大学生时尤为重要,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是企业最看重的,包括较强的团队意识,集体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如今的大学生都是九零后,大多为独生子女,在长辈的宠爱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性格特征为突显自我,喜欢独处,集体意识淡漠,针对这一特点,高职院校的团队教育与培养要有目的,针对性强,采取渐进式的培养方式,可采取课堂灌输与校外体验相结合的方式。

二、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高职学生要培养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高职学生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从入学开始就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清楚地了解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准确把握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和能力范围,确定自己有兴趣的就业目标,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先下手为强,这样才能避免毕业时盲目,不会临时抱佛脚。

(二)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理论教学并重

用人单位选拔人才时关注重点不是名校、好专业,更多的是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以及未来高职生入职后对企业的贡献。所以,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高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使其在毕业后更有竞争力。高职院校要吸纳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结合,使得高职院校重知识的同时能力也得以提高,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所需。

(三)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这种现状提示我们要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工学结合的效率,这可以有效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双师型”专业技术型教师人数不多等现状导致单独依靠校方想让高职生享受全面锻炼,学习实际应用技术水平很难,因而要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双师型”专业技术型教师的培养。

(四)完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

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活动,首先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岗位要求,进而与学生进行对比了解不足并对其有效的进行指导,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体系构建过程中注重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让他们早点熟悉社会,给自己的未来工作方向定位,再根据自身条件确定日后找工作的方向,并且将就业指导融入实习实训过程中,利用实习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及组织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衣学娟.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7(01):18-21.[2]刘超.高职教育的特点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02):26-28.[3]谢鑫,刘宁宁.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73-74.[4]刘佳.德国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1.[5]阳慧.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5:202-204.[6]蒋勇.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2011(08):88-89.[7]杨欣,刘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20):154-155.[8]邹群.论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辽宁警专学报,2010(03):101-103.责任编辑:孙瑶

下载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研究[五篇范例]

    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研究 摘要:如今大学生在大学中主要以增加自身就业竞争力位目的进行学习与各方面能力的加强训练.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课外活动,实践等多种途......

    文科基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文科基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 2008-8-19 23:10:00 | By: 荣哥 ]3 推荐文科中的哲学、历史学等本科专业,是基础专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类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量......

    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 由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存在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和多数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等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提出提升计算机专业......

    高校贫困生问题综述

    高校贫困生问题综述 姓名:吴海燕 班级:政教二班学号:090100087 摘要:本文查阅了大量贫困生方面的专著、期刊、学位论文和其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贫困生的定义、贫困生的现状、......

    高校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书

    尊敬的院领导和各位老师:我是xxxx学院xxxx1班的xxx同学,由于家里经济不好,父母现在体弱多病,我现在十分需要领导、学校、国家帮助我,帮我和我的家庭度过难关,让我能有幸和其他的同......

    高校贫困生申请程序

    附件1 贫困生网上申请程序学生凭《广西民族大学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向班级提出申请。如只开具了民政部门的贫困证明,需补填《调查表》并把贫困证明附在后面。 ↓ 进行班......

    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100强出炉[范文]

    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100强出炉(图) ln.sina.com.cn 2017-10-17 09:15 2017年,最后一批90后也上大学了,95后也正式加入职场成为新生代主力军。为了解这届毕业生的职场动......

    关于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的主动权,提高竞争力,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及观念的转变;同时大学生就业工作已成为各级学校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