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升艺术类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如何提升艺术类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汪晓娟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07期
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3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艺术设计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领域,发展速度异常迅猛,艺术类设计专业从业者与日俱增,市场与人才的关系正逐渐发生变化。如此形势下的艺术类设计专业大学生该如何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顺利迈入社会,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中。
一、艺术类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发展,艺术设计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及社会办学力量都投身于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大潮中,艺术设计人才的数量逐渐从早期的稀缺转变为今日的过剩,质量也逐渐从早期的专而优转变为今天的良莠不齐,出现了低端人才饱和而高层次设计人才缺乏的两难境况。
作为应用学科的艺术类设计专业,必须面向人们的心理需求、面向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以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求为宗旨,以此适应社会对人才提出的不断创新的要求。可以说,艺术类设计专业毕业生找份工作要经历不少磨难,相伴的问题也不少,他们刚毕业工作大都集中在以私企为主的中小设计公司,数月后开始频繁跳槽,这看来似乎是设计类人才增长实战经验的必经阶段,但这种普遍现象的背后也透露出自身的种种弊端。这种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让社会对艺术设计大学生产生种种偏见,以至于影响整个群体的就业。
我们知道,多年来是企业为毕业生提供了高校毕业后各种能力的实践锻炼与培养的机会,原本理应在大学阶段完成的能力教育,事实上却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完成的。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艺术类设计专业学科,必须与市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必须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懂技术、把握流行信息、了解市场动态。企业对艺术类设计专业大学生的要求是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更具有创新意识、品牌意识,又能在产品运作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现代应用型人才。
二、艺术类设计专业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技能
艺术类设计专业大学生大多注重讲究自己的个性,不关心思想政治,不喜欢上文化课,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等等,这些方面的特点制约着教育工作的开展。为适应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艺术类设计专业大学生应具备以下技能:
1.基本的专业技能
所谓的专业技能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必备的专业,也称从业能力。加强实验、实习教学,是培养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掌握设计的实用性和工艺性,制作精细,符合生产条件,是作为设计人才的基本技能。任何优秀的设计师都是从基本的技能操作开始的,社会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真正能适用于社会的是手、脑、能力等都具备的人才。
专业技能是艺术设计人才技能结构中的核心,包括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理论知识包括设计概论、设计史论等基础性设计理论知识,还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码动画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设计方向中具体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学等方向性设计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在各个不同设计专业方向中具体的设计实践能力,尤其强调实战性的设计实践能力。
2.富于时代性的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目前高端人才普遍需要具备并被日益重视的重要素质和技能之一。艺术设计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更多丰富灵感和更多创意的行业,因此杰出的创新技能是一个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所必备的。
艺术类设计专业大学生学习的灵魂在于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性之一。艺术类设计专业大学生要勇于挖掘艺术的各种内涵和社会的各种奥秘,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广采博取中力求达到博、深、新的统一,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兴学科与学术前沿的新思想、新动态。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应多参与创新实践,让创造的成果真正成为创新能力这一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艺术设计类大学生除了掌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外,还要学会辐射思维、逆向思维等等,尤其要学会在多学科的交叉互渗整合中,发现新的意蕴。
3.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动态需求,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力求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多能力,如艺术与文学之间的互渗,艺术与设计之间的互渗,甚至文理间的互渗,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与能力的结构。人类需要生存与发展的和谐统一,一般说来,生存能力愈强,其发展空间亦愈大。因此,艺术设计类大学生需要很好地培养自己的社会生存与适应能力,只有学会独立生存,才能开辟更广阔的天地。加之当代事业的发展更需要集体的合作与沟通,所以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应该学会人际沟通、善解人意,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中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并且优化与他人的合作,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以产生积极互动的共生效应。这就要求大学生既要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要有写作能力,两种能力兼备才能在广阔的市场游刃有余地发挥自身的特长。
三、提升艺术类设计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艺术类设计专业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教育
转变教育观念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企业发展的需求,坚持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摆脱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把开发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艺术类设计专业教育的主攻方向。现实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也使能力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使其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分析事物、评价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针对艺术类设计专业艺工结合、多学科交融的特点,我们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相对调整课程的设置与内容。知识的结构决定着应用能力的可拓展方向,必须转变艺术类设计多年在教与学上的重艺术轻技术、重设计轻工艺、“设计仅是艺术设计”的狭隘观念,要放宽思想、拓展设计内涵。
2.构建评估体系,帮助大学生准确定位
就业定位有两层含义:一是确定自己是谁,适合做什么工作;二是告诉别人你是谁,你擅长做什么工作。大学生就业时对自身条件的定位及其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因素:个性特点、天赋能力、形象气质的分析;学习成绩、综合素质能力的分析和期望的薪资报酬、福利分析;期望的企业性质及地域要求等。另外,还要对社会需求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形势、职业的工作内容、知识要求、技能要求、经验要求、性格要求、工作环境、工作角色等。
其方法是多方面收集信息,询问老师、父母、朋友,有条件的可以咨询业内专家。最后还要了解自己的竞争对手、自己和职业要求的差距,客观分析原因。
特别是艺术类设计专业大学生,通过以上各因素的分析,了解自己所处位置,再充分认识自己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从而树立自己的求职目标。构建这样的评估体系,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毕业生从容地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就业定位准确,可以更持久地发展巩固自己。
3.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有调查显示,79.2%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找工作,选择创业仅占4.3%,真正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其原因是中国的创业教育还不够成熟,可见大学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加强教育引导。为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可举办各种大学生创业活动,比如通过组织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名家讲堂、项目扶持等营造创业氛围。
(2)加强技能培训。依托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咨询、创业规划、创业培训以及手续办理等服务,同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创业培训体系,在高校内组
建了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指导师资队伍,重点加强对创业带头人的培训,并为创业企业提供后续服务支持,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3)简化流程。按照简化程序、降低门槛、提高效率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微型企业申请、创业培训、资金评审、注册登记、政策兑现、后续帮扶和工作监管等操作流程,尽可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方便。
(4)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及校友资源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创业指导服务。广泛联系社会各界成功创业人士、校友,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等指导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力争自主创业和参与创业的人数进一步增长。
4.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提供优质就业信息服务
艺术设计的市场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毕业生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信息服务,要持续不断地组织各类专场招聘活动,搜集各类招聘信息;同时要高度重视就业困难群体和薄弱地区的就业帮扶和援助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毕业生帮扶体系,实行一对一服务,建立困难生信息数据库,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等尽快实现就业。
5.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联系实际的价值观教育和理想教育。职业生涯的规划意义在于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了解自我、明确方向。因此,结合具体设计专业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可以让他们尽早明确发展方向,促进求学。
同时还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提供高水平的职业咨询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指导,帮助毕业生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和就业。特别强调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个体的差异性最集中地表现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专业基础水平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是性格、心理素质等气质因素的差异性。针对专业基础水平的差异性,要注重扬长避短的培养手段,有效发挥并提升学生的优势项目,利用优势项目弥补劣势项目;在气质因素上则需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成因,适当加入心理辅导环节,以正直、宽容、坚强、乐观、积极的个人气质作为整体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大学)
第二篇: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情况:
通过问卷、座谈、采访等方式调查企业对大学生就业的看法,为我院的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指导提供了充分的调研成果。近期我系分团委通过与老师交流及对相关资料的抽查,对03、04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我系近年的就业情况,03级毕业生就业率98%;04级毕业生就业率97.27%。毕业生大体的就业方向有深圳、广州、珠海、宁波、湖北、上海等各大公司。刚进企业时多数毕业生都是从事一线的工作,三年的毕业生大部分表现出很好的就业心态,得到领导的好评,但部分毕业生的工作心不定,经常变动工作岗位,特别是03级的毕业生。
2008年7月,又一批创纪录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加之宏观经济受到灾害和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中国的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召开视频会议,部长尹蔚民表达了对就业形势的担忧。统计数字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40万人,为全年目标任务的6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28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77万人。部长尹蔚民谈到,在今年上半年遭受冰雪灾害、特大地震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全国就业总体情况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实属不易。同时应该看到,当前就业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据尹蔚民介绍,多个因素给2008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带来压力。首先,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劳动者数量达到历史新高。来自教育部的信息显示,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由于2007年尚有70万-8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因此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600万人。
(二)面临的问题:
(1)企业对应聘者的学历文凭因素的考虑逐渐淡化,对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重视无可置疑。特别是对毕业生的道德修养、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实践告诉他们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取得各项成绩主要得益于毕业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当问到“贵单位挑选毕业生主要看重什么”时,调查结果是学习成绩占19%、科研能力占37%、思想品德占63%、社交能力占32%、协作能力占41%、管理能力占24%、综合素质占72%、学生干部(党员)占4%、社会经历占35%,其它占5%。
(2)相对于企业来说,企业需要的是能力全面发展、责任心强、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人,趋于企业对就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普遍感觉:良好占50%,由此可知企业对就业大学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所存在的问题:就业意识很好、就业准备一般、思想准备不足、没有就业意识、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没做准备。调查显示:就业准备一般占61.5%,思想准备不足占38.51%。对比而知,现在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可质疑。现在企业单位,很多新鲜的血液都来自大学高校,而企业的文化又影响着就业人士,企业文化要求企业普遍需要的人才类型有:成绩优秀、技能很好、适应力强的人占80.8% ;口才好、有工作经验的占38.5%。所以对于就业的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提升自己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
(3)在调查问卷中我们了解到企业就业人员对现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普遍感觉良好的占52%;而就业前准备一般的占63.5%,思想准备不足的占39.5%;现在企业普遍需求的人才类型成绩优秀、技能很好适应力强的占80.8%,口才好、有工作经验的占40.5%;而就业人士眼中大学生该培养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占76.9%,团对合作吃苦能力占67.3%;认为大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占70.2%;在社会实践中能起锻炼作用的行业,营销策划占76.9%、饮食行业占54.8%,其能锻炼的能力,口才交际与表达占76.9%、策划与管理占77.9%;技术型单位对大学生的辅助要求,责任心占77.5%、沟通技巧占76.9%,对其的定夺,符合占46.7%、看企业单位而定占63.5%; 对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态度,学好专业技能占61.4%、增强就业意识占80.8%;企业单位对大学生跳糟问题的观点,就业思想不端正占34.8%、再就业占38.5%、工作单位很差占34.8%。
(三)国家政策
(一)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始终坚持把就业和再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市人民政府
先后出台了5个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文件,并成立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再就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究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及时解决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突出矛盾。把净增就业岗位,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强化再就业服务,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等五项指标层层分解,作为政府工作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再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四大公共就业专项惠民活动,为就业困难群体建立绿色通道,取得显著成效。
(二)狠抓技能培训,夯实就业基础。市、县(区)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大力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就业人员竞争能力。
(三)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拉动就业。二是市、县(区)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扶助就业。发展以“三保”(保安、保洁、保绿)、“三托”(托老、托幼、托病)、“三服务”(家政、配送、保健)为主,提供社区就业岗位。三是搭建劳动就业平台招聘就业。
(四)开展劳动维权活动,积极提供就业保障。市、县(区)政府高度重视劳动维权,认真组织开展拖欠民工工资专项治理活动,核实督促企业按时兑现民工工资;开通了劳动保障维权专线,24小时受理群众投诉;采取“打击”与“引导”并举,对劳动力和人才市场以及各类中介机构进行专项清理整治。同时,加强了劳动合同管理,完善了仲裁办案体系。
(五)拓展就业渠道。加快发展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拉动就业、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扶持就业,拓展社区服务扩大就业、搭建就业平台帮助就业、落实领导帮扶援助就业,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增加就业,以实现充分就业来推动和谐巴中的建设。
(四)学校政策
(1)对我系近年来学生就业工作的反思我系2006年末毕业近300人,2007、2008年均毕业500多人,2009年又有400多人要毕业。毕业前景不容忽视,毕业生就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后的招生工作。所以要充分重视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市场机制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工作应当主动的去适应市场发展,而不是被动地要市场来适应我们。要发挥人才市场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牵线搭桥作用,加强与人才市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人才市场面向各类用人单位
和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系统性的专业化人才服务,可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还可为未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代理招聘服务。要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鼓励学生到基层一线实习和工作,要让学生树立下一线锻炼是将来更好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像抓入口那样重视出口问题,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人员,确保这项工作正常运行。
(2)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以市场要求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眼下,就业市场两种现象十分引人关注: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二是大学生找工作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市场需要的是包子,学校送出的却是蛋糕。”既然高校生产的“产品”不是市场所需要的,这“产品”又怎么会有“销路”?这些现象的出现,固然与我们的办学中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和‘掉链’,还没有真正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一体化观念有关。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反思之处。它反映出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而从一定意义上,又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定位在什么位置,是我们今后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课题。
(五)学生政策
1.大学生要有创新意识: 作为年轻一代,不能避免,要面对不断更新的时代。大学生们要就业,必须接受新信息,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增强,进而令自己的事业理念能及时满足因时代变化而引起的新需求。
2、心理承受能力要强:大学生在就业阶段,难免会有碰撞的时候,大学生成功就业与否和大学生面对困难时的意志有莫大的关联。
3、自身的素质方面要过硬: 大学生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已是企业衡量一个大学生能力的途径,所以学生在学校要不断的学习和创新知识,为以后的创业做铺垫。
4、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去外企工作,做一个白领,是多年来许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但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萎缩的形势下,大学生们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同样也是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5、调整薪资待遇的期望值:不少大学生习惯将自己就读的学校、专业等与薪资待遇挂上钩,在这种片面的理解下,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不少机会。在目前情况下,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把握机遇、瞄准长远发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6、明确职业目标:选择职业时,尤其需结合自身的综合能力,明确发展目标。
7、不片面追求专业对口:除了部分技术性岗位外,很多岗位并不一味强调专业的对口。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重视实习的机会:实习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9、继续深造,重组知识: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大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10、选准原点,从基本做起:大学毕业生就业也应该从基本做起。在一两年工作期间,表现出你的天分和潜力,被管理层认可,才会把你放上管理岗位。所以,现在开始,脚踏实地地努力。
11、脚踏实地,不要眼高手低 :许多毕业生往往一味追职位提升、工资增长,并在上班时这山望着那山高,导致不能全心投入工作,影响了工作绩效与上级的评价。
此外,专家也建议,在当前工作难找的情况下,大学生不妨考虑创业。
(六)2010年就业前景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司长于法鸣23日透露,明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人保部的调研也发现,目前返乡农民工的大体数量是10%,超过1000万。一系列关于保就业的重拳或将密集推出。
于法鸣在全国政协12月23日举办的“中国首届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态势分析会”上表示,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在地区和人群上正逐步扩大,同时明年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针对当前局势,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一份针对就业促进的系统政策正在起草之中,“将对就业问题解决作出统一部署”。“人保部”和有关部门正联合学术机构进行研究,拟在明年初推出一系列促进措施,这些措施将在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鼓励自主创业等方面,出台系统政策。
当前总体就业形势如何,已经备受瞩目。首先是一连串的数据。于法鸣表示,2009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届时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达2400万人。这2400万各有来头,其中一增一失是就业两大难题来源。一增指的是,1300万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一失即800万下岗失业人员,这两大群体构成了2009年就业工作的主要部分。此外还有其它人员300多万人需要等待就业安置。这还没有充分考虑一个情况:如若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能力降低,用人需求明显减少,供求缺口将进一步加大。于法鸣带来
了就业形势严峻的观察是,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已有一批中小企业关停倒闭,就业岗位大量流失,用工需求急剧下降,并且这种不利影响正逐步扩大,出现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由外向型生产企业向内向型各类企业,由劳动密集中小企业向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由农民工向城镇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蔓延的趋势。就业形势需要集中解决的突出难点首先集中在毕业生就业难和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上。于法鸣表示,明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0万,加上历年没有就业人员,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从目前情况看,用人单位招聘意愿明显下降,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尖锐,直接影响就业局势的稳定。同时,由于企业裁减人员的现象还在蔓延,就业转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将进一步增加,长期失业者、各类困难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将更加困难。”
第三篇: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研究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研究
摘要: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就业形势趋于紧张。同样,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文化群体,在择业的过程中将会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的现实,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大学生就业更加紧迫!所以,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在茫茫的待业大军中谋得一席之地尤显紧迫!
关键字:大学生 就业 竞争力 研究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最根本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太低,主要表现在:有的学生不能将课本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向求职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使其求职成功率不高;有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足,专业素质不强;还有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不知道自己究竟适合什么职业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低的主要因素。
1、.专业技能、合作技能、求职技能严重不足
大学生接受系统化的专业训练,应能够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与技能,并兼具经营管理和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同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能力、创新成果表达能力等。专业技能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必备的核心素质。现实中,一些大学毕业生不仅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甚至缺乏实际经验和最基本的行业常识,由于经验不足,肯定在就业过程中会有困难和挫折。
2、.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较差
基本工作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个人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人际能力、具有良好的从事实际应用工作的心理素质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现代职业精神和成熟的职业心态、与岗位相适应的现代职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近些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缺乏岗精神,缺乏对岗位正确的认识,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赚脏怕累、挑三拣四,没有正确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意识,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不足,学生毕业后一般都要用较长时间才能适应本岗位工作,这都是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的表现。
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低的原因
1.现行教育体制的不足:一是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导致学校“产品”与市场需求脱节;二是管理机构僵化,管理制度不健全,如本科生一般为四年,硕士、博士研究生各为三年,不容许提前完成学业或延迟毕业;三是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社团组织等对如何更好的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缺乏协调,降低了政策的效用水平。
2.教学岗位及教学管理存在不足:一是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二是对学生的管理仍处在以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使学生处于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
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乏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缺乏主动意识,大学生就业的途径主要依靠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介绍和学校解决就业。
三、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
1、进入大学就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患才不济,而患志不立”(@1)。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大一开始就要全面的了解自己,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明确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然后做好相应的规划,利用毕业前的时间为自己的目标做准备。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四年时间为我们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做准备,我们毕业后完全可以胸有成竹,更不会感到迷茫。“没有方向将是最大的失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是求职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最关键的不是“如何找到好工作”而是“我真正需要和适合什么工作”,如同正确地做事必须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一样,大学生应静下心来,审问自己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一年后?五年后?十年后?而思考的过程就是选择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
2、沉下心来学习,注重知识和理论架构,为将来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很多人都说理论没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部分大学生很自然的认为理论知识太空洞,没实际价值,由此就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中心理和表现在所以大学生中都比较普遍,其实这是很有害、很片面的,这种口号的提出害了很多大学生。实践固然很重要也更实用,但理论永远基础,就是做事情的基石,没用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架构,你做事情会很没系统性,缺乏规范性。只有在理论架构的基础之上去操作具体的事情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完善。尤其是对于创业者来说,没有一个整体的理论架构,就很难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做事情就会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所以理论知识实际上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注重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从整个系统上来掌握知识,这样什么将来做事情将会做得有的放矢。大学生就业难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原因有很多方面,其实,最重要的就在于大学生自己,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也在于提升大学生自身能力上面,只要我们是合格的人才,就肯定会有企业愿意要我们,企业永远需求优秀的人才,自身没能力,谁也不能救你。所以,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去培养和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努力打造自身的竞争力,全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待业大军中谋得一席之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3、就业期望值要适度,心理素质要过硬。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烈,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每个人都非常向往能够去一个更好的实现自己自身价值的单位去。可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自己遇到的问题越多的时候,自己的心里压力就越大。另一个方面,大学生因为与社会的接触不多,虽然有较高的人生抱负,可是却对这个世界并不了解:不了解事情的流程、不了解人情是非„„所以他们不愿意去面对这个复杂的社会,他们更希望能够纯粹一点,因为他们在纯真的环境里生活的太久。于是自己就开始退缩,无法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于是就出现了那些投机的人,他们希望能够借助某件事情或者某个平台一蹴而就,迅速的成就自己。但是这样的人到最后往往会摔的很惨。
要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我想最根本的就是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合适的期望值,这样才能够既保证自己的信心,也能够寻找到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位置。成功的几率将大大增加。与此同时,拥有良好的、过硬的心理素质也尤为重要。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4、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企业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总之,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争取全面发展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从自身出发,调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完善自我,做好就业准备,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之中,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注释: 1.:《晋书·虞溥传》: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2.《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第四篇:浅析土木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浅析土木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周彪(土木天佑0801班)汤欢(土木天佑0801班)
摘 要:在当前土木行业就业日益严峻的形势下,通过分析高校土木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
争力的内涵,明确土木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探索提升土木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通过调整择业心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实践能力水平、求职能力水平,有效提升土木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促成土木专业大学生良好就业。
关键词:土木工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土木工程行业受基本建设投资波动影响甚大,在国家以基本建设投资来拉动内需的就业期,这些问题不会很明显;在国家调控和抑制基本建设的就业期,这些问题就比较敏感。因此,欲把土木工程专业受市场就业形势波动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内,该专业的学生培养就必须重视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一土木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经济增长与大学生就业不同步的原因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2月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专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意志力。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核心竞争力突出表现为及时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土木专业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概括起来说它体现为五个“力”,即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生最重要的智力资本,是学习能力、预测能力、发现能力、分析能力的基础;意志力是行为指向的维持力,推动学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迎难而上、不断进取;凝聚力是重要的人格魅力,它使大学生形成对自己的克制力,对合作者的亲和力,对组织的领导力和维系力;适应力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能力.它使大学生具有超前的预测性,能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用最优化的方式和最小的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创造力是价值实现的直接驱动力和应用能力,是把知识、技能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核心的能力。
二土木专业大学生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下一代的生力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大学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大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也同当前党中央所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密切相关的。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的收入、发展情况,关系的家庭的未来。因此,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实现就业的重要保障,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对于土木专业大学生个体而言,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让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为自己日后的发展搭建一个更好的平台,才能为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自身责任增加,工程实践范围扩大、日趋复杂、变化加快,使得土木工程行业不仅对继续教育而且对基础教育越发重视。土木工程实践所需知识在专业层面上已经超出了传统学士的教育范围,即便是加上初期的工作经验也仍嫌不足。土木专业学生应
把技术能力与领导才能、影响力以及综合能力融合在一起,培养能够针对不同的社会问题制定最佳规划、设计和建设方案的能力。
这也是高校发展优劣与否的重要体现。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是通过用人单位来检验的,就业竞争力强弱直接反映了高校培养学生的质量,对于一个学校的长期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此,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学生个体、高校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利益。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是一个重要层面上的问题。
三土木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实现途径
在当今土木行业就业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的形势下,除了各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外,土木专业大学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从择业心态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就业竞争能力。
(一)调整就业心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培养和提升核心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笔者认为要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首先就要从学生的思想入手,只有从思想中解除学生对就业、择业过程中眼高手低的现状才能从根本上解除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各种束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土木专业大学生应从思想上改变大学生原有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择业观。把重心从原来的片面追求高薪转移到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应该做到客观全面评价自己,作为大学生,只有正视现实,接纳现实,正确地了解、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才能站稳脚跟,找到真正改造世界创造业绩的切入点;主动调整生活节奏,调整原来的生活习惯,培养新的生活习惯,顺利度过异地生活关;完善自己知识结构,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必须明白,社会不会再像家长和老师一样,欣赏你的天真清纯,社会将会关心但不会迁就你这样一个年青的新成员,社会要求你遵守规则,社会期望你劳动、贡献。
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要引导每位大学生认真思考,重新审视自己,到底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还要根据自身目前具备的各种能力,认清目前所处的位置,结合未来的职业要求,寻找差距,找准努力方向,达到对症下药,提高效率。因此,要求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等制度,将其列入大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入学就必修的科目之一。
(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是培养和提升核心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专业知识水平是指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所掌握并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这里所说的土木专业知识包括理论、法则和基本原理,例如几何学、微积分、向量、动量、摩擦、应力和应变、流体力学、能量、连续性和变异性等。
当前,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专业能力偏低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土木大学生应从社会需求着手,把专业能力作为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重点。在校土木大学生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如网易土木在线、土木工程师网等网站,了解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了解专业技能与专业课程的关系、正确评价自己的专业技能、掌握专业技能的提高方法等。
(三)提高实践能力水平,是培养和提升核心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实践能力即操作能力或动手能力,是大学生运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土木专业实践技能指的是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能力,例如使用电子制表软件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严谨、全面、综合或系统、富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沟通、自我评价的能力等。
正规的学校教育是知识的原始来源,但技能是通过学校教育、集中培训和工作经历形成的。土木专业学生应拥有熟练的技能,知道如何:应用基本工程工具,如统计分析、计算机建模、设计规范标准、工程监控方法。学习、评价和掌握新技术来提高个人和组织的效力和效率。通过倾听、演讲、著述、数学计算和形象教学,与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人士进行充分交
流。进行学科内、跨学科和多学科领域的合作。对任务、项目、计划进行管理,在满足预算、进度和其他限制条件的前提下使其按期望目标交付使用。通过对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其他方面进步的清晰阐述来进行引导并通过包容、理解、同情、劝导、耐心和评判性的思考来达成一致意见。
很多企业为了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不愿意投人过高的新员工培训成本,进而把招聘的视角转向应聘者的实践经验。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综合能力、社会经验、专业成绩、发展潜力等素质的关注程度,社会经验仅次于综合能力居于第二位。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常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都会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土木工程见习实习、工程地质实习、土木工程专业测量实习、生产实习等实习实践活动,除此之外,学生还应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或者自己目标单位争取实习机会。这样将大大增加自己被目标单位聘用的机会。
(四)提高求职能力水平,是培养和提升核心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
求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寻找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各种知识与技能、技巧的总和。求职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在具体求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表象性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简历制作能力等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说,一方面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加强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另一方面应在就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模拟招聘会以及职业介绍机构、人才市场组织的人才招聘会,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现自身优势与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求职技能与技巧。
参考文献
[1]王玉敏.刍议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J].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2期:110-112
[2]姚德超,曹凯旋.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J].人才开发.2008年12月:45-46
[3]刘燕.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1年第2期:106-107
[4]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2期:119-120
[5]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2025年的土木工程——土木工程未来峰会报告.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5月:106-113
[6]张静晓,朱元祥,张艳,李慧.土木工程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10年第19卷第6期:18-23
第五篇:文科基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文科基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 2008-8-19 23:10:00 | By: 荣哥 ]
推荐文科中的哲学、历史学等本科专业,是基础专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类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量极少,因此成为高校招生与就业中的冷门。这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难,与社会对这些专业不了解、部分用人单位选才用人的实用主义倾向有关,也与这类专业毕业生本身的能力和素质有关。前一方面的原因,学生很难去改变,但后一方面的原因,却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与其他专业相比,他们更应早谋划,早行动,切实注意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所谓就业竞争力,是指在个人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过程中能打动用人单位、击败竞争对手的特质,是由人的综合素质和某些突出能力有机构成的人力资本。大学生就业竞争的过程,就是个人人力资本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的博弈、匹配过程。一个人的素质高、能力强、态度好,可视为人力资本充足,相应地,就能在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及甄选环节中顺利过关,就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脱颖而出,体现为强就业竞争力。所以,提升就业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杨昌济先生提倡的“修学储能”:增强思维能力与实际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储自身人力资本,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的匹配耦合。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提升文科基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一、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性转化
首先要培养对待专业的正确态度。很多同学,从进校开始,就在为未来找工作发愁,也为此而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对策,浮躁者有之,他们千方百计转换专业,或者把主要精力放在辅修其他专业课程;消极者有之,他们因为专业冷门,所以没有兴趣,学习不积极主动,没有目标,得过且过,浑浑噩噩。这样的态度对待专业学习,可想而知,其学习效果是不理想的,这样,当他们毕业时,既没有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其他实用的一技之长,背着冷门专业的标签,受到用人单位的冷遇是必然的。对待专业的正确态度是不抛弃,不放弃,坚守阵地,打好专业基础。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学术,文、史、哲历来不分家。作为学科,哲学、历史学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任何高深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一个人要想有点人文精神、人文气质,非学好这两门学问不可。而且它们都被称为智慧之学,哲学是“爱智”,“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对人生,对社会,有巨大功用,并非“无用之学”。“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哲学也好,历史学也好,只要专业学得好,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了扎实基础了,综合素质也会初步体现出来。因此同学们要克服浮躁,脚踏实地,潜心学习和研究,打好专业基础。
其次要向应用性方面发展。哲学、史学的主旨是经世致用,它们完全可以向“应用”转化。本专业的毕业生要善于在职业中将所学到的哲学之思想方法、历史之经验智慧为社会做实事。应用性转化的总体思路可以这样:面向社会需要,结合自身兴趣特点,专攻某一部门所需知识及训练实务能力。如果对经济方面感兴趣,可以专攻经济类相关知识及经济哲学或经济思想史;如果对管理感兴趣,可以专攻管理学、管理哲学或管理发展史;如果对文化艺术感兴趣,可以重点攻美学及美学史;等等,社会需要的方向是很多的,应用转化大有可为。应用性的方向要有专攻,这点比较重要。不要今天看到市场营销好,就学市场营销,明天想考公务员,就学领导学。要专,要成系列,要精,系统学习、研究、突破。
二、培养素质,提高技能:优化素质技能结构
用人单位选人用人,首重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分别是态度、能力和素质。
态度,从工作情景来说,就是一种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从组织文化来说,就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就是做人;从更高的层面来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态度的这三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的。我们在大学里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归根结底要在社会交往中落实到学会做人,要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坚持原则,坚守职业道德。
人的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的综合,抽象概括力是其的核心,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创新性思维很重要。心理学家们还发现了一种“成功智力”,即一种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成功智力对于高级管理人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成功智力的发挥,就是用创造性智力找对问题,用分析性智力发现好的解决办法,用实践性智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素质与能力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高素质者势必有强能力,但强能力者未必有高素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视野中的素质,主要是指在工作情景中产生高效率或高绩效所必需的人的潜在特征。根据一种广泛认同的关于素质的冰山模型,人的素质存在于五个领域:知识与技能;价值观、态度、社会角色;自我形象;个性、品质;内驱力、社会动机。它们依次构成一座冰山:知识与技能是显性的,浮在冰山之上,而其他四个方面则构成潜在的素质,潜在的素质因素比表象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许多企业组织都不单凭知识和技能来挑选员工,反而更重视素质构成要素中的隐性部分。(彭剑峰主编,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P203—210)
态度、能力、素质,是大学的一门通识课程,对它们的学习培养,应贯穿于任何专业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学哲学、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更要充分利用所学学科在培养和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方面的专业优势(不须太多解释,对于育人而言,没有比直接受哲学思辨、历史智慧的熏陶更有效的捷径了)。
大学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就是一种劳动力商品。他之所以被雇用,在于他马上能为雇主带来效益。的确,哲学、历史学方面的知识,很难直接为市场经济服务。因此,几乎任何企业组织都不会直接点名要哲学、历史类专业的毕业生。这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敲开用人单位的大门,还得着力培养能马上被用人单位发现和认可的实际实用技能。
除了少数特别岗位需要专门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用人单位对文科大学生的要求大致是相通的,重点都在写作能力、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与团队协作能力、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8小时以外的应酬能力如球类运动、文艺特长等。
很多学校对文科学生提出了诸如“一手好文章”、“一手好书法”、“一个好口才”等内容的“五个一”式素质目标,这个愿望自然很好,但较难做到,所谓多而不精,面面俱到,似为全才,实则没有一样能拿得出手,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形成竞争力。为此,笔者在指导本院学生时提出一个“1+1”素质拓展模型。就是在写作、普通话、外语、演讲辩论、计算机、书法、球类、文艺等方面,选准自己感兴趣又有一定基础的某一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勤学苦练,精益求精,做出成绩;再辅之以另一个方面,也使之小有所成,够得上称为自己的特长。如果你在写作上,能在校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较多文章;或者普通话测试能达一级水平;或者英语口语流利,能适应基本外事往来;或者能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精于网页制作;或者球类、文艺特长突出;等等,总之,只要你任何一方面确实较为突出,那么,在职场上就一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如果有两方面较为突出,如写作好,外加普通话也好;或者普通话好,外语也好;或者写作好,书法也好;或者某一方面好,外加有球类或文艺特长,那么,可以说,这样的文科学生将是无往而不胜的。
当然,要培养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能做到的,而是非下苦功夫不可。低年级就要选准目标,然后持之以恒地努力。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这样,明天那样。
三、转变观念,多面开花:以退为进,曲径通幽
人才市场在挑选文科大学毕业生时,专业概念越来越淡化,都是按文史类、经管类或文科类等较泛化的语言来描述任职要求。这就从另一方面启示哲学、历史学类专业的毕业生:我们的专业没有限制我们不能从事哪类岗位。我们所能选择的方向是很广阔的:既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将来从事本专业的学术研究,也可以选择考公务员进国家机关,又可以选择到中小学去做光荣的人民教师;还可以到新闻媒体从事记者、编导、广告等工作。更为广泛的就业空间在哪?大中小各类企业。我们可能到企业组织里从事文秘、人资、物流、营销、服务等各类职位的工作。可选项非常多,可能性视角下的就业渠道很宽广。
然而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方面,你的能力与素质、技能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有一个职业规划的问题。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想从事的岗位有什么要求?这些能力素质技能方面的突破方法,如前所述。另一方面,这些职位是否向你敞开?或者,你有没有参与这些职位竞聘的机会?胜算如何?这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
很多职业指导者强调转变观念时常说“先就业再择业”。用人单位是不赞成这句话的,因为他们希望员工稳定,不希望员工频繁跳槽。笔者这里讲转变观念,一是要大学生转变视线,不要只盯着国家机关、大城市、大企业,而是要面向中小城市,中小企业;二是转变自我定位,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堂堂大学生,宁愿饿肚子,不能失面子,这是不妥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就要放下大学生架子。那么多农民工为什么能找到工作?那么多非大学毕业的打工仔打工妹为什么能找到工作?为什么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其中深有奥妙。古语云:将欲进之,必先退之。我们在求职时,向打工仔打工妹学习,以退为进何妨?
放下大学生架子,从一线工作干起,是大学生求职的一个很好的策略,是一个大巧若拙的策略。不能认为大学生下到车间一线普通工人的岗位是专业不对口,是人才浪费,相反是对人才的更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是成就人才。大学生与非大学毕业的同龄人最大的不同,只在于前者多受几年系统教育,他的可塑性因而发展空间较后者大而已。企业单位很多管理岗位,都是内部招聘,都需要一线工作经验。如果某一位大学生先在某企业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人,然后来竞聘某个适合大学生的岗位,而另一位大学生直接来竞聘该岗位,企业会选哪一个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了。
所以,转变观念,以退为进,屈身从一线做起,企业单位各职位就会向你敞开,可能的就业渠道就变为现实的就业机会了。如果真有这种心态,就业有什么难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