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认识误区及其对策论文

时间:2019-05-15 11:4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认识误区及其对策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认识误区及其对策论文》。

第一篇: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认识误区及其对策论文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的事实迫使在学生与教师都在思考,如果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超越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不管是大学生还是教师,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必然会影响到实践。如何突破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将是解决就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竞争力 认识误区 提升对策

大学生就业自主性与盲目性并存,引发就业的随意性,大学生在无竞争意识的情况下,就业如同在无月光的长夜里行走,不知将去何方,更不清楚前方会遇到什么。就业变成一场,运气好找到好工作,运气差则四处碰壁。于是,在校的教师、学生开始意识到应提升就业竞争力,但是却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不足,甚至是误区。误区不突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将不能真正实现。

一、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认识误区

1.误区一:将提升就业能力与提升就业竞争力等同起来

就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国内学者郑晓明等认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它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这种能力不是独立于个体拥有的其它能力以外的一种特殊能力,而是个体现有多种能力的集合。

2.误区二:就业竞争能力提升主体错位

就业竞争能力提升的主体是大学生自己,学校、教师的作用是起着促进、创造条件、提供帮助,绝不可以替代学生自己。然而,现实是我们的学校老师却成为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就像婴儿刚学走步一样,家长得扶着,孩子因为好奇而迈出稚嫩的脚步,家长怎么扶孩子怎么走。造成主体错位的原因来自两方面:

一是大学生自己的缘故。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还停留于“分数”至上的思维。对于如何将大学所学、学习经历及成长过程中的磨练等各种因素与未来就业联系起来没有系统思考,甚至是没有思考,不清楚自己的个性、特长、优势和不足,不明白自己毕业后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不了解该职业需要何种知识和技能,不知道习得这种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无动力、无准备。显然,大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二是学校的缘故。由于受一次性就业率的约束,许多地方性高校在延续传统培养模式下,在就业工作上投入了大力气,设置相关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创业活动、举办有关就业方面的讲座、召开招聘会、外出推荐毕业生等等。这些工作之间没有相互衔接,不能形成合力,更重要的是脱离学生主体,许多项目的开展名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实际上很多流于形式,纯粹是为了开展而开展,大多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少得到实质性锻炼,无法形成主体意识。另外,现在的高校不仅在追求“大”,还在追求所谓的“强”,“升完本”后改“大学”,改完名称申硕点,申完硕点申博点,以为这样就能造就高竞争能力的学生,从这样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就一定受市场欢迎。然而,这是一种“产品观念”,在大学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是可行的,在现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条件下,仅靠这种思维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不足以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虽然当前我国大学生供给总量小于整个社会需求量,但是考虑到大学生就业地区的趋同性,导致部分地区供过于求)。

因此,主体的错位导致的学生失去自主性,等着别人来安排自己,或是在提升就业竞争力的方向上出现错误(下文有阐述)。不管出现哪种情况,学生都无法真正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误区二:盲目参加学生组织以期提升就业竞争力

不能否认,大学生加入社团、学生会是有利于其素质拓展的,然而,两方面的原因会导致提升就业竞争力无效:

第一,为了加入而加入,不能真正得到锻炼。不同社团、学生组织其锻炼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清楚组织的章程,不清楚加入组织能锻炼什么,那么,加入组织最多成为跑跑腿的“打工仔”,成为打发时间的由头。不幸的是,现在许多大学生就是这么一种状态,在组织中忙碌无为,还自认为在充实自己,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当然更谈不上提升就业竞争力了。

第二,学生组织“官僚化”。学生组织应该是学生的自治组织,所谓学生自治,就是学生进行自主管理,自己负责处理学生内部事务、安排社团活动。如,学生会是学生自治的组织机构,由所有学生民主选举产生,学生会不但要组织丰富的校园学术、文化活动,还要代表全体学生,向学校争取利益,并参与学校的某些决策,可以就教育质量、收费情况、后勤服务等与学校对话,保障学生的利益不受侵害。在这样运作下,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这个组织中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在工作中创新。

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应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维模式,形成持续竞争优势

持续就业竞争力是指个体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持久保持的竞争优势,有人也称之为核心竞争力。它主要包括良好的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及应变能力。现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学生素质分别是:精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良好的敬业精神、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可塑性高、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高校回归本原,认识到高等教育对学生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一种哲学思维训练,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提高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灵活性,引发他们思维视角的转换,从而为创新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这些素质的培养使得大学生内生一种力量,在多变的就业市场中,即能适应,又能有效展开竞争。

⑴把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职业道德课(与现在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课合并)、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社会学相关课程作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课程针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教学重点。一年级重点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一般理论及概念,初步树立职业生涯理念,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二年级了解职业的分类、职业必备的素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规划,如何展开社会交往;三年级侧重深化职业生涯理念,有针对性地接受形势教育,强化就业竞争意识;四年级重点学习掌握求职择业的各种技能。整个教育过程都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意识(专科适量压缩)。

⑵成体系的就业指导讲座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指明方向。高密度、成体系、成规模的就业指导讲座是在“以学生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整合资源为目的”的思路下创建的较为完善的就业指导形式,培养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主体意识。

⑶依托辅导员队伍进行就业辅导,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细化目标。辅导员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他们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所以在就业竞争力提升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这里需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辅导员自身就业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一般的就业知识结构;二是专业教师与辅导员工作有机结合。现实问题在于辅导员与专业教师的工作是分开的,两者传递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转变成为学生就业的动力,是脱节的。

⑷学生组织开展的职业素质拓展活动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平台。解决学生组织官僚化问题,增强学生自治能力,从而构建一个健康、自主、自由的发展环境,使之成为真正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平台。

2.从大学学习期间来看,围绕专业培养良好的行为模式,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 职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反映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职业的相关任务或行为的能力的知觉,或者说是对达到职业行为目标的信心或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感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如该职业所需教育、某种具体职业任务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关职业行为过程的自我效能,即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如职业决策、职业找寻等)实现行为目标能力的信念。

在曹宁宁、宋丽贞、朱冬林、丁怡的研究中指出求职初期高校毕业生职业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偏低,多数同学对成功择业缺乏信心。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总体水平偏低主要体现在职业选择阶段,对职业行为过程自我效能感不高。低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范围,学生试图回避主观认为竞争难度较高的工作岗在求职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低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在求职中的行为表现,主观上对自身求职能力的否定会直接影响外在的表现,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够自信的印象。更为重要的是,低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的自觉意识,影响职业规划的客观性。合理的职业规划要建立在个体准确白我评价的基础上,职业自我效能作为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方面,会对职业规划的全过程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大学生整体职业行为的实施。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培养高校毕业生职业自我效能,成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自我效能培养的现实途径:

⑴营造自我效能提升的有利环境。相对于基础教育来说,高等教育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活动能力,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条件,营造环境,让他们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全面提升自己的心理能力和其他身心技能。浓郁的校园文化和进取奋斗的精神都极利于学生自我效能的提升。同时,加上上述课程的开设,也是自我效能提升的环境构建内容之一。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

⑵指导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强化。一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进步,建立信心。二是减轻差生的自卑心理,学校和教师看到差生有进步应及时给予适度的鼓励。三是在学生遇到学习困境或求职失败时尽量避免将他们与和自己能力相似的人作比较;当学生取得好成绩时鼓励他们向更好的学生看齐,鞭策其进步。

⑶大学生自己有计划开展自我效能提升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能将理论知识有效应用于实际,有助于多方面能力素质培养,大学生要有计划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包括外出参观、社会调查、尝试上岗、职前培训、专业实习、组织专题活动等等,在这些具有多功能的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职业角色意识和就业心理强化,能够大幅度职业自我效能感,有利于求职就业的竞争进取。

3.从技能提升的角度出发,增强竞争策略的学习,以提高求职的应变力

有了以上两个方面的积累与锻炼,大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就业竞争策略。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如果没有就业竞争策略的运用,可能要走一些弯路,甚至发挥不了自身的就业优势。大学生应该明白,在很多情况下,求职实际上是在推销自己,推销自己的能力。基于这点考虑,大学生可以借鉴市场营销学中的相关知识来指导求职。

⑴差异化策略,有效展现自身强于他人的能力。销售是卖方与买方的一种沟通活动,是价值交换活动,大学生就业提供的价值是什么呢?不是你的学校,不是你获取的证书、奖状和各种荣誉,而是你的工作能力或潜在工作能力将给企业带去的未来价值。但是,这个“价值”又得通过有形的东西来展示。当前,有许多方式可以采用,如自制的书面简历、视频简历、电子简历、面谈等,不管哪种,都要突现你的不同,这种不同是能使人相信某个工作岗位你比其他应聘者更适合。这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下是十分必要的,只要突现差异,才能引起人的注意,才可能从众多求职者中被人了解,对你产生兴趣。

⑵集中策略,加深用人单位对自己的认识。由于在供过于求的市场情况下,企业对来求职的人总是挑三拣四的,希望从众多求职者中挑选出理想的人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首先应确定就业范围,从而增强自己的求职信心,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坚信自己是能胜任工作的;其次,不要怕被人拒绝,包括当面的和应聘现场的条件的。拒绝是种信息,要分析被拒绝的原因是什么,是自己真的不具备能力,还是招聘者的优势地位导致的。如果是后者,你的坚持将能感动招聘者,能让人相信你的求职是真诚的,是值得信任的。这些都需要时间,所以必须将所有资源(时间、知识、信息等)集中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⑶迂回策略,避开激烈的现场竞争。相关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很重要的是人才招聘现场。现场中被认为是好企业面前的人是很多的,如果仅仅通过现场投递简历来求职,被录用的概率不高。此时,迂回策略是个不错的选择。孙子云:以迂求直,善之善战。大学生应该做的工作包括:积极获取招聘企业的相关信息;企业所在的行业特征,如竞争状况、客户情况等;主动上门求职,争取认识企业内部的相关人员。通过获取这些资源,来达到求职的目的。这比在竞争激烈的现场简单递简历求职更有效。

参考文献:

[1]陈澎.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J].科技广场,2007,4.[2]张小.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阎大伟.试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和要素[J].青海社会科学,2007,11.[4]曹宁宁,宋丽贞,朱冬林,丁怡.高校毕业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6,1.[5]韩力争.高校就业指导应重视培养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以经管类课程教学为例[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7]毕景艳,应三潮.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新途径——自我效能培养[J].中国人才,2007,11.

第二篇: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提出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加强就业信息沟通,使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0引言

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大学生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根据我国教育部的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大学毕业生突破500万,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比07年增加64万人,增幅接近13%,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以来就是社会上各类人群关注的焦点问题,寻找更好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途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各种渠道引导大学生更好就业,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长远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递增,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另外大学生思想中的“精英情结”及其就业心理准备不足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逐年增多,作为高校应该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1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通过对浙江省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有学生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方面的问题急待解决。

1.1学生方面

1.1.1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够大学毕业生虽然经过了几年的学习生活,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个别大学生综合素质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也有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知识,应变能力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失去了许多良好的机遇。

1.1.2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急待更新尽管当前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但仍有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对于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认为他们应该到大城市去工作,甚至不少毕业生期待到党政机关工作,或者从事白领职业等。而在急需人才的祖国西部小型民营企业,毕业生却不太愿意去,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宁可在家啃老,也不愿意从事条件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毕业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就业问题势必会愈加严重。

1.2学校方面目前,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就职业指导,以期解决毕业生就业的相关问题。但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效用,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首先,职业指导需要主动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是在职业道德的教育方面,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需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能力测评等方面的工作,另外,需要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提供贴近市场实际的高水平指导。

1.3社会方面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比2007年增加85万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别还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处于待业状态。而2008年岁末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疑又让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大学毕业生急需外部社会条件的大力支持。

1.3.1用人单位录用高校毕业生的条件与毕业生实际脱节目前,用人单位录用高校毕业生的自主空间较大,自行制定的录用标准和条件不切合毕业生实际的现象比较普遍。高校毕业生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用人单位不切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过高的招聘附加要求,例如“工作经历”、“试用期”等。这就导致了毕业生就业的又一大困难。

1.3.2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侵权现象较多的主要发生在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规定等方面违反劳动法规。对毕业生伤害更大的是一些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求职心切和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有意设套侵害毕业生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

2基本对策

2.1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学习是为就业服务,学生只有掌握过硬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立足于社会。“今天求知是为了明天谋生创业”,学校为了使学生掌握一技多能,必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重点抓学生中、初级专业技术证书的通过率,提高职业素质,并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将训练范围拓宽以适应广泛就业和再次就业的需要,增加选修课程。为提高岗位能力、综合素质,学校要努力实现“多证”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对毕业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2引导学生转变观念,进行择业指导毕业生就业难,难在观念转变。要解决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就业观念。学校的责任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适应“动态”就业,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就业形式既有利于人员的合理流动,有利于个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调整。在就业思路和视野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正在被打破,“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

2.3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学校应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进一步探索实习管理、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密切校企关系,加强与劳动力、人才市场相关部门的联系,探索“订单式”培养的途径,拓宽就业渠道。

2.3.1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健全就业管理制度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任务,合理分工,协调解决毕业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工作组要定期召开会议,每周一次例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并研究和分析下阶段工作任务。形成全院上下齐心,共同关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局面。同时,要健全就业管理制度,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制度、就业工作安全制度、就业工作奖惩制度、毕业生校外实践条例等;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就业信息库。毕业生班主任每周对毕业生的就业与实习情况进行跟踪了解。进一步规范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不断完善待就业登记制度并进行跟踪调查。

2.3.2指导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学院应指导帮助学生收集就业信息,提供职业咨询、就业服务。在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只有掌握了就业岗位的需求信息,才能掌握就业主动权。为此,学校要收集就业信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咨询等服务。

2.3.3指导应聘技巧,提高谋求职业的成功率求职就业是一门艺术,涵盖了许多技巧和学问。如今,面试已成为用人单位挑选录用人才的重要手段,参与应聘面试已成为求职者通往职业岗位的必然程序。所以,学校就业指导从如何写好一份有自我推销功能的自荐书、一份规范而有吸引力的应聘表,到心理素质、形象、口头表达、工作责任心、个人目标、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训练,结合学校的课外活动组织就业演讲、形象设计、化妆讲座等,以及模拟求职应聘,使毕业生掌握求职面试的技巧,让他们的实际才能在面试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2.3.4疏通就业渠道,为毕业生谋职就业铺路搭桥学校应主动向社会有关企业发布学校介绍和毕业生信息,让企业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信息,并通过走访用人单位,追踪毕业生质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与就业市场的联系,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积极向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推荐本校的“人才产品”,让社会各界广泛了解学校,充分认识毕业生的才华和能力。热情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参观指导,进行就业洽谈,在校召开就业洽谈会。几年来,我们体会到在校内召开就业洽谈会有利于学生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进行双向选择,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效果很好;有利于保障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学校和用人单位相互了解,建立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项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教育持续发展的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高等教育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提升艺院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艺术类学生就业竞争力

论文摘要:随着近几年艺术类院校的扩招,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本文从艺术类学生自身及就业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对如何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出解决思路。

艺术类学生是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连续几年扩招,毕业生数量剧增,就业困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成为摆在艺术院校以及社会面前的重要议题。

一、艺术类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减少的矛盾较为突出。“艺考热”使艺术类毕业生数量跳跃式增长,而社会上的人才需求增长则是缓慢或相对减少。特别是艺术类企业,类似文化传播、陶艺、装饰装潢、广告、影视动画、节目制作等公司规模小,稳定性差,对艺术类毕业生需求量较小,这加剧了艺术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2、艺术类就业区域限制较为明显。偏远地区、农村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基层对艺术人员的需求较少,致使大部分艺术类毕业生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导致部分地区和城市的艺术类人才达到饱和状态。与其他专业相比较,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明显集中而狭窄。

3、高校缺乏毕业生就业观念的长效机制。学院层面有专人专职负责就业工作,而专业系无专人专职负责就业工作,只有系书记、辅导员兼职负责就业。高校与社会服务机构只是在学生毕业前提供信息与服务,这种服务是阶段性的,不是长期性服务、系统性服务,这种服务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4、大学生能力和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笔者曾经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单位进行过一次就业跟踪调查,其中装饰装潢公司反馈比较集中的问题是:

(1)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装饰装潢材料了解较少;

(2)对工程造价基本不了解。

广告平面公司反馈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广告设计与制作、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对排版以及版面打印费用了解知之甚少等。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与学校培养模式相对固定之间存在的明显差异也是一个客观原因。

5、艺术类毕业生自身缺乏就业意识。笔者曾经对本院学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仅40%的学生关注过就业形势,而对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64%学生回答是学好专业知识,仅36%的学生提到既要学好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实践能力。

6、就业观念存在误差和就业期望过高。艺术类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艺术类学生学费比普通类高,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以及就业薪酬和区域要求较高,由于专业特殊,他们对专业对口要求也比较高,这也加剧了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面的狭窄性。

正因为有上述各方面原因存在,高职院校学院应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为打破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瓶颈”,缓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相应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工作制度措施。

二、提升艺术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加强就业工作领导,建立健全的就业工作制度。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严格实施“一把手”工程,建立由院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管理机制。成立了由院长担任主任,主管副院长担任副主任,招生就业处、学生处、教务处、艺术实践部以及各专业系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委员会,切实加强对学院就业工作的宏观领导。以此为基础,学院各专业系又成立了就业工作指导小组,系支部书记任组长,成员由办公室行政干事、教研组长、辅导员、班主任组成,明确职责分工,强化领导,提高了效率。

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就业工作考评机制,并制定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与考核办法》、《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院、系就业工作职责,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指标作为各系主要工作目标考核指标之一,把完成任务与评比部门先进、个人先进等有机结合起来。围绕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总就业率、专业对口就业率、特困生就业帮扶、就业创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指标,综合考核院、系二级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与此同时,就业工作部门直接参与学院教学改革、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的制定,确保这些工作稳步推进、科学发展。

2、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学院坚持“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加大力度进行教学改革,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艺术类专业试点“订单培养”模式,将毕业生顶岗实习与毕业后阶段性实习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有机结合。派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教师到用人单位实地考察,了解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艺术类专业技能要求,紧跟时代脉搏,以市场的理念改造专业、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保证行业企业按期获得“用得上、上手快、留得住”的优秀技能型人才,有效促进学校招生和就业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入校即就业”。学生进行艺术类专业教学汇报演出、做毕业设计时坚持以实景、实地为依托,结合实际。负责艺术类专业教学汇报演出、毕业设计的专业教师采取学院专业教师和用人单位相结合的方式,如此,艺术类毕业生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增强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培养学生正确就业观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先生存,后发展,打破一步到位的旧观念。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艺术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应是在基层、地方。

4、进行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加强职业指导教育,将职业指导列为各专业必修课,全面开展了职业指导进教学计划、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常规教育来抓,而不是阶段性工作,新生入学教育就要让学生对自身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考虑自己所学艺术类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甚至家庭状况去确定规划。要使学生在校学习目标明确,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加强专业和文化学习,提高学生的艺术类综合素养,这是基础;假期要求学生参加艺术类社会实践,让他们多与社会接触,了解现实社会的残酷、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进入毕业阶段,引导学生根据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选好第一份工作,同时邀请长期合作的企业、成功人士、优秀校友等来我院开展毕业生就业知识方面的专题讲座,共同构建院团(校企)合作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5、重视就业市场开发、多途径广泛寻找就业机会。

一是招聘活动经常化。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经常组织校园招聘活动,认真收集各系毕业生的详细资料,做精做美《毕业生资源信息》,使之成为毕业生联络用人单位最直观的大名片。定期高规格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校园招聘会,邀请百余家用人单位来学院观看毕业生汇报演出或作品展览,参加招聘会,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选”。

二是就业市场开放化。我们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积极建设和开拓就业市场,形成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主动与湖南、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内外用人单位联系,开拓就业“订单培养”市场,年收集就业信息万余条;每年派人参加各地的毕业生招聘会,吸收经验,尽全力给学生创造就业机会。

三是就业管理信息化。对就业和职业指导工作室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并及时更新完善网站网页内容,丰富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专栏内容,方便学生查看最新的招聘信息。

6、开展创业教育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就业,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大举措,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也加强了毕业生顶岗实习与创业就业的无缝对接,与常年合作的用人单位建设成为学院毕业生创业实训基地,增加就业实习基地数量,将毕业生实习过程与就业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推进学生顺利就业、稳定就业。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首先,将创业教育作为职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列入课程大纲,安排1-2个专题进行授课,其次成立学院创业协会和创业活动小组,就业指导办为其配备了2名指导老师,并把它列入重点学生社团来建设,学院在经费、场地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最后,开展模拟创业活动,每年举行2次“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沙龙”等活动。并邀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和创业明星零距离接触。以他们的创业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欧阳增铜、汤福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出版

2、罗二平、杨敏《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10年出版

3、魏晋《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社2010年出版

第四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论文(推荐)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论文

1就业竞争力概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就业力,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和别人竞争岗位时,具有战胜和自己竞争的对手,找到适合自己发展能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够全面达到招聘企业乃至当前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一种能力。就业竞争力的基础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又是竞争力。就业竞争力是由多项综合能力构成的,关于其定义有多种不同解释。Howard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雇员具有劳动力市场和雇主所需要和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的能力。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FFE)(1998)把就业竞争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即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就业竞争力是指个体在其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本文所讨论的就业竞争力的主体是指高校未毕业的大学生。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基本上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的,不同高校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强弱不同;同一高校不同的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强弱也会不同。

2提升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2.1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大学生上大学之初,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将来进行合理规划,树立终身职业生涯发展观。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概念,很多大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并不很了解。其实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不难,只需要大学生对自己有足够的认识,然后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方法,就很容易对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受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各类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因此大学生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动态的进行调整和修改以符合社会的需要。

2.2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效果非常明显的做法。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特色,在学生中建立科技协会,根据技术要求,下设各个部门,如软件部、网络部、硬件部等,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部门加入,各个部门由大一到大四学生纵向组成,并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类IT类竞赛,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为将来就业做好铺垫。笔者曾做过调查,有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者参加科技大赛经历的同学,就业率基本达到98%以上。此外,高校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组织,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与服务中增长才干。

2.3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

2.3.1改革认知实习应该鼓励“走出去”,高校应积极联系知名IT类企业,让学生到企业内部进行参观实习。这样可以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眼界,了解当前IT企业发展的状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了解当前IT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学生更深入的清楚所属专业的就业前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专业认同感。

2.3.2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和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就是实验教学。IT技术日新月异,针对这一特点,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紧跟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以及实验教学的方法。

——北大资源研修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对策教育论文(最终版)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针对现大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提升对策,对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也称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集中体现和显著标志,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求职和择业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必要条件。确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大学生在就业竞争力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提升对策,对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内涵分析

有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毕业生素质位于前5位的分别为:专业基础知识、思想道德修养、问题解决能力、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由此可见,单一专业素质培养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而融合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因素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更容易在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上为毕业生赢得优势。

根据专家学者的观点,并结合就业工作的实际,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涵盖三个方面,三方面共同作用,对高校毕业生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三方面内涵包括:

一是毕业生自身素质。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通过实践实践、学科竞赛等方式,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一种集良好就业素质、专业素质、工作素养为一体的综合能力。

二是高校品牌建设。高校在发展中所形成的品牌、声誉、形象及影响对毕业生就业也产生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办学层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及其在社会上的知名度都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着影响。

三是高校就业服务。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对毕业生就业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经过专业指导的毕业生,在开辟就业市场和保持就业资源方面表现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特征描述

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以及日趋复杂的工作环境,使许多青年大学生感到就业的压力。对于那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来说,充分了解影响就业的因素对未来的就业择业大有裨益。总的来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高校大学生自身竞争力不强。这主要体现在四点:

一是目标不明,缺少标杆意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一直到毕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职业发展都没有过长远的规划及思考,做事仅凭一时心血来潮,习惯随波逐流,没有长远的或是短期的目标,更没有切实可行的执行计划,看似整天忙忙碌碌,但效果却并不显著。此外,标杆意识的缺失也是导致自身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这部分学生不能找到很好地学习榜样,往往对自身要求过低,得过且过,不能很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二是学习能力弱,专业化程度低。现今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实践性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原本关注较多的学习能力以及专业化要求就降低了。不过有些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过分强调自身综合能力、实践经验的同时,却往往与那些心仪的工作单位失之交臂。其实,现今的企业招聘时更多关注综合素质,短板现象明显的毕业生绝不会成为他们的目标。

三是缺乏实践经验,创新能力欠佳。如今的企业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看重他们的工作经验。有研究表示,100%的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参加过志愿活动、村官经历、专业实践等活动的大学生更能引起他们的关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大学生。对于刚刚走出校园,缺少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一些企业往往不考虑他们,招聘时明确规定了相关工作经历年限。因此,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动向,准确把握需求趋势,通过建立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搭建工作平台,积极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积累丰富经验。此外,高校相关职能部门还应鼓励大学生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塑造既能“想得到”又能“做的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和要求,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取优势。

四是政策关注不够,就业准备不足。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都很好,但是缺乏对就业政策及招聘要求的深刻理解,结果常导致在招聘过程中被淘汰。因此,大学生尤其是进入毕业准备求职的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就业政策,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然,高校自身也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服务建设,在大方面上给予学生思想的引领,通过提供一些模拟面试,真正增强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

第二个方面是高校品牌化、结构化效应。现如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经常会列出“985”、“211”、“全国重点大学”等应聘条件,将这些条件作为毕业生应聘的基本准入资格,学校的品牌在某种角度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敲门砖。由此可见,学校的“品牌”即办学层次和影响力,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然,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对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竞争力也极具影响力。从全国总体就业情况来看,工科的就业形势明显好于文理科。单从某一所具体高校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于高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往往好于其他学科专业毕业生,甚至在校期间就被用人单位提前预定。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调查研究,务必在自身“品牌化”、“结构化”等方面加强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自身学科专业的设置,加大科研资金的投入,完善办学理念,构建专业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培养出具备就业竞争优势的毕业生。第三个方面是就业工作配套服务还需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对培养和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设置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或将招生就业处作为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都是值得推荐的方式。当然,就业工作的相关服务建设务必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利益角度出发,在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促进就业配套服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推进就业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第一,大学生要准确定位,充分做好就业准备。在大学入学阶段,学生就应在思想上重视,在目标上明确,为就业做好准备。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弥补自身的短板,均衡协调地发展自身素质,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但只有明确的定位,还远远不够,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才能真正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大学生应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目前,只会读书的学生已不再是社会所需的,社会更需要的是有学识、有能力、有经验,能够吃苦耐劳,能顶住压力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完成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看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不断自我完善,使自己尽快符合社会的需要。再次,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应确定奋斗目标,为就业做好前期准备。

第二,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为了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应适时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与社会市场需要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调整专业结构,尤其是对连续几年就业情况较差的专业可考虑取消。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不断打造品牌专业,建设特色学科,与时俱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知识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更应体现适应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的需求,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加强实习实践环节,不断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第三,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创新。就业指导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实现就业的一个必要环节。因此,学校应密切联系社会,对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不断开拓创新,健全就业管理制度,建立集教育、指导、服务于一体的完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探索实习管理、就业指导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宽就业渠道。此外,高校还需建立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职能部门,全面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明确任务、合理分工,不断协调解决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推进就业进程,拉动单位需求,在“一推一拉”之间,真正实现“走出去、请进来”,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更具实效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咨询等配套服务。

第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必须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除了帮助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就业,更重要也最根本的就是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根据个人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个人能力以及职业价值观来选择相适应的职业,较好地结合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进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当然,这也需要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求职指导。求职,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涵盖了就业者的心理素质、口头表达、综合气质、个人目标、人际关系和工作责任心等等方面,这些并非大学生较短时间就能掌握的,需要高校作为常态教育将求职内容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这也应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就业指导教育,使得学生掌握求职技巧,更好地从容就业。

第五,疏通就业渠道,搭建信息平台。高校应广泛利用有助于就业工作的社会资源,强化学校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就业指导和用人渠道方面的联系与沟通,主动向社会及相关行业单位及用人企业发布毕业生信息,为毕业生提供社会化服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走访,定期组织毕业生双向选择洽谈会,让企业了解高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人才信息。加强与兄弟高校的沟通交流和联系,相互公开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联合组织双向选择洽谈会。同时,应充分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发挥校友群体资源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扩大就业信息来源,为毕业生提供帮助。

下载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认识误区及其对策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存在的认识误区及其对策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研究

    大学生如何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研究 摘要: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就业形势趋于紧张。同样,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文化群体,在择业的过程中将会......

    就业论文:谈大学生就业难之认识误区(精选五篇)

    就业论文:谈大学生就业难之认识误区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认识误区 1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认识误区 1.1 扩招造成就业难 有人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归咎于扩招,他们的分析是:从1999年......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论文

    摘 要: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起到了决定的因素,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本质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明确其重要性,从而探索出提升大学......

    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研究[五篇范例]

    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研究 摘要:如今大学生在大学中主要以增加自身就业竞争力位目的进行学习与各方面能力的加强训练.主要通过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课外活动,实践等多种途......

    北京大学生就业误区

    1、重视物质条件 2009年,黄敬宝对北京地区的18所高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北京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最看重“薪酬福利”的,占30.1%;其次是“晋升与发展机会”,占23.5%;再次是工作......

    大学生就业的误区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当今的一个社会问题。造成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许多大学生存在着各种糊涂认识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要克服思想障碍,注意走出如下......

    提高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山东科技大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选修课)结课论文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选修课)结课论文学 院 名称信电学院专业班级09级4班学生姓名张建伟学号09......

    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学校始终坚持办学育人,以市场为导向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致力于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有用之才。学校长期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