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工商责任区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值得参考)[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12:00: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现行工商责任区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值得参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现行工商责任区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值得参考)》。

第一篇:现行工商责任区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值得参考)

现行工商责任区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布日期:2006-09-28

——宁波市大榭开发区 陈明 诸品一

责任区监管作为一种以划分片区、落实责任为基础的新兴监管模式,较好解决了“谁去管、怎么管”的问题,切实提高了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确保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精确监管、有效监管、到位监管的必然要求。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全省各地工商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纵观各地的做法和笔者本单位一年多来的实践,发现现行的责任区监管模式还存在人员素质、片区划分、巡查模式、条块结合、技术平台、监管联络员、绩效考核等方面的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将成为阻碍责任区监管模式进一步发展和发挥更大作用的瓶颈。为此,笔者结合自身体会,尝试对这个课题作一粗浅探讨,以供借鉴。

一、现行工商责任区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素质问题

责任区监管通过划片区、定制度、明职责、分解细化工作任务,使得辖区内“事事有人管,人人要管事”,有效调动了一线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推诿扯皮现象,团队协作精神得到提升。同时责任区监管属于综合管理,它要求监管干部必须全面学习工商业务及相关边缘性知识,做全能型“选手”。为了实现工作目标,干部学习的劲头得到了较大激发,综合素质也的确明显提高。但是,从总体来看,因干部个体思想素质的差异,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参差不齐,要真正实现从制度约束“要我干”到由然而发“我要干”的转变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监管干部要全部具备“复合型、全能型、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也不太现实,因为现在工商部门编制紧缩,工作面广量大人员少,工作要求越来越高,而人员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年龄层次等方面却很难同步优化,这一问题在小局和农村基层工商所中尤为突出。所以,有不少干部会在责任区监管工作中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尤其是缺乏解决新情况、新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一问题不解决,责任区监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二)片区划分问题

现行模式划分片区一般都是以行政区划为主,经济分布量为辅。以大榭分局为例,将整个辖区划分为两大片区和18个小的责任区,大区划分主要是以管辖的经济户口数多少为依据,小责任区主要是以村、社区、工业区为单位划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大责任区的监管对象数量相对平衡,两个责任巡查队的工作量也就相对等。小的责任区概念也比较清晰,看行政区划界线即可,而且便于从村、社区、工业园区负责人处了解责任区的情况。但是,在小责任区内,因部分拥有市场、商业中心和办公楼,市场主体和监管对象会远远多于其他责任区,从而造成小责任区监管干部承担的监管任务有重有轻,给计划执行带来一定影响,考核也很难有合理、科学的标准。同时,因经济户口数据库升级和其它原因,责任区的基础数据还存在一些差错,而且大多功能区都有一些注册在区内、经营在区外的商贸性企业,实际经营地址也很难查清,所以要做到对每个责任区“底子清、情况明”,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再加上

拆迁征地,社区和农村管理范围出现重复和交叉,有的边缘地段就成为管理真空,这种现象在城郊结合部、开发区发展比较快的地方出现比较多。此外,各责任区因功能设定、居住人口素质、重点监管对象多少、行业特点、无照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是否易发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监管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片区划分不合理,工作开展就不会顺利。

(三)巡查模式问题

虽然责任区监管分解落实了工作任务,日常巡查得以制度化。但在具体巡查过程中,现行的巡查模式如果不是以组或队的形式组织,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人巡查,缺少监督和配合,使得巡查工作流于形式。如果都是以组或队的形式开展巡查,也有可能因为巡查队的主要人员(队长或驾驶员)因为要办理案件或出差、开会、培训、请假等原因,影响到整体的巡查,造成监管的缺位。而且从巡查的总体情况来看,频率不均,重点不明问题也无法完全避免,很多干部可能只会依据业务管理软件制订的日常巡查计划或领导的指派,按部就班,开展巡查,点到即止,回来后录入结果,就算大功告成,而自己手头上却没有详尽、准确的管理台帐,如果让他说说自己管辖的责任区内到底有多少食品经营单位、无照经营点等基本动态信息,也可能说不完全。这跟巡查人员依赖领导、依赖软件、怕繁的心理有直接关系。所以,工作中也很少会根据自已发现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来调整监管重点,实施动态、科学巡查,真正实现对责任区的监控到位。因此,这样的巡查模式还是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四)条块结合问题

现行的责任区监管模式,要求监管干部统管责任区内的所有工商业务,原来的业务岗位人员都以责任区巡查队员的身份加入到了责任区监管工作中,制度对每个巡查队、巡查队员的工作职责都作了明确规定,面上工作的量比较大,牵涉精力和消耗时间也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因为要应付责任区里的工作,业务岗位的专业工作就会顾此失彼,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实行责任区监管后,上级业务线部置的工作作务,也都是以巡查队为单位来落实的,但如果某一巡查队中无原业务岗位人员,那么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反馈的信息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成工作的质量就难以保证。这样一来,虽然块里工作形式是到了,而条里工作的质量却很难保证,可能得到的是吃力不讨好的结果,这与开展责任区监管,实现工作创新的初衷是相背的。

(五)技术平台问题

为了使责任区监管的范围和对象更加直观、形象,也便于责任区监管干部按片区领取责任区的监管任务和收集监管动态信息,有不少的分局开发了基于琏接省局经济户口数据库的信息平台,为责任区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如大榭分局自主开展的工商责任区分类监管信息系统,集数据整合、目标定位、分类监管、预警提示、计划督查、绩效考核等诸多功能于一体,责任区管理中的工作布置、任务领取、工作指导、考核督查、企业信用监管等级分类、行业分类,营业执照、许可证、户外广告期限,协调信息、警示信息、行政告诫提示都能在这里操作完成。又如海曙分局开发的责任区监管软件分层次设定软件使用权限,使每一位监管干部都能直观、形象地看到属于自己责任区内的市场主体信息和待执行的工作任务,并且与食品安全监管软件实现了配套琏接。这些软件都有效促进了责任区监管模式的转变,使得责任

区监管工作的精确性和工作效率得到提升。但是,这些软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大榭软件采用的是C/S结构,使用端口有所限制,而且使用的是手功电子地图定位,工作量较大,再者,软件主要是以调用数据库信息生成责任区监管所需信息,录入口很少,所以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大。海曙的软件虽然采用的是B/S结构,定位也实现了自动化,但定位的准确性不强,而且责任区所需信息反映模块也不够全面,功能比较单一,可操作性也一样不是很强大。所以责任区监管工作与信息化技术的紧密结合和发挥更大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六)监管联络员问题

监管联络员,是责任区监管工作的辅助力量,对于监管干部密切与责任区群众的关系,及时、全面了解责任区内的动态信息和及时处理举报投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但是联络员们虽然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但对工商业务工作还是比较陌生的,要真正发挥好“联络员”、“信息员”、“监督员”、“调解员”、“宣传员”的作用还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农村的联络员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质参差不齐,法律法规知识普遍掌握得不够,消费维权专业知识不足,消保工作的业务水平不高,当消费纠纷出现时,往往很难独当一面进行处理,甚至在处理投诉中出现了一些不讲原则等问题,从而削弱了联络员在群众中应有的公正、公平、公开的形象,甚至影响到广大消费者对工商部门的看法;此外联络员们大都是由社区、村负责人兼任的,这些干部往往身兼多职,日常工作繁忙,放在联络员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较少,一部分社区、村还处于一种架子搭好,人员配好,牌子挂好,实际工作根本没有开展好的状态,致使工作局面很难打开,其社会效果还不够明显。

(七)绩效考核问题

绩效考核是各行各业一直在关注也是一直在探索的一项工作,它是一把“双刃剑”,一套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可以有效激发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反之,一套不合理、不科学的绩效考核办法,就可能会挫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形成破罐子破摔的恶性循环圈。为此,设定洽到其分的考核指标和严格考核督查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责任区绩效考核办法,各地也都在实践。如大榭根据责任区监管的特点,采用查看台帐、实地抽查、领导督查、部门互查、个人自查、软件测评的方式进行,对每个责任区巡查队和队员都设定了详细的工作考核目标和分值,并且每月一点评、一季一打分,年终一汇总。制度可谓详尽,但从实际执行效果来看,虽然从总体上来看起到了推动工作的作用。但因参数设置难的问题,出现过不少工作干的越多扣分越多,工作干的少反而得分高的现象。正应了那句“多做工作多出错、不做工作不出错”的俗话。而且在日常工作中,很有可能因工作考核目标的导向,使责任区监管干部投机取巧,将巡查停留在软件上和纸上,表面上看看很到位,实际上只是花架子,这就需要我们真正利用好监督和考核的手段,赏罚分明,以实促实。

二、解决问题,实现责任区监管模式深化、创新的对策

(一)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切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经常性地收集监管干部的思想动态,并结合每个人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重点突出对干部爱岗敬业、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让每一位监管干部在责任区监管工作中的角色更明,思路更清。对于责任区监管所需的市场、合同、商标、广告、经检、消保维权等业务知识都应该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以集中学习、个别辅导、专项培训、定期交流和上派下挂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同时,对行政管理、心理学、计算机、会计等边缘性知识和驾驶技能,也应积极鼓励和创造机会让监管干部熟练掌握。从而进一步提高责任区监管队伍的整体综合执法能力,以适应责任区监管工作的高要求。

(二)适时、合理调整片区

建议以经济总量分布情况为主,行政区划为辅来划分责任区,同时兼顾监管重点对象、行业特点、辖区人员素质和违法违规发生率等监管难易程度,而且不能一成不变,应该就责任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形势的变化和责任人员的变更,及时、合理地调整责任区划和责任人。同时,在责任区的划分和工作量的分配上,充分考虑个体年龄和综合素质的差异,让年轻的、业务能力较强的同志多挑些担,还可以考虑将经济总量较大的和经济总量较小的责任区以及管理相对容易和情况比较复杂的责任区进行组合搭配,以有效、平均地分配监管工作任务,最大限度地使用好监管力量。为了进一步掌握监管对象的底数,让监管工作更加深入和有的放矢,建议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经济户口数据库的补录纠错工作,并且紧密结合食品经营主体资格清理、无照经营清查等工作,继续开展责任区情况的排查摸底,使我们的台帐数据与实际情况进一步吻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户口管理,真正做到责任到人,检查到户,减少或消灭漏管户,杜绝呆死户。

(三)改革、优化巡查模式

建议责任区巡查实施改革,根据责任区巡查计划、实施方案、要达到的目的和措施,将巡查模式分为:一般(日常)性巡查、专项性巡查和办案(查处)性巡查,把现行的以队为单位或以人为单位的集体巡查和分散巡查改革为集中、分散性相结合的巡查,即:根据任务目的为一般性巡查的,就出动一人到自己的责任区进行巡查(一般为了解情况或开展服务,参照交警一人执法模式);根据任务目的为专项性巡查的,那么就以队为单位到队所属的各责任区监管范围内进行巡查,开展专项整治;根据举报、投诉或回访检查的目的,那么就出动二人一组进行办案查处。这样可以有效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求监管干部有责任及时收集自己所辖责任区的动态管理信息,在报巡查队长汇总分析和处室领导研究决定的基础上,结合分类监管办法,迅速在巡查计划里体现,以确保巡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健全条与块衔接机制

为确保责任区日常监管工作和专项业务工作两不误,建议活用业务岗位AB岗制度。即每个业务岗设定A岗和B岗,由A岗人员作为各业务线的主要联系人和责任人,B岗人员作为次要联系人和责任人,AB岗设置实行交叉,确保每个业务岗在各巡查队中都有联系人和责任人,管辖范围较大,人员较多的所,可设一个A岗,多个B岗。责任区内各业务线任务执行情况由业务岗位人员收集,直接报业务A岗人员综合,上级业务线的有关指示也以业务岗为主分解落实,业务岗同时负责本业务线专业知识的指导和传授,这样可以有效解决责任

区日常监管和条线业务工作的矛盾,使每个监管干部分别扮演着责任区监管干部和业务岗责任人的双重角色,从而实现条块工作的有效衔接。

(五)完善依托的技术平台

对于工商业务管理系统,建议尽快建立一个包含责任区监管所有内容的综合性信息平台,由一个口子进入,同时,切实提高软件的实用性和操作简便性。对于各分局自行开发的责任区监管电子地图系统,建议软件统一使用更便于应用和升级维护的B/S结构,这样可以联接在全省工商局域网的任何一台计算机无需再安装其他软件便可登陆使用。同时,请求开放省局业务系统代码,这样,就可以直接调用业务管理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相关页面,在责任区分类监管软件中根据责任区划和分类提示就能完成有关数据的录入,软件的可操作性和兼容性将大大提升。在监管对象定位问题上,建议采取自动定位和人功定位相结合的办法,有明确门号牌的就自动定位到精确位置,农村或没有门牌号的,就自动定位到某个村或街道,然后,通过巡查校对实际位置,发现差错的,就以人工定位形式进行调整。同时,进一步完善、应用好软件的数据清理、变更和绩效考核功能,确保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和绩效考核的权威性。

(六)有效调动监管联络员

为了使监管联络员们能真正进入角色,切实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首先建议工商部门与地方主管社区、村、工业园区的政府部门加强沟通,争取将责任区监管和基层维权网络建设列为政府部门对村、社区、工业园区的年度工作考核目标,考核与工商部门制订的工作目标一并进行,并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使工作补贴和奖惩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其次是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要求联络员建立工作台帐,促进联络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第三是强化培训和指导,定期组织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和上门指导督查,及时放发有关法规丛书和宣传资料,切实提高联络员们的工作质量和水平。第四是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联络员队伍。对于工作表现出色的,要从精神和物质上进行鼓励,但对那些工作表现欠佳,责任心不强,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应包着宁缺勿滥的态度,坚决予以解聘,在今后的选人过程中,不一定要选择社区、村、工业园区的负责人,只要是熟悉工作环境、热心工商事业、讲原则、重法律的人士,都可以作为人选。同时建议将联络员队伍扩大到本地公安、税务、文化、卫生、城管、环保等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人员,让他们为工商部门开展责任区综合监管提供更详尽、更专业的基本数据和动态信息,这一点在责任区无证无照管理工作上显得尤为重要。

(七)进一步强化绩效考核

要进一步发挥好绩效考核的作用,来推进和深化责任区监管,首先必须细化落实到人的考核标准,力求工作目标事事有人负责,件件有据可查,增强考核的公平性、透明性和具体性;其次要及时修改和完善考核办法,一旦发现考核指标与实际脱节,要立即调整和修正,以免挫伤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现行的考核办法强调了行政执法的量化指标,关于服务经济的指标可考虑增加,同时对重点工作、热点工作成效的考核分值应有明显倾斜;第三要活化形式,强化考核督查,采取定期与不定期、书式与实地、人工与软件等多种形式和手段,科学、有效地开展考核和打分;第四是要履行承诺,严格执行奖惩。考核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奖优罚劣,“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才能真正体现考核工作的公平和实绩,才能真正成为深化责任区监管工作的源动力,所以绩效考核奖励不仅要体现在精神上,物质上也非常重要,同时要与干部的评先评优和升迁直接挂钩。对于绩效考核的惩罚,不能简单地扣分扣钱了事,要用好责任追究机制,查找责任原因,并且加强后续督查,落实整改措施,避免重蹈覆辙。这样的绩效考核才是完整的绩效考核。

责任区监管作为工商部门探索监管模式创新的大胆尝试,固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职责明、任务清、全方位、快节奏、精确性的特点已显露无遗,而且这也是今后工商部门履行职责、刷新职能、实现突破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应共同努力,继续结合区域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制度,探索工作方法,拓展工作领域,在科学监管观的指导下,进一步建立完善“管用、适用、好用”的责任区长效监管机制,让责任区监管工作真正成为工商部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第二篇: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考核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

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公务员考核制度作为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评估和选拔等方面的功能对于促进公务员的工作水平、服务意识的提高以及推动公务员制度的改革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从公务员制度建立以来,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建设有了明显进步,但还不够完善,在考核制度的设计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于公务员考核制度尤其是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考察和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公务员;公务员考核制度;问题;对策

所谓公务员考核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管理权限,根据公务员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所确定的考核原则与内容、标准、方法以及程序等,对所属公务员进行考察、评价的制度。公务员考核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管理工作,是激励公务员积极努力地开展工作,促进公务员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方法。目前,我国公务员考核工作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考核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解决。通过严格的考核, 主管机关可以全面了解公务员的政治表现、工作能力、文化专业知识和工作实绩, 从而为公务员的奖惩、培训及增资提拔晋升职务等提供科学依据, 使这些工作科学、合理、公平, 做到知人善任、适才适位, 以充分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建立一支稳定、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只有认真分析和解决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解决的对策,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公务员的素质水平,提高我国的政务水平。对致力于公务员制度建设且有良好开端的中国政府来说,与时俱进、加大努力使公务员考核制度化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要举措。因此,此论文对于研究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有重要意义,我也希望可以以此论文对我国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做出贡献。

一、公务员考核制度概述

(一)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内容及相关规定

公务员考核制度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管理权限,根据公务员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所确定的考核原则与内容、标准、方法以及程序等,对所属公务员进行考察、评价的制度。①

《公务员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 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本条是有关考核内容以及考核重点的规定。

公务员考核的重点就是在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着重考核工作实绩,并把工作实绩作为评价公务员的主要依据。把工作实绩作为公务员考核的重点,可以防止领导者凭个人好恶或主观印象来评价公务员,从而使考核更具客观性。另外,工作实绩是公务员思想、能力、素质、作风的综合反映,是对公务员德、能、勤、廉的整体检验。突出工作实绩也是一种导向,有利于培养公务员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②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意义

公务员考核制度作为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督、评估和选拔等方面的功能对于促进公务员的工作水平、服务意识的提高以及推动公务员制度的改革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评价公务员,激励和鞭策公务员 通过考核,使公务员的工作业绩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从而满足了公务员对荣誉的追求,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积极性;根 据考核结果,确定公务员的奖惩、升降和工资待遇,从而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公务员考核还可以激励公务员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努力创造一流业绩。③ 2.有利于加强公务员的各项管理

公务员制度是由公务员的职位分类、职务任免、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辞职辞退等管理内容构成的完整体系,考核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如果没有考核或考核不公正,就失去衡量公务员的客观依据,公务员管理的其他环节也难以实现公正性与科学化。因此,考核是公务员管理的基础。④ 3.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绩效

对我国政府来说,如何依法行政,如何提高行政效率,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政府公务员能力、素质的提高和服务、敬业精神的增强。改革公务员考核制度,对公务员实行绩效考核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办法,一是作为政府行为约束、要求公务员;二是使公务员自觉地按照机关管理效率不断提高,促进政府朝着守法、高效、廉洁的方向不断努力。

二、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自建立开始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认清他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公务员考核标准不明确,科学化、实践化程度低。

我国公务员考核标准以公务员的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基础依据。但目前我国公务员职位分类还不发达,领导职务与非领导等职务的划分,还有不完善之处。虽然《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规定公务员考核的基本标准是德才兼备,即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全面考核公务员,同时注重考核工作实绩。但在实践中,一方面缺少评价实绩的客观标准,而使得注重实绩这一考核的重要原则变得模糊;另一方面,事实上公务员的考核大多是定性的,而非定量的,政治评价的作用依然很大。

2.考核程序中民主流于形式,损害了考核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目前考核程序存在的问题是:一些群众参与意识淡薄,责任心不强;有的考核部门对群众尊重不够,使民主程序徒有形式。相当多的单位以写条子、举手或抓阄的手段来区分公务员考核等次。即使搞了民主测评,又很少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往往是为了测评而测评,搞纯粹的形式主义。⑤

3.绩效反馈缺乏沟通,绩效改善效果不明显

按照公务员绩效考核程序规定“将公务员考核的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本人如对考核结果有异议, 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复核”。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公务员的素质, 改善行政机关的服务水平。但是我国的公务员绩效反馈只是简单的将考核结果通知被考核者, 并未就绩效考核的情况进行绩效面谈, 更谈不上对被考核者提出绩效改进的建议。

(二)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1.考核内容缺乏针对性、可比性 实行公务员制度后的考核制度继承了过去干部考核制度许多优点,但也沿袭了一些不适应新时期公务员考核实际的内容,这些内容作为对公务员的要求,是正确和必要的,但作为考核标准却显得过于笼统,在实际执行中较难把握。由于各部门、各职位之间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差异大,部门之间、被考核者之间缺乏可比性,考核者往往无所适从,也是被考核者对考核失去了信心。⑥

2.岗位职责不十分明确

岗位职责是衡量一个岗位上的公务员工作好坏的标准,是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我国推行岗位责任制已经很多年了,在政府机关,每一个职位有一定职责应是十分明晰的。但有些部门还存在职责不清的情况,甚至个别单位至今也没有制定岗位责任制,这就增加了考核工作的难度。事先未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考核就没有了标准和依据,真正意义上的考核也就无法进行。

3.考核方法简单化

我国《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对考核方法作了原则性规定,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不重视考核方法的选择和把握,完全忽视了考核制对公务员应起到的评价、激励和管理的作用。此外,考核绝大多数采用的写评语的方法,这是一种定向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强的一种方法,很难保证考核的客观性。考核方法简单化直接导致了考核中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三.完善我国现行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方法及途径

(一)考核标准要尽量具体化、数量化,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体系

在公务员考核中,确立科学的考核标准至为关键。1.步健全岗位责任制

岗位职责是衡量一个岗位上的公务员工作好坏的标准,是进行考核的基本依据。岗位职责不明,会增加考核工作的难度,真正意义上的考核也就无法进行。只有使每个公务员都有明确的职务、责任、权利和应有的利益,做到四者有机统一,才能为公务员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2.考核目的分类考核

考核应重点考核实绩与工资奖金挂钩;干部提拔的考核则应在一贯表现基础上考核其政治品质及工作能力是否适应新职位的要求,这样才能增强考核的有效性。考核标准要数量化,将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分配合适分值。考核标准量化后,在考核中既容易掌握,又便于分出高低。

(二)充分发挥激励竞争机制在考核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公务员的考核是与其升、降、奖、惩紧密挂钩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激励竞争的功用。但我们如果只是出于激励公务员的积极性和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需要,出于对公务员的工作及其行为控制的需要,把考核的功用使用于这些方面,为考核而考核,就极易引起被考核者的逆反心理,使考核流于形式。因此,在考核中要从公务员自身的需要来制定考核的政策与标准,把公务员的潜能开发、绩效提高与个性发展引入考核目的中来,即把考核结果公开用于满足公务员个人需要的各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竞争机制在考核中的作用。

(三)规范管理,加强公务员考核的制度化建设。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考核在公务员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通过考核,对公务员的劳动和贡献做出公平合理的评价,做到功过是非分明,奖惩得当。必须高度重视公务员的考核工作,加强考核的制度化建设,要把考核与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在实行目标化管理过程中,根据公务员岗位目标完成的情况来确定考核的等次。通过考核制度化建设,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增强公务员的责任感。

结 论

公务员的考核制度关联着公务员的职务升降制度、奖惩制度,对公务员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对政府部门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绩效也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公务员考核制度的不断完善,可以不断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从而不断提高我们每一个公务员的素质水平,因为公务员素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务水平。对致力于公务员制度建设且有良好开端的中国政府来说,与时俱进、加大努力使公务员考核制度化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要举措。任何一种变革的发生和推进都不是孤立的,它需要组织内外环境的协调互动,共同促进。因此,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完善不仅需要上述各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且依赖公务员制度的其它方面的进步,依赖社会文化、观念的发展,从而使它在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中都取得最佳效果。另外,制度的改革应该考虑到组织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有步骤地进行。考核方法和工具的引进也应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不能照搬照抄。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公务员考核制度一定会更加完善,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顺重视对考核制度的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

注 释

①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解读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发解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第120页

②熊莉萍;逯忆;王楷楠;何志扬.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新规定:内容、问题与完善[D]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武汉大学商学院,2006-01-21 ③林金奕,徐晓丹.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海峡科学,2007.第10版

④周志忍.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北京大学学报,2005.第3版.⑤吴小建.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偏差及其调适.前沿,2004.第11期.⑥叶勇.刍议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缺陷及其对策[D]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02-26

参考文献

[1]林金奕,徐晓丹.中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现存问题分析[J].海峡科学,2007,(10).[2]周志忍.当代政府管理的新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3]吴小建.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偏差及其调适[J].前沿,2004,(11).[4]胡冰.国外行政绩效评估制度给我们的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6).[5] 叶勇.刍议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缺陷及其对策[D]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02-26 [6] 罗章,何家利.对国家公务员考核的评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01)

[7] 段保平.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筞 [D]广西工商行政管理学校,2005-11-25 [8] 刘昕.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创新及其实施建议[D]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2007-06-12 [9] 李玮.论公务员考核理论价值与实践效果的冲突[D]四川大学, 2004

[10] 熊莉萍;逯忆;王楷楠;何志扬.论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新规定:内容、问题与完善[D]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武汉大学商学院,2006-01-21

第三篇:我们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

我们现行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四级多网 立法层阶 援助经费 受援面 法律援助法 援助门槛

内容提要:

现阶段,我国援助机构形成四级多网的格局,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存在三大问题:

一、立法层阶问题;

二、援助经费问题;

三、受援面问题。对策有三:

一、制定法律援助法;

二、提升援助经费;

三、实质上降低援助门槛。内容:

自2003年国务院颁发《法律援助条例》以来,通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法援已

摸索出一套符合国情的制度。法援组织形成四级多网架构的形式,在中央一级,司法部法律援助司和法援中心统一对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实施指导、协调,省级法援中心对本省法援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市级法援中心对本区域工作实施管理和组织,县级中心具体组织实施本地法援工作。除政府设置的专门法律援助机构外,我国还存在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设立的法援机构。法律援助的专业实施主体确定为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法律援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出资、社会捐赠。应该说,几年来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对于提升我国国家形象和应对人权批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在现实中仍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一、立法层阶问题

国务院颁发的法律援助条例是我国关于法律援助制度方面的首部规范性方法,在法律位阶上属于行政法规。在社

会上反响较大,但它本身先天不足,不能适合社会舆论的巨大反响,享受不到人大通过的法律应有的法律实施监督检查等。社会对法援的认识程度、重视程度不高,这从而也是法援面临的人员、经费等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援助经费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法援虽是政府责任,虽然被写入条例,但实际各级各地政府重视程度不一样,各省各地财政支持力度差异巨大。即使是同属发达地区,各县市的财政拨款也不相同。将争取财政支持寄希望于领导的重视和法援机构的争取等人为因素上,而不从制度上保障,是为法援困境一大弊病。另一方面,纵观全国法援办案补助,有报道说平均每案仅有区区的几十元,以此来吸引优秀人才办理援助案件,岂非天方夜谭。指派专业人士办案,仅强调其义务性,而不鼓励其积极主动性,法援办案的质量无从保障,久而久之伤害的就是社会对法援的信任。少部分地方,法律援助开展得有声有色,大部分地方法律援助流于形式,正是当今中国法援弊端的现状之一。

三、受援面问题

随着社会法律事务的大幅度增加,法律援助事务大量增加。但是,能够享受到法律援助的案件,据有关报道说,不足十分之一,致使大量应援案件得不到援助。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应该从制度上来进一步完善。据笔者所知,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法律援助仅限于上级交办和信访案件,国务院和地方规定范围内,大量的应援案件无人问津,这种选择性援助使法律援助有名无实。对此,笔者建议:

一、建议制定《法律援助法》。由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立法,引起最高立法机关重视,进而引发社会各阶层关注、讨论,引起地方领导的重视和舆论的关注,以期创造更好的援助环境。

二、法律援助经费大幅度提升,并加大

监管力量。

制定严格的援助案件补贴发放制度,严防地方政府部门侵占挪用,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从现实情况看,法援补助标准畸低,严重影响了办案人员的积极性,使法援流于形式。必须提高补贴标准,虽然不能使之与律师收费标准相一致,但必须根据当地居民的收入支出、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标准,并逐步提高。更关键的是,鉴于目前的法律援助机构隶属于司法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政府拨款或中央补贴经费先行打入司法局账户,又由司法局划转法援机构的管理模式,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避免出现司法行政机关挪用、截留援助经费的情况。甚至于地方政府法援经费有名无实的情况大量存在,建议将法援经费专项管理,加强监管力度,拿出切实可行的举措,将援助经费由专门部门掌管,直接发放援助人员。

3、降低援助门槛。

首先对经济困难的标准把握上,应从宽

掌握,不能局限于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户、农村五保户、农村低保户。对于因遭受重大变故,致使经济困难者,以及特定案件,应当进行援助。当然,在现在经费保障不力的情况下,应援尽援尚且难以做到,拓展新的援助领域并不切合实际,但援助事业要想做大、做好,必须有此前瞻性考虑。现阶段,能够充分不打折扣地落实国务院、省级的规定,对现有法援机构来说是已是重任在肩了。其次,对于国务守和省确定的援助范围对象,结合最高法院和司法部联合下发的文件,切实做发衔接工作,法院经审查确定进行救助的案件,不必再进行审查,无须再履行法援的申请、调查、核实、决定等程序,可以凭法院的救助决定等文书,径行立案受理,切切实实地履行两部门规定。现实生活中,对此落实和衔接得并不十分融洽,希望加强监管,从而实质上也降低了援助门槛。参考书目:

1、《法律援助读本》,主编:熊中元,黄河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2、《法律援助考察报告及理论研讨文集》,主编:贾午光,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第四篇: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家庭养老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地区差异大,农业人口占多数,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的现实。十多年实践的结果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一、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认识模糊,重视不足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80%的人目前及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其关键的内容。随着越来越近的农村老龄化浪潮(据报道,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28亿,占总人口的10.2%,至此我国已达到10%的老年型标准,预计到2020年将有2.31亿老年人,占总人口的 16.0%,2050年达4.12亿,占总人口的26.1%。而我国80%的老人都居住在农村),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直都是以城镇居民为核心,以致于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中国城镇居民的专利。曾经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政府以往并未承诺过要解决农村(民)的养老问题;更有人认为,目前政府承担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负担已经非常沉重,对农村的社会保障无力承担。甚至有人拿发达国家说事,提出西方国家把养老保险扩大到农村用了较长的时间,而且是在工业化相当发达,经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后,才陆续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由于这些认识上的不足与混乱,使得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和农民不仅未能像城镇一样,确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就连原来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已经荡然无存。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加上历史形成的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在此情况下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要求农民在较短的时间里抛弃“养儿防老”的旧观念,改为通过投保而养老,势必会产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农民的投保观念与养老保险工作的推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造成认识上的混乱。结果一些地方出现了成年父母为儿女投保、爷爷奶奶为孙子孙女投保的“保小”不“保老”的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据我们在苏北某县所作的调查,有80%左右的农民参加了大病医疗保险,但参加养老保险的基本没有,仅有极个别农民的问到养老保险时说给小孩保了。

(二)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根据199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意见》建立起来的。其基本模式是: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量力选择缴费标准;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农民得不到任何补助,保险基金基本上或完全由参保农民自己缴纳。个别地方即使有补助,也只是象征性的,而且往往是干部多,而村民少,反而人为的制造了干群矛盾。在这种模式下建立起来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或鼓励性的储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了农民自保,与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相比,最大的差别是不具有互济性,缺少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中的社会统筹部分。这既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也失去了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与福利性。也是广大农民不愿参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在调查时就有农民说,既然我自己交钱,为什么非要交给干部?我存银行不也一样?

(三)缺乏合格的管理运营人才,农村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困难,隐藏着潜在的支付危机。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营运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地方,不仅增值困难,甚至连保值都成问题,潜藏着巨大的兑付危机。民政部的方案规定: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自主运营。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行保值增值。由于缺乏应有的投资管理人才,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绝大多数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都是采取存入银行的消极方式。但是,自199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银行利率经过多次下调,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去年虽有所上调,但仍属低水平。如果再加上通货膨胀及违规运营甚至挪用、挤占农村养老保险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连保值都非常困难,更遑论增值,隐藏着潜在的兑付危机。

另一方面,为了使基金能够平衡、连续运行,国家只好不断下调原先承诺的农村养老保险帐户的利率,结果又造成了投保农民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照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这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继续投保和参保的积极性。D·盖尔·约翰逊指出,由于中国1993-1997年的投资收益率为负,对于从1993-1997年每年投入了同等数量保金的个人来说,他们积累的基金实际价值低于他们支付出的保费。我们在苏北农村调查时,农民对此问题反映非常强烈,有80%多的农民对养老保险到时能按标准发放持怀疑态度,是他们不愿参加养老保险的最主要的原因。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及时、正确的解决,不但使广大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失去信心,而且可能产生重大的社会危机。

(四)目前的农村养老保险保障面太窄,保障水平过低。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保险覆盖面太窄,全国发展极不平衡。据有关调查,在我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农民投保率和投保额均显著高于中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即使是在发达地区,农民的投保率也不高,据人民网报道,2003年初,北京平谷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对全区18至59周岁的农业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全区共有140789 人应参保人员。其中男性 72466 人,女性 68323 人。已参保 14783 人,占应参保人数的11%。调查结果表明:平谷区已参保人员的覆盖面还很小,与市政府要求还相差甚远。另外,从基金金额上来看,江苏、上海、山东和浙江四省市的基金总额就占全国基金总额的56.5%。二是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标准难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起不到养老保险应有的保障作用,这也是农村养老保险难以吸引农民参保的重要原因之一。民政部的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加上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参加保险的农民均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投保档次,即2元/月。经测算,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这样的缴费比例,15年后,当农民开始领取养老金时,每月仅仅可以领到9.9元。这点钱对农民养老,不要说15年后,就是现在也是杯水车薪,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与养老保险的基本要求,即: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相距甚远。

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针对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执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改革我国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之成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

社会保障的责任,是指社会保障的提供者,主要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基本生活所承担的一种确保或维持性质的责任。从依法行政的角度看,一种政府行为,应当有其相应的法律依据。一般而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城镇延展到农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后的必然产物。在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的、方式、水平、时间不一,但农民普遍被先后纳入全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这在全球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早在1933年,国际劳动组织就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残疾保险和遗属保险纳入了条约范围。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从试点到全面实施的过程中,主要依靠政府政策,通过各种文件并下达指标,依靠基层工作人员发扬“走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想千方百计”的精神,才得以推进。但是,由于实施中缺乏足够的法律地位和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其一是一些部门对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停留于感性上的认识,而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共识。其二是部分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疑虑和不信任。其三是制度运作不规范,基金安全缺乏保障,责任不够明确,政策尺度难以把握等等。要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建立起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必须制定出适合农村实际的农村社会保险法规。一方面将成功的做法和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另一方面根据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环境,对不可取之处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国家正在起草的《社会保险法》不能仅仅针对城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明确其法律地位,使农村养老保险成为我中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

(二)多方位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国家、集体、农民个人三方共同出资。

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模式是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量力选择缴费标准;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意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农民得不到任何补助,保险基金基本上或完全由参保农民自己缴纳。因此农民普遍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认为,为了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为真正的社会保障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应该负起应负的责任。可以考虑的方面有:一是将目前国家财政各种支农开支中的部分开支,以适当形式用于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并将其直接规定为国家负担的份额。如改变农产品收购资金、粮食等农产品风险基金的现行使用方式,以补贴缴费的方式,直接用于支持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免税。即用人单位缴纳的保险费可以税前列支,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可以税前扣除;保险基金增值不征税;对存入国家金融机构的农保基金给予免征利息税,并可按规定签订协议存款利率。三是让利。国家向农保基金发行高于银行利率的长期建设债券,或者借鉴国际经验,向农民养老基金定向发行特种国债。四是投资回报。国家集中用于重点项目的长期投资,并给予较高的回报;允许部分农保基金投资金融市场中风险低、收益高的产品。五是承担最终责任。农村保险基金出现危机时,由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给予支持,即国家扮演最后出场的角色。

(三)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管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对农民的负债基金,是参保农民日后养老的“活命钱”,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运行的基石,其管理和运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这项事业的成败。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完全个人账户制,根据参保者缴费计算积累总额,尔后确定给付标准,因此基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如果不能保值增值,就不能保证养老金的充分给付。但根据现行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存银行或买国债,国家尚无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值运营的保护性和优惠性政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增值渠道单一与基金客观要求高收益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加上近年银行存款利率一再下调,更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雪上加霜。这不仅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难以增值,达不到农民老有所养和稳定社会的作用,也导致某些地方为追求较高收益率而违规运作基金。因此,必须加强对基金管理。当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要求其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干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业务素质。然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队伍的现状与这一要求有一定距离。前几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组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操作方式、某些不适当的宣传以及社会保险基金违规运作乃至被骗等现象,不能说与此无关。事实上,这支队伍中有不少人员社会保险业务素质较低,未经系统学习和正规训练即开始从事业务活动。他们对社会保险原理不很了解,对社会保险的常识也知之甚少,法律、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则更少。因此,要对现有农村社会保险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其理论水平和实务操作能力,实行统一考核,做到持证上岗制度。把那些业务素质低、思想作风差的人员清除出农村保险队伍,同时适当引进专业人才,提高这支队伍的政治与业务素质。

2.建立基金分级运营的核算管理机制。目前基金实行县级核算,县级运营,层次较低,风险较大,运营中极易出现亏损,难以补救。因此应该确立“多层法人,分级运营”的体制。此模式先期可考虑确立省、市、县三级法人,按比例分级负责基金运营,每级之间采用责任准备金和风险预备金制度,以进一步分散风险,确保基金安全。3.尽早出台基金运营优惠政策并拓宽基金运营渠道,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一是由中央政府每年发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优惠债券,或制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银行储蓄优惠利率;二是建立确定一定比例,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投资一些风险小、收益高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样既保证基金有较高的回报率,又可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与金融管理部门协商,将各地分散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作为“协议存款”,以保证基金增值高于个人定期存款的利率。根据我国目前发展水平,农村养老应该“以家庭为主”,在继续健全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建议试行几种补充模式:1.利用现有银行体系,以零存的方式,开展养老特别储蓄计划,政府给予贴息和免税。这是国外养老的一种重要方式,相对灵活,运作成本低,也不会增加农民的负担。2.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这种模式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又满足不同缴费能力投保人的需要。3.试行合作医疗与商业医疗保险结合模式,将合作医疗保险筹集的资金,交由商业性保险公司按照协商的保险合同承担赔付责任。

(四)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

为了避免多部门争办农民养老保险而形成部门利益矛盾、挪用救灾扶贫款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不规范等。为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设步伐,必须强化国家尤其是各级政府对其的行政管理和监督,使其纳入规范化轨道并健康发展。

1.完善管理体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一是要使农村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与基金管理、业务管理相分离,政府主要负责行政管理。二是在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机构前提下,明确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并使其协调有效地进行。农村社会保障的职能部门主要涉及到民政、财政、劳动、卫生、人事等部门,这些部门之间的管理职能必须明确并有所侧重,在农村社会保障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进行有序管理,共同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三是要针对不同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不同的管理内容和重点并使管理程序规范化。

2.提高管理效率。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效率,首先是职能部门转变管理观念和工作作风,真正体现为民服务的思想。应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政府行政职能,减少干部数量。我国目前基层政府仍然承担着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职能,一些地方的县乡这几年把七站八所合并成几个中心,并且减少了干部编制,但是职能照旧。为了完成工作,这些机构就又雇用了许多编外人员,结果,有些县乡干部的实际数量并未减少。要真正减少基层政府的干部数量,必须让那些执行在市场中可以商业化经营职能的机构和政府脱钩,并打破政府垄断,允许私营企业进入。这样既可以减少干部数量,减轻农民的负担,又有利于私营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农村社会保障不仅范围广,政策性强,而且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就必然要求管理人员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等。3.强化监督机制。就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监督机制的强化而言,主要包括:(1)强化国家权力机关对其的监督,如中央权力机关对执法情况的监督,地方权力机关尤其是县、乡级人大对当地政府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具体监督等;(2)强化政府自身对其的监督,如上级政府农村社会保障职能部门对下级政府相应职能部门监督、同级政府及审计等部门对农村社会保障职能部门的监督等;(3)强化农村社会保障行政职能部门对相应的业务管理部门和基金营运机构的监督;(4)利用行政诉讼等司法程序进行监督;(5)重视社会监督,如新闻媒介监督及群众监督等。监督的重点是农村社会保障的目标落实情况、依法进行行政管理情况和基金运行情况等方面。

(五)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相互协调与衔接

城乡差别客观存在,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将长期维持,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和城镇要分别实行适合各自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事实上,城镇社会养老保险是工业化的产物,是为保障工薪劳动者退休后生活来源而建立的制度;而农民收入低且不稳定,只能采用低水平和灵活缴费的社会养老保险方式。其次,与城镇职工相比,农村劳动力因其就业不稳定性、季节性、兼业性等特点而更适合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使是向乡镇企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兼业性的,即亦工亦农,他们始终与土地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农闲务工经商,农忙种地务农。从身份来说,他们还是农民。其三,大量农民或多或少带有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也缺乏现代的保障观念,接受互济性较强的社会统筹形式需要一个过程。两种制度并存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当前要注意的是这两种制度的协调和衔接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工业化、农村人口非农化加快,现实对这两种制度的协调和衔接提出了新的要求。关于这一点,现实中常见又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农民工或外出打工者的养老保险关系不确定,因工作单位的变动或工作性质转变(如回家务农)而在农村和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间双向转移。因此需要在原先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上增加相互协调和相互衔接的新内容。原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应增加相应的内容。对此,各地已有一些方法,需要总结和推广。如上海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规定:“劳动者迁出所在县或者因就业情况变化,其养老保险关系(含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内资金)应当转入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如无法转移的,也可以将其养老保险账户储存额中个人缴费额的余额退给本人。本市城镇企业录用的农村合同制工人及城镇个体工商户聘用的农村帮工,合同期满回本市农村并属于本办法适用范围的,应当将其合同期内的养老保险关系(含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内资金)转入其所在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

07级在职研究生 国际贸易专业 张蕴

第五篇:工商所企业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全省工商系统企业登记管理暨

第十二届理论研讨会论文

浅谈工商所企业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七台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袁 发

工商管理所全面实行“经济户口”管理和“巡查制”监管模式以来,工商行政管理将监督检查的重心下移至工商所,工商所在辖区内对市场主体及其经营行为依法检查具有广泛性。从经营主体上看,工商所可以对辖区内各类性质的市场主体进行检查;从经营场所看,可以对集贸市场、农村集市、街市、企业内部进行检查;从职责看,既可以对市场准入、退出行为进行检查,也可以对经营行为的多种情形进行检查;从形式上看,可以对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进行监督检查,所以说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工作主要由工商所承担,笔者根据在基层工商所多年的工作实践粗浅的谈一谈当前工商所企业监管工作(含私营企业监管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抛砖引玉,供同志们参考。

当前工商所在企业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人员缺乏企业监管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相关知识,工商所的企业监管工作难以向纵深开展,严重制约了企业监管执法的广度。

一名合格企业监管人员必须掌握涉及企业登记管理四部法律、八个法规和十六个规章(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网站统计),同时要掌握大量的国家、省工商局的规范性文件和行政解释以及相关规定,还

1要具有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等其他知识。笔者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监管人员决不是几次培训考试就能实现的,必须经过长期不断的学习实践培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监管人员。

建立巡查制,实行综合执法,一方面要求基层执法人员对各类经营主体监督管理,另一方面要求基层执法人员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这就造成基层人员不仅要掌握企业登记监管方面法律法规等相关规定,同时还要掌握对其他经营者的主体资格的确定和市场经营行为监管的法律法规(具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止到二00六年六月三十日,与工商行政管理有关的现行有效法律 99件,行政法规258件,行政规章(包括联合规章)101件,总计458件,如含省级法规规章及其相关规定的话要上千件)。长期以来,大部分基层管理人员从事市场管理和个体管理工作一方面缺乏企业监管法律知识与经验,另一方面需要掌握的其他法律知识更多。大部分同志监管工作按照个体和市场管理工作经验的思维方式来管理,比如在巡查中查验营业执照是否悬挂,是否参加企业年检,是否擅自变更登记事项等内容。造成企业监管工作开展停留在浅层次上。

二、工商所人员少、事务多、任务重,企业监管难以形成合力,严重制约了企业监管执法的力度。

俗话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管理所人员少,既要受理个体营业执照的申请办理,完善“经济户口”建设,坚持日常巡查工作,查处各类违法行为,还要完成上级部署的全年各项工作任务。实现对企业全面监管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全面掌握企业的登记办照材料,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其次要坚持巡查掌

握企业的经营情况,了解企业经营行为,第三能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会处理企业的违法行为。做到上述三方面,在时间上、在经费上、在人员上必须有保障,否则就做不到对企业进行全面监管。现实企业监管工作中,管理员做到一是看住企业营业执照是否悬挂,是否参加企业年检,是否擅自变更登记事项,是否超范经营等,二是管好企业是否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是否有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是否有合同欺诈行为等。工商所对执法成本低、风险小的一般违反登记事项的行为敢抓敢管,对执法成本高、风险高的严重违反登记事项的行为一是没能力发现,二是由于人力、经费和时间的困难,此类案件采取移交处理。造成对企业监管缺乏执法力度。

三、全局网上企业资料没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上下互动,影响工商所企业监管执法向深度发展。

企业监管工作是企业登记工作的的延续,保障企业登记事项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确立工商部门企业登记的权威性。企业监管活动主要是围绕企业登记内容对企业进行监管的,离开企业登记,企业监管就是无源之水,因此,要求企业监管必须掌握企业登记的第一手材料。工商所对企业监管的实现主要是建立在“经济户口”和“巡查制”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行政许可法》实施以来,取消了工商所对企业的登记初审权,因此,全面掌握企业第一手材料就成了企业监管的重中之重了。

现实工作中,我省工商所管理软件企业登记内容卡片式,内容过于简单,工商所无法通过工商所管理软件全面详细了解企业

情况。我省工商行政管理综合软件,管理所又无对企业登记内容的查询权。两个软件信息资源不共享,都没有互动功能,更无智能管理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工商所信息的来源,制约了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快速查处机制。

完善工商所当前企业监管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一支精英型的专职企业监管队伍,重点培养企业监管人材,充实工商所企业监管人员,提高工商所企业监管能力。

建立一支精英型的专职企业监管队伍的目的是:通过典型案例指导工商所企业监管工作的开展,解决工商所企业监管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补充工商所企业监管难点弱项,形成合力,发挥整体优势,全面提高企业监管执法能力,重点培养企业监管人材,改善工商所企业监管人员短缺现状。

建立一支精英型的专职企业监管队伍的具体办法是:在全局通过考核选出具有较高的企业监管知识和相关知识人员,从工商所选派人员组成企业监督执法队,开展执法活动,重点查处企业登记中严重违法行为,通过帮教一是树立工商所人员企业监管意识,二是提高工商所人员企业监管能力和执法能力,通过实战培训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人员返回工商所从事企业监管工作,全局上下经过连续不断的培训和专项重点培训,工商所一定会提高企业监管执法能力。

二、有计划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和研讨活动,锻练工商所企业监管能力,进一步提高工商所企业监督执法水平。

发挥专职企业监管队伍作用,一是指导全局工商所有针对性的开展拉练式的专项整治活动,通过言传身教,传授执法技能,规范执法行为,带动工商所开展企业监督执法活动;二是针对在管理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开展研讨活动,通过研讨深入学习法律知识和相关知识,总结经验,统一思想,明确是非,树立正确执法理念。

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及时为工商所提供企业第一手材料,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上下连动,建立预警防范机制,快速查处机制,促进工商所企业监管工作的开展。

首先,将企业登记信息全面上网实现网上信息共享,使工商所有针对性地对开展企业监督执法活动,做到巡查有重点,工作有目标,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其次,建议省局尽快实现软件的智能管理,对定期回访,重点企业的巡查,登记重点内容等方面建立预警防范机制,指导监督管理所巡查工作的开展,促进企业监管工作常抓不懈。

第三,建立上下连动机制,发挥专职监管队伍的指导作用,针对工商所巡查记录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具有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发挥工商所的作用,完善监管工作,努力实现工商所企业监管的全面发展。

总之,笔者在企业监管工作中遇到的上述问题一直困绕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建议还十分不成熟,希望供同志们讨论,不对的地方请同志们斧正。

下载现行工商责任区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值得参考)[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现行工商责任区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值得参考)[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户外广告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户外广告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户外广告制作是在九十年代末期产生,近两年发展起来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户外广告也引用了不少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并......

    浅析市场价格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市场价格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和市场经济培育的不断成熟,相关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法律法制建设也得到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市场价格体制经过多......

    农村信用社现行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现行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作。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才刚刚起步,当......

    农村信用社现行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现行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作。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才刚刚起步,当前......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个人所得税不但存在征收不公的现象,而且在税制模式、起征点等方面存在问题,若此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减少......

    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工商监管措施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旺盛的市场需求,巨额的利润,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影响到社会稳定......

    重大项目投资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重大项目投资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项城市交通运输局 张少春 重大项目投资在拉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改善城镇基础设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

    农村基层组织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组织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邓叔明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近进一步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增加,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了各阶层、集团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