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州市市级储备粮油轮换管理暂行办法
温州市市级储备粮油轮换管理暂行办法
市级储备粮油是市政府调控粮油市场的重要物资。为使市级储备粮油的轮换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确保粮油储备规模、储存安全、质量良好,做到“储得进、存得住、调得出、用得上”,根据《浙江省地方储备粮油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结合温州实际,特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轮换的原则
市级储备粮油轮换是指为保证储备粮油品质符合国标规定和食用价值,在储备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实行推陈储新,以新粮油替换库存陈粮油的业务。
市级储备粮油的轮换应当遵循有利于保证市级储备粮油数量、质量和食用价值,有利于储备粮油安全,有利于调控市场、提高效率、减轻财政负担的原则,具体由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收储公司)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其他单位均不得擅自轮换市级储备粮油。
二、轮换年限和品质标准
市级储备粮油轮换工作以粮油品质理化检测指标和储存年限为依据。
(一)粮油品质理化检测指标。储备粮油质量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各项指标。粮食质量达到国家标准GB1350-1353-1999规定的中等标准以上,食油质量达到国家标准GB1536-1986规定的二级以上标准。欠收年份粮食杂质标准可放宽0.5%;国家标准调整时,执行新标准。
(二)储存年限。以粮油收获、生产(加工)年份(含当年)计算:早籼谷为3年;晚籼谷和晚粳谷为2年;小麦为3年;食油为2年。地下库储存粮食可延长2年。
(三)粮油轮换出入库质量检验制度。市级储备粮油轮换质量检验,由市粮油质量检测站负责。
1.轮入的粮食和食油,必须是当年收获、生产(加工)的,符合上述粮油品质理化检测指标。
2.轮出的粮食和食油,在销售前要及时进行常规检测,对超期储存的,必须进行陈化指标鉴定。轮出的粮油凡属陈化、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严格按陈化粮有关规定处理,严禁流入口粮市场。
3.储存粮油品质理化检测原则上每半年检测一次。超期储存或粮油质量不稳定的还必须陈化指标鉴定。属不宜存且粮油质量变化较快的,要及时上报计划组织轮换。
4.在编报下一年度轮换计划前,对下年度储存年限到期的粮油,进行粮油品质理化指标检测和陈化指标鉴定。对理化指标较好,在宜存范围内的不受储存年限限制,可以超期储存保管,但要密切注意粮油质量变化情况。
三、轮换的程序和方式
(一)轮换计划。市收储公司根据市级储备粮油的品质理化指标和储存年限等情况,于每年12月底前提出下一年度的储备粮油轮换的数量、品种分季计划建议方案(附品质理化指标检测和陈化鉴定报告),经市粮食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农发行联合审核,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粮食局转发市收储公司执行;市收储公司按季度计划根据粮油市场供求状况,并结合储备粮油布局调整,及时组织实施。
因特殊情况或市场因素等需追加轮换计划的,由市收储公司提出申请,经市粮食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农发行研究,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季度间计划调整的,由市收储公司提出申请,经市粮食局会同市财政局、农发行研究同意后执行。
(二)轮换方式。市级储备粮油的轮换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机制,成立市级储备粮油轮换管理小组(以下简称轮换小组)。轮换入库主要采用订单收购、招标采购、委托
代购和市场采购等方式。轮换出库主要采用公开拍卖、竞价销售方式。
(三)轮换要求。严格执行现行的储备粮油出入库管理办法,实行计划管理,年度考核。市级储备粮油轮换补库时间原则上在出库后5个月内完成,粮食生产正常年景可适当延长。粮食欠收年份或供求形势紧张时,粮油轮换(补库)严格按国家或省、市有关临时采取如“先进后出”等规定执行。补库的粮油必须按照轮换计划规定的品种、质量标准和要求执行。若需要调整轮入品种结构的,由轮换小组研究后,市收储公司提出调整方案,经市粮食局会同市财政局、市农发行研究,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四、轮换价格和资金结算
(一)市级储备粮油库存的成本价格,按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发行共同核定的现行成本结算价执行。除特殊情况外,库存成本原则保持不变。
(二)采取“拍卖(竞价)”销售或采购方式的,销售或采购价格以拍卖或竞价中标价格为准。市级储备粮油的拍卖(竞价)销售或采购底价,由轮换小组根据拍卖前一周市粮食信息中心采集的市场销售或采购平均价格上下浮动4%以内确定,将销售(采购)方案报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发行备案,超过幅度的底价,由轮换小组报市粮食局商市财政局、市农发行确定。拍卖或竞价销售(采购)有关储备粮油轮换信息在市级以上公开发行的报刊、温州粮网网站上公告,广泛征集交易方,公告期为一周。
(三)采取“委托采购”方式的,采购价格由轮换小组按当期市场价格加合理费用(含委托采购费用)确定。具体由市收储公司签订采购合同,将合同(协议)复印件报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发行备案。
(四)轮换粮油价差结算。市收储公司为保持储备粮油库存成本不变,轮出销售收入与储备成本的差额(含出库运杂费)计入“应收补贴款─抛售粮食价差”,采购轮入成本(含入库运杂费)与储备成本的差额同样计入“应收补贴款─抛售粮食价差”,该科目轧抵后的余额即构成储备粮油轮换价差。轮出粮油的销售回笼款按原核定库存成本价归还市农发行,轮入所需货款由市农发行按原核定库存成本价发放贷款,用于储备粮油轮换采购所需贷款由市农发行按市场购价提供信用贷款。
五、轮换补贴
(一)每50公斤粮食轮换费用为2元。轮换数量原则上按市级储备总规模的三分之一核定。
轮换结算价差支出,以每50公斤粮食10元为基数,结余按比例提奖和留成。因政策或市场因素超支的,核实后先由上年结余留成弥补。轮换数量原则上按市级储备总规模的三分之一核定。
(二)市级储备食油费用、利息、轮换价差等补贴,继续实行包干办法。
六、其他
(一)储备粮油委托龙头企业、加工骨干企业采取“代理轮换”方式的,要先经市粮食局批准,报市财政局、市农发行备案。并由市收储公司与其签订代理协议书,有关代理储备粮油轮换办法按代理协议执行。
(二)市收储公司将储备粮油轮换的有关资料按轮入和轮出分类归档,妥善保管。
(三)轮换小组按本暂行办法规定,制订具体细则,以便于操作。
(四)本暂行办法,由市粮食局、市财政局、市农发行按照职能分工负责解释。
第二篇:湖北省省级储备粮油轮换风险准备金管理暂行办法
湖北省省级储备粮油轮换风险准备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范省级储备粮油经营风险,规范省级储备粮油轮换风险准备金(以下简称轮换风险金)管理,根据《湖北省地方储备粮油管理暂行办法》(鄂粮食文[2010]166号)、《湖北省省级储备粮油财务管理办法》(鄂粮食文[2010]167号)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轮换风险金包括省级储备粮油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建立的轮换风险金和省级储备粮油承储企业(以下简称承储企业)建立的轮换风险金。
第三条 主管部门和承储企业要按有关规定建立轮换风险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并按本办法规定用途使用。
第二章 资金来源
第四条 主管部门要将下列资金用于建立和充实轮换风险金:
(一)按有关规定清算结余的省级储备粮油利息费用补贴;
(二)省级储备粮油补贴专户资金的存款利息;
(三)与省级储备粮油有关的其他收入。
第五条 承储企业要将下列资金用于建立和充实轮换风险金:
(一)新增省级储备粮油入库采购成本(实际入库采购价格加上合理费用)低于省核定成本的差额;
(二)省级储备粮油轮换计划内正常轮空期间利息费用补贴;
(三)省级储备粮油轮换净收益;
(四)省级储备粮油成本调整增加的银行贷款;
(五)与省级储备粮油有关的其他收入。
第六条 承储企业轮换风险金余额达到省核定的粮食入库成本总额的10%和油脂入库成本的15%以后,可以不再提取。省级储备粮油成本调整增加的银行贷款,按文件规定充实轮换风险金,不受上述比例限制。
第三章 使用范围
第七条 主管部门轮换风险金的使用范围
(一)省级储备粮油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的灾害损失和经核定的政策性亏损;
(二)省级储备粮油年终审计或专项审计费用支出;
(三)省对承储企业的考核奖励支出;
(四)与省级储备粮油管理有关的其他支出。
第八条 承储企业轮换风险金的使用范围:
(一)用于弥补轮换计划内的经核定的省级储备粮油轮换亏损;
(二)用于归还省级储备粮油成本调整而减少的银行贷款;
(三)粮油收购季节因临时性资金周转而动用;
(四)与省级储备粮油管理有关的其他支出。
第四章 使用管理
第九条 省级储备粮油发生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的灾害损失和政策性亏损,由承储企业向省粮食局报告,经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省农发行核实后从主管部门轮换风险金中给予补贴。
第十条 省级储备粮油年终审计或专项审计费用、考核奖励支出,由省粮食局、省财政厅根据审计及考核结果拨款。
第十一条 与省级储备粮油管理有关的其他支出,由省粮食局、省财政厅共同研究确定后拨付。
第十二条 承储企业在轮换过程中发生的价差亏损和轮换费用,先用省粮食局、省财政厅下拨的轮换费用补贴弥补,弥补后不足部分用企业轮换风险金弥补。
第十三条 承储企业必须在已有的轮换风险金规模内安排使用,不得突破。当年节余部分,全额结转下年,在规定范围内滚动使用。
第十四条 承储企业需要使用轮换风险金时,由承储企业按照规定提出使用的理由、金额等意见,填写《湖北省省级储备粮油轮换风险金使用审批表》,经当地粮食局、财政局、农发行审核盖章,并报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省农发行有关处室复核批准后,按规定用途使用。
第十五条 在粮油收购季节,为缓解收购资金困难,按隶属关系报经所在地粮食局、农发行批准后,承储企业可以临时性动用轮换风险金用于粮油收购,但不得用于建库、修仓、购置资产、开支费用等非粮油收购方面的支出。
第十六条 承储企业所在地粮食局、农发行对动用轮换风险金购入的粮油要加强监管,督促承储企业在六个月内销售出库,回笼资金要及时足额归还轮换风险金专户。
第十七条 终了,承储企业要将轮换风险金的计提、使用及节余情况上报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省农发行备案。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承担市、县级储备粮油任务的承储企业可参照本暂行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 本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省粮食局、省财政厅、省农发行负责解释。
第三篇:遵义储备粮油管理有限公司文件
遵义储备粮油管理有限公司文件
关于印发《遵义市市级储备粮仓储管理制度》的通知
各代储单位:
为了加强市级粮管理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现将《市级储备粮仓储管理制度》(试行)下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各代储单位要及时组织全体职工认真学习,把仓储管理制度作为学习的重点,中心库将把是否组织集中学习作为工作考核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2、各代储单位可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实践在执行过程中总结、细化。
3、下发各代储单位的《规定》、《通知》等一并请认真执行。
4、请各代储单位务必抓好落实,中心库将把是否执行好、落实好各项《规定》、《通知》作为对其工作考核的主要依据。
特此通知
实际储备粮油仓储管理制度
粮食出入库制度
一、市级储备粮(含油)出入库必须严格按照市级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文件或通知执行,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市级储备粮油。
二、粮食出入库要严格按照《市级储备粮轮换操作规程》的出入库流程进行操作,登记、检验、检斤、保管、财务、统计人员统一行动,各负其责,相互制约,互相照应,不允许个人单独进粮、发粮。
三、粮食出入库,必须准确计量。保管、计量人员共同对粮食数量负责。
四、严把粮食入库质量关,实行逐年检验,入库粮食必须达到国标中等以上质量标准,水分、杂质等项目超标的,要经整理合格后方能入库,凡达不到质量标准的,一律不得入库。入库粮食的生产年限,必须符合所下达计划文件要求。保管、检验人员共同对粮食质量负责。
五、不同品种、不同等级、安全和非安全水分、新陈粮要分开储存。被污染或有病虫害的,必须单独存放,妥善处理,防止危害扩大。
六、粮食出入库必须做到有凭有据,手续齐全并及时登记账目,做到日清月结,保证帐帐、帐卡、帐表、帐实相符。
七、粮食出库完毕,要及时清理仓房、核定盈余损耗,及时进行帐务处理。入库结束要及时整理粮面、核对帐目、建立卡牌、开展科学保粮。
八、粮食出入库必须按照下达计划的具体仓号、廒间,按时上报进度和轮换台帐等报表,不得虚报、瞒报、拒报。
粮油质量检验制度
一、为配合粮油保管和粮油轮换工作,掌握粮油质量和储存品质,为科学储粮提供依据,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粮油检验人员必须通过粮油质量检验员技能鉴定,持证上岗;检验人员要忠于职守,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操作方法检验粮油质量和储存品质,对检验结果负法律责任并有保密义务。
三、粮油检验项目执行国家粮油质量标准、储存品质技术要求和国家粮油卫生标准。
四、粮油在出、入库及储存期间必须进行粮油质量及储存品质检验,检验结果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储存期间每季度末检验一次,并于季度后5日前,将《市级储备粮油质量检验报表》上报中心库。
五、粮油检验样品要按照《中储粮质量抽查扦样检验管理办法》的要求扦样。
六、化验室必须建立粮油质量档案,对粮油检验原始记录、检验报告等进行归档管理。
七、建立检验设备、药品、试剂统计表,实行专人保管制度,每季度盘点,掌握数量和质量情况,确保帐实相符,质量良好;精密检化验设备要定期进行维护。
八、化验室要保持清洁、安静,仪器药品要摆放规范、整齐。
九、扦取“双底”保管的粮食样品时,要保证至少两人同时进仓,并做好仓内毒气检测。
十、电热设备要有合适的垫板,在使用前要检查每根电热线位置,防止电热丝重叠或碰撞发生事故;使用电器设备前,必须核对其使用说明及规格铭牌以保证其电压,功率等与所用电源相符,电源导线应经常检查是否完整无损。
十一、剧毒药品必须严格执行保管、使用制度,挥发性药品应存放在通风良好的仓库、冰箱或铁柜内;潮解性或易挥发性药品使用完毕应在防火的情况下用蜡密封。
十二、当实验过程中产生有毒气体或蒸汽时,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
十三、实验中对易挥发、易燃有机溶剂进行加热时,禁止在火焰或电炉上直接加热,必须在水浴锅或严密的电热板上进行。
十四、在进行加热、蒸馏及有关用水、电热的过程中,至少应有一人负责现场管理,以防意外,功率较大的电热设备,要安装独立电闸与其功率相符,并接有良好的地线。
十五、实验室要放置适量泡沫灭火器,消防砂或其他灭火器材以备急用,消防砂应经常保持干净、干燥。
十六、实验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环境清洁、安静,并设有供一般创伤的外用药品,试验结束后,要进行安全检查,关闭水管、门窗、电器仪器等开关,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粮情检查制度
一、粮情检查方式
1、普查。普查是指春、夏、冬三季(原则上定在每年的4月、8月、12月)全面检查,必须做到有仓必到,有粮比查,查必彻底、边查边整改,普查情况以文字形式上报中心库。
2、日常检查。日常检查是指按照规定的检查时间,内容和方法,对储粮进行的正常检查,系统掌握粮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汇报。
3、临时检查。临时检查是指遇特殊情况进行的临时性检查,如大风、大雨,汛期或某些薄弱环节的检查,发现问题必须及时采取紧急措施并汇报,并做好应对措施和整改工作。
二、检查内容
1、粮食温度:利用粮情测控系统检测粮温、仓温和外温。若粮温有异常情况,应用其他检测办法(电子测温杆、米温杆等)或扦样进行复查;若粮情测控系统有故障或在进粮过程中,应利用电子测温杆或米温杆定期检测粮温。
2、粮食虫害:粮食在入库、出库和采取防治措施前,均需检查虫害。对空仓、仓储器材、机械设备等均应在使用前后检查虫害。
3、粮食质量:每次进仓必须感官检查粮食的色泽、气味、结露、生霉等情况。
4、雨湿、渗漏:仓内重点检查仓房屋面漏雨,门窗、地面及墙面渗水等情况,仓外检查排水沟等情况。仓内每次进仓必须检查,仓外每月不少于一次,在汛期或下雨前后要进行特别检查。
5、鼠、雀:检查仓房内外及周边有无鼠、雀踪迹,每次进仓必须检查鼠、雀情况,仓外每月检查一次。
6、清洁卫生:仓内清洁卫生每周检查一次,仓外每月检查一次。
三、粮情检查时间
1、保管员每周一、五要定期检查粮情,并做到危险粮天天查,刮风下雨及时查,认真做好粮情检查、粮情分析及相关仓储业务工作开展情况等记录。
2、业务(仓储)科负责人每周至少组织1次粮情检查,必须将检查情况记录在粮情检查记录本上并签字。
3、主管仓储的粮库领导每月至少组织2次粮情检查,并在粮情检查记录本上并签字。
4、库负责人每月至少组织1次粮情检查,在粮情检查记录本上并签字,并做好检查记录存档备查。
四、粮情检查顺序
先仓外后仓内,先无虫粮后有虫粮。
五、粮情分析列会
主管仓储的粮库领导或业务(仓储)科负责人每月至少召开一次粮情分析例会。根据粮情检查情况,分析粮情变化趋势,提出安全保粮措施或处理意见,并做好会议记录存档备查。
储粮害虫防治制度
一、根据《粮油储藏技术规范(试行)》和《磷化氢环流熏蒸技术规程》,按照“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和“安全,经济,有效”的防治原则,为规范储粮害虫防治措施,制定本制度。
二、虫害处理原则:基本无虫害或一般虫粮,粮温在15℃以下时可不做处理;一般虫粮在15℃以上时,必须在半个月内处理;严重虫害必须在一星期内处理;危险虫粮必须立即封存隔离,在三天内处理,并须报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许可后,粮食方可出仓。
三、粮食入仓前和出仓后,及时进行空仓消毒,避免虫害交叉感染,必要时使用防护剂进行防护。
四、粮食熏蒸前,根据粮情检查情况和仓房密闭性能及周围环境情况,制定熏蒸方案,包括施药方式、用药量、密闭时间等。
五、熏蒸施药前落实熏蒸人员,准备好药剂和防毒面具、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及检测仪器,做好仓房密闭、安全防护和仪器检测等检查工作。
六、业务科负责人负责组织和指导熏蒸作业,出现问题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并及时上报;施药结束后,组织回收剩余药剂及处理药剂包装物。
七、粮食熏蒸期间必须定期检查粮堆内磷化氢浓度,并根据其浓度变化和设定浓度适时补药。
八、熏蒸散气后,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残渣处理工作,并在仓房的出入口、孔洞等处理设置虫线,以防止仓外害虫对粮食的感染。
九、磷化氢环流熏蒸作业时详细填写《磷化氢环流熏蒸记录表》。
十、熏蒸人员在施药前要了解所用药剂性质,掌握熏蒸技术,防毒面具使用方法。
十一、熏蒸人员在分药、施药、散气和处理残渣等过程中,都必须佩戴具有良好防毒性能、型号合适的防毒面具,穿工作服,戴手套;工作完毕后详细记录滤毒罐使用人名称、使用日期、毒气的名称和在度其中停留时间等。
十二、熏蒸施药时,必须安排专人负责清点进仓人数,确实查明进仓人员全部出仓后,方可封门。
十三、分药、施药、检查、散气和处理残渣等过程中,均严禁一人操作。药剂残渣要到远离水源的专定地点进行深埋处理。
十四、散气后,仓内磷化氢浓度降到0.2mL/m3以下时,人员方可入仓。
十五、防毒面具应专人专用,并经常保持干燥。在使用前必须严格检查其气密性,使用完毕后用酒精或0.5%高锰酸钾溶液擦洗,并放阴凉处晾干。
十六、滤毒罐在两次使用之间,应用密封盖密封保管。当滤毒罐浸水、长时间暴露于低浓度或一外地暴露于高浓度熏蒸剂中、已达到推荐使用的期限时将失去其防护作用,必须进行更换。
药剂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粮食仓储药剂的安全管理,确保人员和药剂安全,制定本管理制度。本制度适用于粮库所用仓储管理过程中使用的熏蒸剂,防护剂和消毒剂。
一、药剂保管员要根据使用情况和库存情况,结合药剂有效期,及时提出采购申请,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粮库主管审批。
二、药剂采购人员凭审批后的申请,到国家指定生产厂家或供应点采购。
三、采购运输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危险化学药品安全管理条例》。
四、药剂管理员应熟悉药剂性能,懂得抢救方法,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格遵守各项规定。
五、药剂实行专库保管。药剂库实行“双人、双门、双锁、双帐”管理。药剂库要做好防火、防爆、防水、防盗工作,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和通风排毒设施,并设有防火及危险标志,确保管理人员和药剂安全。
六、药剂须堆放在10厘米以上干燥卫生的铺垫物上,堆放高度不能超过1.5米,四周距墙不少于20厘米,药剂总体积不能超过库容1/3。若药剂包装有破损、渗漏、必须及时处理和汇报。
七、药剂库要建立药剂保管明细帐和实物台帐,实物台帐每月报业务科负责人。药剂保管员要严格药剂出入库登记手续,做到入有据出有凭,帐实相符;每月进行一次盘点,核对药剂数量,及时掌握库存情况,若发现药剂帐实不符,应及时上报并查明原因。
八、药剂管理员每月至少对药剂库的消防、通门窗、渗漏、返潮等情况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备查。
九、进入药剂库前,必须对药剂进行通风,并佩戴防毒面具。凡进入药剂库进行安全检查、盘点、发放药物和搞清洁卫生等工作时必须两人以上,不允许一个人单独在药剂库内工作。
十、严禁在库内吸烟,严禁穿带钉鞋入库,确保安全。
十一、药剂库要保持清洁、干燥、药剂要堆放规范、整齐。
十二、采购的药剂运到粮库后必须立即办理入库手续,由采购员与药剂保管员共同核对药剂的品种、数量、产地、剂型是否与要求相符,检查包装有无破损,采购人员和药剂保管人员要做好实物和有关凭证的交接手续,填写药剂入库单。
十三、保管员在进行粮食防治前填写《粮食防治申请》,进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库分管领导审批后,凭《粮食防治申请》领取药剂。
十四、药剂管理员在发放药剂前要仔细核对药剂名称、用药量,若药剂使用不当或用药剂量计算有误,药剂管理员有权拒绝发放药剂。
十五、已领取药剂因故暂时不能使用或使用不完的,必须及时将药剂退回药剂库,并办理退库手续,严禁私自保管药剂。
十六、领用药剂使用后,药剂包装物必须进行销毁,并按规定拿到指定地点进行深埋处理。
十七、药剂严禁外借或对外销售。
仓储设备器材管理制度
为规范省级储备粮仓储设备器材管理工作,确保企业的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粮食仓储设施、设备、器材(含消防设备器材等),工具和材料等。
一、仓储设备器材的购买必须结合粮库实际情况,应保持合理的库存数量。
二、需购买大宗设备器材时,应由设备器材管理员写出书面报告,经部门负责人和粮库分管领导审核,报主要领导批准后实施。
三、采购设备器材必须及时办理入库手续,填写入库单,由购买人、器材管理员共同深刻品名、规格、型号、质量、数量、价格以及是否附有说明书及保修卡等资料。对于不符合要求或包装破损、质量不符、手续不全等情况,应立即报告领导作出相应处理。
四、购买人应将购物发票复印件交设备器材保管员保存。
五、设备器材实行专人专库管理,设备器材管理员负责保管、保养和维护,出现非正常损失、损坏时,要追究责任人责任。
六、建立设施设备器材台帐和分类明细帐,保证帐实相符。
七、建立设备器材领用记录,注明名称、数量、领用人、领用时间、归还时间、有无损坏等情况。
八、设备器材应分门别类堆放整齐,便于领用、检查和管理。库内应保持整洁、卫生、无鼠雀、无虫、无杂物。
九、每月底保管员对所有器材盘点一次,根据入库单及领用单核对帐实,更新器材领用记录,做好收支存月报表报部门领导。若有帐实不符情况,应及时向领导汇报。
十、设备使用完毕后,要分类存放,定期维修保养,对易腐蚀、生锈的设备做好防腐、防锈、防尘措施,保证设备、设施的完好,确保正常使用。
十一、领用设备器材必须填写领用登记单。
十二、设备的使用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和使用,每次使用设备,先检查试车,正常后才能投入使用,使用过程中要经常查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十三、领用的设备器材需经常清洁、整理养护后方可归还入库。对未清洁的器材,设备器材管理员可拒绝入库。
十四、领用人员在使用过程中要爱惜设备器材,归还时设备器材管理员要认真验收,发现器材丢失或损坏要进行登记,并及时上报部门领导。
十五、设备器材原则上不得外借,特殊情况报经领导批准。
十六、大宗设备器材报废须经设备器材管理员或有关技术人员核查检验,确认需报废的,可提出报废申请,经分管领导审核,保单位批准后实施。
十七、提倡勤俭节约,修旧利废,对损坏的设备器材,要及时维修,确实无法修复的,可申请报废并收回残值。
粮库安全生产制度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机构。成立生产安全领导小组,法定代表人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科室人员组成。根据需要设立安全保卫小组、消防安全小组等。
二、明确责任,层层分解落实,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方面法律、法规和规定,确保粮库生产安全。
三、定期或不定期低开展粮库安全工作检查。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平时随时进行防范检查,重点是防火、防盗、防汛、用电及粮仓机械、机械通风、熏蒸作业等,并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对不安全的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排除,确保安全。
四、对各类事故,必须发动群众,组织力量积极抢救,尽量减少损失,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贻误时机,并按“三不放过”原则认真总结,对有章不循,有法不依而造成事故的要从严处理。
五、严守国家机密,仓库容量、库存粮油品种、数量、人员组织、保卫措施、重要文件等有关机密事宜,一律不准泄露。
六、实行门卫和值班制度,门卫值班人员要严格对出入库人员、车辆进行登记,加强检查巡逻,防止被盗、被破坏等事故的发生。
七、认真贯彻《消防法》,执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建立安全防火工作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防范,杜绝火灾事故的发生。
八、库区内禁止烟火,除熏蒸药剂外,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一律严禁携带入内。库区如需电焊等明火作业时,必须经有关领导批准,安排有关人员监护,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九、保持防汛排水沟渠随时畅通,要加强清洁和疏通工作,保证排洪顺畅,确保粮库汛期安全。
十、粮仓机械作业、登高作业、电器作业和化学药剂熏蒸等作业,必须严格遵守有关使用、安全管理等操作规程,杜绝违规、违章操作,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停机检查,避免事故发生。
十一、粮库药剂库、配电房、消防池及各类机械设施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按规定设立禁示标志,防止事故的发生。
清洁卫生制度
一、为加强市级储备粮企业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安全储粮环境,制定本制度。
二、实行卫生区域分片包干和全体职工共同参加相结合的办法搞好粮库卫生工作,结合“一符四无”粮库创建,切实做好库区清洁卫生保洁工作。
三、粮库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进行环境卫生大扫除,做到随脏随扫,保持库区环境清洁整齐。
四、经常保持仓内、仓外清洁整齐,做到“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不留杂草、垃圾、污水)和不清洁不装粮。
五、保持粮油的清洁卫生,在保管、搬倒、整晒等各个环节中,要防止混入尘杂,感染虫害和吸附异味污染粮油。
六、经常保持办公室、器材室、药品库、配电房、厨房、厕所等生产、生活用房清洁整齐。
七、粮食出入库作业结束后,要及时清理现场,将散落粮整理入库,将麻绳、杂草、杂物等清理干净,避免浪费,保持清洁。
八、严禁在粮油储存区域饲养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
九、严禁随地吐痰,乱倒脏水、污水,乱扔果皮、烟头、纸屑等
十、合理规划绿化区域,美化库区;定期修剪和养护花草,保持环境优美。
保管员岗位职责
一、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保粮方针,严格执行《粮油储藏技术规范》、《市级储备粮库存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及有关操作流程,管好、管住储存粮油。
二、严格出入库制度并落实好实物负责制,做到收发粮油凭证齐全,手续规范,验质、计量准确,没有上级部门文件或出具的通知,严禁任何人擅自动用粮油。
三、积极开展“一符四无”粮仓活动,定期核对帐目,加强粮油保管,做到帐、物、卡、表四相符和储藏安全,确保常年实现“一符四无”粮仓。
四、积极应用“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粮情测控”等各项储粮科学技术,确保粮油储藏安全、品质良好。
五、坚持粮情检查制度,切实做到每周一、五定期检查、大风大雨及时查,并进行详细记载,认真观察、分析粮情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保持仓内外清洁、卫生、整齐,做到“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不清洁的仓房、设备、装具不装载粮食。
七、做好粮食仓储各种机械设施、设备的使用、维护工作,确保能够随时正常运转。
八、严格执行消防、安全生产等规章制度,保证粮油、仓房等财产的安全。
九、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单位各项规章制度,服从调动、听从指挥。
第四篇:温州市居住房屋出租管理暂行办法
温州市居住房屋出租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市居住出租房屋管理工作,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浙江省居住房屋出租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居住出租房屋管理活动。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居住出租房屋,是指出租后用作居住或者用于生产经营的房屋。旅馆业客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屋除外。
第四条 居住出租房屋管理工作应当坚持“县级组织、乡镇负责、部门共责、统一管理”的原则。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级功能区管委会应当建立居住出租房屋管理工作责任制,督促、检查有关职能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履行居住出租房屋管理工作职责,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第五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级功能区管委会按照“一站多能”的格局模式,整合政府有关部门基层机构(站点),充实加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综合管理工作机构(以下简称综治办)。综治办应当加强辖区社会综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综合管理网格化管理机制,具体负责辖区居住出租房屋综合管理等工作。
第六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市级功能区管委会按照“一员多能”的工作格局,统筹整合基层辅助力量。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整合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安监协管员、消防协管员等政府部门辅助人力资源,按照“统一管理、综合运用”的模式,人、财、物统一纳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充分依托原有网格划分和人员组成基础,将增加辅助力量科学分配每个基层网格,以驻村(驻格)干部为主,原有网格力量、新增网格辅助力量密切配合,落实各项出租房屋及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登记备案、队伍管理和隐患排查及整改工作。
第七条 专职管理队伍直属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做好专职队伍的业务指导,并配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监督和考核工作。
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居住出租房屋租赁申报或者备案的相关材料,采集、登记居住出租房屋和承租人员基础信息,实地检查居住出租房屋是否具备安全条件,对商品房屋租赁合同进行登记备案,对非商品房屋租赁进行申报登记,督促居住出租房屋当事人办理租赁登记;
(二)建立居住出租房屋管理和流动人口日常管理、检查制度;
(三)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督促出租人、承租人及时整改安全隐患,对隐患较大或者拒不整改的,及时抄告相关职能部门;
(四)发现居住出租房屋当事人从事涉及治安、消防、建筑结构安全、无证无照经营、安全生产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及时抄告有关行政部门及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五)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联合执法,及时整治居住出租房屋存在的较大安全隐患。
第九条 社区、村居专职管理人员应当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组织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监督下,履行下列职责:
(一)做好辖区居住出租房屋和承租人员等各类基础信息的采集、登记,对出租人申报出租的房屋基本情况进行初审,及时将各类基础信息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二)做好辖区居住出租房屋的日常检查和管理,做好治安、消防、无证无照、生产经营安全等隐患的排查、责任告知和信息上报工作,查验居住出租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和安全防范等情况;
(三)及时记录日常检查情况,报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并督促出租人、承租人及时整改安全隐患;
(四)做好居住出租房屋的安全、法制等知识的宣传教育。
第十条 公安、消防、住建(房管)、安监、工商等有关许可审批部门应当建立居住出租房屋管理工作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指导、督促、检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社区、村居落实各项工作。
第十一条 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居住出租房屋的治安管理;依法查处涉及居住出租房屋的刑事犯罪和治安消防违法行为;公安消防机构和基层派出所对居住出租房屋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及时办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抄告事项并限时回复办理结果。
第十二条 住建(房管)部门负责居住出租房租赁合同登记备案的监督检查工作;加强对房屋租赁中介机构的管理,规范房屋租赁中介机构行为;查处违反房屋租赁管理规定的行为;及时办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抄告事项并限时回复办理结果。
第十三条 安监部门负责查处居住出租房屋内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及时办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抄告事项并限时回复办理结果。
第十四条 工商等有关许可审批部门负责查处居住出租房屋用于无证无照生产经营活动,依法查处、取缔无照房屋中介机构,配合相关部门查处利用居住出租房屋从事的违法经营活动;及时办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抄告事项并限时回复办理结果。
第十五条 城管与行政执法、住建(房管)、国土资源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查处用于出租的违法建筑物;及时办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抄告事项并限时回复办理结果。
第十六条 电力和市政公用企业等有关单位应当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居住出租房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因违规用电用气发生安全事故。
第三章 安全标准
第十七条 居住出租房屋应当符合下列消防安全要求:
(一)居住出租房屋所在建筑内不得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危险品。
(二)室内不得设置仓库、生产车间等生产经营性用房;
(三)居住人员人均使用面积不得低于5平方米(含);
(四)室内电气线路应当采用暗敷、穿金属管或者PVC阻燃套管保护;
(五)居住出租房屋的居住间内不得设置灶间(厨房);
(六)3层(含)以上房间的窗户不得设置铁栅栏或者防盗窗,每层至少配置一条逃生绳;
(七)居住间应当放置手电筒、报警哨和简易呼吸面罩;
(八)每层至少配备两具ABC干粉灭火器(原则上为4公斤以上)且应当设在便于取用的部位;
(九)30人(含)以上居住出租房屋应当安装漏电保护装置,每层疏散走道和楼梯间等公共部位应当设置点式报警器。
第十八条 商品房屋居住出租房屋除符合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消防安全要求:
(一)应当对以原设计为居住空间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不得改变房屋内部结构分割出租;
(二)厨房、卫生间、阳台和地下储藏室不得作为居住间出租。
第十九条 整幢改建式居住出租房屋除符合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消防安全要求:
(一)每一楼层均有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每层居住20人(含)以上或者建筑物为4层(含)以上的居住出租房屋应当有2条以上疏散通道,疏散通道的宽度不小于1米,疏散楼梯应当设置火灾事故照明灯,严禁在疏散通道、出口处堆放物品;
(二)居住出租房屋为3层(含)以上的,疏散楼梯不得采用木楼梯或者未经防火保护的室内金属梯;
(三)电瓶车放置区域(房间)与疏散通道、楼梯之间应当采用实体墙完全分隔,充电时最多只能使用1个可移动多孔插座。
第二十条 自建房内设置的居住出租房屋除符合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外,还应当符合下列消防安全要求:
(一)居住部分与生产、储存、经营用房必须采用实体砖墙分隔,并设置独立的疏散楼梯;
(二)居住间与疏散楼梯之间隔墙必须采用不燃材料,且不得开设门窗洞口;
(三)电瓶车放置区域(房间)与疏散通道、楼梯之间应当采用实体墙完全分隔,充电时最多只能使用1个可移动多孔插座。
第四章 登记备案
第二十一条 居住出租房屋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出租:
(一)属于违法建筑的;
(二)不符合安全、防灾等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
(三)违反规定改变房屋使用性质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出租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居住房屋进行出租登记;对商品房屋进行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对非商品房屋进行申报登记。
第二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其网站和办理点向社会公示房屋出租申报和备案的范围、依据、所需材料、信息报送方式、办理流程等,提供登记表及填写样本,为居住出租房屋租赁当事人提供便捷服务。
第二十四条 出租人应当自居住出租房屋出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出租人和承租人的姓名(名称)、居民身份号码、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及房屋的地址、租期、使用功能等基本情况报送居住出租房屋所在地社区组织,由社区组织将居住房屋出租情况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综治办登记。
承租人为流动人口的,出租人应当按照《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的规定报送或者告知流动人口信息。
出租人与承租人终止居住出租房屋租赁关系的,出租人应当自居住出租房屋租赁关系终止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按本条第一款规定报送停租的承租人名单。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综治办应当将居住出租房屋居住信息和流动人口信息按规定输录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信息管理系统。
第二十五条 房屋租赁合同订立后30日内,房屋租赁当事人应当向居住出租房屋所在地社区组织报送相关材料,并由社区组织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综治办办理居住出租房屋租赁合同申报或者登记备案,综治办应当将商品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信息报送住建(房管)部门。居住出租房屋租赁当事人可以书面委托他人办理居住出租房屋租赁合同申报或者登记备案。
居住出租房屋租赁当事人办理居住出租房屋租赁合同申报或者登记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居住出租房屋租赁合同;
(二)居住出租房屋租赁当事人身份证明;
(三)居住出租房屋所有权证书或者其他合法权属证明;
(四)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住建(房管)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六条 居住出租房屋租赁申报和备案内容发生变化、续租或者租赁终止的,当事人应当在30日内,到原负责受理租赁合同申报或者登记备案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综治办办理变更、延续或者注销手续。
第五章 生产经营管理
第二十七条 出租房屋禁止作为住宿、生产经营、仓储混合的“三合一”场所。
第二十八条 下列居住出租房屋,不得用于生产经营活动:
(一)由物业管理企业提供服务的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封闭式住宅区居住出租房屋,禁止作为企业的住所(经营场所)登记;
(二)居民住宅楼居住出租房屋内禁止设立产生油烟、恶臭、振动、噪音污染以及存在安全隐患的生产、加工、服务企业,但商住楼中商业(经营)用房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有关环保要求的除外;
(三)由物业管理企业提供服务的单体住宅楼(包括多层、小高层、高层,下同)居住出租房屋不得设立从事制造、加工以及本款第(二)项禁止的企业;
(四)住宅配套的机动车库、非机动车库、已鉴定的危房,未经规划、国土资源部门批准的临时建筑物,不得登记为企业住所(经营场所)。
第二十九条 居住出租房屋按下列规定取得有关手续后方可用于生产经营活动:
(一)已登记为经营场所的沿街沿路一楼居住出租房屋登记为企业住所(经营场所),需征得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后,工商管理部门凭有效的权属证明给予登记注册并报规划、房管部门备案;沿街沿路一楼居住出租房屋新登记为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的,需征得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并经规划、住建(房管)部门依法审批后,方可进行工商登记注册;
(二)单体住宅楼二楼及以上居住出租房屋作为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的,工商管理部门应当从严控制;申请作为企业住所(经营场所)时,还应当征得有利害关系业主的同意,并提供住所使用证明、《住所(经营场所)登记表》、住所(经营场所)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业主委员会出具的有利害关系业主同意将居住出租房屋临时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证明材料;
(三)乡村建筑物作为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在具备相关审批条件的情况下,有产权证明的,由工商管理部门直接登记注册;无产权证明的,需提供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出具(申办个体工商户的,可由社区组织或者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相关证明后方可登记注册。
第六章 当事人义务
第三十条 出租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不准将居住出租房屋出租给无合法有效证件的承租人;
(二)与承租人签订租赁合同,承租人是流动人口的,应当告知或者带领其按规定及时办理居住登记、领取居住证等;承租人是境外人员的,应当告知或者带领其及时到公安机关办理临时住宿登记;
(三)居住出租房屋用于生产经营的,出租人应当告知承租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之前办理相关证照。承租人未取得相关证照擅自生产经营的,应当予以制止,并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举报;
(四)居住出租房屋应当具备基本居住功能并符合建筑、消防、安全生产等方面要求,合理控制同一套(间)居住房屋内的承租人数;出租用于生产经营的,应当符合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要求。居住出租房屋出租人应当要求承租人落实防火防盗有关措施,避免和减少消防、治安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五)指导承租人安全使用电气、燃气等设施,宣传物业管理规定,对乱扔垃圾、噪声扰民等不良行为应当劝止,并督促其改正;
(六)居住出租房屋出租人应当依法向税务部门申报缴纳居住出租房屋税费,出租人按租赁合同约定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应当到主管地税机关或者地税机关委托的代征单位代开发票并缴纳相关税款,不得向承租人收取租金以外的其他费用;
(七)配合和协助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发现有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检举或者报告;
(八)出租人不能切实履行本条规定的相关义务的,应当委托房产中介服务机构或者个人进行管理;房产中介服务机构等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出租人委托的,应当在其受委托范围内履行出租人的规定义务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被委托人基本信息及委托内容由出租人在办理房屋出租登记时报送;
(九)依法应当履行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一条 承租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承租人为流动人口的,应当按规定及时进行居住登记并申领居住证,已办理居住证的应当及时签注,移居时要申报注销;
(二)不得擅自改变房屋的结构和使用功能,不得违规使用电气、燃气设施,发现居住出租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消除或者通知出租人消除;
(三)不得留宿无有效身份证件的人员,若留宿他人,应当在24小时内将留宿人基本情况告知出租人,留宿超过3天的应当向社区组织报告并办理居住登记;
(四)转租居住出租房屋的,应当经过出租人书面同意,并在转租后3日内向居住出租房屋所在地社区组织报告;
(五)配合和协助有关职能部门依法实施行政管理;发现有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检举或者报告;
(六)发现承租的居住出租房屋存在安全隐患并损害公共和自身利益的,有权要求出租人或者居住出租房屋出租管理机构进行整改或者解除租赁合同;
(七)不得利用居住出租房屋从事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八)不得利用居住出租房屋违法违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利用居住出租房屋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九)遵守物业管理规定,保持卫生、文明的居住环境,不得影响他人正常生活;
(十)依法应当履行的其他义务。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由住建(房管)部门依照《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 居住出租房屋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或者承租人改变房屋使用功能和结构,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由公安消防机构依照《浙江省消防条例》予以处罚。
第三十四条 居住出租房屋经依法鉴定不符合建筑安全要求的,由住建(房管)部门依照《浙江省居住房屋出租登记管理办法》予以处罚。
第三十五条 出租人未按时报送居住出租房屋出租登记信息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浙江省居住房屋出租登记管理办法》予以处罚;未按时报送流动人口信息的,按照《浙江省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予以处罚。
第三十六条 承租人利用居住出租房屋非法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物品的,由公安机关依照《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七条 居住出租房屋当事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管理专职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履行居住出租房屋出租登记和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的;
(二)未履行基础信息采集、日常管理、隐患排查和监督管理职责的;
(三)发现居住出租房屋存在安全管理违法行为,未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的;
(四)其他在居住出租房屋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 公安机关、住建(房管)、安监、国土资源、规划、工商和有关许可审批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法定职责的;
(二)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告知的居住出租房屋违法行为不履行查处职责的;
(三)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居住出租房屋出租登记、居住出租房屋租赁合同登记备案工作未尽到监管职责的;
(四)其他在居住出租房屋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2008年6月17日市人民政府颁布的《温州市城市居住出租房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温政发〔2008〕47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温州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
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温州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
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温委办发〔2013〕53 号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直属有关单位:
《温州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5月6日
温州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的建设与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行政成本,提高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条例》和《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制度改革的意见》(温委发〔2013〕4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管理,包括市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机关以及市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依法占有和使用的属于国有资产
—1— 的房屋及其相应土地。
第三条 办公用房包括下列用房:
(一)办公室用房,包括一般工作人员办公室和领导人员办公室;
(二)公共服务用房,包括会议室、接待室、档案室、文印室、资料室、收发室、储藏室等;
(三)设备用房,包括变配电室、强弱电间、水泵房、水箱间、锅炉房、电梯机房、暖通机房、通信机房、计算机房等;
(四)附属用房,包括食堂、汽车库、人防设施、消防设施、安防设施、物业用房及茶水间、卫生间、公共通道等。
第四条 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业务用房,应当根据各单位实际业务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标准单独审批和核定;没有国家标准的,坚持节约的原则,从严控制。
第五条 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管理遵循统一产权登记、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调配使用、统一维修养护、统一专业化物业管理的原则。
第六条 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机关事务局”)负责统一集中管理。
第二章 权属登记管理
第七条 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产权统一登记至市政府授权的资产管理公司名下。
第八条 办公用房权属已登记或者交由下属单位、其他单位登记的,应当将办理的《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原件及其他原始档案资料移交市机关事务局办理变更登记。
办公用房权属未作登记的,应当及时办理权属登记手续,并将办理的《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原件及其他原始档案资料移交市机关事务局办理变更登记。
第九条 因单位撤销、改制、隶属关系改变需要变更办公用房权属登记而未变更的,应当及时办理权属变更登记手续,并将变更办理的《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原件及其他原始档案资料移交市机关事务局
—2—
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条 因历史等原因造成办理权属登记资料缺失或者不全的,由所在单位提供有关证明材料及无法办理权属登记的情况说明,市机关事务局协助甄别分类报市政府协调有关部门补办相关手续后,由所在单位办理权属登记,并将办理的《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原件及其他原始档案资料移交市机关事务局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一条 特殊业务用房,经市政府同意,权属可以登记至使用单位名下,但应报市机关事务局备案。
第十二条 市机关事务局应当加强办公用房产权管理,定期检查办公用房的权属登记、数(质)量状况和使用情况,建立办公用房管理信息系统,健全档案资料。
第三章 规划建设管理
第十三条 办公用房的建设由市机关事务局根据需求和使用现状,按照优化整合、相对集中、完善功能、提高效率的原则,统一提出规划建设意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报批。
第十四条 涉及多个使用单位的办公用房建设项目,由市机关事务局统一申请立项、选址,由市机关事务局、使用单位、代建单位等组成项目筹备组,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各单位单独使用的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可以根据需求向市机关事务局提出办公用房建设项目申请,市机关事务局依据办公用房建设规划和建设控制标准,提出初步建议意见,各单位再按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办公用房建设项目设计、施工、代建、监理等应当依法进行招投标,建设材料、设备、设施等应当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进行采购。
第四章 调配使用管理
第十七条 市机关事务局根据市级行政事业单位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
—3—
人员编制,按照办公用房配备标准核定各单位的办公用房面积。
各单位申请办公用房使用权时,应当与市机关事务局签订办公用房使用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十八条 未经市机关事务局同意,市级行政事业单位不得改变办公用房的用途,不得将办公用房出租、出借或者调整给其他单位使用。
第十九条 办公用房及相应土地的处置(产权转移或注销产权),以及将办公用房及相应土地对外投资的,由市机关事务局负责,经市财政局审批后组织实施。
第二十条 办公用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市机关事务局及时收回,统一调配使用:
(一)超过配置标准面积的;
(二)因办公用房新建、调整和机构撤销腾退的;
(三)对外出租合同期满的;
(四)出借或者被企业、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挤占的;
(五)擅自改变用途的;
(六)无正当理由闲置六个月以上的。
超过配置标准建设的办公用房,单位可以提出超标准使用申请,由市机关事务局提出意见报市政府研究决定。同意超标准使用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办公用房使用费。
第二十一条 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现有办公用房尚未达到配备标准面积或者无办公用房的,由市机关事务局从现有办公用房存量中统筹调剂解决;无法调剂的,由市机关事务局提出意见报市政府研究决定。
第二十二条 办公用房实行统一控制标准和有偿使用制度,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缴纳办公用房使用费。
第二十三条 对外出租办公用房,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公开招租。办公用房对外出租应当从严控制。
第二十四条 办公用房已出租或者正在经营的,使用单位应当及时将租赁合同等有关材料报市机关事务局,由市机关事务局根据出租用房的使用功能及合同期限进行处置;对于合同到期的出租办公用房,由使用单位负责收回,交由市机关事务局统一调配。
—4—
第二十五条 社会团体、企业、非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挤占办公用房的,应予清退;因特殊情况暂时无法清退的,须报市机关事务局审批并由市机关后勤发展中心按照市场价收取房屋租金。
第二十六条 市机关事务局应当会同市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制定出台资产管理规定,建立有效的公共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
第二十七条 办公用房国有资产收益,应当上缴市财政,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五章 维修与物业管理
第二十八条 办公用房维修实行统分结合的管理方法。大中修项目(50万元及以上)和专项维修工程,由市机关事务局统一组织实施,也可根据情况委托各有关单位组织实施;办公用房大中修、专项维修经费由市机关事务局年初编报计划,列入政府投资项目计划。
第二十九条 办公用房的维修(包括旧办公用房装修),主要是恢复和完善其使用功能,应当坚持经济适用、量力而行的原则,严格控制装修标准,不得变相进行改建、扩建或者超标准装修。
第三十条 办公用房维修工程应当按照省、市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并加强工程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工程竣工后,由市机关事务局会同使用单位、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联合验收。
第三十一条 办公用房使用单位应当做好办公用房及其配套用房的安全监管工作,及时排除安全隐患,确保使用安全。
市机关事务局应当定期会同各单位对办公用房的质量、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建立维修项目数据库,为做好维修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十二条 办公用房物业管理由市机关后勤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实施,也可根据情况委托使用单位负责组织实施。
第三十三条 办公用房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的,应当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物业管理经费由负责组织实施单位编制经费预算,报市财政局审批后
—5—
列入预算。
物业管理公司的选择,应当按照规定采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进行。特殊用房或者涉及安全保密等不宜实行物业管理的,可由使用单位自行管理。
第三十四条 物业管理主要包括日常运行、维修、养护,办公楼(区)的绿化、保洁、安保、会议等公共性服务。
物业管理的任务是创造设备设施完好、清洁优美、文明安全、秩序良好的办公环境。
第六章 法律责任与纪律规定
第三十五条 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对使用的办公用房负有保护其安全、完整的责任,因使用不当、不爱护公物或者随意拆改造成的损失,应予赔偿,并依法追究单位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三十六条 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擅自出租、出借办公用房,改变办公用房使用功能,或者擅自购建、租用办公用房的,除收回办公用房外,出租收入上缴市财政,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单位或者责任人承担,并依法追究单位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三十七条 办公用房建设、维护、调配、管理和权属登记,应当接受市监察、审计、财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违反有关规定的,由相关部门依法追究单位领导及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