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无锡市委 无锡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的实施意见
(2009年6月20日)
锡委发〔2009〕56号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创意载体建设的意见》(锡委发〔2006〕91号)和《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促进经济转型的六大行动》(锡委发〔2008〕77号)文件精神,为深入推进国家火炬计划创新试验城市建设,加快创建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和科技创业家(企业)摇篮城市,现就进一步加快“三创载体”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创新是第一驱动力不动摇,始终把握“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基本导向,始终遵循政产学研合作的根本路径,持续释放改革开放的发展动力,努力将“三创载体”建设成为促进“两个融合”(即产业体系与城市体系融合、产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实现“三大转变”(即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推进“四高联动”(即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高品质人居环境联动发展、互促并进)的重要支撑、基本节点和示范区域。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政府在“三创载体”建设中发挥制度供给的核心作用,承担起系统设计、引导推动的重大责任,以制度创新为重点,构建起激励充分的共同参与“三创载体”建设的微观基础。同时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准则,充分尊重企业基于市场需求的行为选择,充分体现企业在建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规模集聚与质量内涵相结合。“三创载体”规模、形态、布局的多样性,对满足不同人才、不同产业、不同市场的不同需求,发挥集聚效应、低成本的商务效应和政策的倍增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为创新主体提供与科技创新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平台、公共服务等内涵建设,在“三创载体”建设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在建设与发展时序上,必须始终坚持规模数量与质量内涵的有机统一,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发展,以质量内涵的提升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产业布局与城市形态相结合。“三创载体”主要是通过系统规划设计,将高科技的研发、设计、试验、孵化、产业化等科技产业集聚起来,形成创新型、智能型、生态型的科技地产,满足创新活动的共性服务需求。因此,“三创载体”在布局形态上具有人本化、集中化、绿色化的基本特征,必须服从于城市形态规划。尤其是随着轨道交通的启动建设,无锡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将进一步优化,若干发展轴和中心区域带正在崛起,“三创载体”的建设与布局必须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通过合理的形态规划布局和资源整合,使“三创载体”在营造富有活力的城市创新活动的同时,成为城市建筑群中最亮丽的风景带。
(四)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三创载体”硬环境建设的规划起点要高,突出前瞻性,留有充分而必要的发展空间;软环境建设要做到科技孵化与加速催化、共性服务与个性服务、基础性服务与专业性服务、公益性服务与增值性服务相结合,满足创新创业企业不断增长的共性需求和更高层次的个性化需求,为创新创业企业营造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的服务环境。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本世纪前20年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方针,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到2020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无锡特点的“三创载体”体系,为无锡率先攀登现代化建设的新高峰,实现全面进步的新跃升提供强大支撑。
(二)目标内涵
1.产业集聚。成为以新兴产业为支撑,科技研发为主导,发展定位清晰、载体内涵丰富、产业特色鲜明的引领全市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新兴产业的示范群体。
2.企业群体。以孵化、加速科技产业发展为核心,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提升产业集群演化能力为重点,不同规模的企业有机融合,以研发孵化加速有机衔接,成为无锡最具创新能力、经济活力、市场竞争力和产业辐射力的创新源头。
3.形态布局。以城市发展轴和中心区域带为布局特征,形成专业集聚、功能耦合、高度关联、有序发展、各具特色的形态格局,开创产业发展与城市形态、生态优化相融合的新型模式。
4.资源配置。以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和集聚人才为重点,形成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有机结合的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国籍相互交融的高层次人才体系。
5.制度体系。深化改革,不断探索,形成制度有效、体系完备、活力涌动、激励充分,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衔接的组合性政策体系与制度框架。
(三)2020年发展目标
全市“三创载体”累计竣工面积3000万平方米;累计吸引硕士以上人才40000名以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20000名以上;累计入驻企业20000家以上;累计建成市级以上科技基础设施项目2000个以上;技工贸总收入、利税规模分别超过4000亿元和1000亿元。
四、空间布局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以城乡空间结构优化为原则,打破行政界限、统筹空间布局,推进市域城乡一体化,形成“三带九区”的“三创载体”总体布局结构。
(一)“三带”:是指沿江科技创业带、沿路创新创业带、环湖创新创意带。以“三带”为主要形态,形成“三创载体”的带状分布格局。
1.沿江科技创业带。依托沿江地区交通优化和战略地位,以临港新城和经济开发区为主要空间载体,以培育经济开发区的医药、软件、新材料等产业孵化八大平台和临港新城的七大中心为目标建设“三创载体”,形成无锡市域北部沿江地区的科技创业带。
2.沿路创新创业带。以锡宜高速、锡澄高速为依托,以宜兴、锡西、中心城、锡北、澄东等为重要空间载体,形成连接宜锡澄的创新创业带。宜兴地区和澄东地区,分别以环科园、宜兴经济开发区和江阴经济开发区为重要集聚区,通过“三创载体”建设,带动产业区转型升级、优化发展。锡西地区和锡北地区以新建创新创业载体为重点,提升地区发展水平。中心城区依托新(锡澄)运河沿线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良的区位条件,积极推进老城中心区外围的旧工业园区改造,建设为具有创新、创业、创意功能的“三创”载体。同时,老城中心区依托古运河沿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服务业基础,结合旧城改造和运河沿线更新,培育家居设计、工艺装饰、文化传媒等为市民生活服务的设计、创意产业。
3.环湖创新创意带。以沿太湖地区优美的景观资源和轨道4号线为依托,以马山、蠡湖新城、太湖新城和锡东新城为空间载体,以动漫、工业设计、生物医药、软件电子、创业孵化等为主要产业方向,以无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科技产业化和孵化金三角、锡山经济开发区等为主要载体,建设环湖创新创意带。
(二)“九区”:是指锡南国际创新集聚区、滨湖科教研发集聚区、澄东科技创业集聚区、澄西文化创意集聚区,城中创意设计集聚区、锡东转型升级集聚区、锡西科教创业集聚区、锡北信息能源集聚区和宜兴环保创新集聚区。以“九区”为主要形态,形成“三创载体”的点状分布格局。
1.锡南国际创新集聚区。以运河沿线的科技新城、太科园等大型综合性园区为依托,以电子信息、微纳、生命科技、软件、光伏、动漫、总部经济等为重要方向,以新建培育为主要方式,创新、创意、创业载体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建设载体综合、分布密集的国际创新集聚区。
2.滨湖科教研发集聚区。以沿湖地区为空间载体,以科教研发、动漫软件、总部经济、创意设计等为主要方向,以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双新科技园、山水城科技园等为重点载体,建设滨湖科教研发集聚区。
3.澄东科技创业集聚区。以江阴经济开发区为主要空间载体,以生物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新产品、现代纺织包装新材料等为主要产业方向,以“扬子江”为品牌,以江阴高新技术创业园、扬子江盈智城、扬子江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器等为重点,形成科技孵化载体、创新创业载体,逐步建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整体效能较好的澄东科技创意集聚区。
4.澄西文化创意集聚区。以临港新城为主要空间载体,以软件和文化创意、咨询等为重要产业方向,以中国(江阴)国际创意港、金一文化设计之都、江苏江阴软件园、风能产业加速器等载体建设为重点,形成“七大中心”(即大型呼叫中心、工业设计研发中心、中国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信息技术科研中心、江阴软件测试验证中心、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中心、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优化发展环境,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5.城中创意设计集聚区。以旧城中心区为主要空间载体,以艺术创作、文化传媒、服装设计、家居设计等提升生活质量的创意设计产业为方向,以广瑞路创意产业园、同济大学软件园、北创科技园等为重点载体,建设城中创意设计集聚区。
6.锡东转型升级集聚区。以无锡东部锡山经济开发区(东区、西区、高铁商务核心区)为依托,以锡东新城建设为契机,建设若干发动型“三创载体”,形成转型升级集聚区,促进锡山区传统产业更新升级;同时结合宛山荡景区资源,培育创新创意载体。
7.锡北信息能源集聚区。以惠山新城为主要空间载体,以电子信息、风能等新能源为主要方向,以江苏数字信息产业园、惠山科技创业园、风能产业园等为重点,以创新创业为主要特征,建设锡北信息能源集聚区。
8.锡西科技创业集聚区。以藕塘职教园为主要空间载体,以大学生创业、科技研发等为主要方向,以藕塘职教园科技创意社区、洛社科技社区、洛社高新技术创业园为主要载体,建设锡西科技创业集聚区。
9.宜兴环保创新集聚区。以宜兴经济开发区、环科园、陶都新城等为主要空间载体,以环保技术、非金属材料、电子信息等为主要方向,建设宜兴环保创新聚居区。
五、重点任务
(一)重点载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三创载体”,着重在产业集聚、人才集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形态布局、生态环境、载体文化等方面作出示范,以点带面,有序推进“三创载体”建设。重点建设的载体是:江阴市的经济开发区、临港新城和总部经济园,宜兴市的经济开发区、环科园,新区的太湖国际科技园、科技产业化和孵化金三角,滨湖区的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太湖科技中心,惠山区的惠山新城、藕塘职教园,锡山区的经济开发区S-PARK核心区、新世纪服务外包基地和鹅湖动漫基地,崇安区的广瑞路创意产业园、同济大学科技软件园,南长区的扬名科技创新服务外包集聚区,北塘区的北创科技创业园、金山北科技中心、锡北科技园、江南科技产业园等。
(二)主导产业集聚。以成长型与增值型、基础型与战略型、主导型与配套型为基本策略,培育与引进、孵化与加速为基本手段,加快推进“三创载体”特色产业体系建设。以市场为导向、应用为准则、产品为目标,在现有产业集聚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技术研发的实效性与应用性,重点在电子信息领域、现代装备与先进制造、环境保护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抢占制高点,形成未来新兴产业的增长点。
(三)公共技术平台。充分发挥已建公共技术平台的作用,并根据需要不断提升完善,使其通用性、共享性、服务性更强,最大限度发挥现有公共技术平台的潜能。与此同时,按照“统筹规划、整合集成、突出特色、共建共享”的原则,市、市(县)、区联动,重点建设涵盖“三创载体”体系中重点、关键技术的公共服务平台。到2010年,重点建设的“三创载体”内均必须建有1-2个主导产业的专业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到2020年,形成“特色明显、布局合理、相互匹配”的专业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中,必须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避免各自为政,推动平台建设和运行的规范化。
(四)重大研究机构。加快“三创载体”内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现有的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重大共性技术的研发、工程化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并努力发挥示范作用。提升我市现有的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解决与“三创载体”共性技术实验设备的系统性、配套性问题,提升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发挥重大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专项资金的作用,依托“三创载体”,按照“优势互补,资源组合、产权共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在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封装、微纳传感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领域,支持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建设各具特色的重大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五)营造产业生态。进一步强化“三创载体”特色功能建设。在加快建设、不断完善“三创载体”市政工程体系的同时,高水平地建设全覆盖、程序化的交换网,大容量、数字化的传输网,高性能、光纤化的接入网等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多宽带通信设施。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形成有特色的“三创载体”绿地景观结构。以产业结构生态化为核心,以水、能源和资源的节约与再生为突破,开展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示范,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工程项目,形成“三创载体”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实施集成节能、节水和绿色能源利用技术以及生活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技术,创建起点高、标准高的生态型示范工程,推进建设生态型“三创载体”。
六、支持措施
(一)支持内涵提升。一是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多方面力量在“三创载体”中建设专业性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经批准建设的国家、省、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按照规定分别给予一定额度的资助匹配。二是鼓励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向社会开放。对在“三创载体”中每年为一定数量企业提供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根据实际需要,对运行费用定期给予适当的补助。三是加强重大研发机构建设。以增强载体孵化、加速功能为重点,建设重大研发机构,不断提高对高成长性企业、“瞪羚企业”的承载支撑能力。市和各市(县)、区在科技发展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专项支持“三创载体”在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建立用于市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建设重大研发机构、高技术实验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市(县)、区级财政按与市级财政的比例关系相应配套安排。四是强化孵化器与加速器的同步建设。大力推进以专业化、国际化为目标的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孵化器,使我市孵化器数量与水平位居全省、全国首位。同时,加快建设一批与孵化器相配套的专业化科技企业加速器,不断增强孵化毕业企业和高成长性“瞪羚企业”的承接能力,培育与发展创新型产业。
(二)促进产业优化。实行“升、降”结合,提高传统产业的准入要求,降低新兴产业的准入条件;实行“存量、增量”相结合,对产业增量提高进入门槛,对存量通过标准和技术改造进行优化提升;实行“进、退”结合,通过差异化资源价格体系引导形成有序的产业转移机制,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科技产业。明确规定“三创载体”生态功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实现环境质量为目标,控制环境容量总量为手段,实行现有排污量与削减量、新增量的统筹规划、统一调配的管理制度。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土地政策,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优先保证主导产业、重大研发创意产业项目的土地供应,超前规划“三创载体”孵化毕业企业中试、产业化承接地,为未来产业功能拓展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
(三)鼓励风险投资集中。引导、鼓励风险投资存量与增量向“三创载体”集中,重点支持“三创载体”内的处于种子期、初创期且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市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积极向“三创载体”内的创业投资企业进行阶段参股股权投资。对投资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要求的项目而发生投资损失,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创业投资风险补偿暂行办法的通知》(锡政办发〔2009〕55号)文件规定,满足申请风险补偿条件的创业投资企业,可获得不超过其已缴纳风险准备金余额200%的风险补偿金。推进科技保险创新的试点工作,有效规避科技创新风险,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四)健全融资体系。鼓励、支持金融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对“三创载体”内专利权转化成果明显的企业,作为专利权质押贷款支持的重点。进一步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形成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弥补中小企业担保抵押物的不足。建立科技企业贷款担保代偿金,在孵企业发生还贷风险时,可由有关部门给予部分风险代偿补贴。发挥中小企业板块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为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上市培训辅导,加快上市进程。引导国内优秀的保荐、创业投资机构等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五)优惠政策激励。“三创载体”自经认定为国家、省的科技孵化器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经省级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认定为科技孵化器的“三创载体”,其公用服务设施如符合有关税收政策规定,可实行加速折旧。从事“四技”活动的“三创载体”可按国家有关政策免交营业税和所得税。“三创载体”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孵化器的,在享受国家政策的同时,在市科技发展资金中安排一定额度的专项,作为奖励。
(六)加快人才集聚。实施“530”计划,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使海内外优秀人才提前介入“三创载体”的创新活动,有效储备高层次人才。鼓励以“种子资金”和“创业资金”等方式支持在载体内从事技术创新与创业活动,重点支持创业人才依托自主技术成果创办企业。加大“三创载体”专业性人才的培训力度。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2.5%以内的,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七)探索新型模式。从实际出发探索不同功能的运作模式。在选址、规划、功能定位由政府主导的背景下,根据不同的特点,准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类指导,大力推广“官办民投”模式,实现建设投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在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三创载体”的建设开发既具有集中统一、权威性高、规划性强的特点,又具有灵活性优、创造性好、竞争力强的特点。
七、组织保障
(一)组织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各市(县)、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统一组织和协调“三创载体”的建设。各市(县)、区政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负责、条块有效协同的工作体系。
(二)目标考核。根据“突出重点、职能定责、相互协同、形成合力”的原则,将“三创载体”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地区。以功能型、创新型、生态型的制度安排为指导,完善“三创载体”建设考核办法,突出自主创新、产业集聚、知识产权、科技孵化、公共服务、技术平台、人才引进、风险投资等指标,实行动态化、程序化、竞争化的管理模式,促进“三创载体”能级的提升。
(三)健全服务。加强“三创载体”间的联动,共享信息,分享经验,实现载体间的互动推进。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效能投诉、首长问责等制度,在项目、规划、土地、环保和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方面,做到手续简便、贴心服务,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快速简捷的“绿色通道”。
(四)投入保障。坚持“投入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原则,建立政府资金、民间资本、国外投资、风险基金等的多元化“三创载体”建设投入体系。加大政府投入,政府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统筹资金,重点建设“三创载体”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市和各市(县)、区在科技发展资金中要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作为导向资金,用于促进科技资源向“三创载体”的集约配置和对重大科技项目的引导。
第二篇:合肥市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实施意见
合肥市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
创新创业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引进集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和创业激情,加快推进合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建设,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扶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皖办发〔2015〕24号),结合合肥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引进计划。围绕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面向国内外引进200个左右高层次人才团队来肥创新创业。团队创办的企业落户合肥3年内,符合支持条件的,给予300—1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基金或500—2000万元创业引导基金支持,县(市)区、开发区给予配套支持。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的领军人才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在获得天使投资基金或创业引导基金支持的前提下,再给予创业团队100万元配套资金资助。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可突破投资额上限。(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各县市区开发区)
二、实施领军人才引进“百人计划”。按照“突出重点、按需引进、优化结构、确保质量”的原则,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面向国内外引进200名左右能突破关键技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创新领军人才分2档,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资助;创业领军人才分3档,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资助。市与县(市)区、开发区各承担50%。(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三、实施庐州产业创新团队培养计划。围绕合肥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定研发项目,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分期培育200个左右产业创新团队。经认定的产业创新团队,在3年管理期内考核合格者,分两档每年分别给予企业30万元、20万元资助。(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四、实施庐州英才培养计划。从2016年起用5年时间,培养和扶持本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名左右。每年遴选40人左右,其中创新英才10人左右,创业英才30人左右。创新英才每人一次性资助30万元,创业英才每人一次性资助50万元。入选或引进国家“万人计划”专家每人资助50万元,入选省“特支计划”每人资助30万元。符合多重条件的,按上限资助,不重复享受。市级资助资金的60%作为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40%作为个人资助。(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贯彻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法,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由不低于20%提高到不低于50%。探索在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三权”管理改革,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管理自主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益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不再上缴国库。制定合肥市专利促进条例,加大专利保护力度,促进专利的实施和运用,激励人才创新创造。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对企业购买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肥转移转化,单项成果实际支付500万元以上的,按其技术合同到帐额给予10%最高100万元补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法制办、市国资委)
六、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以中科大先研院等高端产业研究院为引领,推进高端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人才管理改革,对其人才引进、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等每年予以一定研发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各县(市)区培育发展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对众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政策资金支持,聘任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等担任创业导师,优化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对新认定的市级孵化器及考核优秀的孵化器,分别给予50万元运行费资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给予100万元资助。对新组建的各类创新战略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按规定资助。(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七、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抢抓全国“双创”示范市建设机遇,大力实施合肥市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2015—2017年行动计划,落实免费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专家指导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高等院校优秀毕业生和海外留学人员来肥领办、创办企业,所创(领)办企业属我市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具有创新商业模式的高端现代服务业,根据相关政策择优给予支持。积极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创新创业论坛等各类活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人社局、团市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
八、加大科技金融和税收政策支持。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扩大政府天使投资基金规模,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发展科技创新贷、科技小额贷、专利质押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以多种方式融资,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投入。引导金融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开展服务创新,银行对企业实行基准利率投放科技创新贷等,政府按照基准利率50%给予银行利息补贴。对投保科技保险的企业,按实际支出保费的50%给予补贴。落实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税收试点政策(财税〔2015〕62号)。(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金融办、各县市区开发区)
九、优先推荐项目和采购。优先推荐市“百人计划”、“庐州英才”入选专家和各类创新创业团队核心成员申报人才项目和重大计划项目;优先支持上述人才所在企业申请天使投资基金或创业引导基金;同等情况下,优先采购创新团队创办企业的产品。(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各县市区开发区)
十、优化人才生活保障。为高层次人才定期安排三级以上医院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规定享受购房补贴、租房补贴和5年内免费入住人才公寓等住房优惠政策。各单位自建人才公寓的,可参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相关规定,在土地供给、规划审批等方面予以政策支持。(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卫计委、市城乡建委、市国土资源局、市房产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十一、加强人才配套服务。妥善安排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由市教育部门统一协调安排到相应学区公办学校就读,不得收取任何择校费、赞助费。按照统筹调配、双向选择的原则,协助解决配偶就业,暂时无法安排就业的,高层次人才所在单位可参照本单位平均工资水平为其发放生活补贴。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为高层次人才落户、外籍高层次人才签证居留和出入境等提供便捷服务。(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公安局)
十二、建立专项服务制度。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发放《合肥市高层次人才证书》,凭证享受创业、工作、生活等“一站式”专门服务。市人社局人才服务中心及各县(市)区设立“合肥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安排专人为持证高层次人才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办理相关手续和落实政策,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建立服务联动机制,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统筹解决人才服务有关问题。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实现全市信息联网和共享。(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各县市区开发区)
本意见所称“高层次人才”,主要包括市级以上重大项目主持人或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百人计划、皖江学者计划、政府特殊津贴、国家高层次留学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和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市级以上人才项目认定或资助人选,以及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的高层次人才。
本实施意见由市委组织部负责解释。各县(市)区、开发区、各单位要紧紧围绕人才强市、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中共合肥市委办公厅 2015年11月25日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切实贯彻落实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力搭建园区发展平台,构建园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举全县之力强攻工业、决战园区,力争早日跻身全省一类工业园区行列,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至2015年,新增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78亿元,税收超12亿元,力争各项指标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二、规划布局
1、扩展园区范围。对园区进行修编扩容,将金山工业园由5.3平方公里调整为22平方公里,文成产业基地由2.5平方公里调整为4平方公里,岩瑞产业基地保持原规划4平方公里,将园区总规划面积由11.8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规划分二期实施)。
2、调优产业布局。围绕我县产业基础、资源和区位优势,调整园区产业布局,在金山工业园重点培育发展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加工制造产业,同时力争培育1-2个战略性新型产业;在文成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发展以汽配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在岩瑞产业基地重点做大做强以水泥为主的新型建材产业。
3、完善功能配套。将生活区、学校、医院、物流、金融、通讯等综合功能因素纳入园区规划,科学布点,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4、规范建设标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速度推进”的原则,把园区当作城市新区来建设,使园区建设与县城规划协调。
三、管理体制
1、园区党工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由县党政班子成员兼任,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由正科级干部兼任。
2、在园区设立国土分局、公安派出所、统计分局,从财政、国税、地税抽调人员组建财税分局,从建设、规划抽调人员组建规划建设分局,履行相应职能,设立机构负责人由副科级干部兼任,发改委、环保局、房管局、林业局、工商局、供电公司、安监局、质监局等部门明确一名副职领导和一名业务骨干专门负责园区相关工作,履行园区内本部门的职能,实行双重领导,由园区负责管理和考核。
3、园区规划区域内的乡镇明确一名党委副书记兼任园区党工委委员,负责辖区内的征地搬迁及相关后续工作、项目施工保障以及调处企业与周边群众纠纷等工作。
4、管委会增设工业园区企业服务局,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局长由管委会副主任兼任,牵头协调解决企业建设发展中的问题,解决园区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专业的服务。
5、园区人员的工资、补贴以及正常的办公支出纳入县财政预算。
四、土地管理
1、县政府委托园区管委会依法管理使用园区内土地,具体安排根据需要由园区办公会研究决定。
2、园区内存量用地,先划拨给工业园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具体使用时,根据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区域位置实施工业用地等级类别供地,等级类别价差幅度经相关机构评估后由园区研定后招拍挂。
3、经园区办公会审定,符合产业布局、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0万元、亩均固投达到80万元、亩年均纳税达到8万元以上的入园项目,取得环评、立项、平面规划、单体设计、安全评估等相关手续后,园区方可供地。
4、入园企业项目完成总固投50%以上、建成面积达到规划批准应建面积70%以上,方可办理土地证。
5、入园企业项目建设严格执行“一年建成、二年投产达标、大中型企业三年达产达标”的要求。企业自接到《土地使用批准书》之日起一个月内开工建设,若企业逾期未开工建设,园区有权终止合同。
6、对县鼓励发展的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高科技产业和外向型企业(总投资达500万美元以上或年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园区可实行“一企一议”。对其他一般性企业投资强度、建设进度和亩年均纳税未达到要求的,处理意见由园区根据产业和行业特点制定实施细则执行(含受益单位)。
7、企业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园区可按合同收回土地使用权,并按原出让土地价款加银行同期贷款利息(按基准利率计算)和企业地上固定建筑物当年建设成本的评估价补偿给企业:①企业因国家产业政策调整须关闭的;②企业因自身原因需处置资产的;③企业因环境污染等政策性因素需搬迁或处置的;④企业因园区产业布局调整需搬迁的;⑤企业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
8、企业非法进行土地交易的,依法没收非法所得和土地使用权;构成违法的,依法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规费减免 入园的工业项目涉及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
1、行政事业性收费。园区平台建设和企业建设期间的县得部分全额奖励园区或企业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承建商涉及的收费除外);县级以上部分按下限收取;事业单位有偿服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减半执行。具体收费项目和标准由园区管委会召集相关部门研定工业园区项目收费“一单清”。
2、允许企业自行选择中介服务机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
六、投融资机制
园区实行多元化投入,为园区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1、建立园区财政,履行政府对园区财政收支核算和政府投资功能。明确政府投入来源:①县工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工业发展,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力的增加,逐年适度递增。②县政府每年给予园区不少于100亩的商住用地指标,其运作收益和工业用地收益全部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③园区或县直单位新引进的企业上缴税收地方所得部分,园区与县财政实行5:5分成;乡镇新引进的企业上缴税收地方所得部分,园区与乡镇实行2:8分成。
2、园区设立投资开发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园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投融资工作,多方筹集资金做大做强融资平台。
3、园区内水、电、通信、有线电视等设施建设,按照“谁受益、谁投资”原则实施。①供电:园区规划范围内的主干道、支道路供电网由供电公司负责投资建设;②供水:主干道管网由自来水公司负责投资建设,支道路管网由自来水公司投资50%、园区投资50%建设;③电信:通讯线路由电信公司负责投资建设;④有线电视:电视线路由文广局网络公司投资建设。
七、服务机制
1、建立园区快速推进机制。按照“急事快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园区管委会办公会可集体研究决定以下五个方面事项:①若企业要求直供已完成征地拆迁手续但未平整的“毛地”的,“三通一平”费用可由园区以奖励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进行补偿;②单个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投资50万元以下并急需建设的,可采取简易招投标方式;③对已招标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因工程建设实际需要进行增减工程量的,按照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参照招标结果备案,待后审计;④审批项目入园和项目规划设计等相关事项;⑤对特别重大项目的优惠政策、奖励措施可实行“一企一策”。
2、建立领导挂钩联系机制。由园区研究确定县四套班子领导各挂钩联系一到两个企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难题。
3、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园区企业服务局综合协调作用,实行项目审批全程代理制、部门服务承诺制,实行一个机构管理、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真正做到收费公开、限时办结。
4、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县直有关部门到园区企业检查工作,须取得园区管委会书面同意后,方可进入企业,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按规定执行。实行园区企业评议制,每由园区会同效能办组织企业主对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相关职能部门的行风评议、效能建设的主要依据,赋予园区根据考评意见对相关职能部门行风评议、效能建设评先行使“一票否决权”。适时由园区组织县涉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主对相关部门服务发展工作进行评议,对评议中发现问题较多的单位,由园区提交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质询或移交相关部门查处。
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实施意见 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精神,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发挥产业园区聚集产业发展功能和示范效应,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探索一条“经济增长、资源集约、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全县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结合实际,对全县“十二五”期间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加快园区发展是推进产业合理集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是构建招商引资平台,吸引外来投资,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也是再创发展新优势,实施“工业强县”、“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全省工业大会和州委九届十三次及县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为目标,以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型骨干企业为载体,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工业整体素质,把产业园区建成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效能的现代化园区,再创区域比较优势,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先导原则。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园区建设必须服从城镇总体规划、园区产业布局总体规划以及全县工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从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大局上搞好园区规划建设。
2、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鼓励民间资本通过投资、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园区建设;以形成区域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把园区建设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大力推广节能技术,集中供热,集中治污,确保环保治理“三同时”,努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4、坚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原则。各园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力避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依靠特色和优势提升竞争力。在产业发展上突出发展二、三产业,以工业化为主,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5、坚持依法经营原则。引导园区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公平竞争、保证质量、关爱员工、安全生产。同时,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自身素质,树立良好形象。
二、园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工业核心区,促进集聚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突出园区特色,强化规划指导,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功能定位,突出资源优势,提升品牌效应;重点培育特色产业和新型冶金化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土地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绿色生态园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园区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各园区建设要以发展工业为核心,兼顾第三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农业产业化。“十二五”期末,工业项目累计引进到位资金150亿元以上,引进亿元以上规模企业30个以上,引进10亿元以上规模企业12个以上,全力打造独山经济开发区、独山工业园区、麻尾工业园区发展平台。“十二五”期末,独山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80亿元以上,独山工业园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50亿元以上,麻尾工业园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80亿元以上,三个产业园区为县财政上缴税收6.3亿元以上。
三、加强园区规划管理,高标准规划建设
(一)把园区建设、培育支柱产业和加快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各园区都必须编制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园区总体布局和产业发展目标。要合理确定园区规模,原则上应能满足“十二五”及“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需要,园区规划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编制完成后,由发改部门牵头,组织住建、工信、国土、水利、环保、交通、供电、文体广电旅游、通信等部门充分论证后报省、州相关部门批准设立。各园区管理委员会对批准的园区总体规划,要切实维护其严肃性,严格按照规划要求组织实施。
(二)项目申报。各园区要严格按照中央、省、州相关政策法规及文件精神,对于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等项目进行立项,并依据项目性质及相关核准、备案权限,报上级部门进行核准、备案。
(三)今后除重大项目外,园区外原则上不再布置新的工业项目,确需布置的,须经相关部门论证后,报县政府批准。
(四)各园区要做好对有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前提,合理控制园区的投资密度、容积率和绿化率。严格控制企业办公用房建设,企业职工宿舍和其他附属用房由园区管委会进行统一规划。
(五)加强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园区的项目建设,必须严格遵守环保法规,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入园企业必须采用先进、清洁的生产工艺,园区“三废”要集中排放、集中治理。
四、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采取管委会与园区开发投资公司双重管理的形式。管委会作为政府派出机构行使政府管理权,只负责对园区内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管理和协调。园区开发投资公司以独立法人的形式实行园区开发的公司化、市场化运作,实行政企分开;并按照“区镇合一”的管理模式,形成“小政府、大社会”,充分发挥园区管委会规划、协调、服务和管理职能。开发投资公司的资本注入来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渠道组成:
1、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权(国家政策法规有明文规定的除外)。
2、园区配套商业用地,基础设施存量资产划转、授权,及其他各种可用于抵押的资产。
3、园区开发投资公司按县人民政府文件规定实行税收优惠减免所形成的资产。
4、争取政策性银行的资金直接注入。
5、鼓励企业和个人出资、集体土地入股。
6、资产经营。通过对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转让,建设标准厂房出租,出售园区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市场开发,自有房屋场地租赁、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及投资服务等方式,经营开发投资公司的资产,发挥资产的放大效应,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园区开发投资公司要切实承担起园区开发主体的责任,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灵活运用市场手段,滚动开发建设园区。建设资金安排必须着眼长远,做到自我平衡、自负盈亏。对建设标准厂房的工业用地,先期可采取向农户和村集体租用形式获得建设用地,或者农户和村集体以入股方式参与建设标准厂房。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对建设资金进行单独建帐,专款专用。
(三)利用市场经济规律,谋划、建立一套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实行滚动发展。一是在园区建设初期,县政府投入一定启动和导向资金,发挥县政府投资的先导作用,使园区顺利启动;二是通过土地出让金抵押贷款,得到金融机构授信;三是通过边干边招商的办法,园区制定配套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收企业入园,推进园区发展。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和扶持园区发展,充分发挥园区的功能和作用,对园区实行下列优惠政策:
(一)财税政策
1、在“十二五”期间,经批准,入驻园区的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且主营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进入园区的新建生产性企业和项目,从投产之日起,企业实际缴纳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前三年采取财政补贴方式全额奖励给企业;从投产之日起三年内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对企业实际缴纳所得税县级留成部分,前三年采取财政补贴方式全额奖励给企业,后两年按照50%的比例采取财政补贴方式奖励给企业。
3、在“十二五”期间,对于新建企业和项目的投资者所得红利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县级财政留成部分,自投产之日起,采取财政补贴方式前三年全额,后两年按50%的比例奖励给投资者。
4、在园区内新办的生产型、科研型企业,自投产(营业)之日起,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县级留成部分,采取财政补贴方式第一年全额奖励给企业,第二年、第三年按50%奖励给企业。
5、园区为县级财政体制独立核算单位。园区内企业上缴税收形成的财政收入县级留成部分,扣除按本政策用于奖励给企业部分外,按照上园区内企业上缴税收形成的财政收入县级留成部分为基数,超额完成的部分,前三年税收全额返还到园区,后三年按照60%的比例返还给园区。
(二)土地政策
1、县人民政府授权各园区管委会及园区所在乡镇对园区内的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整治、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统一储备”。
2、入驻企业、项目用地由园区管委会负责征用。园区土地使用权可通过出让、租用、入股等多种方式取得。土地出让年限可根据用地性质在国家规定的最高年限内议定。租用、入股土地的租金、入股作价标准由投资商与园区管委会双方按价格从优的原则议定,报县政府审定后执行。
3、园区内新建生产型、科技开发型企业和项目,土地原则上按公布的最低地价出让。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000万元以上,拥有著名品牌、驰名商标的企业,经县政府审定后,在土地供给上还可“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给予特别优惠。
4、在确定园区内的工业项目用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土地所在地等级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格标准》的10%至50%执行,适当降低园区建设用地的基准地价。
5、拨付土地出让金及耕地占用税。园区内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以及耕地占用税县级留成部分,征收后麻尾工业园区拨付100%、独山工业园区拨付60%、独山经济开发区拨付50%,该项资金用于土地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规费政策
1、最低限收费。园区内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必须缴纳的有关规费,按最低标准收取,并由园区管委会统收统支。支配权在县级的部分,可先收后返。
2、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各部门、各单位对园区内企业进行检查、考评、处罚等,须征得园区管委会同意并统一安排。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向企业和业主摊派或变相摊派各种费用和物资。
3、返还城市建设配套费。园区内城市建设配套费实行先征后返,全额返还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四)标准厂房建设政策
1、园区标准厂房建设,采取“统一规划,一次报建,分项建设,分户办证”等灵活方式,鼓励园区或开发商代建、统建后出售、出租。
2、标准厂房建设所需土地实行按项目规模单列解决,地价可适当低于单一企业用地价格。
3、标准厂房建设免收建设配套费和工业厂房人防费。
4、园区内标准厂房建设项目执行15%的所得税率。标准厂房第一次出售涉及的营业税县级留成部分,在一月内采取财政补贴方式进行全额奖励。
5、开发商在标准厂房产权登记和交易备案时应缴纳的契税县级留成部分,采取财政补贴方式全额奖励给开发商。
(五)服务政策
1、基础设施由园区管委会负责建设。园区内实现“六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通信、通讯、通有线电视和平整土地,园区内厂区外的道路、绿化、通讯通信系统、电力系统、供排水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由园区管委会负责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铺设至企业地块边界,园区内土地由园区管委会负责平整。
2、实行“一站式全程服务”。企业入园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全程代理,园区内企业需办理立项、规划、土地、建设、环保、电力、房管、消防和注册登记、资质审查等有关手续,均由管委会一个窗口承办、一条龙跟踪服务、一个项目全程承办的“一站式全程”代理代办服务。环评、安评、认证等中介服务机构由企业自主选择,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指定。
(六)其它
1、已纳入“小巨人”工程的企业、享受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企业和已享受县高载能企业扶持政策的企业,不再享受本意见所列扶持政策。
2、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用地、财税等方面的配套优惠措施,支持和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支持和鼓励各类投资者采取合资、合作、独资、租赁等形式到园区投资创办企业工业园,由企业自行规划、自主招商、自我发展。支持和鼓励国内外投资者采取BT、BOT等多种合作方式参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造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功能性、基础性项目,开展物业租赁经营等。
3、投融资政策。进入园区的生产型企业和项目,园区管委会负责协调金融财政部门,帮助项目业主争取和落实贷款、融资担保、政府专项资金和贷款贴息等。
4、激励政策。对于园区招商引资有功人员,按独山县招商引资奖励办法予以奖励。对于“十二五”期间新入驻园区内的企业,实现年实缴税收5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企业20万元;对被评为国家驰名商标或国家名牌产品的,一次性奖励企业10万元;凡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或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一次性奖励企业2万元。
六、园区管理机构、编制设置及职责
(一)管理机构
园区建设管理委员会是园区建设管理的具体领导机构,受县政府委托,行使园区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管理权限。按照“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的原则以及“区镇合一”、“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发挥好规划、协调、服务和管理职能,真正实现政企、政事、政资分开,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体制以及独立的运行机制。园区建设管理委员会下设“一办、四局、一公司”,即:园区党政办、经济发展局、招商引资局、规划环保局、财政审计局以及园区开发投资总公司。县公安局、工商局、国土局、税务局等部门在园区设立分局,负责为园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二)编制设置
各园区管理委员会机关行政编制为8名,事业编制8名,其中:园区管委会主任1名,副主任2名。按照“区镇合一”的管理模式,各园区可向园区所在乡镇政府抽调人员充实园区工作队伍。
(三)工作职责
1、园区管委会:管委会系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在所辖区域内赋予县级经济管理权,以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县内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园区内得以落实;研究制定园区的整体规划、项目审批、建设管理、土地征用、规费收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并认真组织实施;要按照“说实话、办实事、讲实效”的原则,发挥好规划、协调、服务和管理职能,确保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意见和重要决策落到实处。
2、园区党政办:负责管委会的文秘、档案、机要保密、来人接待、上传下达、督办督查重要事务、日常行政事务、信息收集反馈工作,及时为管委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协助县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园区内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以及协调管委会与县直各部门、乡镇及入园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做好宣传、工会、妇女、计生、机关后勤保障等工作。
3、经济发展局:制定园区短、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负责园区及园区工商企业的经济运行分析;综合统计园区内企业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工业在建项目,协调园区内企业与主管部门的关系;负责园区项目技术经济论证、可行性研究及项目的审核、审批、转报等相关服务工作;负责园区有关招商协议履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4、招商引资局:负责组织制定招商引资长远发展规划、计划;负责拟定及落实园区招商引资有关政策,搞好洽谈、签约等各环节的资金积累衔接工作;建立园区招商项目库,编制招商项目册和宣传资料,汇总统计招商引资情况,定期发布园区招商信息,负责园区经贸招商的出访活动、会展活动、宣传活动,做好项目跟踪引进工作;负责招商项目的考察、评估、筛选,对“双高”项目优先安排,并向管委会提交初审意见。
5、财政审计局:编制纳入结算中心核算范围的园区行政经费预算;按照园区财政预算做好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核算;建立财政收支预算制度,平衡园区建设资金;负责相关财税优惠政策的审查及兑现工作。
6、规划环保局:负责组织编制园区总体布局规划、中长期发展布局规划、详细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并分期组织申报实施;贯彻执行园区总体规划、城市建设、土地管理、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负责园区内企业环保的监督、管理及检查工作,并组织对入园的项目实施环评预审。
7、园区开发投资公司:具体负责园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建设工程的报建、招投标一级监督、竣工验收等工作;设立园区投融资平台、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建立健全园区风险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各园区管委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细化和明确“一办、四局、一公司”的工作职责,切实确保其在服务园区以及企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七、加强领导,完善园区考核工作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园区所在乡镇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园区的建设发展,将其摆到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以园区的发展带动城市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建立县四家班子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听取园区的汇报,及时了解情况,帮助研究解决问题,对园区的工作给予指导。强化招商引资项目目标责任制,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要明确分解任务,责任到人,对各类入驻园区的项目要确立专人负责;对重点项目,要实行全程跟踪、盯住不放,务求实效;对已落实的项目要加强服务,重点支持。各园区建设中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认真做好稳定工作,妥善解决好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强化考评奖惩,实施动态管理。对园区建设进行动态管理,每年考核一次。县政府每年根据与各园区签定的目标责任书和考核办法进行考评,把园区项目签约、开工、竣工投产、产值、税收、工业增加值、节能减排、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等园区综合经济评价指标列入考核的重要指标,以此衡量各园区管委会建设管理园区的工作实绩。对园区招商引资成绩突出、经济发展快、财税贡献大的园区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对长期发展速度缓慢、工作措施不力、改革力度不大的园区,出示黄牌,采取相应处罚措施。内江市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实施意见
2009年11月20日 来源:本网讯 阅读:1532 次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工业园区(本文所指工业园区均含集中区)建设步伐,实现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内江工业跨越发展的新增长极,现结合内江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工业园区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和“助推器”;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有利于推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集聚,促进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降低投资成本,优化投资区域环境;对于提高资源利用率,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提升经济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两个翻番”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此,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抓好园区规划和建设。
(一)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内江”的总体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彰显特色、滚动发展”的原则,立足我市五大支柱产业基础,以扩张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和提升产业素质为重点,以新型建材、机械汽配、绿色食品加工等为发展方向,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和优化发展环境,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强化安全、环保和产品质量建设,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尽快实现“打造一批百亿园区”的发展目标。
(二)进一步明确工业园区建设的奋斗目标
1、按照一区多园、园中建园的思路,力争用3—5年时间,全市重点打造的七大工业园区形成承载能力达58平方公里。其中:内江经济开发区城西工业园10平方公里,川渝经济合作隆昌工业园10平方公里,资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10平方公里,威远严陵工业集中区10平方公里,连界冶金建材工业集中区10平方公里,东兴区工业集中区5平方公里,市中区工业集中区3平方公里。
2、力争用3—5年时间,新打造1个年产值超200亿元的园区:连界冶金建材工业集中区;5个年产值超100亿元的园区:内江经济开发区城西工业园,川渝经济合作隆昌工业园,资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威远严陵工业集中区,东兴区工业集中区;1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园区:市中区工业集中区。
3、力争用3—5年时间,内江经济开发区城西工业园实现税收3亿元以上,川渝经济合作隆昌工业园实现税收3亿元以上,资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实现税收3亿元以上,威远严陵工业集中区实现税收3亿元以上,东兴区工业集中区实现税收2亿元以上,市中区工业集中区实现税收1亿元以上,连界冶金建材工业集中区实现税收5亿元以上。
二、主要途径和工作措施
(一)优化规划布局,彰显园区产业发展特色
根据我市五大产业发展布局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强度投入、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立足规划先行,有机衔接园区建设与中心镇、城市功能组团规划建设,综合审视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基础,加快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内江市经济开发区城西工业园突出发展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等产业,着力打造西部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川渝经济合作隆昌工业园突出发展机械汽配、纺织羽绒、食品饲料产业;资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突出发展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产业;威远严陵工业集中区依托建业、威玻等龙头企业,突出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煤化工产业;连界冶金建材工业集中区依托川威产业链条的延伸,大力发展冶金建材产业;东兴区工业集中区突出发展食品、医药产业;市中区工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产业。
(二)探索发展模式,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坚持市场化、新机制建设园区,积极推动由政府主导建园向市场化运作转变,积极开创企业主体型、业主经营型、股份合作型、农民入股型模式,积极探索与发达地区、友好城市合作建设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发展共建共享、产值税收收益分成的“飞地经济”。
1、企业主体型。鼓励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创办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入园配套,形成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着力在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土地集约利用、产业集聚配套上实现新突破。积极鼓励川威集团、建业集团、威玻集团等大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相关配套企业,加快园区建设步伐。
2、业主经营型。按照“一区多园”思路,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在工业园区内兴办特色园区,由平台企业实施园区的开发、建设、管理,独立运作、自负盈亏、自求发展。
3、股份合作型。由政府负责工业园区的拆迁安置、土地征用,由投资者负责建设投入,双方合作组建公司建设,重点选择一些在园区规划区内的相关企业合作建设产业园,打造集生产、物流配送和商贸服务等于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4、区域共建型。加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力度,鼓励市县(区)之间、县(区)之间、与相邻市州的县(区)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平等互利、充分合作”的原则,共建工业园区。双方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公司,负责工业园区的建设、招商等,工业园区的经营收益等按双方商定比例分配。支持各县(区)与产业转移重点城市共建现代工业集中发展区。
5、农户入股型。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使用权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建设农业产业化特色园区。
(三)创新补偿机制,增强工业园区发展活力
1、建立开发补偿机制。建立“以商补园”办法,根据园区发展和城市规划要求,允许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以商业土地开发或商业类配套工程建设收益补贴工业园区建设。
2、建立税收分成补偿机制。凡入驻工业园区企业,其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可按一定比例返还工业园区,用于补偿工业园区建设资金,增强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3、建立土地成本补偿机制。市、县(区)政府每年从城市房地产经营性用地的增值收益中,原则上按宗地所取得的土地收入总额的10%计提工业园区建设土地成本补偿金。
4、建立园区基础建设市场化筹资机制。对工业园区内道路命名、公交、燃气、园林、污水处理、通讯等公益性项目,可用收费权入股、抵押、招标、拍卖等方式运作,筹集园区建设资金。
5、建立园区开发专项资金。市、县(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园区的规划、招商、项目和撤迁建设补助,加大对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贷款贴息的力度,探索发行债券、土地整理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园区发展资金。
(四)健全推进措施,推进工业园区跨越式发展
1、健全园区管理主体。按照“一区多园”的模式,成立工业园区管委会,作为同级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使园区内的行政管理权和园区内的公共服务职能。企业主体型工业园区,实行“业主建园、政府服务”的运行机制。
2、健全园区开发主体。支持工业园区成立建设开发公司,开发公司依照《公司法》运作,与园区管委会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负责园区投融资及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做好土地资源、公共设施资源、政府经营权资产的资本化运营等,使之成为内江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
3、落实园区扶持政策。企业入驻工业园区的有关优惠政策按内江市人民政府第31号令及《中共内江市委 内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内江市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内委发〔2008〕22号)执行,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及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可按“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原则确定优惠政策。
4、保障工业园区用地。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必须入驻工业园区。每年在国家、省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预留60%以上用于保障重点工业园区项目用地。实行重点工业园区投资强度最低标准制度,每亩土地的投资强度不得低于100万元。投资额低于1000万元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鼓励租用标准厂房解决生产经营用地。
5、推进园区标准厂房建设。各工业园区(集中区)原则上应辟出专门区块,集中规划建设标准厂房。采取政府规划引导、市场运作、业主经营、社会参与等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入股参与标准厂房建设。标准厂房建筑密度指标值≥50%,容积率按不同工业项目建设容积率控制指标执行。
6、加大园区引资力度。招商引资部门和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实行工作联动,各园区内设招商部门分支机构,配备专门的招商力量。全市成立5个副县级的驻外招商引资分局,分驻上海、厦门等地,承担园区对外招商引资任务。对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奖励政策按照《内江市引进产业转移项目贡献奖(暂行)办法》执行。鼓励培育、发展一批专业投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工业园区投资促进信息共享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在工业园区设立分支机构,促进工业园区的滚动发展。
7、明确园区利益分享机制。产业园区引进的项目不符合本区产业集聚发展要求的,由市政府按全市工业园区总体布局安排到其他园区落户。税收按双方所承担的建设土地取得成本的比例进行分享,未承担建设土地取得成本的则由引荐县(区)和落户县(区)按一定比例分享。
三、组织领导和保障机制
(一)建立园区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
市上已成立的工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发〔2008〕173号)是我市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工作的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工业园区规划、征地和建设等工作,研究拟定全市工业园区总体发展战略和扶持政策,督促检查重要工作的落实情况,做好园区建设的目标考核,协调解决园区推进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各县(区)要尽快整合现有机构、编制等资源,成立职责明确、事权对称、精简高效的工业园区管委会。
(二)建立提升园区建设的效能机制
市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对全市各工业园区建设情况进行督查,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市级有关部门要本着优化投资环境的原则,积极支持园区的开发建设,认真落实工业园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入园新办企业按照“许可预告、服务前移、一窗受理、内部运转、并行审批、限时办结”的工作流程,实现“一窗受理、一窗发照”,由园区管委会实行“一站式”服务,全程代办手续,在规定时间内办结。对因办事拖拉、工作效率低下及“吃、拿、卡、要”等问题,影响工业企业入驻工业园区的单位和个人,按作风效能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建立园区建设的考核激励机制
按照工业园区经济质量、效益和规模同步发展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工业园区考评机制。把园区规划、项目入驻、项目开工投产、销售收入、实现税收等指标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考核办法另行发文)。年销售收入上100亿元的工业园区主要负责人按副县(处)级配备,年销售收入上200亿元的工业园区主要负责人按正县(处)级配备,干部任职程序按有关规定办理。对园区推进有力、招商成绩突出、经济发展较快、财税贡献较大的园区所在县(区)主要领导及工业园区管委会给予表彰奖励,对发展速度缓慢、工作措施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和相应的处罚。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第四篇: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意见
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意见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十二五”后两年和“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水利建设进度。为全面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切实加快水利投资计划执行进度,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明确投资计划执行总体目标
对于当年安排的中央水利投资计划,在年底前,重大水利工程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要达到90%以上,其他水利工程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要达到80%以上。2015年要力争完成重大水利工程总投资1242亿元,其中中央投资600亿元左右(不含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各地、各单位要按照上述目标要求,狠抓投资计划执行,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二、推进各类水利工程前期工作
对于重大水利工程,要按照今年年初召开的加快推进2015年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座谈会和《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的安排意见》(办规计[2015]30号)要求,在今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2014年新开工项目初步设计审批;7月底前完成今年拟开工的27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可研一经批准,立即启动初步设计审批,力争4个月内完成概算核定和初步设计审批。同时,按照新开工项目动态管理的要求,加快2015年储备项目前期工作进度,条件具备的可在2015年开工建设,统筹推进“十三五”拟开工项目前期工作。
对于点多面广量大的中小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新建小型水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面上水利工程,要根据相关建设规划,提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提前2年做好项目储备,原则上按照上一落实投资规模的2倍全面完成当年项目前期工作,并于当年6月底前完成审批工作,改变投资计划下达后开始组织前期工作的情况,确保投资计划下达后能够立即组织实施。
对于地方立项并申请中央补助的项目,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完善前期工作,在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审批后,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家相关部门报送资金申请报告。未批复初步设计的项目,不再列入当年中央投资计划。
各地、各单位要加强前期工作组织协调,抓紧制定前期工作进度方案,逐项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合理配置勘测设计及审查力量,保证前期工作进度和质量。
三、加快投资计划下达进度
水利部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尽早下达中央水利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力争中央财政专项水利资金5月底前全部下达,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6月底前下达90%以上;其他项目中央投资计划争取上半年基本下达完毕。积极商有关部门,落实好开发性金融支持水利的政策,通过专项过桥贷款等方式,为地方水利建设提供过渡性资金支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试点工作,选择一些地方积极性高、具有一定前期工作基础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作为国家层面试点,明确支持政策,加强跟踪指导,及时总结经验。
各地、各单位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分解下达工作流程,缩短工作周期,在1个月内将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下达至具体项目。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地方建设资金需求和落实情况,研究提出利用过桥贷款的具体方案,及早落实配套资金,与中央投资同步到位,保证工程建设需要。各地要选择一批项目开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省级试点。
四、编制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
按照国务院部署,从今年起开展水利投资运营三年滚动规划试点,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水利资金和部门预算同步编制三年滚动规划,每执行完一个,向前滚动一年,超前储备项目,增强资金安排的预期性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根据项目执行情况,在年际之间、地区之间、项目之间进行动态调整,确保预算资金及时支付,避免资金沉淀,使水利投资执行进度始终保持在合理的水平。
各地、各单位要科学谋划建设任务和资金需求,探索编制本地区、本部门水利投资三年滚动规划,超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具备实施条件的方可申报项目和资金,确保资金下达后能够及时支付。
五、实行投资计划执行月调度制度
自2015年3月起,每月10日左右,水利部将对水利投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月调度,调度范围包括中央安排投资尚未执行完毕的所有水利建设项目,重点是近2年安排的中央水利投资项目。调度内容主要为项目前期工作、投资计划下达、配套资金到位、投资计划完成、资金支付等情况。调度单元按省级行政区、工程类型和重大工程三种类别进行调度,检查当月工程建设情况和投资计划执行进度。
调度会商会由分管部领导主持,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和流域机构参加会商,根据会议议题和工作需要,可邀请有关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调度会以会议纪要形式明确议定事项,通报省级人民政府办公厅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及部有关司局、直属单位和流域机构,相关单位和部门应及时上报有关事项落实情况。
对于存在问题较多、投资计划执行较慢的省份,水利部部将约谈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必要时下发督办函,要求10日内提出分析报告和整改方案,部领导将根据有关情况赴相关省份开展约谈和专项督办。根据工程建设实际和调度情况,商国家有关部门开展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调整。
各地、各单位要相应建立调度会商制度,落实分级监管职责。要按具体项目或打捆项目类型制订本地区、本单位水利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逐月明确当月完成的工作任务,其中,对重大工程要逐项制定实施方案和月进度计划。要以统计月报数据为基础,编制投资计划执行月度分析报告,按照实施方案目标,对投资计划执行进度慢的项目逐项分析原因,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下一个月的工作措施和有关建议。
六、加强投资计划执行监督检查
完善水利工程建设和投资计划执行督导检查工作制度,健全水利部、流域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三级监督检查机制,覆盖所有工程类型和所有有建设任务的地区。水利部在常规监督检查和稽察的基础上,重点根据调度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挂牌督办,重点对工程前期工作、计划下达、资金到位、计划执行、资金使用、统计数据等进行监督检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投资计划执行动态监管。
修改完善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执行考核办法,将投资计划考核节点由9月、12月和次年3月提前到6月、9月和12月,水利部将进一步强化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对考核不合格的地区和项目落实惩处措施,并向省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提出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责任的建议。
各地、各单位要积极开展自查,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市、县负责实施水利工程的指导和监督,加强统计监督,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督导检查、稽察、审计、第三方评估等有关工作,同时建立问责制度,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七、延伸水利审计免疫系统
近年来,水利部与审计署共同构建了覆盖水利部直属单位的水利审计免疫系统,对各单位财政资金进行全年不间断动态监督检查。水利部将会同审计署等有关部门推动水利审计免疫系统向省市县三级拓展和延伸,逐步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水利审计免疫体系,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监督,最大程度堵塞资金监管漏洞,切实管好用好水利资金,全面提高水利资金监管水平。2015年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部分省(市)进行试点,2016年起全面推开。
各地要积极配合和推进水利审计免疫系统的拓展和延伸工作,充分利用免疫系统加强水利建设资金监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
八、完善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的保障机制
水利部成立以部长为组长的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水利工程建设和投资计划执行中的重大问题,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商国家有关部门与省级人民政府签订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责任书,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工作要求。部有关司局和单位组织开展前期工作、投资计划执行、工程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统计等重点工作环节的业务培训,不断扩大培训的覆盖范围,发挥培训实效。
各地、各单位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组织协调机构,针对投资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明确责任部门、单位和人员,切实落实责任。要加大培训力度,向基层水利部门和工程参建单位延伸。
第五篇: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5号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的实施意见
石政发[2008]5号
市内五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提高城中村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生活水平,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和空间结构布局,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结合当前国家宏观政策和我市实际情况,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主要任务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用地、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和“市级指导、区级组织、村级实施、市场运作”的思路,大力推动城中村改造快速和谐实施,确保三年内已列入遗留问题的12个城中村和“四横六纵”主街主路沿线的城中村全部拆迁改造完毕,同时加快实施城市规划建设区内其它村庄改造。
二、规划方案
(一)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应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统筹考虑村民安置、经济发展和区域城市功能等因素,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由辖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组织编制。对适于合村并建或集中改造的相邻城中村,可由辖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组织统一编制规划方案。
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应当包括村庄现状、拆迁安置方案、用地规划和建设设计方案以及经济效益分析等。
(二)城中村改造规划用地范围原则上应在现状宅基地范围之内,并根据该村拆迁安置等情况合理确定市政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安置村民用地、公开出让用地的面积、位置和界限。村民安置用地面积,综合考虑实际宅基地面积和2007年12月底公安部门登记的人口数量确定。集体商业设施建筑面积由规划、国土部门在保证城中村改造后村民的基本收入和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合理确定。
(三)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经辖区政府把关初审后,市规划局会同国土局、建设局、房管局等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会审后实施。
(四)已列入遗留问题、正在实施改造的城中村继续按原批准的规划执行。经批准的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在实施改造过程中,如确需变更用地规划和建设设计方案以及拆迁安置方案时,须按原程序报批。城中村改造规划批准后两年内未实施的,须重新编制报批。城中村改造方案未经批准,不得实施。
(五)在城中村改造中用于产权调换部分的房屋,其单套建筑面积不高于国家规定的普通商品房最大建筑面积。所建商品住宅,其套型结构比例应符合国务院《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有关规定。
(六)在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确定范围内,市规划局不再审批其它建设项目。城中村规划改造范围内的所有产权单位,无论隶属关系,应服从该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
(七)市政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村庄拆迁的,应当按照本意见进行改造。
三、土地利用
(一)城中村改造用地应当纳入全市用地计划。城中村改造规划方案之外的其他用地,由市政府土地储备机构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储备。
(二)城中村改造范围内市政及公用设施用地、产权调换安置村民用地、回迁安置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商业服务及办公设施用地,以划拨方式供地。其它土地以公开出让方式供地。
村民安置费用计入公开出让地块土地成本,出让土地收益扣除土地成本和国家规定用途资金后,出让净收益的90%用于村民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及市政基础设施;剩余10%用于辖区政府组织城中村改造工作。
(三)鼓励土地一级开发单位采用一级开发模式整体实施城中村改造。辖区政府商市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委托有实力的经济实体通过一级开发模式实施城中村整体改造,先期拆迁安置和建设投资,在土地公开出让所得中支付。出让净收益的90%用于村民社会保障和公益事业及市政基础设施;剩余10%用于辖区政府组织城中村改造工作。
(四)土地公开出让方案由辖区政府、村(居)商市国土、规划部门制定,由市国土部门商辖区政府、村(居)组织实施。
四、拆迁安置
(一)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实行“一村一案”。拆迁安置方案由辖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指导城中村改造实施单位制定,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体大会或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和辖区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市拆迁管理办公室批准和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备案后实施。
(二)实施城中村改造,应当按照整体拆除,优先建设安置住宅的原则进行,确保被拆迁人及早入住。旧村未拆除的,其他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应在辖区政府组织、监督下实施。
(三)对按规定给予补偿或安置后,仍难以支付差价款的困难村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城中村改造实施单位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照顾解决。
(四)未经依法批准,没有取得合法手续私自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按照违法建筑处理,不予补偿。
五、优惠政策
(一)城中村改造范围内户口农转非后的现有集体土地依法转为国有土地,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现有土地使用权人依法申请办理国有土地权属登记。
(二)城中村改造中所建住宅、非住宅按照《石家庄市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条例》依法进行权属登记。用于安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新建住宅、非住宅按规定申请登记、核发房屋所有权证和国有土地使用证。
(三)用于产权调换安置房屋,包括回迁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商业、服务及办公设施,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碴土处置费、墙改费。项目资本金按建安总投资的20%缴存。
公开出让土地上所建商品房按照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城建收费工作的通知》(石政发[2007]9号)有关规定缴费。
(四)各城中村改造实施单位取得规划部门出具的缴费通知单以后,持相关合法文件到市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后报市收费局,经市政府批准后予以减免,不再先缴后返。
(五)市政府对启动早、改造快的城中村改造项目给予鼓励和奖励。2009年以后启动的项目,出让净收益返还部分,村按每年5%、区按1%的比例逐年递减。同时鼓励城中村连片、整体改造,并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六)城中村改造中市各部门收取的管理费,有幅度的按下限收取,无幅度的减半收取。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名单附后)。各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充实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力量,保证机构、人员、经费落实到位。每年12月底前向市政府和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一城中村改造计划,经批准后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区政府政绩考核的内容。
各区政府作为辖区城中村改造的第一责任人。要实行区委、区政府领导分包城中村改造项目,对列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加大督导协调力度,并在项目现场成立由分包领导挂帅、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城中村改造协调督导办公室,抽调业务精通的干部现场办公,确保城中村改造工作和谐、有序进行。
(二)完善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实施单位按规划完成规划改造范围内的道路、管网、路灯、绿化等设施建设及相邻城市规划道路、市政绿化和公用设施的拆迁腾地工作。市政府统筹组织各主管部门做好市承担的规划道路建设和供电、燃气、供热、电讯、有线电视、供水、公交等配套建设。
(三)加快配套改革。城中村改造不仅是拆旧建新的过程,更是实现村民转为市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村集体企业转为股份制企业的过程。对列入改造计划、尚未完成“四化”转化的城中村,在坚持辖区政府组织的前提下,由市公安局负责做好村民转市民工作;市民政局负责村委会转居委会工作;市国土资源局负责集体土地转为有土地工作;市发改委负责集体企业转股份制企业工作。同时,社保、医保、农业、国资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积极履行职责,做好各自工作。
(四)强化服务和监管。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督导,每季度对各区城中村改造进展情况进行公示。市有关部门要站在加快推进省会城市建设的全局高度,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以最优质的服务、最高效的审批为城中村改造项目快速推进提供便利,及时解决在规划、土地、拆迁安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部门。同时,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要加大城中村改造范围内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各区政府、办事处、居委会要切实负起责任,坚决遏制各类违法建设行为,保证城中村改造工作规范、有序、和谐推进。
本文件由市城中村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有效期为五年。
附件:石家庄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 二00八年一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