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辩论教程——辩之思

时间:2019-05-15 12:5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牌辩论教程——辩之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牌辩论教程——辩之思》。

第一篇:金牌辩论教程——辩之思

金牌辩论教程——辩之思

西交宫辉

第一篇辩论风云辩关系

辩论场上,既有风度翩翩、文质彬彬之儒雅,又有巨刃摩天、鲸鱼碧海之气势。但在激烈的交锋之下,仔细推敲,却又有一番规律可寻。以下想从几对关系入手结合几年辩论训练。比赛的实践,谈些个人认识。

一、赛前准备与临场反应

为什么大家都最喜欢看自由辩论呢?因为有针尖对麦芒的对抗,有幽默诙谐的机智。但是,一场精彩的比赛,既要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要表现挥洒自如的风度,完全寄希望于临场的急中生智,恐怕难以两全其美。

就以西安交大对初赛题目“足球比赛引进电脑裁判利大于弊”的准备工作为例。为了做到以一名专业人士兼球迷的水平和热情夹讨论该题,我们不但邀请两位省级、国家级足球裁判进行知识讲座,并且搜集到了国际足联最新颁布的足球竞赛规则,以及历年世界杯的综合报道,90年世界杯的比赛录象,甚至组织大家去现场观看了一次中国足球甲B的比赛,也许,正是那人声鼎沸的绿茵场给我们以辩场上的气势如虹:也许,就是在那里使我们更为接近一个真正的球迷。其它两场比赛的备战工作与此类似,而高科技的工具一一互联网络也为我们搜集信息插上了光速的翅膀,两者的关系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厚积薄发才能游刃有余,而朱熹“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的也是这样的关系。

二、思想与语言

辩论中的思想指的是理论、逻辑、观点。我们评价一场辩论赛有思想深度,无非是侧重于理论的深刻与恰当运用,逻辑的严密与推理流畅,观点的鲜明与言之有物。辩论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不但要求辩手“说者有心”,更需要他们能激发观众“听者有意”。这就需要处理好思与言的关系。思之不深,不足以服人:言之不文,不足以动人。深刻的思想,应当与生动形象、平实晓畅的语言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评委与观众发自心底的认同。所以在我们的训练中,曾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说法,即:以评委和观众为中心。在思的方面,坚持正大光明、严密包容的理论建构;在言的方面,坚持生动轻松。明白流畅的语言风格。

辩论赛一直都以关注生活变化为宗旨,那么我们的辩风是不是也应该“积极求实,不务空言”呢?“言之有文”才能赢得接受者的赞同,“明理即辩”才能提高辩论赛的水准。

三、前推与后归方法

按照余秋雨先生的说法,辩论赛是将一个题目拉到两个极端来讨论,而题目的真理性却恰恰

在两者之间。这就使得前推与后归的逻辑方法在辩论中有了先天的适用性。

何谓前推法?是指对一个观点、一种理论,进行追本溯源的考察,推究它们成立的前提预设是否正确,若有疑问,则继续上溯,所以哲学中有一句话叫“时刻反思你的终极预设”。采用此法,往往能从对方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中发现前提假设的凝点,从而开辟出有利于己方、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而何谓后归法?即通常所说的“归谬法”,看看对方的推理方法与结论如果发展下去或应用到其它方面,会推导出什么样的荒谬结果。这种逻辑推理方法的具体例子,有很多书上曾经介绍这里不再多说。《孙子兵法》云:“夫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如果我们在辩论赛中,对这两种方法善加利用,往往就能产生“出奇制胜”之效。

四,求同与求异思维

辩论中的求同思维,指的是善于发现对方论证中与我方相似的观点,并在适当的时候一语道破,从而将对方的论证化归为我方所有。这样不但使对方先前的优势尽失,而且能充分体现我方立论的全面性与包容性,这样才称得上“超对抗”的高明辩论。

而求异思维,是指对于辩题中或与题目相关的概念与关键名词保持高度的警觉,一旦发现对方出现概念的混淆与含糊不清,立刻敏锐地指出对方的错误,这样一来会打乱对方阵脚,二来将辩论的主动权操于我手,三来可体现我方审题的严谨与周全。一个具备了良好求同与求异思维的辩手,才能在场上既不失宽容大度的胸襟,又兼有明察秋毫之机敏。

五、联想与想象思维

一场精彩的辩论,不但要有深度,还要有广度,辩论题目所涉及的范围,不见得每一位观众都有所了解。怎样才能让一个题目、理论软化到可感可触的程度,从而使接受者觉得与自己息息相关呢?这就需要辩手能灵活运用“由此及彼”的联想思维,也就是要用旧经验解释新事物,通过引发多方面的联想,产生许多熟悉的意象,从而使辩论更贴近人们的生活体验,正如宋词中所言:“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而想象思维就是通过对未来或过去的大胆假设,构造出一幅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全新场景,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给人以启迪、震撼。运用得当,辩手就能以思维的创造性引观众“抚四海于一瞬”,以想象的力量使大家“会万物于眼前”,具有不可比拟的“高空打击力”。我校99年国际大专辩论会自由人谭琦,在赛前的训练中曾有两段结辩辩词,可以引为例证,也许我们从中会有一些体会。

“……当一位白发老人徘徊在十字街头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伸出手帮助他,我们每个人的关怀,老人都需要。但他最需要的,是那一只从小到大都被他握在掌心,从稚嫩变得成熟的手。因为这只手,老人最熟悉;因为这只手,能带他回家(缓慢深沉地说)。”

辩题《老人更需要子女关怀》)

“……我们可以发明出时间机器,让不喜欢现实中问题的对方辩友飞向未来。也许未来的人

类早就摆脱了都市,过起了天人合一的生活。但当他们面对曾经的伟大遗迹一一一埃菲尔铁塔、紫禁古城和帝国大厦时,他们也会流下感动的热泪。因为这是祖先的传承,因为这是人类的文化!”

(辩题《都市化对人类发展利大于弊》)

当我们能够使想象力得到进化,使创造力得到升华,那么突破随之,飞跃必来,又何愁辩论赛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呢?

第二篇:辩论技巧之攻辩

辩论技巧之攻辩(同51同步更新)

攻辩部分(或称“盘驳辩”)通常充当辩论赛的第二个环节,这也是辩论赛现行赛制中的第一个高潮,也是对以往“背而有悖”的清一色陈词的修正。这一部分不同赛度对其要求的问题数和时间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方提问进攻,一方只能回答不能反问。这样形成了进攻和防守态势,合理的运用进攻和防守对后面的自由辩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是会有新辩手发问,怎么才能把别人问住了,就是常说的“问死”,就连老辩手也常常想这样。当然,这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但是,这不可能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出现。问是我们修筑的进攻炮台,答是对手建构的防御体系,如果真的问死对方了,辩论赛基本上结束了。

高手都想在最关键的时候碰到一个强有力的对手,所以攻辩是最好的对抗场所。而且现在攻辩已经发展到了答中反攻,问中再反攻的层次,尽管现在仅仅是雏形,但必然是今后高水平对抗的发展方向。

攻方,具有先发制人的作用,单纯地抛问题可以了,通常经过思考的第一个问题不要是最有杀伤力的问题,因为对方保持着清醒状态,这个时候第一个问题最好结合一辩开篇陈词的理论,援引一个问题。开篇中的理论就是你攻辩最好的风向标,因为开篇中的理论,结合了理论与实践,通常是经过大家的反复斟酌的结果,里面涉及的问题同内容也是相当得适合前几个问题的。当到了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对方已经有一定的影响时,可以适时的抛出事先准备的相较有难度的问题,这个时候,对方由于先前的引导,突然转换一个问题类型,很容易思维短路,回答的时候就难免存在纰漏,这时候找到其中漏洞或者与自己事先估计的内容相仿时,进行强攻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除了以上这一常规方法,还可以采取连环抛问题的方法,问题之间包含联系,这样就要求对问题的制作和理解相当深刻,将对方一步一步引进圈套,便是“引君入瓮”了。

驳方,由于是单纯的反驳,这样便有充分的时间来反驳对方的问题与内容。事先对方准备好的问题向你发起进攻,这个时候通常问题中是不存在明显的漏洞的,所以作为防守方,要做的就是阻止对方进攻,回答问题的时候结合自己一方的开篇陈词,回答完问题后适当的圆满自己观点,引用自己有利的观点或者理论,这样对方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因为对方的思考角度通过前面一个到两个问题就可以得到展示。这个时候如果遇到的是连环问题,你就要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能因为对方的“循循善诱”而倒向对方。如果是对方的问题本身不存在相关联性,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将回答完美化。遇到相对比较困难的问题,可以打迂回战,采取规避的方式回答对方的问题,因为对方在这一过程由于单独发问,问题相当于“量身定做”,你如果采取迂回规避,这样对方要么选择放弃,提出新的问题,要么选择重新以另一种方式发问,这样第一种选择可以轻松解决,第二种选择就可以由于时间的充足,给予了思考,可以很好的得到解决。攻辩过程可以说是一对一的较量,能充分反映辩手的随机应变能力和思辩力,也可以很好的训练博弈能力,所以加强这方面能力可以在攻辩和后面的自由辩论中发挥主导作用。实战之中,问题设计是十分讲究的,也是很具个性化的。从郭于宽的含沙射影提问方式到中国政法堂而皇之的咄咄逼人,再到后来中山的逻辑游戏以及电子科大的问中带打,可以说已经将提问的诸多技巧都演化得淋漓尽致了,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很多有用的地方。一定要记住是借鉴,不要拿来就用,对付一般人可以,但是碰到厉害的会吃亏,因为应了一句话,“捡来的歌儿唱不像”。

提炼一下,就可以发现,提问的时候往往逆向思维占了大部分比重。比如,02年国辩复赛之一,中国政法大学(反方)对阵人民大学,反三发问,“医生在为病人开刀的时候如果不是为了治愈病人这一结果的话,难道是为了体验开到过程中„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快乐吗”,之所以逆向思维在设计问题中屡试不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便于在小节中从顺向进行理顺,加深观众和评委的印象。

第三篇:辩论一辩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所谓代沟原指不同代人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代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天我们探讨“代沟”的责任在谁,理应专指已经阻碍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的代沟。责任,一方面指份内应做之事,另一方面指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而应当承担的过失。而问题双方父母及子女,指由亲缘维系的持续的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父母主导,双方共同成长。今天我们判断代沟主要责任在谁的标准是:谁在代沟的产生,扩大和解决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基于以上概念,我方的观点是,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第一,从父母特殊的社会角色来看,社会赋予了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不教,父之过”,还是我国法律中“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都展现了社会对于父母在抚养,教育,监护子女过程中的要求。所以在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维系和巩固上,父母有着子女所不能承担的使命。因此,父母在子女内化社会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第二,从代沟的产生原因和扩大过程来看,父母负有主要责任:家庭环境在子女初始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并会对其一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行为模式,文化素养,教育方式等各种家庭因素,对子女价值标准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子女基于对现实,潮流的新认知与父母的固有经验产生的分歧与冲突,造成了各种消极影响。由于父母沟通方式欠佳,坚持固有思想,以及于时代发展的落后而产生了“代沟”,对于此,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第三,从代沟的处理与解决层面来看,父母承担主要责任:代沟问题的处理及解决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以及处理矛盾的水平。我们在开始已经明确,这里的代沟,专指已经阻碍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的代沟。在我们这样的年龄,较之处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并对问题缺乏理性认知的我们(子女)来讲,父母的社会阅历更加丰富,心智更为成熟。显然,父母更能清楚认识冲突性质,并且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来解决冲突。从这个方面来看,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父母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担负起解决问题的主要责任。从而使代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进而实现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第四篇:辩论心得系列之攻辩小结

辩论心得系列之攻辩小结

攻辩小结,顾名思义就是对攻辩环节的总结,这部分可以使用的时间,没有开篇陈词和总结陈词那么充裕,但是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攻辩小结置于攻辩之后,除了对攻辩环节部分内容的解释、补充、回答之外,还要适当地抛出问题,指出对方在攻辩中,提问和回答的漏洞所在,为后面的自由辩论环节提供理论依据,所以其地位不容小视。

这个环节很短,估计是为了在自由辩论之前让大伙先喘口气。由于时间原因,在这个环节要出彩是很有难度的。至今为止,只有两个人能在这个环节大放异彩,一个是一板一眼的郭于宽,另一个是不拘一格的黄执中。这和二人的个性有关,一个是钢铁理论之下的章法,另一个是形散神不散的潇洒。至于该怎么演化,基于以上的重要性以及其特点,大家不妨借鉴一下这样一个步骤:指出漏洞、回答问题、抛出问题。

指出漏洞,在攻辩过程中,即使对方抛出的问题再无懈可击,总是有存在瑕疵的地方,这是一个细微的漏洞点,是需要辩手注意记录的,最好是回答攻辩问题的辩手记录。同时自身作为攻辩方时,对方不可能事先就知道你的问题,如果对方在回答时陷入你的圈套中,且其回答承认了我方观点,那么我们最好将其指出,但为不给评委留下太过纠缠的印象,尽量不过多地去重复它,继续提出其他问题。如果对方并未陷入设定的陷阱,那么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就是捕捉他回答时出现的口误或者明显的漏洞,并且可以适时地增加一些由于含糊回答造成的错误理解,使对方自乱阵脚。

回答问题(或称“圆满观点”),这一环节主要是回答攻辩中存在一定规避性质的问题,同时将己方的回答加以圆满。需要注意的是,回答问题一定要把握好度,因为很多问题攻辩中由于思维停顿,或者难于回答而导致的规避问题,需要量力而行。在小结中回答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一辩经过了足够的思考,可以提出比二三辩更加完善与完美的驳论,彻底掀翻对手的观点,挽回攻辩环节由于规避造成的影响。在这一部分中,需要短小精悍的语言,以免因为大段的发言,导致后面的部分内容无法讲述出来。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一环节,才能更好地稳固己方立场的基础,同时提供素材来补充攻辩中的回答。

抛出问题,漏洞得到了指出,一些问题得到了及时的回答,剩下的就是含蓄的进攻了,小结中这一部分就是就是很好的机会,为自由辩论的第一轮进攻做个铺垫。根据先前的漏洞,把握好问题的数量和深度,多采取反问的方式抛问题。因为合理适时的抛一些反问句,有助于增加自身的气势,同时也会对对方的心理产生影响,所以这个时候反问内容,主要是肯定己方观点,而不是单纯否定对方观点,这是我要强调的,因为这里面的问题通常是难以得到回答的,都是过眼云烟一样,所以单方面否定对方观点,如果否定不当,很可能在自由辩论中处于被动,失去先机,提问应当适时适量适当。

把握好这三个部分,对自由辩论就可以很好地进行发挥了,因为三个部分互相结合,突出气势的同时,有效的将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整合到了一起,这样有理有据的指出了对方的漏洞,同时为自己后面的环节作好了铺垫。

另外,有时候一辩稿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漏洞,而修补这些漏洞又需要较长的篇幅,加上这些内容会使得一辩稿过长。这时就可以仅仅对于攻辩部分作一个简单的评述,把修补漏洞的部分放在一辩小结中进行论述,这样前后呼应,会给评委一种随机应变的印象,也是一个较好的做法。

每个辩手都有自己的风格,也许大家在参加辩论之前,就已经对辩论有了较深的理解。如果大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发言风格,我们建议大家继续保持,因为每一种发言风格都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只有大家觉得毫无头绪时,我们才建议大家采用以上介绍的方式来完成小结稿

第五篇:理性之辩,激情之辩——辩论知识入门

一、东西方历史看辩论

(这一段写得比较枯燥,如果你读不下去,请直接跳到第二章)

辩论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项艺术。人类进行辩论的历史就是人类历史的本身,因为唯有辩论才能让人们能够抽丝拨茧,透过表象的重重迷雾看到本质——最起码是接近本质。有记录的辩论出现在中西方哲学和伦理学大发展的时期,即中国的春秋战国和希腊的城邦制度之时,之后几千年来,凡是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一般都是大的辩论家。这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一个人想要让别人相信自己说的话,就需要说服,就需要辩论,直到让别人接受自己为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虽然无法想象大家们辩论的情形,但很多大家的书籍中都有着明显辩论的痕迹——我们读书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发现,某一位思想家的某几个观点明明就是针对着他前面时代的某个人所说,就是在辩驳。在中国,最早的有记录的辩论当属于公孙龙,他是诸子百家中的“名”家,就是那个讲“白马非马”的那个,事实上讲的是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名家学派有作为学者自然有着睿智的一面,但也有作为辩论赛场上的想追求胜利的人——自然有不讲客观情况,而只将推论之理的一面。庄子里说他们“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司马迁直接在《史记——论六家要旨》中写到,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这些意思都是说,名家善于辩论,他们能能把一件事情说对,但同时也能通过辩论让人觉得是错的。他们能质疑诸子百家,甚至把人辨的自相矛盾,让人无法辩驳,哑口无言。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一学派辩论之事,名家有个代表人物叫邓析,本身是个讼师,就是古代打官司的律师,有一年洧(wěi)水发了大水,淹死了郑国的一个富人。尸首被人捞去了。富人的家属要求赎尸,捞得尸首的人要钱太多,富人的家属就找邓析打主意。邓析说:“不要急,他不卖给你。卖给谁呢?”捞得尸首的人等急了、也去找邓析打主意。邓析又回答说:“不要急,他不找你买,还找谁呢?”(《吕氏春秋》中《审应览·离谓》)故事没有说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我们也可想而知了。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显学,但在事实上施行的法家制度,而辅以道家和佛家两种出世思维的社会。这个社会中,思想家或者知识分子们为了让儒释道法的理论完备,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辩论。任何一种思维的转变,新想法的提出,必然伴随着激烈的争论或者辩论。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是佛学的辩论:佛学历来有辩论的传统,各个名僧云游四方,就着佛经的理解与不同的高僧辩论,就是所谓的“谈经论道”“论经”或者“斗法”。当然,僧人们的辩论本身在佛经之内,结合自己的感悟,通过一定的逻辑系统进行论法。其实,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藏传佛教中仍能找到这样的影子,藏族的僧侣们赤裸着一只手臂,用佛经大声去和对方辩论。虽然我们不理解他们在说什么,但是,辩论本身确实是让佛教的弟子们对于经法有着更深入一层的理解。

西方的起源更有意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三杰之中,苏格拉底是师傅,自然更受世人尊敬。苏格拉底长得很丑陋,有意思的是苏格拉底经常喜欢用这张丑陋的脸和人面对面辩论。苏格拉底的辩论方式是这样的,首先他承认自己无知,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每当人们回答之后,他就对方的答案提出新的问题,就像是我们刨根问底一样。举个小小的例子,苏格拉底是这样说明什么是“勇气”的:

一次,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在演说。演说的内容是如何爱国,讲到最后,那人却滔滔不绝地大谈勇气,大谈为国献身的光荣。这时苏格拉底走上前去问他:“这位先生,请原谅我打断您的讲话。请问,您说的勇气,究竟是指什么呢?”

“勇气就是要在危急的时刻坚守岗位。”那人简短地回答。

“但是正确的战略要求你撤退呢?”苏格拉底又问道。

“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应该再坚守岗位了。”

“这么说,勇气既不是坚守岗位,又不是撤退了?那么,您说的勇气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演说家皱眉头了:“你赢了。说实话,我也不太清楚。” “我也不清楚,”苏格拉底说,“不过,我觉得勇气是去做合理的事情,不管是否危险。”

“这话说得不错。”人群中有人喊道。

苏格拉底继续说:“勇气就是在危险的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镇定而沉着。从这一意义来说,它的反面就是感情的过度冲动,以至失去理智。” 到此,关于勇气的意义,苏格拉底的定义要高出那位政治家一大块了,可以说更接近了真理。在苏格拉底之后,中世纪的西方,是基督教控制的时代,而基督教的教义和经典就成了辩论的对象。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两次让人觉醒的运动,更是伴随着大量的辩论。当然,这个时候,像达尔文和牛顿一样的人带给世界的惊奇——达尔文让殖民主义者首次有了理论的力量——社会达尔文主义,去回击那些质疑殖民主义的人。而牛顿则让人们争辩,这个世界是否存在着自然法则,而不只是神谕呢?西方出现了专门用于论战的小册子以及文体,思想者们用辩论不断回应其他人的诘难等等。到了现代,辩论更是成了国会、议会的常事,想通过一份议案?必须经过与若干不同党派不同政治主张或者不同地区代表的辩论才变得可能。世界上最有名气的辩论当属于美国竞选总统的电视辩论了,谁能在辩论中赢得观众的信任,谁就能当总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辩论在改变着世界!历史用事实说明,辩论实在不可小觑!

二、介绍现代辩论赛

华语辩论赛,可以说是世界辩论史上的奇葩。原因很简单,汉语本身语言的复杂性,多义性词语众多,和语言优美的特点,结合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的工业文明——可以说,华语辩论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举世无双,当惊世界!

这么说并不夸张,汉语本身的一些特点,识别的语言不能比拟的,一个吃字,不说短小的表达方式,只说成语就有二十多个,简单列举如下: “狼吞虎咽

大口大吃

细嚼慢咽

饥不择食

饕餮(tāotiè)盛宴

因噎废食

大快朵颐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津津有味

好吃懒做

寝食不安

食不下咽

吃喝玩乐

生吞活剥 „„”

这在其他语言中简直是不可能的。同时,文化上的差异更是非常大,整个欧洲的历史除了各个帝国的建立,中世纪宗教的统治,和近现代工业文明就说不出什么了,美国的历史更是不到三百年,但中国的文化一推就是五千年,其他能与中国文化相媲美的文明基本上都已经没落了——这意味着什么,一个有着五千年底蕴的民族,加上发达的现代文明,当在辩论赛场上出现的时候,简直就是一种华丽的演出——就如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一样,窒息得让人不敢评头论足。想想看,这样一个国家的辩论赛,会是怎样的精彩?

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电视辩论赛以及我们举办的辩论赛,应该说起源于和一九九三年的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赛。狮城舌战给了一代代大学生多少振奋和鼓舞,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磨灭的经典。复旦大学辩论队的那些选手,几乎成了知性青年的偶像。蒋昌建最后一句话总结陈词用了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更是引起了众多追求理性大学生的共鸣,辩论无可辩驳地走进了大学生的领地。我承认,到目前为止,九三大专辩论赛给我的影响仍然振聋发聩,不能忘怀。

在之后,辩论赛得到了很多发展,在规则上也不断变化。近些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攻辩环节的加入,使得辩论赛更是针锋相对,具备更强的观赏性。但是无论如何改,现在的辩论赛都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下:

1、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没有办法简单用对与错来衡量,但辩论赛必须分出胜负。这很好理解,赛场上自然要分出胜负。但是,这种胜负只是相对的,只是一段时间内的,或者在当时的赛场上的。辩论的胜负与真理无关,只是向着真理走近了一步

2、现代辩论赛追求着“好看”,或者叫“可观赏性”

其实,从这一点上来说,已经脱离了辩论的本质——探索真理。现代辩论赛的举办,很多时候有很多利益性的内容有关,所以,追求好看成了辩论赛的一个目的,也因此现代辩论赛未必能得到让人信服的逻辑上的进步

3、辩论赛的好看程度往往决定着结果,而非辩论本身

真正探索真理的辩论,由一个口齿木讷的人说出来,一样也具备惊天动地的效果,但现代辩论赛并不是这样。我们看辩论的时候,常常被滔滔不绝的一方吸引过去,即使他们言之无物,或者在一直重复着一个没有新意的观点或例子。一些诡辩以及幽默的转移话题往往能起到引人注意的作用,所以很多初学辩论的人容易走向这个方向,以为这就是辩论

4、真正的辩论是理性的,逻辑的

最佳的辩论就是在逻辑的层面上辩论,按照逻辑,设立一个起点,经过一系列的推论,到达一个结论。如果结论是和起点的设立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就证明他错了,这样的辩论才叫真正的辩论。其实,这就是哲学上的“二律背反”或者“悖论”,同一件事情,通过不同原理竟然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辩论真正能揭露的深层次问题。比如,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神学中,上帝是万能,没有做不到的事情的,那么我就问问:上帝能不能做到他做不到的事情?

5、虽然辩论是理性的,但是,理性也是在客观世界中的理性,并不能仅仅是逻辑

客观世界中,有很多东西不是理性能解决的了的,如果单纯依照理性的推论,未必让人信服。在很多时候,在推理上或许能占到便宜,但是,如果现实世界上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样的辩论也是无效的,所以,逻辑也不能算是全部的辩论,只是一部分

6、无论怎样的辩论,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这一点没有改变的余地

辩论或许可以天马行空,但是,当你够到了天空而忽略了大地,当你见到了神灵而忘记了人类——我们或者可能在逻辑世界中窥得不同的境界,但是如果这境界离我们的常识或者事实很远,这种辩论也是没有效果的。不管是怎样的辩论,必须脚踩大地,而面向天空。否则,即使你的劫难让对方哑口无言,即使你的逻辑无懈可击,你也不会打动那些真正冷静的评判者们

7、更多的论据会彰显理性

辩论就是一项理性的活动,这个时候,大量的论据,简直就是理性本身。在一个用事实说话的时代中,谁掌握着炫目的事实,谁就是赢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疑问,部分的事实会不会让人觉得“以偏概全”?会不会是用偶然定义必然?是不是用个例定义整体?以个别性影响普遍性?诚然,这种可能性存在。但是,如果我们的论据,我们的事例,我们掌握的历史再一次次重演,它就是有着说服性的力量。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哲学伦理:虽然个体不足以影响普遍性,但是新的事务发展总是由小到大的,如果同样的事情一再重演,或许这就意味着一种趋势——一种新的事物战胜旧的事物的趋势。搜集足够多的有利于我方的论据,比简单的逻辑对抗更有威力

8、决定胜负的,有着可观赏性,气势,逻辑,论据,表达的流利程度,外在形象等多方面原因,这种胜负虽然并不“科学”,但有着内在的合理性,也许不是辩论队员能理解的了的。我们在第一点说过,辩论要分出胜负,但事物的本身是没办法以绝对的对错判定的。我们在第二点说过,现代辩论赛注重可观赏性。我们第三点说过是否好看直接影响结果,我们在四五六七点中又说过,其实逻辑的本身,客观事实等都是影响辩论的因素,因此,现代辩论赛的结果是受多方面影响的,我们的比赛就是比赛,赢或者输都不是某种偶然,重要的是,我们享受过程,享受辩论带给我们无限的乐趣。

现代辩论赛,在我看来,简直是大学生快速提高自己的最佳选择,请看清楚,是最佳,不是最佳之一。是最,是一个极端的词。在大学中,如果你有一群和你志同道合的队友,你有日夜研究辩题的勤奋,你有苦读搜寻资料的经历,不管结果怎样,你已经选择了大学之王——辩论。

怎么说辩论都不过分,问题是,必须全身心的投入进去,那感觉好极了!

三、辩论的准备

准备辩论赛是一个暨紧张又充实的过程,很值得享受。

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任何一种观点,不经过打磨,总不会变得光彩照人,准备就是这个打磨的过程。在一场辩论赛的准备中,我们通常有一些共同性的东西值得注意,如下:

1、对于很多辩题,网络上已经有了一些现成的东西,要学会对待这些东西

首先,这些东西对于任何初学辩论,或者初接触辩题的人来说,无疑具备着巨大的吸引力。网络上现有的一些东西自然是前人的结晶,借鉴意义很大,仔细阅读,认真理解,有利于快速理解辩题,有利而无害。但是,需要明白几点:第一,你查到的你对手一定也能查到。第二,前人的东西也只是他们的理解,他们的东西未必真的高明。第三,请你放心吧,你是不可能找到一份特别完整的辩论方案的。第四,网络上的东西,是他们时代的东西,也许他们的写作在2003年,而你参加2008年的辩论赛,这几年的时光可能并不长,但人们观念的差距已经非常大了。举个例子,我们有一个争辩,贫困生是不是应该买手机。2003年的观点和今天甚至迥然不同,所以,你用网上的东西,一定有选择批判着使用!

2、对于辩题中的任何一个字,都是需要查到其概念的,这是查资料最底层的东西

这很容易理解,你拿到一个辩题,第一件事情就是查清楚辩题中每一个词是什么意思。不要以为你对汉语的理解能力很强,在辩论中,一个微小的定义不同能导致完全不同的两个结果。当你查这些辩题中的词语的时候,你很有必要多查几个字典,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义。辩题“网络利大于弊”还是“网络弊大于利”的问题中,什么是网络,什么是大于,什么是利,什么是弊等等,都有着非常寻常的意义。我记得我第一次听这个辩题的辩论的时候,正方理论对于网络定义后,马上说,我们说的网络,不仅仅值得是电脑网络,也包括电话网络,通信网络,交通网络甚至邮政网络等——虽然这绝对有耍赖之嫌,但是,可以从一开始这样一句话,就让正方就立于不败之地,让人叫绝,谁让你没有把网络定义为电脑网络呢。反方无论如何挣扎,他们不能对抗各类网络对人类带来的福祉,不是很可怜吗?

其实,查到概念和界定概念又是一个话题。在一场辩论中,我们必须有概念的明确界定才能辨的起来。如上面例子,网络利大于弊或者网络弊大于利,究竟在说什么网络?如果把网络含义扩大化,虽然表面看立于不败之地,但如果对方反驳说我们辩的本应是电脑网络,我们是不是要和对方辩“网络是什么呢”?这个时候,不妨大度地说:我们知道你们在整个网络的概念下你们没办法辩,只有一个结果是输,我们也不愿意这样赢你们,咱们现在限定就在电脑网络这个范围——这样一来,显得又大度,又让对方“打破牙齿肚里咽”,说不出什么。相反,如果就着什么事网络开始辩,虽然有字典做后盾,看似能逞口舌之快,但不会获得评委的支持。

另外,就查字典来说,除了我们现有的成型的字典之外,一些网路知识库,如维基百科,百度知道,金山词霸等,也可以作为一定的参考。因为,网络知识库的更新速度很快,他们已经在或多或少地影响当代各种传统的知识库。

3、基于事实的论据最有说服力

这一点,在我写的第二章的第7点已经说明过一次,这里举一个小小的例子。

就在前天,我看到的辩题是“天灾比人祸更恐惧”和“人货比天灾更恐惧”。可以说,这个题目是一个绝佳的题目,中性,两方面均有可言的,没有明显的偏颇,对于人祸险于天灾,中国每年的车祸死10万人,正方就问,每年都有十万人,一次天灾的地震或者飓风才能有多少人死亡,你说谁厉害?而对于天灾险于人祸,就可以举中世界的欧洲罹患鼠疫,简直是整个国家的人口灭绝。还有地球大爆炸,造成了恐龙文明——事实上还可能有史前人类的灭亡。各朝各代均有大的瘟疫,往往瘟疫盛行,就是整个地区的人口灭亡等等。真实事例的例证最有力量,也最能引起人的思考。在辩论中,往往一组数字,一个权威的来源,一个历史故事,一个文化典故,一个身边的例子等等,最具备杀伤力。但是,这些都需要有精心的准备,而这种准备的过程,是一种极大地提高

4、有文化的辩论最为好看

呵呵,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句子,什么叫“有文化”。余秋雨有一句话我倒是很认同,大意是这样的:“有学历不代表有文化”。其实,我们很多大学生对于文化的了解确实是贫乏的,对于古代中国种种有味道的典籍,不要说看过,就是连名字都没有听过。问一问什么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正统思想“儒家文化”,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有一个让人比较满意的回答。而在辩论中,我们用满口的大白话和用带着文化清香的典故、成语、或者是援引前贤们的只字片语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有着圣贤作为支持的辩论才是真正好看的,因为无论从他们语言的优美程度,表意的凝练程度,还是对于语言分寸的掌握,有文化的辩论选手都是最吸引人的。不过,这怎么说呢,对于某些辩论题目可以进行文化内容的快速培训,但更多的则是阅读的问题,一个不好解决得问题

5、立论必须贯穿全队,并且强劲而有力

辩题的根本,就是立论。如果这个论立不起来,就如同人没有骨头,成了一堆烂肉。在辩论的准备过程中,辩论队员通常能想到很多思路,诚然,这些思路都有用,但是,辩论必须围绕着一个最为强劲的思路,就是立论。立论必须贯穿于大家的辩论中,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立论被大家一起立,这个理论才具备杀伤力,而大家千万不可各自为战。其实说到这里,另一个问题就有了,就是这个立论一定要立得起来,一定要脚踩大地,一定要让人觉得有道理,不能没有根基。在众多的选择中,我们要选择一种最有道理,最让人信服的思路作为立论,这是决胜之根本

6、攻辩尽量不要用开放性提问,准备攻辩的时候必须会有连环套 攻辩最忌讳的就是开放性提问,一个开放性提问可能就会让攻辩变得糟糕至极——因为你给了对方开口的机会。当然也不是说完全不能用,要使用开放性的提问是要做好充分准备的,当对方洋洋洒洒万言已出,而你用一个小小的一个提问让对方哑口无言——这是高手中的高手。一般情况下,就是让对方回答是或者不是更好些。攻辩其实是近几年辩论赛改良的地方,他给了一个充分斗逻辑的机会:一方只需问,另一方只需答,这就意味着双方可以就着逻辑针锋相对的对攻——既然是够逻辑,主动的一方,即提问的一方,必须设计出一连串的问题,不管对方回答是或者否,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用赵本山的笑话来讲(原文记不清了,请谅解):“范伟提问:过年了,一家子有一头猪和一头驴。你说是先杀猪呢,还是先杀驴呢?大忽悠的徒弟说,先杀驴。范伟说,恭喜你回答正确,猪也是这么想的。大忽悠的徒弟又说,那就先杀猪。恍然大悟的赵本山说,不长进吧你们,你回答先杀猪,驴也是这么想的!”这是一个绝妙的注释,有很多时候,逻辑会引向一个自相矛盾的结论,前文提过,这在哲学上叫“二律背反”,而这样自相矛盾的7、准备辩论必须得有陪练,模拟实战

不管怎么准备,如果没有经过实战,我们是没办法找到辩题中真正针锋相对的地方的,准备的效率并不高。一支辩论队,决不是几个上场队员组成的,更包括替补,以及陪练。之所以成为陪练,不一定是因为陪练的思维不够睿智——往往都是因为他们的口齿没有上场队员伶俐造成的。而在平和心态的训练中,更偏重于逻辑对抗而不仅仅是带动场面的时候,陪练甚至比场上队员的观点更犀利。在实战性质的训练中,陪练的存在容易让队员们弄清楚对方的观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方案——因为,陪练一方面在想对方的观点,一边在设计怎样驳倒对方的观点,从这一点来说,陪练甚至掌握着比上场队员更完善的全貌。模拟实战不但可以让辩论队员们更了解双方的观点,更是用真实的场景促使辩手们进入状态

8、除了正常的论据外,我们的准备必须有或者诙谐幽默,或者振聋发聩,或者引人深思的一些东西——引发一些情感反应 幽默是辩论中最耐看的一种,也能带动起全队的气势和盘活观众的气氛。一次恰如其分的幽默,甚至比论述很多论据的效果来的要好,笑声就是力量。善用幽默的辩手永远是赛场中最受关注的焦点,因为想幽默不容易,既需要有理,更需要有幽默感,还得有合适的表演天分。幽默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同样一个幽默,有的辩手可能把人说笑了,也有的可能把人说闷了,如果不善幽默,还可以用“煽情”的方式,也会有效果。从本质上来说,辩论无论是逻辑还是论据都是理性的,但是,有些时候恰恰是感性决定结果。在融合了理性的辩论里面,揉一些能引发人情感反应的东西,那效果可能奇佳。1993年,蒋昌建就是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来打动人心的。虽然现在我想来,这句话实际上和辩论根本没什么关联之处

9、良好的举止可以获得观众的满意

什么叫做良好的举止?我们可以看看什么是不好的举止:衣着不统一,站立的时候把凳子碰倒,抢话筒,抢话,说口头禅,讲话的时候爱攻击人而不是就事论事等等。这些方面,都容易给观众造成不好的印象,在准备辩论的时候都要有效的训练。真正儒雅的举止,能获得评委和观众发自内心的尊重,甚至优于辩论本身来给我们的享受。

良好的举止还表现在一些谦词的使用上。辩论虽然讲究的是“当仁不让”、“舍我其谁”,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说话要说满,不留余地。相反,如果我们在激烈的辩论中能使用一些谦词,如“听了你方的论词我们非常佩服你的口若悬河,怎奈真理并不是站在你们一边的,所以请允许我指出你方的几个问题„„”“对方辩友刚才一席话说得慷慨激昂,但小女子仍有一事不明„„”“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怎奈我方才疏学浅,仍是听不明白„„”“谢谢对方辩友”等等,反而会让评委和观众们觉得这才是辩论——很谦虚,但又坚持原则,同时给人美的享受。流畅自然的使用谦词一方面可以全面提升评委对于辩手的印象,另一方面,说谦词的时候对方需要全神贯注的听,我方却可以用这个时间理顺理路,获得宝贵的思考时间。

10、设计一个经典的团队“亮相”

团队亮相是一个值得设计的过程,不要小看亮相,几个人几句话的自我介绍,通常能造成两方面的结果:第一,开始的声势谁大,谁从心里就更有底气。第二,亮相这几句话,是辩手们第一次在对方面前说话,能让对方在看你的表现中判断谁将是攻辩的对象。一般来说,说话气势不够的人被选中作为攻辩对象的可能性极大。这不难对付,设计一个大家共同完成亮相,在这个亮相中扬长避短,让对方看不出谁是说话气势不够的即可。其实,亮相客观上讲就是一次表演,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拿出最佳效果,多练几次,这样简单的表演还有什么做不到的么?

11、关于背诵的问题

背诵论据和读论据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背诵的通常要比读的好看,但是问题是,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博闻强记的本事的。在我们能力不到的情况之下,选择读论据也不错,最重要的是我们读要读得流畅,有气势,有感染力。我并不赞成完全去背诵,我赞成去说,即在充分理解辩题的基础上去讲解,往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而背诵吗——背不下来也无所谓,虽然背下来肯定更厉害一些。

四、唇枪舌战

扣人心弦的辩论赛终于开始了,人们很快被辩论之美吸引,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我们说有时候觉得场上的空气都凝滞了——中国语言可以表达出一些根本不可能存在但却让人觉得就是那样的状态,空气怎能凝滞,是我们自己的呼吸和心跳凝滞了吧——可是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又怎么能凝滞——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吧,而这种感觉用这语言表达竟如此贴切!当辩论开始,我们的辩手需要做些什么,请看: 第一:当对方一开口,就要努力找漏洞

这或许是句废话,但确有可说之处。一种是对方的论据论点在我方准备范围之内,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简直就是在为我方加分。另一种对方的观点我们没有听过,但是对方在陈述过程中语言会出现语言上的错误——在哲学上这叫语言的陷阱,即由于语言存在的问题,使得不能表述自己想表达的问题。举个例子,“good”在哲学中有两种意思,“善”与“正确”,在哲学中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哲学家们在用good这个词的时候非常吃力,往往在一段话中不断变化这两种意思,最终不知所云,在汉语中这样的情况也不鲜见。找语言上的漏洞是相对容易的,但是用用即可,不可纠缠,因为这并不是辩论正途。在语言漏洞之外,就是硬碰硬地找观点上的漏洞了,这就是真功夫,不需要赘述了。

第二:请注意,需要正面迎敌

这一说法和我们一届届传下来的怎么如此不一样?正面迎敌,不是要落到陷阱中吗?我却告诉你,大多数的时候你是需要正面迎敌的。辩论不是诡辩,诡辩至多只是辩论的一种技巧,诡辩采用的无法就是转移话题,偷换概念,断章取义,而真正的辩论是需要针锋相对的。采用诡辩的方式是为了应付我们确实不太好说的地方——如果对方提出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东西,那是需要转移话题的,但是,转移话题是暂时的,在后面的辩论中,还是需要针对对方提出的东西进行反驳——否则,别以为评委和观众们看不出来谁在逃跑,是要被扣分的。而勇于正面迎敌,在大多数时间不是坏事。当然,如果确实在某一方面不利于我方,该诡就诡一点吧,总不能当成鱼肉任人宰割吧。第三,不要用有敏感政治性的事例去辩论

用政治事例去辩论,尤其是用涉及到比较敏感的政治事例辩论,在我看来,是一种不守游戏规则,竭斯底里的做法,是要被看不起的。我曾不只一次看到过这样的辩论:某一辩手用现在政府推行的政策来说明他们是对的,之后反问一句:“请问对方辨友,你敢说政府是错的吗?你敢说共产党是错的吗?”谁敢接下一句?我们的国家现在变得开放,很多事情已经可以谈论,但开没有开放到让我们在辩论赛场上公然议论这些。事实上,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做过很多错事的,这一点我们党自己也从不否认,可如果用“难道政府错了吗”这样的话质问对方,一是政府确实也有做错的时候,命题本身不成立。二是这根本不是辩论,是一种威胁。今天我讲的是辩论,关于政治情况不想多说。我想,如果一定要用到政治事例,也不要用威胁的方式去逼对方就范,这样做本身就意味着输了,即使赢得了气势,却事实上输了人格。第四,一个人不要说得过多

我们有的辩手,一说话就滔滔不绝,自由辩论中也可以说长达半分钟。客观上,你是在给对手机会,因为你说的越多,漏洞只能越多。而且更糟糕的是,你在剥夺你的队友们说话的权利。或许你的队友已经想到了一串妙语,因为你占用了他的时间,却说不出来。在自由辩论的时候,可以有一个口齿伶俐的为主,但是其他人在他创造时间的时间内,大脑一定积极运转。一个人的辩论不叫辩论,是演讲,一个队的才是辩论 第五,不要去辨哲学

很多时候,我们举例子,会被别人说这是个体现象,于是就进入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领域。我们举例说现在有很多现象是普遍的,对方就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现在普遍不代表以后普遍,再一次引入哲学的领域。我们说有些原理已经被证明是真理,有人就问你怎么知道他就是真理,似乎一切都可以被怀疑了。引入哲学领域去辩论是必要的,没有哲学中的逻辑,何来辩论。但是,如果开始辩哲学,比如辨普遍性和特殊性哪个重要,这根本就是没有结果的,辩论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既然没有结果,何谈辩论?

我们需要的辩论,需要有哲学的思维,但也不能辩哲学的概念,这并不是一件难事。第六,辩论要合理,不要为口头上的赢而辨,辨那些大家都认可的合理的东西

可以举个简单到例子。有一次我看到的辩题是“网络沟通是否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位辩手问对方:“节假日到了,你宁愿打电话给家里而不回家面对面向你的爸妈问好,你不觉得这是不孝顺吗?”类似的还有“如果是我,如果一放假,无论千里万里马上就能回到爸妈的身边”。反方的便问:“如果我因一些急事确实不能回家,我是不是应该马上打个电话问候一声,请问是不是电话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正方又说:“不是,爸妈的亲情怎能用电话,没什么事情比当面见爸妈重要,这只能说你不重视你的爸妈”云云。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在北方上学而家住海南的学生怎么可能随时回家?车票钱花的起吗?即使住的相对较近,又有谁整天回家,那叫上学吗?而当我们毕业后,在外需要辛苦赚钱养活家人,承担家庭社会责任时候,又怎么可能随时回家,这个时候的电话不就是寄托了所有的相思吗?正方用亲情牌大说特说,而他们的啦啦队在灵巧舌头的感召之下不断鼓掌,在我看来就是起哄了。真正的辩论,逞口舌之快并不意味着能赢,需要尊重事实。第七: 可以恰当的使用道具

其实道具并不比说出来的论据更有说服力,但是,一个小小的道具通常能让人眼前一亮,有效调节辩论的气氛。一本书,一张广告单,一块手表,一个日记本等等,都可以作为道具。当然,也可以自己制作道具。笔者见过的最经典的道具就是一位辩手用一张纸大大地写了个“女”字。辩题是现代社会中男人类还是女人累。辩手举着道具说:你看这个“女”字,“弯腰姿势,两脚交叉,两手举平,肚子里还得准备孕育着孩子,这么难受的姿势还要仰着头,我说我们在座的男同胞们啊,你们说男人累还是女人累?这个男辩手故作深沉状,引现场笑成一片。道具的作用可见一斑。第八:切忌不要一直跟着对方的思路走

前面说过,要正面迎敌,但迎敌不是在跟着对方的思路走。一旦进入了对方立论的范畴,坦白讲很难占到便宜。团队中必须有一个人清晰地能观察这一点,该转移话题的时候必须转移,否则,再多的辩论只是给对方做嫁衣裳了。第九:切忌不要搞人身攻击

人一旦到了“忘情”的境地,就容易口不择言,什么话都能说,什么话都敢说。我们都知道在辩论中搞人身攻击是不对的,但在实际进行中却仍有人不断犯这个错误。其实无论是辩论或者做事,如果急了口不择言,这都是一种身心修养不高的表现。如果有这个毛病,必须用最快的速度改正。

第十:自由辩论团队须有明确分工 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技巧。自由辩论完全可以以一到三名辩手为主,至少有一名辩手作为冷静的观察者。大部分的时间是为主的那辩手们在辨,作为观察者的一是在更加全面的总结对方的错误,另一方面,在审查自己的队友们是否有偏题的地方,要提醒自己的队友。当这名冷静的第四人站起来直接争辩的时候,其他的人就要注意了,他是不是带来了新的思路,或者是不是他在提醒己方说得偏题了,需要对自己的思路进行即刻修正。这样一名冷静者是很有必要的,我曾经看到过一场堪称经典的辩论赛。本来是一场有实力差距的辩论赛,但是弱队这一方有一个如此的冷静者,在自由辩论已经过半的时候都一直没有发言,之后抓住了对方的几个要害猝然发力,当时的场面就是以一对四。但他的观点相当地精准,语言凝练有力,竟然几个回合下来把对方辨的没词了,这是之前任何人都想不到的,结果他们赢了辩论赛。其实,这样的分工不是什么新创造,在“头脑风暴”型的会议中,通常要有几个人扮演与众人观点相反的人,这道理是想通的——即不受主流思路影响,站在事外看事情,反而更准确些,这是一种分工。

唇枪舌战,激情之辩,理性之辩,在辩论场上,拿出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的勇气,一种“舍我其谁”的气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威风凛凛,激扬文字,砥砺精神,这将是辩论带给我们最美好的人生体验!

五、辩论之境

辩论是一种境界。

辩论赛本身只是一种形式,而辩论赛之外的东西是很值得细细品味的。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像辩论赛那样明确的规则和形式,但是目标是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去说服别人——说服人绝对可以称之为一种能力,真正能说服别人接受自己观点人,可以说是真正的高人。在现实生活中,说服并不是辩论赛上一定分出胜负。事实上,凡是压倒性地辩过别人的结果只有一个,让对方更抗拒,更难接受你的观点。如果想让人接受你的观点,除了辩论本身的功夫外,更要明人情事理。或者说,想要真正说服一个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既需要理性,也需要感性,既需要数字、证据的雄辩力,更需要洞察对方心理的过程。总之,在无形中让对方从道理和心理上都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才是现实生活的辩论之境。但是,这个境界不经过参加辩论赛或者参加过辩论的实战,是很难做到的。只有亲自经历过,才能更加理解这其中的“道”。辩论赛可以带给我们很多东西,最起码的,我们学会了如果运用辩论的各种技巧,在辩论中不落于下风。这种能力也是有用武之地的,包括我们的听证会制度,一些民主评议的过程,股东大会,或者是讨论某些问题的会上,是需要一些争论的,参加辩论赛本身的经历能给这些时候带来最直接的帮助。虽然形式不同,使用方法略有不同,但是实质还是一样的,这个时候,我们这些辛辛苦苦参加辩论赛的辩手们会享受辩论带来的种种快乐。辩论赛一定要分胜负,但是事件的本身无所谓胜负——这之前已经提过了的。辩论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明辨事理,进一步向事情的真相,或者真理靠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辩论的研究意义便不语自明了。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琢磨,去研究,这个时候,辩论赛带给我们的研究能力就派上用场了。我们可以去查询一些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就某个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讨论,我们可以树立起一种全面的假设在这个前提下去研究——即是辩论赛中的立论。这一切在未来我们的工作生活中体现的时候,我们会知道辩论赛曾经带给我们多少宝贵的东西!

其实说到这,我想转到这样的一个话题上。事实上,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失败的,大学毕业之后,我们的学生究竟有几个人具备生存的能力?但是我可以确定的是,参加过真正辩论赛的,能力要远远超过同龄人的——不是刻意的夸大,是我用数据分析得出来的结果,用数据说话不是最有力度的论证么?参加辩论赛,获得一种超过周围人的能力,实在是一个不坏的选择!总之,辩论赛带给我们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辩论,一探辩论之境界——真乃人生一件快事!

下载金牌辩论教程——辩之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牌辩论教程——辩之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辩辩论稿

    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你们好。首先,很多的东西不是自律可以控制的。自律有其局限性会因为个人的价值观判断的不同而产生新的问题。他律在个人文明习惯养成起到极重要的作用......

    辩论大赛辩题

    辩论大赛辩题1 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掌握个人的命运是由社会掌握2 便利器具便利便利器具不便利3 发掘人才需要考试发掘人才不需要考试4 民族技艺应该保密民族技艺不应该保密5......

    一辩辩论稿

    一辩辩论稿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随之而来的即是个性化的日益突现。可是众所周知,人类这个集体越来越交织相携,关系密切。如果说个性不利于于集体利益,为何越来......

    辩论2辩稿

    异地恋现在很多见,自然是有失败也有成功的,但从心理学家长期的数据统计来看,异地恋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而且随着恋爱时间的增长,异地恋的成功率低到一个几乎可以说必然会失败的......

    辩论四辩总结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对方辩友罗列了大量例子,不惜夸大其词地说大学生上网如何好、如何好!可是对于网络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却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这种不......

    一辩辩论手稿

    中国本土的文化和西方的不同,学习海外的文化会导致中国人对东方文化了解减少。 他们不过中国的节日,我们也不该他们的节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西方节日大部分是基督教的宗教节......

    四辩辩论稿

    首先,我们做不到完全禁止卖淫。1981年,广东省就颁 布了第一个法规,坚决取缔卖淫,可是30年后,卖淫行 为的猖獗与混乱并没有因严厉的打击而消失。在存在交易 费用的情况下,打击不打......

    思修辩论

    主席好,各位同学好,今天我方的观点是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对方辩友刚才提出了法律的种种特点及其对社会秩序维系的贡献,可是我方认为,是道德而非法律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