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量发展根本特性
质量发展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2012年2月,我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这是国务院继1996年颁布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后,再次出台的质量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纲要》 贯彻了科学发展的思想,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把质量问题列入了国家战略性高度,然而质量的发展既离不开有效的法治建设和监督管理,也离不开企业和产业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我认为质量发展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一、质量发展的他律性
显然,法治建设和监督管理是对质量发展的一种客观外在的规范和要求;同时,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制度以及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等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对质量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从这一角度看,质量发展具有他律性。
首先,从政策法规角度看,从强化法治、落实责任方面入手,立足当前,综合施策。2007年至今,国家出台了相当数量的质量相关条例、细则、办法,包括进出口商品方面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等,通过法律制度规范进出口商品的安全和质量。近年来我国愈加重视质量的发展,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00年修正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中可以看出,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充分领会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国家法律制度不仅从全方面的角度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而且从人民的生活各个方面进行了质量的法律规范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进口棉花检验监督管理办法》、《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及《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等,这些法规制度从各个方面规范人民的生活,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同时也从法律上约束着产业和企业的产品质量,促进其稳定有序的发展,保障我国经济迅速稳定增长。质量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我国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复兴的保障之一,因此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
其次,从经济角度看,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我国经济面对着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长期的艰巨任务。科技的日新月异,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需求结构明显变化,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资源、市场竞争激烈,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实现经济稳步持续快速的发展需要坚实的质量为基础,经济的发展靠我国的人民、我国的企业和产业,因此,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和产品的质量提出了要求。企业认识到质量的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14年1月23日在其《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
新版中指出,根据IMF的预测数据,2013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最高的仍为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中国位居第二。而为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国务院明确了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强调要保持就业的基本稳定,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活力,推进改革等措施,国家实施这一系列经济措施,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而企业要发展,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例如在奶制品、在儿童用品等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更高,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产业和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企业发展,质量是根本,努力塑造“中国制造”的正面形象。面对新国际形势、挑战,坚持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国,是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最后,从文化角度看,我国营造了质量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国内和国际发展看,质量水平的提高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而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国的质量发展具有了中国特色,符合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随着国务院颁布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以来,全民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我国的企业和产业的质量观念有所进步,对于主要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也大有提高。从文化环境上为企业质量发展塑造了良好的氛围,不仅是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都得到明显的提升。这是我国目前质量发展的良好发展方向。深入开展的全国“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质量活动,深入企业、机关等普及质量知识,大量的宣传、教育以及舆论监督对于提高我国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国际社会对于产品质量的需求对质量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从质量考核、质量管理、品牌培育等方面严格要求我们的产业和企业,做出中国驰名商标和品牌。
二、质量发展的自律性
质量发展既离不开有效的法治建设和监督管理,也离不开企业和产业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而企业和产业自身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即企业和产业自身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及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的意识,表明它是主体意识对客观关系的一种把握,即只有当企业或产业意识到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这种关系“应该怎样”的时候,才能自觉按照各种社会的规范和要求来处理这些关系,实现质量提高。从这一角度看,质量发展又具有自律性。《纲要》在工作体制、质量评价考核体系上强调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这是《纲要》第一次明确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实施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在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上,强制退出“不能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质量安全和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取缔“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这不仅为政府部门科学监管提供了有力抓手,更是为企业增加了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紧箍咒”。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质量发展不仅是外部的力量,更主要是企业本身的重视和以身作则。
首先,企业重视自身的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是企业有意识地培养起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是在结合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总结出来的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质量文化对于质量的发展至关重要,日本索尼公司有一条质量文化意识培育信条:“保持国际竞争力,抓全员质量意识”。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没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无法正确把握质量发展。我国很多优秀企业也创建了以人为本的质量文化,如青岛海尔集团坚
持:以人为本,通过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来完善质量文化建设;坚持以质量第一的方针等,创造了底蕴丰厚的质量文化,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信誉、竞争力和应变力。据有关材料报道,我国产品的抽样合格率一直徘徊在75%左右,市场抽查合格率更低,每年因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达2000亿元以上,比唐山大地震的经济损失高出60多倍。造成这种巨大损失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的质量观,企业缺乏正确的质量文化,缺乏组织和管理。因此,加强企业管理层以及员工的群体质量观念和质量意识是正确质量文化的基础,为质量发展中企业自律性培养的关键。
其次,企业积极推进符合自身发展的质量管理。质量的范围贯穿于产品生产、消费和服务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的质量都做到安全保障不仅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制约,还需要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的严格监督制度和自觉。质量发展,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生根、巩固和发展。因此,企业要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等国际标准,强化质量技术基础,建立健全质量体系。企业管理者自身加强学习和导入先进的经营理念,明确质量标准、要求,同时,企业要有自身企业的严格质量责任制,将质量考核与个人利益挂钩,实施质量否决权,使员工参与企业管理、质量监督,形成拥有积极、有特色的质量管理的企业。
最后,营造质量第一的竞争环境。目前,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我国产品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名优产品不断涌现,单产品质量问题仍相当严重,不容忽视。因此,国家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倡导质量第一理念的同时,各行业、生产领域的企业自身都要有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良性竞争意识,形成“关心质量、诚实守信、追求卓越、创造完美、服务社会”以及“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的社会企业风尚。
三、质量发展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以质求生,以质求胜,质量是一个企业蓬勃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法治建设和监督管理的客观外在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需要企业自身的觉醒,即质量发展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是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当前的社会是质量社会,企业在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广阔市场的时候,只有坚持质量发展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才能脱颖而出。
首先,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员工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程度的体现;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的法规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企业和产业进行约束,还需要企业自身质量发展的觉悟。《纲要》指出“以人为本,安全为先,诚信守法,务实基础,创新驱动,以质取胜”这24字工作方针,政策指明方向,需要企业落实到实践中。正确的政策导向与认真贯彻执行结合才能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全面提高我国的质量发展与管理水平。其次,《纲要》指出的发展目标涉及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质量基础的多个方面。制定了到2015年的目标,以定量为主的短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的目标以定性表述为主的长期发展目标。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质量发展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宏观和微观的共同发展,既利用质量发展的国家指导、监督力量,同时强化企业质量发展的主体作用;优化质量发展环境与创新质量发展机制结合;提高国家企业产品在国际上的整体质量形象与提升质量发展中各企业自身员工素质与产品质量结合。最后,质量发展坚持精益求精、出类拔萃的质量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
量法”第四条指出“生产者、销售者依照本法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是从法制角度对产品质量责任进行了规划,也给了企业一个警醒,不论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还是从企业自身发展前景看,都应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组织领导和落实配套政策,生产、制造符合人的发展需求的产品,这是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质量发展纲要2014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加强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优胜劣汰的质量发展市场机制;完善质量升级的配套措施;强化质量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要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强化质量检验考核、推动完善质量发展体系,以政策为导向,同时企业自我约束,认真贯彻落实,坚持质量发展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餐饮业发展的根本——创新
“瑞粮”谈餐饮业发展的根本——创新
创新是餐饮行业发展的最主要元素,没有之一。瑞粮餐饮集团本着“一切源于创新”的宗旨,才能在餐饮行业中经历风风雨雨,直到今天依然以稳健的势头快速发展着。
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餐饮业门槛低、投资小,收效快,进可攻,退可守,简直就是天生的投资宝地。然而就《中国餐饮情报分析》杂志的研究看来,餐饮业就像波光平静的海面,走进容易,但要往深处游去,往往会遇到惊涛海浪,要做出点样子、创出新意并不那么简单。纵观国内成功的餐饮企业,其竞争的三大法宝就是口味,口味,口味。换句话说,特色菜,人无我有的经典产品才是餐饮企业立足的根本。不过这里的三个“口味”也有不同的含义,第一个口味可以看作是厨师推出菜品的口味;第二个口味是不断创新、符合大众消费所需求的口味;第三个口味则是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发展的口味。这三个“口味”方面瑞粮餐饮集团可以做为其他餐饮企业的标杆。
虽说任何一种菜品都是从原有口味基础上进行创新的,瑞粮餐饮集团认为,仅靠几个人的闭门冥思毕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最好走出去,依靠借鉴拓展思路。瑞粮餐饮集团的研发团队会定期参加一些比赛和厨艺研发交流会,以学习新的理念。会做生意的老板,要不断走出去采风,向其他人学习,创新出具有冲击力的新菜。学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便顺理成章了。
终上所述,希望能对从事餐饮业的朋友有所帮助,瑞粮餐饮集团愿与您携手走向成功!
第三篇:质量受权人的四大特性
质量受权人的四大特性
1.专业性: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工作经验,经企业法人授权。条件:相关本科(或中级职称或执业药师资格),具有五年生产和质量实践经验,从事过药品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检验工作。
2.权威性:承担产品放行的职责,确保每批已放行产品的生产、检验均符合相关法规、药品注册要求和质量标准;
3.独立性:独立履行职责,不受其他人员的干扰。4.合法性:要向监管部门备案
质量受权人(转授权人)几个管理技术指南
质量受权人(转授权人)主要物料放行审核制度建立技术指南
质量受权人或转授权人在决定一个批次的物料是否放行前,物料放行审核单需包含以下七个方面,但不仅限于以下方面审核评估的情况:
1、物料是否是由经过公司内部审计合格,具有相应资格的供应商提供;如不是提供有关情况说明及处理情况。
2、物料进库验收情况。包括品名、规格、批号、数量、有效期等内容是否与原厂检验报告单一致、包装是否完好且符合合同规定等内容。
3、原厂检验报告单、送货单等随货凭证是否齐全;原厂检验报告单检验项目、检验结果是否符合本公司内控采购标准;
4、待验物料的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该物料储存条件;
5、请验程序正确,取样操作过程及取样环境是否符合相关SO
P要求,取样是否科学、合理且具代表性。取样数量是否满足全检要求及留样要求; 6、检验项目是否完整,检验结果是否符合物料质量标准规定。
7、取样样品在进行检验前,其储存条件是否符合该物料储存条件的要求。
质量受权人成品放行审核批准规程建立技术指南
一、成品放行审核批准基本条件:
在批准放行一个批次成品之前,质量受权人必须保证至少如下的要求是符合的:
1、该批药品及其生产符合注册批准的要求和质量标准。已取得药品生产批准文号或有关生产批件,并与《药品生产许可证》生产范围、药品 GMP认证范围相一致;
2、药品生产过程符合GMP要求;
3、生产和质量控制文件齐全,并经被授权的人员签字;
4、主要生产工艺和检验方法经过验证,并且考虑了实际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记录;
5、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进行了质量审计、自检或现场检查;
6、任何在生产或质量控制中出现的偏差和计划内的变更,均按规定由质量受权人批准,且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均在受控范围内。任何变更如果涉及到市场或生产许可的变更,必须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并批准。
7、所有必须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均已完成、所有必要的检查和检验均已进行,生产和检验条件受控,有关记录完整,并经相关主管人员签字;
9、在产品放行之前,所有变更或偏差均按程序进行了处理。对计划中的变更或偏差,已完成所有额外的取样、检查、检验和审核并签名;
10、所有与该批产品有关的偏差均已有明确的解释或说明,或者已经过彻底调查和适当处理;如偏差涉及其它批次产品,应一并处理。
11、成品放行审核批准时,质量评价应有明确的结论,如批准放行、不合格或其它决定。
每批经批准放行的药品均应有质量受权人签名的放行证书。
12、此外,质量受权人还应考虑他认为和该批产品质量有关的其它一切因素。
成品放行审核要点
质量受权人放行一个批次的产品之前,必须进行但不限于以下项目的审核:
1、批生产、包装记录的审核
建议批生产记录的审核由企业或部门生产负责人审核。生产技术负责人负责确认生产过程的GMP 符合性。审核内容包括:
(1)是否严格按照生产指令及生产工艺规程组织生产;每一个生产步骤是否均已完成并记录在案;
(2)所有在线控制、监控检查是否均已记录;
(3)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控制记录,如生产环境的洁净级别、压差、温湿度、微生物测试及其它环境监测结果;
(4)所有相关设备及组件的准备工作,如清洁记录、灭菌记录、滤器的完整性记录及校验情况;
(5)所有物料是在其有效期或储存期内投入使用的;(6)产品灭菌曲线是否记录;
(7)计算过程及结果是否正确,包括是否遵守有效数字的修约原则;(8)取样标签的内容和取样情况记录;
(9)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是否调查、处理,进行变更控制管理并记录;(10)是否按规定在线清场、记录;
(11)中间站未按规定条件储存物料,其贮存的时间是否记录;(12)是否按规定进行包装线的清洁与清场、记录;
(13)成品的数量,包括产率、物料平衡及可接受标准是否符合规定,标签等包装材料的物料平衡、记录是否符合规定;
2、批检验记录的审核
建议由质量控制负责人负责审核检验记录并对所进行的检验过程和检验结果正确性进行确认,且产品质量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或委托生产合约。审核内容至少包括:(1)取样操作是否符合规定,取样记录是否完整准确,样品是否按规定储存条件存放,请验单是否完备;
(2)检验是否严格按照(或经验证后的)分析方法的规定进行的;
(3)中间产品、成品所有的检验是否均完成,检验记录内容是否完整,检验结果是否已复核,检验报告单打印内容及签章是否完整,内容和结论是否准确,记录内容和报告单内容是否相一致;
(4)记录中计算过程是否经复核无误,复核人签字齐全;记录中的原始图谱是否齐备,有检验人签名及日期;原始数据图谱与记录数据是否相一致;
(5)检验过程中是否存在试液、仪器、对照品、执行 SOP 等方面的偏差;(6)产品是否已按留样观察 SOP 规定的数量和保存地点进行了留样。
3、质量受权人审核批准
1、对呈交上来的批记录及相关生产质量活动记录必须进行再评估,审核工作应至少包括:
(1)对照放行审核清单,审核批记录的完整性,即生产和质量控制记录是否齐全;(2)需要填写的内容是否有遗漏;
(3)批生产是否按生产指令进行,并且是符合 GMP要求的;(4)生产部门是否已签名确认,对批记录进行过审核;
(5)生产用物料,如原辅料、内包装材料及工艺用水投入使用之前是否经质量检测和质量部门批准,并且在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
(6)批灭菌记录是否符合要求;
(7)计算是否经第二人复核,但经验证的计算机系统除外;(8)环境及人员监测是否符合规定的标准;(9)所有变更或验证工作是否均符合要求;
(10)物料平衡及产率是否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11)对成品的有效期是否按规定标识;
(12)所有工艺参数是否都没有超出参数要求的限度范围;(13)成品是否经全检合格;
(14)偏差情况的调查报告是否已经完成并得到正确的评估,对引起批报废的决定是否已经做出;
2、批放行/报废:
质量受权人应在批记录审核后,应根据上述成品放行审核批准基本条件,对产品的处理做出判断和审核结论,并签署放行或报废文件。该批放行文件应包含在批记录中,包括签署日期和姓名及对产品的判断,即:
1、批放行;
2、重新加工、返工;
3、报废。
质量授权人与药品监管部门
日常沟通和协调管理制度建立技术指南
一、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日常沟通分为被动沟通和主动沟通。被动沟通是指受权人参加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有关会议,包括工作会议、法规培训、专业培训、研讨会等,还包括临时通知企业上报有药品质量管理的资料。
主动沟通是指企业就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与监管政策如何执行问题主动与监管部门进行的沟通。
二、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一方面是配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和监管调查等;另一方面是对企业理解不透、把握不准的问题以及执行过程中遇到政策问题的及时反馈。
三、质量受权人在建立和完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行使质量决定权或否决权的过程中,对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问题均应及时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沟通和协调。必要时以书面形式报告。
四、质量受权人在以下情况发生时,应督促企业的有关部门或质量受权人本人按法规规定和企业的工作程序审批、备案、上报或反馈:
(一)关键生产条件变更
1、关键生产条件变更范围包括:
(1)新建、改建、扩建车间(厂房);(2)所有可能对药品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生产设备以及其他生产设施的更换或重大改造;
(3)药品生产工艺流程或关键工序的岗位操作规程发生变更,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4)其他可能对药品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生产设施,且与药品GMP认证时发生变化。
2、程序:拟变更时,按省局备案管理有关规定报市局审核,省局审准。
(二)企业法定代表人,生产、质量负责人,生产、质量部门负责人变更
1、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换后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申请变更“药品生产许可证”中的法定代表人项目。
2、质量受权人、转授权人、生产负责人和生产部门负责人变更: 上述人员发生变更后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办理备案。
(三)重大质量事故上报
1、重大质量事故包括:
(1)因药品质量问题已经造成人员死亡或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
(2)在药品有效期内,因药品质量问题而造成整批退货的;
(3)出口药品质量问题而造成退货、索赔或事故,且影响较大的;(4)药品生产中,发生混药或异物混入事故的。
2、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填写《重大药品质量事故报告书》分别上报省、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四)委托生产
1、企业在符合资质和生产要求的拟委托单位试产合格后,与拟委托单位签订委托加工合同,应立即向市局报告,2、由市局组织对受托单位进行现场核查和抽样,3、待通过了现场核查和抽取的样品经药检所检验合格后,按 要求将申报资料报省食品药品监管局,4、待省局审批并下发中药提取加工审批表或委托生产批件后,才可以正式委托生产。
(五)其它需要与药品监管部门沟通和协调的事宜。
第四篇: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
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
‚学生第一‛是教育学的取向,‚学生第二‛是管理学的概念。一位成熟的学校管理者,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在自己工作中所占的分量的程度,重要的是如何去实现学生为本的价值、怎样去落实学生中心的地位。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如何将教师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尊重他们,相信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该成为校长治校最为重要的策略,也是校长的管理智慧。因此,也可以说,管理工作中的‚学生第二‛,从根本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校园里的‚学生第一‛,教师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
一、用心经营学校文化
李希贵匠心独运,从一名管理者的角度以其亲身经历为基,畅谈学校管理的各种出奇之处,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本甚佳的教育学著作,更堪称是管理学著作中的极品,然而它并没有像管理学那样陈述一打令人费解的理论,而以其实践经验用简单而又意味隽永的语言道出了成功管理的奥秘和真谛。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在学校文化中,师生关系是一所学校能够立足的重点。作者从创建、经营学校文化出发,到树立鲜明旗帜,合理调动利用现有资源,关注教师、关注人本,含蓄地驳斥了无声言行中的‚学生第一‛论,他认为只有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读罢此书,关于作者对待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倒有一词好似可以形容‚擒贼先擒王‛,显然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贬为褒用!
掩卷而思,不禁钦慕作者的睿智与那令人欲求未得的深邃思想,反观社会现实,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谱写着一篇篇华丽的乐章,也正应验了作者的一句话: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的人。
之于教育,我们不要再无休止地抱怨,我们匮乏的不是资源,更不能把教育的失败完全归责于现存的教育体制,不否认当下的教育体制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但我们更应意识到我们真正匮乏的是思想,这思想又包含了学校文化的建设、各项制度确立的方法程度,对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资源的挖掘与充分利用以 及渗透在促进教师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过程中的管理者的智慧,不要把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束之高阁而做着看似充满意义,却是舍本逐末的事情,而且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应该展开思路用创造性的思维开拓出一条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之路来,而不是沿着一条前人铺设的至今已显迂腐的路走到‚天明‛!
二、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
李希贵说:‚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一个时期以来,确实有不少似是而非的东西给校长们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在一些学校里,看起来他们是在直接服务于学生,似乎把着眼点也全都放在学生身上。但是,我们需要反思:当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一直听惯了领导喊学生第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何尝听说过学生第二?刚开始听说这书名还有点不敢相信,有谁这么大胆敢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喊出这样的口号。难道是为了标新立异?看完书后才知道,这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事实就是这样,只有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为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一位教师,在校园里,在课堂上,举手投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我们怎么能让一位心情不好的老师去上好课呢?如果没看过这本书,有哪位老师带着情绪去上课,领导知道了肯定会批评老师的‚怎么能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去呢?‛是的,每一位老师都知道不应该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去,可老师也是普通的人。说到这也许有人会说老师不是‚蜡烛‛、‚春蚕‛、‚铺路石‛吗?他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必须无条件地保证学生的幸福成长。怎能有自己的情绪?这样说,无异乎把教师神化了。李希贵说:‚我向来不赞成把教师看作是‘蜡烛’、‘春蚕’、‘铺路石’,那种把教师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学生献身,他们悲剧性地活着,仅仅是为了造就学生的幸福的说法。‚我认为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的人’,但同时,教师这个职业,也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
‚学生第二‛,就意味着作为学校领导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教师。我们做到了 2 吗?我们做得到位吗?
我不敢说我做到位了,因为在这之前我首先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需求,我时刻放在心上。对于老师们的生活我也是很关心的,比如每逢节日都会组织教师活动,教师有困难我知道了都会尽力去帮忙解决……但我想我所做的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仅仅解决老师的这些问题还是浅层次的,还得解决高层次的精神上的问题,得让他们有成功感,让他们都感到自己很重要。
三、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功的秘诀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海尔集团的张瑞敏说过一句话:‚什么叫作不简单?把简单的事情千百次地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叫不平凡?把平凡的小事天天做好就是不平凡。‛
早晨及时起床对你来说绝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有时你总想再多睡一会儿;上班准时到岗对你来说并不难,但往往你都要迟到一会儿;把作业按时完成对你来说很简单,但要把工作做好做实,不打折扣却不容易……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是很不简单的。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能获得成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需要持之以恒。雷锋同志曾经说过:‚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们很多老师也搞过每天一句名言、一首古诗、一个成语等等,但都没有坚持下来。因为做事仅凭兴趣,三分钟热度,先紧后松,虎头蛇尾。古语说得好‚行百里者半九十‛,贵在坚持啊!‚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简单的也就变得不简单,平凡的也就变得不平凡,小事情也许就做成了大学问。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这不是什么难题,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要求,但要真正做到,特别是天天做到,处处做到,还真是不简单。
其实,反思我们的学校管理也就是做好简单的事,如:扫好地、上好操、唱好歌、说好话、写好字,这些都是学校管理中的简单事,如果能把这些简单事情做好了,我们的学校管理也就不简单了。
四、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改变李希贵人生的哲学命题。
管理,只有管没有理,是不能叫做管理的。每一个被管理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你不把被管理者放在应有的位置上去尊重他们,去理解他们,甚至热爱他们,那你的管理就不会有太大的成效。
只有当你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使他们意识到他对你很重要时,他们就会更加卖力,对你会加倍地友好。
‚学生第二‛是个很吸引人往下读的题目,既然‚学生第二‛,那么谁第一呢?当然是教师。的确,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因为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作为一名一线实践者,有些观点读来虽感觉有些遥不可及,但是换位思考一下,觉得很有道理,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我们的教职工都能以校长的心态去工作,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好的事情呢?‛而纵观全书,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的睿智、果敢、人本、精到。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深深地被作者李希贵振聋发聩的 ‚学生第二‛的思想甜蜜所击倒。在这个极力推崇‚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改时代,这个概念无疑是很有冲击力的。
李希贵的‚学生第二‛的管理理念并非讨噱头,而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人本管理理念之上开放出来的绚烂之花。李希贵说:‚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似是而非的东西确实给我们的许多校长和老师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以至于使他们战战兢兢的面对着眼花缭乱地‘新理念’而迷失了自我。在一些学校里,看起来,他们是在直接服务于学生了,似乎把着眼点也全都放在学生身上了,但是,他们却往往很不理智地抛开了教师。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对一所学校来说,在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的二位一体中,如果说‚学生成长‛是我们的根本目的的话,那么说老师的成长则是必要的前提。没有这样的前提,那口口声声‚学生第一‛是不现实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强调学生的重要性,有意无意地把教师悲剧性地活着与牺牲仅仅是为了造就学生的发展与幸福。‚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精神早成了老师们的座右铭,‚一切为了学生‛更是成了大多数学校的口号。为此,李希贵大胆的说:‚那种把一类人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另一类人献身,一类悲剧性地活着仅仅是为了造就另外一类人幸福的说法,其实已经和我们这个世界的初衷相去甚远。‛
在我们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今天,怎能容忍把一类人的发展和幸福建立在另一类的痛苦和牺牲之上?当我们过多地强调‚学生第一‛、‚一切为了学生‛时,恰恰疏忽了一点,学生的发展是通过教师的劳动作为中介来实现的,难道教师不希望得到发展吗?只重视‚一切为了学生‛,而忽视教师的发展,对学生、学校、社会未必是一件好事。如果教师不能很好的发展自己,恐怕学生的发展也不会很理想。全国著名校长冯恩洪先生说得好:‚学校里的一切如果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而不关心、研究教师的发展,那学生的发展就是‘有限度的发展’‛,因为‚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源于教师队伍的自我超越。‛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发展是学生发展的根本,教师的修养高度决定了学生的发展高度。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只有教师和谐发展,才能保证学生的和谐发展;只有给予教师爱,才能保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只有给予教师发展空间,才能保证教师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让教师拥有人类智慧和精神的力量,才能保证他们托起的太阳冉冉升起。没有教师的发展,即使是再完善的教育改革计划,再动听的口号,也只会是海市蜃楼,绝对不会最终成功。
李希贵说,‚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校长要使得‚每个教师都感到自己重要‛,只有教师正当、合理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才能也使得‚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我认为,这是李希贵‚学生第二‛的思想精髓。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学校管理者树立‚教师第一‛的理念,才能保证教师树立‚学生第一‛的意识。理想的教育发展模式应该是让师生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和谐成长!甚至于应当追求一种首先基于教师成功的发展模式。华东师大二附中何晓文校长说得好:‚校长的职责是让每位教师成功,让每位教师的价值得到提升,这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从学校层面来讲,如果所有教师都成功了,那么学校就能成功。如果所有学校都成功了,那么,中国的教育就能成功。所以,校长要把教师放在第一位,让教师与学校同步成长,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的‘共赢’。‛朱永新博导的‚新教育实验‛的理论也认为‚只有教师的成长才能带动学生的成长,只有教师的幸福才能有学生的快乐,主张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与学生一起享受教育的幸福。‛这不仅符合新课程理念,更符合教育规律!
学生不是教育的‚一切‛,教师只有与学生同处首位,才会形成一个健康、阳光、成熟、民主的教育环境,才不至于与生活逻辑和教育常识渐行渐远。
杜威说:‚在人类所有的欲望中,以期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李希贵用‚赠字‛的方式让受到冷落的老教师重新感受到自己很重要,用校长亲自颁发毕业证书的办法使全体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给收发室值班员接待家长的额外任务让他感觉很自豪等事例。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件件小事凝聚着管理者对教师和学生的尊重。而正是这种发自心底的真诚尊重,才是教育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
所以,学校的管理者要善待我们的老师,让教师感到自己很重要,只有教师正当、合理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他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去,也才能使得‚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重要‛。
在教育教学管理李希贵老师崇尚自由,就如他所说‚我们应该寻求规章制度从完善走向简约,激发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倡导自主,毕竟有自由,才有个性。‛‚教育不过是创造环境、设置条件、营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心理空间和心灵自由罢了。‛在管理上立足人本。以人为本,李希贵关心尊重每一个人,为每一个人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对一个教育管理者来说,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李希贵在教育界举国上下都是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口号下提出这样‚不合适宜‛的‚学生第二‛,确实让人感到诧异。不过李老师从各行各业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他的观点。就如他所总结的: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这一事业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要让学生获得幸福,首先要让教师感到幸福;要让学生获得成功,首先要给教师成功的机会。当教师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感受到自己被重视的时候,他就会把这样的感受倾注在学生的身上,竭尽全力地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五、做一个善于反思的人
在我的眼里,从工作之日起,就把学生看得高于一切,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对他们的关爱超过了我自己的孩子,在我孩子身上我没下过什么功夫,说起来也许难以置信。也许是工作的疲惫让我回到家里不想再过问孩子的学习,总觉得学生第一,李希贵谈如何为了‚学生第一‛,必须先‚教师第一‛;谈如何不把学校办成‚文明监狱‛;谈学生和学校对‚好老师‛标准的差距;谈‚如何不能像一 6 般人一样生活‛等等,均让人耳目一新,他说: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读后我想:确实,李希贵是一个喜欢反思的思想者,他反思的触角覆盖了自身、教育现实及相关领域的边边角角。然而他的深邃与犀利并不以批判为原动机,他是一位充满理想精神的务实的建设者。作者打出了自己鲜明的旗帜,教育家的伟大之处不在于纸上谈兵,不在于在象牙塔中指手画脚,而在于做,不管是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二,强调的都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古人云‚教学相长‛,学校教育的最终方向是促进人的合谐发展,校长树立了‚教师第一‛的思想,教师自然就拥有了‚学生第一‛的心态,制度强调了‚教师第一‛的观念,教师的专业成长所转化成的生产力自然就能带来‚学生第一‛的效果。‚那种把一类人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另一类人献身,一类悲剧性地活着仅仅是为了造就另外一类人幸福的说法,其实已经和我们这个世界的初衷相去甚远‛李希贵如是说。既然这样,我想,那就该让师生在同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吧!
读完这两本书,我反思了很久,这本书不论是对我今后的工作还是人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普通教师、学校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多个视角对教育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独到的见解。通过阅读这两本书,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善于从书本上学习,善于向同行学习、向其他行业学习,更要善于在工作实践中思考、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第五篇:智慧旅游发展根本在企业
智慧旅游发展根本在企业
◆魏小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亦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旅游业产值达到2.9万亿元,5年内增长了120%。在我看来,旅游最根本的作用在于创造幸福。这其中的内涵很丰富,第一,给当地老百姓增加就业和创业的机会;第二,促进环境改善和文化提升;第三,为游客提供更深度的体验,这就是创造幸福。
因此,旅游产业规模有多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种植业是保障生存,制造业是缓解短缺,服务业是提供便利,而旅游业就是创造幸福。所以下一步,旅游业的定位应该是幸福产业。如果说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其他产业负责“日子”,旅游业负责的就是“好”。
“随着智慧旅游的概念越发时髦,景区APP客户端、官方微信、电子门票以及电子触摸屏等软硬件铺天盖地而来。大家都在做,如果自己不做恐遭淘汰,这样的竞争心理促使大大小小的景区纷纷投入到智能化旅游服务上来。”
在创造幸福的2014年旅游业界,被讨论最多的,就是“智慧旅游”这一概念。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定为智慧旅游年,并要求各地结合旅游业发展方向,以智慧旅游为主题,引导智慧旅游城市、景区等旅游目的地建设,尤其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和智慧营销3方面加强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和整合。具体而言,各地要在旅游宣传品制作、广告投入、参展促销等方面加大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集中宣传一批智慧旅游线路。
目前,智慧旅游已不再停留在概念和口号的层面上。旅游目的地和景区运用手机APP客户端、微信、微博以及微电影等进行营销推广,部分景区的应用成果还包括互动电子LED展示系统、自动售票平台、云服务后台管理系统等。
例如,山东的泰山、蓬莱阁、崂山、趵突泉、台儿庄古城、沂蒙山等9家5A级旅游景区已经试水电子门票、电子导览、二维码、GPS定位。其 中,泰山、蓬莱阁、崂山等景区还开发了手机APP客户端。
在笔者看来,“智慧旅游年”只是个说法,智慧旅游发展的核心取决于市场。目前,适合智慧旅游发展的时代背景成熟了,政府提出这一口号,也是因时借势。但是,只有企业及时跟进,才能产生实质性推动,尤其是旅游电子商务业。
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在于需求,有需求才能有动力,这是市场决定性作用的使然。也因如此,智慧旅游发展的根本在于企业。企业紧跟新技术的发展,才能够满足游客需求。这才是市场经济下旅游业良性发展的表现,企业是核心力量,而政府只起到助力推进的作用。在智慧旅游上,中国的发展其实一点儿也不落后,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智慧旅游的技术门槛并不高,中国的企业对新技术的跟进非常及时。而且,智慧旅游需要庞大的需求量来支撑发展,其他国家很少有中国这么大的需求量。所以,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能妄自尊大,只要尊重市场,符合规律,就必然会有很好的发展。
(作者系国内著名休闲旅游专家,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