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量为企业存在之根本
质量为企业存在之根本
人为本,质做基,企业大厦平地起!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生命”,“质量是企业长远生存的根基,是企业竞争的免死金牌”等理念都已深深的扎根于每个企业,质量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竞争的核心,关系到企业的盈利与发展,乃至生死存亡,任何产品都要经受市场无情的考验。“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只有用合格的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有可能不断的扩大市场的份额,创造出更好的效益,提高企业持续竞争力的优势。
正所谓质量体现素养,素养决定质量,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素,如同空气和水是生命存在的要素一样,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订单及前景发展。我司作为一个通信行业领军者,更要严把质量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更新,顾客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使我们质量管理的有效提升也要由被动跟进转变为主动进取并高效率成长。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对产品来说,不是100分就是0分。”话虽简单,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100件产品,99件质量过硬,只有1件是次品,则意味着产品100%失去市场的竞争力。因为市场上没有1%的侥幸。任何产品,只要存在一丝一毫的质量问题,都意味着失败。质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心的培养。我们都知道,产品质量是企业每一个员工干出来的,而不是质检员检验出来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职工的业务素
质,把产品质量深入到每个职工的心中,严把质量关。在实际生产质量管理中,想追求创造更高的质量,首当其冲就是加强生产环节的质量管控,更多地发挥领导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提升全面全员参与的激励机制,对各岗位提升质量控制,借助客户的审核及要求,细致杜绝潜在不良可能的发生。产品质量的保证,需要我们把自己当作企业的一员,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一份子,企业的发展才能带动我们的发展。在工作中,每个细微环节都需要员工认真敬业的工作。如果工作不细心,操作不规范,清洁不到位就可能造成质量事故细节决定了成败。
企业可以存在的根本是质量,企业能够成长的根本是创新,相信通过不断灌输质量意识,提升创新思维,我们京信未来定会在5G时代继续引领通信潮流。
第二篇:浅议执行力之根本(推荐)
浅议卓越执行力之根本
--关于能动执行力的思考
作者:黄洋
执行力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人类自从有群体活动开始,执行力问题就存在。没有执行力,任何伟大的设想都无法成为现实!
纵观各种社会组织,我们不难发现,军队的执行力是最强的,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执行力更有口皆碑。这是为什么呢?从普遍性上讲,均因了管理严格、赏罚分明等等;而从特殊性上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又与其他军队有所不同,他们的执行是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这也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能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从失败走向胜利与辉煌的主要原因之一。1935年5月,经过浴血奋战的中央红军到达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畔。大渡河两岸绝壁耸立,下边波涛汹涌。70年前,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就是在此险境陷入清军包围而全军覆灭。蒋介石也梦想让红军步石达开后尘。他命令四川军阀严防死守,同时调大军包围过来。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央军委、毛泽东果断决定红军一部强渡大渡河,一部北上夺取泸定桥。5月24日,红军先头部队占领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厂并寻得一只小船。25日,红1团1营2连17名勇士,由连长熊尚林率领,乘木船开始强渡。战士们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和大渡河的急流骇浪,勇猛冲锋,一鼓作气强渡成功并占领了滩头阵地。由于缺乏船只,红军决定留一部在安顺场渡河,其余部队和渡过河的部队夹河而进,直取泸定桥。29日,红军突击队冒着敌人的炮火,攀铁索越过泸定桥,攻占桥头堡,占领泸定城。接着,大部队顺利通过了铁桥。到6月2日,红军终于全部渡过了天险大渡河。
后来,毛泽东曾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来形容这次惊心动魄的战斗。这个战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执行者不强调任何客观原因,而是主动地、想方设法地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解决问题,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这便是卓越执行力之根本所在,即执行者的能动性。
基于对解放军这个伟大组织的亲身经历,以及多年研究,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解放军的卓越执行力就来源于其成员的能动性。因此,我在2005年就提出了“能动执行力”的概念。
一、什么是能动执行力
所谓能动执行力,就是主动积极、想方设法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主动积极,另一个是想方设法。这两个词就是“能动”的具
体表现。能动的主要含义就在于主动积极、自觉自愿,而非被动和强迫;想方设法,而非等待观望。
如果一个组织的成员都有这种执行力,何愁组织的目标不能实现呢?
二、能动执行力是最为卓越的执行力
执行力是一个系统,是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综合能力。检验执行力强与弱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这个组织或个人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情况。
一个组织或个人,在正确的战略目标的指导下,能够高效率地完成任务,说明他的执行力就强,反之则弱。能动执行力之所以是卓越的执行力,就是因为它能够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体会,如果某件事情不是我们自己愿意去做的,而是因为某种外在的压力不得不去做时,所表现出来的热情肯定是不高的,事情也很难做好。对此,我个人便有深切的体会。
有一天晚上,已经快11点了,我一个朋友打电话来叫我去他那打扑克。白天忙了一天,到这个时候确实有点疲惫,想休息了,心里很不愿意去。可是,他是我的好朋友,平时由于都忙,也很少来往。他偶尔叫我去打打牌,不去又过意不去,于是我就去了。可是,我总是心不在焉,不是出错牌,就是发呆。结果怎么样?输得一塌糊涂。不谦虚地说,我的牌技其实并不算差,可那天却打得很烂。原因就不言喻了--不想打,缺乏能动性。
辩证唯物论有一个观点:叫做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执行也是一样,真正有效的执行源于内在的动因,单凭外力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就应该从“心”开始,把握人性的特点,从源头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能动执行力的基本构成从以上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能动执行力的基本构成就是:
第一、源于内心的自觉自愿;
第二、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高效率;
第四、真正实现目标。
这四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了能动执行力的有机整体。自觉自愿是基础,实现目标是结果,主动性与创造性、高效率是途径。没有自觉自愿,就不可能主动地、创造性地、高效率地去完成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而仅凭自觉自愿也是无法
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还必须要有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有高效率。
四、能动执行力的形成如何才能形成能动执行力呢?我们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与实践中可以找到答案。第一、坚定信念—革命终将成功
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实际上是信仰问题。
所谓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是信仰者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
信念,是指人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个性倾向。信念极端的内在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学术观等方面的信仰,而信念极端的外在表现为坚定不移的行为志向上。也可以说,信念是对信仰的一种坚持。
事实与实验表明,人其实主要是活在精神世界里的。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有无信仰是不一样的。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小很多;没信仰的组织,会失去发展的动力,无法凝聚人心,也很难实现组织的目标。
卓越源于信仰。红军在长征的时候,面对强大的敌人能够无所畏惧;面对雪山、草地等困难能够毅然去克服,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有信仰,有坚定的信念。有一位老红军战士是这样说的,我们爬了一座雪山又一座雪山,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爬得过去,但我们都相信:“革命终将成功”!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中,如董存瑞、黄继光等千千万万个英雄舍生忘死、英勇献身的事实也证明了信仰与信念的重要作用。
加得纳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曾当过医生的他竭力反对把实情告诉癌症患者。他认为美国死于癌症的病人,75%是被吓死的。加得纳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死囚躺在床上并告诉他将执行死刑,然后用手术刀的刀背在他的手腕上划了一下,接着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水龙头打开,让它往床下的一容器里滴水,伴随着由快到慢的滴水节奏,结果那个毫发无损的死囚却昏死了过去。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精神的力量。
为此,能动执行力形成的基础应是解决信仰问题。从企业来讲,就是要确立共同的愿景。有了广大员工都认可的愿景,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员工为之奋斗的自觉性,从而能动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第二、坚强组织—领导的责任:出主意,用干部
军中有句俚语,叫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说明,领导者对于提升组织执行力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为什么企业中相类似的部门,在人员、设备等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有的部门绩效好,而有的部门绩效就差呢?我们只要稍做分析就会发现:其主要原因是部门领导者的能力不同。这也充分证明了领导者的重要作用。
毛泽东指出,领导者的主要责任有两个,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出主意就是想办法、做决策;用干部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健全与优化组织,二是选对与用好人才。
作为领导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正确的决策将带来积极的成果,错误的决策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没有正确的决策,组织的执行也将是盲目的。
健全与优化组织,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是发挥组织效率的基本措施。“支部建在连上”是人民军队早在“三湾改编”时建立起来的一项组织制度,这一制度有效地保证了部队的纯洁性与统一性,使部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
用人问题是任何领导者都不能不重视的问题。人用对了,事情也就做好了;人用错了,事与愿违甚至带来不良后果。台湾的宏碁集团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90年代初,宏碁集团总裁施振荣先生曾经从美国一些世界级企业中聘请了几位高级经理集体进入宏碁集团担任要职。宏碁集团把他们的这一行动命名为“空降兵计划”。可是,最终的结果是计划失败,集团的经营管理出现了很多的困难。
综上所述,从组织上讲,提升执行力的要旨就在于强结构、用对人。
第三、以练为战—拉得动、打得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有效执行必须具备执行所需要的技能,否则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电视剧《亮剑》当中有这么一个片断,团长李云龙到训练场视察训练情况,发现战士们练刺杀时只是机械地“突刺--刺,杀”。他马上叫停说道:“只练基本动作不行,基本动作练得再好,到了实战中就不是那么回事。要一对一、一对二地练刺杀,这样才能提高实战经验„„”于是,战士们按照李团长的要求开始了“真刀真枪”的对抗训练,有的战士在训练中头都打破了。李云龙对一营长说:“告诉战士们,不要怕受伤,伤几根筋骨没关系,总比在战场上丢了性命强。”
从这个片断我们可以看出,解放军在训练时是以实战的要求出发的,也只有从实战的需要出发才能真正地掌握克敌制胜的本领。
企业执行力的提升同样要考虑到生产的实践、市场的需要与风险,只有让员工掌握了应对的本领,才能有效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或在市场中的拼杀不会败下阵来。
第四、从严治军—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人们了解与熟悉解放军,可以说是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开始的。解放军之所以能够成为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与她有铁的纪律是分不开的,这也是这支部队能够保持高度集中统一,具备卓越执行力、战斗力而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原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纪律性是企业执行力提升的重要保证。企业要做到“令行禁止”,关键也在于“从严治军”。
“从严治军”的主要方法,就是要抓好“三严”:
一是要严在细节上,只有关注细节才能养成良好的遵章守纪习惯;
二是要严在赏罚分明上,只有功是功、过是过,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使纪律得到自觉的执行;
三是要严在坚持上,今天紧明天松是不可能保证纪律的严肃性的。
第五、崇尚荣誉--保持高昂的士气
高昂的士气是军队打胜仗的重要因素,所谓“夫战,勇气也”就是这个意思。企业员工如果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士气低落”,是不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激励是一种发挥员工积极与创造性的有效手段,是团队能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创造佳绩的“催化剂”。
奖励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解放军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对官兵的奖励,不仅有明确规定,而且在实践中予以落实。现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律条令》对奖励问题是这样规定的:
“第十五条 对获得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奖励的个人,分别授予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奖章。对获得荣誉称号奖励的个人,由军区以及其他相当等级的单位批准的,授予二级英雄模范勋章;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的,授予一级英雄模范勋章。
对获得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奖励的单位颁发奖状;对获得荣誉称号奖励的单位授予奖旗。
第十六条 对获得三等功以上奖励的义务兵,可以提前晋衔;对获得二等功以上奖励或者3次三等功奖励的士官,可以增加军衔级别工资档次;对获得二等功奖励或者3次三等功奖励的军官、文职干部,可以增加职务(专业技术等级)工资档次;对获得一等功以上奖励的军官,可以提前晋衔或者增加职务(专业技术等级)工资档次;对获得一等功以上奖励的文职干部,可以提前晋文职干部级别或者增加职务(专业技术等级)工资档次。
提前晋衔适用于列兵和上校以下军官(不得超过其职务等级的最高编制军衔);提前晋文职干部级别适用于四级以下的文职干部(不得超过其职务等级规定的最高级别);增加军衔级
别工资档次适用于低于本军衔级别工资最高档次的各级士官;增加职务(专业技术等级)工资档次适用于各级低于最高档次的军官、文职干部。提前晋衔、晋文职干部级别、增加工资档次,通常分别只晋一衔、晋一级、增加一档。”
这些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了对官兵的激励。解放军发展的事实证明,通过对官兵的奖励不仅能够激发官兵杀敌立功的荣誉感,而且能够有效地鼓舞官兵对敌斗争的士气。
当然,激励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如目标激励、信任激励、鞭策激励等等,只要用得好就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我认为,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不仅要在制度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在非物质激励的方法上下功夫,尤其是面对80后、90后员工。由于这些员工的经历与所受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不同,对他们进行激励的方法就要有所适应与创新。
总之,能动执行力是一种自动自发的执行力,它的形成并非是一挥而就的,是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和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实现。
“事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三篇:精细化管理:企业效益之根本
精细化管理:企业效益之根本
人人都知道管理可以出效益,无论在国有企业还是在其他类型企业里最终的主要矛盾仍集中在管理的精细化,只有靠精细化的管理才能真正出效益。传统的老企业,由于体制的原因,其管理一般都是松懈和粗放的,而这一点恰恰是导致企业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
集团公司把精细化管理写入了公司的发展战略纲要,精细化
管理作为我们公司实施发展战略的措施之一,可见其在各项管理工作中的地位。所谓管理的精细化,就是将管理的对象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使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而不是打统仗。
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是:精确定位,精益求精,细化目标,细化考核。“精确定位”是指对每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只能职责都要规范清晰、有机衔接;“精益求精”是要求对待工作标准高、要求严,做到尽善尽美;“细化目标”是指以任务进行层层分解,指标落实到人;“细化考核”是指考核时,做到定量准确,考核及时,奖惩兑现。精细化管理的宗旨是:彻底杜绝浪费,永远追求效率。核心和灵魂是:持续改进,不断创新,追求永无止境。
一、认识精细化管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精细化
精细化首先是一种意识,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文化”)。精细化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今天精细化了,并不代表明天就不需要精细化了。精细化永无止境,追求卓越。其次,精细化应该是在现有规范化的程序、环节、部位上的行为或状态等向更精准和细致的方向发展,精细化后形成的标准或规定又成为更高层次的规范,也就是说精细化和规范化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循环递进式发展或形成的。企业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与精细化相对应的就是马虎化,只求“差不多”、“大概”。“马虎文化”是“精细文化”的敌人。精细化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无处不在,具体到企业中表现为:管理精细化、质量精细化、服务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物流精细化、营销精细化、业务流程精细化、宣传广告精细化、企业文化精细化等等。
二、认识了什么是精细化以后就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我们认为其细分有三个概念:第一个概念强调的是全面管理,管理要体现在各个方面,无论是资产、财务,还是成本、动力,都要体现精细化。企业的人才管理,也存在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要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使得人力资源最大化、最优化;第二个是全员管理的概念,精细应体现在每个职工的日常工作中去,并依靠全体职工的参与来组织、实施企业的活动,其中涉及到岗位职能的定量、复合、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工作效果的最佳化;第三个强调的是过程管理的概念“精细”两个字体现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疏忽,应该做到环环紧扣、道道把关,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细节管理,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细节管理功力高低的竞争。
传统煤炭企业固有的思维模式是:求稳怕变,大而化之,得过且过,重近期漠视长远,重实际而轻视理想,这种思维模式是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最大障碍。目前大部分领导干部职工都能恪守贯彻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但对于长期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不讲效益、疏于管理、工作穷于应付、得过且过的粗放管理变化的客观环境。有的人认为如果推行精细化管理,无疑是自己给自己套紧箍咒,自讨苦吃。加上精细化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经验不足,难免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这更增加了他们对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作用的怀疑,对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的前途信心不足。
三、为什么要实施精细化管理
目前,我们在人、财、物、工序、时间、信息资源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浪费现象,人浮于事,用非所长,有人没事干;工时安排不合理,无效劳动,做无用功;低效占有财物,不计算成本,不考虑投入产出比,系统设备闲置;工作衔接不合理,系统运转不畅,人员作风疲沓,工作拖拉,任务落实不到位;收集到的大量信息没能进行有效的处理,信息的价值没能真正挖掘出来,等等。我们要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零浪费,高效率,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设备、系统高效率地运转,员工快节奏地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在竞争日益激励的今天,满足现状就意味着落后,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地创新,但唯一不变的我们认为惟有精细化的管理。在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中,我们把精细化管理的侧重点放在了安全生产、质量管理、经营运作管理、人才管理等几个方面,坚持“业务工作求精求实、制度措施求全求细、标准要求求严求高”的工作理念,切实加强精细化管
第四篇:质量发展根本特性
质量发展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2012年2月,我国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这是国务院继1996年颁布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后,再次出台的质量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纲要》 贯彻了科学发展的思想,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把质量问题列入了国家战略性高度,然而质量的发展既离不开有效的法治建设和监督管理,也离不开企业和产业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因此,我认为质量发展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一、质量发展的他律性
显然,法治建设和监督管理是对质量发展的一种客观外在的规范和要求;同时,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制度以及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等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对质量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从这一角度看,质量发展具有他律性。
首先,从政策法规角度看,从强化法治、落实责任方面入手,立足当前,综合施策。2007年至今,国家出台了相当数量的质量相关条例、细则、办法,包括进出口商品方面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等,通过法律制度规范进出口商品的安全和质量。近年来我国愈加重视质量的发展,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2000年修正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中可以看出,我国在发展的道路上充分领会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国家法律制度不仅从全方面的角度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而且从人民的生活各个方面进行了质量的法律规范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进出口乳品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办法》、《进口棉花检验监督管理办法》、《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以及《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等,这些法规制度从各个方面规范人民的生活,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法律的保障,同时也从法律上约束着产业和企业的产品质量,促进其稳定有序的发展,保障我国经济迅速稳定增长。质量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企业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我国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复兴的保障之一,因此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质量工作。
其次,从经济角度看,随着全球化脚步的加快,我国经济面对着极其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长期的艰巨任务。科技的日新月异,全球产业分工和市场需求结构明显变化,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标准、人才、资源、市场竞争激烈,与此同时,我国工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实现经济稳步持续快速的发展需要坚实的质量为基础,经济的发展靠我国的人民、我国的企业和产业,因此,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和产品的质量提出了要求。企业认识到质量的发展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2014年1月23日在其《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
新版中指出,根据IMF的预测数据,2013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最高的仍为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中国位居第二。而为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国务院明确了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强调要保持就业的基本稳定,稳定市场预期,激发市场活力,推进改革等措施,国家实施这一系列经济措施,提高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而企业要发展,必须提高产品的质量。例如在奶制品、在儿童用品等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更高,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产业和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企业发展,质量是根本,努力塑造“中国制造”的正面形象。面对新国际形势、挑战,坚持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国,是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
最后,从文化角度看,我国营造了质量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从国内和国际发展看,质量水平的提高却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而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使我国的质量发展具有了中国特色,符合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随着国务院颁布实施《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以来,全民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发展的社会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我国的企业和产业的质量观念有所进步,对于主要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也大有提高。从文化环境上为企业质量发展塑造了良好的氛围,不仅是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都得到明显的提升。这是我国目前质量发展的良好发展方向。深入开展的全国“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质量活动,深入企业、机关等普及质量知识,大量的宣传、教育以及舆论监督对于提高我国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国际社会对于产品质量的需求对质量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国从质量考核、质量管理、品牌培育等方面严格要求我们的产业和企业,做出中国驰名商标和品牌。
二、质量发展的自律性
质量发展既离不开有效的法治建设和监督管理,也离不开企业和产业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而企业和产业自身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即企业和产业自身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及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怎样”的意识,表明它是主体意识对客观关系的一种把握,即只有当企业或产业意识到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到这种关系“应该怎样”的时候,才能自觉按照各种社会的规范和要求来处理这些关系,实现质量提高。从这一角度看,质量发展又具有自律性。《纲要》在工作体制、质量评价考核体系上强调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这是《纲要》第一次明确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实施质量安全“一票否决”;在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上,强制退出“不能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质量安全和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取缔“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这不仅为政府部门科学监管提供了有力抓手,更是为企业增加了质量是企业生命的“紧箍咒”。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责任,质量发展不仅是外部的力量,更主要是企业本身的重视和以身作则。
首先,企业重视自身的质量文化。质量文化是企业有意识地培养起来的一种文化形式,是在结合企业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总结出来的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质量文化对于质量的发展至关重要,日本索尼公司有一条质量文化意识培育信条:“保持国际竞争力,抓全员质量意识”。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没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无法正确把握质量发展。我国很多优秀企业也创建了以人为本的质量文化,如青岛海尔集团坚
持:以人为本,通过各项内部管理制度来完善质量文化建设;坚持以质量第一的方针等,创造了底蕴丰厚的质量文化,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信誉、竞争力和应变力。据有关材料报道,我国产品的抽样合格率一直徘徊在75%左右,市场抽查合格率更低,每年因不良产品造成的损失达2000亿元以上,比唐山大地震的经济损失高出60多倍。造成这种巨大损失的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的质量观,企业缺乏正确的质量文化,缺乏组织和管理。因此,加强企业管理层以及员工的群体质量观念和质量意识是正确质量文化的基础,为质量发展中企业自律性培养的关键。
其次,企业积极推进符合自身发展的质量管理。质量的范围贯穿于产品生产、消费和服务的整个过程,每个环节的质量都做到安全保障不仅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制约,还需要企业自身的质量管理的严格监督制度和自觉。质量发展,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生根、巩固和发展。因此,企业要积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等国际标准,强化质量技术基础,建立健全质量体系。企业管理者自身加强学习和导入先进的经营理念,明确质量标准、要求,同时,企业要有自身企业的严格质量责任制,将质量考核与个人利益挂钩,实施质量否决权,使员工参与企业管理、质量监督,形成拥有积极、有特色的质量管理的企业。
最后,营造质量第一的竞争环境。目前,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我国产品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名优产品不断涌现,单产品质量问题仍相当严重,不容忽视。因此,国家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倡导质量第一理念的同时,各行业、生产领域的企业自身都要有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良性竞争意识,形成“关心质量、诚实守信、追求卓越、创造完美、服务社会”以及“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的社会企业风尚。
三、质量发展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以质求生,以质求胜,质量是一个企业蓬勃发展永恒不变的主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法治建设和监督管理的客观外在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需要企业自身的觉醒,即质量发展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是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当前的社会是质量社会,企业在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广阔市场的时候,只有坚持质量发展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才能脱颖而出。
首先,质量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企业员工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程度的体现;质量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的法规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企业和产业进行约束,还需要企业自身质量发展的觉悟。《纲要》指出“以人为本,安全为先,诚信守法,务实基础,创新驱动,以质取胜”这24字工作方针,政策指明方向,需要企业落实到实践中。正确的政策导向与认真贯彻执行结合才能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全面提高我国的质量发展与管理水平。其次,《纲要》指出的发展目标涉及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质量基础的多个方面。制定了到2015年的目标,以定量为主的短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的目标以定性表述为主的长期发展目标。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质量发展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宏观和微观的共同发展,既利用质量发展的国家指导、监督力量,同时强化企业质量发展的主体作用;优化质量发展环境与创新质量发展机制结合;提高国家企业产品在国际上的整体质量形象与提升质量发展中各企业自身员工素质与产品质量结合。最后,质量发展坚持精益求精、出类拔萃的质量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
量法”第四条指出“生产者、销售者依照本法规定承担产品质量责任”,是从法制角度对产品质量责任进行了规划,也给了企业一个警醒,不论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还是从企业自身发展前景看,都应提高产品质量,加强组织领导和落实配套政策,生产、制造符合人的发展需求的产品,这是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质量发展纲要2014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加强重点领域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优胜劣汰的质量发展市场机制;完善质量升级的配套措施;强化质量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要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强化质量检验考核、推动完善质量发展体系,以政策为导向,同时企业自我约束,认真贯彻落实,坚持质量发展的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我国质量总体水平,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五篇: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根本
以加强党的建设为根本,突出党的领导地位,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党建工作要选准激活与“三农”工作及其它一切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从根本上解决党建工作和其它工作“两层皮”问题。党员教育联实际,组织活动联工作,党员发展联成绩,提拨干部联政绩。主要体现为“五抓”和“五项推进”:一是抓班子,提高村级组织“三力”。配强配硬村级班子,端正导向,选贤任能,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管理机制,真正把觉悟高、作风正、能力强的党员选到村级领导的岗位上来,切实配齐配强村级支部班子,确保基层组织坚强有力。二是抓学习,做好思想武装工作。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做到学习时间、内容和质量“三个保证”。要通过学习,使党员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思想智力的支持。三是抓队伍,把基层党员队伍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好,以市委组织部发展党员三年工程为指导,注重把握新党员发展质量,打破村级班子界限、框架,重点发展35岁以下青年农民党员,通过广泛引导、重点培养、积极发展、严格把关,做好预备党员的培养工作,使村级党员队伍实现年轻化、知识化、能者化,更加赋有朝气和开拓精神,以保证基层党组织血液新鲜,后继有人。四是抓服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积极鼓励倡导镇村党员领导干部面向基层、面向实际、面向群众,最大限度地缩小与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距离、感情距离和工作距离,推行“零距离”的工作服务接触,努力为群众想实事、办实事、干好事,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合协。五
是抓活动,保证活动效果。按照市委要求积极落实好、开展好各项党建活动,强化领导、重点推进、分类指导、形成合力,以实实在在的活动效果完善自我、树立形象、促进发展、造福于民。六是抓落实,进一步建全科学完整配套的工作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考核责任制,坚持把责任分解到位,责任考核到位,责任追究到位。通过实行目标管理,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明确应担负的任务,做到胸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工作有内容,最大程度上激发广大党员的工作热情和活力,从根本上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五项推进:一是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行动实、效果好。二是抓住关键,严格纪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深度、得民心。三是加速精神文明建设步伐,在治散、治乱、治差上下功夫,推进精神文明成果上档次、上台阶。四是加强民主法制管理进程,建立制约监督机制,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五是组宣监、青妇武齐头并进,推进党建工作整体创一流、争上游。
同志们,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进程,是形势所逼,发展所需,群众所盼。只有在新的征程中始终保持快速发展,赢得主动,才能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不负重任,奋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一定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一定要恪尽职守,凝心聚力,以更大的气魄和更实的态度,共同开创我镇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