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好农村基层组织职责定位,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抓好农村基层组织职责定位
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中共长春市委常委、榆树市委书记李伟
我们榆树市是个农业大市。实现榆树经济跨越式发展,重中之重是推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冲击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如何把党的工作植根到经济工作中去、牢牢把握党推动农村跨越式发展的政治主导权和经济主动权,是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应当认真思考、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主动应对“入世”挑战,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转变领导方式和服务方式,立足“党建富民、党建育民”,从抓好自身职责定位入手,以全新的理念和姿态,着力强化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切实加速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进程。
第一,要锐意创新思维,把职责定位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上。
传统农业结构不优、效益不高,是困扰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破解这个难题,必须在进一步解放基层班子和基层干部思想,提高他们对新形势下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要意义的认识,引导他们摆脱“官主位”和小农意识束缚,增强责任意识,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观念,提高抓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1999年起,我市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全市性的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这项活动不仅促成了全市“四业突破”等项发展战略的实施,使经济走出低谷,实现了稳定增长,而且有力推动了农村产 1
业结构调整,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经济实力增强在不少地方见到成效。比如五棵树镇实施“公司加农户”龙头带动战略,把“三篇文章”做大到“六大支柱产业”,使全镇农户80%以上从事养牛、造洒、加工豆制品、生产建筑材料、种植精细蔬菜和精品粮食作物,95%以上都有致富项目,农民人均收入稳定在4200元以上。财政收入稳定在2000万元以上。实践表明,深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思维和工作思路,是确保基层党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恪尽职责、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根本途径。
第二、要坚持眼光向外,把职责定位在发展农村劳务经济上。
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把农村经济融入市场大循环。近年来,我市不少乡镇依托本地优势,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努力强化对外流通,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对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那些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经济条件落后的乡镇,产品打不出去、招商引资困难、群众致富渠道不宽,剩余劳动力难以安置,农民增收滞缓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从去年起我市光明乡党委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出一条组织农民输出劳务,去都市“种田”、去他乡“收获”的发展新路。他们在广泛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采取反反复复动员输出,定向培训指导输出、健全网络组织输出、干部领队服务输出、转土地鼓励输出、维权解困保护输出等项措施,共输出劳务1200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55%。共实现劳务收入3600万元,使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人均储蓄额达840元。光明乡的实践表明,发展劳务经济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
2要在继续抓好招商引资、扩大对外经济联系的同时,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推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紧紧抓在手上,以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把农民劳务输出由无序的自发行为变成有序的组织行为,当好农民闯市场的领路者、服务者和保护神,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共同促进跨越式发展。
第三、立足凝聚优势,把职责定位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上。
目前,我国农业仍以分散的家庭经营为主体。很难适应经济大循环和市场大竞争。因此,推进跨越式发展迫切要求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围绕聚合生产和资源优势、提高规模效益、实现产业化经营、增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把一家一户的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我市弓棚镇为了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去年推出了组建农机股份合作社和牧业股份合作社两项举措,使农民实现了生产资料的联合、劳动技术的联合、产销服务的联合,不仅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而且实现了农业规模种植和生猪产业化经营,解决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仅以生猪生产为例,合作社成立后接连与国内几家大型肉类加工企业建立了销售联系,农民不再担心行情如何,掀起了一场新的“养猪贩猪热”。现在,养猪户发展到2500户,养猪总量达26万头,生猪经纪人队伍壮大到300人,每天向外运销生猪2000头。还带动了饲料加工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应当说,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各级党的基层组织责无旁贷。如果基层党组织都能象弓棚镇那样,立足应对入世挑战,通过领办、支持党员干部和群众创办专业协会、产业合作社等各类劳动组合和产销服
3务实体,那么我们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就会得到有效提高,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就会拥有雄厚的实力和基础保证。
第四,要着力攻坚克难,把职责定位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上
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需要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当前,在农村一些地方,村级债务难化解、农民负担难减轻等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成为影响稳定的消极因素。事实上,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基层组织如何对待问题、怎样解决问题。如果我们的基层组织都有攻坚克难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都能拿出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硬性措施,那么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比如,解决村级债务问题,我市刘家镇是个经济条件落后的大镇,共有村级债务640多万元,去年一年全部化解。为什么这个镇能做到一些条件较好的乡镇做不到的事情?关键是那里的党组织攻坚决心大,克难措施硬,清欠化债、转帐顶债、发包土地和“四荒”还债等等招数都使了。因此,基层党组织在解决农村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把对组织负责、对群众负责、对工作和事业负责统一起来,勇于面对和克服困难,善于发掘自身的潜力,做到不推不拖、不等不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好了,人心顺了,人心稳了,万众一心推进跨越发展的良好局面才能真正形成。
第五,要做到以人为本,把职责定位在培育各类经济能人上
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人才是最可宝贵的。近年来,我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开发战略,取得了可喜
4成果,一批有作为、有影响的经济能人迅速成长。其中,陈云莲成为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全国十大农村优秀人才,李晓侠成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妇女“双学双比”标兵,何国庆成为省十大杰出青年、优秀共产党员和长春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这些经济能人,在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带动、示范、辐射作用。然而,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的是,“人才断层”问题在一些乡村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各级基层组织要增强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继续在抓好能人培养工作上加大力度,确保经济跨越式发展拥有雄厚的人才支持。
第二篇:着力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
着力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
中共黄梅县委书记、黄梅县人民政府县长余建堂
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在民营,支撑在民营,潜力在民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必须促进思想大解放、认识大提升、环境大优化、全民大创业,推动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全民创业,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泉源充分涌流
发展民营经济,重在推进全民创业。一是解放思想,弘扬创业精神。要强化劳动立身、创业发家的思想,让劳动成为幸福的起点、创业成为财富的源泉。克服“守土恋家”情结,树立敢闯敢试的理念。克服“小富即安”思想,树立做强做大的理念。二是加强引导,培育多元主体。要支持事业单位干部分流创业,开辟农民创业基地,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农村经纪人,推动农村党员干部、农村大学生和广大农民创业。要引导企业家“二次创业”,推动科技人员自主创业。要加强对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以创业带动就业。要以“青春创业行动”推动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创业。要多举办妇女创业培训班,引导妇女创业。三是拓展空间,创设实践载体。学习借鉴温州等地的做法,把该放的放开,把该给的给足,对企业放权到位,对群众放手到家。根据黄梅区域和产业特点,确定自己的创业方向,不拘形式、不分类型、不限规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全力支持创业者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鼓励、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深
度参与“沿江临港产业带,中国禅文化旅游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环湖生态农业休闲区”开放开发。
二、打造政策高地,着力突破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民营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提供最大便利、开辟最大空间、创造最大舞台,努力打造推进全民创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高地。一是优化金融服务。做大做强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吸引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民营企业参股。强化担保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加快信用社改革步伐,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微型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积极探索产业集群融资、产业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完善财税政策。逐年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企业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和发展对外贸易等。放宽登记条件,对城乡劳动者申请个体工商户登记可免费核发营业执照,实行“零费用登记”。对初始创业者,按照“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的原则,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和办法。对由个体工商户新转成的私营企业,可实行税收定额征收的办法;对处于创业阶段,暂不具备查账征收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也可实行定额或定率征税。三是提供用地保障。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土地规模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向种田大户和经营能手集中。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工业园区聚集,优先保障民营工业项目用地。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开发建设,支持创业者盘活闲置厂
房、撤并的中小学校等存量建设用地场所。四是强化用工支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鼓励各类人才到民营企业就业。按照“用好现有的、培养不走的、引进急需的、重奖有功的”思路,培养和激励一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技术、管理人才。整合职业培训资源,开展“职校出菜单,企业出订单、个人选单、政府买单”的“四单”式培训,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强化就业信息服务,继续开展“春风行动”,让更多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
三、营造环境优势,增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必须牢固树立“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的观念,积极营造政府支持、社会尊重、部门服务、法制保障的创业环境。一是营造“崇尚创业”的人文环境。充分利用新闻传媒,采取多种形式,把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规定、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宣传到千家万户,达到人人知晓。及时总结宣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先进典型。每年评比表彰“创业标兵”,大力开展“弘扬创业文化,兴起创业热潮”主题教育,组织创业报告团巡回宣讲。举办创业成果展、创业竞赛,将创业行动搬上舞台、引向民间、播撒大地,让创业成为人民群众的新价值、新风尚、新实践。二是优化“支持创业”的政务环境。全面实行企业化服务,全面改进干部作风,整合部门审批流程,加大联合审批力度,全面优化“一站式”服务、“一表制”审批、“一费制”收费、一次性办结的运行机制。开展“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全民创业”活动,使他们成为全民创业的推动者、支持者和服务者。推行服务全民创业公开
承诺制度,对违诺单位及其负责人进行严格问责。继续完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议政风行风的工作机制,坚决杜绝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现象。三是打造“安全创业”的法制环境。大力推进执法队伍作风整训,重点监管和整治执法队伍的中间执行层,着力解决办事过程中的“中梗阻”、“底板结”问题。重拳打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三乱”行为,依法查处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房地产交易等“三违”行为,深入查办一批典型案件。深入开展社会治安“严打整治”行动,对侵扰创业者正常经营的地方恶势力,从重从快从严坚决打击,切实让创业者放心创业、放胆发展。四是形成“公平创业”的市场环境。继续深入开展 “六市场一行业”整治工作,强化商品质量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资格和行为。严厉打击经济领域中的各类欺诈、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侵犯企业知识产权、坑害投资者、恶意拖欠及逃废债务和走私、骗汇、骗税等违法行为,保护依法经营、公平竞争,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第三篇: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在新的起点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安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迅速融入武汉城市圈的重要战略支点的基础和支撑。
一、以时不我待、争先进位精神为起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关键在良好的精神状态,较高的目标追求,清晰的发展思路,扎实的推进措施。要树立雄心壮志,提升“精神区位”,清醒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差距潜力,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创先争优的责任感紧迫感扎实工作,奋发有为,力争有几个乡镇进入全省百强,努力实现镇域居民收入增长和镇域经济发展同步。
从发展成效看,镇域经济已成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基础,镇域工业园区建设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发展潜力看,镇域经济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市镇域经济近几年虽有了长足发展,但整体实力还有待增强,工业化、产业化程度不够高,部分乡镇镇域经济发展缺主导产业、龙头项目、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优秀企业家的情况比较突出,产业层次依然偏低,外向度不高。镇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招商引资,内生动力显得不足,创业氛围不够浓厚,发展环境有待优化,人才结构性矛盾有待改善,资源约束、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从发展条件看,镇域经济已具备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进入“十二五”时期,我们面临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等有利条件。我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镇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大为改观,一
1些乡镇具有较好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较好;交通、电力、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镇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目前我市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大多数乡镇路网建设比较完善,部分乡镇处在高速公路网的辐射中;城镇化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发展空间拓宽;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的发展,都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以壮大规模、调整结构为重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
发展。
镇域经济是跨越式发展的难点,也是增长点和突破口。强化
工业主导作用,加快推进镇域新型工业化。推进工业先行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围绕当地产业基础、特色、优势,培育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培植壮大主导产业,坚持以优势产业、龙头企业、优质品牌为核心,加快形成本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精心培育、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增强其引领带动能力。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坚持以项目建设吸引资金,以招商引资促进项目建设,高效优质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强化园区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原则,把城郊经济圈和主导产业集聚等乡镇作为重点,明确专业化功能定位,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建镇域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增强工业园区承载功能、辐射功能、支撑功能。坚持产业优先,把产业兴镇作为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坚持规划先行,优先支持城郊乡镇、中心镇、特色镇发展,推进城镇交通、通讯、信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
强化民营经济主体作用,培植活跃市场主体。发展最大的问
题依然是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抓镇域经济主要是抓民营经济发
展。要坚持镇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资源和要素,打破一切限制发展的陈规陋习和条条框框,积极促进创业创新,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主体集中,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要素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充分发展的局面。认真贯彻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及促进创业创新的政策,激活民间资本,推动全民创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信用担保、市场开拓、技术创新、培训咨询、专项资金等支持力度,引导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促进市场主体大发展、大提高。
强化开放先导作用,提高镇域经济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内
对外开放,主动迎接挑战。破除一切不利于发展的政策和习惯,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吸引各类投资者到镇域投资创业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思路,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园区招商等多种模式。推进“走出去”战略,推动镇域优势企业开拓省内外市场。
强化企业家引领作用,培育镇域经济发展领头人。大量事实
表明,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一个地方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靠企业家的创业带动。要真心诚意帮助企业家解决实际问题,宽容善待企业家,努力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推动企业管理升级。加强镇域人才建设,制订落实倾斜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到镇域经济主战场创业服务。
三、以改善环境、优化服务为着力点加快推进镇域经济跨越
式发展。
着力破解镇域经济发展难题。目前我市镇域经济发展中反映
较多的是用地紧张和融资困难等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拓宽思路,调整结构,坚持规划为先,搞好土地整理,整合资源,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搞好开发再利用,通过迁村腾地、“腾笼换鸟”等形式挖掘潜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集约用地,提高产业层次,实现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根据信贷政策及时调整信贷资金投向,把更多资金投向骨干企业和有实力、潜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好企业、好项目、好产品吸引信贷投资;搭建信用平台,健全担保体系,创新融资模式,千方百计缓解镇域经济发展融资难题。
着力改善镇域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转变职能,真抓实干,着力为市场主体搞好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狠抓投资调度,跟踪推进项目落实,协调解决问题。推进镇域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减少、下放、调整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对必要的行政许可和审批项目少收费或不收费,提高工作效率,推进工作落实。要进一步完善镇域经济评价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不仅要考核经济发展,也要考核社会建设和民生改善,不仅要考核乡镇,也要考核相关部门,激励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着力提升服务镇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坚持依法行政,简化办事程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围绕镇域经济发展目标和重点难点问题,制订支持政策,落实解决办法。要切实落实镇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市直管财政体制。从理顺市、镇关系入手,解决好镇域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问题。要总结借鉴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加大对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支持镇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召开镇域经济工作会议,组织参观考察学习活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实施三大战略推进龙游经济跨越式发展
实施三大战略推进龙游经济跨越式发展
龙游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黄利荣
龙游作为全省25个欠发达县之一,要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提前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应立足实施三大战略(工业立县、旅游名县、开放兴县),三管齐下着力推进龙游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实施“工业立县”战略,推进工业化进程。
强化招商引资。紧紧围绕“建立运作网络、构筑招商平台、创新工作方式”工作重点,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注重引进与现有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规模企业,通过产业的对接和产业链的拉长,形成龙游的产业特色和产业竞争力。要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完善驻外招商制度,通过以商招商,动员外地企业到龙游落户。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面广、量大、成本低的优势,采取组团外出、参加各种农博会、中介招商、代理招商等形式,拓展招商新领域。
加快工业立县步伐。按照“大开放、大发展、大手笔、大气魄”的要求,突出县工业开发区的龙头地位,坚持以招商引资为中心、以规划建设为重点,以优化服务为基础,着力形成合力扶园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投入机制,坚持按照“谁收费、谁投资”的原则,搞好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重视工业园区的软环境建设,在“现场办公+全程代理”运作机制基础上,推行“简化、集中、代理、放松、让利”服务,探索无费区的操作思路,提高办事效率,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加大科技投入。着力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面向市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着力抓好农产品加工和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规划,重点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加工和基地建设,实行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经营。
二、实施“旅游名县”战略,促进旅游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普。充分发挥龙游旅游资源优势,以建设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发展以三区(龙游石窟核心旅游区、浙西大竹海生态休闲旅游区、龙游生态文化游览区)、两线(龙北文化旅游线、龙南生态旅游线)、一中心(龙游县城文化旅游中心和客源接待中心)为格局的文化旅游业。二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按照构筑生态型文化旅游城市目标,坚持在城市规划中做足文章,发掘文化特色,将山水风光融入城市,把城市当作一个景区来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
三、实施“开放兴县”战略,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狠抓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环节,切实把全程代理制落到实处;发挥大工业服务体系作用。当前,龙游县已建立了以全民招商工作体系、工业园区建设体系、重点技改和重点项目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产业培育服务体系为重点内容的工业服务体系。下一步关键是形成合力,抓好落实;抓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对确定的重点项目,明确责任,落实分工,并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检查和考核工作,确保各个项目按照责任制要求如期竣工。
要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现代化,着力培育和做大做强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大扶贫开展力度。锁定扶贫开发目标,大力加强科技扶贫。建立和健全科技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运作机制,组织农技骨干到贫困村建立科技示范片、示范点,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体的技术水平和就业能力。同时,要动员全社会扶贫。继续实行县、机关部门挂钩联系扶贫,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医疗单位、中小学校等,都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为贫困村、贫困户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第五篇:做大文化产业推进跨越式发展
做大文化产业 推进跨越式发展
肖旭明
2011年第6期 ——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和全国先进自治州,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恩施州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近几年来,文化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是,由于基础差,开发起步晚,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恩施州巴楚文化交融,民族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距今200万年左右的最古老的人类——“建始直立人”以及古代巴人的发源地,有土司皇城、抗战时期临时省会等历史遗址,自治州首府——恩施市被列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民族文化绚丽多彩,以哭嫁、跳丧、摆手舞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独具特色,是列为世界25首经典民歌之一《龙船调》的故乡,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艺术之乡;红色文化弥足珍贵,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有叶挺将军囚居地、红三军政治部旧址等革命遗址。
文化开发初见成效。近年来,恩施州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文件,文化不断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文化精品不断涌现。以“五个一工程”项目建设为龙头,推出一批具有恩施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民族文化精品。电影《沉默的远山》、大型歌舞《比兹卡》、地方戏曲《西兰卡普》、民族歌曲《巴山谣》等众多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来凤《土家摆手舞》获得全国广场舞“群星奖”,“土苗兄妹”、巴东“土家撒叶尔嗬组合”先后获得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原生态组金奖,歌舞《山乡春来早》走进央视2009年春晚。二是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利川“龙船调民歌节”和恩施“土家女儿会”、来凤“土家摆手节”、巴东“三峡纤夫节”等“一歌三节”为代表的旅游节庆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丰富了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内涵。利川腾龙洞景区大型歌舞《夷水利川》历经三次改造,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展示恩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三是文化产业逐步壮大。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全州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民间职业剧团5个,歌舞等娱乐场所136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出宝石花竹筷、西兰卡普织锦、土家绣花鞋等一批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旅游工艺产品。积极推动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恩施报业集团组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湖北民族歌舞团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湖北民族歌舞团代表中国艺术团赴巴基斯坦进行为期10天的文化交流活动,受到巴基斯坦总统、总理及三军参谋长等政要的亲切接见,赢得巴基斯坦各界一致赞誉。
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较好,势头良好。但是,与全国、全省发展差距较大。一是文化体制改革不够。体制机制不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还没有彻底分开,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乡镇综合改革后配套管理没有跟上,基层文化干部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文化精品少,特别是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文化品牌还不多。三是文化市场发育不够。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规模小、实力弱。全州现有文化企业不足1000家,文化产业发展与先进市的差距较大。综合分析,我州民族文化产业整体上处于起步、培育和探索的初级阶段。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既不能超越特定阶段,提不切实际的目标,又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发挥资源优势,抢抓历史机遇,走出一条符合恩施实际的发展新路子,推进跨越式发展,使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妥善处理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妥善处理广泛借鉴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在恩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还是一个全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自我探索,积累经验,又要增强开放意识,拓宽发展视野。把世界的拿到恩施来,把恩施的拿到世界去。向国内外发达地区学习,把他们的先进经验与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既融入现代理念,又彰显民族特色,在更大的空间,以更高的标准,谋划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路,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妥善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对传承的扬弃。没有创新,传承就难以延续;不注重传承,创新就失去了根基。要以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目标,加大民族文化保护抢救、开发利用和传承力度。一方面,以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为抓手,挖掘、整理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和现代传播手段,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永久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要体现时代要求,推陈出新,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更多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紧密融合、相得益彰的文化产品。
妥善处理产业升级与突出特色的关系。针对我州文化产业“软、小、散”的状况,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把产业结构升级与突出民族特色统一起来,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个性特色,增强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制定政策,引导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积聚文化要素,整合文化资源,培植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由数量型向素质提升型转变。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改变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低的状况,促进可持续发展。
妥善处理内部搞活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把文化产业放在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坚持“引进来”,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问题。坚持“走出去”,发挥开放的“倒逼”作用,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认真总结推广湖北省民族歌舞团到巴基斯坦等地演出的经验。大胆“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分工合作,有效宣传推介恩施,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妥善处理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统一起来,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加大文化资源的抢救和保护力度,建立文化资源永续利用保护机制和法规体系,把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在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三、积极探索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恩施文化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国家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支持恩施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和湖北武陵山试验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我们要抢抓机遇,抓住关键,着力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植市场主体。以湖北省民族歌舞团为龙头,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培养一批更具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抓好文化招商,吸引外来资本;鼓励全民创业,激活民间投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形成多方投入、共同发展的局面。重点培育广电传媒、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网络信息、体育休闲等文化企业,组建州广播影视集团、恩施日报报业集团、恩施新世纪电影院线集团、恩施印务集团,扩大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扶持培育民间文化传人成为文化产业“专业大户”,在继承民间艺术绝活中开发文化产品,成为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引导和支持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寨、乡镇作为文化产品生产“专业村镇”走向市场,带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办好民俗节庆活动,让文化与旅游融合。巩固发展“一歌三节”等旅游文化节会品牌。以腾龙洞、大峡谷、神农溪、坪坝营、龙船水乡、仙佛寺等旅游景点为基础平台,以正在建设的“恩施旅游港”、“中国女儿城”、“中华茶城”、“三峡纤夫文化旅游公园”等旅游文化项目为延伸载体,整合节会资源,创意发展以“女儿会”、“龙船调”、“摆手节”、“纤夫节”为重点的民俗节会,挖掘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发展商业会展,延伸旅游链条,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扩大旅游文化的经济社会效应。传承传统工艺,继承开发土家织锦、刺绣、竹编、藤编、石雕等民间工艺产品,加强“民族特色购物街区”建设,发展旅游文化商品。打造民族饮食品牌,发展民族餐饮业。加快特色民居建设,构织旅游文化“风景线”,促进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
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着眼于我州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文化艺术创意,打造一批彰显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文化旅游示范县(市)、旅游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组建“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演艺集团”,发展有品位、有特色、大众化的歌舞娱乐节目。打造民族歌舞精品,借助国内外巡演,展示推介民族文化。大力推广宣传《直尕思得》、《比兹卡》、《撒叶尔嗬》、《土家女儿会》、《黄四姐》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民族文化演艺节目。依托清江流域,策划山水实景演出《神话恩施》;依托重点旅游景点,建设民族歌舞演艺场所,打造摆手舞、堂戏、撒叶儿嗬、傩戏等具有土苗风情的商业演艺队伍。加大影视作品创作力度,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推出《大水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电影作品,打出恩施文化名片。
完善文化市场,引导文化消费。科学把握文化市场消费的新趋势,拓展群众文化消费新途径,引导文化消费朝健康时尚的轨道发展。坚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发展文化产品专业市场;繁荣中介机构,发展文化服务市场;积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发展文化要素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文化投资者到恩施创业发展。■
(作者系中共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