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充分发挥国税职能 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充分发挥国税职能 促进某地跨越式发展
2007年,**国税局围绕“管理提高年”这条主线,推进依法治税,深化税收改革,强化科学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为**经济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8年,县委县政府提出“跨越式大发展”的工作思路,作为国税部门,联系工作实际,要解放思想,树立赶超意思,拓宽发展思路,为**的跨越式发展提高可靠的经济支撑。
一、坚持依法征收,确保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增长。一是结合我县经济和税源实际,全面客观地分析今年的收入形势。既要看到有利条件,也要看到减收和不确定因素;既要克服畏难情绪,也不能掉以轻心。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全体国税人员组织收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国税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增长,宏观税负逐步提高。二要始终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不动摇,要特别关注当期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三要在坚持过去一系列行之有效方法的基础上,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不断创新组织收入的措施和办法。通过开展税收弹性分析、税负分析、税源分析和税收关联分析,尽可能掌握每个行业、每个纳税人的税源情况。逐步拓展重点税源的监控范围,准确把握税源现状和变化趋势,增强组织收入的预见性,进一步提高申报质量,促进组织收入开展。
二、推进依法治税,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依法治税是我们的基石。我们要以严格、规范、文明的执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要严格税收执法。正确处理依法征税与支持经济发展、依法征税与完成税收计划、依法征税与纳税服务的关系,做到依法治税、依法征管;二是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站以及其他新闻媒体,以党政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青少年为重点,面向全社会、全系统广泛开展税法宣传教育。坚持日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正面典型宣传与重点案例曝光相结合,组织好全国第17个“税收宣传月”活动,进一步扩大税法宣传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三、强化税源管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工作的基础,是决定税收征管水平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一要大力夯实管理基础。最大限度地获取真实、完整的税源信息,建设分税种、分行业的税源监控体系。全面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认真落实户籍管理办法,及时掌握纳税人户籍变动情况,重点加强对新办和重点税源的管理。同时加强个体工商户的税收管理。二要进一步深化纳税评估工作。细化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采取内外结合、账实结合、纵横结合、谈检结合、评查结合“五结合”的方法做好纳税评估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有效途径。三要切实加强税种管理。抓好增值税“一机多票”系统的推行和车辆税收“一条龙”管理、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以及涉外税收管理等措施的强化落实。四是切实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力争向上级争取办公楼建设项目,同时充分利用部门优势,大力开展招商活动。
四、狠抓效能建设,全面打造强有力、负责任、文明的国税机关。以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为出发点,加强国税机关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效能。一要推进政务公开。对内,以人、财、物管理等群众关注的问题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公开力度,扩大公开范围,保障群众的监督权、知情权和参与权。对外,大力推进办税公开,制定公开的标准和程序,规范公开的范围和内容,进一步增强国税工作的透明度。二要规范内部管理。改进管理方式,优化工作流程,健全岗责体系,推进内部行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建设节约型机关。三要改进工作作风。以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机关管理、狠抓考核奖惩为抓手,切实解决机关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机关行为,强化监督检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我局今年工作实现争强进位目标。
五、加强教育培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税干部队伍。国税人员是建设和谐国税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是事业兴衰的关键。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重点是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同时,加强现代经济、税收、财会、法律、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切实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促进国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二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抓好干部教育、监督和廉洁自律工作,进一步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大力纠正损害纳税人利益的不正之风,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两权”监督制约机制,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自觉抵制各种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打造一支廉洁奉公的国税队伍。
六、提高服务水平,开拓纳税服务的崭新局面。服务性政府是新形式下的必然要求,纳税服务更是今年全省国税工作的主题,也是全面构建和谐国税的重要载体。全县国税系统要以构建优质高效纳税服务体系为目标,把纳税服务作为进一步强化税收管理、推进依法治税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国税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税收管理的各环节。通过六个方面的措施优化纳税服务。一是要创新服务理念,牢固树立纳税服务义务观、文明观、人文观。纳税服务是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征纳和谐的基础;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公正执法就是最好的纳税服务。通过积极引导和大力倡导依法、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使征税人与纳税人之间平等相待、融洽相处。二是要规范办税服务流程,减少办税环节,明确岗位服务目标和人员职责标准,细化量化服务要求、服务时限、工作责任等,要求办税人员做到“三清”:咨询一口清、办税一站清、手续一窗清。三是要采取开展问卷调查活动、设立意见信箱、公布热线电话等形式,广泛征求纳税人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纳税人的实际需求,丰富纳税服务内涵。四是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对老、弱、病、残以及办税有特殊困难的纳税人实行无偿上门服务,对急需办理涉税事项的纳税人实行预约服务。五是要推进纳税服务手段多样化,简化申报方式等方式的管理,增强纳税服务能力,解决纳税人排长队申报纳税的状况。六是要加强税收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纳税辅导班、召开纳税人座谈会、上门送税法等活动,加强与纳税人政策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推进征纳关系的和谐。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各项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我县济济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将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局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牢固树立大局意识,狠抓工作落实,坚持依法治税,规范税收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加强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家税务局 二00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3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胡伟林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建设型财政时期,财政部门讲“快”多一些,支持的重点是见效快、对财政贡献大的行业和部门,但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关注不够,对区域发展差距的调控也偏弱。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工具,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切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着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一、大力支持 “两型社会”建设,重点推动节能减排
建立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更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各级财政要积极参与改革进程,努力推动改革实践,充分发挥试验区的先导作用。当前,要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的财税政策措施。比如,要结合国家投资政策,研究优化政府投资结构的措施,确定长株潭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和顺序;要从财政政策和资金方面研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引导长株潭地区产业的合理布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要从研究国土、环保、节能减排政策入手,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落实;要探索建立区域间的互动机制,同步推动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动节能减排,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政部门责无旁贷的工作任务。当前,要重点推进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城镇污水处理。全省目前只有21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仅为21%,远远低于全国平均40%的水平。未来三年,全省将投资建设113座污水处理厂。各级财政要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好项目规划和建设资金,确保尽快动工,顺利完成。二是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湘江由南向北纵跨八市,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40.3%,人口近4000万,占全省的59.1%,流域内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81.4%,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省政府《关于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强化资金投入和监管责任,确保湘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达到预期成效。三是全省造纸企业的污染整治。要像去年开展的洞庭湖治污行动一样,不断强化工作措施,扎扎实实抓好每一项工作,确保全省500家造纸企业的治理工作取得成功。四是淘汰落后产能。要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电力、钢铁、水泥、煤炭、造纸等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研究和完善关闭企业的配套政策措施;支持推广节能、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和示范工程;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实行“污染者付费”制度,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切实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大力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明确要求。所谓主体功能区建设,就是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体系,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要引导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在这方面,国外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比如斯图加特市是德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奔驰”、“保时捷”等世界名车的总部都在这里,但其30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仅开发了20%,其他都是森林和农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十分和谐,是德国绿色最多的城市之一;而我国的东莞市
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国土面积也开发了40%,如果再开发20%,就会成为一块水泥坪了。又如,日本人多地少,虽然高度发达,但其国土开发面积仅为8%,其中工业用地仅有1600平方公里;我国的工业用地至少有5万平方公里,是日本的30多倍,但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却和日本差不多。由此可见,我国的国土开发效益还十分低下,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发展差距。
近几年来,我省也大力实施了若干区域开发战略。比如2004年实施的湘西开发战略,2006年制定的“3+5”城市群发展战略,2007年提出的湘南大开发战略等。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区域发展战略实际上就是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积极探索,但也存在不少局限性,有必要按照新的形势任务要求进行全面论证和科学规划,以确保定位准确、不走弯路。比如湘西开发战略确实促进了湘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增加了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但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能耗偏大。2006年,湘西地区每万元GDP电耗1314千瓦时,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96%;二是污染较重。主要是矿产资源开发与加工都比较粗放,因此带来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结构趋同。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高科技、深加工、高附加值和出口型的项目较少,产业趋同、资源浪费较严重。如湘西自治州50个项目中就有4个肉类加工企业,怀化市仅市本级就有3个中医药产业项目。由此可见,在下一轮的湘西大开发中,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严格项目论证,探索建立产业项目的退出和递补机制,努力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路子,实现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的开发目标。
三、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农业生产
近段时期以来,CPI指数已成为经济生活中最热门的辞汇,特别是粮食已成为全世界最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些国家因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等甚至引发了骚乱,如海地总理下台,就是粮食涨价引发的。一些国际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全球主要粮食产品的价格已经上涨了80%,仅去年一年就上涨了40%,目前的大米价格是19年来最高的,小麦价格是28年来最高的。我国从去年以来,粮、油、肉、蛋、奶以及钢材等产品也都出现了持续的结构性价格上涨,特别是猪肉价格至今仍处于高位运行,给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努力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两大任务之一,其中促进粮油生产是防止粮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根本措施。
“粮猪安天下。”作为粮食和生猪生产大省,湖南在全国粮食和农产品安全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财政部门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粮食、生猪等农副产品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当前,要针对以下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为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完善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当好参谋,提供支撑。一是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问题。几年来,粮食直补和综合直补政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局限性也越来越大,激励效果在明显递减。首先,补贴是按农业税计税面积进行的,因此如果种了非农业税计税面积的田土,就难以得到补贴;其次,补贴不分早中晚稻都是一个标准,不利于防止“双改单”,影响粮食增产增收;第三,由于土地流转,现在许多实际种田的农民并不是第二轮的土地承包户。由此可见,改进目前这种以计税土地为基础的普惠式的补贴方式,让补贴真正落实到种粮农民头上,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防止土地抛荒,促进粮食生产,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二是产粮大县奖励问题。对粮食生产大县予以奖励,有效缓解了基层财政困难,全国的财政困难县由三年前的791个下降为去年的27个,但在促进粮食生产方面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必要予以适当调整,比如存量资金继续用于缓解地方财力,增量部分则专项用于促进现代粮食产业发展,并与粮食生产、油料生产等挂钩,从而促进粮食生产,实现政策初衷。三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政策问题。要通过建立一个科学、公开、透明的粮食收储机制,既促进粮食的多销、快销,又确
保这部分粮食的安全。四是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问题。目前农村保险实行的都是灾害性补偿保险,可以考虑采取国际上的一些做法,对产粮大户进行某种收益性保险,确保其在受灾或粮食价格剧烈变化时也能获得稳定的合理收益。
四、着力创新投资管理体制,加快交通事业发展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交通运输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2006年7月,省政府连续下发了两个关于交通建设的文件(湘政发[2006]20号、湘政发[2006]32号),推动了全省交通事业的发展。但目前我省的建设任务依然非常艰巨。一是通车里程少,公路密度低。2007年末,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765公里,只相当于河南省的38.06%、全国的3.33%,同时农村公路的乡镇通达率、通村率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排位均比较靠后。二是资金缺口大,资金筹集难。根据最新统计,“十一五”期间,我省交通建设需完成投资2245亿元,资金缺口近700亿元,筹资压力非常大。三是贷款额度大,资金偿还难。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达500多亿元,在不新增贷款额的前提下,到2010年,年均还贷额为60多亿元,每年还贷缺口达20多亿元,还本付息压力极为沉重。
我省交通建设的滞后状况,除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关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投资管理体制不顺,特别是事权不清,责任不明,导致地方从事交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建设压力主要集中到了省级。因此,要加快全省交通事业发展步伐,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交通事业的决策和部署,进一步创新我省交通投资管理的体制机制。一是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重点强化市州和县市区政府在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中的主体责任,确保投入和管理到位。二是积极开展交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下放人财物,明确责权利,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三是大力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广泛应用招商引资、资产证券化、BOT等方式筹措交通建设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打破资金瓶颈,突出市场主体地位,降低政府投资风险,推动交通事业快速发展。(作者系湖南省财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第三篇:充分发挥工商职能 促进企业品牌发展
充分发挥工商职能 促进企业品牌发展
盐城市盐都工商行政管理局
近年来,省、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实施商标战略会议,省、市政府主要领导及省、市局领导分别作了重点指示,充分说明政府高度重视商标发展和品牌培育工作,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部署这项工作。作为一名负责商标管理的工商干部更是职无旁贷,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职能,积极做好贯彻落实。现就本人在品牌管理师培训班中学习的内容并结合盐都全面推进商标发展战略和品牌培育的工作谈一点个人看法。
一、发挥职能优势,积极指导企业创牌
目前,盐都区拥有省著名商标21件、市知名商标56件、境外注册商标58件。虽然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境外注册商标总数均列全市之首,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全市已经拥有11件驰名商标的情况下,盐都区的驰名商标数竟然为空白,这也充分说明盐都区的商标发展战略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五个不”:一是商标意识相对不强;二是分布结构整体不优;三是自主创新还显不足;四是高端品牌总数不多;五是行业发展态势不平衡。因此,盐都商标战略实施的发展空间还很大,为进一步推动本辖区实施商标战略,工商部门还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宣传、深入发动。注册商标和争创著名商标的主体是 企业。要使辖区商标工作有较大的发展,必须增强企业的商标意识和争创知、著名商标意识。为此,工商部门要切实抓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通过印发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利用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企业的法律意识和商标意识;二是确定一定数量的商标企业作为近几年我区争创知、著名商标重点培育对象,根据各个企业的不同特点和情况,指导正确使用、管理商标,帮助其制定企业商标发展战略,并鼓励企业通过质量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提高商标信誉和知名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将获得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的企业名单在《盐城晚报》和盐都政府网站上公示,提高这些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可以调动了其他企业创牌的积极性。
2、上门服务,加强指导。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对每一个申报江苏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的企业,都要明确专人跟踪指导服务,并上门为申报企业辅导有关表格的填写、资料收集、统一材料的格式和装订,可提高申报材料的规范性。江苏盐电阀门有限公司是盐都区一家规模较大的阀门生产企业,该公司虽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一直从事阀门的对外加工,都是替外国企业加工,国内销售很少。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的外贸业务受到很大影响,销售大幅下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多次登门服务,指导帮助其申报江苏省著名商标,旨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其产品在国市场的知名度,扩大国内市场。同时,我们还积极向其宣传企业创牌的重要性,特别是树立国际品牌的重大意义。使该公司终于认识到品牌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在美国、巴西等51个国家、地区申请了商标国际注册。
3、紧扣标准,提高得分。目前,省著名商标认定的标准很高,为了尽可能增加申报企业的得分,要认真研究有关认定标准和认定办法,结合各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可能提高得分。江苏宝华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在市场上发现有一经营户冒用其公司的名义和商标销售电线电缆,我局得到信息后立即帮助其打假,立案查处,并将有关调查处理的文书复制件提供给该公司,附在著名商标申报材料中,为该公司的认定增加了得分。另外,我局还了解到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去年也有一起被严重侵权的问题,市公安局经检支队一举查处了城北一个制售假冒该公司商标的农药窝点,还追究了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帮助该企业到公安部门收集有关资料,为该公司的认定增加了得分。
4、积极协调,促进沟通。目前省著名商标的认定标准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严。2011年全市能获得认定的可能只有12件左右,而我局一下子就申报了5件,全部获得认定是根本不可能的,为了尽可能增加获得认定的数量,要积极与市局协调,主动请有关领导到我区各申报企业中指导,加强领导对企业的了解,也可以促进互相之间的理解和沟通。省局商标处的领导来盐城检查工作时,我局还专门请省局领导与江苏闳业机械有限公司、江苏宝华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盐城利民农化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座谈交流,使省局领导们加深了对几家企业的印象。
二、围绕职能工作,打造品牌发展氛围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区委、区政府明确要求,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品牌战略是以商标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为主要环节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战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工商部门是商标注册和品牌培育的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围绕工作职能,积极营造品牌发展氛围。
1、审时度势,抢抓机遇。随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商标已经由最初的识别标志发展成为各类生产要素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工具,商标战略也由最初的企业经营战略发展成为重要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把实施商标战略、发展品牌经济作为全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组织实施。几年来全区商标战略实践充分证明,实施品牌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建设品牌强省的迫切需要,是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必须进一步深化和提高认识,始终把品牌战略实施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抓机遇,加大力度,不断推向深入。
2、深度融合,密切衔接。商标战略是品牌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和引领作用,必须充分依托各类经济发展政策才能得到有效推进。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商标战略与品牌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等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商标战略与其他经济发展战 略相融合,与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等相衔接,主动围绕中心工作,形成了以品牌经济发展为目标的良好互动,有力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目前,全区经济改革与发展正向纵深推进,品牌强区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商标战略与各项工作深层次融合,为培育更多的品牌和品牌群体做出新的贡献。
3、因地制宜,把握特色。品牌培育离不开经济发展实际,离不开企业发展的自我需求。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支持把握盐都有经济发展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因势而动,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的原则,以品牌自主化、高端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为目标,全面提升商标工作的组织化水平,积极构建商标战略实施的政策平台、工作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创了全方位和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在商标战略实施工作中,我们注重分类指导,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商标培育。同时,注重把我区产业集群特色转化为品牌价值优势,通过品牌培育基地建设,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品牌的集聚,在实践中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盐都特色的商标战略实施之路。目前,盐都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新的使命、新的任务要求我们工商部门必须坚持全方位实施商标战略,在推进中把握特色,争取品牌建设更大的成就。
第四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努力促进环保事业发展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努力促进环保事业发展
环境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伟业。财政部门作为政府配置资源、调控经济的一个综合职能部门,支持促进环保事业发展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大有可为。“十五”期间,我们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不断加大投入,努力完善政策,较好地促进了我省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十五”期间省财政支持环保事业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
“十五”期间,随着“三化”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我省环境保护任务日益繁重。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厅按照“加大力度、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和“分清政府和企业责任,多渠道筹集资金,多种措施支持”的原则,从资金、政策等方面逐步构建财政支持环保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积极筹措资金,加大了环保投入力度。向上,我们力求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业绩赢得中央财政对我省环保事业的支持。“十五”期间,共争取中央退耕还林粮食补助资金50.90亿元,生态效益林补偿资金7.45亿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集约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城市垃圾污水处理、环境治理及环保专项补助等资金10亿元。自身,努力调整支出结构,在安排本级财力时重点向环保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2001-2005年,省财政共投入环保专项资金4.7亿元,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六市三区一江”为重点,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加大了对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等一批重点环保项目的投入;配套安排2100万元,专项用于全省生态效益林补偿。对外,我们始终把加强环保作为我省利用国外贷款的重点,已生效执行的项目有10个,贷款额3.3亿美元,主要用于湘江流域环境污染治理、长沙洁净水工程、株洲洁净煤工程、岳阳无污染造纸技术等环保重点项目。
(二)认真落实环保部门运转经费,确保公正执法。为了尽快扭转环保部门将排污费用作日常工作经费的问题,确保排污费真正用于污染治理,我们从收入和支出两个环节强化了管理。一方面,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配套出台了我省实施办法,积极推进排污费体制改革,严格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另一方面,通过召开全省财政环保联席会议、下发文件等措施,狠抓了各级环保部门的经费落实工作,各级财政安排的环保事业费稳步增加,为环保机构正常运转和公正执法提供了可靠的经费保障。2005年市、县两级财政安排的环保事业费为9961万元,比2004年增长27%;2006年达到1.23亿元,比2005年增长23.7%。2006年省财政增加省级环保部门经费800万元。
(三)强化财税政策约束作用,遏制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行为。一是向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单位和个人开征了排污费等收费项目,并全面推行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二是根据省人大颁布的《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出台和实施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备用金制度,明确规定在采矿权人没有破坏环境行为的前提下,备用金才予以退回。省本级于2005年5月1日正式启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的收存,目前,全省2400多个矿山,已有603个在办理延期登记、变更登记、新设立登记时缴存备用金,缴存总数达到2.05亿元,这对督促采矿权人增保护地质环境意识、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促进环保的财税政策。完善消费税政策,开征或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产品消费税税目和税率;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对高污染行业降低了出口退税税率或取消了出口退税政策。
二、努力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环保投入新机制
“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将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认真履行职责,积极探索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完善促进环保的财政政策措施,努力推进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环保投入新机制。
(一)着力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目前环境形势严峻,除受工业化加速发展等因素影响外,环境使用制度不合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我们将按照财政部的部署安排,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我省实际,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开展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一是进一步明确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使之成为我省污染物排放管理的基本原则。二是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探索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改变目前企业随意排污、不顾忌成本的状况。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把企业污染治理的责任落到实处,使企业生产成本完整地反映环境成本,对企业形成保护环境的内在压力。三是逐步推广排污权交易,使企业在利益驱动下,珍惜有限的排污权,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从减排中获利。
(二)进一步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力度
搞好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努力增加环保投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将把环保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一是切实保障环保部门的基本运转经费。按照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的“从2006年开始,环保机构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再从排污费中列支,排污费收入全部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的要求,继续采取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督促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将环保部门基本经费全部纳入一般财政预算,支持和配合环保部门妥善安置超编人员,严格控制人员规模,努力解决从排污费中安排经费的问题。二是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排污费的征收使用管理。依法组织排污费征收,严格排污费减免程序,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三
是切实加大对环保治理工作的财政投入。配合环保局、发改委等部门积极向中央申报环境治理项目,争取国家扩大对我省环保事业的投入;将省级环保专项治理资金在2005年40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递增1000万元,并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力争在“十一五”末省本级财政投入达到1亿元。今后,中央和省级财政性环保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环境污染专项防治、省政府确定的重点生态项目和污染治理项目等,同时按1:1比例对中央安排给我省的环境监测、执法能力建设资金进行配套,督促市(州)、县(市、区)财政也尽量安排配套资金,对配套资金落实较好的,省里在配置设备时将优先予以考虑。四是增加省财政对森林生态效益林的补偿面积,将省级生态效益林补偿范围由210万亩逐步扩大到500万亩,同时将中央森林生态效益林补偿增量资金的分配与省市两级生态效益林补偿规模挂钩。五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异作用,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方式,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国外资金,鼓励民间和金融等各方面资金投入环保事业,拓宽环保投入渠道,建立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投入机制。
(三)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措施
一是针对退耕还林工程部分已经到期,后续产业培育不尽理想等问题,研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将退耕还林工作经费与验收结果、后续产业培育等工作挂钩,努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二是运用政府采购手段体现环保导向。研究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制度以及认证产品政府首购和订购激励机制,改进政府采购评审方法,给予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优先待遇。三是进一步完善税费政策,引导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财政政策体系,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加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第五篇:充分发挥工会职能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充分发挥工会职能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xx联通分公司
公司工会作为企业联系员工的桥梁和纽带,在协调社会劳动关系和促进企业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在认真履行工会的基本职能,积极团结和动员广大员工投身到企业的生产发展中,与时俱进,才能在企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工会职能,努力营造和谐发展管理氛围
公司工会是员工的“娘家”,是员工权益的“代言人”,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就是公司工会最根本的职责。工会组织无论在任何时期,任何条件下,都要牢固树立员工利益无小事之观念,时刻把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重点,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发展氛围。主要表现在:
1、主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在公司管理方面要主动维护员工的参与权;在参政议政方面要主动维护员工的知情权;在安全生产方面要主动维护员工的生命权;在员工教育培训方面要主动维护员工的受教育权;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要主动维护员工的享受权。
2、解释保障公司利益。在主动维护员工正当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还要充分保障公司利益,这就要求公司工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企业与员工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使企业的决策、领导的意图能及时向员工宣教与落实,使员工能随时了解公司的方针、政策以及各类规章制度,并及时征集员工意见及建议反馈至公司决策层,使之决策更具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做到政令畅通、上下同欲,从而调动员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每位员工都善于思考,敢于进言。
3、公司工会作为工会组织,要做竭力推进民主管理的倡导者与维护者,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为天职。工作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提倡人性化、亲情化管理。要讲究工作方法,讲求管理艺术,要与人为善,交人交心。要多一些沟通,少一些积怨,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误会,积极为公司发展创造和谐发展环境。
4、公司工会要充分体现“顺民心、合民意”,工会主席、工会干事要经常深入基层,到员工中去,主动与他们沟通与交流,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调研、座谈、对话、恳谈等多种形式,创造机会,让员工说出想说而无机会说的话,让管理者听到想听而无机会听到的话,做到让员工有话能说,有话敢说,有话有地方说;不苦闷,不憋屈,不抑郁;从心里感受到工会组织是“娘家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大家庭中的一员,加强员工的责任感与荣誉感;让他们谈出心中全部设想,焕发出工作热情,发挥聪明才智,展现自我价值与魅力,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营造一个和平共处,平等协商,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切实保障民主管理的落实
企业要切实实行民主管理,就必须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民主管理机制。一要坚持实行员工代表大会制度,使公司的方针、政策、发展目标,能充分代表广大员工的意愿,并通过员工代表大会得以充分肯定与完善;二要实施民主评议制度,利用职代会对管理者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评议,既要评议领导班子的集体情况,也要评议领导成员个人表现;三要健全厂务公开制度,对单位的重大决策、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员工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等,都必须公开,使广大员工参与民主决策,行使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四要设立工会主席信箱,畅通员工渠道,广泛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单位与员工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三、持续开展送温暖活动,推进企业关系和谐
公司工会是企业联系员工的桥梁和纽带,持续抓好送温暖工程,就是把企业的关怀及时送到员工的心坎里,满足员工精神上的需要,从而加深员工对企业的感情,拉近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距离,推进企业-员工关系和谐。企业管理的对象是员工,要想协调好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员工的需求。为此,公司工会需要开展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慰问活动,以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比如针对员工工作压力大,身体素质下降的实际,可以每年为员工进行健康查体,满足员工的健康需求;及时慰问生病、住院、家庭困难的员工,把集体的温暖带给员工,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对新分配到企业的大学生,举行座谈会,对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给予关注,邀请“老”员工传授经验,满足新员工的归属需求;大力表彰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使员工学有方向,赶有目标,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职业规划需求。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
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除了依赖个体认知、动机、态度、能力、个体因素、领导、团体与组织行为之外,员工的心理卫生与保健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发挥,要有健康的心理作为前提条件。所以,创造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的工作与心理环境,是企业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公司工会应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寓心理调剂于员工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之中。
近几年来,xx公司工会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为营造和谐的公司人际关系,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达到身心和谐、促进企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够级比赛,文艺晚会,趣味运动会等,既缓解了员工工作压力,又加强了相互间的交流和友谊,促进了公司和谐发展。
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公司奏响和谐的旋律,将会为公司的发展和员工的成才注入活力,使公司的组织效能得到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积极营造和谐的公司氛围,促进管理者之间、员工之间的关系和谐,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公司的稳定、持续、快速发展是公司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公司工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依靠广大员工,通过畅通民主渠道,营造民主氛围,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乃公司工会之重举。而这些措施只有顺了民意、合了民心才能推进公司的和谐、健康发展,有了公司的发展才能保障员工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添柴火焰高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公司工会要积极做好“顺民心、合民意”的倡导者、先行者,以民主管理为强企之本,以民主管理为维权之源、和谐之魂。为此,得人心者,才是治企强者。实践证明,公司工会在工作中只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履行工会的基本职责,从员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多做稳人心,暖人心的实事,就一定能在构建和谐企业中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