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时间:2019-05-13 13:44: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典型案例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第一篇: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典型案例研究

新闻作者:管理员

新闻来源: 日期:2012-10-16

浏览次数: 1482

“把跨越式发展写在湖北发展的旗帜上”是省委省政府对“十二五”时期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湖北构建成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点是县域,难点在山区,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扎实推进湖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咨询委员和专家赴保康县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解剖保康县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之路,对推进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值得关注的“保康现象”

保康县是地处我省鄂西北荆山腹地的一个边远山区县,属国家级贫困县,总面积3225平方公里,总人口28.2万人。境内群峰竞举,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100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可谓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气候寒冷,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贫穷落后是长期困扰保康县人民的一大难题。至“十五”期末,全县生产总值仅14.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不足6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仅1937元,县域经济排名全省第73位,处于三类县(市)的落后地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贫困县,经过“十一五”短短的几年发展,发生了令人震撼的变化,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比2006年增长2.11倍;财政总收入由1.65亿元增加到7.5亿元,增长3.5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6787万元增加到4.15亿元,增长5.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00元,比2006年增加58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710元,比2006年增加2565元。2010年县域经济在全省排名从73位提升到40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位先进县”。

——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县所有行政村普遍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257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4亿元,有3个村集体年纯收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67.7%的村集体年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尧治河、堰垭、中坪、黄龙观村集体形成的固定资产分别达19亿元、1亿元、2亿元和3000万元。年上交税费分别达2.5亿元、1500万元、3500万元和1018万元,四个村上交税整占保康县财政财政总收入的41.36%。

——崛起一批山区特色村镇,民生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最为典型的尧治河、堰垭、中坪、黄龙观等村,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达15000元、8500元、8500元、8200元,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168元、2668元、2668元和2368元;宽阔的山区公路穿越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与重峦叠障变成了通途,告别了出门就爬坡,肩扛背驼的时代,一幢幢前庭后院的花园别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社区规划、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民享受了市民生活,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尧治河村还率先建起了村级福利院,中坪村为全体村民购买了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实现了全覆盖。社会治安良好,农民安居乐业,和谐稳定。

二、引爆“保康现象”的动力之源

咨询委员与专家一行在实地考察保康尧治河、黄龙观、堰亚、中坪、大坪几个行政村后,无不为其发展成就感到振奋,为其艰辛的创业之路感到震撼。专家们认为,这几个村依靠自身的力量比较完美地回答了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如何发展,怎样消灭贫富差距两个现实问题,甚至认为他们创造了中国城市化新的道路,即就地城市化。推动了农村向城市的和谐演变。人们不禁要问,在一个区位商不高,甚至可以说交通闭塞、生存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能让专家们发出如此的感叹,是什么魔力让这个享有国家级贫困山区县之称的农村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出人间奇迹?在深入的调研中,我们认为引爆“保康现象”的力量源于:

——思变图强的责任。穷是长期以来压在保康山区人民心头的巨大包袱,摘掉贫穷落后的帽子是保康山区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也是保康县委县政府及乡镇村各级基层组织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因此,思变图强成了保康县上下不懈的追求。他们从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入手,以培育基层党组织带着人,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强人、脱贫致富能手,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着力点,正确认识本地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客观现实状况,科学谋划山区农村脱贫致富、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在地下磷矿资源和高山水能资源富集的乡村,通过开发小水电,采掘磷矿石,逐步形成了水电和磷化工业为特色的现代工业。而在矿产资源匮乏的乡镇村,则充分发挥山区生态和高山气候优势,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形成种、养、加一条龙产业链,走出了一条依靠自身力量,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差别化发展的山区内生型经济发展之路。

——愚公移山的精神。山高路陡,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是山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与市场隔绝、因循守旧的小农意识和落后的自然经济是山区贫穷落后的“穷根子”。保康县广大干群,在强烈思变责任的驱动下,找准了祖祖辈辈穷困的根源。要致富,先修路。他们从心底发出脱贫致富的呐喊,下决心搬掉阻碍山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挖掉贫困山区的“穷根子”,造就通向小康社会的出路。他们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艰苦奋斗,契而不舍,谱写出了从贫困到富裕跨越式发展的壮丽诗篇。尧治河村过去是全县有名的“高寒极贫村”,在村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村书记孙开林带头自掏腰包并带动村民自觉“凑份子”买雷管炸药,肩挑背驼,辟山修路,硬是在大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上,啃出90余公里盘山公路和10余公里的穿山遂道。不仅打通了与外界联系的通道,而且也开辟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他们利用修通的盘山公路,进行资源开发,使村级经济象滚雪球一样,一步步做大。

——榜样的带动效应。保康县山区农村逐步改变了其落后贫困的面貌,进而转变为山区跨越式发展,走向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行列,其榜样的示范效应产生了巨大作用。一是以孙开林为代表的一批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一心一意谋发展,带领村民奔小康,开拓进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成为带领村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和主心骨,一批基层共产党员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激发了广大村民艰苦奋斗、克难奋进的激情,形成了人心思变、人心思干,致富奔小康的良好氛围。二是极贫村尧治河村的率先发展,脱贫致富,改变了贫穷落后的现状,使县内的各村镇有了学习的榜样,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激起了赶超的动力,从而步入你追我赶跨越式发展的轨道。原来马桥镇的堰垭与中坪、黄龙观等村都是保康县的贫困村,他们在“内学尧治河,外学美岭村”的口号下,几位率先致富的“矿老板”主动放弃了个人利益,担当起村脱贫致富的领头人,带领村民们共同走出了一条奔小康的致富道路。

——共同富裕的道路。保康县山区经济发展迅速或发展较好的地方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通过建立村级企业集团等新的农村经济组织,运用股份制等科学机制,将农户、农民组织起来,依靠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共同致富的道路。他们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的全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社会安定和谐,而且在较高的起点上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形成了功能较为完善,环境优美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与设施体系,农民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使偏僻乡村的村民在享有乡土清香的同时,享有城镇居民一样的繁华生活。

三、“保康现象”的启示与建议

保康现象告诉我们,边远山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并非上天注定不可改变,而改变山区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山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因地制宜确定科学的发展思路,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创新求变,开拓进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从保康现象,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有益的启示。

1、村镇经济是县域经济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目前,我省县域经济短腿,短就短在村镇经济发展薄弱。村级组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单元,村级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基本利益,蕴藏着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与空间。只有村镇经济发展壮大起来,县域经济才能真正壮大,只有每个村镇农民实现小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全面小康。保康县尧治河、堰垭、中坪、黄龙观等一批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对支撑保康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集体经济是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山区农村发展的自然条件差,个体走向市场的力量薄弱,解决山区农村的“三农”问题,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发挥群体的优势,建立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农村保障体系,带领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保康县村级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已在发展实践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山区经济发展的法宝。山区经济发展的困难大、基础差,基础设施落后,需要比条件好的地方付出更大的努力。没有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精神不行,没有契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决心和干劲以及蚂蚁啃骨头的壮志也不行,只有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脚踏实地,奋力前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保康尧治河等村的发展成效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精神。

4、党的基层组织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坚强核心。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不仅要思变图强,而且要深谋善断,引导广大村民正确认识本地自然条件和优势特色资源,确立合理的发展思路。基层党组织的领头人要乐于奉献,率先垂范,带领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广大村民的主心骨,脱贫致富的领路人。没有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就不可能把农民组织起来,带领农民从贫穷走向富裕。

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内生力量的作用,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山区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组织省直有关部门对我省山区县市、乡镇、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发掘一批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经济的先进典型,通过典型引路,进一步强化山区乃至全省村镇经济的发展,使之成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是召开一次全省山区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充分利用国家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战略实施的机遇,做好我省武陵山、大别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山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山区县市、村镇正确认识本地优势条件,扬长避短,确立正确的发展思路,推动山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以致富能人为带头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力度,使全省广大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山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核心。

四是加大对山区艰苦创业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在全省山区农村倡导一种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的昂扬向上精神。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志于山区经济发展事业的各类人才,到山区创业和支持山区经济发展,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山区经济的新路子。

五是积极探索符合山区特点的、有利于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基层经济组织形式,创新山区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制度,为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六是进一步整合强农惠农资金,加大对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为加速山区农村经济的裂变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第二篇:如何实现我镇经济跨越式发展

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努力实现全镇经济跨越式发展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走过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行为。快速发展不等于跨越式发展。落后者快速跟进,也不属于跨越。只有落后者跨过先行者的某个阶段才属跨越。跨越式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三个基本内涵:一是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性。跨越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整体跃升,既要有数量的赶超,又要着力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跨越式发展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是在结构调整基础上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跨越式发展不仅要看当前,更要讲后劲;不仅要看规模,更要讲质量;眼前有增长并不等于有后劲,规模大并不等于结构优,速度快并不一定代表质量高。快了不用刀子砍,慢了不用鞭子赶,跨越发展应当是数量、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二是创新的前提性。跨越式发展必须推进全面创新,谋求先发效应,在观念创新上先人一步,在体制创新上优人一着,在机制创新上高人一等,在科技创新上快人一拍,集中力量突破全面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方法,打破常规,求新求为。三是非均衡性。跨越发展是一个时间过程,要遵循客观规律,按照非均衡发展理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基础好、具备发展条件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突破,并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镇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们提出了今后三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结合三级工作会议精神和这次学习班的安排,我讲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如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这是我们讲了多年的一个老话题。之所以还要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处处感觉到,思想观念问题仍然制约着我们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发展的开关。在新形势下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首先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做到“四破四立”。

1、坚决破除“乡镇不能干大事,发展难有大作为”的狭隘观念,牢固树立“乡镇要有大作为”的强烈发展意识。华山镇可以建济南还没有的高尔夫球场、胶州市李哥庄镇能引进外资企业116家。我们通过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阔了眼界,亲耳聆听了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脚步声,切身感受到经济发达地区人们观念的巨变。通过学习讨论和实地参观,我们要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更开放的眼光审视自己,用更广阔的胸怀博采众长,真正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而形成以改革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和全新的理念求发展的共识。

2、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小农意识,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回顾过去,总结经验,发扬优势,增强必胜的信心和勇气非常必要;高瞻远瞩,放眼世界,横向比较,寻找和改进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尤为紧迫。对照经济发达地区的观念变革、管理模式、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我们应该猛醒直追,迎头赶上,坚决摒弃成绩不大年年有、步子不快年年走的自满意识,树立誓争一流的胆识和气魄,高起点、高标准地谋划发展。

3、破除等待观望、墨守成规的守旧观念,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济王路的拓宽改造、一中的扩建、明刁路的即将拓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机遇。任何犹豫徘徊、按部就班都将错失良机,任何头脑不清醒、措施不力都将贻误发展。当务之急就是千方百计抢抓市场,抢抓项目,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紧紧抓住多种机遇,乘势而上,奋勇争先,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赶,以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抢抓新机遇,开拓新局面。

4、破除夸夸其谈、坐而论道的形式主义,牢固树立强烈的实干意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新思路、新谋划才能落到实处。要紧紧围绕跨越式发展这一目标,恪守为民之责,深怀爱民之心,常行为民之举。坚决克服封闭守旧,不思进取的不良作风,自觉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决克服瞻前顾后、无所作为的不良作风,自觉做到艰苦奋斗,奋发有为;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不良作风,自觉做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二、如何抢抓机遇?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主题。要增强发展的危机感,激发创业的紧迫感,保持一种朝气和锐气。过去我们思维定势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最具震撼的感受是快进则生,中进则退,慢进则衰,不进则亡。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一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牢牢把握历史赋予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新一轮发展。抓住机遇就可以快速发展,超常规发展,跨越式发展。机遇是一笔战略资源,好机遇胜过一大堆计划。

1、抢住机遇贵在一个“抢”字。古人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说每天都有新气象,时时都有新变化。良好的机遇稍纵即失,稍有懈怠和疏忽,它就会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青岛的城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之所以几年时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在于他们抢抓了机遇。因此,我们要以以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机遇,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顽强的拼抢意识及时抓住机遇,破除畏难发愁、缺乏自信的思想,树立迎难而上、克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尤其是坚决革除那种按步就班、被动应付、推诿扯皮、反映迟钝的拖拉作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以抢抓新一轮发展机遇为契机,勇于“打头阵”,争坐“头班车”,在与先进地市的竞争与合作中,抢占新的“制高点”。

2、抢抓机遇须突出一个“敢”字。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敢为人先,不怕担风险,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精神力量。有的人在新的机遇到来时,总是瞻前顾后,等待观望,裹足不前,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也不动,惟恐越雷池半步。在精神状态上,萎靡不振,畏难发愁,甚至妄自菲薄,怨天尤人,缺乏攻坚克难的勇气,工作等安排,项目等上门,错失发展机遇。我们这次“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学习讨论活动的开展,就是要破除那种怕担风险、怕担责任、怕得罪人、怕遭非议、怕改革创新过程中出漏子的思想,树立敢闯敢冒、敢试敢干的创业精神,放开胆子,放开手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敢于追求一流目标,创造一流业绩,在新的机遇面前,为绣惠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大显身手。

3、抢抓机遇应立足一个“干”字。从前,有则“兄弟射雁”的故事,说的是兄弟两人一起去射雁,当一只大雁从空中飞过时,老大说射下来煮着吃,老二要拿回家蒸着吃,两人争来吵去,直到大雁飞远了,意见也没有统一起来,自然箭也没有射出去。空谈误国,清谈误邦,瞎谈误事。不干,再好的机遇也会在等待观望中丧失殆尽。因此,必须破除那种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和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思想,树立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和干大事、创大业、争一流的雄心壮志。要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百折不挠,不畏艰难,持之以恒,迎难而上,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立足当前,谋划长远,求真务实,不尚空谈,保持旺盛斗志,砥砺攻坚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第三篇:发展特色产业 壮大山区经济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服务山区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培育涵税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县域经济领域涌现出一大批重点税源企业,日益成为地方税源经济快速提升的重要源泉,为南江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基层税务机关,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经济税源建设,是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XX地税在壮大产业发展,服务山区经济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突出“一个重点”,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

XX是全国XX县、全国XX县、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又是中国XX之乡、XX之乡、XX之乡,有XX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XX国家地质公园和XX国家森林公园三个“国”字品牌。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林产品资源、矿产品资源和旅游资源为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近年来,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省委“两个加快”的总体要求,坚持以生产基地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XX万亩金银花核心示范片、XX5000亩马铃薯种薯基地、XX农产品高科技园区、XX产业园和以XX为主的林下养殖,因地制宜打造的特色农业,其增加值年均增长8.5%以上;以XX等骨干企业

为支撑的XX中小企业园区、XX产业园区和XX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年增长30%;加快景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提升配套设施,精品景点构建了以XX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为中心的山水休闲旅游产业,全年游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大幅增长。以此为契机,XX地税着眼于税收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寻找组织收入与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在认真履行税收财政职能、全面完成收入任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财力保障的同时,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坚持把“依法治税营造发展环境,优化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工作主线和根本任务,以“优化服务,提高效率”为切入点和工作重点,充分发挥税收调控经济、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大力扶持发展含税特色产业,为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有力促进了经济税收的协调增长,同步扩大了税收规模。截止8月底,我局共组织入库地方各项收入XX万元,占省局计划数XX万元的XX,较上年全年入库增收XX万元,提前XX完成全年收入计划。

二、立足“三个坚持”,充分发挥地税职能作用。

一是坚持依法治税,为经济发展提供公平、良好的税收环境,促进和保护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切实用足用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认真执行XX县受损严重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把促产增收、培源税源的主要精力放在向企业广泛宣传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调控取向发展生产、-2-

开展经营上;另一方面,准确把握政策界限,严防“跑、冒、滴、漏”,特别强化对农产品初加工免征企业所得税以及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应税行为的严格管控,确保发展环境的真正公平。

二是坚持跟踪服务,积极协调解决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点对点”的与企业、项目开展结对联络,紧密围绕地税管理工作特性服务社会民生。在与XX乡结对帮扶工作中,我局主动跟踪服务XX马铃薯种薯基地项目的经营管理状况,充分运用行业管理的信息优势,加强与劳动部门和技术培训学校的衔接,协调解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事宜;辅导合作社和农户依法进行财务核算,建立健全账簿凭证,以合法有效的凭证入帐;促进增强农户的农牧保险意识,协调保险机构与农户的联系。同时,针对农民反映临时占地青苗补偿的征税和开票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处理,维护了农户利益,划解了执法风险。确保项目建设推进到哪里,我们的协调服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是坚持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工作信息灵通、联系面广、政策熟悉的优势,准确提供政策、信息服务,积极配合开展招商引资,为党政领导的科学决策当好参谋。自2009年以来,每逢项目引进,在正式洽谈前,由税务机关向县委、政府提供一份《税收分析预测报告》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报告所反映的对相关政策的归纳和解释,可能带动哪些行业的发展,税收收入规模的增减,-3-

具体税种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程度等信息,都直接、客观的为领导的决策和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依据。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对税收的间接影响,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税收的直接影响,地税机关都有较大分量的话语权,不仅有利于涵养地方税源,培植新的税收增长点,更能充分发挥地税机关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和空间。

三、落实“四项措施”,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宣传,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充分利用机构分布在基层,人员集中在一线的优势,积极开展“税法知识进农家”活动,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急需的书籍及惠民税收政策宣传资料册主动送上门,组织园区管理骨干和基地农民工到税务所进行税收政策集中讲座,努力为有知识、有抱负的农民工创造创业条件,增强创业信心。

二是完善制度,推行优质服务方式。我们以落实“三个主动”--主动向纳税人打招呼、主动宣传税收政策、主动为纳税人排忧解难;叫响“三个声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保持“三种心态”--接待纳税人热心、解答问题耐心、接受意见虚心的“三个三”活动开展为契机,努力为纳税人提供“零距离、全天候、超时空”的优质服务。充分利用“12366”纳税服务热线、电视(报刊)专题(栏),以及地税内外网,对各项税收政策、办税服务流程及要求、以及纳税人关心的税收热难点问题进行广泛宣传,拓展宣传空间和纳税人了解税收政策的渠道。

三是规范行为,统一执法服务流程。以法律、法规和规章为依据,认真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把重点放到后续管理和对企业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和服务中。制定“咨询辅导-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后服务”紧密相连的纳税服务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严格实行“领导坐班制”,切实加强地税窗口建设。

四是公开政务,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坚持和完善公开办税制度,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行政效能责任追究制和“三问”责任制,对政策执行、税额核定、收费标准、违章处罚以及工作状态等事项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工作透明度,围绕服务大局,强化工作执行,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确保“三个必须”,促进产业经济持续发展。

在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县委、政府是领导核心和主导力量,地税部门必须结合税收工作特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才能有力保证中心任务持续增长,税务事业持续发展。

一是必须做好规范执法的管理员。基层税务机关和税务干部只有依法治税,规范执法,把优质服务与严格执法相结合,用足用好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把纳税人最关心的问题及时宣传到户,营造和谐税收环境,才能为企业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促进国家产业政策的贯彻执行,正确引导产业经济健康发展。

二是必须做好铺路搭桥的信息员。因管理性质所致,地税机

关的信息来源渠道广,税务人员政策接触面宽,在扶持企业发展工作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及时为纳税人传递沟通有价值的经济信息,主动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为企业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信息帮扶,增加企业效益。

三是必须做好献计献策的参谋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税收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地与县委、政府的大局工作搞好对接,做好税收政策的宣传解释,当好党政领导的参谋助手,对产业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充分发挥管理效益,确立地税地位,树立地税形象。

第四篇: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山区经济

建设生态农业发展山区经济

许 坚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北京 100035)

摘要陕西省陇县跃先村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笔者认为,其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建立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二是集约经营。

关键词生态农业集约经营山区

陕西省陇县跃先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它位于陕西省西陲的千山腹地,海拔124米,距县城约15公里。1991年统计,全村有40户,173人,88个劳力(其中男劳力只有39人),4550余亩土地,人均26.3亩,劳均约51.7亩。虽然人少地多,但土地是山地,质量低劣。1986年以前,跃先村以粮为纲,单抓粮食生产,经济落后,1986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28.8元,相当于当时全全县农民平均纯收入的76%。1986年12月,跃先村在西北农业大学刘荫武、李震钟等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生态农业试验。试验使跃先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228.8元增加到1990年的696.4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96元高出40.4%。1991年大旱,人畜长期缺水,跃先村的粮食产量仍远高于周围村庄,人均纯收入增加到719.4元,相当于1986年的3.19倍。目前,陇县正在全面推广跃先村的经验,陕西省、宝鸡市有关部门也在广泛宣传跃先村的事迹,约有20种报刊做过宣传报道。

跃先村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建立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二是集约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跃先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山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山区农业经济不应以粮食为主,应以林牧为主。可是1986年以前,跃先村的粮食作物面积相当大,林草面积却很小。由于人少地多手工劳动,迫使人们不得不广种薄收,实行粗放式经营。跃先村的粮食亩产,70年代仅62.9公斤,1986年也只有80.11公斤。广种薄收没有增加粮食总产,还限制了畜牧业发展。1986年以前,跃先村的畜牧业主要以牛、马、驴、骡等役用畜为主,猪、鸡甚少,奶畜几乎为空白。畜牧业除利用天然牧草和农作物秸杆外,很少得到优质人工牧草和精饲料补充。畜牧业在整个农业经济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畜牧业的作用只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动力和少量农家肥料,经济产值很低。

农业与工业不一样,工业可以实行两头在外的策略,从外地购进原材料,在当地加工之后,再销售到外地去。农业不行,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非常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跃先村的农业生产结构与当地自然条件不适应,是跃先村农业经济落后的主要根源。1987年开始的生态农业实验,以调整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为突破口,主要内容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林草面积,发展畜牧业,最终形成一个与当地自然条件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结构。1987年以来,跃先村逐步压缩粮食作物面积,从原来的1570亩压缩到1990年的1015亩,减少了35.3%;林地面积从1986年的1510亩扩大到1990年的2240亩,扩大了48.3%;苜蓿面积从1986年的312亩扩大到1990年的728亩,扩大了133.3%,另还发展了其他豆科牧草161亩。林地和人工草地面积扩大,提供了大量的饲草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跃先村的大牲畜由1986年的74头发展到1990年的137头,增长了87.1%;奶山羊从1986年的31只发展到1990年的268只,增长了764.5%。粮食、林业、牧业收入比例,从1986年的1:0.046:0.224变为1991年的1:0.085:0.408。经过几年的生态农业建设,跃先村形成了一个与当地自然条件基本适应的、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示意图如下:

生态农业是实现高经济效益和高生态效益的农业。就跃先村的自然条件来说,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既有较高的生态效益,也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符合生态农业的根本要求。苜蓿有利于培肥地力,种了三年苜蓿的地种粮即使两年不施肥,产量也不低。苜蓿还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据国外报道,苜蓿地的水土流

失量仅为同等条件下农闲地的2.5%。另外,种苜蓿的经济效益也远高于种粮,跃先村的土地生产力很弱,从前种粮,一般亩收入只有50元左右,很大一部分田块还上不了30元。改为种苜蓿,亩收入一般能上80元,经济效益高于种粮30—50元。跃先村户均退耕还草10亩,仅此一项,年收入户均增加300—500元。种树的生态效益远高于种粮,这不必说,经济效益也远高于种粮。据调查,在跃先村,一般一棵生长5年的树至少值2.5元;一棵生长10年的树至少值50元,平均每年长5元;一棵生长15年的树至少值150元,平均每年长10元;一棵生长20年的树至少值250元,平均每年长12.5元。按平均每年长10元计算,一亩地种上300——400棵树,一年就长3000——4000元,经济效益是种粮的10多倍。发展畜牧业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畜粪肥田上。畜牧业发展带来畜粪增多,大量的畜粪投到耕地上,根本改变了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太少、质量低劣的现状。发展畜牧业也给跃先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1年,跃先村有许多农户仅出售鲜奶一项,月收入就达200元以上。有个村民,仅出售育成牛和育成羊一项,收入就达2800元。在跃先村,种植业是靠天吃饭,种植业结构各家也差不多,因此,农户在种植业的收入没有多大差别。另外,跃先村几乎没有工商业,农户在工商业上也几乎没有收入差别。跃先村农户的收入差别主要表现在畜牧业上,畜牧业搞得好的家庭成了富裕户,畜牧业没有上去的家庭仍是贫困户。2 集约经营措施

跃先村在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把过去的粗放式经营转变为了集约化经营。

2.1 种植业的集约化经营措施

2.1.1改良土壤。一方面通过粮草轮作、生物养田等措施来培肥地力;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畜牧业积累大量农家肥来培肥地力。1991年全村农田平均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比1986年高出1倍。另外,在化肥施用上,改革过去单纯施用氮肥的作法,根据当地土壤缺磷的实际情况,增施磷肥配合使用,每亩增施25公斤磷肥,三年小麦累计增产105公斤,比不施磷肥增产44.3%。

2.1.2农田基本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大抓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平梯田,面积从1986年的315亩增加到1990年的490亩,增长了55.5%。水平梯田的修建,既便于耕作,又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大大提高了土壤肥力。据

测定,水平梯田土壤氮磷含量分别比其他田块高35.7%和22.4%。

2.1.3改良品种。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逐步引进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高产、稳产优良小麦新品种。他们先后从有关科研单位引进7852、植168、武农132、小偃6号等优良小麦新品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实现了小麦品种良种化,优良品种区域化。此外,他们还引入了大麦、玉米新品种。优良新品种的引入,为粮食丰产创造了条件。

2.1.4积极推广先进播种技术。长期以来,山区农民习惯于广种薄收、粗放经营的耕作制度。小麦大多采取“一把麦籽飞上天”的撒播方式播种,小麦发芽率低。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跃先村积极引导农民采用条播、开沟亮种、水平沟播等先进播种技术,800亩小麦全部采用开沟亮种和条播技术播种,基本上杜绝了撒播。推广先进播种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小麦产量,据调查,采取水平沟播种小麦亩产高达225公斤,比非水平沟播种增产69.8%。

2.1.5精耕细作,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跃先村积极推广“麦宝”等多种微肥拌种、化学除草、叶面喷肥等技术。在冬春季节,利用农闲时间组织人力追施化肥,清除杂草,喷洒农药防治条锈病、吸浆虫等多种病虫害,收到了明显效果。

由于实行集约化经营,跃先村的农业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1986年,跃先村的粮食平均亩产只有80.11公斤,1990年达到210.39公斤,提高了162.6%;1986年,跃先村每人平均产粮只有622.7公斤,1990年达到1166.9公斤,提高87.4%。跃先村的粮食总产量在粮食面积减少35.3%的情况下从1986年的125785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213547公斤,提高69.8%。

2.2 畜牧业方面的集约化措施

2.2.1建设饲料草基地。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跃先村大力加强人工草地建设,同时,注意精饲料生产。1990年,全村种植大麦120亩,高梁22.5亩,黑豆106亩。此外,还积极组织青贮饲料生产。在牧草方面,先后从新疆等地引进了苜蓿、红三叶、白三叶、黑麦草、无芒雀麦等牧草品种进行试种。另外,还组织农民加强草地管理,利用农闲时间清除杂草,增施磷肥。采取以上措施,大幅度提高了牧草产量,据测定,三年生紫花苜蓿一茬产干草594公斤,增产80%。

2.2.2品种改良。畜禽品种是影响畜牧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跃先村先后引进了关中奶山羊基础母羊、西农莎能羊的优秀种公羊、莱航

蛋鸡、迪卡蛋鸡、罗斯蛋鸡等。此外,还用秦川牛改良当地黄牛,提高产肉性能和役用性能,用黑白花奶牛改良当地黄牛,培育乳役兼用牛,等等。

2.2.3科学饲养。不同生理阶段的家畜有各自的特点,科学的饲养就是针对家畜各自特点分别饲养。根据奶山羊生产性能高、需要营养物质多的特点,跃先村积极组织农民在冬春季节补饲适量的青干草,在泌乳期内适当缩短放牧时间,补饲一定量的优质牧草。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奶山羊泌乳的营养需要,另一方面,减少了因运动量过大而带来的体力消耗。此外,还积极倡导农民每只羊平均日补饲0.2公斤混合精料,8克食盐。这些科学饲养措施使泌乳期平均产奶量提高了33.4%,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还引导农民对奶山羊科学组群,分群管理。1991年,建立了一个拥有40只公羔羊的羔羊肥育专业户及一些挤奶母羊专业户。组织奶肉专业化生产,既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普及,又提高了畜牧业生产效率。

2.2.4防疫。跃先村先后到西北农业大学培训了两名畜牧兽医技术员,通过这两名技术员普及科学技术,开展疫病防治工作。还定期组织群众对圈舍进行清毒,确保畜群健康。

2.3 林业经营措施

既注意保持防护林基本稳定,又积极营造经济林,发展经济价值高的苹果、梨、核桃、花椒等树木。经济林管理上及时组织科技人员传授果树管理技术,帮助农民科学施肥、修剪、整技;防护林管理上采取农户承包、封山育林、专人管护等多种形式,以杜绝乱砍乱伐现象发生。跃先村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1

3.1 为生态农业的理论提供了实据

广种薄收,只能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劳力投入多而产出少,粮食产量低,生产成本高。要改变这种局面。有效的办法就是走“生态农业”之路。跃先村的成功实践,为生态农业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了一个实据,树立了一个样板。

3.2 为建设生态农业总结了一种因地制宜的技术路线

跃先村的“林草——畜牧——粮食生产系统”,基本特点有二:(1)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以苜蓿为主的豆科牧草,轮作倒茬,生物养田。(2)发展畜1 以下部分借用了《西北农大报》总第953期第三版评论员文章《生态农业 大有可为》,在此致谢。

牧业,着重发展奶山羊,以它为转化器,把苜蓿、树叶转化成畜产品优质肥料,促进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使农、林、牧协调发展。

3.3 促成了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

跃先村的生态农业试验,是西北农业大学刘荫武、李震钟等教授作指导,陇县众多农业科技工作者蹲点实施的一项科学实验活动,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结果。跃先村的变化充分证实了: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 为跃先村的农业发展增强了后劲

通过几年艰苦工作,跃先村不仅经济效益可观,而且村民的科技意识也大大增强。由于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土地建设成效显著,经济实力也明显增强。这就为进一步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1991年跃先村通了电,1992年人畜饮上了自来水,困扰山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变成了促进生产的有利因素。电和水将为农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刊载于《生态经济》1994年第1期

第五篇: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发展山区经济 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进程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党在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东阳市根据这一目标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由于各方面因素,东阳市山区经济发展缓慢,与平原乡镇相比,差异明显,且差距有不断拉大趋势。没有山区的现代化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所以在今后一个时期,努力发展山区经济,对东阳市社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东阳市山区经济现状

山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灵。综观发达的平原乡镇,起初都是依靠信息,掘到了改革开放的头一桶金,而当时的山区,还停留在农耕农作上,当山区农民认识到仅靠土地不能给自己带来致富时,而平原乡镇的建筑业主、商业主等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创业就容易多了。

2、交通不便。交通不便同时带来信息不灵和企业的成本提高,在原来东阳市的18个山区乡,几乎都办过企业,但成功的企业廖廖无几。

3、观念陈旧。①接受信息速度缓慢,有好的信息如果农民接受速度慢,就会错过赚钱的机会,信息加速度就是金钱。龙井茶加工能使茶园单位面积的经济收入增值了十几倍,八十年代末与东阳市相邻的新昌、嵊州龙井茶加工搞得红红火火,东阳市原宅口乡依托集市(集市中有大量嵊州人流动),信息就率先传到该乡,办起了东阳市第一茶叶市场。而三单乡接受该信息的时间迟了整整四年,也就是说这里的茶农错过了四至五年的赚钱机会,信息传递接受速度之慢,简直是不可思议,难怪拥有一万亩茶园的三单乡其市场的兴旺程度还不如五千余亩茶园的原宅口乡。②部分群众思想惰性,容易满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区农民温饱已基本得到解决,有的群众就满足了,陶醉了,“过去当皇帝都没有电灯亮,现在我们有电灯亮,生活比过去的皇帝还惬意了”,但他们忽视了时代在进步,社会文明程度在提高,他们对外界高质量的生活只是在电视画面上能看到,看到人家高质量的生活也不心动,反正摸不着,从而缺乏追求,出现了山区部分群众“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的懒惰思想。③嫉妒性强。有的山区群众虽然自己不能致富,但当人家富起来时又会产生嫉妒心,“穷也要多个伴儿”。三单乡的青石业是该乡的特色工业,该行业一哄而上,现已拥有17家。但该行业的创始人现已停产近一年,引起停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嫉妒性所致也是原因之一。④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近几年出现的果(菜)贱伤农事件时有所闻,前几天三单乡前田村一农妇挑着香料烟叶到嵊州销售,由于价格贱,舍不得卖,却只能蹲在那里流泪……究其原因是当时种植时忽视了“供过于求价格就跌”这一经济规律。

4、政府扶持政策见效缓慢。市政府为了扶持山区经济,无论在资金上和政策上都给予了倾斜,但见效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即扶持不应流于形式上,应注重其效益。

5、未能有效地实施土地流转影响了特色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户解决温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出现了规模种植者缺少田,不种田的荒着田,制约着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经营。

6、缺乏法律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叫合同经济,几年来实施的订单农业为发展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但在订单农业中,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近年来商贩在订单时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最终导致农民权益受损事件时有发生。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

1、更新群众观念。一是扶贫先扶志,更新“温饱即安,满足于现状”的观念。二是淡化群众的依赖思想。三是增强群众致富的信心。

2、政府引导。①信息引导,山区经济落后最大的原因是信息迟到。抓住信息就是抓住金钱,如三单乡的龙井茶加工,为什么靠近新昌、嵊州的村率先搞得红火,为什么宅口的茶叶市场办得好,其主要原因是宅口每月有6个集市,集市上流动着大量的嵊州人,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对于信息传递缓慢的山区,政府部门不失时机的加以引导是加快信息传递的有效途径。②培植特色农产品市场。东阳市各山区都盛产着特色的农产品,如虎鹿的香榧、马宅的药材、八达的蚕桑、佐村的食用笋、宅口及三单的茶叶等等,但这些特色农业到目前尚没有一个上档次的特色市场,似乎是“深藏闺秀无人知”的感觉,市场能使农产品效益提升的同时,也能起到传递技术的作用,三单乡善部坑村龙井茶的加工技术就是从新昌茶叶市场带来的,所以政府应重视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培育。③引导劳动力转移。山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的表现,要使山区经济发展,政府部门要加以引导,使剩余劳动力走出去,向二、三产业转移,

这一点今年三单乡党委、政府可谓是抓到了点子上,该乡成立了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建立了劳动输出信息窗等。

4、政府扶持。①资金扶持。资金短缺是山区农民兴办特色农业的困难之一,需要政府资金扶持。近几年,通过政府扶持,涌现了许多农业龙头企业,但据目前的情况看,扶持的社会效益不很明显。政府有限的资金要用在刀刃上,使其能产出效益,要注重资金使用效益的回访,变现在的无偿拨款为有偿使用,以迫使经营户产出效益。②政策扶持。山区未能处理好土地流转是山区特色农业的又一制约因素,政府部门要制订一定的政策来制止抛荒和推动土地流转。

5、加快下山脱贫步伐。山区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山区的经济,山区部分村居住在穷山僻壤,有的至今未通公路,生活之原始令人心酸,对这部分山区群众唯有把其搬下来,才能使其走向富裕。

下载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典型案例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典型案例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之我见五篇范文

    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之我见 传统和新兴工业领域上的技术创新和提升成为了贵州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今年上半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增速位居全国第二,全......

    宁乡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启示

    湖南省宁乡县,地处湘中东北部,全县国土面积2900平方公里,人口130万。这里紧靠省会长沙,有铁路、常长高速和319国道穿境而过。是长、株、潭通往湘中、湘西北之咽喉。这样一个地理......

    宁乡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启示

    湖南省宁乡县,地处湘中东北部,全县国土面积2900平方公里,人口130万。这里紧靠省会长沙,有铁路、常长高速和319国道穿境而过。是长、株、潭通往湘中、湘西北之咽喉。这样一个地理......

    着力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

    着力推进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中共黄梅县委书记、黄梅县人民政府县长余建堂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在民营,支撑在民营,潜力在民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必须......

    立足山区实际 发展县域经济

    立足山区实际 发展县域经济 明平安 2005年第9期 ——第一要务 近年来,我们立足竹溪实际,开发特色资源,培育支柱产业,全力招商引资,促进了县域经济较快发展。2004年,竹溪被省委、省......

    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精选五篇]

    文章标题:发展山区经济的思考发展山区经济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进程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党在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东阳市根据这一目标提出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四川民族地区社会跨越式发展研究

    四川民族地区既是我国生态屏障建设的前沿阵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的地区。长期以来,四川民族地区面临着“发展不足”和“发展方式不当”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发展不足造成的......

    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在新的起点上,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力推进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