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普法机制促进边界和谐
从江县司法局“普法沿边行” 创新普法机制促进边界和谐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边缘,与广西的三江、融水、环江和本省黎平、榕江、荔波接壤,自古以来,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民俗相融,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居多的县城。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原因和文化差异等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接边地区矛盾纠纷逐年上升,特别是在土地、山林纠纷方面,由为凸显(例如:2012年黎平县皮林村与我县佰五村“
3、15”事件、榕江县宰麻村与我县往洞乡的归柳村等事件),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冲突械斗时有发生,卷入冲突的人员少时数百人,多时数千人,严重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使当地人民群众蒙受巨大损失。
针对这一现状,为进一步提高接边地区群众的法律意识,构建接边地区群众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有效预防和及时排查调处接边地区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增进接边地区干群团结,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接边地区社会稳定,从江县司法局创新工作思路,提出了与周边县建立《“普法沿边行”接边地区和谐长效机制》和《接边地区“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工作思路。这一思路于2012年5月分别与广西三江县、融水县司法局经过多次调研和讨论,结合双方接边地区的客观实际,11月制定并签订了《“普法沿边行”接边地区和谐长效机制协议》和《接边地区“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协议》等法律文件,为共同处置接边地区的矛盾纠纷提供了有效依据。
近年来,我县进一步积极探索深化“普法沿边行”普法机制,在开展接边地区常规的普法工作的同时,将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接边地区人民群众法律意识,有效预防和及时排查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减少了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增进了人民群众民族团结,实现临界接边地区社会稳定。
一、领导重视
1、成立调研工作组。为将工作落到实处,局党组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以局长一把手为组长的“普法沿行”工作组,负责对全县范围内的接 1
边地区开展调研工作。2012年5月起,调研组多次深入接边地区的斗里、秀塘、刚边、等乡镇与当地领导、群众开展座谈进行调研,交换意见。
2、召开专题会议。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局党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讨。最终提出与周边县司法行政系统建立“普法沿边行接边地区长效和谐机制”和“接边地区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工作思路。这一思路分别与广西三江、融水县司法局经过多次研讨,结合双方接边地区的客观实际,11月制定并签订了《“普法沿边行”接边地区和谐长效机制协议》和《接边地区“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协议》等法律文件,为共同处置接边地区的矛盾纠纷提供了有效依据。
二、建立工作机制
1、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 “普法沿边行” 联合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实行年度轮流值班制,组长由年度值班方司法局长担任,副组长由次年度值班方司法局长担任,成员为各司法局相关部门和司法所负责人担任。
2、建立教育引导机制,积极营造依法办事、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舆论氛围。两地把接边地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联合集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提高接边地区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政策观念。
3、建立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机制,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根据不同季节和边界矛盾纠纷的变化规律,两地定期共同部署开展矛盾纠纷专项排查工作。每月进行一次矛盾纠纷集中排查,采取“过筛式”、“拉网式”方法,逐级负责,层层摸排,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4、建立联合调处机制,牢牢把握矛盾纠纷处理解决的主动权。在毗邻乡镇成立联合调解委员会,专门调解跨区域矛盾纠纷。在接边的村成立联合调解委员会,由双方村主任轮流担任主任。乡(镇)、村联合调委会通过联席例会、信息通报、联合调处等方式开展工作。
5、建立重点矛盾纠纷防范控制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春耕、夏种、秋收等农忙时节和其他敏感时期,双方组织工作人员和有
关村调解主任到有争议的地段和纠纷易发地区宣传法律、化解矛盾、处理纠纷。每年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和专项治理活动,发现跨区域的纠纷苗头,立即向对方通报,分头做好宣传教育和调解工作,将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和隐患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主要做法
1、每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由值班方主持。主要内容:回顾一
年来联普、联防、联调工作情况,交流经验,分析形势,通报有关情况,研究矛盾纠纷规律及特点,共同探讨加强“三联”的有关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商讨下步工作。
2、每年开展不少余四次边界联合大型普法活动。通过设立宣传
站点,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大力宣传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还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展示宣传图板、散发宣传资料、解答群众咨询、以案释法、播放警示教育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宣传氛围。
3、加强民间纠纷矛盾排查调处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引发大的治
安刑事案件。双方要积极配合支持,不搞地方保护主义,以发生地为主,相关地积极配合,共同疏导,共同调解,公正处理。妥善化解涉及社会稳定的民间矛盾,协作调处重大群体性案件
4、加强信息交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信息预警机制。协作
单位要及时通报以下各类相关的信息:接边本地地区普法、矛盾纠纷情况、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和工作情况、其它有可能引发重大矛盾纠纷信息,各单位特色工作情况。
5、进一步强化司法行政多方面的协作,及时交流工作信息和经
验,促进协作方共同发展。
四、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人民群众意识
1、利用民族节日、赶场天群众集聚契机,在接边乡镇集市设立
咨询点,开展交通安全、防盗、防抢、防火、人民防线、反邪、禁毒、扫黄打非、打击传销等安全防范常识宣传,切实提高群众自防意识和群防群治能力;
2、接边地区学校和学生为重点,定期或不定期到学校开展法制
教育和安全知识讲座,全面推进“法制进校园”活动,切实增强广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制观念;
3、以村组干会议、拉家常及发放明白书等方式,进村入寨,到
组到户开展“送法下村”活动,将普法工作延伸到接边地区村寨;
4、结合帮教工作,有针对性对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重点
管理人员开展政策宣传和法制教育。
五、取得成效
“普法沿边行”各项机制的建立,有利推进双边司法行政普法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的普法活动,切实增强接边地区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引导群众自觉学法、用法、守法,依法反映合理诉求,依法解决纠纷,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12年12月14日,我局与融水县司法局联合在斗里乡利用当地“芦笙节”之机,举办了“普法沿边行”法制文艺汇演普法活动,标志着从、融两县接边地区联合普法机制正式启动。演出通过歌舞、说唱、快板、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法律知识通俗、生动、易懂的与百姓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传输给广大群众,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法制教育。整台演出令人震撼,耐人寻味,感人肺腑,赢得了现场上1000名群众的多次热烈的掌声。当天下午,两县司法局的干警一同向群众们发放普法宣传资料、设立法律咨询点、播放警示教育片和利用普法宣传车到接边村寨进村入户开展宣传。
2013年3月,利用全县“安全生产‘百日’会战”法制教育专题活动之机分别在洛香、贯洞、秀塘等6个接边乡镇,12个行政村,5所中小学校开展大型普法宣传,分别采取讲座、播放警示教育片、设立宣传台、组织观看案例展板等形式进行宣传,接受群众咨询120余人次,发放资料3万余份,受教育群众2.5万人。
2013年7月,利用“三项教育”专项活动,对西部地区4个乡镇,6个接边行政村进行了宣传,受教育群众1.5万人。
2013年10月14日,“黔、桂、湘”(贵州从江、广西三江、湖南通道)少数民族接边地区法律联宣工作启动仪式暨联席会在三江县司法局召开。活动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以创建平安边界为目的;以加
强协作、联合预防和及时排查调处为手段,按照“不护短、不拖延、不推诿”的原则;在行政接边地区建立“联普、联防、联调”的工作新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果断处置各类矛盾纠纷,预防矛盾纠纷激化;加强信息沟通,立足全方位协作,实现整体工作互补和全面发展,为实现“社会共同进步、经济共同发展、平安共同享受”的目标。
2014年3月,我局创新普法载体,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分别提出了“法律讲堂”进村寨、进学校和“春风送法行动”进村寨普法宣传活动。3月-6月我局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交警、消防等普法成员单位分别在停洞、谷坪、加勉、光辉、西山、翠里等接边乡镇,11行政村开展宣传,分别与送戏下乡、讲座、播放警示教育片、利用流动宣传车等形式宣传,受教育群众3.5万人。“法律讲堂”、“春风送法”进村寨巡回活动开展,这是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项新举措,是政法各部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法制扶贫的重要举措,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次尝试,也是解决、联系、服务接边地区群众的体现。
“普法沿边行”活动的开展,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促进了边界和谐与稳定,增进了接边地区老百姓之间的友谊与团结。自“六五”普法启动以来,开展“普法沿边行”活动又是我局探索创新普法载体又一项重要举措。
从江县司法局
二0一四年七月三日
第二篇:创新信访机制 促进和谐稳定
创新信访机制 促进和谐稳定
信访工作是各级政府和部门发扬民主、体察民情、接受监督、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信念,切实把信访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环境信访质量效率明显提升。
一、将提升群众满意度作为信访工作的最高目标。在健全领导机构的同时,对12369电话进行24小时值班登记制度,成立了一支随时准备现场处置信访问题的应急工作小组,全天候待命。建立归口管理,整体联动制度,对环境信访实行统一受理,分散调处,集中回复的机制,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同时将每周信访及其处理情况以周报的形式进行内部通报,便于督办,有效地杜绝了信访受理后无结果、不回复等情况的发生,几年来,该局环境信访处理率、回复率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
二、将创新信访机制作为信访工作的重要法宝。规范了《环境信访处理工作程序》,明确了行为规范、处置措施和处理要求。建立领导接待日制度,设立信访接待窗口,在电台公布投诉热线电话和重点政务信息,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方便投诉的格局,实行“全天候”服务。通过经常召开信访工作例会,共同剖析案例,研究化解矛盾方法,提高环境信访水平。周密制定《环境信访处理考核办法》,将环境信访纳入工作目标考核,实行一岗双责,使人人身上有担子,形成信访工作全盘有协调,面上有人管,线上有人抓,点上有人干的局面。
三、将提前化解信访矛盾作为信访工作的有效途径。根据各时期环境信访举报的数量和可能出现的污染类型、行业,该局积极开展环境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将信访执法变被动为主动,对有越级上访、集体上访等苗头和倾向的主动迎上,及时疏导,认真化解。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查办每一件环境信访案件,对重点信访件实行领导包案、限期化解。对涉及多部门职能交叉的环境信访,建立部门联合协调处理机制,跳出信访抓信访,综合施治,多管齐下,拓宽思路解决问题,切实为企业、群众排扰解难办实事,几年来,全县未发生一起赴省和进京大规模集体上访事件。
四、将化解网络舆情矛盾作为信访工作的创新点。随着网络和信息化的发展,网络越来越成为群众反映问题的一个重要载体,该局重点关注网络平台上广大网民反映的环境问题,建立了网络舆情巡查制度,安排专人每天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登记,第一时间反馈分管领导,并严格按照“接收-批示-落实-回复”的工作程序开展工作,工作人员将网友留言以书面形式报告分管局长,然后交由承办科室进行落实,落实结果经局主要领导审定后,及时回复网友,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争取工作的主动性与靠前性,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第三篇:创新维稳机制促进和谐发展
XX乡地处岳阳县南端,辖31个村,402个村民小组,有9060户人家,38400人口,全乡耕地面积38000亩,山林面积85000亩,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平行穿境而过,是一个交通便捷、土地肥沃的农业大乡,辖区总面积119平方公里。过来,我们抓综治工作在如下三个方面作了探索和努力:
一是创新了维稳机制
二是拓宽了维稳
思路
三是强化了维稳责任
第一、因势利导,创新了维稳机制
客观地讲,XX是个事故多发、治安难安的地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农村社会层面的问题增多、矛盾突出。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站在维稳机制的角度,充分依靠和发挥了三支队伍的力量:
1、聘请一名律师
随着群众法制水平的提高,乡镇依法行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聘请律师,依法办事,我们工作中确实收获不少。如我乡胡山村曾经一年零七个月处于停摆状态。究其根源,“拦路虎”是该村2001年至2003年连续三年的财务清理问题。当时“民选”财务清理小组得理不饶人,连续三任村干部缓兵之计一直拖,群众反响又十分强烈,动不动就集体到乡里上访。这个时候,也就是2004年3月份,乡里聘请的律师出马了,他会同经管站、财政所的同志三天两晚,召集当事双方,181个财务问题都一刀两断,并理直气壮地说:“谁有意见,谁就找我打官司告状”。结果,无人应战,事情也就很快理顺了。村里班子重新选举,工作上手很快,该村面貌焕然一新。
从这件事中,我们悟出的道理是:律师既是法律的代言人,更是党委政府工作的摇旗手。因此,一有重大事情,我们都会咨询和征求律师的法律意见。如白羊村村级财务问题、京珠路三合生活区污染问题等都通过法律咨询得以解决。
2、成立一个组织
2004年3月底,我们成立了有11名成员参加的乡人民调解委员会。一年多时间以来,调解委员会作了不少工作,在我们维稳工作中,树起了自己的“品牌”。
记得去年10月底的一个星期六晚上,魏庆村一陈姓村民自杀身亡。死者亲属疑神疑鬼,矛头指向两户邻居,想再闹点事出来。当时,乡调解委员会委员、水利站长陈建生同志闻讯后,只身连夜赶到现场,一直做工作到第二天下午,当整个事情安排妥当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后来乡里负责同志清楚这件事时,这起**已过去一个多星期。
今年春节长假期间,乡里调解委员会的同志同样没有闲着。腊月二十九下午,XX村一周姓村民与京广村梁姓村民因债务纠纷,双方各召集二、三十人,准备对仗。派出所两名值班干警赶到现场时,双方的火气还直冒,干警情急之中打通了企办主任屈德保、畜牧站长周湘波的电话,两名调解委员会委员迅速赶到了现场。农村工作“一熟当三狠”,两位同志人熟地熟情况熟,劝解工作立竿见影,事态很快平息。开年之后,俩人又积极参与了债务纠纷的调处,使当事双方化干戈为玉帛。
今年的村级换届选举,由于竞争激烈,一些小插曲在所难免。许多时候,调解委员会的同志多次出面,做了许多“话明气散”的工作。
3、健全“三会”网络
全乡31个村“三会”组织健全,即都相应成立了治保委员会、调解委员会和计划生育协会,明确各村支部书记兼治保主任,“老大难”由“老大”负责,效果明显。网络的健全,筑牢了维稳基础。“三会”网络的完善,全乡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大部分村组干部能将问题真正解决在萌芽状态。
第二、因地制宜,拓宽了维稳思路
古人讲,天下之势,常系民心。民心顺了,就一顺百顺,民心安了,就一安百安。还有人说:天下顺治在民乐,天下和静在民富,天下可畏在民穷,天下可怕在民怨。因此,我们的维稳思路从外延和内涵上都有考虑:
一是把群众关心的事办好
去年到今年,乡党委政府就群众关心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的建设,既新上了工程,又聚拢了人心。
现在,利用“砂改油”项目已经修好了步白线XX段6.2公里的油路;利用通乡油路项目已经硬化了集镇范围内的2公里街道;争取危改资金投入启动了八一校简易开学;争取国债项目资金,新建了卫生院住院部。四项工程,国家投入了400万元,乡自筹资金150万元。每一项工程,都是一件好事。如何把好事办好,我们向全乡人民承诺了三个制度:即在工程建设前的公开招投标制,工程建设中的人大代表监理制,工程建设竣工后的集中审核验收制。三个制度的实施,做到了科学决策、民主理财,是阳光下的行动和作业。实践证明,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还了干部一个清白。
二是把群众担心的事办成干部作风、村级财务一直是敏感话题,也是群众担心的问题。
抓干部作风,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目标要求,我们从小事管起,从自己做起,因为细节决定成败。对机关公务消费实行货币化管理,让干部下村骑摩托、出外搭班车、来客进食堂、事事不铺张,群众的埋怨歌变成了赞美声。
抓村级
财务,推行村帐站代管,规范理财,理顺的不仅是财务,更理顺了群众情绪,许多矛盾和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是把群众开心的事办实
群众开心的事莫过于增产增收。为了使一方山水富一方人,我们围绕五个方面来促进农民增收,即贯彻一号文件政策增收,抓好粮食生产大头增收,壮大养殖发展规模增收,做优XX西瓜品牌增收,做强林地林业效益增收。
维
稳思路的因地制宜,我们通俗地理解就是群众有饭呷、有事做、有钱用,社会自然安宁和静。
第三、因事而异,强化了维稳责任
维稳工作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我们的作法是目标管理,制度约束。具体来说,是两方面的强化:
一方面,强化三个工作制度。即热点问题排查制度、难点问题责任制度、焦点问题应急制度。热点问题一月一排查,每个月28号由支部书记送交排查表。难点问题是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焦点问题(指一些突发事件)主职领导靠前指挥,机关干部、调解会成员等同志做到召之即来,来之即战。
另一方面,强化三个考核制度。
即①分工负责制度。党政班子和机关干部分别包片、包村、包事,封闭式包干负责维稳工作。同时,党政干部实行轮流值周制,每周一为信访值班接待日,并负责一周内信访件的承办、督办或导办,件件落到实处。
②跟踪督查制度。由人大主席牵头,对信访等维稳工作每周督查、按月通报、季度讲评、年终考核,落实跟踪考评,督查考核,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③一票否决制度。各村、各部门、各线、各片的维稳工作评估都有一整套系统的考核方案,操作性强,要求较高。一票否决的单位和个人对号入座,咎由自取。当然,一票否决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目的在于深化维稳思想认识,要将社会稳定工作当成是首要任务,认为是重要职责,看作是主要内容。
XX乡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努力做到预防走在萌芽前、调解走在对立前、处理走在恶化前、回访走在反复前,健全机制,创新思路,强化责任,使全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势扭转。到目前,全乡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16起,调处112起;查处治安案件16起,破获刑事案件5起,抓获各类违法人员49人,落实帮教对象12人。全年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活动,禁毒宣传活动,打击地下“六合彩”、“扳砣子”等非法赌博活动,科普活动和安全生产大检查活动等共14场次,使非法活动得到遏制,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其本达到了无越级上访,无非正常死亡,无重大安全事故,维护了全乡社会大局的稳定,促进了XX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创新机制 促进就业 完善体系 构筑和谐
(119)
2007年8月29日
创新机制 促进就业 完善体系 构筑和谐
——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多项工作创全省第一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近年来,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服务理念,不断拉高工作标杆,开拓创新,较好地解决了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劳动者权益、农民工生存环境等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多项工作在全省位居前列,部分做法和经验在全省推广。
一、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一)全力打造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继在全省创建第一家“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后,又投资1600余万元对劳动保障服务中心进行扩建,新增设行政审批、农民工就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劳动监察、劳动仲裁7个服务大厅,目前中心共有12个服务大厅,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服务窗口100余个,推出了创业项目推介、创业成果展示、行政审批全程代理等特色服务,为全市职工提供了一个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并成为全省最大劳动保障“一站式”服 1
务窗口。开发启用了就业服务系统软件,实现了市、区劳动保障部门与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和部分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信息联网,做到了“一点登录,多点查询,网络互联,信息共享”,今年还将与60个社区实现联网。通过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活动,截止去年底,全市50个社区达到了充分就业社区标准,达标率37%,其中10个社区被评为优秀充分就业社区,4月份顺利通过了省劳动保障厅的考核验收,验收合格率全省第一。
(二)实施“二三四”工作模式,帮扶“零就业”家庭优先就业。“二三四”工作模式,即确立政策帮扶和长效管理两个机制,采取购买公益性岗位稳定一批、开发社区服务性岗位吸纳一批、发挥再就业政策作用扶持一批三项工作措施,完善就业服务承诺、“一对一”结对帮扶、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相结合和跟踪回访四项工作制度。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开发公益性岗位9100个,先后帮扶“零就业”家庭中399人实现了就业,6月底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的工作目标。日前,下发了《安阳市“零就业”家庭帮扶办法》,在全省第一家建立起了“零就业”家庭援助长效机制。
(三)积极扶持下岗职工创新业,实现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起了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园区,首批58名创业者享受到了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和房租补贴等系列扶持政策,先后为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216万元,落实社保补贴21.6万元,房屋补贴83万元。上半年,我市又在县区推进创建创业园区6个。截止目前,已有920余名创业者在创业园区实现了创业愿望,带动就业
1.6万余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4200余人。上半年,将帮助大学生创业作为今年就业工作的重点,在去年全省首家建立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站的基础上,又在全省首家将创业培训引进高校,出台了《关于大学生、农民工和复退军人开展创业培训的意见》;下半年,将对农民工和复退军人提供创业培训服务。
上半年,我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
业2.8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7万人,所有目标完成均超过90%。
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一)扎实推进企业职业养老保险,解除群众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一是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从2002年的9.2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11.8万人,养老金额发放从2002年的5.7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9.72亿元,年均增长17.63%,我市未发生一起拖欠发放事件。二是强力推进养老保险费征缴。上半年,全市养老保险费征缴71908万元,提前半年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任务。截至目前,全市养老保险基金结余5.91亿元,可发放离退休养老金6.48个月。因征缴任务完成较好,2003年至2006年省劳动保障厅累计奖励该市养老保险调剂金2900万元。三是努力扩大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2002年的40万人增加到目前的46万余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纳入到养老保险“安全网”的覆盖范围。今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百户私企进社保”活动,目前已有47家私营企业2352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五是做好企业养老金调整工作。2005年至目前,人均月增加281元。
(二)不断完善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保障职工病有所医的权益。我市先后出台了困难企业职工、市属国有特困企业退休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以及农民工等医疗保险办法,消除城镇职工范围内各类群体参加医疗保险的政策空档;出台降低门槛费、提高报销比例、调整大病救助保障限额、出台门诊重症慢性病管理办法等40多项减负政策,着力减轻参保患者看病负担;实行放宽社区医疗用药范围、放宽家庭病床开设条件等措施,引导参保患者小病进社区,降低患者就医费用;积极争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解决城镇居民迫切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为失业、工伤、生育、伤残等各类特殊人群的生产生活问题也提供了较好保障。
三、劳动关系日趋和谐
(一)完善劳动合同管理,促进履约关系规范化。出台了《安阳市劳
动合同管理暂行办法》,使劳动合同管理更加具有条理性和可操作性;下发了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劳动合同推行工作;开展了“规范用工一条街”创建活动,文峰区商业步行街通过创建,90%以上的商户与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并参加了社会保险;开展了“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将劳动合同签订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连续两年开展了“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定活动”,全市14家企业被评为劳动保障诚信企业。
(二)实行了劳动监察职能“网格化”管理,延伸劳动监察职能。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劳动监察机构网络化、业务网格化、管理层次化管理。将劳动监察职能向街道(乡镇)延伸,构建起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劳动监管体系,达到了网格监控、整体协调、预防为主、和谐关系的目的。上半年,劳动保障监察受理举报投诉案件121件,结案121件,结案率为100%。
(三)强化执法维权机制,实现仲裁实体化。重点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强化执法监督;二是在全省第二家成立了劳动仲裁院,实行“仲裁为主、诉讼为辅”的新型调处办法。上半年,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36起,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法定时效内结案率100%。
四、农民工合法权益全面加强
(一)建立农民工工资防拖欠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建筑行业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并连续4年开展了集中清欠活动,共为农民工清理欠薪3000余万元。
(二)启动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帮扶活动。积极推动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扎实做好经常性转移就业服务。继滑县之后,内黄县又被国家劳动保障部命名为“全国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我市的全国示范县占全省总数的三分之一,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一。上半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8万人,其中劳务输出85.5万人。针对转移就业的困难家庭,组织开展了“零转移就业家庭”帮扶活动。目前调查摸底工作已基本结束,各县区正在逐户建档,逐户拟定帮扶方
案。
(三)建立农民工定点医疗机构,在全省率先为农民工设立了外地定点医院。选择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为该市农民工定点医院,同时,我市农民工较多的北京、天津、太原等地的定点医院也正在选定之中。
(四)健全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我市在各个开工建设工地设立了《农民工权益保护公示牌》和《工伤保险参保告知牌》,让农民工对有关政策一目了然。积极与教育部门联合将“农民工子女就学时需提供父母一方由劳动部门备案的劳动合同”一款规定列入到全市2007年小学、初中招生工作意见之中,促进建设规范的劳动关系。市劳动保障部门与市司法局联合召开了农民工法制教育和法律援助维权工作会,确定了用三年时间构建农民工法制教育、法律援助、有组织临时外出务工随队服务、跨地区司法维权协作、来安农民工法律保障五大工作体系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规定,全市所有农民工涉及工伤、工资案件全部列入法律援助范围,我市在外工设立农民工维权机构的工作也正在进行。
(五)成立农民工服务超市。去年底,我市在全省首家创办了农民工服务超市,将多种服务项目引入服务大厅,目前已开设政策咨询、就业服务、法律援助、境内外劳务输出、特殊工种培训办证、计生宣传服务、廉租房信息服务等服务窗口,并形成了与劳动监察、合同签订、劳动仲裁、工伤保险、工伤鉴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一线式”连接的服务体系。
五、内部管理制度化目标化
(一)业务管理台帐化。实行“台帐式管理,制度化推进”,即三本台帐推进工作:一是与省、市政府签定责任书及省厅下达任务涉及的硬性指标完成情况月台帐;二是瞄准全省、全国同行业制高点,创造自己亮点工作的60项重点亮点工作台帐;三是推行了的“劳动保障,倾情相助”24项便民服务措施管理台帐。
(二)行政审批阳光化。在全省劳动保障系统首家实行了行政审批统一受理、全程代理。市劳动保障部门开设了全程代理服务大厅,设置
了三个服务窗口,把所有5项行政许可项目和与企业及职工直接联系的11项行政确认项目纳入窗口服务,实行了劳动保障行政许可、行政确认项目受理、办理、送达 “一站式”服务,为申请人提供“统一受理、专人指导、全程代理、限时办结”的免费服务。
(三)便民服务现代化。一是成立了劳动保障12333电话咨询中心,建立直通千家万户的12333电话帮助服务,在全市提供统一的咨询服务。二是开通了短信查询服务,群众足不出户发送一条短信就可以实现查询各类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信息。三是开通触摸屏查询服务,为单位、职工、离退休人员提供各种政策、业务查询。四是开通网上查询服务,建立了“安阳劳动保障信息网”,网站编制了再就业工作问答、城镇自由从业人员医疗保险问答等专题,开辟了养老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查询、养老保险费欠费查询、你问我答、网上举报投诉等特色栏目。
(四)创建工作目标化。今年市劳动保障部门在全系统开展了“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活动,提出了三个创建即创建劳动保障系统三优文明窗口、全国青年文明号、省级文明单位的创建目标。劳动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围绕这一目标,认真细化服务措施,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报:市委常委,市人大正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正副主席,市委副秘书长,市政府正副秘书长、办公室各领导。
发: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办公室有关科室,有关
新闻单位。
签发:王贵超 审核:郭海平编辑:吴晓虹 祝学红(共印200份)
第五篇:创新法庭工作机制 ,促进社会和谐进程
创新法庭工作机制 促进社会和谐进程
在过去的一年里,法庭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围绕“公正与效率”的主题,公正高效地行使审判权,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营造了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取得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但是作为基层人民法庭,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法庭建设,才能为司法惠民多做贡献,促进社会和谐进程。在新的一年里,法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一、转变工作职能,将人民法庭就案审案的工作方式转变以审判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并重的轨道上来。
人民法庭是国家的主要审判机关,审理案件,以诉讼方式化解矛盾,解决纠纷是其主要工作,但是要真正地实现法律实施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必须加大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指导力度。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又一重要力量,因此要想彻底解决矛盾,最好调动人民调解员的力量,在做好审判工作的同时,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先行进行调解,将矛盾化解在最基层。所以法庭今后将在庭长的带领下继续支持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并且开展如法制调查、法律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的法律宣传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为社会和谐创造条件。
二、改变工作方式,由坐堂审案到巡回审理。
为了方便行动不便、地处偏远山区的当事人更便捷地行
1使自己的权利,将审判庭搬到乡、镇、村、社、当事人家中。法庭已建立了巡回审理制度,在巡回审理中,方便了当事人,也方便了群众旁听,接受群众监督,实现了审判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提高了审判工作效果,同时也是进行法制宣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法庭将继续实施巡回审理制度。
三、最大化地适用简易程序,加大调解工作力度。
除了法律规定适用普通程序的案件,最大化地适用简易程序,提高审判效率,多做调解工作,尽早化解矛盾。调解是我国司法工作中的传统,只有耐心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才能彻底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实现家庭,邻里,社会之间的和谐,做到案结事了。
四、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与基层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机制。法庭在凭借自身优势进行解决纠纷外,将建立与基层调解组织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加大与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政府、人民调解委员会之间的合作,经常性的举办学习、交流、培训会,多加沟通,建立和谐的协调机制。
五、建立便民服务措施,多措并举促和谐。
法庭将加强便民设施建设,在法庭门口设置公示栏,法制宣传栏,以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对于各类案件的收费标准、当事人权利与义务,举证需知,风险提示、审理程序等进行公开。在非法庭所在乡镇设立便民服务点,及时指导人民诉讼,方便人民行使权利,建立起方便快捷的服务机制。
人民法庭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法庭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只有创新工作机制,才能更好做好审判工作,才能给群众真正带来司法上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