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农发资金投入的模式和方向

时间:2019-05-15 12:2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时期农发资金投入的模式和方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时期农发资金投入的模式和方向》。

第一篇:浅谈新时期农发资金投入的模式和方向

浅谈新时期农发资金投入的模式和方向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保护农业基础地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政策举措,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施二十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少到多,支持方向由最初的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到现在的支持中低产田改造、产业化经营和科技示范,支持方式也由最初的单纯追求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转变为追求产量与质量并重、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并重。回顾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情况,并分析了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并对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的模式与方向作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模式;方向

农业综合开发是中央政府为了保护农业基础地位、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农业综合开发以财政部门为总体运作协调机构,实行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的模式,具有资金投放量大、项目数量多、涉及面广的特点。自1988年立项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大量财政资金直接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也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全国上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农发资金投入模式,转变投入方向,更好地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值得探讨。

一、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情况回顾

1.资金集中投向中低产田改造和产业化经营,少量投入科技示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立项实施以来,到2008年共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8—1993)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主要目标,农发资金几乎全部投向中低产田改造和宜农荒地开垦,粮食连续获得丰收;第二阶段(1994—1998)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粮食增产农民不增收的问题,国家加大了对多种经营项目(2003年以后称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建设力度,因此农发资金的支持重点也从单一支持中低产田改造转向继续支持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大力扶持多种经营项目;第三阶段(1999—2008)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重点调整为中低产田改造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来,从过去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转变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上来,因此农发资金在重点投向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停止了对开垦宜农荒地的投入,相应增加了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包括良种繁育推广、技术培训等)的投入[1]。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统计,1988—2007年的二十年间,全国累计投入各类农发资金3 193.41亿元,其中用于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资金分别为1 679.6亿元和1 073.42亿元,分别占农发资金总量的52.6%和33.61%,用于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的资金为35.48亿元,占农发资金总量的13.79%。2007年全国共投入各类农发资金363.35亿元,其中,153.53亿元用于土地治理项目,170.38亿元用于产业化经营项目,分别占农发资金总量的42.25%和46.89%。资金投入总量不断增大,投入形式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农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988年,中央财政资金仅有5.02亿元,到2007年已增加到121.06亿元,二十年间累计投入989.24亿元;1988年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仅有3.73亿元,到2007年已增加到79.86亿元,二十年间累计投入765.36亿元。同时,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积极引导和吸纳集体资金和银行贷款投入到农业综合开发上来。1988年,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自筹资金仅有6.74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138.32亿元,二十年间累计投入1 111.00亿元;银行贷款开始只有2.33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24.11亿元,二十年间累计投入327.81亿元。此外,1988—2007年间,全国农民累计投入劳数百亿个工日,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形式。

二、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体制转轨、改革深化、增长方式转变,给农业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3~4]。

1.宏观政策环境良好。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新的关键政策提出,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2004年开始,连续七年发布了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2007年,中央下发的《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在全国发展现代农业,并指出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此后又提出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政策的导向性给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环境发生转变。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多年,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直接促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年增长,目前国内粮油、蔬菜、肉蛋奶类、水果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已趋于饱和,中国农业的运行环境正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就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不能再沿用计划经济型投资模式,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向不能再是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增长,而应当选择市场经济型投资模式,将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向转移到提高农户和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益上来,转移到提高农业自身及其关联产业的效益上来。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在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支农资金只是着重解决一些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不再作为最主要最直接的投资来源,这就要求农业综合开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支持的重点方向转移到对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上来,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形成多种资金共同投入的支持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加强。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分”的方面做的相对较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在“统”的方面做的相对不足,农民面临很多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合算的事。加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变成相互联结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幅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现行的农业综合开发拓宽支持面,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到支持范围内。农民组织化水平还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组织化程度越高,越能帮助农民掌握市场话语权,从而保护农民利益,同时也便于实行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便于进行技术推广和开展培训。在中国,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属于千家万户,农民从事生产和经营都呈现出分散化、低效率的特征。全国约有2.5亿户农民,截至2006年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只有3 480万户,仅占农户总数的13.9%,农民组织化水平提升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长,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模式和方向

1.建立“三位一体”的资金支持模式。农业综合开发最终的目的不是增加农产品产量、扩张农发项目区面积,而是全面提升农业整体素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建立“三位一体”的资金支持模式,将农业综合开发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引进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到农业领域,以市场手段开发农业资源,与财政资金共同开发,真正做到开发一片区域,振兴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所谓“三位一体”,就是政府财政资金、金融工商业资金、农村合作组织及种养大户资金三个主要资金来源合而为一。政府财政资金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林水利部门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方面,金融工商业资金包括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信贷资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资企业自有资金等方面,农村合作组织及种养大户资金包括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资金、农村集体经济资金、农户自留资金等方面。三类资金共同投入,又各有侧重,财政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类、生态环境类、培训类项目,这些项目投资大、实施难、盈利少,只能由政府组织实施;金融工商业资金和农村合作组织资金主要投向生产经营类项目,包括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中介服务等,这些项目相对投资少,能直接见效,便于市场化经营。因此,应当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工商业组织和金融机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等投资主体参与农业综合开发,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农发资金总量,不断丰富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更好的服务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拓宽农发资金支持方向。农发资金作为财政支农资金的最主要部分,虽然总量连年增长,但由于其具有无偿性和低成本性,加之农业综合开发要求实施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因而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导致农发资金的投资面不可能太广,不能全盘包办农发项目区的所有开发项目,而应当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在农户及合作组织想做却做不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工商组织不愿做的领域,即那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着但经济效益低的领域。因此,农发资金的支持方向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也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一贯坚持的宗旨。当前农发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不仅要包括中低产田改造、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还应当增加对沼气、太阳能、天然气等农村清洁能源设施,仓库、批发市场等农产品流通设施,防护林、农业气象设施等内容的投入。在农发项目区重点支持上述内容,既能延续对农产品产量增长的保证,又能保障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整体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极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加大对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包括对农机、农技、种苗、农资等专业服务队的扶持,对农业保险、小额贷款、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保险机构的扶持,对农村信息化服务站点、基层农技推广站等农民培训机构的扶持。强化对这类项目的扶持,不仅有助于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应用,而且能够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来农发项目区开展金融投资服务,这对丰富投资渠道、增加资金总量和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加大对农业相关产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对优质果蔬种苗、动物原种、原原种等优良品种繁育项目的支持,对生物肥、生物农药等环保产品的支持,对粮油、果蔬、畜禽、水产、林业等产业的精深加工项目的扶持,对农家乐、观光采摘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类项目的支持。加大对这类项目的支持,既可以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前端,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后端,这对延长农业产业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4)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主要包括对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畜禽粪便生物发酵等资源利用项目的投入,对果蔬残留物、农药瓶、农用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项目的投入,对人工湿地、生态沟等污水净化项目的投入等。增加对上述项目的投入,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适宜的人居环境,提升农业农村面貌。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除了要继续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之外,还应当顺应市场环境变化,改进投入模式和方向,积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综合开发,使农业综合开发不仅有国家财政投入,还有全社会、全方位的投入,同时要拓宽支持方向,将农业产业链向上下两端延伸,从发展生产力向改善生产关系迈进,真正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

第二篇:新时期农发资金投入的模式和方向探讨

新时期农发资金投入的模式和方向探讨

摘要: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保护农业基础地位、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政策举措,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施二十多年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由少到多,支持方向由最初的中低产田改造增加到现在的支持中低产田改造、产业化经营和科技示范,支持方式也由最初的单纯追求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转变为追求产量与质量并重、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并重。回顾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情况,并分析了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并对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的模式与方向作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模式;方向

农业综合开发是中央政府为了保护农业基础地位、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农业综合开发以财政部门为总体运作协调机构,实行以资金投入控制项目规模、按项目管理资金的模式,具有资金投放量大、项目数量多、涉及面广的特点。自1988年立项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大量财政资金直接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随着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也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全国上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如何改进农发资金投入模式,转变投入方向,更好地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值得探讨。

一、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情况回顾

1.资金集中投向中低产田改造和产业化经营,少量投入科技示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立项实施以来,到2008年共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88—1993)以增加粮食产量为主要目标,农发资金几乎全部投向中低产田改造和宜农荒地开垦,粮食连续获得丰收;第二阶段(1994—1998)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粮食增产农民不增收的问题,国家加大了对多种经营项目(2003年以后称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建设力度,因此农发资金的支持重点也从单一支持中低产田改造转向继续支持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大力扶持多种经营项目;第三阶段(1999—2008)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重点调整为中低产田改造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来,从过去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转变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上来,因此农发资金在重点投向中低产田改造的同时,停止了对开垦宜农荒地的投入,相应增加了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包括良种繁育推广、技术培训等)的投入[1]。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统计,1988—2007年的二十年间,全国累计投入各类农发资金3 193.41亿元,其中用于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的资金分别为1 679.6亿元和1 073.42亿元,分别占农发资金总量的52.6%和33.61%,用于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的资金为35.48亿元,占农发资金总量的13.79%。2007年全国共投入各类农发资金363.35亿元,其中,153.53亿元用于土地治理项目,170.38亿元用于产业化经营项目,分别占农发资金总量的42.25%和46.89%。

2.资金投入总量不断增大,投入形式增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支农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988年,中央财政资金仅有5.02亿元,到2007年已增加到121.06亿元,二十年间累计投入989.24亿元;1988年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仅有3.73亿元,到2007年已增加到79.86亿元,二十年间累计投入765.36亿元。同时,各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积极引导和吸纳集体资金和银行贷款投入到农业综合开发上来。1988年,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自筹资金仅有6.74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138.32亿元,二十年间累计投入1 111.00亿元;银行贷款开始只有2.33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24.11亿元,二

十年间累计投入327.81亿元[2]。此外,1988—2007年间,全国农民累计投入劳数百亿个工日,极大地丰富了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形式。

二、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体制转轨、改革深化、增长方式转变,给农业农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3~4]。

1.宏观政策环境良好。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项新的关键政策提出,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2004年开始,连续七年发布了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2007年,中央下发的《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在全国发展现代农业,并指出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此后又提出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政策的导向性给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市场环境发生转变。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多年,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直接促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年增长,目前国内粮油、蔬菜、肉蛋奶类、水果等主要农产品市场已趋于饱和,中国农业的运行环境正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就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不能再沿用计划经济型投资模式,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向不能再是单纯追求农产品产量增长,而应当选择市场经济型投资模式,将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向转移到提高农户和农业产业组织的效益上来,转移到提高农业自身及其关联产业的效益上来。

3.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在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支农资金只是着重解决一些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不再作为最主要最直接的投资来源,这就要求农业综合开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支持的重点方向转移到对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上来,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对农业的投入,形成多种资金共同投入的支持模式。

4.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加强。长期以来,中国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分”的方面做的相对较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在“统”的方面做的相对不足,农民面临很多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合算的事。加快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够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变成相互联结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幅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现行的农业综合开发拓宽支持面,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到支持范围内。

5.农民组织化水平还需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组织化程度越高,越能帮助农民掌握市场话语权,从而保护农民利益,同时也便于实行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便于进行技术推广和开展培训。在中国,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属于千家万户,农民从事生产和经营都呈现出分散化、低效率的特征。全国约有2.5亿户农民,截至2006年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只有3 480万户,仅占农户总数的13.9%,农民组织化水平提升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大力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长,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持模式和方向

1.建立“三位一体”的资金支持模式。农业综合开发最终的目的不是增加农产品产量、扩张农发项目区面积,而是全面提升农业整体素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必须建立“三位一体”的资金支持模式,将农业综合开发同市场经济联系起来,引进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到农业领域,以市场手段开发农业

资源,与财政资金共同开发,真正做到开发一片区域,振兴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所谓“三位一体”,就是政府财政资金、工商业资金、合作组织及种养大户资金三个主要资金来源合而为一。政府财政资金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林水利部门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扶贫资金等方面,金融工商业资金包括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信贷资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资企业自有资金等方面,农村合作组织及种养大户资金包括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资金、农村集体经济资金、农户自留资金等方面。三类资金共同投入,又各有侧重,财政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类、生态环境类、培训类项目,这些项目投资大、实施难、盈利少,只能由政府组织实施;金融工商业资金和农村合作组织资金主要投向生产经营类项目,包括种植、养殖、加工、流通、中介服务等,这些项目相对投资少,能直接见效,便于市场化经营 [5]。因此,应当采取更积极的措施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工商业组织和金融机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等投资主体参与农业综合开发,优化投资结构,扩大农发资金总量,不断丰富农业综合开发的内涵,更好的服务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积极拓宽农发资金支持方向。农发资金作为财政支农资金的最主要部分,虽然总量连年增长,但由于其具有无偿性和低成本性,加之农业综合开发要求实施连片开发,规模经营,因而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导致农发资金的投资面不可能太广,不能全盘包办农发项目区的所有开发项目,而应当将投资的重点集中在农户及合作组织想做却做不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及企业等工商组织不愿做的领域,即那些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低的领域。因此,农发资金的支持方向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也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一贯坚持的宗旨。当前农发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不仅要包括中低产田改造、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还应当增加对沼气、太阳能、天然气等农村清洁能源设施,仓库、批发市场等农产品流通设施,防护林、农业气象设施等内容的投入。在农发项目区重点支持上述内容,既能延续对农产品产量增长的保证,又能保障鲜活农产品的流通,整体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极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加大对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包括对农机、农技、种苗、农资等专业服务队的扶持,对农业保险、小额贷款、合作银行等农村金融保险机构的扶持,对农村信息化服务站点、基层农技推广站等农民培训机构的扶持。强化对这类项目的扶持,不仅有助于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应用,而且能够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来农发项目区开展金融投资服务,这对丰富投资渠道、增加资金总量和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3)加大对农业相关产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对优质果蔬种苗、动物原种、原原种等优良品种繁育项目的支持,对生物肥、生物农药等环保产品的支持,对粮油、果蔬、畜禽、水产、林业等产业的精深加工项目的扶持,对农家乐、观光采摘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类项目的支持。加大对这类项目的支持,既可以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前端,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的后端,这对延长农业产业链[6]、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4)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主要包括对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畜禽粪便生物发酵等资源利用项目的投入,对果蔬残留物、农药瓶、农用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项目的投入,对人工湿地、生态沟等污水净化项目的投入等。增加对上述项目的投入,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和适宜的人居环境,提升农业农村面貌。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除了要继续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之外,还应当顺应市场环境变化,改进投入模式和方向,积极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综合开发,使农业综合开发不仅有国家财政投入,还有全社会、全方位的投入,同时要拓宽支持方向,将农业产业链向上下两端延伸,从发展生产力向改善生产关系迈进,真正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主力.中国农业综合开发之路——回顾篇[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7,(3):3-8.[2]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年鉴2008[K].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33.[3]李树荣.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4]霍学喜.论新形势下的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模式[J].科技导报,2002,(10):18-30.[5]籍姝.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投资模式研究 [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3:14-18.[6]赵绪福,王雅鹏.农业产业链、产业化、产业体系的区别与联系[J].农村经济,2004,(6):44-45.

第三篇:新时期,新农信

新时期,新农信

自新一轮改革以来,我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已经成为继四大行之后的一大银行机构,特别是市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已经成为支持“三农”的主力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摸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可谓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由农业银行管理、行与社脱钩、人民银行管理、银监局管理等多个阶段并随着在各个阶段的形势和需求做出相应调整。最后,终于实现了由省垂直管理的农村金融发展新体系。那么,作为服务于三农的主要银行机构,我们将成为联系农民与金融的重要纽带。换句话说:信用社将是具备开发与大量提供农村经济发展需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机构。主要有:

一、渊源深厚,独具特色。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机构,开发适合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类金融业务,正是适合于农民朋友的最大需求。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并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网点多,深入农村,直接服务于三农。与城镇银行相比,信用社网点遍布村镇,几乎在每一

个小镇甚至小村都能看到它的踪影。其网点之多分布之广是任何金融机构所不能及的。这样,使其成为直接服务于三农建设的直接桥梁。

只不过,我们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要更好地完善和发展,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力建设进程中,我们已经认识到,资金缺乏和资源的不均匀分配是阻碍农村经济建设中主要的两大障碍。因此,提供可支持的农业发展小额贷款与吸收农村空闲资源并实行再分配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两大主要任务。可以说,谁掌握了这点,谁就掌握了村镇市场。但是,事实上,在激烈的金融竞争的年代,几大行早看准了这一苗头,也开始把开发农村小额贷款和金融产品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但是,农业是弱势产业,风险高、收益不高,不完全符合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定律,而且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主要为家庭个体经营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弱等特点,还是让他们不敢轻易尝试。此时,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大力发展农村金融经济,及时了解并满足农民朋友的需求,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时机。农信社也将朝着建立有效的、区域性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方面良好发展。加大力度寻求小额贷款的相关途径,控制信用风险,开发新服务产品,招聘新人才等都作为近年的头等大事来抓。力争在最快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平。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整个体系的相对完善,产品的日趋完善,凭着良好的根基,农信社将能够在实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新时期的海尔模式

新时期的海尔模式

11/21/200

5■张瑞敏/文

随抛弃旧经验

着海尔的国际化发展,我们现在在国外有了30多个生产基地,但我的感觉是越来越不会做企业了,原来许多成功的发展模式现在都不好用了。我自己今年以来每个月都要去一些国家,我发现:把国内成功的发展模式移植到国外肯定是不成功的。我有一次到美国去,有一个美国人问我:“你觉得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对亚洲带来的损失是什么?”我说就是经济倒退,很多企业倒闭。其实最大的一个教训就是学会什么叫谦虚。

应该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国内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有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海尔有今天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前提下,能够比较快的、比较适时的抓住机遇。而现在再用过去的老方法管理今天的市场,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第一,国内的市场空间变小,爆炸性增长的机会几乎没有。前两年市场还有这么一段时间,但是也很短。第二,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很难再靠引进技术发展。原来发展主要是靠引进技术,但现在是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你想从其他的家电公司引进先进技术是不可能了。第三,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外的品牌都到中国来了,我们则必须走出去。对国外大公司来说,中国是最后一块潜在的最大的市场。而我们既要保住中国市场,还要到国际市场上去,所以基点是不一样的,相当于盖一个十层的楼,人家已经盖完了九层了,最后差一层,我们这一层还没完全盖好,还要盖那另外的九层,这对于中国企业是非常大的压力。

海尔一开始时,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讲,企业比较小,一竿子插到底,有问题可迅速解决。当时的海尔只有600多人,现在是5万人,当时一年生产几千台产品,现在一年要生产几千万台产品。当时海尔是从抓质量开始起家,像砸冰箱这件事,很多媒体都宣传过,但是现在你想砸也不可能了,如果再出质量问题,不是这么少一点,当时只有几十台,现在动辄就是几万台。物流方面,物流的本质是不落地:青岛保税仓库,一平方米每个月6美金,但是到美国一落地就是50美金,差好几十美金,这个费用根本落不起,必须要做到不落地。成本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资金周转的问题。我们到美国去之后,需要全球化的资金运作,像GE一样,资金24小时都不落地。制造也是这样,过去特别是空调习惯于在旺季之前拼命的制造,压很多货,然后到了旺季一下销售出去。其实,生产线上的生产必须是有用户的,要做到没有库存的销售。现在中国企业的坏账率是美国企业的10到20倍,一个是应收账款,一个是库存,这些都造成了中国企业的坏账。据报道:中国企业海外逾期应收账款大约是1000亿,这是非常大的数字。现在我们所做的就是在海外把坏账率降到最低,我们希望零库存,零逾期,零距离。

所以,以前那些有效的方法,甚至是成功的方法,今天来看,都必须抛弃了,要采取新的策略。而中国到现在为止并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我们大量引进的还是国外的,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一直就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管理体系。所以说现在对

于我们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但可以把后发的劣势变成优势,那就是利用信息化。人单合一

当然,信息化的方法、方向很多,我们的突破口在哪里?现在一般的企业,基本上是销售经理拿一个定单,然后提出一个定单来,生产的产品

进到仓库,仓库里面再进到卖场,再进到用户。这样会产生库存问题。现在的价

格战打得非常厉害,说到底就是库存的压力,如果没有库存的压力,谁愿意把产

品降价呢?所以我们从解决库存入手。在美国,我们的销售公司是120个人,这

些人都是美国人,我们把定单和海外经理人挂在一起,现在产品已经开始从中国

直接发到美国商场,而不在美国仓库停留,直发率去年是27%,今年已经达到了

64%。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是我们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人单合一”战略的一种表现形式。“人单合一”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单合一、直销直发、正现

金流”,就是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市场,有一个市场就要有一个定单;人和市场

之间,应该是直接联系在一起,每个人从市场直接获取定单,工厂是根据他的定

单进行制造,根据定单发货;如果通过我们生产线的产品都是有用户的定单,资

金就可以快速地拿回来。

“人单合一”表面上看是库存问题,但由此“反推”或“类

推”,它涉及企业价值链上几乎所有的环节(参见《张瑞敏“木桶新论”:战术的战略追求》一文),因此可以解决许多难题。我们现在正在探索如何把“人单

合一”模式贯彻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全球的各个市场,以期解决我们的再发展问

题。

我们自己的物流现在已经开始做到了三码合一:人码、定单码

和物码。这是一种信息化全程闭环模式。每一个产品出厂的时候,都有一个条形

码,整个企业都可以做到,根据这个条形码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追踪。定单码,就是谁下了这个定单,这个定单的量是多少,避免下了定单将来出现问题时没办

法追踪。人码就是每一单产品都有人负责,每一个人都有他要负责的产品。这么

做了以后,我们物流中心也被很多外国公司看好,像惠普等很多公司都是通过我们的物流系统来做他们在中国的物流。

实施人单合一战略也比较容易理顺利润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

系。根据现在企业界的解释,利润不等于盈利能力,有利润不一定有盈利能力,但是有盈利能力一定会有利润。海尔过去利润非常大,不等于有非常大的盈利能

力,因为有很多外部的因素,包括机遇。盈利能力是一个双赢的能力,就是我给

你提供的不仅是产品,还有解决方案。现在给我们供货的分供方,我们分成ABC

三类,第一是不但产品质量好,而且参与到产品前端设计。

美国最大的电机生产厂艾默生,他到我们青岛工业园设立了一

个工厂,生产电机,我生产一个新产品的时候,把新产品的意图告诉他,他根据

我的意图设计一个新的电机,通过他的电机可以提高我产品的性能,也可以提高

我的售价,这就是双赢。同样我做整机的给用户提供的也应该是一个解决方案,他从我这个产品想得到更多的附加价值,也愿意付更多的钱。

创新紧盯市场

这种管理上的创新也是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贴近市场、反应迅速的重要保证。人单合一要求我们的技术创新紧盯市场。

对于中国来讲,我们的技术创新和那些国际大公司比较起来,现在就达到他们的水平根本不可能,所以我觉得主要体现在差异化,不和他在同

一个道路上竞争。

我们在巴基斯坦有一个很大的工业园,主要面向巴基斯坦、南亚这个地区。很多国际上很好的洗衣机在那儿销售并不好,但是我们销售的很好,原因就在于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巴基斯坦差不多平均一家12口人,而且巴基斯坦成年男子都是穿白的袍子,于是给他创造出可以洗12公斤的衣服的洗衣机,很多大袍子放进去都没关系。我们发现欧洲人包括意大利人,度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的意大利工厂就创新出了一种“假日冰箱”,可以在人们度假期间保证冷冻室照常运转,冷藏室控制处于最低耗电状态。我们还有一种空调是根据北欧人特别重视空气质量而设计的,现在在北欧非常受欢迎,功能是“双向换新风”,就是把室内的空气输送到室外去,室外新鲜空气进来的时候,经过一个预冷预热的过程。热水器方面,原来很少有防电的功能,因为在欧美电器线路已经非常规范,但是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遇到非常大的问题,经常会出现地线带电,所以我们发明了“防电墙”技术。这个技术有望成为一个国际标准。我们的发明专利这几年越来越多,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数字电视解码芯片前几年就已经研制出来了,现在已经大规模的量产。网络家电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我们现在已经开发了第三代,成为信息产业部的一个技术标准。我们新产品开发的速度相当于平均每个工作日开发1.7个新产品。

建立强势企业文化

当然,推行“人单合一”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化问题。前些日子关于海尔进行国际收购的问题,炒得很厉害。我觉得并购倒是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前提是你的企业文化怎么样。如果你有非常强势的企业文化,这就可以,如果你企业文化非常弱势,这个并购可能成功的几率就很小。日本和韩国的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达到一种能融合多种文化的企业文化。

我们过去自己做的企业文化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主要是体现两点:公平的文化,创新的文化。我自己属于老三届,做过工人,在基层做过很多年。作为被管理者,我觉得当时最希望的东西就是两个字:公平。我做了管理者之后,就极力打造、推进公平的企业文化,在海尔内部营造一种透明的人际关系。员工每个人都是跟自己的市场目标挂钩,很多企业的副总裁可能是会管的比较虚一点,但是我们这儿的副总裁都是直接挂一个指标,你要是做不上,也要下来。我们今年有一个副总裁由于工作没有达到要求就下来了。再有一个是创新的文化,作为海尔人,习惯于变是常态,不变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从1998年开始推行的流程再造,到现在七年的时间了,光是组织结构大的变动就有47次,如果大家对于这个不认同,整个就会出现一片大的混乱。

这是我们自己内部的企业文化,但是到海外去现在就不灵了。我今年以来跑了将近20个国家,发现我们国内的企业文化到海外特别是到欧美很难被接受,尤其是创新赶超的文化。我们欧洲总部的经理人,很多人是从很有名的大公司过来的,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过来之后,我们给他提的目标就是短期内赶超。他们不接受,说:“我在那个公司干的时候,那个公司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达到今年的水平,海尔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赶超他们。”欧洲海尔经理人直接跟我说:我工作是为了什么?你是为了创新,我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舒服。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欧洲,年薪跟业绩完全挂钩是违法的。定了年薪之后,你觉得他不好用可以辞退他,但是不可以说因为你干得不好,我就少给你钱,如果到了年底因为没有达到目标,你可以辞退他,但要支付最少9个月、最多22个月的工资。中国企业里面走一个人,可以签订一个不得到同行业竞争对手那儿去的合同,但在欧洲,如果企业要求签了这一条,员工没有去,企业要支付赔偿金。这样企业就是寸步难行。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了一个措施:搞了一个T模式(参见《张瑞敏“木桶新论”:战术的战略追求》),每个人都要跟市场挂在一起,挂在一起之后,我可以不动你的年薪,但是你做好了,我可以给你增加更多的奖励。要是还做不好怎么办呢?我们又采取了一个办法,现在看也有一定的效果:欧洲人毕竟还是比较要面子的,我们先提出一个T模式,每个人跟自己的业绩挂钩,完不成我不能扣钱,但是每天给你做思想政治工作,每天早晨上班把他叫进来谈话,你为什么做不好;明天还没做好,再进行谈话。一般人一个星期保准受不了这种谈话。这就会产生两种转化,一种是向好的方面转化,这个人毕竟是有能力,他不是不能干,是不想干,不想好好干;还有一种是受不了了,因为谈话时,开着办公室的门,让所有人都看见我在跟你谈话,这个人最后就受不了,他就自己辞职,自己辞职我一分钱不用付。但是我主要的目的还是要使他转化。所以,我觉得我们的T模式,在全球都可以这么来做。(作者系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本文由本报记者根据作者讲话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05年12月7日

第五篇: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

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

——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

潘盛洲

2015年11月06日08: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多次重要会议上、在深入各地调研考察中,就“三农”问题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三农”工作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这些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理论风格,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

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

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就是始终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比如,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又如,强调“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再如,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历史眼光和战略智慧对“三农”工作的时代定位,也蕴含着习近平同志深厚的“三农”情怀和远见卓识。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始终是国家安定和改革发展的基础与依靠。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依靠农民的支持参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依靠农业的积累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依靠农村改革的率先推进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从而赢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动权。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三农”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农民仍然是全社会的基础阶层,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三农”问题仍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首要的是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这个“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自觉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中去认识、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

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

习近平同志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这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信息化日新月异,城镇化快速发展,而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阶段。必须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反哺支持作用、城镇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信息化的提升改造作用,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同志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应从治国安邦的高度清醒认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长期性、艰巨性,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既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树立大粮食概念,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统筹抓好其他重要农产品生产。同时,高度重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近些年,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高,201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要以破解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组织开展重大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加快发展民族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习近平同志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我们要按照这些要求,在工作中既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大跃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瞎指挥。在坚持农户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的同时,加快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建立健全与国情相适应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保证农业支出,开支再压缩也不能减少“三农”投入。近年来,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加大。但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相比,“三农”投入总体还显不足,机制有待完善。应尽快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改进农业补贴办法,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市场调控水平,推动农村金融创新,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的水平。

推进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使之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双轮驱动;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目标是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以及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这些论述不仅阐明了加强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性紧迫性,而且指明了努力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具备了支撑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物质技术条件。我们要发挥制度优势,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坚持和完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努力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大力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维护农民的生产要素权益。完善规划体制,通盘考虑城乡发展规划编制,切实解决规划上城乡脱节、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和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决策、投入、建设、运行管护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保护农民权益,高度重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他强调,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要推进人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指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解决途径。贯彻落实这些重要论述精神,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培育一大批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业营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吸引一部分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让“农民”由身份称谓回归职业称谓,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当前,城镇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要素城镇化超前、农民城镇化滞后。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

多管齐下提高农民收入。吸引年轻人务农,根本的是要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使从事农业的农民得到与城镇职工基本相当的收入。应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使经营农业有钱赚;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农民打工有钱赚;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稳步推进农村改革,尽量增加农民的政策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因地制宜研究实施扶贫攻坚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移民搬迁、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等举措,确保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下载浅谈新时期农发资金投入的模式和方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时期农发资金投入的模式和方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发中心工作总结

    盐湖区农业综合开发中心 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2011年,在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在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盐湖区农发中心紧紧抓住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胜利召......

    农发局工作总结

    农发局工作总结 一、2014年工作小结 (一)主要经济指标:2014年,全县预计完成农业增加值15.1731亿元,增长3.5%,占目标任务100.49%;农民人均纯收入14172元,增长13.16%,占目标任务101.......

    农发自查自纠(底稿)

    关于2012-2014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专项自查情况的汇报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我师自被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单位以来,在兵团农发办的悉心指导、督促和师党委、师的高......

    农发项目验收报告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自查报告提纲一、总体情况 (一) 项目评审和立项情况,项目初步设计审批情况。 (二)项目实施计划的批复、调整、变更和终止情况。二、开发任务及投资计......

    农业投资模式与方向

    农业投资模式与方向培育龙头企业 坚持农户主体地位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推动龙头企业与农......

    三农—新时期农村致富带头人历史变迁及形成模式分析

    新时期农村致富带头人历史变迁及形成模式分析 左青松 (河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N1610004)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农发局发展观总结

    南芬区农发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 按照区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南芬区农发局积极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目前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

    10农发班级心得

    “向陈温福院士学习”主题团会有感为响应校团委号召,我班团支部特倡导同学们一起学习陈温福院士的“五大”精神:心系国计民生,奉献“三农”的爱国精神;勤恳执着,严谨务实的钻研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