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共5篇)

时间:2019-05-15 12:0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河南省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

摘要:贫困生是当前中国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在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健全他们良好的社会心态,培养他们高尚的心理情操已经成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急需攻关的课题。从分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着手,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对策

自从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以来,高校收费标准不断攀高。目前,一般高等院校的学费标准在4000元左右,民办高校和对外合作办学高校则高达10000元左右,加上每学年数千元的生活费、住宿费、资料费等各项开支,一名大学生每年的支出就达15000元~20000元。这对于一般低收入家庭、农村家庭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是沉重的经济负担,而老、弱、残障、病家庭及边穷地区更是难以筹措这笔巨款。于是,高校的贫困生问题日益严重。

目前,河南省普通高校中贫困大学生的比例约为20%~25%。调查中了解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多数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甚至罹患各种心理疾病;60%贫困生感到受助羞愧难当;22.5%贫困生感到很自卑;约40%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更有近20%贫困生对社会持极端的悲观观点。8.5%的学生认为校园出现犯罪活动与一些学生的贫困有关。初步调查表明:贫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水准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有的甚至处在温饱线以下,他们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和娱乐费用而更多地选择自闭。可以说,他们是校园内特殊的弱势群体。

贫困大学生问题,特别是由于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问题,既影响贫困生自身的自立成才,也不利于高校校园和谐氛围的形成和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学生忧心、家长揪心、学校担心的和人民群众热切关心的社会热点的问题。因此,较为准确地了解掌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分析

总观高校贫困生,一方面他们具有自尊、积极进取、意志顽强等积极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他们又有自卑、焦虑、敏感、不善交流等心理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深有体会。这些心理问题往往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和发展,是他们成才的阻力,必须加以理性的分析和思考,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

(一)强烈的自卑

过度的自卑是高校贫困生突出的心理问题。一方面,经济上的拮据,和其他同学在物质生活上的反差,使很多贫困生自觉低人一等,轻视自己,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贫困生适应现代生活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往往不高,几乎没有什么特长,这样就极容易使他们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形成或加重自卑心理。

(二)过度的自尊和掩饰心理

贫困生的自卑往往正是与其较强的的自尊相碰撞而产生的。贫困生能在较差的物质保障下考入大学,他们往往都有着比较强的成就动机,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自尊心较强。不过,这种自尊往往很脆弱,面对自己和其他同学在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差距,往往会觉得难以接受而否定自己,从而走向自卑的一面。伴随着这种自卑,往往又会产生过度的自尊,以掩饰内心深处的自卑。自卑本来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的积极心理体验,但自尊心过强,往往就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年轻的心会因贫穷而变得更加敏感,许多贫困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贫困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

(三)过度的敏感导致人际交往不良

自卑的人常常又是非常的敏感。贫困生往往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此的评价很敏感,常把别人与自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针对自己的,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显然,这种敏感的心理特征很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

张。

人际关系不良是很多贫困生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导致贫困生这一问题出现的,除了过于敏感的心理特征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由于自卑,贫困生交往的主动性一般比较差,往往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而不敢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其次,部分贫困生往往是不善交流,人际交往的技能比较欠缺,不知道如何很好的与人交往。最后,不得不承认,现在大学生的很多交往活动,比如社团、郊游等等,都是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对于囊中羞涩的贫困生来说,往往是知难而退,从而错过一些提高交往能力的机会。

(四)较大的压力与焦虑

贫困生多来自落后的山区、农村或多子女家庭,有些来自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单亲家庭或有天灾人祸的家庭,几乎都无法获得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障。他们把取得大学学历作为日后提高就业水平,从而让家庭和自己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他们在求学过程中承载着比非贫困生更大的期望和更大的心理压力。在现实生活中,一些贫困生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在拼命的学习争取获得学校的奖学金,在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寻求勤工助学的机会,这些都会使贫困生身心疲惫,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焦虑的状态,学习压力更大。有些贫困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学业上的竞争、情感上的压抑、生活上的窘迫、对社会的困惑、对成功的急迫追求,使他们往往是痛不堪言。加上外出打工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更使他们在家境优越、多才多艺的同学面前失去了很多优势。这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强烈的焦虑、自责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

(五)依赖心理严重

艰苦的生活环境使贫困生能够独立地面对和解决人生历程中的一道道难关,因此他们往往能够很快地适应环境,自理能力较强,遇到困难时也能独立地去解决和处理。但同时他们又有很强地依附性,他们没有战胜贫困的勇气,不愿自立自强,而是指望政府和学校资助他们,希望社会好心人帮助他们,把一切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有的贫困生甚至认为社会学校给予的帮助是应该的,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格和依赖心理。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切实关心贫困生的需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

继续完善“奖、贷、勤、补、减、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的新生开设“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力度和覆盖面,如我学校的学期奖学金实行一年两次,比例可以达到23%并且分成了四个等级和单项奖学金。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评选工作,我校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黄河科技学院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把这些政策落实到确实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身上,使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我校在图书馆、园林处、学生处、后勤集团等都设立岗位,帮助贫困生勤工俭学工作,完善相关的保障体制;在助困过程中强化激励机制,把资助的重心从无偿变有偿,引导学生通过“奖、贷、勤”来解决生活和学习费用问题。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立品质和拼搏进取的性格,增强贫困生的自信心,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二)“扶贫先扶志”,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线辅导员我们应该指导贫困生正视贫困,勇敢地面对现实,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是贫困生树立自信心的前提和基础。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增强他们克服心理问题的能力,使贫困生认识到,贫困是客观现实,要敢于面对它,承认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回避贫困,家庭贫困绝对不是什么耻辱。更要教育学生意识到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贫困而丧失追求理想和现实抱负的信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线辅导员我们必须要深入到贫困生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掌握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清贫更能锻炼人,贫困的经历可以帮助学生直面人生,树立克服、战胜困难的信心,帮助学生树立贫困是笔财富”的信念。教其学会用本质的、发展的眼光洞察社会和人生,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激励他们进取,提高他们学习和工作的自信心。直面困难和挫折,把握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时,教育贫困生应注重自身修养,加强心理承受力的锻炼,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引导贫困生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我。其次,无论社会还是学校,都应加大宣传,选拔优秀的贫困生代表到学校做报告,如现任职于河南省中学生学习报的副主任编辑我校毕业生徐俊丹;黄河实业的杨飞强等,以此来激励贫困生。

(三)建立完善贫困生档案,及时准确获悉贫困生心理动态

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贫困生档案,不仅仅将贫困程度级帮扶此水记录在案,更应该对贫困生心理状况作重点归类分析,建立贫困生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体制。对有心理障碍的贫困生及时进行心理测试和辅导。我们学校还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队伍,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设立班级和学院两级组成的心理辅导员及时了解贫困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能及时的给予解决。我们的辅导员和导师经常与贫困的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重点引导学生并使其能自我采取调整情绪和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提高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建立学生心理咨询队伍、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咨询工作是解决大学生心理的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 引导贫困生学会自我调适,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我。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主要应着重于自我意识与自信心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情绪调节与挫折教育以及人际关系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或人格健全与人的自信心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不少贫困生产生消极心理都与自信心不足有关。要树立真实的自信, 必须学会准确地了解自己, 欣然地接纳自己, 始终地支持自己, 充分地展示自己, 并更好地完善自己。人格具有稳定性, 也具有可塑性, 健康人格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贫困生的消极心理特点对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不利的。健康人格的教育能帮助贫困生了解、认识并完善自己的人格。对健康人格的核心特质, 如自信、合作、适应、真诚、责任感、创新能力等进行训练, 能帮助他们树立自尊、自主、自强的主体意识, 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发展计划和发展行动, 提高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自强不息、坚忍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情绪是一种与人格、社会适应、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状况。较多的贫困生由于面临众多困难与挫折, 时常有不良情绪反应, 又不善于调节情绪的困扰, 因此应对他们的情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情绪教育, 能培养贫困生准确知觉、理解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 并学会对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同时应教育他们正确地面对挫折。当挫折发生时, 要面对它, 正视它, 解决它或摆脱它。要善于总结失败的教训, 要善于在挫折中学习, 要敢于迎难而上, 去战胜困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扩大心理相容性, 能够容纳自己, 也能容纳他人, 人与人之间自在、愉快、友好地相处, 享受友情的滋润。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不少贫困生由于其内向的性格、自卑和敏感, 往往人际关系紧张, 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教育贫困生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 学习和训练人际交往的技巧, 能用尊重、信任、友爱、宽容、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 可以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豁达开朗的性格,要求他们必须达到“五会”即: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交流、会沟通,这样才能从容地面对困难。

(五)开展就业教育,树立贫困生正确的择业观

贫困生就业作为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重中之重,高校要予以特别的关怀和扶持。第一,引导贫困生做出客观的、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我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并且辅导员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制定自己的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定期跟踪他们的规划情况,督促他们制定好自己的月推进目标以及是如何实施的,帮助贫困生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选择正确的择业目标,对贫困生开展因人而异的就业指导。第二,由于贫困生所处的弱势地位,使得他们在就业方面失去了同龄人的比较优势,所以应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疏导,鼓励和引导贫困生看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增强心理承受力,坚定就业的信心。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增强心理承受力,坚定就业的信心。第三,作为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仅仅依靠在学校所学习的知识,已不可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所以要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我校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建立了不同的实习基地,在校园里有我们的实习工厂;并且利用我们校友的力量开设了实习基地,如我校外语学院的实习基地有华禾英语培训学校、今日教育、海峰英语培训学校等等,为贫困生能力的锻炼和成才发展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平台。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胜任未来的职业,用所学知识改变贫困的现状。

总之,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一线辅导员面对贫困生更应该给予特别的关注,让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处处能感受到爱的存在。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沟通,使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第二篇: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帮扶对策探析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隐忧及帮扶对策探析

王莲花

(人文学院08级思想政治教育202008051)

摘要: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高校政治思想工作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如何开展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其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心理问题的对策,希望能为贫困大学生尽快摆脱心理障碍提供一份帮助。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帮扶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制度变革也随之不断深化,尤其近年来高校迅速扩大招生规模,贫困大学生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贫困生所占在校生比例进一步扩大。高校贫困生问题己成为高校各级领导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关爱贫困生,分析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尤其是心理问题,帮助贫困生摆脱生活困难,走出心里阴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顺利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旋律,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与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和不断扩招,中国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数量也在扩大,资料显示,目前在校生中贫困学生比例为20%,特困生比例为8%。在西部一些高校以及农林院校,这个比例更为惊人。在众多贫困生中大多数学生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但他们当中也存在部分贫困生因经济拮据、学习紧张等方面的压力而出现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某高校曾对贫困生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非贫困生,尤其是在人际敏感、抑郁和精神性方面差异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在贫困大学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低于男生,文科生低于理工科学生,城市贫困生低于来自农村的贫困生。以上测试表明,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学习的压力,高校贫困大学生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样往往会造成贫困大学生不同程序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自闭症,在人际交往中,贫困大学生明显表示出自我封闭、自卑现象,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的拮据与寒酸的外表让同学看不起,往往找理由拒绝采取躲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伤害。贫困大学生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常常认为别人在暗中议论自己,自暴自弃,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巨大压力,不少贫困生表现出气馁和无奈。在日常生活中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理智不能很好的集中,逃课厌学,对生活,对未来没有目标,自我放弃,依赖心理强,有的把困难作为借口,依赖“贫困”一味向学校社会伸手,缺乏主动克服困难的精神,在心理上十分坦然地接受学校和社会的资助,认为资助是理所当然的,缺乏一种以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心态,有的思想偏激,以贫困生为耻,愤世嫉俗对社会和学校怀有敌意。]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边远山区,以及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在长期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们饱受人间的困苦,他们有的在成长过程中,时常受到周围世俗的伤害,遭到嘲弄和轻视,这往往使他们心灵受到伤害。另外家庭教育也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家长,尤其是在农村,大多数父母文化程度低,或未受过教育,根本上谈不上科学教育孩子,对小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因一点小事而对孩子训斥、责骂甚至殴打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很少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久而久之,孩子易产生抑郁,孤独,自闭,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

(二)经济困难的影响

经济贫困己经成为贫困大学生最现实的心理压力,对于他们来说,在校期间首先要解决的往往不是学习问题,而是经济问题。他们有的在食堂吃饭也要精打细算,有的为了省钱常常早餐不吃,一天只吃二餐,还有少数贫困生甚至连吃饭穿衣这样的最基本的生活都难以保障,即使是这种生活状况也是靠父母节衣缩食甚至借款才得以供其读大学。可见经济上的窘迫,生活上的压力成为不少贫困大学生内心难心消解的沉重负担。

在校期间,他们有的刻苦读书,希望拿到更多的奖学金,有的则千方百计寻求机会在社会上打工挣钱,希望能为自己摆脱或缓解经济上的压力。然而这种打工往往以耽误学业为代价,因此他们经常处于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要挣钱维持生活的矛盾中,长此以往,很难解除心里这种尖锐的矛盾。这样往往会造成贫困生在个性与人格上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病症状,时常过分自尊,精神高度紧张,防范意识强,心胸狭窄,对他人的言行举止和外部环境十分敏感,不喜欢牵强附会,因而易受到伤害。部分贫困生只能接受成功和荣誉,而不能接受失败的压力,稍受挫折就会心灰意冷,悲观绝望。由于性格上过于内向,精神上焦虑不安,萎靡不振,人际交往自我封闭,不合群,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往往造成人格心理上的缺陷。

(三)心理素质教育缺乏的影响

心理素质不高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内在原因。经济贫困并不必然引起心理问题,经济贫困只能成为引起贫困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外因,而外因是必须通过内因才

能起作用,因而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主要取决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容易产生自我评价偏差。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差,许多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我评价偏低,心理惆怅,焦虑,惟恐不能完成学业,自卑感强。而另一方面,少数贫困生又表现为过强的自尊心,自傲粉饰的矛盾心理。这些行为,心理上的变化都是心理素质不高而造成的。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虽然社会各界提倡素质教育,提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各学校往往只重视文化教育,而忽视心理素质教育。由于学习竞争的激烈,经济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压抑,心理问题就容易产生。虽然高校在政治思想方面一般都做得比较深,但在心理健康,素质教育方面,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心理辅导方面做得还不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尤其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心理困惑大多都是由人格障碍而导致的。然而,在过去许多高校竟没有心理咨询机构,更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有的把心理素质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混为一谈。欣慰的是,近年来,高校已逐步重视心理教育,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等措施,预防贫困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四)社会不良风气侵蚀校园的影响

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既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紧张的工作、学习、生活节奏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高校也无法成为世外桃源,受此消极因素影响以及贫困大学生自身的错误认识,往往给贫困生造成负面影响。如大学生中追求高消费的攀比风,恋爱风给襄中羞涩的贫困大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此外,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发展,集体主义观念淡化,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淡漠。在这种情况下,贫困大学生的处境更不容乐观,他们想与大家交往,但在大学生中,尤其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缺乏贫困生活的体验,缺乏对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状况的同情与理解,有的甚至歧视,奚落,嘲笑贫困大学生的寒酸。这样往往造成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反而加剧了他们的社交恐惧感,使其变得茫然、失落、孤僻,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正常的心态和不正常的心理也就产生了。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帮扶对策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高校其它教育工作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做出很大努力,本人仅就高校的几点做出论述。

(一)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

高校不仅是教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迈向社会的过渡场所。大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文化背景,他们都受同样的校园文化的熏陶,倡导和建立一种平等和谐,互助友爱文明健康校园文化,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将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教师和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心贫困大学生,及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做好与他们的心灵沟通,给他们一块倾诉心声的园地。及时排除他们思想情感方面的障碍,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积极消除可能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让他们生活在一个人人关心,友爱温暖和谐的大家庭。同时学校应组织学生贫困大学生开展有益的活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原本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重新找回自信。

(二)建立健全资助大学生体系

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是他们最大的心理压力。对此,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高校为确保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多渠道多形式资助,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奖、贷、补、助、免”的资助体系和“绿色通道”机制,但是受资助贫困生范围和人数都极其有限,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要完善助学贷款制度,特别是要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之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从而既降低了银行的金融风险,又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使三方面受益。贫困生在保证身体健康的前提下,生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国家的人才和知识储备得以实现。其次,要大力推出经济资助的方式的创新工作以满足贫困生的主要需求,利用各种渠道,积极筹资金,特别是发动社会人群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建立各种形式的奖励制度,助学基金,一方面奖励在某一或某几方面做得优异的贫困生,另一方面以勤工俭学等方式帮助一部分贫困生,使贫困生在获得物资奖励和帮助下充分认识到只有付出,才能得到收获,充分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三)建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帮扶机制

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时常遇到困难与挫折,由于受挫造成部分贫困大学生不同程度上心理障碍与问题,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帮扶机制,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轻贫困生受到的心理伤害。首先,设立校内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并配备专业人员或心理医生为学生服务。其次,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尤其新入学贫困大学生,编制心理健康档案,掌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造成更大或不可挽回的后果。第三,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专家讲座,个别辅导等多种形式与途径的心理帮扶。加强贫困生心理教育与挫折教育,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懂得如何调节心情,舒缓情绪,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逐步提高抗挫折和抗干扰能力,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迎接生活中的挑战。第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贫困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应设立具有针对性的政治思想课题,通过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启发贫困大学生正确对待贫困,认识到家庭贫困虽然给自己带来困难,但更能让其激发自立自强的精神。学校可以通过思想理论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传统道德和革命先烈事迹教育,让其走出狭隘的心理,将个体需求与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坦然面对现实生活中诸多困难,树立自强向上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包水梅,王晓霞.21世纪我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07-21(4)

[2]吴远,邰永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05-12-21(4)

[3]胡健稳,杨静.提高贫困大学生健康状况的思考[J]社会科学论坛,2006-9-5

[4]吴艳东,王体正.和谐校园构建下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湖北大学学报2006-9-33(5)

[5]周玉林.从马家爵案反思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林业教育2006-2

第三篇:贫困生三大心理问题分析

贫困生三大心理问题分析

2008-04-29 02:2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贫困大学生这个群体在高校中越来越突出。和其他的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品质,但同时,家庭贫困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使他们在心理上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的辅导员夏帕克提江·吾守尔和曹良才以及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的谭鹏曾专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经济上的困难使贫困学生容易在学习上、生活上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而感到自卑。在校期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其他同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是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的不同,他们往往知识面较窄,学习上有困难,而且大多性格内向,这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遇到打击容易产生自卑意识。

二是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对人际关系很敏感,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和加入学生组织,他们往往自我封闭、交往面狭窄。

三是迷茫的择业心态和恐惧感。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就业,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时他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发展,而且还要想到家庭的经济问题,这给他们带来了现实的压力。加之有些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片面,对社会感到不满、失望,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海南医学院临床学院学生党总支书记韩祥畴同样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关注,他发现,长期的自卑、压抑会使贫困大学生的内心非常脆弱、敏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不愿提及的,害怕同学的怜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对任何事情都多疑,其他同学无心的说笑,在他们听来可能是嘲笑,与自己本来无关的事情,他们也会认为同学是在背后议论自己。这样既为他们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挫折,从而对他人产生对抗情绪甚至敌意,致使人际关系紧张。同时,他们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在有关调查中发现,56%的贫困生对“其他同学主动帮助你”的态度是“虽心怀感激但不愿接受”,31%的贫困生对“无偿资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认为会被别人瞧不起,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

第四篇:关于高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校贫困生问题及对策的调查报告

随着各地高校的扩招政策,高校贫困生问题所面临的新挑战愈演愈烈。所以,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

通过对比其它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的贫困生状况,我校的贫困生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认为,一方面是于我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有关。据我的调查和了解,我校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而这其中有不少同学是贫困生。他们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家庭支付能力较差,平时生活很难维持;平日缺衣少穿的现象严重;拖欠学费情况严重,贫困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偿付昂贵的学费。

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和家庭背景等比较尖锐的问题,所以我没有做调查问卷。只是根据对身边贫困生及对我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了解来写这篇论文。

一、我校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方法及存在问题

1、贫困生建档

我校的贫困生建档分为三个等级:A档、B档和C档。学期初,每个班级将会分得有限个不同等级的名额。根据建档等级的不同,贫困生每个学期得到的补助也从3000元、2000元到1000元不等。

但是,同学们普遍反映,我校贫困生多、问题严重。而且,贫困生的问题也因专业的不同存在差异:矿业、建筑等工科类的专业贫困生问题严重,艺术、体育等专业的问题相对较轻。而且,我国对贫困生确认的标准是:凡是学生家庭的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平均生活线的都算困难学生。但仅凭学生家庭所在地或家长单位所开的证明作为认定的唯一依据,是不够的。所以,造成了有的班级的贫困生因名额所限得不到申请,而有些班级的贫困生却“徒有虚名”。

但是,贫困生的认定机制应包括:个人申请与诚信承诺、所在地的证明、公示与学生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批、跟踪调查与逐年调整、追究责任等。它应该是动态的,全方位的。

2、勤工助学

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为同学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勤工助学岗位。比如:图书管理员、校内通管理员等等。在校本科生可以通过教务系统通过网上报名进行申请。但是,这些岗位不仅仅是为贫困生而准备的,全校同学都可以通过个人教学系统进行申请,只是贫困生有更多的机会而已。

但是,勤工助学的岗位十分有限,竞争比较激烈,各校普遍反映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勤工助学基金不能有效使用,所以不少同学争取不到工作。而且,今年我身边就有两位同学“失业”。美国政府和学校都对勤工助学给予很大的支持,政府提供了一笔很大的经费来鼓励学生勤工助学,这些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3、申请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金融手段完善我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体系,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借款学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毕业后分期偿还。

一般来讲,贫困家庭学生需通过就读的学校向当地的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采取一次申请、银行分期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办法。借款学生应在毕业后六年内还清贷款本息。

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流程为:准备国家助学申请资料、领取并填写《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学校审核盖章后交送银行、经银行审批盖章后公示合格名单、银行与学生签订借款合同、国家发放助学贷款、毕业时办理还款确认等手续、借款人按计划还清贷款。

但同学们在毕业后按还款协议进入还款期后,如果连续拖欠还款超过一年且不与银行主动联系办理有关手续的借款,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银行将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渠道公布其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毕业学校及具体违约行为等信息。这对贷款的同学来说也很有压力。

4、申请“绿色通道”

近年来,为切实保证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教育部规定各公办普通高等学校都必须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即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

绿色通道的最终提供者还是国家和学校,因为现在绿色通道的贷款都是不收取利息的,因为国家和学校已经为我们向银行支付了利息。所以,绿色通道确实

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来保证大学生的入学率。

5、奖学金制度

我校为在校同学提供的奖学金发放也很多,从国家奖学金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到院级优秀学生会2000元不等。所以不少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可以通过申请奖学金来缓解自己的生活压力。

但是,在不少资料中都提到奖学金不属于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奖学金的性质是奖励或鼓励,不是济困。奖学金的标准不是根据贫困程度制定的,对每个受益者都是公平的。教育部教育信息中心1999年对100所高校5000名高校贫困生进行受资助情况调查分析表明,高校贫困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低于普通学生获得奖学金的比例,奖学金获奖学生与贫困生吻合概率不高。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

1、建立贫困生在校期间学费、生活费来源的基本保障制度

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只要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高校贫困生都能通过有偿信用借贷方式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生活费来源;那么贫困生就能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为社会发展存储潜能量。

2、设立“绿色通道”,建立学费缓交制度和减免制度

建立贫困学生“绿色通道”, 确保贫困学生按时入学,对家庭经济困难暂时无力缴纳学杂费的学生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进行摸底调查,确定贫困生身份,再根据不同情况让贫困学生签订缓交学费协议书或实施学费减免政策。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方针,充分体现社会、学校对贫困生的关心与爱护。

3、设立贫困生奖学金制度

在普通奖学金方面从政策上向贫困生倾斜,提高贫困生的获奖比例。坚持“以学养学”的思想,不断激励贫困生刻苦学习。奖学金主要是用来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所占比例小,一般受奖覆盖面是30~40%,并且奖金额度较低。据了解,贫困生在奖学金获得者中占比例不大,约为10%左右。事实上,获得奖学金的机会对贫困生而言并不平等。因为,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或经济状况不好的环境中,相对而言,们在中小学受教育的条件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困难造成的精神和心理压力也影响学习的效果,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贫困生的获奖概率。因此,奖学金条件应向贫困生倾斜或单独设立“贫困生奖学金”,以保证奖学金真正在资助贫困生方面发挥作用。

4、完善勤工助学制度,规范管理

在注意做好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大力加强对贫困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指导和支持,是高校扶贫济困的另一具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高校在学生处设立勤工助学指导中心,逐步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制度,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和协调。在校内充分挖掘潜力,广泛开辟勤工助学岗位,在校内建立了校园绿化、图书馆助理、学生工作助理、校园门卫管理、宿舍管理、校园秩序巡查等固定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一部分特困学生走出了困境加大勤工助学力度,通过勤工助学形式,把对贫困生的资助从无偿变为有偿。

5、积极筹措各项资金,坚持做好经常性的贫困生补助工作

为了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 有关部门下拨专项经费予以帮助。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贫困生队伍,来自各方面的扶助资金就显得“粥少僧多”了。为此各高校及有关部门应主动采取办法,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动员全校教职工和社会各种力量为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在年底入冬之前为贫困学生发放春冬季困难补助,补助面为15%—20%,金额从100—300元不等,有效地缓解了这些困难学生生活上遇到的难题。我们还为全校的孤儿设立了特别助学金,以帮助父母双亡的学生度过生活难关。积极吸收校内外单位、个人捐款;校团委还应在全校团员与团干部中发起“阳光工程”,用全校团员和团干部的捐款资助经济困难且品学兼优的同学,使贫困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对学生突发急病、家庭突遭不幸等情况下发生临时困难的,应根据情况随时研究,设立补助金。

高校的扩招必定使得贫困生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已引起了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但这些努力是远远不够。从政府到学校,不仅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更要建立健全的贫困生资助体制,帮助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

第五篇: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培训作业之专题讨论

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海原县李旺镇教委买玉忠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来,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 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就小学生来说,积极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热爱学习,精力充沛,上进心强 对生活热爱,自尊自重,有强烈的责任心等等。相反,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以下症状,如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等。说明已经出现困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对学习对他人的严重焦虑、恐怖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交织在一起,成了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学困生心理问题来源的因素分析

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原因。学困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从何而来?分析起来,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为外在因素,一为个人因素。

(一)外在因素

1、来自社会的困扰。日益进步的社会也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弊端。如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从某一角度看,使得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同时,对人的 焦虑度在不断上升。这反映在学困生身上更是明显。他们总是觉得有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自己,特别是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如果发现有人在注意自己,心里就会感到紧张。他们经常觉得有同学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发现人家在背后议论他,他会感到讨厌。他们在游戏或与别人的竞争中输给了对方,就不想再干了。又如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诸如枪杀、盗窃、拐骗、桥塌、火灾、交通事故等也同样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他们经常感到后面有人跟着自己。有些学困生害怕很多东西:害怕到高的地方去 害怕听到打雷声 害怕乘车穿过隧道或路过高桥 害怕黑暗,喜欢整夜开着灯睡觉。他们还常常做恶梦。

2、来自学校的压力。

(1)学业的压力。对于学困生来说,在学习上,他们无疑是一群落伍之

雁。但是他们也有自尊,也怕难为情,也希望自己的成绩一天天好起来。于是,在学习上出现了种种焦虑情形。他们比别人更担心学习,在学习成绩不好时总是提心吊胆。他们在没有完成学习任务之前,总是担心完不成任务。甚至有人在夜里睡觉时,总想着明天的功课。

(2)考试的负担。在学校里,学困生最害怕的就是考试。他们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一遇到考试,就担心会考坏。考试后,在没有知道成绩之前,他们总是放心不下。他们也经常做考试考坏了的梦。在考试成绩不好时,他们心里总感到不快,担心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3)同学间的竞争。长期的在学习上不如同学,使得学困生造成自卑心理,他们常常会自责。除了学习,他们在打排球、篮球、踢足球、拔河、广播操等体育比赛输了时,心里也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他们在参加集体比赛失败时,总认为是自己的责任。大家受到责备时,他们会认为主要是自己的过错。和同学吵架以后,他们总是认为是自己的错。在别人笑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碰到为难的事情时,他们常常认为自己难以应付。他们有时也后悔,那件事自己不做就好了。

3、来自家庭的影响。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有的家长能为孩子创设许多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同时却忽略了更多促进孩子成长的因素。好大一部分学困生的家长自己忙生意、忙工作、忙着赚钱,平时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也没有时间陪孩子一起游戏、娱乐,当然也就更少深入了解子女的内心活动。他们认为赚钱是他们的义务,至于其他就要看孩子自己的了。也有些家长文化不高却很能赚钱,他们认为有知识不一定会有钱,有钱在一定程度上能替代知识。于是,他们并不怎么重视知识,孩子能认些字也就差不多了。还有一部分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整日吵着要离婚,今天你出门,明天我不回家,这星期跟着妈妈过,下星期就跟着爸爸走。不安定的生活,没有温暖的日子,又怎么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学习呢?长期的压抑、单调、苦闷的家庭生活使这帮学习上自叹不如的学困生又在生活中形成了严重的不利于发展的孤独倾向和冲动倾向。他们在同学笑时,也不会大笑。和大家在一起时,也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有时觉得和同学一起玩,不如自己一个人玩,又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平时讨厌参加运动会和文艺演出,很害怕去人很多的地方。有时他们一个人在家时,又感到特别的孤独。经常会突然想哭,又想突然大声喊叫。他们有时也想过自己一个人到很远的地方去,甚至有学困生出现过“自己还是死了好”的念头。

(二)个人因素

1、个人生理因素有差异。由于遗传的因素和各种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记忆、理解、性格等都因人而异,这也是造成学困生上述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

2、学困生的自我概念差。影响自我概念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其一,自我评价的高低。学困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自我肯定不足,也有一部分人的自我全靠别人来肯定,他 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对他的赞赏或贬损。许多学困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人家怎么做,他也跟着怎么做。他们往往不敢追求本身能够实 现的生活目标,遇到挫折常常自责,生活态度消极、被动。其二,自我接受的程度。自我接受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特别是对自身的缺陷能够宽容。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个人应该对自身的缺陷以及无法改变的生理特征(如相貌、身材、嗓音等)持宽容的态度。而部分学困生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的疏远时,不加思索地认为是自己以上无法改变的缺点给自己抹了黑。于是,对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怀。这样的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常常有挫折感,最后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的缓解对策研究

目前,我们正面临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文明、民主程度的提高,经济体制、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都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小学生将是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将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怎样使学困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作为中队辅导员,笔者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按以下步骤努力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建立档案

缓解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工作。因此,为了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首先可以运用问卷调查、家访谈心等方法了解和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建立起他们的心理档案。

1、问卷调查

(1)、对学困生实施测验的指导语是:“这个测题是调查你的心情和感受的,不是测验智力和学习能力的,与你的学习成绩无关,答案也没有好坏之分,请按照你平时所想的如实回答。”这样做,无疑首先舒缓了学困生的戒备心理。

(2)、回答方法:本测验每一问题都只有“是”和“不是”两种可供选择的答案,回答纸上相应地附有a、b两个可供选择的英文字母,请把你所选择的答案在相应的英文字母上画上,即:你如果选择“是”答案,就在回答纸相应的“a”字母上画上 选择“不是”答案,就在回答纸相应的“b”字母上画上。按此方法

对下列两个“例题”进行练习。

如、早晨起来,你是否感到头痛?

a、是 b、不是

如、你是否考虑今后的事情就感到头痛?

a、是 b、不是

经过100题的测验调查,把学困生的以上心理问题归结为六大类:

一、对学习的焦虑

二、对人的焦虑

三、孤独倾向

四、过敏自责倾向

五、恐怖倾向

六、冲动倾向。可以根据答卷情况分析出该生偏向于那类心理问题,然后从家访入手,掌握造成以上心理问题的第一手材料。

2、家访谈心

家访就是深入学生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学生所受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的过程,也是老师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的过程。通过家访,我们发现,有的学困生在班上寡言少语,不大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而在家却异常活跃,性格开朗 有的学困生在校内表现积极主动,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深受师生的喜爱,而在家则表现得极为自私、懒惰,不愿为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 有的学困生经过家庭离散的打击,性格大多孤僻、敏感,长期压抑的生活氛围更使其心理日趋失衡,学习生活受到影响,对家庭的失望,对父母的仇视恶化为对整个社会的漠然和敌视等等。针对种种情况,教师的谈心必不可少,或是对其有关人生的畅谈点拨,或是对其平时言行举止的宽容,或是对其生活上的嘘寒问暖,或是对其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等等,使这些孩子感到来自老师的温暖,明白自己没有被抛弃、被遗忘,有人在关心自己。教师通过这样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身人格上的包容和生活真理,帮助他们形成真确的人生观念、健康的心理。当然,教育者要及时地把以上家访、谈心的情况做好记录,以便比较教育过程中的前后变化。

(二)、分析情况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我们要具体分析情况后分别对待。如案例1:有一位父母双亡的学困生,靠穷困的祖母抚养。强烈的自尊心,使他在同学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我们可以对他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受到集体教育后来抚慰他封闭的心灵。如案例2:有一位学困生因父亲盗窃入狱后,性情变得压抑、自卑。我们可以让他仔细观察,到底同学对他的态度如何。经过观察,让他认识到:也有一部分同学对他有看法,但是大部分同学喜欢他,并且引导他,只要自己不做坏事就行了。又如案例3:一位

父母离异的学困生常欺侮同学(用刀子划人家),原因是:同学们常常笑他,他一见同学笑就生气。我们可以这样帮助他:要搞清同学们为什么笑?笑什么内容?从而使他认识到也有个别同学的笑不怀好意,但大多同学的笑是善意的。另外,告诉他笑是人的权利,不可能制止别人笑的权利。又如案例4:一位学困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差是因为自己生得笨,这是无法改变的 现实。于是,他自暴自弃,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外不做作业,有时还逃学。这时,我们可以给他讲童第周和爱迪生的小时侯以及一些名人名家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他,只要肯努力,学习成绩一定能提上去。这种充满爱心的引导教育,如春风化雨,能滋润学困生的心田,开启学困生的心灵之窗,解除他们的思想包袱,让他们在宽松、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开设讲座

人的行为总是在心理支配下的行动,结合学困生实际开展心理知识讲座,使他们掌握一些心理科学知识,有助于心理发展,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行动。如:开学时进行“首因效应与成功”、“目标、进取、成功”、“成就感与成功”等专题讲座,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立下壮志 学习中,介绍预习、听讲、作业、复习等学习心理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悲观气馁时,进行“挫折、容忍、成功”等讲座,教导他们振奋精神,克服困难,取得新成就 当班级出现许多小团体,影响集体团结时,可作“小团体与集体”的讲座,教育他们处理好小团体与班集体的关系,关心班集体,同学间团结友爱,鼓励同学之间大胆交往,建立融洽的同学友谊。还可以作些有关心理咨询的知识讲座,帮助他们理解心理咨询的含义和实质,以揭开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引导他们大胆地进行心理咨询,消除各种心理障碍。

(四)、开展咨询

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还希望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可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这里要求咨询员以平等、热情、友善、诚恳的态度关心咨询者,给咨询者以安全感、亲切感与信任感。

(五)、引导保健

正如生活中,人生了病就会被动地想法设法地去医治一样,要是没得病时能加强保健,就会极大地减少得病的机会。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要是平时教师能引导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我们可以利用

学生爱听音乐的特点,在课前、课后播放一些轻柔舒缓的世界名曲供学生娱乐欣赏。此外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放松练习”、“投射练习”都可以进行心理保健,使学生既放松情绪,陶冶情操 又自娱自乐,有益身心。同时要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自我心理保健。

实践证明,作为一名老师,能运用好心理科学这个有力武器,去教育、管理好每一位学困生,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任务的。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有责任、有计划地分步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适应和心理承受能力,能够适应高风 险、快节奏、强竞争的环境,使之成为心理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下载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杨体军、李晓婧、于洪、王威 高校国有资产是指高校占有和使用的、在法律上已经被确认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资产的总和。加......

    青年士兵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青年士兵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青年士兵的心理疏导教育,对其个人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认真 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并研究对策,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惑,使之成为一名合格......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2007-11-02 19:38:17作者:Internet来源:互联网文字大小:【大】【中】【小】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现今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人们的一切,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健康的恶......

    高校贫困生问题综述

    高校贫困生问题综述 姓名:吴海燕 班级:政教二班学号:090100087 摘要:本文查阅了大量贫困生方面的专著、期刊、学位论文和其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贫困生的定义、贫困生的现状、......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攀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贫困生的就业压力尤其突出,其就业心理问题......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摘要: 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我国现实应试教育的模式,让学生产生各种各种的心理偏差。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中学生存在......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黄 丹1 汪 维2 (1.广西师范学院 社科部,广西 南宁 530001;2.广西高校工委 组织部,广西 南宁 530021) [摘 要] 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