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初中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策略》课题学生问卷
《农村初中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策略》课题学生问卷
为了更切实地了解实验学生“质疑”现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针对学生现状进行了问卷设计,并在本人所任教的学校内,在相关班级班主任的协助下,在同一时间展开了多层次的问卷调查,。想通过这份问卷调查,更好地开展后期(第二阶段)的工作。
说明:
(1)本调查属研究课题所需,别无它意,请如实填写,不要有任何顾虑。
(2)不用填写姓名。
(3)答题时,请选择你的实际情况,打上“√”。
1、你在数学课上能主动思考,不懂就问吗?
A、不能B、不敢C、有时能做到D、能做到
2、你在数学课上敢于“质疑”吗?
A、不敢B、有时敢C、敢
3、上数学课之前你对新课预习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4、你的每次“质疑”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吗?
A、能B、不能C、记不清了
5、你需要“质疑”方法的指导吗?
A、需要B、不需要C、无所谓
6、你在课堂中的“质疑”被老师提及或关注时,你会如何?
A、开心B、不好意思C、无所谓
7、你认为“质疑”可以
A、可以提高学习成绩B、增加学业负担C、无直接用处
第二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的策略分析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分析
高阳县宏润小学 闫小俊 张文霞
古往今来,让学生质疑问难一直受到教育者的重视,我国古代就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精辟论述。质疑是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培养的开始,它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实现阅读的个性化。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爱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先从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入手。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则应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入手。
1、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注意改变课堂角色,把学习的主体真正还原给学生。在现实中,我们往往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给学生。学生则把教师当作了权威,学生个性随之受到了压制,思维受到了束缚,因为害怕和教师不一致,学生不敢主动的质疑问难,久而久之,造成了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低下。这是每位教师都不希望发生的。因此,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必须先从创设民主的课堂入手,从教师这个角度来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应转向扮演引路人的角色,把课堂的学习主体还原给学生,教师不应只关注自己怎样“教”,应把更多的视野投向学生的“学”,努力打破“一言堂”的尴尬局面。
和谐民主的课堂,要求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不仅要充分的了解教材,更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以朋友的身份带领学生一道前进。
2、把赏识激励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
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人的一生,归结到底,都是在追求赏识和尊重。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离不开对学生的赏识激励。在引导学生质疑的初始阶段,很多学生不敢提问,生怕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引来同学的嘲笑。这时,我便点名请一位学生提问,当学生提完问题后,我便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大力表扬。这样几轮下来,学生的顾虑被打消了,有几个学生主动举起了小手。
对学生的赏识激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而采用赏识激励策略,应成为我们长期坚持的习惯,这种赏识激励不是违心的,而是一种发自于内心深处对学生的认可。可以这样说,赏识激励策略是培养质疑兴趣的催化剂,它能使学生把“要我问”变成“我爱问”。
3、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仅仅依靠和谐民主的课堂、赏识激励策略是行不通的,创设学习情
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例如,教学《詹天佑》,如果仅仅从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不仅会让学生茫然,甚至会对文本出现误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和学生搜集了大量材料,然后利用多媒体把搜集来的材料进行了展示,詹天佑的形象在学生眼前鲜活起来,学生从当时的重重困难中解读到了詹天佑的伟大,从情感深处对詹天佑充满了钦佩。
创设情境分为多种形式,利用多媒体等电子设备创设情境只是其中之一。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个体头脑中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小品、课本剧等形式创设情境;还可以借助摄像机、DVD等电子设备创设呈现情境。我们创设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从而学有所得,学有所思。
二、传授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兴趣,使学生“爱问”,我们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会问”。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质疑:
1、从课题质疑。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展开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与文本对照,找出差距,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出示了题目,我便引导学生就课题展开质疑: 师: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1:白杨是什么? 生2:白杨生活在哪? 生3:这种树有什么特点?
2、从插图处质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质疑问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请学生把插图和文章内容对照,学生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文中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可我看到插图中的军需处长并不像一座丰碑。
3、从语句重复处质疑。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体会。
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这样思考:
师:文中有一个词,反复出现了四次,你能找到吗?看到这样的现象,你是不是有什么疑问呢?
生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使用这个词语,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生2:作者反复使用这个词语,不觉得单调吗?
4、从自己认为不懂、奇怪的地方质疑。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就有学生提出
了很多类似的问题:周瑜明明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为什么还要找诸葛亮商议?周瑜妒忌诸葛亮,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摆酒席招待他?
5、从作者留白处质疑。
例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我便引导学生思考:
师:那么,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呢?
生1: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来新疆工作;
生2: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3: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然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他们不知道的这些问题,你们知道吗?通过解决这几个问题,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边疆建设者身上的崇高品质。
质疑的方法不胜枚举,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有意识地渗透、引导与小结,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但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此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学生的质疑能力会有质的飞越。
三、利用质疑预习表,使学生“问起来”。
1、预习表内容
本张预习表包括了四个板块:题目质疑、字词质疑、句子质疑、部分解疑。(1)题目质疑:
对于题目的质疑可以在第一眼看到题目时质疑,如:《桥》一课,同学们在第一眼看到课题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桥?这座桥位于哪?这座桥什么样?也可以在预习完课文之后或是学完整篇课文之后,再次针对题目来质疑,如学生预习完课文之后,就又对题目进行了质疑。这时他们提出的问题肯定和他们第一眼看到题目时提出的问题不一样了。他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并不是写的桥,而是写的人,为什么作者却用《桥》作为题目呢?我们这张预习表,是要求学生在第一眼看到题目时质疑。(2)字词质疑:
所有与字词有关的问题都可以放在这里。如学生们遇到一些读音不容易把握的字时就可以这样写:“和着琴音”一句中的“和”字应读哪个音?再比如,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也可以一一列举在这里。还有关于词语用法的疑问都可以写在这里:如“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中的“乘机”可不可以换成“趁机”?因为很多关于字词的疑问,学生大多能自己解决,所以这一板块,我们还设计了字词释疑一项,要求学生能通过自学,或利用工具书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解决不了的可以做上标记。(3)句子质疑:
所有和句子有关的问题都可以写在句子质疑一栏中,但是我要说明的是学生提出的有关句子的问题,如果通过预习自己解决了,就不用写下来了。学生在预习课文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才需要记录在这里,留待课上解决。(4)部分解疑:
因为我们这张预习表是要求学生在第一眼看到题目时质疑,这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很多问题在学生们预习课文时能找到答案,所以要求学生先自己解疑。
2、预习表的使用
一般情况下,我会要求学生在课上完成预习表,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思考时间,尽量保证预习的效果。
学生完成预习表后,我会逐份检查,认真分析,因为这张表格能给我们提供很多信息。通过分析预习表中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比较共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解决的,因为这样的问题不仅出现频率高,而且肯定是真问题。如《桥》一课,我在检查完学生的预习表后,发现全班44位同学,有14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了文章的表达方式,比如:为什么说文中的老汉像一座山?为什么说山洪咆哮,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为什么说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呻吟是人具有的特点,木桥怎么会呻吟?既然有这么多的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非常有价值,(这些问题是针对文章的表达方法提出的,而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所以,一上课,我就把这18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展示在大屏幕上。我先选了一个比较热门的问题:“为什么说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因为这个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了。)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作者在用拟人的方法突出木桥摇摇欲坠,即将坍塌的危险情况,并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使语言生动形象更有表现力。接下来,我就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体会其它的几个句子在表达上的好处。这样,学生的一些共性问题就解决了。最后我还明确地告诉学生们,他们这是在就文章的表达方法提出疑问,这样的问题很有价值,以后我们在学习其它文章时,也可以就文章的表达方法多问几个为什么。
通过预习表,我们还能及时了解学生在质疑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老师就可以及时引导。比如初始阶段,学生根本不会提问题,而且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根本看不出学生的疑惑在哪里。于是,课堂上,我们便结合阅读教学,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如可以在关键词
语处质疑,可以在重点句段处质疑,可以在文中矛盾处质疑,还可以在标点符号、课文留白处质疑。我们还教给学生怎样清晰表达自己的疑惑,让学生把自己的疑惑写明白。现在,再看同学们的预习表,我们发现,同学们敢提问题了,也会提问题了,但提出的问题往往多而杂,提不出很有价值的问题。那么,接下了,老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老师首先查找了一些资料,了解了一些方法,接下来,我们将会在课堂上一步一步教方法,力争使学生的质疑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总而言之,在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追求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语文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思善学,敢思善疑,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并为学生终身所用!
第三篇: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丁亚蕾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现以“圆的周长”为例,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
少成苦天性,习惯成自然。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是多么重要了。在现代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之一。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小学生往往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或问得压抑、犹豫、缺乏自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热烈的气氛,使学生感受到质疑问难的心理自由,帮助学生克服质疑问难的心理障碍,增强其勇气和自信心,逐步形成敢于质疑的习惯。例如:在课前准备时,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有许多老师愿意和同学们成为学习上的伙伴,同学可以去和老师交朋友,待会儿上课时,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问班上的同学,也可以用问你们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
二、创设疑惑情景,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爱因斯坦说过:“最好的老师莫过于热爱。”儿童有了热爱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会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设疑惑情景,目的在于诱导学生积极提问,将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学目标(学生问题)充分暴露于课堂,以利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入新课时,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如图所示)森林中在开运 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留下充足的思考时空,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问”,源于思。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环节。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材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怎么想就怎么问,问错了没有关系。同时引导学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象棋子、在纸
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给学生留了三分钟的时间思考)学生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有的几个学生自成小组共同讨论,有的学生还起来问他们认识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
四、因人而异,培养学生独立质疑能力
“问”,因人而异。由于学生认识结果、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的差异,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对待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质疑的能力。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景,意在充分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此培养学生互相提问的主动性、流畅性、有序性,促进学生独立质疑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小组合作求c与d的比值时,教师说明:以百分为基础,提出和回答一个问题奖10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问:”你会测XX的周长吗?怎样测?你会测它的直径吗?怎样测?“,”你求得的c与d的比值是多少?“,学生试着问、想着问、争着问,经过问与答,自由矫正。这样,既巩固了求c与d比值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质疑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竞争意识。
五、创设互动情景,培养学生共同质疑的能力
“问”,表于言。无论哪种形式的提问,都是某一命题的疑问形式,对小学生来说,还存在着语言表述障碍。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意在消除这种障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质疑的能力。例如:在巩固练习时,提供的材料是:(课件出示)老虎裁判请乌龟和兔子 重新比赛,兔子的比赛路线是 从A点出发,沿三个小圆的周长经B点回到A点;乌龟的比 赛路线是从A点沿大圆的周长 经B点回到A点。根据情景,同学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小组学习)经过短暂的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兔子和乌龟比赛的路程相同吗?谁是冠军?如果他们同时到达,谁跑的路程多?谁又是冠军?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去请教你们的新朋友——听课的老师。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共同质疑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正是合作学习的魅力所在!
六、创设反思情景,培养学生自我质疑能力
“问”,终于省。儿童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在充分交流与共享中生成、修改的”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思考、深入研究、不断调整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好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因此,反思不仅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格,更是创造性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反思情景,旨在训练学生自我质疑,培养其内省能力。例如:在巩固练习结束后,以学生自问作为结尾。问:”我今天学习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弄懂?“”学习了什么
方法?“”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这样,学生经过自我质疑,不仅让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气氛、留下自由思考时空、创设各种情境,因人而异地鼓励和引导学生质疑,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逐步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
第四篇: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能力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能力
太平镇穿山河学校覃业翠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了疑点,才会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进行探究,迸出知识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一在预习新知中引疑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预习新知,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的不平衡中找出疑点,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激起求知欲,在此基础上进入课堂,学生的学习就会变被动便主动。如:学生预习百分数的意义后,提出问题: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分母是100的分数都是百分数吗?
二在理解新知时质疑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就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就是口欲言而未得之貌。理解新知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要让学生围绕一节课的重点、难点积极质疑问难。中学生“愤”、“悱”之时,引导学生抓住疑点,提出含金量较高的问题,主动思考,积极探讨。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后问学生关于轴对称图形你还想知道什么?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问:轴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学生通过看一看,画一画,折一折等学习活动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获得成功等喜悦,从而使学生乐于质疑。有的学生不知怎样提问,教师可适当点拨诱导,教给质疑的方法,抓住主要矛盾,“打破砂锅问到底”。让学生大胆提问,敢于并善于质疑。
三在巩固练习中设疑
为了巩固所学过知识,开拓学生思维,教师可多设计一些一题多解、逆向思维、开放性强的习题,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展开想像,多角度地找出灵活多样地新问题及解决方法。例如:学习分数乘除应用题可问:根据我们班男女生人数,你可联想到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又如: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可出示此类习题,一个碗6元,一个压力锅138元,一个杯子4元,一双筷子3元。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妈妈有150元钱,她可以怎样购买这些物品?
四在实际应用中激疑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启发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带入课堂进行交流探讨,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应用意识。
例如:喜欢旅游吗?在旅途中你发现些什么数学问题?比如租车、租船、购买门票等。小明假期随一个旅游团去参观植物园,团中共41人其中39名儿童,门票价如下:成人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团体(10以上)每人20元,小明就想:怎样购买合算呢?你还能发现什么?〔儿童少时购团体票合算,儿童多时购团体票不合算〕还有商品打折,降价等等。要求学生平时做个有心人,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第五篇: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兴趣培养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兴趣培养(校本教研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兴趣培养
——中学2012-2013年校本教研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提出该课题并进行研究,基于以下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7-9年级学生写作时要求感情真挚,能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点,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能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能合理地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这一系列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是我们从事作文教学的标尺和准绳。从《课程标准》可以看出,学生作文在语文学习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作文的优劣,反映了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
然而,作文“教”与“学”的现状令人担忧:
从“教”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作文教学在观念和实践上都误入了歧途。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教学的重心都在讲读教学上,每节课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精讲细练,教师咬文嚼字,条分缕析,面面俱到,生怕遗漏,学生自然也在教师的指导下亦步亦趋。对于写作,师生仅限于每周的两节作文课,“指导——写作——评讲”,周而复始,却收效甚微,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作文教学观念滞后:从教师的角度看,虽然语文老师都知道作文的重要性,但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上花的心思并不多,我们钻研语文教材,研究如何上好每一篇课文,却很少用时间去研究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只注重传输写作的技巧、经验,却忽视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丰富语言,忽视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在作文的评价上也存在不足,普遍出现套话,缺乏针对性,而且批评语居多,没有及时肯定学生作文里的闪光点,这样的评价必然导致学生对写作失去兴趣。
(2)、作文教学随意性大:一直以来,不少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把作文训练作为讲授课的缓冲带。虽然每学期都有作文教学计划,但一般都比较粗略,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随着教师的兴趣随意命题,或者简单地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提几点要求,让学生苦思冥想,各显神通。这种走马观花式的作文训练,自然会使学生对写作产生畏难情绪,大大挫伤学生的写作信心,使之产生消极敷衍的心理。
(3)、方法单一,效率低下:作文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心智技能活动,学生本应是这项创造性活动的实践主体,然而,仔细反思一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却是这样一个过程:教师教读范文,学生学习范文——教师归结写法,学生效仿写法——教师命题指导,学生构思行文——教师批改讲评,学生领悟接受。学生的作文训练步步置于教师的指导之下,其结果是,学生常常手足被束缚着,绞尽脑汁勉强应付,获得的常常只是挫折、失败的体验。而且作文形式仍局限于封闭的、单向的、个体性的狭窄圈子;批改者、批改方式呈现单一性;作文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全权包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师批改周期长,不利于及时反馈调控,导致作文教学效益低下。
从“学”的方面看,学生作文材料单一,内容简略,感情平淡,语言枯涩,缺乏个性,他们视作文为畏途。究其原因,则是对作文缺乏兴趣所致。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作文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学生认为,学好作文很难,只要抄抄范文,勉强也能应付过关。语文考试时只要把基础知识完成了,再借助范文稍微拼凑一下就能应付了事,何况老师在改试卷时对学生作文看得不够仔细,只要保证书写工整、内容充实就行了。同时他们看不到作文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这自然也就没有了写作的动力。
(2)视野狭窄,素材枯竭: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他们课外阅读量少,没有主动观察的习惯,视野自然狭窄。我校地处农村,不少学生连一本课外读物都没有。学校图书室藏书不多,也没有安排必要的课时让学生进行校内的课外阅读。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远离了文学读物。许多家长和老师把课外阅读当成是看闲书,真正支持的很少,甚至千方百计地严令禁止。这样,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听老师烦琐的课文分析,真正能起到文学熏陶的东西接触太少了,可以说成了文学的“贫血儿”。由于缺乏素材积累,也缺乏采撷灵思的契机,自然对作文兴趣索然,视为畏途,他们的作文总是索然无味。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提出了“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这一课题。我们把目光关注于最能体现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效的兴趣培养,表明我们愿意在一个新的视野下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愿意进行有开创性的教改探索。
二.课题的界定
农村初中学生:是指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的学生。
作文兴趣培养: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个性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特点。换言之,兴趣有动力作用和定向作用。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其作文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生作文的“内部态度”。培养作文兴趣,就是解决学生作文的动机和“内部态度”。
培养农村初中学生作文兴趣是以素材积累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核心,以作文评价为动力,通过构建素材积累体系使学生学会素材积累的方法,通过选材构思训练体系使学生合理组织材料,通过享受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大胆自由地创作,从而培养作文兴趣。力求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上7―9年级学生作文要求和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程标准》对写作概念的界定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情感态度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让学生愿意写作,喜爱写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确定的研究目标是:
1、探索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系列方法与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促进语文课程讲读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与语文素养。
具体研究以下内容:
(1)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调查研究
(2)通过积累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研究
(3)命题方式与学生写作兴趣培养的研究
(4)写作指导与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的研究
(5)作文评改方式与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的研究
(6)加强阅读与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的研究
(7)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研究
(8)体验生活与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的研究
(9)实践应用与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的研究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计划研究期为一年,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各种方法进行研究和实验。研究对象为全校初
一、初
二、初三各班学生。
我们认为,语文课文的学习是学生作文学习与训练的基础,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必须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立足课内,拓宽课外,以讲读教学为载体,以学生生活和课外实践活动为源泉,以有效激励为动力,提出“三结合”的作文教学及其作文兴趣培养的思路:
1.学生作文与导读教学相结合即在教学中通过课文讲读,并联系学生作文的实际,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点拨、指导、训练,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积淀语言,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导读教学要把握与作文兴趣培养的着力点,主要的教学措施是:
(1)以课文范文为载体,重视写作方法技能的指导
语文教材里选的多数是名家的作品,课文中的大量材料,使学生们无论从感性上,还是从理性上,都受到深刻的教育,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去勤奋学习,而且还使他们掌握大量与写作有关的材料,包括各种写作技巧。教师如果能将讲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结合课文着重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如何命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如何选材,怎样开头、怎样结尾,采用何种顺序,以及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的方法等。
(2)重视语言的表达和积累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作,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去欣赏它的美:从内容、表现手法、语言、修辞、艺术效果等方面去领悟,让学生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经常看一看,背诵名篇佳句,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积累。
(3)针对课文进行发散性思维写作
依托课文阐述新观点与认识,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写作。比如《桃花源记》可以就环保问题谈谈新思路,有人开发桃花源,造成环境污染等等,再如把《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中的主人翁的故事进行改编,让他们处在同一个时空,进行交集,从中揭示新主题。
当然,我们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要融合贯通,而不是机械的模仿,所以从课文教材中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是个培养作文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2.学生作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这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另一方面是平时的作文训练,尽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这样不仅解决了写作素材枯竭的问题,而且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自然也就能得心应手,兴趣也就能得以激发。
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一定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1)引领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为了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力,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平等地和他们一起参与游戏活动和各种比赛,让他们从中领悟: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那样的富有情趣,只要积极投入,她就会给你以丰厚的回报。生活中蕴含了无数的“珍宝”,一件事、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演绎一段生动的故事,都可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关键是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2)要求学生善于写观察日记,记录生活,思考生活
生活即语文。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各种活动,扩大学生的视野,积累写作的素材。学生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都十分感兴趣,很多同学都喜欢养花种树或养一些小动物,我们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养花种树、和小动物交往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
(3)作文要多写生活中的人和事,运用生活,提炼生活
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拜生活为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尽量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丰富阅历,写自己熟悉的生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笔写出生活中的真善美,抒写自已的真实感受,写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运用生活,提炼生活。
3、学生作文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就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促进学生的写作活动,使作文同“用”结合起来。
(1)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作文训练
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要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农村独特的环境来进行,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什么样的活动方式最能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万事万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鸟一石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天资和禀赋,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使学生形成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2)开展学生写作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竞赛活动,按不同的水平层次精心选择各类例文,打印出来发给全体学生阅读、评判、体味。并将优秀作品推荐给校级刊物,使每一个学生因努力而取得的进步都能得到公开展示和认可,他们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感到极大的满足与自信,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于是便会以更大的兴趣与冲动参与下一次的写作。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按照“三结合”思路,课题组教师必须遵循以下五个学生作文兴趣培养的教学原则:
(1)层次性原则:作文教学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有差异的作文辅导,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写作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激励方式,让学生的作文在原有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和发展。
(2)开放性原则:作文教学立足课内,着眼课外,课内外结合、校内外兼顾,确立“大语文”教学观。教育模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尊重学生的个性,采取自主写作,自由选择,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使学生的兴趣在和谐的教育氛围和积极主动的学习生活中获得健康发展。
(3)综合性原则:不孤立地就作文谈作文,也不要片面地认为作文就是作文课的任务,要确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语文教学各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观点,将作文教学与综合性学习整合起来,加强作文与生活、作文与阅读的联系,加强作文与做人的联系,尽可能在写作教育中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进而培养学生的健康兴趣。
(4)主体性原则: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尊重学生写作中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体;解除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倡导自由表达,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5)实践性原则: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写作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作文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使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产生写作的浓厚兴趣。
五、研究实施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月
加强课题组和学生的理论学习、宣传,制定实验方案和工作计划。申报立项。成立课改实验班。
2、实施阶段:2010年2月-2010年5月
在专家指导下,依计划分工、合作、探索。并不断调控,验证结论,阶段反思,子课题总结,实验方案校正,收集研究实验资料。
3、反思再行动阶段:2010年6月-2010年7月
讨论整理研究结论:撰写总结,请专家评正。
4、总结阶段:2010年8月-2011年10月
重复、完善,推广实验,扩大加深新一轮研究。写经验论文,撰写报告,请专家作结题鉴定。
六.研究预期成果形式
1、有说服力的示范观摩课;
2、研究活动最终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习作水平大面积提高
3、课题组酝酿系列资料:体会反思,经验论文,子课题小结,阶段总结,调查报告。对研究的过程及其经验的总结形成的研究报告;
4、研究活动使教师业务素质大面积提高;
5.成果形式①论文、学术资料、研究报告。②示范课。③学生成绩、能力提高的资料。
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经费和教师流动,有可能对课题研究造成不良影响。
七、经费保障
1.活动经费:课题研究、开展各项活动、添置图书资料和设备都需要一定经费,这些经费都由学校行政拨款,保证课题实验的正常进行。
2.激励:对于广大教师和课题组成员围绕本课题撰写的论文尤其是发表或获奖的论文给予一定的奖励。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1)组长职责:承担并参与课题的主要研究任务;协调课题组成员的力量,保证课题研究计划的顺利开展;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及资金的使用范围决定资金的开支项目,并报请单位负责人及财会人员审核;加强与各级管理部门的联系。
(2)副组长职责:承担并参与课题的主要研究任务;制订课题计划和实验方案;参与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成员职责:主动承担并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每学期至少完成两篇研究论文。
黑水乡初级中学校本课题教研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