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时间:2019-05-15 12:24: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第一篇: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对策的调查报告 前言:

参加者:机电工程学院12级机械设计五班孙震震

主题: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对策

时间:2014年1月25日

地点:河南省信阳市淮滨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建节约型社会是中央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以及目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等基本国情,主动作出的战略部署。国际经验表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水平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应当是,建立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为此,该用价格杠杆的要用足、用好,该用制度的要建立健全,该用技术的要不断创新,促进增长方式和结构转型,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环境

今年以来,中央接连出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系列政策、措施。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频频发表讲 话,从战略高度阐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既是落实科学发 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在生产而不在消费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使中国社会各界深感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但是应当怎样建立节约型社会,首先需要从认识上搞清楚一些问题,所制定的政策才会有较强针对性。节约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产,二是消费。从生产方面节约资源,主要是要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从消费方面节约资源,则是要求人们要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对于生产和消费这两个方面,哪个应该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呢?

我认为是生产而不应是消费,因为追求消费水平提高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从消费入手要求居民减少各种产品的消费,从另一个方面看,无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这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是抵触的,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也不符合我们要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从国外看,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节约型”社会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轿车拥有率超过600台。所以,不能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与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目标对立起来。

当然还是要培养居民的节约意识,鼓励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水、节电的习惯,但这属于道德和教化的范畴,与采用税收、信贷、价格、法规等手段,强制 2013年度细分产业研究报告 产业报告调研报告2013年报告行业报告 限制居民消费的水平和领域是不同的。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用税收等经济手段限制对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车的需求呢?由于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加大对消耗资源多的消费品的税收,当然能抑制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场价格已经可以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消费者自然可以从自己的收入水平和与产品价格对比中作出理性选择,例如最近由于汽油涨价,有关调查已表明,许多消费者认为如果每升价格超过4•5元钱就会放弃买车的打算,或者是选择小排量车型。所以只要市场价格机制是有效的,政府就没有必要通过干预价格形成来影响消费。

中国目前在生产中的浪费随处可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使用中的设备技术落后以及企业规模过小,致使中国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等许多生产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节约潜力。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绝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个物质基础问题,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财政补贴和国家对贷款贴息的办法,以及加速折旧的办法,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还要严格限制企业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水平,大力提倡规模经济。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者相辅相成。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将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之内,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使废物得到无害化的最终处理。节约本身就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重要途径。节约资源可以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资源节约就不能减少废物排放,也就谈不上环境友好。另一方面,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优良的环境既是发展的目标,又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耕地、淡水、能源、铁矿、森林等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或1/2。随着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后的消费结构升级,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已经影响到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有关预测表明,到2030年我国人口约为15亿,需要生产(包 括进口)7亿吨粮食以满足需求;如果人均能源消费2.5吨标准煤,总量将达38亿吨标准煤左右,成为届时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耗国。如果我们继续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道路,不仅资源供应难以保证,环境容量也无法承受。

三、我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抓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建立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应将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因为结构调整及城市化模式转变带来的节约才是最大的节约。走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重点发展“紧凑型、组团式”的城市群,发展绿色建筑和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污染处理设施,提高其运转效率,让人民有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二)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这是统一认识、协调步伐的重要保证。实现节

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有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的政策激励和法规约束、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用的技术支撑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些都需要通过发展规划来落实,通过全面改革与配套措施来推进。

(三)完善节约型社会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并完善经济激励与行政强制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行业、产品的资源能源消耗或效率标准体系。当前,应优先制定或完善资源定价机制,资源环境绩效标准和标识制度,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行业及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绿色采购制度。

(四)加强宣传教育,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的伙伴关係,也是世界各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各国首先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和良性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让公众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发挥各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共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保护环境而努力。此外,还要广泛开展国情教育,增强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和中小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结语:

毕业生应该先就业后择业。作为高校在校生或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要认清就业的大众化和市场化,要强化自身的素质,要明明白白知道用人单位选用什么样的人才。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通常是:挑选最能胜任本工作岗位的人选。有学识有才干有素质,敬岗敬业,吃苦耐劳,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其次对文明礼貌、气质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等也很讲究。这就要求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更要有很高的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穆贤青:黄祖辉张小蒂 国外环境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 2004

【2】扬中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构建[J]贵州社会科学2004 【3】张荣德:解读资源约束下的制度变迁[J]经济评论 2005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201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五班姓名:孙震震

第二篇: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前言:

参加者:机电工程学院 12级机械设计五班孙磊

主题: 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4年1月25号

地点:河南省商丘市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就业,而那些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孩子以及那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由于受到家庭、社会以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甚至入学很困难,所受教育水平很低。本文就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展开了调研,正确分析了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随着农民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随之增加。他们不仅是缺少父母看管的孩子,也是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很容易导致心理缺陷,又由于老人的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使孩子们缺少正确的引导。还有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可能由于受到不一样的待遇而引发的种种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有不利的影响等等。这些都真正的关乎着祖国的未来,孩子是未来、是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社会进步的前提,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照顾。

一、调研方法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以及带来的影响,我在村里展开了全面的调查。调研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电话调查,对于那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采取了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调研方法,而对那些随父母迁到城里的子女采取了电话跟踪调查。内容主要是了解孩子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和他们教育孩子的观念以及方法,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采取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的方式,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和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谈话里,我了解到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以及分析了发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并提出相对的解决措施。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到了留守儿童的身上,不能保证他们的学习时间,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因此而直线下降。再加上临时监护人对孩子们的学习督促不够,甚至方法不当,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现象。另外,由于目前农村教育资源不足、教育质量偏低,致使很多留守儿童都没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导致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偏低。

(二)存在这种教育状况的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涌进,然而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是他们受到的待遇却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同,城里的高消费让他们无法支付自己孩子在城里读书的费用,以至于要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给老人或亲友看管。此外,乡村的学校由于教学资源不足、教学观念传统,常忽视引导孩子主动认知外部世界,而课本里的知识永远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奇心,致使他们没有兴趣主动学习新知识和也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才会产生以上的教育状况。

(三)解决的措施

1.家庭方面: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进城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然而赚钱养家固然重要,但父母也应主动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多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多关注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求以及帮助他们解决困惑,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父母不应

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素质的培养。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孤儿,可以开办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学校应当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和呵护,可以建立健全的留守儿童档案,用来增强老师与留守儿童的交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关爱,便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还可以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留守儿童提供可以与父母定时交流的方便。此外,还要开展各种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让他们从内心里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唤起他们的信心,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3.政府方面:政府应制定并及时实行一些政策,如禁止未成年人到网吧、游戏厅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地方,因为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而且那些地方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此外,政府应尽可能的为当地的农民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尽量减少因为父母进城务工而导致对孩子的长远影响。

三、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对于那些随父母进城读书的孩子,我从村委那里了解了一下他们的家庭状况,他们一般都是相对于其它的家庭富有一些的人家,能够支付得起孩子在城里读书的费用,或者就是找不到人托付而必须把孩子带在身边的人。我通过用电话联系了一些监护人,了解到了他们在城里的生活状况以及其随迁子女的读书状况。

(一)教育状况

1.农村与城市的教学差距,让这些从农村来的孩子无法适应城市的教学,以至于使他们产生一种自卑的心理,感觉自己被城里的孩子看不起,他们的内心是无比脆弱和敏感的,而这种无法适从使他们无法安心去学习,尽管他们知道父母拼了命也要给他们最好的教育,但这种双重压力只会使他们更加喘不过气,学到的东西还不如在农村学到的多。

2.存在这种教育状况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没有固定的场所居住,这就造成了孩子上学的不方便,加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远远不如本地或城里孩子那么优越,孩子就容易产生被歧视的心理。再加上进城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关注很少,使他们缺乏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而在这个最佳的教育时期,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解决的措施

(1)定时举行家长座谈会,提高农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监护人的素质。学校必须要从家长的实际出发,向家长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指导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并强调为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所需要配合学校的一些具体做法。引导家长督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经常犯的错误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还要帮助孩子买一些课外书籍,订阅一些健康有益的报刊杂志,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借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2)教师在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都应该是一视同仁,而不是厚此薄彼。所以学校应当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定时举行一些有意义的专题交流会,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如有关教育、心理方面的专题交流会,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特别是那些内心封闭的学生,应及时引导他们走向正途,以免误入歧途。如果学校能给予这些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更多关注,为他们洒下更多的爱,相信能让那些随迁子女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上都有很大的鼓励。学校有义务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克服他们的自卑心理,和帮助他们重拾自信、自强、自立,让他们能和城里的那些孩子一样安心的学习。

结语:

经过此次调查,我发现有很多家长尽管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生活的所迫让他们没有那份心思去正确的指引孩子培养那种努力上进的心。而那些孩子本该是处在被父母疼爱关怀的童年时代,他们却不得不独自留在家中,成了留守儿童,独自忍受着孤独寂寞与苦难生活,还有那些随父母到城里读书的孩子,却不得不忍受同龄人的歧视。因此,我们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必须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政府在引导广大农民工增加收入的同时,必须要出台一些政策来培养他们的教育意识,必须要让他们清楚的知道,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接受的教育好坏关乎着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克忠;刘忠泽;赵彦霞:《国家培育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范国平;邵栀兰;余云丹:《农民工城居子女读书难问题成因探析》[J]黑河学刊2006年01期

【3】邵国栋:《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调查──以南京市某民工子弟小学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06年05期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201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姓名:孙磊

第三篇: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 前言:

参加者:机电工程学院 12级机械设计五班 宋田 主 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时 间:2014年1月25日

地 点:河南省南阳市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

(一)农民工子女失学率高

目前,“全国进城的流动儿童有2000万人左右,由于城市学校对他们采取限制政策,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另据一项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基金会资助的调查显示,在调查的7800多名儿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岁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这一系列的数字有些让人触目惊心了。这些数字无一不在表明,农民工子女失学现象已经十分严重。广大的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把最好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城市,孩子是他们的一切,是他们的希望,而孩子无法正常上学或上不起学,这是在伤农民工们的心。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排斥

以北京为例,“农民工子女要上公立学校要交2000到5000元的赞助费,二是每人每学期交600元左右的借读费”。农民工属于社会低收入群体,夫妻两人的每月收入加在一起也就1000元左右,而这1000元又有几项不同的用途,一部分他们要寄给老家父母,一部分用于基本的生活花销,这两项费用支出后,工资已所剩不多,大多数农民工根本没有能力去支付这笔昂贵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于是,大多数农民工的孩子无法进入城市的公立中小学上学,即使有幸进入公办学校就读,他们也受到来自同学和老师方方面面的歧视。表现在这几个方面:首先,就他们的就读资格而言,已经是低人一等了;其次,各个班级的班主任老师都不希望有这样的学生在自己的班级就读,在他们思维定势下,他们认为农民工子弟一定会影响本班的总体学习成绩,或者影响本班的课堂纪律以及学习风气。更有甚者会把所谓的“借读生”完全的孤立化,真空化。

现在的外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完整地复制了中国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也损害了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平性、完整性的原则。

(三)城乡差异使农民工群体的子女心理压力大

农民工的处境、农民工的家庭教育方法对其子女的心理发展有一定影响。调查发现,许多农民工家长的教育方法不恰当,他们所能做到的只有督促孩子学习,部分家长把通过教育脱离贫困的重担过早地压给了孩子,当其子女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更多的是一味的责罚,甚至是无理的打骂,缺乏同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内心世界,使得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导致情绪的反常和学习成绩的下降。

社会互动对农民工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从父母以外的人际交往上来看,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农民工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实力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狭隘的交往空间十分不利于他们视野的开阔,性格的养成,以及对社会规范和社会角色的学习和内化,影响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原因分析

(一)根本原因——农村经济发展的落后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极度不平衡。甚至可以说,我国城市的发展是以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代价的。即使是在今天,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也是在以一部分农民不能享受正常的城镇化进程的代价换来的。如2002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由2001年的2.81:1扩大到3.11:1,整体收入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6,已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里的大量涌入,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发生。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也直接带来教育投入的不均衡,首先是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差别很大。总体上看,中国义务教育投入的水平还非常低,2003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只有3.41%,不仅低于发达国家(OECD)平均5.2%的水平(l999年),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4%的水平,而且这部分经费大部分用于城市,用于农村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如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投入不到70%),其中77%用于城市,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中占总数70%的农村孩子只获得其余的23%。其次,教育设施的条件和师资队伍质量的质量差别很大。根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对302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结果,超过50%的农村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有58%的农村学校危房改造经费无法落实,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有限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电不敢开电灯”,缺少课桌凳的小学接近40%,农村一些学校学生自带桌椅板凳上课。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没有一位公办教师,基本是初中毕业生教小学,有的连初中都没毕业。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2001年,城乡小学专任教师的合格率分别为98%和96%,差别不大,但学历差别很大,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小学教师比例分别为40.9%和20.3%,相差20.6个百分点。初中教师队伍的差别更大,专任教师的合格率城市和农村分别为92.3%和84.7%,城市比农村高出近8个百分点,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为23.5%和9.4%,前者是后者的2倍以上。全国代课教师70.5万,其中农村占82.3%。师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二)深层次原因——体制的制约

1.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

户籍制度是中国大陆社会分层体系最重要的内容,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对于城乡人口迁居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1958年颁布的《户口管理条例》将城市与农村划分在两个在权利、义务与社会福利保障上不对等的社会集团,使农民承担着更多的义务,农民工进城谋生,但“离乡不离土,打工在城市,户口在农村”[4]的边缘身份并未有所变化,至今也无一项特别的法规承认他们的特殊地位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这也就直接产生了其子女在城市入学难的问题。

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仅把户籍制度改革停顿在“投资移民”、“技术移民”上,已影响到城镇化的顺利推进。虽然农民工对城市建设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做出了许多贡献,然而户籍等限制使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地位。“城乡差别”并没有因为农民大量进城而消失,对农民工的偏见甚至歧视及各种限制依然存在。他们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市民还不能享受同样待遇,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无法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只能在城乡间来回迁徙,使之既没有安身立命的自我认同,也找不到安居乐业的归属感。户籍制度实际上是把农民工排斥在城市社会体系之外,强化了就业领域城乡分割的制度歧视,强化了城里人和乡村人的身份等级色彩,使农民工陷入与城市分离状态,进而影响农民工健康人格的形成,同时也使流动人口的孩子感觉到了城市孩子与自己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在城市壁垒面前的难以逾越。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将加深他们的被歧视感和对立感,应归结为我们的教育失败,而更深层次的要求则是相应的社会改革。2.教育制度的制约

(1)现行义务教育管理制度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制度性原因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实施义务教育所需教育经费主要是通过政府财政制度进行配置,配置主体是乡镇和区县一级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筹措经费、设置学校的主要部门。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各地教育系统主要为本地区有户籍人口的学龄儿童提供服务,而推卸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职责,教育规模的规划、中小学校的布局以满足当地户籍人口的教育需求为依据,每年义务教育拨款也主要依据本地区户籍人口中适龄儿童的数量而定,义务教育的各类绩效评估也以此为基数,学龄儿童入学由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按户口划分学区,就近入学。进城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与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产生矛盾和碰撞。

(2)我国公民的居住权、户籍权以及义务教育权三者之间存在着制度上的不整合。我国公民的居住权、户籍权以及义务教育权三者之间存在着制度上的不整合,这是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一方面义务教育权与户籍权相联系。义务教育的责任由地方政府负责,教育经费亦拨到适龄儿童户口所在地;另一方面,体制的转轨使得农民工已实现了合理的流动,不受户籍限制,他们自动放弃了在户口所在地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样就出现城市政府限制甚至拒绝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现象,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义务教育法》的有关精神,同时也是违背教育良知的。

(3)国家在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础上制定的政策也是造成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国家在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础上制定的许多政策模糊不清,有的与现有政策还相互矛盾,不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比如,《意见》中明确“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这与《义务教育法》中“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义务教育”的规定相悖。所以,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以“户籍”问题为核心的“借读费”、“赞助费”等问题,使政策执行出现困难。1998年颁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常住户籍所在地政府应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外流。凡常住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应在常住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限制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而第4条又规定,“流入地政府应为流动儿童少年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显然,这些政策在某种程度矛盾,从而直接造成了各地政府相互推诿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导致农民工子女应有的受教育权利得不到保障。

(三)主观原因——农民工自身的影响 1.家庭经济困难

据一份研究显示,我国当前流动人口家庭中有四分之一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当因贫困难以维持子女正常学习开支时,子女就不得不被迫失去教育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的经济条件成为阻碍低收入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重要原因。

2.表现为素质低

父母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子女教育与否的一个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则其对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也较高,反之,则较低。农民工阶层虽然是流出地区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但文化素质绝对值并不高。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农民工子女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容易走极端,教育方法单一,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较低,对子女的教育不是很重视,“教育无用论”、“上学不如打工”之类的思想严重限制了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美国学者埃弗里特认为,父母的教育观念决定着其子女是上学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还是退学继续留在低社会阶层中。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漠视和落后的教育观念将会对其子女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5]文化素质低,观念的相对落后是导致农民工子女公平教育的主观原因。

3.家庭的流动性大,社会交往面窄

一方面,随同父母一起流动给适龄儿童少年的正常读书带来困难,使孩子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不利于他们接受完整的学校教育。而且,农民工居住条件较差,居住空间狭窄,孩子不太可能获得安静的学习空间。另一方面,农民工家庭生活与交往范围的局限性也影响其子女。农民工子女尽管生活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他们实际却只拥有狭隘的生活空间,这与乡村社会中频繁的互动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社会交往层面的相对封闭性,闲暇时间利用的单一性,与人交往的局限性等,都妨碍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文明的认同,影响他们社会认知的形成。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一书中提到:“良好的品行、健康的精神,还有其他看上去像个人品质的东西,实际产生于社区结构中,产生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而并不是基于个人本身的。”[6] 4.社会组织和意见表达权力缺失

现有的制度没有为农民工提供组织化的空间。由于不具备城市居民的身份,农民工没有资格在城市组建自己的组织。因而,他们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付出的艰辛最多,忍受的苦难最大,却不能畅通地向社会表达自己的声音,包括争取自己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农民工的这种社会弱势地位也决定了他们的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四)外部原因——社会的偏见与排斥

1.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歧视和偏见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形成了城市居民的“一等公民”的心态意识,阻止了广大市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认同。很多城市居民认为他们的到来会给社会秩序、治安和卫生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城市居民受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影响,形成对农民工带有偏见的负面刻板印象,把农民工与偷窃、抢劫、扰乱社会治安等不良行为联系在一起,对农民工子女也是另眼相待,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歧视或不公平对待。众多进城农民工在城市谋生,他们处于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中间,成为一个社会边缘群体。身份地位的不平等,让他们在城市里从事着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收入却远远低于城市居民,而且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与诸多福利,城乡不平等的事实渗透在他们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在相当一个时期甚至整个一代人都会处于被歧视的公民行列。所有这些,究竟会对他们的子女产生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2.城市政府对农民工及其子女采取排斥态度

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户籍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既要增加财政投人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往往采取排斥和封闭的办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把农民工看作是影响城市管理秩序和社会治安的不安定因素,实行防范式、管制式管理,要求农民工身份证、外出务工证、暂住证、健康证、所在工厂工作证“五证齐全”。

结语:

对农民工的保护和服务是原则、软性的,对他们的管理限制是具体、硬性的。管制有余,服务不足,给进城农民工带来种种社会歧视、经济损失和人身自由权利的侵害。城乡居民身份的不平等,将使他们从小受到歧视,由此引发的社会问是非常严重的。

参考文献:

【1】陈锡文:《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和农村政策》[J]重庆改革2004(3)【2]李俊义(记者):《学生用的桌椅都是自带的》[N]北京青年报2004年9月7日 【3】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3)【5】苏天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1期

【6】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76)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201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姓名:宋田

第四篇:农村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报告

农村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报告

根据我的调查走访,询问当地的居民,大家几乎一致反映对当地的环境并不是十分的满意。我又仔细的询问了一下原因,实地的进行了考察。

环境污染主要有四点:1.来自镇内造纸厂的巨大污染2.家禽家畜的粪便3.废水垃圾的不合理处置。4.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这四个主要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首先,大家应该都很清楚造纸厂的污染是很严重的,排出的废水等污染了当地的水源。水是生活之本,影响着居民的健康。其次,家禽家畜的粪便的味道污染了空气,使空气质量下降了,也同样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同时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然后,垃圾废水随意乱扔乱倒,没有固定的地方,使整个村子看上去非常不整齐。最后,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也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越来越重化肥轻有机肥,化肥的大量使用改变了土壤原来的结构和特征,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化肥重的重金属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化肥等流入河流,琥珀等会破坏水域生态系统,导致水藻等营养过剩,水体缺氧,水中鱼虾死亡。在农村,没有固定的垃圾存放点,垃圾不能及时回收和有效处理,每家每户几乎都是把废水,垃圾等倒在房屋后面的壕沟里,任其在自然条件下分化和分解,不仅污染了大气,也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污染。特别是在刮风的时候,固体垃圾就会四处飞散,特别不卫生,而且还影响了村子的形象。

我询问了当地的几个老住户,据他们说从来没有任何的相关部门来处理垃圾,都是任其发展下去。并且退一步讲,也没有有关的部门来关心询问过此事,大家都觉得把垃圾废水倒在那里是很正常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不对的。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习惯了,想要纠正过来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针对目前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提出以下几条建议:1.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各相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问题,积极采取对策,并确定相应的惩罚及奖励措施,以此来激起大家对环境的关注。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以此来减少化肥及农药的使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作物。3.统筹规划,改善农村环境。我觉得首先最应该做的就是建立若干个垃圾存放及回收点。,这样会大大地减少垃圾四处飞散的情况。4.建立农村环境保护责任制和长效机制。村里的领导应该为此付出努力,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经常在村里进行巡视和指导大家。我相信经过这一系列的措施之后,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会得到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专题

关于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对策的调查报告

前言:

参加者: 机电工程学院 12级机械设计五班 刘阳

主题: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对策的调查

时间:2014年1月20日

地点:河南省信阳市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什么是节约型社会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其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

二、充分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u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大系。红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我国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巾,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资源问题,着眼点和立足点必须放在国内。近年来,我国石油、矿产等重要资源进口越来越多,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过多地进口资源,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会加剧国际市场供求矛盾,带来一系列经济、政治、外交方面的问题。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地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确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荚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

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切实用大力气抓紧抓好。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

为动力,推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节约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建立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市建设模式,务求建设节约型社会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明显成效。

三、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我国将着力实施六大政策措施,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一)坚持节约优先的方针。

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长期坚持和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都要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位置,努力降低消耗,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节约优先还要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管理以及价格、财政、税收和金融改革中,并认真加以实施。

(二)健全法规标准,强化监督管理。

加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和修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解决无法可依和法律不完善的问题。制定和完善标准,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人标准,加快制定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修订和完善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建筑节能标准。依法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

(三)完善激励政策,建立长效机制。

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快制定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建筑材料以及低油耗、低排量车辆的财政税收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

(四)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高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重点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加快资源节约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五)推广新机制,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者购买节能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优化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为企业实施节能改造提供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管理一条龙服务。推行节能自愿协议,推动企业或行业采取自愿方式实现节能目标。实施政府节能采购,逐步扩大节能节水产品采购范围,降低政府机构能源费用开支。

(六)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约意识。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体,以及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典型案例剖析和印发宣传品等多种形式,提高全社会对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编写培训教材,组织开展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编写消费行为守则和资源节约公约,引导合理消费,规范消费行为。

结语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希望继续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研究单位及企业问的交流与合作,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廷杰: 德日实施“循环型经济”相关法规简介[J]节能与环保, 2003.【2】 徐忠爱.试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消费适度增长的理论联系[J]商业研究, 2003,(10).【3】 王晓蓉,于晓虹: 熵值法及其在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商业研究, 2005,(17).【4]】牛桂敏: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5,(02).【5]】余瑞祥: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行为、制度与观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6]】蔡畅宇: 树立对环境和资源的忧患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J]党政干部学刊, 2002.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2012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五班

姓名:刘阳

下载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我见

    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我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教育作为国家、社会、家庭的发展基础力量凸显越来越更加明确;但结合社会发展过程的多种不均衡因素致使......

    (论文)农村沼气可持续发展

    浅谈临夏州农村沼气建设可持续发展中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杨玉中 (临夏州农村能源办公室731100) 【摘要】临夏州沼气建设从2003年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止到2010年底,临夏州完成了“......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可持续发展公司可持续发展,是指公司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公司市场地位,又要保持公司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 公司可持续发展,是指公司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公司市场地位,又要保持公司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

    可持续发展社会实践报告

    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念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出现了各......

    宝洁可持续发展报告

    www.xiexiebang.com 新闻中心 在宝洁,我们着眼于显著的改善,以产生最有意义的影响。 我们的承诺源于公司的宗旨、价值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植 根于此,在系统性的、着眼于长远的努......

    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发展

    浅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姚彬 王一球 摘 要:论述农村饮水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工程建设和管理工程中存在的问题。面对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 要】农村小额信贷在国际上取得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开始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采取小额信贷这种直接的扶贫方式,对我国的扶贫计划和农村地区的金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