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监管的重要性(xiexiebang推荐)

时间:2019-05-15 12:2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资本监管的重要性(xiexiebang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资本监管的重要性(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资本监管的重要性(xiexiebang推荐)

一、旧教材试题

资本监管的重要性

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资本监管是提升银行体系稳定性,维护银行业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监管资本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增强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使商业银行能够及时的冲销经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从而保护存款人,降低银行清算破产的概率,并且维持银行系统的稳定。银行监管是促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监管手段。监管的理由在本质上都是由于市场机制失效,需要由政府主导、实施的监督管理行为,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和规则,实施监督检查,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有交保护存款人利益。一方面,银行提供流动性服务的功能使银行自身面临挤提的风险,因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一般都低于负债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款人预期其存款价值取决于他们取款时的先后顺序,则即使没有出现关于银行资产不利的消息也可能出现对银行的挤提,这样健康的银行也会被迫倒闭。另一方面,对银行进行监测有很高的成本,而且要能够获得所需的信息。银行债务持有人主要是普通存款人,而这些存款人无法掌握监测银行所需的信息。而且由于存款人只持有很少的存款,所以他们也没有动力去行使监测银行的职能。因为存在这种普遍的搭便车的问题,所以就产生了对存款人代表(监管当局)的需求。因此, 政府有必要对银行资本进行监管。

巴塞尔委员会2004年6月26日公布的新资本协议,延续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突出强调国家风险的监管思路,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充约束,转向依靠最低资本充足比率、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三个支柱的共同约束,进而提出了衡量资本充足比率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使资本充足率和各项风险管理措施更能适应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资本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银行业的准入。对银行业准入进行监管是各国政府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最初手段,目的是防止银行业的过度集中、限制社会资金过度流入银行业而降低经济运行效率。

2.银行资本的充足性。一般而言,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均按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比率对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监管。

3.银行的清偿能力。银行清偿能力监管包括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在负债方面,要考虑存款负债的异常变动,利率变动对负债的影响,银行筹集和调配资金的能力等;在资产方面,主要检查资产的流动性状况。

4.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主要是指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混业与分业经营的问题。

5.贷款的集中程度。对贷款的集中程度进行监管是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需要。从技术操作上来说,就是规定个别贷款对银行资本的最高比例。

我国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与《巴塞尔协议》基本一致,但有几点不同。一是我国至今没有混合债务工具和次级债券,所以允许将符合条件的普通长期金融债作为附属资本。二是我国一直没有实行一般和特殊损失准备金制度,所以允许银行现有准备金作为附属资本,直到2002年才区分一般和特殊准备金,并明确规定只有一般准备金才能作为附属资本,三是我国现行的资本规定仍然仅仅涉及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我国监管当局没能根据不同银行的状况要求保持更高资本充足率的做法。在目前环境下,国家承担了我国商业银行整个最终的风险,国家成为一个隐含的担保者,不良资产导致的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并不明显。如果我国真正实行开放下的金融监管,资本充足率会成为非常充分的指标。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监管的逐步加强,资本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硬约束条件。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正式颁布,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指标,要求商业银行重视风险的管理和研究,促使各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将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的国际标准。

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银行业监管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手段管理,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与法律手段管理,同时更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将从不考虑风险成本、追求短期收益向建立完善的资本约束机制转变。新资本协议的创新点就是建立了“三大支柱”的新资本监管制度: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银行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本,以应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第三支柱:信息披露。要求银行对其风险概况和资本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

2007年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明确了实施新资本协议的目标、指导原则、实施范围、实施方法及时间表,构建了未来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度的总体框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不良资产导致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已越来明显,应引起高度重视。提高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的主要措施:

1、控制、盘活不良资产——减少风险资产总额。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内在机制上的原因,导致了大量不良贷款的发生,背上了沉重坏账、呆账负担。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加快不良资产的剥离工作,加快对坏账、呆账的核销。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还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加强对信贷行为的监管,加强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形成不良贷款的机制,防止新的坏账、呆账的发生,从而减少风险资产数额,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真实资本充足水平。

2、调整资产结构——降低资产风险权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扩大股票、债券、同业拆借、投资等风险权数小的资产比重,缩小信贷比重,增加抵押、担保贷款比重,以及其他方面的资产调整,已达到降低资产风险权数、提高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目的。

3、实施资产证券化——降低资产风险水平。资产证券化是指金融机构将持有的同质、流动性较差但具有未来现金收入的贷款、租赁、应收账等资产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安排,对资产中的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割和重组,将其转变为具有投资特征的可销售证券,以此回收资金的过程。通过实施资产证券化,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把具有较大风险的抵押贷款转化为零风险的资产,从而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第二篇:资本监管处三季度工作总结

资本监管处三季度工作总结

按照季度工作计划,围绕工作重点,我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三季度各项工作,认真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为实业中心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应有贡献。具体总结如下:

一、处置三家企业注资不实问题

2010年公司财务决算审计报告,毕马威审计事务所对实业子公司中的3家公司出具了有保留的审计意见,这3家公司均属于实收资本与注册资本不符,分别是山西恒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铁路直属通信工程处、陕西铁通工程有限公司。

针对上述三家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与有关单位负责人员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和解决方案,包括:协助山西恒通公司补办实收资本发生变更时需要履行的相关法律变更程序,补充相应法律文件和支持材料;办理哈尔滨铁路工程处通过房产评估注资补足注册资金的工作,若此方案不可行则建议其注销;注销陕西实业公司后将其剩余有效资产并入陕西工程公司补助实收资本的工作。

目前这些方案均在按照计划进行中,但也出现了若干问题需要公司进行决策或明确,以便下一步开展工作,如实业企业股权设置即一人有限公司的政策问题。

二、推进解决实业企业股权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山东、内蒙古、山西及铁通工程公司均上报文件,请示调整有关实业企业股权设置事项。调整原因主要是有的企业需要注销,需妥善处置其对外投资;还有企业处于业务发展的角度调整股权。调整的方向主要是铁通公司作为大股东受让所转股权,使实业企业成为法人出资的一人有限公司。

在征求意见中,公司综合部法律办公室提出了意见,总体认为目前公司不宜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理由有二:

第一,《公司法》规定,一人有限公司在每一会计终了时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需经外部审计。这样的规定会给公司及股东带来许多不便;

第二,《公司法》规定,铁通公司若作为一人有限公司的股东会承担与一人有限公司一起向其债权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法律风险。

我处对此意见进行了认真分析后认为:在目前条件下,除一人公司形式外无其他可行方式解决股权设置问题。根据此,我们起草了专向报告已经上报公司领导决策。

三、编写《实业企业法人治理工作操作指南》

为有效解决实业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中如何操作的问题,提高实业企业董事、监事、总经理其其他有关人员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我处根据《公司法》及公司《实业企业管

理办法》等有关法规政策,编写了《实业企业法人治理工作操作指南》。期间,提交部门会议进行了多次研究,并邀请外部专家给予意见。此《办法》以问答的形式组织内容,旨在提升有关人员的理论水平,进而促进工作实践,使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四、参与公司汽车管理办法中实业部分的制订工作 在公司制订《汽车管理办法》的过程中,配合技术计划部门对实业企业车辆配备的具体管理细则进行了研究和讨论。重点研究了工程企业办公用车及生产用车定编标准,并按照拟定的标准,对企业车辆增配情况进行了测算。期间,车辆定编标准几经调整,我处就此征求了有关企业的相关意见。

五、完成对工程企业组织形式问题的分析报告

为更好落实上半年公司工程企业经营发展研讨会精神,为调整工程企业组织形式做准备,按照领导指示,我处对公司所属工程企业进行了一次组织形式方面的情况调查与梳理。根据调查掌握的情况,从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经营情况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工作建议:在保持目前工程企业组织形式基本面不变的基础上,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历史原因并结合经营情况,对工程企业组织形式适时进行合理的调整。

首先,注销“无工程 无市场 无效益”的三无企业;对

虽不属于“三无”企业但经营前景长期堪忧的问题企业进行整改;今后确有工程施工需要的地方可设立铁通工程公司的分公司;继续以规范发展为核心,从“完善法人治理、管委会建设、关联交易管理”三个方面做好工程企业的管理工作,要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严格资产投资管理、做好人事任免审查工作、提高关联交易工作水平。通过这些手段,达到促进生产经营,扩大与移动协同,使工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六、四季度工作安排

对于三季度的工作,提出以下计划:

1.继续做好三家注资不实企业问题整改工作,落实黑龙江工程处和陕西工程公司的整改方案;

2.落实领导对实业企业股权问题的意见,根据意见拟订方案进行调整;

3.赴有关省分公司进行实业企业工作检查;

4.新疆西部工程公司下一步处置工作

5.做好总结计划工作

第三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发布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8-09-18 【生效日期】2008-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机关各部门、各监事会办公室,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为推动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确保2010年底新资本协议如期实施,银监会制定了第一批新资本协议实施监管指引,包括《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商业银行专业贷款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以下简称5个监管指引),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5个监管指引是新资本协议实施配套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银监会将陆续发布其它监管指引。5个监管指引中,有关监管资本的计量方法自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实施新资本协议之日起施行,有关风险暴露分类、内部评级体系、专业贷款评级、信用风险缓释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的监管要求和技术规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实施新资本协议银行应对照5个监管指引进行达标评估,确保监管合规。5个监管指引确立的相关技术规范和监管标准是新资本协议银行应达到的最低要求。新资本协议银行应对照5个指引逐条进行合规性评估,对未达标的领域和环节,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限期达标方案。对监管标准尚不明确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应主动与监管部门沟通,尽早达成共识。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新资本协议银行应根据银监会发布的相关监管指引按季进行达标评估,建立详细的达标评估文档。新资本协议银行应于2008年底前向银监会提交首轮5个监管指引达标评估报告。?

三、加强相关培训工作,为新资本协议实施提供人才保障。监管部门、银监局和新资本协议银行要以5个监管指引发布为契机,加强对监管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银监会负责会机关监管人员、银监局负责人以及新资本协议银行董事和高管层的培训。各银监局负责辖内监管人员的培训。新资本协议银行的培训范围应覆盖各层级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业务条线员工、风险管理条线所有员工。?

四、全面开展定量影响测试,加强对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的监督检查。从2009年开始,银监会将对新资本协议银行进行定量影响测算,持续监测实施新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新资本协议银行要做好相关数据和信息系统的准备工作。监管部门和银监局要将新资本协议银行实施准备情况列入今后几年监管工作的重点,建立与新资本协议银行的定期会晤机制,持续监督实施准备工作进展。2009年上半年完成对两家新资本协议银行的现场评估,2009年下半年完成对计划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银行的第一轮现场评估。?

五、请各银监局将5个监管指引转发给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银监会鼓励暂不准备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银行参照5个监管指引改进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八年九月十八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准确计量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风险抵补作用,规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管理,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信用风险缓释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第四条第四条 信用风险缓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确保可实施。

(二)有效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手续完备,确有代偿能力并易于实现。

(三)审慎性原则。商业银行应考虑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保守估计信用风险缓释作用。

(四)一致性原则。如果商业银行采用自行估计的信用风险缓释折扣系数,应对满足使用该折扣系数的所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都使用此折扣系数。

(五)独立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债务人风险之间不应具有实质的正相关性。

第五条第五条 信用风险缓释管理的一般要求:

(一)商业银行应进行有效的法律审查,确保认可和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依据明确可执行的法律文件,且相关法律文件对交易各方均有约束力。

(二)商业银行应在相关协议中明确约定信用风险缓释覆盖的范围。

(三)商业银行不能重复考虑信用风险缓释的作用。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只能在债务人评级、债项评级或违约风险暴露估计中反映一次。

(四)商业银行应保守地估计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债务人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综合考虑币种错配、期限错配等风险因素。

(五)商业银行采用信用风险缓释后的资本要求不应高于同一风险暴露未采用信用风险缓释的资本要求。

(六)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内部管理制度、审查和操作流程,并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确保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作用有效发挥。

(七)商业银行应披露信用风险缓释的政策、程序和作用程度,抵质押品的主要类型、估值方法,保证人类型、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对手类型及其资信情况,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风险集中度情况,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覆盖的风险暴露等。

第二章 合格抵质押品

第六条第六条 合格抵质押品包括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合格抵质押品按照本指引附件1规定的范围执行,同时应满足第七条和第八条中的有关要求。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在符合第七条和第八条要求的前提下自行认定抵质押品,但应有历史数据证明抵质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

第七条第七条 合格抵质押品的认定要求:

(一)抵质押品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可以接受的财产或权利。

(二)权属清晰,且抵质押品设定具有相应的法律文件。

(三)满足抵质押品可执行的必要条件;须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办理登记的,应按规定办理相应手续。

(四)存在有效处置抵质押品的流动性强的市场,并且可以得到合理的抵质押品的市场价格。

(五)在债务人违约、无力偿还、破产或发生其他借款合同约定的信用事件时,商业银行能够及时地对债务人的抵质押品进行清算或处置。

第八条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抵质押品管理体系,包括健全完善的制度、估值方法、管理流程以及相应的信息系统:

(一)商业银行应建立抵质押品管理制度,明确合格抵质押品的种类、抵质押率、抵质押品估值的方法及频率、对抵质押品监测以及抵质押品清收处置等相关要求。

(二)抵质押品价值评估应坚持客观、独立和审慎的原则,评估价值不能超过当前合理的市场价值。商业银行应建立抵质押品评估价值的审定程序,并根据抵质押品的价值波动特性确定重新估值的方式和频率,市场波动大时应重新估值。对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的重新估值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三)商业银行应建立抵质押品的调查和审查流程,确保抵质押真实、合法、有效,并建立及时、有效的清收抵质押品的程序。

(四)商业银行应对抵质押品定期监测,并督促出质人或抵押人按照抵质押合同的约定履行各项义务。对抵质押品的收益评估应反映优先于银行受偿的留置权的范围及影响,并进行连续监测。商业银行应确保抵押物足额保险,并防止抵押人采用非合理方式使用抵押物导致其价值减少。

(五)如果抵质押物被托管方持有,商业银行应确保托管方将抵质押物与其自有资产分离,并对托管资产实物与账目进行有效动态管理。

(六)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抵质押品管理的信息系统,对抵质押品的名称、数量、质量、所在地、权属状况等基本信息,抵质押品的估值方法、频率、时间,抵质押品与债项的关联关系,以及抵质押品的处置收回信息等进行记录和管理。

(七)商业银行认定存货为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除满足本条第一到第六款的要求外,还要建立监测存货风险的相关程序:

1.确保保管存货的仓储公司或现货交易市场等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良好的商业信誉、完善的管理制度、专业的管理设备和技术、合格的管理人员以及高效的进出库信息传递系统。

2.充分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前景,确定存货的市场价值。存货价值评估应采用成本价值和市场价值孰低法。对于滞销、积压、降价销售产品,应根据其可收回净收益确定评估值。

3.对存货应定期进行实物检查。

(八)商业银行认定应收账款为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除满足本条第一到第六款的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如下风险管理要求:

1.确定应收账款价值时应当减去坏账准备。

2.建立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认定过程,包括定期分析债务人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行业状况、应收账款债务人的类别等。商业银行通过借款人确定应收账款风险时,应检查借款人信用政策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3.建立应收账款的监控制度,包括账龄报告、贸易单据的控制、对付款账户收益的控制、集中度情况等。商业银行还应定期检查贷款合约的履行情况、环境方面的限制及其他法律要求。

4.商业银行应书面规定清收应收账款的程序,如借款人发生财务困难或违约,商业银行应有权不经过应收账款债务人同意,出售或转让该质押的应收账款。即使一般情况下通过借款人清收应收账款,也应制定完善的清收措施。

(九)商业银行认定出租资产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充分考虑出租资产的残值风险。

第九条第九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金融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为对标准违约损失率的调整,调整后的违约损失率为:

其中:

是在考虑质押品之前、优先的无担保贷款的标准违约损失率; 是风险暴露的当前值; 是信用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暴露。

其中:

为风险暴露的调整系数;

为金融质押品的当前价值;

为金融质押品的折扣系数;

为处理金融质押品和风险暴露币种错配的折扣系数。

如果金融质押品为一篮子资产,该篮子资产的折扣系数按 计算,其中 为该资产在篮子中的份额,为适用于该资产的折扣系数。

商业银行可以自行估计折扣系数、及,也可以采用本指引给定的标准折扣系数。和 的标准折扣系数见附件2。逐日盯市、逐日调整保证金且最低持有期为10个交易日时,的标准折扣系数为8%;对不同最低持有期限或再评估频率的交易应根据附件2调整。

自行估计折扣系数的商业银行应确认折扣系数估计的合理性,并报监管部门批准。商业银行应逐一估计金融质押品或外汇错配的折扣系数,估计时不可考虑未保护的风险暴露、抵质押品和汇率的相关性。

第十条第十条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期限比当前风险暴露的期限短时,商业银行应考虑期限错配的影响。存在期限错配时,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原始期限不足1年,或剩余期限不足3个月,不具有信用风险缓释作用。

(一)对认可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期限错配按下式调整:

其中:

为将期限错配因素调整后的信用缓释价值;

为期限错配因素调整前经各种折扣系数调整后的信用缓释价值;

为风险暴露的剩余期限与5之间的较小值,以年表示;

为信用保护的剩余期限与T之间的较小值,以年表示。

(二)期限错配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的情况。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为违约损失率的下降,下降程度取决于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和抵质押水平。在使用单种抵质押品时,违约损失率的确定方法如下:

(一)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低于贷款的最低抵质押水平的贷款,视同无抵质押处理,采用标准违约损失率。

(二)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超过了超额抵质押水平的贷款,采用相应的最低违约损失率。

(三)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介于最低抵质押水平和超额抵质押水平之间,应将风险暴露分为全额抵质押和无抵质押部分。抵质押品当前价值除以超额抵质押水平所得到的为风险暴露全额抵质押的部分,采用该类抵质押品的最低违约损失率;风险暴露的剩余部分视为无抵质押,采用标准违约损失率。

不同抵质押品的最低抵质押水平、超额抵质押水平,以及最低违约损失率见附件3。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利用多种形式抵质押品共同担保时,需要将风险暴露拆分为由不同抵质押品覆盖的部分,分别计算风险加权资产。拆分按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的顺序进行。金融质押品处理后的风险暴露价值 分成完全由应收账款质押部分、完全由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抵押部分、完全由其他抵质押品担保部分及无抵质押部分。

在确认合格的金融质押品和应收账款质押作用后,另外几种抵质押品价值的总和与扣减后风险暴露价值的比率低于30%时,贷款对应部分视同无抵质押,采用标准违约损失率;如该比率高于30%,则由各抵质押品完全覆盖的部分,包括合格应收账款,分别采用对应的最低违约损失率。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抵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在违约损失率的估值中。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行估计的抵质押品回收率,对各抵质押品所覆盖的风险暴露分别估计违约损失率。

第三章 合格净额结算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合格净额结算的认定要求:

(一)具有法律上可执行的净额结算协议,无论交易对象是无力偿还或破产,均可实施。

(二)在任何情况下,能确定同一交易对象在净额结算合同下的资产和负债。

(三)在净头寸的基础上监测和控制相关风险暴露。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合格净额结算包括从属于有效净额结算协议的表内净额结算、从属于净额结算主协议的回购交易净额结算、从属于有效净额结算协议的场外衍生工具净额结算和交易账户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采用合格净额结算缓释信用风险时,应持续监测和控制后续风险,并在净头寸的基础上监测和控制相关的风险暴露。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建立估计表外项目违约风险暴露的程序,规定每笔表外项目采用的违约风险暴露估计值。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表内净额结算的风险缓释作用体现为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并按下式计算净风险暴露():

E*=max{0,表内风险暴露-表内负债×(1-)}

其中:

表内风险暴露和表内负债为商业银行对同一债务人在有效净额结算协议下的表内资产和负债。

为表内风险暴露与表内负债存在币种错配时的折扣系数。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从属于净额结算主协议的回购交易,可将回购的金融资产视作金融质押品,适用本指引第九条的相关规定;也可以在符合第十四条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净额结算进行处理。

(一)商业银行应就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分别进行净额结算。只有当所有交易逐日盯市且质押工具均为银行账户中的合格金融质押品时,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之间的轧差头寸才可以按照净额结算处理。

(二)商业银行对回购交易采用净额结算时,违约风险暴露按下式计算:

其中:

为信用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暴露;

为风险暴露的当前价值;

C为所接受质押品的当前价值;

为给定证券净头寸的绝对值;

为适用于 的折扣系数;

为与清算币种错配币种净头寸的绝对值;

为币种错配的折扣系数。

(三)满足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要求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考虑证券头寸的相关性,使用风险价值模型计算回购交易中风险暴露和质押品的价格波动。使用风险价值模型计算风险暴露 的商业银行,公式为:

其中:

VaR为前一交易日的风险价值。

商业银行不满足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要求,可以单独向监管部门申请利用内部风险价值模型计算回购交易的潜在价格波动,并利用一年的数据对结果进行返回检验,证明模型的质量。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在使用场外衍生工具或交易账户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进行信用风险缓释时,交易对手的净风险暴露应为当前暴露净额与潜在暴露净额之和:

(一)当前暴露净额,为单项合约的正、负市值之和中的正值。

(二)潜在暴露净额(),由下式计算:

其中:

为净额结算协议下对同一交易对手的所有合约的潜在暴露净额之和,等于每笔交易合约本金乘以相应的信用转换系数的总和。

为净额结算协议重置成本净额与重置成本总额的比率。经监管部门批准,既可以基于单个交易对手,也可以基于净额结算协议覆盖的所有交易。商业银行应持续使用经批准同意的方法。以上两种方法计算 的具体说明见附件4。

商业银行也可以采用标准法或内部模型法计算交易对手的净风险暴露,但应得到监管机构的认可。

第四章 合格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按照本指引附件1规定认定合格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的范围,同时应满足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二条中的认定要求。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合格信用衍生工具的范围与初级内部评级法相同;商业银行在符合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二条要求的前提下自行认定合格保证,但应有历史数据证明保证的风险缓释作用。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合格保证应满足的最低要求:

(一)保证人资格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具备代为清偿贷款本息能力。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对合格保证人的类别没有限制,商业银行应书面规定保证人类型的认定标准和流程。

(二)保证应为书面的,且保证数额在保证期限内有效。

(三)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保证必须为无条件不可撤销的。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允许有条件的保证,应充分考虑潜在信用风险缓释减少的影响。

(四)商业银行应对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和代偿能力等进行审批评估,确保保证的可靠性。保证人所在国或注册国不应设有外汇管制;如果有外汇管制,商业银行应确保保证人履行债务时,可以获得资金汇出汇入的批准。

(五)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保证人的档案信息管理,在保证合同有效期间,应定期对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及保证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保证人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及保证合同履行情况的检查应每年不少于一次。

(六)商业银行对关联公司或集团内部的互保及交叉保证应从严掌握,具有实质风险相关性的保证不应作为合格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七)采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后的风险权重不小于对保证人直接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当信用违约互换和总收益互换提供的信用保护与保证相同时,可以作为合格信用衍生工具。采用合格信用衍生工具缓释信用风险应同时满足第二十一条及下列要求:

(一)信用衍生工具提供的信用保护必须是信用保护提供方的直接负债。

(二)除非由于信用保护购买方的原因,否则合同规定的支付义务不可撤销。

(三)信用衍生工具合约规定的信用事件至少应包括:

1.未按约定在基础债项的最终支付日足额履行支付义务,且在适用的宽限期届满后仍未纠正。

2.债务人破产、资不抵债或无力偿还债务,或书面承认无力支付到期债务,以及其他类似事件。

3.因本金、利息、费用的下调或推迟支付等对基础债项的重组而导致的信用损失事件。当债项重组不作为信用事件时,按照本条第九款的要求对信用风险缓释作用进行认定。

(四)在违约所规定的宽限期之前,基础债项不能支付并不导致信用衍生工具终止。

(五)允许现金结算的信用衍生工具,应具备严格的评估程序,以便可靠地估计损失。评估程序应明确信用事件发生后得到基础债项价值需要的时间。

(六)如果信用衍生工具的结算要求信用保护购买者将基础债项转移给信用保护提供方,基础债项的合同条款应明确这类转移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被拒绝。

(七)对于确定信用事件是否发生的主体身份应明确定义。信用保护购买者必须有权力和能力通知信用保护提供方信用事件的发生。

(八)信用衍生工具基础债项与用于确定信用事件的参照债项之间的错配在以下条件下是接受的:参照债项在级别上与基础债项相似或比其等级更低,同时参照债项与基础债项的债务人相同,而且出现交叉违约或债务加速到期情况时,在法律上是可执行的。

(九)信用衍生工具并未覆盖债务重组的情况,但满足本条第三至第八款的要求,可部分认可信用衍生工具的风险缓释作用。如果信用衍生工具的金额不超过基础债项的金额,信用衍生工具覆盖的部分为信用衍生工具金额的60%。如果信用衍生工具的金额大于基础债项的金额,信用衍生工具覆盖部分的上限为基础债项金额的60%。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违约概率或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值来反映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对不符合自行估计违约损失率相关要求的商业银行,只能通过调整违约概率反映信用风险缓释的作用。

无论选择调整违约概率或违约损失率,商业银行应确保一定时期内不同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之间方法的一致性。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对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覆盖的风险暴露部分采用替代法处理:

(一)采用保证提供方所适用的风险权重函数。

(二)采用保证人评级结果对应的违约概率。如果商业银行认为不能采用完全替代的处理方式,也可以采用债务人评级与保证人评级之间的某一个评级的违约概率。

(三)将风险暴露视作保证人的暴露,采用保证的标准违约损失率。如保证人为该笔保证采用了其他风险缓释工具,可继续对标准违约损失率进行调整。

(四)如果信用保护与风险暴露的币种不同,即存在币种错配,则认定已保护部分的风险暴露将通过折扣系数 予以降低。

其中:

为信用保护覆盖并经币种错配调整后的风险暴露;

为保护部分的名义价值;

为适用于信用保护和对应负债币种错配的折扣系数。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 对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覆盖的部分可以采用替代法;也可以采用债务人自身的违约概率和风险权重函数,由银行估计该类保证人提供保证的损失率。

在两种方法中,无论调整违约概率还是违约损失率均不反映“双重违约”的作用。采用自行估计违约损失率方法得到的风险权重不得低于与保证人可比的、直接贷款的风险权重。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同一风险暴露由两个以上保证人提供保证,且不划分保证责任的情况下,初级内部评级法不同时考虑多个保证人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信用等级最好、信用风险缓释效果最优的保证人进行信用风险缓释处理。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如果历史数据能够证明同一风险暴露由多个保证人同时保证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大于单个保证,允许商业银行考虑每个保证人对降低风险的贡献,并表现为违约损失率的下降。

第五章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池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对单独一项风险暴露存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时,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将风险暴露细分为每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覆盖的部分,每一部分分别计算加权风险资产。如信用保护由一个信用保护者提供,但有不同的期限,也应细分为几个独立的信用保护。细分的规则应使信用风险缓释发挥最大作用。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以对同一风险暴露采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采用此种方法处理的商业银行应证明此种方式对风险抵补的有效性,并建立合理的多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处理的相关程序和方法。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附件1到附件4是本指引的组成部分。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本指引中采用了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服务公司的评级符号,但对商业银行选用外部信用评级公司不做规定,商业银行可自行选择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并保持连续性。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其他商业银行可参照本指引,加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管理,提高信用风险抵补能力。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本指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有关监管资本要求的计算规则自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新资本协议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监管资本套利和国际金融危1

监管资本套利和国际金融危机

——对2007—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分析

(下)

2010-2-8

银行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绝妙的盈利机会,开始大量持有这些所谓的信用等级高、收益率也高的证券化产品,而这些证券原本是以银行自己资产为抵押发放并意在售向市场的(IMF,2008)。据估算,到发生危机前的2007年,银行持有的“AAA”级CDOs已占到市场份额的25%,一跃成为该类证券化资产的最大持有者。其结果是:经过资产证券化及证券回购,发起银行以“摘樱桃”的模式将基础资产置换成为资产抵押证券(包括股权级、“AAA”等级优先级及部分中间级),基础资产的风险大多又回聚到银行,几乎没有分散出去。

这种“直接增信+‘摘樱桃”’的套利方法大大减少了银行的资本要求。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关于CDO分层和评级一般情况的调研结果以及巴塞尔协议的有关规定,我们可以对银行监管资本的节约量进行估算(参见表2)。假设基础资产的绝对额为1000元,分层前银行持有的基础资产所占用的监管资本为80元(1000X8%),收益为6元(1000X0.6%),分层后银行在持有全部3类CDO产品的情况下,所需要监管资本50元(30+5.6+14.4),收益总计为5.9元(30X12%+70X2%+900X0.1%)。与最初持有基础资产相比,银行在持有资产证券化后的之后全部CDO产品之后经济风险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体现在其市场收益水平也基本保持不变,但监管资本要求却减少了30元(37.5%)。

与养老保险基金、固定收益基金以及主权财富基金等市场投资者相比,银行属于高杠杆率的金融机构,大量持有市场波动很大的资产抵押证券极具风险性,更何况这些证券还隐含着没有表现出来的风险。但银行为何愿意选择这一策略?答案不言而喻:监管资本套利,即银行希望在基本持有原有风险的前提下,绕过资本监管减少资本支出。

(二)发起银行对SPVs的流动性支持:间接增信的变体

如前所述,资产证券化的间接增信可以实现监管资本套利的最高境界——监管资本占用为0。巴塞尔协议之所以对间接增信没有资本要求,其原因即是它是有条件的,对SIVs及管道发行的资产抵押证券的增信很弱。以流动性便利为例,最常见的条件即是要求基础资产必须是优良资产,即只有在SIVs及管道的证券化资产保持优良的情况下发起银行才有义务进行流动性支持。一般看来,如果证券化资产是优良的,银行也没有必要对其进行流动性支持,为此巴塞尔协议没有将这种似乎是流于形式的增信提出资本金要求。

但在实践中,银行根据间接增信的条件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改良,使得间接增信也具有了几乎与直接增信同样强的效力。仍以流动性便利为例,证券化资产是否优良常常取决于评级结果,评级为投资级以下的资产才可被认为是不良资产(Viral and Philipp,2009)。为了促进资产抵押证券的销售,发起银行当然会想方设法地提高证券化资产的信用等级,具体措施主要有:一是采取在货币市场上滚动发行短期ABCPs的方式融资,证券期限越短,风险就越小,就越容易提高信用等级,这些票据的期限缩短至平均1—4天;二是与评级机构保持更紧密的利益关系,以此为ABCPs获得更为理想的评级结果。这些努力在实践中卓有成效,评级机构甚至在证券化资产风险已经显现的时候,仍然为其保持较高的信用评级(Crotty and Epstein,2008)。2007年7月,在美国市场上约1500种不同的资产抵押证券,发展到金融危机已经爆发并为各方所关注的2008年1月,只有18种证券的信用评级出现了下降,而且并非全部下降到投资级以下(Viral and Philip,2009)。在证券化资产持续保持“优良”的情况下,发起银行就有义务对SPVs进行流动性支持。

正是这种隐性支持,确保了SIVs和管道能够顺利地面对投资者发行ABCPs,保证了零监管资本要求套利模式的可持续性。银行既可以通过设立SlVs或管道间接获取收益,同时也可以免受资本监管约束,但另一方面,基础资产的风险却仍然保留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也正因为只有银行受监管资本约束,他们比非银行机构有更强的激励通过设立间接增信下的“管道”绕过资本监管。经验研究表明,在美国市场上商业银行是最大的“管道”发起方,其发起的“管道”资产达到了9200亿美元,占到全部“管道”资产的73%(Viral and Philipp,2009)。

上述两种套利方式,事实上都使资产证券化中“真实销售”(true sale)和“破产隔离”(bankruptcy remote)的基本原则趋于失效。在这种“掩耳盗铃”式的包装过程中,银行对基础资产可能出现的不良实际上也给予了高度警惕,并设法获得保险公司、政府担保以及信用评级等多方保证或支持。其结果是:银行通过证券化操作将资产的个体风险分散出去了,但却保留了具有尾部特征的、系统性的风险(tail-natured,systematic risk)。换言之,只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个体风险可以通过滚动发行(在信用评级等的支持下)以及外部保险或担保掩饰过去。但是,系统性风险的确发生了。

四、监管资本套利、系统性风险与金融危机

本世纪初,美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创造出了大量的以中低收入群体为对象的次级按揭贷款,以次级贷款为基础的各式证券化产品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04年以来,美联储开始提高基准利率控制过度投机,大量次级按揭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贷款违约率开始上升。在宏观政策及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形势下,曾经维系了银行高盈利、高增长模式的监管资本套利开始为银行带来巨大损失。

一方面,银行持有的大量证券化产品迅速缩水。次级按揭贷款等基础资产的贬值迅速传递到相关衍生产品上,曾经所谓的“高等级”次级按揭抵押资产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MBSs)以及相关CDOs的隐性风险就迅速暴露出来。从2007年7月底开始,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导致各种“AAA”级CDOs市场价格大幅缩水,发展到2008年底,资信等级曾被认为堪比国债的CDOs已跌去20-60%,给银行造成了重大损失。

另一方面,银行不得不对证券化资产进行流动性支持。次级贷款和MBSs的贬值,也大大影响了以此为抵押的ABCPs的市场信心,货币市场投资者开始停止购买ABCP,AB-CP的滚动发行遇到了困难,几乎在一夜之间市场流动性出现了困难。2007年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发布了一篇关于美国证券化市场流动性蒸发的报导,导致几乎一夜之间ABCP的隔夜拆借利率从联邦基金利率上浮10个基点上升到150个基点(Bloomberg,2008)。

货币市场流动性冻结使得SIVs和管道难以再通过滚动发行ABCP进行融资,但由于此时间接增信的条件大多仍然有效(如流动性便利中ABCP的评级仍然在投资级以上),发起银行就有义务对SIV和管道进行流动性支持。如在2007年底,花旗银行在经营出现困境的情况下,仍然不得不以数十亿美元的损失为代价收回其所控制的SIVs以及相关资产,已对其资本金实力造成冲击(AFP,2007)。此时,由于银行既没有充足的流动性也没有足够的资本金支持回购资产,开始集中抛售所购资产以及其他相关资产,因而引发了资产价格的继续下降。这样,由次级贷款违约所导致的抵押证券的贬值,进而由市场信心缺失引起的流动性枯竭,再引起市场抛售导致的证券继续贬值,形成了恶性循环。为解决日趋紧张的流动性问题,银行开始削减面向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信用危机延伸引起了实体经济的衰退(Kashyap et al,2008)。

在这一系统性风险爆发之后,是银行而不是其他市场投资者承担了证券化资产的主要损失。经验研究表明,在2007至2008年间,只有涉及1.9%的SIVs和管道(3.4%的资产)因为没有受到发起银行的增信而遭受了损失(Viral and Philipp,2009)。也就是说,银行承担了几乎全部证券化资产的风险,但是却没有持有足够的资本金去抵御这些风险。回头来看,如果资产证券化的确实现了风险分散,“真实销售”和“破产隔离”原则能够得到有效实施,由次级贷款违约引起的相关证券化资产贬值就会被市场投资者所吸收,那么银行就仍然可以稳健运行,市场的波动就不会如此大地影响到实体经济,上世纪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或许也可以避免发生。由此可见,银行以规避资本监管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监管资本套利可以认为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五、政策建议:反思银行监管

如前所述,银行通过监管资本套利绕过资本监管,创造出了巨大的隐性风险,这些风险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给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进而引发了经济衰退。在此情况下,资本监管甚至银行监管没有能够对银行隐藏的巨大风险以及即将到来的危机进行有效监控和预警,我们需要对现行监管制度进行反思。至于政策建议,以下两方面值得关注:

1.完善资本监管。关于资本监管失效是否是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理论界以及实务部门对此有许多争议。我们知道,巴塞尔协议以及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宗旨即是确保银行拥有足够的资本金以及吸收预期损失,维持银行的清偿能力(Kevin,2009)。我们注意到,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7年,西方主要银行还实施的是巴塞尔协议,新资本协议并未正式推广。新资本协议中的许多规定的确有助于对监管资本套利行为进行监控,如为保证资产证券化中风险隔离原则的落实,新协议对资产证券化的增信行为实施更严格的界定,主要包括:1)转移的资产必须在法律上与发起银行相分离,以确保当银行清算时,被转移资产与银行债权人的索取权无关;2)抵押证券资产被转移至一个独立的SPV机构;3)发起银行对被转移资产没有直接或间接的控制权。即使满足这些条件,新资本协议还赋予监管者自由裁量权,即监管者如果认为发起银行仍然可能涉及相关风险,有权要求发起银行提供足够的监管资本(Allen,2004)。显然,这些规定能够有效地对银行间接增信(隐性担保)实施监控。另外,巴塞尔委员会也在研究对新资本协议进行修订,如增加对高等级证券的资本要求,严格监管按揭贷款中的“发起一分散”模式,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等等(Kashyap et al,2008)。

2.完善公司治理。资本监管在银行风险管控方面也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任何管制控制的监管体制都会创造绕过规则的激励,如监管套利”(Kashyap et al,2008)。金融创新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对资本监管制度的利用和超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资本监管无论设计多么精巧,它只能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只能够在特定阶段事后减少资本套利行为,但不能从根本上对资本套利所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和监控。几乎可以肯定地说,银行以后将不再会通过SIVs和“AAA”级次级按揭CDO实施监管资本套利,下一次金融危机也将不会由此而引发,更新型的金融工具也许很可能被创造出来(Kashyap et al,2008)。

鉴于此,我们认为在加强资本监管的同时,更应当关注对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管,这突出表现在对银行风险激励政策方面。银行从事监管资本套利的动机在于对高额利润无止境地追求,而这与银行家们的风险激励政策息息相关。目前,西方国家银行管理层的薪酬大多与银行短期的盯市利润(market-to-market profits)而不是与长期收益相挂钩,这显然导致了银行家经营策略的短期化,大大刺激了银行追求高风险策略的动机。“银行已经在追求短期利润的趋使下将监管套利作为自己的主要业务”(Viral and Matthew,2009)。由此可见,加强对银行公司治理的监管、建立长期视野的的风险激励政策是防范监管资本套利风险、维护银行业稳健运行的根本之策。

作者:中国银监会 宋永明 来源:《金融研究》2009年第12期

责任编辑:李蕊

第五篇:中央电大形成性系统《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试根据以上材料以“资本监管的重要性”为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

试根据以上材料以“资本监管的重要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短文

答:资本监管是审慎银行监管的核心资本监管是提升银行体系 稳定性维护银行业公平竞争 的重要手段监管资本规定了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要求增强了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 使商业银行能够及时的冲销经营过程中各种不确定性造成的损失从而保护存款人降低银行 清算破产的概率并且维持银行系统的稳定。银行监管是促使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监管 手段。监管的理由在本质上都是由于市场机制失效需要由政府主导、实施的监督管理行为监 管部门通过制定法律、制度和规则实施监督检查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有交保护存款人 利益。一方面银行提供流动性服务的功能使银行自身面临挤提的风险因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一般都低于负债的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存款人预期其存款价值取决于他们取款时的先 后顺序则即使没有出现关于银行资产不利的消息也可能出现对银行的挤提这样健康的银行 也会被迫倒闭。另一方面对银行进行监测有很高的成本而且要能够获得所需的信息。银行债 务持有人主要是普通存款人而这些存款人无法掌握监测银行所需的信息。而且由于存款人只 持有很少的存款所以他们也没有动力去行使监测银行的职能。因为存在这种普遍的搭便车的 问题所以就产生了对存款人代表监管当局的需求。因此 政府有必要对银行资本进行监管。巴塞尔委员会 2004 年 6 月 26 日公布的新资本协议延续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 控制为重点、突出强调国家风险的监管思路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充约束转向依靠最低资本 充足比率、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三个支柱的共同约束进而提出了衡量资本充足 比率的新思 路和新方法使资本充足率和各项风险管理措施更能适应当前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资本监管 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银行业的准入。对银行业准入进行监管是各国政府对银行业进行 监管的最初手段目的是防止银行业的过度集中、限制社会资金过度流入银行业而降低经济运 行效率。2.银行资本的充足性。一般而言目前绝大多数国家均按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比 率对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监管。3.银行的清偿能力。银行清偿能力监管包括负债和资产两个 方面。在负债方面要考虑存款负债的异常变动利率变动对负债的影响银行筹集和调配资金的 能力等在资产方面主要检查资产的流动性状况。4.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主要是指银行业 与证券业、保险业混业与分业经营的问题。5.贷款的集中程度。对贷款的集中程度进行监 管是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需要。从技术操作上来说就是规定个别贷款对银行资本的最高比 例。我国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与《巴塞尔协议》基本一致但有几点不同。一是我国至今没 有混合债务工具和次级债券所以允许将符合条件的普通长期金融债作为附属资本。二是我国 一直没有实行一般和特殊损失准备金制度所以允许银行现有准备金作为附属资本直到 2002 年才区分一般和特殊准备金并明确规定只有一般准备金才能作为附属资本三是我国现行的 资本规定仍然仅仅涉及银行的信用风 险。另外我国监管当局没能根据不同银行的状况要求 保持更高资本充足率的做法。在目前环境下国家承担了我国商业银行整个最终的风险国家成 为一个隐含的担保者不良资产导致的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并不明显。如果我国真正实行开 放下的金融监管资本充足率会成为非常充分的指标。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监管的逐步加强资 本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硬约束条件。2004 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正式颁布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指标要求商业银行重视风险的管理和研究 促使各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将资本充足率提高到 8 的国际标准。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银行业监 管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手段管理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与法律手段管理 同时更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将从不考虑风险成本、追求短期收益向建立完善的资 本约束机制转变。新资本协议的创新点就是建立了“三大支柱”的新资本监管制度第一支柱最 低资本要求。银行必须拥有足够的资本以应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第二支柱监 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第三支柱信息披露。要求银行对其风险概况和资本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2007 年 2 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明确了实施新资本 协议的目标、指导原则、实施范围、实施方法及时间表构建了未来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制 度的总体框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不良资产导致资本充足率不足的问题已越来明显应 引起高度重视。提高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水平的主要 措施

1、控制、盘活不良资产——减 少风险资产总额。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内在机制上的原因导致了大量不良贷款的发生背 上了沉重坏

1、说明什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及其主要理论解释; 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主要有三种:(1)是传统的货币渠道。

实际货币需求是实际产出和名义利率的函数。即

当名义货币(Ms)增加――实际货币增加――名义利率(r)下降――实际利率r下降――资产价格上升――投资I增加――总需求AD增加(2)是银行贷款渠道。银行贷款作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一个重要项目,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

央行减少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准备金减少――出售债券――非银行部门减少持有货币(利率下降)――商业银行减少贷款、增加债券――企业增加债券发行――银行增持企业债券

但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发行企业债券困难―――不得不向商业银行贷款――商行提高对其贷款利率――中小企业投资需求下降

结论:对很多企业来说,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筹资并不是完全可替代的 ①能发行债券的企业融资成本受债券市场利率影响

②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受贷款利率影响(3)资产负债表渠道 又称净财富额渠道,是指持续的非预期的通货紧缩使得财富的分配有利于债权人而不利于债务人,债务人的净资产减少使得资信受到影响,从而对投资造成额外的负面影响。

过度负债――企业出售资产――银行准备金上升――货币乘数下降――物价下跌――企业价值下跌――企业破产增加――囤积现金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

2、说明资产负债表渠道和银行贷款渠道两种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两者在表现形式上非常接近。即同样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可以经由特定借款人受信能力的制约而得以强化。区别:

资产负债渠道从银行贷款供给角度解释信用对经济的独特影响;

银行贷款渠道则从不同货币政策态势对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角度解释信用在传导过程中的独特作用。随着货币供给减少与利率的普遍上扬,借款人的资产状况将遭到削弱:①从净现金流量看,利率的上升导致利息等费用开支增加,从而直接减少净现金流;销售收入下降则从间接渠道进一步减少净现金流。②从证券价值看,利率的上升意味着股价的下跌,从而现有证券品的价值随之减少,资产状况相应恶化。

3、可以结合当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说明金融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的金融资产价格下降导致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从而引起银行信用的下降

大企业资金实力雄厚且容易获得银行信贷;大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和垄断性行业的优势企业,在各种融资活动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境地。大型企业无论在资本市场,还是信贷市场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一些垄断性行业的大型企业等所谓优质客户甚至成了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重点对象。信贷融资对象与股权融资对象呈趋同趋势,社会资金使用集中于大企业。在中小企业实业投资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同时,一些大型企业可以比较优惠的条件获得大量的银行贷款。客观地来看,如果这种集中是基于现实的投资或交易需求的话,资金向大型企业集中本身并一定有什么负面影响。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事情并非全部如此。一方面大型企业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比较充裕的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优惠获得需要的大量资金。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动辄对大型企业授信几十亿、上百亿元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小企业资金需求强但信贷获性可能性低。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恶化,资信评级下降、信贷可获性降低,银行的信贷投放减少,导致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的作用减弱。虽然近年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尤其是贷款难问题,有关方面做了大量的指导工作,但小企业获得信贷资金困难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除了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滞后等已被普遍关注的体制性障碍之外,企业资产负债状况变化引起的信贷困难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按照目前的规定,商业银行只对信用评价为A级的企业提供贷款支持,A级以下企业得不到贷款。据有关方面的典型调查,西北地区A级以下企业占比为80%,东北地区高达9096,南方地区一般也达到40%~50%。对于40%一90%的中小企业来说,虽然可能有投资意愿,有融资需求,但信贷渠道并不畅通。也就是说,问题不仅是渠道不够畅通,而是渠道本身就不够多。在许多地方,货币政策只能覆盖20%~60%的中小企业。

4、可以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进行实证分析。

我国银行信贷渠道的存在放大了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的影响。当放松货币政策时,银行信贷渠道放大了基础货币的投放,经济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过程中,名义利率上升和汇率的膨胀强化了银行对贷款的偏好程度,商业执行货币政策中强化了对经济的积极效应。而当货币政策收缩时,在经济向新的长期均衡调整的过程中与不存在银行信贷渠道的情况,相比名义利率收缩的程度和本币升值幅度明显加强,强化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消极效应。当货币政策收缩时,中小企业从银行渠道得到贷款则更为困难。中国为例的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银行信贷渠道的影响确实存在,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点对于我们如何判断和把握货币政策的“松”和“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载资本监管的重要性(xiexiebang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资本监管的重要性(xiexiebang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电力监管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电力的实施意见

    加强电力监管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电力的实施意见 为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电力,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依据《电力监管条例》和国......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研究 作者:王欢欢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商业银行正经历着一场前......

    雷锋资本

    雷峰资本 1、申请成为投资合伙人的条件: 雷峰资本与投资合伙人的模式就是雷峰资本给予投资合伙人投资额度,投资合伙人去选择项目,投资成功,投资合伙人获得投资收益。 1.1如何帮......

    人生资本

    清晨起来,我喜欢坐在窗前品茗一杯清茶,看云卷云舒,观花开花落,品人生起伏。有时,我觉得人生就是这一杯淡淡的清香,悠香而漫长,而心里就是茶,引导了我们人生的航向。也许,越久远的酒口......

    资本雇佣劳动

    论“资本雇佣劳动”与“劳动雇佣资本”一、国内外学术界的观点古典理论对资本雇佣劳动的解释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解释的,拥有劳动的工人和拥有资本的资本家在地位上不平等导......

    做人资本

    姑妄言之,浮、骄、娇、贪是眼下一些人典型的不良心态。浮,就是飘浮、浮躁,干事情不安心、不专心,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这山望着那山高,常常心猿意马,见异思迁。骄,就是自以为是,骄......

    浅析银行风险监管的重要性(合集5篇)

    与传统的风险衡量方法相比,VaR提供了一种考虑杠杆、相关性和当前头寸的组合风险的整体观点,被称为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风险衡量方法,已发展成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国际标准和理......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定稿]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0]13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