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监管暂行细则(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23:46: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监管暂行细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监管暂行细则》。

第一篇: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监管暂行细则

现将《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监管暂行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2年9月4日

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

监管暂行细则

银监办发[2012]254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监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等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是指商业银行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选择使用内部模型来计量风险和监管资本的方法,包括第一支柱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和第二支柱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第一支柱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包括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和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操作风险标准法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

第四条 监管部门负责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进行监管,依法核准高级方法,持续监督资本管理,促进商业银行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第五条 监管部门按照激励相容原则对资本管理高级方法进行核准,促使商业银行资本计量充分反映风险水平,并从现行方法向高级方法平稳过渡。

第六条 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进行持续监督检查,采取适当监管措施,促使商业银行资本能够充分覆盖所面临的各类风险。

第七条 监管部门基于商业银行实施进展,允许商业银行分步达标,分别受理商业银行第一支柱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和第二支柱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实施申请。

第二章 实施条件

第八条 申请实施的商业银行应当具备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的治理架构,权责明晰、独立运作、有效制衡,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科学高效。

第九条 申请实施的商业银行应当具备健全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和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有效。

第十条 申请实施的商业银行应当经营稳健,资产优良、盈利平稳、流动性充裕。

第十一条 申请实施的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应当连续3年不低于2级。

第十二条 申请实施的商业银行应当具备良好的数据质量管理水平,政策、目标、制度和流程清晰,数据质量监控体系有效,达到《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的相关要求。

第十三条 申请实施的商业银行应当具备完备的信息系统,能够有效支持商业银行各项经营管理。

第三章 核准程序

第十四条 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核准,包括自评、申请、评估、整改、验收和批复等环节。

第十五条 自评是商业银行组织行内专家,对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对自身实施准备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和评价。

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在自评基础上,认为具备实施高级方法条件的,自主向监管部门提出评估申请。

商业银行提交的申请材料应当有助于监管部门充分了解其实施准备情况。商业银行董事会对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七条

受理商业银行评估申请后,监管部门组织监管评估专家团队,综合运用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的各种方法开展评估,揭示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出具评估意见。

第十八条

监管部门建立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监管评估专家机制。评估专家分为信用风险组、市场风险 组、操作风险组和第二支柱组,负责提供专业评估意见。

评估专家在监管部门内部产生,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监管经验,熟悉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相关监管要求,公平公正、勤勉尽责。

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评估意见制定整改方案,建立整改工作机制,开展整改。整改方案应当经董事会审批通过并报送监管部门。

商业银行经整改,认为符合监管要求的,自主向监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

第二十条 根据商业银行验收申请,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情况进行验收,核查商业银行是否满足实施高级方法的要求,出具验收意见。

第二十一条 商业银行根据验收结果自主向监管部门提出实施申请。监管部门应当对商业银行的申请做出准予实施、准予有条件实施或不批准实施的决定。

准予实施的,监管部门应当明确商业银行实施高级方法的范围、并行期的资本底线要求;准予有条件实施的,除以上内容外,应当明确不核准范围和所采取的监管措施。对未获准实施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 应当指出其问题,半年内一般不再接受其实施申请。

第二十二条 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团队分工机制,对核准各个环节的质量负责。

资本监管团队会同机构监管团队开展对商业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核准工作,确定监管措施;根据商业银行的申请范围,组织评估专家参加核准工作。机构监管团队负责督导商业银行落实监管措施并确定第二支柱资本要求。

第二十三条 监管部门应当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对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实施提供专业意见和决策建议。

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学者、业界专家组成,其职责、组成和工作机制另行规定。

第四章 评审原则

第二十四条 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实施第一支柱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实施准备情况进行评估,核查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政策流程、计量模型、数据和信息系统、验证和审计、应用、信息披露等是否满足监管要 求。

第二十五条 符合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各项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核准其实施高级方法。

第二十六条 基本符合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监管要求,但存在对资本管理无实质影响问题的商业银行,如具备下列条件,监管部门核准其有条件实施高级方法:

(一)不存在本细则第三十条至第三十五条所列示的情形。

(二)对仍需整改的问题,有明确可行的修正措施及计划。

(三)接受监管部门的第二支柱资本要求。

(四)已建立符合监管要求的信息披露管理体系、政策和模板。

第二十七条 对有条件实施高级方法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从数据质量和长度、模型结构和假设、参数估计、模型结果的表现、信息系统、应用及其他支持体系等方面来判断商业银行的资本计量是否存在审慎不足的情形,确定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二十八条 对存在资本计量审慎不足情形的商业 银行,监管部门应当采取以下一种或者多种监管措施:

(一)要求商业银行自行将风险参数调整到合理水平。

(二)要求商业银行将风险加权资产调整到监管给定水平。

(三)要求商业银行重新优化模型。

(四)延长并行期。

(五)对无法满足监管要求的风险类别或资产组合,不允许其使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

(六)监管部门认为必要的其他措施。

第二十九条 有条件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商业银行完成整改并经监管部门审核通过,可解除相应监管措施。

第三十条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商业银行,一般不宜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

(一)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缺陷。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未有效履行相关职责;未建立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建设及应用的领导和工作机制。

(二)数据质量存在较大问题,不能有效支持模型的开发、运行和验证。

(三)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相关支持系统无法保持稳定有效运行。

(四)未建立有效验证体系和独立验证团队;未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及其支持体系开展验证。

(五)内部审计部门未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实施工作开展有效审计。

(六)风险加权资产系统中手工录入的风险加权资产比例超过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20%。

(七)文档存在较大缺陷。

(八)未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主要岗位人员数量和资质不能满足高级方法实施专业要求,缺乏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九)监管部门认为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有实质影响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一条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商业银行,一般不宜实施信用风险初级内部评级法:

(一)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覆盖率不足50%。

(二)内部评级政策体系存在较大问题,不能有效支持风险识别、风险暴露分类、评级流程、信用风险缓释的管理以及模型的验证和应用。

(三)用于估计违约概率的数据少于5年。

(四)参数估计未考虑经济周期影响;未建立经济周期的研究跟踪完善机制。

(五)在申请范围内,违约定义不审慎、不统一或实施不一致。

(六)违约概率估计的区分能力、稳定性和审慎性存在对风险计量有实质性影响的问题。

(七)合格抵质押品的认定、拆分以及估值存在较大问题。

(八)未开展有效的信用风险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未把握影响债务人还款能力的主要因素,压力情景严重程度不足。

(九)未能验证低违约资产组合的评级模型。验证工作未覆盖关键评级标准的趋势变化分析。

(十)内部评级结果未在授信审批、风险监控、限额设定、信贷政策和风险报告等核心领域得到实质应用;或未在经济资本管理、风险偏好、损失准备计提、贷款定价、绩效考核和风险管理基础建设等高级领域有所体现,未制定实质应用计划。

第三十二条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商业银行,一般 不宜实施信用风险高级内部评级法:

(一)存在本细则第三十一条所列情形之一的。

(二)在申请范围内,损失定义不审慎、不统一或实施不一致。

(三)违约损失率估计的区分能力、稳定性和审慎性存在严重不足;违约损失率估计未反映经济衰退时期违约债项损失。

(四)违约风险暴露估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存在明显不足。

(五)对非零售信用风险,在债务人评级、债项评级和违约风险暴露估计中重复考虑信用风险缓释的作用。

(六)用于估计非零售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的数据少于7年;用于估计零售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的数据少于5年。

(七)未在经济资本管理、风险偏好、损失准备计提、贷款定价、绩效考核、风险管理基础建设等领域实质应用。

第三十三条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商业银行,一般不宜实施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

(一)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覆盖率不足50%。

(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存在较大问题,不能有效支持账户划分、数据管理、估值、监管资本计量、限额设定及监控、新产品审批、市场风险报告以及内部模型应用。

(三)内部模型未能包含对资本计量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的风险因素。

(四)一般风险价值、压力风险价值、特定风险和新增风险的计算方法和重要参数选择存在较大问题。

(五)未制定合理的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方案;不具备按日进行压力测试的能力。

(六)进行模型验证时,返回检验选取的臵信区间、计算方法以及使用的历史数据期限未能与计算风险价值时保持一致;返回检验数据积累少于一年;返回检验显示模型存在较大问题。

(七)内部模型未应用到银行的日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交易限额与内部模型的计量结果缺乏联系。

第三十四条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商业银行,一般不宜实施操作风险标准法:

(一)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存在较大缺陷,未能与银行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特征相适应。

(二)未建立清晰的操作风险报告路线并定期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交全行的操作风险管理与控制情况报告。

(三)未制定相关政策有效明确总收入定义与计算规则、业务条线划分规则、总收入至各业务条线的分配规则等。

(四)未建立有效的业务条线收入数据收集和存储机制;数据少于3年。

(五)未建立与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流程相适应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或系统功能存在较大缺陷。

(六)内部损失数据收集、操作风险及控制措施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监测、业务连续性管理存在较大问题,未能有效支持风险预警与管控。

第三十五条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商业银行,一般不宜实施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

(一)存在本细则第三十四条第(一)、(二)、(五)和

(六)项所列情形的。

(二)模型使用的内部损失数据未充分反映银行的操作风险;数据少于3年。

(三)使用外部数据时,未对数据的适用性进行充分分析。

(四)使用情景分析数据时,未对情景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严格论证。

(五)建模方法的选择或模型开发过程存在严重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模型臵信度低于99.9%、观测期少于1年,未考虑非常严重和极端损失事件发生的频率及损失的金额,或在确定相关系数及风险缓释因素时处理不审慎。

(六)未能对基于专家判断的模型组成部分提供合理解释。

(七)模型的拟合效果、稳定性或敏感性存在较大问题。

(八)未将操作风险计量作为操作风险管理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计量体系未有效支持向各业务条线或经营管理机构配臵资本。

第五章 后续监管

第三十六条

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实施高级方法进行后续监管,促使商业银行持续满足监管要求。

对第一支柱涉及但没有完全覆盖、第一支柱未涉及的风险、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引发的风险应进行监督检查,确定第二支柱资本要求,促使银行资本覆盖所面临的各类风险。

第三十七条

不存在本细则第三十八条所列情形的商业银行,可获准实施或有条件实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其内部资本评估结果确定第二支柱资本要求。

未获准实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应当按照本细则第三十九条至第四十一条规定,一年一定、按季监测,视情形确定第二支柱资本要求。

第三十八条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商业银行,一般不宜实施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一)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缺陷。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未有效履行相关职责。

(二)资本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备,不能有效支 持风险评估和资本规划。

(三)缺乏风险识别机制,主要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存在较大问题。

(四)资本规划存在较大漏洞,致使目标资本水平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偏好、风险管理水平和外部经营环境不符。

(五)未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的报告体系,报告信息与报送频率不能支持商业银行开展有效的资本管理。

(六)未将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结果应用于资本预算与分配、业务计划和战略规划。

(七)信息管理系统不支持合格资本工具的记录、各类风险加权资产计量以及资本充足率监管报表的填报。

(八)未实施年度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

第三十九条 对于第一支柱涉及但没有完全覆盖的风险,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及管理情况,视情形增加资本要求:

(一)单一或集团客户集中度突破腕骨指标触发值的,提高0至0.05个百分点;突破法定值的,提高 0.1个百分点。

(二)中长期贷款加权平均剩余期限超过5年的,提高0至0.05个百分点。

(三)案件风险率突破腕骨指标触发值的,提高0至0.05个百分点。

第四十条

对于第一支柱未涉及的风险,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及管理情况,视情形增加资本要求:

(一)存贷比、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率,有一项突破腕骨指标触发值的,提高0至0.05个百分点;突破法定值的,提高0.1个百分点。

(二)附属机构资本回报率和母行负债依存度,有一项突破腕骨指标触发值的,提高0至0.05个百分点。

(三)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偏离度、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比率和杠杆率,有一项突破腕骨指标触发值的,提高0至0.05个百分点;突破法定值的,提高0.1个百分点。

(四)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水平较高、管理能力不匹配的,提高0至0.05个百分点。

(五)声誉风险水平较高、管理能力不匹配的,提高0至0.05个百分点。

(六)模型风险水平较高、管理能力不匹配的,提高0至0.05个百分点。

(七)国别风险水平较高、管理能力不匹配的,提高0至0.05个百分点。

(八)其他类型风险水平较高、管理能力不匹配的,可适当提高资本要求。

第四十一条 监管部门应当根据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和商业银行合规管理能力,视情形增加资本要求:

(一)商业银行未按照监管要求制定或修改制度、流程和信息系统的,提高0.01个百分点。

(二)违规面大,超过所抽查分支机构或者业务笔数比例50%的,提高0.01个百分点。

(三)经监管部门或者其他相关部门检查发现的违规问题,性质严重、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提高0.01个百分点。

第四十二条 监管部门应当对获准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商业银行进行持续监督检查,确定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并要求其按照附件要求报送信息。对未能 持续满足监管要求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视情形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第四十三条 对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实施资格被整体取消的商业银行,自取消之日起三年内,监管部门一般不再受理其重新申请。

对单一风险类别或资产组合实施资格被取消的商业银行,自取消之日起一年内,监管部门一般不再受理其重新申请。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附件

1、附件2是本细则的组成部分。

(一)附件1: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核准申请材料要求。

(二)附件2: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后续监管信息报送要求。

第四十五条 本细则由银监会负责解释。附件1:

资本管理高级方法核准申请材料要求

一、评估申请材料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申请情况总体说明。列明申请范围及目标。

(二)银行对实施情况的自我评估报告。包括实施规划完成情况及差异分析,评估专家团队资质情况,评估范围、方法、流程、发现的问题、整改措施以及评估结论等内容。银行自我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仍在整改的,要有明确的完成期限。

(三)至少最近两年的定量测算结果。包括高级方法风险加权资产覆盖比率、现行方法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不同计算方法的测算结果,并对不同方法下的结果差异进行说明。

现行方法是指监管部门2006年修订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的计算规则。

(四)模型相关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信用风险模型的数据情况、违约识别情况、经济周期识别及调整方法、非零售模型标尺的设计及校准情况、违约率中心趋势的计算情况和各模型占用的风险加权资产、零 售模型排序稳定性情况、清收期及回收期确定情况和各模型占用的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模型的市场和交易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情况、最近一次基于过去250个工作日的返回检验分析报告、压力测试的计算方法、情景设臵以及最近一次的市场风险压力测试报告;操作风险内、外部数据情况、模型单元格划分情况、资本计量流程、数据权重等关键参数情况。

(五)验证报告。投产前全面验证、所有定期监控、投产后全面验证,包括对申请的计量模型和支持体系进行检验的方法、过程、验证结论以及优化建议。

(六)审计报告。包括内部审计部门对验证政策、管理架构、组织流程、实施重要环节和报告机制等的适用性、独立性和有效性的评估结论。

(七)信息披露管理体系说明、政策和模板。

(八)监管部门认为有助于了解实施准备情况的其他材料。

二、验收申请材料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整改情况的总体说明。

(二)经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的整改方案。

(三)整改情况自我评估报告。包括整改工作机 制、整改方法和过程、自我验收机制、整改结论。

(四)截至申请日,未完成整改的问题、原因及后续计划。

(五)截至申请日,更新的评估申请所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

三、实施申请材料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实施申请。包括申请实施高级方法的资产范围、申请目标、实施准备工作概述、暂不实施高级方法资产的实施计划安排等内容。银行集团还应当提交集团内部各法人机构的实施方法及差异说明,提交实证数据说明上述差异对集团风险管理一致性要求的影响、解决方案和实施效果。

(二)董事会审议通过实施申请的相关决议。

(三)截至申请日,未完成整改问题的后续整改计划,以及所采取的校准措施和其他措施。

(四)信息披露管理体系说明、政策和模板。

(五)截至申请日,更新的评估和验收申请中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附件2:

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后续监管信息报送要求

一、常规报告

(一)已获准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运行监测报告。包括计量模型的表现,模型运行环境变化对模型结果的影响,和支持体系的运作状况等。

(二)应用情况报告。包括并行期内高级方法风险加权资产覆盖比率、现行方法(过渡期内)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不同计算方法、参数估计的测算结果,并对不同方法下的结果差异进行说明。

(三)验证报告。包括对已投产的计量模型和支持体系进行全面检验的方法、过程、验证结论以及优化建议。

(四)审计报告。包括内部审计部门对验证政策、管理架构、组织流程、实施重要环节和报告机制等的适用性、独立性和有效性的评估结论。

(五)压力测试报告。

(六)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报告。

(七)银行内部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送的风险管理报告。

(八)监管部门所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常规报告按照银行实际发生频度提交,但频度不得低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内容的详尽程度应当有助于监管部门充分了解银行资本管理高级方法运行情况。

二、整改工作执行情况报告

(一)整改情况的自我评估报告。包括整改工作机制、整改方法和过程、自我验收机制和整改结果。

(二)针对整改项目的定量测算报告。包括整改后高级方法风险加权资产覆盖比率、现行方法(过渡期内)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不同计算方法、参数估计的测算结果,并对整改后的结果差异进行说明。

(三)针对整改项目的专项验证报告。包括对计量模型整改的项目和支持体系进行全面检验的方法、过程和验证结论。

(四)银行内部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送的整改情况报告。

三、重大调整报告

(一)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重大调整情况报告。包括调整高级方法实施规划、扩大高级方法覆盖范围、调整关键定义和重要参数、重建和调整计量模型等。

(二)针对调整项目的定量测算报告。包括重大调整后高级方法风险加权资产覆盖比率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不同计算方法、参数估计的测算结果,并对调整后的结果差异进行说明。

(三)针对调整项目的专项验证报告。包括对计量模型调整的项目和支持体系进行全面检验的方法、过程和验证结论。

(四)银行内部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报送的调整情况报告。

第二篇:农村商业银行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

XX农村商业银行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XX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统计管理,规范统计行为,有效开展统计工作,进一步提高统计工作水平,满足监管工作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XX农商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内设部(室)。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监管统计工作是指XX农商银行统计人员对所辖各机构统计数据的采集、加工、整理;开展统计调查、统计监督、统计检查、统计分析;开展统计业务培训、统计工作考核、统计工作评比等。为本行及上级管理部门提供统计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第四条 监管统计数据采集。采集对象为XX农商银行所辖机构;采集业务类为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累放、累收统计表,农村信用社人民币信贷统计表、农村信用社现金统计表,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统计表;

第五条 统计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省联社、人民银行和银监会金融统计制度的要求及有关规定,准确、及时、完整地完成数据的采集工作。

第六条 统计数据加工、整理。统计人员适时对采集的各频

度统计数据进行校验、汇总、上报;并撰写月、季、统计分析。

第七条 会计报表和数据统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统一规范、准确及时、科学严谨、实事求是。

第八条 统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管理体制。

(一)XX农商银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行监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负责,或委派主管领导组织监管统计工作,对制度性变革等重大监管统计事项能够及时研究部署,在资源调配方面予以充分支持和保障。

(二)统计实行归口管理,主要由信贷经营部、会计财务部、合规风险管理部等按管理业务范围向上级监管机构上报统计数据。

(三)归口管理部门确定一名统计人员,负责本级机构监管统计工作,统计人员在部门负责人统一领导下,有效履行监管统计相关职责。

(四)除上述归口部门外,其余各部室为数据统计协助部门,各部门负责人要搞好协调和配合,及时、准确提共统计数据源,共同做好监管统计工作。

(五)协助部门未按要求履行职责的,归口部门有权督促其他相关业务部门搞好配合。

第九条 监管统计以机构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以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保障统计数据来源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二章 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

第十条 各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业务部门设立相应的监管统计兼职岗位,明确统计人员设立A、B角,一般A角指定为业务经办人员,B角为部门负责人。

第十一条 归口统计工作的部门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落实银监会制定的统计管理办法和上级监管部门的各项统计制度;

(二)负责制定和解释XX农商银行的统计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管理、监督、检查本部门统计工作;

(三)收集、审核、汇总、整理本社数据统计资料,编制数据统计报表;

(四)按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湖南省联社提供统计数据、报表、统计资料,向有关部门提供统计数据。

(五)组织开展完监管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六)组织实施本机构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统计信息系统配套项目的推广和应用。

(七)组织开展统计质量检查,负责统计人员培训。第十二条 统计人员的配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统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金融业务,具备必要的协调沟通能力。

(二)统计人员必须实行岗位培训,培训不合格者不得担任统计工作。经考试不适宜担任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及进行调整。

(三)统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四)统计人员要熟悉相关业务知识,有一定的文字组织能力,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水平。

(五)保持统计人员的稳定性,以便于熟练掌握统计技能。第十三条 XX农商银行数据统计人员履行下列职责:

(一)执行统计管理办法及规定,按时及时、准确、完整地填报统计数据,编制统计报表,不得虚报、瞒报、漏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

(二)严格遵守保密管理办法。

(三)收集、汇总、整理数据统计资料,编制数据统计报表;

(四)组织开展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五)向上级管理机构提供本行数据统计资料;

(六)对信用社数据统计和报送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

(七)组织本行统计人员对相关报表表格和数据统计系统的指导与培训;

(八)对检查部门指出的问题进行整改。

(九)为满足本行工作需要开展的其他统计工作。第十四条 统计人员权利:

(一)要求有关单位、部门和人员如实提供数据资料和信息;

(二)检查统计资料的准确性,要求有关部门和人员改正不确实的数据资料;

(三)拒报不符合规定的统计报表,检举和揭发违反统计法律、规定、制度的行为。

第十五条 统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应当有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接替,必须办理交接手续。

第三章 数据报送

第十六条 XX农商银行配备装有统计报表系统的微机,并实现全辖连网,统计部门通过网络即时、快速的上报统计数据,保证数据安全。

第十七条 做到专机专用、专人管理、定期维护,发现故章及时排除,重大预案及时报告,确保数据上报系统安全运行。

第十八条 统计归口部门要加强向监管机构报送数据环节的管理,积极落实各项报送要求,认真审核,减少迟报、漏报和差错数据信息,保证填报地区、机构范围和统计数据的完整性。

第十九条 数据报送的文件格式正确,系统能正常读取数据,符合逻辑校验关系要求。对数据异常变化的质询能做出合理解释;对历史数据进行修改,说明缘由,并报送监管机构备案。

第二十条 监管统计工作由信贷经营部牵头,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督促、落实各项数据统计、上报工作,并直接与上级监管部门联系。

第二十一条 信贷部门牵头建立全面、科学的监管统计信息分析框架,做好按季监管统计信息的监测、分析和风险预警工作。

第二十二条 数据报送实行分级审核、分级负责、统一把关。

(一)各部门负责人对统计数据要严格审核把关,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二)内审监察部负责审核归口部门的统计报表及数据,对归口部门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三)XX农商银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机构监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统计员→归口部门负责人→本级检查部门负责人→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上报上级监管部门。

第四章 统计资料管理与信息披露

第二十三条 统计归口部门应加强对统计资料的管理,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整理、交接和存档等管理制度。按照规定加强对监管统计资料的存储管理,对监管统计资料及时装订、入档,统一管理,保证监管统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连续性。

第二十四条 XX农商银行加强统计信息管理、规范统计信息披露。统计信息披露要规范披露对象、披露范围、披露频度。凡对外公布有密级的统计资料实行逐级审批,分级负责制度,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对外公布。

第二十七条 XX农商银行应关注报送监管机构的监管统计信息与对外披露的相关信息间的差异,并将其中重大差异主动向监管机构做出说明。

第五章 统计检查及考核评价

第二十五条 XX农商银行将数据质量检查纳入内控合规检查范围,内审监察部门负责按季对辖内数据统计归口部门的统计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并形成查报告报主管领导,对影响数据质量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上级监管机构。

统计检查的内容包括:数据统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统计质量和统计数据真实性情况,统计资料整理情况,数据统计的完备性和安全性,以及其他与统计工作相关的情况。

第二十六条 XX农商银行内审监察部门,可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数据统计检查:

(一)进入部门进行检查;

(二)询问有关人员,要求其对检查事项做出说明;

(三)查阅、复制与检查事项有关的资料、凭证等。还可根

据需要对台账、原始凭证和会计报表等进行核对,对相关计算机系统中有关数据进行核对。

第二十七条 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应提出整改意见,归口管理部门要按要求实施整改,检查部门及时对整改情况跟踪评价,确保整改落实到位。

第二十八条 统计检查结果作为考核统计部门内控制度的重要内容,纳入部门考核的综合评价和考核中,与其绩效挂钩,并作为评先评优的考核条件之一。

第六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九条 XX农商银行对在数据统计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和取得突出成绩的统计人员给予适当的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

第三十条 统计人员出现漏报、迟报、错报数据统计资料的,将处予统计人员、审核人员各每次经济处罚100元,造成严重影响的按相关规定从重处罚。

第三十一条 统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每发现一次处200元以上罚款,并视情结轻重,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虚报、瞒报、伪造、篡改和无理拒报数据统计、报表资料的;

(二)在接受统计检查时,拒绝提供情况或提供虚假情况以及转移、隐匿、毁弃原始统计记录、统计报表和与统计有关的其他资料的;

(三)拒不接受或阻挠、抗拒XX农商银行或上级统计检查的。

第三十二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从事监管统计工作的人员

泄露国家秘密或者所知悉的商业秘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发布单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8-09-18 【生效日期】2008-10-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机关各部门、各监事会办公室,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为推动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确保2010年底新资本协议如期实施,银监会制定了第一批新资本协议实施监管指引,包括《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信用风险暴露分类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商业银行专业贷款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以下简称5个监管指引),现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5个监管指引是新资本协议实施配套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银监会将陆续发布其它监管指引。5个监管指引中,有关监管资本的计量方法自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实施新资本协议之日起施行,有关风险暴露分类、内部评级体系、专业贷款评级、信用风险缓释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的监管要求和技术规范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实施新资本协议银行应对照5个监管指引进行达标评估,确保监管合规。5个监管指引确立的相关技术规范和监管标准是新资本协议银行应达到的最低要求。新资本协议银行应对照5个指引逐条进行合规性评估,对未达标的领域和环节,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限期达标方案。对监管标准尚不明确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应主动与监管部门沟通,尽早达成共识。从2008年第四季度起,新资本协议银行应根据银监会发布的相关监管指引按季进行达标评估,建立详细的达标评估文档。新资本协议银行应于2008年底前向银监会提交首轮5个监管指引达标评估报告。?

三、加强相关培训工作,为新资本协议实施提供人才保障。监管部门、银监局和新资本协议银行要以5个监管指引发布为契机,加强对监管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银监会负责会机关监管人员、银监局负责人以及新资本协议银行董事和高管层的培训。各银监局负责辖内监管人员的培训。新资本协议银行的培训范围应覆盖各层级高级管理人员、主要业务条线员工、风险管理条线所有员工。?

四、全面开展定量影响测试,加强对新资本协议实施准备工作的监督检查。从2009年开始,银监会将对新资本协议银行进行定量影响测算,持续监测实施新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新资本协议银行要做好相关数据和信息系统的准备工作。监管部门和银监局要将新资本协议银行实施准备情况列入今后几年监管工作的重点,建立与新资本协议银行的定期会晤机制,持续监督实施准备工作进展。2009年上半年完成对两家新资本协议银行的现场评估,2009年下半年完成对计划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银行的第一轮现场评估。?

五、请各银监局将5个监管指引转发给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银监会鼓励暂不准备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银行参照5个监管指引改进风险管理。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八年九月十八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监管资本计量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准确计量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风险抵补作用,规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管理,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确定的新资本协议银行和自愿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其他商业银行。

第三条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信用风险缓释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资本,信用风险缓释功能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第四条第四条 信用风险缓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确保可实施。

(二)有效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手续完备,确有代偿能力并易于实现。

(三)审慎性原则。商业银行应考虑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可能带来的风险因素,保守估计信用风险缓释作用。

(四)一致性原则。如果商业银行采用自行估计的信用风险缓释折扣系数,应对满足使用该折扣系数的所有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都使用此折扣系数。

(五)独立性原则。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债务人风险之间不应具有实质的正相关性。

第五条第五条 信用风险缓释管理的一般要求:

(一)商业银行应进行有效的法律审查,确保认可和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依据明确可执行的法律文件,且相关法律文件对交易各方均有约束力。

(二)商业银行应在相关协议中明确约定信用风险缓释覆盖的范围。

(三)商业银行不能重复考虑信用风险缓释的作用。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只能在债务人评级、债项评级或违约风险暴露估计中反映一次。

(四)商业银行应保守地估计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与债务人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综合考虑币种错配、期限错配等风险因素。

(五)商业银行采用信用风险缓释后的资本要求不应高于同一风险暴露未采用信用风险缓释的资本要求。

(六)商业银行应制定明确的内部管理制度、审查和操作流程,并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确保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作用有效发挥。

(七)商业银行应披露信用风险缓释的政策、程序和作用程度,抵质押品的主要类型、估值方法,保证人类型、信用衍生工具交易对手类型及其资信情况,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风险集中度情况,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覆盖的风险暴露等。

第二章 合格抵质押品

第六条第六条 合格抵质押品包括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合格抵质押品按照本指引附件1规定的范围执行,同时应满足第七条和第八条中的有关要求。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在符合第七条和第八条要求的前提下自行认定抵质押品,但应有历史数据证明抵质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

第七条第七条 合格抵质押品的认定要求:

(一)抵质押品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可以接受的财产或权利。

(二)权属清晰,且抵质押品设定具有相应的法律文件。

(三)满足抵质押品可执行的必要条件;须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或者办理登记的,应按规定办理相应手续。

(四)存在有效处置抵质押品的流动性强的市场,并且可以得到合理的抵质押品的市场价格。

(五)在债务人违约、无力偿还、破产或发生其他借款合同约定的信用事件时,商业银行能够及时地对债务人的抵质押品进行清算或处置。

第八条第八条 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抵质押品管理体系,包括健全完善的制度、估值方法、管理流程以及相应的信息系统:

(一)商业银行应建立抵质押品管理制度,明确合格抵质押品的种类、抵质押率、抵质押品估值的方法及频率、对抵质押品监测以及抵质押品清收处置等相关要求。

(二)抵质押品价值评估应坚持客观、独立和审慎的原则,评估价值不能超过当前合理的市场价值。商业银行应建立抵质押品评估价值的审定程序,并根据抵质押品的价值波动特性确定重新估值的方式和频率,市场波动大时应重新估值。对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的重新估值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三)商业银行应建立抵质押品的调查和审查流程,确保抵质押真实、合法、有效,并建立及时、有效的清收抵质押品的程序。

(四)商业银行应对抵质押品定期监测,并督促出质人或抵押人按照抵质押合同的约定履行各项义务。对抵质押品的收益评估应反映优先于银行受偿的留置权的范围及影响,并进行连续监测。商业银行应确保抵押物足额保险,并防止抵押人采用非合理方式使用抵押物导致其价值减少。

(五)如果抵质押物被托管方持有,商业银行应确保托管方将抵质押物与其自有资产分离,并对托管资产实物与账目进行有效动态管理。

(六)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抵质押品管理的信息系统,对抵质押品的名称、数量、质量、所在地、权属状况等基本信息,抵质押品的估值方法、频率、时间,抵质押品与债项的关联关系,以及抵质押品的处置收回信息等进行记录和管理。

(七)商业银行认定存货为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除满足本条第一到第六款的要求外,还要建立监测存货风险的相关程序:

1.确保保管存货的仓储公司或现货交易市场等具有合法的主体资格、良好的商业信誉、完善的管理制度、专业的管理设备和技术、合格的管理人员以及高效的进出库信息传递系统。

2.充分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前景,确定存货的市场价值。存货价值评估应采用成本价值和市场价值孰低法。对于滞销、积压、降价销售产品,应根据其可收回净收益确定评估值。

3.对存货应定期进行实物检查。

(八)商业银行认定应收账款为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除满足本条第一到第六款的要求外,还需要满足如下风险管理要求:

1.确定应收账款价值时应当减去坏账准备。

2.建立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认定过程,包括定期分析债务人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行业状况、应收账款债务人的类别等。商业银行通过借款人确定应收账款风险时,应检查借款人信用政策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3.建立应收账款的监控制度,包括账龄报告、贸易单据的控制、对付款账户收益的控制、集中度情况等。商业银行还应定期检查贷款合约的履行情况、环境方面的限制及其他法律要求。

4.商业银行应书面规定清收应收账款的程序,如借款人发生财务困难或违约,商业银行应有权不经过应收账款债务人同意,出售或转让该质押的应收账款。即使一般情况下通过借款人清收应收账款,也应制定完善的清收措施。

(九)商业银行认定出租资产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应充分考虑出租资产的残值风险。

第九条第九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金融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为对标准违约损失率的调整,调整后的违约损失率为:

其中:

是在考虑质押品之前、优先的无担保贷款的标准违约损失率; 是风险暴露的当前值; 是信用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暴露。

其中:

为风险暴露的调整系数;

为金融质押品的当前价值;

为金融质押品的折扣系数;

为处理金融质押品和风险暴露币种错配的折扣系数。

如果金融质押品为一篮子资产,该篮子资产的折扣系数按 计算,其中 为该资产在篮子中的份额,为适用于该资产的折扣系数。

商业银行可以自行估计折扣系数、及,也可以采用本指引给定的标准折扣系数。和 的标准折扣系数见附件2。逐日盯市、逐日调整保证金且最低持有期为10个交易日时,的标准折扣系数为8%;对不同最低持有期限或再评估频率的交易应根据附件2调整。

自行估计折扣系数的商业银行应确认折扣系数估计的合理性,并报监管部门批准。商业银行应逐一估计金融质押品或外汇错配的折扣系数,估计时不可考虑未保护的风险暴露、抵质押品和汇率的相关性。

第十条第十条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期限比当前风险暴露的期限短时,商业银行应考虑期限错配的影响。存在期限错配时,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原始期限不足1年,或剩余期限不足3个月,不具有信用风险缓释作用。

(一)对认可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期限错配按下式调整:

其中:

为将期限错配因素调整后的信用缓释价值;

为期限错配因素调整前经各种折扣系数调整后的信用缓释价值;

为风险暴露的剩余期限与5之间的较小值,以年表示;

为信用保护的剩余期限与T之间的较小值,以年表示。

(二)期限错配的规定同样适用于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的情况。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为违约损失率的下降,下降程度取决于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和抵质押水平。在使用单种抵质押品时,违约损失率的确定方法如下:

(一)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低于贷款的最低抵质押水平的贷款,视同无抵质押处理,采用标准违约损失率。

(二)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超过了超额抵质押水平的贷款,采用相应的最低违约损失率。

(三)抵质押品当前价值与风险暴露当前价值的比率介于最低抵质押水平和超额抵质押水平之间,应将风险暴露分为全额抵质押和无抵质押部分。抵质押品当前价值除以超额抵质押水平所得到的为风险暴露全额抵质押的部分,采用该类抵质押品的最低违约损失率;风险暴露的剩余部分视为无抵质押,采用标准违约损失率。

不同抵质押品的最低抵质押水平、超额抵质押水平,以及最低违约损失率见附件3。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利用多种形式抵质押品共同担保时,需要将风险暴露拆分为由不同抵质押品覆盖的部分,分别计算风险加权资产。拆分按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以及其他抵质押品的顺序进行。金融质押品处理后的风险暴露价值 分成完全由应收账款质押部分、完全由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抵押部分、完全由其他抵质押品担保部分及无抵质押部分。

在确认合格的金融质押品和应收账款质押作用后,另外几种抵质押品价值的总和与扣减后风险暴露价值的比率低于30%时,贷款对应部分视同无抵质押,采用标准违约损失率;如该比率高于30%,则由各抵质押品完全覆盖的部分,包括合格应收账款,分别采用对应的最低违约损失率。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抵质押品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体现在违约损失率的估值中。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行估计的抵质押品回收率,对各抵质押品所覆盖的风险暴露分别估计违约损失率。

第三章 合格净额结算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合格净额结算的认定要求:

(一)具有法律上可执行的净额结算协议,无论交易对象是无力偿还或破产,均可实施。

(二)在任何情况下,能确定同一交易对象在净额结算合同下的资产和负债。

(三)在净头寸的基础上监测和控制相关风险暴露。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合格净额结算包括从属于有效净额结算协议的表内净额结算、从属于净额结算主协议的回购交易净额结算、从属于有效净额结算协议的场外衍生工具净额结算和交易账户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商业银行采用合格净额结算缓释信用风险时,应持续监测和控制后续风险,并在净头寸的基础上监测和控制相关的风险暴露。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建立估计表外项目违约风险暴露的程序,规定每笔表外项目采用的违约风险暴露估计值。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表内净额结算的风险缓释作用体现为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并按下式计算净风险暴露():

E*=max{0,表内风险暴露-表内负债×(1-)}

其中:

表内风险暴露和表内负债为商业银行对同一债务人在有效净额结算协议下的表内资产和负债。

为表内风险暴露与表内负债存在币种错配时的折扣系数。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从属于净额结算主协议的回购交易,可将回购的金融资产视作金融质押品,适用本指引第九条的相关规定;也可以在符合第十四条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净额结算进行处理。

(一)商业银行应就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分别进行净额结算。只有当所有交易逐日盯市且质押工具均为银行账户中的合格金融质押品时,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之间的轧差头寸才可以按照净额结算处理。

(二)商业银行对回购交易采用净额结算时,违约风险暴露按下式计算:

其中:

为信用风险缓释后的风险暴露;

为风险暴露的当前价值;

C为所接受质押品的当前价值;

为给定证券净头寸的绝对值;

为适用于 的折扣系数;

为与清算币种错配币种净头寸的绝对值;

为币种错配的折扣系数。

(三)满足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要求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考虑证券头寸的相关性,使用风险价值模型计算回购交易中风险暴露和质押品的价格波动。使用风险价值模型计算风险暴露 的商业银行,公式为:

其中:

VaR为前一交易日的风险价值。

商业银行不满足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要求,可以单独向监管部门申请利用内部风险价值模型计算回购交易的潜在价格波动,并利用一年的数据对结果进行返回检验,证明模型的质量。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在使用场外衍生工具或交易账户信用衍生工具净额结算进行信用风险缓释时,交易对手的净风险暴露应为当前暴露净额与潜在暴露净额之和:

(一)当前暴露净额,为单项合约的正、负市值之和中的正值。

(二)潜在暴露净额(),由下式计算:

其中:

为净额结算协议下对同一交易对手的所有合约的潜在暴露净额之和,等于每笔交易合约本金乘以相应的信用转换系数的总和。

为净额结算协议重置成本净额与重置成本总额的比率。经监管部门批准,既可以基于单个交易对手,也可以基于净额结算协议覆盖的所有交易。商业银行应持续使用经批准同意的方法。以上两种方法计算 的具体说明见附件4。

商业银行也可以采用标准法或内部模型法计算交易对手的净风险暴露,但应得到监管机构的认可。

第四章 合格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按照本指引附件1规定认定合格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的范围,同时应满足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二条中的认定要求。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合格信用衍生工具的范围与初级内部评级法相同;商业银行在符合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二条要求的前提下自行认定合格保证,但应有历史数据证明保证的风险缓释作用。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合格保证应满足的最低要求:

(一)保证人资格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具备代为清偿贷款本息能力。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对合格保证人的类别没有限制,商业银行应书面规定保证人类型的认定标准和流程。

(二)保证应为书面的,且保证数额在保证期限内有效。

(三)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保证必须为无条件不可撤销的。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允许有条件的保证,应充分考虑潜在信用风险缓释减少的影响。

(四)商业银行应对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和代偿能力等进行审批评估,确保保证的可靠性。保证人所在国或注册国不应设有外汇管制;如果有外汇管制,商业银行应确保保证人履行债务时,可以获得资金汇出汇入的批准。

(五)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保证人的档案信息管理,在保证合同有效期间,应定期对保证人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及保证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对保证人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及保证合同履行情况的检查应每年不少于一次。

(六)商业银行对关联公司或集团内部的互保及交叉保证应从严掌握,具有实质风险相关性的保证不应作为合格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七)采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后的风险权重不小于对保证人直接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当信用违约互换和总收益互换提供的信用保护与保证相同时,可以作为合格信用衍生工具。采用合格信用衍生工具缓释信用风险应同时满足第二十一条及下列要求:

(一)信用衍生工具提供的信用保护必须是信用保护提供方的直接负债。

(二)除非由于信用保护购买方的原因,否则合同规定的支付义务不可撤销。

(三)信用衍生工具合约规定的信用事件至少应包括:

1.未按约定在基础债项的最终支付日足额履行支付义务,且在适用的宽限期届满后仍未纠正。

2.债务人破产、资不抵债或无力偿还债务,或书面承认无力支付到期债务,以及其他类似事件。

3.因本金、利息、费用的下调或推迟支付等对基础债项的重组而导致的信用损失事件。当债项重组不作为信用事件时,按照本条第九款的要求对信用风险缓释作用进行认定。

(四)在违约所规定的宽限期之前,基础债项不能支付并不导致信用衍生工具终止。

(五)允许现金结算的信用衍生工具,应具备严格的评估程序,以便可靠地估计损失。评估程序应明确信用事件发生后得到基础债项价值需要的时间。

(六)如果信用衍生工具的结算要求信用保护购买者将基础债项转移给信用保护提供方,基础债项的合同条款应明确这类转移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被拒绝。

(七)对于确定信用事件是否发生的主体身份应明确定义。信用保护购买者必须有权力和能力通知信用保护提供方信用事件的发生。

(八)信用衍生工具基础债项与用于确定信用事件的参照债项之间的错配在以下条件下是接受的:参照债项在级别上与基础债项相似或比其等级更低,同时参照债项与基础债项的债务人相同,而且出现交叉违约或债务加速到期情况时,在法律上是可执行的。

(九)信用衍生工具并未覆盖债务重组的情况,但满足本条第三至第八款的要求,可部分认可信用衍生工具的风险缓释作用。如果信用衍生工具的金额不超过基础债项的金额,信用衍生工具覆盖的部分为信用衍生工具金额的60%。如果信用衍生工具的金额大于基础债项的金额,信用衍生工具覆盖部分的上限为基础债项金额的60%。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违约概率或违约损失率的估计值来反映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对不符合自行估计违约损失率相关要求的商业银行,只能通过调整违约概率反映信用风险缓释的作用。

无论选择调整违约概率或违约损失率,商业银行应确保一定时期内不同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之间方法的一致性。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对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覆盖的风险暴露部分采用替代法处理:

(一)采用保证提供方所适用的风险权重函数。

(二)采用保证人评级结果对应的违约概率。如果商业银行认为不能采用完全替代的处理方式,也可以采用债务人评级与保证人评级之间的某一个评级的违约概率。

(三)将风险暴露视作保证人的暴露,采用保证的标准违约损失率。如保证人为该笔保证采用了其他风险缓释工具,可继续对标准违约损失率进行调整。

(四)如果信用保护与风险暴露的币种不同,即存在币种错配,则认定已保护部分的风险暴露将通过折扣系数 予以降低。

其中:

为信用保护覆盖并经币种错配调整后的风险暴露;

为保护部分的名义价值;

为适用于信用保护和对应负债币种错配的折扣系数。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 对保证或信用衍生工具覆盖的部分可以采用替代法;也可以采用债务人自身的违约概率和风险权重函数,由银行估计该类保证人提供保证的损失率。

在两种方法中,无论调整违约概率还是违约损失率均不反映“双重违约”的作用。采用自行估计违约损失率方法得到的风险权重不得低于与保证人可比的、直接贷款的风险权重。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同一风险暴露由两个以上保证人提供保证,且不划分保证责任的情况下,初级内部评级法不同时考虑多个保证人的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商业银行可以选择信用等级最好、信用风险缓释效果最优的保证人进行信用风险缓释处理。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如果历史数据能够证明同一风险暴露由多个保证人同时保证信用风险缓释作用大于单个保证,允许商业银行考虑每个保证人对降低风险的贡献,并表现为违约损失率的下降。

第五章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池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对单独一项风险暴露存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时,采用初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应将风险暴露细分为每一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覆盖的部分,每一部分分别计算加权风险资产。如信用保护由一个信用保护者提供,但有不同的期限,也应细分为几个独立的信用保护。细分的规则应使信用风险缓释发挥最大作用。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采用高级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可以对同一风险暴露采用多个信用风险缓释工具。采用此种方法处理的商业银行应证明此种方式对风险抵补的有效性,并建立合理的多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处理的相关程序和方法。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附件1到附件4是本指引的组成部分。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本指引中采用了标准普尔和穆迪投资服务公司的评级符号,但对商业银行选用外部信用评级公司不做规定,商业银行可自行选择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并保持连续性。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其他商业银行可参照本指引,加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管理,提高信用风险抵补能力。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本指引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有关监管资本要求的计算规则自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新资本协议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摘要: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构建风险管理的整体机制。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营造风险管理的执行文化氛围;实施以内部评级为主的风险计量方法,注重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创建风险计量模型,构筑信息数据平台;提高风险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增强风险预警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构建风险管理市场机制;发挥监管当局作用,强化外部监督。

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最新翻译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即Basel Ⅱ第三稿),新协议将在2006年底取代现行的1988年协议。但就中国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基础和水平而言,还远远达不到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因此,中国银监会明确表态,至少在十国集团2006年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几年后,中国仍将执行1988年的协议。这也说明,中国银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大银行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是未来几年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三大支柱”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要求

新资本协议总体框架共分三部分,即所谓的三大支柱:第一支柱为最低资本要求,第二支柱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第三支柱为市场约束。与1988年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吸收了近几年国际大银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风险管理技术,在风险定义、风险计量、强化监管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质量

新资本协议吸纳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概念的同时,将操作风险列入风险管理的范畴,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计量更为谨慎、周密,方法更趋科学,促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覆盖信贷决策和审批、贷款定价、信贷授权、风险敞口限额(包括地区、行业和客户)、资本和资源配置等领域,能够更好地控制风险,实现有质量、有内涵的发展。

(二)增强风险防范的主动性,增加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

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在风险控制和防范中发挥更大作用,在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中,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加权风险计量均鼓励和允许商业银行运用自己的评级系统、评级模型和评级技术确定资产风险权重和最低资本充足要求,既强化了银行建立内控机制的责任,又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灵活性。

(三)注重模型化和定量化计量,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密度

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对信用风险的计量采用内部评级法(IRB),对操作风险的计量采取内部测评方法,这些风险测评技术均以定量化的、更为严密的模型为依托,风险计量更为谨慎、周密。

(四)强调监管当局及时干预,充分发挥监管者的作用

新资本协议把监管当局的严格评估与及时干预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二支柱,监管当局要准确评估银行是否达到最低资本需要,银行资本水平是否与实际风险相适应,内部评级体系是否科学可靠,及早干预和防止银行资本水平低于实际风险水平。这些规定强化了监管当局的职责,硬化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管约束,使监管当局能够更加主动地发挥作用。[!--empirenews.page--]

(五)增强信息的透明度,更加强调市场约束

新资本协议把信息透明和市场约束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大支柱,要求银行应当向社会及时披露关键信息,包括资本构成、风险资产及计量标准、内部评级系统及风险资产计量法、风险资产管理的战略与制度、资本充足率水平等。银行应具有经董事会批准的正式披露政策,该政策应概括公开披露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目的和战略,并规定披露的频率及方式。这些规定有助于强化对银行的市场约束,提高外部监管的可行性、及时性。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本充足率水平不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大

虽然新资本协议针对的是一级法人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但在总分行体制下,按照经济资本配置制度要求,银行应当为不同的风险敞口和分支机构配置相应的最低资本,由于国内银行资产质量比较差,不良资产的规模比官方公布的数字要大得多,因此按实际风险资产计算的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大多低于巴塞尔协议8%的最低水平,同时由于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且资本补充渠道较窄,能够为分支机构风险敞口配置的资本相当有限,不可能为高规模的风险敞口提供足够的资本支撑,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分支机构风险敞口规模与资本匹配失衡。在资本补充有限的情况下,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必须在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上做文章。而我国目前包括大型企业在内的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取得外部评级,在标准法下其风险权重为100%或者150%,且国内银行尚不具备内部评级的客观条件,不能对企业进行内部评级,在呆账准备金提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资本充足率的这种逆向配置效应几乎意味着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敞口规模的途径就是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在当前我国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情况下,风险资产按照新资本协议计算无疑规模更大,这又对我国当前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带来了新的压力。

(二)风险管理文化落后,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初步形成,但风险管理没有作为风险文化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还没有树立,没有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系统而完整的风险管理战略还有待于加强,风险管理侧重于后台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信贷决策、风险敞口限额控制、贷款定价、资本资源配置的有利工具。同时,部分人员将风险片面地等同为违规、案件和损失,一些风险管理人员将风险管理简单地理解为控制,部分业务人员将风险管理看作是业务拓展绊脚石,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和计量,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仅有一定的理性认识,还谈不上统筹考虑、系统管理。

(三)风险计量方法落后,风险计量技术达不到要求

新资本协议规定了内部评级法必须达到9个方面的最低标准:(1)信用风险的有效细分;(2)评级的完整性和完备性;(3)对评级系统和机制的监督;(4)评级系统的标准和原理;(5)违约概率测算的最低要求;(6)数据收集和信息技术系统;(7)内部评级的使用;(8)内部验证;(9)信息披露要求。按照这些标准,我国商业银行至少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差距:一是信用风险尚未进行公司、国家、银行、零售贷款、专项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的细分;二是评级体系仍实行一逾双呆4级分类法和5级分类法,离先进银行10级以上分类方法有较大差距;三是没有成熟的风险计量模型,信用评价仍以定性分析为主,且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信息滞后且有效性差,客户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较差;四是数据系统既不能满足复杂的风险计量要求,又不能满足5—7年历史数据观察期的要求(这一点显得尤为关键);五是内部评级尚未应用于信贷决策、资本配置、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六是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资本资源配置机制。[!--empirenews.page--]

(四)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银行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内部控制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如贷后管理检查报告制度淡化,客户经理的职责履行不到位等都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同时会计控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如对于客户在商业银行资金流量,会计部门不能为信贷部门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和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同时,岗位轮换制度没有得到普遍推行,未能很好地造就业务的多面手和综合管理人才,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也难以避免因岗位人员老化而产生的各种弊端。一些分支行的负责人按个人意志办事,使内控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目前,银行的制度规定,其对象大多是业务人员,而对各级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监督,对掌握一定决策权力的管理人员制约力不强,以致内控制度存在着许多漏洞和隐患,表现在信贷风险方面较为明显的是对上报信贷审批材料进行包装和贷款条件不落实,就发放贷款,造成信贷业务从一开始就存在重大隐患。

(五)风险预警信号滞后,缺乏先进的预警技术

风险的隐蔽性和损失形成的滞后性决定了风险预警的重要作用,只有及时准确地根据风险预警体系提供的风险预警信号,采取有效的风险预控措施,风险管理才能达到未雨绸缪的理想效果。但商业银行与此相适应的风险预警体系和预警机制还没的国有独资银行的产权结构以及面临的风险和无利润约束而在管理体制、经营与信贷策略及发展意识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障碍,无疑又使货币政策作用的时滞拉长、力度减弱。甚至在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和金融创新加快的经济中,由于投资工具更加多样化,投资者的构成、资金来源、公司上市和投资活动更加国际化,货币替代的程度和趋势更加增强,货币流通速度也极不稳定,货币需求的相关性、可测性和可控性更难,加之滞后性特点,中央银行控制货币总量的能力实际上呈现出越来越弱的趋势。许多工业化国家转而采用通胀目标或利率目标加以监控。值得注意的是信贷资金违规进人股市,不仅会扭曲价格信号,滋生“泡沫经济”,同时使得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测和调控更加困难,而且一旦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剧跌会严重动摇人们的消费信心,减少消费支出,同时由于银行抵押品价值的缩水而使银行陷入财务危机之中,引起整个社会的恐慌,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至于股市对利率的敏感度不如国外,乃基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是以信贷途径为主导的事实,用流程图表示为:货币供应量M↑→银行储备↑→银行贷款↑→企业投资↑→支出↑。其原因主要有:我国银行的贴现率和本币存贷款利率仍受到央行的严格管制,不能反映社会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当货币政策变化时,金融市场利率无法迅速作出反应,因而通过利率传导的财富效应渠道和资产结构效应渠道这样的两种完全市场竞争、完全信息、具有充分利率弹性的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传导机制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都十分有限,绝大多数国有和非国有经济及个人对银行信用的依赖度都比较高。票据市场发展缓慢与滞后、股票市场严重扭曲。金融市场上既有流动性又有生利性的大量金融新产品未形成一股浪潮,以离岸金融和跨国银行活动为先导,尤其是以短期资本流动和外汇交易规模呈跳跃性增长的金融国际化、自由化时代尚未全面掀起。但由于存在比较利益差异,大量本可进入商品和劳务市场的货币资金转而进入金融市场了,随着对银行业放松管制和市场竞争的空前激烈,当银行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资本市场中去,且资本市场更加深化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股市对利率的敏感度也将大为增强。甚至在这样一个资本市场更加深化开放的市场经济中,由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增多,经济主体更加多样化、经济主体的行为更具多变性、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加大,利率政策对股市的影响力会下降,相反,一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却要经常考虑股市面上走势因素。就像现今美联储在发布降息公告中表示的那样:持续下跌的股票价格、制造业疲软以及全球经济环境不景气是促使联储今日降息的主要原因。与资本市场和货币政策深化相关联的是现今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欧元区国家的平衡预算政策已开始制约国债市场的发展,甚至使国债市场萎缩或消失,这样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下的长期利率就会难以反映出一国的基本经济状况,缺了一个更富弹性、更加市场化和更具自主性的国债主要工具的中央银行将会更加关注市场均衡实际利率,而利率包含股票、不动产等“资产价格”在内的综合物价体系及其变动反应,将成为当局今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加以探讨。对于那些预算平衡政策使国债市场萎缩到不能充当货币供应“蓄水池”的国家,货币政策工具也将面临技术和制度上的创新。[!--empirenews.page--] 参考文献:

[1]李扬。国债规模:在财政与金融之间寻求平衡 [J].财贸经济,2003,(1)。

[2]张兵,李晓明。中国股票市场的渐进有效性研究 [J].经济研究,2003,(1)。

[3]冯用富。货币政策能对股价的过渡波动做出反应吗[J].经济研究,2003,(1)。

[4]杜金富,王振营,张文红。货币供应量统计当修正[J].中国金融家,2003,(4)。

[5]仲黎明,刘海龙,吴冲锋。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过高还是过低——一个国际比较视角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3,(1)。

[6]巴曙松。论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路径选择[J].世界经济,2003,(3)。

[7]李扬。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从货币和利率的走势寻求解释,金融与保险[J].2001,(2)。

[8]王松奇,徐义国。

第五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方法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方法

(一)商业银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它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判别商业银行所承受的风险在质上归属于何种具体形态。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多种多样,且相互交织,需要认真地加以识别,才能对其进行有的放欠的估汁、评价和处理。风险识别的基本方法有:

1.财务报表法。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主要有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可获得各种风险指标,如贷款与存款比率、资本与资产比率、负债与流动资产比率等。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不仅要分析风险指标的状况及变化,而且要对银行整个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除了比率、比例静态分析外,还要进行时期、趋势等动态分析。对具体业务,还要对与之往来的银行或客户的财务报表进行风险分析。采用综合、系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才能准确地确定银行目前及未来经营的风险因素。

2.风险树搜寻法。它是以图解的形式,将商业银行风险逐层予以分解,使之可以顺藤摸瓜,最终找到银行所承受的风险具体形态。因为风险分散后的图形呈树枝状,故称风险树。采用这种建立风险树的识别方法,商业银行可以清晰、准确地判别明白自己所承受风险的具体形态极其性质,简单、迅速地认清所面临的局面,为以后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专家意见法。这种方法操作过程是,由风险管理人员制定出调查内容,以发放调查表的方式连同银行经营状况的有关资料一起发给一些专家。专家根据调奁表所列问题,并参考有关资料各自独立提出自己的意见。风险管理人员汇集整理专家意见,把这些不同意见及其理由反馈给每位专家。经过这样多次反覆,最后由风险管理人员将意见汇总成基本趋势一致的结果。这种识别方法,既能使专家各自提出观点,互不干扰,又能使每个专家从中得到肩发,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4.筛选一监测一诊断法。筛选是指将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类,确定哪些风险因素明显会引起损失,哪些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哪些因素明显不重要应该排除出去,监测是指对筛选出来的风险凶素进行观测、记录和分析,掌握这些结果的活动范围和变动趋势。诊断是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和判断,对风险进行识别。

(二)商业银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二个环节。通过风险识别,商业银行在准确判别所承受的风险在质上是何种形态后,随之需要进一步把握这些风险在量上可能达到何种程度,以便决定是否加以控制、如何控制。主要方法有客观概率法、统计估值法、回归分析法等。

1.客观概率法,是指商业银行在估计某种损失发生的概率时,如果获得足够的历史资料,用以反映当时的经济条件和发生的经济损失,则可以利用统计的方法计算该种经济损失发生的概率。

2.统计估值法,是指利用统计得来的历史资料,可以确定在不同经济条件下,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在不同风险损失程度下,某种风险发生的概率。

3.回归分析法,是通过找出问接风险因素与直接风险因素的函数关系,来估计直接风险因素的方法。

(三)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个环节,它具体包括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抑制和风险补偿。

风险预防,是指对风险设置各层预防线的办法。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最终防线是保持充足的自有资本。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将其作为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前所述,《新巴寒尔协议》规定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最低比例为8%,并对风险资产的权重提出了比较规范的计算方法。因此,要达到风险预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主动调整风险资产结构,使之随时与资本状况相适应。此外,在资产份额中保持一定的准备金也能起到良好的风险防范作用。平时分期提取专项的风险补偿金,如风险基金和坏账准备金等,以补偿将来可能出现的损失。

风险规避是指对风险明显的经营活动所采取的避重就轻的处理方式。一是决策时,事先预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对超过商业银行风险承受能力、难以掌控的活动予以回避;如对于风险较大、难以控制的贷款,必须规避和拒绝;资产结构短期化,以降低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债权互换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外汇业务,努力保持硬通货债权、软通货债务,规避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二是实施方案过程中,发现不利的情况时,及时中止或调整方案。

风险分散,包括随机分散和有效分散。随机分散是指单纯依靠资产组合中每种资产数量的增加来分散风险,每种资产的选取是随机的。在业务发展正常的条件下,利用扩大业务规模来分散风险。有效分散是指运用资产组合理论和有关的模型对各种资产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风险、收益特性和相互关系来实现风险、收益最优组合。商业银行风险分散的具体做法有:资产种类的风险分散、客户种类的风险分散、投资工具种类的风险分散、货币种类的风险分散、国别种类的风险分散。

风险转嫁,是商业银行通过保险、签订合同、转包等形式把风险部分或者全部转嫁给其他单位,但同时往往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如履约保证金、手续费、收益分成等。转移风险形式主要有:购买保险;签订远期合同;开展期货交易;转包等。

风险抑制,是指商业银行承担风险之后,要加强对风险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争取在损失发生之前阻止情况恶化或提前采取措施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抑制常用于信用贷款过程,主要方法为:发现借款人财务出现困难,立即停止对客户新增贷款,尽力收回已发放贷款;追加担保人和担保金额;追加资产抵押等。

风险补偿,是指商业银行用资本、利润、抵押品拍卖收入等资金补偿其在某种风险上遭受的损失。

(四)商业银行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四个环节,它是指在取得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研究风险的性质、分析风险的影响、寻求风险对策的行为。

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成本效益分析法、风险效益分析法、权衡风险法、综合风险法、统计型评价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它研究在采取某种措施的情况下,需付出多大的代价,以及可以取得多大的效果。

2.风险效益分析法,它研究在采取某种措施的情况F,需要承担多大风险,以及可以取得多大的效果。

3.权衡风险方法,它将各种风险所致后果进行量化比较,从而权衡各种风险存在与发生可能造成的影响。

4.综合分析法,它是利用统计的分析法将问题构成因素划分为不同范畴的要素,对各范畴内的具体项目进行专家调查统计,评出分值,然后根据分值与权数,计算要素实际评分值与最大可能值之比,作为风险程度评价的依据。

5.统计型评价方法,它足对已知发生概率及损益值的各种风险成本及效果比较分析,进而进行评价的方法。

下载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监管暂行细则(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商业银行实施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监管暂行细则(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府采购管理实施细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政府采购管理实施细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下简称“总局”)政府采购管理,规范政府采购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

    仓储精细化管理实施细1

    仓储精细化管理为了贯彻粮库提出的开展仓储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仓储管理水平,并有效控制储存成本。结合我库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细则。一业务流程的管理1收购入......

    清华大学博士后管理规定实施细

    清华大学博士后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博士后工作,根据《清华大学博士后管理规定》制定本细则。 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立 (一)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具......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研究 作者:王欢欢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2期 [摘 要]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商业银行正经历着一场前......

    引入杠杆率限制能遏制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套利吗

    引入杠杆率限制能遏制商业银行监管资本套利吗? 内容摘要:巴塞尔委员会与中国银监会都已决定引入杠杆率限制作为内评法的补充,以遏制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套利行为。对于该目的是......

    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会影响其监管资本套利程度吗

    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会影响其监管资本套利程度吗? ——理论模型与中国的经验分析 1沈庆劼2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 ) 内容摘要:学者们一般认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越大,其监管资本套......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定稿]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市场风险资本计量内部模型法监管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0]13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

    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申请和审批指引

    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申请和审批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明确商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申请和审批事项,确保申请和审批工作稳妥有序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