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四个到位做好涉农资金清查活动
**镇“四个到位”做好涉农资金专项清理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涉农资金监管,确保涉农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真正把党和国家的涉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镇扎实开展涉农资金专项自查活动。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由镇长任组长的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检查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自查工作顺利进行;制定了《**镇涉农资金检查工作方案》,明确了自查范围、自查内容、责任主体和要求。
二是准备落实到位。召开涉农资金自查专项会议,明确此次检查的目的、范围、内容、任务、职责;会后还举办涉农资金专项检查工作业务培训班,旨在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提升检查质量和效果,确保涉农资金专项清查工作顺利开展。
三是自查自纠到位。严格按照检查要求,全面清查2012年度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资金的各项使用管理情况,包括惠农补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贫资金、困难救助等专项资金。重点自查涉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完善、惠农补贴是否到位、是否存在虚报套取资金、挤占挪用资金等问题。
四是全面核查到位。专项检查领导小组根据责任科室自查情况,组织人员开展全面核查,主要采取核查资料、深入项目以及走访群众等方式,认真核实项目实施情况、农户补贴信息和惠农资金发放情况。
通过此次涉农资金专项清查活动,**镇2012年度共发放各类涉农专项资金****元。
第二篇:乡镇涉农资金监管调研报告
关于涉农资金监管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县不断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力度,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纯收入逐年增长,特别对基础设施建设、种粮直补、农产品品种改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均有很大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确保越来越大的涉农资金板块能更行之有效地应用于推进“三农”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加强了对涉农资金使用、分配、管理等方面监督,我县更率先创新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新模式,为涉农资金安全良好运行打下坚实基础。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涉农资金名目种类繁多,来源渠道广泛,资金性质复杂,资金监管往往存在薄弱地带,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予以解决。现结合斑竹园镇涉农资金监管工作实际,就监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一一罗列,形成报告。
一、斑竹园镇涉农资金监管日常工作开展情况 XXX年,XXX镇财政补贴惠民资金投入XXX万元,用于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经济利益,投入涉农项目类资金达XXX万元,主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镇政府及职能部门通过区分资金来源、性质、用途,实施分类监管,从资金流向、到位情况等方面严格把关,多项举措确保涉农资金平稳运行。
一是建章立制注重强化执行。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涉农资金监管制度体系,针对存在的缺失和漏洞,完善项目招投
标、审计验收、资金直达、公示公开、责任追究等制度,大力推进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制度实施。另一方面,利用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横幅标语、电视媒体等多种形式,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等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并实施不定期抽查巡查,化制度为行动,确保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理事,源头防范涉农资金领域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二是加大宣传引导社会监督。结合镇、村公开公示、抽查巡查和走访调查,重点对资金拨付、直达、去向情况进行掌握和核实,以村组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入户宣传、公开宣传等方式,引导农户及其他社会人士参与涉农资金监管,并畅通监督渠道,设立群众举报电话,做好群众来访接待,针对其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进行核实和反馈。
三是电子平台实时监督反馈。注重运用现代化手段为涉农资金运行保驾护航,在资金支付上,实行账户直达,财政补贴惠民资金利用“一卡通”及时足额打卡发放到享受对象,项目类资金细化分解到人,通过银行代发系统打卡发放,减少资金传达中间环节;在监督管理上,强化乡镇资金监管系统维护,及时录入项目类、补贴类、“三资”类资金监管信息,落实监管信息通达和反馈机制。
四是创新方式落实包干监管。把包村干部涉农资金监管作为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监管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落
实包村干部主体责任,实行以奖代补,将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纳入干部年终考核内容,按实际情况兑现奖惩,并精简包村干部履行监管职责的对应材料,规范监管信息填报,注重实效严防形式主义,确保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和监督全过程无缝隙连接。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涉农资金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总体运行良好,但主观或客观因素造成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其主要表现在:
1、部分项目监管主体与申报主体重叠。基层财政部门按职能划分承担监管财政资金流向及安全责任,按照财务原则规定要实行“账钱分管”,因此财政部门本身不应具备补助资金申报造册职能,否则将造成造册、发放合一而不能实现有效的资金监管,但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仍有部分补贴清册由财政部门造册(如农资综补、粮食补贴)。
2、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成效不明显。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作为一项监管创新举措,本意将监管关口前移,形成立体化监管模式,但从实际开展结果来看,相当部分包村干部未将监管工作纳入包村常态业务,监管结果流于形式。
3、监管工作范围延伸不足。一方面,基层财政普遍面临资金、项目多头管理的情况,很多资金由项目主管部门管理,项目从招投标、实施到验收审计,均无乡镇财政部门参
与,基层财政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另一方面,部分监管浮于表面,未进行监管纵向延伸,如资金最终流向是否到达本人,仅停留在填报监管信息上。
通过调研,造成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1、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申报责任界定认识,主体责任不明确,界限混淆。
2、部分包村干部责任意识缺失,推卸责任,不愿监督。
3、包村干部涉农资金监管作为基层财政部门目标考核内容之一,但基层财政部门与包村干部没有直接管辖关系,难以推动包村干部开展监管工作,只能以协商方式进行,缺乏强制执行力。
4、基层财政部门力量薄弱,业务人员少,除监管工作外,业务人员往往兼任多项其他工作,且许多项目需要专管人员长期深入实地检查,项目多、业务量大、资金分散、多头管理。
三、针对问题谋求解决对策
1、明确主体责任划分。应明确“账钱分管”基本原则,明确资金发放清册编制主体责任单位,建立起主管职能部门提供、财政部门审核监管业务流程,确保涉农资金有效监管。
2、加强干部教育管理。要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干部的宗旨教育和法纪教育,用艰苦奋斗、节俭办事、廉洁奉公的典型事迹教育干部职工,真正把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推上台面,兑现经济待遇奖励。
3、政府主导包干监管。转换包村干部涉农资金监管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主导,职能部门配合推动的体系,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年终综合考评内容,改变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被动局面。
4、充实基层财政力量。一方面,精简和规范财政业务工作流程,提升基层财政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加大基层财政队伍建设,逐步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合理人员结构。
第三篇:四个在前探索涉农资金预防新方法
四个在前探索涉农资金预防新方法
通过坚持党性预防、警示预防、跟踪预防、合力预防“四个在前”预防措施,将涉农资金预防工作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效遏制了当地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的发生。
一、以思想教育为切入点,党性预防在前。曹县院每年定期到各乡镇办事处为村镇干部上法制课,从党的宗旨、原则、工作思路与方法等方面对其进行党性教育,使他们牢记任何腐败都与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贯彻党的惠民政策,让农民得到真真正正的实惠,以自身实际行动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近年来,在普连集镇、青固集镇、青菏街道办事处等乡镇办事处举办专题法制教育报告会20余场,并将党性教育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突破单一的法制教育形式,让教育内容更加丰富。运用多媒体形式播放先进党员杨善洲等优秀党员的模范事迹,用党性教育党员干部,使思想教育更加贴近实际,使受教育者产生共鸣。
二、以法制教育为支撑点,警示预防在前。在以发放宣传材料、现场接受咨询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的同时,对镇村干部就其工作中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进行法制教育。结合身边典型案例,详细讲解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有关法律知识,重点分析此类犯罪的构成要件、立案标准及处罚规定等。近年来,先后利用农村集市发放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材料20000余份,现场解答群众咨询4000余人次。举办多场法制教育报告会,受教育党员干部达8000余人次。在县广播电视台播放警示教育专题片,预防科负责人做客县电视台讲解预防职务犯罪法律知识,连续两年向有关单位赠阅廉政台历4000余本,利用各种形式强化拒腐防变氛围,灵活机动地开展专项预防工作,使他们知其危害,警钟长鸣,远离职务犯罪。
三、以全程监督为着力点,跟踪预防在前。为预防涉农领域职务犯罪,在经手支农惠农资金较多的财政局、水利局分别设立“支农惠农资金监督检察室”,全程跟踪预防涉农资金职务犯罪。惠农资金监督检察室加强对大项目建设以及固定资金的运转的监督,弄清惠农资金、财政补贴的发放范围及发放流程,对申请手续、配套措施、拨付方式与时间、账户设置等涉
农补贴资金管理事项的各个层次和环节进行跟踪预防,确保财政补贴资金安全,就惠农资金易发多发环节进行重点监督。惠农资金监督检察室成立以来,先后向青固集镇人民政府、教育局等单位下发检察建议4份,防范涉农资金流失500余万元,有效遏制了该领域职务犯罪的高发态势。
四、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合力预防在前。注重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和联系,通过增强涉农资金发放的透明度,让普通百姓了解相关情况,主动听取群众反映,并从中梳理职务犯罪线索和预防重点,着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筑起预防职务犯罪的人民防线。与审计和纪检部门共同召开预警联席会,交流预防信息,联手开展廉政建设和专项预防,形成预防合力。对有关单位涉农资金发放和使用中的不规范行为,及时建议纠正;对违法违纪问题,移送主管部门予以查处;发现职务犯罪现索及时移送侦查部门查处。先后与县纪委、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等单位召开联席会议5次,向有关单位提出检察建议9份,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第四篇:浅析财政涉农资金审计要抓住四个重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揽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加强“三农”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财政逐步加大了对“三农”资金投入力度,财政涉农资金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这些财政涉农资金的投入状况、管理水平及使用效果如何,不仅关系到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农
民的切身利益。作为审计机关,有责任有义务揭露和查处财政涉农资金在投入、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保障财政涉农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以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财政涉农资金是农村、农业、农民事业顺利发展的物质保证,其资金量大、来源渠道多,覆盖范围广、牵涉部门多。若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力度:
一、抓住财政涉农资金的国家政策执行和落实情况进行审计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激励、调控、支持和财政保障政策。为搞好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应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首先要深入学习领会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背景、指导思想、预期目标,正确把握政策之间的联系与界限,从理论层面剖析“三农”政策的合理性,从而确保政策有效落实;其次,针对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及偏差,善于从宏观和机制层面分析研究,找出症结之所在,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予以完善;此外,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事物,审计人员应以农民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从宏观和政策上提出建设性建议,促进建立健全支农惠农制度。
二、以涉农资金为主线,围绕涉农资金的投入、拨付、使用、管理等主要环节开展审计
一是在涉农资金投入环节上:要摸清资金的总体投入情况、结构变化和投向变化情况,如是否贯彻了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尤其要关注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是否主要用于农村;是否符合当地实际;是否有利于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进而全面反映和评价政府财政涉农资金投入的总体情况及现状。
二是在涉农资金拨付环节上:要监督计划或负责资金安排分配的权利部门,是否按照批准的项目内容进行建设,并及时分配拨付资金,重点关注是否存在资金分配“散”、延迟拨付、滞留闲置、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和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等情况和问题。
三是在涉农资金使用环节上:要坚持全面了解,突出重点,紧紧抓住重点环节和重点资金进行深入审计,把“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农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纳入审计视野,要揭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诸如擅自改变项目计划和未按上级批准的要求执行的情况,挤占挪用、串用、虚列涉农资金、套取骗取财政涉农资金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等等,重点关注劳民伤财,借新农村建设之机搞地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情况,保证涉农资金合理有效使用。
四是在涉农资金管理环节上:审查资金的“专户管理、专帐核算”、“报帐制”、“公式制”、“招投标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得到了有效执行;审查管理是否严格和规范,是否存在“重项目、轻管理”或者管理部门职能交叉重复,职责划分不清,存在重复投资、疏于管理情况。重点关注财政涉农资金因立项不准、可行性研究不充分、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效益低下甚至损害农民利益等严重问题。
三、注重涉农资金项目效益,逐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财政涉农资金是在国家财政、各级地方财政并不十分富裕的情况下安排的专项资金,应当做到合理使用,从分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财政涉农资金项目效益呈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有的效益可以直接体现出来,有的则通过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间接体现出来,有的在短期内可以体现出来,有的则需要较长时间体现出来。对财政涉农资金项目的效益审计,就是把检查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利用资金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涉农资金审计过程中,积极探索效益审计的路子,逐步建立一套可行性的涉农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从目前看,该指标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生态效益指标体系。
四、创新审计方法,提高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质量
财政涉农资金投入渠道多、管理部门多、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这些特点决定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必须把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才能做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必须将专项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才能把审计查出的问题与责任人相挂钩,有利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保障涉农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效益性;必须把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效益审计紧密结合,才能做到既查错纠弊,又全面系统的反映国家涉农资金政策的落实情况,有利于提高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在对财政涉农资金具体项目的审计中,根据
第五篇:落实四个到位开展四大活动
落实四个到位开展四项活动
增强非公经济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实效
今年以来,镇江市民营经济协会党总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根据省协会党委《关于在全省个私协会系统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深化和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在抓好思想发动,强化组织领导的同时,认真落实“四个到位”,着力开展“四项活动”,努力增强非公经济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效。
一、落实“四个到位”,奠定活动坚实基础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市委统战部、市工商局、市工商联参加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指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印发了《关于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和党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实施意见》,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总体目标、内容、要求及实施步骤。及时召开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指导工作会。建立健全了领导成员联系点制度、指导小组成员巡回指导制度、纵向横向定期联系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典型推荐制度、半月情况通报制度等10多项工作制度。并将非公有制经济创先争优活动纳入各级党组织综合目标考核,强化了组织领导。
二是党建覆盖到位。坚持把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按照“有利于开展党的工作,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原则,拓宽渠道,多管齐下,采取企业单独建、联合建、社区代管和行业共建等多种形式,在1960多个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了党组织,并通过公开招考、企业推荐、组织选派等途径,配备专(兼)职党建指导员593名,专职党务工作人员292名,进一步健全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网络,基本实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是党员管理到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务人才和党员骨干信息库,根据变化情况及时更新,动态管理。同时,在非公企业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000多人,吸收党员385人,比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前有了明显增长,有680多名“隐性党员”、“口袋党员”重新纳入了党组织管理之中。
四是保障支持到位。采取财政扶持、党费补贴、企业资助、设立基金等多种渠道筹集党建活动经费,多渠道投入、全方位支持。全市共投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经费600多万元,增加临时人员180多人,改善了办公条件。通过抓组
织、打基础、强堡垒,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挥党组织作用夯实了基础。
二、开展“四项活动”,打造个性特色载体
一是积极开展“六有六服务”创建活动。按照“有标准的党员活动室、有规范的工作制度、有坚强的领导班子、有充满活力的党员队伍、有鲜明的活动载体、有常规的工作经费保障”和“服务两个率先、服务企业、服务职工、服务客户、服务党员、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各非公企业党组织分别通过预算制、专项划拨制、实报实销制等方式解决经费保障问题,全市非公企业投入“六有”创建经费1300多万元。
二是广泛开展党员示范活动。在组织党员戴党徽、亮身份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了“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店”、“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车间”等示范活动。参加示范活动的党员,叫响了“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等示范承诺,带头创佳绩、作奉献,并接受员工监督评议。江苏特密斯混凝土外加剂有限公司公开承诺“三不减”(不减员、不减薪、不减产)和“三增长”(企业资产增长10%以上、纳税增长10%、员工工资增长10%)的工作目标;镇江商业城开展了“党员示范店”活动,公司承诺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江苏稳润集团引导党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签订了“承诺书”,提出争当
技术标兵、争创先进班组等创争目标。
三是扎实开展“三向培养”活动。在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中大力开展 “把生产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技术骨干、把党员生产技术骨干培养成中层以上管理干部”活动,注重在企业出资人、负责人、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技术能手中培养发展党员,同时加强对党员的生产技能、经营管理知识的培养,使党员成为企业生产、销售、经营、管理等重要岗位的“排头兵”。在“三向培养”活动中,先后有2150多名员工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其中815名被列为培养对象,98名骨干被列入发展对象,吸收入党53名。
四是深入开展“三心一推进”活动。广大非公企业党组织围绕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广泛开展了“与党同心、与员工贴心、与企业连心,推进科学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党组织积极搭建平台,倾听员工心声、解决具体问题,并对员工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稳定员工思想、坚定员工信心、协调员工行动。党员在活动中提出合理化建议828条,开展技术革新172项,节支增效580多万元,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679件,完成急难险重任务150多次(件)。
三、取得“四大实效”,彰显活动强大活力
一是推动了非公经济科学发展。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为核心,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广泛开展了“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大讨论”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业主和党组织书记加强学习调研,集中查摆问题,制定规划方案,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活动开展以来,全市有120多个非公有制企业明确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方向,研发新技术80余项、新产品30多个、节能降耗项目16个。
二是推动了党员作用发挥。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广大党员进行“创先争优标准”大讨论和以“亮党员身份、亮争创标准、亮目标责任、亮争创业绩”为主题的“四亮”活动。并结合实际设立党员先锋岗和党员责任区,引导党员积极争做“十佳标兵”,激发生产、营销、科研等各类不同岗位党员的先进性,形成了“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个堡垒”的生动局面。活动开展以来,从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中涌现出的销售能手300多人、技术革新能手等各类专业人才1900多人,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工作动力。
三是推动了劳资关系和谐。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各非公企业党组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党员、爱护员工、支持业主,帮助他们解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不断增强党组织在企
业员工中的信赖感和凝聚力;企业党组织积极畅通员工与管理层的沟通渠道,妥善处理劳资矛盾和纠纷,依法维护各方权益,积极推进和谐企业建设;注重培育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建设富有企业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先进企业文化,使企业党建工作和企业发展相融互通。
四是推动了人员素质的提升。创先争优活动推动了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提升了企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激发了企业人员回报社会的热情。他们积极参与“百企帮百村”、“光彩事业”、“惠民工程”、希望工程、扶贫赈灾等活动反哺社会,在奉献爱心中创先争优。据统计,全市有2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与贫困村党支部建立了对口联系,其中联建党支部10多个,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帮助贫困村新上合作项目15个,新增就业岗位1951个,吸纳返乡农民工1350名;向各类慈善机构、弱势群体捐款捐物560多万元,非公企业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50多万元;先后有10名非公企业负责人被评为“大爱镇江”先进个人。
镇江市民营经济协会 朱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