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试卷3
上海师范大学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试卷
2004年1月7日(开卷、闭卷结合考试,B卷)
一、阅读理解(20分)(开卷部分)
阅读《论纲》第一条,并简要解释。
二、简答题(每题10分,计30分)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2、简述马克思的道德观。
3、简述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源。
三、论述题(每题25分,计50分)
1、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共同点、缺陷及其根源是什么?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及其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试卷
上海师范大学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试卷
2004年1月7日(开卷、闭卷结合考试,B卷)
一、阅读理解(20分)(开卷部分)
阅读《论纲》第一条,并简要解释。
答题要点:(学生应在答题中提到原著的下述思想)
本题目考查学生对马克思在哲学领域实行的革命变革与理论创新核心内容的理解。在回答中,需要提到以下几点:
第一,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
第二,和旧唯物主义者相反,唯心主义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第三,费尔巴哈对实践的理解上错误的;
第四,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
二、简答题(每题10分,计30分)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答题要点:(学生应在答题中提到原著的下述思想)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观点。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对人本质的错误理解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这就是说,现实的人,是以一定生产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发生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宗教等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研究人的本质,要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体上去考察。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其它社会关系,而其它社会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处于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阶级性。同时,社会关系又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又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生产关系,就形成了人们不同的本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命题,既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也是研究探索人的本质的根本方法。
2、简述马克思的道德观。
答题要点:(学生应在答题中提到原著的下述思想)
第一、道德具有历史性:“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 代变更的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第二、道德具有阶级性:“现代社会的三个阶级即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各 自有自己的特殊的道德。”“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未来利益。”恩格斯这段话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不但了解到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而且了解到反动统治阶级、剥削阶级的道德观和被压迫阶级、被剥削阶级的道德观是直接对立的,是为着两种不可调和的对立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第三、道德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人们自觉得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的 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3、简述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源。
答题要点:(学生应在答题中提到原著的下述思想)
第一、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
从认识根源上看,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伟大意义。费尔巴哈反对研究抽象的世界,把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但是由于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否认人的社会实践对改造人和自然界的决定作用,把人看作是纯粹抽象的人、生物学上的人,因而不能真正地了解人的本质。他在批判宗教时,虽然也能正确地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但是在说明人的本质时,又回到了宗教唯心主义立场,用对抽象的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上帝的崇拜。从阶级根源上看,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脱离革命实践,一直在乡下过着孤寂的生活,因此他无法理解1848年革命的意义,不能随着实践发展而前进。
第二、创造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他所没有走的一步是:对抽象的人的崇拜要被对现实的、阶级的研究来代替;历史唯心论要被历史唯物论代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三、论述题(每题25分,计50分)
1、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共同点、缺陷及其根源是什么?
答题要点:(学生应在答题中提到原著的下述思想)
共同点:第一,揭露抨击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第二,提出了未来社会的设想和试验;第三,唯心史观,从理性出发去理解资本主义和未来世界;第四,有共同的缺陷。
缺陷具有共同性:第一,他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但不是从生产方式的运动去认识,而是从“理性”出发,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合乎理性,按“理性“去设想未来社会;第二,他们批判资本主义,但不懂得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因而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阶级力量;第三,他们幻想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但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
缺陷根源:第一,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第二,大工业生产未普及;第三,阶级状况不成熟。
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及其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
答题要点:(学生应在答题中提到原著的下述思想)
发展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1)古代朴素辩证法,由古希腊学者赫拉克利特最先提出,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但细节不是很清楚;(2)近代唯心辩证法,代表人物是德国黑格尔,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思恋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由于唯心思想的影响,使得这个阶段的辩证法“不彻底”;(3)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形态的辩证法,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发展的优秀成果而创立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主张“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而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联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逝方面去考察的。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试卷2
上海师范大学2003—2004学年秋季学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试卷
2004年1月7日(开卷、闭卷结合考试,A卷)
一、阅读理解(20分)(开卷部分)
阅读《论纲》第一条,并简要解释。
二、简答题(每题10分,计30分)
1、如何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2、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要错误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理解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和社会性?
三、论述题(每题25分,计50分)
1、怎样理解资历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及其局限性?
2、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是怎样概括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的?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
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
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6、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
7、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8、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9、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0、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1、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3、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4、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
15、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 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
16、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
―― 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
17、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18、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做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19、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20、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彷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2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3、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4、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5、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6、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27、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28、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29、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0、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1、生产力归国家所有不是冲突的解决,但是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2、那时,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即产品起初奴役生产者而后又奴役占有者的占有方式,就让位于那种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3、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4、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5、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6、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给威·白拉克的信>》(1875年)
37、“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或者换个说法,“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38、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中心问题,就是用延长工作日,或者提高生产率,增强劳动力的紧张程度等等办法,来增加这个无偿劳动。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39、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40、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41、我已经说了,我已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42、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
43、如果说在文明时代的怀抱中科学曾经日益发展,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一再出现,那也不过是因为在积累财富方面的现代的一切积聚财富的成就不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罢了。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
44、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45、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46、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7、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 马克思《资本论》
48、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马克思《资本论》
49、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同样,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
―― 马克思《资本论》
5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 马克思《〈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
51、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 恩格斯《反杜林论》
52、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 恩格斯《反杜林论》
53、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
54、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
――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
55、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是一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
56、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将使两性关系成为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社会无须干预的纯粹私人关系。
――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
57、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
58、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59、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60、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
61、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
62、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无论老的或新的)的经验,使工人中一年比一年多的人清楚地看到了马克思这一学说的正确性。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
63、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
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64、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65、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66、在小农国家内实现本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其正确政策是要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适应无产阶级的任务,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取得完全的胜利。
―― 列宁《论粮食税》
67、流转就是贸易自由,就是资本主义。它有助于克服小生产者的涣散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在这一限度内,流转对我们是有利的。
―― 列宁《论粮食税》
68、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
――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
69、你们当前的任务是建设,你们只有掌握了一切现代知识,善于把共产主义由背得烂熟的现成公式、意见、方案、指示和纲领变成能把你们的直接工作统一起来的活生生的东西,把共产主义变成你们实际工作的指针,那时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
70、你们应当把自己培养成共产主义者。青年团的任务就是要这样来安排自己的实际活动:使团员青年在学习、组织、团结和斗争的过程中把他们自己和那些以他们为带头人的人都培养成共产主义者。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
――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
71、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
72、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从1917年起,这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证实。
――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
73、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 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1901年-1902年)
74、革命家的组织应当包括的首先是并且主要是以革命活动为职业的人(因此,我说是革命家组织,我指的是社会民主党人革命家)。既然这种组织的成员都有这种共同的特征,那么,工人同知识分子之间的任何区别也就应当完全消除,更不用说他们各种不同的职业之间的区别了。
―― 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1901年-1902年)
75、地方报刊比中央报刊占优势,这既可以是贫乏的表现,也可以是富裕的表现。当运动还没有创造出从事大生产的力量时,当运动还拘泥于手工业方式,还几乎完全沉溺于“工厂生活琐事”中的时候,这就是贫乏的表现。而当运动已经完全能够执行全面揭露和全面鼓动的任务,因而除了中央机关报之外,还需要有许多地方机关报的时候,这就会是富裕的表现。
―― 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1901年-1902年)
76、我们到我国专政根基最深的地方去发掘新的力量。
―― 列宁《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1923年)
77、可见,恩格斯的这个公式,对那些以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消灭现存经济规律和创造新经济规律的人们,决不是有利的。恰恰相反,这个公式所要求的不是消灭经济规律,而是认识它们和善于运用它们。
――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78、在自然科学中,发现和应用新的规律或多或少是顺利的 与此不同,在经济学领域中,发现和应用那些触犯社会衰朽力量的利益的新规律,却要遇到这些为量的极强烈的反抗。
――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79、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0、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1、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2、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3、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有情况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4、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5、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6、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7、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8、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9、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0、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1、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2、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3、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4、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95、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96、因为这样,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97、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98、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99、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100、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1、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2、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3、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4、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当然有对的,也有不对的,要进行分析。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给以适当解释。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5、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6、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方面的问题。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7、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8、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09、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0、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1、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2、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3、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4、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5、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6、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7、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9、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20、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
―― 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
121、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
―― 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
122、党要管党内纪律的问题,法律范围的问题应该由国家和政府管。党干预太多,不利于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
―― 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1986年)
123、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 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1986年)
12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7、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8、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9、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2004年)
1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1、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4、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5、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7、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38、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3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0、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2、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4、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5、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6、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7、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9、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0、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1、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3、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4、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6、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课作业 《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xiexiebang推荐)
《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
恩格斯在为本文写的序中谈到“第一次明确而坚定地表明了马克思对拉萨尔从他开始从事鼓动工作起就采取的方针的态度,并且既表明了对拉萨尔的政治经济学原则的态度,也表明了对它的策略的态度。”他认为马克思在对哥达纲领进行批判时,语气是极其严厉的,以至于他本人也会对有些用于进行修改,让它读起来不是那么的苛刻。恩格斯认为:“这是由下述两种情况引起的:第一,马克思和我对德国运动的关系,比对其它任何一国运动的关系都更为亲切;因此这个纲领草案中所表现的断然的退步,就不能不使我们感到特别愤慨。第二,我们那时政在同巴枯宁及其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最激烈的斗争,-那时离国际海牙代表大会闭幕才两年,他们把德国工人运动中发生的一切都归咎于我们;因而我们不得不预料,他们也会诬指我们是这个纲领的秘密创作者。这些顾虑现在已经消失,因而一些有关的地方也就随之失去必要性了。”的确,在本文中,马克思逐条逐句的对哥达纲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严厉的抨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还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讲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原理,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最后的国家形式里阶级斗争要进行最后的决战。”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使自己成为政治上、经济上的主人,才能铲除剥削和压迫的根源,获得彻底的解放。
当然,这一切的批判都是有其深刻的背景的,德国工人运动中的两派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于1875年5月下旬在哥达举行合并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党纲草案。浸透了拉萨尔机会主义思想哥达纲领,是一个代表当时德国地主、资产阶级利益的发动纲领,“这个纲领既没谈到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也没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倒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大发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个纲领的退步感到十分愤慨,于是,马克思写下了《哥达纲领批判》(原名《德国工人党纲领批注》),在批判机会主义的过程中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战斗纲领。
这部著作在当时并没有发表,1891年恩格斯为了反对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思潮,帮助制定正确的纲领而将其发表。它从理论上清算了拉萨尔主义,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文献。马克思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第一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才能实行按需分配。同时,马克思还预见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个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是极其正确的。任何一个社会向另外一个社会转变的时候,都不可能完全否认前一个社会的东西,甚至在其运行的过程中,还自觉不自觉的运用到前一个社会的相关理论。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几千年来会源源不断的有朝代的更替,但是大致的社会制度并没有改变的原因。一个社会要想真正的独立与另外其演化而来的那个社会,它必须经过漫长的时间的涤荡,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旧社会的印记慢慢洗掉,才会变的纯粹起来。马克思还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国家。”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的前期阶段,但并不是所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之前的必经阶段。社会的进步主要的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力水平达不到共产主义的要求之前,应该有一个过渡的阶段,这个阶段就是社会主义。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为我国现在所处了历史时期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少还带有资本主义的色彩,但在本质上我们还是无产阶级的国家。这一色彩正是马克思所说的“旧社会的痕迹”。但这并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因素之一是人能够劳动,但劳动是什么?《哥达纲领》里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泉源,而因为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所以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力属于社会一切成员。”而马克思则认为,自然界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如果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那么就为资本家占有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实际上,自从人类产生,单纯的自然界便已不存在,起码在人类的实践范围和意识范围内的自然界无不打上了人类的烙印,所以这里的自然界包括以下两部分: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当劳动主体同时具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时候,劳动才是财富的源泉。即“只有一个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把自然界当作隶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不为同一主体所拥有,因此市场经济中价值增值是由劳动和资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共同带来的。“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所以在这种意义上,劳动也是资本。
人是社会的主体,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目的也就是要解放人。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决定分配,分配所得才是促进人的发展的直接因素。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有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按需分配的前提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只有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才可能产生按需分配的结果,可是人类欲望无极限的天性和资源的有限性使得这一前提遥不可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在马克思的口中称为“资产阶级法权”,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因为个人天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使得“在劳动成果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品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这在马克思看来是不平等的。这里有两个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将劳动——从而劳动的时间(劳动的复杂程度可以与劳动时间相换算)——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合不合理;公平与平等是不是相等同的概念,如果是,公平(或者平等)到底意味着机会、权利的公平,还是过程、规则的公平,抑或是结果的公平?如果不是,二者谁更基础一些,谁更接近天然价值标准、人性尺度?因为人的社会性,分配也就有了社会性的难题,或者分配本身就是一个带有社会性的名词,作为一种天然的价值取向,分配的公平问题由此产生。
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本质上还是不发达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所以,分配的根本原则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先富后富”理论,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由先富的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问题,社会中的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有差距的,如何使先富的人愿意并且能够让他们带动后富呢、实践中是通过税收等国家手段进行的,但是这些手段效果往往并不明显。这样一来,公平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1875年,拉萨尔派把“公平分配”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放进了党纲,马克思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从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没有各个社会都适用的统一的公平观,公平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因为对于公平的判断会因为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差异。马克思非常清晰地表明了公平与经济的关系。那么,“公平”作为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除了适用于经济领域,是否也适用于法律领域呢?当然,公平在法律领域表现的是正义,而正义是法律人一直在孜孜追求的终极价值。法律的实施要做到公平、公正。虽然在个案中,正义是实现方式是不同的,但是无论个案的差异在哪里,最终的公义好事一致的。法律只有具备了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才能够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同样论述到了民主的问题。一开始马克思就提出了一个疑问,“自由国家是什么东西呢?”他说:“使国家变成自由的,这绝不是已经摆脱了狭隘的奴才思想的工人的目的”。他是意思是说,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他们斗争的目的绝对不仅仅是让“国家”变成自由的。国家是什么,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它有三个层面的意思:1.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灭。这是国家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2.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在实现的。3.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了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从国家的本质来看,工人党所意欲实现的自由国家仍然是阶级统治的国家,仍然是有压迫的国家。马克思并不认为他们所说的自由国家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反而认为“他们对社会主义思想领会的多么肤浅。”那个时候的国家真是自由的么?他说:“自由就在于把一个站在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于这个社会的机关;而且就在今天,各种国家形式比较自由或比较不自由,也取决于这些国家形式把国家的自由限制到什么程度”。
那么什么是德国工人党提出的“现代国家”、“现代社会”呢?这是不是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抑或社会主义社会呢?不是,马克思明确的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现代社会”就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它们根本没有突破资本主义的藩篱。无论它们的形态有多么的不一样,形式有多么的纷繁复杂,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建筑阻碍资本主义多少已经发展了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而所谓的“现代”其根基就是资产阶级,“现代国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真正是共产主义国家的制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完全不具有“现代”特征,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因为它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会不会留下与现在国家相似的社会职能呢?马克思只是说“这个问题只能科学的回答。”在我看来,应该不会,既然共产主义社会是经过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其社会制度肯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发展,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不断完善自身,改变不合理的制度,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时候,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完全被涤荡干净了,剩下了将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所以,在没有经过彻底变革的基础上就无端的将“人民”和“国家”连接在一起,即使连接一千遍,也丝毫不会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这里又提到了社会的过渡问题,在上文中,对于社会的分配问题中文明已经有所触及过渡社会的问题,亦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之间需要有一个社会可以缓慢的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打下基础,马克思对此是持积极态度的。他也认为“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国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但是,在这个纲领中,既没有谈到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也没有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在这个纲领里,他们所要求的仍然是马克思称之为“废话”的民主主义,如普选权、直接立法权、人民军队等。但这些东西都是既存的,并不是共产主义的特征,他们所要求的仍然是这这个现存的社会制度下的一些主张而已,虽然德意志没有,但是瑞士和美国有。马克思不屑于将自己伟大的社会理想与这些政治投机者相提并论,因此,对这个纲领的主张也是不屑一顾的。总之,德国工人党的政治主张并不是社会主义的,而仍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要求分得政治权力而已。
当然,在这个批判中,马克思还论述了其他的一些东西,例如关于合作社、关于劳动的解放、国家的道德基础等等。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我也不可能将其一一罗列。在上文中,我只选取了两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分配问题,和国家制度问题,表达了一些看法。应该说,马克思在写这部著作的时候,对于德国工人党通过的这个充满投机行为的纲领表达了深深的不满,因此,他们的政治要求和主张已经完全脱离了马克思所设想的那样。他们口中所说是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是南辕北辙。无论是分配问题还是国家制度抑或民主问题,马克思所提出的都是一个崭新的、与现在所存在的资本主义完全不一样的社会,而到达
这个社会不仅仅需要无产阶级的斗争,而且需要在这个斗争的过程中建立一个过渡的社会制度,一个由无产阶级实施专政的社会制度,通过对社会和人类的改造,最终能够到达共产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