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本质
2008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的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就是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割的过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运营(包括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对称,包括经济总量的不对称以及经济结构的不对称。以及国际生产要素价值链脱节,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基本矛盾得出其所处时代的危机分析,认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时至今日,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马克思分析存在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依然把握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矛盾。
从主观上,资本主义追求资本效益的最大化,并越来越将实物经济资本化。而实物经济及实物经济增加有限,但资本主义欲望无限,虽然在当今已经做了自我控制,但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不变。当资本主义为了追求资本效益最大化而失控时,就产生了虚拟经济总量大于实物经济总量的结果。当这个结果不断增加以至于虚拟经济支撑不起实物经济时,经济危机就显现了。此外,由于资本主义追求效益最大化,而过渡将资本转移到高利润行业时,造成了低利润行业的资本匮乏,最终造成了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结构的失衡,这也能产生经济波动。
从客观上,生产要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其各要素比例也将随之调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其他生产要素增长较小或负增长时(比如石油能源),资金的功能将弱化。这样就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衰弱。长期以来,资本是强势的,这基于原料和能源的充足,以及劳动力的过剩。资本处于卖方市场,其他要素处于买方市场。随着资本的不断增加,并且这种增加大于其他要素需求时,强势的资本就衰弱了。
2008年,由于前一周期的积累(美国过度发行美元,次贷失控,全球证券融资过度,国际资本转移失调,价值链上下游脱节等)使得危机加剧显现,同时,生产要素(第三次技术革命收尾使技术红利衰减,人口素质大幅度提高劳动力价值增长,原料和能源相对缩减等)近几年发生较大的相对变量所致。
既然如此,为什么资本主义之所以不灭亡,而且依旧是当今世界的主导呢?
因为当今社会是货币经济时代,货币成为衡量经济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只要有货币,资本主义就有强大的武器,以至于能以武器镇压危机。而且资本主义在不断的自我调整,资本主义在不断向社会主义靠近。并且一些新的生产要素的出现或增长使得对资本的需求增加,这是资本主义得以延续的基础。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根本特点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佘贵生产无政府状态间的矛盾。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当基本矛盾十分尖锐时就会引发经济危机。
第三篇:深刻认识美式资本主义的本质
深刻认识美式资本主义的本质
来源:集大党校 http://dangxiao.jmu.edu.cn 时间:2010-3-17 21:06:33 全文字数:3318字 浏览:639次 打印本文
周文重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式资本主义虽在历史上对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过一定促进作用,但其存在一系列固有矛盾和问题,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出了美式资本主义的弊端。我们应进一步深刻认识美式资本主义的本质,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美式资本主义是美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从欧洲移植、经过改造之后形成的一种资本主义形态。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为美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美国独特的地理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大量移民来到美洲大陆等因素为美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式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典型代表之一。
美式资本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政治上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以及“代议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社会文化上标榜个人自由。从历史上看,美式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起到了进步作用。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相比,美式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进取意识、企业家精神及自我调节能力,过去200多年美式资本主义对促进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与此同时,美式资本主义存在一系列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始终困扰着美国的发展。
一是美式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形式上是“民主”制度,实质上是富人的政治制度。“三权分立”是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来的政体组织原则,指国家的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机关行使,相互分工,彼此制约。从历史上看,这一原则对于资本主义否定封建主义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作为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组织原则,其本质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工。在这一原则之下,普通劳动群众参与美国政治制度非常有限,难以形成真正的人民和社会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的机制。一些西方政客把“代议制”标榜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事实上,美国国会议员分属其国内的两大资产阶级政党--民主党和共和党,他们的竞选和政治立场受制于本党利益,同时他们也深受其国内各种资本利益集团的影响。在美国搞政治是以金钱为基础的,竞选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竞选资金,就很难在美国政治体制中找到一席之地。据2006年《今日美国报》报道,2004年成功竞选为美国参议员,平均要花费700万美元;而筹资少于100万美元的众议员候选人基本没有机会赢得竞选。有美国舆论认为,美国国会是“富人的国会,富人的统治,为富人谋福利”。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耗资高达53亿美元,成为历史上最昂贵的选举。此外,在“三权分立”下,行政、立法、司法等相关部门互相制掣,互相扯皮,在相当程度上降低和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和行政效率。
二是美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美式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确比其他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更加自由,一些人将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全部归功于自由市场经济,却忽视了美国本身特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等因素。美式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在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沉重的代价。美国是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美国的贫富差距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口占有全美约40%的财富,最上层的5%的人口占有社会总财富的60%。美国的发展也是建立在对全球的能源、资源等大量消耗的基础之上的。美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比重不到5%,其消耗的能源和一些资源却占全球约四分之一。
美国是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的发源地,此次金融危机不仅使美国经济陷入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也给世界经济金融造成严重冲击。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经济制度的一系列弊端。从表面看,金融资本的贪婪本性和不受约束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许多国际经济界人士认为此次危机实际上是美式自由市场经济走过了头的结果。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美国内不少人极力推崇自由市场经济,主张在国际经济中实行彻底的私有化、完全的自由化和全面的市场开放。彻底的私有化导致必要的国家干预的缺失尤其是金融监管的严重缺位,完全的自由化导致虚拟经济泡沫不断膨胀,全面的市场化导致了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无序流动,这些都成为引发和加剧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此次危机也暴露出美国政治经济体制深受金融资本等利益集团所左右。长期以来,金融资本利益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向美国政府、国会和司法体系进行游说,施加影响,使美国政治经济体制在相当程度上保护华尔街的利益,纵容了华尔街金融市场成为一个缺乏规则、疯狂逐利的大赌场。
从深层次看,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制度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私有化制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高度社会化,资本也高度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成果越来越被一小部分富有人群所占有,这种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性之间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借助于科技进步和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等手段,暂时加快或延缓经济周期,但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三是美式资本主义引发和加重了美国的社会问题。美国《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美式民主制度宣扬“自由、平等、博爱”,在美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些人也曾提出了平权、建设“伟大社会”等口号,但美国社会中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随处可见。口号与现实之间仍存在很大距离。美国种族不平等和歧视状况长期存在。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废除了黑人奴隶制,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经过抗暴斗争,并付出了沉重代价之后,才争取到法律确保的平等政治权利。时至今日,美国黑人群体总体上仍处于不利境地。据美国城市联合会2008年发表的《美国黑人状况》报告,全美近25%的黑人家庭仍处于贫困线以下,全美约有25%的非洲裔生活在贫困中,这几乎是白人贫困比例的两倍。美国内仍存在较严重的贫困问题。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8年8月公布的统计数字,2007年美国的贫困率为12.5%,贫困人口高达3730万人。美国医疗开支占其GDP的16%,居世界第一,但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却几乎比其他发达国家都短,居世界第42位,全美尚有4570万人没有医疗保险。此外,美国社会暴力犯罪严重,枪支泛滥,枪杀事件频发。
导致美国严重社会问题的根源在于,美式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美国社会财富的分配是不公平的,是向少数富人倾斜的,多数人的利益和权利被忽视,由此带来了实际上的不平等,且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维护了这种不平等。对多数美国人而言,要实现“美国梦”并非易事。据《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所做的最新民调显示,只有4%的美国人认为自己已实现了“美国梦”,而余下的受访者则感到“美国梦”遥不可及,20%的受访者已放弃“美国梦”成真的希望。
四是美国的对外政策也是维护美式资本主义制度和利益的重要工具。美国经济体系高度开放,需要靠不断大量向国外输出商品和资本,同时大量输入能源、资源来维持,美国对外政策的优先重点之一就是服务于美国经济体系的运转。为此,美国在对外政策中常常交替使用和平与军事“两手”,对符合美国利益的伸出“橄榄枝”,对不符合美国利益则进行威胁甚至不惜动用武力。美国竭力向外推销美国价值观,推行“民主”、“自由”,试图以“美国模式”来改造世界,无视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也违背了世界发展的潮流。
总的来看,美式资本主义是美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曾对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过一定作用,但它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诸多深刻的固有矛盾和弊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价值观体系同美国是有本质不同的,两国的发展道路也不同。历史和现实反复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的立国之基、强国之本、富国之路。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国际形势瞬息万变,而中国的发展旗帜、道路和方向绝不能改变。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体系。在全球化迅猛发展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上仍面临许多新的风险与挑战。唯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才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望“后危机”时代的资本主义:从“9?11”事件开始
来源:集大党校 http://dangxiao.jmu.edu.cn 时间:2010-6-17 16:00:32 全文字数:7991字 浏览:389次 打印本文
孙长忠
“9?11”事件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间前后相隔7年,因果上也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二者归根到底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最新表现。展望“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将逐步告别黄金时代,走入历史必然性为其规定的不归路。
近日,美联储决定提高银行贴现率,被认为标志着这场始于美国、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结束,但从全球范围看,其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仍在持续、尚未停止,人们的思考、研究仍在持续、尚未结束。其中,以下两个特殊日期可以给我们提供另一个有益的参考:一个是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日期,即2008年9月15日,另一个则是震撼世界的“9?11”事件的发生日期2001年9月11日,两者相距几乎整整7年。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一个耐人寻味的中国常用词:七年之痒。
一、“9?11”事件发生后的7年,是引发金融危机诸因素迅速发酵、综合作用、集中爆发的7年
飞机猛烈冲向高高的双子座并拦腰穿越,一团火球横空爆炸,两座大厦轰然倒塌,瞬间变成一堆废墟,这样的镜头在全世界的电视上滚动播放,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是空前巨大的,带来的效应是空前震撼的。“9?11”事件一发生,人们几乎众口一词地惊呼:世界秩序和格局从此被根本改变了。这是因为,这一重大事件是极具象征性的:事件发生地纽约是美国也是世界的经济、金融中心,倒塌的世贸大楼是美国全球经济、金融霸权的标志性建筑。“9?11”事件及其之后的7年,美国乃至全球经济、金融中已经发展着的危机因素骤然加速、迅猛放大了。
(一)这7年,是美国同时进行两场昂贵战争的7年。冷战后,美国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已经积累了不少负面因素。而“9?11”事件引发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则是美国霸权促成金融危机的中介和催化剂,其直接影响就是美国军费不断增高,总费用甚至超过9000亿美元。如以2000年的3000亿军费为正常基数,8年来美国军费增加绝对数高达12387亿美元,大大超出2008年10月美国用于救市的7000亿美元资金。自古以来,穷兵黩武、巨额军费带给经济的无不是财政赤字、通货膨胀,而美国7年来的防范和应对之策,无疑大大促进了导致金融危机诸方面因素的酝酿、发酵。
(二)这7年,是美元泛滥和全球金融泡沫加速膨胀的7年。为应对2000-2001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军费猛增带来的经济问题,刺激经济增长,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使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直至2004年6月。这一低于美联储利率制定原则所要求水平的利率,加之大量发行国债,就使海量美元涌向市场,出现了空前的流动性过剩并流向全球,引发全球性的金融投机,造成巨大的金融泡沫。美国2008年GDP约14万亿美元,但其包括次贷等各种金融衍生品市值已达300万亿美元。2001年,美国一些垃圾债券和信用违约掉期(CDS)等信用衍生品只有1万亿美元,2008年达62万亿之巨,膨胀之速可见一斑。
(三)这7年,是美国金融监管滞后乃至被解除的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开始了以放松监管为核心的银行业改革。1999年11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通过以来,美国金融业进入了创新迭出的混业经营阶段,但金融监管仍沿袭旧有的体制,没能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特别是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监管缺失,使越来越多的潜在风险积累起来,为灾难埋下了祸根。“9?11”事件发生后,特别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布什政府为了既保证战争费用,又通过减税等措施保证美国经济和民众生活不受战争影响,从而获得选民支持,只能延续之前几场战争的“成功经验”,利用其美元霸权,进一步放松金融监管,转移世界财富,使全世界为其埋单。但金融监管一旦放松,就犹如纵虎下山,必然加速危机爆发。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在贪婪的逐利本性驱使下,严重脱离实体经济、以钱生钱的所谓金融创新,本身已经包含着欺诈成分,地道的欺诈丑闻就越发数见不鲜了。从2001年起,“安然事件”、“泰科事件”、“朗讯事件”等诸多大公司丑闻接连暴露。去年判决的麦道夫金融诈骗案持续20多年“安全经营”,监管当局却毫无所察。如果不是因为“判断失误”,麦道夫很可能仍在继续经营着他的“事业”。由此可见,美国金融界的混乱局面到了何种程度。
(四)这7年,是美国负债消费日益过度的7年。7年来,美国国家债务从布什上台时的5万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超过11万亿美元。美国国内债务和国际债务总和早已超过60万亿美元,达美国GDP的4倍。从2001年末到2007年底的6年中,美国个人积累的债务更是达到过去40年的总和。美国人不仅透支着自己的未来,还透支全世界的现在和未来,享受着少劳多获甚至不劳而获的生活。然而,经济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泡沫总有破裂之日,无节制的负债消费必然导致危机。
(五)这7年,是美国房地产泡沫成为危机源头祸水的7年。不言而喻,房地产是负债消费的重要领域。此次全球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而次贷危机又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布什政府执政后,在“居者有其屋”的理念诱导下,货币的扩张和低利率的环境降低了借贷成本,促使美国民众蜂拥进入房地产领域。2001-2006年,美国房价不断上扬,大涨63.41%。对未来房价持续上升的乐观预期,又使银行等放贷机构纷纷降低贷款标准,使得大量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加入了贷款购房者的行列,成为所谓“次贷购房者”。根据美国房贷信息机构“抵押金融内情”的估算,2001年的次贷发放规模仅为1900亿美元,但2004-2006年的发放规模大幅增加,尤其是2005-2006年两年的发放规模都超过6000亿美元;根据美国另一家房贷信息机构“贷款绩效”的估算,2001-2006年,次贷的贷款与房产比率从79.4%升至85.9%,债务与收入比率从38%升至41.1%,说明次贷发放的风险在逐年加大,质量在逐年下降。一旦经济开始周期性下滑,货币政策出现调整,利率提升,房价暴跌,泡沫也随之破灭,整个链条便出现断裂,引发次贷危机。
(六)这7年,是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到新阶段的7年。二战后的经济全球化是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随着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国和全球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又是华尔街金融寡头主导的金融全球化。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日趋深化、美元发行量的不断增加、金融自由化的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由于各国金融都有不同程度的开放,大笔“热钱”在全球快速流动,各种金融衍生品将全球金融机构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美国为实行赤字财政政策、高消费政策和出口管制政策,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以及大量金融衍生品,使美元持续加速贬值,催生了美元流动性过剩和全球流动性过剩。过剩的货币在各国泛滥,大规模跨境流动,加大了全球经济运行成本和风险。
(七)这7年,是新自由主义走向极盛的7年。新自由主义为应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滞胀问题而在美英等发达国家日渐兴盛,对市场经济具有一定说明作用,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能力。随着“华盛顿共识”的形成,它嬗变为国际垄断资本的经济范式、政治纲领和文化宣言,被当作实现社会繁荣富裕的济世良方而强力推销。冷战结束使新自由主义表面上具有更广泛的所谓“普世性”,美国打着自由、民主、人权和“消灭贫困”的旗号,通过贸易制裁或其他高压手段直至军事干预,强行推进金融自由化,长驱直入开放国家的金融市场,把开放国家卷入国际资本大循环以满足自己的超前消费。进入新世纪,小布什政府不仅在国内继续减税增债,放松金融监管,更在全球发动单边战争,策划“颜色革命”,将新自由主义推上顶点,直至危机爆发。
二、无论“9?11”事件还是全球金融危机,归根到底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最新表现
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乔治敦大学发表演讲时,借用《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登山宝训”的故事,批评美国过去依赖借贷消费所创造的繁荣,是在浮沙上建房。他说:“我们知道,建立在疯狂投机、虚高房价、滥发信用卡基础上的经济不能创造长久财富。它只能带来繁荣假象,这给我们所有人带来危险。”奥巴马向美国人疾呼:“不能在同一堆沙子上重建美国经济,必须在坚固的岩石上新建家园。我们必须为经济增长和繁荣奠定新的基础,要从依靠借贷消费的时代,转向储蓄和投资,减少国内消费的同时增加出口。”“沙上建房”是个形象的比喻,它不仅能说明金融危机,也能说明“9?11”事件,还能说明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正如前面分析的,无论“9?11”事件,还是全球金融危机,固然都有很多因素,但大多是具体的、政策层面的,归根结底还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当代资本主义进入高度成熟、高度发达新阶段后基本矛盾的最新表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虚拟经济内部,过度的金融创新建立在脆弱的金融安全沙堆上。本来,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应是辩证统一、互相促进的。只有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金融创新才是真正有效的;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推动金融发展,才能实现更高程度的金融安全。但是,华尔街不顾金融安全,一味金融创新,甚至到了违背常识的程度。次贷的安全性是连金融门外汉都能明白的,可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们却凭着非凡的金融天才,充分利用美元的特权地位和有着同他们类似道德风险的评级机构,不仅发放了次贷,还硬是将其证券化、扩大化。结果,尽管次贷规模只占美国房贷规模的15%左右,次贷市场只是美国信贷市场的一小部分,但它一出问题,就像“蝴蝶翅膀”的浑浊效应一样,从点到面、从下到上、层层扩散、环环相扣,直至危机全面爆发。
(二)在美国资本内部,扩张的虚拟资本建立在萎缩的实体资本沙堆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正因为价值的货币形态是价值的独立的可以捉摸的表现形式,所以,......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只是为了赚钱而必须干的倒霉事。因此,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于是,沉醉于“以钱生钱”的金融投机就使危机首先发生在虚拟经济领域。近年来,美国社会财富日益向金融部门集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日益严重。2007年金融、房地产服务业人均GDP是全美国同时期人均GDP的8倍多;华尔街占所有公司利润总额的40%,而实体经济只占60%;美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85年为28%,2003年下降为14%,2007年下降到11.68%。即使实体资本也越来越多地通过参与虚拟经济来获取利润,破产前的通用公司金融子公司的资产只占全公司的3%,实现利润却占80%。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资本严重脱离实体资本而过度膨胀,必然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三)在美国国家内部,富有的垄断寡头建立在贫穷的中下阶层沙堆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资本和劳动的回报率“剪刀差”越来越大。28年来,实际最低工资几乎下降50%,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财经时报》称,1987-1989年,美国最富的5%家庭的收入是最穷的5%家庭的9倍,2004-2006年则达到12倍。据《财富》杂志公布,1981年美国共有约13名10亿美元富翁,1988年有68名,截至2007年3月已达400多名!1981年,美国1%的人口拥有20%的社会财富,2007年则高达40%以上;最富的5%人口占有超过50%的社会财富,占人口40%的低收入阶层只拥有1%的社会财富。在美国GDP增长的同时,劳动者不仅工资持续降低了,社会福利也遭到削减,致使收入不足以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美国加州贝克来大学比较发现,目前美国收入分配不公的程度比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夕有过之无不及。这样,在广大劳动群众相对贫穷的松软沙堆上,少数垄断寡头越来越高的财富大厦,又怎能固若金汤?
(四)在发达国家内部,强大的美国霸权建立在软弱的盟国制衡沙堆上。二战以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金融体系。无论欧洲、日本,任何国家要有所发展,必须进入这个体系,依附于这个体系。冷战期间,由于苏联集团的竞争,美国对盟国比较负责任,没有滥用霸权,盟国也无人挑战,即使日本这样个别快速发展起来的国家一时有损美国利益,美国也能以一纸广场协议逼其就范。冷战的结束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作为“一超”的美国在综合实力上远远超出其他诸强,以美元霸权为基础的美国霸权畅通无阻,无人制约。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货币,最主要的国际结算单位,最主要的国际贸易的支付工具,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美国既可操纵国际金融体系吸收、转移从而无偿占有世界财富,又可依靠美元增发和贬值,将损失和风险转嫁出去。正如绝对的权力容易导致绝对的腐败一样,缺乏监督制衡的美国全球霸权也被严重滥用,直至酿成危机。
(五)在全球经济范围,有序发展的跨国公司建立在无序乏力的全球调控沙堆上。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成为经济全球化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又都是由美欧等发达国家主导的。其中,跨国公司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可以运筹帷幄、全球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世界500强中,美国拥有近半数,欧洲和日本拥有近半数。跨国公司运用超强实力,凭借层层保护,在全球范围内攫取自身最大利益,又何谈全球调控?在跨国公司不受世界人民制约的情况下,任凭弱肉强食的经济逻辑无障碍通行,怎能不导致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蔓延?
(六)在世界各国之间,富庶繁华的发达国家建立在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沙堆上。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尽管世界市场已经开始形成,宗主国对殖民地的剥削已经开始扩大,但资本的剥削还主要限于资本主义一国内部,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也主要限于一国内部。到了今天的全球化时代,随着发达国家把被称为夕阳产业的传统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并通过控制核心技术、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剥削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劳动成果,也就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具体反映从一国内部扩大到全球范围,导致南北差距不断扩大。最近9年来,世界174个国家中的前15名与后15名的收入差距从60倍扩大到了74倍,而在60年代仅为30倍。现在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人均收入比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高出330多倍;世界南方欠北方的外债总额从1991年的7940亿美元急增至目前的3万多亿美元,10余年翻了4倍多。世界银行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60亿人口中,10亿人掌握全球GDP的80%,另外50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华尔街日报》指出,2007年全球0.7%的人却占有世界1/3以上的财富。少数垄断寡头不断膨胀的巨富建立在几十亿人民日益加深的贫穷之上,看不到苦难尽头和希望曙光又满腔仇恨的一些人沦为恐怖分子并把矛头对准美国等发达国家;高高耸立的世贸大厦原来矗立在一片沙堆上,越来越大的金融泡沫像气球一样越飘越远,原来也只是海市蜃楼。这样,从“9?11”事件到全球金融危机,直至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走向,都不过是合乎逻辑的自然历史过程。
三、展望后危机时代,资本主义的演变正日益呈现新的趋势
与过去历次经济危机相比,此次金融危机既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又有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特点。其程度之深重、影响之深远、意义之重大,再联系到“9?11”事件,它们对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来说,确实是战略性、全局性的标志事件。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我们可以逐渐看到,危机成为资本主义演变的“历史拐点”,告别高潮、走向衰落的新趋势将呈现在世人眼前。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虽然没能从根本上动摇资本主义体系,但无疑造成了沉重打击。从经济上看,美元和美国经济端赖世界各国对它们的信心,而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就是这种信心,这种信心又恰恰是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集中反映;尽管相当长时间内世界还将被迫依赖美元,美国也拼命维护人们的信心,但从长远来看,信心暨美元霸权的动摇乃至丧失是大势所趋,是对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致命性打击。从意识形态上看,危机的爆发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神话的破产,催发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腐朽性和虚伪性,必然催化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幻灭,资本的谎言已难以再像过去那样大行其道。从发展阶段上看,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枢纽。金融资本是资本最高和最抽象的表现形式,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的最高统治。国际金融垄断是帝国主义发展新的最高阶段。按照事物发生、发展、高潮、灭亡的辩证规律,资本主义不仅已经达到最高阶段即高潮阶段,还在这个阶段发生了全球性危机,说明资本主义正在盛极而衰,走向没落,尽管这不是一个短期过程。从世界格局上看,美国霸权的昔日辉煌难以再续。冷战结束后,美国完全称霸世界、畅通无阻,几场战争、十分顺手。但好景不长,很快便遭到强大反抗。“9?11”事件本身就是一次重大反美行动。尽管经历危机后的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支撑其霸权的经济基础却难以持续,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阐述的大国兴衰规律仍将起作用。高喊“改变”口号上台的奥巴马运用“巧实力”,再次进行战略调整。但总起来看,美国已难以自行其是,任何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倚重盟国,借助大国,通过联合国,团结国际社会。
资本主义从自由到垄断、再到国家垄断、直至今日国际金融垄断的发展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因素不断自我否定、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孕育的过程,也是随着量变发生局部质变的过程。分析今天发达国家的情况,无论经济、政治还是文化、社会乃至生态文明,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都已经大为减少,而社会主义因素明显增加了。当然,这种减少、增加还没有达到全局质变的程度,基本矛盾和社会性质尚未改变。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最高阶段,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到来,上述减少、增加还会继续进行下去,直至量变引起全部质变,实现历史飞跃。
鉴于美国的技术、人才等优势,正如历次危机都推动技术进步升级那样,此次危机后美国开发新能源、提高制造业高科技含量不仅能够成功,而且能使美国实力得以恢复和增强,但是由于美国制造业成本过高且比例太低,处于主导地位的虚拟经济又高度依赖金融自由化,美国要实现整个经济的转型调整恐非易事。前不久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生的撞机事件,使人又想起了“9?11”事件,甚至有媒体称为恐怖袭击,反映了金融危机后美国的中产危机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希腊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凸显了金融危机席卷下欧洲经济社会问题的深重和调整变革的艰难。更为重要的是,以美国为代表,资本主义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不在于其力量的绝对削弱,而在于其无法逆转的相对衰落趋势。这里相对的,正是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60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金融危机在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重大机遇,正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总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善于把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转化为调整、升级的重大机遇,打好当前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化改革等攻坚战,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就一定能向全世界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一定能摘取与资本主义“和平竞赛”这场更加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的闪亮金牌。
(摘自《人民网》2010年5月21日
第四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我见(马哲论文)摩登时代观后感
马克思第二次作业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班级:保险122班 学号:2012014452 姓名:杨 宇 华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我见
2012年12月5日,郭老师带领我们看了无声电影--《摩登时代》,不得不承认,卓别林不愧是一代喜剧大师,在如今这个各种影视大片狂炸的年代,看这部无声黑白电影依旧感觉到强烈的震撼,被卓别林创造的无声天地所触动。同学们安安静静的看着电影,不时的爆发出笑声,实际上我们笑的最欢快的地方,恰恰是影片最让人值得反思的片段。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卓别林大师有资格嘲讽那个时代,他虽然生活于斯,却以更高尚的心灵和高超的艺术才华成为了一个出世的人。
卓别林浓黑的眉毛、同样醒目的眼睛、唇上画龙点睛的一撮小胡子共同构成充盈着喜剧效果的脸。再加上那不合身的燕尾服、宽松的裤子、超大尺码的皮鞋就是他最经典,最深入人心的造型,在《摩登时代》中叶不例外。由卓别林扮演的主人公夏尔洛就像一个超级倒霉鬼,总是把事情搞砸,被人训斥,被警察阴差阳错地带走也是常态。当然他也有走鸿运的时候,譬如在监狱里莫名其妙地立了功,得到了在监狱里的几天优质的生活和一封推荐信。还有在他想重返监狱的时候正好解救了一位美女,并与之相识。
影片开头羊群和人群形成了有趣的比对和暗示,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讽刺资本主义世界宣示人人自由平等的丑恶嘴脸,哪里有自由平等?自由平等还会像羊羔一样被人赶来赶去,任人宰割?自由平等又怎会让人觉得监狱生活更加美好,以至于想方设法进监狱?一切都是资本主义想要剥削工人的假幌子!
影片中有很多令人生深思的片段,让人在爆笑的同时对他们产生的浓浓的同情。夏尔洛是一个底层市民,他在一个机器隆隆的厂房里日以继夜地工作日以赚取微薄的收入,繁重的工作压得他无法喘息,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弄得他精神失常、失控的自动喂食机整得他死去活来、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这些场景无一不让人捧腹大笑,更多的感受大概是不可思议,难以想象资本主义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竟然发明了自动喂养机,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真的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想象力。马克思对这种做法作出了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抽烟需要打卡,多么讽刺的一个制度,一天到晚神经质般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连去厕所抽根烟的享受都被无情自私的资本家剥夺了。一系列荒诞的情节发生在夏尔洛身上,最后他被提前释放,监狱长对他说:“你自由了。”可夏尔洛却说:“可以在多关我几天吗,我待在这里很好。”也许只有在那个荒诞的年代,才有夏尔洛这样荒诞的想法。的确,他在外面确实还不如在监狱中,虽然获得了表面自由,但是他却依然生活在一个更大的牢笼中,在这个牢笼中,有钱的人随心所欲,无产者无家可归。后来,夏尔洛遇到了同样是流浪者的女主角,在一系列奇遇后,女主角爱上了夏尔洛,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一个河边的小破木屋。他们曾经也幻想过理想中的天堂,比如一个富人家的别墅中的生活,比如大百货商场中的快乐时光,但是这些仅仅是幻想,真正属于他们的天堂,也仅仅是那个河边的小破木屋,可是也只有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们从来没有的温馨与幸福。
生活在21的世纪的我们,可能感触最深的并不是资本主义的黑暗,而是明白了自己现在的生活有多幸福。工厂老板不断得要求加快生产线的速度,夏尔洛被机器卷进卷出的镜头,以及被流水线弄得变成麻木机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钮扣上拧紧螺母的镜头。以及美丽的女主在码头偷香蕉的画面。在这一切一切的压迫下,夏尔洛为女主角擦干眼泪,然后屏幕上出现了“Buck up-never say die.We'll get along!”。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励,一起微笑地携手走向前路……和他们相比,我们现在有家,有父母朋友的关爱,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的人或心灵在哭泣呢?不是我们比他们更不幸,而是我们要求得太多,我们的目光更多的聚集在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小事上,将痛苦放大了。他们只是异常渴望能拥有一座房子,即使房子表面上看起来并不坚固,但在它的主人心里,房子就像家一样,是最牢固可靠的,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极度容易实现的愿望,却是他们终生都难以触摸到得美梦。
影片最后,夏尔洛和漂亮的女主角再次走在逃亡的路上,但是这一章的标题是“黎明”。我想卓别林更希望他们是走在通往黎明的道路上,夏尔洛看到女主角紧锁着眉头,他告诉她应该笑,应该向着黎明微笑,这也是卓别林带给我们一系列艰辛,悲苦,荒诞以及黑色幽默后给我们的一丝希望。
影片中,很多镜头都放映了在那样一个资本主义不断走向垄断的时代的社会形态,以及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影片辛辣犀利的讽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的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同时也引起观众对“工业社会对人性异化”的反思,被机器洗脑后的工人展现给人们的永远是麻木呆板的表情。影片具有很强的时代感,但同时超越那个特定的时代,现在看来仍具有现实意义。《摩登时代》中,还有很多镜头在演绎着卓别林辛酸的生活。影片中卓别林被卷进了巨大的机器,在机器的力量前无所适从,在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滑行,浸透了苦涩的笑料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在那样一个时代,贫富差距十分明显,生活在底层的人们为了生存,无法保持文明和体面,必须靠偷东西来维持生活的基本需要。而那些先富起来的资本家和老板,想的更多的并不是改善员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而是如何能够榨取到更多的剩余价值。为此,除了利用现代化的监控手段,监督工厂里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包括卫生间之外,他们还随意加快生产流程的节奏,让工人在有效的工作时间内尽可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完成更多的任务。影片中那台自动喂食机幸好没有在试验中稳定运行,否则,那些可怜的工人们从踏进工厂大门那一刻起,就会彻头彻尾地变成机械化生产的人肉工具。他们可能只是生产流程中的一个符号、一个环节,他们与冷冰冰的机器、齿轮、流水线的唯一区别,就是他们还会呼吸,还有生命。时光进入21世纪,如今的中国,大概有不少工厂已经具备了《摩登时代》中的生产条件和管理条件,而那些工作在第一线的工人们,是不是也同时在经历着卓别林们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呢?想想那些曾经跳楼的工人,他们是不是已经感到工作的压力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是不是觉得自己的收入远不足以匹配自己的付出,从而宁愿升入自由的天国?
除了深刻感受到资本主义的黑暗以及两相对比后产生的幸福感,《摩登时代》同样教给我们要时刻保持乐观。片中夏洛尔失业,入狱,就业,再失业,再入狱„„可不管经历了多少,始终都是在不停地奔跑。正如亚伯拉罕·林肯所说:“虽然我走的很慢,但我决不后退。”人生就需要这种乐观。
总之我对这部电影的感觉是:机器大生产下对人的摧残,讽刺了美国经济大萧条下社会的黑暗,解释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剥削。卓别林漫画式近乎夸张的表演既制造了笑声,也有体会了辛酸的泪水。作为这部影片21世纪的观众,我们要引以为诫,居安思危,秉着持续奔跑的热情呐喊:任征途漫漫,何曾见我后退半步!
第五篇:高二历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三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影响;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外政策。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罗斯福政府的新政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的学习,培养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美、德、日三国资产阶级应付危机采取不同对策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方式异同的分析,培养对比、概括历史知识的能 力。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金融市场不稳定 ③直接原因:纽约股票市场崩溃(2)时间:1929年~1933年
(3)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4)影响:①加深了各国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各国采取不同对策走上不同道路。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2.罗斯福新政
(1)背景:①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②人民不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2)目的:①直接目的:尽快摆脱困难,实现经济复兴。②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
(4)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以工代赈。
(5)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影响:①减轻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②不能从根本解决经济危机。
3.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战争策源地(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动荡,垄断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独裁政权。②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欺骗宣传。
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总理,欧洲社会策源地形成。内外政策:
政治上:实行一党独裁专政,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经济上:国民经济军事化 文化上:控制文化教育,箝制思想 军事上:废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
外交上: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垄断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独裁政府。直接原因:军部中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建立: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 内外政策:
内政:①独裁,如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自由。②扩军,如军费开支扩大。
外交:制定了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重点、难点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
(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2)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
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新政采用的国家出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纯粹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2.20年代~3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危机的原因分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萧条,1929年~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3.各国反危机的措施及启示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的措施一般分四类:
(1)美国一类:采用罗斯福新政(1933—1939)强化国家干预,同时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2)英法一类:英国实行保护关税,协调帝国内部关系,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实行帝国特惠制;法国调整劳资关系,改革税收制度等。
(3)北欧国家一类:普遍出现社会民主党、工党掌权的政府,实行被称为中间道路的福利国家政策,实行保障就业,调整扩大社会保险,多种合作。
(4)德意日一类: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实施法西斯管理,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30年代大危机得出的启示:(1)危机与繁荣相关,居安思危。
(2)国际经济关系协调极为重要,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
(3)危机具有两重性:一是表明资本主义末日加速来临;二是迫使政府改革调整的信 号。
4.“大萧条”下的美、德、日走向简评
选择: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原因:美国:①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具有典型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传统。②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强,国家干预经济可行。③美国虽有阶级矛盾,但左右两翼的力量不足以危及到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④罗斯福的个人作用体现了当时时势的需要。
德国:①德国具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历史。②德国经济危机后,垄断资产阶级唯一的办法依靠军事化复苏。③德国整个社会不满一战后的失败,对《凡尔赛和约》不满,希特勒借助了“民族主义”和复仇心理。④德国阶级矛盾尖锐,革命迫在眉睫,纳粹党正好充当垄断资本家镇压革命、发动战争的工具。⑤希特勒的个人作用适应德国当时社会的“土壤”。
日本:①日本具有浓厚封建军国主义历史,标榜“武士道精神”。②日本早已对中国、朝鲜、东南亚实施过侵略扩张,为转嫁国内危机,借经济危机之机,在更大范围内扩大战争。③日本的阶级矛盾尖锐,利用法西斯力量镇压革命是日本垄断资产阶级的愿望。④以军部为首的法西斯势力左右了日本社会。
影响:美国缓和了经济危机,保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5.罗斯福新政问题的分析 A.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1)新的理论和政策
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2)新的特点
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
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这种模式被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B.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新政”不仅不是法西斯主义,而且还起到了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多也只能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C.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1)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肯定的作用。它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2)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的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危机。新政实施的结果是,巩固和加强垄断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对工人阶级让步的措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付工人运动的一种手段而已。新政实行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回升的现象,并不是新政药方的功效,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发规律作用的结果。而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则对工人阶级和革命事业有巨大的危害。
(3)对罗斯福新政既不能过分赞誉,也不能过分贬低。它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它的结果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造成新的、更深刻的危机。然而,不能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农民及工人参加革命行动,因为当时美国并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6.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相同点:①历史原因相同。两国长期以来是君主专制的国家,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统;一战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制约,德国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日本在东亚的市场亦受到压制。
②利用时机相同。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两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提供了条件。两国法西斯都利用经济、政治危机,乘机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③法西斯专政的本质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极端反动的公开恐怖独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使世界大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把世界引向战争。
不同点:①法西斯政权建立方式不同。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纳粹党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使势力大增。然后通过合法的形式,竞选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夺取政权。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党自下而上地掌握政权后,立即建立法西斯专政,而是依靠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以及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自上而下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②日本法西斯势力军部内部存在着派系斗争,故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较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长。
日本法西斯从一开始就暴露出赤裸裸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如1927年田中义一上台,即制造“皇姑屯事件”,妄图占领中国东北。接着,制定《对华政策纲领》,确定了日本分离满蒙、侵略中国、称霸东亚的方针。而广田宏毅内阁通过的《基本国策纲要》则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
7.20世纪不同类型的改革模式
问题:“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回答(1)俄国: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2年实施新政;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2)特点:俄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局: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3)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8.世界经济危机对第二次大战的影响 关于世界经济危机对二战的影响,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诺夫里阿诺斯在名著《全球通史》里指出“大萧条是两次大战之间的分界线”,并以“走向战争”四个字概括1929年~1939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
【能力提高】
例
下列不符合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形势特点的一项是()A.全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威胁 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逐渐崩溃 D.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概括能力。20世纪30年代世界历史的基本特点是走向新的世界大战。主要内容是: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和世界各种力量对待法西斯侵略的态度。从这一内容出发可知此A、C、D三项符合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形势。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联合国家宣言》,故B项符合题意。
点击思维
例
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点是 ①大肆屠杀犹太人
②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③鼓吹领土扩张和战争政策
④产生于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分析:此题是1998的上海高考题,为比较式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比较能力。同时作为组合式选择,我们解题过程中可以使用排他法,首先排除有最明显错误或不符合史实的选项,然后根据组合规律,寻找出正确答案。本题中①项不符合于日本和意大利,可排除,则只能选B。再看②和③是否是三国的共同点,确实如此。④项不符合意大利,因为意大利法西斯专政早在1922年就已建立,综合分析后可知,正确答案是B。
学科渗透
例
1931年在美国处于“过剩危机”时,经济学家凯思斯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办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
1.凯思斯的“消费爱国论”,从经济学上看()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2.根据上题材料及结论,从哲学上看,对“勒紧裤带过日子”()
①要一分为二地看
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④要发扬光大,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3.凯思斯还提出了运用财政和信贷的手段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实行“赤字财政”以扩大开支调节市场。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A.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行法西斯主义的经济 分析:此题是一道组合题,通过引用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及言论的材料,把政治历史两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是学科间的渗透,而且其措施及考查的知识点还具有极佳的现实意义。答案为A,A,A。
高考巡礼
结合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并指出法西斯统治的具体表现。
分析:此题为2001年高考题,为学科内综合的题目。答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德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背景分析可从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历史的因素即该事件所涉及到的国家,民族,个人的历史余留问题,现实的因素即事件发生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条件,主观的因素即事件的主体所具备的条件。
答案
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一战战败国,受到战胜国制裁,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魏玛政府软弱无力;受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统治阶级倾向建立独裁统治。表现:取缔纳粹党以外所有政党;希特勒集大权于一身;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严密控制文化教育;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退出国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