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必修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教学反思
2014年3月14日上午第四节课,在高一理6进行本课内容教学,总体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还可以,并于本课教学内容完成后,认真同听课教师进行交流、探讨,现对本课教学内容反思如下:
1、对本单元的单元引言设计和讲解的可以,要在日后的教学当中继续坚持和不断更新完善。
2、由于老师讲述过多,使得教学内容上超额完成,所以教学中应多多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们解析材料的能力,调动其自主学习能力,化被动为主动。
3、在课上书写板时,要调整或分配好方位,如主板书在左手边,右板书在右手边等,且板书的字体不要太大,以免书写不下时擦掉影响最终的本课内容总结。
4、讲课的同时语言运用要再有条理、凝炼些,这方面可以多多聆听理科老师的课堂教学,从中进行学习和提高。
5、切忌多媒体课件运用时要得当,以免耽误教学时间。
6、要引导学生们分清楚这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综上所述,在日后的教学中要多多改进和不断完善自
己,争取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尽快的成长起来。
第二篇: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说课稿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说课稿
石河子一四八团中学 姜胜基
一、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第一课,本课课题: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本课分三目内容,第一目:虚假“繁荣”的幻灭。这一部分主要讲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原因;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内的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第二目: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这一部分主要讲这次经济危机的扩大;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第三目:“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这一部分主要讲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并没有让美国走出困境。这些知识是为下一课“罗斯福新政”作铺垫。同时,理解掌握本课的知识也是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础。
二、说学情
根据所面对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本学期高一学生的本学科的主要任务:通过自治区级的学业水平测试。所以,教学中主要放在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在能力提升方面不做太高的要求,知识尽量不扩展太多,知识的理解深度上不作过高的要求。
三、说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其中重点要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致。
本课难点: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自由放任”政策。其中关于对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的理解,要求学生通过这些知识认识我国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这是本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本着转变教学理念,追求有效课堂的原则,主要运用“引导学生学”的思路来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上,首先是将一些基本知识问题化,通过学生自学本课,解决一些基本问题。这种做法便于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避免学生“自己看完书,什么影响也没有”的这种现象。其次,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通过学生的探究性思考;合作讨论学习的活动,加深对本课重点、难点知识理解。同时,通过这种主要以自学为主的办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逐渐地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从胡佛应对这次经济危机的失败,人们对胡佛的幽默讽刺的评价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去探究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去探究人们为什么对胡佛做出那样的评价。
(二)进行新课:新课的学习过程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自主互助学习,通过阅读课文,完成基础练习题,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第二阶段,能力提升和情感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对三个探究性问题探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对胡佛“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的教训的认识,感悟到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正确性,积极拥护和支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时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小结:回顾本课知识,通过知识结构图,将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进一步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
(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设计了5个选择题,一个材料分析题。其中选择题里有一个读图题,这是近年来学考和高考中常出现的题型。这样的题对学生来讲有些难度,关在在于会不会读图。通过做题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练习册上本课的检测题)
第三篇:17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
援引历史资料(图片表格等),帮助学生归纳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运用分析与讨论,拓展学生思维,加强学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经济虚假繁荣会导致经济的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通过对经济危机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及时调整经济发展的内部机制和政策的重要性。
树立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和面对灾难的坚强意志。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及影响。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
1.在“繁荣”的表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依然存在。2.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
和
银行贷款,更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
3,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
华尔街 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4.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
世界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5.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反对政府直接干预。课内探究 一.导入新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被很多美国人称为“繁荣年代”,当时处于总统柯立芝当政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又称为“柯立芝繁荣”。“柯立芝繁荣”时期,私人汽车猛增,家用电器丰富,建筑市场活跃,汽车、电器、房屋建筑业成为美国三大支柱行业,一切显得富足而舒适。很多美国人乐观地认为,自己的“美国梦”正在实现。然而,到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却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短促的“繁荣”一夜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大萧条景象。大街小巷中的美国人都在纳闷儿,“美国到底怎么了?”“美国梦哪里去了?” 为什么会爆发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为什么如此严重?这次经济危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分析。二.检查预习情况:讲授中穿插提问、抽查 三.布置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探究题:
(1)阅读P81图《廉价卖车》、《黑色星期四时的华尔街》、《美国人领取救济》,提问:你如何认识这三幅图反映的现象? 点拨方法:简单认识本课要讲的内容
参考答案:这是美国在1929年经济危机降临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2)阅读P81【学思之窗】回答:20世纪20年代的分期付款方式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点拨方法:了解分期付款的概念,分期付款属于消费信贷范畴,是以信用维持的销售手段,其经济活动的完成必须依靠银行贷款来进行。参考答案:分期付款最初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当分期付款过度发展后,造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重大隐患。
2.小组合作探究题:
(1)同学们,假如你是美国总统,想一想,该如何摆脱危机?
面对危机,当时的美国政府――胡佛政府采取了何种对策呢?
点拨方法:结合危机的具体原因及危机下的社会状况,运用和提取教材语言,有针对性地解决
参考答案:向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倾销过剩商品,转嫁危机;提高待遇,提高社会购买能力,以此激活市场,带动工厂恢复生产。(言之有理均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四.教师精讲点拨 1.知识点辨析:
(1)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即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这场危机并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它还波及了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产生极大影响,结合这场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表现总结出其特点: ①范围广:
从地域范围看,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
从经济范围看,危机期间信贷危机、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同时并发、相互交织; ②持续时间长,达四年之久;
③破坏性大:不仅在危机期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额减少2/3,甚至在危机以后也长时间不见经济的复苏。2.探究题评析:(1)要提高认识、简述、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2)习惯性的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学会对教材和资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运用。3.规律总结:
(1)大危机的爆发说明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变革经济运行机制,说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策要与时俱进。4.方法指导:
(1)对学生独自完成的探究题,要引导他们学会能从逻辑上分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2)对小组合作探究的题目:要求开展小组活动,展示探究成果,以达到加深小组合作意识,锻炼思维运用和发散的能力 五.课堂反馈训练:
1.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
A.金融危机
B.通货膨胀
C.市场萧条
D.产品过剩 参考答案:A 2.以下哪种矛盾直接引起了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A.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B.大生产与私有制的之间的矛盾
C.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D.大资本家与小投资者之间的矛盾 参考答案:C 3.引发美国经济危机的原因有
()
①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发生动摇
②经济的虚假繁荣
③市场上普遍推行分期付款
④股票投机活动空前活跃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高利润低消费的矛盾
C.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D.股价狂跌,股市崩溃 参考答案:A 5.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整个世界,这主要是()A.世界市场的作用
B.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据优势
C.美国是头号资本主义大国
D.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参考答案:A
6.右边的折线图说明了什么问题?()A.1932年的工业产值比1929年下降了36.2亿美元
B.此表证明了苏联这个时期重工业急速发展起来的史实 C.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工业生产不断扩大
D.世界范围的大萧条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生产 参考答案:D
7.阅读1929---1933年美、法、德、英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统计表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表格说明的问题有)
(① 经济危机期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国际市场的争夺 ② 各国对经济危机干预不断减弱
③ 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④ 美国和德国受到的破坏程度最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参考答案:D
8.美国总统胡佛不愿意采用政府干预的方法克服经济危机,是因为他认为:()
① 政府干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措施
② 美国的繁荣是永恒的,危机是暂时的
③ 传统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改变
④ 市场经济能够解决所有经济问题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A
课堂小结
从1929年10月,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为开端,爆发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危机胡佛政府采取了失败的反危机措施,使形势进一步恶化,由此,胡佛政府失去了民心,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败给了罗斯福。罗斯福上任后大胆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适时根据形势变化进行政策调整,从而促进生产力的恢复,摆脱危机,并最终使美国经济制度发生了最为深刻的变革。
课后习题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
材料一: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冲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具体下降的情况见下表。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46.2% 40.6% 28.4% 16.5% 8.4%
材料二:1929-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1933年以后,这场经济危机的高潮才过去,但各国经济的恢复仍是步履维艰。
回答: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各是什么?
2.围绕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前美国股票投机与分期付款情况,联系当今我国股票热、楼市热等社会现象,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选做)
板书
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虚假“繁荣”的幻灭
1、虚假“繁荣”的原因:
2、虚假“繁荣”的表现:
3、虚假“繁荣”的幻灭:
二、1929-1933年经济危机
1、危机的爆发:
2、危机的根源
3、危机的特点:
4、危机的影响:
第四篇:高二历史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三节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影响;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外政策。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罗斯福政府的新政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的学习,培养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美、德、日三国资产阶级应付危机采取不同对策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方式异同的分析,培养对比、概括历史知识的能 力。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②主要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金融市场不稳定 ③直接原因:纽约股票市场崩溃(2)时间:1929年~1933年
(3)特点:来势猛、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4)影响:①加深了各国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各国采取不同对策走上不同道路。②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2.罗斯福新政
(1)背景:①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②人民不满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口号赢得广泛支持。(2)目的:①直接目的:尽快摆脱困难,实现经济复兴。②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采取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的办法。
(4)内容:整顿金融;调整农业;工业复兴法(中心措施);以工代赈。
(5)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6)影响:①减轻危机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缓和社会矛盾,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②不能从根本解决经济危机。
3.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战争策源地(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动荡,垄断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独裁政权。②直接原因:纳粹党打着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欺骗宣传。
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总理,欧洲社会策源地形成。内外政策:
政治上:实行一党独裁专政,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迫害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经济上:国民经济军事化 文化上:控制文化教育,箝制思想 军事上:废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
外交上:退出国联;1936年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2)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原因: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垄断资产阶级希望建立独裁政府。直接原因:军部中法西斯势力的推动。建立: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 内外政策:
内政:①独裁,如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言论、结社自由。②扩军,如军费开支扩大。
外交:制定了侵略扩张的基本国策,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二)重点、难点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其影响
(1)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克服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其特点是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2)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它在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①直接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社会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
②间接影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人们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从而遏制了由于经济危机造成的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③深远影响:新政采用的国家出面干预经济的政策,开了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干预的先河。它不仅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西方国家陆续放弃纯粹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逐渐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2.20年代~3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危机的原因分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萧条,1929年~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3.各国反危机的措施及启示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反危机的措施一般分四类:
(1)美国一类:采用罗斯福新政(1933—1939)强化国家干预,同时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
(2)英法一类:英国实行保护关税,协调帝国内部关系,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实行帝国特惠制;法国调整劳资关系,改革税收制度等。
(3)北欧国家一类:普遍出现社会民主党、工党掌权的政府,实行被称为中间道路的福利国家政策,实行保障就业,调整扩大社会保险,多种合作。
(4)德意日一类:强化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实施法西斯管理,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30年代大危机得出的启示:(1)危机与繁荣相关,居安思危。
(2)国际经济关系协调极为重要,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
(3)危机具有两重性:一是表明资本主义末日加速来临;二是迫使政府改革调整的信 号。
4.“大萧条”下的美、德、日走向简评
选择: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原因:美国:①没有封建社会的历史,具有典型的资产阶级的民主传统。②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强,国家干预经济可行。③美国虽有阶级矛盾,但左右两翼的力量不足以危及到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④罗斯福的个人作用体现了当时时势的需要。
德国:①德国具有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历史。②德国经济危机后,垄断资产阶级唯一的办法依靠军事化复苏。③德国整个社会不满一战后的失败,对《凡尔赛和约》不满,希特勒借助了“民族主义”和复仇心理。④德国阶级矛盾尖锐,革命迫在眉睫,纳粹党正好充当垄断资本家镇压革命、发动战争的工具。⑤希特勒的个人作用适应德国当时社会的“土壤”。
日本:①日本具有浓厚封建军国主义历史,标榜“武士道精神”。②日本早已对中国、朝鲜、东南亚实施过侵略扩张,为转嫁国内危机,借经济危机之机,在更大范围内扩大战争。③日本的阶级矛盾尖锐,利用法西斯力量镇压革命是日本垄断资产阶级的愿望。④以军部为首的法西斯势力左右了日本社会。
影响:美国缓和了经济危机,保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德、日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5.罗斯福新政问题的分析 A.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1)新的理论和政策
自由主义到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就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2)新的特点
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3)新的起点
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二战后这种模式被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B.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罗斯福新政不是法西斯主义。“新政”不仅不是法西斯主义,而且还起到了避免走向法西斯道路的作用。
罗斯福新政也不是社会主义。因为它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多也只能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
C.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1)罗斯福新政在美国现代历史上基本上是一个进步现象,起着积极的、肯定的作用。它为垄断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美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所效法;它的实施是美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某些民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2)新政所起的作用只是暂时地、略微地缓和了一些经济危机在美国经济中所造成的严重的局面,它没有也不可能克服危机。新政实施的结果是,巩固和加强垄断资产阶级在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它所包含的一部分对工人阶级让步的措施,不过是资产阶级对付工人运动的一种手段而已。新政实行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逐年回升的现象,并不是新政药方的功效,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自发规律作用的结果。而所包含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策,则对工人阶级和革命事业有巨大的危害。
(3)对罗斯福新政既不能过分赞誉,也不能过分贬低。它将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地、大规模地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斗争,挽救和加强了美国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它的结果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造成新的、更深刻的危机。然而,不能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阻止农民及工人参加革命行动,因为当时美国并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6.比较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相同点:①历史原因相同。两国长期以来是君主专制的国家,都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缺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传统;一战后,两国的海外市场都受到制约,德国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日本在东亚的市场亦受到压制。
②利用时机相同。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两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提供了条件。两国法西斯都利用经济、政治危机,乘机扩张势力,进而夺取政权。
③法西斯专政的本质相同。都是帝国主义极端反动的公开恐怖独裁,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使世界大战的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把世界引向战争。
不同点:①法西斯政权建立方式不同。德国是依靠纳粹党夺取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纳粹党通过欺骗性宣传,骗取中下层群众的支持,并讨好军队,与垄断资产阶级勾结,使势力大增。然后通过合法的形式,竞选为国会第一大党,进而夺取政权。日本不是依靠法西斯党自下而上地掌握政权后,立即建立法西斯专政,而是依靠现有的天皇制和军部法西斯势力实现法西斯化。军部法西斯分子通过制造一连串暗杀、政变等恐怖事件,以及对外策动侵华战争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而自上而下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②日本法西斯势力军部内部存在着派系斗争,故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较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时间长。
日本法西斯从一开始就暴露出赤裸裸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如1927年田中义一上台,即制造“皇姑屯事件”,妄图占领中国东北。接着,制定《对华政策纲领》,确定了日本分离满蒙、侵略中国、称霸东亚的方针。而广田宏毅内阁通过的《基本国策纲要》则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
7.20世纪不同类型的改革模式
问题:“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个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发生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请结合有关史实回答:
(1)上述材料中所说的俄、美、中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机遇”分别是指什么?(2)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回答(1)俄国: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1932年实施新政;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
(2)特点:俄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市场交流。美国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结局:俄国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但到1927年新经济政策被废除,建立起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进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3)认识: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8.世界经济危机对第二次大战的影响 关于世界经济危机对二战的影响,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诺夫里阿诺斯在名著《全球通史》里指出“大萧条是两次大战之间的分界线”,并以“走向战争”四个字概括1929年~1939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
【能力提高】
例
下列不符合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形势特点的一项是()A.全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的威胁 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逐渐崩溃 D.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
分析:此题旨在考查对历史阶段特征的分析、概括能力。20世纪30年代世界历史的基本特点是走向新的世界大战。主要内容是: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和世界各种力量对待法西斯侵略的态度。从这一内容出发可知此A、C、D三项符合20世纪30年代国际政治形势。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联合国家宣言》,故B项符合题意。
点击思维
例
德、日、意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共同点是 ①大肆屠杀犹太人
②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③鼓吹领土扩张和战争政策
④产生于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中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分析:此题是1998的上海高考题,为比较式组合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比较能力。同时作为组合式选择,我们解题过程中可以使用排他法,首先排除有最明显错误或不符合史实的选项,然后根据组合规律,寻找出正确答案。本题中①项不符合于日本和意大利,可排除,则只能选B。再看②和③是否是三国的共同点,确实如此。④项不符合意大利,因为意大利法西斯专政早在1922年就已建立,综合分析后可知,正确答案是B。
学科渗透
例
1931年在美国处于“过剩危机”时,经济学家凯思斯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办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
1.凯思斯的“消费爱国论”,从经济学上看()
A.没有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B.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没有看到消费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2.根据上题材料及结论,从哲学上看,对“勒紧裤带过日子”()
①要一分为二地看
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④要发扬光大,这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3.凯思斯还提出了运用财政和信贷的手段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实行“赤字财政”以扩大开支调节市场。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A.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行法西斯主义的经济 分析:此题是一道组合题,通过引用凯恩斯的经济政策及言论的材料,把政治历史两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是学科间的渗透,而且其措施及考查的知识点还具有极佳的现实意义。答案为A,A,A。
高考巡礼
结合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并指出法西斯统治的具体表现。
分析:此题为2001年高考题,为学科内综合的题目。答题的关键在于把握德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背景分析可从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历史的因素即该事件所涉及到的国家,民族,个人的历史余留问题,现实的因素即事件发生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条件,主观的因素即事件的主体所具备的条件。
答案
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一战战败国,受到战胜国制裁,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魏玛政府软弱无力;受到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冲击,统治阶级倾向建立独裁统治。表现:取缔纳粹党以外所有政党;希特勒集大权于一身;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严密控制文化教育;撕毁凡尔赛和约,扩军备战,退出国联。
第五篇:历史必修二教学工作计划
2012---2013学 高一级历史必修2教学工作计划
历史组
杨巧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全面完成历史必修2规定的各项任务。2.教学过程中,在务求使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在教学方式上,着眼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二、教材分析
高一下学期学习历史必修2“经济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社会政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经济活动、重大历史事件及重要人物,了解经济活动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三、学生现状简析
今年任教高一的历史教学工作。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所以教学将在基础环节中展开。
四、具体措施
1.明确教学任务、抓好教学常规、注重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兴趣 2.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当成优质课来准备,注重教学设计的探索 3.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4.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展开高效交流
五、教学进度及周考出题和集体备课安排
第1-2周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杨巧秀)第3-4周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薛建华)
月考
第5周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张伟)第6-7周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郝爱文)
期中考试
五一长假
第8-9周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常倩倩)
第10-11周 第12-13周 第14-15周 第16-17周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薛建华)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张伟)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杨巧秀)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