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沿海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新问题与新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沿海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新问题与新对策
作者:莫红辉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年第06期
[摘要]在我国南方北部湾沿海开放地区。分布着钬州、北海和防城港等港口城市,这些城市既是我国港口地区土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据点,也是对周边国开放的窗口。当前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沿边开放地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相应的新问题。积极探讨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新问题及相应对策,无疑对促进沿海开放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沿海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对策
[作者简介]莫红辉,南宁市规划管理局用地科助理工程师,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9)06-0113-0003
一、背景考察
长期以来,广西沿海地区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东盟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交通不便、人才奇缺等使沿海地区大部分成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财政补帖。沿海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沿海各地区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的战略方针和近几年中国与周边东盟国家关系缓和和正常化,使沿海地区成为与我国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开放门户相对应的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国际交流的地域和口岸,使边远这一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沿海地区成为我国大陆最具开放开发潜力、发展力的区域和城市。
规划目的:计划的深化与继续合理布局项目,主要为生产服务。贯彻规划(贯彻规划原则与国标)与计划相辅相成既为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对象主体:除政府官员外,新增房地产商、企业家等。
城市建设投资渠道:国家投资(目光向上),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还有外商投资(目光上下、内外结合)。
土地利用制度:主要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的有偿使用。
规划核心内容:以行政手段为主,注重综合性的超态规划。
规划措施: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并重。
沿海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由比较单一的戍边、开发边境资源的据点向比较多元化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边境贸易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大通道的建设、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全方位开通、沿海开放城市的建设等方向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沿海地区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二、问题审视
(一)问题之一:城市发展方向雷同化
长期以来,边境城市建设还未能统盘考虑,诸城市之间还未有合理明确的地域分工,边境城镇的直接腹地,由市、县、国营农场、森工局林场等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成,地方利益的倾向,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使沿海城镇各项事业规划和建设发展难以协同并发挥整体效应;由于边境地区开放较晚,开发层次较低,加之多年处于边防前哨为国际重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落后,边境城市实力较弱,一般均为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各市急功近利,忽视城市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多数城镇发展方向雷同,诸如“口岸城市”、“商贸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等。
(二)问题之二:城市规划与发展单纯注重经济效益
当前许多边境城镇在规划与开发中单纯追求容积率和聚集效益,不是见缝插绿,而是见缝插针(房),眼前虽然利润可观,但人居环境差,城市交通等问题不断出现。
(三)问题之三:重开发区、轻老城区
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沿海城镇纷纷脱离老城区辟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致使老城区规划建设脱节,开发区热问题不少。
(四)问题之四:影响规划的不定性因素太多。规划人员进退维谷
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沿海城市规划与发展在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数量与速度等方面均存在着诸多的不定性,按传统规划模式规划人员难以搞出既令地方领导满意,又能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
(五)问题之五:缺乏城市特色
近年来沿海城镇的建设一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众城一面的现象大有—发不可收拾之势。沿海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陶冶居民情操的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六)问题之六:技术落后。规划方法陈旧
由于缺乏设备、资金、人才等因素,致使沿海地区规划在理论、方法、技术仍沿用上世纪50年代以定性设计为主的状况,已远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亟待解决技术、资金问题。
(七)问题之七:规划缺乏民众参与
当前沿海地区城市规划基本上属于领导与专家规划,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在边境地区刚刚传播,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城市规划意识差。
(八)问题之八:忽视对对应国家对应城市的研究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但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对对方城市的必要了解,因此不利于与对方城市取长补短的发展。
(九)问题之九:缺乏对国外边境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
国外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应为我国沿海开放地区城市规划所借鉴,但目前掌握资料少,难以借鉴参考。
(十)问题之十:土地基本无偿使用与土地有偿使用的盲动性
当前沿海开放地区城市土地基本上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控制详细规划工作普遍尚未全面展开,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却已纷纷开始,土地的有偿转让已出现很多问题。
三、对策思考
(一)对策之一:沿海城镇建设发展的个性大于区性,地域性即是边境城镇得以存在、发展的个性
以广西区沿海城镇为例,强调宏观的区域分析,应着眼沿海开放地区对内与全区、对外与东盟各经济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地带之间的宏观地域关系,摸清沿海城镇的位置和交通信息条件的特点与优势,如边境口岸城镇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有陆路、水路之别,陆路中又有铁路、公路之分,其历史基础与现状态势、经济社会条件、交通运输与口岸环
境等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对比等分析论证,才能明确口岸城镇的地域分工,明确其在不同层次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及应该承担的任务,明确其吸引与辐射的腹地,为合理确定或调整口岸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及其总体布局提供切实的区域依据,为口岸城镇开发、建设在北部湾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制宜,进而避免与诸多口岸城镇在发展项目上雷同或一哄而上,避免造成盲动的损失。
(二)对策之二: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
妥善处理好边境城镇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创造市场发育的规划软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又要节约土地少占良田,还要积极探索土地及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沿海城镇规划成为边境城镇成长发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南书和科学蓝图。
其次,要为沿海城镇居民和到边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客商规划创造一个工作、生活、游玩都方便、舒适的空间环境,以不断满足边城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确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点、线、条、块、面有机联系的绿化生态系统,从而使边境城镇成为能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边境城镇和区域经济、技术、生态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城镇。
(三)对策之三: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协同好老区和新区的关系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边境城镇在老区改造和开发区(实质是新区)建设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照《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减少土地良田的占用,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
(四)对策之四: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
强调弹性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影响沿海城镇发展的问题,是沿海边境城镇规划适应并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沿海边境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的因素,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如双边国家价值观不同将导致对合作与开发认识上的难以统一,开发问题单方难以确定,因此这些变化对规划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
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边境城镇规划在人口、用地规模的预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应充分留有余地保持灵活性。尤其是在用地布局上应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镇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另外,在边境规划期限与实施程序上,应灵活贯彻《城市规划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划不一定绝对按20年、5年、近期考虑,而是按目标体系展开,因时制宜分期滚动实施。
(五)对策之五:因地制宜,创造沿海边境城市特色与风貌
着眼沿海边境城镇所在的微观地域,处理好边境城镇的规划、发展、建设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条件等的具体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文脉,继承和发扬光大已有优势,进一步创造边境城镇的特色和景观风貌。
(六)对策之六:强调科学性、加强技术进步
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是沿海边境城镇规划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手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储存、统计分析和辅助设计等方面有了新的开拓。边境城镇规划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研技术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提供实证。为此,边境城镇规划,首先要在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边境城镇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
应在实践中控索和总结一套适应沿海边境城镇发展规律的实际操作方法,丰富和完善边境城市规划工作系统,以满足沿海边境城镇规划为市场经济发展超前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及时地反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关因素对边境城镇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充实、完善、提高边境城镇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过程规划和跟踪规划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应构造沿海边境城镇规划的方案库,强调多方案比较和综合平衡,以优中选优的原则适应多情景因素变化以有备无患。
(七)对策之七:强调借鉴性,以国外边境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边境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经历,为我国边境城镇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避免走弯路,应在充分地比较和借鉴中探索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城镇规划模式。
(八)对策之八: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
应尽快转变产品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要考虑城市土地的区位、使用性质,进行分等定级,在控制详细规划工作中加强经济测算,为开辟城市建设资金渠道,增强城市发展“造血功能”奠定科学基础。
四、结语
第二篇: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与对策在我国长达2.2万公里的沿边开放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境城市,这些城市既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国土 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据点,也是对周边国开放的窗口,当前崭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沿边开放地区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了带来了相应的新问题,积极探讨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新问题及相应对策,无疑对促进沿边开放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考察 长期以来,我国沿边地区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影响,远离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其经济发展未能与全国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受“打完再建”思想民影响,投资甚省,边远成为沿边地区发展的区位劣势。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人才奇缺等使沿边地区大部分成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财政补帖。沿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下。“十一界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沿边各地区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和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缓和和正常化,使沿边地区成为与我国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开放门户相对应的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国际交流的地域和口岸。使边远这一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使沿边地区、城市同沿海地区、开放特区一样,成为我国大陆最具开放开发潜力、发展力的区域和城市。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分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划目的 计划的深化与继续合理布局项目,主要为生产服务――贯彻规划(贯彻规划原则与国标)与计划相辅相成既为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研究 型规划(研究预测疏导综合发展问题)规划背景 影响因素 单一性、封闭型 复杂性、开放性把握因素的程度 确定性 不确定性对象主体 政府与官员 除政府官员外,新增房地产商、企业家等城市建设投资渠首 国家投资(目光向上)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还有外商投资(目光上下、内外结合)土地利用制度 主要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 有偿使用规划核心内容 行政手段为主 注重综合性的超态规划规划措施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并重沿边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由比较单一的戍边、开发边境资源的据点向比较多元化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边境贸易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大通道的建设、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全方位开通、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等方向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沿边地区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现仅就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由此可见,沿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沿边地区及城镇的超常规发展而面临着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系列问题,须适时提出新对策。
二、问题审视问题之一:城市发展方向雷同化长期以来,边境城市建设还未能统盘考虑,诸城市之间还未有合理明确的地域分工,边境城镇的直接腹 地,由市、县、国营农场、森工局林场等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成,地方利益的倾向,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使边境城镇各项事业规划和建设发展难以协同并发挥整 体效应;由于边境地区开放较晚,开发层次较低,加之多年处于边防前哨为国际重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落后,边境城市实力较弱,一般均为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各城急功近利,忽视城市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多数城镇发展方向雷同,诸如“口岸城市”、“商贸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等。问题之二:城市规划与发展单纯注重经济效益当前许多边境城镇在规划与开发中单纯追求容积率和聚集效益,不是见缝插绿,而是见缝插针(房),眼前虽然利润可观,但人居环境差,城市交通对策等大城市问题提前在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小城市)出现。问题之三:重开发区轻老城区尽管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边境城镇纷纷脱离老城区避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致使老区规划建设脱节,开发区热问题不少。问题之四:影响规划的不定性因素太多,规划人员进退维谷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边境城市规划与发展在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数量与速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从多的不定性,作为计划的继续和深化的城市规划的适应性已不复存在,按传统规划模式规划人员难以搞出既令地方领导满意,双能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问题之五:缺乏城市特色近年来边境城镇的建设一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众城一面的现象大有一发展不可收之势,边境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陶冶居民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问题之六:技术落后,规划方法陈旧由于,缺乏设备、资金、人才等因素,致使边境地区规划在理论、方法、技术仍沿用50年代以定性设计为主的状况,已远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急待解决。问题之七:规划缺乏民众参与当前边境地区城市规划基本上属于领导与专家规划,以人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在边境地区刚刚传播,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城市规划意识差。问题之八:忽视对应国家对应城市的研究知已知彼能战而不殆,但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对对方城市的必要了解,因此不利于与对方城市取长补短的发展有机联系。问题之九:缺乏对国外边境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和引以为戒国外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应为我国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所借鉴,但目前掌握资料少,难以借鉴参考。问题之十:土地基本无偿使用与土 地有偿使用的盲动性。当前沿边开放地区城市土地基本上所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控详工作普遍尚未全面展开,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却已纷纷开始,土地的有偿转让已出现很多问题。
三、对策思考对策之一:我国边境长2万多公里,边境城镇建设发展的个性大于区性。地域性即是边境城镇得以存在、发展的个性。如以黑龙江省边境城镇为例,强调宏观的区域分析,应着眼边境地区开放地区对内与全省、东北经济区、全国,对外与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世介经济地带之间的宏观地域关系,摸清边境城镇的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特点与优势,如边境口岸城镇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有陆路、水路之别,陆路中双有铁路
、公路之分,其历史基础与现状态势、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与口岸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对比等分析论证,才能明确口岸城镇的地域分工,邓其在不同层次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及应该承担的任务,明确其吸引与辐射的腹地,为合理确定或调整口岸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及其总体布局提供切实的区域依据,为口岸城镇开发、建设在南联北开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因时制定,进而避免与诸多口岸城镇在发展项目 上雷同或一哄而上,避免造成盲动的损失。对策之二: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妥善处理好边境城镇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为中心,创造市场发育的规划软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双要节约土地少占良田,还要积极控索土地及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边境城镇规划成为边境城镇成长发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南书和科学兰图。其次,要为边境城镇居民和到边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客商规划创造一个工作、生活、游息都方便、舒适的空间环境,以不断满足边城人民随着边境城镇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确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点、线、条、块、面有机联系的绿化生态系统,从而使边境城镇成为能予防减少和克服环境污染、促进边境城镇和区域经济、技术、生态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城。对策之三: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协同好老区和新区的关系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边境城镇在老区改造和开发区(实质是新区)建设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着《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准绳,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土良田的占用,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对策之四: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强调弹性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影响边境城镇发展的多情景问题,是边境城镇规划适应并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边境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的不定情景,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如双边国家价值观不同、将导致对合作与开发认识上的难以统一,开发问题单方难以确定,因此这些变化对规划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国境城镇规划在人口、用地规模的预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应充分贸有余地保持活性,尤其是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镇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另外,在边境规划期限与实施程序上,应灵活贯彻《城市规划法》及有关子法,规划不一定绝对按20年、5年、近期考虑,而是按目标体系的展开,因时制宜分期滚动实施。对策之五:因地制宜,创造边境城市特色与风貌着眼边境城镇所在的微观地域,处理好边境城镇的规划、发展、建设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条件等的具体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文脉,继承和发扬光大已有优势;进一步创造边境城镇的特色和景观风貌。对策之六:强调科学性、加强技术进步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定性与定景相结合的方法,是边境城镇规划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手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储存、统计分析和辅助设计等方面有了新开拓边境城镇规划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演技榔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提供实证。为此边境城镇规划,首先要在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边境城镇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应在实践中控索和总结一套适应边境城镇发展规律的实际操作方法,丰富和完善边境城市规划工作系统,以满足边境城镇规划为市场经济发展超前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及时的反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关因素对边境城镇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充实、完善、提高边境城镇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过程规划和跟踪规划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应构造边境城镇规划的方案库,应强调多方案比较和综合平衡,以优中选优的原则适应多情景因素变化和有备无患观点。对策之七: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创造参与环境多创造民众参与机会并形成制度。强调民众参与强化社会民众的规划参与意识,对制定和实施边境城镇规划至关重要,世界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若市民存在较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则规划实施在组织管理上将十分顺利,反之,则给规划及实施带来麻烦,甚至会拖延或阻碍规划目标的实现。强调公共参与,发挥共众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普遍性的需要,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高到“公众主动参与规划,规划必须公众参与”是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迫切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和促进公众主动参与边境城镇规划的意识,应注重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规划决策和规划编制者应进一步扩大边境城镇社会先遣队是层及热心边城发展的海内外人士的公众参与面,采取协商对话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公众的参与;其次,应贯彻《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规划透明度,形成宽松和谐的规划环境,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精神;第三,应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训,使公众自学更新观念,树立全局观念,未来观念、深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参与的科学性。对策之八:强调宏观与微观对接与对等,主动为开放服务强化对接性,是适应边境城镇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要求,适应双方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长远需要。首先应是宏观战略上的对接。沿海特区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圳与香港对接,珠海与澳门对接、厦门与台湾对接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取得惹人瞩目的成绩。因此编制边境城镇规划,应首先考虑我方边境城镇和区域所面对的对方城镇和区域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如绥芬河等边境城镇所面对的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确定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大海参崴规划”,因此在编制绥芬河市总体规划时,如不考虑与之对接的战略,则难以从地域综合协调的角度谋划绥芬河市的外向型经济建设与发展。其次是微观建设上的对接。俄罗斯非常重视边境城镇的建设,黑龙江省黑河、抚远、饶河、虎林等市、镇结应的俄罗斯城镇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这是涉及到国家形象的大问题。因此从国格心理角度出发,我方的边境规划建设水准起码与俄方边境城镇相对接、对等,可见加强边境城镇规划的微观对接研究,对提高我省边境城镇的景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策之九:强调借鉴性,以国外边境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边境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经历,为我国边境城镇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避免走弯路,应在充分的比较和借鉴中探索一条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城镇规划模式。例如,美――墨边境地区已形成一个潜在的、爆发性的国际性城市化地区。美――墨边境成对的城市中心或“孪生城市”的增长,被称为“国际化共性现象”,是典型的沿边城市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边境地域逐渐一体现化且已加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边境城镇既发挥着积极作,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便 超燧指导我方边境城镇与对方边境城镇“共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科学预测边境城镇的未来提供研究背景。对策之十: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应尽快转变产品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要考虑城市土地的区位、使用性质、进行分等定级,在控制详细规划工作中加强经济测算为广辟城市建设资金渠道,增强城市发展“造血功能”奠定科学基础。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是国家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经济部分,本文有关问题的探讨仅系浅议粗见,只期对增加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的有效性而有所启示,限于时间、水平,本文如有不妥之处恳请有关专家指正。
[1]第三篇: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与对策在我国长达2.2万公里的沿边开放地区,分布着众多的边境城市,这些城市既是我国内陆边境地区国土资源开发与经济建设的据点,也是对周边国开放的窗口,当前崭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沿边开放地区城市的发展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了带来了相应的新问题,积极探讨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新问题及相应对策,无疑对促进沿边
开放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背景考察长期以来,我国沿边地区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影响,远离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其经济发展未能与全国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受“打完再建”思想民影响,投资甚省,边远成为沿边地区发展的区位劣势。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人才奇缺等使沿边地区大部分成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财政补帖。沿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下。“十一界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沿边各地区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和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缓和和正常化,使沿边地区成为与我国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开放门户相对应的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国际交流的地域和口岸。使边远这一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使沿边地区、城市同沿海地区、开放特区一样,成为我国大陆最具开放开发潜力、发展力的区域和城市。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分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划目的计划的深化与继续合理布局项目,主要为生产服务――贯彻规划(贯彻规划原则与国标)与计划相辅相成既为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研究型规划(研究预测疏导综合发展问题)规划背景影响因素单一性、封闭型复杂性、开放性把握因素的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对象主体政府与官员除政府官员外,新增房地产商、企业家等城市建设投资渠首国家投资(目光向上)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还有外商投资(目光上下、内外结合)土地利用制度主要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有偿使用规划核心内容行政手段为主注重综合性的超态规划规划措施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并重沿边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由比较单一的戍边、开发边境资源的据点向比较多元化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边境贸易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大通道的建设、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全方位开通、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等方向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沿边地区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现仅就主要内容概括如下:由此可见,沿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沿边地区及城镇的超常规发展而面临着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系列问题,须适时提出新对策。
二、问题审视问题之一:城市发展方向雷同化长期以来,边境城市建设还未能统盘考虑,诸城市之间还未有合理明确的地域分工,边境城镇的直接腹地,由市、县、国营农场、森工局林场等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成,地方利益的倾向,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使边境城镇各项事业规划和建设发展难以协同并发挥整体效应;由于边境地区开放较晚,开发层次较低,加之多年处于边防前哨为国际重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落后,边境城市实力较弱,一般均为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各城急功近利,忽视城市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多数城镇发展方向雷同,诸如“口岸城市”、“商贸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等。问题之二:城市规划与发展单纯注重经济效益当前许多边境城镇在规划与开发中单纯追求容积率和聚集效益,不是见缝插绿,而是见缝插针(房),眼前虽然利润可观,但人居环境差,城市交通对策等大城市问题提前在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小城市)出现。问题之三:重开发区轻老城区尽管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边境城镇纷纷脱离老城区避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致使老区规划建设脱节,开发区热问题不少。问题之四:影响规划的不定性因素太多,规划人员进退维谷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边境城市规划与发展在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数量与速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从多的不定性,作为计划的继续和深化的城市规划的适应性已不复存在,按传统规划模式规划人员难以搞出既令地方领导满意,双能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问题之五:缺乏城市特色近年来边境城镇的建设一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众城一面的现象大有一发展不可收之势,边境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陶冶居民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问题之六:技术落后,规划方法陈旧由于,缺乏设备、资金、人才等因素,致使边境地区规划在理论、方法、技术仍沿用50年代以定性设计为主的状况,已远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急待解决。问题之七:规划缺乏民众参与当前边境地区城市规划基本上属于领导与专家规划,以人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在边境地区刚刚传播,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城市规划意识差。问题之八:忽视对应国家对应城市的研究知已知彼能战而不殆,但由于多种原因缺
乏对对方城市的必要了解,因此不利于与对方城市取长补短的发展有机联系。问题之九:缺乏对国外边境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和引以为戒国外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应为我国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所借鉴,但目前掌握资料少,难以借鉴参考。问题之十:土地基本无偿使用与土地有偿使用的盲动性。当前沿边开放地区城市土地基本上所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控详
工作普遍尚未全面展开,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却已纷纷开始,土地的有偿转让已出现很多问题。
三、对策思考对策之一:我国边境长2万多公里,边境城镇建设发展的个性大于区性。地域性即是边境城镇得以存在、发展的个性。如以黑龙江省边境城镇为例,强调宏观的区域分析,应着眼边境地区开放地区对内与全省、东北经济区、全国,对外与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世介经济地带之间的宏观地域关系,摸清边境城镇的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特点与优势,如边境口岸城镇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有陆路、水路之别,陆路中双有铁路、公路之分,其历史基础与现状态势、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与口岸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对比等分析论证,才能明确口岸城镇的地域分工,邓其在不同层次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及应该承担的任务,明确其吸引与辐射的腹地,为合理确定或调整口岸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及其总体布局提供切实的区域依据,为口岸城镇开发、建设在南联北开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因时制定,进而避免与诸多口岸城镇在发展项目上雷同或一哄而上,避免造成盲动的损失。对策之二: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妥善处理好边境城镇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为中心,创造市场发育的规划软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双要节约土地少占良田,还要积极控索土地及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边境城镇规划成为边境城镇成长发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南书和科学兰图。其次,要为边境城镇居民和到边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客商规划创造一个工作、生活、游息都方便、舒适的空间环境,以不断满足边城人民随着边境城镇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确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点、线、条、块、面有机联系的绿化生态系统,从而使边境城镇成为能予防减少和克服环境污染、促进边境城镇和区域经济、技术、生态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城。对策之三: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协同好老区和新区的关系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边境城镇在老区改造和开发区(实质是新区)建设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着《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准绳,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土良田的占用,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对策之四: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强调弹性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影响边境城镇发展的多情景问题,是边境城镇规划适应并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边境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的不定情景,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如双边国家价值观不同、将导致对合作与开发认识上的难以统一,开发问题单方难以确定,因此这些变化对规划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国境城镇规划在人口、用地规模的预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应充分贸有余地保持活性,尤其是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镇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另外,在边境规划期限与实施程序上,应灵活贯彻《城市规划法》及有关子法,规划不一定绝对按20年、5年、近期考虑,而是按目标体系的展开,因时制宜分期滚动实施。对策之五:因地制宜,创造边境城市特色与风貌着眼边境城镇所在的微观地域,处理好边境城镇的规划、发展、建设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条件等的具体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文脉,继承和发扬光大已有优势;进一步创造边境城镇的特色和景观风貌。对策之六:强调科学性、加强技术进步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定性与定景相结合的方法,是边境城镇规划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手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储存、统计分析和辅助设计等方面有了新开拓边境城镇规划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演技榔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提供实证。为此边境城镇规划,首先要在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边境城镇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应在实践中控索和总结一套适应边境城镇发展规律的实际操作方法,丰富和完善边境城市规划工作系统,以满足边境城镇规划为市场经济发展超前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及时的反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关因素对边境城镇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充实、完善、提高边境城镇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过程规划和跟踪规划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应构造边境城镇规划的方案库,应强调多方案比较和综合平衡,以优中选优的原则适应多情景因素变化和有备无患观点。对策之七: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创造参与环境多创造民众参与机会并形成制度。强调民众参与强化社会民众的规划参与意识,对制定和实施边境城镇规划至关重要,世界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若市民存在较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则规划实施在组织管理上将十分顺利,反之,则给规划及实施带来麻烦,甚至会拖延或阻碍规划目标的实现。强调公共参与,发挥共众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普遍性的需要,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高到“公众主动参与规划,规划必须公众参与”是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迫切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和促进公众主动参与边境城镇规划的意识,应注重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规划决策和规划编制者应进一步扩大边境城镇社会先遣队是层及热心边城发展的海内外人士的公众参与面,采取协商对话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公众的参与;其次,应贯彻《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规划透明度,形成宽松和谐的规划环境,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精神;第三,应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训,使公众自学更新观念,树立全局观念,未来观念、深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参与的科学性。对策之八:强调宏观与微观对接与对等,主动为开放服务强化对接性,是适应边境城镇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要求,适应双方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长远需要。首先应是宏观战略上的对接。沿海特区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圳与香港对接,珠海与澳门对接、厦门与台湾对接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取得惹人瞩目的成绩。因此编制边境城镇规划,应首先考虑我方边境城镇和区域所面对的对方城镇和区域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如绥芬河等边境城镇所面对的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确定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大海参崴规划”,因此在编制绥芬河市总体规划时,如不考虑与之对接的战略,则难以从地域综合协调的角度谋划绥芬河市的外向型经济建设与发展。其次是微观建设上的对接。俄罗斯非常重视边境城镇的建设,黑龙江省黑河、抚远、饶河、虎林等市、镇结应的俄罗斯城镇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这是涉及到国家形象的大问题。因此从国格心理角度出发,我方的边境规划建设水准起码与俄方边境城镇相对接、对等,可见加强边境城镇规划的微观对接研究,对提高我省边境城镇的景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策之九:强调借鉴性,以国外边境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边境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经历,为我国边境城镇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避免走弯路,应在充分的比较和借鉴中探索一条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城镇规划模式。例如,美――墨边境地区已形成一个潜在的、爆发性的国际性城市化地区。美――墨边境成对的城市中心或“孪生城市”的增长,被称为“国际化共性现象”,是典型的沿边城市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边境地域逐渐一体现化且已加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边境城镇既发挥着积极作,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便超燧指导我方边境城镇与对方边境城镇“共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科学预测边境城镇的未来提供研究背景。对策之十: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应尽快转变产品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要考虑城市土地的区位、使用性质、进行分等定级,在控制详细规划工作中加强经济测算为广辟城市建设资金渠道,增强城市发展“造血功能”奠定科学基础。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是国家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经济部分,本文有关问题的探讨仅系浅议粗见,只期对增加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工作的有效性而有所启示,限于时间、水平,本文如有不妥之处恳请有关专家指正。
[1]
在百度搜索: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第四篇:双拥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新对策
双拥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新对策.txt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肉的理想,白菜的命。肉的理想,白菜的命。白马啊 你死去哪了!是不是你把王子弄丢了不敢来见我了。双拥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新对策
作者:山东省双„文章来源:中国双拥网点击数:1107更新时间:2007-10-19
一、双拥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给我省双拥工作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面对国际新军事变革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需要进一步强化双拥观念,树立新型国家安全观。在当今世界,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日益突出。世界主要国家大幅增加军费开支,新军事革命向纵深发展,新军事战略调整纷纷出台,高新技术武器的研发装备进入了新阶段。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强化,但国家安全意识、居安思危意识、责任奉献意识也容易淡化。比如,有的对经济建设高度重视,而对涉及国防建设的问题认识不足;有的只看重局部利益、自身利益,而没有从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的角度看待双拥工作;有的只看到双拥工作任务重、付出多、受益少,而没有看到双拥工作对稳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巨大作用;有的视经济指标为政绩,而把双拥工作看作是额外负担。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双拥观念与时代脱节,新型的国家安全观没有得到有效确立,没有看到坚强的军政军民团结,是国家安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面对法制化社会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需要进一步健全法规,完善政策。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随着法律制度的日益健全,我国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社会的轨道。双拥工作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这是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双拥工作深入发展的基本保证。但从目前看,双拥政策法规仍存在着不健全、不配套、不完善,甚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双拥工作在对象、内容、方式上都遇到了未曾有过的复杂情况,单靠行政的和感情的手段,无济于事,必须走依法做好双拥工作的路子;已有的双拥法规与其它法规相错位、不对接,致使安置、优待等工作落实不力,难题越来越多;国防建设的立法滞后于国家的法制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不同步、不适应。这就要求把双拥政策法规建设纳入整个法制建设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双拥政策法规的建设力度,推进双拥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
(三)面对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进一步提高效能,创新机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样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政府逐步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从统包统揽转向协调、监督和服务,从配置政治资源转向发育社会。这就理所当然地要求双拥工作适应新形势,确立新的运行机制。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双拥工作市场化程度不够,行政干预和指令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化程度不高,一些部门、行业和群众参与双拥工作积极性仍没有调动起来;激励措施不到位,从事双拥工作的同志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激发;约束措施不力,一些单位对履行国防义务、承担国防责任的认识不清。这些问题说明,双拥工作必须顺应社会结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努力探索和构建新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效能,不断推动双拥工作深入发展。
(四)面对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需要进一步理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坚持军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快的新形势下,如何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是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双拥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必须看到,不从国家发展的全局上摆正国防建设的位置,超越国家财力的可承受程度去搞国防建设,势必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长治久安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将国家拖垮;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就难以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从实际情况看,在有些地方,没有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对经济建设高度重视,大投入、大发展,而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国防和军队的需求,关心不多、支持不大;有些驻军没有充分考虑经济建设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资源的利用率,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支持地方建设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这就要求双拥工作要以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为使命,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同步推进。
二、双拥工作的新对策
在新形势下推进双拥工作向新的更高层次发展,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努力解决新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在思想认识上要有新提高。提高认识,营造浓厚双拥氛围,强化双拥观念,宣传是基础,教育是根本。要坚持教育内容的时代性。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受物质利益的影响,容易淡化忧患意识,弱化国防和双拥观念的实际,必须进一步加强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激励广大群众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要着眼增强民族精神,搞好爱国传统教育;着眼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搞好国家安全教育;着眼培养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搞好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着眼发展地方生产力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搞好双拥共建教育,切实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和双拥教育,真正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根植于全民的头脑之中。要坚持教育内容的广泛性。针对社会阶层的多样化,要抓好不同对象的教育。对领导干部的教育,要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党校培训计划,纳入目标责任制,纳入政绩考核范围,真正使他们既受到教育,又自觉抓好教育;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要采取增加教育课程、开办少年军校、举办国防夏令营等多种形式,使他们学习国防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打牢爱国拥军的思想基础;对广大群众的教育,要与普法教育、全民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有机结合,不断强化他们的国防意识和双拥意识;对广大官兵的教育,要坚持进机关、进课堂、进连队,深入进行“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教育,切实端正对人民的根本态度,增强拥政爱民的自觉性。要坚持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既要坚持传统的基地教育、知识竞赛、灌输式教育等宣传教育形式,更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开展远程教育、网上教育、媒体教育,做到报纸有文章,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网络有内容。
(二)适应社会需要,在政策法规建设上要有新进展。双拥政策法规建设难度大、要求高,必须加大立法、完善、配套、落实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双拥工作健康持久发展。一是没有立的要立。全国要尽快出台《双拥法》,用一部综合性的法规规范双拥工作的地位、作用,责任、义务,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各地也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规。二是对不完善的要完善。要针对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已颁布实施的优抚、安置、国防、支持部队建设、拥政爱民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完善、提高。在转业干部、退役士兵、随军家属的安置工作中,要将已经探索成功的一些好的经验,升华为法规,推进安置工作的创新发展。优抚政策法规要适应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制度改革、税费改革的新形势,尽快完善充实起来。在拥军政策法规上,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措施、目标、任务,建立对责任和义务不作为的约束机制。三是要加大落实力度。对已经颁布和实施的双拥政策
法规,要通过监管、监督、督查、巡视等多种形式,对落实难度大的政策法规重点抓,对执行中容易出现反复的政策法规经常抓,对新出台的政策法规集中抓,确保双拥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大探索力度,在运行机制建立上要有新突破。双拥工作只有适应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努力探索和构建新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各项任务的落实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要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党政军主要领导要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从全局的高度,认识、重视双拥工作,对涉及双拥工作中的重大事件、重要问题亲自出面协调处理;分管领导要尽职尽责,靠上抓落实、做工作;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切实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要建立健全各级双拥工作机构,切实形成上下一条线、左右连成片的双拥工作组织网络体系。要强化社会化运行机制。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拓宽社会化的路子,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推进双拥工作的落实。要强化激励机制。要制定双拥工作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以目标激励;制定严格的考核总结制度,以成就激励;开展比学赶帮 超活动,以竞争激励;组织评比表彰先进,以荣誉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军民参加双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要强化保障机制。双拥工作的长期性,决定了各级双拥办不是可有可无的机构,也不是旨在完成某项突击任务的临时机构,必须在编制上固定、人员上加强;双拥工作的艰巨性,决定了要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投入,既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又需要发挥部门、行业、企业优势,不断增强双拥工作的实力。
(四)不断拓展领域,在促进军地共同发展上要有新成效。随着形势的发展,双拥工作既要坚持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又要积极拓展领域,加大办实事的力度,促进军地建设新发展。要适应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要求,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军民同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双拥工作指导地位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双拥工作的责任感;要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依托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发动他们参加爱国拥军活动,使之成为双拥工作的重要领域和生力军;要适应城市管理模式变化的新情况,充分利用和依托社区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推进双拥工作进社区;要适应新城区、高新区、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的新需要,在保证军事设施安全的前提下,驻军要自觉服从大局、服务中心,为经济建设作出新贡献;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组织驻军和人武部门广泛开展帮扶活动,扶持人民群众奔小康。我省今年组织开展的“千家企业拥军行动”和“万户奔小康帮扶行动”,就是拓展双拥工作领域新举措。
第五篇:探究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新问题与新对策
探究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新问题与新对
策
摘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下,应从提高村党组织书记领导新农村建设的素质和能力,完善村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训、激励保障和考核监督机制入手,培养和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关键词:村党组织书记 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村党组织是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基石,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村党组织书记是村领导班子的带头人,是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关键人物。
一、加强和改进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按照党中央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要求,研究和解决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中的新问题,对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改进农村社会管理,促进新农村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化、农村基层民主的扩大,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的村委会,对由党员选举产生的村党组织的权威性提出了质疑,农民对基层党组织的依存度下降,村党组织在农村社会二元权力架构中逐步边缘化,“村”强“党”弱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加强和改进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政治领导能力,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提高他们的思想引导能力,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推进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他们驾驭全局的能力,团结村级班子、领导党员群众推进农村各项工作。
(二)有助于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当前农村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稳定,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的出现,改变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结构,增加了党组织社会整合的难度。加强和改进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村书记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有助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树立党在农民心中的良好形象,赢得农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三)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党组织书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推动者、组织者和实践者,是党在农村工作的中坚力量,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者和实施者,他们担负着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下,无论是村党组织书记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还是村党组织书记成长的环境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村党组织书记自身素质与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1、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素质偏低。年龄普遍偏高,依然是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存在的问题。不少干部观念陈旧、缺乏创新精神,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对农村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缺少新思路;小农意识依然存在,一些村党组织书记安于现状,缺少干事政工期刊/zgsfb/创业的开拓精神及主动抢抓机遇的眼光和能力。
2、对政策的把握和执行力欠缺。在政策的执行上,缺乏创新能力,不能结合本村实际将方针、政策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措施,或者仅是凭借主观经验和对政策的一知半解开展工作,偏离甚至歪曲了政策的原本意图。
3、社会管理理念滞后、工作方法陈旧。由于农村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主体多样化;农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治观念日益强化,涉及农村群众利益的问题和矛盾随之增多并趋于复杂化。部分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理念、管理方法无法适应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新变化。
(二)村党组织书记的考核、培训、激励机制不完善
1、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上级对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情况实行量化考核,这虽然有利于督促和规范村党组织的工作,但是现行的量化考核存在一定的弊病:(1)考核指标过于细化,几乎覆盖了农村的全部工作,导致村书记的工作既繁忙又琐碎;(2)考核过于模式化,重点不突出,缺乏从本地实际出发的考核标准,使得村书记工作方向不明确,投入大量精力,成效却不显著;(3)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目前,培训已经成为提高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素质的主要方式,但是,培训内容千篇一律,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方式过于呆板,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的方式很少,真正能够解决和回答村书记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的培训不多。
2、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下,村党组织的功能由单一的发展农业生产转变为发展生产、促进和谐、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等多项功能,村书记日常工作相当繁重,但是其待遇、报酬与工作付出失衡。因此,村党组织书记“政治上没奔头,经济上没盼头,退职后没靠头”的现实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三、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村党组织书记领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村党组织书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要具备领导村民自治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维护农村稳定,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发表论文设目标。
1、提高领导村民自治的能力。农村社会的权力结构已经由党组织的一元领导转化为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村党组织书记要通过转变领导方式巩固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领导地位。提高统筹协调、把握全局的能力,抓住关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大事”。
2、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是做好农村一切工作的基础,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要关心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情况,不仅要关注农民这个整体的情况,还要关心每个农民的个体情况,不仅要关注农民群众的现在,还要关切农民群众的未来。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3、提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是村党组织书记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型村党组织书记应该有知识、有见识、思路宽、点子多,懂经济、会管理,跳出“以农言农”的传统思路,在城乡统筹的高度谋划农村发展。
(二)完善选拔任用机制,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选人用人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关键,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把热爱农村工作的优秀人才聚集到村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上来。
1、坚持正确用人标准,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原则,把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一好双强”优秀党员选拔为村党组织书记。
2、坚持村党组织书记选任的民主化。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不断完善“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等民主选举方式。要注重群众认可,完善群众推荐测评环节,继续推行村党组织候选人户代表测评制度,扩大村党组织书记的群众基础。继续推进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两委班子交叉任职。
3、做好后备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建立人才档案,将从县(市、区)直机关、乡镇年轻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回乡青年、复员退伍军人、企业能人中选拔出来的后备干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培训,并积极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后备干部可任命为村支部委员,为后备干部培养打开“绿色通道”。
(三)创新教育培训机制,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的履职能力教育培训是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引领经济发展、服务农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的本领,增强履行岗位职责能力的根本途径。
1、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当前,村党组织书记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维护稳定,二是促进发展。因此,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培训应该主要解决这两个问题。要开展政治理论和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
益观,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信念,听党的话、为人民谋利益,提高村党组织书记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
2、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开辟医学期刊/yxqk/多种培训途径。依托各级党校资源,开展分层次的专题培训;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结对帮扶,提高其带富能力。通过挂职锻炼等形式有重点的培养村党组织书记和后备干部,选派村书记到乡镇机关、信访等部门挂职锻炼,将后进村的书记或者后备干部安排到先进村进行学习取经。
3、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培训前要充分了解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包括培训对象所在地区的农村产业发展情况、自然情况以及村书记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有针对性的设计培训内容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