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探讨
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探讨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改革步伐的加快,企业内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队伍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企业的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这给企业工会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与挑战。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劳动关系,协调对象,工作机制等日益扩大化,复杂化的问题,企业工会组织应当积极探索符合新时期企业特点的工作模式,尽快完善机构调整,维护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
一、当前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第一,企业职工群体的多样化,对工会的期望增大。
当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职工队伍也逐步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分化,出现了不同利益的职工群体。这些不同的职工群体都是靠具体劳动来获取报酬,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层次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他们对劳动付出和劳动报酬的要求各不相同;自身需求不同,对工会工作的期望也不尽相同,因此工会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工会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对象多层次、多形式、多内涵地组织开展。
第二,企业用工制度的多元化,对协调劳动关系的要求增多。
随着国有企业内部不断重组改制,职工减员分流,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化发展,企业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得企业劳动关系出现复杂,多变的趋势。从近几年大幅度人员结构调整的具体实践来看,职工劳动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合同多样化,无固定期限合同,有期限合同,劳务工用工合同同时并存。二是企业内部减员、分流、提前退休职工增多,由此带来企业群体性劳动争议和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呈现出由个人劳动争议向群体性劳动争议转变;由具体利益受侵犯造成的劳动争议向因企业改革中利益调整引发的劳动争议转变的新特点。并且这种劳动争议和突发事件的规模越来越大。在企业实行减员增效,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等改革措施引发的劳资矛盾和劳资冲突不可避免。
二、对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探讨
第一,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完善两级工会工作职能。
应当健全公司,车间、部门 两级工会委员会班子,对重点分工会组织进行排摸与调研,对业务不精、组织能力欠缺的工会组织进行重组或改建,充实力量。企业在进行行政结构调整的同时,应对各行政部门的工会及时进行调整和配置,并及时进行两级工会班子换届选举。通过精心考虑,合理安排,才能实现工会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构架。
积极与各级党组织协商,按照精干高效、德才兼备和“四化”的标准,大力选拔年轻有为、热心工会工作、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充实到工会干部队伍中来,为新时期工会工作提供良好的人才保证。企业工会承担着承上启下,融合各年龄段职工的任务。工会干部本身的能力素质相当重要,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轻率鲁莽。
坚持上级工会与同级党组织双重领导、各有侧重、便于作用发挥的原则,以形成任务明确、各司其责、自主高效、协调运转的组织领导体系。在近年来企业工会的改选中,强调了在车间由党支部书记兼任工会主席的形式,这种做法更有利于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
第二,做好工作对象的分类分析,针对不同群体做好维权工作。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已成为共识,要履行好这一基本职责必须针对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工会要认真调查,了解企业不同职工群体的实际情况,了解他们不同的思想动态,收入来源,生活情况以及迫切需求; 既要从宏观上把握职工群体的变化趋势,又要从微观上关注职工个体的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企业工会主要应从两个部分入手:第一是以企业困难职工信息库为基础,及时更新困难职工资料,每半年对困难职工进行一次筛查;对大病职工身体状况进行跟踪。第二是以分工会主席手中掌握的信息资料为基础,要求分工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不属于特困标准,但又有实际困难的职工进行排摸,做到心中有数。
工会要按照经济上兼顾公平,注重效率,政治上相互平等的原则,来协调不同职工群体间的利益关系;帮助企业化解内部矛盾,理顺职工情绪,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工会在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的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企业发展这个关键,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基层民主管理,保证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推进和完善以司务公开,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职代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维护职工共建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工会要公正有效地履行维护职能,必须把一线职工作为主要工作对象,把低收入职工、,困难职工、弱势群体、特殊群体作为维护的重点。
总而言之,企业工会作为企业职工合法利益的维护者,在企业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工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党的思想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职工对工会的认识,为企业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提高良好的环境。
(作者单位:莱钢集团鲁南矿业有限公司)
第二篇:浅谈新时期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新时期企业工会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复苏和发展,企业改革越来越重要,企业内部人事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利益分配的巨大变化,经济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的劳动关系,这一系列变化也给企业工会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新时期的区域工会工作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企业工会;问题;对策
新形势下处于改革的重要时期,工会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面对新形势,工会如何努力创新,坚定不移地推进自身建设,要充分体现出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与群众联系的桥梁。现如今新形势下的工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工会工作人员要了解情况,把握大局,加强工会新时期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要加强工会工作,抓好工作方向,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提高群众的活力和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工会工作的重要性
1.1 自身建设的固有需要
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环境给工会带来了新的挑战,也与此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现如今工会工作仍面临很多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强调工会依靠创新发展,改变工会作风,围绕群众展开工会组织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在党中联系群众的作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1.2 公司建设的迫切需要
工会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新时代下工??正在为公司能够建设成为创新型机构而贡献,这强调了工会工作紧迫性,公司创新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推动工会工作的紧迫性,以及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工会和公司的建设。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2.1 工作内容及领域的扩展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会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代表广大职工的利益与公司政协商工作、集体合同签订以及对劳动保护条例的实行进行监督等等,而且新形势下工会的工作内容和领域不断扩大,工会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越来越繁重和复杂,因此为了能够做好工会工作,工会组织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研究公司管理发展方式的发展,通过运用一切切实可行的方式,激励动员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这些都对工会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认真落实上级工会和公司党委重要工作部署,坚持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依法维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作用发挥为关键,以健全机制为保障,以职工满意为标准,突出服务职工、突出和谐发展、突出改革创新,着力加强服务型工会建设,努力把公司工会建设成为职工群众信赖的“职工之家”,加强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着力加强工会建设。
2.2 新形势下工会工作协调劳动关系更加困难
目前,人们越来越关心生活权益方面的问题,加上网络新闻等新媒体参与维权,从一定程度上对的职工思想带来了一定冲击,包括工人思想、就业观念、利益需求、价值取向、维权意识等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如今特别是企业劳动争议的不断发生,劳动争议逐渐从个人争议转变为群体性争议,在利益冲突大背景下的个人利益冲突引起的劳资纠纷以及企业改革进引起的劳资纠纷的背景下,工会协调劳资关系越来越困难。
2.3 新形势下工会工作模式和方法需要改变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等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给工会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能够坚定不移地稳定工人的理念,始终围绕公司为中心的发展目标而奋斗,工会工作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作形式结合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以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为核心目标,使工人觉得工会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是能够为广大职工对的切身利益着想服务机构。提高企业工会工作水平和质量的具体策略
3.1 注重完善工作机制
结合当前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这一趋势,必须要注重完善工会工作的机制。首先,健全企业工会民主管理机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职代会内容进行充实和丰富,对职代会组织形式进行创新。其次,要促进企业工会工作的良好建设,还要完善企业内部的员工激励体制,增强工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工会工作中去,为企业的工会建设做出努力。再次,健全职工权益保障机制。对职工、企业、工会三方机制进行完善和健全,不断完善合同制度、劳动争议调处制度、职代会制度等,做好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如安全卫生、社会保险、劳动报酬等,对职工合法权益进行维护。最后,完善参与机制。企业内部要增强工会工作人员与其它员工的沟通交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微信群、QQ群或者企业论坛等,增加企业内部的沟通渠道,提高员工之间交流的实时性和工作下达派发的高效性。
3.2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职工思想道德、业务技能、精神面貌决定着企业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一个社会感缺失的企业,必然会出现自私自利的员工,反过来又会影响和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一公司工会认真落实公司的各项方针、政策,对职工进行培训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综合竞争力。
3.2.1设立培训机构,开办了违章驾驶员长训班。驾驶员培训内容包括:正点、服务、例保、交通安全条例等,并考试测评。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以激励职工学习的兴趣,最终提高驾驶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3.2.2全面落实安康杯活动。首先建立健全活动的实施细则,对每项工作安排部署做好资料整理。采取多形式、多样化、全方位宣传教育。活动期间,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培训教育,广泛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横幅、标语安全书画及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大力宣传安全知识、预防事故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全面提高了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保证了安全生产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 开展文体活动,做到“三个关心”
3.3.1关心职工的职业发展。一公司工会关心职工的未来职业发展,针对各类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特点制定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坚持对广大干部职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
3.3.2关心职工的福利待遇。积极争取企业行政支持,组织职工进行体检。同时,关心职工的日常生活,深入开展送温暖活动。
3.3.3关心职工的生活及健康。一公司工会关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凝聚职工向心力,组织职工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3.4 构建“互联网+工会”平台,引入信息化技术与大数据技术
企业工会要引入大数据技术,建立“互联网十工会”的服务效果评估和监测机制。企业工会要积极评估“互联网十工会”的实际效果和服务影响力,不能陷入到“自说自话”的单向怪圈中。例如:对工会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的运营状祝进行评估,重点关注浏览量、粉丝数量,职工的参与度,平台性及活跃度、信息更新周期等,引导工会增强服务效果。建立服务效果评估机制,要在大数据与石计算的应用下,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智能操作等途径,力求创造一个数字化、科学化、系统化、全而化的企业工会大数据管理平台。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解决企业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工会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必须要充分重视企业职工人员的作用,要注重保护职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职工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满足职工人员生存生活的需要,从而提高职工人员的工作热情,激发职工人员的工作动机,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企业的发展建设中去,为企业的发展建设作出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魏密.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及对策[J].石油政工研究,2016,(05):59-60.[2]张建喜.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对工会工作领导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03):21-23.[3]何静.新形势下企业工会工作如何创新发展[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
第三篇: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字体:大 中 小】 【时间:2013-09-23】 【稿源:七井村】
基于反腐倡廉工作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原则,有必要了解当前的中心工作和经济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总书记进一步延伸了这一新任务,即“两个一百年”,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概括的说就是“中国梦”。经济建设当下的主要任务是“新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为了顺利实现“新四化”,党中央、国务院把改革作为强有力的手段,推进金融部门、财政体系、土地使用权、生产要素价格、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社会收入不公与户籍制度等七大领域的改革,以期打破垄断,在“深水区”勇于探索。通过改革让经济发展成果更加公平,社会
生活更趋正义。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任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已经变化了的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采取新的手段,使反腐倡廉工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辱使命。
必须把保证实现“中国梦”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首要任务。排除一切不利于实现“中国梦”的各种障碍,从形式上看,似乎是思想领域或者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其实不然,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怎么样做到“三个自信”,除了意识形态领域排除多元化声音的干扰,纪检监察机关也应在纪律要求上做出自己份内工作。《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五十条规定:拒不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决定,或者故意作出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决定相违背决定的,对直接责任者,应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违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行为,就是对保证实现“中国梦”的危害。对此,纪检监察机关绝不能置之不问。
必须在“深水区”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身体力行。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既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也积累了不少深层次问题。要把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把投资、出口、内需“三驾马车”中的内需做大,增强中国经济抗击风险的能力。通过对金融部门、财政体系、土地使用权、生产要素价格、简化行政审批程序、社会收入不公与户籍制度等领域的改革,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最重要的任务是打破垄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制度缺陷造成不规范的既得利益受到冲击,回归市场经济的本意要求。纪检监察机关是党的工作机构,除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特殊利益,所以在“深水区”的改革没有顾忌。对党和政府已经出台的改革政策和措施,纪检监察机关除了无条件的支持,还要监督检查与改革任务相关的地区、部门和单位是否做了,做得是不是到位。如果不做或者做得不到位,怎样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对此作出相应的处理。处理可以多层次,如督促整改、完善工作计划、加快工作进度等监察建议。对多次监察建议不理不睬,甚至对抗改革的相关部门、人员,该调整的建议组织部门进行调整,情节严重的依据党纪国法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以坚强的纪律保证推进深层次的改革顺利进行。
三、必须为提高城镇化水平保驾护航。城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提升人民群众的生产、居住条件,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利国利民。
第一,认清城市建设升级换代的重要意义,坚决支持科学规划,依法拆违。在合法合理补偿迁居居民的各项费用后,如果仍有党员或党员干部对抗依法行政,一方面他们在法律上应受到处罚,同
时党纪政纪处理也要同步跟进。
第二,依法查处党员或党员干部的不法房产。2012年下半年以来媒体披露了广州、上海、青岛、山西、陕西、深圳、郑州、合肥等地的官员(包括村官、社区负责人)个人违规房产问题,这些恶劣现象应是相当长时间内反腐败工作的切入点。网络上被称为“房爷”、“房叔”、“房婶”、“房姐”、“房妹”的行为,从根本上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利用自己手上的职权,或者实物受贿,或者低价购进高价卖出赚取高额差价,也有亲属参与其中。
在住房实行货币化分配制度后,普通工薪阶层为一套住房倾囊而出甚至按揭贷款。而那些低收入民众,一辈子望房兴叹。“房爷”、“房叔”、“房婶”、“房姐”、“房妹”的房产动辄数套、多则数十套,与大多数对住房刚性需求的民众形成强烈的反差,破坏了住房分配上的公平与正义。在现行条件下,国家实行商品房与经济适用房两种制度,是适应当前民众对住房需求不同层次的不得已所为。任何政策一旦出现“双轨制”,加上监管不及时、惩罚不到位,必然会出现权力寻租的机会,总会有趋利之人
敢于“饮鸩止渴”。
第三,关注民生工程中的不法行为,从程序到内容都要实行严格的监督。民生工程属于国民收入第二次分配,用的都是纳税人的钱。如果钱不用在老百姓身上,不仅违纪甚至违法。因此民生工程从动议、立项、实施过程、结果,乃至民众对民生工程的反应,纪检监察机关都要全程参与,不能怕麻烦。近几年个别民生工程工作部门乱用善款出了不少洋相,甚至整个系统因此而在社会上颜面扫尽。不要认为民生工程与工业建设、城市建设相比用钱数目较小,就可以掉以轻心。殊不知正是因为“民生”二字的份量,使得其影响难以预估。用好了,老百姓看在眼里,认可民生工程的结果,未必从嘴巴上感谢党和政府;用得不好,甚至个别部门、党员干部把钱糟蹋了,就有可能引起民怨。老百姓骂的不仅仅是犯事的部门或党员干部,连带党和政府一起骂。因此对民生工程的严格监督事关重大,不
可小觑。
第四,严肃处理违反党的“三农”政策的人和事。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有目共睹。但是违反党的“三农”政策的现象或多或少存在。最为典型的是有的农户拿到种粮补贴后,照样抛荒土地,跑到城里务工。严重干扰了正常种植农户的情绪,非常不公平。对这类现象不进行干预,势必冲击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除了依法处理当事农户,追回种粮补贴,还要追究农村基层党政组织的失察行
为。
四、必须深入持久地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党的十八大之后不久,党中央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八项规定”细化具体,明白清楚。但落实“八项规定”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落实“八项规定”相应出台了一些措施,趋势是层层加码,二十条、三十条的都有。这些数目繁多的措施出发点和初衷无可非议,但在具体操作上却存在主次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对于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在制定具体操作细则时,不要搞笼统的多少条,而是对照“八项规定”逐项作出细致规定,方便基层操作。譬如中央规定第四条“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这在省以下应该不是重点工作。贯彻落实这条规定时,不如作出“领导下基层、参加必要的庆典时,一律不准中小学生停课搞迎送仪式”的规定,切合实际。
建议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调整领导干部出国考察的政策。领导干部出国考察这一做法在国门初开、改革开放初期意义尤为重要,让领导干部懂得了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开阔了视野,通过比较发现自己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知道了“知耻而后勇”。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少走了弯路。但是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普及,以及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不必只通过出国考察这种方式,何况“出国考察”作为“三公支出”的内容之一,经费过多也遭到公众质疑。无论是认识、了解世界手段的进步,还是减少“三公支出”的需要,客观上已经到了调整领导干部出国考察政策的时候了。今后出国考察内容应以经济、科技、文化为主,干部出国考察的层级要提高,不能让说话不算数、做事不靠谱但有一定级别的干部再出国了。
反腐倡廉一般趋势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中央的决定出台以后,从学习、消化、贯彻落实“曲线向上”,到了一定程度,人们懈怠了,或者又有一个新的规定出台了,这时落实上一个规定时,呈现“曲线向下”。但愿落实“八项规定”时能杜绝这类现象。现实中已经出现苗头,比如公款宴请由公开转入地下,曲解“四菜一汤”。这类问题给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提出了挑战,也是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严峻考验。纪检监察机关要有打持久战的长期准备,以持之以恒落实中央规定的“不
变”应对现实中腐败现象的“万变”。
五、必须适应新媒体对反腐倡廉工作的合法监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既给反腐倡廉增添了新的信息源,也带来了压力。互联网被人们称为“信息高速公路”,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国网民已超过5亿。互联网上的论坛、博客,在建立区别于传统媒体的“自媒体”上开了先河,而近年来“微博”的出现,更是把“自媒体”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由于微博的公开性、传播的瞬时性,加上微博发布者对问题观察的立场、角度与传统媒体相比,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导致民众对同一事件有了不同的解读和分析,其结果也与传统媒体官方把控的方向大相径庭。应该肯定微博在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这类例子在近年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如2013年的刘铁男、雷政富等案件,2012年的陕西杨达才案件,微博对问题的披露直至案件的突破,都起到传统媒体、纪检监察机关不能起到的作用。但是微博也有负面作用,如无中生有、人身攻击,把很小的问题放大到骇人听闻的地步。查询、证实这些言论的真伪,给纪检监察机关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的成本浪费。微博反腐的出现,应该在大的方向上予以肯定,毕竟是纪检监察机关信访业务的一个重要补充。对于负面爆料,完全可以当成匿名举报信对待,有内容、有事实的可以进行跟踪调查,对那些内容空洞、毫无实质性的虚假爆料,可以置之不理。微博反腐倒是给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做到纪检监察机关业务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建设透明政府的时代要求,但是纪检监察机关业务又有相当高的秘密性。怎么把信息公开与业务保密有机统一,这对纪检监察机关来说具有很高的挑战性。如果处理得当,定会受到党内、社会民众的支持与赞赏。反腐倡廉最为敏感的案件查处工作对外公开,不妨做如下尝试:一是案件进入查处阶段,可以发布简短消息,从源头上堵塞坊间谣言和猜测,以正视听;二是依法公开案件查处的结果,公布结果时可以借鉴人民法院陪审团制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违纪人员的违纪事实,给予处理的依据,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在处理过程中自由裁量的合法、合理尺度。这样做的好处,既体现错罚相当的原则,又在党员、民众中普及了党纪条规内容。三是利用新老媒体发布处理结果,让民众感知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决心和行动。做到这些,一定会去除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案件的神秘感,增强透明度,密切纪检监察机关与广大党员、人民群众的联系,让老百姓对纪检监察机关产生好感。
六、必须加大制度的落实力度。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舆论,认为腐败现象的出现,制度建设不健全是原因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中央纪委制定了数以千计的反腐倡廉制度。从事纪检监察业务人员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张网,虽不敢说疏而不漏,但已经够密的了。问题是这张网愿不愿意撒,什么时候撒,撒多大的面?真要撒出去的话,漏网之鱼几乎难成可能。为什么会出现撒网不平衡的现象呢?根本原因与各级党组织对落实反腐倡廉制度的认识有关。有的认为经济发展中干部难免出点小问题,用发展成果来掩盖个别人的腐败问题。有的认为,某一个干部工作一辈子得到过很多荣誉,不能因为一点小问题就否定人的一生。有的则是领导干部与违纪案件有牵连,利用职权阻挠纪检监察机关办案,生怕拔出萝卜带出泥。诸此种种原因,制度落实怎能不打折扣?解决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除了纪检监察机关自身敢于碰硬,最重要的是各级党组织主要领导的态度。不解决这个问题,一切都是走过场,制度教育年年搞,腐败现象难杜绝,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讽刺。建议省级以上巡视组今后要把反腐倡廉制度落实情况作为工作重点,避开当地党组织主要领导,多与纪检监察机关的负责同志接触,找具体业务人员了解情况,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维护党的制度的严肃性,让反腐倡廉工作不为个别领导人的意志所左右,在《党章》的指引下,纪检监察机关
真正有所作为。
随着形势的发展,完善原有制度,制定新的制度,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题中之义。出台新制度与落实既有制度并不矛盾,立足当前,落实既有制度应是重点
第四篇:双拥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新对策
双拥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新对策.txt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肉的理想,白菜的命。肉的理想,白菜的命。白马啊 你死去哪了!是不是你把王子弄丢了不敢来见我了。双拥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新对策
作者:山东省双„文章来源:中国双拥网点击数:1107更新时间:2007-10-19
一、双拥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完善,给我省双拥工作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面对国际新军事变革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需要进一步强化双拥观念,树立新型国家安全观。在当今世界,以军事实力为后盾谋取战略和经济利益的倾向日益突出。世界主要国家大幅增加军费开支,新军事革命向纵深发展,新军事战略调整纷纷出台,高新技术武器的研发装备进入了新阶段。在国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开放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强化,但国家安全意识、居安思危意识、责任奉献意识也容易淡化。比如,有的对经济建设高度重视,而对涉及国防建设的问题认识不足;有的只看重局部利益、自身利益,而没有从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的角度看待双拥工作;有的只看到双拥工作任务重、付出多、受益少,而没有看到双拥工作对稳定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巨大作用;有的视经济指标为政绩,而把双拥工作看作是额外负担。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双拥观念与时代脱节,新型的国家安全观没有得到有效确立,没有看到坚强的军政军民团结,是国家安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面对法制化社会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需要进一步健全法规,完善政策。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随着法律制度的日益健全,我国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社会的轨道。双拥工作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建立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这是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双拥工作深入发展的基本保证。但从目前看,双拥政策法规仍存在着不健全、不配套、不完善,甚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比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双拥工作在对象、内容、方式上都遇到了未曾有过的复杂情况,单靠行政的和感情的手段,无济于事,必须走依法做好双拥工作的路子;已有的双拥法规与其它法规相错位、不对接,致使安置、优待等工作落实不力,难题越来越多;国防建设的立法滞后于国家的法制建设,使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不同步、不适应。这就要求把双拥政策法规建设纳入整个法制建设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双拥政策法规的建设力度,推进双拥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
(三)面对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进一步提高效能,创新机制。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传统社会结构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样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政府逐步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从统包统揽转向协调、监督和服务,从配置政治资源转向发育社会。这就理所当然地要求双拥工作适应新形势,确立新的运行机制。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双拥工作市场化程度不够,行政干预和指令仍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化程度不高,一些部门、行业和群众参与双拥工作积极性仍没有调动起来;激励措施不到位,从事双拥工作的同志主观能动性不能充分激发;约束措施不力,一些单位对履行国防义务、承担国防责任的认识不清。这些问题说明,双拥工作必须顺应社会结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努力探索和构建新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效能,不断推动双拥工作深入发展。
(四)面对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需要进一步理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坚持军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快的新形势下,如何坚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是全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双拥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必须看到,不从国家发展的全局上摆正国防建设的位置,超越国家财力的可承受程度去搞国防建设,势必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长治久安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会将国家拖垮;而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就难以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从实际情况看,在有些地方,没有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对经济建设高度重视,大投入、大发展,而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国防和军队的需求,关心不多、支持不大;有些驻军没有充分考虑经济建设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资源的利用率,服务大局的意识不强,支持地方建设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这就要求双拥工作要以推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为使命,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同步推进。
二、双拥工作的新对策
在新形势下推进双拥工作向新的更高层次发展,需要不断研究新情况,努力解决新问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在思想认识上要有新提高。提高认识,营造浓厚双拥氛围,强化双拥观念,宣传是基础,教育是根本。要坚持教育内容的时代性。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受物质利益的影响,容易淡化忧患意识,弱化国防和双拥观念的实际,必须进一步加强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国防和双拥宣传教育,激励广大群众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要着眼增强民族精神,搞好爱国传统教育;着眼增强民族忧患意识,搞好国家安全教育;着眼培养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搞好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着眼发展地方生产力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搞好双拥共建教育,切实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防教育和双拥教育,真正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根植于全民的头脑之中。要坚持教育内容的广泛性。针对社会阶层的多样化,要抓好不同对象的教育。对领导干部的教育,要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纳入党校培训计划,纳入目标责任制,纳入政绩考核范围,真正使他们既受到教育,又自觉抓好教育;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要采取增加教育课程、开办少年军校、举办国防夏令营等多种形式,使他们学习国防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打牢爱国拥军的思想基础;对广大群众的教育,要与普法教育、全民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有机结合,不断强化他们的国防意识和双拥意识;对广大官兵的教育,要坚持进机关、进课堂、进连队,深入进行“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教育,切实端正对人民的根本态度,增强拥政爱民的自觉性。要坚持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既要坚持传统的基地教育、知识竞赛、灌输式教育等宣传教育形式,更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趋势,开展远程教育、网上教育、媒体教育,做到报纸有文章,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图像,网络有内容。
(二)适应社会需要,在政策法规建设上要有新进展。双拥政策法规建设难度大、要求高,必须加大立法、完善、配套、落实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双拥工作健康持久发展。一是没有立的要立。全国要尽快出台《双拥法》,用一部综合性的法规规范双拥工作的地位、作用,责任、义务,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各地也要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规。二是对不完善的要完善。要针对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已颁布实施的优抚、安置、国防、支持部队建设、拥政爱民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进行修订、补充、完善、提高。在转业干部、退役士兵、随军家属的安置工作中,要将已经探索成功的一些好的经验,升华为法规,推进安置工作的创新发展。优抚政策法规要适应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制度改革、税费改革的新形势,尽快完善充实起来。在拥军政策法规上,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措施、目标、任务,建立对责任和义务不作为的约束机制。三是要加大落实力度。对已经颁布和实施的双拥政策
法规,要通过监管、监督、督查、巡视等多种形式,对落实难度大的政策法规重点抓,对执行中容易出现反复的政策法规经常抓,对新出台的政策法规集中抓,确保双拥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大探索力度,在运行机制建立上要有新突破。双拥工作只有适应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努力探索和构建新的运行机制,才能保证各项任务的落实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要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党政军主要领导要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从全局的高度,认识、重视双拥工作,对涉及双拥工作中的重大事件、重要问题亲自出面协调处理;分管领导要尽职尽责,靠上抓落实、做工作;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切实形成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要建立健全各级双拥工作机构,切实形成上下一条线、左右连成片的双拥工作组织网络体系。要强化社会化运行机制。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积极拓宽社会化的路子,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推进双拥工作的落实。要强化激励机制。要制定双拥工作的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以目标激励;制定严格的考核总结制度,以成就激励;开展比学赶帮 超活动,以竞争激励;组织评比表彰先进,以荣誉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军民参加双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要强化保障机制。双拥工作的长期性,决定了各级双拥办不是可有可无的机构,也不是旨在完成某项突击任务的临时机构,必须在编制上固定、人员上加强;双拥工作的艰巨性,决定了要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投入,既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又需要发挥部门、行业、企业优势,不断增强双拥工作的实力。
(四)不断拓展领域,在促进军地共同发展上要有新成效。随着形势的发展,双拥工作既要坚持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又要积极拓展领域,加大办实事的力度,促进军地建设新发展。要适应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要求,通过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组织军民同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双拥工作指导地位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双拥工作的责任感;要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依托党建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发动他们参加爱国拥军活动,使之成为双拥工作的重要领域和生力军;要适应城市管理模式变化的新情况,充分利用和依托社区开展双拥共建活动,推进双拥工作进社区;要适应新城区、高新区、旅游风景区开发建设的新需要,在保证军事设施安全的前提下,驻军要自觉服从大局、服务中心,为经济建设作出新贡献;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组织驻军和人武部门广泛开展帮扶活动,扶持人民群众奔小康。我省今年组织开展的“千家企业拥军行动”和“万户奔小康帮扶行动”,就是拓展双拥工作领域新举措。
第五篇: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
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
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仅使企业的产权结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运行机制等方面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且企业党建工作的环境、条件和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如何解决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党建工作面临的这些新问题是摆在党建理论工作者和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性思路。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新的企业领导体制中,企业党组织如何“定位”?这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党建工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长期以来,也可以说自从我们党有了自己的企业以来,构建企业领导体制的着眼点往往在囿于如何处理好党政两者的关系上兜圈子。远的不说,就拿建国后企业的领导体制就先后经历了“一长制”——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党委一元化领导——厂长负责制的变迁。但无论怎么变,在企业的领导体制中一直存在着党政两套并存的“板块式”的组织结构,理顺党政关系、摆正“中心”“核心”始终是困扰企业的一大难题。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打破了这种囿于党政关系来构建企业领导体制格局,在公司制企业中将由分属三个层次的“四个机构”来组成公司的领导体制和治理机构。这就是决策层中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股东会和作为经营决策机构的董事会;执行层中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指挥机构以及监督层中作为公司自我监督机构的监事会。这些机构按《公司法》章程各自独立、各司其职,职责分明,相互制约。那么显然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在这种权力框架下,企业党组织如何“定位”呢?有几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党组织应“定位”在公司之外,其理由是既然要搞现代企业制度,就应严格按国际惯例办事。政党的领导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对政府部门,体现在路线、方针、政策之中。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的内部可不设政党这一社会政治组织,企业中党员的管理归属地方。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彻底了断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党政关系难以协调、互相扯皮、内耗不断等弊端。
另一种意见认为: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是不容置疑的,党组织应“定位”在独立于公司的“三层次”、“四机构”之上的另一个“权力中心”。其理由是公司制作为对厂长负责制的坚持和完善,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强调了“集团决策”的原则,以此来克服现行企业机制中“一人决策”的某些不足。因此完全有理由将企业党组织定位于“权力中心”,强化党委集体决策的职能,以达到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
还有一种的意见认为:党组织既不能“定位”在企业之外,也不能“定位”在“三层次”“四机构”之上,而应突出其政治性“定位”在单纯的“政治中心”上。其理由是与公司的“三层次”“四机构”不同,公司党组织并不是企业自身因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所设立的组织,而是作为政党设在企业中的社会政治组织。它的主要任务就是管好、教育好企业中的党员,起一种保证监督作用。其地位和作用应当类似于企事业单位的机关党委。
很显然,这三种意见者是片面的,也是不可行的。第一种意见的实质是以与国际惯例接轨为名,行取消企业党组织之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固然需要我们大胆地吸取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是不能离开中国的国情,不能丢掉我们的政治优势。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离不开党组织的导向、激励、把关、协调的作用,这是企业中其他任何组织无法替代的。加强党在企业中的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企业发展提高的内在要求,是新的企业领导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决不能借口按国际惯例办事,把加强党在企业中的工作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立起来。第二种意见看起来似乎十分强调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地位,实际上把党组织放在了一个对企业的经济工作负有直接决策和指挥责任的“权力中心”的位置上,势必与公司的决策、运行规范产生矛盾,多中心则无中心,这样做的结果也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指挥权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初衷相违背。第三种意见貌似折中,其实也不可取。因为如果企业党
组织就党建抓党建,党只管党,不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事关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中说不上话,也就无法实施有效的保证监督。长此以往保证监督就成了一句空话,党章赋予企业党组织的责职就无法实现,其结果只能是削弱、淡化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在公司企业新的领导体制中,党组织的正确“定位”是什么呢?综合一些试点企业的成功经验,笔者认为,在公司制企业中,党组织的正确定位应是渗透、融合在决策、监督、执行各个层次运转之中的政治核心。这一定位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党组织是公司企业的政治核心,不是单纯的脱离企业经济工作的“政治中心”,也不是另一个独立的“权力中心”;第二,政治核心的内涵主要应包括:
1、参与公司重大问题的决策,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
2、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依法参与公司人事管理工作。
3、加强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领导公司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5、支持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依法行使职权,支持职代会开展工作、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协调公司内部各方面的关系。第三,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应有机地融合、渗透于公司的决策、监督、执行层之中,并以此为“支点”,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以经济为中心,在企业的规范运转中履行职责,发挥作用。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新的企业运行规范中,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如何体现?这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二。
解决了公司党组织的正确定位后,紧接着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党组织的政治作用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方式得以体现。在原有的企业体制中,由于企业的权力机制和组织结构都是依从于行政隶属关系,厂长、书记一般都由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因此,党组织的作用,往往是直接以党委的名义,以企业政治领导的身份,以党政联席会议为载体来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协商讨论和共同决策,然后再借助一定的行政手段来体现。仅管这种做法没有明确的、统一的法规保证,在具体操作中也有不少矛盾、磨擦之处,但鉴于国有企业党政在根本利益取向是一致的,再加上主要依靠党政领导的个人素质,如果形成一种“哥俩好”的关系,那么党政的优势也能得到互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也能得以体现。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的权力框架和治理结构均发生了变化,企业不再依附于行政隶属关系,而是以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对自己经营活动负责。在公司内部党组织面对的关系远比与厂长一个人的关系复杂得多。如果再沿着过去那一套约定俗成的做法就不那么可行了,这就要求党组织根据公司制企业的运行规范探索实现“政治核心”作用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最重要的两道“关口”,是“参与决策”和“党管干部”。
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党章赋予企业党组织的重要职责,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体现。
党组织对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过程插不上手,说不上话,就无法实施保证监督,政治核心作用也成了一句空话。当然怎样插手,如何说话,一定要符合公司制企业的运行规范。其方式和途径应注意三点:第一,必须界定哪些属企业重大问题。明确在企业的哪些问题上党组织必须插手、说话,这是党委有效参与决策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有一种意见认为党组织参与决策的重大问题应突出其政治性,主要是一些涉及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以及有关国有产权变动之类问题的范围内。但这种意见在操作中,就一些具体问题的性质容易产生不同意见,难以准确把握。因此,有一些公司制试点企业从实际出发,明确提出凡提请股东会或董事会决策的问题均属企业重大问题,党组织必须参与。因为根据公司企业多层决策分工的原则,与日常的经营指挥性决策不同,提请股东会或董事会决策的问题一般均为方针性、规划性、原则性的决策,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方针,投资方案,长远规划、计划改革方案、机构设置、工资调整方案,自有资金分配和使用方案以及对公司主要管理干部的选聘等。在这些问题上,党组织应当参与,也必须参与。
第二,必须改变参与的方式。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目的是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于决策之中,而不是去直接制定决策。因此,原有企业体制下那种以党委名义,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直接参与制定决策的形式就必须改变。党委参与决策的主要载体,应当由党政联席会议转向董事会。但由于董事会的独立决策权受法律保证,并按一定的规范程序操作,党委参与决策不能与公司决策规范相抵触。其途径和形式应该是:
1、借助国有控股的优势,以国有股份的名义,推荐符合条件的党组织负责人经过法定程序进入董事会,由兼任了董事身份的党委成员把党委的意图体现到董事会的决策过程之中。这一点应当是党组织参与决策的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形式。
2、注意发挥党组织的整体优势。不能单纯地认为党组织负责人兼任董事会成员后,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体现,而必须在发挥董事会中兼任董事的党委成员个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整体优势。力求做到在决策前,董事会中的党委成员要将董事会准备讨论的重大问题报告党委,党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召开党委会先行讨论研究。讨论可分两种情况,一是不作决议,而是通报有关信息,开阔思路,为兼任董事的党委成员提供决策依据;二是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形成一致的意见和建议,党委会一旦形成决议,党委成员应坚决服从党委决议。在决策时,主要通过党委成员的董事将党组织的意见体现到董事会的决策中去。当然也不排除,在有些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党组织认为有必要也可将意见和建议正式通知董事会。在决策后,党组织要发动和组织力量,保证监督董事会决策的贯彻执行。
3、制定出台有关公司党组织工作条例,从制度法规上来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的规范性。应当根据《公司法》的要求,配套出台有关党组织参与决策的操作规范,例如建立公司党员行政领导定期向党组织报告工作的制度,公司党组织定期向党员通报重大问题的制度等以求得双向协调、上下沟通。从而保证企业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4、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在间接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党组织应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组织公司党员领导成员学习基本理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组织倡导的思想变为班子成员的自觉认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决策之中。
贯彻党管干部原则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另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组织保证。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人事管理规范明确规定,董事会成员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长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总经理、副总经理及以下各部门管理人员分别由董事会、总经理分层聘任。在这一规范下如何体现“党管干部”的原则呢?其关键在于把“党管干部”的原则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人事管理规范有机相衔接,做到把握“一个前提”,抓好“三个环节”。“一个前提”是,党管干部不等于由党组织去直接任命决定各层干部。而是体现在贯彻党的干部路线、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优化企业领导班子结构,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上。“三个环节”是,一是培养、教育环节。现代企业制度下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党组织应与行政领导一起努力培养、造就一支觉悟高、素质好、懂管理、善开拓的企业管理人员队伍,并要创造条件按复合型干部的要求,进行双向培训,双向交流。二是考察、推荐环节。重点考察、推荐代表国家股的董事、董事长以及由董事会提名的总经理人选,对其他主管部门的管理干部认真做好考察工作,积极提出建议和意见,然后按法定程序选举产生或聘任。三是管理、监督环节。党组织要重点教育、管理、监督进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中的党员干部按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行使规定的职权。并积极配合行政领导做好企业其他管理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新的企业工作机制中,党组织的工作思路和活动方式如何适应?这是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党建工作遇到的挑战之三。
长期以来,在原有企业机制下,企业党建工作形成了一套工作思路和活动方式,其中确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党建工作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仅仅依靠老办法,老经验已远远不够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探索适应新的企业工作机制下企业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式已成了当务之急。在这个问题上,主要应做到“六个转变”: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从纯政治性的就党建抓党建的自我循环转变为“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大循环。要把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把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是在工作思路上,要从计划经济下那种等布置、听指令转变为从企业实际出发,把企业改革、发展、经营中的难点,作为党组织工作的重点,找准企业经济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结合点。
三是在教育内容上,要从单一的政治性教育灌输转变为溶政治、思想、经济、管理、文化为一体,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以适应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四是在活动方式上,要从习惯搞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为主转变为以小型、灵活、多样的活动为主。尤其是要加大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党内活动的力度,进一步搞好党内争优创新,党员责任区、岗位练兵,劳动竞赛等项活动。五是在活动时间上,要从以脱产活动为主,转变为以业余时间活动为主,少占或者不占工作时间,做到时间求短,效果求实。
六是考核标准,要从单纯考核党内活动的形式、次数转变为综合考核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的程度及其产生的实效,把党建达标与经济达标捆在一起。
总之,企业制度的创新,既向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企业党建工作应当在转变中求适应,在适应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使企业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中不断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